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概念范文

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概念精选(九篇)

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概念

第1篇: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概念范文

摘要:设计素描不是以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要融入作画者的主观想象的一门基础课程。意在培养学生的如何观察、认识、理解和表现物体,同时设计素描也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对形态空间的掌控能力。在本门课程教学中整合是最为基础的一个概念,也是学生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创意方式,同时整合概念对其他的专业课学习也起到了一定的铺垫的作用,本文主要谈论怎样让学生熟练的掌握整合概念。

关键词:整合;素描;创意

一、整合概念的分类

设计素描简单的理解就是与设计有关的素描活动,用素描的方式来表现创意。设计素描隶属于素描,又与传统素描不同。传统素描解决的是画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对事物的客观再现;而设计素描解决的是想要画什么的问题,在画素描的过程中要融入作者的主观想象。可以是天马行空的意想,也可以是光怪陆离的梦境,将作者头脑中的想法展现在画纸上。在设计素描教学中第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就是整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这一概念并且能很好地展现在画面中,这就需要进一步地了解整合各种因素。

1.1 材料整合

想要熟练运用材料整合这一原理,首先就要熟悉各种材料的特性。在素描中石膏、金属、陶瓷、棉麻、玻璃等都可以用素描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同材质的表现方法也不尽相同。我们在绘画的时候必须要经过细致的观察,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各种材质之间的差别,才能更生动形象的表现在画纸上面。

在任何设计开始之前,设计师都必须要了解各种材料的特质,比如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必须要知道哪种材料能承重,哪种材料能弯曲变形。只有对于材料熟悉,才能更好地发挥材料的天然特性。在现代建筑中,钢材作为建筑材料覆盖在砖块、石材之上,不仅在结构上有不可比拟的兼顾优势,又可以在此基础上阐述设计美感。现代都市被巨大高耸的钢筋水泥,玻璃与铝合金大面积地定义着,成为现代社会独有景观。在创意表现性素描中,这种关于材料的整合往往是非常具有视觉吸引力的,例如,讲述皮的粗糙质感和金属材料结合与画面的物体上,就可以传达出自然与工业文明之间的某种融合,用纸或者布的材料质感在画面组成生物的体征形态,会让人感到生物的脆弱性。如果用金属质感来绘制生物,又会制造出极强的科技感与未来感。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材料整合的例子,这种整合不仅仅能够体现产品的美观性,更重要的是能够凸显产品的实用功能。便于人们更方便合理地生活使用。

1.2 结构整合

结构的整合突出了物体的实用性,比如我们随处可见的鸟窝,用各种的植物和其他自然材料搭建而成,看起来简单粗糙可是却异常坚韧。海狸的窝既有坚固的特点同时还有各种功能分区,不仅为自己搭建了生活区域还有储藏区和排水的结构;乌龟和蜗牛的壳看似笨重,却能让它们在有外力伤害的时候能够自我保护。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大自然中的一些非常有实用性的结构出现在现代建筑中。比如我国非常出名的2008年奥运会场鸟巢的设计,它的原型遍布世界各地,这种整合极其有创意同时又有趣味性。在设计素描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大量的自然界中的结构坚固的图片,通过艺术的处理手法,将其赋予创意,并展现趣味性。例如,金属的榨汁器,它最早的产生就是从一种艺术手法的创意绘画中找到的灵感。将昆虫进行变异与机械相结合,让昆虫圆圆的身子长出又长又细的腿。这种艺术表现手法,被产品设计师看到,从而产生灵感,设计出了金属的榨汁器。这种放生结构设计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乐趣。

1.3 功能整合

这种对于物体功能的整合想象,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在人们的生活中很多的不便都来自于不能将很多的功能赋予一个物体。抽屉不够灵活,雨伞容易被风吹翻,这都是结构的不合理产生的后果。现代设计的重要特性就是要将多种功能结合到一件产品中。比如早期的熨斗只能灌入开水来熨烫衣物,必须一边烧水一遍烫衣服。而现代的熨斗整合温度控制、湿度控制、蒸汽喷烫等功能于一身,简单方便而又快捷。这种具有现实意义的整合也常见于创意表现性素描。例如,台灯与置物架的整合,排查与盆栽的整合,一些看似荒诞的想象,往往不具有现实的功能,但却赋予了趣味性。这种荒诞而又趣味十足的想象力被画家达利应用得淋漓尽致。他的画中动物都长着又长又细的腿,近处的人和远处的亭子却有一样的外形。钟表永远都是软绵绵的垂落着。功能整合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瑞士军刀,它将二十几种功能同时整合在一把小小的刀柄中,实现了功能的完美融合,便于携带又非常实用。我们经常能在商场找到的多功能指甲刀也是一个功能整合很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将多种修剪指甲的功能融入一个小小的盒子中,既便于携带又方便使用。一些我们经常使用的多功能的物品就是源于这种功能的整合。

二、整合与创意

在训练学生整合的思维的时候,也要要求融入创意思维,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创意表现性素描这一课程中应当突出对于视觉基本因素综合应用的训练。其中包括:发现具有语言的物体,多种表现的方法,画面的重新组织等。深入研究平面的形式规律是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素描学习的主要方向。简单地说,创意表现性素描的目的,就是锻炼想象力。而想象力的基本构成,就是分析与基于分析之上的创新。想象发挥到极致就成为了幻想,而分析又能使想象富有逻辑性。

以地球环境保护的海报为例,在画面上,地球像一块破旧的抹布被挂在一条晾衣绳上,地上躺着黑色的液体,这个例子里,可以看出石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如果继续开采无度,那么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迟早会枯竭。作者将地球与常见的代表枯竭的元素结合在一起,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像破布一样滴着仅有石油,被挂在晾衣绳上的地球。

像空间大师埃舍尔的作品一样,他将整合的不仅是物体更是空间结构,他的作品给人一种空间混合的既视感,既荒诞不羁同时又很有创意性。是创意思维与整合空间的完美结合。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意与整合结合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利用设计素描的表现创意,来完成一种以现实生物为依据的生物设计,在这一训练过程中,主要训练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实际应用能力,既能训练想象力又能实现整合的理念。

三、总结

整合这一概念在设计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它不仅单一的体现在设计素描这门课程中,在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文字标志设计等专业课程都有整合这一概念的体现。在设计素描这一门专业基础课中,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整合这一概念并熟练地运用是至关重要的,也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2篇: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概念范文

近日,一种被称为Morph的未来移动终端概念引起了人们的关注。Morph是由剑桥纳米技术中心和NOKIA研究中心共同研究开发的利用纳米技术开发新型终端的概念技术,可使移动终端实现自由变换外型、自我清洁和保护、利用太阳能发电、对环境自我感知等功能,为未来移动终端创造更多可能。

诺基亚研究中心副总裁、全球系统研究负责人兼诺基亚研究中心研究员Henry Tirri博士介绍说,Morph概念终端是高科技与其对最终用户的潜在影响之间的一座桥梁,显示了未来移动终端的延展性和灵活性,并展示了纳米技术可以提供的功能。

这个终端概念显示了一些革命性的飞跃,Morph概念技术可以为移动终端创造更多可能的机会,Henry Tirri指出,纳米技术能够使未来移动终端的材料和组件更灵活并可延展、透明,通过使用透明的电子零件将为终端提供全新的美学空间,弹性的特点使终端能够改变外形,使之适合手头的工作,利用生物可分解材料也可以更简单并环保地回收利用终端设备;纳米材料还能使终端具有自我清洁和自我保护功能,纳米结构的表面,如“纳米花瓣”可自然地阻挡水、污垢、甚至手印等对终端的污染;纳米技术使终端表面能够通过“纳米草”结构获得太阳能,成为一个自然的能量来源,新型高能量密度存储材料还能使电池变得更小、更薄,能更快地充电,并且拥有更长的充电周期;纳米传感器还能使用户能够以全新的方式检查周围环境,从分析空气污染,到对生物化学追踪和流程的洞察。

使除此之外,使用Morph概念的一体化电子零件将更便宜,并在更小的空间内实现更多的功能。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软件方面的改进,比如自我组织、自我协调、自我更改等,都需要软件和硬件进行良好的结合,基于外部环境的感知自动调节内部配置。

第3篇: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机械工程材料 高分子材料 教学改革

Reform and practice on teaching of polymer material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terials course

Dong Xufeng, Qi Min, Wang Weiqia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Abstract: In most universities, metal material is the rout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terials course. Polymer materials have been a new typ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in the recent 50 year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polymer materials and make corresponding reform in the teaching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terials. In this paper,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experience o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terials i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 Reforms were made in content, aim, process, method and reference books. The practice results indicated good teaching effect was obtained.

Key words: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terials; polymer materials; teaching reform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是面向非材料专业学生开设的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内容的课程,涉及专业包括机械、化工、船舶、汽车、航空航天等。目前大多数机械工程材料课程的讲授以金属材料为主线,内容涵盖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加工工艺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等[1,2]。教学目的是让非材料专业学生了解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应用范围和加工工艺,初步掌握金属材料的选用原则与方法,同时能够对实际工程中与材料相关的基本问题进行正确分析和处理。

1 高分子材料教学改革原则

20世纪中期以来,大批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拓展了人类使用材料的范围。与金属材料相比,高分子材料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原料丰富、成型简单、成本低、耐腐蚀等优点。近年来一些性能优异的高分子材料在诸多领域呈现取代传统钢、铁等金属材料的趋势,成为机械工程材料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3]。因此,在机械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须摒弃完全以金属材料为主体的授课方法,适当增加高分子材料等新型工程材料的比重。因此,我校在2013年对机械工程材料32学时课程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将高分子材料部分由之前的2学时增加到4学时,并确定了以下改革原则:

1.1 授课内容强调基础性

高分子材料与机械类学生通常接触到的金属材料在结构、性能、制备工艺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向机械类学生讲授高分子材料,主要目的是让他们对高分子材料有最基本的了解。在短短4学时内,不可能也没必要将高分子材料相关的全部内容压缩讲授。这就决定了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中高分子材料部分必须侧重于基础性知识,对于理论性、专业性太强的知识点必须舍弃。基础性内容应当包括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结构特点及常用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塑料、工程橡胶及工程纤维)的基本力学性能[4-6]。

1.2 授课目标偏向工程性

高分子材料不仅可作为结构材料使用,也可以作为功能材料使用。对于非材料类专业的学生,特别是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更关心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应用范围。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以与机械工程有关的机械性能为主,给出常用工程高分子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指标及适用领域。

1.3 授课过程重视学生的先修知识

大多数高校的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以金属材料为主线,在学习高分子材料之前,学生对金属材料已经有基本了解。高分子材料与金属材料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例如:高分子材料的聚集态结构以非晶结构为主,而金属材料则以晶体结构为主;许多高分子材料,特别是橡胶类的高分子材料具有金属材料所不具备的优良弹性等。学生先修知识的习惯思维在他们学习高分子材料时可能会引起冲突,因此在授课时必须对金属材料与高分子材料的差异予以考虑。采用与金属材料对比的方法学习高分子材料,有利于帮助学生澄清概念,更好地掌握高分子材料的知识。

1.4 教学方式应具有高效性

高分子材料课程涉及的概念繁多,容易混淆,对于机械类学生而言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在短短的4学时内,要想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高分子材料的相关基本概念,必须摒弃照本宣科或一味讲授的教学方式。通过高效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思考,方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5 提供扩展知识的参考书

由于高分子材料的性能、结构、制备工艺以及表征与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完全不同,而且目前在机械工程材料中高分子材料部分比例很少。为解决这一矛盾,在章节后面列出了比较系统的高分子材料性能、内容、结构、制备工艺以及表征方面的书籍,以供学生参考[7,8]。

2 高分子材料教学改革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在2013年度的授课过程中对高分子材料的讲授进行了调整,具体如下:

(1)授课内容及学时安排: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高分子、单体、链节,0.5学时),高分子材料的分类方法(按用途分类,按热行为分类,按反应类型分类,按主链结构分类,0.5学时),高分子材料基本结构(简单介绍近程结构、远程结构、聚集态结构的概念,0.5学时)及物理状态(玻璃态、高弹态和粘流态,0.5学时),典型工程塑料的力学性能和应用(1学时),典型合成橡胶的力学性能和应用(1学时)。

(2)重点讲授常用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塑料、工程橡胶及工程纤维)的基本力学性能及典型工程高分子材料的适用领域。

(3)授课过程中通过列表等方式将高分子材料的相关内容与金属材料进行对比,一方面避免概念混淆,另一方面突出高分子材料与金属材料的不同之处。

(4)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通过设问、模拟实验、举例、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在多媒体课件中,采用丰富的图片、动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结束语

通过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中高分子材料的教学方案改革,学生对这种新型工程材料有了基本且更为全面的了解,他们深刻认识到,高分子材料是机械工程材料领域中不可忽视的分支。

参考文献

[1] 文九巴.机械工程材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 于永泗,齐民.机械工程材料[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3] 张留成.高分子材料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4] 高建纲,宋庆平,丁玉洁,吴之传.工科非本专业《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教学探讨[J].高分子通报,2009(5):63-66.

[5] 韩顺玉,柳海兰.非高分子专业《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5):93.

[6] 詹茂盛,何利军.“高分子材料课程信息化师生互动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4(3):69-71.

第4篇: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概念教学;生活经验;感性经验;概括能力;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3-087-1

一、学生的生活经验

据研究表明,就智力与经验对学生概念学习的影响程度来看,经验的作用更大,丰富的经验背景是理解概念本质的前提。这里的“经验”除了来自学校学习以外,还可以来自日常生活,而日常生活经验对学习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学生获得概念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增加而发展。因此,我们应注意指导学生从自己日常生活中积累有利于概念学习的经验,并积极利用它们为概念教学服务。

但是,“经验”对新概念学习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的学生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找到与新概念相关的概念,在比较它们异同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概念。而有的人则会受到这种经验的干扰,产生错误的概念理解。那么如何防止经验对新概念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三点:在基本概念的教学上狠下功夫、注意及时引导学生探讨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

二、感性材料和感性经验

概念的形成依赖于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而概念则主要依靠感性经验的抽象概括。因此,感性材料或者感性经验是影响概念学习的重要因素。

1.提供适宜数量的正面材料。感性材料和感性经验不能太少,否则学生对概念的感知不充分,对掌握概念所必需的经验不能建立起来,也就无法建立起理解概念所需要的坚实基础。

2.适当加强变式。对变式的使用,应当注意的是要掌握好时机,只有在学生对概念有了初步理解需要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运用变式,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否则,如果在学生没有对概念建立初步理解就去运用变式,往往会干扰学生概念理解的思路,产生理解上的混乱。

3.突出举例的典型性。实践证明,概念的本质特点越明显,学习越容易,反之,则越困难。因此在对概念进行举例时,为了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减少学习困难,就应当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典型性的材料。

4.恰当运用反例。概念的反例提供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对概念认识的深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学生往往认为两条直线永不相交就是平行线,我认为这样的问题出现的原因,不能仅仅归咎于学生的粗心,深层次原因还是学生没有把注意力指向概念本质属性的关系。有一位教师恰当地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立交桥材料,让学生辨析:上桥面和下桥面上行驶的汽车会不会相撞这样的反例,促使学生对“同一平面内”这一本质属性形成深刻印象。

从上面几种情况的分析,给我们的概念教学启示,就是教学时为学生提供的经验材料,仅从正面还不足以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还必须引导学生从侧面和反面来理解概念,从多层次多角度来解释概念的本质特征,有利于学生完整地建构概念。

三、学生的概括能力

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通过对概念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是一个过程问题,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问题,需要引导学生对给出的各种例证进行分化、分析、综合、比较出共同的本质属性特征和规律。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先引导学生观察:13=26=39,12=24=48……然后谈话启发:从左往右看,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数的大小怎样?再从右往左看,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接着提问:从上面的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经过分析综合概括,让学生观察等式中的分数,分步寻找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发现和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在这里,培养学生能够发现关系的能力非常重要,即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各种具体事例中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善于发现新概念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果发现不了这种关系,概括也就难以进行。

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第5篇: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概念范文

“民主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是现代教育的标志之一”。作为教师,我们常常会反思自己是否在追根探源中充满着批判地继承?是否让学生站在一个民主自由的基础上去思考、甄别,最后建立并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是否做到了教养与教育的有机统一?《国家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到2020在全国公开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引导,加大对优秀自费留学生的资助和奖励力度。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

高中物理课程又该怎样改革来顺应时代的脚步呢?纵观高中三年的每一堂课,无不围绕物理概念而展开,因此从物理概念的教学研究入手来改进课堂模式就事半功倍了。近代物理研究体系的建立源于欧美国家,基于拼音文化(英语)的简洁性特点,使用英语词汇首字母表达物理概念更有利于数学计算和逻辑推演,所以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上几乎所有的物理概念的名称,都同时附有英文表述。《英文原版教材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使我们更重视物理概念字母书写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以提高学生对案例分析的书面表达准确性。我国中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但应用得少,如果将其所学适当地应用于物理课堂,学生体会到成就感的同时也可激发探寻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积累知识和经验。

二、课题的界定

“英文原版教材”指的是由母语为英语的英美等发达国家出版发行的物理教材。“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包括物理概念与应用的初次课堂学习以及总复习课。所以简言之就是指高中生在物理课堂中在教师指导下,运用英文原版教材进行物理概念的一系列学习行为。

三、课题的实施

(一)建立了英文原版教材应用资料库

英文原版教材,按照我国高中物理知识框架顺序选取相关内容,在选取时本着系统阅读知识原则、历久尚存原则、生活效用原则、兴趣需要原则以及社会发展原则进行。每制作一章都要跟相应的课标做对应,明确哪些内容是必须的,哪些是拓展的,做到师生心中有数,以备有的放矢。利用拍照、截图、打字,建立Word文档,排版分类总结,最后形成英文原版教材资料库包括电子版和彩色文本一套。

通过以上列表可以看出,本课题所建资料库并不是简单地将英文表述罗列在中文表述之侧,而是有重点,有选择地吸取。资料库具有以下特点:

(1)紧扣课标要求,重点内容突出,所有收入到资料库的内容都是以贯彻三维目标为准绳的。

(2)利用形象生动的图例、图片、图像以及对比的方法,突破思维难点,化繁为简、化曲为直、化难为易。

(3)通过英文原版教材的引入,初步体会到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特点,巩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学习“扬弃”策略,平等民主地对待中西文化的不同成就,既不盲目崇洋,也不妄自尊大。

2.资料库以电子版及文本形式,发挥各自不同功效,其对比如下:

(二)资料库应用于课堂,促进科学高效的课堂模式的形成

1.应用于初学物理概念时

人们常说:“第一印象很重要”。经过反复实践,结合当前教育理念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物理概念教学课堂模式。即想行先思、知而后行、再知再行的课堂模式,具体地说就是先用案例或情景导入问题,引发学生尝试建立物理概念的思考,接着出示概念的英文表达让学生思与转(译)辅以生动图示点拨,进而与中文表达对比自己的翻译,在分析题例后查漏补缺,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图示或图像等有形的题例,准确背诵出中文概念表达,最后做一测试以检验或展示自己对该物理概念的理解。

2.应用于会考、高考总复习阶段

先带领学生梳理高中概念(以前是零散的概念理解,现在将其荟萃在一起,更有利于前后比较),构建高中物理知识体系的整体框架。有了概念的整体框架,下一步在研究每一部分所包含的特殊之处,建立模型,注意边界。在模型、边界的基础上,最后一轮复习要在综合题例中熟练、巩固所学。看到每个题例中的特殊性并在题例中找出共性,最后再回归到物理概念的英文字母表达上来,让学生能用最简练的字母表述题例和解题过程,做到表达简洁而准确,使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提高。

3.应用于课上、课下个别辅导时

鉴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上课实施分层教学的同时,

课上、课下进行个别辅导是非常必要的。彩色文本资料册(中英文物理概念)内容丰富、方便快捷,为教师随时随地有效生动实施辅导工作提供了最有效的支持。

(三)在高效课堂中营造民主自由的气氛,收获的不止是成绩单上的耀眼光环

1.学生在一次次英文原版物理教材的应用对照中不仅学到了知识,促进了思维发展,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促进了民主、平等、自由的意识,他们看到了英文表达的简洁性、方便性,同时又更深刻地体会到中文表述的直观性和周密性,于是就不会太片面地看待世界。而这种民主平等意识也会迁移到对待人的态度上,他们越来越不会盲目崇拜某一位人物,而会更理性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表现在课堂上学生会不满足一个题一个方法,他们会努力去寻找更快捷、更完善的表述,学生变得独立好思、勤学好问、积极上进。

2.作为教师,在营造这种民主、自由而又高效的课堂气氛当中,自然就会关注到每一位学生,通过经验准确判断出每一位学生所处的学习程度,并施以行之有效的辅导,可以说课题研究工作强化了教师的规划意识,深刻认识到了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四、存在的问题与今后设想

因人单力薄,资料有限,只参考录入了一部美国原版物理教材,难恐片面,另外资料库中未收入例题,以完整展现英文书写过程的纯粹性和规范性,不够周到。

在课堂应用中,由于学生英文程度参差不齐,同时课时安排很紧,使师生并不能清晰而完整地体会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学生手中并没有相关文本资料,只能在课上听听、看看,而没能提供再次温习的机会。

本次课题研究初见成效,更留下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今后在具体实施中要做到以下三点:(1)进一步在原有资料库的基础

上制作几个典型的课例课件,使课堂更高效,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做到学与思的统一。(2)概念的建立与记忆固然重要,但最终是要落实到应用中去的,英文原版教材的应用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学生最终是否掌握这个概念,还是需要在题例当中检验的。(3)教育工作者不仅传授科学知识、技能和技巧,而且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观点、行为标准和习惯。时刻注意教养与教育是在有机的统一当中进行的。

希望这个课题的实施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通过运用英文原版教材,训练对比和转换的思维能力,不仅能使英文学以致用,体会成就感,进而更加发奋学习,取得更大成就。

第6篇: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读教材;结论性语句;回归教材

高考试题每年都在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对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考查。一份有效的高考试卷其难度应该遵循3:5:2的规律,约有60%是基础题。这意味着基础题占了很大比例,而这些基础知识都在教材中。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教辅资料相比,教材是由全国最有经验的专家编写的,教材中的每一章节、每一实例、每一复习题都是经过他们精心挑选、精心设计而成,教材编审委员会专家对教材的把关使教材的质量得到提升。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在多年使用的试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可以说是精品。在高三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教材是最好的参考书,是最好的复习资料,科学使用教材,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才能使学生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教会学生读教材

对高中生物总复习来说,教材是纲,教材是本,教材内容高度浓缩,简明扼要。学生复习的首要任务就是全面阅读教材。虽然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部分生物知识,然而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全盘通读教材有助于整体把握基础知识。在复习中,很多学生不会看书,不知道看什么,或者看不出哪些知识是重点,不能真正理解教材知识的涵义,以致做题时用到教材上的知识点仍然不会。因此,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读教材。

1.将教材读“厚”

“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是教学的依据,也是命题和备考的依据。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在备考复习中,学生首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确定高考复习范围,然后认真阅读和理解教材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幅图,包括教材的旁栏思考题、小资料、课外阅读等,认真做每一道题,掌握每个知识点的实例,逐个突破知识点。教学中我发现,多数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方面存在缺陷,有些知识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或者在复习完一个章节后,合上书,把课本中的知识点想一遍,遇到记不起来的地方或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再翻开课本看一看,从而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通过通读,重点突破知识点方面的缺陷,有不懂的地方一定要问老师,或者做一些配套练习来加强理解,对主干知识、核心内容进行深探细究,做到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将教材读“薄”

就是学习者归纳、总结基础知识,明确重点、难点和关键,形成知识网络。经过第一轮读教材,学生对教材中的生物知识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掌握,接下来就是提炼每一章、每一节的知识点、关键字和关键词,并对高考重点考查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增强复习的针对性,避免出现知识漏洞,因为生物知识涉及的面很广,而高考不可能面面俱到。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章、节标题,引导学生回顾、归纳、互相补充相关的知识点,这样不仅可以督促学生看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重要章节知识点的归纳,教师把关,力争全面、准确。

例如:“细胞膜”可归纳为如下知识点

①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②细胞膜的结构;

③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④自由扩散的运输方向、条件、实例;

⑤主动运输的运输方向、条件、实例、意义;

⑥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⑦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

3.列知识清单,构建知识网络

要全面系统掌握基础知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全面梳理知识点,把内在规律条理化,细化知识点,列出知识清单,把零散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例如:“细胞膜”的知识清单

一、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I.细胞膜主要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在膜的中间是________,构成了细胞膜的________。

II.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多数不是________,而是可以________。

III.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________。它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

二、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I.离子和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

II.细胞膜的功能特性:________________。

III.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________作用和________作用。

二、强化记忆教材中的结论性语句

生物知识零散,有文科的性质,不易灵活出题,有些基础知识需要学生熟练记忆,做到每提到一个知识,就能立刻说出这是哪章哪节的内容,并能指出这章这节最重要的知识点是什么。

高考的问题背景是新的,但其落脚点一般在课本上,即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内”。所以学生在复习中,要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比如课间、睡前等,及时回顾每天、每章、每节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反思,不留知识盲点。只有牢固记忆基础知识才能做到应用自如。

强化记忆不仅在于背,还在于平时总结,学生在读教材的过程中及时归纳出一些结论性语句,作为高考答题的落脚点,是非常有用的,能力也提高得快。

例如:“细胞膜”可归纳出以下结论性语句。

①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主要是以细胞为基本单位进行的。

②研究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大都用动物细胞、红细胞、神经髓质等作为研究材料。

③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多数不是静止的,而是可以流动的。

③主动运输,能够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可见,主动运输对于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⑤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三、回归教材,提高解题能力

2008年的高考试题中,以课本材料为背景设计的题目居多,学生会发现试题比较熟悉,但是课本内并没有原答案,需要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深挖和钻研,转换角度和方向进行分析才能得到结论。试题透露出一定的引导性,提示学生和教师回归教材。

第7篇: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概念范文

关 键 词:皮肤 概念 人性化

皮肤是人体的一层屏障,除了保护人体内部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免受伤害以外,还是人感受外界刺激的媒介。通过外界对皮肤的刺激,人可以感受到冷热和压力,可以感受到表面的细腻和粗糙,在复杂的环境下,还会因为触感的好坏而引起情感的变化,感知可以起到重要的认识作用。“皮肤”的概念不只停留在表面处理上的运用,其不断延伸的结果是:高科技与设计的结合,形成新的设计理念,创造出模拟生物特性的智能材料和创造更加深刻的人性化体验。

皮肤功能的设计意义

最初,设计师通过研究皮肤的结构和作用而得到灵感,进而寻找材料表面和设计整体的联系。人的触觉和视觉是触发情感的基本感官因素,表面材料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物品的第一印象。当人们厌倦了和冷冰冰的工业产品朝夕相处的时候,人们期望体验更加柔和舒缓的线条和造型,期望物品能够更加与人亲近。实用性不再是评价物品的唯一标准,人性化体验成为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比如触感舒适的电脑键盘按键、比例协调的电动工具、高矮合适的桌椅,设计更适合供人使用,更人性化。以人为本,一直是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设计所追求的品质。人们早已不满足单调的现代主义,在“形式追随功能”和其他关于形式和功能的讨论中,“体验设计”早已跳出那样的框架而更加注重营造舒适的用户使用环境和感受。WwW.133229.CoM人从触摸物体表面那一刻才开始真正有了和它交流的机会,而皮肤那么自然而朴素地充当着感官媒介,挑起人与物之间的情感波澜,让人对物产生喜好或厌恶的情感。然后,把情感和生命活力赋予物品本身逐渐成为了新的设计课题。设计师不仅仅停留在模仿皮肤的表面触感,更多的是研究皮肤的功能所带来的象征意义。一层皮肤,却有着里外截然不同的功能,它就是一座桥梁,把外界和人体的内部组织联系到了一起。这个有着哲学思辨意味的想法,把皮肤的概念延伸到了更加广泛的“表面”和“里外空间”的意象。诸如新材料的设计,让表面和里面的材质完全不同。表面柔软舒适,里面强壮有力保护内部结构,又比如在产品表面运用不同色彩和触感以及透明度的涂层以及材料单元,组合成具有特殊视觉感官的表面效果。

鉴于人的皮肤在外界的刺激下,能够感受到冷热痛痒,感受到舒适与紧张,这些初级的感受会影响人的整个状态从而改变人的心理状态。所以有人认为,皮肤也是一大心理器官,因为人的心情会影响皮肤的色泽和质地,而皮肤的表象也可以供人们了解自己和猜测他人心理和精神的状态。现代的设计任务,要求的是信息的传递对等而达到交流畅通的目的,如果人能借助媒介读懂设计的意图而流畅地使用这个产品,甚至能够领会设计师或者产品想要传达的更深层的用意而有所领悟,这就是个好的设计。media skin 是 au design project 的第六个产品,设计师tokujin yoshioka 在这款手机上运用了新的材质和特殊的表面处理。之所以把这款产品称作 media skin,因为它就像人的第二层皮肤。为什么手机不可以是一件艺术品,让人们动用各种感官来感受它?手持电话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不可或缺,它的确就是与人最亲近的日常用品,就像是我们身体的自然延伸。“如果把手机设计成人身体的一部分,甚至是头脑的一部分”,那么手机就不仅仅是一件单调的物品了。于是,皮肤的概念跃然而起,新的涂料和表面处理拨动着使用者柔软的情感,而其视觉效果也自然地让人联想起皮肤既光滑又柔软的质地和手感,让人感到手机的确成为了身体的一部分,亲密、不可或缺。更多的设计实验都在试图打破以往的框框架架,那些作品折射着设计师对当下社会和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感受。不论是从设计主题到具体的设计过程,还是从材料到设计对象本身,都渗透着哲学思辨和对未来生活的思考。

皮肤概念的设计新潮

为什么一辆车外壳必须由金属打造,一辆车的外形对车本身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一辆车的表面是不是可以变化,为什么车身不能像人一样灵活伸缩,不能像人一样有自己的表情, 这就是gina(gina light visionary model)概念车给人们带来的思考和想象。gina是来自 bmw 2008年的一个研究项目,将柔韧灵活(flexibility)的概念融入汽车设计。皮肤,又一次成为概念的主角,这个概念给gina 带来了车辆结构和外形的巨大变革。特殊的“皮肤”不仅赋予车身紧绷的肌肉感和雕塑感,更赋予了它生命的活力和弹性。gina 的外表皮不再是金属,而是一层聚亚氨酯涂层莱卡布(polyethylene-coated lycra),lycra是杜邦莱卡。这些布是无缝相接的,蒙在可靠电子液压控制的活动框架上。这些活动框架不仅可以控制车的各个活动部位,还可以改变车身的外形。gina已经不仅仅代表着一个造型,一层表皮,它代表着一个思考的过程,如何用不同的思维和过程去创造的哲学思想。这一层皮肤讲述着不一样的故事,它不再是一个工具、媒介。这层充当“皮肤”的材料决定了车身的基本架构和外形,不需要有太多的想象,就可以预见得到最后的整车是什么样的。就像人的皮肤、肌肉和骨架的关系一样,gina的前大灯、车门、车前盖的开合等都像极了人的举手投足,骨架动作时表面的褶皱也极富流畅的生命感,甚至,它可以被认为是具有生命的个体。拟人化与情感表达的效用,也是随着“皮肤”这个概念的具体运用,而愈渐清晰,它最后也变成最重要的方面,即人性化的设计和表现。人性化不仅代表着友好的使用界面和方便的功能,在gina的例子里,它多了一层“人性”的一面,即以人的方式去思考和行为,说到底,就是人的柔韧性,打破教条的灵活思考和柔韧的行为方式。

结语

从media skin手机外壳的肤质表面到bmw gina的灵活柔韧的车身表皮,以“皮肤”为概念的设计探讨和实验都成功地预示着设计的发展方向。人与科技和设计的复杂关系,最终都落脚在如何为人本身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上。而如何尊重和保护人的细腻和复杂的感官感受和情感体验则将是设计领域一直探讨的方向,也是深入“人性化设计”的重要课题。

重新审视“人”本身,从本源的地方出发,寻找灵感,在思考和实验中获得启发和领悟,这个过程颇像思考“我们是谁,我们在哪里”的哲学问题的过程,回到问题的本质,探寻真理。在什么都可以成为时尚的这个时代,设计可以回到这样原始和朴素的最开始。

参考文献

[1]ellen lupton , skin: surface, substance, and design,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1 edition (june 14, 2007)

[2]au design project, /english/au_design_project

第8篇: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概念范文

研究表明,就智力与经验对学生概念学习的影响程度来看,经验的作用更大,丰富的经验背景是理解概念本质的前提。这里的“经验”除了来自学校学习以外,还可以来自日常生活,而日常生活经验对学习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学生获得概念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增加而发展。因此,我们应注意指导学生从自己日常生活中积累有利于概念学习的经验,并积极利用它们为概念教学服务。

但是,“经验”对新概念学习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的学生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找到与新概念相关的概念,在比较它们异同的基础上建立起新概念。有的人则会受到这种经验的干扰,产生错误的概念理解。比如学习假分数概念时,有学生根据他的生活经验很难接受一个整体等分后取出的份数比平均分的份数还多的情况,这就给假分数概念的接受带来认知上的困惑。再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学生很难理解等积变形与拉动平行四边形框架变形后的面积变化之间的区别,他们会认为拉动框架后的面积也不变化,从而引起理解上的混乱。

那么,如何防止经验对新概念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三点。

1.在基本概念的教学上狠下工夫

数学上有些概念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比如倍数和因数概念,这些概念可以逐渐分化出不同的其他概念,如素数、合数和公因数、公倍数等。对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就要在教学中扎扎实实教到位,使之成为联系相关知识的“经验”纽带。

2.注意及时引导学生探讨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例如,教学“素数和合数”时,学生往往与偶数和奇数发生混淆,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对20以内的偶数、奇数、素数和合数等实例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差异,建立起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加深对这些概念的不同内涵的理解。

3.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

我认为,对数学概念的反复练习,不能等同于机械重复训练,因为数学概念与学生生活现实之间的距离比较远,如果他们没有机会对概念进行反复练习,那么他们就难以找到理解所需要的那种感觉。

二、感性材料和感性经验

概念的形成依赖于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而概念通话则主要依靠感性经验的抽象概括。因此,感性材料或者感性经验是影响概念学习的重要因素。

1.提供数量适宜的正面材料

感性材料和感性经验不能太少,否则学生对概念的感知不充分,对掌握概念所必需的经验不能建立起来,也就无法建立起理解概念所需要的坚实基础。比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先让学生辨别他们所熟悉的实例,像桌面、墙壁、黑板、课本表面等。当然,数量也不能太多,否则无关特征将掩盖了关键特征。

2.适当加强变式

变式是变化概念非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变更观察事物的角度,以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在变式中思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高”这一概念时,可以为学生提供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等不同的三角形例子(尽管钝角三角形的两条短边上的高不要求学生掌握,但应当让学生知道),让学生通过对这几种典型的变式的思维加工,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高”的含义。

对变式的使用,应当注意的是要掌握好时机。只有在学生对概念有了初步理解并需要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运用变式,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否则,如果在学生没有对概念建立初步理解时就运用变式,往往会干扰学生概念理解的思路,产生理解上的混乱。

3.突出举例的典型性

实践证明,概念的本质特征越明显,学习越容易,反之,则越困难。因此在对概念进行举例时,为了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减少学习困难,就应当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典型性的材料。比如,学习“角”时,教师创设一个摸角的活动,将不同的图形装入袋中,让学生摸出带有角的物体,并让学生说说摸角的感受。有学生讲尖尖的,两端平平的就是角,而如果摸的感觉是圆圆滑滑的就不是角,这就突出了角的本质属性:一个顶点、两条边。这个活动的成功实行,就源自教师对角的典型性特征材料的选取。

4.恰当运用反例

概念的反例提供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对概念认识的深化具有重要作用。如学生往往认为两条直线永不相交就是平行线,我认为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不能仅仅归咎于学生粗心,深层次原因还是学生没有把注意力指向概念本质属性的关系。有一位教师恰当地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立交桥材料,让学生辨析“上桥面和下桥面上行驶的汽车会不会相撞”这样的反例,促使学生对“同一平面内”这一本质属性形成深刻印象。

对上面几种情况的分析,给我们的概念教学以启示,就是教学时为学生提供的经验材料,仅从正面还不足以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时,还必须引导学生从侧面和反面来理解概念,从多层次多角度来解释概念的本质特征。这样有利于学生完整地建构概念。

三、学生的概括能力

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对概念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是一个过程问题,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需要引导学生对给出的各种例证进行分化,分析、综合、比较出共同的本质属性。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然后谈话启发:从左往右看,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数的大小怎样?再从右往左看,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接着提问:从上面的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经过分析—综合—概括,让学生观察等式中的分数,分步寻找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发现和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在这里,培养学生能够发现关系的能力非常重要,即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各种具体事例中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善于发现新概念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果发现不了这种关系,概括也就难以进行。

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第9篇: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概念范文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摘要】 主要介绍了纺织材料和功能性纺织品的概念,并且分类阐述了纺织材料在功能性纺织品中的实际运用,包括抗紫外线、抗红外线、凉爽型、远红外整理、抗菌和抑菌整理以及导电型、阻燃型等功能性应用。

关键词 纺织材料;功能性纺织品;导电抗菌

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5.03.023

中图分类号: TS102.5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101(2015)03-0059-02

收稿日期:2015-03-09

作者简介:李大鹏(1983.10- ),男,新疆石河子市人,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纺纱工艺和纺织材料。

0 引 言

人们对穿着的要求已经不只是遮寒蔽体,也不仅是时尚美观,对服装和家纺面料的要求不光是满足于保暖舒适和挺括。人们对纺织品的功能性,如便利性(易洗、快干、不掉色、免烫和防缩防水等)、舒适性(柔软适体、抗汗、保暖)、防护和保健性(防紫外线、抗菌、防臭、防虫)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功能性纺织品应运而生。

功能性纺织材料是伴随着现代科技应用产生的,功能性纺织品是指除有常规的装饰、保暖等基本功能外,还具有保健、防护等特殊功能的纺织品,如远红外纺织品、防紫外纺织品、甲壳素织物、防螨织物、磁疗产品、维生素织物和抗菌织物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外科研机构及企业在功能性纤维材料上研究与应用技术的日趋成熟, 这些新技术被大量地应用于功能纺织品的研发制造当中,使之成为国内功能纺织品开发的热点,让大众享受到了科技带来的健康和舒适。各种厂家、商家早在十多年前就很善于运用大众陌生的、即使听熟悉了也不会了解的各种科学概念来宣传其纺织品,消费者也曾经为科学进步应用到广泛的纺织品,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要求而惊喜不已。

1 功能性纺织品发展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纺织品生产大国,也是一个消费大国。虽然国内纺织业生产厂家众多,竞争激烈,但高科技功能织物产品占有率不高。中国加入WTO 后,纺织品的出口量逐步增大,高档次的功能纺织品无疑将是供不应求。因此,利用高新技术研制功能性织物,对于提高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未来面料的创新发展方向将是原料多元化、加工生态化和产品功能化。近十年来,我国纺织工业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随着广大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印染产品品种、质量、风格和功能性的要求发生了变化。由于纺织品市场趋于供大于求而形成了卖方市场,竞争也日益白热化。为了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要求企业深加工,精加工,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以及加强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无论是化纤类面料还是纯棉和混纺类面料,都已经具备了一些使织物面料更舒适更安全的功能。在目前的纺织品加工中,印染整理工艺技术要向多功能、复合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必须遵循“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如免烫、抗菌、抗紫外线、亲水整理、护肤、远红外、阻然、抗静电、防辐射、防水防油防污和易去污整理等,有的是在纤维制造中直接添加助剂母粒纺丝形成功能化,有的是通过整理技术形成功能化。纺织材料在功能性纺织品中的运用已经非常普遍。

2 纺织材料和功能性纺织品的内涵

2.1 纺织材料的概念

纺织材料的定义是:纤维及纤维制品“表明了纺织材料既是一种原料,用于纺织加工的对象,又是一种产品,是通过纺织加工而成的纤维集合体。”纤维、纱线、织物及其复合物“描述了纺织材料的形成过程,可以顺序进行,也可以跳跃完成;表达了从单一、分散和微小的纤维变为聚集排列、相互依存和互为作用的纤维集合体,乃至复合物的加工成形。前者的“形成过程”告知我们纺织材料存在多种变体,存在从对象到产品的多级转换;后者“加工成形”喻意着纺织材料结构的复杂与多变,也说明了纤维作用的奇妙和有趣。纺织材料最关键和本质性的内容是以表面作用及排列组合为主要特征,以微小个体纤维构造(fabricate)的纤维集合体。纺织材料是以微小的纤维单个体为特征,通过人工方法,利用纤维的性状,将纤维排列、构造成具有实用结构、性质和形状的材料。这种人工行为可以实施到细长微小、形态和性质多变的单根纤维。

那么根据纺织材料定义的概念,对于纺织材料可以分成纤维及纤维集合体。纤维是纺织材料的基本单元。纤维的来源、组成、制备、形态、性能极其丰富与复杂,并直接影响着其构成物——纤维集合体的性质,以及纤维的实用价值和商业价值。纤维按来源和习惯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两大类,化学纤维又可分为人造和合成纤维两类,共为3类。根据纤维的物质来源属性将天然纤维分为植物(类)纤维、动物(类)纤维和矿物(类)纤维。按原料、加工方法和组成成分的不同,这样,又可分为再生纤维、合成纤维和无机纤维3类。

纱线用纺织纤维加工而成的纱线呈多样性,由不同类型的纤维和不同加工形式,可产生的不同的纱线结构,而同纱线结构导致的不同物理性能和使用特性。纱线按其体系(即纱线的基本构造要素和构造形式),有“纱”、“丝”、“线”之分。纱线按纤维组成,有纯纺纱线、混纺纱线和伴纺纱线之分;按混合纤维的分布,有均匀混合纱线、变化混合纱线和组合或复合纱线之分。纱线依其用途可作为半成品或成品使用,即对应着加工用纱线和最终用纱线。

2.2 功能性纺织产品的概念及内容

功能性纺织品是指纺织品除具有自身的基本使用价值外还具有抗菌,除螨、防霉、抗病毒、防蚊虫、防蛀、阻燃、防皱免烫、拒水拒油、防紫外线、防电磁辐射、香味、磁疗、红外线理疗和负离子保健等等林林总总的功效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谓功能性,是指产品除具有本身的使用价值外,同时还为使用者提供了比普通产品更多的功效。

功能性的纺织品按照不同功能划分,人们对服装面料的功能性要求包括:

轻便使用要求——如可机洗(轻薄、易洗),洗可穿(快干、免烫、外观平整、保型),随便穿;

安全保健要求——如舒适(吸湿、透气、无刺痒感、无冰凉感等),无害且有益健康(抗菌、消臭、抗紫外线、有磁疗发热作用等),安全(抗热、抗冷、抗压、抗宇宙射线及抗腐蚀、抗静电、阻燃等),绿色环保(对环境无污染等)。

无论做普通服装(包括人们日常穿着装的西服、休闲服、运动服、各式制服及老人和婴幼儿服装等),还是特殊的工作服装(包括航空航天、海洋开发、电子精密制造装配及森林、采矿、土木建筑等)均有这两方面的要求。

功能性面料可应用功能性纤维和功能性整理获得。功能性纤维包括:改性纤维,如在原料阶段改性获得抗起球性、抗静电性、亲水性和阻燃性等;在纤维成型阶段改性获得中空纤维、异型复合纤维、超细纤维等。含新型陶瓷微粉的远红外纤维、蓄热保温纤维(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与红外线,并转化成热能,且可反射人体热辐射)、防紫外线纤维(加陶瓷微粉的涤纶)、抗菌防臭纤维、消臭纤维、发热纤维和磁性纤维等。

功能性整理包括:舒适性整理,体现在透气、透湿、轻盈、滑爽、防静电、亲水、吸湿、快干和自动调温等方面的整理。卫生性整理,体现其抗菌除臭性。防护性整理,体现在阻燃、抗紫外线、防辐射等。保健性整理,体现在美容亲肤、远红外线发射。易保管性整理,体现在抗皱、防蛀的功能整理。环保性整理,体现在对环境无污染。

3 纤维材料在功能性纺织品中的运用

纤维材料在功能性纺织品中的运用非常广泛,比如常见的导电复合纤维,这种在军事工程建设纺织布料上的运用特别多,因为导电性的纤维复合材料就是功能性纺织品的运用,能够防止静电的产生。这种布料一般用于军队装备、抗静电服、防尘、无菌衣及相关产业用纺织品等等。

日常生活中,纤维材料在功能性纺织品的主要运用就是防菌加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会迅速生长繁殖,并通过接触传播疾病、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纺织品是这些微生物的良好生存之地,也是疾病的重要传播源。天然纤维中的棉、羊毛等本身就是微生物的粮食。天然纤维易吸湿,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其大分子结构易被微生物所分泌的酶水解而释放出营养物质,从而使微生物获得更多的营养而大量繁殖。

在生活中,人体不断地产生汗渍、油脂和皮屑等等,因而皮肤就为微生物提供了最佳孳生场所;在衣服和皮肤之间,也具有微生物繁殖的理想环境:潮湿和温暖。细菌在人们毫不理会的情况下,成千上万地繁殖,每20min就可以增加一倍!由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产生了不良气味,甚至感染皮肤,产生瘙痒、脓肿。除了应该勤洗澡勤换衣以外,如果广泛地推广使用抗菌纺织品,人体的微生物感染会减少许多,长疮的几率会少很多,不良气味也会减少许多。常见的功能性纺织品抗菌纤维多用于内衣和床上用品等等。

除了抗菌之外,对于纤维进行自然形态的改变,还能够制作成为吸湿速干的功能性纺织品,能够变成速干衣,用于一些户外的服饰面料。这就需要对纤维进行改性,使其具有吸湿速干性,并且通过纤维表面增加亲水性基因,改变纤维的截面形状,增加纤维间毛细微孔的数量,利用毛细效应提高导水性。

4 结 语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抗菌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抗菌纤维与抗菌纺织品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在卫生保健获得重视和提升生活质量两大前提之下,抗菌纺织品将成未来开创商机之产品。抗菌纤维大大地提高纺织品附加价值,在发展高科技纺织品的同时,开发具有抗菌功能的纺织品乃是发展方向之一。纤维速干的功能性纺织品也是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青睐,此外纤维材料在功能性纺织品还有很多实际运用功能,这些都能够做出独特的产品满足目前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田薇,王新厚.日用功能性纤维制品的新发展[J].上海纺织科技,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