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当前的教育时代背景范文

当前的教育时代背景精选(九篇)

当前的教育时代背景

第1篇:当前的教育时代背景范文

>>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论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浅析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思考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文化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互联网背景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对策研究 “互联网+”下高校档案管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互联网+教育” 对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探究 “互联网+”背景下军校研究生开展强军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耿裕华.拥抱互联网时代―在新常态下提高资源整合能力[J].建筑,2015(24):24-25.

Abstract The“Internet +”age has changed the social cognitive style and self-coping styles of college students, weaken the appeal of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allenged the authorit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learn the Internet way of thinking “customers first”and carry out the“student-based”idea,expand the traditional single classroom teaching pattern to a variety of Internet teaching, improve the Internet literac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and integrate social high-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第2篇:当前的教育时代背景范文

>> 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实行弹性学分制的研究与实践 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深化学分制改革之探索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初探 大众化背景下高校管理多元化与长效性发展机制研究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地方高校发展对策研究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后大众化进程中地方院校发展使命与战略转型 大众化背景下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研究 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 试论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发展应用型高校的新途径 机遇与挑战并存: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发展方向探析 “大众化”背景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大众化教育背景的高校创新教育模式研究 大众化背景下省属高校精英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质量问题研究 后大众化时代高校成人学历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定位思考 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专业发展规划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制工作的有关专家和司局负责同志解读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EB/OL]..

[6]张男星,王春春.中国高等教育的变革:从精英到大众的转型――访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顾海良[J].大学(学术版),2013(4):4-17.

[7]郭秋平. 大学办学定位分析:资源依赖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3(1):18-21.

[8].

[11]陈学飞. 高等教育系统的重构及其前景――19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3(7):9-12.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Loc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st-massification

DING Ya-jin1,2

(1.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56;

2.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Abstract It is a general trend that a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will enter the post-massification stage after the massification stage.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in the massification stage since 2002, and began to present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post-massification in thos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post-massification period, local colleges have to face a lot of crisis and challenges. According to the case study, it is foun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st-massification, local colleges should strive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quality, launch the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implement the stagger competition and strengthen local service function; increas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overall school-running level.

Key words post-massification; local colleges; development strategy

收稿日期:2014-01-13

第3篇:当前的教育时代背景范文

[关键词] 学生视角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思考

当前,高校的教育对象主要是“80 后”学生。人们对“80 后”的普遍认为是:幸运的一代,幸福的一代。他们生活在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稳定的环境里,电子玩具、网络游戏应有尽有,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作为家里“小皇帝”和“小公主”,难免娇生惯养,尤其是大学生,物质和精神的优越感更强。因此,在他们身上也暴露出了自理能力差、感情脆弱、行为盲从、缺少耐心、理想信念迷茫、责任感和道德感弱化。因而在教育上采取堵的方法,给学生讲许多大而空的道理,并认为这样不该做,那样做不行,而很少人去理解当前大学生所承受的各种压力。“80后”学生在说:“我们读小学时大学不要钱,读大学时小学不要钱。读大学不要钱时工作包分配,读大学要钱时工作自己找。我们到底犯了谁?”在此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心理很不平衡。因此,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很难开展。为此,要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时代背景去分析,找出教师和学生矛盾所在,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出生时代背景的分析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教育的主体是老师,教育的客体是“80后”学生。当前,在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基本上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而教育的客体则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出生的时代背景不同,思想观念上肯定存在不同之处。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各方面的情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现在教育主体还是以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自己读大学时的价值观念来要求现在的学生,那势必造成冲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肯定难以顺利地开展下去。为此,要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得从教育主客体所处的时代背景去进行分析。

1.政策背景不同。当前,高校教育的主体基本上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八九十年代从高校毕业的人。他们出生时,国家还没有实行或尚未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因此家里兄弟姐妹较多,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一般都比较谦让,同时,自理能力相对也比较强。进入八十年代后,国家为了有效控制人口数量增长过快的情况,防止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增长和环境、资源不足的矛盾,以致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1982年把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出现了。他们是在家长们的百般呵护下成长起来的,这种环境培养了他们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强。同时,也养成了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自理能力普遍较差。

2.社会背景不同。三年自然灾害,,结果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当前,高校教育的主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基本上都尝到了生活的艰苦。因此,他们养成了节约的习惯。同时由于当时教育资源缺乏,得到教育的机会不多,因此他们往往都比较珍惜学习的机会,所以学习的自觉性都比较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在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的同时,西方一些思想观念也进来了,价值观念开始走向多元化。“80后”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加上物质财富的丰裕,养成了他们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加上对西方文化不加鉴别的“崇拜”,引起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特点

当前,高校教育主体成长时,由于当时全国整体比较困难,生活水平低。加上当时兄弟姐妹比较多,在政治宣传上强调集体主义,社会现实也使得他们必须服从大局,因而这他们更强调集体主义。而“80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背景,使得他们的价值观也走向多元化。“80后”思想观念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竞争意识增强与学习动力不足并存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变化,使大学生的眼界大开,在促进发展与面临挑战共存的现实面前.那种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已被大多数学生所抛弃。他们认识到,优胜劣汰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事,也是人才竞争中的重要原则。积极向上者,有所成必有所用,自甘落后者,则将被社会淘汰。只有树立竞争意识,珍惜在校期间的学习时光,真正学到本领,才能在今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强烈的事业心,成就欲、荣誉感驱动着大学生成才意识的觉醒和竞争意识的增强。但“分配靠爸爸”等社会不公现象,又使学生感到学习无用,因而在高校里又存在部分学生学习风气不好的现象。

2.强调民主平等,但对现实又很无奈

受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加上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日趋完善,当前大学生对民主平等的追求,不仅停留在政治上,更贴近自身现实。他们已不再满足于结果上的平等,而是要求起点的平等,成才机遇的均等。但对于社会上存在的直接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分配的悬殊差别和腐败现象又感到很无奈。要求社会真正实现在真理面前、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感觉只是一种理想而已。

3.讲求实效

随着人才面向市场,高校的各专业之间也呈现“热门”与“冷门”之分,相对容易就业的的学科成了热门;而理论性强的而就业又相对较难的基础专业则成了“冷门”。像进入大学后申请转专业的这种专业思想不稳定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而且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如果没有转专业比例限制的话,高校里有些专业可能都办不下去了。还有的学生进校后如果不能实现转专业的愿望,宁愿选择参加第二次高考;或者辅修“热门”专业,对主修学科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据笔者了解,现在有些综合文科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主动参加法律专业自考辅导班的学习。专业选择的变化,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加务实,讲求实效。

4.要求实现自我,却方法欠妥

当前,多数大学生积极要求加入团总支、学生会和各种学生社团,说明他们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积极要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有部分学生把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在首位,我行我素,自命不凡,自以为是,偏激固执,利己主义思想明显抬头,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有些学生在入党前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入党之后,工作态度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有些学生甚至老师、组织安排的任务都不愿去做,入党的功利性非常突出(通过与学生会干部交流和自己观察得知)。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体的老师,在对“80后”的大学生进行教育时,首先,要清楚大家成长的时代背景不同,因此价值观念发生一些变化是正常的。时代在发展,如果教育工作者固守一些陈旧的思想观念,用老一套去要求被教育者,则必然会发生冲突,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为此,我认为教育的主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反思:

1.价值观念

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师,他们的某些价值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显得与时代背景不相符合。如消费观念,由于老师们的成长背景和他们现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处境,使他们养成了节约的习惯,这种习惯也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保障体系会日趋完善,加上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社会上超前消费的观念将会不断强化。现在大学生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如果教育者一味用传统的观念去约束学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2.教育教学方法

当前,在高校的一些教育教学方法值得老师们去思考。第一,在教育上,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政治宣传,用政治宣传代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政治内容, 而忽视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内容。过分强调政治灌输,而忽视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内容空洞无物,对现实中存在的阴暗面避而不谈,这很容易使学生反感。第二,在教学上,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知识性传授,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一门学科课程。在课堂上,把教材里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至于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能够接受,能否转化为学生的思想,从而外化为学生的行为,则不在考虑之列。课程结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就此停止。即我们常说的“一张嘴、一个本、一支笔”的简单说教方式。认为教授了书本知识,就等于大学生获得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3.服务观念

作为高校,应该是一个教学生知识、教学生做人的场所。学生是学校服务的对象,因此教学部门、管理部门都应该为学生服务。但学校在服务方面有两点值得反思。第一,是服务态度,一些部门工作人员高高在上,为学生办事时态度生硬,对老师与学生有很大差别(有一亲身经历事例可说明问题,一次我去某部门办事,办事员一直在忙自己的事情。后来一老师进来跟我招呼,办事员知道我是老师后很快就帮我办理,并说不知道我是老师。此事虽然未必具有普遍性,但至少能说明服务态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第二,是服务方式,有些人认为为学生服务就应该事事全程帮学生办理。其实,这不但不能帮学生,反而助长了学生依赖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同时,在对待学生的犯错误上,有些老师不是帮学生去找犯错误的原因,而是一味抓住学生的某次偶然犯错误不放,并不断地以此作为例子到班上教育学生。

四、从各个环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单纯是搞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的事情,必须要求从学校、班主任(辅导员)、科任老师等各个环节去努力,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忽,都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此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学校层面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发挥特长,班主任(辅导员)具体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科任老师以身作则,在课上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各个环节齐抓共管,才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学校要创造平台让学生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

前面谈到当代大学生具有竞争意识增强、强调民主平等、讲求实效、要求实现自我等特点,这些特点一方面也是他们的优点。作为高校都要求要有良好的学风,而良好的学风必须要在学生有学习动力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学生竞争意识强,学习就有动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后,作为学校来讲,就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去发挥其竞争意识强的优点。对于学生要求自我实现的特点,学校层面和老师都要多想办法,创造平台,让学生去尽情的展示自我。

2.班主任(辅导员)要贯穿优良传统教育,抑制学生不良行为发展

前面所说的学生的特点,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引导不好,又成为缺点。从竞争来看,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也有可能造成不正当竞争,从而使学生集体观念不强,同时有可能使人在长期紧张生活中产生焦虑,表现出神经质、身心疲惫等问题,个别的人甚至出现犯罪乃至自杀等严重问题。这时作为教育者的老师来讲,就要适时地开展集体主义教育,打压其不良的竞争行为,宣传集体的好处,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竞争。因为没有合作的竞争只能造成协作双方的两败俱伤,特别是那种置道德于不顾的不正当竞争,其结果只能是害人害已。从要求实现自我来看,如果是把自己的特长通过正规的渠道展示给大家,让大家认可你,那么应该值得鼓励。如果是通过大手大脚地花钱等手段去求得大家认可,这时老师应利用勤俭节约等优良传统对其进行教育,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3.科任老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每一堂课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单纯是班主任、辅导员的事。其实,科任老师的上课情况,也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起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为此,我认为,科任老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备课、上课等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因为,其实学生对老师的备课和上课的态度如何是很清楚的。所以,从备课来看,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习者。教师的知识更新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打破,二是重建。即打破传统的、陈旧的甚至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理论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科学的、先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体系。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将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那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在充分尊重教育者的基础上,强调打破教育霸权,用全新的、科学的、与时代相吻合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武装老师的头脑,使之打破其坚冰一样的由陈旧的知识和经验累积起来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那么,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必然充满生机和活力。其次,从上课来看,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是灌输式的教育,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很被动,学生感兴趣的课就听,不感兴趣的课要么就看其他的书,要么就干脆睡觉,学习效果很不好。这就给我们提出了问题,如何才能够让学生到教室来学到知识?为此我认为,首先教师应该有应有的课程意识。教师的课程观不能停留在“课程即教材”这一层面上,课程也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经验的过程。课程不再是由专家编制、教师执行的、物化的、静止的、僵化的文本形态,课程也是师生在教学中共同创制的、鲜活的、过程性的、发展着的活动形态。课程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探究、创新的精神。其次,课程的设计必须回归学生世界,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这样,学生自然就认可了老师的教育。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学校提供优秀的环境,班主任、辅导员的悉心指导和科任老师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莉.当前大学生思想动态剖析[J].贵州农学院丛刊,1997,(1):29.

第4篇:当前的教育时代背景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高等职业教育

一、互联网+背景下会计工作的变化

互联网+背景下对商业模式、交易方式、管理活动等的改变,会计工作的许多方面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互联网+背景下会计职能将从传统的信息处理和提供转向信息的分析使用和辅助决策,从事后算账转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由核算职能转为管理职能,实现会计职能向业务前端嵌入。第二,互联网+背景下,随着电子发票的应用、支付模式的改变,会计业务不再是单纯的记账、算账、报账,而将更深入拓展到单位内部控制、投融资决策、项目论证、经营数据分析及运营风险管控等管理领域。第三,互联网+背景下,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快速发展与应用。企业借助这些新技术不断加速转型升级,会计流程、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将有机融合,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将融为一体。因此,互联网+背景下会计职能、业务、流程的转变必然从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技能要求上改变对人才的需求,即从原来对核算型会计人才的需求转向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

二、互联网+背景下会计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措施

(一)树立互联网+教育理念,做好会计教育模式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统筹考虑系统内部各个层次和各个要素,基于最高层次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互联网+教育是一种智慧教育,是会计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推进器。因此,有必要基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管理系统以及会计学专业课程与教学三个层面做好当下会计教育的全局规划与统筹安排。

首先,互联网+背景下会计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离不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未来会计教育离不开Web3.0,其可以为全新教育模式下的差异化、个性化以及一站式服务提供信息手段支持。如大数据可以预测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存在的潜在问题,还可以发展预警系统,设计干预策略。

其次,互联网+背景下会计教育的施离不开教育管理系统建设。会计学习管理系统是建立的网络支持与服务平台,用以实现师生间的教学、互动、评价、考核、分析、预警与干预。教务管理系统是融合互联网+建立的相关数据仓库群,升级与创新传统教育下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建设、教学奖励以及实践教学。

最后,互联网+背景下会计教育的完善离不开课程与教学建设。学生的教育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互联网+教育的用户,学生需要熟悉管理系统的使用、网络教学原理以及网络课程设计的方式,以便于及时适应互联网技术下的全新教育模式。在课程设计上,全新教育模式需要采用实体课程与网络课程相互融合的机制。教学评价是对会计教育成效的检验,基于互联网+的全新教育模式本身是一项尝试,因而有必要构建系统质量、课程质量、教学质量、学习效率及学习效果等模块,确定科学的评价指标,规划动态的会计教育评价体系。

(二)完善教育管理,加强会计师资团队的组织建设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管理理念有待创新,有限教育资源的配置以及教育活动的协调需要向会计的网络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方向倾斜,并且会计教育管理中有必要强化网络化管理意识,提升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能力,重视对网络资源的筛选。

对于新时期的会计教育,高校还需要加强会计师资团队的组织建设。会计教师是全新会计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执行者,教师团队的风格与气质决定着整个会计教育群体的文化。互联网+背景下对会计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会计教师深入分析与把握互联网+对会计理论的影响、对会计行业的冲击以及对会计教育模式的挑战,通过持续化的知识发现、知识管理与知识创造提升自身能量,持续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与创新,努力实现互联网+会计+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推进教学改革,将互联网+背景下的会计教育模式落到实处

信息时代的发展是会计高等职业教学改革的根本动因,当今社会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应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快会计教学改革的步伐,努力将融合互联网+背景下的会计教育全新构想落到实处。

首先,注重对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他们的会计软件分析、设计、开发能力和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会计信息化不同于会计电算化,其充分利用网络实现信息的实时性和集成性,为信息使用者服务,提高决策的效率。通过会计教育过程向社会培养会计+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是未来会计教育的发展方向,要更加注重于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会计软件开发、操作与维护能力,财务信息系统分析与决策能力,以及网络通信技术运用能力的综合性培育。

其次,完善会计课程体系,优化会计教材内容,改革教学组织方式,提升成绩考核水平。互联网+背景下会计教学需要提升会计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开放性、系统性与创新性,以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并做好相关课程的衔接。在教学内容拓展上,要紧跟当前国内外会计理论的最新动态,融合互联网+对会计领域的挑战,尽可能采用案例分析与实务模拟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会计发展的前沿问题,提升学生决策与创新能力。在教学组织上应尽可能借助于互联网+,有效做好课堂教学与网络教育的有机融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争取运用多元化的组织方式、生动化的学习案例来提升学生的创新驱动力,基于学生视角为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论

互联网+背景下会计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要充分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重视互联网+的应用,做好会计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工作,让学生掌握更多会计知识,提高会计高等职业教育水平,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高等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寿有.高职会计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改革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4(31)

第5篇:当前的教育时代背景范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理论的研究现状

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概念

要对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进行研究,首先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概念清晰明了。这些年来,对这方面的研究多见于一些学术论文和著作中。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定义。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从哲学的角度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主导性这一基本含义。石书臣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这本著作中,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历史追溯入手,系统的研究了社会多样化、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性的概念内涵、生成根源、历史发展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本质特征、价值表现、要素创新、实现方式等内容,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导性应包含两个层面的主导性:就其本质层面而言,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引导、选择的主要方向、方面和重点的特性,主要表现为具有主导目标、主导内容、主导方法等;就其功能层面而言,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居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特性,主要表现为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保证作用、价值导向作用、目标激励作用等(1)。李辉在《现代性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探析》一文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导的内容以及现代性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影响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和论述,并提出了应对策略,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主要包括思想主导、政治主导、文化主导、价值主导等。在这些概念中,目前石书臣教授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两个层面的阐述受到广大学者的引用认可。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要素

在此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要素即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的主导性,但是不同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有不同的理解。王忠桥、张宏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一文中,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主体、客体、个体和环体四大要素。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要素即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基本要素的主导性。石书臣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一书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六个基本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为此,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要素即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五个内部要素。

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问题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和探讨,涉及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许多方面,为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研究还在探索阶段,很多观点存在争议。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在不同背景环境中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益多元化、后喻文化、信息现代化等这些背景下进行研究,其中信息现代化的著作偏多。李维昌、盛美珍在《论利益多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建设》中,从论述利益多元化的内涵入手,认为在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建设,就要分别考察利益观念多元化、利益活动多元化、利益关系多元化、精神利益多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分别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在利益范畴实践形态诸变化中的主导性建设问题。陈殿林、吴晓霞在《后喻文化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中认为我国社会整体上已经进入了后喻文化时代,文化反哺的特点非常明显。在这一文化信息易得、文化传输渠道庞杂、教育对象主体性意识增强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角色定位准确以实现主体主导;增进主文化亲和力以实现内容主导;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以实现功能主导,从而总体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2)。张小链的《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提升》、石书臣、唐海玲的《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政教育主导性的影响及应对》、张俊的《基于网络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研究》等等,都提到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网络信息化时代,一方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带来了机遇:开辟了新阵地、提供了新手段、增强了时效性、呈现了新特点。另一方面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带来挑战:淡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价值取向的主导地位,弱化了教育者的权威性和主导作用;冲击了大学生的控制力和主体性。为此应当积极占领网上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③。微博作为新起的网络形式,其所具有的新颖性、快捷性、方便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也具有重要影响。梁启经在《微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探析》中,通过对微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困境分析,提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应对策略。总之,将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置于网络文化背景下的研究较多,基本上形成了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的理论体系。但是对其它背景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不够深入系统,提出的对策相对比较概括理性,离实践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还有待于发掘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所涉及的其他背景的研究探讨。

三、以多元文化为背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方面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元文化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对策研究。杨永清、景志明、唐仕琼在《论多元文化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举措》中系统的研究了多元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主渠道的影响,提出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持思想上的一元性、引导方法上的民主性、思想观念上的创新性。张国钧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思考》,在这篇文章中,文章作者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两种错误倾向的反思和批判角度出发,得出了如下启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提高开放意识、优化和创新教学内容;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为基石的大学文化(4)。吕清《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王学风《论多元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这两篇文章都阐述了多元文化背景下主流文化、青年道德观念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冲击,并提出了开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总之,这些理论都论述了多元文化背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对的应对策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另外对于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同学者给提出了不同观点,可谓见仁见智,为多元文化背景下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提供了多样的研究视角。但是,这些研究大多着重于多元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及对策研究,忽视了对多元文化的含义,现状的研究探讨;只重视了对受教育者和高校本身的影响,忽视了对教育者本身的影响,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

第6篇:当前的教育时代背景范文

关键词:价值观;多元化;西方德育变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232-02

.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为了应对价值多元对德育造成的冲击,先后产生了各种道德教育理论,如价值澄清学派、价值分析学派、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这些理论及实践为结束价值多元化而导致的道德冲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从价值多元背景下对西方德育教育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学校德育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西方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

(一)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变迁

在西方的价值观念中,长期以来都有一元化的特征,从中世纪到近代,西方国家一直是以基督精神为道德支撑,中间虽然存在不同教派的斗争,但是以宗教精神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一直没有发生改变。自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一元化道德信仰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西方,“60年代”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词汇,它代表着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20世纪50年代末,新左派运动兴起,至20世纪70年代初,黄金年代终结,在这10年内,西方国家出现了很多逻辑相通且表现各异的事情,如新左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女权运动等,这不仅给20世纪60年代留下了社会变革、文化变革的印记,还有一种独特的精神特征,随着历史的变迁,对西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影响。

在20世纪60年代,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给西方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多元文化主义不仅成为西方国家的一种社会思潮,还成了一种社会现实,成为西方国家制定教育的重要策略。在美国,多元文化主义是民权运动的结果,多元文化对黑人民权运动有着强烈的支撑,使得美国人逐渐认识到,美国所有公民都拥有机会去构建一个属于他们自己文化的传统是有多么重要。而在英国,存在着大量的世界移民,这些移民大多遵守自己的法律和风俗,他们没有摒弃自己的语言、风俗、,同化不再是移民融入当地社会的方式,整合成为一种更加宽容的方式,这也使得西方文化从一元到多元产生变迁。

(二)价值观多元化社会中人的道德生存境遇

对于人,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存在物,人可以自己选择生活,从而将生活的好坏程度呈现出来,人类不仅要好好的生活,还需要有尊严的生活,人的理性让人选择了道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道德也让人享受到了独特的价值尊严。对于人的道德,并不是天生就存在的,而是经过后期的道德教育而形成的,在以往的道德教育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社会共同体所认可的社会规范、习俗,将其看作是道德,而道德教育就是将这些社会规范和习俗传授给下一代;第二种是上帝、圣人、佛陀等存在着先知先觉的完美道德,这些神圣的存在为了更好地普罗大众,就需要遵守其道德规范,道德教育就是将圣人规定的道德传授给下一代。

在价值多元时代,这种道德价值观受到了质疑,因为人们逐渐发现,没有哪种权威规定人们应该拥有怎样的道德生活,人们需要自己依靠智慧去思考、探索,人们要在多种价值观中选择能指导自己生活的道德价值观念。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人们不再生活在基督教这种神圣的结构体系中,与此相关的道德学说也无法对人们进行约束,可以说人们获得了自由,与此同时,人们也失去了道德视野中的自我认同,道德的无所适从意味着道德陷入困境,让人难以更好地进行道德选择和评价。

二、价值多元背景下的西方德育应对路径

(一)“去道德化”的应对策略

在西方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最先采用的策略是“去道德化”,也就是在文化和价值多元的背景下,西方国家的一些公立学校,只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教学,不对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道德教育。对于学校的这种做法,价值澄清学派曾经做出这样的描述:“学校刚开始因为提出了单一的宗教价值,但是受到了人们的批评,认为学校不应该只代表一种宗教,而将其他宗教排斥,对此学校改变了庆祝宗教日的惯例,为了避免各种争议的出现,学校开始对任何价值观念不支持,只承担知识技能传授的任务。”公立学校的这种“去道德化”行为,在当今的一些西方国家中,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对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公立学校在教育中,避免任何形式的道德教育对策与西方社会的政治文化背景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西方民主国家的宪法中,明确规定了政教分离,在西方国家的品德教育中,宗教长期担任着重要的角色,面对政教分离的要求,公立学校开展道德教育很容易被卷进宗教的争议中,对此,公立学校不得不采取“去道德化”的应对策略。

(二)价值澄清的应对策略

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虽然公立学校教育采用的“去道德化”应对策略,避免了道德纷争,但是这种完全取消价值观念的教育,很难解决西方社会的道德危机。面对西方社会道德的日益混乱,美国一些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价值和道德教育进行重新考量,在个人主义盛行,价值多元成为人们现实意识,同时民族与权利运动没有完全平息的背景下,如何在公立学校开展道德教育而不会引起争议呢?对此,西方一些学者采取了避开在公立学校开展道德教育活动的应对策略。一方面在道德哲学中,选择相应的立场,承认社会价值多元的事实,随着不同文化、不同历史,人们的道德观念各异。这些不同的道德观念,对于所处的文化群体而言,都是合理的,应该值得尊重,也就是不存在评价个人行为对错的客观标准。另一方面,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人们存在价值观混乱的现象,从而引起了很多社会问题。对此,学校教育要帮助青少年澄清,并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念,最终形成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价值观体系。对于这种应对路径,在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中,最典型的就是价值澄清学派。

(三)共享美德的追寻

对于美德,在西方伦理学和西方道德教育的历史中,出现了不同的美德观,以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品格教育运动,特别注重美德与个人品格的紧密结合,从客观上讲,美德就是好的,并不是对音乐、服饰那种主观上的偏好,对于美德,必须满足以下道德标准:(1)美德表明了一个人的行为意味着什么,当个人的行为是善良的,做到诚实、正义、公正,那么个人就是更加完善的人;(2)美德促进了个体的幸福、快乐;(3)美德为公众服务,让团队生活、工作从不可能变成了可能;(4)美德能承受的住道德测试,也符合普遍性原则。

在西方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在公立学校实现美德教育,并证明它的合法性。对此,美德教育的提倡者通过论证普遍共享的道德价值观念来实现美德教育。美德教育是以确信人类普遍共享的道德真理为前提,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应该明确哪些是超越了宗教文化差异的是人类所拥有的美德,学校应该将这些当作学生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三、价值观多元背景下西方德育应对路径评析

(一)价值多元时代道德共识的可能

对于西方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现状,如何开展道德教育,西方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应对路径,如“去道德化”、价值澄清、共享美德等,面对这几种道德教育应对策略,应该分析价值多元时代是否存在某种道德共识。所谓的道德共识是指在某个范围内对道德的共同认可,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有些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相互冲突的,甚至说是互不相容的,这种相互不容在于内在价值的冲突,如奢侈生活和禁欲主义是互补相容的。而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是否存在道德共识的可能,答案是肯定的。在当代社会,人们自身的共同道德需求会促进道德共识。西方民主社会中的人们接受的道德观念和伊斯兰教社会中人们接受的道德观念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对于这种差别,只是道德上的差异性、特殊性,并不代表道德价值上不存在共性。道德作为调节人们关系的重要存在,如果没有价值上的共同性,那么对于不同的文化群体,其交往就会无法进行,道德的规则与具体的日常生活、工作有密切的关联,人们可以在日常工作中找到共通之处,这就为道德共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走出道德生存困境

不可否认,生活在一元社会中的人和生活在价值多元社会中的人,在道德生存境遇上有很大的差异,在这种道德境遇中,个体该具备哪些道德能力,该如何通过道德教育应对这种道德生存境遇呢?事实上,无论是道德价值观的冲突还是困惑,都是个体与社会和谐生存的问题。在文化价值多元的社会背景中,影响人和谐生存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个体自身的和谐生存,另一个是社会的和谐生存。在西方,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就提出,智者主张的道德相对主义,对希腊人存在着巨大的危害。他通过研究人自身、普遍性的知识整合了个体生活,希望利用一种普遍的道德价值观念解决道德困惑中的问题。

在传统的一元化价值体系中,道德冲突主要是因为边缘价值和主流价值之间的冲突,不同的价值等级之间存在冲突,对于这种道德冲突,可以通过排斥边缘价值、判别不同价值等级之间的重要性进行解决,但是在价值多元的背景下,通过一种价值观去消灭另一种价值观的方法显然是难以解决的。因此,只能通过道德共识解决道德生存的困境。

(三)当前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融合趋势

随着人们对价值多元化理解的深入,人们对道德研究也不断深入,在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中,逐步出现了不同道德教育模式的相互借鉴现象,并呈现进一步地融合。在道德教育理论的相互批评中,各种道德教育理论逐渐意识到了自身理论的不足,为了进一步完善自身,各种道德教育理论开始学习其他理论的长处,例如价值澄清学派提出“提高对行为后果的策略”就借鉴了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出现各种道德教育应对策略。随着价值多元化的发展,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开始逐步融合,以此来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在道德教育方法上,针对不同的道德教育应对路径,西方学者提出了理论讨论法、问题中心法、对话法等,通过这些方法来获得道德价值。

人是一种道德存在物。和传统的一元化价值观相比较,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西方出现了道德生存困境,各种道德教育理论也被人们提出。通过对价值多元背景下西方德育的变革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美]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谭松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余维武.冲突与和谐――价值观多元背景下西方德育应对路径评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

第7篇:当前的教育时代背景范文

>> 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变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档案工作的转变 大数据背景下的广电行业思路构建 大数据背景下的金融行业现状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央行内审模式转变与改进路径 大数据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创新 大数据技术背景下的新闻生产模式创新 大数据背景下的警务模式创新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分析O2O模式对物流行业提出的新要求及对策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财经新闻的转变 大数据背景下科技情报服务的转变与挑战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档案工作的转变 试析云计算与大数据背景下的医院信息化转变 浅析大数据背景下我国企业绩效管理的转变及对策 大数据背景下银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安全 大数据背景下的统计探究 大数据环境下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大数据背景下营销模式变革对策研究 浅谈大数据背景下侦查模式转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于长虹,王运武.大数据背景下数字校园建设的目标、内容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30-35.

[4]严霄凤,张德馨.大数据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3(4):168-171.

[5]吕竹筠,张兴旺,李晨晖等.信息资源管理与云服务融合的内涵及共性技术体系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9):26-32.

[6]李娜,沈浩.走在媒体大数据挖掘前端,甲子之后的新传媒[J].

[7]王元卓,靳小龙,程学旗.网络大数据: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2013(6):1125-1138.

[8]Dealing with data[J]. Science,2011,331(6018):639-806.

第8篇:当前的教育时代背景范文

(一)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大爆炸,一定的网络舆论表现出特定利益的反应,当前舆情传播进入“麦克风时代”,即在互联网络中任何一个群体都可以在网络上大胆地获取自身利益,成为舆情表达主体。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相对集中,价值信息时代的特征日益明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建立必须在符合国家社会发展的要求的同时,积极站在时代前沿,站在社会核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前沿,树立为社会服务的理念,不断引领社会发展,不断更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加深入突出强调对真善美的探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注入社会公民对社会文明传承和社会建设的重要责任。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改变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保持与时展同步、与社会进步的要求同步、与社会公民的健康发展同步。

(二)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培育需要正确的、科学的、先进的理念来统筹和引导。新时代背景下,群众广泛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将给社会公民群体的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和压力。在此背景下,社会公民群体将接受各种各样现实生活中可能看不见、摸不着、感受不到的社会转型期的不良影响和反映,容易迷失方向,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通过正确的、科学的、先进的理念来引导社会公民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转变的核心和关键。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两个问题,要运用正确的手段,树立素质化、国际化、个性化的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培养目标,积极应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保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沿着健康可持续进步的方向发展。

二、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实现路径

(一)要在科学、合理、健康的路径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健康发展。当前社会出现很多怪现象,如果这些不健康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继续在社会公民群体中传播,将十分不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和发展。这种世俗化的价值体系一旦在社会公民中形成固定的关系观念,在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社会公民群体的个体发展将寄托在一种错误的方向引导上,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十分不利。同时,这个问题将会引起许多连锁反应,导致社会公民群体向着错误方向迈进。在此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培育需要跟现实生活相衔接,需要更有驾驭性和实效性,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两个问题朝着正确的、健康的、科学的方向发展。

(二)要在具有时代感、特色感和自由平等的空间中提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意识。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公民的各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潜在的意识容易被虚拟的环境所误导,导致一些公民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明显减弱,丧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判断。这不仅对社会公民群体的思想教育产生了影响,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进一步确立带来巨大影响。因此,要在客观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改造和再认识,要通过不断发展完善,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立在一个富有时代特色的、成熟的氛围之中。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和内容应十分鲜明和丰富,建立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也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

(三)要在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尺度下引导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价值取向。社会公民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作为人类社会未来健康发展的推进者,他们的发展与国家社会和人类的明天息息相关。在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培育应该融入人类未来的发展、国家社会的未来发展过程,注重提高人们的知识技能,不断培养人们的正确价值观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人们对人类未来最高尚的追求,使人们增强全球意识,提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向着正确的价值取向努力,为未来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贡献力量。因此,新时代背景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建立关乎社会公民的长远健康和全面发展,关乎社会公民群体的价值判断,也是武装和提升社会公民的必要途径,是未来整个社会发展、整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9篇:当前的教育时代背景范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网络化的生产关系”已成人当代经济发展的鲜明标志,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也受到了冲击,需求新的教育技术和学习方式。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策成部分,在提升国民素质、增加社会就业率、提高社会劳动知识价值等方面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在新时期,加快发展成人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而且也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经路径。可以说,加强成人教育管理不仅社会大众提高自身技能、积累个人财富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时展、发展国民经济的必然要求。然而,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环境的特殊性,当前成人教育管理模式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而且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探讨了信息时代背景下我国成人教育管理的现状和改进对策。

一、当前成人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成人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成人教育管理模式显现出了各种不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笔者查阅了众多关于成人教育问题的研究,并选择性的进行了实地考察,总结了当前成人教育管理模式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1.缺少人文关怀

当前的成人教育主要有继续教育、网络教育以及电大开放式教育三种教育模式,这些殊途同归的教育管理模式大多都过分的强调了教育管理机构等在教育管理中的指导性、规范性,并没有对整个教育体系进行系统整体方面的规划,忽视了教育管理者、接受教育者等多方参与者在教育中人文感觉。

2.教育本质转变为以“获利”为主

大部分成人教育的本质已从教育育人逐渐转变为获取经济利益,教育观念的改变使得整个教育管理模式的各环节都以经济效益为主而忽视了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很多成人教育单位的的现状就是扩大学规模,招收更多学生,收入增加了,但成人教育的质量却降低了,这是当前社会舆论质疑成人教育有效性的最直接的原因。

3.教育管理方法落后

当前的成人教育管理模式基本都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单一,过于强调行政管理中的规范化、标准化,忽视了对教学环节的动态监控和预警,没有针对教学环节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制定预防措施。成人教育管理水平普遍偏低,管理效率打折扣。

4.教育体系缺少灵动性

从教育内容上看,成人教育的管理模式是从传统的学校教育管理模式中演变而来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都以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成人教育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仍与全日制教学内容雷同,缺乏优质的教学资源,教育内容没有体现出当代社会、企业和个人对人才的要求。从教学管理上来看,大多数成人教育授课老师仍以理论授课为主,教学过程缺乏对学生实际工作以及学科的行业背景和发展前沿的了解,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创新技能、自学技能并没有得到培养和提高。总之,当前的成人教育管理模式过于呆板,灵动性较差,缺少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没有彰显出时代特征。

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加强成人教育管理质量的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思想

信息化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更新非常快的时代,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才能掌握新的技术新的技巧,与时代接轨。可以说,在信息化时代,成人及社会对成人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与当代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是相一致的。因此成人教育观念必将发生转变,即从“教育的对象”变成了“服务的对象”,成人教育应当主动服务于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和满足广大学员更新知识、拓展技能、提高素质的需求。在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系统中,学习的需求者和参与者都是其行为主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社会经历和学习需求,有着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这些不同的因素相互作用,不仅影响着成人教育参与者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还决定了知识对于他们的不同价值作用。因此要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整个的成人教育管理模式中要重视教学过程,提倡师生互动式、引导式的教学管理,应当主动聆听成人学习者的观点和看法,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之能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转变过去传统的以学校功能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创新出富有个性的新的成人教育培养机制。

2.实现服务对象和培养目标的转变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首要动力,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社会需要的是能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等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型、工艺型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应职业岗位的从业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客观上决定了人才质量的重要性。在这种趋势下,成人教育服务对象将不再是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学员,而将逐步转变为培养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满足社会、企业和个人发展所急需的非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进行创新,应是能尽快熟练地掌握先进技术、工艺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还应根据成人学生特点加强对他们获取知识能力、交流能力的培养,变“教会”学生知识为让学生“会学”知识,培养他们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成人教育教学手段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知识的储存、传播方式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因此,成人教育中教学手段的革新是必然的。电视、录像、教学光盘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计算机网络程序等将大量被运用到教学中,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室将不再是学员唯一的、主要的学习场所,更主要将是利用学校之外的场所来学习,网络辅助教学手段将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学员的学习由被动地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其主动性、创造性的个性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体现。

三、结论

从上文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当前的成人教育管理模式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这些问题显得尤为凸出,严重制约了我国成人教育管理质量的提高,改进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势在必行。信息化时代对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当前的成人教育管理模式凸显出来的问题一方面说明我国的教育管理体系还存在很多漏洞,有待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教育管理模式跟随时展转变的重要性。在改善成人教育管理环境的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时代背景,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改进对策。

参考文献:

[1] 洪浩. 和谐社会背景下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J]. 职教论坛. 2006(03).

[2] 金丽娜. 学习化社会背景下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控制[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19)

[3] 李荣华. 多校区办学条件下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模式分析[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