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能源开发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新能源开发的目的和意义精选(九篇)

新能源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第1篇:新能源开发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中图分类号】 F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016-2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之一,广布其间的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灌丛及沼泽湿地等不仅在涵养水源、提供饲草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调节气候环境以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维系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三江源地区是青海省藏族群众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藏族人口占区内人口总数的近90%,群众普遍信教,藏传佛教在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这里地处青、藏、川三省区交界,战略地位特殊,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政治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开展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以及生态移民工程,对于构建我国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而继续教育又是生态移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任务,通过学习、培训,使广大农牧民从根本上脱离传统的放牧生产,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

一、相关概念

(一)移民。移民,中国古已有之。国内外学者对移民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还没有一种确切的、统一的、公认的定义。移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移民与社会进步和发展紧密相连。有的学者认为移民是指超过一定空间距离的人群。我国的《辞海》对“移民”一词的释义是:(1)迁往国外某一地区永久定居的人;(2)较大数量、有组织的人口迁移。《英国大百科全书》对“移民”作了如下解释:移民通常是指居住地发生了经常性的变更的个人或团体。《美国大百科全书》对“移民”一词的释义是:广义的移民是指个人或团体有相当长的距离的比较经常性的迁移行动。移民是人口在不同地区或者同一地区不同地点之间的迁移及社会经济系统重建活动的总称。移民一般分为自愿移民和非自愿移民两类。

(二)生态移民。生态移民是指因生态环境恶化或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而发生的迁移行为。它是近代才出现的。国际上对生态移民的定义最初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因生态灾害而引发的移民,尤其是指中亚一些国家曾经进行的移民;另一个含义则是指“生物在空间的重新分配过程”,是进化生物学上的概念,即迁移。国内专家学者认为,生态移民是指消除平困、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把位于生态脆弱区或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其他地区迁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生态移民的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生态移民将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或自然保护区内分散居住的农牧民转移出来,使他们集中居住于新的村镇,以达到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三)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院校教育系统整合构成终生教育体系,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国家对继续教育的重视与否、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该国的综合国力的强弱。搞好继续教育对一个国家来说更是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生态移民继续教育的内容就是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信息、新技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新补充知识,扩大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本职工作的需要。

二、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概况

青海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50.4%。2003年国务院在此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5.23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区总面积的42%。作为保护区建设的配套项目,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同时启动。2005年1月,国务院第79次常务会议批准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1期),同年8月,工程正式启动实施,涉及玉树、果洛、黄南、海南和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共4州16县70个乡镇。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生态保护与建设、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支撑三大类,总投资75亿元,三江源一期生态工程于2013年收官。工程实施以来,共有10733户、55773人成为生态移民,为了使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8年来,省政府先后确定了11项三江源生态补偿政策,包括教育经费保障,异地办学奖补,牧民技能培训,转移就业补偿,草畜平衡等,共建立生态移民区85个。为进一步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12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总投资近160.6亿元。《二期规划》范围确定涵盖整个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包括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全部行政区域的21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镇,共158个乡镇,行政村(含社区)1214个。总面积为39.5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54.6%。二期工程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要求在生态建设中同步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增加农牧民收入。

三、三江源生态移民继续教育研究的实践意义

(一)对提高三江源生态移民教育培训质量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能够帮助省、州和县各级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和实施机构明确工作目标与方向,进一步提高三江源生态移民教育培训的质量和目标,创新培训内容、模式、方法和手段,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质量提升。能够帮助生态移民进一步深化对教育培训重要性的认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方法和原则,明确培训的目标、任务与方向,促进三江源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够为相关部门准确把握、认真做好三江源生态移民后续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针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的后续产业发展、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生态移民生活保障和提高移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等,迫切需要加大技能教育培训工作力度,提高技能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对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三江源地区开展农牧民技能教育培训是推动三江源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促进三江源地区农牧民转移就业的重大举措。充分发挥技能教育培训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开发民智和促进农牧区劳动力有序转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为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做出积极贡献。通过加大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多方式开展技能培训,特别是要开展适应当地产业发展的技术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转变观念,提高牧民的整体素质和牧民的生产生活技能,增强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对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三)对奋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要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青海是“中华水塔”,西藏是“世界屋脊”,如果把青海、西藏污染了,多搞几百亿的生产总值有什么意义呢?青海在全国是有战略地位的,特别是在生态保护建设方面,如果生态破坏了,对全局是大的干扰,抓好了,中央和老百姓都满意,反之都不满意。”李克强总理也指出:“从根本上遏制生态整体退化趋势,使支撑民族长远发展的 ‘中华水塔’坚固又丰沛。”在三江源地区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使广大牧民群众理解、支持和参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的意义和重要性,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为三江源项目的实施和奋力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筑牢中华民族生态安全屏障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四)对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具有重大作用。青海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省份,自古以来就是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在开展技能教育培训工作的同时,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让民族团结进步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成为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意愿和自觉行动,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根基,确保社会长期和谐稳定,为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强基固本。

第2篇:新能源开发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一、加强学习、更新理念,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办好农广校学历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提高农广校师资队伍能力,胜任新农村建设学历教育教学的要求。

三、扎扎实实的开展学历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培养具有新型技能的学历班学员,全面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四、充分利用农广校媒体资源优势,办好农广校学历教育,带动各种农民培训。

论文结尾总括全文: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好学历教育培训,需要农广人真正改变观念,把农民当作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充分利用媒体资源优势,开展多种形式教学,不断深化农村干部学历教育培训,用科学知识武装其头脑,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

关键词:新农村、理念、师资、媒体资源、学历教育教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党中央提出的一个鼓舞人心的国策,更是九亿农民的福音,建设新农村就是要培养大批的新农民,下大决心以有力措施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针对庞大的农民群体要整体推进融入现代社会,成为有知识、有文化、讲文明、懂科学、会管理、知信息的新型农民是远大工程,开展农广校学历教育培训,充分利用媒体资源优势,首先培养一大批村队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使他们成为率先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结合新疆沙湾县农广校学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探讨新时期如何更好的开展学历教育培训工作。

一、加强学习、更新理念,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办好农广校学历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农广校学历教育包括:中专层次、中专后继续教育、联办大专和大专以上层次。目前工作重点是实施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此项工作已列入2006年全国为农民做的15件大事之一,是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面对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农广人更新观念、理清思路,充分认识全国农广校体系是农民教育的专业机构、主力军和主阵地,农广人理应带头承担起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历史使命,紧跟上级校的统一部署,办好农广校学历教育工作,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提高农广校师资队伍能力,胜任新农村建设学历教育教学的要求。

承担着服务新农村、培养新农民为己任的农广校全体办学人员现有的水平与要求还有差距,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培养既具有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非常重要。近几年来,沙湾县农广校领导非常重视学校教师的学习和培训,多次选派县校教师去省外、省校和地区校参加各类培训,每年都参加县农业系统举办的农业技术更新培训班2次以上。在上级校发来的师资培训征求意见和建议时,我们根据农村实际需要上报培训要求。如:农村经纪人知识、计算机信息知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知识、农村政策法规等。

三、扎扎实实的开展学历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培养具有新型技能的学历班学员,全面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新疆沙湾县农广校中专学历教育班目前在校6个,其中05级汉语教学班3个、06级汉语2个、06级哈语1个,在校学生254人,学校下大力气从组建教学班、专业课程设置、教学与管理等环节上下功夫,确保中专班办出水平,办出质量;在完成上级校统开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沙湾县农广校根据县域新农村建设要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农民生活能源需要加开讲座课,开展现场观摩。就沙湾县从省外引进新产业—水飞蓟栽培技术、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农作物新品种介绍、种子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请专家授课并安排现场观摩。一年来2005级教学班共安排学历班讲座4次,满足了学历教育教学直接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需要。针对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普通缺乏计算机知识的实际,沙湾县农广校组织安排05级学员126名学员进行人手一台电脑的集中培训,学员普通认为经过农广校一年的学习,收获很大。学到了许多实用的知识,农广校课程设置实际实用,像以前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的学员,现在都能熟练的上网查阅信息,收发邮件,拓展了学员的视野,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方面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培养了农村带头人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目前2005级、2006级中专班学员已全面实施教学。

四、充分利用农广校媒体资源优势,办好农广校学历教育,带动农民各种培训。

农广校自建校已有25年的历史,成立25年来,农广校媒体资源有了很大的发展和独特的优势。从中央到县乡五级办学体系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农广校学历教育已形成正常教学秩序。学历教育课程中有许多配套光碟、磁带及农业实用技术书籍,在农广校学历教育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媒体资源优势配合教学使用,学员也可以随时借用带回家或给村民播放,是激励学员学好专业、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开阔农民视野的快捷途径。

利用网络资源优势,与学历教育教学共享媒体资源,进行农民各种培训是沙湾县农广校学员和广大农民朋友获取科技知识方便快捷的途径。沙湾县农广校利用现有的声像教材、技术图书资料、计算机网络开展培训。在全县首批建立音像资料库和科技书屋的有3个乡、6个村,现又在其他乡镇村陆续建立,在2003年12月沙湾县电台开办“致富早班车”节目,每天早晨播放半小时,截止2006年播放三年来,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有许多的农广校学员和农民朋友都在收听、关注此节目,也有打电话的、要求重播的、有寻求资料来源途径的,致富早班车电台节目得到县委、政府的好评,现在组织部的党员电教、科技培训也在使用农广校声像教材,达到资源共享。

2006年5月29日沙湾县农广校由中央农广校配发的卫星小站远程教育系统正式使用,并调入一名现代远程教育技能教师,结合2005级中专班开设课程情况组织学员收看了“法律基础与农村政策法规”、“绵羊山羊养殖技术”等课程,图文并茂,教学效果很好。先进的教学手段给农广校学历教育带来了春天,充分使用媒体资源,开展农广校学历教育教学,更直观、更实用。

第3篇:新能源开发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红色资源 湖北 开发 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简介】李源峰,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D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8-0021-03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湖北留下了丰富多样的红色资源。开发红色资源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湖北红色资源开发的意义

1. 提高湖北人民的精神面貌

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支点和中心,湖北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湖北省内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制约着支点作用的发挥。特别是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在革命老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不怕牺牲、勇于探索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烈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民,但这些地方经济疲软、公共基础设施差、人民生活水平低的现状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困惑,甚至有些地方政府萌生了“靠山吃山”,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得过且过的想法。开发红色资源,不仅仅在于提高地区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更在于传播革命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提升人民的精神面貌,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比其他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湖北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仅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例,在公布的四批共353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名单中,湖北有17个,并且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红色教育基地。湖北红色资源的开发,诠释了具有湖北地域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和发展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式和内容,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湖北地区的进一步深化。

3. 推进湖北全面深化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整体部署,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步推进。湖北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湖北省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湖北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的应然和必然要求。文化建设搞得好,才更有利湖北经济社会的发展。湖北始终坚持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理念的现实体现,是湖北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文化建设领域的特色内容,是实现湖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历史性跨越的重要途径。

二、湖北开发红色资源的优势

1. 外部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一极,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地位。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下一步深化文化机制体制创新,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湖北省进而提出了“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目标。这就为湖北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湖北红色资源的开发、红色产业的发展处于大有可为的机遇期。

2. 内部因素

湖北是文化大省,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湖北是中国红色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湖北的红色资源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历程,从中共建党、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湖北:1920年成立的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推动了共产党的成立;八七会议见证了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性转变;京汉铁路大罢工把中共工人运动推向了高潮;新四军军部在武汉的成立,对抗战起到了积极作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实现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的转变;武汉长江大桥,见证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风风雨雨,等等。在历史的长河中,湖北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资源优势。

三、湖北红色资源开发的问题

湖北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开发的内容和形式,拓宽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依然存在着对红色资源的认识缺乏,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滞后,资源的深层开发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红色资源经济价值挖掘不够

红色资源具有历史见证、文化传承、政治教育、经济发展等价值。但是,湖北的红色资源开发存在着不平衡,注重强调红色资源的政治教育价值,而忽视了资源本身的经济价值。到目前为止,对于湖北红色资源的经济效益挖掘不深,缺乏具有规模效应、集群效应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红色资源尚未实现产业品牌转变。

2. 开发来源单一

红色资源的开发涉及到文化、环保、林业、旅游等多个部门,条块式的政府模式势必造成各部门之间协同配合不足,甚至出现掣肘。同时,旧的机制体制过度强调政府对于资源开发的扶持,文化产业的准入门槛高,限制了社会资本的流入,降低了红色文化市场的活力。而政府作为红色资源开发的主体,财政资金往往无法满足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红色资源开发。

3. 创新能力较差

目前,创新能力不足阻碍了湖北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创新能力不足更多体现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简单化,红色旅游项目同质化,内容和形式固化,宣传渠道单一化,红色资源整合不充分等方面。最主要的是,红色资源开发运营模式僵化,没有实现政府与市场相结合,从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创新不足的问题。

4. 红色文化产业整体效益不显著

近年来,红色旅游火热升温,革命老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经济效益增长显著。然而,作为产业资源而言,红色资源开发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一些与红色文化、资源结合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产量喜人,但经济效益不佳。红色旅游作为红色产业发展突破口的同时却未能带动整个产业的进步。

四、湖北红色资源的开发思路

1. 开发与保护并重

湖北红色资源开发的前提和基础是资源的保护。首先,提高党和政府、人民群众对于红色资源的保护意识。湖北省各级党委和政府作为红色资源保护的主体,必须加强对红色资源的重视程度和保护力度,加大资源保护的社会宣传,积极营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的保护格局。其次,对现存资源实行集体保护,定期对革命遗迹、遗址、文物进行维护和修缮,加强对省内文物单位的申报工作,建立完善红色资源存档制度。再次,以开发促保护。保护红色资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的开发利用,进而促进资源的保护、再生,形成“保护―开发―保护”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2. 加强政府主导和制度创新

2011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努力实现湖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目标,对于红色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这就为湖北红色文化建设、红色资源开发提供了宏观上的指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根据本地区红色资源的实际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行之可效的方针政策。制度创新方面,深化文化机制体制创新,实行现代管理制度,加强对于资本的运作,强调政府对于红色资源开发的财政投入,加大对相关行业的政策支持,加强革命老区的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放宽红色资源开发、红色文化产业建设的市场准入门槛,积极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金的投入,增强红色文化建设领域的市场活力。

3. 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势必将红色文化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考虑到红色文化产品和消费群体的特殊性,这就要求红色文化产业发展要找准切入点,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积极引导红色文化与传媒、影视、教育、图书出版等行业的结合,善于发现潜在的消费群体,推陈出新,打造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红色产业。

4.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

首先,大力塑造红色品牌。长期以来,湖北的红色品牌效应并不凸显,红色旅游的知名度不高。而红色旅游品牌的塑造,关键在于深度挖掘红色资源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对省内红色资源科学分析、重点把握,着力塑造湖北红色品牌。其次,整体打造湖北红色旅游品牌。将武汉、鄂东和鄂西红色旅游置于整体系统下,通过加强各区域的联系与合作,发挥集聚效应,实现全省红色旅游的联动。再次,加强文化品牌宣传。加强整体宣传和个体宣传结合的方式,以荆楚文化、巴土文化为依托,用红色品牌吸引人、感染人。

5.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红色资源的开发必须紧扣时代主题,牢牢把握时代潮流,紧密与科技进步相联。不能仅仅将网络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旅游宣传的平台,更要将其作为红色文化创新的发源地和试验场。加快红色资源与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拓展红色资源的发展空间。

人才培养为红色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撑,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湖北红色资源开发的迫切要求。在红色文化传播方面,注重培养一批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对红色文化有深刻了解的专业性人才,特别是需要发挥高校的育人作用;在红色资源开发方面,急需培养一批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懂得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现代管理经验的组织管理人才;在红色旅游发展方面,需要培养一批深入了解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对旅游景点熟练掌握,解说深入浅出、运用自如的优秀导游人才。

6. 打造革命老区的特色品牌产业

红色革命老区多数处于山区,有着非常多的特色资源,其原生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深受人民的喜爱。比如红安的花生、红苕等,都是湖北的本土资源。然而这些产品局限于运输不便、销售渠道窄等因素,发展前景不明朗。要帮助革命老区的本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要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产业。革命老区的品牌产业要做强,必须根植于本地的红色文化。优质产品和红色文化合力打造的红色产业,增加了品牌的附加值,有利于在省内和全国范围内开拓市场,促进老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11,(21).

[2]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02).

[3]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01).

[4] 吴小莲.湖北红色资源开发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5).

第4篇:新能源开发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 人本主义 一体化网络实践教学平台 开放式

[作者简介]史建政(1971- ),男,河北大城人,廊坊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集成与安全;林鹤(1982- ),男,天津人,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开发。(河北 廊坊 065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廊坊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CDIO的创新型网络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2217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60-02

实践教学是高职培养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课程整合方面还面临很多问题,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衔接、实践能力培养的层次化方面。高职教育在新时期要真正实现内涵发展,必须从实践教学层面进行改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高职内涵建设已成为国家实施教育战略的重要抓手。2011年9月29日,《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构建高职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实践教学平台研究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而自主建构内心确信的过程,学习者在构建内心确信的过程是借助教师和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并使之产生有意义的关联、整合的过程。其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学习的自主性、情境性和社会性。

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强调学习者获取知识的情境、途径和过程。支持不同的学习者进行“发现式”“互动式”“探究式”“自主式”和“协作式”学习,为学习者创建建构主义的学习情境。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以美国的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主要研究健康的人格和自我实现。强调学习的主体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①,强调“以人为本”和“以整体人为对象”,在培养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习者的情感态度②。

在建设网络实践教学平台的过程中,应该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③,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学习社区,探索协作学习和移动学习,注重师生间情感互动环节的设计,为合作式学习的实施提供条件。

二、高职一体化网络实践教学平台的内涵

高职一体化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充分考虑高职实践能力培养的层次化,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衔接起来,构建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主要研究网络平台下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及构建方法。

基于网络平台的实践教学的本质与内涵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运用到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实践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三、高职一体化网络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思路与对策分析

高职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思路是围绕区域支持发展的重点产业,从企业岗位需求出发,以职业化的要求、标准化的规范和项目化的管理,规划、建设和运作网络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为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服务,推动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具体对策如下:

1.引入国际、国内先进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方法,确保实践教学平台系统性和先进性。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精髓,离不开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专业建设委员会必须根据对区域行业发展背景、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和专业群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充分调研,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的规律,明确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实践课程标准,围绕实践课程的教学实施和课程的教学素材整合推进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从根本上保障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系统性、先进性。

2.整合区域行业企业优质项目资源,实现平台的实践教学资源与工作岗位的对接。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增强网络实践教学资源活力的重要基石。参照企业的技术标准和岗位技能标准,将企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优质项目资源纳入平台资源中,通过整合企业正在使用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流程,构建高度仿真的工作场景,设计平台的实践教学资源,实现与工作岗位内容的对接,深入有效地推进校企合作。

3.实践项目以国际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引领,建立项目资源库。CDIO是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Operate(运作)英文单词缩写。2000年,麻省理工学院在美国工程院院士Ed.crawley的带领下,联合瑞典三所工程大学组成跨国组并获得Knut and Ahce Wanenberg基金会近1600万美元巨额资助,正式启动CDIO教育模式研究改进计划,在2004年创立了CDIO教育模式同时还成立了CDIO国际合作组织④。

网络实践教学平台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引领,将产品或系统运行的生命周期作为载体,以工程项目库建设为中心,按照分层递进的原则,围绕项目构思、项目设计、项目实现和项目运作四个环节组成项目管理流程。教师在工程领域的网络情景中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技能、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的综合能力。

4.参照国内外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标准,确保平台的标准化。技术规范和标准是实现数字化实践教学资源整合的前提。教育部在2005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制定教育信息化标准与规范,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国家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目前,我国制定的相关标准有《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31: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等。开发网络实践教学平台要参照国际通用资源开发SCORM标准(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可共享对象参照模型)、中国国家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CELTS(学习者模型规范)和网络内容属性标准(IMS),构建实践教学资源,确保平台建设资源的标准化。

5.建立平台资源更新保鲜机制,保证资源持续更新。网络实践教学平台的开发和利用是一项持续的工作,然而很多网络教学资源,如精品课程网站上传到网络上,却没有相应的维护和更新,更谈不上服务教学、服务学生。因此,探索实践资源开放性建设机制尤为重要。一是高职院校要成立专门的评价组织,加强平台资源在建设过程中的监控、监督,明确职责,进行教学效果评价;二是在设计过程中,要加强平台资源的互动,建立学习社区,链接班级博客,以人为本,调动资源使用者的积极性。各专业带头人和教师分工上传教学资源,同时学生是平台资源的最广泛使用者,也可上传个人资源,从而形成平台资源更新的良性机制,实现“海量资源库”的目标。

四、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1.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背景。廊坊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于2011年成功申报了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获得专项建设资金210万元。该项目坚持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育人过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资源库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是该项目的重点建设举措之一。

2.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逻辑功能。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教学平台从逻辑功能划分为学生模块、教师模块、实践教学资源模块、VPN远程实训平台管理模块和管理员模块。实践教学资源模块围绕管网、建网和用网三大核心能力,按照国际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引领,以课程为单元,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构建一体化的实训项目库;学生模块由系统动态生成,包括个人信息、我的项目和在线讨论、协作答疑室等,其功能是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完成学生实践知识的动态建构;教师通过教师模块构建个性化的课程,可以从实践教学资源模块获取项目,管理教学资源,进行在线答疑。管理员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用户进行管理,角色授权,上传公告,对答疑室和讨论区的内容进行规范管理,对学生网络行为进行有效的评价。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开发同步和异步交互工具,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了师生之间沟通交流、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知识的主动构建。

VPN远程实训平台管理模块是实践教学平台的特色。远程实训平台利用虚拟专网技术,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使用网络实训室的设备,突破了传统实践教学受时间、地点和实训设备和师资条件等的限制,利用L2TP+IPSEC技术,创建了一个远程开放的实训环境,提高实验设备使用效率,提高实验教学效率。该平台模块分为实训项目预约、教师批准(给学生分配VPN远程登录的用户名和密码)、在线实训、实训项目书和配置文档提交等。

3.建立有效的网络评价系统。在平台的管理员模块建立基于网络行为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评价系统,通过形成性评价分析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发现学生在网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教师对实训项目书和配置文档的审核,形成终结性评价,并把评价结果告知学生。通过网络评价系统有效地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网络平台资源的动态更新。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学的发展正处在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阶段。以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立开放的一体化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典型项目培养能力,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迎接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发展机遇。

[注释]

①张应奎.CAI课件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基本模式研究[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6(Z6):25-26.

②田凌飞.浅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09(10): 37-38.

第5篇:新能源开发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天人合一;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有着深厚的哲学底蕴,“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人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思考和探索自然规律,强调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因此,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之时,“天人合一”思想更显出它的内在价值,对中国当代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与“人类中心主义”

(一)可持续发展本身的哲学问题:

可持续不仅是口号;可持续不仅是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是技术更是哲学。

(二)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话题:

首先,“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观点:人与社会关系中,人是主体;人与自然伦理关系中,人是目的;利益是人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其次,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目的是征服与主宰自然;思维方式是主客二分;后果是导致资源、环境问题。

再次,对“批判”的思考:自然与存在物是否具有自为的价值和自身的利益。自为价值包括两方面:价值是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主体的需要;不与主体发生关系的客体,其价值就是无。自身的利益同样包括两方面:利益是关系范畴;环境与自然界不存在意识。

第四,结论:主体性是客观存在,对它的强调是有限的;自然界仅仅存在相对于人类主体的价值;生命与自然界具有规律,而不具有利益的尺度。

最后,人类仅仅是价值意义的中心。我们可得出结论,即“人类中心”与“非人类中心”仅仅是字面上的意义;实质上最后的落脚点都是人类的利益。

二、可持续发展与人和自然的和谐

(一)“人”的意义的扩展:

人的意义是在改造自然中获得的;人的意义的扩展是在协调环境中实现的;完整意义上的人在于自律和自身道德性的控制。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崭新的战略和现代思想,但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很久前:比如: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可持续性思想就是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最早源头之一。其涵盖: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思想;尊重生命、仁民爱物;主张对自然资源顺时利用,反对灭绝种群的思想;放眼未来,造福子孙的思想。

(二)关于“天人合一”的话题:

1、“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

“天人合一”的思想基于中国传统自然哲学,特别是道、无、一、气、阴阳、五行等理论,这些理论是“天人合一”思想形成的依据和支点。物质起源于“无”,产生于“一”,生命依赖于“气”。道是物质运行的规律,存在于客观世界,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我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自身与自然界的一致”,反对将人类和自然对立起来,天没有意志、感觉,当然没有思想、情感和目的,人类的兴衰、治乱、吉凶以及祸福都是自己造成的,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应与自然为敌。中国古代哲学多提倡“中和”,少提倡“斗争”和“征服”。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特色是有机的整体的看待宇宙,不仅认为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认为天地运动直接与人有关,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因此,“天人合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对实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明确定义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其基本点是:人类应当坚持与自然相协调的方式,追求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不应凭借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杀鸡取卵”的方式谋求发展,造成资源枯竭,生态恶化。同时,当代人在追求发展和消费时,应当承认和努力做到使子孙后代和自己有公平的机会,绝不能剥夺或破坏后代人或相邻地区本应享有的同等权利。

可持续发展就是以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为前提,以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首位,为此,它充分体现了以人类永续生存为核心,以社会全面发展为目的,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3、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始终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控制,资源保护和管理不断加强,环境生态建设步伐加快,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面临的矛盾、挑战和压力。

我国经济整体素质仍然不高。人口总量庞大,素质较低,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资源短缺,人均资源明显不足。在资源短缺的同时,资源破坏和浪费又非常突出,进一步加剧资源不足的矛盾。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

以上说明,我国在发展过程中,违背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导致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为了使发展能够持久,不给我们及子孙后代带来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发展道路,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天人合一”思想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面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天人合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对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启发作用。

(一)“天人合一”思想在适应自然上的作用

人类“为人独尊”造成了很多危害,比如:人类往往丧失对自然界异己性的认识,把自己封闭在事物的有性之中。可持续发展是对某种过程的维护。首先,我们不能改变自然规律,只能改变自然现状。其次,我们不能在整体上改变自然,而只能局部控制自然,自然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最后,我们不能宏观驾驭自然,只能微观影响自然。我们仍然必须适应自然,在适应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天人合一”思想在社会发展上的作用

我们应采取预防与治理结合,开采与节约并重的方式,减轻资源环境的压力,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促使社会全面发展。

(三)“天人合一”思想在开发自身资源上的作用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并且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更显不足。因此,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大量合格人才,使经济发展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一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灾难性后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必须坚持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合理开发和使用各种自然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深刻理解和借鉴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去粗取精,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第6篇:新能源开发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 键 词】 课程改革;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不应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和应试,而应该充分发挥历史课之人格教育主渠道作用,尤其是通过乡土历史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进入世纪之交,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启和深化,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日益成为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1]新颁《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部分中提出“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凸显出乡土历史资源整合利用的新特点:一是明确提出乡土历史教学概念,将其作为支持历史课程的一种途径;二是强调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三是乡土历史教学的目的更注重挖掘乡土历史教学的情感培养功能。这是新课改对乡土历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出的新要求。因此,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对于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意义重大。

一、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许多地方都已将博物馆、历史遗迹、历史音像资料以及大量的历史文献作为历史课程资源运用在历史教学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云南,目前历史教学中基本以教材作为全部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较为滞后。一是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看,主要是依靠少数的学科专家,并没有将广大的一线教师调动起来;二是从课程资源实施的空间看,仅仅局限于课堂;三是从对乡土历史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认识看,对乡土历史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认识还不够,导致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历史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的认识和利用,并且教师、学生和家长不知道从哪里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造成乡土历史教育资源闲置浪费;四是从课程资源内容看,统编教材资源偏重于知识特别是学科知识的开发,忽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教材结构单一,相应学科知识的发展和课程资源渗透与融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课程内容往往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意义

(一)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新课程《纲要》中指出:历史教学要“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那么何谓乡土史?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乡土”是指县(含市、区)一级的行政范围。乡土史也就是指发生在这一区域范围内的本乡本土的历史。2001年,教育部公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制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思路,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使每一级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同时也承担相应的责任,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成为各级学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2003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及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正式颁布。2004年山东、广东、宁夏、海南等四个省(区)最早一批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2009年秋季起,按照教育部云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进计划,我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也已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成为推进我省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要素。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因地制宜,有计划,并且主动地进行适度的课程开发,既满足了广大师生个体差异的需求,又融入了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而且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使学校课程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推进新课程改革,提升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同时,通过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使学生成为学业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当今学生普遍存在的学力不足的状况;培养学生自主交流、主动探究的能力,以及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

(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

长期以来,中学课程资源的选用实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国家课程,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充满多样性和差异性。在这样一个充满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环境里,不同地域的学校、不同学生和教师,无论是在生存背景、个体需求、先天素质、后天努力等多方面都存在广泛的差异,国家课程资源“只能忽略差异性而共同性与统一性”,往往形成课程设置与具体学校的“课程需求和条件之间发生严重错位”。多方因素影响下,造成了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中乡土史知识匮乏,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的局面。

2009年,我所在的学校昆明市官渡区一中响应区委、区政府的号召,由关上搬迁至官渡古镇对面的云秀书院。面对古镇,一方面,搬迁至此的广大师生们对古镇的历史和现状知之甚少;另一方面,近年来官渡古镇开始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了对古镇的开发和建设,从金刚塔的“整体顶升”到一批古建筑的修复,从古镇的整体规划到宝象河的治理再到一系列湿地公园的兴建,从服饰、小吃到民风民俗,乡土史资源十分丰富……于是我有意识地进行了一些调查,发现官渡古镇周边学校在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开发上,尚未有一所学校系统地在进行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形成文字结论。我所在的官渡区一中身处古镇腹地,古镇乡土资源的利用也仅仅在高中一、二年级作为选修课每周开设一次,力度和效度远远不够。并且我在古镇乡土史资源资料的收集中,发现就连古镇政府也未能有一个具体的职能部门对相关乡土资源进行汇总、整理……于是现行课程资源造成地方教育不能有效地服务于地方社会的发展,学生普遍对自己的家乡未形成深刻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学生成年后大都对自己的家乡不认同,不愿扎根家乡,亦很难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边缘人”。由此可见,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更符合地域性、彰显地方特色、彰显以人为本的时代特色,还可以让学生在关注主流文化的同时关注生养自己的一方水土,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家乡、民族和国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客观需要

大家知道,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课改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关于教师的作用和力量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使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化解,学生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于我。”这说明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起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这也充分说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新的课程开发思想和理念,更是广大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一场重大变革。它使得教师由国家课程资源开发下的课程计划的被动贯彻执行者到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参与者、创造者和实践主体,它有助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调动教师课程开发的潜质,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和需要,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使得教师可以获得更高的成就感,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三、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广阔前景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既能拓展历史课程资源,又能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讲解一些乡土历史,往往能克服统编教材自身的不足,能更好地发挥历史课程固有的各种功能。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一是由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与学生的时间、空间距离都比较大,加之现行的评价、考试制度,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不大。通过乡土历史资源的应用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二是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普遍了解得不多、不准确,“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甚至有很多错误的认识,有必要对学生补上这一课,使学生能对家乡的历史有一个全面科学的了解,通过对家乡有关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发挥历史教学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功能。三是对比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人文主义精神,发挥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方面应有的功能。

为保证开发与应用顺利进行,必须落实历史资源开发与应用中的人力支撑及制度保障。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应组织长期工作在教育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年富力强,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学生有爱心、耐心、细心,事业心强,专业知识丰富,人员组成合理的团队承担乡土历史资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研究任务。其次,要加强教育指导督导工作,健全长效机制,从政策、机制、经费等方面保证团队成员的相对稳定,要有计划地以各种方式对其进行培训,提高其研究水平。注意研究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矫正、调控研究过程。加强研究实施资料的积累、整理和分析并能及时反馈到研究过程中去。研究实施过程中,要极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实验氛围,以确保实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7篇:新能源开发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在传统教学中,任务技能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单位,而课堂教学的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不同任务技能之间的关联,学生虽然掌握了分散的知识和技能,却往往无法将多个技能进行有机整合,形成职业能力。

1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1.1 以能力本位教育思想为指导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各行各业培养第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其核心任务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1]。

区别于传统学科本位教育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主张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并以此作为实施教学活动的指导。能力本位教育思想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在欧美国家广被认可,并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实施过程中,能力本位教育根据特定行业的工作岗位、岗位任务和工作过程等要素,对职业能力进行分解,细化为具体、可量化的技能要求,并作为能力培养目标,再依据专业能力培养所需的知识支撑确定知识培养目标,从而形成专业教学目标[2]。

1.2 面向工作岗位的教学任务总体设计

软件开发的一般流程及各个环节所要求的职业能力要点见表1。

2 基于建构主义能力本位教学改革的教学设计

2.1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学习新知识时,并非从零开始,而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结构进入到学习情境中,基于原有的知识去理解新知识,即强调知识的关联性[4]。

2.2 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学任务设计

教学任务总体设计遵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教学单元的目标任务既要有一定的难度、有新鲜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要全面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确保学生“现有知识串一串”“当前能力跳一跳”,避免学生产生“遥不可及”的挫败感而影响学习热情。

笔者曾在互联网企业从事三年多的一线软件开发工作,结合对企业的调研结果,对软件工程师的能力成长曲线有较深的理解,并以“最近发展区”教育思想为指导,开展教学项目设计,“个人基本功―团队协作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三个阶段构成渐进式的教学任务总体设计(见表2)。

依托三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任务,完成渐进式的项目化教学任务设计,培养学生掌握运用JAVA编程语言进行软件设计与开发的技能,从而具备JAVA软件开发工程师的岗位能力。

2.3 “建构式学习”的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重视学习者自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强调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各类学习资料、与他人协作、寻求帮助交流等方式,将新的知识建构到自身知识体系中[5],这个过程可以归纳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个要素[6]。

2.3.1 创设教学情境,设定角色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角色:北江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软件开发工程师,根据表2所示的教学任务总体设计,为每个阶段创设相应的情境角色,从开发新手到资深工程师,每个情境角色面对的项目侧重点各有不同,从而完成建构式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情境创设。

2.3.2 制定协作机制,促进协作式学习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对学生进行分组,设定团队任务目标,并将团队任务的整体完成度纳入考核指标,引导学生开展分工与合作。通过对教学任务进行合理的设计,学生在软件开发工程师、开发小组长、测试人员、客服人员等角色之间进行转换,教师在技术经理、市场人员、客户等角色之间进行转换,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协作。

2.3.3 引导有助于学习的交流会话

交流会话是协作过程的重要环节,我们为学生提供“分组情况登记表”“项目开发进程表”“会议签到表”“会议记录表”“软件项目文档模板”等一系列文档参考模板,引导学生开展有助于学习的交流会话。

2.3.4 促进意义建构活动的开展

建构主义学习最重要的环节是学生带着现有的知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与他人协作、交流会话,??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7]。为避免课堂变成一窝蜂,影响意义建构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工作是协调和促进:一方面在课前,通过微课等为学生提供优质学习资源,避免学生在寻找学习资源的环节中浪费过多的时间;另一方面对课堂中的意义建构活动进行流程环节规划,形成“任务下达(创设情境)”―“观看微课等教学资源(利用资源)”―“讨论任务解决方案(协作交流)”―“项目设计和开发编码(意义建构)”―“讨论、分析、总结(协作交流)”―“深化拓展(意义建构)”有序的课堂管理,以此来对“自由”的课堂活动进行约束,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意义建构活动的开展。

2.4 多维度全方位的考核设计

建构式学习的考核应当聚焦于学习者是否有效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改变传统教学以期末考试为主的知识考核形式,重点考核学生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的意义建构过程,总成绩计算公式定义:S=αC+βP+γE,其中,C:意义建构过程性考核;P:职业素养考核;E:期末考试;比例因子设置为α=60%,β=10%,γ=30%。

意义建构过程性考核计算公式定义:C=,其中,RES:学习资源利用情况, 包括微课、PPT、项目需求等;COMM:协作交流过程情况,包括分组情况、签到表、会议记录等;PROJ:项目任务成果,包括文档、源代码、可执行程序等;比例因子设置为α=25%,β=25%,γ=50%。

3 基于建构主义能力本位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

3.1 实施“大项目化”教学,探索“建构式学习”

在传统项目化教学中,因课程需要而创设的项目,往往受课程的限制,无法真实反映岗位的需求;为弥补此不足,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学习的整体性,以项目流程串联课程,突破传统教学不同课程的边界,实施“大项目化”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职业能力开展“建构式学习”。一方面在任?丈杓剖保?分析教学目标与学生现有能力的关联与差距,设计符合“最近发展区”的任务情境;另一方面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将新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建构到个人的知识能力体系中,形成完整的职业能力。

3.2 营造“学生中心型”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不再是课堂活动的主导者,变成促进者和协作者[8]。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具有关联性、渐进式的任务情境,提供有用的学习资源,并在有需要的时候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营造一个自由、支持性的学习情境;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讲台,成为技能训练和讨论交流的互动协作场所,构建“学生中心型”的课堂活动。

3.3 以微课为载体开展教学资源建设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自主选取各类学习资料开展学习,结合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为避免学生在查找资料中浪费过多的时间而影响学习进度,教师将教学任务中的重点与难点制作成微课,降低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时间成本,提高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效率。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开展面向工作岗位的教学任务总体设计,以JAVA开发工程师岗位为例,我们设计了“网络聊天室的编码开发”“清职商城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超市进销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项目任务,社交和电商是当前互联网领域最为典型和流行的两类应用,为便于学生理解以及调动学生的兴趣,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得到应用,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与创意设计学院在2015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开展能力本位教学改革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①学生对企业的工作岗位有了切身的体会;②学生对不同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关联有了更深地理解;③学生的开发编码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此外,建构主义也要求任课教师与时俱进,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熟悉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紧跟行业技术发展潮流。

第8篇:新能源开发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KnowledgeBasedEconomy)的概念。有学者认为,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经济。知识经济的特点可归纳为:

(1)知识和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源和财富。

(2)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价值。

(3)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中的主导或支柱产业。

(4)地域、部门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对信息和知识的产生、传播、使用能力上的差异。

知识经济对教育领域也发起了全球性的冲击,新的教育革命是世界各国,包括发展中的国家,都要面临的挑战。要在这次冲击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要着眼未来,立足现实,找住机遇,创造自己的优势,我国教育领域要高度重视这场革命,及时把握住刚刚开始的历史机遇,及早研究对策,做好思想、人才和技术上的准备,以赢得未来教育的主动权。强调:“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人是知识的创造主体,也是知识创造的目的。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其社会投资主要是人才的投资。人才的质量将成为一个企业、部门乃至一个国家成功的关键。从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微软公司的崛起、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都说明了知识与拥有知识的人才的力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学校必须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思想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思考能力、创新的意识和创造的能力。这就是要求学校必须探索和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二、深刻理解教育技术内涵,抢占当代教育的制高点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的位置。”(见1998年5月16日《中国高教育报》“制高点专题新闻”发刊词《勇立潮头》)因此,学校必须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训练和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何谓“制高点”?站立其中,可以纵观全貌,总揽全局,控制大局。教育技术之所以成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是因为它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抢占了这个制高点,可以带动教育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材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教学理论都将产生深刻的变化。

“制高点”者,兵家必争之地也。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的制高点,这就意味着,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必争之地。在战争中,没有勇气抢占制高点的将军是个懦弱的将军,在教育战线,没有勇气抢占制高点的领导和教师是不称职的。

抢占制高点是一场攻坚战。在战争中抢占制高点要有一支英勇的尖刀班、先锋队。在抢占教育改革制高点中,这个尖刀班、先锋队就是全国1000多所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开展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的学校以及开展各项教育技术应用实验的学校,还有各级教育技术专业队伍和广大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科教师。因此,每一位教育部门的领导、学科教师、教育技术专业工作者,都应具有勇立潮头,敢当尖兵的气概,都要意识到自己作为抢占现代教育制高点的尖兵、先锋队所担负的时代责任感。

在战争中,要抢占制高点是要流血牺牲、付出代价的。在教育改革中攻占制高点,不会丢掉性命,牺牲的仅是旧的观念、旧的方法,但输入的是新鲜的血液。

抢占制高点是要有策略、要讲战术的。所以攻占教育改革的制高点也要注意运用策略和方法,要加强学习,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每个教师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尤其是要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

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探索并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1994年曾对教育技术作出新的定义。这一定义对推动我国教育技术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和促进作用。但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为了更好地结合我国的国情,深刻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正确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我们认为必须强调:教育技术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在这里,我们强调:

1.教育技术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

2.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要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3.教育技术是以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为研究与工作的对象,并以优化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为目标,因此,教育技术既要重视“教”,更要重视“学的“过程”和“资源”的研究开发。

4.教育技术是以系统科学方法作为方法论基础。教育技术的工作内容包括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

要抢占现代教育的“制高点”,要使教育技术真正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创造性人才中发挥作用,作出贡献,其关键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和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遭教育新模式

创造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归宿。

创造思维是指以解决问题为前提,用独特的思维方法,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的心理活动过程。创造思维有两个层次,一是科学创造层次,如科学家、发明家提出新的学说、发明新的产品等。二是个体自身潜能的开发和发展层次,对于中小学生,其创造性并不是要像科学家、发明家那样要完成一项具确“特殊意义的产品(一

种理论。思想或一种成品),而是指对学习者个体自我潜在智能有意义的开发和发展。这种层次的创造思维能力是第一层次的基础。

创造能力是指实现创造思维所提出的新思想并形成社会或物质产品的能力。创造能力的形成,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具备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在信息社会中,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目标,就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求异、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个性的知识结构的品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的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观察、思考、比较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发有助于创造教学的软件资源,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开展教学试验,探索并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开展专题研究,探讨创造教育的规律。其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是核心。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要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作指导

(2)要真正发挥教育技术优势

(3)要转变教学过程要素的关系

(4)要改变教学进程结构

(5)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

(一)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墓础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总是受到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与学理论的支配。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输的方式传授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对学生能力和情操的培养。在学习理论上,受行为主义理论的支配,只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环境刺激作出被动反应者,忽视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的发挥。把学生作为知识的灌输对象。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首先是要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新型教学模式首先必须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怎样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这就必须要深刻认识和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在教育中注重“三个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三个发展就是指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全体发展是强调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是强调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整体素质,防止片面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个性发展是要“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挖掘和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IESCO)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通常可用四个L来表达:

(1)学会认知(1earningtoknow),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来培育学生学会运用认知工具求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知识,学会建构知识,也就是要学会继续学习的本领;注重培养学生认知方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

(2)学会做事(1earningtodo),既要学会实践,更要学会创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要重视建造可供学生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实践,通过做来获得知识和能力。

(3)学会合作(learningtolivetogether),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就是学会合作生活,合作学习,从过去的集中教学方式到个别学习方式,到现在提倡的协商学习(也称合作学习)。

(4)学会生存(1earningtobe),学会生活、学会自身的发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重视发展性教学,建立“知识。能力一情操”三维课堂教学目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用于传授知识,还注重能力和高尚情操的培养。

四大支柱正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素质教育思想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出发点,但同时我们还必须遵循学习者学习的心理规律。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要注意学习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积极把认知学习理论引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中。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生动的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许多发现知识、探究知识和表达观点的有力工具。因此,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许多国家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其原因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许多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日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他说明人类的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1896一1980)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他还认为,认识的生长不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强调是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

(1)认识是在认知主体(学习者)与客观环境(社会文化情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

(2)认识的发展是通过对认知结构的不断进行意义建构中获得的。

(3)建构过程的发展是螺旋形上升的。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习者进人情境

(2)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

(3)强调组织学习者之间进行协商学习活动

(4)强调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

(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其原因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许多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

环境,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日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

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他说明人类的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

1896一1980)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

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他还认为,认识的生长不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强调是个体在认

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

(1)认识是在认知主体(学习者)与客观环境(社会文化情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

(2)认识的发展是通过对认知结构的不断进行意义建构中获得的。

(3)建构过程的发展是螺旋形上升的。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

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习者进人情境

(2)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

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

(3)强调组织学习者之间进行协商学习活动

(4)强调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

(5)强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这里的“协作”是指学习者合作搜集与选取学习资源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对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发现规律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现象的概括,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归纳。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为学习主体建造发挥创遣潜力的教与学的环境

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我们首先要摆脱把信息技术设备仅仅作为一种播放工具,用来传授知识的观念,而要把它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通过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构建新型教学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这里的“协作”是指学习者合作搜集与选取学习资源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对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发现规律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现象的概括,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归纳。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为学习主体建造发挥创遣潜力的教与学的环境

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我们首先要摆脱把信息技术设备仅仅作为一种播放工具,用来传授知识的观念,而要把它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通过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情境,提高学生的求异和洞察能力。要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把学生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了一种障碍。利用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所教的课程相干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情境包含有多种形式,包括事实性、意境性、示范性、原理性和探究性的情境。尤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局域网络和互联网络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不仅是告知学生…这是什么,”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辨,理解它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比较事物的相似性和特异性,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2)利用大容量存储技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利用图形化交互界面技术,建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新型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应关注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时,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和讲解教案上,而是应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我们可以利

用CD一ROM光盘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可以利用网络系统,共享资源,让学生学习如何从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从局域网络或互联网络中获取信息、得到多种学习材料,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查询、检索、探究并解决问题。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如何从资源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如何进行问题探究,并利用资源材料解决问题。

(3)利用信息组织结构的超链接技术,建造符合人类联想方式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路径,从多方向、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结果等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并在多思路的比较中,形成创造性的思路。

(4)建立模拟实验环境,计算机技术可以设计许多仿真实验,通过输入必要的参数,或者通过学生交互操作,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观察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

(5)利用网络传输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协商学习。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系统这类系统,通过资源共享方式,使全体学生共同观察一个典型事物,通过教师的调控,教师可以监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师生之间可以互相通话、教师及时对学生给予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分组讨论,彼此之间进行交流,表述观点。对同学的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互联网络对远程资源的查询、分析和利用,利用网络、进行通信、交流,培养信息应用能力。

(6)利用各种工具、平台,让学生利用平台创造作品。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汉字输入、表格处理、图形变换等方式让学生把所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输入计算机中,用文字、表格、图形等方式,把对观察和思考、协商、讨论的意见作出归纳、概括,进行意义建构,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物理问题的探讨。利用作图、作曲工具,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用集成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的教学过程,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的学习过程,通过“访问”和“表达”,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具有创造意识、平等意识、积极参与和探索的精神。

(三)努力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

教学过程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内容)和媒体四个基本要素。建构有利于创造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必须要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组织者;

(2)学生地位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

(3)教学内容的转变,教学过程不仅仅传授课本知识,还要重视能力的训练和情操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第9篇:新能源开发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KnowledgeBasedEconomy)的概念。有学者认为,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经济。知识经济的特点可归纳为:

(1)知识和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源和财富。

(2)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价值。

(3)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中的主导或支柱产业。

(4)地域、部门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对信息和知识的产生、传播、使用能力上的差异。

知识经济对教育领域也发起了全球性的冲击,新的教育革命是世界各国,包括发展中的国家,都要面临的挑战。要在这次冲击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要着眼未来,立足现实,找住机遇,创造自己的优势,我国教育领域要高度重视这场革命,及时把握住刚刚开始的历史机遇,及早研究对策,做好思想、人才和技术上的准备,以赢得未来教育的主动权。强调:“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人是知识的创造主体,也是知识创造的目的。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其社会投资主要是人才的投资。人才的质量将成为一个企业、部门乃至一个国家成功的关键。从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微软公司的崛起、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都说明了知识与拥有知识的人才的力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学校必须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思想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思考能力、创新的意识和创造的能力。这就是要求学校必须探索和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二、深刻理解教育技术内涵,抢占当代教育的制高点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的位置。”(见1998年5月16日《中国高教育报》“制高点专题新闻”发刊词《勇立潮头》)因此,学校必须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训练和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何谓“制高点”?站立其中,可以纵观全貌,总揽全局,控制大局。教育技术之所以成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是因为它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抢占了这个制高点,可以带动教育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材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教学理论都将产生深刻的变化。

“制高点”者,兵家必争之地也。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的制高点,这就意味着,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必争之地。在战争中,没有勇气抢占制高点的将军是个懦弱的将军,在教育战线,没有勇气抢占制高点的领导和教师是不称职的。

抢占制高点是一场攻坚战。在战争中抢占制高点要有一支英勇的尖刀班、先锋队。在抢占教育改革制高点中,这个尖刀班、先锋队就是全国1000多所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开展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的学校以及开展各项教育技术应用实验的学校,还有各级教育技术专业队伍和广大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科教师。因此,每一位教育部门的领导、学科教师、教育技术专业工作者,都应具有勇立潮头,敢当尖兵的气概,都要意识到自己作为抢占现代教育制高点的尖兵、先锋队所担负的时代责任感。

在战争中,要抢占制高点是要流血牺牲、付出代价的。在教育改革中攻占制高点,不会丢掉性命,牺牲的仅是旧的观念、旧的方法,但输入的是新鲜的血液。

抢占制高点是要有策略、要讲战术的。所以攻占教育改革的制高点也要注意运用策略和方法,要加强学习,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每个教师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尤其是要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

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探索并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1994年曾对教育技术作出新的定义。这一定义对推动我国教育技术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和促进作用。但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为了更好地结合我国的国情,深刻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正确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我们认为必须强调:教育技术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在这里,我们强调:

1.教育技术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

2.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要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3.教育技术是以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为研究与工作的对象,并以优化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为目标,因此,教育技术既要重视“教”,更要重视“学的“过程”和“资源”的研究开发。

4.教育技术是以系统科学方法作为方法论基础。教育技术的工作内容包括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

要抢占现代教育的“制高点”,要使教育技术真正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创造性人才中发挥作用,作出贡献,其关键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和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遭教育新模式

创造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归宿。

创造思维是指以解决问题为前提,用独特的思维方法,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的心理活动过程。创造思维有两个层次,一是科学创造层次,如科学家、发明家提出新的学说、发明新的产品等。二是个体自身潜能的开发和发展层次,对于中小学生,其创造性并不是要像科学家、发明家那样要完成一项具确“特殊意义的产品(一

种理论。思想或一种成品),而是指对学习者个体自我潜在智能有意义的开发和发展。这种层次的创造思维能力是第一层次的基础。

创造能力是指实现创造思维所提出的新思想并形成社会或物质产品的能力。创造能力的形成,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具备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在信息社会中,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目标,就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求异、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个性的知识结构的品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的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观察、思考、比较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发有助于创造教学的软件资源,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开展教学试验,探索并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开展专题研究,探讨创造教育的规律。其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是核心。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要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作指导

(2)要真正发挥教育技术优势

(3)要转变教学过程要素的关系

(4)要改变教学进程结构

(5)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

(一)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墓础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总是受到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与学理论的支配。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输的方式传授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对学生能力和情操的培养。在学习理论上,受行为主义理论的支配,只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环境刺激作出被动反应者,忽视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的发挥。把学生作为知识的灌输对象。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首先是要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新型教学模式首先必须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怎样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这就必须要深刻认识和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在教育中注重“三个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三个发展就是指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全体发展是强调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是强调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整体素质,防止片面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个性发展是要“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挖掘和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IESCO)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通常可用四个L来表达:

(1)学会认知(1earningtoknow),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来培育学生学会运用认知工具求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知识,学会建构知识,也就是要学会继续学习的本领;注重培养学生认知方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

(2)学会做事(1earningtodo),既要学会实践,更要学会创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要重视建造可供学生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实践,通过做来获得知识和能力。

(3)学会合作(learningtolivetogether),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就是学会合作生活,合作学习,从过去的集中教学方式到个别学习方式,到现在提倡的协商学习(也称合作学习)。

(4)学会生存(1earningtobe),学会生活、学会自身的发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重视发展性教学,建立“知识。能力一情操”三维课堂教学目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用于传授知识,还注重能力和高尚情操的培养。

四大支柱正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素质教育思想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出发点,但同时我们还必须遵循学习者学习的心理规律。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要注意学习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积极把认知学习理论引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中。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生动的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许多发现知识、探究知识和表达观点的有力工具。因此,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许多国家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其原因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许多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日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他说明人类的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1896一1980)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他还认为,认识的生长不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强调是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

(1)认识是在认知主体(学习者)与客观环境(社会文化情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

(2)认识的发展是通过对认知结构的不断进行意义建构中获得的。

(3)建构过程的发展是螺旋形上升的。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习者进人情境

(2)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

(3)强调组织学习者之间进行协商学习活动

(4)强调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

(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其原因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许多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

环境,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日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

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他说明人类的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

1896一1980)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

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他还认为,认识的生长不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强调是个体在认

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

(1)认识是在认知主体(学习者)与客观环境(社会文化情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

(2)认识的发展是通过对认知结构的不断进行意义建构中获得的。

(3)建构过程的发展是螺旋形上升的。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

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习者进人情境

(2)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

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

(3)强调组织学习者之间进行协商学习活动

(4)强调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

(5)强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这里的“协作”是指学习者合作搜集与选取学习资源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对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发现规律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现象的概括,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归纳。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为学习主体建造发挥创遣潜力的教与学的环境

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我们首先要摆脱把信息技术设备仅仅作为一种播放工具,用来传授知识的观念,而要把它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通过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构建新型教学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这里的“协作”是指学习者合作搜集与选取学习资源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对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发现规律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现象的概括,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归纳。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为学习主体建造发挥创遣潜力的教与学的环境

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我们首先要摆脱把信息技术设备仅仅作为一种播放工具,用来传授知识的观念,而要把它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通过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情境,提高学生的求异和洞察能力。要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把学生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了一种障碍。利用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所教的课程相干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情境包含有多种形式,包括事实性、意境性、示范性、原理性和探究性的情境。尤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局域网络和互联网络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不仅是告知学生…这是什么,”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辨,理解它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比较事物的相似性和特异性,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2)利用大容量存储技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利用图形化交互界面技术,建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新型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应关注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时,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和讲解教案上,而是应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我们可以利

用CD一ROM光盘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可以利用网络系统,共享资源,让学生学习如何从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从局域网络或互联网络中获取信息、得到多种学习材料,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查询、检索、探究并解决问题。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如何从资源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如何进行问题探究,并利用资源材料解决问题。

(3)利用信息组织结构的超链接技术,建造符合人类联想方式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路径,从多方向、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结果等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并在多思路的比较中,形成创造性的思路。

(4)建立模拟实验环境,计算机技术可以设计许多仿真实验,通过输入必要的参数,或者通过学生交互操作,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观察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

(5)利用网络传输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协商学习。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系统这类系统,通过资源共享方式,使全体学生共同观察一个典型事物,通过教师的调控,教师可以监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师生之间可以互相通话、教师及时对学生给予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分组讨论,彼此之间进行交流,表述观点。对同学的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互联网络对远程资源的查询、分析和利用,利用网络、进行通信、交流,培养信息应用能力。

(6)利用各种工具、平台,让学生利用平台创造作品。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汉字输入、表格处理、图形变换等方式让学生把所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输入计算机中,用文字、表格、图形等方式,把对观察和思考、协商、讨论的意见作出归纳、概括,进行意义建构,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物理问题的探讨。利用作图、作曲工具,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用集成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的教学过程,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的学习过程,通过“访问”和“表达”,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具有创造意识、平等意识、积极参与和探索的精神。

(三)努力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

教学过程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内容)和媒体四个基本要素。建构有利于创造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必须要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组织者;

(2)学生地位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

(3)教学内容的转变,教学过程不仅仅传授课本知识,还要重视能力的训练和情操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