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泡沫经济的启示范文

泡沫经济的启示精选(九篇)

泡沫经济的启示

第1篇:泡沫经济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 日本经济 中国经济 经济泡沫

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中国股市市值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诸多“世界领先”的称谓和经济新常态,让我们联想起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回顾历史,以史为鉴,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日本经济泡沫形成、破裂历程及影响

1、日本经济泡沫形成破裂历程回顾

从二战后一直到1985年,日本实施“贸易立国”发展战略,依靠美国提供的技术、管理和市场,保持经济高速发展,并在1987年超越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80年代的美国,却是经济持续低迷。美国认为日本长期搭美国的便车致富,于是在1985年发动了以“广场协议”为代表的“货币战争”。美国联合英法德日,直接干预日元汇率,迫使日元大幅升值,随后大量热钱流入日本,资产价格飞涨。日本政府为了挽回出口市场的损失,意图刺激内需,使用了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短短一年连续五次降息,将央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2.5%。长期超低利率政策和大量发行的货币导致流动性过剩,股票和房地产市场泡沫迅速膨胀。到了1989年,经济泡沫已非常巨大。日本政府为了阻止泡沫继续膨胀,打出两个组合拳,第一拳提升再贴现率,紧缩货币;第二拳直接管制房地产交易,控制土地融资。但这两拳力度过猛,结果直接导致股市暴跌,房价崩盘,泡沫破裂。此后10年,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和低迷的状态,被称为日本“失去的10年”。

2、日本泡沫经济的影响

(1)经济停滞不前。日本战后GDP增长率平均保持在15%左右,到80年代泡沫期则稳定在7%左右,泡沫破裂后,增长率从90年的7.5%下降95年的1.4%,甚至出现了好几个年度的负增长(见图1)。GDP总量在1997年到达到515万亿日元的峰值,然后开始裹足不前。日元汇率从“广场协议”到1989年泡沫破裂前升值约1倍,到2011年,升值达到3倍(见图2)。

(2)资产泡沫严重。日本股市从1982年的6000点,一直上涨到1989年的38900点,涨幅550%,泡沫破裂后,连跌4年,跌幅达到60%(见图3)。房地产价格指数从战后到1989年上涨了约150倍,在泡沫顶峰时期,仅东京23个区的总地价已经超过美国全国地价,可谓盛极一时。但土地价格也在1991年左右开始下跌,2001年全国平均地产价格指数跌幅达到47%(见图4)。

(3)严重影响实体经济。企业负债恶性膨胀,1991年前后,负债额在1000万亿日元以上的倒闭企业每年都在1万家左右。1990―1996年,日本破产企业年均高达14000家左右。企业倒闭也波及商业银行陷入困境,不良债权急剧增加,大批金融机构破产,1995年8月日本银行业未清偿贷款总额已超过日本GDP总额,而未清偿贷款的1/4为不良资产。

(4)泡沫破灭对国民个人产生严重的影响。企业破产造成的大规模的裁员行为,而资产价格暴跌也使得国民个人的资产价值大量缩小,损失惨重,名义工资增长率在1994年甚至达到了零增长。1992―1999年,日本的消费物价指数均为负增长,年均下降幅度接近1%。通货紧缩使企业销售收入减少、债务负担加重,居民的消费心理恶化,公共债务危机加重。

二、日本经济泡沫形成及破裂的原因分析

日本经济泡沫的产生和破灭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日本经济长期存在的隐患在不恰当的政策、国际环境刺激下的一场大爆发。

1、经济发展动力缺乏持续性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掩盖了日本经济体制中的一些固有问题。一方面是创新不足。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主要归功于技术引进,技术引进使日本的科技实力在短时间内就赶上甚至超过了欧美先进国家,但也造成创新能力不足、重应用轻基础研究,因此在80年代末,日本的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增长乏力,资金从主体经济投入到金融投机中。另一方面是产业结构调整不力。20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了《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和《休养地法》,逐渐将经济重心由制造业向非制造业转移,促进以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促使大量闲置资金投入到房地产行业和相关行业。这种选择造成房地产和股票价格暴涨,在泡沫破灭后,国民资产大大缩水,企业经营困难或破产,银行不良贷款大增,通货紧缩严重。

2、政策手段过于激烈导致泡沫破裂,经济硬着陆

日本政府不恰当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导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直接因素。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出现大幅升值,日本当局担心货币升值带来的通货紧缩问题,在1986―1988年实行了过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连续2次降低中央银行贴现率,不仅为日本历史最低,而且也为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之最低。1987年又实施了减税、追加公共事业投资、补充财政开支的过度扩张的财政政策。过度扩张的货币、财政政策,使日本的货币供应量持续上升,1987―1989年,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分别高达10.8%、10.2%、12%,造成国内过剩资金剧增,资产价格暴涨。而在1989―1990年,日本银行五次上调中央银行贴现率,使之达到6%,这种紧急收缩信贷的做法使得股价和地价的大幅度下降,由此造成了资产泡沫的破裂乃至整个经济的破灭。

3、大国间经济博弈导致日本政府面临巨大国际压力

广场协议后,为防止美元贬值,美国要求日本降低利率,日本政府迁就美国的压力,在一年内连续五次大幅下调央行贴现率。到1987年底,世界经济出现较快增长、美德等国家都提高利率时,日本仍继续实行扩张货币政策,维持2.5%的超低利率至1989年。正是这一拖延,造成了日本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这个重大失误的背后是日本当时身处国际环境面临非常重大的战略转变和政策调整。首先是美国的步步紧逼,认为日本提高利率会引发全球性经济衰退;其次是日本作为世界最大的资本供给国,如果提高利率,资金不能往海外回流,会引发世界金融动荡,并波及日本经济。最后是日本初登国际政治舞台、希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协调,提升国际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考虑到作为一个“政治大国”所应承担的国际责任,做出了以上错误的决策。

三、中、日经济发展阶段比较及启示

1、中、日经济发展阶段比较

一方面,中国经济目前所处阶段与日本80―90年代有许多相似之处。从GDP看,中国已在2010年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9年时间累计升值约35%。2015年以来A股超过300只股票价格翻倍,近千只股票动态市盈率超过100倍。另外,日本经历过的贸易保护主义、巨额外汇储备贬值、房地产泡沫等问题,中国也正在经历。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与当时日本在经济发展潜力、政策水平以及面临的国际环境等方面也存在很多区别。首先是经济增长潜力不同。从吸引外资来看,日本企业积极投资国外,但却很少吸引外资到日本投资。多年来日本式的关联交易,相互持股等商业惯例以及过于繁杂的行政管制,提高了外资进入的门槛。而中国自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市场开放度逐年增大,外资占中国GDP的比重不断提高,外资的大量进入,不仅弥补了中国资金的缺口,也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推动了技术水平升级。从技术进步方面看,二战后日本一直依靠技术的引进、通过技术的模仿完成了追赶的目标,其创新仍然较多建立在“模仿性创新”的基础上。而中国这些年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投资在逐渐增加,原创性研发成果逐渐增多。

其次是政策调控水平的不同。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和破灭,监管层的调控取向和政策不当是公认的主因之一。而中国宏观调控始终遵循审慎、稳健、前瞻的原则,从而减弱了经济的波动性。对股市、房市的较快升温势头,监管层密切关注但未急于调转政策方向,而是根据市场状况灵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避免了政策过急转向可能给实体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货币政策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将由此带来的金融风险限制在市场可承受范围和监管机构可控范围内。

最后是金融自由化环境不同。日本当时推行的“金融自由化”是面临金融危机不利形势的开放,其实施的利率自由化与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一方面导致存贷款利差较快收窄甚至倒挂,增大了银行业经营风险,另一方面营造了热钱投机境内金融市场有利环境。而中国金融自由化是履行对世贸组织承诺的主动开放,是有步骤、有规划、有秩序、逐渐推进的开放,在汇率改革上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利率改革则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的原则推进。

2、日本经济泡沫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今年是日本泡沫经济破灭25周年,与当初的日本如此相似的中国,在方方面面都被认为处于一个上升通道的中国,更应该以史为鉴,来知兴替、明得失,做出正确的政策选择。

一是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重视经济发展质量,适应中高速增长“新常态”。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脱离实体经济承受能力,一味追求数字增长,只会得不偿失。

二是政策的失误会对国民经济产生致命的影响。首先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施行需要稳健与灵活并重,过度扩张与突然收缩都有可能对国民经济产生破坏性影响,必须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其次货币政策应该是独立的,不能过多受到行政干预和国际压力。最后是要稳步进行金融改革,加强银行资产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治理,以抵御各种经济危机。

三是要认清竞争合作的国际关系,营造良好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局面。中国的飞速发展必然成为世界竞争的焦点,政治、经济、军事各领域危机四伏,要想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独善其身,则无论是政治路线,还是经济发展,都要以竞争合作的思维,走独立自主的道路,把握好本国宏观政策的平衡感和分寸感。

【参考文献】

[1] 蔡林海:前车之鉴――日本的经济泡沫与失去的十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 陈作章:日本货币政策问题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 王宇:国际经济协调中宏观政策的可能失误[J].经济研究参考,2004(67).

第2篇:泡沫经济的启示范文

一、 虚拟经济泡沫来自实体经济失衡

在美国,2001年后,面对互联网泡沫破灭和“9・11”事件对经济的巨大冲击,美联储通过降息来对抗经济衰退,在短短3年内,基准利率降到1%左右。由于低利率的鼓励和全球流动性过剩,2003年各种资产价格开始上涨,5年中美国房价平均上涨了50%以上,许多城市的房屋价格甚至涨了一倍。人们相信房地产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还会上涨,只要能将房子出手,就能实现再融资。这成为次级抵押贷款产品热销的主要原因,也最终成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类似的现象其实在其他国家也曾经发生。在1990年的日本,大藏省《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对土地金融进行总量控制,这导致了本已走向自然衰退的泡沫经济加速下落,地产泡沫破灭导致支撑日本经济核心的长期信用体系陷入崩溃。在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前的泰国,房价及股市大幅上扬,泡沫经济逐步形成。楼市和股市泡沫破灭后,借有外债或所发放的贷款与房地产和股票相关的本土银行,也因金融危机而大量关闭或被接管。

通过以上观察不难发现,所谓虚拟经济泡沫就是金融资产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导致这种偏离的原因,表面看是投资者的赌徒心理和过度反应在起作用。那么是什么影响了投资者心理?货币主义对投资者的心理预期进行探究,认为一国货币政策过度运用,从而影响投资者信贷预期,造成资产泡沫膨胀。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克鲁格曼强调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危机产生的外部性,其政策含义在于减少短期债务和加强国际间短期资本流动控制。但所有这些对金融危机的根源探求,似乎都忽视了一些最明显的现象,即为什么泡沫总在地产与股市中生成,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明知风险存在,何以放纵风险的扩大?

事实上,这些研究并没有注意到对应的实体经济发生了什么。金融危机在本质上就是经济危机。试问投资性需求引起的地产价格上涨,是否与真实市场需求相一致?无论是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还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实际上都指向了真实的市场需求不足,这是经济危机的根源所在。

那么,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危机,到底与以往有何不同?明显的一点是,经济危机已开始由美国国内扩散到全球。反观战后的历史,很多问题都来自于战后日本的崛起,东亚诸国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参与到世界经济的整体分工中来,引起的全球性产业重新分工。由于人力资本的比较优势,全球的制造业出现了向亚洲的聚集。那么,此时美国将作何选择呢?按照比较优势,美国是全球科技最发达、最具创新性的经济体。因此,全球性分工要求美国放弃传统制造业,将经济建立在研发和服务为主的更高产业形态上,但这种全球性产业分工的变迁并非没有摩擦。美国汽车业在这次经济危机中的衰落其实早已注定,若非金融业的信贷消费刺激,恐怕其早在数年之前就衰落了。换句话说,自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美国尚未形成真正的“熊彼特式市场创新”。无奈之余,美国只能将经济发展借助于金融业创造的虚假需求。没有财富增长的消费需求注定是不可延续的,这不仅是美国经济的隐忧,而且也是世界经济的隐忧。除互联网之外,支撑世界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原创性创新并未到来。

与产业分工变迁相一致的,是全球性分配制度的重组。亚洲尽管拥有全球制造业大半,但缺乏核心技术。同时,人力资源比较优势的另一面,是资本在分配中占据优势,而劳动在分配中处于劣势。这也就造成了美国消费膨胀,亚洲尤其是中国消费不足。未来的全球性经济增长,只能暂时依赖工业化、城市化尚未完成的中国和东亚的“投资型”经济。在美国消费疲弱时,依赖出口的东亚经济,同样会面对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如果通过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带动经济,这就成为金融、地产泡沫形成的开始。在中国经济内部,由于公共产品供给的体制障碍和分配不公,更抑制了普通家庭的消费。同样借助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经济刺激方案,只会加重对投资规模的依赖。如果不协调经济增长中的消费和投资比例,未来经济发展策略将会不得不在有效需求不足和资产泡沫间作两难选择。

二、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应并行不悖

以上的讨论,提示我们虚拟经济泡沫根源于实体经济危机。那么,华尔街在美国金融危机中扮演了何种角色呢?奥巴马在国会上指责政府的注资变成了本该破产的投资银行经理人的奖金,不过是又一次印证了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定,并为“委托―”理论作了注脚。当信用过度扩张为投行带来更多收益时,投行经理人只需要继续加大杠杆比例,创造更多的衍生证券,并说服投资者去购买。至于最后系统性风险来临之时,最终的风险承担者只是债权人和投资者而已。缺乏对金融中介监管和惩戒机制,造就了金融业的道德风险泛滥。

金融危机之前,华尔街闻名于世还在于其金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雇佣全球一流的数学和物理学家为复杂的衍生品定价。由此,一种衍生证券的创造,势必造成买卖双方对风险和价值的信息不对称。当理财经理为客户推荐产品时,很少会强调其中的风险。康奈尔大学金融学教授黄明在分析香港中信泰富的亏损案例时指出,一般在公开市场中交易的股指期货等衍生品,具有简单的交易规则和风险估值方法,是值得在我国提倡发展的产品,而具有复杂“敲出条件”的期权产品并不值得提倡。

经过此次危机,美国的很多投行已经放弃了衍生品交易业务,重新把信贷业务作为主业,回到商业银行模式。商业银行必然要符合《巴塞尔协议》关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同时,美国还针对投行和其他风险对冲基金设定杠杆率限制,防止金融机构在投资中不顾债权人风险,盲目融资扩张,加大系统性风险。

但有一个关键所在,以上监管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都假定有一个代表债权人和投资者的监管方。那么谁来出任这个最终监管者?如果是政府机构,那凭什么认为政府机构不是“经济人”,而一定能代表投资者和债权人利益对金融业实施严格监管呢?当一个企业在行业中占据垄断地位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假定市场价格由供需决定。当一个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时,它就可能左右政府的决策。

三、 金融深化不要背离中国经济的实际

金融泡沫破灭之后,最终会导致经济衰退。此时,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最终体现为凯恩斯主义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但正如货币主义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一样,经济刺激计划总会伴有后遗症,而且这种后遗症很可能导致新一轮的资产泡沫。为避免出现经济刺激计划后遗症,防止信贷扩张刺激资产泡沫,国内很多经济学家指出,经济增长的长远发展需要振兴国内消费,开出的药方除了“还利于民”等一系列收入分配政策建议之外,还提倡消费性金融在中国的开展。涉及后者,就不得不提及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由于资本的稀缺和利率的非市场化,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问题。换句话说,金融业的不发达抑制了投资信贷和消费信贷。

但发展中国家是不是需要与发达国家一样的金融体系、一样的金融产品、一样的监管制度呢?对于中国而言,可能最值得讨论的,与“金融深化”相关的两个话题应该是农村金融和中小企业信贷问题。银行业对农村市场是有过反复的。上个世纪90年代曾有过农村信用社和县级银行的裁撤;危机过后,考虑到中小企业和农业生产的资金问题,在国家政策鼓励下,很多银行开始重新在农村和县城设点。从长远看,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需要提供完善的担保制度,在金融领域开展更多的制度创新,引导民间投资参与这部分业务。

至于消费信贷,我们更多应持审慎态度。从最近的信用卡出现的问题看,已暴露出很多银行在风险控制上缺乏合理的措施。同时,信用卡针对的社会群体也有滥发信用之嫌。中国社会长期形成的储蓄观念,以及养老、医疗、住房和教育的压力,都对消费构成制约,单纯依靠信贷消费,希望以此振兴全社会的消费,恐怕并不符合当前的社会状况。中国的“金融深化”应多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农业、农村信贷问题上做文章,这才是适应未来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未来的中国金融业仍需大力发展,我们期待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制度创新,希望中国的金融机构能发现并支持中国出现自己的“微软”,乐见在金融机构支持下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困境得以改善。

长期的人类社会经济史显示,工业社会的经济周期不可避免,繁荣与衰退总是并生。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需要新一轮的产业革命,这或许将发生在能源技术或生物技术领域。但经济增长并不应成为终极目标,按照阿玛蒂亚・森的观点,经济发展的目标应是每个个体能获得更多的自由。无论是金融创新,抑或国家的经济战略选择,如果背离了这些基本理念,金融危机以及由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带来的社会政治经济冲击,都只会愈演愈烈。

第3篇:泡沫经济的启示范文

美国房地产破灭距离当下最近,但它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它属于“本来买不起房子的人却买了房子”的问题,所以美国此次房地产泡沫破灭被称为“次贷危机”。但它与一般的房地产泡沫也有共性――“产业空心化”。

在一个国家实体经济空心化的前提下,资本最便捷的赚钱渠道就是股市、楼市、债市,及其衍生品市场。泡沫的本质是“实体经济虚弱”,是财富的创造能力不支持财富价格的上涨。但美国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怕泡沫破灭”。其特殊性在于:1.美元地位无可取代;2.美国金融市场是全球的市场,泡沫破灭全球买单;3.美国经济全球布局,本土泡沫破灭,不影响海外资产质量,不影响美国跨国公司财富创造能力。

如果说美国房价泡沫问题对中国的启示不够充分,那日本和亚洲金融危机受灾国的房价泡沫问题对中国的启示将极具现实意义。

1985年,广场协议(主要内容为美、日、法、英等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签订之后,日元开始升值,日本金融市场开始开放,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在此前提下,日本制造业企业开始向外转移,国内大搞“亚洲金融中心”,试图效仿美国,成为“金融食利者”。鉴于房地产投资对利率的容忍度较高,加上日元升值、金融开放所形成的资本流入,日本的房地产开始变成重要的投资领域,房价、股价在境内外资本的合力推动下不断上涨。同时,财富效应推高日本经济热度。

但是,失去工厂而转为服务员的日本国民真能买得起那么贵的房子?日本真需要那么多的房子?关键取决于日本是否可以成为亚洲金融中心。遗憾的是,华尔街怎会容忍“竞争者”。日本金融机构哪是华尔街金融大鳄的对手?如果没有所谓“金融中心”的支撑,实体产业空心化势必将变成房价上涨的克星。因为,本土企业财富创造力、国民收入的成长力已经与房价上涨脱节。这就是房价泡沫、股价泡沫的本质原因。

中国是不是也一样?我们看过去,人民币是不是在升值?利率市场化是不是在加速推进?金融市场开放是不是在提速?中国实体经济的生存环境是不是在恶化?实体经济成本是不是越来越高?房价是不是在上涨?这当然是泡沫化的走向。

更严重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意识到房价上涨的深层原因,所有治理方案都基于表面“供求关系”的改变。结果,越调控房价越涨。

为什么最近房价开始下跌?因为中国经济走弱,人民币开始贬值,利率受到了央行的压制。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听到的是,热钱流出,资本外逃。那靠什么支撑房价?靠老百姓改善住房的愿望和需求吗?我看不行,因为老百姓买不起。

第4篇:泡沫经济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美国 日本 比较研究 中国

90年代爆发的日本金融危机与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都对全球或是危机发生国的实体经济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一、两次危机的概述

1.日本金融危机

日本的泡沫经济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经平均股指由1985年的12977点涨到1989年的38916点。同时,日本也发展成为第三代世界制造中心。而日本这种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导致了其对美国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和双边贸易摩擦日益激化。因此,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此来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于是世界五大强国(美国、日本、西德、英国和法国)便达成了“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后日元持续升值,来自日元“值钱”的信心膨胀和宏观经济政策失误,很快在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形成价格泡沫(全国商业用地平均价格累计涨幅达67.4%,同时,股票、土地等资产价格暴涨),并把整个日本经济托入越来越大的泡沫之中。直到90年代初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经济泡沫不攻自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银行等金融机构形成了大量不良债权、投资信心崩溃、大批企业倒闭、失业率持续攀升、财政赤字扩大等,日本经济陷入了停滞的十年。

2.美国次贷危机

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带动房价一路攀升,2000-2007年的房价涨幅大大超过了过去30多年来的长期增长趋势。在房价上涨预期的刺激之下,银行大力推广次级抵押贷款,这些高风险的房贷按揭品种,使得许多三无人群(无收入、无工作、无资产)也能够从银行申请贷款购买房子。在房价上涨过程中,贷款者可以通过再按揭来缓解还款压力,银行则因为抵押物价格的不断上涨而无惧贷款风险,真可谓是个双赢的局面。正因为如此,次贷规模不断上升。

在美联储长达3年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作用下,美国经济出现空前繁荣景象,但同时,通货膨胀的威胁也逐渐开始显现。为此,美联储从2004年到2006年短短两年之内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在连续加息的压力下,美国的房地产泡沫逐渐被刺破。美联储对利率的调整,使得借款人面临的还款压力显著上升。同时,房价出现下跌,使得次贷借款人通过房地产抵押再融资的渠道受阻,最终使得他们因无法承受利息的大幅增长而开始破产。

二、两次危机的共同特点

1.危机之前都经历了一定程度的房地产市场泡沫

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带动了房价的连续攀高,美国2000―2007年的房价涨幅大大超过了过去几十年来的增长势头。本世纪初以来放假就上涨了93.2%。

从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因为错判经济形势日本银行连续五次降低利率,把中央银行的贴现率从5%降到2.5%,这种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造成了大量资金过剩。然而,这些过剩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造成资产价格暴涨,在1991年达到峰值,然后在两年内累计跌幅达到25.2%。

2.两次危机爆发之前都采取了一系列财政、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发展

美国2000年IT泡沫破灭,经济形势开始出现下滑,消费疲软,美联储拉开了降息的序幕。又加上之后发生的“9.11”恐怖袭击更进一步打击了美国消费者的信心。为了刺激国家的经济发展,美联储采取了极具扩张的货币政策,持续降息低至1%,创45年来最低水平。

1985 “广场协议”后,日元迅速升值。政府为了克服日元升值而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从1986年1月开始连续五次降息,一直持续到1989年。

3.金融机构都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

日本金融业在战后一直受到政府的“隐形”保护,缺乏有效的竞争和监管机制,在金融机构的自律性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道德风险。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股价和地价的节节攀升,许多银行和其他非金融机构也被资产价格的暴涨冲昏了头脑,认为贷款人只要以土地、股票等虚拟资产做担保就一定有能力还本付息。于是,在提供贷款的时候既不认真审查贷款的用途,也不考虑偿还能力,从而吹大了经济泡沫。

相比于日本,美国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则显得更为严重。首先,繁荣的房地产市场扩大了购房者对房贷的需求,同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可以通过发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从而加大了房地产投资者的杠杆的乘数,增加收益的同时也使风险成倍的增长。其次,过热的资本市场使对高收益债券的需求急剧增加,投资银行为了扩大业务,根据不同的信贷标准制定不同的债券条款和利率,这就从根本上增加了投资者的风险。再次,对冲基金、银行等投资机构在CDO等交易中运用高杠杆比率进行融资,专业人士在从事交易过程中以承担更高的风险来换取自身更高的收益,对于这些人而言收益和风险的不相匹配滋长了其道德风险。最后,评级机构一方面收取咨询手续费,另一方面又对被证券化的资产进行评级,加上信息不对称,在这种情况下评级机构难以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从而为次贷危机埋下了隐患。

4.日本、美国在危机爆发之后都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由于日元升值之后日本仍然维持低利率不变,造成大量资金过剩,最终造成股票和房地产泡沫急剧膨胀。为了防止可能的通货膨胀,日本银行便连续五次上调中央银行贴现率,然而这一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了资金供应,导致了泡沫特别是股票和房地产泡沫的迅速破灭。泡沫哦破灭之后,为了刺激经济回升,日本政府便推出了规模空前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还执行了以低利率为中心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但是,这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并没有使日本摆脱经济的萧条。

从2004年开始,为了控制通货膨胀,美联储改变了低利率政策。联邦基金利率的上调提高了住房拥有者的偿债负担,抑制了需求,促发了房价下跌以及按揭违约率的大量增加,最终导致了房地产泡沫破灭。因此,为了挽救受挫的经济和金融体系,美国政府向金融机构紧急注资,还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大幅降低联邦基金利率,企图用增加流动性的方法来解决危机。

三、两次危机的不同之处

1.日本泡沫经济危机源于日元升值,而次贷危机则源于美国信用过度

大量过剩资金的冲击,引发上世纪末日本经济泡沫,而根源则是日元的大幅升值。而次贷危机的实质是一场信用危机,其错并不在金融衍生品。狂热的房地产投机导致的“地产泡沫”以及金融投机的“金融泡沫”,都是信用泡沫迅速扩大的表现。当信贷总规模日益扩大,而信用质量变差,且劣质资产比例也越来越大时,整个证券化市场的风险也会随之变大。一旦“地产泡沫”破灭,与之相联系的“金融泡沫”也会随之破灭。

2.日本为疯狂的地产泡沫,美国则为相对温和的平民住宅泡沫

两国的房地产泡沫相似之处是由于低利率政策的刺激。但两次泡沫的成因也有不同之处。日本的房地产泡沫比较疯狂,而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则显得稍稍温和。

由于日本国土面积小,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到1989年,日本的房地产价格已飙升到十分荒唐的程度。1990年,仅仅东京一地的地价就超过了美国全国地价总和。同时,日本地产泡沫中还存在严重的商用土地投机现象。许多日本企业因为预期土地价格长期走高而大举买进,因此全国就陷入了一种投机狂潮之中。然而,美国的泡沫以房产为主,特别是集中在普通市民的住宅房产领域,这场泡沫中并没有企业的大规模投机。

3.日本政府对危机治理反应比较慢,而美国反应则相对迅速

在日本泡沫危机期间,由于政府错判经济形势,认为资产价格下跌对实体经济影响不大,因此没有及时采取行动,导致后来在处理不良贷款、通货紧缩等问题上十分被动,从而在后期实体经济也陷入恶性循环。而美国政府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反应十分迅速,在短期内采取注资和降息等一系列措施,缓解了金融系统流动性不足的局面和次贷危机带来的信用危机,维持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对投资者信心恢复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相比较来说,这次次贷危机美国政府采取迅速的应对措施得到了比较好的短期效果。

4.扩张性货币政策对日本失灵,美国则解决了危机

日本从1991年7月开始12次降低贴现率,以至后来长期实行零利率政策但是资金仍然贷不出去。这是因为在前期产能过剩和需求长期疲软的情况下,企业利润低迷,投资需求没有在流动性刺激下回升。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向商业银行增加的货币供应又回流到中央银行,形成了资金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循环,但无法传递到企业,扩张性货币政策严重失灵。相反,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从而缓和了金融机构由于次贷危机造成的资金紧张问题。

5.日本金融危机只限于国内,而美国金融危机波及全球,范围广

由于日本经济开放度比较小,在货币方面,虽然,战后日元不断升值,特别是对美元的汇率大幅上升,成为世界金融市场中的强势货币,但是,与美元相比,它仍然是一个国家的货币,仅仅具有区域性的影响。在日本泡沫经济时期,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日本,大大推动了日本的泡沫经济。日本泡沫危机主要损失局限于日本,主要影响也是日本的金融体系。因此,日本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仍然是局部的、区域性的。

相比之下,美国的次贷危机就不同了。美国不仅是全球第一大经济实体,而且开放程度很高,许多国家的经济和它有着直接的联系,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全球的经济发展。同时国际经济活动大部分仍然是以美元结算的。再加上国际金融的证券化,使得全球主要金融机构都参与了次贷泡沫,卷入了危机。

四、日美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金融泡沫实际上包括了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和银行泡沫,当三大泡沫同时崩溃时,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无疑将受到致命的冲击。为了避免重蹈日本和美国的覆辙,我们就应该避免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利率自由化、金融自由化、人民币升值以及资产泡沫并存以及相互推动的局面。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近年来中国经济、金融领域中的某些现象与80年代的日本以及危机爆发前的美国颇为相似。例如、房地产泡沫已经形成,金融开放已经部分实现,同时,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已经超过20%。因此为了防止几大泡沫相互交织,我们仍需要采取较为审慎的改革和发展措施。

其一,防止资产价格过度膨胀,避免经济陷入过度泡沫状态。应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避免生产过剩导致的危险集中转嫁到金融体系中。目前国家经济的发展对房地产的依赖性已经很高,有很强的发展冲动,因此从宏观层面来看,房地产行业不应该再作为支柱产业,淡化对其依赖性,避免房地产对宏观经济以及宏观政策的“绑架”。

其二,适当控制人民币汇率。中国由于经济高速增长,人民币的价值日趋明显,在中国周边国家已经开始形成一个“人民币地带”。而日本、欧美等方面都试图通过人民币升值来削弱中国的经济实力,进而打击中国的国际影响。尽管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是必然趋势,但在没有形成中国真正的出口优势之前,人民币汇率不宜进行大幅调整。

其三,适度放缓利率市场化步伐,避免利率尤其是存款利率大幅波动,影响银行体系和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

其四,加强金融监管,抑制投机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借鉴这两次危机的教训,对金融创新进行重新审视,把金融创新的风险置于可控范围内。要采取有效措施抑制过度投机,严防投机泛滥。

参考文献:

[1] 朱民.改变未来的金融危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

[2] 谢芳.日本泡沫经济的原因[J].日本问题研究,1999(2)

[3] 杜金岷.日本金融危机的反思与启示[J].广东金融,1999(2)

[4] 张丽娜.日本金融危机的结构性分析及其启示[J].上海金融,1999(1)

[5] 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课题组.对当前美国金融危机的思考:演化、成因与效应[J].武汉金融,2008(12)

[6]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1)

第5篇:泡沫经济的启示范文

1主要消防设施

1.1消防冷却水系统根据GB50160—2008,本罐区水消防冷却系统设固定式消防冷却水系统,着火罐供水强度按2.0L/(min•m2)计算,供水范围按罐表面积计算,火灾延续时间为6h,邻近罐不考虑冷却。罐区四周消防水管网呈环状布置,在环网上设有室外地上式消火栓18座,水-雾两用自泄防冻型消防水炮(PL40+PZ150)8座及阀门井[4],消火栓旁设室外消火栓箱,箱内有水龙带和水-雾两用水枪,消火栓间距不超过60m,消防干管管径为DN350mm。每个储罐上部的周边设置专用环状喷淋管3圈,每根环管上均布有一定数量的开式喷头,单罐喷头数共计276个。

1.2灭火器配置根据规范,罐区内配有12具8kg手提式干粉灭火器和2具35kg推车式干粉灭火器,并配有灭火器箱6个,每个内装2具灭火器。

1.3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消防水池的有效容积为5000m3,满足本罐区火灾时配置泡沫液用水量及着火罐的冷却用水量之和的要求。消防泵房内设XBD/SD150-605A型电动消防泵1台,流量为432m3/h,扬程为90m,配套电机功率为185kW;XBC/SD150-605A型柴油消防泵2台(1用1备),流量为432m3/h,扬程为90m,配套柴油机功率为220kW;XBD/IS80-50-315型消防水稳压泵2台(1用1备),流量为54m3/h,扬程为100m,配套电机功率为37kW。

2消防控制

消防水泵采用自灌式启动,消防水系统采用稳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平时稳压泵维持系统压力在0.85~0.90MPa(G)之间。稳高压消防水管道出口设置超压管线,管线上设有泄压安全阀,当稳高压消防水管线压力超压时,泄压安全阀开启;当管线压力小时,泄压安全阀关闭。当消防管网压力下降至0.85MPa(G)时,稳压泵启动,向管网供水升压;当压力升至0.90MPa(G)时,稳压泵停止运行;当管网压力继续降至0.80MPa(G)时,主消防泵则启动供水灭火。消防泵启动的同时停止稳压泵的运行。管网压力通过压力传感器传输信号到控制室的消防控制柜,显示压力状态并与消防泵、稳压泵连锁,控制泵自动启停。另外,在消防控制柜上设置开、停泵按钮,显示泵的运行状态及故障报警。消防泵、稳压泵各自与备用泵自动切换,并设就地开、停泵按钮及光信号灯(运行显示)、声信号(事故报警)。罐区设置防爆型感温火灾探测器,当某一储罐发生火灾时,感温火灾探测器将信号传至控制室的消防控制柜并报警,同时连锁开启罐区消防进水干管上的雨淋阀、泡沫比例混合装置入口处电动阀及罐区泡沫混合液管上的电动阀。储罐上的喷头开始喷水,管网压力下降,消防泵启动,同时泡沫混合液进入罐内[5]。

3结语

第6篇:泡沫经济的启示范文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至今已过去整整20年了。对于今天中国经济而言,这是一段不能忘记和忽视的历史事件。就当时的经济环境来看,虽然跟今天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形成泡沫的机理和社会对待泡沫经济的反映上看,却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

日本1987年至1990年初所经历的泡沫经济时代正是日本经济迎来新一轮增长的阶段,实际GDP的增长率、矿工业生产指数的上涨率即使低于高度经济增长阶段的极佳表现,也各自达到了平均5.5%和7.2的高水平。

1989年12月末日本迎来了38915点的日经指数峰巅(可是到了92年8月日经指数就跌去了六成)。紧随而来的是地价在全国范围内的攀升浪潮,1990年9月日本全国城市地价指数冲上了最高峰,房价也随之而涨,势不可挡(可是到后来1994年中旬为止各自价格都跌去了八成左右)。有趣的是,在那个被事后认为最疯狂的房地产泡沫的时代,日本学者的调查结果表明,日本央行官员和新闻主流媒体上都没有人公开表示过对泡沫崩溃的担忧之辞。

另外,还有一个难以判断的问题是,日本企业的投融资行为是否与泡沫经济的膨胀有关。也就是说,日本企业在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过程中,由于抵押资产的评估价格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不断攀升而在向上调整,所以,不少学者认为:银行业土地和房产的抵押融资迅速增长,迎合了企业和个人对未来过于乐观的期待所带来的投资冲动需求。

泡沫形成机理十分复杂,今天归纳起来,日本学者达成共识最多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首先,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到股市和楼盘市场的投融资活动中;其次,救市政策的“退市”工作没有完成,反而让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第三,日本社会全体不断膨胀的自信心遏制了日本政府决策上的调整能力。

日本泡沫经济带给中国经济的最大的启示莫过于中央决策部门在经济处于风险状况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它的潜在的发展方向,要做出明智的“防患于未然”的决策方针。千万不能寄希望于事后的补救。

第二、土地问题是日本房地产市场泡沫形成的一个重要根源。由于税收政策的不健全,日本土地本位的融资制度带来了日本地产的泡沫不断积累。再加上考虑未来增长的空间(比如,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和国土资源有限的事实,造成了人们对土地只涨不跌的预期,而且当事后股市和楼市投资的高额收益验证了人们的这种预期的时候,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化的倾向就会日益高涨。所以,政府一定要先下手为强,控制地价和房价上涨的预期。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物业税的尽早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目前这种“只涨不跌”的神话。更令人担心的是,中国地方政府对土地资源创造财富的那种过度的“依赖性”,不可否认,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依赖性来自于当前地方税和中央税之间税收“权力”和所需承担的公共投资“义务”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得不到解决所致。

第7篇:泡沫经济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日本房地产;启示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日本经济发展经历了典型的4个十年。第一个始自1955年,这一时期日本开始战后复兴,经济建设以投资主导型的经济发展发展模式为主,加速完成工业化进程。当时房地产市场的一大问题就是供给不足,全国无房者超过400万户。第二个十年始自1966年,这一时期日本实现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换,日本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5%,是日本经济最为蓬勃发展的时期。第三个十年始自1976年,日本经济进入由产业结构升级和新技术带动下的新经济时代,国民收入由高速增长转向稳定增长阶段。第四个十年始自1999年,日本经济由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而一蹶不振并处于长期的下行周期,就是人们所称的“失落的十年”。日本经济全线崩溃,房地产泡沫使国民暴富,泡沫的破灭又使他们欠债累累。从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日本的房地产对日本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正是因为日本经济对房地产市场的高度依赖使得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影响的日本经济十余年。直到今日,日本房地产水平仍然没有回到泡沫破灭前的水平。

一、“土地神话”破灭的原因

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房地产的下跌使得靠不动产抵押取得贷款的企业资产大幅缩水,从而引起公司股价下跌,企业融资困难。而此时的银行考虑到抵押物价值缩水,开始催促企业尽快还款。企业无法再次从银行筹得资金,资金链断裂,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变卖手中的土地,同时,对于无法按期还款的企业,银行也开始变卖抵押的房产,一时之间,土地供给加大。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的货币政策开始采取从严的态度,因此,企业的借款成本上升,因为银行不再信任房地产企业的还债能力也不愿意再借款给企业,这不但打击了企业的积极性也使得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阻塞。一些企业试图想通过增发股票来融资,然而,投资者对企业也信心不在,大家都在纷纷抛售股票,根本没有人再愿意购买新股。除了这两方面的问题之外,城市化进程也与之有着紧密联系。日本的城市人口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达到总人口的60%,一般来说,城市人口在70%便属于后城市化阶段,城市人口开始下降,而在60%到70%之间的发展速度已经可以用缓慢来形容,所以,在这一段时间内,日本的新增人口很少,对房地产的需求当然也开始减少。同时,再日本房地产出现问题的这一时期,恰好是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期,老年人增多,年年轻人减少,而年轻人才是房屋的主要需求者,因此,日本房地产在这两种原因的作用下,长期低迷。

二、给中国房地产的启示

1.人口机构

人口学家一般把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所形成的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阶段称为“人口红利期”。中国正享受着人口红利所带来的丰沛劳动力,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了外需为主的经济结构。我国正处于人口红利阶段,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从1982年上升到2008的72.%,一直呈上升趋势,并会维持较长的一段时间。我国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有人口约13.4亿,较十年前增长了7390万人,也就是说虽然我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但人口还是在稳步增长,所以我国每年可以提供足够的劳动力来支持经济发展。虽然我国人口呈上升趋势,但老龄化问题却日渐明显。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中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随着老龄化人口比例的提高,外界一直预期中国人口总数将在2030年达到顶峰,而劳动年龄人口出现减少的情况将在近10年内出现。而房地产在我国的房地产发展才刚刚经历第一个十年,所以未来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将是对房地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2.城市化

从日本的经验观察,伴随着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房价和低价会出现持续的上涨。整体来看,我国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城市化进程迅速,从1978年的17.92%增长到了2011年的51.3%,增长近30%。发展已经开始缓慢。但较发达经济体仍有发展空间。特别是中西部发展步伐正在加快,各地抓住机遇实现赶超式发展的热情很高。而日本在1985年城市化率就已经达到60.6%,这一数据显示日本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到了末期,增长速度会非常缓慢,日本正是在这一时期缺少对房地产需求的支撑,使本国的房地产长期低迷。从我国的各个省市来看,部分一线城市比如上海北京等,城市发展迅猛,可能已经处于城市化发展的高峰,房地产发展空间不大。但我国幅员辽阔,各省份甚至各城市发展情况都有所区别,在城市化率较低的城市,房地产仍然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当然,人口的流动与当地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想吸引人口流入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城市,还需要政府对当地经济的大力支持,以及在房地产方面的优惠和减免。

3.政策层面

第8篇:泡沫经济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 房地产 房地产泡沫 CAPM模型

近年来,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深圳为代表的沿海地区、以北京为代表的华北地区、以乌鲁木齐为代表的西部地区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为甚,各城市房价全线上涨至高位。虽然目前中国的房价增速放缓,甚至有些地区的房价出现下调,但整体仍维持高水平,使得不少购房者望房兴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7月16日的调查结果,今年6月份,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2%,涨幅比5月低1个百分点;环比价格与上月持平。同时,中国的CPI持续攀升,屡次创下新高,瑞士信贷首席经济学家陶冬在5月份做出预测,2008年中国CPI或将达到7%。如此之高的CPI,如此高的房价,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不少业内人士明确指出,中国的房地产存在泡沫。

一、房地产泡沫的概念

所谓泡沫指的是一种资产在一个连续的交易过程中陡然涨价,价格严重背离价值,在这时的经济中充满了并不能反映物质财富的货币泡沫。资产价格在上涨到难以承受的程度时,必然会发生暴跌,仿佛气泡破灭,经济开始由繁荣转向衰退,人称“泡沫经济”。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的一种,是以房地产为载体的泡沫经济,是指由于房地产投机引起的房地产价格与使用价值严重背离,市场价格脱离了实际使用者支撑的情况。最早可考证的房地产泡沫是发生于1923年~1926年的美国佛罗里达房地产泡沫,这次房地产投机狂潮曾引发了华尔街股市大崩溃,并最终导致了以美国为首的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经济大危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积累,到90年代初期破裂的日本地价泡沫,是历史上影响时间最长的房地产泡沫,从1991年地价泡沫破灭到现在,日本经济始终没有走出萧条的阴影,甚至被比喻为二战后日本的又一次“战败”。中国的房地产行业目前也面临着相似的严峻形势。

二、房地产泡沫的特征以及判定

房地产泡沫的主要特征有:(1)房地产泡沫是房地产价格波动的一种形态;(2)房地产泡沫具有陡升陡降的特点,振幅较大;(3)房地产泡沫不具有连续性,没有稳定的周期和频率;(4)房地产泡沫主要是由于投机行为,货币供应量在房地产经济系统中短期内急剧增加造成的。

房地产泡沫的判定并无定论,在任一特定的时点上准确判定房地产的泡沫程度实际上非常困难。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的倪鹏飞认为,一般一国的房地产价格是否存在泡沫可以从以下指标或状况判断:

1.房价表现:售价畸高,全面高涨,实际租金下降。而在当前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下列问题:(1)房屋的出售价格过高:房价收入比是表现房地产价格高低的基本指标。过高房价收入比意味着房地产价格脱离需求基础。国际上合适的房价收入比一般在1∶2~6之间,我国平均房价收入近1∶8;不少城市在1比10以上。(2)出售价格上涨过快:房地产价格持续急剧上扬是房地产泡沫的重要表现,合理的出售价格增长不应高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否则这个增长将不可能长期持续,而在中国这个情况不容乐观。(3)实际租金下跌:2006年~2007年,房屋的租赁价格增长率为1.8%,远低于城市居民消费价格11.2%增长,表明房屋的实际租赁价格在迅速下降。上述现象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房价方面表现为泡沫。

2.需求表现:房屋销售急剧增长,抵押贷款大幅增加,国内外资金大量进入。在中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存在如下问题:(1)房屋销售额超常增长:房屋销售额增长率应以略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的速度增长,过高的增长意味着存在真实需求以外的投资需求。近年来,由于对房地产过热预期,房屋销售额增长率达到42%~56%,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25~27.5个百分点。这表明房地产销售市场存在着大量的投机需求。(2)抵押贷款爆炸性增长:房地产真实需求依赖于家庭收入的增长,房地产投机需求膨胀主要依赖于住房抵押贷款的增长。因此,住房抵押贷款增长与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比,从需求的角度反映房地产泡沫的发展程度,指标值越大,说明投机程度越高。近年来,个人住房贷款高速增长,已明显超过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长。(3)国际热钱与民间游资大量流入:目前国际游资以各种隐蔽的方式大量进入中国,并投资房地产,带动投机需求。据有关专家估计:目前我国约51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贸易顺差约10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约3000亿美元,余下来的1000亿美元就是热钱,其中部分游资就流入到房地产市场领域。上述现象说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需求方面表现为泡沫。

3.供给表现:供给超常增长,房屋空置率过高。在中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存在下列问题:(1)投资性购房的比重高:投资性购房资金占总购房资金的比重是判断房地产泡沫的重要指标。国际上这一指标的警戒标准为10%。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各地投资性购房比重增长过快。(2)供给超常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额超常增长、开发贷款超常增长、开发贷款超常增长、施工面积超常增长。(3)房屋空置率过高: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是10%,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中房屋空置率达到25%。这些现象说明了中国房地产市场在供给方面也表现为泡沫。

从房价、需求、供给三个方面来判断,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都存在明显的价格泡沫。

三、房地产行业价格泡沫经济学模型的设计――基于改进的CAPM模型

泡沫是价格问题,价格又决定于供给和需求。房地产行业的泡沫本质上是一种供求失衡现象,是价格狂热的向上偏移。但到现在为止,一国的房地产行业是否存在泡沫只能从上述的指标来判断,一直没有建立一套系统的模型。在本部分,笔者结将结合倪鹏飞等人的研究成果,并参考借鉴CAPM模型,试图建立一个综合评价的模型来测定房地产行业的泡沫。

CAPM(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的缩写,中文意思: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由经济学家威廉-夏普(William F. Sharpe)、约翰-林特纳(John Lintner)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自那时起,一直对财务界产生重要的影响,该模型假设非系统性风险可通过多元化投资分散掉,不发挥作用,只有系统性风险发挥作用。就特定证券而言,相关风险不是总风险,而是个别证券的系统性风险。

CAPM的公式为:

其中是证券J的报酬率,是无风险资产的报酬率,是市场均衡组合的报酬率,β是证券J的贝他系数。β越大,系统性风险越高,要求的报酬率越高;反之,β越小,要求的报酬率越低。证券组合的β是个别证券的β的加权平均。

借鉴CAPM模型,笔者建立的测定房地产行业泡沫的经济学模型如下:

其中,表示未来一期的房地产价格,表示现期的房地产价格, 表示前一期房地产价格,表示现期的房地产价格比前一期的价格变化。特别要指出的是,常数,因此,随机项u具有异方差性。而值与值正相关,值越大,则值越大,反之,值越小,则值越小。

房地产泡沫究竟有多大,主要取决于值,值则主要取决于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值也受房地产市场供给的影响。可设:

表示影响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函数,而表示房地影响产市场供给的函数,并设α>β,(α,β均为常数),表示房地产需求对值的影响比房地产供给对值影响要来得大。则有:

其中,表示现期人均年收入,表示现期房地产价格,表示房价收入比弹性,E表示恩格尔系数,a、b为常数,表示各变量对该需求函数的影响度;v是随机项,表示影响需求的其他决定因素,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政府有关政策等等。

表示现期对房地产业的投资,I表示现期的总固定资产投资,表示房地产投资增长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长,K表示空置率,c、d为常数,表示各变量对该供给函数的影响度,F表示负债率,n次幂表示负债率对供给的影响(影响有正向有负向,主要看房地产企业从什么角度看待负债与盈利预期);w是随机项,表示影响供给的其他决定因素,包括房地产价格、利率、政府有关政策等等。

四、模型的分析与评价

上述模型很好的将影响房地产价格的相关指标进行了拟合,剔除了一些不易量化的指标,可以达到一个综合评价的效果。该模型克服了以前的判断房地产行业是否存在泡沫只是使用租售率、收入房价比等单一指标的方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这是文章的一个创新。但由于该模型的建立是基于CAPM的启发,而CAPM模型在应用存在着检验的可观察性问题,因此,检验的可观察性问题是房地产泡沫分析模型无法克服的一个不足;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如何有效量化政府的有关政策也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挑战。总之,该模型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待在实际运用中进一步进行修正。

参考文献:

第9篇:泡沫经济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泡沫经济;启示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9.004

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经济通常认为是在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间的4年零3个月发生的经济现象。在这短短的几年里,日本经济经历了从疯狂的经济增长到经济崩溃的历程。在这个以投机投资为主的经济增长的过程后,日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来消化这个苦果。这次日本的泡沫经济的破灭给日本经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使得在接下来的10余年里日本的经济发展毫无进展,这十年通常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日本经济的不正常发展起源于1985年9月在美国纽约签订了影响日元走势的“广场协议”。日本认为日元只会升值20%左右,但实际上,日元的升值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一发不可收拾,但是这并没有令日本在国际交易中处于劣势。在当时日元每年持续升值5%左右,只要外国资本兑换成日元,就肯定是有收益的,因而大量的国际资本进入日本。在外国的资本的刺激下,日本的各种投资产品出现了爆炸式增长,1985年至1991年中,日本的股票价格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土地价格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与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火爆相比,日本制造业受到了日元升值带来的消极影响。大量的制造业企业产品销售受阻,被迫破产,仅1986年就破产了3000余家企业。虽然实体经济举步维艰,但是在外国资本的引导下,日本的房地产和金融市场一直处于高速的增长。日本央行这时候没有正确的发现了经济运行的问题,采用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并且不断的降低官方贴现率,增加货币供给量并且出台6兆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后期又追加4兆亿的经济刺激计划。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使得实体经济走出困境,反而让更多的投机分子更轻松的取得资本,使本来投向制造业的资金也流向了金融房地产市场中。这样的政策对日本本就不正常经济现象来说,等同于火上浇油。等到日本在1991年泡沫经济被戳破时,出现了下列几个疯狂的现象。在股市上,从1985年到1989年,日经平均指数从13113涨到38916点,在4年的时间翻了2倍;东交所的上市公司价值从169万亿日元涨到527万亿日元,同样翻了两倍,恐怖的是,在1989年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公司价值是当年日本的GDP的1.3倍;比这严重的是房地产的泡沫,1985年到1988年期间东京的商用地价格指数从120涨到334.2,仅仅3年就涨了2倍。1990年,号称一个东京就可以买下美国全国,房地产泡沫高到匪夷所思的程度;银行和金融机构不断的提升金融信贷的额度,银行认为只要有地产抵押就可以支取大量资金,让非理性的银行信贷迅速扩张,使银行无法面对即将到来的经济危机;日本央行不断推行金融自由化的策略,使得资本在市场中流动得越来越自由,受到央行的管制也愈来愈小,对投机分子不作为让日本经济的泡沫越做越大。

1989年末,日本政府意识到经济的失控,在短短10个月里就将原来2.5%的超低官方贴现率升到6%,要知道签订广场协议前的官方贴现率也只有5%。同年3月份,从大藏省开始的限制土地融资的政策在日本全面实施使得资本无法进入到房地产行业。原本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一下就变成了紧缩新财政政策,让日本的经济泡沫无法继续运行下去,日本经济最终迎来了“硬着陆”。1991年1月,日本的股市突然崩溃,紧接着房地产价格也随之不断下跌。到1992年,在一年的时间里东交所和东京房地产价值分别下降了230万亿日元和93万亿日元。股价暴跌几乎让日本所有的金融机构陷入了巨额亏损,各大银行为了保持资产,也开始惜贷,并且加紧收回贷款,导致一些中小金融机构濒临破产。在这之后日本各行业都相继崩溃,日本经济陷入了难以挣脱的沼泽中。在经济崩溃后,日本大部分的民众从富有的房地产持有者瞬间变成了负翁,大量的房地产信贷抵押贷款难以收回,使得日本银行的坏账迅速增加。经济崩溃的影响还体现在对民众心理打击上,泡沫经济时日本民众坚信的银行不倒,房地产不降价在一夜之间崩塌。随后的一系列经济打击令日本民众对日本经济彻底丧失了信心。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新世纪的到来。

关于这次日本泡沫经济的爆发,我们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分析原因。其一是泡沫经济爆发的外部因素:(1)广场协议的签订。这次协议的最终结果是日元迅速升值,而且与日本所认为的升值20%相去甚远。升值的日元在美国的操纵下,逐渐进入美国,一方面增持了大量的美国国债,为美国减轻了国债压力;另一方面投资了美国的房地产行业,成为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主要承担者,加剧了日本的泡沫经济发展。(2)金融自由化。为了方便美英等欧洲国家在日本资本市场资金的自由流动,美英操控日本央行取消了原有的金融体制并逐步实施了金融自由化。在金融自由化的逐步实施中,政府对资金的管理能力逐步下降,到最后,各种金融投机活动合法化,成为了日本经融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投机活动在泡沫经济中不断将资金投入看似一本万利的房地产,股票中,而政府无法进行约束,加剧了日本泡沫经济扩大。(3)西方国家一手主演的“威尼斯骗局”。即由一大批资本同时进入一个有限的,近似饱和的市场,哄抬物价,使资本虚假膨胀,在资本膨胀到一定程度时迅速推出该市场,获取差价利益,同时也会导致该市场的崩溃。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完成了战后重建并且让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属于日本的经济奇迹。如此强大的且经济持续增长的日本绝对不是欧美国家所期望看到的,于是在经济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驱使下,欧美国家向日本伸出了魔爪。其二是泡沫经济爆发的内部因素:(1)本国市场趋近饱和,产生大量的剩余资本。日本人口众多而又占地狭小,资源有限,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投资机会减少。由于贸易顺差的存在,日本金融市场又存在大量的逐年增加的剩余资本。这时候在日本稀缺的土地资源进入了日本投资者的眼里,在当时看来土地价格是肯定不会下跌的,这些剩余资本在金融机构的引导下逐渐进入了股票和房地产市场。(2)日本畸形的产业结构。二战后,日本政府因地适宜创建了一套具有日本特色的适合日本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和从业机制。随着经济的发展这套机制的缺点逐渐的显现出来,即从业人员终身从事某一项工作,无法从事和拓展新的领域创造新的投资机会。而日本当时的产业调整又遭受到了社会的巨大的助力,成效甚微,剩余资本继续产生,由于无处可去,继续流向金融房地产领域,助长了泡沫经济膨胀。(3)日本央行数次政策失误。广场协议签订后,日本政府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反而实行宽松的财政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助长了泡沫经济的形成和扩大,这是日本央行的第一次失误;日本不断放宽的金融政策形成了过于宽松的金融体系导致日本对本国的资本的控制不足,使得政府在面对大量的投机资本时无法做出及时的有效的回应,只能依靠市场的被动调节来处理这些问题,这是日本央行在当时政策作为方面的又一次失误;当日本经济已经膨胀到极致时,日本央行迅速的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使得日本泡沫经济没有缓和机会便被戳破,一手将膨胀的日本经济送入谷底,“硬着陆”的日本经济迎来了跳楼式的崩溃,这是日本央行的第三次失误。

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并没有任何的缓和,整个20世纪90年代甚至21世纪初日本经济都是在经济衰落中挣扎的,直到2005年日本经济才勉强走出衰退。泡沫经济的后遗症影响深远而又全面。从个人到国家、从微观到宏观、时时刻刻、方方面面都能感受到泡沫经济的危害。

把我国现在经济情况同当年的日本经济情况相比,我们能发现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西方国家不断压迫人民币升值,市场存在大量的过剩资本,房地产价格的飙升,房地产成为一项保险的投资项目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正所谓前史之鉴后事之师,我们必须要警惕经济的发展,时时保持忧患意识,不能被现在经济增长现象迷惑。我们要认真研究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防范措施。从日本泡沫形成的主要原因来看,我们可以有以下的政策措施:(1)坚持汇率自主,不受国外影响。我们可以适当的升值,也可以适当贬值,前几年人民币有一个迅速增长的时期,直接导致了许多沿海制造业企业的破产,我们应当引以为戒。(2)规范金融体系的制度。现今,我国的金融体系中还有许多的不规范的地方,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我国目前是以一行三会为主的金融监管格局,但是从实践看这个格局还是有许多金融问题难以解决,中国应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尤其是财政政策的实施与管理相结合的体制。建立能够预测,控制金融风险的体制。(3)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提高群众的消费水平。由于中国千百年来的习惯,中国群众喜欢存钱大于消费,可能一个不起眼的家庭,一下就能拿出大量的存款。我国人民不愿意消费的一大原因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政府对百姓没有做到基本的保障,使人民不敢消费。如果政府在以后可以建立健全保障系统,相信中国人民的消费收入水平都会提高。(4)改善中国产业结构,增加投资方向。在日本泡沫经济时期,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当时没有合适的投资机会,房地产是最稳定的投资产品,这和现在的中国何其相似。当前中国的市场中,最不缺的就是资本,最缺的就是好的投资项目。所以政府应当引导国家的产业结构优化,增加创新型企业比重,增加投资者的投资机会。(5)制定及时有效的财政货币政策。央行应该时时刻刻关注金融市场变动,及时的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不能受西方国家的干扰。不能像日本央行一样,制定的政策都慢半拍。(6)警惕西方的经济陷阱,防止进入经济圈套。西方在市场经济的路上已经走了很多年,而我国才刚刚迈开脚步。在市场经济中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经验上都比不过西方,我们不仅要辩证的看待西方的经济理论,还要警惕西方资本在我国境内的流动。要知道无论是泡沫经济时代的日本,还是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经济都有西方国家操纵的影子。

参考文献

[1]杜艺中.日本泡沫经济的在回顾于启示[J].金融与经济,2010,(4).

[2]熊名奇,米运生.日本泡沫经济与中国当前经济对比分析[J].商业研究,2010,(01).

[3]余辉.日本泡沫经济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