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节能技术评估导则范文

节能技术评估导则精选(九篇)

节能技术评估导则

第1篇:节能技术评估导则范文

关键词:远程教育;教学评估;信息反馈

教学评估系统是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同其他教育评估一样,远程教育的评估与信息反馈控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涉及远程教育的指导思想、教学理念、支持服务、教学过程、手段、方法等内容,关联到教与学双方努力程度,体现了远程教育本身的特征。因此只有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和国内外经典评估技术,才能构建符合现代远程教育潮流并切实可行的评估系统。

一、远程教育教学评估的理论依据

远程教育评估来源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评价,“评价”与“评估”具有十分相近的内涵。评价泛指对事物或人物的社会价值做出判断,当然适用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价值评判;而评估则是指对事物或人物的一种估量性价值判断,是一种模糊定量的评价。当评价涉及因素较多时,许多因素难以准确定量,一般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高等教育属于涉及因素较多、复杂程度较高的一种社会活动,对其教育活动中的事物或人物的评价宜称评估。教学评估的基本任务是准确了解教学活动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对教学质量做出评价,为改进教学工作、改善教学管理和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依据。①

远程教育评估要遵循高等教育评估的一般规律,依靠传统的评估技术方法,还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评估系统,并使系统具有客户/服务器形式的结构,在网上通过与教师、学生及管理者实时和非实时的交互形式完成信息处理和评估。传统评估技术与方法是针对特定指标体系设计的,主要靠人工完成或借助计算器进行简单重复的劳作。远程教育的过程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教育技术平台之上,它的评估技术与方法也必须依靠计算机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来实现。

远程教育评估系统目前主要有两大基本形式,一是以单机版软件为代表的评估与信息反馈系统,主要特点是依托评估指标体系,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后期处理研判,从而达到评估与信息控制目的,而信息的采集、录入则主要依靠操作人员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来完成,这一技术系统并不支持联网操作,评估与反馈的特点是滞后性的,实质是终结性的评估。二是网络版的评估系统,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如互联网、城域网、校园网等)对远程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实时跟踪,对各类信息及时的研判处理,及时做出多项评估并及时反馈,可称为形成性评估。从控制论角度看,无论是终结性评估还是形成性评估,只要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并能根据教育自身和外部的变化不断调整工作态势,克服随机因素的影响,都是可行的,但这种控制是否有效以及效力发挥的程度有多大,取决于信息的收集是否全面、准确。因此,建立一个高效、有序的信息反馈系统在整个教育评估中显得十分重要,其实在评估技术体系中本来就包含了一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二、远程教育教学评估的基本原则

与传统教育教学形式相比,远程教育在教与学活动时空上的分离性、学习者的自主性等特征,决定了其教育教学评估系统也表现出其独特的方面。首先,这一系统注重过程性评价,强调对网络教学的过程进行实时的监控。网络教学评估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利用及时反馈信息来指导、调控甚至补救教学与学习活动中的薄弱点;其次,远程教育评估系统对运用教育技术,实施智能教学以及对利用探索、发现、竞争、协作、角色扮演等一系列策略教学的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同时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自控性和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估;再次,从评价对象来看,不仅仅对传统评估中的四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进行评估,还突出表现为对学习和教学服务系统的综合评价;②第四,从远程教育的多系统运作的实际看,它必须实现网络教学评价系统与支持服务系统的无缝结合,充分利用现有的支持服务系统采集尽可能多的评估信息,从而实现动态的评估与信息反馈;第五,评估与信息反馈的周期必须大大缩短,这主要依靠网络技术和教育技术的优势,缩短了评估与信息反馈的周期,就意味着提高了评估的信度,降低了评估与反馈的技术要求与费用。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评估方案与模型的确定,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规范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在评估中坚持规范性要求,意味着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更改评估任何一个环节,也不能以不同标准和价值观念衡量同一类教学活动,才能提高评估的可信性和有效性。评估组织者要遵循同一律(Law of identity),即指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个要素和判断必须具有确定的同一内容。但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它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在进行远程教育教学评估的时候,还要遵循其特殊规律,其中开放性是其核心要求。现代远程教育倡导学员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倡导运用各种媒体资源,倡导师生的交互,倡导发挥全社会各种力量的作用,其教学规律尚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之中,因而它每一个教学要素要体现了一个“变”字,如果用经典的评估评价理论去衡量和设计,则不符合它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则必须坚持规范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目的性与形成性相结合。传统的评估理论体系,十分强调它的目的性原则,其重要缘由是把评估看做是总结性的评价,因此从一开始就把教育的各种活动和评估的各个要素组成具有内在逻辑联系或因果关系的有机体,从而要求和确保教学各个环节共同向同一目标行动。的确,这样的理论较好体现了评估为教育教学目的服务的要求,但是在反映和指导教育过程的方向,体现社会生产力和发展水平的时代特征,把握教学整体过程等方面带有不同程度的缺陷,有时甚至还会对教育教学具体评介上产生一些偏差。现代远程教育的出现,一开始便提出了“形成性”教学和考评的观念,汲取了世界上先进的做法,把评估过程与教学过程进行互动,置考核与教学过程之中,因此,坚持目的性与形成性相结合原则就是要求正确把握评估本质内涵,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考虑。

(三)考核性与服务性相结合。任何一种形式的评估,都带有或多或少的考核或考评的含义,这是评估的本质含义所决定的,而往往这种考核是结论性的,是要做定论的。我们提出考核性与服务性相结合的原则,不是要削弱考评的含量,而是要突出现代远程教育的本质内涵之一――支持服务理念。亦恰恰说明考核性与服务性在这一评估中的高度协调,就远程教学整个过程而言,其实质是教育组织者和管理者对学员提供服务过程和导学过程,因为现代远程教育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教学形式,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其教育教学活动的技术含量必定越来越高,师生在时空上越来越分离,高科技就意味着高标准的服务,意味着高质量的导学。

三、远程教育教学评估的体系

通过参与远程教育的实践,我们从评估对象、评估方式、评估要素和评估与反馈过程四个方面来理解远程教育评估系统。这里讨论评估的要素与评估和反馈的过程问题。

评估与反馈要素。远程教育评估的要素除经典的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与媒介四大要素外,还包括教学平台与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就学习者的评估而言,这是评估和信息反馈的主题内容,主要包括交互程度、答题情况、资源利用情况、平时作业和考试等五个方面内容,对学习者的评估可通过教师评判、同学评判及自我评价来进行,其最终目的是用来促进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就教师的评估而言,尽管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而不是知识的直接传递者,但教师在网络上提供的学习资源仍是主要的教学信息,因此这一评估也包括五个方面:师生交互程度、作业与答疑情况、教学活动的组织、学习材料的提供、学生的考试。就教学内容的评估而言,不仅指教师提供的网络课件,还包括教师提供的其他学习资料以及互联网提供的巨大资料,对网络课件的评判也可以从课件的内容、结构与导航、联系与反馈、技术交互性等五个方面来规划,对教学内容的评价通常是形成性的评判。就网络教学平台的评估而言,主要指技术系统和教学系统的评价,技术系统是指网络本身的安全性和传递信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教学系统则指能够提供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讨论学习和探索学习的策略支持系统,包括答题系统、自主学习系统、辅助教学系统课程与教学计划、评价时间及方式等信息,远程教育的评估系统如果作为教学平台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则包括质量指标生成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分析系统、反馈子系统等部分。就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评估而言,包括管理与资金支持、电子图书馆等,这一服务平台分别对教师和学生提供相关信息,对教师主要提供培训计划、教学设计的各种策略与模块、师生交互的支持以及为评价学生提供可参考的规范;对学生的支持服务,均可在平台指南中列出,如学习前导、学习方法、交互手段、电子图书、作业等。③据此,我们可以看出,远程教育评估与信息反馈依赖于教师、学生、资源、教学平台和支持服务等五大系统实现,评估与反馈的因素有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评估方式则包含了形成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显得更为关注形成性评价的促教与促学作用。

评估与反馈的过程。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动态过程,虽然对不同的对象,评估与反馈的方式有很大不同,但基本上都经历准备、实施、处理、反馈四个阶段。准备阶段主要确定评估与反馈的对象和目标,选择信息来源和处理方法并生成评估与反馈的各种文本或量表。实施阶段主要包括各种评估信息地发出和获取各种信息。处理和反馈阶段主要形成综合判断,分析诊断问题,进行反馈前的初步评价并实施反馈,最后进行终结评判,因此,每一个评判的结果都是上一轮反馈的检验,又是下一轮评判的起点,这样整体上形成一个周期或实现全过程的评估与反馈。

四、远程教育教学评估的实现

运用计算机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远程教育教学的评估或信息反馈,可实现的技术渠道很多,可以说教学支持服务系统和管理系统过程中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控制,只要与评估的终极目标一致,都可视为一种评估行为,无论对象是教师还是学生或者是教务管理人员,因此,远程教育评估与信息反馈的对象是多层面的,评估的参与者也是多元的。而评估的大量信息和数据是通过实时和非实时的观察、对话、记录、分析、跟踪、测试、作业和试验来获得的。

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是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传统的监控手段已无能为力,必须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网络日志软件可针对不同课程统计该学生进入网络学习的次数、学习相应课件累计的总时间、教师布置的作业和学生本人完成的作业等内容。课程教师可以进入他负责辅导的学生的作业页面,给予评阅和评分;教务管理员可进入他管理范围内的学员的网络日志,发出有关教学教务管理通知。通过网络日志这种技术手段,将学生网上学习情况定量地纳入形成性考核的范围,有利于形成科学、规范、稳定、高效的形成性考核管理模式。

这涉及四个方面内容,(1)评估项目的保存。可以用HTML文档的格式保存在服务器的评估系统的相关系统内,基于网页的子系统能完成一般的管理功能,如项目的增删、修改等,并且还支持图形、声音、视频等媒体形式,自然亦包括支持表格、公式等文本内容。(2)评估与反馈项目的呈现。当评估与信息反馈的条件满足时,一项联机评估被启动,此时,包含评估与需反馈的项目信息的HTML文档被下载到客户机上供本次使用,可按设定的格式显示在客户机的浏览器窗口内。(3)项目的提交与反馈。根据不同的评估对象,可以使用不同的文本格式,以进行及时的提交与反馈,这点如同支持服务系统中的网上作业的布置与提交一样,可采用无格式文档、带格式文档、电子表格、数据库文件等,也可用E-mail、FTP等方式来实现,具备条件的还可以用专门的上载程序传输给服务器。(4)信息与数据处理。原则上不采用或少采用手工的介入,依靠计算机自动完成,可以根据需要编制相关的程序,并借助Ceilidh,markin,CleverX等工具软件来实现,完全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可以用基于CGI的方法和基于Java Script的方法来组合。

基于CGI的方法是将评估的项目程序及它在服务器上的路径各放置在包含评判内容网页的HTML文档中,当项目信息提交时,浏览器自动将信息及这个程序名从客户机通过公共通道接口(CGI)送入服务器。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通过接受到的程序名启动服务器上的这个用于评判的程序,评估项目程序即在服务器上执行,如果需要对某一信息或评价项目进行反馈,可从服务器的记录中直接向客户传送信息。基于Java Script的方法,则是将用Java Script语言编写的程序嵌入在包含评估与反馈网页的HTML文档中,当评估启动后,浏览器自动启动该程序,这样使得参评者无需占用服务器时间,并可实时进行信息交换与反馈。当然,采用基于Java Script的方法,要求所有参评对象的浏览器使用能识别用Java Script编制的代码,而Netscape是与Java Script最兼容的浏览器。对于具体的开发工具,如Test2000,Jquiz,Test Creator及web worksheet都可以用来进行辅助开发,均能提供直观、方便、简单的屏幕界面。其中Test2000、Jquiz、Test Creato可基于Java Script,而web worksheet则基于CGI,它们都可实现评估信息的自动评判与反馈。此外,在实时教学评估系统设计时,还应考虑到系统的可伸缩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第2篇:节能技术评估导则范文

论文摘要:提高我国高校网络教育建设与发展水平,是保障我国网络教育质量的关键.教育质量评估是教育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做好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佑工作,不仅要构建符合我国特色的高校网络教育质量评佑系统,包括评估主体、教学管理、网络教学过程和网络技术支持几部分,而且应认真抓好我国高校网络评佑系统的实施工作.

在我国,虽然政府对网络学院的办学资格进行了规定和限制,但并非所有的网络学院都是按照政府的规定行事,各标准也不统一,网络高等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提高和保障我国网络高等教育质量直接关系着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健康发展,教育质量评估不仅是教育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也关系到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长远发展。

    一、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质里评估的原则

    评估体系是评估的依据,制定符合我国高校网络教育人才培养特色的评估体系十分重要。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有助于促进学校的教育质量提高,反之则起到较大的反作用。具体应遵守以下原则:(1)一致性原则是制定评估体系的关键性原则。一致性在这里主要是评估标准与总体评估目标相一致,下级评估指标与上一级及总目标相一致。(2)可测性原则指评估体系中的评估内容应该是具体可测量的,即要求具有可操作性。(3)独立性原则指同一层次的评估标应相互独立,不能相互包含,同一级评估指标的含义应明确。(4)可比性原则指考虑评价对象的共同属性,评估标准的尺度必须在同值的基础上比较。(5)科学性原则是制定评估体系的基础性原则。科学性在饮里主要是指评估体系的构建必须建立在真实、合理和可行的基础之上。(6)完备性原则是制定评估体系的前提。高校网络教育中的要素如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的因素、教学环境、课程设置等都是独立的因素,但又互相联系,构成高校网络教育这一有机的整体,所以应以全面提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为目标,构建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二、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质且评估系统的构成

    (一)网络教育质量的评估主体

    评估的主体可以是政府、学校或学生。政府作为评估主体,主要评估学校是否具备办学条件;评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否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要;学校作为评估主体,是因为学校考虑自身发展需要以及培养的毕业生是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而开展的自我评估,评估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评估促进学校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学生作为评估主体,是评估他所选择的学校和专业能够为他提供多少知识和能力。在这三三位一体的评估系统中,政府评估具有指导和导向作用,学校自身评估起检查和管理作用,学生对学校的评估,将对学校的自身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构建

    网络教育是采用一种新的方式和手段不断重复地培养人才的新生事物,只有依据培养目标,制定出网络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才能有效地把网络教育各个环节中的各种要素合理地组织起来,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真正实现网络教育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因此,质量标准是网络教育质量评估系统的基础和依据,也是评价和衡量网络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质量的一个尺度。没有网络教育的各类标准,就无从进行管理,也就谈不上质量保证体系。

    网络教育的质量标准可以直接采用国际或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如etb质量研究“欧秒财政部浏览器项目质量研究项目”,iso 9000(1944)映射“美国地方授权委员会网络教育指南与iso 9000 (1994)条款的对照”、desire“欧洲研究与教育信息服务的开发”、ecc标准网络课程认证标准。也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依据,制定本校、本部门的质量标准。

    将网络教育的各种质量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就形成了一个网络教育的质量评估体系。网络教育质量是衡量网络教育工作的综合指标,它几乎涉及到网络教育的各方面,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标准是对网络教育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技术支持以及其他管理事项所使用或制定的标准。高水平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尤其是根据国际教育发展提出的教学理念和根据自己学校的定位与培养目标提出的适合自己学校教学的指导思想,更是教学工作的灵魂。在此前提下制订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及一整套严格规范的对教学过程每个环节的管理措施是抓好教学质量的前提。

    2.网络教学过程。网络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支持学生学习。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准备、开展教学活动、评价反思三个基本环节。教学准备和评价反思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是师生交互的过程。(1)教学准备。包括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加工、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等。教学准备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习者。教师要了解、明确教学任务和学习者的特征;学习者的任务是明确学习目的,为学习活动作好物质和心理的准备。(2)开展教学活动。即师生围绕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开展有意义的交互活动,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复杂、最关键的环节。(3)评价反思。其目的是发现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从而优化教学和学习效果。教师通过评价学习者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来判断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活动的恰当性。学习者需要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监控,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3.网络技术支持。网络技术作为支持网络教育的辅助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网络技术支持包括网络硬件技术支持和网络软件技术支持。网络硬件技术主要指网络仪器设计的建设,如服务器、客服端、路由器、网关、网桥、网线、网络教室等的架设。网络软件技术支持是开展网络教育的核心,包括通信协议、网速、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网络教育系统体系结构等。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规范:(1)从资源的技术开发方面考虑,提出一些最低技术要求;(2)从方便用户使用考虑,需要对素材的属性进行标记,因而对属性的数据类型及编写类型进行规范;(3)从管理者的角度,提出对资源管理系统以及远程教学支持平台所应具备的功能要求。(4)网络教学支持系统的功能要求,网络教学支持系统不仅是先进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水平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要符合现代化教育的一般规律,使得网络教育成为一个真正高效的现代化教育手段。

    网络教育系统建设包括四个层次:(1)教育资源库建设,教学资源应包括:丰富的题库、多媒体素材库、网络课件库、案例库;(2)网络课程库建设;(3)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4)通过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的开发。所有教学资源的建设应该围绕课程这个核心来组织,统一服从网络课程的建设要求,在网络课程建设中所用到的媒体素材、题库、网络课件、案例和文献资料等,应该纳人到网络教学资源库中统一管理冈。

三、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质且评估的实施

(一)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质量评估的具体实施步骤

    成立该评估体系的评估小组。评估小组应该是多维的,不能只单一包括某一层级的人员,应包括管理人员、教师、学生。评估小组应根据评估体系的要求,制订详细的实施计划,要做到目标明确,分工落实,进行有序,限期完成。

    评估工作应由主管部门领导,成立下属的专家组,专家组由评估组根据待评估的指标项的性质聘请若干专家组成。评估专家组应该在评估实施正式开始前召开准备工作会议,就评价尺度作统一认识。评估专家组应采取专访、审查材料、现场考查和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被评对象的各项指标水平,并根据评估体系中各评估要素的要求逐个量化打分,进行对比分析,对被评对象进行评级、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努力方向等写出详细评估报告。

    评估结束后,应再次召开会议,由专家组向综合评估小组通报评估结果和有关情况,并征求多方面的意见,以便对评估体系进行修改再实施,直至达到尽量完善。

    (二)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质量评估的作用

    1.通过对高校网络教育质量评估工作,促进我国高校网络教育基础建设。

    2.通过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增强我国网络教育建设。虽然有些地区高校的网络教育工作做了不少,但效果并不明显,其中主要原因是因为缺少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详细的规划以及恰当的评估系统。

第3篇:节能技术评估导则范文

关键词:气象工程;项目评估;方法;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6.182

0 前言

气象工程项目的评估工作对于气象工作的开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有效提升现阶段我国气象工作的科学性,使其满足经济发展的相关需求,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明确气象工程项目评估工作重要性与现实意义的基础上,从专业化的角度出发,立足于气象工作的实际要求,以相关技术为框架支撑,不断进行评估方式的调整优化。为了保证评估工作的质量,需要对各类数据信息进行必要的汇总与分析,为评估工作的及时开展与调整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推动气象工程项目评估工作在践中的有序开展。

1 气象工程项目特点分析

对气象工程的特点进行必要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评估工作人员明确自身工作的重点与核心,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对项目评估方式进行优化调整,实现项目评估分析的准确性,从根本上提升了我国气象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1)气象工程项目与其他工程项目有所差异,具有较强的社会属性。气象工程项目以气象科学作为实践基础,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对特定的群体进行进行气象信息推送,借助于相关硬件与软件条件,将生产对象、环境以及用户系统之间进行了高效沟通,发挥气象信息在指导生产生活方面的作用,充分实现气象工程项目的社会属性与价值,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相关信息数据的使用需求[1]。

(2)气象工程项目有着一定的复杂,这种复杂性是全方面的。一方面气象工程项目在设计规划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其真正发挥自身的作用,将气象科学与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技术人员以气象工程学为主要框架,将气象科学技术以及其他专门性技术进行必要的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边缘学科[2]。另一方面,气象工程与多种专门科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正是由于气象工程技术框架上的多元化,才使得其与农业、海洋以及建筑行业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由此与农业气象、海洋气象、建筑气象等不同的领域进行着一定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3]。

2 气象工程项目评估方法所遵循的原则

(1)气象工程项目评估方法必须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气象工程项目评估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要充分体现科学性的原则,只有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气象工程项目评估方法的主要特点以及操作流程,进行细致而全面的考量,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评估方法能够满足气象工程项目评估工作的实际要求,只有在科学精神、科学手段、科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够以现有的技术手段与评估方式为基础,确保气象工程项目评估方法的科学高效实现。

(2)气象工程项目评估方法必须要遵循实用性的原则。气象工程项目评估工作的内容多样,信息数据繁多,为了保证气象工程项目评估工作的有序进行,需要对气象工程项目评估工作进行必要的规范与引导。加之现阶段气象工作对于气象工程项目的质量有着较为严苛的要求。就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对气象工程项目评估方法进行必要的细致处理与操作。要尽可能的增加项目评估方法的兼容性,复杂冗余信息数据与操作对气象工程项目评估工作的不利影响。气象工程项目评估方法必须进行简化处理,降低评估工作的操作难度,提升评估方法的实用性能,使得在较短时间内,提升气象工程项目评估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保证相关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3 气象工程项目评估方法分析

气象工程项目作为一种非盈利的投资项目,其本质在于为社会工作提供更为完善的气象服务,因此在对其进行评估的过程中,要在科学性原则与实用性原则的指导下,既考虑到气象工程项目的复杂性与社会属性,有需要根据工程项目自身的特殊性,对评估分析工作作出必要的调整,使得评估方法能够完整反映气象工程项目的实际。

3.1 气象工程项目必要性的评估

对于气象工程项目必要的分评估,包括对项目进行的必要性、建设单位、施工程序等方面进行测评,对于气象工程项目必要性的评估,针对于气象工程是否能够满足其社会属性,为公共提供必要的数据与信息支持,提升气象工作的服务能力[4]。对于建设单位的品股,则需要综合建设单位的施工技术条件与业务能力,以此保证气象工程项目的有序进行。对于气象工程项目施工程序的评估,通过施工程序的评估,对项目的成熟度以及规范性进行分析,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气象工程项目评估工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3.2 气象技术进行评估

气象技术的评估需要评估人员以科学性原则为导向,对于气象工程项目的技术方案进行全面考量,对于相关技术能够满足项目的各主要目标进行分析。由于气象工程项目对于气象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气象技术的专业化程度对于气象工程项目的实施效果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5]。

3.3 气象工程项目投资方案的评估

气象工程项目作为一种非盈利项目,其资金规模较为有限,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资金与各类资源的使用效率,需要评估人员在实用性原则的引导下,对气象工程项目的投资方案以及融资方式、使用方案进行必要的梳理。完善气象工程项目投资方案的合理性,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4 结语

为了实现气象工程项目的重要作用,保证气象工程设计开发工作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对气象工程项目进行全面评估,以期推动气象工程项目的有序进行。文章以气象工程项目的特点作为切入点,对气象工程进行必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科学性原则与实用性原则为指导,对气象工程项目的评估方法进行必要分析,借助于这种方式,确保评估方法的的准确性,为气象工程项目的进行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海深.气象高空报文质量监控评估方法研究与应用[J].气象科学,2015,43(05):844-848.

[2]曾乐,陈东辉,肖卫青,梁中军.基于Hadoop的气象数据存储检索应用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4(08):138-140.

[3]李雁,李峰,郭维.基于霍尔三维模型的气象工程项目管理方法[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5,7(04):331-337.

第4篇:节能技术评估导则范文

建设部与科技部共同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重大攻关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围绕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瞄准国际前沿,结合我国实际和潜在需求,重点研究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规划设计指南,开发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若干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实现建筑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通过系统的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形成我国绿色建筑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基地和自主创新体系。“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从八个方面开展研究:

课题一“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导则和评估体系研究”,结合中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国情,研究确定绿色建筑的概念,界定绿色建筑的范畴,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制定绿色建筑规划与设计导则。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探讨政策控制和市场机制结合,引导和推广绿色建筑的途径。

研究内容包括:对世界上各主要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和技术指南进行比较研究;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与地域气候条件有关的建筑热工指标研究;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实践;完成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导则及技术指南;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我国建设工程管理的特点,探讨政策控制和市场机制结合,引导和推广绿色建筑的途径;开发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软件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开发用于定量评价建筑环境的模拟软件,包括建筑热环境模拟软件、日照和采光软件等的进一步研发和完善。

课题二“绿色建筑的结构体系评价方法研究”,主要进行五方面的深入研究:建筑结构体系全生命周期技术经济分析;建筑结构绿色评价体系研究;提高建筑结构体系绿色性能的技术手段研究;绿色建筑结构选型技术导则研究;钢结构(含公共建筑与住宅两类)推广应用的制约因素和成套关键技术的研究。

课题三“绿色建材技术与分析评价方法研究”,围绕建筑材料在绿色建筑中应用的关键技术展开,主要研究工作分为绿色建材及建筑部品评价分析技术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新型环境协调产品的研究开发三部分。课题下设9个子课题,包括:绿色建材技术及分析评价方法的研究、绿色建材分析评价技术的研究、建筑部品分析评价技术的研究、绿色建材及建筑部品基础数据库和评价软件的编制、建筑垃圾再生集料及其配制新混凝土的研究、建筑垃圾循环再生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在新型建筑材料中应用研究中、室内湿度调节及抗菌防霉功能建筑材料关键技术的研究、产生负离子功能建筑装饰品关键技术的研究、高效净化空气材料和技术的研究。

课题四“绿色建筑水的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围绕绿色建筑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开发水安全综合性保障技术与两种专项技术(包括湿地-水体复合生态水质净化技术和以降低冲厕用水为核心的节水技术与节水器具)。结合工程项目,通过对供排水系统的分析、工程性试验及跟踪研究,从水量、水质两方面提出不同地域生态、不同自然条件、不同水资源状况的绿色建筑水安全保障的综合控制策略与技术。

课题五“降低建筑能耗的综合关键技术研究”,针对影响建筑能耗的三个关键环节——围护结构、室内环境控制系统和建筑能源供应与转换系统,以及新建建筑能耗标识制度,瞄准国际前沿,从我国实际和潜在需求出发,联合科研机构、设计院、设备产品制造商等技术转化过程主体,集中力量于智能可调节型围护结构、独立控制型低能耗环境控制系统、以天然气为动力的建筑高效热电冷联供系统、以及新建住宅建筑单元能耗标识体系等关键问题,开展系统研究、瓶颈突破和产品开发,并在清华大学和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集成示范平台上安装、调试、测试和评价,形成降低建筑能耗的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加快技术产品化和产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课题六“绿色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与改善技术研究”,针对已有建筑和新建建筑存在的室内环境问题,从室内空气质量、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和室内综合环境等方面系统开展源分析、源传播途径、源作用机理研究,探索不同因素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规律,研发室内环境设计预测、检测评估和控制改善等实用技术体系,为绿色建筑的决策、设计、实施、管理提供有效、可靠的室内环境控制与改善技术手段,提高我国在绿色建筑室内环境领域的研究水平,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课题七“绿色建筑绿化配套技术研究”,致力于建立绿色建筑适生植物资源信息库,资源信息库中植物种类不少于500种;不同的绿色建筑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测试;编制绿色建筑绿化配置技术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课题八“绿色建筑技术集成与平台建设”,为绿色建筑的设计、建设、运营与管理提供关键技术集成平台。结合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导则及评估体系的研究和绿色建筑关键技术,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建造绿色建筑关键技术集成平台,为绿色建筑关键技术提供测试、实验、技术改进和展示的平台,并成为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的教育和培训中心。“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针对我国当前形式下急待解决的绿色建筑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其中结构体系的评价研究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通过对各种不同的结构体系进行分析评价,总结不同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条件及应用对象下最适宜的绿色建筑结构体系。绿色建材技术分析与评价则是在对我国各种建材的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情况和对环境的污染以及使用寿命,维护费用及可再生利用性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针对墙体、门窗、内外装饰、管材等各类建筑部件做全生命周期分析,总结指导性的选取原则与推荐作法。水的综合利用研究则是从节水技术、雨水收集利用、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等方面给出建筑节水与综合利用的全面解决方案和具体技术措施。降低建筑能耗是从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降低环境控制系统能耗两方面研究系统的节能方案与相关的关键技术与产品。建筑室内环境控制与改善则着重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和声、光、热环境,研究相应的解决途径与关键技术,营造健康、舒适、高效的室内环境。绿色建筑绿化配套技术主要研究与绿色建筑配套的各种绿化形式及其功能和适生植物种类,建筑外环境、建筑体以及室内绿化配置的生态环境效果评价,绿化与建筑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技术等。在充分利用植物的生态效应和景观功能的基础上,提出绿色建筑绿化配套技术和标准,为建设绿色建筑绿化示范区提供指南。

第5篇:节能技术评估导则范文

一、总体要求

根据《省存量房交易纳税评估实施方案》要求,按照“总体设计,分布实施”的原则,实现三个工作目标:

(一)建立存量房交易申报价格计算机评估系统,科学客观评估各类存量房交易计税价格。

(二)建立地税部门存量房信息库,实现税源信息的动态管理,提高房地产行业各项税收征管水平。

(三)逐步完善存量房评估技术,积累工作经验,储备专业人员库,为房地产税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二、工作原则

(一)合法原则。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开展存量房交易纳税评估工作,评估所依据的数据和资料应当合法有效,评估采用的方法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二)公平原则。存量房交易纳税评估工作应当采用统一的评估技术标准,评估的结果应客观公正。

(三)效率原则。存量房交易纳税评估工作要将房地产估价方法同现代化技术手段相结合,实现简便、快捷办税,有效缩短办税时间,提高税收征收效率。

(四)节约原则。存量房交易纳税评估工作要充分整合和利用财政、国土资源、住建、规划、房产、地税、民政等部门现有资源和信息,避免重复投入,减少浪费。

四、工作内容及步骤

存量房交易纳税评估工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相关规定,运用房地产评税原理,在测算房地产基准价格和价格影响因素修正系数的基础上,开发评估软件,通过建立房地产批量估价数学模型,量化影响房屋价格的特征因素,与标准房地产比较评出房地产价值。同时,利用评估软件评估计税价格,用评估结果与纳税人申报价格相比较,按照孰高原则确定计税价格,即纳税人申报价格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的,以评估结果作为计税依据征收交易环节各项税收。

全州存量房交易纳税评估工作分四个阶段推进实施:

(一)前期准备(2012年3月中旬前完成)

1、成立组织机构。州人民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召集有关成员单位就开展存量房评税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正式启动存量房交易纳税评估工作。

2、设立评估专家组。聘请财政、税务、房产、国土资源、住建、规划等部门以及大专院校、评估机构的专业人士组成评估专家组,负责工作技术指导和争议裁定。

3、人员培训。组织相关人员赴省内外试点地区学习。同时,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举办培训班,讲授房地产估价方法、工作经验和相关业务知识,促使基层财税干部尽快掌握存量房交易纳税评估的基础知识、房地产数据采集和估价技术。

本阶段工作由财政和地税部门负责共同完成。

(二)建立评税系统(2012年5月底前完成)

1、确定评税标准及方法。在评估工作专家组的指导下,确定评税有关要素,研究制定可行办法,聘请专业房地产评估机构,认真开展本辖区房地产市场以及影响房地产价格因素的情况调查。具体调查内容包括:辖区房地产市场状况;房地产分布的特点和规律;提出分区域、分地段、分楼盘详细的存量房价格基准,组织相关成员单位评审通过后,作为评税的参照价格,并建立价格修正机制,随着市场行情变化,每半年修订一次,实行信息的动态管理。

2、实现评税软件系统本地化。按照本地区确定的技术标准,以省地税部门的通用软件为基础,结合我州实际进行本地化改造,对软件的功能设置、基准价格和指标、公式和参数等进行本地化修正,使房地产评估结果符合本地市场价格,完善评税软件内容,优化软件操作功能。

3、采集相关数据并审核录入

采集数据。按照统一要求,运用评税方法确定收集数据项目,按类别编制表格。各成员单位分别按各自项目组织信息普查,获取评税所需基础指标数据,并及时将数据提供给地税部门。

审核数据。对从国土资源、房产和现场采集获取的个案房地产基础数据,进行严格审核,审核未通过的数据及时进行补充采集。

录入数据。所采集的基础数据审核通过后,集中组织人员边复审、边录入,以确保录入数据的完整、准确。同时,构建完整有效的数据平台,逐步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形成对房地产税税源信息的动态监控管理。

4、制定征管办法,建立评税结果争议处理机制。制定全州存量房交易税收征收管理办法和评税结果争议处理办法,建立争议处理机制。由同级财政、地税、国土资源、住建、房产、民政等相关部门组成争议裁定小组,受理纳税人提供的书面陈述与申辩,及时处理争议,有效化解矛盾

本阶段工作由财政、地税、住建、规划、国土资源、房产部门负责共同完成。

(三)评税系统运行前测试(2012年6月中旬前完成)

以房地产市场交易数据和房地产成交案例为参考标准,充分收集基层征管人员意见、纳税人对评估结果的投诉意见以及个案调整数量,及时对评估结果实施检验。实施批量模拟评税,并与地税数据大集中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及上线运行,通过试运行来检验评估结果的公平性、合理性、准确性和适用性。

此项工作由地税部门负责完成。

(四)全面实施评税(2012年6月下旬前完成)

1、制定好存量房交易纳税评估运行方案和应急预案。运用评估软件,评估存量房交易技术价格,纳税人申报价格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的,以评估结果作为计税依据,核定征收存量房交易环节各项税收。

此项工作由地税部门负责完成。

2、动态调整参数和日常维护。一是分析评估结果与市场价格水平的偏离原因,调整基准价格及价格影响因素修正系数。二是根据城市发展情况和国家宏观政策变化,对标准房地产价格进行整体调整、区域调整和个案调整。三是定期与有关信息技术管理部门沟通,及时反映和解决软件运行的技术问题,做好评估软件和房地产数据库的日常维护。

此项工作为长期任务,由地税部门组织实施。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州人民政府成立由州人民政府分管副秘书长任组长,州财政局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州住建局、州国土资源局、州地税局、州民政局等单位分管副局长为成员的州应用房地产评估技术加强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州地税局,由州地税局分管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和业务指导。成立由相关部门科室负责人和聘请的相关专家学者、高等院校教授、资深房地产估价从业人员共同组成的专家评审小组,负责技术指导和辅助争议裁定。各县市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二)明确职责

财政部门:负责及时组织召开相关部门联席会议,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统筹协调相关重大事项;牵头做好向房地产估价机构进行服务外包的招标采购工作;安排相应工作经费,保障工作实施需要。

地税部门:负责提出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负责存量房交易纳税评估工作的业务培训和辅导;组织评税技术标准的制定和评税软件本地化修正;实施数据指标的采集、审核、录入和评税的具体日常工作;针对新形势、新问题撰写专题报告,提出建议和措施。

国土资源部门:完善现有基准地价体系,负责提供本地区的最新基准地价体系成果资料、现有土地价格指数方面的资料或实际土地交易案例,指导制作和颁布土地价格指数;严格执行“先税后证”政策,在办理土地使用权权属登记过程中,对不能提供完税凭证或免税凭证的单位和个人,一律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住建部门:负责提供现有工程造价的相关数据资料;指导和帮助编制本地区房地产分类及分类房产建安造价参考表;负责提供现有的间接费用资料,指导编制本地区分类房产建安造价间接费用比率表。

房管部门:负责提供房产登记基本信息、房产信息化管理方面的成果(电子地图的应用);提供本地区新建房和二手房屋交易实例信息及市场挂牌交易数据;提供本地区房地产分布的情况、特点与价值规律方面的资料;帮助建立可比实例数据库与标准房价格数据库;严格执行“先税后证”政策,在办理房产权属登记时,对不能提供完税证明或免税证明的单位或个人,一律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规划部门:负责提供各规划小区容积率的资料和查询服务,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信息等。

民政部门:负责提供房地产地址信息,包括区域地名、地理信息(街道、小区、幢号、门牌)等。

未明确的其他相关内容可由领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涉及的相关部门应给予配合。

第6篇:节能技术评估导则范文

因此,本文结合国家和地方立法实践,对入股技术成果权的整体性问题、技术成果的评价方式、出资比例以及技术成果价值变动之利益调整等有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入股技术成果权的整体性问题

《若干问题规定》规定,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成果出资者应当与其他出资者协议约定该项技术保留的权利范围,以及违约责任等。可见,技术成果出资者并不一定以成果所有权入股,即还可保留部分权利。有人认为,这与公司法的财产独立理念不符。根据公司制度的基本原则,公司是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其前提条件是,公司必须拥有独立财产权,而部分权能则不是独立的财产权,所以不能作为一种出资形式。但是,笔者认为,允许技术部分权能出资入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首先,技术成果作为一种无形财产,其不发生有形控制的占有和损耗,在同一时间可由不同人使用,在不同地域同时实践也为可能。而有形财产,在同一时间只能为一个主体占有或支配,因此,有形物的转让或权利许可只能一物一主,而不可能货与多家。技术成果无形性的特点,决定了其权能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只要有技术成果存在,其各项权能就能独立存在,就能被占有和支配,既然如此,以技术部分权能入股又有何不可?

第二,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技术成果的部分权能一旦与货币、实物相作用就能给各出资人带来更多的产品或更多的附加值。可见,技术成果部分权能也具有资本的属性,因此,其亦可成为出资的内容。

第三,技术成果以部分权能入股,可以通过合同规定技术出资人相应的权利义务。我国法律可以拟定关于技术出资人与其他出资人之间权利义务的格式合同,技术出资人必须按照其所出资的技术权能承担法律规定或约定范围的义务,享有相应的权利。其他出资人亦可按照合同对技术行使支配权。

第四,技术成果所有权转让的作价远高于其使用权等权能的转让,而且很多情况下,为得到先进技术的投资者只是希望得到有关技术的使用权,如技术出资人以所有权入股从经济上来说对其他投资者是不合算的。因此,允许其以部分权能入股也有利于其他出资人。

二、有关技术出资入股的作价问题

技术成果作为非货币形式的出资,最重要的在于价值的确定,科学、合理、真实、公平地确定技术的价值,有利于技术成为企业的真实资本和合理股份。在实践中,技术成果出资入股的作价方式主要有三种:评估作价、协商作价以及两种作价方式的结合。技术评估作价是指专业的评估机构对出资人的技术成果的价值进行确定的作价方式,即将技术价值进行量化的过程。协商作价方式是出资人不经评估,自行商定入股技术的作价金额的一种方法,这种作价方式是出资各方在诚信的基础上,通过协商来确定出资技术的价值。

(一)评估作价方式

采用评估作价方式确定的技术价值具有较强的法律效力,其价值被确定在技术成果价值评估作价文件中,出资各方不能随意进行改动,从而能够有效防止各种纠纷的发生。同时,这种作价方式弥补了当事人对技术成果价值认识不足,可能导致过高或过低确定价额,从而损害其他出资人利益并损害公司资本制度。我国公司法和许多地方法规如厦门市、四川省相关地方性法规,均明文规定技术出资入股应当采用评估作价,特别是当涉及国有资产时,鉴于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性和其后果的严重性以及防止在实践中出资方低估国有资产,损害国家利益,法律则规定必须采用评估方式。但是,在不涉及国有资产时,绝对强求评估作价在实践中并不现实,尤其是目前我国在技术评估作价方面还不规范,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第一,我国尚未设立专门的技术评估机构,而且相关的评估人员也缺乏一定的技术水平。资产评估机构是指持有国有资产评估资格证书,具有法人资格的资产评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以及经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临时评估机构。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我国还没有成立专门的技术评估机构,对于技术的评估工作只能由评估实物的机构来承担。但是,这些评估机构的评估人员的评估水平不高,他们大多没有相关的技术背景,缺乏技术、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而且他们本身对技术内容缺乏了解,因此他们不可能完全客观地对技术做出评估,在通常情况下,只能套用有形资产的评估方法来评估技术资产,所以他们所得出的评估结果是不可能完全可靠的。相比之下,国外许多国家都明确了技术作价的主体。如巴西法律规定技术出资要经过外资局的批准,并由中央银行估价;智利则规定此类事物由该国国外投资管理委员会管理;波兰法律则规定第三人只有工业产权领域的专家们方可担任。

第二,评估机构对技术评估尚未有一个确定的合理标准,而且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其程序也缺乏严密性。有关人员只是按照通常的做法对技术进行大致的评估,其中所运用的评估方法,所选择的评估参数,所使用的评估标准等一系列相关内容都缺少一定的法律依据,评估人员的主观性很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技术的正确评估,而且在一定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损害技术出资方或者其他出资人利益的情形。

第三,技术评估尚未完全从出资之权利和对公司的作用上考量。技术成果作为无形资产,其出资之权利可以是技术成果所有权,亦可是技术成果的部分权能。因此在技术评估过程中必须根据其出资之权利来确定技术价值,从而确定其在公司财产中所占的比例。另外,目前技术评估人员进行技术价值评估时往往只纯粹地从技术本身着手,而不考虑技术对公司的作用大小,从而出现技术价值的评估与实际不相符合现象。

(二)协商作价方式

协商作价方式是出资各方通过协商确定技术的价值。目前,这种作价方式在不少地方法规中都得到了反映。这不仅避免了评估作价方式繁琐、复杂的作价程序,而且也无需设立专门的技术评估机构、确定专门的技术评估标准,只要通过协商方式即可确定技术价值。其灵活性不仅在于克服评估作价的困难,解决实务上的操作,更在于充分通过市场,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而且,协商作价方式是当事人意志的体现,通过出资人自己的处分,决定自己财产的命运,对技术出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不仅有利于公司最大可能地引进先进技术,而且减少了技术出资的成本。同时,采用协商作价方式确定的技术价值可以根据企业目的,按照各个出资人技术的“使用可能性”进行评价。只有这样 ,既能使“必要性”、“有益性”、“无用性”这类技术的质的类别即范围还原为量的类别即评价额,并且此种价值类别,无论对公司还是对出资者来说,都可以成为一种适当的处置。

但是,协商作价方式确定的技术价值其法律效力低于评估作价,而且还有可能出现出资人任意协商出资金额导致出资不实的情况以及技术出资人利用其他出资人对技术不熟的弱点而实行技术欺诈的行为。

(三)验资

我国《公司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股东全部缴纳出资后,必须经法定的验资机构验资并出具证明。可见,验资机构验资是公司设立的必经程序。验资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按照我国《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1号-验资》的要求,对被审验单位的实收资本(股本)及其相关的资产、负债的真实性、合法性所进行的审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验证被审验单位的注册资本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各投资者是否按照合同协议、章程规定的出资比例、出资方式等足额缴纳资本。可见,验资与评估虽然在内容上有所不同,验资是审验被审验单位资本的合法性、真实性;评估是对资产的现实价值进行评定和估算。但是,其两者在具体的操作程序上具有许多相同之处。1.两者均是出资人通过委托国家指定部门执行具体事项,且指定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2.两者均要对资产进行检查、评定,且最终都要作出报告作为证明文件。3.两者的目的均是为了正确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可见,一味地强求评估作价,则会因为验资与评估程序重复而增加公司设立的成本。

(四)评估、协商与验资的协调

基于以上之分析,笔者认为,从本质上看,技术成果作价方式的固定并非立法之目的,而仅是发现和明确技术成果价值的手段,如一味强化手段的作用而不尊重技术成果价值发现的多途径,不仅有碍技术成果的出资,也增加了公司设立的成本。在我国《公司法》尚有验资环节防范作价不实以确保资本充实原则实现的情况下,对于出资技术价值确定之方法不宜强令必须评估,应适当承认协商作价方式,这既有利于各出资人在较短的时间内设立公司,也可以节省不少人力物力。但是由于技术价值本身既为无形,出资各方亦非技术成果评估的专家,他们不能很好的掌握入股技术的市场前景、成熟程度、预期回报量等信息,并且技术成果出资价值的确定与公司资本充实制度紧密相连,因此,承认协商作价不能放任自流,而应科以不同的法律效力,并将协商作价与验资制度相结合,以更好地发挥协商作价的作用。

三、技术出资入股的比例控制

《公司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金额不得超过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国家对采用高新技术成果有特别规定的除外。国家科委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7年的《若干问题规定》规定: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出资的金额最高可达注册资本的35%.1999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规定,以高新技术成果向有限公司或非公司制企业出资入股的,高新技术成果的作价金额可达到公司或企业注册资本的35%,另有约定的除外。可见,我国法律对于技术成果的规定是一般技术成果作价出资的金额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20%,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出资的金额一般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35%.目前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许多地方都严格遵守我国法律法规的规定,如厦门市、四川省等。但是也有不少地方法规对该比例有突破性的规定,如《常州市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的暂行规定》(试行)第五条规定:出资者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经市科技主管部门认定的,作价金额在企业注册资本中的比例,可以超过20%,但不得超过35%;经省科技主管部门认定的可达60%,但需经全体股东认可。另外,有些学者甚至提出打破此比例限制,认为只要技术成果入股合理,无论占多少比例均可。如《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出台后,北京市工商局适时推出了新的企业登记注册管理办法,规定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设立公司和股份合作企业的,对其高新技术成果出资所占注册资本(金)和股权比例不作限制,由出资人在企业章程中约定,技术作价在50万元以下的,可以不经过评估,只须提交一份有全体股东签名的确认书即可。

笔者认为,在公司法制定时,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还不是很发达,加上技术成果是一种无形资产,其无形性在作价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如果不加以限制让其任意出资的话,必然会产生很大的风险,影响到各出资方的利益。另一方面,技术成果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若要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则必须与货币、实物相结合,如果对技术出资比例不加以限制的话,则有可能出现100%的技术出资,而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所以,对技术成果入股的比例加以限制具有现实意义。

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品技术的含量不断增加,发展高新技术、实现高新技术转化、促进技术创新是时展的需要,作为高新技术转化的重要手段-技术入股,我国有必要对其网开一面,放宽对其所作的比例限制。一方面,立法上已提供了评估或协商的作价方式,若担心对方的出资过高,有所风险,当事人完全可以基于其理性的选择,要求通过评估作价以确定价额。另一方面,从原则上说,只要技术出资人不持技术优势提出苛刻条件,只要符合国家关于外资技术的合理限制,则应当由当事人自主决定,以有效促进经济,国家无须也不应确定统一的标准来限制自由主体的意志。毕竟,当事人才是自己利益的最佳判断者,若任由国家干预,则无疑在相当程度限制了主体的能动性,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更重要的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本已落后,再加以比例的限制,无疑对技术引进构成限制,也不利于技术出资方出资之积极性,而出资限额若规定得过低,则更对高新技术出资构成妨碍。设若技术成果出资人之相对方提高出资比例,则将对当事人自由形成公司之规模构成间接立法干预,当事人若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则要么放弃设立高新技术企业,要么通过使一方降低作价额或另一方提高出资金额,前者则可能造成资产的浪费,后者损害了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所以,对技术出资比例的限制不宜太低。

同时,笔者认为对技术出资比例的限制与国外立法规定也不相符。许多大陆法系国家的公司法都对现金应占公司资本的比例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而未对无形资本应占的比例作出规定。如法国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现金出资应在公司总资本的25%以上;德国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必须至少有25%的现金;意大利规定现金出资为公司资本的30%;瑞士、卢森堡规定为20%.因为,对于高新技术公司而言,其科技竞争力是公司信用的标志,技术成果是公司发展的关键内容,而对技术成果的出资比例进行限制恰恰妨碍了高新技术公司的发展,但如对现金出资比例作出要求则不仅有利公司转化技术,而且从反面限定了技术出资比例,同时作为现金也是债权人的最有力的保障,同样能达到防范借成立公司之名欺诈债权人情况的发生。笔者认为公司技术成果出资比例是否应受限制必须在私法主体的自治和国家关于经济秩序的管理上找到平衡,国家为防范公司成立行为中的欺诈现象,可以通过手段的选择和法律责任的构建实现,而不必也不应盲目限定技术比例。

四、技术入股后其价值变动的利益调整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日,技术成果往往因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或保护期限的届满而致使其本身价值的丧失;或者相反,入股的技术成果因相关技术的出现或市场发展的成熟或本身技术的改进而成为更先进技术,从而使技术价值增加。这两种技术价值的变动均会引起出资各方的利益变动。

(一)技术价值降低或灭失情况

技术价值降低或灭失时,在实践中往往统一采取减少或者撤销相关股东的股份解决,笔者认为技术价值降低或灭失原因可有多种,或是市场变化引起,或是因当事人行为不当所致,还有的是因为出资时作价过高造成。因此应当根据技术价值降低或灭失的原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

1.市场变化导致价值降低。当公司成立后,技术成果的财产权发生转移,公司成为技术财产权人,该财产之收益或灭失应由公司承担,而股东仅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若将技术价值减少的责任强压于股东(技术出资人),通过剥夺股东的股权来解决,不仅勉为其难,亦抹煞了公司财产与股东财产的相互独立。同时,如果按实践之解决方式来类推的话,则会出现可消耗物的出资人在其出资的财产被消费后,股权即被消灭;货币出资人在其所出资的货币用于交易之后,其股权亦被消灭;土地使用权的出资人的股权则随着土地的增值或贬值而不断变化。这显然不符合出资人出资建立公司的最终目的。因此,笔者认为,技术成果价值的降低或灭失应以公司是否成立为界限,来解决其具体问题。当公司设立时,由于出资各方签订了出资合同,他们之间确立了具体的合同关系,若技术成果价值降低或灭失,应以合同法原理来解决,即或者变更合同,或者解除合同。在公司成立后,由于技术成果价值的财产权已为公司所有,因此,其价值降低或灭失自应由公司承担,而不应强加于股东(技术出资人)。

2.相关人员行为不当导致技术价值的降低。如果技术价值的降低是技术出资人或其他相关人故意造成的,如出资人恶意泄露技术秘密导致公司丧失对该技术的享有,那么该出资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因为公司是技术的财产权人,对技术享有占有、使用、收益之权利,出资人恶意泄露技术秘密则侵犯了公司的财产权,应依据保护商业秘密的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的相应责任。

3.出资不足引起的技术价值不足。若出资时,技术成果价值与出资价值两者不一致则必须由相关股东承担补充责任。我国《公司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发现作为出资的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的,应当由交付该出资的股东补交其差额,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对其承担连带责任。

(二)技术价值增加情况

技术价值增加原因多种,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良好的市场发展促进技术价值的提高;原技术改进使价值增加成为更先进技术。实践中通常采用增加技术出资人股份方式来解决技术价值增加问题。但是,这一做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笔者认为,技术成果价值的增加应根据其增加的原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市场原因导致技术价值的增加。当技术与货币、实物相结合,经过长期使用,使其具有广泛的市场,并能转化为巨大经济效益时,如商标中的驰名商标,其产生的“认牌购物”、“顾客吸引力”等体现价值增加的功能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此时应以公司作为直接受益人,因为公司是技术的财产权人,其对该技术价值的增加作出了直接贡献,如果以增加技术出资人股份来解决,则必然会损害其他出资人的利益,而且也会混淆公司财产与股东财产的界限,违背公司财产独立的理念。

2.相关人员的技术改进引起的技术价值的增加。当技术出资人作为公司股东对技术予以改进时则可以按照《公司法》的增资程序和增资方法来处理。当公司其他人对该技术进行改进时,则应以职务技术成果来处理,由公司享有该技术,并对该技术改进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当然出资各方亦可在不违背法律的基础上签订技术转让合同,并在合同中规定更新技术应优先转让给技术受让方的条款,使其可以根据规定具有优先使用权,这既有利于维护公司的利益,也有利于保持公司与股东之间的合作关系。

第7篇:节能技术评估导则范文

关键词:危险废物;环境影响;工作见解

环境保护部门对于废弃物的贮存有着相关的规定,必须要根据具体的环境评价标准来确定危险废物贮存环境的影响,对于贮存的位置与人群的距离进行相应的分析,保证其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也不会影响周围人民的生命安全。本文是对某市的危险废物贮存环境影响后评估工作为具体的实例来进行相应的分析,为环境保护工作作出贡献。

1 环境影响后评估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技术标准不完善

国家法律法规对于环境影响后评估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也不属于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的内容,相关的制度在建立的过程中,忽视了环境影响后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而且环境影响后评估工作还存在着严重的违规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难以开展相关的工作,而且这一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环境影响后评估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够充分的保证环境影响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的保证整个工作的科学性,但是技术标准不规范却像是其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必须要加以重视。

1.2 后评估报告评价的对象混淆

一般的情况下,后评估报告评价对象主要是对已经建成的项目来说的,而且利用现有的法律对于整个运行项目的审批、运行以及环保验收等环节进行充分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这一过程的科学性,除此之外,还要对现有的项目进行相应的调查,充分的保证周边环境的质量使得危废企业环境防护距离有着明确的标准,在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具体的标准对整个环境的运行情况进行充分的分析,但是在实际的评价工作中,有很多的环节都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标准,尤其是在项目建设与运行的过程中,这样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对环境可能受到的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估,从而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但是在环境影响后评估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极容易产生混淆的现象,出现不必要的预测环节,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1.3 企I对于后评估工作的目的不明确

对于一些从事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相关企业必须要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估工作,在评估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对贮存环境的防护距离进行科学的分析,保证防护距离不会威胁到周边人民的生命安全,在经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得到相应的备案意见之后才能够申请废物经营许可证,这一环节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要对环境防护距离进行确定。但是目前有很多的危险废物经营企业并不了解这一环节的基本目的,这样就与后评价环境工作混淆,认为只要进行后评估工作就能够将环保问题全部解决,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将企业开展后评估工作的根本目的进行了曲解。

2 环境影响后评估报告的技术性评估要点

2.1 企业现状的回顾性评价

2.1.1 企业的概况

主要包括企业的平面布置、地理位置、发展历史、环保验收情况、现有项目的环评审批结、核准经营的范围、类别、批复的内容和历史环评批复的情况等,还要对近三年来的产品实际处理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

2.1.2 现有的污染源以及污染防治措施的分析

废水主要包括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和初期的雨水等,要对近三年的废水监测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尤其是排水管网无法接驳的相关地区,是否达到了某市污水排放的相关标准。某市的废水污染源主要包括无组织的废水源和有组织的废水源,这些废水源在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处理之后,必须要经过15m以上高度的排气筒进行相应的排放,在排放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一定的监控,否则就会出现极大的问题,如果是无组织废水,那么就要按照相应的工序来进行排水。

噪声主要来源于机械生产设备,设备须布置在专用的设备房内并进行吸声、隔声及减震等治理措施,确保厂界噪声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要求。

2.1.3 存在的环境问题

通过工程分析,找出企业现状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环境风险,提出整改措施。例如,企业生活污水经三级化粪池预处理后直接排入已超标无容量的河涌,则应改进污水处理工艺后,确保生活污水达到某市《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一级标准后排放,或者企业内部利用不外排。

2.2 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

2.2.1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推荐模式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各无组织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出的距离是以污染源中心点为起点的控制距离,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即为现有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当无组织源排放多种污染物时,应分别计算,并按计算结果的最大值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对于属于同一生产单元的无组织排放源,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并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2.2.2 卫生防护距离

根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中的公式计算卫生防护距离,确定在正常生产条件下,无组织排放的有害气体自生产单元边界到居住区满足GB3095与TJ36规定的居住区容许浓度限值所需的最小距离。

2.2.3 环境防护距离及其可达性

由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卫生防护距离、事故风险防护距离组成的最大包络线范围即为企业危险废物贮存的环境防护距离,后评估报告须说明该包络线范围内是否存在常住居民居住场所、农用地以及其他环境敏感对象,明确企业厂界到最近居民点的直线距离,并提出规划调整的建议。需注意环境防护距离是从污染源中心点算起的最大包络线范围,不是从企业厂界算起。

3 技术评估工作程序

主要工作程序为技术初审――专家评审――报告修改――技术审查合格后出具意见。其中,技术初审针对企业现有项目否有重大环境制约因素;专家评审需到企业进行现场踏勘,专家现场进行提问并出具专家组意见,专家涉及废水、废气、固废、生态及综合评价等专业;技术审点包括工程分析内容是否清楚、环境现状评价及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是否符合环评技术导则要求、环境防护距离是否可达等。

4 结论

对危险废物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虽然我国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此,必须要重视环境影响后评估工作,为后期的治理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杰文.危险废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引入环境监理的探讨[J].绿色科技,2013,20(1):77-78.

第8篇:节能技术评估导则范文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

一、引言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引入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指导思想,并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和第1301号“审计证据”。这些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识别重大错报风险、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这些重大错报风险加以应对,并记录于工作底稿之中。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从战略的角度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确定审计重点领域,将审计资源有的放矢地分配到各个领域之中。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

1、具有明显的外向性。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

2、更注重长期、持续的发展战略。现代企业非常重视自身健康地可持续发展。以下八个因素对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顾客满意程度、制造优良、市场占有率、产品品质、可信赖程度、敏感性、技术领先地位、优良的财务业绩。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必须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注重企业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所以,构成企业竞争地位的上述因素都是战略管理会计必须研究的内容,而不仅局限于优良的财务业绩这一财务指标。

3、将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依仗众多的非财务指标。与战略有关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包括: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企业管理部门对上述战略财务与经营业绩信息的评价分析、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竞争对手信息。

4、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战略管理会计高瞻远瞩地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回避可能的风险,包括从事多种经营而导致的风险、由于行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的风险、由于资产、客户、供应商等过分集中而产生的风险、由于流动性差导致的风险等等,以便从战略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网

5、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由于未来企业的竞争充满风险,信息使用者更关注的是企业的未来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成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同时,一系列先进管理观念和技术的广泛运用,迫切需要战略管理会计提供实时信息,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则为此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

6、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发生了变化。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将从狭隘的财务效益转向全方位的综合性效益,经营成果计算的重点将从利润计算向增值计算转变。与此相适应,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应以为企业全面、长期地提高竞争力、发展能力,奠定牢固基础为基本出发点,而不应拘泥于一时的、短暂的得失,形成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目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体。同时,随着智力投资的扩大和知识创新步伐的加快,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由高智力的员工所拥有的专利权等无形资产所创造的价值增值却大幅增长,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样,企业计算经营成果的重点应从计算利润转向计算价值增值,并通过编制专门的增值表加以系统反映。

因此,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取得整体竞争优势为主要目标,以战略观念审视企业外部和内部信息,强调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数量与非数量信息并重,为企业战略及企业战术的制订、执行和考评,揭示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建立预警分析系统,提供全面、相关和多元化信息而形成的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融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

三、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

1、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风险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重点,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

2、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对审计全过程风险的评估与控制,同时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这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思想之一。评估固有风险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财务报表各部分发生错弊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效果。(1)重心前移。基于客户战略系统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重心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2)风险评估重心转移。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重心由控制风险向联合风险转移。(3)风险评估方式改变。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由直接评估变为间接评估。(4)风险评估结构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使风险分析从零散走向结构化。(5)分析性程序成为风险评估核心。(6)审计师专业知识结构改变。由于审计重心转移,风险评估采用的各种分析方法大量借鉴了战略管理会计知识,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会计师事务所也应相应地融合审计和咨询两大资源。(7)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测试计划基于审计师的风险评估结果,且不同的客户显然存在不同的风险,因此审计测试程序必然会“因人而异”,要采用相应个性化的审计程序。(8)审计证据范围扩大。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师可扩大审计取证范围,从一般员工处或供应商、销售商等获取审计证据,这是针对管理层舞弊的有效侦查措施。业内人士和专业咨询人士的意见也可作为对审计师审计专业判断的补充。(9)审计证据向外部证据转移。由于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了解客户整体战略经营环境,并由此出发评估客户的经营风险和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从外部取得大量的外部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的恰当性。

四、战略管理会计在风险导向审计中的应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中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其中,前者是指财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状况的可能性;后者是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相关的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经济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与实际不符,由于企业管理当局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有限以及由于企业管理当局局部或个别人员舞弊或造假造成错报的可能性。

1、通过企业环境分析评估审计风险。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对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可能对管理层产生压力,促使其采取行动改善财务业绩或纠正歪曲财务报表的行为。对企业的经营环境进行分析,了解公司的主要收入和业务的来源。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分析企业报表项目变化的原因,判断引起这些变化的合理性。

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状况,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形成初步的判断;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使注册会计师掌握被审计单位受到哪些部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此外,结合被审计单位自身情况,注册会计师通过职业判断也可设计其他需要了解的外部因素程序,例如宏观因素的景气度、利率的变动和资金供求情况、汇率变动等。网

对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的充分了解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识别审计风险。

2、通过企业的经营能力分析评估审计风险。企业的经营能力是企业的生产资料、人力、财力,技术和管理资源等基于环境约束与价值增值目标、通过配置组合与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推动企业运行的物质能量。企业经营能力评估是指对企业经营能力进行系统分析,并科学、客观地作出全面评估的过程。

通过经营能力分析,注册会计师可以了解到:被审计单位是如何创造价值的;被审计单位是否已经实行了有效的经营活动来迎合经营战略;威胁到被审计单位实现战略目标的重大经营活动。

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中那些相对重要的经营环节被称作关键经营环节。关键经营环节是审计的敏感环节,也是审计风险的重要来源。它一般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是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包括了被审计单位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业务活动;第二是经常与外部存在广泛交流,这一类型的环节一般与企业外部有重要的、规模比较大的联系,这些联系通常会产生大规模的交易并被反映在会计报表中;第三是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它是最有可能被审计单位发生问题的地方,从而具有较高风险。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顺利开展需要注册会计师对关键经营环节有深入的了解。识别关键经营环节之后,注册会计师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对关键经营环节进行评估。这些信息包括:经营环节的目标;经营环节中的业务活动;环节信息流,包括相关信息系统;经营环节的关键风险;环节风险的应对措施,比如内部控制;环节风险的防范业绩计量。

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能力,分析企业报表项目变化的原因,判断引起这些变化的可能性。

五、结束语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适应顾客需求个性化、多变化和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而形成的,它是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领域的延伸和渗透,是二十一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主题。在新审计准则的颁布实行后,评估审计风险已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点,所以要求注册会计师要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内部条件、战略目标等几个角度入手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

注册会计师在评估审计风险时应先对企业的整体风险进行评估,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尤其应对风险较大的项目进行评估。例如对上市公司的利润分析,利润对上市公司而言至关重要,如果利润下降会直接影响股民对该公司的投资,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对此进行着重分析。注册会计师还应根据企业的性质,采取不同的审计投放重点。

【参考文献】

[1]蔡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第9篇:节能技术评估导则范文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是对企业围绕战略目标实现信息技术与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的全面融合制订的框架性、规范性指南,是帮助工业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一套思想方法和引导体系,其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已在钢铁、机床、造船、服装等17个重点行业的应用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深入研究评估规范的目标和导向、特点和原则、框架和内容、应用和改进,有助于更好地领会评估规范,更有力推进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工作。

2011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

合”评估规范(试行)》(工信部公告〔2011〕39号)(以下简称评估规范)。

一、目标和导向

评估规范引导企业始终保持两化融合工作与其发展战略的一致性。评估规范引导企业紧紧围绕战略目标,更加强调企业发展的本质需求,充分调动企业内在自发和自主性,从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层面统筹协调,通过不断应用和深化信息化相关的新技术、新理念,推动企业技术、产品、业务、管理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加速提升。

评估规范与信息化领域一些现有体系和方法不同,我们不是仅关注信息技术的服务能力,也不是仅聚焦信息化(项目)组织、实施、过程控制与改善等方面的信息化能力。评估规范引导企业通过深化推进两化融合,获取和提升与企业战略紧密相关的,支持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这些核心竞争能力与两化融合密切相关,是能够直接影响企业市场经营活动的关键成功要素,如质量稳定性、成本控制力、交货期承诺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等。

评估规范引导企业在推进两化融合工作中,要坚持信息化新技术、新理念应用的适度性和适宜性。为技术而技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瞻前顾后,裹足不前”或“冒失激进,过犹不及”都是很容易犯的错误。在过去我国信息化进程中已经有很多惨痛的教训,我们也已经付出了高昂的学费和代价。时至今日,我们对信息化已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信息化基础和条件更为成熟,在国际国内新的发展形势要求下,评估规范引导企业从自身战略出发,紧紧围绕技术、业务、管理和市场的发展需要,从企业整体层面统筹考虑和充分权衡,结合自身基础和条件,积极主动且又合理适当地引入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理念,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最终实现全面提升。

评估规范的长远目标是引导企业持续深化两化融合,应对变化的需求,不断提升创新实力,增强运作柔性,实现敏捷快速响应,整体提高精细化智能管控水平与能力;激发全体员工的内在潜力,推动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极大限度实现顾客和企业的价值双赢;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市场容量,实现合作伙伴协同发展;将节能减排作为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化,最终实现企业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

二、特点和原则

评估规范强化了科学性和体系性,界定了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概念、内涵和特征,指明了两化融合的发展阶段、主要方面和关键要素,支持挖掘和提炼企业两化融合的发展规律与可行路径,是覆盖我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全局的顶层框架和引导体系,对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现有信息化评估体系往往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出发设计指标,但是信息技术更新换代极为迅速,且不同技术之间经常存在边界不清、理念和范畴相互交织和渗透等情况,导致了该类评估体系难以保持稳定,也不易取得共识。评估规范则从企业业务和管理等角度出发构建评估体系架构、主要内容和指标,随着企业两化融合的不断深化发展和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评估规范的总体框架体系和主要内容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同时也可支持关键要素的适时调整和优化完善,具有较强的相对稳定性和可扩展性,从而能够实现对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长期、持续促进和引导。

评估规范设计理念科学,架构体系完整,但在设置具体的评估指标时,则注重“抓大放小”,简便易行,加强其表征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评估规范中的评估内容要求重点体现那些与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紧密相关的关键要素和评估要点,而简化和略去了相对不重要的内容和要求,以降低评估规范执行难度,提高执行效率;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不可度量、难以采集、难以分析的关键要素和评估要点,用可度量、易采集、可分析的替代性指标进行间接表示和评估,从而提高评估规范的可实现性。

与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模式不同,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两个历史进程交汇发展,我国两化融合具有显著中国特色,决不能简单引入和模仿国外先进的相关技术和理念,必须自行深入探索和实践。评估规范借鉴了国内外已有先进方法和理念,但更重要的是符合我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现状、趋势、特点和需求。评估规范给出了一套全新的评估框架、体系和理念,重点引导工业企业持续深化两化融合,破解我国当前亟需解决、有条件解决、有能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也为企业展示了两化融合发展全景图,指明了尚待追求的未来方向和可行路径。该评估规范来源于大量的工业实践,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系我国首创。同时也普遍适用于和我国情况类似的工业后发国家,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均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着眼于如何在工业化发展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大力推进信息化,实现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跨越。

三、框架和内容

为了明晰主题主线,评估规范设置了多维度体系框架结构,并按照各维度分类分别组织和细化评估内容要求,增强了科学性、系统性和层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