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高考改革的思考范文

关于高考改革的思考精选(九篇)

关于高考改革的思考

第1篇:关于高考改革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考核,改革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仍停留在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闭卷考试形式。这种带有浓厚学历教育色彩的考核方式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严重背离,制约了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对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考核评价体系。

一、高职院校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核观念陈旧落后

教师作为考核的主体对于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模糊不清,传统的学历教育思维还根深蒂固,与高职高专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不相适应。没有真正的体会到高职教育的精髓,因此在选择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上没有突破。

2.考核内容简单统一

高职院校许多课程都是任课教师自己命题,自己阅卷,教师一般以课堂、教材为中心,根据自己所讲授的主要内容以及自己认为的重点进行命题,很少对应教学标准中所规定的学生应该达到的技能、能力等目标层次进行,考核的只是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考核。

再有考试内容过多的依附于教材,这也助长了不少学生的惰性,引起部分学生的心理不平衡,伤害了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滋生了学生的考试作弊行为。

3.考核方式单一固定

以我校为例,考试课一般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进行,成绩采用百分制,期末卷面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20%~40%(如课程包括课程单周实训,则实训成绩占20%)。期末成绩加平时成绩(有实训再加实训成绩)就是对学生的总体评定。像写论文、开卷、口试等考试形式虽也有采用,但寥寥无几。只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少数几门课采用开卷等其他形式。

而考查课一般采五级记分制,评定的标准仍然是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主要依据传统的学生考勤、课堂讨论、作业等来情况来评定;期末考核虽然有开卷、论文、口试、辩论等多种灵活的考核形式,但大多数的教师还是习惯采用传统的闭卷方式进行。

像这样固定单一的考核方式不仅不利于全面、真实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能力,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不能很好的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

4.考核结果片面局限

有关资料表明,现代管理对人才测定的要求有100多项指标,而凭卷面考试成绩只能考出其中1/3,其余的则很难用传统的考试方法考出,如毅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而这些考不出的能力,却正是职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

其次,现行的课程考核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这种总结性评价的考核方式直接导致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应试教育”倾向,制约了“以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成为当前高职高专课程改革的“瓶颈”。而且课程成绩与奖学金、评优评先紧密联系,使学生产生了功利化倾向,满足了学生短期的虚荣投机行为,甚至不惜作弊,铤而走险。

二、对高职院校考核方法改革的建议

1.需要教学管理部门改变现行管理模式

高职考核方式的改革中涉及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这无疑要求教学管理部门也要做出相应的改革,如:如何衡定教师在改变考核方式后的工作量,在技能考核中,教学管理部门如何保证场地、资金、耗材等的配套供应,为考核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保障和自由度。

2.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核观念

更新考核观念,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重视实践考核。如闭卷、开卷、现场实际操作、辩论、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制作作品、情景测验等考核方法,同时考核评价应提供多次考试机会,还可分类分项进行考试。

例如采用“课业+笔记+活动”、“课业+笔记”、“课业+案例分析”、“课业+口试”等以课业为主,多种形式并用的方式进行考核。课业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作业,课业一般都有选题背景,有课业目标,有明确的任务和考核标准。学生需要使用多种交流手段(如社会调查、上网、去图书馆、走访、实验等)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才能完成课业。课业体现的是学生如何学习,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选题真实,真题真做,展现学生的能力。

3.需要对教师加强考核思想和方法的培训

高职高专教育的课程,应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按照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和“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在进行职业岗位的职责分析时,要进一步扩大分析范围,即不仅要分析职业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分析非专业技术能力;既要分析职业的智力因素,还要分析职业的非智力因素,即注意分析职业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这些考核思想和方法,要通过培训使教师在实践中灵活、熟练地应用。

其次,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高职的教学内容多重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教师要根据培养目标课程的特点,敢于“标新立异”,大胆进行考试考核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和探索,促使考核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

4.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

高职课程评价的首要问题是采用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评价标准,它注重能力推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要求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注重每一次测试覆盖的能力要素,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它不仅可及时进行课程的更新,保持课程的最佳适应性,又可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达到因材施教、人人成功的职业教育目的,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达到最佳的效果。

例如:“2+X”考试模式。。“2” 包括两项内容,一项是平时的表现,包括课堂表现、实验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占总分的20%。 另一项是对一门课程基本概念和常识等基础知识的考试,为闭卷考试形式,占总分的30%。“X”则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而设置的,可选择考试内容或方法(如论文、辩论、口试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选择其中的一种考试方法或内容,这项考试内容占总成绩的50%。

5. 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考核与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鉴定接轨,综合评价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以证代考的考核方式。

总之,随着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考核方法也会应运而生,在高技能实用性人才培养中发挥其优势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福军.能力本位观念下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11).

[2]杨凤翔.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高专考核评价方法[J].职教论坛,2004,(36).

[3]刘玉富.关于改革高职教育考核方法的思考[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3(3).

第2篇:关于高考改革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高校考试;存在问题;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024-01

高校考试具有教育评价、质量监控和教育调节等功能,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结果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考试的主要职能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状况;检测教与学的综合效果,并为改进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检测校风、教风、学风的重要窗口,是学习教育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1,2]。由于教育经济的大举侵袭,其功能和作用正在被削弱、钝化甚至丧失。为了使高校考试发挥其真实意义的教学作用,为了使高校考试成为一块净土,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合格人才,高校考试机制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1高校考试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体制和考试制度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考试制度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制度,主要包含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目前,高校主要采用的考试形式是笔试,考试形式较为单一,考试内容多数侧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忽略了教育的应用化、综合化和创新性,难以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水平。更为严重的是,它为学生提供了错误的行为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行,高校考试的组织工作量非常大,仅依靠教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完成这些工作,对考试的监管难以细化,影响了教学评价和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性。

1.2试卷标准不科学

课程考试应该体现教育化的特征,反映考试的信度和效度。高校中同一门课程由多个教师同时承担,由于任课教师不同,对课程和考试重点的掌握不同,因此试卷的难易标准不同,有的教师试卷内容偏难,评分标准较严,有的则相反,造成同一门课程同一个年级的学生成绩分布差异非常大,失去了考试的区分度、效度和信度。试卷标准不科学的模式,不利于教师公正地测定和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能力,不利于反映教师的教学综合能力[3]。

1.3教师的责任心不足,学生的诚信教育力度不够

考试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测量,但是近几年,大学考试出现了划范围、划重点等怪现象。教师试图通过这样的方法,提高学生成绩,达到“双赢”的目的,造成学生考试只注重记忆和简单应用较多,考试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不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考试必须建立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否则成绩对教学指导、教学评价无任何指导作用。在高校各种考试中,作弊和违纪现象依然屡见不鲜,它的负面影响远远超出了考试的范畴,危害相当严重。

2高校考试改革对策

2.1完善考试的领导管理机构和健全考试管理制度,加强诚信教育和考试管理工作

必须认真面对和积极解决考试造假和考试失效的问题。考试管理是引导、肯定和提倡积极的、正面的考试行为,防范、反对和制止消极的、负面的考试行为。学校必须克制教育商品化、抵制不正当竞争,坚决反对和防范考试造假和教育质量造假,主动引入师生监督机制,保证考试的真实性和公平性,真正发挥考试的教育尺度功能。

学校应设置专门的考试管理机构,该机构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考试有关的规章制度、课程考试大纲及管理办法,机构内设专家组和心理组,专家组由各学科和专业的资深教师、专家组成,负责分析和认定考试的专业的教育和教学要求、考试形式和内容等,制订和审核课程考试大纲,进行与考试有关的研究。心理组则由学生管理机构的专家及心理专家组成,解决学生厌倦考试和害怕考试的心理障碍。考试管理机构应对考试进行专门化、科学化管理,努力营造快乐教育、快乐学习、快乐考试的学习氛围。

在考试前期,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深入的考前教育工作,对一、二年级的学生,应该注意运用各种形式宣传考试纪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和影响力。对高年级学生,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明确考试作弊的危害,明确自己承担的社会义务与责任,深入思考人生观问题,增强自己的道德意识。

2.2重视考试内容,提高命题质量,妥善解决考试与学习和实践脱节问题

考试成绩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质量,能够为教学反思提供比较准确的信息。对于教师来说,要确定考核的知识点,设计合适的试题类型,积极关注和辨证认识考试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命题的内容要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培养要求,贴合教学内容。要适当增加综合性、实践性和设计性试题,以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素质,在成绩和能力上有区分。所考与所学、所用都要相互一致,才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考试的意义与价值,从而自觉地按照考试的正确指引去主动学习、积极实践[4]。如果考试与学习、实践脱节,学生易形成学习无用论和考试无用论的观念,学习的意义和考试的作用就会降低。

2.3实行教考分离,改革考试方式

教考分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讲授工作和考试命题、评卷工作分开,由不同的教师分担,从而构成教学与考试之间的一种制约关系。在教考分离制度下,命题要切合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试卷的深广度、难易度、区分度、题型要合理布局。实行教考分离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师、学生考前突击,能更客观地反映教学效果。教考分离有利于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考试形式要多样化。传统的闭卷考试对于考核学生的记忆力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熟练程度是有效的,考试成绩易于精确量化,但是对监考环境、学生素质和考试管理等要求较高。开卷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思辨力、创造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等,考试成绩可以模糊量化而不易于精确量化,但是对监考环境、学生素质、考试管理等要求相对较低。教师可以把开卷考试的开放程度做进一步规范化、量化,如允许学生携带一定量的公式、携带设计手册等。考试形式还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如采用小组作业和个人作业,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5],给学生更大的思考、想象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情感,激发其学习热情。

2.4组织试卷评估工作,建立考试信息反馈系统

试卷评估是教学评估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评估试卷,可以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评估工作要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力求科学、客观,注重可操作性,评估结束后,教学管理部门应及时把评估意见反馈到教学单位,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充分发挥考试的作用。考试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考试结果提供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全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实现考试对教与学的反馈调控功能。教师将考试结果和预期目标相对照,可以检查结果和期望值的差距,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教学中成功的部分和薄弱的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改进措施。

编辑整理

3参考文献

[1] 赵曼初.论考试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2005(1):24-28.

[2] 赵天婵,徐盛林.改革考试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j].大学教育科学,2004(3):64-65.

[3] 王来武.中英大学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4(1):91-93.

第3篇:关于高考改革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也到了关键时刻,教师应该分析教学现状,找出现行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改革,探究更好、更合理的教学方法。

1.改革教育体系,制订科学的高中语文课程方案

合理且有效的教育体系是保障教学效率的关键,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学,只有制订合理的语文课程教学方案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高中语文在高考中很难提分,因为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学生可以做到从一开始就认真对待语文这门学科,那么相信学生在高考中的语文水平会有很大提升。改革教育体系,需要从高一开始进行改革,增加语文课程在高中课程中的比例。学生普遍认为在高中阶段真正重要的是文科综合或者是理科综合这种在高考中占有重要比例的科目,往往会忽视语文的重要性。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告诉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带给学生这种意识和感觉,例如,学校可以合理安排有关语文学习的活动,如诗歌朗读、作文比赛、汉字听写大赛等,还要为学生安排语文自习课或者为学生安排语文课下学习时间。对于高中生来说,学生的时间一般是被安排好的,即使是自习课也被安排成为特定科目的学习时间,学生没有自己的独立学习时间。据调查一些学校没有为语文安排课下学习时间,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学习语文,给学生一种语文在高中课程中不重要的错误感觉。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首先应该改变学生和教师这种错误的观点。

2.完善考试机制,增加教学的监测力量

考试是检测教学质量的标准,但并不是唯一标准,检测教学标准的方法有很多,考试是一种有效且可行的方法。学生进行高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面对高考,高考对于每一位高中生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用考试作为一种检测教学质量的方法极其有效。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时刻处在紧张状态中,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考试中总结考试经验,让他们在大型考试甚至是高考中不会有紧张的情绪。对于军人来说,要把平时的训练当做打仗,这样战士在战场上才可以从容应对;对于学生也是一样,要把每一次考试都当做高考,每一次考试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机会,学生通过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才可以总结出应对考试的方法和策略,也可以总结出考试经验。以语文考试为例,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考试策略,有些学生擅长先写作文,一些学生习惯先做阅读,这些做题技巧都是学生在平时考试中总结出来的最适合的经验。

3.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

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并不是单纯地学习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提高,空有做题的技巧是无法达到高考对学生的要求的。所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感,语文归根到底还是一门语言的学习,要进行语言学习,学生就不得不培养语感。所谓语文的感觉就是体会语文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感情和作者的内心世界。例如,在做阅读分析题时,如果学生没有语感就无法体会文章所表达的各种感情,这样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文章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方法是多样的,例如可以为学生安排每天定量的语文阅读,让学生通过不断阅读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样要为学生安排写作内容,最常见的形式就是让学生写日记,很多老师让学生每天都写日记,有时学生实在没有内容可写,为了应付老师只能写流水账应付。笔者认为为学生安排不定量的写作内容即可,让学生在自己有情感要表达或者是有灵感的时候进行写作。教师可以不定期地检查学生的写作内容。

4.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课堂内容

新课标对于教师有明确要求,要求教师用多媒体进行辅助课堂教学。现代教师必须学会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在教学中最常使用的就是多媒体,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语文教学中经常会让学生分析文章或者是各种题材的内容,这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出来。有时候声音、图像或者是视频更有助于学生体会情感,而且可以给予学生直观刺激,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助于长久记忆。不仅如此,通过给学生观看一些图像或者是聆听一些声音,还可以激发学生灵感。

结语

对于高中语文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加深教师对于语文的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学生和教师走出对语文认识的误区。另外,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带领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第4篇:关于高考改革的思考范文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和谐发展为主题,以服务为宗旨,以改革为动力,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机制,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管理人才。

一、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的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为就业服务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坚持面向市场办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基础课、专业课与实践课的关系以及就业需求和终身教育的关系,确立现代职业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教学观,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必须确立以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和创业素质等)为基础,以能力(包括从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创业能力等)为本位的新观念,从而培养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综合职业能力较强的、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容乐观。要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让学生学会做人,遵纪守法;二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礼仪、职业意识和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使学生形成和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三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变化;四是要加强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现代企业已经把员工的德育水平特别是职业道德水平作为衡量其素质高低的核心要素,并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来对待。很多企业已经把职业道德水准作为招聘员工的先决条件和辞退员工的重要依据。因此,切实做好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不仅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必然选择。

三、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改革的根本问题在于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职业教育以人的技能开发和提升为主要目的,教学模式改革必须以此为基础,贴近实际,最大限度地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一是改革教学模式,增强职业院校教学的灵活性。国内外有许多好的教学模式,比如“双元制”、“CBE教学模式”、“宽基础,活模块”等,都值得我们借鉴,要敢于打破原来旧的教学模式,探索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二是推进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要把课堂教学延伸到企业和行业,彻底改变职业教育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三是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学生的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坚持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及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四是推行选修制和学分制,建立和完善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

四、深化课程改革

课程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也是推进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推进课程改革,首先,要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指导原则,由系统知识传授的学科本位向以岗位和就业为目标的能力本位转变,优化教学与训练环节,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其次,要把职业资格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做到不仅要“对口”,更要“接口”,努力做到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企业需要什么技术,我们就设置什么课程;市场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其三,课程改革要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和技术推广结合起来,根据市场、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与安排,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同时,又要考虑学生生存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等需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要加大开发和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和校本教材的力度,及时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入课堂。

五、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强化职业教育的实践环节,应着力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一是要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职业院校应集中力量,尽快建立起满足骨干专业教学需求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设备的配备要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以通用、实用为原则,重点解决好数量不足、实习工位短缺等问题,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受到高质量的实际操作训练。二是要与企业密切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性教学的根本出路就在于产学结合和校企结合,各职业院校应利用各种形式,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利用共建单位的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教学。

六、加快骨干专业建设步伐

骨于专业建设不仅是院校建设的重点,也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的突破口。各院校要注意对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结合自己的办学优势,选择基础好、发展前景广阔的专业作为骨干专业,在师资、设备等方面进行重点建设。要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管理,结合专业特点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加快形成一批特色专业和精品专业。

七、构建科学完善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

教学评估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环节。多年来,多数院校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学评估办法,但仍需进一步改革,不断完善。比如鼓励教师创新的评价体制就没有建立起来,学生的职业能力也没有纳入教学评价的内容。只有鼓励创新,才会有“特色课堂”和个性化的学生;只有把学生的职业能力纳入到考评之中,才能真正检验出学院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因此,要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率的公示制度,每年定期在网上或其他媒体公布各职业院校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就业率,把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工作状况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只有建立一个全面、科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综合评价体系,才能真正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光勇.高等职业教育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2]滕玉梅.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3(6)

[3]蒋国平.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4(2)

[4]吴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中的若干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4(7)

[5]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周济部长在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中国教育网,2005(11)

[7]陈锡畴.坚持“三个贯穿全过程”,探索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8)

第5篇:关于高考改革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学 问题 改革建议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高技能人才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了解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对外交流能力和用英语处理职业岗位相关业务的能力,该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要达到培养目标并非易事。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教育学制短,要在短短的三年内完成学业,这其中要完成公共基础课,又要完成专业课。所以大多数学校安排在学生一年级两学期就完成大学英语的学习。而之后的两年学生基本上就碰不到英语。技能型及应用型的英语选修课程和后续阶段的英语课程在许多学校是一块空白,使得学生无法完成从学习英语到使用英语的转换,其语言应用能力得不到发展和提高。

2.师资不足,教师培训深造机会颇少。

随着各高校迅速扩招,大学英语教师数量普遍不足。有的学校平时英语老师安排不过来,就把部分班级安排在周末上英语课,英语老师工作负荷太大。迫于工作压力,老师们,尤其是青年教师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参加培训或进一步的深造,教师的教育技术和教育理念没有机会得到提高和运用,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就无法得到突破。

3.应试思想严重,过分追求通过率。

现在高职高专的大学生虽然不一定要参加四、六级考试。但大多要参加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A、B级考试通过率甚至被列入评价一所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标准之一。为了提高通过率,有的学校把通过A、B级考试作为学生毕业的一个条件。这样就使得学生觉得很有压力,刚一进校就报名着手准备,将大量时间花在语言知识点及应试技巧上,又回到了高中的学习模式。

4.教学评价方式不合理。

高职教育作为一支新生教育力量也被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教师与学生普遍重结果,轻过程;重学业成绩,轻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重量化和书面测试,轻综合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三、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增加英语应用的机会。

课程体系是否完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英语课程设置必须考虑英语是一门语言,不经常使用就容易忘记的特点。学生修完指定必修课程后,基础语言知识相对比较扎实,语言应用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时学校应该根据专业的需要设定一定的与英语相关的选修课,如“外贸单证与函电”、“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等课程来增加英语应用的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使得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2.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为指导,以网络多媒体技术为手段,实现基础英语和行业英语的融合,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借助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解决了多年来困扰英语课堂教学“费时低效”和“聋哑英语”的落后局面: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使用情景模拟、文化导入等多种手段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习动机,加大信息输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使他们有机会通过pair-work(两人合作),team-work(小组合作)和class―presentation(成果汇报)完成语言实践任务,使课堂学习动起来,做到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重过程性评价。

传统的英语评价体系大都局限于单调有限的终结性评价,通常以笔试、闭卷的形式出现,考查内容主要是本学期所学书本知识,忽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造力,容易导致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与停滞不前。因此,我们要遵循考核多元化原则,即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应是多元的,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不能只用笔试的形式,要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形成性评价的终极目标不是检测学生学了多少知识,而是旨在帮助学生增强自信,获得成就感,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培养合作精神。

第6篇:关于高考改革的思考范文

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开设好语文课的教学。这不仅是对高职院校开设语文课的一种充分肯定,而且也是倡导各大中院积极开展人文教育的一项实际举措。然而,目前快速发展壮大的高职院校,对开设语文课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特别是在教学观念上、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上以及师资力量建设上,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加强教学改革和创新,就此,本文就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这一课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语文教学 改革 思考

语文课程的教学可以有力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和提高,具有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替代的教育功能和培育功效。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领域,因此,必须担负起培养学生精湛的专业技术,同时还必须加强他们的人文素养培育。然而,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对语文教学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够重视的问题,特别是在教学观念上、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上以及师资力量建设上的问题较为突出,面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如何积极适应时代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积极推进语文教学改革,有效应对已经出现的问题,因此,本文就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这一课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语文教学问题分析

1.教学设置随意性较大。当前,不少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学校升格成的,面对学校功能层次的提升,相应的软硬件配套设施跟进不可避免地出现滞后的现象,源于学院对语文课的开设认识水平存在理念上的偏差,不少高职院校对语文课开设的长远意义和重要作用认识不清,有的学院只顾强化自身职业特色,只注重职业技术技能的培训,从而对语文教学进行挤压,有的大大压缩教学课时,有的甚至将其砍掉。

2.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古板、教学内容封闭、教学方式方法老套而单一的问题,不少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没有自己的特色,依然传承中学的教学方法,理论性过强,现代气息弱化,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直在做朗读、正音、解释词语和句子、串讲、正读和评点等等,教学缺乏生机,使得学生感觉语文教学味同嚼蜡,索然无味。

3.师资队伍建设参差不齐。国家教育部要求高等院校必须加强语文课程的教学,加强学生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灵魂支撑,对学校的要求比较高,然而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不少院校在吸引高素质语文教学人才方面遇到不少困难,特别是在用好和留住优质教师方面困难较大。此外,不少语文教师对自身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觉得所教学科不是学校的中心和重点科目,敷衍了事地进行教学,从而导致教学质量和效果不理想。

4.教学内容不够科学合理。当前,高职院校所采用的语文教材,种类繁多,更多的是对高中课本和大学教材进行摘抄选篇构建出简化版教材,在篇章摘取上生搬硬套、随心所欲,几乎没有哪所院校能够结合自身教学特色,切实本着有效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出发,编写出独具特色,而同时又可有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教材。

二、高职院校语文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1.切实树立培育综合素质强的人才教学理念。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对此,高职院校要树立不仅要将学生打造成高技能专业人才,而且还必须为国家输送素质更优良技能更全面的复合型人才,要培育学生扎实的人文底蕴和高远的思想境界,英国教育家纽曼曾说过:“大学如果不能激起年轻人的一些诗心的回荡,一些对人类问题的思索,那么,这所大学之缺少感染力是无可置疑的。”其强调的就是要加强人文素养的深化。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培育综合素质强的人才教学理念,使莘莘学子“诗心”荡漾,培养他们独立学习、观察、思考和钻研的能力,使他们的灵魂能充满活力与生机,让他们真正有远大抱负,满含希望、责任和使命。

2.打造高素质的语文教学师资力量。一个学校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学校的教师队伍,同样,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质量与效果也与语文教师密切相关,因此学院必须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引领语文教师进行教育观念的升级和更新,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促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拥有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水平,蕴含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具备高尚的道德和广博知识,赋有与时俱进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密切关注现实生活的正确、健康的触觉和视觉,能够放下师长的架子,富有爱心、耐心和恒心地进行教书育人,具有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并不断从知识结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工作方式等方面改变、挑战、完善自已。把学生看成是与自己共同探讨问题的伙伴,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分析、共同研究和共同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权威,努力实现自我超越的创新精神。

3.构建具有院校自身特色的教学教材。院校教学内容对于学校的教学方式、模式和方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样,提高高职学校的语文教学质量和效果,语文教材的引入和采用同样非常重要,毫无疑问每一门教材的内容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只有能够适应教学主体需求,并且能够引领时代特色的教学教材才能真正突显院校教学特色,才能真正使学生能力和素质得到快速提升。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积极构建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相适应的教材,做到能够与中学语文良好对接,同时,充分考虑因人施教和因校施教的特点,使得教材具有易学性、宽泛性和实用性,有利于促进专业知识的掌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总之,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理解、分析、钻研作为重要的目标,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使语文教学成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第7篇:关于高考改革的思考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教育部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提出了高师体操教学改革应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生成绩评定方法等方面来进行,从而完成体操的课程目标,使其服从于通知中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前言:根据2003年7月国家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体操是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形成,对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依据体操课程目标及中等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高师体操教学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从“三基”教学转为素质教育所构成的复杂性教学,将健康心理、良好个性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溶近教学中。体现体操自身的特点及其特殊的艺术感染力。笔者认为改革高师体操教学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转变

高师体操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要改变高师体操教师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念是重教而轻学,认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设计去做,教师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去做什么。当前素质教育要求体操教师要从体操教学的过程认识到自己的主导作用,并且辨证的把握自己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体操教学时.要想到为什么要教体操?通过教体操,要教会学生什么?还必须了解体操的教学魅力所在。因此,体操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求其必须了解以下方面:首先,体操教师要对当前教育改革的理论背景、教育思潮动向等宏观形式把握的较清楚,在了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下,才能够更确切的知道自己在体操教学中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知识,从而去进行体操教学。其次,体操教师要了解当前各中等学校体操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有针对性的进行体操教学.以完成体操课程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要转变

根据课程目标,中等学校体育教学实际符和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体操的基本教学内容是突出中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中的体操教学内容。具体为体操概论、体操与健身、体操术语、保护与帮助、基本体操、体操动作技术分析、体操动作教学、体操比赛的组织与裁判及技巧、跳跃、双杠、单杠等主要内容,辅之以鞍马、吊环、高低杠、平衡木等介绍内容。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九门主千课程》的通知中规定体操普修课时定为136学时,在着136学时里要完成上述教学内容,很多院校的做法是:重技术的掌握而轻理论的学习,每一教学内容都占有一定的教学时数,且在技巧、跳跃、双杠、单杠等项目上占有很大教学时数,一般为65%—80%。教学内容大多数为那四项的三级规定动作。笔者认为:合理的教学内容设置应当由教学数量、教师业务能力、教学水平、教学硬件条件加之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程时数为保证。在规定的体操教学总时数下,应强化非竞技性体操的教学。非竞技性体操是指基本体操和团体操。它在中学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是体操系统中不可忽视的子系统。高师体操教学应摆脱以“三级规定动作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分清主次,突出中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体操教学内容的同时,加强非竞技性体操的学习,触类旁通,符合学校大学生实际接受能力。根据不同的学生,可适当增加或减少动作数量和动作难度,要求学生在“会做”的基础上强调“会讲,“会教”。所以高师体操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师范性、实用性和新颖性,体现继承和发展,“少而精”,学以致用的原则。

三、教学方法要转变

体操教学方法是为实现体操教学目标和提高体操教学质量服务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示范—讲解—学生练习—教师指导”。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组织教学形式僵化,忽视学生的学法。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力的培养;很少考虑到体操教学效果的统一要求与学生个体差异之间的矛盾、相对不自由的体操教学形式与学生熟悉的自主运动形式之间的矛盾、技能掌握的必要性和技能掌握的困难之间的矛盾及教师进行安全教学的义务和学生冒险尝试心理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要改革体操的教学方法,首先,必须抓住体操的特点,即体操是具有较强艺术性和美学效果的运动项目,在教学训练中广泛采用保护与帮助。其教学方法必然与田径、球类项目有所不同,要区别对待。其次,要研究教学对象、教材性质、课的类型。同一班级的学生由于身体素质的不同,如身高、体重等不同,在组织教学时,教学方法要有所不同;不同性质的教材、不同类型的课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再次,要考虑到教学条件。即场地、器材等,不同教学条件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此外,还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学生创立自我教育、自我练习、自我创造的环境,让学生去进行自我尝试、自我练习,包括小团体的方式,尝试性学习方法的锻炼。总之,体操教学方法的转变要有利于实现体操教学目标,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社会适应性和创造力。

四、学生成绩评定方法要转变

学生体操成续一般是以学期结束的卷面考试和规定动作的完成情况(技术)来评定的。笔者认为这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认真学习和较全面的成长与发展,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真实水平。因为卷面考试和规定动作达标所测得的仅仅是所教的知识、技术和一般的学习能力:我们让学生学习体操的目的不是培养体操运动员,而是让学生理解体操动作和体验那种本体感觉,然后让他们在以后的体育教学中教给学生。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体操成绩评定上,应当综合考虑。既要对学生进行卷面考试和技术动作考试,又要考学生对基本体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此外,还要考学生对体操动作中保护与帮助的实际运用及掌握的程度。只有通过这样的考核,才能比较公正、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的体操成绩。

五、结论与邃议

(一)高师体操教学改革应符合各校教学计划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应突出重点,避免重复性内容的安排、。强调“三基、四会”,克服盲目增加动作数量和难度的思想。

(二)高师体操教学的内容应包括体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技术教学内容应与中等学校体育课本接轨,注重非竞技性体操的同时,并不完全否定竟技性体操教学。二者之间的安排要联系实际、合理、科学。并注重教材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第8篇:关于高考改革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2-0122-02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力之预备”。[1]高职教育所有课程的教学均应以学生的就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语文课程也不例外。然而,当许多高职学科、课程依据自己的特点,不断推出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等方面取得成绩时,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却迟缓而滞后,语文教学在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举步维艰。

一、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滞后的原因

(一)教材缺少针对性

无论是1996年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织编写的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还是2001年的增订本,教材内容均和中学语文课本大量重复,戏称“高四语文”,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即使是部分自行组织编写的语文教材,也因侧重点不同,要么知识过于简单,要么知识拔得太高,未能从高职教育实际出发,不注重教材的实用性,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客观上也造成了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随意性。

(二)课程边缘化严重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性、实用型人才,鉴于这一职业性特点,高职教学的重点大都放在专业课教学和实训课上,而对基础理论课的课时,则是能少就少,能缩就缩。高职语文作为基础课正在为各种专业课“让路”,有的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已经“消失”,或“超大课”处理,或被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代替,语文课程边缘化现象突出。

(三)教学形式单一陈旧

大多数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仍停留在“粉笔加黑板”、“一言堂”的传统教学层面上,课堂以教师单一讲授为主,学生则被动接受,即使是课堂互动,也多为简单的你问我答,教学方法呆板、生硬。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越来越远,久而久之,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教师队伍建设乏力

温敏德先生指出,高校非中文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不力,可能跟大学语文的“地位”有关系。语文课程虽然被设置为基础性的公共课,它却仍然处于边缘位置。学科的边缘化必然导致语文教师队伍的边缘化,使语文教师处于尴尬局面:一方面,大学语文不是专业课,在高职学科中无法享有和专业课同等的地位;另一方面,在很多人眼里,大学语文也不是独立的学科。

(五)教学评价作用不突出

高职语文评价方式仍以笔试为主,试卷成为考评学生语文成绩的主要依据,学生只在考前突击复习,考前背考后忘,不到考试不看书,考试还需划范围。在这样一种评价方式之下,不要说让他们考试,就连基本的语文学习也是一团糟。这种为考试而考试,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实用性,不能很好地凸显职业教育特色。

二、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

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只有准确定位高职语文教学,明确教学目标,处理好语文教学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高职语文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树立信心,准确定位

长期以来,高职语文课程的定位问题一直是大家争论的焦点,当需要向大学生补充基础知识时,它是公共基础课;当教育部提倡素质教育时,它是素质教育课;当国家提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驾齐驱时,它是大学人文通识课。高职语文究竟是什么课?定位的模糊性导致了高职语文存在着某种不确定性。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高职语文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尴尬局面,就要将语文学科教学纳入职业教育的系统之中,明确语文在高职教育中应有的地位:第一,高职语文不是专业课(师范教育类等相关专业除外),决不可能成为优势课程;第二,高职语文作为高职学生人生成长和职业发展的奠基性课程,每个学生都有需要,应该有一定的时间、资源来加以保证,决不能任由其他课程挤压,为各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观点所左右;第三,高职语文是基于学生长期发展的文化课程,必须树立长期、长效和长远的思想,追求速成、简单、显性的效益都是错误和徒劳的。

(二)积极探索,整合教材

布鲁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只有增强语文教材的实用性和时效性,适应学生的口味,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让学生喜欢语文、走进语文、热爱语文。高职语文教材的选择应结合专业特点,以培养实用技能为主旨,如市场营销专业注重口才和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可开设《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等课程;财务会计专业则注重一手漂亮钢笔字及掌握与财会相关的应用文写作的训练,可开设《硬笔书法》、《财会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同时,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修《艺术鉴赏》、《经典导读》等课程,这样既突出了职业教育的务实性,又兼顾了语文陶冶性情的功能。

(三)注重效果,改进方法

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为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利用精心策划、情境设置、启发引导、集体讨论等形式,尽可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让学生乐学善学,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辩论、演讲、情景剧表演、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四)多措并举,强化师资

当前,与同类的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最大的亮点是专业与市场联系紧密,其软肋则在于实训设备等硬件不“硬”,师资队伍等核心软件太“软”,而且尤以后者为甚。高职教育在我国发展较晚,师资来源有二:一是自高校毕业而来,二是自中学、中专学校升格而来。这两方面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即对高职语文教育的认识不清、方法不多、针对性不强。以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之势观之,师资建设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因此,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专业课教师建设一样,“请进来、送出去”,开展“岗位练兵”,培养“双师型”教师,不但让语文教师学习专业课,同时也应该让更多的专业课教师向语文教育方面发展。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也可以让每堂课、每个专业课都有可能成为语文课,使得语文课虽然时数不加,但余脉不断、润物无声,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五)调整思路,优化评价

评价对教学有着直接的影响,有什么样的评价方式,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当前通行的评价方式重结果轻过程,重量轻质,重事轻人,对语文课而言是致命的问题。因此,应该不断拓展思路、探索方法,积极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不偏废,不僵化,因人施教,因材(教材)评价。当前,尤其要重视过程性评价文法的使用。要加强过程性考核,如听课笔记、 口语训练、日常作业、上课出勤等,这样在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意识的同时,克服了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搞突击的弊病。另外,采用灵活的多样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创新能力。如《商务礼仪》、《社交礼仪》课程考核中,教师可设置各类商务接待、社交活动模拟练习,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再如《普通话训练》课程学习中可让学生在诗歌朗诵、绕口令训练、自我介绍、专题演讲、辩论赛等活动中锻炼胆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黄炎培. 黄炎培教育文集[C].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68.

[2]温敏德.“大学语文”的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N].中华读书报,2003-6-18.

第9篇:关于高考改革的思考范文

一、我国高等摄影教育的现状

中国摄影的历史只有六十多年,摄影教育起步就更加晚了。中国的高等摄影教育,从上世纪50年代起步开始,经过半个世纪多的发展,从无到有,在探索中求生,在寻求中发展。80年代初,顺应社会与时代的变革,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开办了摄影干部专修班,紧接着各大专院校的摄影大专班、专修班也相继兴办起来。90年代后,我国的摄影高等教育逐步建立和健全起来。办学规模逐渐正规、完善,办学层次也不断提高——从专科生到本科生,进而到硕士研究生。如北京电影学院成立了摄影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开设有摄影系。步入21世纪,一些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及国外教育机构都参与了办学。如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摄影函授学院、中日合作的大连医科大学摄影系等。而民办摄影学院也逐渐形成了气候,如江苏的南方摄影学院、陕西的雨果摄影学院等,它们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一)专业教师数量不够,素质不高

我国摄影教育起步晚,缺乏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社会中许多从事专业摄影工作并卓有成就者因为没有那个文凭,不能进入高校中成为教师。而学院型教师又很难给学生系统的理论和实用知识,许多院校的摄影教师是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宣传部门的持相机者,完全是把照相与摄影混为一谈,

(二)办学条件不够完善

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不少院校不顾自身的条件,在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等硬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纷纷开办此专业,教学仪器设备的缺乏、实验室的不足加上对摄影教学规律认识得不够,阻碍了我国高等摄影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摄影教育缺乏自身特点

我国高校摄影教育直接衍生于照相,有的在光学照相的年代多少懂得一些用光、取景和暗房技术。什么逆光、反差、立体感等都有一些了解。顶多能照一些可称之为艺术照或人像、花卉特写镜头而已。但自从傻瓜相机出现,再到数码相机问世,那些看似玄而又玄的什么光圈、快门、景深、焦点都被高科技取代了。使原本残缺的教学思路进一步退化,觉得摄影人人都会,未必成为一种学科,缺乏自身特点。

(四)摄影教育理论基础薄弱

我国的摄影教育在近十几年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同先进国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专业理论和教学思想水平仍非常落后。很多人还不曾了解到一张成功的照片的意境之美,政治内涵,社会学价值,人性光辉,那是要有高深的文学素养才能抓得住,表现得出来的。

(五)摄影教育层次单一

在我国摄影教育领域,中等职业教育、高等专业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各层次之间应是“金字塔”式结构。但目前高等专业的摄影教育过于集中在照、剪、后期处理等技术层面,而缺乏对生活原型的再创作因而拍摄不出直指人心,有震撼力的创新之作。

二、深化高校摄影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摄影教育是技术性、艺术性、文学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必须根据学科特点,找准市场定位,解放思想,内涵为主,逐步推进高校摄影教学改革;高职摄影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市场急需的服务于市场需求的职业摄影人才,更要突出技术性、实践性的培养教育,更要求提高人文艺术综合素质。这就要加大高职摄影教学改革的步伐。我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用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在信息时代摄影教学更需要创新教育理念和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新的教育理念要求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我国高校摄影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实施高校摄影教学改革,在现有的办学基础上,因地制宜、与时俱进,调整改进摄影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更新摄影教学的教育理念和摄影教学内容,把握学科的社会发展趋势,培养出高素质的摄影人才。

(一)找准高职摄影教学的准确定位

高职摄影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市场,为市场培养技能型的现代摄影技术人才,摄影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要更新理念,调整专业,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而当前在高校的摄影教育中,传统的摄影教学模式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在进行影像成像、影像转换、影像贮存等方面知识、操作技能的培养,缺乏对影像与视觉表现及相关知识的课程训练,缺乏涉及人文素养方面诸如“史论”课程的培养,只重视摄影材料纯粹性把握的传统摄影教育观念与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距离。我们要从视觉与传播的角度来把握摄影教育的基本构成,在思维方式更新的前提下,首先要考虑“摄影学”“社会学”“人类学”及“摄影史”等方面的知识在今后摄影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引入关于“视觉”(视觉心理,视觉表现,视觉书写和视觉解读能力)、“影像”(影像成像与转换的材料与技术)、“传播”(影像传播,影像审美经验的培养)的教育理念与应用技术,让学生能够很好地界定关于“视觉”“影像”“传播”的基本概念及应用操作,掌握图片剪辑、影像管理及解读影像的技能,既能够在影像的书写方面,从整体表现的角度上合理地运用影像的句型和文法,又能够以影像作为主体的视觉语言符号,将创作的理念表现出来。同时建立包括材料使用等较为彻底的理论架构,使学生能够在今后不同的领域里从局部的工作中汲取整体架构当中的营养,在未来的影像时代中以更强的个人能力去应对影像文化产业的需要。

(二)在摄影教学中体现和加强素质教育

市场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在抓专业建设的同时不能忽略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摄影是一门技术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综合职业技能,要求职业者必须能够从不同层次,用不同视觉去读懂社会,描写大自然,记录社会万象。所以,在职业摄影人的培养中,就要求加强对人的素质培养,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如何在摄影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并落实到实处,根据笔者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我党实施素质教育的执著精神,把素质教育贯穿到教学理念上。二是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计划和课程的设置中。教学计划的修订,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紧紧围绕适应社会发展这一主线来设计课程。加强摄影史论、摄影基础理论的教学,并把第二课堂作为强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三是让学生们拿起相机,走入社会。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和表现社会的敏锐感觉和摄影能力。

(三)在高职摄影教学中突出与加强基础教育

高职院校摄影基础教育的完善和发展对中国摄影教育是非常大的推动,没有摄影基础教育就没有中国摄影的未来。加强高职摄影教育的基础教育,必须做到:

首先,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四多”。1.多拍。摄影更多的是在现实空间的拍摄实践中取得经验和成功的,不能完全依靠书本上的描绘进行想象,摄影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去别人没有去过的地方进行拍摄,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才能用摄影的手段去表现,只有融入亲身体验,摄影的表现才能情真意切。2.多看。摄影是将现实三维立体空间的客观物象瞬间变化永久地记录在二维平面空间之中,将时刻运动的客观物象静止地表现给观众。时空的转换、动与静的转换,摄影人的眼睛在控制着一切。摄影基础教育应强调对学生敏锐观察能力的训练,通过训练能使眼睛善于观察客观物象的不同面,客观物象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不同光影效果,不同拍摄角度下客观物象的不同空间表现,发现客观物象的鲜明特征和个性表现。3.多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照相机的更新越来越快,从传统胶卷相机到数码相机,每一种照相机各有各的特点和功能,只有熟悉照相机,才能熟练掌握照相机完成拍摄任务。照相机的光圈、速度的设定,快门的控制在几秒内完成,拍摄的时间就在几秒——几千分之一秒内完成,如果手的操控速度缓慢往往会失去拍摄的最佳时机,而前功尽弃。4.多想。摄影基础教育应在强调熟练操控照相机的基础上着重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对客观物象多看、多思考、多分析的良好习惯。当面对拍摄物象时能够瞬间捕捉到物象的美感之所在,拍摄出具有主题明确,主体突出,画面简洁,拍摄前的思考是摄影作品成功的保障,摄影基础教育就是在学生们对摄影有初步认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动脑思考、认真分析、瞬间把握的能力。

其次,在教育中培养学生运用摄影独特的视觉语言进行交流。摄影的视觉语言包括两大部分:图形与色彩。在摄影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彩色摄影的训练。让学生在拍摄中,通过准确的视觉导向(指合理的摄影构图与视觉语言的运用)形成摄影作品的视觉中心(或称为趣味中心),吸引观众并引起共鸣,运用独特的摄影视觉语言完成摄影作品与人的相互交流。

再次,在教学中加强摄影美学的教育,摄影美学在摄影基础教学中主要包括两部分:1.现代摄影中视觉形式美法则的运用。一幅完美的摄影作品,是由不同视觉形式要素按照一定的摄影视觉美的规律而组成的,同时必须具有独特的构思,摄影形式形态间的构筑、组合及超然的视觉美感。2.现代摄影中虚实对比产生的视觉美感和摄影画面意境的表现。摄影的虚实对比是通过光圈的大小、镜头焦距的长短以及物距运用来完成的。摄影这种独特的视觉表现正是摄影画面意境的魅力之所在。同时学生的不同文化修养和对美的理解将影响摄影作品体现的深度。

最后,在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摄影作为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应将艺术学、艺术史、哲学、美学、视觉艺术理论、视觉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纳入到摄影的教育体系中,在现代设计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作品拍摄,用设计的观念指导摄影,学生从开始构思到作品的拍摄、完成、装裱甚至展出,整个过程融入设计,运用逆向思维、借鉴思维、发散思维、跳跃思维、动感思维等现代设计的思维模式进行摄影的再创作,培养综合思维的能力和整体运作的能力。

(四)高度重视数码时代的摄影教育

随着这些年来民用数码相机的迅速普及,数码技术在各个传播领域中迅速成为主流,使我们不得不具有更为前瞻的目光,在高校的摄影教育中应高度重视数码时代的摄影教育,坚持摄影教育与培养与时俱进。不论是在新闻、纪实摄影教育中,还是在商业摄影教育中都应全方位地加强数码摄影教育。

数字化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创作自由和实现的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摄影模式。对于传统摄影教学提出了挑战。面对挑战,只有改革,突破传统的教学内容,增加数码时代的摄影教育的教学内容,才能积极面对数字化革命的挑战。在美国,数码成像早已列入专业的摄影课程之中,而且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如著名的布鲁克斯学院在第一年的基础课程中,加入了数码知识和数码图像设计课程,第二年设置了“数码转换”课程,让学生了解由模拟信号转至数码信号对提高影像质量的重要性,并且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结合课程使用数码相机,以提高数码摄影的技能。这些数码课程不仅仅局限于平面静态的摄影领域,还包括电视图像和电影技术等,突出有关数码摄影的各种方法、理论和应用。只有高度重视数码时代的摄影教育,让学生在数码影像、电子预印、网页设计、多媒体和电视与电影制作等方面进行学习,才能让学生在毕业后及时适应各种传播媒体、书刊杂志等领域的工作。由此可见,当代摄影教育,尤其是高职摄影教育的关键之一还在于跳出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加大视觉传播类课程的设置力度,及时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改进教学方法,适时地增加如《数码摄影》、《Photoshop》等数字化影像课程。充分利用各类相关学科尤其是视觉媒体类学科的优势,形成综合性的教学师资和相关环境,同时和各类应用型单位密切配合,及时吸收最新的媒体应用等发展信息并且借助这些单位的第一线人才,充实和调整整个师资队伍的结构分配,形成适应高职摄影教学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走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道路,建立应用技术的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培养提供更为实际的基础条件。

我国高校的摄影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摄影教育,应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更新摄影教育艺术理念、观念,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高素质的摄影艺术人才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张建利.关于我国高等摄影教育的思考.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9.

[2]李毅.中国摄影教育定位的思考.中国科教,2005,1.

[3]刘文.试论摄影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大学时代,2006,4.

[4]于峰.浅谈高校摄影的基础教育.教育导论.

[5]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中国摄影出版社.

[6]肯尼思·科布勒.美国《新闻摄影教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