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低碳生活的意义范文

关于低碳生活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低碳生活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低碳生活的意义

第1篇:关于低碳生活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化学教学 低碳生活 低碳理念

自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低碳”这一话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诸如低碳经济、低碳装修、低碳交通、低碳饮食等,时常见诸报端。作为化学老师,我们对于低碳的理解应该不存在任何障碍。宣传低碳意义,倡导低碳生活成为广大化学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结合自己的化学教学过程,带领学生从化学视角,对“低碳”的深刻内涵作了探究,以期帮助更多的人了解低碳意义、理解低碳意义、践行低碳生活,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及学生双休日的时间,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低碳”这一主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自己的做法简述如下,以期为创造“低碳生活”尽绵薄之力。下面是笔者的实践过程。

一、定低碳主题,激探究欲望

笔者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以“低碳生活”为主题,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通过激烈讨论,深入认识什么是低碳生活,以及低碳生活的意义。然后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深入理解低碳生活。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最后以科学小论文的形式对“低碳生活”的论点加以论证,形成自己的观点。

布置学生写小论文时,要求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第一,你对“低碳”的理解;第二,“低碳生活”的意义;第三,你怎样做才能实现“低碳生活”。初闻“低碳”话题,多数同学一脸迷茫,满头雾水,甚至问我:“老师,什么是低碳啊?”只有个别同学说:“哦,我知道,低碳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于同学们的反应我未加任何回应,只给他们指出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让他们注意关注报纸、网络上的低碳话题,查阅相关的低碳资料,加深对低碳的理解。

一周多时间过去了,许多同学上交了以“低碳生活”为话题的小论文。仔细阅读之后,我将同学们的小论文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完全借助网络资料,未经自己加工整合的段落摘抄。其中普遍谈到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不是生活能力,具体地讲,低碳生活就是一种节约的生活态度,还照搬了许许多多现成的节水、节电、节油、节气的例子;第二类则是围绕“低碳就是少排放二氧化碳”这个观点,阐述了二氧化碳产生的主要途径、大气中二氧化碳过多的危害、减少二氧化碳的主要措施等,也算得上是对已学二氧化碳相关知识复习巩固;第三类则是文笔不错的作文,先描绘了理想状态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等,后将现实中的黑烟臭气、灰土沙尘等归于汽车尾气、工厂废气、不文明施工等的祸害,倡导要治理大气污染,才能实现“低碳生活”。

凡此种种,通过同学们的资料查阅、整合,笔者的初期目标已经实现,同学们对低碳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将知识整合,令认识升华

针对同学们初步搜集资料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对低碳生活的理解,对于同学们下一步的研究性学习,我给出了相应建议,引导同学们将已有资料进行有机整合,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将论文进行修改,使其对“低碳生活”认识能够进一步深化。同时,要求学生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科学小论文不同于作文,论文是要以充分的论据将论点加以论证。这里的论点就是论文的观点,即“低碳生活”的观点,论证的过程也让同学们通俗理解:要阐明“低碳生活”是什么,为什么要施行“低碳生活”,怎么做才算“低碳生活”,等等;第二,提醒同学们要勤于思考,仔细研究。如碳元素存在于身边哪些物质中?这些物质最终将转化成什么?以此思路理解“低碳”的内涵是什么,再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节省的观点与“低碳生活”进行有机结合;第三,要求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加强对“低碳生活”的认识与理解。同时,文中要以“我”代替“人们”,以此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低碳生活”不是别人的事,而是自己该做的事。

又一个多星期过去了,同学们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小论文焕然一新地呈现在我面前,其内容与第一次相比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他们大多打开了思维的局限,开启了尘封已久的话匣。论文中不仅谈到了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碳排放,还阐述了人们的吃、穿、用、住、行等,这些都广泛涉及含碳元素的物质,而这些物质经过氧化后,碳元素大多转化成二氧化碳,也成为不可低估的碳排量,这就很自然地将吃、穿、用、住、行方面的简单和节约与“低碳生活”的主题联系起来,从深层次上真正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要低成本地生活、节俭地生活。认识到了这一点,同学们个个都有很多话可说,有很多行动可做,他们将我特意发的32K纸正反面都写满了对低碳的理解和自己可以为低碳生活做到的行动(以前发纸时,若一面不够写,总有同学说我小气,而这次没有人再说我小气了)。具体事例如:要将纸张正反两面都充分利用、用手帕代替餐巾纸、自备筷勺代替一次性筷子、不空挂QQ号、骑自行车代替乘私家车上学,等等,同学们列举的可行性事例不胜枚举,对同学们的丰厚收获我倍感欣慰。

三、固内化认识,促长效行动

在同学们对“低碳生活”有了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为使他们能以认识指导行动,能够将认识内化成一种习惯的行动,我继续指导同学们做了以下两方面的事情:第一,每个人设计三句有关低碳生活行为的日常招呼用语,相互碰面就用自己的招呼用语,代替习惯性的“吃饭了吗”、“作业做完了吗”等,这样有利于相互提醒,便于自己时时、日日不忘做低碳生活的践行者。第二,将自己的低碳生活小论文上传到QQ空间或自己经常去的论坛、帖吧等,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和参与低碳生活,并提倡同学们将自己QQ签名更新为有关低碳生活的话题。

第2篇:关于低碳生活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低碳建筑;障碍;对策

在人类活动日趋多样化的今天,人们居住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存的条件既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也出现了让人担忧的变化,其中气候的变化就是让人最担忧的一种恶性变化。当前气候的变化,给人类社会正常的进行生产生活活动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威胁,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各国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了使人类避免由于全球气候的持续变暖带来的严重威胁,世界各国都积极参加相关的应对气候变化的会议并签署相关的承诺。目前最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是在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上签署的到2020年实现各国的减排目标。对于我国而言,目前正在大范围的实施二氧化碳减排和降低温室效应的对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温室效应对我们生存环境带来的影响,是低碳建筑概念被提出并被付诸行动的主要动力。从当前的形势来看,低碳建筑的发展在我国还存在许多障碍因素,需要我们积极采取对策予以解决,进而促进低碳建筑在我国大范围的应用并推广,为实现我国的节能减排目标,降低气候变暖对我们带来的威胁而做出一定贡献。

一、低碳建筑的涵义

低碳,顾名思义是指含碳量较低的物质。在科学界,低碳所指的是那些含碳量较低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低碳建筑则是低碳技术与建筑工艺结合之后产生的新词汇,对于低碳建筑,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的释义。当前,在我国对于低碳建筑的定义主要是认为低碳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内涵和目标基本一致,但是二者的切入点、侧重点和技术方向都有所不同,低碳建筑主要是为了响应节能减排,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主题。我国的低碳建筑要求在整个建筑建设和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内,制造建筑材料、设备,建筑的施工和建筑物的使用过程尽量少的使用化石原料,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及思考,从建筑生命周期出发提出低碳建筑的涵义为:低碳建筑是一类要求建筑产品从设计到建造全过程,充分贯彻利用清洁能源的思想,用以解决整个建筑自身的能源和资源的需求,同时,建筑内产生的废弃物也要参与到建筑的资源能源循环过程,减少能源的消耗。

二、低碳建筑发展的障碍因素

目前,低碳建筑在国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在我国,低碳建筑处于稳步发展阶段,要想大面积的推广低碳建筑,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需要相关从业者付出艰辛的努力。依据当前我国低碳建筑发展的状况分析,我国发展低碳建筑的障碍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社会参与意识问题

低碳建筑要想取得发展,必须意识先行。这需要我们建筑行业的相关从业者对低碳建筑有一个好的认识,能够深刻理解发展低碳建筑的意义。然而,现阶段低碳建筑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并未在社会上进行良好的推广与普及,社会人士对低碳建筑还没有进行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社会公众心理对低碳建筑没有形成良好的意识,在生产生活方式上并没有改变原有的高消耗高能耗的方式,阻碍了低碳建筑在我国的推广。

(二)政策与机制问题

当期,低碳建筑在我国的发展还只是刚刚步入正轨,国家在政策与机制方面,对低碳建筑还未有很好的涉及。目前,各地政府制定的节能减排措施,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国油少、气少、煤多导致能源消耗过度依赖煤的多污染的局面,而对于低碳建筑的发展,政府并未制定有关政策,对一些建筑能源消耗量大的单位也并没有采取强制性的减排措施,更缺少低碳建筑的激励性政策,导致许多企业不愿主动降耗来减少碳排放,也导致低碳建筑在我国并没有能够取得足够的政策支持。国家相关政策的缺失和机制的不健全,导致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三)低碳技术问题

建筑工程作为一项技术水平要求高的工程,在其中广泛的应用低碳理念,需要有较强的低碳技术做支撑,但是,当前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还未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科研技术能力水平有限,发展低碳建筑所需的低碳技术较低,使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制约。虽然发达国家早已进行了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也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果,但是,他们担心再向我国提供低碳技术之后,会影响他们的技术的竞争力,因此,低碳技术一直对我国都是封锁状态。低碳技术的缺失,是阻碍我国低碳建筑发展的核心因素。

三、发展低碳建筑的对策

为了促进低碳建筑在我国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积极减少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笔者结合相关调研及自身思考分析,提出如下发展低碳建筑的对策。

(一)发展低碳建筑,须意识先行和全社会参与

发展低碳建筑,需要发挥好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三方面的作用,提高他们的低碳认识,让他们认识到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及控制环境污染等需要每个组织和个人的自觉行动。因此,政府应加强气候变化的危害教育和发展低碳建筑的宣传力度,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发展低碳建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与机制

政府应积极研究低碳建筑发展的趋势和优势,尽早制定相关政策和机制,鼓励低碳建筑的建设,从行政方式、审批环节等方面促进低碳建筑的尽快建设,以形成良好的社会认识,使人们都能积极响应低碳建筑的建设,进而促进低碳建筑的建设和推广。

(三)投入资金、物力和人力进行低碳技术科研攻关

在发展低碳建筑过程中,没有有效的低碳技术,其他都属于纸上谈兵。因此,政府应起主导作用,积极的投入大量的资金、物力和人力进行低碳技术的科研攻关,对低碳建筑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的核心技术要形成完整的技术链,保证低碳建筑在我国能够持续建设和发展。

总结: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积极研究低碳技术,大力推广低碳建筑的建设与应用,其意义重大。在当前低碳概念已经开始受到人们重视的时候,我们应抓住这个机遇积极的发展低碳建筑,在我国形成良好的低碳意识,促进我国环境气候的改善,造福于民。

参考文献:

[1]柳云状.中国发展低碳建筑的障碍因素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10.

[2]曹小琳,柳云状.我国发展低碳建筑的障碍因素及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10,03:115-117.

[3]刘翠翠.发展低碳建筑的政策完善研究[D].湖南大学,2011.

第3篇:关于低碳生活的意义范文

论文关键词 保护环境 低碳 生活方式

一、低碳生活方式的含义及构建的必要性

低碳生活方式是指以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为指导,在日常生活中树立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意识,积极主动地以自己的行动减少浪费,尽量避免使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商品和服务,从而减少碳排放的一种简单、健康的生活行为模式。低碳生活方式的本质属性就是低碳排放。它是一种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注重生态、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行为模式。提倡低碳生活方式有其客观必要性,主要从以下两方面阐述:

(一)人类走文明道路的必然

人口的不断膨胀,资源相对不足,加之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以前粗放的增长方式使得自然和人类的矛盾日益突出,气候变化成为影响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也促使人类不得不反思野蛮掠夺自然方式的后果,从而选择更文明的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低碳的生活方式是人类走文明道路的一方面。与此同时,十八界四中全会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在现实社会中实践,而低碳生活方式是人类对建立在对传统发展道路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代表着人类在发展道路和观念上的进步,体现了人类对文明发展方式的重视。由此可见,低碳的生活方式是人类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践行,也是人类对以前粗放道路的放弃对新型文明发展道路的选择。反之,生态文明是“低碳生活”的目标,它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同时也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低碳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

气候作为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时刻左右着人类的活动,面对着日益恶化的气候现象,它的负面作用应该更受关注,因为这些不利影响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对周围生存环境和生态等产生重大影响,还体现在涉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等其他方面的问题上。应对气候变暖这一国际社会关注度高的棘手问题,绝不是任何国家一时、凭借己国之力就能解决,需要国际社会成员从科学、经济、政治、社会、外交等多方面、多国家协作配合和共同努力。低碳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正确战略选择。世界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中逐渐认识到,放缓经济增长速度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注重速度和质量的协调一致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出路,而这需要建立一种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在经济的发展中也应更加重视二氧化碳的排放对气候的影响,积极配合其他国家做出正确抉择,走低碳发展的道路,发挥民族的凝聚力,汇聚每一个中国人的力量,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同步,共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二、低碳的生活方式在我国发展中面对的挑战

目前各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不同,对有些国家来说低碳生活已经实现,有的国家可能还在努力实现中。就我国的发展阶段来说,在推进“低碳生活方式”中可能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其挑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思想意识薄弱,生活方式粗放

对于“低碳”的理解很多人还是仅停留在口头上,低碳的意识还不够强对于低碳生活方式的具体内容还不够了解,缺乏低碳、积极节约的意识。人们对于生活的关注更多地关注那些能为个人带来方便,能更多地满足个人的需求,关注焦点在享受和舒适上,对于高能耗、高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却不够重视,忽视了日常生活对于环境破坏而导致的生态成本过高的问题。高碳生活方式根源还是在人们的观念上,人们对现代化生活方式含义的片面理解,在过多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机械化技术提供的轻松和便利的同时导致了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人工环境系统对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与大量消耗能源的动力技术系统置之不理。除了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的原因之外,有时人们为了面子而过度消费,导致奢侈品的购买越来越多,产品的过度包装,人们纷纷追求拥有小汽车,购买时过多地攀比。

(二)受中国经济发展和生活习惯的大环境影响

来自于客观经济发展内在要求的挑战和压力:我们一直以来的目标是追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目前经济发展还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的情况下,低消耗,低碳的生活的倡导,无疑需要更新设备同时注重科学技术的投入,这自然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随即而来的是产品的出厂价格会相应提高,从而提高了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价格,这与普通百姓习惯了的消费价格相矛盾。因此,在没有完全改变高碳排放的根源问题的条件下,一味地提倡低碳生活的生活方式,通过提高商品价格从而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来实现低碳排放,在具体实行上难免存在现实压力和困难。另外,在思想上,很多人认为科技的进步、物质的丰富,人生活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理应享受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不想接受低碳生活方式对于生活的限制,它与目前人们对幸福的追求相左。

三、低碳的生活方式在世界主要发展国家的情况概述

(一)国外的法律规制情况

英国除制定了各种保护环境的法规外,为倡导低碳规定了环境税种包括:填埋税、燃料税、总污染物税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碳税等;德国按照循环经济历年制定《包装条例》,规定生产商和销售商首先应避免包装的产生,并对已产生的包装进行回收和利用;欧盟和北美国家相继制定鼓励二手产品回收、绿色包装等法律,例如;欧共体理事会通过的《废物指令》、《报废车辆指令》;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建立,并集中制定了包括废物的回收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日常生活用品的循环利用、包装物的再利用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二)国外在日常生活上的倡导

在日本,由家电生产厂家负责废弃家电循环利用的研究和处理,由家电经销商负责将家电集中起来,并送到主要家电生产厂家出资设立的废弃家电处理中心,进行处理后并按资源类别进行循环利用;在英国,生活的琐碎处可见其低碳的精神,其中剩饭菜的处理被视为减碳的重要一环,每个家庭配备有政府发放的专门处理剩饭菜的垃圾桶,这样做及大地减少了英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美国,环保主义流行,人们重视对废品和垃圾的加工处理和循环消费,个人将旧货在自家的庭院甩卖,也有慈善机构进行的旧货交易,有的是通过一些商业网站或政府支持的网站进行旧货买卖;在哥本哈根,处处渗透着“低碳生活”的精神,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人用传统的发条闹钟而放弃电子的,选择更健康的户外锻炼而放弃现代的健身房,另外,哥本哈根还有世界首座“自行车之城”的称号,低碳环保的意识在这座城市贯彻的情况由此可见一斑。

四、在我国构建低碳生活方式的举措

(一)树立全民的低碳生活意识,建立低碳文明体系

宣传教育对于提高民众的低碳、环保意识必不可少,没有基本的认识低碳生活方式永远不会建立起来。同时宣传教育也是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每个人要做践行低碳生活的先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借组织、团体的名义进社区宣传降低碳的排放量不仅是企业行为,也是一项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宣传此种生活方式对生存环境和个人健康的益处,把低碳、环保的意识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改变人们奢侈的消费模式和浪费的生活方式。要不断规范管理避免出现过度追求高消费的现象,通过媒体的宣传来引导大家做到适度消费、低碳消费。逐步引导大家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消费习惯进行简单易行的改变,自觉从自身生活习惯做起,控制好个人的碳排放量。在生活中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的用品,对于盲目过度消费的行为积极引导,坚决反对身边人的这种消费方式。加强对勤俭节约和简单健康生活的宣传,改变物质丰富后人们铺张浪费、奢侈消费的陋习。

(二)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人民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生活

吸收其他国家先进的环境政策对环境保护、低碳排放的积极作用的经验,通过完善政府的职能来逐步引导人民的行为,例如:通过增加环境税新税种,环境征税与税收减免抵扣制度相结合或是给予补贴的方式让低碳排放进而保护环境的人们得到切实的利益;结合各国征环境税的经验,一方面,我国可以学习日本的循环型经济模式,让生产大件家电或经销商负担回收和再利用废旧物品的义务,并规定物品的回收利用率,若在规定的时间内达不到目标,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对于超额完成的给予奖励并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另一方面,通过政府的经济手段如税收,来引导社会群体树立健康的消费方式,抑制消费群体的高消费方式。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政府引领低碳消费方式,带头进行节能减排,为践行低碳消费方式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建立个体碳排放配给制度

第4篇:关于低碳生活的意义范文

一、关于“新自然主义风格”

何谓空间设计的新自然主义风格?弄清此概念的涵义之前,先要认识一下自然主义。自然主义(Naturalism)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起源于西方的美学运动,或者说文学与艺术的思潮。它主要是受到自然科学中达尔文自然观的启发,并使之与文学艺术相适应而产生的一系列创作。自然主义所涵盖的领域甚是广泛。在哲学上,它表示一种立场,从朴素的观点看,它主张在自然的范围内解决问题,即用自然来说明自然。在道家看来,自然的就是最好的、最合理的、最有价值的,根据这样的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应该遵循自然主义的原则,尽可能地提高自然的程度。在观念上,它认为人不应该把自己提高到自然万物之上,不能宣布人有支配万物的特权,人对待自然应该像对待自己一样。在艺术上,它指非经审美形式变形、陌生化的逼真的摹仿和镜子式的再现。它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并以更忠实地不加选择地反映现实为宗旨,以反映不带道德评价的真实的“生活场景”。在装饰艺术中,自然风格倡导设计自然空间,美学上推崇“自然美”,力求表现悠闲、舒畅、自然的田园生活情趣,也常运用天然木、石、藤、竹等材质拙朴的纹理;巧于设置室内外绿化,创造自然、简朴、清新淡雅的氛围。关于“新自然主义(Newnaturalism)”概念,美国著名美学家——托马斯•门罗(Thomas•Munro,1897-1974)认为,它不是一个严格的、排他性的哲学体系,而带有明显的多元、折衷的色彩,他指出新自然主义应当走作为传统的二元论或唯心论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中间道路。门罗是杜威的学生,他主张的“新自然主义”深受杜威实用主义与自然主义哲学的影响。新自然主义也继承了左拉的自然主义主张,强调“自然”的完整性、系统性、唯一性、进化性,认为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都是一个统一的、由低级到高级的自然进化过程。朱雨泽先生认为,新自然主义融入了中国道学思想,新自然主义艺术将向有相应美学知识和有悟性的观者呈现禅境、道和天人合一的境界,它需要具有一定修养和思想境界的观者所能理解的艺术。它不是讲故事和叙事的绘画,它不同于描画实物的再现客观和画家凭主观臆造的作品。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时至今日,无论科技与经济多么的发达和进步,在新时代的生存背景下,人类依然没有消磨掉对大自然中阳光雨露的渴求与依赖。相反,也只有在这种生存的渴求与依赖中不断地赋予“大自然”“、自然主义”以新的理解与诠释。在现代生活中,从把家装修成乡村风格,希望随时随地享受大自然,到设计模仿自然的产品,可以看出设计师们正以各种形式表达着对大自然的崇敬。这也正体现着人们从被动地顺应自然,到认识自然,再到能动地渴望改变自然的心路历程。空间设计中的“新自然主义”风格也因此应运而生了。关于空间设计中的“新自然主义”风格,笔者认为,即是在遵循自然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在空间环境设计中多体现装饰美化、环保节能,少进行装修破坏、污染浪费,以追求室内外环境个性化的自然和谐与创新的装饰效果为最终目标。遵循自然主义原则,即要强调使用天然、地域化的材料、简单的结构体系和传统的装饰施工工艺,追求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营造自然和谐的个性化空间,即是创新之处。当然,在设计中别出新意,是离不开设计师以理性的头脑去考虑设计的整体性、方法的必要性、简洁性与合理性等等。空间设计的新自然主义风格实际上是“自然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完美交织。

二、关于“低碳理念”

与此同时“,低碳”的概念闯入尘世“,低碳生活”的理念也渐受青睐。低碳(low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模式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低碳的内涵体现,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为解决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的问题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一种经济模式。低碳生活(low-carbonlife),就是尽量减少平时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提倡并践行低碳生活,即要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其实,低碳生活理念的主旨可以概括为“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这实际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勤俭”的内涵。提倡低碳生活,就需要我们在保持生活质量水平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尽力做到节能减排,自觉用行动来诠释着自己对低碳的理解。人类的生活不外乎衣食住行,低碳生活当然也要从这衣食住行中得到体现和诠释。人类衣、食、行的生活如何低碳践行,我们在此姑且不表,人类“住”的环境当与我们在此关注。如今,在“低碳生活”理念的指引下,“绿色低碳建筑”的概念问世了。所谓绿色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规划、设计、施工、运行、拆除与利用)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低碳建筑也可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与环境共生建筑。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以及“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在建筑装饰设计中,用“低碳”的理念控制建筑装饰装修的全过程,是践行“低碳生活”的好方法,也是实现建筑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好思路。建筑装饰装修的低碳化是一个贯穿于装饰装修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工程设计、材料选购、现场施工、维护更新、拆除重用等几个部分内容。将低碳的理念渗透到上述各个环节中去,控制整体过程的总体碳排放,是有效实现建筑节能减排、全面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将低碳生活的理念与新自然主义的概念作一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其共性,即是都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都提倡节能环保,反对污染浪费。不同之处,空间设计中的“新自然主义”风格是要在节能环保的前提下,营造出自然和谐的个性化人居空间,其实质是在体现“自然主义”与“低碳理念”有机融合的同时,以独特的装饰设计手法营造个性化的人居空间环境。

三、空间设计中的“新自然主义”风格兴起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

空间设计中的“新自然主义”风格在当代悄然兴起,是有其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的。它以自然主义原则为基础,融以低碳理念,再以创新手法示人,已具备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人们对风水的关注与推崇以及对风水学的研究与应用,实际上就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研究与思考。人类生存基本行为之一的居住环境经营,被称为“宅”,其系人与自然的中介“。宅,择也,择吉处二营之也(”《黄帝宅经》)。人们在建筑与装饰自己的居住环境时,很注重对“气”的研究,所谓“山环水抱必有气”中的山环与水抱就是要接近自然,生养和谐之“气”。风水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中国古代风水学,尽管受到当时落后的科学和物质技术手段的限制,仍然追求顺应自然,认识自然,并有节制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早于西方文明几千年达到了“天人合一”审美理想的高峰,中国风水学可称其为中国古代的生态建筑理论。西方的生态建筑理论及其建筑的出现,也只能从西方的工业革命之后的近现代算起。20世纪初,美国最伟大的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可以看作是西方早期生态建筑理论的代表。纵观赖特为数极丰的建筑作品,拜读他笔锋犀利的论作,我们时刻都能感受到他对自然的孜孜追求。这种对自然的追求构成了赖特建筑作品的主要特征,他所提出的大草原风格建筑、“美国风”建筑、有机建筑理念、对材料的认识和最重、广亩城规划等等都是这一特征的表述。他在《建筑论》一书中提到:“自然为建筑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我们所知的建造形式正是出自于此,尽管几百年来,人们总是在书本上寻找启发,死守教条,但是大多数的实践都是来自自然,自然的启示是无尽的,多得超乎你的想象”。他的“有机建筑”理论中所谓的有机建筑即是人类精神活的边限,活的建筑。这样的建筑必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种活的建筑是现代新的整体。赖特善于从自然界生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中获得启发,寻求创作的灵感,注意按使用者、地形特征、气候条件、文化背景、材料特性与技术条件的不同情况具体分析,创作出能真实地体现建筑的基地环境、建造材料特性的建筑表达形式。另一位几乎与赖特同时代的建筑大师——瑞士建筑师勒•柯布西耶,1926年把他的“新建筑”与旧建筑进行比较,提出“新建筑”的五个特点,即分别为:支柱层,主要房间设在二层;屋顶花园;自由的平面;横向长窗;自由立面。此建筑理论既具有西方现代建筑理论的特征,又具有生态建筑理论的特点。

四、空间设计中“新自然主义”风格与“低碳理念”的经典案例

赖特的著名力作——“流水别墅”——位于一片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建筑本身疏密有致,有实有虚,与山石、林木、水流紧密交融。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在此汇成一体,交相衬映。流水别墅充分结合了当地的地形特征、气候条件、材料特性及技术条件等因素,营造了一个人与自然有机融合的美妙的人居环境。它既流露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也散发着设计师创意构思之妙,是早期新自然主义风格的典型杰作,也是20世纪世界建筑园地中罕见的一朵奇葩。勒•柯布西耶的著名的萨伏伊别墅、马赛公寓大楼与朗香教堂等建筑作品,既是现代建筑的经典作品,又是具有新自然主义风格雏形的伟大建筑作品。其中,萨伏伊别墅综合体现了“新建筑”的五特点,是与传统住宅建筑完全不同的代表作。从外观上看,形体简单,但内部空间却很复杂,功能考虑也很周到。它与欧洲传统住宅大异其趣,在空间设计上既体现出亲近自然、实用节能的一面,又表现出突破传统、大胆创新的一面。它体现了上世纪20年代建筑运动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筑观念,也体现了新自然主义风格一些特征。在现当代,“新自然主义”空间设计风格已蔚然成风。北欧一些国家(主要指丹麦、瑞典、挪威、芬兰四国)不仅仅在现代建筑上有着突出的成就,营造出了新颖独特、温馨舒适的空间环境,在绿色可持续建筑方面,也有他们独特的解决之道。北欧的生态环境优美,人文环境和谐,人们渴望更美好的生活。同时,在当今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更要求建筑师们坚持走可持续发展建筑之道。上世纪50年代末,北欧建筑工亚迅速发展,新技术与新材料(如叠层木、隔热玻璃、高效保温材料等)给建筑师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手段。60年代末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建筑作品。这些建筑,有的以建筑和环境密切结合,创造出优美的空间环境著称;有的则突出了新技术与新材料;有的仍然具有地区和民族特色。它们都以各式各样的形式类型演绎着“新自然主义”的空间设计风格。以阿尔托为首的芬兰建筑师竭力用建筑来表现独立了的芬兰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哥本哈根的斯堪的纳维亚皇家旅馆是丹麦建筑师A.雅科布森的杰作。他以手法简洁、细部设计精美出名。旅馆从外形到室内装修、家具以至餐具都设计得周密精致。瑞典建筑师R.厄斯金的代表作品——英国纽卡斯尔的贝克住宅区建筑,亲切感人,自然地流露出功能主义和有机建筑的色彩,同时也把英国建筑和瑞典的传统建筑揉合在一起。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低碳世博”是其世博会的核心理念。园区内诞生了许多时尚的绿色建筑,它集中展示了各国的屋顶、墙体、室内立体绿化的新技术,以及新能源应用、节能减排的低碳生态新理念,成为一个融立体绿化、环境保护与低碳理念的精美绝伦的建筑博览会。其中,位于上海世博园E区的城市最佳实践区中的伦敦零碳馆,为观众展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低碳生活理念。该展馆由两栋零碳排放的建筑前后相接而成,总面积约2500平方米。这幢四层高的建筑中设置了零碳报告厅、零碳餐厅、零碳展示厅及六套零碳样板房,全方位地向观众展示了建筑领域对抗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方法。伦敦零碳馆案例原型取自世界上第一个零二氧化碳排放的社区贝丁顿(Bedzed)零碳社区。2002年,该社区有近百户英国居民率先走进了零碳生活。零碳建筑,是利用各种手段减少自身产生的污染,并将废物合理利用,使用环保清洁的能源,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最终达到“零废水”“、零能耗”“、零废弃物”的理想状态。简单来说,通过屋顶收集的雨水冲洗马桶或灌溉植物,减少对自来水的需求,以此达到“零废水”;通过太阳能、风能和有机垃圾发酵产生的生物能作为核心能源达到“零能耗”;将有机垃圾用来发电,将无机垃圾制作成家具或建筑材料,以此达到“零废弃物”。这就是零碳房的主要原理。零碳建筑实际上就是低碳建筑的经典代表。事实上,低碳世博园中展示的各式各样精美绝伦的低碳建筑,在充分展示低碳生活理念的同时,还尽情营造了许多自然、温馨与独特的人居空间环境,也集中展现了多姿多彩、清新美妙的新自然主义风格。

第5篇:关于低碳生活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农民;低碳环保;环保意识

所谓低碳环保,就是指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生活理念的引导下,减少生活上、工作中碳排放量以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行为。为了解遵义县农民的低碳环保意识与行为,我们对遵义县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

1 根据183份问卷得出以下调查结果

1.1 非常了解“低碳环保”,环保意识较强

10.38%的人非常了解“低碳环保”,环保意识较强,生活中能把自己知道的低碳环保常识落实到位,基本没有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现象。

1.2 了解“低碳环保”的部分内容,环保意识不够强

49.73%的人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部分了解“低碳环保”,能运用自己知道的低碳环保常识到生活中去,但生活中仍然存在部分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现象。

1.3 听说过“低碳环保”,但不太了解,环保意识相对较差

37.16%的人不太了解“低碳环保”, 环保意识相对较差,不能运用自己知道的低碳环保常识到生活中去,生活中存在较严重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现象。

1.4 没听说过“低碳环保”, 环保意识相对很差

2.73%的人没听说过“低碳环保”, 环保意识相对很差,日常生活中存在较严重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现象。

2 调查结果反映出农民低碳环保意识与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2.1 个人低碳环保意识不强

通过调查,了解到多数农民对低碳环保的认识水平还很低,生活中随处出现污染环境、浪费能源的现象,如烧煤或烧柴煮饭、炒菜、烧水;电视摁下遥控器后不彻底关机;饮水机等电器不用了不立即拔掉插头;垃圾从不分类便丢弃;年轻人赶潮流,经常更换衣物;家用卫生纸随处可见;洗脸水等直接倒掉而不会二次利用;为了方便经常使用塑料袋装物品等。

2.2 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

分析调查问卷,发现大多数人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来了解低碳环保,这种宣传方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效应,但无法衡量农民的接受程度。多数农民表示在农村无正式的低碳环保宣传,即使在农村社区大家公共休闲娱乐的地方,宣传公告栏里有时出现部分低碳环保内容,也很少有人认真去看。

2.3 农村经济发展较慢

当今社会,只有发展农村经济,才能促进农民增收,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推广才有保障。调查发现,农村经济发展较慢。农村经济发展较慢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多是文化程度较低、思想观念落后、小农经济意识较浓的老人、妇女,这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近年来国家投入了不少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地域广,历史欠账多,使得相对投资有限,农村基础设施总的来说还较差。农村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少,经费不足,技术不能及时更新,不能及时推广普及。

3 针对问题提出的强化农民低碳环保意识与行为的可行性建议

3.1 增强农民的低碳环保意识,强化农民的低碳环保行为

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低碳经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目标。做好村委会工作,将各村村民召集在一起学习,呼吁低碳生活,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较好的节约型生活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如推广使用节能灯节约用电;电视屏幕调暗一点,延长其使用寿命并节约用电,同时还可保护眼睛;用电饭锅煮饭,提前淘米并浸泡十分钟;洗脸、洗脚、洗衣、洗菜的生活废水可收集起来二次利用;不要经常买不必要的衣服等。

通过多种形式降低废弃物的排放,以达到当地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实现农村低碳生活中的低污染。如积极推广节能型的居住房屋,更好地运用保温、隔热、环保、节能型材料,提升房屋的采光比例;充分利用太阳能,改燃煤温室大棚为太阳能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洗菜、洗衣,普及使用太阳能;将沼气建设与厨房、厕所改造相结合,运用生活垃圾、牲畜粪便等来发酵并生产出沼气用于做饭、照明,沼渣、沼液则作为有机农肥使用。

3.2 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

地方政府应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各种方法对农民进行低碳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低碳环保意识与行为。政府要积极建立和完善关于低碳环保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和规范用能行为。政府可培养骨干,在条件成熟的村庄建立低碳生产、生活示范户、示范村,组织农民参观学习,发挥模范表率作用。政府要大力宣传低碳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低碳环保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把低碳环保的实施作为生产和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来抓。鼓励农民探寻和应用低碳生活技巧,推广使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争做低碳生活的创新者。

3.3 加大财政经费方面的投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经济较落后的农村,经济发展绝大多数依赖于政府的积极支持与帮扶。全面加大财政经费方面的投入,切实提升政府在农村地区低碳经济发展当中的地位,从而促进农村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非常必要。如太阳能温室大棚的建立、使用技术推广;垄作免耕技术的推广;退耕还林、还草而产生的经济林种植、生态林种植、牧草种植、时令水果采摘园建立;沼气池的建立、使用技术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的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等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参考文献:

[1]向章婷.浅议低碳生活的推广路径.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2]闫晓静.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刍议.科技经济市场,2015(02).

第6篇:关于低碳生活的意义范文

[摘 要]本文从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两者的来源与定义出发,在比较两者的异同后,对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概念做出自己的解析。

[关键词]生态旅游;低碳旅游;两者的联系、异同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9-0008-01

1 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定义

(1)生态旅游概念的来源与定义。随着大众旅游的迅速发展,给旅游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人们寻求既不破坏旅游环境,又能满足自身需求,并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的概念便应运而生,并被认为是21世纪旅游发展主要趋势之一。中国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的生态旅游的概念,90年代逐渐受到学术界和实业界的重视,在之后二十几年的发展中,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和旅游造成的生态问题的严重,生态旅游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加入到对生态旅游相关概念的研究中。

世界旅游组织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是以生态为基础的旅游,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强调组织小规模旅游者参观保护区,或者其他有传统文化吸引力的地方。国内对于生态旅游的定义,是以自然和生态资源为主要吸引物,以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

(2)低碳旅游概念的来源与定义。20世纪末,为了保护地球,追求健康生活,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全球推行低碳经济。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低碳旅游借助低碳经济理论,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开展绿色旅游,形成一种新的旅游方式。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明确提出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定义:低碳旅游是一种降低“碳”的旅游,也就是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表现。其中包含了政府与旅行机构推出的相关环保低碳政策与低碳旅游线路、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住环保旅馆、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甚至是自行车与徒步等方面。国内学者对于低碳旅游的定义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

2 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辨析

(1)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相同点。具有相同的理念。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都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在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利用生态技术,维系和修复生态系统,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2)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不同点。具有不同的侧重点。生态旅游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核心是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低碳旅游则以低碳经济为理论基础,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同时,生态旅游注重对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文化生态系统的保护;低碳旅游则体现在整个旅游产业链的低碳生产行为和旅游者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低碳消费,不存在目的地限制。

具体来看,从定义上来说,生态旅游重在理论上阐述生态旅游的构成要素,而低碳旅游重在从实践角度,说明低碳旅游的具体行为要求;从内涵上来说,因为定义的理论性,使得生态旅游的内涵广泛,范围很大,而低碳旅游包含于生态旅游之中,是实现生态旅游的一种途径;从本质理念上来说,生态旅游一方面使旅游者充分享受旅游体验,另一方面提醒游客将对旅游客体的影响降至最低,而低碳旅游是以降低碳的排放量为前提,使旅游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从实现目标上来说,生态旅游是通过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规划和管理,保持旅游地生物多样性和文化的完整性,而低碳旅游是减少旅游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低碳经济;从旅游者类型来说,生态旅游是以享受生态环境资源为主要目的,兼顾环境保护的客源群,而低碳旅游选择碳排放量最低出行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客源群;从活动特点上来说,生态旅游以享受为主,环保为辅,而低碳旅游以消耗最少量“碳”为准则。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生态旅游,现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生态旅游与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传统的旅游方式显著不同,它强调景区内野生动植物的自然属性,是一种蕴涵自然生态文明的高雅休闲旅游形式。生态旅游无疑是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旅游的相对局限性日益明显。首先,由于生态旅游内涵的丰富性,众多学者对其定义进行探讨,但仍未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从而导致相关的生态旅游对象、生态旅游者和生态旅游过程等概念模糊化;其次,生态旅游强调“生态”,仅侧重旅游环境的生态持续发展;最后,为保护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的规模必然受到一定限制。低碳旅游的出现恰好弥补了生态旅游的不足。低碳旅游强调“低碳”,着眼于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注重旅游及其环境整体发展,在涉及旅游环境生态性的同时其内涵不断扩充。著名低碳经济学家、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张坤民教授认为,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由此,低碳旅游亦可进行量化,从而避免生态旅游内涵的空泛化。此外,低碳旅游贯穿于整个旅游过程,强调旅游活动中食、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的低碳,这样既可避免关于旅游资源、对象和过程的争议,又可以突破旅游规模的限制。

3 结 论

从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生态旅游更多的是从旅游产业的开发上保持景区的原生态,旅游者的观念必须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一种融入生态环境的旅游活动;低碳旅游则更注重于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以减少旅游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碳”量,从而达到低碳旅游的目的,不仅仅是对于景区环境的影响,还体现在进入景区的过程中减少碳排放量,最终实现低碳经济。

笔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从生态理念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优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并保持其生态平衡,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旅游,赢利不是首要目的,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强调“概念”和“内涵”;而低碳旅游是从低碳理念出发,以实现低碳经济为目标,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带着低碳的理念,在旅游过程中的所有阶段都以降低碳排放量为首要目标,是生态旅游的概念的一种实施方式,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

参考文献:

[1]钟永德,王怀採,李晶博,等.国外生态旅游研究新进展[J].旅游论坛,2008,1(4).

第7篇:关于低碳生活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低碳经济行为;环境关心;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F690.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6) 03-0045-09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we proposed the micro-level empirical model of promoting individuals’ low carbon economy behavior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we employed the quantitative way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s’low carbon economy behavior and attitude and put forwo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low carbon economy in the era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Keywords: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low carbon economy behavior, environmental concern, university students

一、引 言

低碳经济不仅仅需要政府、企业等社会和组织层面的大力推动,更是每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所在,正如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个需要全社会人人有责的治理行动。当然,治理要有个过程,如果说人一时难以改变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建设生态文明,首要的是唤醒人们内心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崇,激发人们的参与感。相信全社会携手同心,一定能让“绿色化”从愿景变成现实。《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青年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是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在主导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上具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优势。因此,大学生应亲近自然和环境,“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勇敢地承担起推动低碳经济行为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低碳经济能够满足人们在物质、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需求,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1],在之前的研究中,研究者们从宏观层面探讨了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2]。但是在微观层面,我们还需要了解人们的低碳经济行为、环保行为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具体来讲,即哪些因素可以有效促进人们践行低碳经济行为,促进低碳经济环境价值和实体价值的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日常亲近自然和环境的态度和行为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而它恰恰影响了个体对生态文明进程的贡献,基于此,本研究将从大学生个体层面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

二、 理论探讨

在之前的研究中[2],研究者运用了生态心理学家罗扎克[3]的生态潜意识理论和新生态范式理论诠释了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低碳经济在宏观层面的内涵。前者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亲密情感联结是人类天生所固有的,并且是普遍存在的,它是集体潜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心理原因在于人类心灵深处对于大自然母亲的依恋被政治、经济、欲望等因素所蒙蔽,生态潜意识受到了压抑,使得人与自然之间有了疏离感,生态危机的解决途径就是解除对生态潜意识的压抑,唤醒人类亲近自然的本性,形成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我(ecological self)”,从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后者认为,当前的环境问题与社会文化体制密切相关,特别是与西方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文化价值观紧紧相连,当今社会正在形成一种新的价值取向,称为新生态范式(new ecological paradigm),该范式强调环境因素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制约,认为社会生活是由许多相互依存的生物群落构成的,人类仅是众多物种中的一种。整个世界的空间、资源等是有限度的,因此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及其他社会现象都受到自然和生物学的潜在限制[4]。

通过上述理论不难看出,要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破解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要求当前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变,而这种转变表现在经济活动层面,便是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人类物质需求的满足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转移到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低碳经济模式转变,基本路径便是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低碳经济中环境价值的合理实现。低碳经济直接应用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减少对于常规能源的依赖和消耗,降低生态环境压力,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可以认为,它不仅是对原有模式的革新,更是一种理性回归,它承载着唤醒人类对于生态自然的依恋的责任,昭示着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和行为的启动,它使得地球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成为一个连续体,对于人类生态自我的形成及成熟具有重要意义,即让人们走向对地球负有道德责任的感觉,就像对其他人负有道德责任的生动体验一样[5]。按照Schwartz[6]的规范激活理论(norm-activation theory),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会将外部不成文的规范内化为个人规范、准则、责任感,不遵循这些内化的规范行事,不仅会受到社会的谴责或惩罚,也会受到内心的谴责,当个体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结果会对他人带来有害的结果,并将责任归咎于自身时,就可能会产生利他的或亲社会的态度和行为。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给自然环境带来或好或坏的后果,也意识到自身行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善环境问题的作用,因此低碳消费不仅能够使个体获得社会、他人和自身的认可,亦能避免来自外界和内心的惩罚。在此基础上,个体会形成一些亲社会的偏好,低碳产品具有半公共品的属性,既包含了私人特性,也包含了公共特性,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还能满足人们的心理及社会需求,此外,低碳消费具有正外部性的特征,即低碳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因此在个体层面,可以认为人们在社会认同感的基础上同样会形成一种低碳消费偏好。Stern和Dietz[7]将该理论引入到环保行为的研究当中,认为环保行为也可以看成是由某种内在价值观所激活的亲社会行为,进而提出价值基础理论(value-basis theory),即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态度和行为基于人们最普遍的价值观,这种道德规范建立在关心他人幸福和利益的价值基础之上,当人们意识到破坏环境会对他人带来危害,并且当个体将环境破坏的责任归咎于自己时,就趋向于表现出环保行为。Stern进一步指出,关心他人幸福和利益的价值观(利他价值观)仅仅是那些可能会影响环境态度和环保行为的价值观中的其中一个,另外还有两个价值观,关心自己的利益(利己价值观)和关心整个生态圈的利益(生态圈价值观)。根据前文对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低碳经济价值实现形式的探析,结合心理学领域的规范激活理论及价值基础理论,本研究提出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微观层次低碳经济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

根据图1,我们对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微观层次低碳经济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进行进一步的解析。首先,我们认为低碳经济的推广和发展的核心应当落脚到个体层面,换句话说,作为一种价值范式的转移,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转移到一种以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关键还是在于人。这也与广义虚拟经济所强调的“人本经济”不谋而合,低碳经济是以个体低碳经济行为为内核的。其次,低碳经济行为是实现低碳经济实体价值、环境价值、心理价值和其他形式价值更为直接的载体。第三,从心理学层面而言,个体低碳经济行为不仅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因素,同时个体生态价值取向对于推进个体低碳经济行为意义重大。总的来说,个体的低碳经济活动和态度,一方面是当前社会价值范式转移在个体层面的体现,另一方面是实现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多种价值形式的重要途径。

三、文献回顾

低碳经济行为是一个被西方研究者广泛使用的术语, Hunter等人[8]在22个国家的跨文化研究中,根据行为所涉及到私人领域和公众领域程度将它划分为私人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如购买绿色无公害产品,减少汽车使用频率等)和公众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如参与环保示威、游行,为支持环保捐款等)。在西方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有组织的或自发性的低碳经济行为开展比较广泛,因此,低碳经济行为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工作甚至国家的政治、经济决策等的方方面面,西方学者对低碳经济行为的分类就更为细致,涉及到的领域也就更为广泛。因此不能武断地认为这些分类是否合理,而应当综合考虑到所研究的被试群体所处社会的经济发展程度、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等。笔者认为,在当今中国社会,低碳经济行为虽然在社会各阶层中得到广泛开展,但相对而言,在行为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公领域以及私领域低碳经济行为分类比较符合当代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人的低碳经济行为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单位、学校等组织参与的,另一个就是平时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为。国内一些研究者也沿用了这一分类对中国城市居民在该变量上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分析,这也说明,这种分类方法在中国是适合的。

在对低碳经济行为的研究中,环境心理学家和社会社会学家们越来越强调环境关心的重要作用,他们大多数的研究都有这样一个基本假设,即环境关心的程度对于特定低碳经济行为(例如回收、节能、购买环境友好型产品或选择交通方式的行为)存在直接的显著效应。但是过去和将来的研究都要面对并解决几个问题:给予环境关心一个更为明确的、操作化的概念界定;找出影响、引起环境关心的因素;为环境关心与特定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实证证据[9]。Schultz和Zelezny[10]在Schwartz的规范激活理论及Stern和Dietz的价值基础理论基础上,给予环境关心心理学角度的解释,他们认为环境关心是一种态度,环境关心分为利己、利他和生态圈环境关心,分别建立在利他、利己和生态圈的价值观基础之上并受之驱动。利己环境关心是指个体关心环境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利他环境关心是指出于对他人利益的考虑而去关心,相应地,生态圈环境关心就是出于对整个生态圈利益的考虑而关心环境[11]。

对于环境关心和低碳经济行为的关系,很多研究指出个体环境关心水平是低碳经济行为的一个有效预测因素,例如有较高环境关心水平的消费者比那些较少关心环境问题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绿色产品。然而,也有很多研究指出环境关心和低碳经济行为之间存在不一致,Black[12]指出大多数的低碳经济行为模型存在很大的局限,因为它们未能综合考虑到个体、社会、制度约束等因素,同时他区分了两类环境关心:个人环境关心(个体能够感觉到并认为自己有责任)和社会环境关心(尽管个体能够感觉到,但是不认为自己有责任),并证明了只有个体环境关心才能预测低碳经济行为,社会环境关心也许不会引起低碳经济行为,这是因为个体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可能会是他或她将自身的责任转移到全人类的身上或者转移到那些与环境问题直接有关的人身上。

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们研究低碳经济行为的一个方式就是了解各种社会人口学变量和亲环境态度及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一个体――环境关系模式对于低碳经济行为的理论建构、行为开展以及有关政策的制定都有着巨大的意义。研究者们一般认为年轻人、高收入者、高受教育程度者、女性更加关心环境和更多参与到低碳经济行为当中。但是对于这一结论也遭到很多研究者的质疑,在不同社会文化之下,社会人口学因素与环境关心或低碳经济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但有研究者指出相对于私人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例如垃圾回收、节水等行为),女性参与到公共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例如参加环保集会等行为)的程度要低于男性[13]。总体而言,大多数的研究认为女性要比男性更加关心环境。对于收入与环境关心的研究,研究结果却很不一致,一些研究支持了收入与环境关心的正相关,但是也有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与对其他社会人口学因素的研究相比,居住地与环境关心和低碳经济行为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但是研究普遍得出结论认为居住在城市的居民与居住在乡村的居民相比具有更高程度的环境关心[14]。在下文,将借助量化研究的手段对个体层面环境关心对于具体低碳经济行为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

四、研究方法

(一) 被试

本研究被试样本来源为某著名高校本科生,共发放初测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58份,回收率96.5%,其中有效问卷为1021份,有效率为88.2%。被试社会人口学统计资料详见表1。

(二)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Schultz[11]编制、刘贤伟和吴建平[15]修订的中文版环境关心量表测量被试普遍的环境关心程度。该量表由三个维度,即利己、利他和生态圈环境关心构成,每个维度4个题项,采用Likert七点计分法,依“最不重要”、“很不重要”、“比较不重要”、“不确定”、“比较重要”、“很重要”、“最重要”,分别计1,2,3,4,5,6,7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被试对环境的关心程度越高。在本研究中,环境关心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10,利己、利他、生态圈环境关心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74、0.833和0.882。

选取国内学者对于公私领域低碳经济行为的自评测量量表,量表包括公领域和私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两个维度,共12个题项[13][16],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要求被试回忆过去一年中是否有从事过量表中所陈列的低碳经济行为,其中1表示“从不”,2表示“很少”,3表示“偶尔”,4表示“有时”,5表示“经常”。在本研究中,量表总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8,公领域和私领域两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38和0.714。

五、研究结果

(一) 大学生各量表得分的描述性统计

1. 大学生环境关心得分的描述性统计

从大学生环境关心各项目均分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见表2),“子孙后代”、“儿童”两个利他维度的题目得分排在前两位。但大学生在利己和生态圈环境关心上的得分也都高于5分,在量表整体平均分上也超过5分,说明大学生个体对于环境的关心是一个综合体,三类环境关心是普遍存在的(例如,个体出于担心自然环境破坏会对子孙后代产生危害而去关心环境,同时也有可能也会出于担心环境破坏而影响自己的健康)。从各个维度来看,利他、利己和对生态圈环境关心这三种态度递次减小。

2. 大学生低碳经济行为得分的描述性统计

根据表3描述性分析结果,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低碳经济行为中,频率较高的大多为私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如节能、回收、循环再利用等,而公领域行为相对而言频率较低,尤其是参与有组织的,公众性的低碳经济行为的频率更低。根据低碳经济行为量表和分量表平均分看来,被试低碳经济行为频率并不是很高,尤其在公领域低碳经济行为方面的频率低于私领域低碳经济行为。

(二) 社会人口学因素与各变量的关系

1. 社会人口学因素与环境关心的关系

根据样本数据,对大学生环境关心的性别、民族、居住地类型以及家庭收入差异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生态圈价值观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性大学生得分(5.42±1.05)显著高于男性大学生(5.27±1.10),被试的利己和利他环境关心的得分在性别、民族、家乡类型、家庭收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检验值及其显著性见表4。

2. 社会人口学因素与低碳经济行为的关系

对低碳经济行为的社会人口学因素差异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私领域和公领域低碳经济行为在性别、专业、家乡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但两种行为在民族和家庭收入两个人口学变量上皆不存在显著差异。检验值及其显著性见表5。

其中对于性别变量,男大学生在公领域行为上的得分(2.73±0.82)显著低于女大学生(2.99±0.74),对于私领域行为,女大学生(3.80±0.87)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得分(3.52±0.83);对于专业类别,理工科大学生公领域行为得分(2.76±0.82)显著低于文科大学生得分(3.52±0.83),理工科大学生私领域行为得分(3.56±0.84)同样显著低于文科大学生得分(3.69±0.84);对不同家乡类型被试低碳经济行为的差异显著性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在两类行为上皆存在显著的家乡类型差异,事后检验(Tukey’s HSD)结果表明,对于公领域行为,家乡为农村的大学生得分(2.67±0.92)显著低于城市(2.83±0.77)和城镇大学生得分(2.83±0.77),城市和城镇大学生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三) 研究变量间的关系分析

1. 研究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对三类环境关心和两类低碳经济行为进行相关分析,变量间的相关矩阵见表6。

相关分析表明,利己环境关心、生态圈和利他环境关心与公领域以及私领域两类低碳经济行为显著相关,环境关心与低碳经济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表明,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以探明变量间的关系强度和实现路径。

2. 环境关心和低碳经济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在对多变量关系的研究中,传统的回归分析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技术对研究变量间的关系进行检验,考察三类价值观和新生态范式对于低碳经济行为的影响效应及其效应的实现路径。通过建构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及其检测结果见图2。模型绝对拟合指标χ2/df=13.86,虽大于5的标准,但是考虑到样本量超过1000,因此该指数仍可以接受,其他拟合指数,NNFI=0.869,CFI=0.898,RMSEA=0.074,拟合指数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可以认为变量的关系模型与数据拟合较好。

5个潜变量(Latent variables)之间的路径系数及显著性检验见表7。从表中可知,生态圈环境关心、利己环境关心对两类低碳经济行为的直接效应均显著;利他环境关心对私领域低碳经济行为直接效应显著,对公领域低碳经济行为的直接效应不显著。

六、 研究结论和建议

(一) 研究结论

以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作为基本出发点,本研究梳理了相关文献,结合规范激活理论和价值基础理论,对于大学生的低碳经济行为、环境关心进行概念内涵界定,并以某著名高校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量表对大学生的低碳经济行为、环境关心及其关系进行测量和分析,共发放初测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58份,回收率96.5%,其中有效问卷为1021份,有效率为88.2%。基于以上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大学生环境关心的利他态度为多,但对生态圈环境关心较弱

分析显示,一方面,大学生在环境关心具体题项和量表整体得分上都比较高,尤其“子孙后代”、“儿童”、“我的健康”、“树木”、“人类”等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利己和利他环境关心上的得分都高于生态圈环境关心,这两方面说明大学生有比较强的个体取向和社会取向,同时也存在较强的生态价值取向。这与杨国枢对中国人两种取向的划分一致:个体取向重视自主性,强调个体如通过利用、改造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以满足自我的欲望、兴趣及情绪;社会取向重视的是融俞性,强调个体通过顺服、配合及融入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以与环境建立及保持和谐关系,甚至化入环境而为一,杨国枢认为中国人是比较典型的社会取向[17]。

2. 大学生低碳经济行为偏重私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

研究结果显示,在低碳经济行为的频率上,大学生被试得分属于中等偏下,且参与较多的是身边的一些行为,私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频率较高,如“当房间没人时,离开房间主动关灯或者电扇”、“再度使用废纸、打印纸的另一面”、“对塑料袋进行重复利用”等大学学习、生活中的日常行为。而有组织性的、公众性、具有互动性质且影响广泛的公领域行为则参与较少。一方面说明,虽然大学生群体有较强的环境意识,但是落实到具体行为层面时可能存在很多主、客观方面的阻碍;其次,大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一般固定在大学校园中,因此,公众性质的低碳经济行为较少,大多以平时生活中,尤其是宿舍生活环境中的一些具体的低碳经济行为为主;此外,公领域行为多以集体形式发生,依赖于个体所在组织的宣传和引导,由此也可见,当前大学在大学生参与到公领域低碳经济行为的宣传、组织和引导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3. 环境关心和低碳经济行为在部分社会人口学因素上呈现显著差异

对于性别变量,女大学生被试在生态圈环境关心、公、私领域两类低碳经济行为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大学生被试。这一结论与龚文娟[13]、刘贤伟和吴建平[16]的研究结果一致,Hunter等人[8]根据前人的研究把原因归结为男女两性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差异:首先,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被文化规范中性别期望所塑造,在这个框架之内,女性的传统社会角色是照料者和看护者,因此社会要求她们的角色是合作性的,具有同情心的,进而形成维持生活和各种关系的世界观;其次,男性传统社会角色要求男性应该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持,这种家庭供养者的角色使得男性在追求经济上的成功时更具有支配性和独立性。[29]对于私领域低碳经济行为上的性别差异,可能是由于“有限自由支配时间”等外界因素的限制,女性的利他主义价值观更多地体现在私人领域内[13]。

对于民族变量,汉族大学生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三类环境关心和两类低碳经济行为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国内以往研究不同。一方面可能由于,在我国,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亦十分严重,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被试构成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太少,因此影响了统计结果。

4. 大学生环境关心与低碳经济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成立

本研究采用相关软件包,分析某高校的量表数据所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适配度高,很好地反映了某高校学生环境关心和低碳经济行为之间的关系,说明环境关心的不同类型会对大学生自觉采取的不同低碳经济行为是存在因果关系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环境关心中的对于生态圈环境关心显著正向影响了大学生在公私两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利己环境关心却负向显著影响了大学生在公私两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而利他环境关心仅对私领域低碳经济行为存在显著效应,而对于公领域低碳经济行为影响不显著。

(二)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建议高校可以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以激励大学生更加关心环境生态,更为自觉地采取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

1. 引导大学生积极关注大自然和全球生态环境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整体上是比较关心环境的,尤其注意和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会给周边人群带来危害。这个结果是让人欣慰的,但是也明显体现出大学生对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关注不够,全球观和宇宙观尚未得到足够发展。因此,高校和有关政府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仅仅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也要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唤醒人们内心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崇。

2. 鼓励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引领作用

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也体现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良好风貌。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较之于大学生对环境关心的平均得分,大学生在低碳经济行为量表上的得分并不高,这反映出从具体的态度转化成实际行动是有一个过程的,因此高校对低碳经济行为的宣传和激励需要持之以恒,不断促进同学们从内心对环境的关心转化为自觉而积极的低碳经济行为。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大学生在公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参与频率较低,如“积极参与到学校或环保社团组织的活动”、“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公开表达支持环保的言论”等行为参与度较低。因此,高校应该发挥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和学科优势,承担起向公众宣传、示范低碳经济行为的责任。

3. 持续开展多样化、梯度化的生态文明普及活动

在研究中,我们注意到,不同性别、专业、家乡类型的大学生在低碳经济行为得分上是存在明显差异的,这可能也会要求高校在推动大学生参与到低碳经济行为的同时,关注不同群体对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和推进的要求和承受能力,建立起多元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

环境关心和低碳经济行为的关系也表明,不同类型的环境关心会对学生的低碳经济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利己环境关心对于低碳经济行为的负向影响非常显著,这说明仅仅从个人角度出发,是很难推动大学生参与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中的。而对利他和生态圈的环境关心对低碳经济行为能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这是高校也该鼓励和支持的方向。建议高校通过定期和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来激励大学生的利他和生态圈关心,培育和引导大学生开展有梯度化的涉及公私多领域的低碳经济活动,使得大学生能够循序渐进投入到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建设的伟大使命中。

参考文献:

林左鸣. 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导论 [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09(1): 5-25.

马永红, 刘贤伟. 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低碳经济 [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3(2): 28-34.

Roszak T. The Voice of the Earth: An Exploration of Ecopsychology [M].America: Red Wheel/Weiser, 2001: 291-296.

洪大用. 环境关心的测量:NEP量表在中国的应用评估 [J]. 社会, 2006, 26(5): 71-92.

吴建平. 生态心理学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3): 37-41.

Schwartz S H. Are there universal aspects in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s of human values? [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94, 50(4): 19-45.

Stern P C, Dietz T. The value basis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94, 50, 65-84.

Hunter L M, Hatch A, Johnson A. Cross-national gender variation in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J].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2004, 85(3): 677-694.

Bamberg S. How does environmental concern influence specific environmentally related behaviors? A new answer to an old question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3, 23, 21C32.

Schultz P W, Zelezny L C. Values an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five country survey [J].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998, 29(4), 540-558.

Schultz P W. The structure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 Concern for self, other people, and the biosphere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1, 21, 327-339.

Black J. Overcoming the 'Value-Action gap' in environmental policy: Tensions between national policy and local experience [J]. Local Environment, 1999, 4(3): 257-278.

龚文娟. 当代城市居民环境友好行为之性别差异分析[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8(6): 37-42.

Marquart-Pyatt S T.(2008). Are there similar sources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 Comparing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J].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89(5), 1312-1335.

刘贤伟, 吴建平. 环境关心量表的信效度研究及应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 20(7): 1006-1009.

第8篇:关于低碳生活的意义范文

1.1低碳经济概念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大量开采矿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日益增多,引发了全球性的气候灾害,对人类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催生了低碳经济理念。低碳经济是一个单独概念,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上,提倡未来社会构建低碳经济社会。

1.2低碳生活

根据相关专家表明,低碳经济包含低碳消费与低碳生产两种,在生产方面,并非要淘汰落后产能,而是引导公众对能源浪费与污染增排的恶习进行反思、改进,以挖掘节能减排、消费服务的环保潜力。因此,低碳经济不仅需要技术支撑,更加需要低碳生活,方可实现真实节能减排。人们生活方式如何,决定了怎样的经济。对于现代资源、环境问题,主要因人类活动引起,是一种人为问题。

1.3公民节能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对于低碳经济,必须提倡公民树立节能、环保意识,进而提升公众参与度,促进社会低碳发展。随着低碳经济不断发展,我们注重低碳社会构建,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属于社会性、系统性工程,与生产流通、服务消费等环节相关。处于这些环节中,人发挥着主体性作用。尤其是公众,能否主动树立节能意识,参与环保行动,扩展参与深度、宽度,决定了低碳经济发展效果,影响着低碳经济的目标能否实现。可以说,低碳环保属于公共性事务,是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积极参与节能环保,是社会成员的重要责任,提倡低碳经济,是低碳生活的重要发展渠道。

2低碳经济背景下公民节能环保意识的提高对策分析

2.1提高节能宣传力度

随着公众舆论、传播力度加大,在当今社会,无论做何事,必须加强宣传。为发展低碳经济,打造节能减排工程,是全社会的大事,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渠道。然而,社会公众对于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不够重视,不能正确认识能源、环境问题,公民还没有养成节能习惯。因此,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在社会中,营造一个全面参与节能减排、环保行动的积氛围,进而提升公民环保意识,促使公民树立健康发展观念,主动实践低碳生活、低碳生产。同时,借助各媒体的导向作用。随着网络、电视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许多城市在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的进程中,极为重视媒体宣传教育作用。例如“,节约用水”广告“、文明出行”广告等。因此,我们必须善于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对低碳经济内涵、重要性进行广泛宣传,让公民了解我国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使公民重视节能环保重要性,尽可能缩短节能与公民之间的距离。同时,提高节能知识普及力度,通过特殊节日,开展节能环保宣传活动。

2.2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在现代生活模式下,必须提倡绿色、节能生活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根据目前状况,我国公民低碳意识不够,尚未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可以说,公民生活方式如何,对于低碳经济能否实现极为重要。在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我国公民如果还不重视低碳生活,必然加剧全球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必须提倡低碳消费、低碳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3提倡低碳消费方式

自从二战以来,在发达国家,消费主义十分流行,进而对我国具有一定负面影响。若消费主义比正常消费严重超出,社会处于一种资源透支状况,在社会中,存在诸多奢侈与面子消费,进而导致大量能源、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自然。所依,必须转变消费主义错误观念,提倡低碳消费模式。我们必须优化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树立和谐消费观念,建立生态文明社会,树立科学消费观与理性消费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2.4使社会团体的教育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目前,我国自发组织了许多环保社团,参与到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队伍中。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环保团体的教育作用,对环保活动大力支持,进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我国人口总数已经达到14亿人口,无论何种数字,与14相乘均非常巨大。而社会环保团体,利用各种宣传形式、信息载体,对人们消费观进行优化,使低碳理念向人们日常生活之间渗透。例如,环保社团通过开展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的主题科普活动,通过影展与宣传板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宣传气候恶化、能源严峻的状况,向社会公众宣传环境知识、环境政策,为社会公众传递一切有关节能环保的知识,进而对公民起着重要教育作用。

3结语

第9篇:关于低碳生活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低碳环保;环境监测;有效监督

引言:

要想实现低碳环保生活,就需要减少污染排放,降低能源损耗,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监测对低碳环保具有重要意义,二者之间又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因此人们要想快速实现低碳环保生活,就应该提升对环境监测的认知,明确环境监测与低碳环保生活之间的关系。

1环境监测的职能及意义

1.1环境监测的职能

环境监测主要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监测样品进行综合性分析,探索环境变化情况,它的职能特征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第一,它的基础虽然是统计学,但是也融合了社会科学以及自然中一些精华成分。第二,它的职能主要是为社会提供服务,在环境监测完成之后,对产生的有关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了解水资源、大气、噪音等相关环境因素的具体情况,在了解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对其在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为环境治理及评价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为低碳环保生活的规划提供科学性参考依据。

1.2环境监测的意义

低碳生活的目的就是让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变得更好,人类在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的过程中,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对环境进行监测。影响低碳生活环境的因素有很多种,比如汽车尾气、硫化物等,对环境实施监测不仅能够让人类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了解,还可以对他们的生活习惯进行督促,进而对他们的行为加以限制,让人类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生存的重要性。由此可见,环境监测也可以认为是对人类行为进行提醒及监测的一个过程[1]。

2低碳环保生活与环境监测之间的关系

低碳环保生活要求人类在生产及生活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养成低能耗及低能量的良好生活习惯,以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基于当前环境情况,人们应该积极参与到低碳环保工作当中,充分认识到环境监测和低碳环保生活之间的关系,尽自己最大努力,从点滴小事做起,遵守相关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共同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2.1环境监测为低碳环保生活的实现提供可能

从环境监测的职能及内容上来看,它主要是对社会进行服务,防止环境污染,而对于低碳環保生活而言,它是社会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必然趋势,因此环境监测为实现低碳环保生活提供了可能。在进行环境监测时,工作人员要结合实际的生存环境,根据低碳环保生活中的有关规定,利用收集到的样品,对各种环境要素进行全面分析,例如水资源、大气、土壤、噪音等,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环境发展趋势进行合理预测,判断其是否符合低碳环保生活的有关标准。另外在进行环境监测评价之后,也要制定相关策略,对污染物浓度进行有效控制,提升环境质量,为低碳环保生活的实现创造良好条件。

2.2环境监测可以对低碳环保进行有效监督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影响低碳环保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很多,基于这种形势,也产生了一些环境体系评价方法,比如环境监测就是一种典型、有效的评价方法,可以对低碳环保生活进行有效监督。具体而言,某地区一旦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环境监测部门就必须马上到达污染现场,在了解污染情况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有效评估,并进行应急监测工作,对污染物的性质、影响程度、所属类型、散播速度等进行充分了解,之后与环保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制定措施,对环境污染进行有效控制,防止污染进一步扩大,影响人们的生活。另外,监测人员在对污染物样品进行分析后,要合理提出治理建议,为环保措施的制定提供信息支持。在必要时,环境监测部门也可以对社会大众公布监测结果,让人们了解环境污染的起因、影响、治理措施等,使他们能够意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程度,便于对他们以后的生活行为进行约束,进而让社会变得更加稳定、更加和谐。比如,在一些大城市中,由于存在很多工厂及车辆,产生了严重的雾霾现象,利用环境监测,可以了解大气中PM2.5、CO2、SO2等污染物的浓度,对空气质量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并将分析结果传达给环保部门,让其采取相关措施,对大气污染进行全面治理和防范,提升空气质量,改善人类生活环境。

2.3环境监测始终存在于低碳环保生活中

比如在生活当中想要建设一个工程项目,那么该工程项目在经过立项、分析、规划、设计等一系列过程后,在开展施工活动前,环境监测部门需要对该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实行有效分析和监测,防止其对周围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以符合低碳环保生活的相关标准。在进行施工活动时,环境监测工作人员要对周围环境进行全面监测,将监测结果和施工之前实行对比,了解项目施工给环境带来的影响程度。另外,在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环境监测人员依然需要进行环境监测工作,对项目可行性再一次进行全面分析,比如对其污染物排放实行有效评估等,进而决定该项目是否可以继续运行。由此看来,对于低碳环保生活而言,环境监测是始终存在的,实现低碳环保生活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目的,而环境监测又是实现低碳环保生活的有效手段[2]。

结论:

综上所述,低碳环保生活得到了多数人的青睐,而环境监测可以为实现低碳环保生活提供可能,并始终存在于低碳环保生活当中,具有极强的监督职能,让人们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进而约束他们的生产及生活行为,对环境进行保护。另外对于一些相关部门来说,也要在了解低碳环保生活和环境监测关系的基础上,对监测技术进行不断研究及创新,确保监测水平,为低碳生活的实现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张昊泽等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