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计算机的知识范文

关于计算机的知识精选(九篇)

关于计算机的知识

第1篇:关于计算机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计算学科;计算机课程;知识点;知识背景;课程教学

自2007年国家将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当做一项工程,并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来,如何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各高校日常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课程改革决定教学质量,而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实施。因而,有效实施课堂教学,使课程教学达到最优状态,从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成为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愿望。

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设置计算机专业的情况非常普遍,计算机课程教学成为高校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的计算机课程内容组织都是以知识点为主,因此,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和关联性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专业素养难以得到有效培养。对此,有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基于知识背景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思想[1],并对基于知识背景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展开了初步研究[2]。所谓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就是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与知识点有关的背景知识,将两者有机组合,强调知识的来龙去脉与知识间的关联,帮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文以高校计算机课程为例,分析课程知识背景的类型,阐述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并探究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内容组织方法。

1计算学科知识的特点

计算机科学是以数学和电子科学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它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并涉及各类先进技术,综合性与实践性很强。计算学科知识有复杂严密性、广泛应用性、快速发展性、文化传播性等特点,由此造就了该学科领域独特的思维方式。深刻认识计算学科知识的特点,对于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计算机课程教学效果,保证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复杂严密性:计算学科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后期,来源于对数理逻辑、计算模型、算法理论、自动计算机器等的研究,计算学科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计算学科综合了多种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计算学科中,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技术研究,最终目标都要体现在计算机软件产品的程序指令系统能机械、严格地按照程序指令执行,不能出错,计算机系统的这一客观属性和特点决定了计算机的设计、制造,以及各种软件系统开发都应该是严密的、精确无误的。

广泛应用性: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几乎在所有学科及一切社会领域中都被运用。其成熟技术(如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在各行业的成功应用,特别是嵌入式系统的应用不仅体现了其广泛的应用性,也体现了其先进的技术性。计算学科的许多理论同时具有理论、技术、工程等多重属性,使得其许多理论、技术和工程的内容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计算机的应用推动了社会发展,改变了生活状态,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了人们的工作条件,使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

快速发展性:计算学科知识的快速发展直接受计算机科学发展及应用的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计算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现,在我们掌握一门新技术的同时就又有更新的技术产生,想要以最快的速度接受并利用新技术关键在于个人对计算机科学的把握程度。

文化传播性:从广义上来讲,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指社会的精神文化,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艺术、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等,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统一体。计算学科与其他学科在知识传承面上的文化功能是相似的。它们都无例外地担负着传授学科基本知识、学科一般逻辑的职责。它对学习者的教育功能应该不止是“计算机”的,更是“文化”的。计算学科课程的学习不应简单地归结于工具性、应用性,还应有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

从计算学科知识的特点可以看出,仅仅从知识点出发是很难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的,更谈不上专业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不仅要讲知识点,而且还要考虑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状况,更要关注知识间的关联。

2计算学科课程的知识背景

当学习者接触到一个新的计算学科知识信息时,头脑中所有与此信息有关、并影响该信息加工过程的知识可以认为是该信息的主观知识背景,而客观存在或逐步形成的与该知识信息有关的知识可以认为是该信息的客观知识背景。计算学科课程的知识背景一般是指计算学科课程知识背后隐含的与知识点相关的知识信息,通常与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相关的人物、思想理念等密切关联,对计算学科课程知识背景的挖掘与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密切相关[3]。它主要是指在计算学科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有助于学习者对计算学科知识的认识、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知识背景,包括各种计算学科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出现时的一些人物、事件、趣事等。

计算学科课程的知识背景覆盖面极大,除了常见的人物背景、时间背景、事件背景、历史背景、社会背景等,还包括文化背景、相关学科知识背景、技术背景、应用背景,等等。

计算学科课程的文化背景简单的理解就是每个地域的不同风俗习惯造成的文化差异。例如,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使得中西文的处理就有所区别。西文单词由多个英文字母组合而成,是一个整体,编辑时是不应该将一个单词拆分开来的,而中文是方块字,不存在拆分的问题,但由于历史文化的沿袭,常常需要进行竖排。因此,同一个文字处理软件,针对不同的国家和文化,就需要设计不同的功能。

计算学科的课程涉及多门学科,如数学、物理、各种工程应用等,因而需要有丰富的知识背景。计算机科学植根于数学,从而数学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同时牢固的数学基础,也可使学生者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形式化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例如,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中常常涉及到数值计算、线性代数以及微积分等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具有这些方面的知识背景。再如计算机的设计制造与材料学、光电学、设计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由于计算机这种产品与一般工业产品不同,完整的计算机产品是“复合产品”,包括硬件、软件以及多种服务支援在内,而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又十分广泛,计算机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并进入办公室和家庭,因而相关的知识背景对计算机的设计和制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由于计算学科是集理论、技术、应用于一体的学科,其许多课程都有其复杂的技术背景。如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数据中获取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价值的知识的过程。它的提出以及被普遍接受是由于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研究和应用的技术基础。其技术支持归纳为数据库、数据仓库和Internet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和先进的体系结构的发展;统计学和人工智能等方法在数据分析中的研究和应用等。

计算学科本身有着很强的应用价值,故其所有课程都有其特殊的应用背景。如随着Internet网和Web的出现,以及环球信息网WWW的快速增长,基于网络的企业应用要求软件平台具有开放性、分布性和平台无关性。高效、可移植性的语言需求显得十分迫切。于是在1995年5月由Sun Microsystems公司推出了Java程序设计语言。用Java实现的HotJava浏览器实现了跨平台、动态的Web、Internet计算。从此,Java被广泛接受并推动了Web的迅速发展。

3基于知识背景的计算学科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基于知识背景的计算学科课程内容组织,借助知识背景为计算学科课程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不仅有利于学习者掌握新的知识,更有利于学习者对计算学科知识的来源、所处的位置、有何应用等有更深刻的认识,可起到帮助学习者深刻理解计算学科知识的内容和价值,从而尽快掌握计算学科知识的作用。但基于知识背景的计算学科课程内容组织,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必须满足顺序性原则。顺序性是指强调每一后继内容要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更深入、广泛地开展。计算学科课程内容的组织可按直线式与螺旋式两种方式,既要将计算学科课程的内容根据计算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相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又要按照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来组织,将课程内容与学习者校外经验有效地联系起来,以学习者的知识背景为基础组织课程内容,在不同阶段上使计算学科课程内容重复出现,在知识背景的基础上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度,从而使学习者的计算学科知识联结成一个网络。必须关心知识的应用而不只是知识的形式,从而使计算学科课程内容的组织具有一定弹性。

其次,必须满足整合性原则。整合性是指各种课程内容之间横向联系,以便有助于学习者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的课程内容统一起来。计算学科课程内容的组织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采用灵活多变的组织方式,以使学习者有机会更好地将前面课程内容作为新课程的知识背景,整合到新的课程内容之中,并让学习者所学的内容对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使学习者进一步认识到计算学科课程内容的现实意义。

第三,必须满足开放性原则。开放性是指课程内容应不断更新,要及时反映计算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这是由计算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计算学科课程内容应及时地整合计算学科的最新成果,同时注重处理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充分体现计算学科内容新颖的特点,建立不断更新的机制,使课程内容体系保持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

4基于知识背景的计算学科课程内容组织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不同课程的知识点有所不同,因此知识背景也有所区别,但同一学科不同课程的知识背景往往又相互关联渗透。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储备不同,接触同一个信息时的背景知识不同,对它的加工也会不同。同时,同一个人针对同一个信息的背景知识会变化,对它的加工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根据不同人、不同专业、不同学习阶段、不同的知识内容,分析并充分利用知识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学科知识。下面以计算学科课程离散数学结构为例,说明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内容组织的基本思想方法。

离散数学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的诸多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背景。许多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对如何开展离散数学结构的教学进行了实践与探讨。如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探讨离散数学结构的教学实践活动[4-5];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手段在离散数学结构教学过程中的应用[6];结合计算机服务计算的特点,进行面向具体应用领域的离散数学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7];通过建立知识点间的衔接,引入抽象具体转换机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来提高教学效果[8] ,等等。方法和思想很多,但如何将离散数学结构丰富的知识背景融入离散数学结构的课程教学,真正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离散数学结构相关知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确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以下列方法开展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

1) 通过介绍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加深学生对课程性质的总体了解。

离散数学结构应该算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教师要帮助学习者认识到,计算科学中许多理论是用数学描述的,同样,许多技术也是用数学描述的。集合论和数理逻辑是离散数学结构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数学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内容组织和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把人们对集合概念的认识过程、罗素悖论、康拓对集合论的贡献等背景知识融入其中,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集合”这一不加定义的原始而抽象的数学概念。在数理逻辑的讲解过程中,如果能把数学推理形式系统的形成于发展、黑尔伯特计划、可判定性等有关的知识适当加以介绍,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能够把递归论与模型论作一概念性的介绍,学生将会认识到集合论与数理逻辑在整个计算学科领域的地位。

2) 以课程知识应用为知识背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从科学计算到信息处理,从理论计算机科学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从计算机软件到计算机硬件,从人工智能到认知系统,无不与离散数学结构密切相关。离散数学结构课程十分抽象,其思想方法只有同“应用”联系在一起才会变得具体,才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离散数学结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与知识点应用相关的实例,将离散数学结构的研究对象与实际问题的描述、表示和分析设计等有关元素产生关联,使学习者通过对“能行性”这个计算学科基本概念的认识,实现应用对象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处理。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质上是一门离散数学技术,还可以让学生从“小”到“大”逐步提高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意识。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在教学过程还需要善于发现与综合,创造性地、以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方式将知识呈现出来。

3) 运用与知识点有关的人物与事件等知识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离散数学结构中各模块的学习,都会涉及有趣的人物、事件,这些人物与事件不仅与相关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而且是重要思想与方法的来源。如康拓、笛卡尔、罗素、黑尔伯特、哥德尔、欧拉、哈密尔顿、彼得森等人物,以及“货郎担问题”、“格尼斯堡问题”、“罗素悖论引起的争论”、“哈密尔顿的得意之作”等事件,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这些事件有助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4) 运用知识的关联对知识背景整合,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课程的结构体系。

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从总体上理解课程的思想和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离散数学结构由多部分内容组合而成,每一部分可以看成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研究各种离散量之间数与形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各部分内容的独立与联系,让知识在学习者意识里呈框架式、系统性沉淀。通过课程教学,能够帮助学习者树立计算机思维,建立起计算机知识网络,将杂乱的知识重新构架成一个系统的框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背景知识。如离散数学结构中的数理逻辑与抽象代数模块,是计算科学最重要的两项数学基础,它们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在计算科学许多有深度的领域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如可计算性与计算复杂性、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密码学、算法理论、数据表示理论、网络与通信理论等许多方面都离不开它们。在今天,数理逻辑与抽象代数在计算科学中最广泛的应用不仅仅解决了大量计算科学的问题,而且反映和融入了现代数学研究的主流。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如能从其应用背景、数学知识背景等方面入手,注意学科交叉,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究成果引入教学,强化学习者对知识应用方面的认识,并利用数学知识背景帮助学习者加深知识的理解,削弱其抽象程度,减少学习者的枯燥感,将会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对离散数学结构中的集合论模块,必须强调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基础,是现代数学不可或缺的基本描述工具。可以说现代数学的“大厦”是建立在集合论的基础之上的,从而集合论也是计算科学的基础,它在编译原理、信息检索、形式语言、数据库与知识库、专家系统、CAD、人工智能等各个领域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背景。另外,图论在电信网络、开关理论、编码理论、可靠性理论、计算机程序设计、故障诊断等计算科学的学科领域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5结语

高等学校计算学科课程教学要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广大教师和学习者对计算学科课程知识背景有足够的认识,要以宽厚的知识背景作支撑,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反映学科知识进程和学科知识的意义,避免知识的神圣化与教条化,促进学习者进一步提高学科意识和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晓如,张再跃. 计算机课程教学与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8(19):50-54 .

[2] 张晓如,张再跃. 基于知识背景的高校计算学科教学方法探讨[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3):651-652,657.

[3] 张晓如,张再跃.浅谈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J]. 计算机科学,2006(11):11-14 .

[4] 林丹玲. 浅谈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J]. 计算机教育,2006(3):35-36.

[5] 师雪霖,尤枫,颜可庆. 离散数学教学联系计算机实践的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8(4):113-115.

[6] 李锋,孙莉. 任务驱动式方法在离散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计算机教育,2006(3):27-29.

[7] 梁吉业,李德玉,吕国英. 服务计算学科的“离散数学”教学方法探讨[J]. 高等理科教育,2009(5):130-132 .

[8] 吕国英,梁吉业,李德玉,等.“离散数学”教学模式探讨[J]. 高等理科教育,2008(2):114-116.

The Organizing Methods of the Computing Discipline Course Contents

Based on Knowledge Background

ZHANG Xiaoru, ZHANG Zaiyue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3, China)

第2篇:关于计算机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CCC2002;课程教学;计算科学;科学史

1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技术作为现代技术的标志,已成为世界各国许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计算领域也已成为一个极其活跃的领域。计算学科正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发展,并大大延伸到传统的计算机科学的边界之外,成为一门范围极为宽广的学科,人们对计算学科的认识,已从知识层面上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1]。

1989年1月,美国计算机学会(简称ACM)和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计算机分会(简称IEEE-CS)联合攻关组在《ACM通讯》杂志上刊登了他们历经4年的研究成果——“作为学科的计算科学”的报告[2]。该报告围绕计算机的主要现象,从学科的三个基本形态,即理论、抽象和设计入手,结合科学与工程科学两大学科门类的基本特征,完成了计算学科的“存在性”证明,首次给出了计算学科的定义,为“计算”作为学科及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计算已不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概念,它已成为“各门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视角、观念和方法,并上升为一种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征的哲学范畴”[3]。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计算科学的内涵与外延从学科的角度得到进一步诠释,ACM和IEEE-CS以及计算机界关于计算学科认知问题的研究不断取得重要成果,其中,CC1991(“计算学科教程1991计划”的简称)和CC2001(“计算学科教程2001计划”的简称)报告为计算学科建立了现代课程体系。随着计算科学的不断发展,其课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2004年11月,ACM、AIS和IEEE-CS又联合公布了新的计算学科教程CC2004,文[4]对该课程体系做了分析与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行业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世界上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均设立了计算科学或与之相关的专业,国内的高等院校也不例外。为了有效地推行国内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同时又能与国际接轨,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研究组于2002年提出了“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ChinaComputingCurricula2002,简称CCC2002)[5],该教程从计算机学科教学计划的发展、计算机学科的定义、计算机学科本科生能力培养、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演变、计算机学科课程体系结构、计算机学科课程的教学计划与组织方法等方面全面阐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知识与课程体系的外延与内涵,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本科生能力与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为国内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制定培养方案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提供了指南,对中国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积极的推动作用。CCC2002给出了中国计算学科课程体系的描述,但如何围绕这一课程体系概括的知识领域和知识点来组织知识内容仍然具有随机性,特别是在幅员辽阔、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的中国,这种随机性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CCC2002的特点,理解其精神实质,根据地区的特点和各高校自身发展的水平与特色合理选择或组织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不断强化课程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课程目标的实现建立良好基础。

2CCC2002的基本特点

CCC2002的特点在于,它既有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又融合了国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研究成果;由体系到课程,自顶向下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按基础课程(包含部分核心知识单元)、主干课程(包含大部分核心知识单元)、特色课程(发挥各校特长,培养学生个性,体现地区特色),提出了课程分级实施策略;指出在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的描述及核心课程的设计方面,应充分体现“课程体系设计组织与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密切相关”的理念。CCC2002强调教学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同时又要注重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值得一提的是,该教程提倡研究型教学,进一步明确了教学向教育转变的重要思想。

在CC2002教程的引导下,国内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的广大学者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的诸多问题,如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类型、教学计划、教学实施、实践设计、教学评价等进行了广泛而有益的探讨[6,7,8,9],并根据学科体系要求,编写出版了一大批教材,丰富了计算学科课程体系教材建设的内容,推动了计算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虽然我们一直都在强调课程与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究竟什么是当代学生经过学科课程教育应当具有的综合素质,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就目前国内较为普遍存在的教育理念而言,近代课程与教学理论凯洛夫(N.A.Kaiipob)的“捷径主义”思想仍旧占据着主导地位,受这一思想的影响,教材内容通常比较“经典”,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围绕这些经过验证的、可靠的和基本成型的知识而进行,至于这些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却少有问津。所谓“捷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是科学上可靠的知识而不负有发现真理的任务,走的是教师引导的捷径而避免前人在历史上曾走过的弯路”[10]。虽然这一思想“发扬了传统教学论的优点,纠正了适用主义教育忽视系统知识偏向”,在目前高校教育的某些方面仍然具有积极作用,但就总体而言,它与CCC2002倡导的研究型教学、教学向教育转变理念有不相协调的方面。因此,高校计算学科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理当受到人们的关注。

3基于知识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教改研究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注重学生在知识点掌握基础上知识结构的形成,越来越感受到学生关于学科综合素养的内涵,在理工学科课程体系中引入越来越多的与学科有关的人文科学的内容,可以说是适应时代要求和发展的一种进步,是教学向教育转变的一种必然。然而,要真正做到教学向教育转变,仍然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工作要去完成。其中,如何根据计算学科教程描述的学科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在教材或教学过程的知识内容安排与讲授过程中,打破传统方式,在现有基础上推陈出新,就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我们是否可以做这样一种尝试,在课程知识的组织与传授过程中,把知识的来源即知识产生的背景有机地融入其中,使之成为教材内容的一部分或补充,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的背景和来源,更多地知晓与学科知识有关的人和事,更深地理解知识的内涵,更好地把握知识的运用与发展趋势,使学生在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学科意识和学科素养得到培养与发展。这样的做法无疑是有益的但却并非易事,有大量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和实践活动,其中以教学内容改革为先导的课程教学改革将成为学科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它涉及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等等,同时对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也将产生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人们具备学科知识,而且还要有学科思想史和学科方法论的知识。因此在学科教育中应该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科学和学科思想史研究。就计算学科而言,计算学科思想史研究是基于背景知识计算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

3.1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

现代计算科学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取得的伟大成绩,是人类长期从事社会生产实践的结果,是无数致力于计算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工作者们共同智慧的结晶。计算科学是整个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计算知识、计算理论及其应用的科学,是关于计算学科知识体系和与之相关领域知识及其相互间关系的总和。而计算科学思想史则是研究计算科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科学,其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计算科学发展过程中各个事实、各种现象和思想的分析,总结计算科学的历史经验,揭示计算科学的发展规律,促进计算科学的发展。计算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并非计算科学本身,它是以哲学、历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计算科学的发展历史。

作为一门科学,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涉及计算科学、工程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计算科学思想史是以计算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形成与发展为基础,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科学思想史研究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分析人类历史上计算科学重要成果和重要学术理论的诞生过程,其思想与方法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的科学与哲学意义。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将随着计算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进一步的发明与发现而不断变化并日趋完善,是一门极富发展性的科学。文[11]中,作者对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的特点、内容、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3.2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

所谓基于知识的课程教学就是把学科知识与知识背景有机结合,使之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统一体进行施教与学习的过程。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感知知识背后隐藏的思想与方法,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想象与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提高学生学科文化水平。

知识背景的内容可以是对知识产生过程的叙述,也可以是对学科知识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可以是直接的背景知识,如与学科知识有关的知识进程、事件、理论、思想方法和人物等,也可以是与学科密切关联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可以是正史中真实的故事,也可以是传说和轶事;可以是知识成功应用的经典,也可以是正在实践中的探索。

知识背景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课程设置的方法整体阐述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思想与方法,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等;也可以是针对具体课程的知识背景叙述,如关于课程的导论、绪论、前言等;还可以是关于课程单元知识背景的描述,如每个章节的前序、引导等;甚至可以是涉及知识点的知识背景,如有关概念的形成,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联等等。

把知识背景作为课程教材的内容,或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介绍与课程知识相关的知识背景,在目前高校的计算学科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加以应用,但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基于背景知识的课程教学。从基于课程知识的教学到基于知识与知识背景有机统一的课程教学,并非一门计算学科导论所能解决的问题,它涉及整个计算学科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教学计划安排,课程教学模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运用,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建立等一系列与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有关问题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是一项需要广大的计算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实施并不断取得进展的系统工程项目。

如果说基于知识的计算学科课程教学是围绕计算科学的知识体系及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取得的最新成果而进行的知识与技能传授,那么基于背景知识的课程教学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学科意识培养和学科素养教育,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将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学习兴趣的提高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指人们探究事物的心理倾向和获得知识的原动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们对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极为重视。中国古代教育大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德国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F.A.W.Diesterweg)在其倡导的“全人教育”理念中就阐述了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发展学习者自身的能动性思想,认为:“我们的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瑞士现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更加强调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并明确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情感意向和动力,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在全面推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很多,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风格、教学态度、教学评价等等,其中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也不失为一重要因素。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学生对“知识背景”感兴趣的程度要比对“知识”本身更高。因此,如果能够在课程教学内容编排中将与课程知识有关的人物、事件以及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实例有机的融入其中,就能够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激励”和“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兴趣的延伸,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并掌握知识。

(2)将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学习知识内容的理解

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过程,应遵循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即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官与认知事物接触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生动和直接的映像,包括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现象、各个片面及其外部的联系等;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对认知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通常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基本形式。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强调对概念的理解,对知识点的掌握等,这样的认知应属理性认识范畴。基于知识的课程教学内容组织通常是按照概念的引入、概念到概念、例题分析、实际应用举例,习题练习等步骤顺序进行,而课程内容的选择通常是经过实践检验或严格论证的知识的精华部分,是已经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产物。让学生在对认识的事物尚不具备“自然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基础上,去“理性”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只能是“填压式”的知识灌输,于是在我们的课程教学中就有了许多“先记忆再慢慢理解”的东西。基于背景知识的课程教学将经过提炼的前人对事物认识的自然经验和社会经验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学生在对事物感性认识方面的不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学习内容。

(3)将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体系的把握

在高等教育中,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通常是以课程体系来描述的,而课程的知识体系是由课程涵盖的知识主题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来刻画的。基于知识的课程教学往往只注重课程知识主题或知识点的教学而忽略课程之间、主题之间、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的阐述,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产生难以知识联想,对知识的认识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例如,很少有学生能够将平面中的“点”、集合论中的“集合”、命题逻辑中的“命题”等概念统一进行思考的,也很少有学生能够准确地回答在线性代数课程中学习向量空间和向量运算真正目的等等。基于知识背景课程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知识背景的阐述,将课程知识的初始本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呈现出来,为学生营造知识联想与知识探究的学习情境,更加全面地把握课程的知识体系。

(4)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

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应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CCC2002竭力倡导的研究型教学以及教学向教育转变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在学科课程教育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的过程是知识综合运用与发展的过程,对知识体系的全面掌握是创新的基础。创新能力培养受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基于课程知识的教学通常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也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往往使学生思维固化,知识活力得不到发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不仅能够大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直觉思维,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同时还能够有效地运用案例教学、活动教学、讨论教学、探索性学习等各种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严密分析、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等多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5)将有利于学生学科文化素养的提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学科和专业的发展,使得分科教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制的主流。分科教育很显然是为了造就专门人才,但狭窄的专门训练往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在经历了长期的教育实践之后,人们已认识到分科教育在某些方面的严重不足,提出了新形势下“通才教育”观念,并以某些高校作为试点开展“大类培养”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如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对IT本科生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要求他们掌握专业知识外,还要求他们具有数学、物理及相关领域知识,更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要求,既能够适应专业的变化和拓展,又要有敏锐的专业拓展意识。总而言之,现代人才培养过程更加强调的是学科素养,它涵盖了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对学科过程与方法论的认识和对学科的理解与情感。正如专家指出的那样,在人才教育与培养过程中,“大多数人真正需要的是领会科学的精神、掌握学科的方法、树立恰如其分的科学形象,以便在这个科学时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生活。”[12]如果我们将这样的理念带入学科教育过程就不难发现,仅仅靠基于知识的课程教学是无法实现这一要求的,而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弥补其不足:首先,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以发展和进化的观点反映学科知识进程,能够有效地避免课本知识的“神圣化”与“教条化”,将批判与继承的有机统一贯穿学生知识获取过程;其次,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以学科与相关学科分支领域知识相互联系的思想展现学科知识内容,能够有效地克服对学科知识掌握的“孤立性”和“片面性”,是学生的学科意识与学科素养得到进一步培养与提高。

4结束语

计算学科不只是简单的一些课程汇总,而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目前,全国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有些计算的概念和知识还下放到了中小学课程之中。在此情形之下,如何构建我国计算科学的教育体系,培养什么样的信息技术人才,如何让全社会更深刻地认识计算科学的内涵,更全面了解计算科学的发展规律无疑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基于背景知识的课程教学是一种理念、思想和方法,也是一种实践,虽然它不是一个什么新的提法,已或多或少地被人们认识并加以应用,但总体上仍然未形成一种趋势。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应有它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实施体系,这些都是需要研究、探讨和实践的,可能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然而,当我们面对计算学科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在计算学科人才培养中面临的种种困惑时,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作为计算科学的教育工作者应当作些什么。

参考文献:

[1]董荣胜,古天龙.计算机科学技术与方法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DenningPJ,municationsoftheACM[J].1989,Vol.32(1).

[3]郝宁湘.计算:一个新的哲学范畴[J].哲学动态,2000,(11).

[4]蔡启先.CC2004计算学科教程体系分析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77-81.

[5]黄国兴等.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周世平.CCC2002教学计划实施环节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4,(8):56-58.

[7]索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教学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5,(1):40-41.

[8]李明江.CCC2002,CC2004与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困惑[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6):43-47.

[9]时全生,鲁书喜.《计算机导论》课程知识体系结构研究[J].福建电脑,2007,(4):40-41.

[10]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85-187.

[11]张晓如,张再跃.浅谈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6,33(11):11-14.

[12]吴国盛著.科学的历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第3篇:关于计算机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课程定位

“计算机导论”是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计算机专业完整知识体系的绪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简史、计算机专业的基本知识及知识体系、计算机学科方法论及计算机专业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和职业道德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并了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为大学四年的知识学习、能力提高、素质培养和日后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奠定良好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计算机导论”教学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组成,具有5个方面的作用: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构建专业知识体系框架;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并初步具备系统的组装与维护能力,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跟踪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促进研究性学习;培养计算思维,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传统教学内容的不足

近几年,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导论”课程,也出版了一批计算机导论教材。在内容选取和叙述上各有一定的特色,基本适应了不同学校的教学要求。但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来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叙述上也存在一些不足。

2.1计算机发展简史的介绍过于简单

介绍国内外计算机发展简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技术及软硬件产品的发展历程、生产厂商的经营策略和专家学者的重要贡献。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概括性地了解计算机科学技术及产品的历史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从成功的经验中启发思路,从失败的事件中汲取教训,从科学家工程师们献身科学技术的奋斗中获得力量,从而激发出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如果这部分内容介绍过于简单,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2.2内容相对陈旧

“计算机导论”的教学,不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发展,还应使学生跟踪到计算机科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会使学生感觉教学内容落后于自己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概念和产品,影响其学习积极性。把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产品的最新进展及时融入到教学中,可以通过两个主要步骤来实现。一是教材的编写要尽可能吸收最新的内容,二是教师备课时把由于教材出版时间等因素一时不能及时写入的最新发展补充进来。

2.3不容易理解

对于计算机知识的介绍(如计算机基本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软件工程、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安全等),有些内容介绍的太多太细太深入,而有些内容又介绍的太少太简单,各部分内容在层次和深度的把握上不平衡、在前后呼应上不协调。有的内容介绍成了相关课程的简单压缩版本,叙述方式上没有考虑大学新生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学生难以真正理解,不符合“计算机导论”的教学需要。这些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其后续课程的学习。

3理论教学内容改革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入门性和绪论性课程,“计算机导论”的理论教学内容选取与叙述应体现6个字的特点:广、浅、新、易、趣、思。即知识面广、层次浅显、内容新颖、通俗易懂、激发兴趣和引导思考。

3.1知识面广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引导性课程,“计算机导论”要包括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和计算思维的各个主要方面。学生学完该课程,应初步具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素养和思维素养,对电视、互联网、报纸等日常媒体中常见的专业术语与产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或了解;初步建立起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的框架,在日后的学习逐渐丰富和完善这个框架,最后形成内容丰富翔实的完整知识体系。

基于对传统教学内容的分析,在借鉴有关文献中关于“计算机导论”内容选取的基础上,我们确定“计算机导论”教学内容包括9个部分:计算机发展简史、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计算机组成知识、操作系统与网络知识、程序设计知识、软件开发知识、计算机系统安全知识与职业道德、计算机领域的典型问题和计算机学科方法论。这是一种全面系统的内容选取模式,每部分内容都有其独特的作用,能够较好地适应“计算机导论”的课程定位。

读史使人明智。学习计算机发展简史,可以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和创业的启示。

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的介绍,使学生进入大学后尽快了解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与素质要求,初步了解将要学习的主要专业课程的基本内容,重视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数据库、软件工程、计算机系统安全等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内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概括性介绍,可以使学生初步建立起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的框架。

职业道德与有关计算机安全法律法规的介绍,使学生不仅要有保护自己所用计算机系统安全的意识,而且要遵守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不做破坏他人计算机系统安全的事情。

通过对计算机领域典型问题的介绍和分析,能够使学生清楚所学课程的重要作用,了解计算机学科中一些重要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学习计算机学科方法论,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本质,了解数学知识和系统科学知识在计算机学科中的重要作用,使其重视数学知识、系统科学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数学思维、系统观及计算思维的培养,既有利于大学阶段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也有利于日后从事计算机领域的相关工作。

3.2层次浅显

由于大多数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思维方式还不适应,所以对每一部分内容的介绍应从宏观层面上进行,不宜深入,把握到高级科普的层次。作为导论课程,不可能把所有专业知识都讲深讲透,可以留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这样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期待和学习兴趣。

对于计算机基本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数据库、软件工程、计算机安全等方面的知识,要结合现实应用以合适的切入点深入浅出地进行介绍,广度优先、控制难度和深度,使学生理解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及课程的作用即可,深入的、细节性的原理内容留待后续的相关课程中介绍。

基本知识的介绍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内容多且深入,二是内容虽少但深度不减。内容多且深入,或许是想把更多的内容告诉学生,但由于受教学时数及学生知识背景与理解能力的限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也没有必要,因为学生日后还要学习相关课程。内容虽少但深度不减,这或许是一种省事的做法,把相关课程的内容简单压缩后介绍给学生,最大的可能是把学生讲糊涂,还不如不开设导论课程。

3.3内容新颖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迅速的,新的概念和术语不时在互联网、电视和广播等媒体中出现,新型电子产品不时推出并不断更新换代。“计算机导论”课程中介绍的内容要能反映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产品的最新发展,使学生了解相关概念和术语的基本含义及新型电子产品的基本原理和功能。新颖的教学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原理的强烈愿望。

我们在计算机发展简史部分,从最初的手指记数一直介绍到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IBM公司研制的运算速度超过1000万亿次每秒的Roadrunner,对未来可能的生物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及光计算机也作了简要介绍。

在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部分,我们介绍了考研的最新规定。从2009年开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系统结构3个二级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在原来政治、外语、数学全国统考的基础上,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也实行全国统考。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内容包括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

在计算机网络部分,介绍了近几年流行的博客、网格、云计算、IP地址、域名、电子商务、电子政务、B2B、B2C、C2C等术语,并说明了Ipv6与Ipv4的主要区别。

计算机系统安全部分,在介绍计算机病毒知识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近几年比较流行的黑客、网络钓鱼、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加密、数字签名等术语和相关技术及产品。

其他部分也都介绍到了近几年的最新技术进展。如U盘、DDR内存、小体积大容量硬盘基于的巨磁阻效应、动画、虚拟现实、超线程技术、多核技术、Windows Vista、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UML、分布式数据库、XML、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智能机器人等。

3.4通俗易懂

对教师来说,经过多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经验积累,“计算机导论”课程中的内容都会觉得容易理解。但是,如何才能使大学新生真正理解所介绍的内容?这需要教师对内容的叙述和讲解要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要适合一年级大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其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能力与思维方式,这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教师对各部分专业知识的介绍,要以合适的角度切入,力戒成为相关课程的简单压缩(内容少而深度不减),否则学生是难以理解的,不仅导论课程的教学质量不能保证,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

在计算机组成部分,我们简化了对计算机组成部件特性的介绍,充实或增加了一些新内容和宏观层面内容的介绍。如充实了对主板和总线功能的介绍;改写了对字符型数据及汉字的编码表示;对按层次组织文件的优点、删除文件的含义及文件恢复原理等进行了更为明晰的叙述等。

在程序设计知识部分,我们简化了对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和编译原理具体内容的介绍;强化了对程序设计语言发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人工智能程序设计语言的不同特点及各自的适用领域;强化了对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和编译原理知识在培养程序设计能力上各自所起作用的介绍,为今后更好地学习掌握这些知识作出铺垫。

在软件开发知识部分,我们简化了对有数据库与软件工程具体内容的介绍,概括性地介绍数据库和软件工程的知识,使学生在刚入门计算机专业时,就认识到数据库技术在软件(特别是应用面最广的信息处理类软件)开发中的作用,认识到开发大型软件只有好的程序设计能力是不够的,要有科学的软件开发方法指导才能高效率地开发出高质量的中大规模软件。

3.5激发兴趣

“计算机导论”课程总的作用是把学生引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殿堂,即起引导入门的作用。如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兴趣,该课程内容的选取和教学就是成功的,有了兴趣才能更主动地学习,才能把后续课程学好。一些学生报考计算机专业是出于自身的兴趣,但更多的学生可能是考虑到就业或受家长、亲友的影响才选学的计算机专业,通过计算机导论课程培养这些同学对计算机专业的兴趣尤为重要。

在计算机发展简史部分,我们介绍了计算机领域著名的公司和科学家,包括计算机之父――图灵和冯• 诺伊曼、ACM图灵奖获得者、IEEE-CS计算机先驱奖获得者及国内计算机领域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著名公司的发展历史及杰出科学家们的工作给有志于在计算机领域成就一番事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很好的激励作用。

各主要知识领域主要是介绍其发展历程一直到最新进展并与实际应用相联系,这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就是逐步想办法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的历史,软件开发方法就是在开发大型软件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互联网的接入方式是随网络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

3.6引导思考

本课程不只是让学生学习了解一些基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为学好后续课程奠定基础。大学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找需要解决的问题,自己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传统习题的基础上,设置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有关文献,对一些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在计算机发展简史部分,无论是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研制技术路线,还是公司的经营策略,都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计算机领域的典型问题部分,我们特别指明了算法设计与分析的作用,一些理论上可行的算法在实际上可能是不可行的,需要设计出实际可行的代替算法;对于计算机智能,介绍了目前的各种主要的不同观点;在计算机学科方法论部分,我们讲解了学科的3个过程、12个核心概念以及数学方法与系统科学方法如何与后续课程的学习联系起来。以上这些问题都需要很好地思考。

4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计算机导论”课程的5个要求之一是: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并初步具备系统的组装与维护能力,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这个需要通过实验教学来实现。虽然可选的“计算机导论”理论教学教材比较多,但相对来说专门的“计算机导论”实验教材比较少,有些是把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安排在一本书中,有些是选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类实验教材。这样的实验教学偏重于常用软件(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等)的操作使用,而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网络连接、病毒查杀、软件的安装与卸载等有关计算机系统的组装与维护内容的介绍比较少,甚至没有。课程学完以后,计算机专业学生所掌握的操作技能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体现不出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具有的专业特点。

“计算机导论”的实验教学内容要突出专业特色,学生除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外,还要初步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装和维护能力(真正打开机箱观察过计算机各组成部件的学生并不多),如计算机的拆卸与组装、网络连接、环境配置、软件的安装与卸载、计算机病毒的查杀等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安排一些有关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的实验题目,供学生在实验室的开放时间选做。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初步具备计算机系统的组装与维护能力,还能加深对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当然,也要注意计算机系统的组装与维护的实验内容的难度与深度,毕竟是刚入学的学生,以要求初步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为好,更深入的知识学习和技能练习可以在后续课程的学习或实践中逐渐要求其掌握。

5总结

本文在分析“计算机导论”的课程定位与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讨论了“计算机导论”的教学内容改革。“计算机导论”包括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几乎包括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各个主要方面,目的是使学生对计算机专业有一个总体性的了解和认识,建立一个基本的框架性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以后通过每门课程的深入学习逐渐丰富和充实这个体系。为符合刚入学大学生在计算机领域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对每部分内容的介绍要浅显,要适当掌握深度,着眼于基本内容的讲解,为以后的深入学习起一个引导和铺垫作用。各部分内容既要介绍历史由来,也要尽量介绍到最新发展,这样便于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董荣胜,古天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4] 袁方,王兵,李继民. 计算机导论[M]. 2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第4篇:关于计算机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侵权;保护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发展和成熟,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化时代。在信息化时代下,计算机不仅仅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工具,更被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计算机已经和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就计算机本身的构造而言主要有两部分构成,一是硬件技术;二是软件技术。自计算机产生以来,其硬件技术都在不断的进步,不论是材质还是计算机的体积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发展。在今天决定计算机发展已经不在硬件技术,二是软件技术。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软件产业开始出现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壮大,时至今日计算机软件对人类的科技进步、经济繁荣、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时至今日计算机软件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计算机软件已经影响乃至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尽管我们和计算机软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关于什么计算机软件的定义确实是我们不太熟悉的,乃至在学术界都没有对计算机软件的定义达成一个统一的意见。早在1978年颁布的《保护计算机软件示范法》对软件做出了这样的规定,认为软件由计算机程序、程序说明和程序使用辅助材料构成。从《保护计算机软件示范法》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软件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只是从程序及与之相关的部分进行规定。随着软件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计算机软件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对于计算机软件也作出了越来越全面的解释。我国2001年颁布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将计算机软件定义为“计算机程序及其文档”。计算机程序是指“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可以由计算机等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装置执行的代码化指令序列,或者可被自动转化成代码化指令序列或者符号化语句序列。”文档则是指“用来描述程序的内容、组成、设计、功能规格、开况、测试结果及使用方法的文字资料和图表等,如程序设计说明书、流程图、用户手册等。”从这一定义和《保护计算机软件示范法》中的规定相比较,可以看出,人们对于软件的认识已经远远超出了最初认识。

《中国大百科全书》也对软件做出了解释,认为软件是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和有关文件。程序是计算机运行的命令和基础,基于程序的作用和性质,又可以将程序分为源程序和目标程序。所谓源程序是“指用诸如C、Java等编程语言,按照一定的逻辑运算规则编写成符号化指令序列或者符号化语句序列,它可以被受过训练的编程人员阅读和理解,又可以被计算机中的编码器自动无误地编译为以0或1表现的指令序列。”目标程序“则人类被无法辨识却可由计算机等具有数字逻辑信息处理功能的装置理解和执行。”由此,可以看出软件是由计算机语言编制成用来计算机运行的语言编码。从这个角度出发,使得软件和硬件相比有着自身的独特的特征。

从以上可以看出,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有着明显的区别,软件是一种智力成果而且对硬件材料的需要不高。这种情况就使得计算机软件在制作的过程中具有低成本和可复制性的特征。当然计算机软件的特征不仅仅这些,唐少文在其硕士论文《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研究》中对计算机软件的特征做总结,认为计算机软件主要有这样四个特征:1)计算机软件的功能性和作品性;2)计算机软件思想与表达的不可分割性;3)计算机软件功能价值的多样性;4)计算机软件的易侵权性等。并认为计算机软件更新速度极快同时有着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所以在计算机软件的生产制作中,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很容易出现侵权现象。而且“由于计算机软件的技术特征是体现在程序的运行过程中而非运行的结果上,加上许多算法和设计方法又是软件人员熟知的,因而计算机软件的侵权具有相当的隐蔽性,要提供侵权的证据较为困难。”这就更增加了计算机软件中的侵权行为和现象。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开展,计算机软件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如何防止计算机软件的侵权现象,更好的保护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就是一个我们必须要面临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很早就为人们重视的问题,可以说自计算机软件作为一种知识商品出现的同时,其侵权行为也随之出现的同时,关于如何防止此种行为,更好的保护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就成为了人们讨论的话题。

在长期的实践中,关于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有了一定方法和模式。在众多的方法中,利用专利制度对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是最为普通,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措施。专利制度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保护知识产权的一种典型的制度。利用专利制度对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有着如下的优势:

1)由于有着悠久的历史,专利制度本身比较完善,这样在对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时候,就可以避免那些因为制度本身缺陷而造成的弊端。同时专利制度本身就是保护知识产权的,而这一特征正好符合计算机软件是知识成果的特征。

2)专利制度的独占性,在一定程度保护专利申请者的经济利益。计算机软件的巨额的经济效益,已经在今天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合乎现实需要的软件对生产生活而言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专利制度的独占性,可以保证软件的开发者在一定的时间内享受软件的经济利益,提高其软件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但是利用专利制度对计算机软件进行保护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软件的本质是程序,这就意味着程序不同软件也就是不同的,但是其运行的结果却可能是一致的。这就使得在进行专利保护的时候,很难对软件是否侵犯了其它的专利做出判断。所以,仅仅利用专利制度是难以对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进行全面的保护的。

利用法律对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保护措施。在具体的实践中,为了更好的对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立法。由于计算机软件是由计算机语言编制成了运行程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本身也是一种著作。基于这种认识,从著作权法的角度来保护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也是一种重要的措施。

最早是利用著作权法对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是菲律宾,它在1972年就将计算机程序纳入著作权法保护范围。之后,这种形式就开始逐渐的为其他的国家所接受。在这种措施的推行中,美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直以来,美国都是计算机的强国,在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开发中引领时代的发展。为了更好的保护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保护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美国于1978年在国会通过了修改的著作权法,将计算机软件纳入版权法的保护范围,并力主其他的国家也采用这种形式来保护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在《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这两个主要的国际著作权保护公约中,也都将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列入到著作权的保护范围当中。基于这种理念,利用著作权保护法对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也是一种重要的保护措施,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

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计算机软件也能算作一种著作,但是它和传统的、严格意义的著作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计算机软件本身是一部著作的同时,也是一个工具。这种情形就意味着,我在软件的运行中,看到的只是结果,而看不到具体的运行和思想。那么在利用著作权法进行保护的时候,所能保护的主要是编写程序的代码,对其创作思想很难进行保护。不仅如此,软件最核心的价值是使用,出售其使用权也是获得经济利益的最主要的途径。版权保护并能禁止软件的非法使用,或者说是禁止不了使用者使用盗版的软件。同时在目前计算机软件的更新速度极快,而软件的开发固然需要原创性,但也不能够闭门造车。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期限太长,同时源代码的不公开,都不利于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创新。由此,可以看出从著作权的角度进行立法固然有利于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对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另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将其作为一种商业活动来进行保护。在历史的发展中,商业自身形成了健全的发展模式和保护模式。计算机软件的开发销售本身就是一种商业行为,所以将其纳入到商业行为当中,利用相关的商业法律对其进行保护也是一种非常合适保护措施。为了保证软件的知识产权不被非法使用和窃取,我们可以采用商业机密法对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计算机软件对于计算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保护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对于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至关重要。尽管我们对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的保护进行了很多有效的探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软件自身和开发的特殊性,使得目前仍然存在很多侵犯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现象。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单纯的从一个角度对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从各个角度对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但是在对其保护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因此造成技术的闭塞,进而阻碍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与进步。

注释:

[1]赵婧,《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研》,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

[2]赵婧,《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研》,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

[3]唐少文,《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研究》,新疆大学硕士论文.

[4]唐少文,《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研究》,新疆大学硕士论文.

[5]唐少文,《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研究》,新疆大学硕士论文.

参考文献:

[1]赵婧,《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研》,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

[2]应明,计算机软件的版权保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第5篇:关于计算机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学计算机教学 掌控 把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74-01

在当前互联网迅速普及和计算机科学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作为一门必要的课程纳入中学教学规划中的基础科目,其目的是通过计算机教学来促进学生对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熟悉和了解,并能运用计算机做一些基本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能力。基于当前计算机在家庭、社会中的广泛普及,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来进行合适的课堂教学,处理好计算机教学中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和计算机的联系,来全面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在兴趣驱使的情况下,轻松快捷掌握计算机硬件知识和相关基础应用。

1 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需要处理老师,计算机,学生这三者的关系。计算机是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工具和媒介,老师和学生是计算机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其中学生作为唯一的受众,是接受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老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和把握教学过程。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科学也在经历知识爆炸的时代,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在高科技的带动下,时刻发生着改变,这就需要老师把握教学内容的经典和时效性,对教学内容进行合适的选择和安排,以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前沿的计算机知识。学生,作为教学课堂中的受众,则需要把握课堂的时间有效学习,发挥自主积极性,理解新的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知识,在课堂中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计算机水平和思考能力。

如何处理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在课堂上有效实现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高质高效的掌握教学内容并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第一点,学生和老师在知识方面应是平等关系。在知识面前,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学生作为知识的受众,老师负责将知识播种到学生的大脑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新的计算机知识,在平等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和主观能动性,保持对知识的好奇心,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来提高自己对于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学生才能保持对老师的尊重和学习知识的积极性,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不断互动和交流,使老师和学生在教学相长的气氛下建立起亲密的师生情谊,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依赖和信任老师,能够放松地思考和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另外老师也能在平等的教学过程中受益,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和问答能够让老师有效的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难点,老师能够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解答和总结,这样教学质量在这种平等的前提下不断提升。不然老师单方面的灌输知识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和逃避,学生被动的学习造成低效的学习模式,无法产生质的改变,教学的效果也不能持续。因此,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加强老师和学生的情感联系,在学习中不断鼓舞和关心学生,从而在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增强了自信心,也满足了老师的殷殷期望,加深了拳拳师生情。因此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中,以知识为桥梁,通过平等的交流与学习展开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讨论,在生动、活泼与严谨的氛围下提高教学质量。

2 计算机教学中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在计算机教学中需要格外注意的一点是如何妥善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一方面,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从侧面展示老师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老师的教学在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时,又会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表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依赖的。因此,在计算机教学环节中,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广泛的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虽然学生在当前的环境下能够有更多机会接触计算机和相关知识,但是由于自身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习效果事倍功半。从这点出发,计算机教学中老师的教学要尽量贴近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让学生能够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点,老师在教学中可以改变以往在传统科目中的教学方式,利用新兴的计算机辅助手段配合学生,让学生掌握主要教学内容。第二点,教学过程的目的不能仅限于课堂内容的学习,更应该是让学生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计算机学科来说,关键的是让学生掌握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检索的能力,如何大数据时代中通过数据和资料检索来学习知识,解决问题。从而能够利用计算机达到处理信息的问题。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最具理想的结果,但这是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和实现的方向。通过这样的教学同步发展,以及借鉴现在流行的开放和网络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在课堂不断提高。

3 教学与练习的关系

由于计算机学科的实践特性,在计算机教学中上机操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科目,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是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第一点,教学和练习是互补的,老师通过教学来传授知识,学生则通过上机操作和练习来掌握课堂中老师教授的内容。因此,老师在课堂中要提供足够的课时来供学生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

4 结语

在中学计算机教学中,老师需要能够正确的把握师生关系,促进教学和学习的互动,在平等的教学生活中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让学生在互联网时代以更加轻松的姿态拥抱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另外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方法,让计算机教学能够紧跟世界的先进前沿理论,保持知识的时效性和前沿性。

参考文献:

第6篇:关于计算机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培养目标 学科特点

        0 引言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行业已经成为我国最热门的产业之一。然而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即绝大部分计算机技术都源于国外,要想快速学习、牢固掌握这些技术和开发工具,必须能够熟练地阅读计算机英文文献,尤其是先进的新技术和工具。无论是学习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还是使用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都离不开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熟练掌握。

        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国内许多院校曾广泛掀起了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热潮。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对于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学科特点、学科定位、教学方法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如何更好地讲授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是许多计算机学科的教师探讨的课题。

        1 计算机专业英语培养目标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具有一定的读、译、说、写、听的能力,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计算机英语资料,从而获得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处理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但是依据学情、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应按层次确立培养目标。

        层次一:培养学生掌握常用学生计算机专业词汇词库。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定量的现代计算机专业词汇,做到熟练地看懂计算机屏幕信息的英文提示、菜单、帮助文件及出错信息等。 

        层次二:培养学生掌握英文专业资料阅读能力。能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本专业资料,能阅读和翻译计算机的软硬件手册、资料和说明书等应用型资料。

        层次三:培养英文综合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2 计算机专业英语特点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是科技英语的一种,和普通英语有着本质的区别,计算机专业英语除了具有科技英语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2.1 语法特点:①长句多。②被动语句多。③祈使语句多。④专业术语多。⑤新词多,且合成新词多。⑥缩略语多。⑦一词多义。

        2.2 时效性强 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且新技术市场化周期越来越短,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新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实用工具软件,就要做到与时俱进。其中缩略语出现的频度高,以及新词(包括新缩略语)产生快和数量多是计算机专业英语区别于其它专业科技英语的主要特点。

        2.3 教学和教材的适用性 由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较多,层次不同。同时现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也越来越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专业、软件测试、图形图像设计等,不同的方向对课程内容的侧重也不同,所以要依据学情、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教学目标层次的不同选择适用的教材,或者,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取舍。

        3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应以实际岗位需求指导教学。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认识不足、教学考核手段单一、教材建设缺乏差异性的情况。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有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效果良好,总结如下。

        3.1 以具体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线索,引入英语专业词汇及术语的教学 将计算机英语中的专业词汇,以具体计算机相关专业为线索,通过以讲授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主,引入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词汇,还能够了解有信息含量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体会到术语与相关专业知识的语言上的天然关联,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时,大家可能已经了解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但是不能和相关专业词汇联系上,通过使用计算机专业词汇来重新描述计算机系统组成图,使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又加深了对专业词汇的感性认识。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在计算机专业知识中学习英语,在学习英语中巩固专业知识。

       3.2 分模块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培养目标选择模块实施教学 依据教学的层次目标和培养方向,可以分为“基础知识模块”、“软件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网络专业方向知识模块”、“图形图像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硬件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等。

        “基础知识模块”的英语知识可包括:

        计算机的分类组成、办公软件的应用、网络基础知识、数据库基础知识、常用软件应用等模块。学生在巩固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到了必备的专业英语词汇。各专业学生在学完“基础知识模块”的基础上,根据各自专业方向的不同,学生可以选学相应的 “专业方向知识模块”。

        比如,软件方向的就将重点落在不同开发工具软件调试时的出错提示,可以以c语言、c++、java语言为例实施教学,网络方向的可将侧重点放在网络的常用命令,网络的配置命令等知识上。图形方向的将重点放在英文版图形操作软件,如flash,photoshop,fireworks,3dmax,dreamwaver等软件的菜单及应用上。

        3.3 合理设置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开设时间 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与专业课的教学步调不一致的问题,影响教学效果的充分发挥。在这里我们可以灵活设置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时间。

        可以从大学一年级就开设专业英语课,使专业英语、公共英语贯穿大学整个三年的学习,并与专业课程的设置同步,并且专业英语课程的内容应与本学年、本学期的专业课程紧密相关。这样,一方面学生所学的专业英语,学有所用;另一方面,也及时解除了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因为英语词意不明确而带来的障碍,对专业课的学习起到积极配合和促进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英语越来越凸显它的重要性及特殊性。牢牢把握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在高职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研究计算机专业知识与英语教学的关系,不断修正高职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目标,相信会更好地实现计算机专业英语在整个教学体系的教学目的,从而达到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第7篇:关于计算机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培养目标 学科特点 

        0 引言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行业已经成为我国最热门的产业之一。然而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即绝大部分计算机技术都源于国外,要想快速学习、牢固掌握这些技术和开发工具,必须能够熟练地阅读计算机英文文献,尤其是先进的新技术和工具。无论是学习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还是使用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都离不开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熟练掌握。 

        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国内许多院校曾广泛掀起了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热潮。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对于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学科特点、学科定位、教学方法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如何更好地讲授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是许多计算机学科的教师探讨的课题。 

        1 计算机专业英语培养目标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具有一定的读、译、说、写、听的能力,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计算机英语资料,从而获得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处理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但是依据学情、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应按层次确立培养目标。 

        层次一:培养学生掌握常用学生计算机专业词汇词库。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定量的现代计算机专业词汇,做到熟练地看懂计算机屏幕信息的英文提示、菜单、帮助文件及出错信息等。  

        层次二:培养学生掌握英文专业资料阅读能力。能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本专业资料,能阅读和翻译计算机的软硬件手册、资料和说明书等应用型资料。 

        层次三:培养英文综合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2 计算机专业英语特点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是科技英语的一种,和普通英语有着本质的区别,计算机专业英语除了具有科技英语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2.1 语法特点:①长句多。②被动语句多。③祈使语句多。④专业术语多。⑤新词多,且合成新词多。⑥缩略语多。⑦一词多义。 

        2.2 时效性强 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且新技术市场化周期越来越短,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新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实用工具软件,就要做到与时俱进。其中缩略语出现的频度高,以及新词(包括新缩略语)产生快和数量多是计算机专业英语区别于其它专业科技英语的主要特点。 

        2.3 教学和教材的适用性 由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较多,层次不同。同时现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也越来越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专业、软件测试、图形图像设计等,不同的方向对课程内容的侧重也不同,所以要依据学情、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教学目标层次的不同选择适用的教材,或者,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取舍。 

        3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应以实际岗位需求指导教学。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认识不足、教学考核手段单一、教材建设缺乏差异性的情况。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有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效果良好,总结如下。 

        3.1 以具体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线索,引入英语专业词汇及术语的教学 将计算机英语中的专业词汇,以具体计算机相关专业为线索,通过以讲授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主,引入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词汇,还能够了解有信息含量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体会到术语与相关专业知识的语言上的天然关联,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时,大家可能已经了解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但是不能和相关专业词汇联系上,通过使用计算机专业词汇来重新描述计算机系统组成图,使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又加深了对专业词汇的感性认识。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在计算机专业知识中学习英语,在学习英语中巩固专业知识。

  3.2 分模块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培养目标选择模块实施教学 依据教学的层次目标和培养方向,可以分为“基础知识模块”、“软件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网络专业方向知识模块”、“图形图像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硬件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等。 

        “基础知识模块”的英语知识可包括: 

        计算机的分类组成、办公软件的应用、网络基础知识、数据库基础知识、常用软件应用等模块。学生在巩固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到了必备的专业英语词汇。各专业学生在学完“基础知识模块”的基础上,根据各自专业方向的不同,学生可以选学相应的 “专业方向知识模块”。 

        比如,软件方向的就将重点落在不同开发工具软件调试时的出错提示,可以以C语言、C++、JAVA语言为例实施教学,网络方向的可将侧重点放在网络的常用命令,网络的配置命令等知识上。图形方向的将重点放在英文版图形操作软件,如Flash,PhotoShop,Fireworks,3DMax,DreamWaver等软件的菜单及应用上。 

        3.3 合理设置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开设时间 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与专业课的教学步调不一致的问题,影响教学效果的充分发挥。在这里我们可以灵活设置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时间。 

        可以从大学一年级就开设专业英语课,使专业英语、公共英语贯穿大学整个三年的学习,并与专业课程的设置同步,并且专业英语课程的内容应与本学年、本学期的专业课程紧密相关。这样,一方面学生所学的专业英语,学有所用;另一方面,也及时解除了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因为英语词意不明确而带来的障碍,对专业课的学习起到积极配合和促进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英语越来越凸显它的重要性及特殊性。牢牢把握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在高职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研究计算机专业知识与英语教学的关系,不断修正高职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目标,相信会更好地实现计算机专业英语在整个教学体系的教学目的,从而达到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第8篇:关于计算机的知识范文

随着全球信息化发展,人们应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范围越来越广,实现了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就来搜集自己所需要的参考资料的愿望。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涉及的领域非常多,像教育、经济、工业、旅游及酒店等多种行业均有涉及计算机技术。如今,计算机技术对于人们已不是一个新词,也不是一项陌生的科学技术。本文主要列举了目前一些存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教学改革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普遍问题

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如今,我国大部分的学校在安排课程时都普遍存在倾重于传授学生学科的理论知识,虽然可以有效的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但难以针对一些重点知识展开深入的学习和探究,无法达到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目的。

2.计算机教学内容落后,无法满足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环境下,人们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关人员对于计算机技术的研究也在不间断地进行,因此,计算机更新的速度也非常的快。但要将计算机技术转变为教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教学,则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在时间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不能紧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这样使得学生学习到的关于计算机技术知识无法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导致了学习和时间分离的情况。

3.太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如今我国多所学校内的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更注重与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是以实践及应用为主的一门学科,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虽然在书面的考试中学生能够获得较好的成绩,但成绩并不能决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高低。重视理论教学,最终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许多的问题,自己不能解决,自身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不能得到提高。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策略

1.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性教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增添计算机应用这一学科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于现代的计算机技术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同时,还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让学生全面的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内容,就需要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作为教学的主导方向。学校在选择计算机类的教材时,要选择包含当前最为先进知识及技术内容的教材,从实用出发,让学生对于现代的最新技术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知。教师在授课中,要以传授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向,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讲解一些关于计算机实际应用的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灵活性。让学生先掌握当前最为先进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不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还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对于完成教学任务起到促进的作用。

2.创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平台,加强实践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实践教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要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教学设备和教学平台作为支撑。所以,学校要购进充足的教学设备供给教学实验,让在校的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进行计算机实际操作训练,提高实践活动巩固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理论知识,熟悉计算机中的各项功能,这样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需要充足的时间,所以教师要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间,要让学生同时掌握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另外,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建立一个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网络平台。

3.因材施教,对学生实施针对性教学每一个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都存在一些差异,一些学生由于从小就接触了计算机及网络,接触的时间较长,已经能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进行一些基础性的操作,对于基本的计算机问题也能够快速的解决,可以利用计算机完成一些学习任务。而一些学生由于受自身的居住条件和家庭环境有关,接触计算机和网络的机会较少,不能单独地进行计算机基础操作。要缩短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计算机知识水平,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在准备开始教学前,可以通过简单的测试方法,对于每一位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有大致的了解,最终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要以确保整体教学进度作为主导的方向,让已经具备一定计算机知识的学生先行进一步的学习,这样有利于他们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另外,对于那些计算机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则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对其多进行引导和训练,让其可以尽快地掌握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跟上教学的进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不断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和基础知识,还有利于提升教学的效率。

三、结束语

总之,要让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就必须有足够的教育设备,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计算机实际操作的机会,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选取当前最为先进的计算机教材。

参考文献:

[1]吴静宇.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1

[2]徐金月.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2012

第9篇:关于计算机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4

1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

1.1 教学目标不符合实际需求

高职院校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训学生的工作能力,然而却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照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教学目标。这部分高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时重视讲解计算机理论知识,忽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导致大部分学生直至毕业也不知道怎样配置电脑硬件,怎样解决电脑中的软件问题,更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软件开发当中。这样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使得毕业生在应聘时综合能力达不到企业要求,致使毕业生面临一次次的失败。

1.2 教学内容较为陈旧

有许多高职院校由于经费较为紧张,学校的计算机设备硬件过时,为了使教学内容与学校的硬件相联系,所选用的教材也比较陈旧。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的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新进的计算机知识与以前的计算机知识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多,更有了许多适合现代社会的新内容。因此,高职院校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会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需求不符,无法顺利完成企业所给的工作内容。

1.3 教学模式不合理

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在中学的成绩不太理想,英语基础和数学基础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要差许多,可能不符合计算机专业对数学和英语的要求。然而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不重视英语、数学等基础学科的教学,甚至是摒弃对基础学科的持续培养,致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无法正确认识所学知识的含义,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计算机与其他学科不同,计算机知识的具体应用应该与计算机联系在一起,而不是照着课本死记硬背,编写程序时更要多用计算机编程软件练习,如果不使用计算机编写代码,有错误时就无法深刻认识到哪里出现了错误。除此之外,大部分高职学校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核仅限于卷面考核,甚至编程题也只是在卷面上笔书,使学生无法将知识与应用联系起来。

1.4 教师缺乏企业实践

学生要学习到与工作相关的内容,加强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的能力,首先就要求教师具备这样的能力。然而,有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在毕业之后直接任教的,并没有在企业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的经验,不能根据社会需求改善自己的教学内容,自然也无法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当中,更无法传授工作经验给学生。还有许多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大学期间甚至并不是学习计算机专业的,本身所具备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就有限,并且也没有在就职期间进行深化学习,能传授给学生工作的相关知识就更少了。

2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的具体内容

2.1 以企业需求为前提制定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时,要根据目前计算机的工作类型培养学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具备一定工作所需的技能,能将所学知识与工作相联系。目前计算机相关职位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硬件类,学习计算机硬件的学生应具备计算机的配置及组装、计算机的维修与升级以及计算机与计算机周边产品正确连接的能力;第二类,软件类,学习计算机软件的学生应具备软件开发、系统及网络维护的能力;第三类,计算机销售及服务类,毕业后从事计算机销售及服务的学生要具备熟悉每一个计算机硬件、能为计算机配置适合的系统及软件以及简单的计算机维修的能力。而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以及该方向职位的需求为学生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毕业后更容易与工作接轨,提高学生在计算机相关职业的就业率。

2.2 根据企业需求选择教材

高职院校要时刻铭记自己的教学目标,要将企业需求放在第一位,根据企业需求选择更适合工作性质的应用型的教材,放弃原先过多的更适合本科院校的理论型教材。使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也时刻为工作做准备,应聘时更对招聘者的胃口,就业时也更轻松更易上手。除此之外,还可以邀请有着丰富的计算机工作经验的教师和工作者编写更适合实际需要的教材,保证学生学到的是最新最专业最适合工作性质的知识,进一步的保障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2.3 注重培养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企业中计算机相关职位的增多,企业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也逐渐增高。由此可见,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应该接受更多的针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对于高职院校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授课时应采用“人机交互”的模式,计算机专业的课堂应主要设置在计算机室,让教师的主电脑与学生的电脑进行互动,使学生在听教师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可以看到教师的详细操作,也有利于学生可以随时进行上机实践,学期考核时也可以采取上机考试的方式,以此来督促学生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二,多为学生提供企业实习的机会,很多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几年都不知道自己毕业后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导致学生在校学习时没有方向感,如果学校能与企业协商,给学生提供暑期企业实习的机会,并鼓励甚至强制性要求学生进行暑期企业实习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参加过暑期企业实习的学生更能明白自己的欠缺点与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实习后就会更有目标的学习。

2.4 针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

前文已经讲过许多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不具备教授学生工作相关知识的能力,致使学生无法学习到有利于今后就业的知识。那么,针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应该提供针对教师的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让教师更加深入的了解企业需求,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教学。

3 结束语

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创新,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应以企业需求为前提进行适合当代社会的教学改革,为计算机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打好基础,也为目前缺口较大的计算机相关职位提供优秀的应用型人才,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胜女.论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1(02):214.

[2]胡洋,苏琳,李伟群.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刍议--以计算机专业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14(Z2):78-8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