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范文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精选(九篇)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第1篇: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范文

李燕琼 沈必成

(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 楚雄 675000)

【摘要】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新病原微生物引起疾病的增多,微生物与免疫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微生物与免疫学的内容抽象、琐碎,学习和记忆起来都比较困难,而且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非常枯燥,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掌握理解。

【关键词】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改革

1前言

《微生物与免疫学》在医学类院校中是西医的一门基础课程,以往的教学由于把其作为必修的考查课,重视不足。但是目前出现了很多由新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如SARS和禽流感等,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危害很大,也使《微生物与免疫学》这门课程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门课程中的很多内容,如介绍了正气和脾虚与免疫的关系,都与中医存在一定的联系。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中医院校促进中西医的结合,中医类学校的学生更好地学习现代医学,以及传承传统的中医医学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质量一定要提高,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相关知识。

2教学现状

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必须有一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如果教学的知识没有实用的价值,很容易被学生忽视,掌握程度也低。微生物与免疫学理论性太强,实际操作很少,学生便不能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仍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仅仅一味的灌输知识是很枯燥的,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单纯地教授理论性知识,脱离实际,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教学效果很差。因此,要对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能将其用于现实。

3改革方法

3.1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微生物与免疫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与很多专业学科都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不同的专业由于其方向定位不同,在应用这门学科时侧重点也不一样。在具体的教学时,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把所有内容都泛泛地讲一遍,学生不能抓住重点,达不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由于一般微生物与免疫学的课时设置的较少,根据传统的由微生物开始,再讲免疫学的教学顺序,容易造成学生认为免疫是因为微生物的感染而引起误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改变课程的顺序,从免疫学开始讲起,之后再讲生物学,虽然开始可能会难点,但能使内容更有条理,加强学生对免疫学的掌握和理解。

3.2增加互动

目前我国采用的教学方式还是以“填鸭式”为主,即课堂上几乎都是老师将教授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与学生没有互动。随着教育的发展,虽然已经发现这种教学方式的很多缺点,但现在还是以这一方法为主导的教学方式。现代医学发展十分迅速,加之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普及,需要教授的内容量也随之增加,相应的每堂课中的知识很多,导致学生还没跟上上一堂的内容,下堂课又开始了,最后完全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教师在开始授课之前,应先制定好整个课程的教学计划,根据不同的教学重点拟定相应的讨论问题,在课堂上对学生提问,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可以与学生产生互动,提高学习的兴趣,发散思维,拓宽知识面,发现自身的不足,有动力去学习。

3.3结合实际教学

微生物与免疫学与很多学科都有联系,内容较多,前后章节的连贯性较差,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其课程内容相对抽象,一味的照本宣科,不仅使教学单调枯燥,且与实际脱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和理解都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而正是由于微生物与免疫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很密切,在现实中的能够体现其课程内容的例子很多,在教学课程中,老师可以结合现有的事例讲述相关的专业知识。如在讲述免疫能力时,可以举例:现实中存在很多的传染病,尤其是在冬天感冒多发期的时候,但是有的人就不会感冒,为什么呢?不是他们没有接触到病毒,而是因为他们的免疫力较强,接触到的病毒被他们体内的免疫细胞除掉了,然后再讲免疫细胞如何能够清除病毒。虽然只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但这会让学生认识到其内容的实用性,而且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便能产生学习的兴趣。

3.4归纳总结

微生物与免疫学的内容本身不难,但是很零散、抽象,容易产生混淆。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取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学习。当课程讲完一个阶段之后,将所有知识根据内容的不同划分出总结性的问题,对相应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对比,找出它们共有的规律和相异之处。这样能使学生积极地总结思考,增强学习的激情。同时在总结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强化对之前知识的记忆,总结之后能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了解同种类型之间的相同性,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这样,便使零散琐碎的知识点得到了归纳整合,加深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结语

微生物与免疫学是西医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一般院校都将其作为考查课看待,重视程度低。但这门课程与很多学科都有一定的联系,同时现在出现的很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都与之存在密切的关系,必须加强对这门课程的重视,改进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这一课程的理解和掌握。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其弊端越来越多,教师在教授时,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的需要和思维,思考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提高学习效率。针对目前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质量差的现状,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法。首先,根据具体的专业设置,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侧重自身的专业内容;其次,增加课堂互动,传统的教学大多是老师的独角戏,很少能跟学生产生互动,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下降,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第三,在教学时,将内容结合实际进行教学,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第四,在讲了一部分内容之后,及时的对所学知识就行归纳总结,由于微生物与免疫学的课程内容繁琐,且前后的连贯性较差,如不将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纳,记忆起来难度很大。采用这些方法,不但能加强学生对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掌握,还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晓玲,何汉文.中等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3).

[2]张易祥,采克俊.独立学院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3).

第2篇: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范文

关键词:微生物及免疫;网络课程;教学方法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5-0068-01收稿日期:2015-09-24

作者简介:许燕(1978―),女,江苏泰州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微生物及免疫学。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微生物及免疫”课程是医药服务专业群的一门平台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 我们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平台, 探索和实践了“微生物及免疫”网络课程。本文就网络课程的构建、设计、应用情况及效果进行总结。

一、“微生物及免疫”网络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线课程学习是“微生物及免疫”网络课程的重点和最具特色的部分。它涵盖了整门课程30章内容, 点击章节标题, 就会出现本章节所包含的所有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在课程首页,我们设置了课程介绍、教师队伍、教学进度、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实践教学指导等多个教学模块。通过课程介绍和课程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定位、学习目标、重难点等。通过网上授课计划, 以方便学生及时跟上教学进度, 及时预习和复习。为了帮助学生构建“微生物及免疫”知识框架和随时随地学习, 我们准备了全面而丰富的教学资源, 包括教学课件、教学动画、教学录像和教学图片,可实现在线播放, 有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提高学习兴趣。根据教学进度布置课程作业, 有利于学生自主复习和及时检测学习效果,巩固基础知识, 同时也能将教学效果及时反馈给授课者, 有助于授课者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依据。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传授知识―答疑解惑―接受知识的一个互动过程,为了加强师生互动,我们开通了交流论坛和在线答疑。在交流论坛模块, 学生可利用发帖等即时或异步通讯工具与教师交流问题, 同时教师也可发帖进行专题讨论,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思考。利用在线答疑, 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提问,与同学、老师展开激烈的讨论,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得课堂学习得以继续和延伸。

二、“微生物及免疫”网络课程的设计

以网络课程负责人为核心, 课程团队所有教师共同参与“微生物及免疫”网络课程的建设, 精心准备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以文本、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多种形式编写教学材料, 努力体现知识内容的经典性和前沿性,吸引学生经常进入网络课程学习。“微生物及免疫”网络课程是针对医学技术学院护理、助产、药学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网络辅助课程。我们以2014级护理专业(7)~(10)班、2013级康复专业、2013级药学专业学生为主要应用对象,通过网络课程的使用,培养学生与教师的感情, 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 而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 我们要十分注重师生间的互动,通过论坛、答疑讨论等方式与学生交流, 并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三、“微生物及免疫”网络课程的应用情况及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和建设, “微生物及免疫”网络课程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知识框架, 包括课程介绍、教师队伍、教学进度、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实践教学指导、参考资料及网络资源链接、课程考核、作业与考试、交流论坛、在线答疑等栏目。 该课程自2014年9月开课以来, 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

“微生物及免疫”网络课程的开展, 推动了网络技术与“微生物及免疫”课程的整合, 充分调动了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 提高了教学质量,问卷调查显示广大学生对本课程满意率达90%以上。

综上所述,“微生物及免疫”网络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是传统教学的重要补充, 为学生提供了新颖的学习平台、广泛的学习机会及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

参考文献:

第3篇: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范文

【关键词】 基础课程;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教学改革; 实践

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必修课[1]。建立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课堂教学法,是当今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及基础教育者面临的重要问题[2]。本组查阅相关文献,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总结了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的教学及改革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学校2010级医学生60名,开展教学实践改革,其中男18名,女42名,年龄18~20岁,平均(20.6±2.2)岁。同时收集另一班级的学生60名,由另一老师实施常规教学。两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前一年的学习成绩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开展教学实践改革组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2.1 讲好绪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的基础。绪论是全书概括,讲解好绪论,能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从第一堂课开始,就应将学生引入有趣、好学的境界。如讲解微生物时,可从生活中最简单的微生物商品如酿酒、发酵等引入,进而引入药物如抗生素制剂等,强调微生物研究在医学工作中的重要性及应用前景。其次,回顾人类对微生物认知进程,如古代即有种牛痘、冶金等历史,解放后党消灭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疾病。还可结合日常事例,如不卫生的饮食可诱发腹泻,抵抗力下降能够引起一系列的微生物感染等,使学生意识到微生物无处不在及对医学工作的影响[3]。

1.2.2 教学改革与实践 填鸭式教学模式一直存在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等先天不足,尤其对于内容抽象的免疫学教学。启发式教学法采取提问、讨论等多种教学法跳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思维,且提出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可构成教学主线及内容,这应在备课中把握好。微生物各章节讲解完后,可用一些这样问题启发学生:如哪些微生物能够导致化脓性感染,导致性病的微生物有何特点,诱发人畜共患病的常见微生物种类及特点。对于免疫学内容,可让学生思考:青霉素超敏反应类型及诱因机制,如何避免,人工自动免疫与被动免疫联系与区别等。通过上述方法,可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激发学习热情,助于增强学习效果。

1.2.3 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微生物与免疫学与临床关系紧密,教学过程中联系临床实际特别重要。比如讲解至金黄色葡萄球菌时,可让学生回忆自己是否曾有过化脓性感染;讲解至破伤风杆菌时,可总结临床实例介绍其致病因素及预防手段;讲解至乙肝病毒时,强调“五项指标”检测的必要性,了解其传播途径等。免疫学课程中,可以临床、生活常见病例作为切入点:为何左眼受伤右眼也会发炎,青霉素为何易出现过敏。母子间Rh、ABO不合易导致新生儿溶血症;器官移植时易出现排斥反应,防性疫苗注射等。总之,将学生已感知临床现象与理论相结合,从现象至本质,有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及学习效果[4]。

1.2.4 重视实验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微生物免疫学属于实践性强的一类学科,理论课应与实验课同等重视。实验课可加强学生对细菌分布实验、细菌培养实验的了解,有助于其牢固树立无菌理念,严格无菌操作;通过熟悉各种理化因素对细菌活性的影响,帮助其以理论指导实践,掌握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何种消毒或灭菌方法[5];通过毒素与抗毒素中和实验及凝集反应试验,能够将抽象难懂的免疫学理论知识以直观的现象让学生理解,利于其由感性认识向理认识的深入转变。实验课教学课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独立自主操作,培养其动手能力。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Windows SPSS 17.0软件计算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教学改革实验班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优秀率为48.3%(29/60),不及格率为3.3%(2/60),显著优于常规教学班的33.3%(20/60)、8.3%(5/60),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总之,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生的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教学具有课时少、任务重特点,应依据专科学校教学的具体目标[6],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突出重点教学内容,做好基本知识及技能的学习训练,适当引进新的教学理论,积极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全面增强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红,敖薪,龚爱萍.《护理学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8):685-687.

[2] 郭波,许桂莲,邹强,等.启发式教学在研究生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一点思考[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4(3):283-284.

[3] 陈慰峰.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2,22(3):73-78.

[4] 许琰,陈斌,李莉.多媒体在医学免疫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4,18(3):155-157.

[5] 顾福萍.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准备工作质量的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6,9(5):174-175.

第4篇: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范文

[关键词]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研究进展;应用

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87-0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起源于1977年,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主要利用了化学发光测定技术和免疫反应,化学发光测定技术有着非常高的灵敏性同时免疫反应有着非常高的特异性,通过两者的结合使得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成为现今最新的免疫分析技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较其他免疫分析技术而言拥有着高灵敏度、价格低以及操作简便等多种优点,正因为这些优点使得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被广泛的运用。

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化学发光以及免疫,免疫分析技术就是对分析的抗原进行标记,而化学发光分析技术就是对所产生的微观反应进行检测,以此来达到分析的目的。免疫分析就是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所产生的明显现象来检测所检测物质,而采用标记免疫分析就是通过对抗原进行放射性的标记,这样就能够更好的检测微观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1]。化学发光技术则是化学反应中的一种现象,化学反应必然伴随着能量的迁移,而具备能量的分子为了达到稳定的状态就要释放多余的能量,能量则是通过光形式释放出来,对所发出的光和能量迁移进行分析便可以知道内部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应用

由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不仅拥有较好的灵敏度以及较高的自动化程度,而且其还有较高的精密程度,所以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兽医学、临床医学以及食品分析中都得到了相当多的应用,下面将进行详细介绍。

2.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兽医学中的应用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兽医学中的应用还处于早期阶段,因此没有得到较多的应用。主要原因则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兽医学的应用中会跨越化学、兽医以及生物学科方面的知识,而这样加大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应用难度,因此没有在兽医学中得到较多的应用。但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仍然是兽医学中一项疾病快速检测的方法,即通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可以精准快速的判定动物所发生疾病的原因,而且通过这项技术的运用还可以监测动物体内的疾病发生概率[2]。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我国没有较多的应用到兽医学中,而且技术也没有国外先进,这进一步制约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国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兽医学中的应用较多,比如国外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来进行动物肠道病毒检测试验、猪肉中沙门菌抗体检测以及评价胰岛素浓度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2.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临床医学中有较多的应用,比在兽医学中的应用要更加广泛,而且在临床医学的应用中非常重要。美国通过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进行改进,使得其具备更好的灵敏性以及精准性,现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临床医学中主要用来检测甲状腺系统、性腺系统、血液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中激素浓度。后来有科学家利用金刚烷衍生物在碱性磷酸酶的条件下可产生长时间辉光的特性将其运用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中,即通过碱性磷酸酶来作为标记物,完善后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科用来检测心脏病、传染病、糖尿病以及过敏症状,另外还可以用于血液系统和胰岛素的检测中。现今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运用的最好的就是Roche公司,其所创造的ECL分析系统可以检测到及其细微的反应信号,并且特异性反应极为强烈,操作过程也非常快捷。

2.3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食品分析上中的应用 现今食品安全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检测食品中含有的违规成分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运用可以快速精确的测定食品中违规成分的含量,使得食品检测部门可以更好的测定食品中含有成分的含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可以用于鸡肉样品中CAP的检测以及牛奶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国外科学家还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来测定牛奶、牛肉以及鸡蛋中肉毒梭菌毒素A的含量,由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有着较高的灵敏度,所以所测定的结果非常准确,而且极大的节省了测试所需要的时间[3]。Yang M等科学家将增强型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技术以及电荷耦合器件结合起来创造了检测食品中葡萄球菌肠毒素B的技术,其灵敏度非常高、方法实用而且检测成本非常低。

3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新研究进展

3.1 新的标记物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运用的重点就是检测内部微观化学反应的情况,而为了达到更好的检测效果就需要发光物质发光时间更加持久发光更加明亮,而这可以通过标记新的标记物来得以实现。各国科学家都致力于研究标记物的发光时间以及发光强度,标记物发光需要特定酶的催化,这需要科学家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够证明哪一种标记物在哪一种酶的催化下才能够达到长时间的发光以及高强度的发光,另外对于标记物发光过程还需要较高的稳定性。目前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得到luminol-H2O2在HRP2A的催化下可以发出高强度而且长时间的光,而且发光的稳定性非常好。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能够快速、灵敏、精准的测定非常细微的物质含量,对于医学检测以及食品安全检测都有着较多的应用,通过不断的研究会使得该技术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魏光伟,余永鹏,魏文康.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0-03-20.

[2] 农天雷.常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及其特点[J].现代医药卫生,2011-07-30.

第5篇: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范文

2免疫学与诺贝尔奖的百年渊源

2.117项免疫学研究成果先后荣膺诺贝尔奖在免疫学领域,除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外,尚有拉斯克基础医学奖(AlbertLaskerBasicMedicalRe-searchAwards,1946年始)、加拿大盖尔德纳基金会国际奖(CanadaGairdnerInternationalAwards,1959年始)等重要奖项,许多拉斯克奖、盖尔德纳奖的获得者,随后几年都有可能问鼎诺贝尔奖。历史上也出现过一项免疫学研究成果同获数项国际大奖的情况。但是,无论从奖项历史还是学术影响来说,这些奖项无法与诺贝尔奖相提并论的[4]。学界、公众更多以诺贝尔奖为标杆,去衡量一项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算上201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自1901年设立诺贝尔奖开始,在免疫学研究范畴内所获得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经累计到了17次(表1)。除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48年蒂塞利乌斯(ArneTiseli-us)因研究电泳和吸附分析血清蛋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由于血清电泳技术也在免疫学的研究范畴之内,所以这项殊荣也应记在免疫学名下[4]。免疫学研究机体如何免除疫病及抵抗疾病的发生。研究内容与临床医学直接相关,研究成果(疫苗、移植、免疫耐受等)可以直接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内被消灭”,这一人类征服疾病的最辉煌成果,便是得益于琴纳(Jen-ner)发明牛痘疫苗;现代免疫学研究更是涉及人体的生老病死等根本问题与普遍规律,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正是因为免疫学研究探索的是一个充满无穷未知和巨大机遇的领域,才使得近30位免疫学家最终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2.2诺贝尔奖见证免疫学发展历程1901年,第1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便颁给了使用抗毒素治疗白喉病的贝林(EmilvonBehring)。1908年,诺贝尔奖同时授予免疫学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理论的创始人(PaulEhrlich及ElieMetchnikoff),这常被看作免疫学诞生的标志。此后,诺贝尔奖又见证了免疫学从化学免疫学向生物免疫学的转型。长长的诺贝尔奖获奖名单(表1)清晰地展现出免疫学发展的百年轨迹。其中几次重要免疫学成果的获奖,更是成为了划分免疫学发展若干时期的历史节点。

2.2.1脱胎于微生物学的经验免疫学在中国,公元303年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使用患病狗的大脑预防狂犬病”,这可能是有文献记载最早的预防性免疫[9]。在西方,19世纪末已经出现了众多灭活疫苗,如琴纳的牛痘天花疫苗、巴斯德的炭疽疫苗、狂犬疫苗等。人类在与疾病抗争的长期实践中逐渐有免疫的概念,但是对于机体免疫应答的发生原理毫无认识,而从事免疫学研究的科学家多为微生物学家动物学家、胚胎学家、化学家等。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尤其是显微镜的广泛使用和细菌分离培养技术的成熟。各种致病菌的分离、培养成为了可能。1876年,科赫发现炭疽热的病原菌———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anthracis),并进一步提出“感染是由致病菌造成”的“科赫假说”。几乎是同时期,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腐败是由于微生物造成(巴斯德的“病原学说”),并进一步的制成多种灭活疫苗。19世纪末,人类对于疾病成因的理论探寻,以及多种减毒疫苗在临床上的应用,为免疫学学科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而此时的免疫学更多是经验免疫学[10-11]。虽然早期的经验免疫学脱胎于微生物学,但是它进一步探寻病原菌与宿主之间的关系,若从医学的角度看,这种二元论的思维方式,使得免疫学较此前的微生物学更近了一步[12]。值得一提的是,科赫在柏林创立的科赫学院(Koch’sInstitute)培育了EmilvonBehring、PaulEhrlich、JulesBordet等众多人才,而巴斯德在巴黎创立的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ePasteur)也先后培养了ElieMetchnikoff,DanielBordet等人,这些人为早期的免疫学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在20世纪初先后荣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3]。

2.2.2免疫化学向免疫生物学的转型诺贝尔奖获得者贝林发现了抗毒素,在用动物血清治疗白喉患者中取得巨大成功。这也是免疫学上被动免疫和血清疗法的先河。190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PaulEhrlich和ElieMetchnikoff分别提出了体液免疫学说和细胞免疫学说,这两大学说的提出,对免疫学的影响意义深远[15]。这标志着免疫学理论体系架构的初步完成,免疫学自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两位科学家被称为“免疫学之父”[14](图1,2)。此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争论[16]。20世纪上半叶,基于化学结构的抗体研究不断深入,导致体液免疫学说的盛行,体液免疫学说取得许多辉煌的成就,如抗体侧链学说、模板学说、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等,这使得早期的免疫学更像是免疫化学[13,17]。但是,类似“锁-匙”这样简单的结构模型,显然不能解释一种抗原可以诱导机体产生多种抗体的事实。关于抗体多样性的疑惑,成了免疫学上的GOD(the直到1957年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和此后抗体基因结构的阐明,抗体多样性的问题才得到圆满的解释。克隆选择学说认为,免疫细胞是随机形成的多样性细胞克隆,每一克隆的细胞表达同一种特异性的抗体[19],这就推动了对淋巴细胞的研究,并逐渐揭示细胞免疫应答及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1960年,F.M.Burnet因“克隆选择学说和获得性免疫耐受”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也标志免疫学由基于抗体的免疫化学转向基于细胞研究的免疫生物学[10-11,17]。此后,抗体基因重排规律的解释(1987年诺贝尔奖)、MHC结构功能的研究、免疫应答分子机制的研究(1980、1996、2011年诺贝尔奖),免疫学逐渐深入到分子免疫学的层面[13,17]。《免疫学史》一书曾将免疫学这段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形象地描绘为繁荣的细菌学时期、沉寂的化学免疫时期、复兴的生物免疫学[13]。

2.2.3后基因组时代的现代免疫学21世纪伊始,以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为标识,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到“后基因组时代”。随着免疫学研究中使用的模式生物(如小鼠、猴、海胆等)和众多病原体(如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艾滋病毒等)的完成基因组测序[20],现代免疫学的研究更多的借助于基因组学手段,从基因序列入手,预测基因功能,通过模式生物验证的反向免疫学[11]开始兴起。当代免疫学的研究范畴也已超越狭义免疫的范围,形成了细胞免疫学(cellularim-munology)、病原免疫学(immunopathology)、自身免疫学(autoimmunity)、免疫遗传学(immunogenetics)等众多分支学科。

3免疫学领域历届获奖成果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应用

第6篇: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范文

关键词:肠道菌群粘膜免疫儿童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040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032-0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创新,使得人们对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的认识逐渐深入。目前研究发现,人体肠道内微生物的数量巨大,一般在1013~1014个,而且种类也多达500~1000种,其中90%以上为细菌。随着研究的深入,微生态的概念逐渐被提及,维持微生态平衡对于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儿童而言,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肠道免疫系统功能不足且肠道菌群正处于生理性演替过程,儿童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较难稳定,又加之环境、疾病、药物使用等因素的存在,极易发生微生态紊乱,造成菌群失调,从而引发腹泻、感染、过敏性疾病等,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带来严重影响。

1肠道菌群的概述

对于肠道内数以亿计的细菌,大致分为三类,包括益生菌、有害菌、中性菌。其中,益生菌所示与宿主共生的专性厌氧菌,其总量占到全部菌群的99%以上,作为肠道的优势菌群,其是构成膜菌群的主要成分,能够与肠道粘膜上皮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构成肠道定植抗力,从而防止有害菌的定植,减少病原菌的感染发生;中性菌即指条件致病菌,属兼性需氧型,通常肠道微生态正常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若存在胃肠道疾病或者出现感染等状况时,其会表现出侵袭性,从而打破微生态的平衡,产生致病性;有害菌即致病菌,数量一般较少,且不会定植于特定部位,当数量超过一定阈值时,可引起疾病。

对于细菌的定植部位多与细菌种类相关。一般地,由于胃部pH酸性较大,且富含蛋白酶,细菌较少,仅含有少量的幽门螺旋杆菌和链球菌、乳酸菌等革兰氏阳性菌;随着消化道的向下延伸,pH逐渐升高,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也逐渐增多,且细菌的生活方式也由需氧型向厌氧型过渡。绝大部分的细菌位于结肠和远端小肠,包括益生菌类和中性菌类。人体内的肠道菌群是经过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发展而来的,新生儿并不存在肠道细菌,而在后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饮食、生活习惯、药物使用等因素的影响,体内的肠道内开始有细菌定植并发生演替,一般到2岁后,其体内微生态的建立达到平衡。

2肠道菌群与儿童免疫

2.1促进儿童免疫系统的发育。在对小鼠的研究发现,无菌环境饲养的小鼠肠道内淋巴结数量减少,且肠上皮细胞也减少,表明肠道菌群对于肠道免疫系统的发育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肠道菌群的缺少对于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发育也有影响,在肠道菌群缺失的小鼠表现出脾脏中CD4+T细胞数量减少,体内抗体水平下降[1]。

2.2屏障作用。对于双歧杆菌等益生菌,能与肠粘膜上皮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在肠上皮细胞表面,形成膜菌群,以作为机体先天性免疫的屏障,可通过营养竞争、分泌抗菌物质等清除致病菌,提高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从而抑制病原菌的入侵。

2.3促进SIgA产生分泌。SIgA能通过与细菌、病毒等表面的抗原表位结合,阻止其与肠上皮细胞的粘附,从而避免细菌侵入肠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而正常的肠道菌群对于肠粘膜免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促进SIgA的分泌,从而抵抗病原菌的入侵。此外,有研究表明,SIgA对于肠道膜菌群的建立有一定促进作用[2]。

2.4调节淋巴细胞。通过口服双歧杆菌微生物制剂,B淋巴细胞的转化,增加外周血中B细胞的数量;而某些双歧杆菌数减少的患儿中发现,其肠壁粘膜系统内CD3+、CD4+、CD8+细胞出现下降,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此外对于乳酸杆菌的研究也表明,乳酸杆菌能够促进IL-10和TGF-β的分泌。同时,在一些过敏性反应中发现,肠道菌群能改变有害抗原的免疫原性,从而激发不同的免疫反应,以维持肠道免疫系统稳态,其能调控Th1、Th2等免疫细胞活性,有效地降低Th2型免疫应答,从而缓解过敏症状[3]。

2.5天然免疫。肠道细菌可以穿越上皮细胞以及粘膜屏障,从而激活树突细胞和固有层免疫细胞,从而激活粘膜免疫系统,当病原菌入侵时可以迅速引起免疫反应,及时清除入侵的病原菌,保护机体的健康,如双歧杆菌种属的细菌成分能够激活树突细胞(DC),从而影响T细胞活性,增强Th1型免疫反应;乳杆菌可激活TLR-2,从而激活信号转导的途径,促进多种细胞因子的分泌,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

3肠道菌群与儿童疾病

肠道微生态平衡被打破,往往会造成某些疾病的发生,同时儿童的肠道免疫系统功能不够完善,因此,肠道菌群失调对于儿童而言,可能具有严重的后果。目前,相关研究发现,腹泻、细菌/病毒感染、炎症性肠病(IBD)、发育不良以及过敏性疾病发病时,肠道菌群的结构往往会被改变,病原菌大量繁殖,从而使得益生菌失去其优势地位,通过含有益生菌的相关微生态制剂,可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症状,且效果持久,无副作用[7]。

4小结

肠道菌群对于儿童免疫系统的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也起到重要作用。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的稳定不仅有助于儿童的消化吸收,作为天然免疫的第一道防线,还能有效地防止病原微生物的入侵,确保机体的健康。此外,微生态制剂的发展也逐渐为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相关疾病提供了良好的治疗方法。因此,对于肠道菌群的研究还需要不断地深入,对于含有益生菌的微生制剂的研制在疾病防治上必将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文静,黄娟,钟燕,等.益生菌干预对卵清蛋白过敏幼鼠模型的免疫调节作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1):4-8

第7篇: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范文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  课堂教学质量

        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与其他基础课和临床课联系紧密。医学微生物学所研究的对象体积微小、内容琐碎复杂;而免疫学内容大多是深入到分子水平、概念多、抽象、前后章节内容环环相扣、逻辑推理性强。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难度较大。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就如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谈几点体会。

        1  修订部颁教学大纲,使教学内容更符合临床实际

        修订部颁教学大纲的部分内容相对于新版教材和临床实际显得有些落后,我们与临床教研室经验丰富的教师经过反复研究,对原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删去免疫学应用中的补体结合反应、增补补体mbl激活途径;根据认知规律按抗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应答、免疫学应用的顺序进行讲解。微生物部分将以前要求掌握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改为了解内容;将奈瑟氏菌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密螺旋体属等内容改为掌握;增补冠状病毒、禽流感病毒、霍乱弧菌o139、朊粒等较新的内容;增补新发现的“超级细菌”内容;结合学生大多来自农林牧区的特点,特将布鲁菌属、森林脑炎病毒作为掌握内容。修改后的大纲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删繁就简、循序渐进,力求教学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2  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兴趣

        近年来进入中专学校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差,中专所学知识内容与初中不同,内容多而深。因此,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力差;对物质结构的空间想象力差;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而这些又是促成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兴趣低的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相应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讲绪论和新的学习内容时,我都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对所要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微生物及免疫学的发展简史、补体、革兰氏染色等内容时,就以微生物及免疫学科学家(列文·虎克、革兰等)的真实事迹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介绍主人公当时发现问题的背景,遇到过哪些问题及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最终得出什么结论以及有何意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ⅰ型超敏反应一节时,笔者导入一些人(身边熟悉的老师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因冷热、接触某些食物、花粉、紫外线等过敏;母亲因接触了婴儿含有青霉素的尿液而使其过敏性休克而死亡的案例;我又讲授蚕豆过敏症、面食过敏症、蘑菇过敏症等的临床表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授课效果相当好。

        授课内容紧贴生活实际,能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消毒灭菌这一节内容时,在煮沸的水中加入小苏打,不仅提高杀菌力,又可防止金属器械生锈。就湿热和干热哪种消毒效果好进行讨论,让同学们以日常生活体会(移动热物品时用干手巾还是湿手巾、皮肤容易被水蒸气烫伤)进行总结。

        在教学中选择能突出微生物及免疫学重要基本理论的临床问题,这样就避免理论教学的枯燥与乏味,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也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输血时为什么要做和怎么做交叉配血实验、儿童及解放军等易受伤人群感染破伤风后如何治疗、治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同种异体器官移植物存活率的高低取决于什么?为什么人对同一种疾病的抵抗力不同等等。

        3  按照免疫应答的过程,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讲授免疫学基础部分

        例如在讲抗原时就采用了如图3—1流程进行讲解,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抗原及相关内容,而且对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和免疫应答过程有了初步认识。在讲授免疫细胞、免疫分子、mhc及免疫应答时则采用图3—2流程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免疫学的分子水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较轻松地就掌握了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免疫应答等复杂内容。 

         

       4  科学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广泛,越来越体现出其卓越的性能,针对微生物及免疫学课程的内容抽象、较难理解特点,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合理配合,能将抽象的变为直接的、静态的变为动态的、繁杂的变为简单的,能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观察及思考能力,也便于学生对免疫学结构、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深刻理解,而且学生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免疫球蛋白水解片段的讲授、k细胞的adcc效应、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艾滋病临床表现等。

        5  运用恰当的比喻,将抽象内容形象化、生动化

        在讲授免疫系统时,将中枢免疫器官(骨髓与胸腺)比作是t、b细胞“革命圣地延安”,t、b细胞在此发育分化成熟,并学会了“认清敌我”(识别)的本领后离开,到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等)开展工作,并不断巡视(淋巴再循环),一旦出现(衰老死亡和突变的细胞、病原微生物等抗原性异物侵入)情况,t、b细胞立刻识别并在接收到“鸡毛信”(双信号)后分化增殖为效应t细胞及抗体,它们再“招兵买马”(淋巴因子、穿孔素、颗粒酶、补体、吞噬细胞、k细胞等)形成庞大军队以不同方式去“歼灭清除敌人”。

        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好比“钥匙与锁”的关系,“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

        将补体激活酶促级联反应比作“多米诺骨牌效应”。

        6  在免疫学理论教学中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

        医学免疫学知识连贯性很强,前后章节内容联系紧密。因此在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免疫学结构体系是学好免疫学的基础。否则学生就会对免疫学的普遍反映是枯燥、难理解、难记忆。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讨论,要把前面部分所学习的免疫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有机地运用于对各种免疫机制(如抗原识别机制、抗体免疫效应机制、ctl/nk/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各种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技术及防治的原理)的学习和领会中去。更要注重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免疫学知识认识、理解临床实际问题,临床应用某些抗生素及抗体制剂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怎样避免或减少超敏反应的发生?器官移植为什么要做组织细胞配型?这样学习既能学以致用,又能反过来促进、加深学生对免疫学的认识理解。

        7  加强综合应用的练习,注重归纳总结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成功的关键在于勤学苦练。练习的意义在于检验自己,对学习形成反馈调节,提高学习效果。学生通过做练习可以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认识中的片面和错误,检验学习的效果,同时又是一种将所学书本知识加以运用以解决问题的实习机会。教师通过学生做练习,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到真正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第8篇: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范文

关键词:高职;微生物学;免疫学;教学;改革

在我国,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开始进入规模发展阶段。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介于中等和本科医学教育之间,使医学高职高专教育较难找到准确的定位,大多数医学高职院校对其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取舍等诸多方面难以定夺,以致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不能体现出自己的特点。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新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应以医学应用及能力培养为中心,瞄准广大乡村和社区医疗岗位或岗位群,培养具备医学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适应医疗、预防、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等“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在本科教学中分属于两门课程,两门课程共占140学时左右,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2年,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理论知识,因而《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这两门基础课所占的课时不能太多。结合医学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明确学习不是以研究高深的理论知识为目标,而是以“必需、够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我院将这门名课程精简为《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一门课程,占用36个学时。针对课时少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学到相对多的知识,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以模块教学为中心的课程指导思想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医药学相关专业均开设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这两门基础课,但是大多数还是停留在以基本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且这两门课程是新生刚入校就开设的课程,这时学生对大学生活还不能适应,学习方法仍然停留在中学水平,以死记硬背为主,总希望教师能像中学教师那样手把手地教,一个题一个题地练。本院结合这些特点,提出以教学模块为中心进行教学。例如,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分为细菌、病毒及真菌三个模块,三个模块的教学从平时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入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免疫学的教学内容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模块进行教学,可从学生最熟悉的计划免疫着手,一步一步引入教学。

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水平

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改进

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后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与以往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不同在于更新了教育观念,改进了教学方法,即尽可能采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诱导式教学,诱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以文字、模型及图表形式叙述医学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信息容量传输通道少、速度慢、效果差,学生很难掌握,因而运用直观教学方式,利用模型、挂图、标本等资源以及电教、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组合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形象、逼真,利于学生进入情境教学境地,便于接受理解。免疫学内容中理论知识较多,诸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难以理解和掌握。而多媒体可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文字、声音、图像及形象动画等进行交流,将黑板、语言难以描述的、微观的教学内容以视频和声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运用图形处理技术能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静态问题动态化,微观问题宏观化,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顺利突破,使学生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到抗体的产生时,插入疫苗种植全过程的录像,立即使学生精神为之一振,加深了印象,增进了理解。在这里,要提出的是,如果一味地强调课件的作用,教学手段单一,让学生从头至尾见到的都是大屏幕上的图像,这就成了典型的电脑“满堂灌”,教师成了机械的电脑操作者,丢掉了主导者的地位,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并不见得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演示与讲解相结合。媒体演示是为主或是为辅,是先演示后讲解,还是先讲解后演示,或是边讲解边演示,教师要心中有数。不要将教学的内容全打进课件里面,这样学生根本就没有任何兴趣,甚至有可能把教师的课件拷回宿舍学习,不来课堂学习。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对医药高职高专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生这时还沉浸在考入大学的幸福之中。如果一开始进度很快,很多学生还局限于中学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师讲课的思路,就会被这突如其来的快节奏打懵,从而自信心受挫,对以后的学习影响很大。所以,课程刚开始时进度一定要慢,使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然后再逐渐加快速度。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应安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培养自学能力,拓宽视野,增长人文知识,发展个性。21世纪是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知识飞速增加,教材也相应更新,课程内容将会不断深化、拓展。要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只记住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一定要养成掌握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在大学里不仅要学好课本上的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掌握自学能力,这就需要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通过预习和独立思考,学生在教师讲课前就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内容,一些不懂的关键问题在课堂上经教师一点,不仅理解,而且记忆深刻,这样逐渐地通过自学也能掌握应学会的内容。每节课结束时,教师都要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下节课开始时进行提问,逐渐培养学生预习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今后知识更新的需要。医学基础课普遍存在内容多、课时少、易懂难记的特点,结合这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教师要导在方向上,导在关键上,导在提高学习能力上,让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要培养学生系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归纳总结是人们深化认识的过程和升华知识的重要手段。每学完一个阶段,先把所需掌握的重点难点,列在一张大纸上,然后再逐条归纳提炼,做到一目了然,一看到某几个字,甚至是某几个符号就可以回忆起每一节每一段的内容。平时可以经常看看加深记忆,最后复习时就会省时省力,事半功倍。在病毒这个教学模块,教师可以给学生示范一下其中一个病毒知识的学习方式,例如:上网查找乙肝病毒相关知识,总结和归纳内容,然后再讲述给学生听。接下来,给学生分配任务,将其余的几种病毒按上网查找几个学生讨论归纳总结这个模式让学生练习,既让学生学会了怎样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也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实操能力的培养在实验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显微结构的绘图和细胞病毒的辨认能力,显微镜和解剖镜的使用技术、临时制片等技术和技能,以及消毒、防腐、无菌等操作技能。在免疫学教学方面,有抗原抗体检测技能。

综合评价成绩 各科的成绩不能仅以期中、期末成绩评定,必须综合评价,结合课堂纪律,平时学习态度,实验课的操作能力、协作能力,考试的考纪考风等综合打分。

以上是我院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两门课程改为《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一门课程时所做的改革,此项改革受到学生的一致欢迎,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真正地提高了学生的实操能力,达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金路.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胡淑珍.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陈晔,陶劲松.多媒体技术在植物学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94-95.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第9篇: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范文

 

关键词:高职;微生物学;免疫学;教学;改革

 

在我国,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开始进入规模发展阶段。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介于中等和本科医学教育之间,使医学高职高专教育较难找到准确的定位,大多数医学高职院校对其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取舍等诸多方面难以定夺,以致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不能体现出自己的特点。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新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应以医学应用及能力培养为中心,瞄准广大乡村和社区医疗岗位或岗位群,培养具备医学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适应医疗、预防、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等“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在本科教学中分属于两门课程,两门课程共占140学时左右,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2年,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理论知识,因而《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这两门基础课所占的课时不能太多。结合医学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明确学习不是以研究高深的理论知识为目标,而是以“必需、够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我院将这门名课程精简为《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一门课程,占用36个学时。针对课时少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学到相对多的知识,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以模块教学为中心的课程指导思想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医药学相关专业均开设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这两门基础课,但是大多数还是停留在以基本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且这两门课程是新生刚入校就开设的课程,这时学生对大学生活还不能适应,学习方法仍然停留在中学水平,以死记硬背为主,总希望教师能像中学教师那样手把手地教,一个题一个题地练。本院结合这些特点,提出以教学模块为中心进行教学。例如,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分为细菌、病毒及真菌三个模块,三个模块的教学从平时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入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免疫学的教学内容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模块进行教学,可从学生最熟悉的计划免疫着手,一步一步引入教学。

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水平

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改进

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后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与以往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不同在于更新了教育观念,改进了教学方法,即尽可能采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诱导式教学,诱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以文字、模型及图表形式叙述医学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信息容量传输通道少、速度慢、效果差,学生很难掌握,因而运用直观教学方式,利用模型、挂图、标本等资源以及电教、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组合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形象、逼真,利于学生进入情境教学境地,便于接受理解。免疫学内容中理论知识较多,诸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难以理解和掌握。而多媒体可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文字、声音、图像及形象动画等进行交流,将黑板、语言难以描述的、微观的教学内容以视频和声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运用图形处理技术能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静态问题动态化,微观问题宏观化,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顺利突破,使学生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到抗体的产生时,插入疫苗种植全过程的录像,立即使学生精神为之一振,加深了印象,增进了理解。在这里,要提出的是,如果一味地强调课件的作用,教学手段单一,让学生从头至尾见到的都是大屏幕上的图像,这就成了典型的电脑“满堂灌”,教师成了机械的电脑操作者,丢掉了主导者的地位,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并不见得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演示与讲解相结合。媒体演示是为主或是为辅,是先演示后讲解,还是先讲解后演示,或是边讲解边演示,教师要心中有数。不要将教学的内容全打进课件里面,这样学生根本就没有任何兴趣,甚至有可能把教师的课件拷回宿舍学习,不来课堂

学习。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对医药高职高专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生这时还沉浸在考入大学的幸福之中。如果一开始进度很快,很多学生还局限于中学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师讲课的思路,就会被这突如其来的快节奏打懵,从而自信心受挫,对以后的学习影响很大。所以,课程刚开始时进度一定要慢,使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然后再逐渐加快速度。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应安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培养自学能力,拓宽视野,增长人文知识,发展个性。21世纪是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知识飞速增加,教材也相应更新,课程内容将会不断深化、拓展。要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只记住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一定要养成掌握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在大学里不仅要学好课本上的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掌握自学能力,这就需要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通过预习和独立思考,学生在教师讲课前就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内容,一些不懂的关键问题在课堂上经教师一点,不仅理解,而且记忆深刻,这样逐渐地通过自学也能掌握应学会的内容。每节课结束时,教师都要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下节课开始时进行提问,逐渐培养学生预习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今后知识更新的需要。医学基础课普遍存在内容多、课时少、易懂难记的特点,结合这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教师要导在方向上,导在关键上,导在提高学习能力上,让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要培养学生系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归纳总结是人们深化认识的过程和升华知识的重要手段。每学完一个阶段,先把所需掌握的重点难点,列在一张大纸上,然后再逐条归纳提炼,做到一目了然,一看到某几个字,甚至是某几个符号就可以回忆起每一节每一段的内容。平时可以经常看看加深记忆,最后复习时就会省时省力,事半功倍。在病毒这个教学模块,教师可以给学生示范一下其中一个病毒知识的学习方式,例如:上网查找乙肝病毒相关知识,总结和归纳内容,然后再讲述给学生听。接下来,给学生分配任务,将其余的几种病毒按上网查找几个学生讨论归纳总结这个模式让学生练习,既让学生学会了怎样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也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实操能力的培养在实验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显微结构的绘图和细胞病毒的辨认能力,显微镜和解剖镜的使用技术、临时制片等技术和技能,以及消毒、防腐、无菌等操作技能。在免疫学教学方面,有抗原抗体检测技能。

综合评价成绩 各科的成绩不能仅以期中、期末成绩评定,必须综合评价,结合课堂纪律,平时学习态度,实验课的操作能力、协作能力,考试的考纪考风等综合打分。

以上是我院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两门课程改为《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一门课程时所做的改革,此项改革受到学生的一致欢迎,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真正地提高了学生的实操能力,达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金路.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胡淑珍.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陈晔,陶劲松.多媒体技术在植物学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94-95.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