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鼓励式教育的方法范文

鼓励式教育的方法精选(九篇)

鼓励式教育的方法

第1篇:鼓励式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学生;鼓励;教育;表扬

鼓励,即激发和唤醒个人的内在动力,使人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用自己的力量成长。鼓励教育就是通过激励、唤醒和鼓舞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达到让学生成人成才、服务社会的终极目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这也说明了鼓励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是孩子成长教育的基础阶段,孩子由这段时期开始开发智力、认知社会,养成个性和行为习惯,这就使得小学教育有着非凡的意义。对这一阶段的孩子来说什么都是崭新的,成功的教育便是让孩子养成对学习的渴望,自主地去积累知识、参与实践,而不是被动的、被迫的、被规定的成长。这里就出现了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在我看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兴趣和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就像是一块香气十足的蛋糕,引诱着孩子的行为方向,有时候甚至能决定孩子一生的理想和人生目标。那些出现于各种领域天才的少年们,没有听说过谁是被逼迫的天才,兴趣和想要去学的欲望都是他们背后最原始的动力,如果没有了本能的喜欢,不可能画出打动人心的画作、写出引人共鸣的歌曲、提出拓展人类认知的理论。

于是,这样就有了我们的第二个问题:怎样培养孩子的兴趣?我认为最重要的办法就是鼓励,这也是我在十几年教师生涯中最重要的领悟。记得我刚开始给孩子教授音乐课时,由于缺乏经验,觉得课堂简直就是灾难,孩子们一直吵闹不停,原本准备好的教案最后总成为一张废纸,每堂课我总少不了把他们狠狠地批评一顿,音乐课变成了纪律课,而每次的斥责也没有一点作用,过不了多会又闹成了一锅粥。长此以往我对教学的热情也扑灭了一大半,而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也越来越小,我一时也心急如焚不知道该怎么

办。直到有一节课才让我顿悟过来,那次课上我点名一个学生起来独唱,她唱完后我无意间表扬了她一句:“唱得真好”,之后的课堂上这个孩子表现得特别开心,在我又试着表扬了她几次后,她表现得更认真,主动与我互动,而之后这个学生也成了我音乐课堂上的积极分子。经过这次的经历我开始思考:音乐课不同于语文、数学课,是给孩子减压,是给孩子带去轻松和快乐的课堂,只要多鼓励、表扬,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就非常容易建立,学东西也更容易集中精力,甚至开始自学。在认识到鼓励对孩子的重要性后,我在接下来的课堂里都会时不时表扬学生,渐渐地孩子们从原来的不听招呼变得安静下来唱歌了,整个课堂充满了快乐,我甚至可以看见孩子们眼中求知的欲望,看到了成果我不甚欣喜,日后教学的过程也越来越顺利。

理论分析和我亲身的经历都说明着鼓励教育对孩子成长起巨大的积极作用,找到了这一中心教育观点后我们就要来讨论教师

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实践鼓励教育,这也是我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我认为老师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学会“激励式”表扬

所谓“激励式”表扬就是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脾气以及当前的思想实际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找出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通过鼓励的方式帮助孩子发现自己不同于他人的闪光之处,建立自信心和努力目标。对学生天性的开发与早期成长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

2.学会“成功式”表扬

人的行为都是在某种动机的驱动下,为了达到一定目标的有目的的活动。活动的结果又能反过来作用于行为的动机。学生在某一方面有好成绩或有所突破时,这时老师的表扬与鼓励就犹如催

化剂能激发孩子迸发出更大的热情和信心。这时候教师再帮助他们认真总结取得成功的经验,提出下一步前进的目标,相信孩子更能事半功倍,同时对其他孩子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这就是所谓“成功式”表扬。

3.学会“辩证式”表扬

表扬是鼓励教育方法的核心,但是并不是要鼓励表扬一切。从这一层面来说“辩证式”表扬就是适当批评。当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行为偏差时,老师首先要做的必须是严肃地告知学生行为的错误性,让孩子从思想上接受批评,如果对于学生的错误还在一味地表扬,当然不能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当然,批评也是有度的,毕竟儿童和青少年对事物的认知是正在完善中的,犯错然后吸取教训

是成长的过程,如果过分训斥伤了孩子自尊和自信,使孩子心灵受到打击一蹶不振,那么过后再多的表扬也收效甚微。

“孩子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分。”这是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的名言。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应践行鼓励教育的教育理念,不吝啬我们的一句鼓励的话语,要知道对于孩子,这可能比千言万语还有用的多!

第2篇:鼓励式教育的方法范文

教学实践鼓励教育问题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教育学生最好的方法是鼓励他的好行为”。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外部奖励的适当运用,不仅有助于当前的学习,而且可以促进内部动机作用的发展和习惯的养成”。实践证明,鼓励教育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鼓励教育应注意机会均衡,防止“两极分化”

一般情况下,学生受的鼓励多一些,进一步就会多一点;受的鼓励少一些,有可能进步小或者不进步,甚至成绩下降。那些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获得鼓励的机会多一些,而性格内向的学生获得鼓励的机会可能会少一些;那些老师比较喜欢的学生,被提问也会多一些,获得表现的机会也多,得到鼓励的机会也相对较多。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老师在开展鼓励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把鼓励的机会相对均衡地分配。要克服个人好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克服自己个人喜好,多留意自己平时关注比较少的学生。给性格内向、表现不积极同学更多机会,使他们也能得到全面进步。

要采取较好办法。为了把机会相对均衡地分配,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如对那些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老师可以说:“这次我们请没有举手的同学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等等。另外,还可以采取“开火车”方法,由前至后或者由后至前地轮流请学生回答问题,让每个同学都有表现和获得鼓励的机会。

二、鼓励教育应侧重精神鼓励,防止“价值偏颇”

鼓励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一般可分为物质鼓励(奖金、奖品等)、精神鼓励(称号、眼神、微笑等)。物质鼓励是调动被激励者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的范围内和一定的条件下能发挥较强的激励作用。但其不具有绝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激励作用会逐渐降低。在小学教育中,对学生的鼓励教育应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防止学生过于追求物质,避免造成对其价值标准的误导。实践也证明只有满足学生具有自励作用的高层次精神需要,才能够激发出稳定而持久的热情,可以起到物质激励所无法起到的作用。

因此,老师要经常运用激励的语言。对于那些表现优秀的孩子,“你真棒”“你真聪明”“你是未来的XX家”“你真了不起”“老师非常佩服你”“你善于思考!是我们大家的骄傲”“你比老师还厉害,将来肯定有出息”等话语,要经常送给他们。对于学习困难的孩子,也要努力地去发现他们的优点,要经常对他们竖起大拇指说:“你很有潜力,继续努力,你也会很棒的!”

老师还要善于运用无声的语言。一个期望的目光、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和默认地点头,都会让他们感到莫大的鼓舞,使教育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课堂上,有的学生想举手而不敢举手,这时教师给予他鼓励的目光,目光中传递着“你能行”的无声语言,便会激起他的勇气,获得表现的机会,引导他走向更大的成功。

三、鼓励教育应注意抓住时机,防止“错失良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每个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需要别人的鼓励;在出色完成任务后,都渴望别人给予应得的承认。”现代心理学理论也认为,人们是凭借别人对自己的反应作出自我判断的,而这种反应越及时,则产生的作用就越大。成年人这样,孩子更是如此。老师应当注意对于学生的行为及时予以肯定评价,一旦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对于自己行为受到肯定的兴奋感会大打折扣,而且所经历时间中发生的种种因素会令学生怀疑肯定评价的真实性,从而不利于达到鼓励学生的效果。

鼓励教育要“锦上添花”。孩子在出色完成任务、取得较大进步时,在心里是最希望得到老师、同学赏识的目光,尤其渴望得到老师的承认。这时候如果没有及时得到老师的表扬,就会产生失望的情绪,下一次可能就没有那么努力了。所以,老师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鼓励教育也要“雪中送炭”。孩子有了进步、取得了成绩需要褒奖,而遭遇失败时更需要鼓励。失败时孩子会有受挫、无助之感,若不加以引导,孩子可能会产生不健康的情绪甚至丧失学习兴趣。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回答暂时不成功的时候,你最想听的话是什么?很多学生写道:“我最怕老师和同学用异样的目光看我,更怕别人来责备我,或者问我考试的分数。我最想听的话是:失败乃成功之母,爱拼才会赢!”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特别是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过多的批评和责备只会让他们觉得很没面子。老师要积极引导,鼓励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希望,激发斗志,恢复信心,重新扬起快乐学习的风帆。

鼓励教育还要及时“捕捉亮点”。鼓励教育适合所有学生,不管是品学兼优还是成绩很差、品行不良的学生,老师都要用独特的眼光去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善于从平凡中找出不平凡。对他们的每一个好的表现和细微的进步,都要及时的捕捉到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平时批改作业时,哪怕是一向马虎的学生偶尔一次作业写的认真,也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语……这样学生既能及时地体验到被赏识的喜悦,又能时刻感受到老师的鼓励和关怀,从而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四、鼓励教育应注意把握尺度,防止“过犹不及”

鼓励教育要发挥最佳的教育效果一定要注意把握“度”,过多、过频、失度的鼓励不但不能发挥作用,还可能适得其反。

鼓励教育方式要恰当。对不同的对象,应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一些胆小和没有信心的学生,要多加鼓励;而对一些自尊心强,有骄傲表现的学生,则要慎用鼓励,不能过分地表扬和鼓励,那样会让这类同学飘飘然,变得骄傲自大,自以为是。而对于后进生,我们更要呵护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用心去沟通,去鼓励,让他们摒弃“破罐破摔”的心理,不断取得进步。

鼓励教育内容要真实。对学生的鼓励可以适当夸张,但一定要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如果鼓励虚头大而空,甚至根本无法企及,就得不到学生认同、信服,不仅在眼下不能见效,就是在长时间里也是无法实现,老师的鼓励将失去学生的信任。所以,在给学生鼓励时最好实际一些,要“跳一跳,摘到桃”,要让学生有盼头,通过一定的努力后有收获,这样的鼓励,学生才会欣然接受。

鼓励教育频率要适度。课堂上,鼓励频率要适中,不能无原则地滥用鼓励。过多、过频、过量也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试图通过频繁的鼓励来达到教学目的的愿望都是错误的,因为频繁的鼓励不仅会让学生感到烦躁、焦虑、紧张,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失量的频繁鼓励在较长时间里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抵触情绪,最终会使鼓励教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黄济,劳凯声,檀传宝.小学教育学(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李晓东.小学生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陶勑恒.小学生心理辅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3篇:鼓励式教育的方法范文

一、赏识教育的含义和特点

(一)赏识教育的含义

赏识教育的字面含义为以表扬和鼓励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但赏识教育不仅仅只是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还包括合适的批评。赏识中“赏”字的含义是欣赏、赞扬、重视的意思,“识”字指的是认可和肯定的意思。赏识教育可以看成一种思维视角,即用认可的眼光看待世界,遇事情总往好的方面思考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同时赏识教育还可以看成一种待人接物的欣赏心态。因此,也可以说赏识教育是在欣赏心态和认可的思维视角指导下的一种教育理念。[1]它的本质就是在心理层面对学生起到鼓励和暗示的作用,所以,在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的应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赏识教育的特点

1.赏识教育的原则———师生平等和尊重个性

在学生管理中,辅导员、任课教师等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本着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观念,不偏爱、不歧视、不打骂、不侮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营造一个平等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2]教师尊重爱护学生,学生也必须尊重爱护教师,不顶撞不欺瞒教师,同时对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能按时按量地完成。只有教师和学生相互努力相互配合,才能营造出一个真正和谐的师生平等相处的氛围。

2.赏识教育的重点———因人赏识和因材施教

赏识教育要求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待不同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赏识方式。教师要遵循生命的成长规律,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强化他们的优点。对于学生的缺点,教师应采取合适的方式指出并帮助其改正,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身独特的存在价值,从而增强其自信心使其更加热爱生活。

3.赏识教育的难点———赏识和批评的关系

赏识教育中最难把握的一点就是赏识和批评的关系。赏识虽然是以表扬为主,提倡正面因素,但却不是一味地不加思索地去鼓励和表扬学生,这样就成了变相的溺爱。适时地、适度地指出学生的缺点,其重要程度不亚于表扬和鼓励。但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或指出其缺点,就需要教育者掌握好批评的方法。赏识教育是辩证的,慈而不溺爱、严而不苛刻才是赏识教育最好的度。

二、如何应用赏识教育

(一)自我赏识

自我赏识即自己对自己的赏识,是生活学习中自己不断给自己的认可。但它不同于个人主义,它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点和存在的价值,能够自然地融入学校和同学之中。教师在自我赏识中也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使学生能主动地找到自己的优点,对于自己的缺点不恐惧,不轻易否定自己,而是想办法去改正克服。

(二)及时赏识

及时赏识就是要做到赏识及时,不能过后或超前,过后容易使学生怀疑自己,超前会使学生产生虚荣心,进而使其自大。及时赏识需要教师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其感觉到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努力学习,快乐成长。

(三)他人赏识

他人赏识也叫“他人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和人的联系愈加紧密,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学生注重个人在团体里的价值。在具体工作中,可以采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评模式,使学生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肯定接纳,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

(四)注重方式

赏识教育要取得理想的成果,就需选择合适的方式。例如谈心,大多数情况下,简单的一句话或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能起到一定的赏识作用,尤其是对于敏感的、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来说谈心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交谈能使人打开心扉,温馨和谐的谈心氛围有助于学生倾诉内心真实的感受,老师此时要注意聆听,并做出合适的回应,如“没关系”、“那很棒”、“会好的”等宽慰鼓励性的话语。

(五)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都是独特的存在,因此赏识的应用要因人而异。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方式,比如对待缺点较多的学生,要多关注他们身上的长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创造更多的机会使他们得到改变和取得进步。[3]对于中等生要多对他们进行表扬,强化他们的存在感。对成绩、性格各方面较好的学生,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表扬,来肯定他们的做法,其次还可以发挥他们的长处,一起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要注重赏识的方式,那些容易自卑的、成绩不好的或者性格存在缺陷的学生,对其的赏识不能过少,太少的赏识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对于比较优秀的学生,赏识教育的应用不宜过多,以免其骄傲自大,适得其反。

(六)建立鼓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建立合理科学的鼓励机制和监督机制能够更好地应用赏识教育。首先,教师要规范自身的行为,给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还要多和学生沟通,以营造相互信任和理解的氛围;其次,应设立奖励制度,当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平时表现达到一定的标准,可以适当地给予奖励,例如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奖学金等。设置了鼓励的机制,就要随之建立一个监督的机制,来保证鼓励机制的正常稳定运行,但是监督机制的设置要注重人性化,不然不仅起不到鼓励的作用,还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七)公平的竞争机制和考评机制

为了鼓励学生好好学习,每个学校在学期末都要发放奖学金、评选三好学生等,这就要有一定的竞争和比较,在考试之后根据成绩排名的初衷是为了鼓励学生,但是有的学校会存在着不公平的竞争,如给班干部和老师送礼的现象,要想真正实现鼓励的作用,就要设置一个公平的、透明的、严格的竞争机制,保证竞争的公平性与透明性。同时,考评机制也要合理,很多学校对学生的考评都只关注学习成绩,这种考评机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想使更多的学生获得鼓励,可以改进考评机制,除了成绩外,还可以加入平时的表现、社会活动、公益活动等多个考评内容。赏识教育是人性的、科学的,是更适合现代教育管理的教育方式,其平等、鼓励、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符合现代学生的心理发展。因此,赏识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值得推广。

作者:冯晓星 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钟晖.高校赏识教育管理模式构建刍议[J].韶关学院学报,2007(2).

第4篇:鼓励式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激励法;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竞争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37-01

激励,是体育教师的一门教学艺术。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宏观目标下,体育教学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教学科研实践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激励方法的运用,激发学生学练的积极性,逐步形成自己学练的学风,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使体育课更加生动活泼。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激励是一种强化,通过对学生的体育行为进行鼓励,从而满足学生的需要。

一、激励概念的研究

激励有激发和鼓励的意思,是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活动。有效的激励可以成为组织发展的动力保证,实现组织目标。它有自己的特性,它以组织成员的需要为基点,以需求理论为指导;激励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等不同类型。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激励式教学法是教师的一门教学艺术。激励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人的内在潜能,促使受教育者按照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

二、激励法的作用

无论是学生在运动技能掌握初期还是在掌握以后,激励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践证明,激励作用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积极的一种肯定,是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激励具有确定学习目标的作用,有利于学生选择正确体育行为

激励是一种诱因和手段,可把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主观目标和客观目标,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进而得到良好的学习的动力。

(二)激励能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生具有求新求趣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对练习认真,动作掌握好的学生,运动技术和能力较强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激励和肯定,推动学生去探求只是,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激励能激发学习动机,有利于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

当学生在体育实践中获得成功,又进步时,能及时的得到教师的激励和肯定,受教者求成的需要得到满足,愉快心情也就随之产生。激励将化作巨大的推动力量,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中获得更大的成绩,进一步的学习动机也随之产生。

三、教学中的几种激励方式

(一)沟通式激励

师生双方都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体育课开始,就要建立一种尊重、友爱、温暖、情谊的良好关系。当学生的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这种情感建立在师生情感沟通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多谈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以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感和了解的程度。

(二)鼓励式激励

这是体育教师经常运用的教育教学手段之一。以鼓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硬的命令,一开始就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他们的上课热情。

(三)参与式激励

行为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参与管理、参与决策,是人的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方面的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方面的一种高层次的需求。从这一原理出发,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有什么要求;吸取学生的建议,让学生献计献策。这样备出来的课,肯定是从实际出发,集思广益,教师教得自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极大提高。

(四)期望式激励

在体育教学中,表现特别好的学生,非常希望能得到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表扬;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则害怕受到教师的批评和冷遇。遇到这样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的,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有过失的,不要过多批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鼓励并激发其补缺改过。

(五)宽容式激励

课堂上,师生之间产生矛盾是常有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并容人之短,不怀成见。教师的宽容是育人的前提,是妥善解决矛盾、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其次,教师对学生要热情教诲,以情感人。若教师顾及自己的所谓"师道尊严",采取"以牙还牙"的办法,必然激化矛盾,破坏师生关系,严重影响教学。

四、激励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激励要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

所为爱护就是热爱和保护。热爱是教师在激励过程中要一视同仁,对学生不持偏见,实事求是,做到公正合理符合实际,激励的次数和范围要恰当。不存在厌恶的情绪,或对学生的激励夸大其词,不符合实际。要注意保护学生心灵最敏感的地方,即“自尊心”。因此不管是对好学生,还是差学生,教师都要以同样的态度去体验他们的感情,设身处地的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他们稍有进步时,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竞争中运用激励应适当

有激励就会产生竞争,竞争效果需要教师把握适度,需要教师高水平的指导能力。因此,教师要做到对竞争的性质有足够的认识“兴利除弊”。鼓励学生去参加竞争,提高参与竞争意识,提倡学生自我纵向竞争,争取一次比一次进步。

五、结论

激励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如果对其作用认识清楚,使用正确,将有助于学生掌握体育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选择正确的体育行为,为学生提供成败信息,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激励教学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更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自我完善,顺应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昌国.激励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少年体育训练,2004(04).

第5篇:鼓励式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鼓励教育;自我教育;发展;探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当受教育者不是靠外在的力量而是靠内在的力量,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个人的需要,主动地调适、充实和丰富自己时,才是教育的最大成功。鼓励教育就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自身潜能,形成积极主动的心理,促进学生的发展。

鼓励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技工学生由于知识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比较弱,自律能力不强,如何引导他们完成并不轻松的学习任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话题。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改进我们传统的教育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找出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认为采用以鼓励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恰到好处的鼓励教育对任何学生甚至任何人都有促进作用,对技工学生的促进教育又有它自己的特点,也可以说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技工学生的鼓励教育,如何实施?我们认为,以正面鼓励为主,主要让他们理解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化被动为主动,改变人生的命运。

一、我们要让学生自我分析自己的处境,强化危机意识

技工学生学历低,社会竞争能力受此局限。但我们有自己的优势,我们的知识更贴近社会生产实践,实际操作能力更强。我是我们学校计算机老师,我就经常对学生说,把计算机技能吃透了,竞争力不亚于读一个本科。危机危机,有危险,同时也有机会。现在社会上计算机的高级技工,工资薪酬是相当可观的,其他行业又何尝不是呢?行行出状元。如果我们不能在技能上有所成就,学历又低,那请问我们的竞争力又在哪里呢?要让学生看到危机,同时又看到希望,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达到鼓励的效用。

二、我们要让学生回归自己要学的轨道上来

“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要让学生回到我要学的轨道上了,这是比较困难同时也是相当关键的一步。我在一堂计算机课上,发现学生学习情绪不高,不愿学。我就给他们打了一个比方,我说,一个不懂法律的人要去当法官,你说他能判出什么案来?是不是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又比如,一个不懂会计的人要去当审计官员,他连账目都看不懂,你说他又能查出什么帐来?同样道理,一个不懂计算机的人要去开发计算机软件,他连计算机如何工作都不懂,你说他能开发出什么软件呢?这时,学生中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接下去我就语重心长对他们说,开发软件是比较难的,难不要怕,我们慢一点来,而且如果不难,我们想获得高薪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说,难反而是一件好事。接下来的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情绪相当不错,很完美。鼓励教育加爱心,效果是很显著的。我们的实习课,我们采用不断刺激学生去探究计算机的奥妙的鼓励措施,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部分学生甚至下课后都不愿离开。

三、鼓励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呢?一句话,为了人的发展。即教育的一切努力,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每一位受教育对象的个性生命的充分发展。这就同时决定了,衡量一切教育行为的成败得失的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要实现“人的充分发展”,就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强调“全面发展”、“科学发展”、“持续发展”。技工学生的鼓励教育又有自己的特点,技工学生的鼓励教育更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发展。对于技工学生来说,鼓励教育更强调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发展。

四、榜样鼓励,为学生树立效仿的楷模

榜样是无声的语言,往往无声的语言比有声的语言更有说服力。我们以往的毕业生,有很多优秀的榜样,我经常给学生讲一些他们的师兄师姐成功的范例。有时我们也会请一些往届的优秀毕业生回学校做报告,讲述亲身经历,破解职场迷局。这些榜样离他们是如此之近,使学生更有真实感、亲切感,更容易受到鼓励,看到希望。

五、制度上的鼓励,使鼓励具体化,规范化

有了一个能够产生鼓励的制度,就会使得鼓励具体化,规范化。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上,我们给每个学生有一份操行卡,这是每个学生三年操行的记录卡。表现优秀的加分,违反纪律的减分,什么样的操行分,给予什么奖励;什么样的操行分,给予什么处分,我们的校纪一清二楚。对于学生的成绩,我们采用学分制,必须修完多少学分,什么样的绩点,给予什么样的待遇,这些都是非常清楚的。我们在推荐就业、评优等活动中,都会严格地以这些为依据,这就为学生鼓励形成制度化和常规化,更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有则。

六、鼓励的方式多种多样,但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6篇:鼓励式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 家园共育 指导 热情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23-02

所谓“家园共育”即是指家长同幼儿园工作者站在育儿统一战线,共同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家园共育”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强调了对幼儿的教育既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工作,更不是家长单方面的任务,两者应当结合成密切的联系,在互帮互助的前提下实现对幼儿的良好、有效教育。幼儿园《纲要》也从总则、教育内容与要求、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四个部分共有十处提到幼儿园在幼儿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应与家庭合作。

一、幼儿教师应当给予家长育儿方面的积极指导。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幼儿教师习惯于“吩咐”家长:回家之后要多多鼓励孩子,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的作用;可是,却也仅仅局限于此,并不会主动指导家长“采用何种方式对幼儿进行有效的鼓励”。其后果是纵然家长意识到了应当对幼儿进行必要的鼓励,可是却因为掌握不到具体的鼓励方法,也致使对幼儿的鼓励取不到预期中的理想效果。

在意识到这一情况之后,笔者及时调整了自身同幼儿家长的沟通策略,即不会再给予他们单纯的育儿“吩咐”,而是改为教会给了他们一些切实可行的鼓励式育儿方法。像,在某次家长会上,笔者就告诉家长,可以在口头鼓励的基础上适当采用“记录式鼓励”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当孩子从幼儿园得到了贴花等小奖品时,家长可以将它们分别贴在相对应的日历日期上;当孩子在家中有帮助父母干家务、认真做作业等良好行为时,家长也可以自制一些小红花、小五角星等,并将其粘贴在具体的日历日期上……这样一来,醒目的日历就充分记录了幼儿的种种良好表现,这无疑是对幼儿精神上的一种高层次鼓励,将会对幼儿产生更深远的鼓励作用。

在笔者的指点下,家长对这种“记录式”的鼓励方法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实践,反响良好。

某位幼儿家长就向笔者反映:“孩子在家都天都要把家里的日历翻一遍,并数一数上面的小贴花数量。我觉得孩子纵使心里不说,但是他们其实是非常在意日历上所张贴小贴花个数的。而且,我觉得孩子知道小贴花是对他们良好行为的奖励,为了得到更多他们所在意的小贴花,他们愿意表现得更好,像我们孩子在家的行为表现也比之前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

从该家长的反映中,我们不难看出“粘贴小贴花”这种对孩子以往行为进行详细记录的鼓励方法充分满足了幼儿内心对精神式鼓励的主观需求,使得他们积极调整自身的行为表现,并朝着更好地方向进步与发展。充分证明了幼儿教师给予幼儿家长育儿方面有效指导对于促进幼儿良性发展的切实可实施性。

二、幼儿教师应当调动家长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参与热情。

在幼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幼师总是会向幼儿布置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家庭作业,并告诉幼儿要在父母的陪伴与帮助下共同完成。可是,对于幼儿后期交上来的亲子作品,大多数幼师通常会采取看过之后就随手处理的态度,并不会真正将幼儿所呈交的亲子作品持有太多的关注与重视。久而久之,不仅幼儿的作业完成兴趣与积极性遭到了严重的打压,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家长也会因为幼儿情绪上的变动产生相应的消极应对心理,认为“反正老师也不会认真看,做得好不好都无所谓”。在这种敷衍心理的引导下,幼儿家长自然很难真正投入到“家园共育”的育儿统一战线之中,促进幼儿的有效发展自然也就成为了一纸空谈。

为了更好地扭转这一情况,笔者在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幼儿及家长所共同完成的亲子作品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与重视。如,在某次的“利用家中废弃物品 进行手工制作”的亲子活动中,面对幼儿所上交的一个个虽粗糙却极具特色、含有创新想法的作品,笔者除了认真聆听他们的创作构思之外,还特意在教室里开辟了一个小角落,专门存放那些想象力丰富、构思奇特的手工制品。

那些作品被展示的幼儿们,脸上洋溢的是一种自豪与满足,其他幼儿则在羡慕情绪的推动下,下定决心也要使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在这一想法的带领下,幼儿家长的参与兴趣及积极性相对来讲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调动,并以高涨、热情的姿态自觉地投入到幼儿园所布置的以亲子活动为载体对幼儿巧妙实施教育的相关活动之中,这都为推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更好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充分证明了幼儿教师调动家长育儿参与热情、促进幼儿发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总而言之,家园共育模式对于促进幼儿的更快、更好发展有着显而易见的突出优势及积极作用。对此,我们幼儿教师应当利用自身丰富的育儿技巧,给予家长更多的科学、有效指导,如此,才能使得家园共育模式得以逐步完善,并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鼓励式教育的方法范文

中小学篮球教学多在集体中进行,篮球教学面对的是由一个个具有不同价值观、思维方式、性格特征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体,系统论整体思想启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将班级、小组等集合当成一个有相互联系和制约的个体组成的单元,既要重视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又要重视各系统之间的联系和作用,以实现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各要素的和谐统一。在篮球教学中,教育者要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团体或小组的激励而言,更要保证评判的客观、公正,以减少甚至避免学生的排斥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教育教学的实践证明,缺乏“公平性”的激励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弄巧成拙,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公平性原则”是运用激励理论教学法必须遵守的首要性原则。

1.1激励理论的差异化原则

激励的“差异化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育个体要采取多样化、差异性的鼓励手段。激励的“差异化原则”与激励的“手段多样化原则”的区别在于,激励的差异化是针对激励个体而言,是个体在思想、性别、年龄、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决定的;而激励手段的多样化是针对激励方式本身而言。当然,二者就提高激励效果而言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激励的差异化原则在激励教学中表现为:一是针对不同个体激励标准的差异化,比如就性别差异而言,篮球教学中对男生认可的要求应相对要高些,例如在投篮练习中,投10球,男生进7球给予鼓励,而女生进5球则可以给以鼓励;二是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同一个体激励的差异化。再以投篮练习为例,对初学者应对其进步给予鼓励,而个体投篮技术发展的一定水平,则应鼓励其在技术上有所突破。

1.2激励的客观性原则

激励的客观性原则是指在运用激励原则时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过分夸大。心理学认为教育实践中存在“期望效应”,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望会影响教育者的未来发展。比如张三的父亲是科学家,他期望儿子也成为科学家,在父亲期望的鼓动下,张三果然成为了科学家;再比如一次作文课上,语文老师对李四说,你很有写作天分,将来一定能当作家,李四因此受到鼓励,将来真成为了一名作家,这就是“期望效应”。不可否认,教师、父母的期望会对受教育者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脱离客观实际的“期望”,有时反而会对受教育者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在“投篮”的案例中,某女生投入3球,体育教师对她说:“你很有天分,将来一定进国家队”。该女生会认为教师的话语是对她的讽刺,从而丧失对篮球运动的兴趣。

1.3激励手段的多样化原则

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激励方法时,还应注重激励方式、方法的多样化。激励实质上是对个体成就或行为的肯定,当这种“肯定性”失去时,激励就不复存在。相同强度的同一刺激运用的频率过高,强化效果会降低。比如在教学中,某教师为激起学生对所教学科的兴趣,于是在每次学生课堂提问作答完毕后都给予诸如“非常好,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不错”的肯定性评价。久而久之,学生对自身的回答产生了怀疑:“老师对每个同学都如是说,也许我每次回答的都不好”,从而失去发言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激励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激励效果。

1.4激励的发展性原则

激励理论的发展性原则,即激励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即鼓励学生去摘必须“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这里的桃子也就是教育心理学中常说的“最近发展区”,即个体现有水平与通过他人的帮助或学习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师应激励个体在现有水平上“更进一步”,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诸如有的教师“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无需再努力”的话语是违反激励的发展性原则的。

2中小学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主体作用的缺失

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缺失是我国各科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篮球运动等体育教学也不例外,甚至此种现象更为严重。体育教师大多在高校受过严格而艰苦的训练,“严师出高徒”也为不少体育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和接受,受自身先天教育经历的影响,不少教师将对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盲目地运用于对非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中,过分强调动作的重复练习与纠正而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受到抑制。其次,不少体育教师以“教练”自居,过分注重学生的训练与指导,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观念,这也是中小学篮球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缺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2.2教学的有效性较差

国内有研究者认为,篮球教学的有效性,从篮球教学的投入与产出的层面来讲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技术水平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3]。然而篮球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学习者一方面要记住有关篮球运动的知识;另一方面要以知识为指导支配自己的身体活动,这对于习惯于书本知识记忆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篮球教学活动中,如何增强单位时间内学生知识记忆的有效性和学生对动作要领的领悟成为篮球教学活动的一个难题。

2.3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较低

一方面,从篮球运动的特性来看,篮球运动属于竞技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动作要领的讲解、示范,对战略、战术的传授较其它学科更为重要,这造成不少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知识的讲解和单纯的示范,“此种模式的教学,过于强调篮球运动的正规性、战术规范性,而忽视或轻视了篮球运动所具有的娱乐性、趣味性与健身性”[4],从而使体育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另一方面,篮球运动强度较大,并且运动中极其容易受伤,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尤其是女生将其作为健身方式的可能性,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大打折扣。

3激励理论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

3.1篮球教学中的个体激励与团体激励

篮球教学中的个体激励是指在篮球教学中对个体进行肯定,从而使个体受到鼓舞的一种方法。个体激励的优点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鼓励方式灵活,鼓舞性较强。在篮球教学中科学运用个体激励法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滑步练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语言激励。比如对于“起跳”和“急停前倾”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其“速度”比较快,方向转变比较敏捷等,同时指出其不足。对只是“起跳”的学生则可以夸其停时的动作规范,而对“急停倾斜”的学生可以认可其前面动作的规范,个体激励可以强化个体对规范动作的记忆和错误行为的印象。篮球教学中团体激励则是对小组、不同性别群体、班级等集合体作出肯定,使团体中的个体受到鼓舞而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一种方法。对团体进行激励可以避免激励的“不切实际”的弊端,如教师对某小组作出较好评价,团体中即使有个体水平较差,但也不会认为教师是在讽刺自己,并因团体给自己带来的荣誉而开心;另一方面,在一个大的班级中,教师在有限课时内不可能对每一个个体作出评价,团体激励可以解决教师的这一困惑。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此种方法的运用。

3.2篮球教学中的负强化

负强化是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一种激励方式,是指通过减少对个体不适的刺激而使个体受到激励的一种手段。比如某个学生违纪被教师罚扫教室一周,教师规定如果该生考试成绩进步较大就免除扫地的惩罚,这个学生因此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这就是负强化。负强化运用的好可以为教师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在篮球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某些学生因为不满教师的惩罚而出现“顶撞”的现象,负强化可以给师生双方一个“台阶”,打破僵局,促进师生双方关系的融洽。比如在小组比赛中,某一小组因不满教师的裁决而拒绝接受“惩罚”,教师可以激励他们,如果在下一轮比赛中他们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则可以免除惩罚,这样可以缓解学生的“抱怨”心理,又可消除其它小组对教师“袒护”这一小组的不满,从而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3.3篮球教学中的“普雷马克原理”强化

第8篇:鼓励式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创新思维;阅读;培养

传统的小学汉语文教学是以讲授知识为主要方式,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事实,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传统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挥,以及能力的培养。而对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将来在社会中对创新思维的能力的运用。因此,对小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是小学教学工作者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经过研究实践发现,在小学教育中,汉语文阅读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所以在小学阶段,加强阅读学习,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革新阅读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学习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传统呆板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小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而对于阅读课程,如果只是简单地由教师进行阅读讲解,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所以要将阅读教学的模式进行革新,增加汉语文阅读的趣味性,以此来吸引学生主动地阅读,并在汉语文阅读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阅读课中,穿插小学生喜爱的故事来进行对比讲解。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中,每一次面对“大灰狼”制造的危机和麻烦,喜羊羊总能想到解决的办法,帮助同伴摆脱危险。通过这样的故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想出不同于喜羊羊的办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可以主动地自己动脑筋,想出办法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提高思维能力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因为教师的教学主体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不利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质疑问题的重要性,不了解提出问题对学习的帮助作用。很多教师在学生提出质疑问题时,没有足够重视,从而不能很好地对待“质疑”。学生的疑问是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来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所以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疑问,并且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别于成人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师在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再做回答。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也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例如,教师在讲到四季变化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四季变化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然后进行全班的讨论,刺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扩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而我国的教育理念,往往更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没有认识到相对于分数,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更重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育的方向和重点发生了改变,新课改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所以在小学汉语文阅读课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来进行教学,利用视觉色彩上的刺激,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例如,教师在讲朝阳时,可以通过色彩鲜艳的朝阳图片,来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朝阳的魅力,并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描述自己心目中朝阳是什么样的。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针对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教育进行创新是教育继续向前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疑问,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以此来吸引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思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不断的探索,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很多,阅读式培养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无论选择何种方法,最关键的是,在教学中对创新教育观念的运用。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汉语文阅读课堂中,不断转变观念,在教学中要不断加入新的教学元素,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鼓励式教育的方法范文

论文关键词:孩子教育,边际效用递减,教育内容,教育方式

 

绪论

面对21世纪开启的大门,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中国能否赢得下个世纪,关键是人才的培养。从当今家庭看:大多数的家长把自己的一切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这个“望子成龙”或“盼女成凤”的希望能否成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必然成为“独生代”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从当今的孩子看:由于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太阳”、“小皇帝”,再加上一些家庭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或是教育中未能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又不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因而导致孩子心理上“以我为中心”,“惟我独尊”,任性,我行我素。久而久之,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并施以正确的家教方法,追求最佳的教育效果,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直至成才。

1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及在孩子教育中的导人

1.1 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研究消费者行为时用来解释需求规律的一种理论观点,也是关于消费者行为的一条基本规律。其含义是随着一个人所“消费”某种物品(服务、信息)的数量增加教育内容,其总效用虽然相应增加,但边际效用有递减的趋势,并存在边际效用等于零或变为负数的可能.此时意指对于某种物品(服务、信息)的“消费”超过一定量以后.不但不能增加消费者的满足和享受,反而会引起讨厌和损害。究其生理或心理上的原因.即消费一种物品(服务)的数量越多,接受同类信息的次数越多,生理上得到的满足或心理上对重复刺激的反应就递减了。

1.2边际效用递减在孩子教育中的导人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可分为物质上的消费和精神上的消费。父母教育自己孩子过程中既有有家长在孩子衣食住行等方面提供的各种物质保障和奖励;又有传授知识和能力,提供精神领域的服务。孩子在享受物质条件,接受信息,接受知识,获得能力的成长过程中,就是在不断地“消费”父母所提供的各种精神服务和物质服务。因此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引入孩子教育行为中,让父母知道对孩子提供精神服务和物质服务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不能过度的片面的强调物质保障或精神教育,最好能两者结合,使孩子在物质中生存,在精神中上进;同时在教育方式上不能过度的片面的强调批评责骂和鼓励表扬。

2 孩子教育行为中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

根据现在一部分孩子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孩子教育中两个方面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现象,主要表现如下:

2.1 教育内容“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

一是缺失精神教育下的物质教育“消费” 的边际效用递减论文格式范文。有的孩子家庭情况宽裕,要什么给什么,要什么有什么;父母亲给孩子摘星星,捞月亮,孩子从小不知道苦是啥滋味;父母亲交给他们的是金钱,教育他们的是赚钱。父母亲从来就把心思放在生意或者事业上,没有花时间好好的教育过孩子,很少陪自己的孩子吃晚餐、逛公园,他们认为只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物质就行,并且在提供物质上认为是越多越好,没有时间限制,没有空间约束。一开始孩子可以从物质消费中觉得有满足感,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觉得自己对物质可能达到了消费效用的最大,这个时候父母亲提供的物质再多,孩子认为都只是一种摆设或累赘,物质教育就会出现负效应;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一味的满足是不现实的,这个时候父母亲还不及时的纠正孩子的消费观念,还是不断的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样教育的效果也会使得其反,可能会让孩子养成奢侈奢骄淫的习惯。

二是缺乏物质基础的精神教育“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有的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父母亲教育孩子要艰苦朴素。可能一开始孩子能够非常乐意的接受,觉得自己应该理解父母,应该学习老前辈们的艰苦朴素精神。但当自己的一些基本生活条件不能很好的解决,自己想要的父母亲给不了,而自己应该有的也没有;相反看到别的孩子穿得好、吃得好,长期下去,可能就不能接受了教育内容,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向父母提出更高的要求或采取其他的方式去达到这些目标,这个时候父母亲还在过度强调艰苦朴素,让小孩觉得有点“抠门”的感觉,教育的效果可能就会大打折扣,就会出现负的效益。有的孩子可能就会因为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可能就开始自我压抑,自暴自弃,不和其他人交流,也不愿和其他人交流,怎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产生自卑心理。

2.2教育方式“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

父母亲在教育孩子中,总会或多或少地采取批评责骂和鼓励表扬的教育方式。批评责骂的信息给孩子带来的满足感是负的或者说是负效用,受到批评责骂的孩子心理上将产生一种痛苦感。父母亲的第一次批评责骂,给孩子的印象最深,痛苦感最大,孩子也许会因此下决心改变原来不合乎要求的行为,产生升华理念;也许会因此产生消极或破坏性行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对过去的痛苦感开始淡忘,再次批评责骂的效果将会变小,孩子的心理承受力也会变大,痛苦程度越来越轻,最后孩子对批评责骂几乎毫无感觉,有违父母亲“恨铁不成钢”的初衷。另一方面,当父母亲的批评责骂屡次无效时,会有碍于家庭良好心理气氛的形成,也有碍于父母亲人格威望的保持。

接受鼓励表扬信息的孩子,能从心理上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其效用是正的,而且鼓励表扬的首次获得,其边际效用值都比较高,动力比较大。但是,如果其连续或多次地受到同类鼓励表扬,他所产生增加的满足感将呈现递减现象,这种鼓励表扬对其刺激或激发效果将会下降。

3 追求教育效果,缓解边际效用递减

在当今复杂的社会中,到处充满了陷阱和诱惑,孩子的家庭教育已日益重要,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也没有统一的概论,本人针对教育中的边际效用递减提几点拙见,以期抛砖引玉。

3.1实现物质教育和精神教育的有机结合

单一地过度的强调物质教育和精神教育,不能做到因时制宜、因人制宜,都会出现教育

效果的边际效用递减。父母亲在提供优裕的物质时,千万不要让孩子养成追求金钱与物质享受的习惯,适可而止。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告诉他们自己孩子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故事;家长要把家庭收支计划告诉孩子教育内容,并适当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学会理财,养成记录收支的习惯;也要让孩子参加一些劳动,尝试去赚钱,了解金钱来之不易,而且必须通过劳动获得。这样有利于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有一颗感恩的心,是家庭教育取得理想效果的有力保证。相反,我们父母亲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也应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而不能一味的节省,只用精神的力量去教育、去要求,基本的物质需求和适度、适机的物质鼓励也是必要的。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父母亲的教育内容并不能一味的强调物质教育和精神教育,要注意提供的数量的适度,提供时机的适中,实现物质教育和精神教育的有机结合。

3.2 树立“父母亲榜样的力量”

我们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亲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父母亲必须以身作则,父母两人说话口径要一致,有的父母嘻嘻哈哈,有的漫不经心,有的轻描淡写,有的各唱各的调,特别是家庭的“战争”,这都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父母亲应当深入了解孩子的认知特点,及时了解孩子认识的偏差及教育的失效。要取得较佳的教育效果,父母亲本身必须不断学习教育知识,更新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论文格式范文。

3.3 正确运用批评责骂和鼓励表扬

3.3.1谨慎使用第一次批评责骂

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更何况是孩子,当孩子孩子不听话或犯错的时候,往往会受到父母亲的批评责骂和责骂。由于孩子对第一次批评责骂的负效用大,应该谨慎使用第一次批评责骂,以免导致适得其反的后果。

3.3.2 对于明知故犯、屡教不改的孩子,每次批评责骂的力度应强化

每次同样的批评责骂方式,等量的批评责骂力度,对明知故犯、屡教不改的孩子会产生痛苦感递减,影响力不大,甚至无动于衷。对此,必须强化每次批评责骂力度,改变批评责骂方式.这样会使孩子对批评责骂的“觉悟”深刻,痛苦感不会递减,能有效地抑制错误的再生。

3.3.3 重视批评责骂后的鼓励表扬

批评责骂会使孩子产生痛苦是一种负效用。作为孩子,当他接受批评责骂的信息时,对鼓励表扬的效用评价相对较高,渴望鼓励表扬的心理较为强烈。如果该孩子“迷途知返”教育内容,哪怕是很小的进步,父母亲适时地给予鼓励表扬,会令孩子“受宠若惊”,激发好学上进的热情。

3.3.4 鼓励表扬应该强度递增

单一地采用某种鼓励表扬形式与鼓励表扬力度.终会导致孩子对鼓励表扬 “消费”的边际效用的递减,削弱了鼓励表扬的效用。由于边际效用递减的存在,若要对孩子单一采取鼓励表扬以保持其长久的积极性,必须增强鼓励表扬力度.才会使孩子觉得边际效用不变乃至递增。

3.3.5 鼓励表扬应多样化,适时适度

对于同一种鼓励表扬,不同心理期望的孩子,其效用往往也不相同,有的可能会受到极大的鼓舞,有的可能会不以为然。要提高鼓励表扬的效用,使它对孩子具有吸引力和鞭策力。鼓励表扬须因时制宜,因人而异,掌握时机及角度。

4 结束语

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员,生活在社会的大群体中,社会与家庭的整体风气,对孩子的影响极大,父母亲对家庭的整体氛围的创造和对社会的整体风气的把握所起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父母亲应充分分析教育中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追求教育艺术,扬所长,避所短,不断提高教育中的边际效用值,教育好孩子,造福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孙树元.边际效应与班主任工作度的把握[J]. 班主任,2006(3)

[2]江昌勇.课堂教学中的边际效应递减现象分析及对策[J].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