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南风不竞范文

南风不竞精选(九篇)

第1篇:南风不竞范文

“合作竞争”的概念由布兰登勃格教授(A.M.Brandenburger)和内勒巴夫教授(B.J.Nalebuff)在其合著《合作竞争》中提出,他们用博弈论描述了包含合作与竞争两个组成部分的现象,且基于波特行业结构分析模型上提出了企业与企业之间于合作、竞争为一体的第六种力量互补者[1]。可见,合作竞争并非是完全相互矛盾的,在利益主体的实际发展中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合作竞争是以利益主体自身的竞争力得以增长为目标,充分考虑到各种竞争关系中的矛盾、问题所在,并且也充分认识并发展各种合作关系,找寻一个合适的尺度,选择最适宜利益主体发展的联合竞争模式,实现更有效的竞争和发展。

二、“共生”概念的旅游延伸

旅游“共生”是指在旅游市场环境中旅游地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寻求双方或多方的共存共享和互惠互赢,构筑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从而获得任何单个一方无法达到的高水平和整体的最大利益。其本质就是合作竞争思想的旅游延伸。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以合为主,促进对称性兼容和一体化互惠共生,实现旅游个体或组织经济效益的提高、规模的扩大和范围的扩张[2]。但也并不排除竞争,不摒弃自身性质和状态,这种竞争是通过参与共生的各旅游地内部结构和功能创新以及它们之间功能的重新分工定位和合作实现的。

三、桂西南区域旅游发展现状

(一)桂西南区域旅游发展现状

桂西南地区地理范围较广,旅游资源类型、数量丰富多样,这样不容易形成规模游客量,游客的游览都被分散。1998年以花山岩画为中心的花山风景区被定为部级风景旅游名胜区,成为与桂林漓江、桂平西山齐名的广西三大部级风景旅游名胜区之一,其知名度随之有所提高,吸引了主要来自广西省内、广东自驾车、台湾及越南等国内外游客。

桂西南区域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旅游资源组合有所欠缺,区域范围内的旅游开发不平衡;要告别单独旅游地的零敲碎打或旅游景区景点无重点的叠加,要重视整体品牌的建设;区域范围内的旅游产品构成单一,旅游消费较少,综合效益不高。

四、桂西南区域旅游实施“互惠共生一体化”模式策略

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互惠共生是一个逐步完善、逐步发展的过程,其中存在着由旅游发展地区对相对落后地区的屏蔽阶段,旅游落后地区寄生于发展地区,逐步提升到两方相互依存发展的共生,到最后实现区域旅游的多赢发展局面。这其中包括屏蔽阶段,寄生向共生的转变,共生意识的培育,共生单元的匹配、融合和规模的确定、合作方式、合作阶段、合作资源或项目的选择,合作契约的签订以及利益和义务的对称稳定分配等[3]。

(一)空间形态的集聚和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

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是利用、优化与重组现存的旅游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协同、放大区域旅游的吸引力,达到旅游资源单体无法达到的效果。桂西南地区以区内旅游资源地理位置为基础,以交通为纽带,以资源类型和文化内涵为依托,实施空间形态的集聚和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形成2轴6区1个核心3个节点的空间模式:

2条旅游轴线靖西大新南宁东西走向,南宁崇左龙州宁明凭祥南北走向;

6个功能互补旅游区左江花山区、凭祥边关区、德天黑水河流域风景区、小连城弄岗区、靖西、崇左市区;

1个核心南宁;

3个节点城市大新、宁明、凭祥

围绕“一个中心”、“三大品牌”、“四大特色”,实施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具体来说,即以南宁大新宁明凭祥旅游成长轴线为中心,以百越壮都南宁、花山崖画、德天跨国瀑布为品牌,以喀斯特奇观、亚热带山水、民族风情和边境边关为特色,实现各类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区域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根据比较优势形成产业分工,各个地区都有自己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既能各成地区旅游体系又能共同组合实现区域内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构建具有桂西南地域文化特色和适应新时展的旅游产业链和产业体系。根据遵循核心主导、紧密辐射、网络联动原则,提升产品的资源功能承载单元之间的空间联动性,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产业集聚的合作性竞争两个层次,突出民族风情和边关风貌,生态和喀斯特自然旅游资源为重要补充。整合左江花山风景名胜区,将其三带六片周围广泛分布的独具特色的风景资源形成以下产业链(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与线路)。喀斯特秀丽山水观光游专题、壮民俗、民族风情游专题、广西边境旅游专题、中越边境跨国旅游专题(包括整合两国的革命文物资源,联合开发追踪中越革命领袖足迹旅游,跨国民族风情旅游线路,跨国边贸旅游线路)。

(三)行业综合性、区域联动式旅游竞合开发

为支持桂西南区域旅游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旅游行业为核心,桂西南区域内几乎所有的行业和领域都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联合行动。这种模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利用区域内的各种资源和条件,最大程度地减少旅游要素区域流动所付出的成本,产生最高的旅游业合作与发展效率。建立战略联盟,组建由南宁牵头的区域旅游管理公司和区域旅游集团,通过资本重组的方式,发挥南宁的投资和管理优势,促进相对落后地方的旅游企业发展和升级,实现旅游要素一体化经营和旅游价值链重构,形成开发、销售、服务一体化,包括吃、住、行、游、娱、购等相关产业的联合,旅游上游供应商(资源、原料、设施设备等)价值链、旅游企业价值链、销售渠道(旅游经销商、零售商)价值链和旅游者价值链的重构,形成完整的区域旅游产业体系,真正实现桂西南旅游圈一体化互惠共生。

注释

[1]Nalebuff,Brandenburger,Co-opetitionCambridge[M]MA:HarvardBusinessPress,1996

[2]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1):105

[3]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1):107

第2篇:南风不竞范文

发展现状简析

(一)发展简况

目前,云南除了工、农、建、中、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外,已经有招商、中信、光大、浦发、广发、深发、民生、华夏、兴业、恒丰等10家全国性商业银行落户云南,加上转型的国开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富滇银行等19家具有规模效应的商业银行,另外还有玉溪城商行、曲靖城商行等地方中小银行。2010年末,云南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超过1.3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1万亿元,成为继四川、重庆之后第3家贷款余额破万亿元的西部省份。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云南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投资及消费都在快速增长,这对于云南区域商业银行的发展是一个潜力非凡的市场。在人民币“走东盟”的进程中,云南金融桥头堡建设雏形凸显,这无疑给云南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二)机遇分析

云南省不仅各种生物资源丰富,而且水能资源及矿产资源也相当丰富,目前正在建设或拟建设的国家特大型项目就有溪洛渡水、向家坝、白鹤滩及乌东德水电站,这些项目的建设给云南的各大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强一堡”建设,云南作为社会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各种投资项目正在积极寻找投资合作伙伴的优势明显。云南的地理位置特殊,具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各种优质资源和项目亟待投资开发和建设,随着各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将会给云南地区的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活力和动力。另外,云南省积极开展的滇沪、滇粤合作以及省院、省校合作,让发达地区的有实力的集团公司到云南建厂投资,主要是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云南来开发。如果非常有实力的企业在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嫁接形成的集团公司能有10%延伸到云南投资,将会非常有利于云南地区商业银行的发展。

云南区域商业银行发展还面临着西部大开发,“泛珠三角地区9+2经济合作”“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机遇,结合云南的区位优势实现云南省各项经济跨越式的发展就离不开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这些战略合作项目,对于云南区域的商业银行来说都是非常好的发展平台和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三)挑战分析

云南区域商业银行目前遇到的挑战主要是市场意识、风险意识、人才意识和服务意识始终慢半拍。近年来,在国家西部发展战略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云南地区的商业银行充分发挥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紧密围绕云南社会经济发展中心及重点,充分体现了银行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及支撑作用。但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云南地区商业银行体系功能发挥受到严重制约。如:直接融资滞后,银行体系居于整个资金配置系统主导地位,资金供需矛盾突出;市场对金融资源的吸纳能力弱,金融总量和人均拥有量小;产业和信贷结构不尽合理,贷款过度集中于部分地区及重点行业;农村金融体系不够健全,不能较好地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等等。

新型战略――发展南亚、东南亚市场

云南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桥头堡”和“前沿阵地”,同时作为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云南将成为自由贸易区内首选的物资集散地或出口转内销的加工基地。同时自由贸易区内的一大批企业,为了扩大云南市场份额,必然会采取在云南投资的战略,把云南特别是昆明作为他们企业的基地来建设。云南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将为云南经济发展及云南地区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发展机遇。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云南省商业银行的发展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云南地区商业银行一定要结合云南省经济、文化、社会、资源和区位条件等实际情况,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加强宣传,以更加开放开明的姿态欢迎有能力和实力、符合银监会规定的海内外战略投资者,特别是有丰富的银行管理经验的战略投资者参股云南地区商业银行机构,引资引智,完善其治理结构,较快提升云南地区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另一方面,要引导云南地区的商业银行业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促进云南省地方性银行业不断夯实基础,提高综合竞争实力,充分发挥云南面向东南亚开放的桥头堡作用,力促云南省地方银行业早日走向全国、走向东南亚。

内在要求和关键所在――强化五大意识

(一)强化市场意识,实施发展战略规划

云南地区商业银行要提高核心竞争力,首先必须提高银行自身的战略意识,要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完善内部核算,明确市场定位,理清发展思路,强化资本有效配置和对资产的约束,正确处理质量、效益以及风险的关系,坚持走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云南地区商业银行的战略意识,实施战略规划,这是关系到该区域商业银行稳定、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这些决策战略对云南地区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战略规划不是为了消除风险,甚至也不是最小化风险的经济手段。商业银行战略规划是本行战略愿景的体现和细化,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是为了指导商业银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市场竞争决策,确定在哪些目标市场竞争及如何进行竞争,对规划期间的财务指标和资源需求量进行预测,提供一种理念,引导决策者运用思想、分析和判断等进行决策。战略规划制定是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基础、前提和依据。根据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不仅商业银行总行层面要建立战略规划机制,在承担区域管理职能的分行,甚至一些特别重要的基层机构同样需要进行战略规划。

(二)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内控体系建设

云南地区的商业银行由于受思想观念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对风险管理意识不够强,对内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不够重视,对银行风险的管理措施不够完善。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云南地区的商业银行一定要加强风险意识,切实做好风险管理,认真防范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防范信用风险,要在继续狠抓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双下降”的同时,就各个银行的不良贷款的分类偏离度和迁徙率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监测和考核,并建立同类同质银行间的科学比较方法;防范市场风险,当前要特别注意防范理财产品等创新业务中的风险,要从风险可不可控(有没有一套控制风险的模型、制度和具体办法)、成本可不可算(对具体每个产品的定价有否科学的成本核算)以及充分信息披露三个方面来严格监控,要对广大金融消费者高度负责,讲清楚可能发生的风险,让其作出适合自己风险口味的选择;防范操作风险,当前要从教育、制度、责任追究和惩戒以及科技手段建设上狠下功夫,主要是法人机构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责,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检查,防范基层单位金融案件的发生,以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为商业银行系统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三)强化人才意识,构筑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特殊的企业,它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今天和未来银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谁留住了人才,拥有了人才这一重要资源,谁就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云南地区的商业银行要把实施人才战略计划并把人才战略作为整个金融系统的一项系统工程看待,尽快引进、培养、凝聚出一批优秀的金融人才,迎接未来的挑战,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引进人才方面,主要是要转变用人观念和方式,更改一成不变的系统内纵向用人方式,要做到横向纵向相结合,拓宽引人渠道,广泛吸引各界各类人才参与金融业,从相关不同行业引进多专业、多层次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尤其注重引进符合型人才、有效人才;在培养人才方面,改进人才教育制度,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培训体系,健全金融人才的管理机制,完善评价标准,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重点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在凝聚人才方面,要做好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这篇文章,把握好物质与精神的转化规律,着力打造金融企业的团队精神,创造信任人、关心人、理解人的亲情化企业氛围,增强向心力和竞争力。

(四)强化服务意识,谋求服务效益最大化

部分商业银行的服务意识普遍还不够强,服务方式仍停留在一些条条框框,较为死板。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谋求服务成效是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笔者着重谈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gship Management,CRM),CRM是商业银行通过富有意义的交流沟通和卓有成效的金融服务,理解并影响客户行为,最终达到提高客户获得,客户保留,客户忠诚和客户创利的目的,有效培育和拓展高价值客户群体,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它是一个将客户信息转化成积极的客户关系的反复循环的过程。这种服务意识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市商业银行已经做得很好,云南地区的商业银行相对缺乏和滞后一些。随着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云南地区金融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客户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战略性资源,商业银行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加强客户关系的应用和创新,以此来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培植客户的忠诚度,从而不断保持自身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五)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创新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云南及周边的南亚、东南亚这样一个具有广阔竞争空间的市场中,商业银行的创新活动应该大有可为。一是机制创新,要按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要求,加快经营模式与增长方式的转变,创新经营决策机制;要推进以客户为主体、效益为中心、品牌为内涵的业务发展机制创新;要实现风险事后处置向前期控制转变,风险管理关口前移,延伸风险管理范围的风险管理机制创新;要构建严谨独立的内审、监督检查体系建设,完善内控机制创新。二是产品创新,没有市场竞争力的金融产品营销只能是无源之水。金融产品创新主要是要强化银行产品创新整体的规划性,对市场进行科学细分,坚持个性化、差异化原则,使银行产品的开发更有针对性,更能实现银行效益。三是服务创新,要顺应市场和客户的要求,构筑新型的服务体系,从而不断创造新的需求、新的市场、新的客户,也就是说金融服务创新活动必须坚持市场第一,客户第一,要不断吸取新思维、运用新技术,发展创新,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四是管理创新,首先要提高管理者的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管理的水平,要建立健全金融创新机制,这是调动金融创新积极性的重要保证,要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从组织上、制度上、技术上隔离不同的业务风险,从而降低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五是队伍创新,商业银行只有创新引人、选人、用人机制,才能吸引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当然,金融创新不仅是某一个产品、某一项服务和某一个管理措施的创新,应该把创新渗透到商业银行的各个业务领域、业务管理环节当中,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发展已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商业银行又是其中的主力军,云南商业银行的发展,应从自身的经济发展格局和区位优势出发,从周边次区域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贸易水平出发,探索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科学高效的营销方式,逐步引进东盟国家和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以互补和促进,最终形成以昆明为中心、辐射东盟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的现代化金融格局,推动云南省经济全面、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施泽任

施泽任,男,1970年生,云南云县人。先后供职于中国银行临沧地区分行、临沧行署发改委、临沧市委办、云南省电力投资有限公司等单位。现任威信云投粤电扎西能源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作者简介

第3篇:南风不竞范文

被国际社会列为“展望五国”之首,备受国际资本追捧的越南,转瞬间风云色变,沦落到工人都以泡面为生,十之有九靠借高利贷度日,甚至卖血糊口。

越南市场已经出现严重动荡,而且形成货币危机的趋势愈发明显。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越南如果陷入危机,直接通过减少我国对越出口的传染效应不可能太大,因为越南不过是个经济小国,2007年GDP仅700.22亿美元,我国对其出口119.01亿美元,仅占我国2007年出口总额的0.98%。

因此,传染的首要途径可能是通过贸易联系与竞争性贬值传染其他东南亚国家,并进而对中国产生一定冲击;如果美国货币政策(包括汇率和利率政策)调整非常剧烈,这种冲击会更大。

“季风效应”可能诱发东南亚各国集体贬值

越南货币的大幅贬值,可能使高度外向型经济的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利益受损,从而触发竞争性贬值机制的“季风效应”,同期美国降息周期的结束更是提高了这种危机爆发的风险。

因为越南货币的大幅贬值,在增强自身出口竞争力的同时,相对弱化了贸易伙伴的竞争力,降低了对方的出口,同时还降低了贸易伙伴进口品的价格,相应的消费价格指数以及货币需求也被降低了。最终结局是,越南成功地把货币风险转嫁到了贸易伙伴身上,使对方的外汇储备减少。

但作为贸易伙伴,肯定不会坐等危机临头,特别是对于高度出口导向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及地区而言,他们的经济与越南一样均严重依赖对美出口,因此为了自保,防止被越南货币贬值拖垮,他们只好采取竞争性贬值措施,通过集体贬值行动以减少采取单边贬值行动的动机。如此一来,危机将迅速扩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这样蔓延的。

这种由于共同冲击而产生的传染又称作“季风效应”。鉴于伯南克已于近日宣布美国降息周期结束,从2002年以来持续大幅度贬值的美元汇率走势将很可能逆转,正当越南危机山雨欲来之际,此举提升了“季风效应”形成的风险。

“唤醒效应”

可能激发印度危机

当“季风效应”强化到一定程度,还有可能激发起显著的“唤醒效应”,推动危机及其传染的冲击力登上新台阶,印度则是最需警惕的国家。

第4篇:南风不竞范文

关键词 文化广西;城镇特色;城镇特色风貌规划;城市竞争力

一、引 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全球化的影响日益加深。在这个“同一化”过程中,城市作为推动、承接和体现全球化影响的主要载体,呈现出“千城一面”的趋势。其结果,不仅违背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也极大地削弱了城市自身的竞争力。广西地理位置独特,自古多民族文化融合,成为特色文化区域。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广西传统民族文化也被现代化的强势逻辑裹挟。原生态的民族聚落形制和城镇人文景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城镇形态风貌日渐趋同,个性逐步淡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西的城镇竞争力。因此,如何在广西的城镇化进程中继承和发扬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彰显广西文化的魅力、增强广西城镇竞争力便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提升城镇竞争力:“文化广西”建设的战略目标

(一)城市文化:城市发展的灵魂

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与其他城市比较,在资源要素流动过程中所具有的抗衡甚至超越现实的或潜在的竞争对手,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城市价值的系统合力。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城市,一定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城市魅力是推动城市快速发展的加速器,是现代城市的灵魂。而一个城市的魅力,又来源于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民族传统文化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在城市的演变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以物质的痕迹记录下来,形成城市的文化“骨架”,并在塑造、彰显和维系城市精神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城市文化。进而表现出各自的精神特质,这种特质就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又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增强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突出。

(二)文化反哺经济:云南的启示

过去,云南是个典型的边疆、民族、贫困和高原山区四位一体的省份,经济发展受到诸多局限,各方资源都远远不能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提并论。然而,云南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却令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艳羡不已。特别是2004年,由杨丽萍担纲,的《云南映象》刮起了一股“云南文化旋风”。以此为契机,云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和经济现象,更有专家、学者将之概括为“云南文化现象”,因为文化不仅正在云南发展壮大成为一种“新经济”,而且对云南经济产生了强大的“反哺力”。“云南文化现象”给人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即: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力量,完全可以率先实现突破,“云南文化现象”实际上就是西部“文化新经济”的一个缩影。在西部大开发中,应该树立起“文化新资源”的全新观念,文化资源的开发应该优先于森林、矿产、水力等自然资源的开发。

(三)“文化广西”建设:广西城镇发展的战略决策

就当前文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状况,广西的主要任务是要看到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经济和文化的互动共进作用,从思想上重新认识经济与文化的辩证关系,从时代的高度、从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的迫切性,去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把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新的现代文化有机结合,努力建设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广西形象。建设“文化广西”,是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全会作为构建和谐广西重要内容之一而提出的宏观决策,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的战略部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文化广西”建设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广西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对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城镇特色塑造:“文化广西”建设的重要载体

城镇特色是一种自然特色、环境特色、形态特色、建筑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景观特色等等的总和,是城镇之间相互区别的城镇个性差异,尤其是城镇物质形态和“势位”的差异。在广西城镇建设过程中,只有进一步强调“文化广西”和地方城镇特色的塑造,才能有利于广西各种城镇资源的整合,才能发挥广西的后发优势,进而产生城市发展的动力、活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城市的持续发展。目前这种因果效应已在广西几个城镇中初显端倪。

(一)绿城南宁:以特色促城市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首府南宁市所处的位置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其文化形象塑造也越来越重要。基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南宁市打造了“中国绿城”的特色风貌和城市品牌,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实效:2000年,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了南宁市“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称号;2002年,南宁市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2007年,“联合国人居奖”又花落南宁。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筑巢引凤工程为南宁市的整体飞跃创造了优良的条件,为国际民歌节、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等城市重要“事件”提供了硬件基础。把握种种有利条件,南宁的发展呈现出跨越式态势。

(二)风情西街:以特色促旅游发展

阳朔西街是一条典型的桂北传统街道,有着较完善的历史风貌。但上世纪90年代,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阳朔西街内部及周边的街区出现了不少新建筑,没有很好地与传统建筑风格、山水环境相结合。街区环境质量也不断下降,破坏了街区的整体风貌。为了保存地方风貌特色,促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从1999年开始,对西街进行了《阳朔西街历史地段保护详细规划及西街保护性整治设计》。规划在继承历史文脉的基础上,注重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将“旅游地形象策划与规划”的方法引入城市规划的编制中,结合城市设计的方法,对西街这一传统街区进行整体规划与风貌设计。经过保护性整治后的阳朔西街,成功地将地域文化与旅游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当前国内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三)魅力兴安:以特色促文脉继承

桂林兴安县,地处“湘桂走廊”要冲,古为“粤楚咽喉”之地,境内的灵渠作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闻名遐迩。从旅游方面来说,在历史资源的支撑下,兴安的旅游业已经初具规模,在

2000年“乐满地”游乐项目推出后,其旅游业更是得到了空前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彰显兴安自身的资源优势、更好地发挥兴安在区域经济区中的作用,这就需要城市的特色创新。在《兴安城市战略规划(2003年)》中,兴安将城市特色塑造放在了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凸显了兴安的地方风格和特色,为兴安的发展规划了蓝图。经过有效的城市规划设计,兴安的城市形象进一步改观,城市特色更加突出。2005年,兴安被列入“中国十佳最具魅力名镇”之列。其中“水街”就是在“灵渠复兴”和塑造城市特色理念的指导下设计的,它充分挖掘了桂北民族文化资源,继承了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了千年灵渠的魅力。

(四)山水工业柳州:以特色促产业调整

柳州是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也是我国中南和西南地区交通枢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广西前列。20世纪90年代,柳州的工业发展曾经造成了城市环境的严重污染,给柳州工业发展的后劲和城市竞争力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此,柳州市提出了“再造一个最美丽的山水工业城市”的战略构想,力图扭转过去柳州工业“一条腿走路”的状况,发扬柳州历史文化,改善和保护柳州人居环境,用“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两条腿”走路,在促进柳州工业长足发展的同时,人居环境也得到较大改善。近几年来,柳州着力整治城市环境,创造生态和谐的城市形象,营造城市人文环境,城市面貌和特色大为改观,“山水生态城市”的框架已基本确立,为柳州成为“工业城市中最美的山水城市,山水城市中最发达的工业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城镇特色风貌规划:“文化广西”形象塑造的重要途径

城镇风貌规划的目的在于挖掘、分析城市风貌特色及其信息载体,并应用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合理地组织各项风貌特色构成要素,提出指导控制原则和指标体系,形成和完善城市风貌特色系统;其目标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景观艺术水平,形成既具有地方性、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和现代感的城市整体形象,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及规划建设部门只有加强对城镇特色风貌规划的认识,切实做好城镇特色风貌规划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文化广西”建设的整体目标。

(一)规划地位

在广西以往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风貌规划作为其中的一项专项规划或多或少地受到关注,但缺乏系统性与理论总结,总体上处于可有可无的规划“边缘”状态。在城镇风貌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一些城镇已经开始以“城市特色风貌研究”的方式对城镇特色风貌进行积极塑造,但这种“研究”往往不具有法律效力。如《来宾市城市风貌特色研究》,虽然该研究经过了专家评审并得到了一致好评,但却没有规划批文,这给城镇风貌的实施和控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不管今后我们是以“研究”的方式还是以“专项规划”的方式对城市风貌进行规划,都必须给它一个合法的位置,或通过总规,或通过地方行政规章,把它变成具有法律效力的一项规划,保证科学合理的城镇特色风貌规划的控制和实施。

(二)规划重点

1、城市空间特色

城市的平面结构与立体结构构成了城市空间形态的物质基础。城市的平面结构包括城市的街廓空间、开放空间和道路。街廓空间依据街廓的尺度、类型、界面连续程度和其中的活动特性而有不同的面貌,如南宁的民族大道、桂林的正阳步行街、柳州的五星街等等;开放空间包括公园、绿地、广场、水体等,它们不仅能够改善、维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更是市民活动、社交的场所,是城市较有活力和较易记忆的部分,如桂林两江四湖、南宁民歌广场、北海银滩等等;道路空间是城市物流、车流、人流的运行空间,担负着城市交通运输的任务,联系着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城市的立体结构是指城市的竖向空间结构,人们可以从城市地形与建筑群所形成的体量关系、城市的天际线等较为直观地辨识城市的立体结构和特色。从广西大多城市来看,它们的城市形态不像中原城市那样呈方形、矩形和中轴对称的格局,而是更多地强调因地制宜,因而呈现出“带型”、“组团型”、“散点型”等形态各异的城市。因此,在对城市进行风貌规划时,首先要总体把握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形态特征,才能避免城市景观雷同的现象,营造出适时、适地的城市景观风貌。

2、城市景观特色

城市景观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组成。自然景观包括山体、水域、植被等等。山体既可以做城市景观的良好背景,也可以直接参与城市景观与城市轮廓线的组成;水域是体现滨水城市特色、活跃城市空间的主要因素,如何充分利用不同水体的特色,塑造城市开放的亲水空间和景观特色也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重点。人文景观包括历史景观和现代人工景观。城市历史景观主要反映在城市的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上,如桂林王城、北海老城等等,它们体现了城市的传统肌理,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与城市文脉延续的物质要素,是城市风貌规划的重要依据、源泉和组成部分。节庆、休闲、商业、观光等城市活动是城市人文景观的重要环节,活动的性质和形式体现出场所不同的空间布局与意义。因此,在进行城市风貌规划时,必须先把握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社会活动等景观资源,发掘城市中别具视觉意义的轴线、空间对位、空间关联性,分析对景、地标、视廊、视轴、天际线等控制视觉景观的形态元素,在此基础上,形成城市风貌规划的整体景观意向。

3、城市建筑特色

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一个城市的印象主要是对建筑的印象,城市中具有一定特色的建筑或建筑群体往往成为城市的标志,如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梧州骑楼城等等。因此,建筑风貌是城市风貌规划的主要内容。形成和影响建筑风貌的因素很多,如建筑的造型、体量、色彩、材料、细部装饰、布局、组合等等。在城市建筑特色风貌的规划中,我们应该对这些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推敲出能够满足人们功能上、习俗上、精神上和审美上要求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一般而言,建筑风貌可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类,大多城市的建筑特点是传统和现代并存。所以,在城镇建设中,应该充分挖掘传统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内涵,在保护好传统建筑的同时,创作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建筑,塑造既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又体现时代精神的建筑景观。

4、城市标识特色

城市标识的内容包括形象性标识、公益性标识、小品类标识、广告性标识等等,是城市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标识的信息通过文字、绘图、记号、图示等形式表达。它们不仅能够迅速、准确地为人们提供各种环境信息,给人以愉悦的视觉感受,而且还能传播城市的理念,充分展现城市形象。在城市风貌规划中导入“城市标识”特色的理念,将会使整个城市风貌锦上添花。广西的城镇可以通过挖掘传统图案、民族色彩、地方材料和特色造型。创造出形状、尺度及形式等都与城市环境相协调的、地方化、简明化、艺术化、多样化的城市标识,丰富城市空间,渲染城市特色。

第5篇:南风不竞范文

关键词:苗族赛龙舟;起源;发展

赛龙舟是我国苗族龙舟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非常的流行,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是我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大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我们在继承云南苗族龙舟竞渡中优秀的文化传统的同时,要做到传统与时代同步发展,即在走向商业化、竞技化的同时,还要保持云南苗族龙舟运动的传统特色;把云南苗族龙舟竞渡塑造成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成为展示云南民风民俗的民间体育运动,使云南苗族龙舟竞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一、苗族赛龙舟的起源

(一)苗族龙舟节的来源

龙舟节是苗家村寨举行的一项重要节日活动,每个村寨都会专门制作一两只龙船,停放在盖瓦的长廊形船棚内,等到龙舟节下水划赛。苗族人民的龙舟节历史非常悠久。苗族龙舟追溯起源,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清乾隆徐家翰著的《苗疆闻见录》“苗民好斗龙舟,岁以五月二十日为端节,竞渡于清水江宽深水处[2]。其舟以大整木刳成五六丈,前安龙头,后置凤尾,中能容20多人。短挠激水,行走如飞。”

(二)关于龙舟赛起源的传说

关于苗族龙舟节的由来,在云南流传着两个民间传说。第一个传说,说代天降雨的龙王有一次行错了雨步,下雨时间违反了天意。于是天公大怒,便让雷公把龙王劈成数段抛到江里。从此以后天大旱,苗族人民便造龙船沿江划渡,象征着被雷公劈死的龙王复活了,又按着常规降雨民间。这是一种赛龙舟求雨的古老习俗。第二个传说,说有一对父子在江中打鱼,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江河巨浪拍天,从江中跃出一条恶龙把儿子拖进龙宫,父亲悲痛万分,于是潜入龙宫寻找儿子。见儿子已被龙杀死,还把尸体当作枕头酣然入睡了。父亲愤怒至极,决心为子报仇。他上岸拿了火镰,火草再次潜入龙洞,趁恶龙酣睡时放火少了龙宫。龙宫的烟雾弥漫江边[5]。这时,大雨滂浓,一连九天九夜天全黑,村民们很是发愁有一天,一位妇女带孩子到江边去洗衣服,天真的孩子把她妈妈的捶衣棒在水中划上划下地嬉戏着,嘴里念叨着:”‘咚咚多!咚咚多!”谁知他这一喊,天上顿时云消雾散。不一会儿,一轮鲜红的太阳冉冉地从东方升起来了,村民们高兴得欢呼省跃。之后,人们看到已经烧死了的恶龙飘浮到水面,于是先后赶到江边分龙肉。当人们把龙肉分完了之后,那恶龙便托梦给大家说:“我杀了老人的儿子,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希望你们都行行好,用杉树仿照我的躯体,在江中划上几天,就象我活着的时侯一样在江河嬉游,我便能保你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个梦传开之后,人们议论纷纷,都说龙被降服了,照它说的做,就嫩风调雨.五谷丰登保住丰收,二者兼得何乐而不为?起初,他们只是做几只船试划,果然风调雨顺,于是各村各寨都做起龙船来了。从此以后,这条江附近的苗族人民每年都要都举办龙舟节,敲着鼓点子赛龙船[1]。

二、云南苗族龙舟竞渡的运动形式

(一)苗族龙舟的种类及造型

传统的龙舟类型分两种:真龙舟和假龙舟。真龙舟就是专门制作供龙舟竞赛的船只,假龙舟则是在竞赛时,将航运木船筏子临时用各种颜色的彩布装饰而成。真龙舟非常精致,描金绘彩,龙身颜色有“老白龙”、“老红龙”、“老黄龙”、“老青龙”四种颜色。这种“真龙船”,只有在在端午节赛龙舟时使用,平时把龙舟供奉于寺庙中[3]。90年代后,在中断近30年的龙舟云南苗族赛复兴时,参赛的龙舟都是新制的真龙舟,龙舟外形精致,龙舟保留了龙头小而颈长、船体为长弧流线型,底呈圆状,龙尾高翘的传统造型特点,龙头龙尾造型简单,以利于提高船速。

(二)竞赛日期及竞赛人数

传统的龙舟竞渡自古以来都是在农历的五月五举行。传统龙舟赛的参赛人数是根据船的大小决定的,大约是二三十人组成, 一般是由桡手若干、舱手1人、指挥1人、击鼓鸣锣各1人组成[2]。现在因为龙舟竞赛与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发展旅游相结合,所以现在云南苗族龙舟赛是在我国“五一”黄金周假期举行。在2003年的龙舟赛中,规定每条龙舟的参赛人数为23人,其中指挥、锣鼓手、舵手共5人,划手18人。

(三)龙舟竞渡仪式

传统龙舟的竞渡仪式繁多,在端午来临时,要祭祀焚香叩头之后,披红挂彩、燃放鞭炮,然后请龙头舟下水,此为“点水”仪式。在龙舟比赛开始前举行包括点睛、招魂、祭祀、彩船投粽等盛大的仪式,同时还有迎龙舟、祭龙舟、送龙舟等习俗[3]。现在的龙舟竞渡仪式,只保留了点睛仪式,去掉了传统的龙舟祭祀仪式,增添了宣传各地经济产品的文艺演出,烘托了经济贸易洽谈会的节日气氛。

三、云南苗族龙舟竞渡的发展研究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受到保护的龙舟竞渡,在社会发展中,也不得不走向竞技化、商业化的发展道路。但是,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和意义时,如何抢救和保护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云南苗族龙舟竞渡将成为我们面临的新课题[4]。

(一)重新认识云南苗族龙舟竞渡的传统文化价值

云南苗族龙舟文化所蕴含的既有爱国主义精神,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又具有激发斗志、凝集人心等现实意义,我们要大力宣扬这些有深刻教育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云南苗族龙舟竞渡,至今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表现形式。人们在龙舟竞渡活动中,为了纪念屈原,向江中抛粽子;为了避邪消灾,在家门前插菖蒲挂艾蒿;现代开幕式上的龙舟点睛仪式,竞争激烈的抢鸭子、摸鲤鱼等水下表演,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云南苗族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民间文艺给我们保留下了许多非常可贵的历史信息,我们应该保护这些仪式文化。

(二)加速云南苗族龙舟竞渡走向现代化

龙舟竞技走向国际化和现代化是龙舟运动发展的大趋势,云南苗族龙舟运动要和现代龙舟运动相融合,才能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云南苗族龙舟在体制、人才、技术和观念等方面,都要进行改造,并提高其竞技体育精神,进而丰富龙舟竞渡的现代化内涵 。扩大龙舟竞渡在社会的影响,顺利的完成其由民间传统体育向现代竞技体育的转型,建立云南苗族龙舟协会,负责制定云南苗族龙舟竞渡的竞技章程和竞赛规程;提高龙舟运动的技术水平,改进划船技术,进行科学训练,组建多种专业的龙舟队;举办、参加国际性的龙舟大赛,逐步提高比赛成绩,扩大云南苗族龙舟竞渡在全国的影响。

(三)大力开发云南苗族龙舟竞渡的产业价值

由云南苗族龙舟竞渡文化遗产资源带动的贸易和旅游业,在云南地区的经济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在将云南苗族龙舟活动与促商贸、发展本地区经济紧密结合起来的同时,还要加强对龙舟运动的商业开发,继续龙舟运动的市场运作。例如,开发龙舟运动的商标权、专利权、广告权、吉祥物等,开发体育比赛表演活动的举办权;提升龙舟赛竞技水平,对其观赏性资源进行开发;以及对龙舟运动民间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进行开发。对龙舟运动自身的商业开发从而获得的经济收入,将会成为龙舟竞渡存在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力量[5]。

四、结束语

云南苗族龙舟竞渡是云南苗族人民宝贵的历史文化积淀,我们要保护云南苗族龙舟传统文化,要做到传统与时代同步发展,即在走向商业化、竞技化的同时,还要保持云南苗族龙舟运动的传统特色;把云南苗族龙舟竞渡塑造成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成为展示云南民风民俗的民间体育运动。我们只有保留其传统的优秀文化内涵,才能使云南苗族龙舟竞渡成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云南民族文化、经济的发展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姚正曙,何根海《赛龙舟的起源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6:34-36

[2]马勇,贺昭泽《“赛龙舟”的发展及特点探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1:21-23

[3]李会生.民族体育运动[M]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15—19.

第6篇:南风不竞范文

“合作竞争”的概念由布兰登勃格教授(a.m.brandenburger)和内勒巴夫教授(b.j.nalebuff)在其合着《合作竞争》中提出,他们用博弈论描述了包含合作与竞争两个组成部分的现象,且基于波特行业结构分析模型上提出了企业与企业之间于合作、竞争为一体的第六种力量互补者。可见,合作竞争并非是完全相互矛盾的,在利益主体的实际发展中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合作竞争是以利益主体自身的竞争力得以增长为目标,充分考虑到各种竞争关系中的矛盾、问题所在,并且也充分认识并发展各种合作关系,找寻一个合适的尺度,选择最适宜利益主体发展的联合竞争模式,实现更有效的竞争和发展。

二、“共生”概念的旅游延伸

旅游“共生”是指在旅游市场环境中旅游地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寻求双方或多方的共存共享和互惠互赢,构筑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从而获得任何单个一方无法达到的高水平和整体的最大利益。其本质就是合作竞争思想的旅游延伸。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以合为主,促进对称性兼容和一体化互惠共生,实现旅游个体或组织经济效益的提高、规模的扩大和范围的扩张。但也并不排除竞争,不摒弃自身性质和状态,这种竞争是通过参与共生的各旅游地内部结构和功能创新以及它们之间功能的重新分工定位和合作实现的。

三、地区旅游发展现状

(一)地区旅游发展现状

地区地理范围较广,旅游资源类型、数量丰富多样,这样不容易形成规模游客量,游客的游览都被分散。1998年以花山岩画为中心的花山风景区被定为部级风景旅游名胜区,成为与桂林漓江、桂平西山齐名的三大部级风景旅游名胜区之一,其知名度随之有所提高,吸引了主要来自省内、广东自驾车、台湾及越南等国内外游客。

地区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旅游资源组合有所欠缺,地区范围内的旅游开发不平衡;要告别单独旅游地的零敲碎打或旅游景区景点无重点的叠加,要重视整体品牌的建设;地区范围内的旅游产品构成单一,旅游消费较少,综合效益不高。

四、地区旅游实施“互惠共生一体化”模式策略

实现地区旅游一体化互惠共生是一个逐步完善、逐步发展的过程,其中存在着由旅游发展地区对相对落后地区的屏蔽阶段,旅游落后地区寄生于发展地区,逐步提升到两方相互依存发展的共生,到最后实现地区旅游的多赢发展局面。这其中包括屏蔽阶段,寄生向共生的转变,共生意识的培育,共生单元的匹配、融合和规模的确定、合作方式、合作阶段、合作资源或项目的选择,合作契约的签订以及利益和义务的对称稳定分配等。

(一)空间形态的集聚和地区旅游资源的整合

地区旅游资源整合是利用、优化与重组现存的旅游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协同、放大地区旅游的吸引力,达到旅游资源单体无法达到的效果。地区以区内旅游资源地理位置为基础,以交通为纽带,以资源类型和文化内涵为依托,实施空间形态的集聚和地区旅游资源的整合。形成2轴6区1个核心3个节点的空间模式:

2条旅游轴线靖西大新南宁东西走向,南宁崇左龙州宁明凭祥南北走向;

6个功能互补旅游区左江花山区、凭祥边关区、德天黑水河流域风景区、小连城弄岗区、靖西、崇左市区;

1个核心南宁;

3个节点城市大新、宁明、凭祥

围绕“一个中心”、“三大品牌”、“四大特色”,实施地区旅游资源整合。具体来说,即以南宁大新宁明凭祥旅游成长轴线为中心,以百越壮都南宁、花山崖画、德天跨国瀑布为品牌,以喀斯特奇观、亚热带山水、民族风情和边境边关为特色,实现各类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地区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根据比较优势形成产业分工,各个地区都有自己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既能各成地区旅游体系又能共同组合实现地区内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适应新时展的旅游产业链和产业体系。根据遵循核心主导、紧密辐射、网络联动原则,提升产品的资源功能承载单元之间的空间联动性,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产业集聚的合作性竞争两个层次,突出民族风情和边关风貌,生态和喀斯特自然旅游资源为重要补充。整合左江花山风景名胜区,将其三带六片周围广泛分布的独具特色的风景资源形成以下产业链(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与线路)。喀斯特秀丽山水观光游专题、壮民俗、民族风情游专题、边境旅游专题、中越边境跨国旅游专题(包括整合两国的革命文物资源,联合开发追踪中越革命领袖足迹旅游,跨国民族风情旅游线路,跨国边贸旅游线路)。

第7篇:南风不竞范文

1.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美国、欧盟、日本是中国传统的出口市场,2005年至2012年,对以上国家的出口总额都占中国年出口总额的55%以上。我国出口目的国过于集中,对一些老牌贸易国家的出口依赖度较大,加之产品迅速且过度出口容易导致恶性竞争,引起贸易摩擦;并且,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使我国的贸易增长也极易依赖于国际市场经济状况、进口国政策以及其他国际环境的影响,一旦这些老牌进口国对我们的产品实行贸易壁垒限制政策,例如进口关税上调,或者提高产品准入门槛,我国的出口将会受到重创。

2.外贸发展环境不容乐观。从外部看,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美国经济虽然保持复苏势头,但企业利润主要来自资本市场,量化宽松后遗症没有完全消除。欧元区大规模失业、债台高筑、银行危机等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日本及一些新兴经济体货币急剧贬值“,金砖国家”风光不再,开始沦为“脆弱五国”。总体来看,国际市场需求很难再回到金融危机前的持续高增长阶段。

3.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上升导致部分出口市场流失。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有很大影响,如人民币升值会导致产品销售利润下降;增加了纺织出口合同签订的汇率风险;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出口数量减少等。人民币的升值会削弱产品的价格优势并引起物价的上涨,劳动力及原材料的成本也会随着物价水平的提高而必然增加,成本增加出口价格比会有所提高,如此产品就会降低出口的竞争力。近两年国外的进口商已开始转战越南采购。商务部消息,越南林产品协会副主席阮宗权称,2012年越南林产品出口为46.7亿美元;今年1月份出口4.25亿美元,同比增长47.3%。许多原从中国进口林产品的欧美企业现转到越南,在越南寻求林产品出口商。越南软件与通信技术服务企业协会秘书长范进攻称,2012年越南软件与通信技术服务企业出口快速增长,今年前景继续看好,预计增长达20-30%。近来有许多日本企业到协会咨询,寻求长期和稳定的软件服务合作伙伴。

二、合理规避我国出口贸易风险及促进出口贸易增长

当前,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需求严重不足的状况还依然存在,我们的外贸出口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市场萎缩状况。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合理规避外贸活动中的风险从而有效地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显得尤为重要。

1.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增强产品竞争力

在国际竞争中,一国的出口商品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无疑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核心。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出口依存度偏高问题严重。政府应加大对中国产品出口的扶持,出台相应政策,如税收、财政、贷款等方式支持出口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以逐步实现比较优势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

2.建立多元化市场

我国出口贸易未来应采取“增加内需”和“扩大出口”两手抓的策略,谋求“突围”。一方面出口企业要调整产品营销略,继续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除了继续保持和发展我国传统市场,如美国市场、欧盟市场外,还应该建立和扩大在新兴市场的营销渠道,如俄罗斯市场、印度市场、越南市场等;如,采用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外贸发展,加入WTO使我国企业大规模、大范围地参与全球化竞争,资本性货物出口的步伐逐渐加快。与一般产品输出相比,资本输出对金融支持的依赖更大,对风险保障措施的要求也更严格。我国政府参照WTO规则和国际惯例,加大对外经贸政策性支持力度的重大举措。通过国际通行的出口信用保险手段,为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提供收汇风险和出口融资保障,支持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生存和发展。

三、出口信用保险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贸易融资,指出口商在中国信保投保长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并将赔款权益转让给银行后,银行向其提供出口贸易融资,在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时,中国信保根据相关规定,将按照保险单规定理赔后应付给出口商的赔款直接全额支付给融资银行的业务。企业出口存在对方不付款的风险,而出口信用保险就可以让企业规避这一风险,给企业提供安全稳定的出口和融资环境。办理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贸易融资的企业,需要向银行提交相关材料,《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可能损失通知书》就是其中之一必须文件。

1.为企业接单提供强有力保障

随着国际贸易环境不断变化,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世界三大主要经济体均陷入衰退,对我国的产品出口造成巨大影响,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出口贸易连续下降。很多出口企业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北京公司由于有了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影响,在对外贸企业严峻考验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进出口总额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节节提升,从1997年的6205万美元增长到1999年的17876万美元,进出口总额在全国外贸企业的排名也向前连跳了好几级。他们总结出的秘诀就是“出口信用保险为开拓国际市场减少了收汇风险,也给了公司竞争的信心。”国际市场收汇风险过大,国际市场中大型企业、金融机构倒闭,使得信用风险明显上升,特别是收汇业务影响巨大,而安徽技术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该1990年该公司出口额仅为几百万美元,但由于他们在外贸出口业务上一开始就借力出口信用保险,顺利闯过了两次电机出口到美国的收汇风险,获得了出口信用保险提供的欠款赔付,大约为120多万美元。由于借助了信用出口保险的帮助,公司很快发展成为安徽省第一大出口公司,并重组进了五矿和安徽省进出口公司,2001年公司出口额达到15631万美元。

2.稳定外需作用

金融危机导致货币贬值,使得一些国家的出口产品相对价格下降,不利于我国出口产品的销售,导致我国产品在行业中所占出口比例下降,削弱了我国的产品竞争力。出口信保利用其海外渠道优势,积极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寻找海外用户,并且为企业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付款方式,使企业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稳定出口市场。

3.促进出口作用

第8篇:南风不竞范文

关键词:鲁南经济带;物流金融;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077-02

所谓物流金融就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通过开发、提供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资金和信用的运动,达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统一。这些资金和信用的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结算、有价证的发行与交易、收购兼并与资产重组、咨询、担保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

一、鲁南经济带发展物流金融的意义

首先,物流金融可以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随着鲁南经济带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大难题,就是融资困难。中小企业虽然缺乏不动产,但是它的资产结构中却有很大比重的动产、存货及账单。在此情况下,许多中小企业产生了利用存货融资的需求,由此催生物流金融服务创新。

其次,物流金融还可以为物流企业提供增值服务。鲁南经济带物流行业面临着激烈的行业竞争和国外同行的压力。在其物流业务中,基础性的物流操作如仓储、运输的利润率已越来越低,主要利润来源已转向各种增值服务,包括物流方案设计、包装分装等,物流金融业务更是新的利润增长点。物流业与金融业结合,创造了一个跨行业、相互交叉发展的新业务空间,使物流企业在获得物流业务报酬之外还可以得到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报酬。

第三,物流金融完善了银行结算支付工具,提升其利润空间。银行在发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同时,也开发了新的客户群体,培育了优质的潜在客户;银行与物流公司的合作,极大地降低了资金风险,据有关银行的统计物流金融的坏账率低于0.2%,大大低于银行现有银行的坏账率。

二、鲁南经济带发展物流金融SWOT分析

(一)优势

1.区位优势。鲁南经济带包括日照、临沂、枣庄、济宁、菏泽5市43个县(市、区),该经济带毗邻江苏、河南和安徽,位于新亚欧大陆桥东端,处在泛太平洋经济圈、中日韩经济圈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交汇点,也是华东与华北、山东半岛与中原地区以及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淮河流域的结合部。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承南接北的作用,可以同时接受环渤海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的辐射。

2.交通优势。该经济带已经形成了海运、铁路、公路、航空、内河航运纵横交错的立体运输网络。日照港吞吐量已突破1亿吨,成为全国第九大港口;菏兖日铁路与京九、京沪和胶新铁路在鲁南境内相交,形成三纵一横铁路主框架;公路四通八达,以5条高速公路和9条国道为骨架,形成了11纵3横的公路交通网;区域内有临沂、济宁两处机场,临沂机场已成为国内中型机场中较为繁忙的空港;京杭运河济宁以南段航道通过能力达到2 500万吨。

(二)劣势

1.鲁南经济带大部分物流企业规模比较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不够多,自身信用度低,技术含量较低,资源优势远未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2.鲁南经济带金融体系不够完善。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强,金融产品不丰富,对外交流较少,电子化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中小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资本实力弱,金融服务产品供给不足。

3.经济总量偏小,竞争力不强。鲁南地区人口、面积约分别占全省1/3,但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1/5,地方财政收入不到全省的1/6。在全省30个经济强县中该地区仅有4个,但在30个经济欠发达县中却占18个。

4.周边区域竞争压力大。近年来,苏、豫、皖3省出台扶持政策,边界经济发展迅猛,鲁南地区发展面临强大竞争压力。因此,加快鲁南经济带发展,提高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对于山东省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中巩固战略腹地、拓展发展空间具有重大意义。

(三)机遇

1.区域经济发展迅猛。当前,国内板块经济日趋活跃,一体化进程迅猛发展。从山东省看,南面,长三角辐射带动范围不断扩大,淮海经济区发展步入快车道,苏北地区正在加速崛起。北面,“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日新月异,京津冀的区域合作日益紧密,环渤海经济圈逐步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西面,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部和中原的发展热潮越来越引人注目。周边区域的快速发展,对鲁南经济带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

2.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为鲁南加快发展带来环境机遇。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大统筹城乡和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鼓励和支持能源、服务业、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事业,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这些方面是鲁南具有独特优势和急需加快发展的重点领域,为鲁南开发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

3.政府着力加强金融支持。第一,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到鲁南地区设置分支机构。加快邮政储蓄银行鲁南地区分支机构组建工作,合理调整机构网点布局。支持鲁南地区具备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到异地及省外设立分支机构。争取银监会同意我省经营状况好、管理能力强的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在鲁南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新型农村机构的设立,建立鲁南地区农村金融供给的新渠道。第二,做大做强鲁南地方金融机构。打破投资入股的地域限制,鼓励经营状况好、管理能力强的省内农村银行类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和国内外商业银行参股或控股鲁南地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持合格的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对鲁南地方金融机构进行股权投资。第三,扩大国家政策性银行对鲁南的信贷规模。农发行要在保证国家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的同时,大力支持鲁南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业务,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四,切实加大商业银行对鲁南经济带建设的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全省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的项目,积极给予贷款支持。充分发挥信托资金直接投资实业领域的优势,积极鼓励和引导信托公司到鲁南地区寻找投资项目。第五,加大省农村信用联社辖内资金调剂力度,充分利用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地域性、季节性差异,引导鲁东、鲁中农村合作金融的富余资金向鲁南地区流动,支持鲁南地区三农经济的发展。

4.“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为鲁南加快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为推动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将鲁南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

(四)挑战

1.严峻的经济形势。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金融机构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放贷更加谨慎;鲁南地区经济主要靠投资拉动,投资乏力导致经济起伏的风险在增大。

2.跨国物流公司机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鲁南经济带,市场竞争日益加大。发达国家的现代物流与金融不断对内对外扩张,其强大的经济联动性,对鲁南经济带的物流、金融领域带来极大的冲击。鲁南经济带的物流业、金融业与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因此,面临着国际化竞争的挑战。

三、鲁南经济带物流金融发展对策

1.加大对大型物流企业的培育。要发展壮大鲁南经济带物流企业的规模,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物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物流企业可借鉴银行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的方法,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信用管理,对融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同时,要实现和其合作伙伴、客户、金融监管机构协同作业信息化,方便银行对物流的监管,完善为客户提供的物流服务。。

2.积极探索物流金融业务的创新形式。在中国,开展的物流金融业务大多是仓单质押业务,融资企业、物流企业、银行要相互促进,对相关行业和社会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和创新利用,积极探索开发物流金融的创新形式,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不仅仅是物流企业自身的创新,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也要创新,保险经营机构也要创新,金融监管等都要创新。

3.实施有效的过程监控,严格控制物流金融的风险。发展物流金融业务虽然能给物流提供商、供应链节点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共赢”效果,但是其参与者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包括运营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安全风险、环境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内部管理风险等等,有效地分析和控制这些风险是物流金融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4.制定和完善现代物流金融相配套的政策法规。金融业属于国家特许经营,所有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必须局限于现有的现有的金融监管法规框架,法律操作空间有限。若将物流金融创新寄希望于商业银行,而不给予相应的政策措施,物流金融很难获得大的发展。相反,若将这一使命赋予现行法律框架下的物流企业,则又违反了金融服务专属的经营机制,并且也可能由于物流企业的不成熟和不自律造成物流物流金融业务经营上的混乱,因此,制定和完善物流金融政策和法规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5.加强现代物流金融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鲁南经济带的物流金融业务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国际物流金融发展的高级阶段模式在鲁南还未出现,物流金融专业技术人才紧缺,把鲁南经济带的金融业务向全国向国外高级阶段的推进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物流企业要通过短期培训、实地考察、跟班作业等不同方式和途径,尽快培养与国际接轨的物流金融方面的技术人才。

总之,物流金融服务对于鲁南经济带来说,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摸索,距离形成规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都要高度重视,顺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闫贵娟.环渤海地区发展物流金融SWOT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5):143-144.

[2]袁文.物流金融架起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桥[J].商场现代化,2009,(13):170.

[3]梁丽英,罗毅成.物流金融中的银行风险研究[J].现代商业,2008,(29):15-16.

第9篇:南风不竞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湖南区域竞争力;“两型社会”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触发金融界连串倒闭潮,并波及全球金融市场,导致美日欧等多国陷入衰退。多国公司陷于财务困境,营运难以为继,裁员、减薪、破产现象频发;政府纷纷出台救市计划,降息、降税、增加补贴、增加投资、金融改革等措施相继出台。而曾经作为世界最富裕国家之一的冰岛在金融海啸中,整个国家的财富几乎全被蒸发,不得不宣布国家破产。

一、世界金融危机向纵深发展

2009年底,就在各项救市措施取得初步成效,人们开始对经济有了乐观预期之时,迪拜宣布破产,使经济危机的发展方向变得扑朔迷离。2010年初,希腊再次宣布国家破产,全球股市应声暴跌,世界经济再次遭受重创。至此人们有理由相信经济危机的影响远远没有结束,金融风暴将向纵深发展,何时见底的问题再一次变得复杂。

全球性的市场震荡,也使得由发展中国家领跑的全球经济增长局面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从近期美日欧的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来看,尽管经济的自由落体式下滑已经成为过去,但经济上行的迹象并不十分明显,复苏的基础并不十分牢固,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可以说,我们既要对经济转好抱有信心,又要对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有充分估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用猛烈的经济刺激政策重锤打破坚冰容易,而要融化破碎的冰块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经济的恢复还需要假以时日。

二、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宏观经济

2008年,为应对金融风暴的冲击,我国政府积极主动,采取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扩大内需的政策,及时制定完善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包括央行的连续5次降息和降银行准备金率;出台《国务院刺激经济十条意见》,宣布政府4万亿的救市计划;针对股市、楼市、汇市和保险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大规模减税;实施“家电下乡”及改善民生等政策;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等。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于2009年完成了年初提出的“保八”目标,实现了8.7%的GDP增速,并使我国成为唯一一个在全球经济衰退中迅速恢复增长的大经济体。如图1所示,尽管本轮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创近十年来跌幅最大,但同样很明显的是,从2008年3月到2010年3月,我国宏观经济成功实现了“V”型反转,经济初现复苏曙光。然而经济复苏向好的趋势是否会发生逆转,通货膨胀的风暴会否再次席卷而来,现阶段都还无法确定。2010年国内出现的西部旱灾、南方暴雨、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国际社会出现的希腊破产、全球股市暴跌等不良迹象都将使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变得任重而道远。

三、金融危机下的湖南区域竞争力

湖南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省份之一,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初期,就审时度势提出了既符合区域实情又鼓舞人心的“弯道超车”的口号,旨在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利用金融危机对所有区域都不利的影响,在消极的经济环境中积极进取,从而缩小与东部发达省份的差距。而长株潭“两型社会”也是湖南有信心应对金融危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图1也表明,目前在金融大风暴的作用下,我国经济正在再一次探底,“V”型反转之后的总体趋势并不乐观。

(一)金融危机下湖南的基本经济指标

值得肯定的是,在过去的两年里,湖南的基本经济情况是稳定的,其结果也令人们有信心继续对抗新一轮的危机。2008年湖南的GDP是11156.64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分别为2007.40、4933.08和4216.16亿元。2009年湖南的GDP是12930.69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分别为1969.67、5682.19和5278.83亿元。上述数据说明,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势头向好,区域竞争力有望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如图2所示,2009年湖南的GDP、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三项指标值都较2008年有所提高,其中GDP增长了15.9%,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增加了15.19%和25.2%,第一产业产值减少了1.88%。

(二)金融危机下湖南的居民消费价格

湖南自2008年至今每个月的CPI指数(见表1),从物价水平的比较来看,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居民消费价格增加的幅度要大于爆发以后。具体表现为2008年的CPI增幅大于2009年,而2009年的CPI增幅小于2010年,即CPI增幅呈“U”型分布。从整体物价水平来看,本轮经济危机造成的物价攀升是明显的,给居民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在2008年。尽管2009年的物价水平相对有所回落,但总体上还是偏高,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远还没有消除。2010年,随着经济危机向纵深发展和经济社会未来发展态势的不确定性,湖南的物价水平也呈现了再一次上行的势头。

(三)金融危机下湖南的区域经济结构

2009年,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困难的一年。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湖南结合区域经济实际,展开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的各项工作,而经济结构调整就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从各项工作的进展来看,绝大多数经济指标的实绩好于预期,好于同期,好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湖南三大产业的比重为1∶2.5∶2.1,2009年湖南三大产业的比重为1∶2.9∶2.7,可见湖南的区域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目前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突出问题是第三产业比重不够,仍然需要积极有效地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四、金融危机下湖南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十分复杂,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尽管目前湖南经济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然而新一波的危机冲击已经发生,区域经济何时见底具有很强的不可预知性。继续保持以积极的态度应对金融大风暴,扎实推进“弯道超车”计划,是当前湖南的首要选择。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把握“两型社会”机遇,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两型社会”试验区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这对处在“中部凹地”的湖南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机遇。湖南以“两型社会”试验为突破口,结合自身优势,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力图将湖南的经济结构从过去“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同时“两型社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不仅为湖南的基础设施建设及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湖南产业的升级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和突破口,这些都将从不同的层面增强湖南抵御金融风暴的能力。

第二,抑制通货膨胀,保障居民支付能力。我国CPI的核算,剔除了房价上涨这一重要因素,因而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可能比公布的CPI指数所反映的要严重得多。要打压通货膨胀率必须解决高房价的问题。国家要稳定经济就必须对高房价进行适度打压,但又不能打压过猛,如何把握合理的尺度变得十分困难。近几年湖南房价的走势可谓一路高歌,除了2008年下半年有过小幅下跌之外,从2009年年初至今湖南房价实现了又一轮持续飙升。尽管2010年初,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限制炒房和房价上涨的政策,但由于政府此次的调控对象主要为一线城市,对湖南房价的影响并不显著。湖南现阶段要做的是坚决抵制房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保护居民的消费能力,挪开压在社会总需求背上的高房价。

第三,配合国家政策,改善区域经济形势。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既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来保障,同时也依赖于湖南自身对各项经济政策的综合运用,以此来提振内需、弥补外需的不足以防止区域经济增速下滑。主要做法有:一是夯实基础,稳住投资步伐。抓住难得的国家政策机遇,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民生工程建设,重点激活民间投资。二是转变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加快提高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低碳化水平,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开拓市场,发展外向经济。鼓励企业开拓出口市场,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同时努力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外资利用质量。四是办好实事,继续改善民生。把为民办实事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着力提高就业率,加强住房保障,稳定市场预期,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树立居民的消费信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袁灵,王朝阳.金融风暴下的湖南区域发展[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5).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