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盐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范文

食盐与人体健康的研究精选(九篇)

食盐与人体健康的研究

第1篇:食盐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范文

我们吃的盐越来越多

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吃盐可以让我们保持体液的平衡,因为钠能帮助离子神经细胞发出电脉冲,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在远古时代,人类膳食的含盐量很低,因此我们在进化中渐渐对咸味变得敏感,我们舌头上每5个味蕾中就有一个是专门为咸味而存在的。由于我们的身体无法像储存能量一样储存盐分,肾脏会循环利用摄入的盐,让我们即使只依靠一点点的盐也能够活下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人类都只是吃食物本身含有的盐分,身体一整天摄入的盐也不会超过1克。直到5000年前,中国人为了保存食物而提炼出了食盐,人类才开始往食物里另外添加盐。很快,盐就成为了全世界人民最重要的调味料。虽然,现在我们已经不再依赖盐保存食物了,但是所摄入的盐却没有因此而减少。美国饮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的盐摄入量不要超过3.75克,但实际上每个西方人每天平均吃盐达8克。

越吃越上瘾

人类并不是先天就喜欢咸味,而是通过后天学习并逐渐上瘾的。现在,仍然有些人生活在原始社会中,他们没有食盐,但一旦进入现代城市后,便会很快接受食物中添加的盐。我们第一次尝试刺激性的食物(例如辣椒和咖啡)时都不喜欢它们的味道,甚至会因此流出眼泪或者皱紧眉头,但是却能通过多次尝试而爱上它们,吃盐也一样。而且吃盐就如同对药物上瘾一样,你吃得越多就越想吃。一旦当你习惯了咸味的食物,没有添加食盐的天然食物就会显得无趣和平淡。脱离了食盐,你需要数周的时间才能重新让麻木的舌头变得敏感,并且适应食物本身的味道。

无处不在的食盐

盐可以使廉价原料做出的食物变得美味;让肉块吸收更多的水分,从而变得更重一些;可以掩盖工厂生产出的食物中的苦味;还可以让食物的纹理变得更加好看、诱人……对食品生产商来说,盐是他们万能的法宝。除了熏鱼、咸肉、香肠等显而易见的咸味食物,饼干、奶酪、酸奶、蛋糕、面包以及各种酱料当中都加有食盐。因此,即使你已经很小心地告诫自己不要吃得太咸,但还是会在不知不觉中吃下过多的盐。

盐会损害我们的健康吗

过多的盐又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什么影响呢?虽然我们的肾脏可以去除一些多余的盐分,但是对于那些每天都吃盐超量半克的人(几乎所有人每天都多吃不止半克盐)来说,身体仍然会聚集过量的钠。为了保持体液浓度的稳定,身体需要更多的水分。添加在食物当中的盐分使我们每天需要多喝一升或者一升半的水,而这些多余的水分会造成血压的升高。高血压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即使只是小幅度的血压升高也会增加你发生脑卒中的几率。因此,减盐成了西方社会最重要的健康目标之一,但是只依靠个人少在餐盘中加盐还远远不够。

给食盐定罪

食物制造商纷纷要求提倡减盐的健康专家拿出证据,否则就是对食盐的诽谤。许多大规模的研究结果都说明了吃盐过多与心血管疾病的联系:

2009年,英国华威大学的心脏病学家分析大量数据后得出,饮食中的盐过多和心血管疾病的患病几率有很大的关联。

2007年,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在观察了几千人的生活后发现,如果每天少吃两克盐,那么4年以后,你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将减少25%。

50年前,日本北部地区是世界上吃盐最多的地方,而且发生脑卒中的人也特别多。政府在推行了减盐运动后,当地每人每天平均少吃4克盐,因脑卒中死亡的人数便锐减了80%。

微弱的喊冤声

即使大量大规模的研究都支持吃太多盐有害健康的说法,但仍然存在着少数坚定不移的反对者。Cochrane协作网(一家循证医学机构)在收集和分析了6000多人的资料后宣称,降低食盐量并不能有效地降低血压。但如果仔细阅读报告,你会发现在这个研究中,相比照常吃盐的人,降低了吃盐量的人的血压是有所下降的。只不过下降幅度微小,在统计学上无意义,可以被看做是偶然。很快,有人提出Cochrane协作网的研究存在错误,同样的数据只要运用稍微不同的分析方法便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即降低食盐量对降低血压有显著的效果。

接着又有反对者提出,一些实验显示,降低吃盐量会影响血液中荷尔蒙和脂肪的含量,理论上,这甚至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不过,这个说法的漏洞很快便被人发现了。因为在这些实验中,所有人都是在几天以内大幅度地降低吃盐量,这的确有可能造成荷尔蒙的改变。然而,健康专家所建议的每日食盐减少量(2~3克)并不会造成这种后果。

到底该怎么办

第2篇:食盐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范文

市长为啥要大力推荐低钠盐?什么叫低钠盐?食用低钠盐究竟有什么益处呢?

摄盐过多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病

盐是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但吃盐过多,容易造成高血压、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表明,食盐中能使血压升高的成分是钠离子,吃盐多,进入体内的钠离子也会增多,从而使大量的水分在身体内潴留,造成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血管压力增大等一系列变化,最后可能导致高血压、心脏病等,还会引发危害更大的心脑肾并发症等。

中国人早该“限盐”了

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居民的日均食盐推荐摄入量从6克降低至5克。然而,中国人因饮食习惯,大多数人的口味普遍偏重。据卫生部的调查,我国平均每人每天的食盐量,广东是6~7克,上海是8~9克,北京是14~15克,东北是18~19克。另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全国高血压、脑中风发病率最高是东北人,最低是广东人。这不能不说与中国人吃得过咸有密切关系。调查还表明,近年来,我国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有迅速蔓延且呈低龄化趋势。有关专家认为,这与中国人实际人均食盐量远高于国际标准有关。

为了遏制因“高盐”带来的健康隐患,倡导全民少吃盐、多选食低钠盐势在必行。目前,我国不少城市和地区开始实施“食盐安全健康换代工程”,低纳盐也早已摆在了各大城市的超市中销售。

何谓低钠盐?

简单说,低钠盐就是含钠量相对较低的盐。在普通食盐(或碘盐)中,氯化钠的纯度高达95%,而低钠盐则是以碘盐为原料,再添加25%的氯化钾和10%的硫酸镁,使生产出的食盐只含65%的氯化钠。人们食用这种盐后,每天摄取钠离子总量会降低,还能解决人体中钠离子和钾离子平衡的问题。同时,低钠盐中的钾和镁均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所以,食用低钠盐在预防高血压、保护心脑血管方面有积极的意义。

与普通盐相比,低钠盐价格稍高,加入氯化钾、硫酸镁后,口感也略有下降。不过,这些均不能成为推广低钠盐的障碍。现在有的地方正着手实施低钠盐补贴,有些国家已通过添加柠檬酸钾、谷氨酸、蔗糖等来改善口感。

吃低钠盐防治高血压有效吗?

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曾对708名有心血管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人进行了一项为期1年关于“替代盐”的研究。结果显示,吃氯化钠含量65%的低钠盐者比吃普通精盐者,收缩压(高压)降低了5.4毫米汞柱。证明了吃低钠盐确有助于降血压或有预防高血压的作用。我国台湾省也做过一项有关“低钠盐对降低血压功效的研究”,以2000多名老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00多人在三餐烹调时改用低钠盐,另外1400多人仍食用传统精盐。经3年半的追踪后发现,食用低钠盐的老人比食用传统精盐的老人,心脑血管疾病的整体死亡率降低了一半。

国外不少研究表明,低钠盐对防治心脑血管病的作用是确切而有效的。如芬兰以往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很高,该国在通过广泛的健康教育并推广使用低钠盐后,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已大幅降低。选择低钠盐是非常经济而有效的预防心血管病的措施,如今,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早已通过立法形式,规定全民食用低钠盐。

低钠盐多放点也无妨吗?

李女士有这样一种认识:自从选用低钠盐后,炒菜时总要比普通盐放得更多,不然就感觉没“味”。她说现在不用担心,她相信宣传所说的“吃低钠盐能预防高血压”。

其实,这种观念和做法也是有失偏颇的。低钠盐降低了钠的含量,虽有助于减少患心脑血管病(尤其是高血压)的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多吃低钠盐就不会得这类疾病。由于低钠盐中钠含量降低,口味也淡些,有的人往往会在烹调时加入更多的低钠盐,才能获得和普通盐一样的咸味。如果认为低钠盐用多少都无所谓,或者只为了满足“咸味”的需要,任意加大低钠盐的用量,那就不能达到真正的“低钠”,甚至还可能比先前吃进更多的钠盐,结果同样会引起血压升高。所以,食用低钠盐也要适量,每天摄入量最好能控制在8克以内。

应当说,推广选用低钠盐,主要还是为培养人们的健康饮食习惯,只有让“低钠”观念融入我们的生活,才能真正做到低钠。

肾脏病患者不宜用低钠盐

从医学角度看,慢性肾病者不宜吃低钠盐。低钠盐属高钾低钠,钾离子摄取量相对增加,肾脏病、肾功能不佳者,如果摄入过多的钾,将会无法排出体外,堆积在体内还会形成高血钾等并发症,有的会出现心跳加快、心律不齐,甚至导致心力衰竭的不良后果。尤其是排尿功能出现障碍(例如尿毒症)的患者,更不可以吃低钠盐。

选食低钠盐的三点建议

第一,人过中年,最好常选食低钠盐。中年人是心脑血管病形成或高发期,吃低钠盐意味能降低患此类疾病的风险。

第3篇:食盐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范文

消息一公布,公众舆论哗然。这“微塑料”从何而来?怎么会进入食盐之中?吃了这样的食盐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研究人员认为,海盐的“微塑料”污染颗粒源于海洋――海洋中尤其是近海漂浮着的大量塑料污染物,如扔进海中的塑料袋、塑料瓶、废弃塑料家具、管线等等。塑料微粒也可能由其它途径进入食盐之中,食盐在加工、干燥以及包装等过程中也可能受到“微塑料”污染。

那么,首先应该搞清楚什么叫“微塑料”?

顾名思义,“微塑料”是指微小的塑料颗粒,一般定义为5毫米以下,可能小到几微米甚至更小。这些塑料微型颗粒均来源于人类的活动,最重要的是丢弃到自然界的塑料制品。这些废弃的塑料在自然环境中会慢慢降解,从大块塑料慢慢降解成小块,以至于成为“微塑料”,最终有可能十分缓慢地降解为无害的自然元素。

人类丢弃的塑料制品并不是“微塑料”的唯一来源。人类合成塑料的单体,本身就是“微塑料”,因为种种原因也可能进入到环境中。还有一些生活用品,比如化妆品、护肤品和洗浴用品,也会加入一些微塑料颗粒改善质感。这些生活用品中的“微塑料”,最终也会进入自然环境之中。另外,化纤纺织品在洗涤过程中,也会洗出一些微塑料颗粒进入废水中,然后,辗转进入江河湖海。

这些塑料制品以及“微塑料”在自然环境中降解缓慢,“水流千里归大海”,随着地球的水循环,最终都汇聚到大海之中。且汇聚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它们完全降解的速度,就是说,在它完全降解之前进入了大海,于是海洋里的“微塑料”越来越多。

那些细小的“微塑料”常常被眼目所忽略,很容易被海洋中的各种浮游生物以及鱼类吞下,然后进入食物链,一级一级地进入各种鱼虾以至于巨型鲸鱼体内。2015年的《环境与健康展望》杂志上展示了一条双带鱼,在它的体内找到了17颗“微塑料”。如果人类吃了这些鱼虾,那些没有完全降解的“微塑料”照样可以进入人体之中。

人们曾经关注“微塑料”可能对海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食用者的健康;而食盐中发现“微塑料”则为我们敲响了另一个警钟:微塑料颗粒可能随着食盐直接被人们吃进体内。这与人们通常抨击的“黑心厂家”无关,也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而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研究者这次发现“中国的食盐中都含有微塑料颗粒”,仅仅是因为研究者在中国,所采集的样品全都是中国的而已。

这些微塑料颗粒被吃进人的体内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不难想象,毫米、微米到纳米级的“微塑料”进入体内以后的结果会有很大差别。科学家用贻贝做过实验,发现微米级的“微塑料”进入贻贝肠道之后,会在淋巴系统中检测到。把贻贝从含有“微塑料”的水中转移到清洁的水中之后,循环系统中的“微塑料”含量还会持续上升,12天以后才开始下降,“微塑料”在循环系统中停留的时间长达48天。

实验证实,微塑料颗粒越小,就越容易进入循环系统。人体结构精密,比贻贝高级得多了,“微塑料”能够进入贻贝的循环系统,并不意味着也一样能进入人体的循环系统。但是,如果是更小的塑料颗粒,比如是纳米级的呢?就如同PM2.5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影响远远要大于那些大颗粒一样,更小的微塑料颗粒,经过消化道是否可能进入血液或者淋巴系统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应的深入研究,但理论上是存在对健康的潜在影响的。

让我们可以稍感安慰的是,贻贝这种生物对环境污染非常敏感,经常被作为环境污染的“指示灯”来用。在实验中,虽然相当数量的“微塑料”进入了贻贝的循环系统,但它们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异样和异常。就是说,对它的生物影响或曰生存质量影响不那么显著。而人体对“异物”的防御体系要比贻贝精密得多,再加上人们对食盐的食用量很小――按照世界卫生组织以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天食用食盐不超过6克。每天从食盐中吃进的“微塑料”最多也不超过几块,产生明显危害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似乎也不必杯弓蛇影、忧心忡忡。

“微塑料”这个概念,2004年才被英国的理查德・汤姆森教授提出。“微塑料”在自然界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循环、以什么样的途径进入食物链、对人类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目前没有答案,用汤姆森教授的话说,“问题多于答案”。2014年,美国环保署邀请相关领域的世界级顶尖专家开会研讨,依然是提出了许多问题,无法给出答案。专家认为还缺乏更深入的研究,需要今后更多地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面对食盐里含有“微塑料”问题,中国盐业协会权威人士已经出面表示,中国食盐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如果环境受到污染,在盐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已经最大限度地把污染物剔除掉了。尽管回答不是那么具体,没有详细的指标数字,但也足以安定人心。

盐业协会权威人士称,目前还不清楚华东师大研究团队是用何种方法检测出的塑料微粒,塑料微粒粒径范围是多少。另外,还需要了解相关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看看检测方法、标准是否与国际接轨。但从近些年食盐的历史来看,还没有关于塑料微粒引发疾病以及威胁健康的报告。

第4篇:食盐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范文

药管局局长玛格丽特・汉伯格说,药管局倾向于让食品制造商“自愿”减盐,但可能以合伙关系参与行动,帮助民众逐步减少食盐摄入量。

美国《华盛顿邮报》援引药管局消息人士的话报道,药管局正综合考虑食品制造商和研究人员的意见,准备逐步把民众口味调“淡”。

美联社评论说,这一做法意在帮助消费者和生产工艺逐渐适应“新口味”。

最近一段时间,美国不少食品生产商宣布“自愿”减盐。

不少食品健康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药管局能够出台行业规范,减盐效果将更加明显。

解读/鲁湾

美国人为什么对减盐弄出这么大的动静?因为医学调查证明,高血压病和食盐过多有关联。有人做过调查发现,剔出其他因素,每天每人食盐7克,高血压患病率为6.9%,增加到10克,患病率为8.6%,而增加到26克,患病率则急剧增加到39%。美国人食盐过多主要来源于加工食品和饭店,国人食盐过多,不仅来源于加工食品和饭店,也来源于家庭。所以,我国高血压患者世界第一,据新华社2009年12月报道,这几年我国高血压患者逐年增多,已达到2亿人。高血压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而心脑血管疾病又是国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减盐就成了健康的关键。

盐,从开天辟地就和动物的生存密不可分,“白鹿饮泉”,“羝羊舔土”,记载的都是动物的生理本能。《本草纲目》认为盐在“五味之中,唯此不可缺”。千百年饮食实践告诉我们,盐乃“百味之母”,无盐则百味皆无。所以自古盐和铁成为统治者手中威权的象征。怎么突然嬗变成百病之源了呢?所以,也有人打抱不平,如美国盐研究所就发出不同声音,认为“人体摄入的盐多,排出的也多,不存在过量说法。”

第5篇:食盐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范文

一、钠盐摄入与高血压

人体含矿物质约3%~4%。体内含有钠、钾、氯、钙、磷、镁、硫七种,称常量元素,都从饮食中获得。饮食中每一种成分都与健康有关,其中钠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健康成年人每日摄盐量为5~6克,即能满足生理需要。饮食中钠盐主要作为调味品(如食盐、酱油等)供给,供给量取决于个人口味、生理状态及周围环境变化。饮食中食盐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生密切相关。我国北方居民每日每人的饮食中含钠量高达10~15克,结果华北和东北地区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南方。由于藏民经常喝盐茶,钠摄入量较多,高血压发病率居全国首位(达17%)。日本北部居民每日摄入食盐约28克,38% 的人患有高血压。土著阿拉斯加人每日摄入食盐4克,很少患有高血压者。

医务工作者等调查不同地区居民摄盐量与高血压发病关系时发现,高血压发病率与钠盐摄入量明显相关。在维持有效血容量的几大因素中,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占重要地位。钠是维持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体钠潴留可使细胞外液容量增加,有效循环容量增多,心排血量增多,血压升高。统计学调查资料发现,在饮食摄盐较高的人群中,血压较一般人群明显升高,如果减少每日摄入的食盐量,则可使血压下降。长期高钠摄入者可使血压升高,低钠饮食可以预防高血压或使已升高的血压降低已为人所共知的事实。由于高血压的发病有遗传因素参与,并非所有高钠摄入者都发生高血压。有的个体对盐负荷有增压反应,有的对限盐呈血压升高反应。Dahi用高盐饮食处理大鼠,成功培养出“盐敏感性”高血压种系动物模型。临床上应用低盐和利尿药治疗低肾素的高血压病人,常获得较好的效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限制钠摄入量,每日不超过3克。

动物研究还发现,饮食中钾、钙摄入不足或钠、钾比例升高时易发生高血压。高钾和高钙饮食可以降低高血压发病率。近年来,人们对饮食中钾的降压作用有了重视。有研究发现,每日摄入5~7克钾可使收缩压降低4~9毫米汞柱,同时还能降低高血压合并症的病死率。对于高血压患者,增加食物钾摄入量可以利尿,尚能增加钠和胆固醇排出,增加血管弹性,降低血压。钾广泛存在于各类食物中,如水果、蔬菜、豆类、肉类和鱼类等都是含钾较多的食品。正常膳食者不易发生钾缺乏。

通常,高血压患者钙摄入量较少。适当增加硬水和牛奶的摄入量,有助于血压不同程度下降。我国成年人钙日供给量为800毫克。绿叶蔬菜、豆类含钙量较高。虾皮、海带及乳制品含钙量最丰富,吸收率也高。以上食品都是可供高血压患者选择的食品。镁盐可降低血胆固醇、舒张血管和降低血压。多食入含镁高的食物也有利于血压的控制。含镁高的食物有小米、高粱、荞麦面、白薯干、芹菜和豆类等。

二、高脂饮食与高血压

人体血液脂质随年龄发生变化。在20~70岁,血胆固醇浓度随增龄升高。中年期后,血总脂质、中性脂肪及胆固醇量即开始升高。老年期常伴有脂质代谢异常,高脂血易造成血管老化。食物所含脂肪约98%是甘油三酯,体内脂肪90%以上为甘油三酯。饮食中脂肪是一种调味品,又是一种重要的供能物质。在丰盛的宴席上,每一种食品无不含有大量的脂肪。饮食中的脂肪分两种,动物脂肪和植物脂肪。动物脂肪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酸,后者则含不饱和脂肪酸。每一种脂肪酸对人体健康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摄入时要有合理的比例,否则就有损于健康。特别是高血压患者,长期进食饱和脂肪酸较多更易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如果降低饮食中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就可使血压已升高的人群平均血压下降。如果给动物喂食含硫氨基酸较高的鱼类蛋白质可预防血压的升高。

由于中老年人血脂质代谢紊乱发生率较高,进食较多高脂膳食,易促进血管老化。加上中老年人活动量少,消化吸收功能差,又多患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因此,要求中老年人要降低膳食中脂肪摄入量,特别是动物性脂肪。然而,膳食脂肪可以增加饮食美味,提高人的食欲及饱感,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及必需脂肪酸摄取和吸收,过度限制中老年人脂肪摄入会有碍于健康。必需脂肪酸是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它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取。必需脂肪酸是构成体内组织细胞的成分,增强血管壁的完整性,减少血小板的黏附性,防止血栓形成,在胆固醇的运输和代谢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不饱和脂肪酸是体内前列腺素合成的原料,前列腺素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防治血液凝固和预防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中老年人每日脂肪供给量以占每日总热量的20%~30%为宜。中老年人膳食油脂应以植物性油脂为主,如豆油、麻油、花生油、玉米油等,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不饱和脂肪酸较饱和脂肪酸易燃烧,还能加速胆固醇分解为胆酸排出,利于降低血胆固醇含量。常见的高胆固醇膳食有动物肝、脑、肾脏、蛋黄、鱼卵和奶油等,应避免食用。

三、嗜酒与高血压

酒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烈性饮料。我国是全球酒精销量最多的国家。每日少量饮酒对人体血压无急性作用,但是长期大量饮酒则高血压发病率明显升高,并且与饮酒量正相关。长期大量饮酒量者,收缩压和舒张压都升高。有人观察到,每日饮白酒100毫升者,高血压发病率和脑卒中病死率是不饮酒者的三倍。饮酒引起的血压升高可能与酒精刺激体内糖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生成,进一步增强血管紧张素、血管加压素和醛固酮的作用而使血压升高有关。通常,酒精性高血压患者戒酒6~12个月后,血压即可恢复到正常水平,重新饮酒后血压又可回升到饮酒前水平。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每逢节假日,高血压患者与亲朋聚会,开怀畅饮,很易发生脑中风死亡。经常饮酒会影响降压药的疗效,使得高血压不易控制。控制饮酒量或戒酒是减少高血压发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轻度高血压患者每日酒精摄入量不应超过20克。中、重度高血压患者应严格限制饮酒。

四、大量吸烟与高血压

每支香烟中含有尼古丁5~15毫克,氨1.6毫克,氰酸0.03毫克,烟雾中含有3%~6%的一氧化碳。尼古丁可收缩小动脉,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导致血压升高。吸食一支香烟后心率增加5~20次/分,收缩压上升10~25毫米汞柱。

第6篇:食盐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范文

文/徐艺姗

英国《每日邮报》3月27日报道,《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吃富含蛋白质的早餐可以显著控制食欲。

新研究中,美国密苏里大学营养与运动生理学系副教授莱迪及其同事对20名18-20岁体重超标或肥胖的女性志愿者进行了有关早餐与零食的关联研究。参试者或不吃早餐、或吃含鸡蛋和瘦牛肉的高蛋白早餐、或食用快餐麦片的蛋白质含量一般的早餐。每餐所含脂肪、纤维素、糖和能量密度基本相当。晚餐之前,参试者接受大脑核磁共振成像扫描,结果发现,高蛋白质早餐可以使与饮食冲动有关的大脑活动信号减弱。

莱迪教授分析指出,对比研究还发现,高蛋白质早餐还可以显著降低晚间高脂肪高糖零食的摄入量。其原因是,高蛋白质食物比富含碳水化合物或者脂肪的食物更能增强“饱腹感”,从而抑制食欲。莱迪教授表示,新研究结果显示,吃高蛋白质早餐可减少甚至告别不健康零食。

哈尔滨医科大学高级营养师陈英云教授表示,有鸡蛋和瘦肉的高蛋白质早餐不但能防止饮食过量,还能提升早餐质量,瘦肉是血红素铁的良好来源,而蛋黄中富含的B族维生素等物质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早餐中的瘦肉可以多种形式出现,瘦火腿、酱牛肉或瘦肉粥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鸡蛋最好煮着吃,尽量不要吃生的和过度煎炸的。

面包挑硬不挑软

软的可能含油量高

北京朝阳医院营养师 宋新

面对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面包,多数人喜欢挑选“软、甜、细”的,而真正健康的面包应该符合“硬、淡、粗”的特点。

首先,从热量上说,越硬的面包热量越低。实际上,硬面包不甜,含糖和油脂都很少。而软质面包,油脂约占10%,含热量较高。含热量最高的是丹麦面包,一般要加入20%-30%的黄油或“起酥油”。因此,在购买面包时,手感“硬”的面包要优先选择。

其次,从原料上来说,英国卫生部曾指出,面包是人们每天摄取盐分的最大来源,约占英国人每天盐摄取量的18%。而对于中国人来说,面包也是高盐食品,因此在购买时,要看清营养成分表上的钠含量,尽量选择口味“淡”一点的产品。

最后,从健康角度来讲,口感较“粗”、含有大量膳食纤维的全麦面包是不错的选择,此类面包既有助于降低血脂,又能通便。但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商家会用精白粉做面包,只是外面装扮一下而已。这时,注意看一下配料表,如果排在第一位的是面包粉,第二三位才是全麦粉,那肯定不是真正的全麦面包。

煮挂面不用放盐

本身含盐高 尽量少喝汤

文/田海元

没时间做饭时,煮一碗挂面,再配上鸡蛋和蔬菜,方便又健康。如果你已经习惯在煮挂面时加盐,那这个习惯可能要改改了。

第7篇:食盐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范文

(日本)菜出锅时再加盐

日本人的饮食习惯遵循多样化的原则,总体来说比较健康,但高盐分也是不容忽视的弊病。如日本人几乎每顿都有的味增汤、腌咸菜,以及蘸着酱油吃的生鱼片、寿司。不过据最新数字统计表明,日本国民平均食盐摄入量已经从1975年的每天14克减少到不足10克。与20世纪50年代末比较,脑卒中死亡率也下降了80%。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督促下,日本人现在非常注意从饮食的方方面面控盐。近年来,日本健康教育专家反复在媒体上宣传,倡导人们在做好菜后,上桌前再放点盐进去,这样就能减少人们对食盐口感的依赖;做饭时尽量别放味精,因为味精也是藏“钠”大户。如果想给饭菜提鲜,就用“天然盐”也就是海带、海苔、蛤蜊、小虾等海产品。不少烹饪专家还建议,人们做菜时最好尽量清淡、保持食料原味,不要多吃诸如咸、酸、辣等刺激味道的饭菜,因为这些会让人的口味变重,形成喜欢高盐饭菜的习惯。

味增汤和腌咸菜是日餐中离不了的菜肴,但同时也都是高盐食物。为减盐,食品商推出一种新型的大酱汤料,即不再使用食盐、酱油作为调料,而是用果盐调制,这样咸味没变,但钠含量很低,酱香味也依然诱人。此外,对于盐分高的腌萝卜等日本人家常咸菜,除了缩短腌制时间,日本政府还建议大家尽量减少腌咸菜及泡菜的摄取量。日本政府、社团和媒体还推荐人们多吃含钾的蔬果,如南瓜、香蕉、菠菜,这样有利于人体排盐,减少患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

(美国)给餐馆和食品企业下减盐任务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人均每日钠摄入量上限是2000毫克,高钠饮食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高血压。但美国媒体指出,美国成年人日均摄入的钠几乎是世卫组织建议量的两倍。许多食品的含钠量让人大吃一惊:半块意大利辣味香肠薄饼含1350毫克钠,每片全麦面包含150毫克至190毫克钠……美国医学会调查后发现,在美国人平均每天进食的盐中,至少75%来自加工食品。

美国的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都采取了积极措施努力控制食品中的含盐量。自1994年执行食品标签制度,即在产品包装上标注含钠量,很大程度上帮助消费者控制了盐的摄入。美国食品制造商协会表示,近几年食品业已开始逐渐减少食品含盐量,并陆续推出低盐食品。自2010年起,卡夫食品和星巴克等16家饮食业经营者就开始致力于把从番茄酱到熏肉等食品的含盐量降低20%。

美国公共利益科学中心(CPSI)要求纽约政府官员对食品制造商施加压力,减少食品制造商和全国连锁餐厅在其产品中使用盐。根据其要求,未来5年内,包装食品和餐馆饮食的含盐量须降低1/4。限盐活动针对常见的62种包装食品和25种餐厅食品设定了减少含盐量的目标。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在2010年公布限盐令时表示,希望纽约可以起到示范作用,使整个美国在未来5年内减少20%的食盐消费量。

邻国加拿大,各专业协会也要求政府加强对民众的健康教育,并用经济手段鼓励食品业生产低盐食品。面对社会的压力,加拿大卫生部长克里蒙特在2007年宣布设立钠摄入量工作小组,以研究如何通过合理膳食,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作率。许多电视台也在美食烹饪栏目中向民众推介口味清淡、营养合理的膳食,帮助人们将减盐进行到底。

(意大利)减盐从面包、饼干抓起

意大利一直积极参与限盐,特别是近两年,国家卫生部从意大利北部伦巴第大区开始实行了一系列减少工业食品,特别是面食加工业中盐的含量,以提高国民的限盐意识。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意大利人每天摄取的食盐中超过40%来自面包和饼干。意大利人一日三餐离不开面包,饼干在每天的下午茶时间也不可缺少。今年2月22日,意大利伦巴第大区的200多家面包房自愿参加了“低盐糕点有益健康”活动,保证在面包、糕点口感和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并销售含盐量低于2%(相对于面粉比例)的面包,目标是到年底,将面包的含盐量控制在1.8%;到2012年6月底.低盐面包的盐含量将降至1.7%。

所有响应号召的面包房都将活动的宣传海报贴在店门口,“为了您的健康,您的糕点师为您选择生产低盐食品”,这样亲切温柔的话语让每一个顾客打心底感到面包师傅的苦心。海报上还有一段卫生部署名的话语:盐的摄入会导致血压升高,而高血压恰恰是心梗和中风主要诱因。慢慢习惯吃少盐食品对于您的健康非常有益。据记者了解,意大利很多医学研究机构将减少盐的摄取作为高血压防治的重点,在很多报刊上总能看到建议人们用柠檬汁、醋或天然香料来代替盐调味。

(英国)盐瓶小孔17个减到5个

英国一直以来是世界上的“减盐”先锋国家,一方面督促餐馆、外卖店及食品制造商“限盐”,另一方面提醒公众避免食用高盐食品。多项措施推广以来,2008年,英国人均每天食盐摄入量已经从2001年的9.5克降至8.6克。

第8篇:食盐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范文

限盐

许多证据表明,减少钠盐摄入量是人群高血压防治最可行和有效的措施。对于高盐摄入的地区和人群,推广限盐摄入的意义尤为重要。美、英等国推荐每人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不超过5克。

限盐摄入具有肯定的降压作用。有证据表明,长期限盐摄入能减少心血管事件;在高血压前期人群中,限盐摄入不仅使血压下降,经10~15年随访,还显示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降低30%;适度限盐还能减少尿蛋白的排泄量、降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和减少尿钙的排泄量。

在我国要达到每天盐摄入量少于5克的目标,很难一蹴而就。可推行逐步减少盐摄入量的分步走策略,即从适度限盐做起,将每天盐摄入量在原有基础上先减少1/3。如上海地区居民目前每天盐摄入量平均为10 克,可先减少到6~7克/天。有证据表明,即使适度限盐,对降低血压和减少心血管危害也会产生有益作用。

西方国家人群摄入的盐大多来源于加工食品和软饮料,因此可以通过在制成品中标明钠含量,以达到警示并减少钠摄入量的目的。我国人群摄入的钠主要来源于烹饪,必须通过减少烹饪时的用盐量、减少腌制食品的摄入,以达到减少钠盐摄入量的目的。

限盐要从儿童做起

高盐摄入会提高儿童的盐阈,造成以后的盐摄入量持续处于高水平,并给限盐摄入带来困难。因此,从儿童起就要注意减少盐摄入量,包括那些含钠量较高的软饮料。

钠盐与血压关系密切

世界各地的流行病学观察研究表明,盐(氯化钠)摄入量是决定人群血压水平的重要因素。

许多研究结果显示,钠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显著正相关,“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结果也表明,膳食中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与每天盐摄入量

芬兰的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24 小时尿钠排泄量与冠心病死亡、心血管病死亡及全因死亡显著相关,高钠摄入则是冠心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补钾

许多研究证明,钾摄入量与血压呈负相关,增加钾摄入可对抗高钠摄入的危害。

我国居民的钾摄入量普遍偏低,尿钾/钠比值仅为0.15,远低于西方人群的1左右。美国国家高血压教育计划更推荐将尿钾/钠比值提高到2。

严格限盐在实际推广中有一定困难。在适度限盐的同时增加钾摄入量,推广代用盐可能是一种简单易行、高成本效益比的人群高血压防治策略,对高钠、低钾摄入的我国北方地区尤为适用。当然,代用盐对人体健康的长期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钠与钾在血压调节中相互作用的机制也需要进一步阐明。

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临床试验结果均表明,低钠或高钾摄入无论对高血压患者还是正常血压者都有降血压作用,但在不同个体或人群,血压下降的程度不同。国外研究表明,低钠摄入的降压作用在非洲裔、高血压患者或老年人中更为明显。

第9篇:食盐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范文

弹性素食的好处:

1、弹性素食能让营养更均衡。既补充了蔬菜中丰富的维生素C,又能吸收更多肉类蛋白以及鱼肉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更有益营养健康。

2、弹性素食对女性皮肤颇有好处。女性肌肤靠胶原蛋自来维持,随着年龄的增长,胶原蛋白也在不断地流失,这些可以从动物的皮内或者鱼类食物中得到补充。并且经过长期研究发现,这种饮食结构对女性保持身材和嫩白肌肤效果明显。

3、降低患各种疾病的风险。研究发现,经常食用素食的人癌症患病率远低于经常食用肉类的人,尤其是血液方面的疾病,如白血病。

弹性素食有以下特点:

1、以蔬菜水果为主,每周食用一到二次肉类食品,最好以鱼肉为主,营养价值更高些,并且可以避免牛羊肉类带来的一些疾病风险。

2、提倡健康的烹饪方式,减少调味品的使用。食物营养全面丰富,健康为第一位。

下面推荐两种适合弹性素食者的食谱:

金枪鱼烩土豆酪

材料:金枪鱼100克,土豆一个,胡萝卜一根,洋葱半个,牛奶一袋,面粉适量,盐适量。

做法:

1、先将洋葱切丁炒熟,加入适当面粉和牛奶,混合均匀至汤汁粘稠,加入盐调味。

2、将胡萝卜、土豆去皮,弄熟后切片,金枪鱼煎熟。

3、将所有的材料备好后装入盘中,淋上之前做好的汤汁,放入烤箱,温度设置在180度为宜,大致5-6分钟即可。

推荐原因:金枪鱼含丰富氨基酸和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经常食用金枪鱼还有抗衰老的和防止贫血的功效。

鳕鱼西兰花配柠檬汁

材料:鳕鱼100克,西兰花若干,西红柿半个,柠檬汁适量,黑胡椒。

做法:将鳕鱼煎熟,放上切好的西红柿片,撒上黑胡椒,之后把西兰花用热水抄熟,装盘,淋上适量柠檬汁即可。

推荐原因:鳕鱼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蛋白质,并且鳕鱼的肝脏含油量很高,经常食用有益预防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发生。

长娃娃脸更长寿(3则)

晨吐的孕妇更健康,不易流产

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晨吐的孕妇孕期更健康,且流产几率更低。调查了美国三座城市中2400名孕妇的晨吐发生比例,同时还调查了晨吐症状的持续时间。结果发现,89%的妇女发生过某种程度的晨吐。怀孕的最初3个月没有发生晨吐的孕妇,与有晨吐的孕妇相比,流产率高3.2倍,晨吐持续时间越长,孕妇流产危险就越小。研究称,晨吐与健康妊娠之间的确存在关联。目前,一种理论认为,晨吐反应所引起的恶心、呕吐等现象,是孕妇免受食源性疾病困扰的种天然保护方法,还能屏蔽掉造成胎儿器官畸形的化学物质的侵扰。另一种理论认为,晨吐是妊娠初期激素猛然变化而引起的母体保护性正常反应。

长娃娃脸更长寿

丹麦大学凯尔・克里斯滕森教授最近指出,长着一张娃娃脸的人意味着他将享受更长的寿命,因为人们的生活状况很容易反映在脸上。研究小组以双胞胎为研究对象,看看外表年龄,也就是别人认为你有多大,与你的生存能力、身体机能和智力有着何种联系。结果发现,即使是双胞胎,被猜出的年龄也相差很大。研究者然后用7年时间对这些双胞胎的晚年生活进行了跟踪调查,直至他们去世。调查表明双胞胎中外表年龄差异越大,看起来老的那个就越有可能先死。外表年龄是每个人生活环境、性生活、生活状况和心态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