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气自动化技术社会环境评估范文

电气自动化技术社会环境评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社会环境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气自动化技术社会环境评估

第1篇:电气自动化技术社会环境评估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国产汽车;技术评估;指标体系

众所周知,对于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来说,汽车工业是其非常重要的一种外在表现。随着汽车行业的逐步发展,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凸显,因此,汽车工业的发展其实是与环境保护存在一定矛盾的,而新能源汽车的出现能够有效缓解环境污染。所以,本文阐述了新能源汽车技术评估指标体系,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或者对策,以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事业的持续发展。

1新能源汽车概述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制造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对传统汽车的综合动力控制和驱动技术进行较大的改进,使得能源利用率最大化[1-3],有助于我国汽车行业和环保事业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能源利用效率大大提升,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减少。

2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线

2.1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是一种新能源汽车,其动力来源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现阶段,混合动力汽车最主要的动力混合方式就是电能和热能的混合,二者组合能够有效提升汽车运行系统的能源利用率。例如,在汽车加速、减速或上下坡的过程中,汽车使用的能源来自能源体系的不同位置,使得不同能源可以互相配合,显著提升能源利用率,有效避免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4-5]。

2.2纯电动汽车

与传统汽车燃料相比,电能具有较大的不同。电能比较清洁,使用后不会产生污染,可以再生。作为一种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可以减少尾气排放,未来,纯电动汽会更多地应用在城市中。但是,纯电动汽车驱动成本非常高,目前尚未获得广泛接受,混合动力汽车和传统燃料动力汽车是主要的汽车类型。

2.3燃料电池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的动力来源是燃料电池。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燃料电池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在电能的支持下,燃料电池汽车得以驱动。其间,氢气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6-7],氢气燃烧会产生大量热能,汽车在热能的支持下便能进行驱动,反应产物是无污染的水,因此燃料电池汽车值得广泛推广。2.4燃气汽车燃气汽车是通过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混合气体的化学反应产生的高能量进行驱动的。研究发现,人们可以将液态原料转换为气态原料,使得反应更加充分,减少有毒气体和碳颗粒物的产生量。目前,燃气汽车已经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2.5生物燃料动力汽车生物燃料是指从植物中提取的、适用于内燃发动机的燃料,主要包括生物乙醇、生物柴油、乙基叔丁基醚等。目前,生物燃料以乙醇燃料和生物柴油为主。乙醇俗称酒精,乙醇汽车是使用乙醇或乙醇汽油作为主要动力燃料的汽车。

3新能源汽车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3.1新能源汽车技术评估指标概述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路线不是十分清晰,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还缺乏明确的方向,很多细节层面具有较大的争议,因此,有必要分析新能源汽车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现阶段,新能源汽车技术评估指标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即环境保护性、经济实用性、能源效用性、资源禀赋性和技术成熟性。

3.1.1环境保护性。传统汽车会排放大量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因此环境保护性是新能源汽车的一项重要技术评估指标。

3.1.2经济适用性。新能源汽车研发的目的就是服务广大群众,因此经济适用性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评价指标。但是,纯电力汽车的成本比较高,其经济适用性不强。

3.1.3能源效用性。简单来说,能源效用性就是能源的利用效率。如果新能源汽车的能源利用效率远远低于传统汽车,那么新能源汽车研发也就失去意义。

3.1.4资源禀赋性。资源禀赋性是指新能源汽车所使用能源的丰富程度和可获得性。

3.1.5技术成熟性。新能源汽车技术评价指标中,技术成熟性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指标如果不达标,相关企业可能会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8-10]。

3.2新能源汽车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的数据分析

新能源汽车技术多维度评价体系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新能源汽车技术评价指标归一化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1可知,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正在朝产业化方向发展,因此各项技术指标都有一定的提升。在不确定新能源汽车具体发展目标的情况下,高投入、高风险、高收入是明显不符合新能源汽车持续发展要求的,使得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比较单一,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长远发展[11-12]。从表2可以看出,在各项技术指标中,人们更加看重经济适用性和技术成熟性,其主要原因有二。首先,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不可能很快,它不可能快速代替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必须保证经济、环保[13-15],相当于进行缓慢的发展;其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立足于自主创新,人们必须加快自主研发的步伐,只有运用成熟的技术,新能源汽车产业才能进入中长期发展阶段[16-17]。

第2篇:电气自动化技术社会环境评估范文

第一章 总论一、项目背景

(一)项目名称

(二)建设性质

(三)项目建设单位

(四)项目拟建设地点

(五)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

(六)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七)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

(八)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结论

(一)项目建设规模

(二)建设内容

(三)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四)结论

(五)建议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二、项目发展概况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二)项目建设的意义

第三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一、场址现状

(一)地点与地理位置

(三)场址土地利用情况

二、场址建设条件

(一)地形、地貌条件

(二)气象条件

(三)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四)周边建筑物与环境条件

(六)交通条件

(七)社会环境条件

(八)基础设施条件

(九)征地拆迁条件

第四章 项目建设方案一、建设标准和规模

(一)建设标准

(二)建设规模

二、项目工程布局及设计方案

(一)总平面布置

(二)工程设计

(三)节能设计

第五章 环境保护一、建设地点环境现状

二、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

三、治理方案

四、环境监测

五、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一、投资估算

(一)估算范围

(二)编制依据

(三)编制方法

(四)总投资

二、资金筹措方案

第七章 财务和社会效益评价一、财务效益分析

二、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

第八章 项目组织与管理一、项目管理措施

二、劳动保护与安全施工

(一)劳动保护

(二)安全施工

四、招标方式和招标范围

五、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年产480万吨矿渣微粉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 项目申报单位情况

1.1 项目概况

1.2 投资方基本情况

1.3 投资方式

1.4 经营期限

1.5 项目提出的依据及必要性

1.6 报告编制依据

1.7 工作范围

1.8 设计原则及指导思想

1.9 设计特点

1.10 建厂条件

1.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 拟建项目情况

2.1 产品市场分析

2.2 生产工艺技术方案

2.3 电气及自动化技术方案

2.4 建筑结构技术方案

2.5 给水与排水技术方案

2.6 通风及空气调节技术方案

2.7 劳动安全及职业卫生

2.8 消 防

2.9 组织机构、劳动定员及人员培训

2.10 建设进度设想

3 建设用地及相关规划

3.1 厂区概况

3.2 总平面布置

3.3 竖向设计及场地雨水排除

3.4 交通运输

3.5 绿化

3.6 总图运输技术指标

3.7 土地综合利用

4 资源和能源耗用分析

4.1 原、燃材料

4.2 供电

4.3 供水

4.4 建设用地

4.5 节约与合理利用能源

4.6 合理利用资源

5 环境影响评价

5.1 概述

5.2 设计依据及环境保护标准

5.3 主要污染物种类及性质

5.4 环境保护措施及预期效果

5.5 环保管理及检测机构

5.6 环保投资

5.7 环境影响评价

6 拟建项目招标方案

7 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

7.1 投资估算

7.2 财务评价

第3篇:电气自动化技术社会环境评估范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优选 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

0 引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各省市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庆市于2011年8月正式出台了《重庆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新形势下促进重庆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更是重庆实现科学发展的长远之策。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发展初期对产业进行科学的评估,是产业持续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指导,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提振区域经济。然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选评估必须建立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理解之上。

1 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及特征

西方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确定一般采用列举方法,不给出确切定义。而国内学术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也是见仁见智。总理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即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为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科技部长万钢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战略性”是针对结构调整而言的,“新兴”主要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华文认为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内涵,要把握好“新兴性”和“战略性”两个前置词。前者对应的是一个产业出现的时间,后者则对应的是一个产业在经济发展与安全方面的作用。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刘玉忠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战略性、创新性、先导性和市场不确定性。华文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如下特点:技术的先导性、效益的倍增性、快速的成长性、产业是辐射性、发展的可持续性。胡昱则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革命性的进步,在发展方式上有很大区别,概况起来具有“四化”的新特征:技术创新集成化、生产制造智能化、能源发展绿色化和资源利用循环化。

2 重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优选评估

从评价基准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角度,结合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理论和相关研究人员的成果总结,运用综合效益基准、产业关联基准、技术资源基准、环境友好基准和区域比较优势基准,对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进行优选评估。由于目前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计口径和标准尚未统一,各省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计制度尚未形成,其统计无法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直接对应。因此,为了便于分析研究,本文采取模糊对应的方式,有些数据只能采用包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类及其相关数据来进行评估和考量。

2.1 以综合效益基准进行评估

从2007年的605亿元到2008年的815.46亿元、2009年的1006亿元,重庆市信息产业的销售收入每年均增加200亿元左右。2011年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及软件业务收入共2522.4亿元,同比增长85.5%,利润65.93亿元,同比增长21.32%①。2012年前两个月重庆笔记本产量达到671.27万台,同比增长8.5倍。由此可以看出,重庆信息产业综合效益好,增长迅速。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和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水平提高阶段,网络需求上升迅猛,市场潜力巨大。

2.2 以产业关联基准进行评估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关联度高,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强,信息化能促进工业化。比如:物联网、三网融合等代表性技术的发展,势必会对信息的存储、传输等提出新要求,从而带动功能材料产业的发展。软件业的发展会自动化生产产业的发展。3G商用、数字城市建设及交通、电力网络改造升级等,为国内产业发展带来新的空间。同时,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大信息技术在基础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和拓展性。把信息技术尽可能的应用于新的生产工艺和新产品的创造中,使我国的基础产业由原来的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2.3 以技术资源基准进行评估

根据2010年重庆科技统计报告,2009年重庆登记成果的技术领域属于电子信息产业包括软件产业所占比例为18.16%。霍尼韦尔全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GES)、微软研发中心、重庆爱立信科技有限公司、中兴通讯等多家顶尖研发中心或总部,SUN中国工程研究院、中科院、各高校及IBM、微软等著名企业的研究机构正逐步落户重庆北部新区。同时,还有重庆国家移动通信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重庆科学技术研究院和国家火炬计划重庆软件园为重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2.4 以环境友好基准进行评估

在电子制造业方面,2010年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废气排放总量13.81亿标立方米、固体废物0.05万吨、工业废水400.93万吨,专用设备制造业36.61、2.79、386.3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9.53、0.67、121.80。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综合能耗为0.01;专用设备制造业为0.0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0.02②。而在软件服务业、三网融合、云计算等方面对环境的破坏更少。由此可以看出,信息产业在环境友好基准方面具有优势。

2.5 以区域比较优势基准进行评估

重庆信息产业具有明显的区域比较优势。目前,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已初步形成了“2+6+200”的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惠普、宏基两个笔记本品牌,富士康、英业达、广达等6家台资企业,以及200多家零部件厂商。2010年1-9月重庆微型计算机产量达到1488.5万台,同比增长16.9倍;由此带动电子信息行业实现产值585.6亿元,同比净增产值383.7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同比净增量的20.9%。2011年1-10月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微型计算机产量达到1711.9万台,同比增长14.1倍。另外,重庆的3G产业链已基本成形,从系统到芯片,再到终端都有自己的企业。如世界上第一步TD—SCDMA手机功能样机和手机芯片就是重邮信科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

2.6 评估结果

采用多指标综合优选评估,即通过采用多个指标同时评估得出产业的综合评价,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几个基准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在区域比较优势基准、环境友好基准和综合效益基准方面比较突出,应作为重庆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且是重点产业进行培养。重庆市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一举三得:可以抢占国际电子信息产业新一轮布局调整的主动权;可以解决几十万人就业;可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同样,对其他省市的其他产业也可以采用此方法进行优选评估。但是,这个方法还比较粗糙,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如果把这些指标更细化,形成一个评估指标体系,然后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运用统计软件运算得到产业综合得分会更有可信度和说服力。

3 重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特点和重庆市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条件,认为重庆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以技术创新为主线,结合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一条具有重庆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道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培育过程中,我们应该以集团化模式和园区模式为主,走产业集聚之路,以智力和知识密集为依托,以发展新技术及其产业为目标,以促进教育、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以集中财力、物力、人才、技术、政策等多方面的优势,推动高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是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第一,技术创新是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主攻方向。没有重大的技术发明,没有技术重大的突破,就难有新兴产业的诞生。最早的创新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他把技术创新概况为发明的首次应用。目前,较为一致的定义为:技术创新是把一种或多种新设想发展到实际和成功的应用阶段的活动。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过程创新(包括市场化过程)。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必须形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可以集约联盟中主体的知识、技术和资源,实现重大技术的突破。

第二,商业模式的融合、创新是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强大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只有把技术创新与整个商业模式相结合,才能市场化、产业化。从目前政府实施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政策来看,主要是“项目-产业-基地”培育发展,却忽视了完整的商业模式创新,从而导致某些领域站在技术的领跑线上却输在产业化的起点上的结果。因此,重庆市在发展信息产业过程中,应注重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探索出符合新兴技术发展规律的商业模式、营利模式和组织模式,实现重庆市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政府要在政策层面上对商业模式创新给予支持,在管理上放松管制,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垄断,并在财政税收方面给与支持。

第三,体制机制创新是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撑。当前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面临诸多体制、机制制约,因此,必须深化相关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适合市场经济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以推动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首先要重构监管制度,事前、事中和事后管制结合运用。要放松经济性管制,把准入的导向从注重经济规模转为激励创新上来,扶持新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创新为导向、注重社会效益和资源环境效益,加强社会性监管。其次是重点领域和关键行业的改革。比如:三网融合方面,要尽快解决目前多头管理、相互掣肘的问题;在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方面,要加快审批制度、定价制度和招投标制度的改革等等。

第四,产业集聚是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路径。信息产业的发展要注重产业链环节和上下游企业环节的配套,引导上下游企业向核心企业集中,推动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以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众多专业化分工的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信息产业集群应以大学为原点,以产业为落脚点,以产业链的形成为主线,形成产业群、产业带和地理上的产业园区,为孕育信息产业、形成信息产业网络提供区位优势,并最终辐射较大区域的发展。

注释:

①资料来源于重庆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网站.

②资料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2011.

参考文献:

[1]华文.集思广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内涵与领域[J].新湘评论,2010(11):12-15.

[2]郭连强.国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新动态及评论[J].社会科学辑刊,2011(1):152-155.

[3]敖永春,金霞.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理论初探.商业时代,2012(08).

[4]胡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出特征[J].传承,2011(19):54-55.

第4篇:电气自动化技术社会环境评估范文

【关键词】建筑电气;节能;控制系统

作为能源消费大国,我国的能源相对短缺,石油和天然气 每年都要依靠进口,其次由于其能源利用率低,所以在每平方 米建筑中的能源消耗约为发达国家的 2 至 3 倍。因此我国建 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空间巨大。 近年来,电气能源供需矛盾 激化,建筑用电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部分,所以我国建筑电气节 能技术的发展迫在眉睫。 如大量使用节能产品,不仅每年可节 约用电数十亿度,同时可以延缓温室效应,这样同时造福了经 济与社会环境。

1、传统建筑电气技术在应用中的问题

传统的建筑电气技术在当前的建筑体系中应用较为广 泛,而且产品的种类也很丰富,从某一个产品而言,技术发展成 熟,总体上讲传统的建筑电气技术在应用中相对独立,特别是 末端电器产品,缺乏相互联结,随着产品本身功能发展的复杂 化,人们对于办公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所以传统的

电气技术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方面包括:使用的繁琐性,建筑电 气技术非节能性,管理效率地下,安全性低。

2、主要的建筑电气节能技术

2.1 风力发电技术 风力发电机的运行方式包括独立运行方式,风力发电与 其他发电形式结合,或是在一处风力较强的地点,安装数十个 风力发电机,其发电并入常规电网使用。 在传统建筑电气节能 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我国主要开发研制小型的风力发电机,并 将其作为农村独门独户使用。由于电网不能实现为偏远地区 供电,所以近六十万居民正在使用风力发电机进行发电。 但目 前的发展趋势表明,我国的风力发电机制造由小功率向大功 率发展,为满足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的用电需求。 其次不再实 行独门独户的风力发电形式,而是采取联网供电,由村庄集体 供电等形式。 从长远角度看,风力发电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 扩大,不仅单纯用用与家庭,更扩大到众多公共设施及政府部 门。

2.2 太阳光伏发电技术 在北欧的部分国家正推广一种“零能”住宅的理念,这种 住宅是由“太阳能屋顶”提供该建筑的全部能量的。而这就 应用到了太阳光伏发电技术,在屋顶安装太阳光伏电池,当阳 光充足时太阳光伏电池可以适应某一家庭的全部用电需求,并将剩余电量反存于电网,供用电不足时使用。 目前由于太阳 光伏电池的价格过高,我国仍没有大范围的推广计划。 据专家 预测,这种光伏发电技术通过技术革新与大规模生产,可于 2030 年后在市场上大规模出现,并对传统的建筑电气节能技 术产生冲击力和竞争力。

3、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发展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中不能盲目使用,不能以 节能为目标损害了建筑的原本功能,更不能为了节能而忽略 其成本的规划。所以在建筑电气的节能技术发展过程中必须 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适用性。满足建筑物照明的亮度、色温,满足空间 的舒适性或满足某些建筑的特殊要求。这是对于满足建筑物 内的人工环境完整而提出的条件。建筑电气的技术应用必须 要满足建筑物创造的环境要求,为建筑设计中的设备提供能 源供应。 其次,实际性。 节能问题本身应从国情和经济条件角度考 虑,不能盲目为追求节能效果忽视其经济效益的考虑,要对合 适的节能设备与节能材料进行性价比比较,使节能所增加的 时间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未来的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得到回报。 最后,节能性。 作为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必要条件就是其 节能性的考量。 必须要采用必要的措施,来减少甚至消除建筑物中不必须的消耗,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着眼于建筑电气 设备自身电能消耗,传输线路上的电能消耗等问题。

4、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发展方向

4.1 利用天然光源 作为节能工作中最为主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对照明工程 的节能应用。而照明节能工程最为主要的内容就是对天然光 源的利用。 随着人们对能源的重视,建筑物中充分利用天然光 源来节约照明用电已经广泛应用在各建筑电气技术中。天然 光源作为一种无限再生资源,在照明节能的实施过程中必须 要扩大应用。 制定一系列建筑物的采光标准和采光方式,并推 广于日常生活中。

4.2 太阳能照明技术 太阳能和天然光源一样,属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限 能源。 太阳能照明技术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节省资 源,保护地球环境。科学合理地利用太阳能照明节能技术,可 以将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推向更高的台阶,这可以将其 最为本质的原则和内涵得以展现。

4.3 能源综合利用 控制能源问题的主要方式并不单纯依靠电力使用上的 细节,此外还包括对风能等自然的,可再生的能源的综合运 用。 这就需要技术的革新发展,也是我国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5、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节能体系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相比一些发达国 家已经建立起的各具特色的建筑节能体系稍有不足。如英 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先后建立起了节能评估体系, 在各国的建筑节能技术实施过程中都依靠该体系的规范和 准则,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对电气节能的效果和电气节能技 术进行评估。 相比之下,我国的建筑电气节能技术评估体系并没有建 立,显示出了相对的不足性。 因此需要我国尽快学习先进国家 的经验并分析自身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这将有利于我国在 短时期内取得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发展的巨大进步。我国现在 实行的建筑节能标准和规定对电气节能内容没有做出具体 的规定,加大了操作的难度。所以,国家建筑行业的相关部门 有必要对电气节能和建筑节能测评体系的建立采取硬性措 施和实施内容的规定。 近几年我国开展的基础数据统计的工作,对各地区不同 气候特点评估,已着手对当前用电情况和建筑电气运行的数 据统计,在进行比较分析后,就将进行定量分析,针对不同的问 题和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节能技术改造,针对各 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出现,国家出台对应的鼓励措施,这都有助于科研效果和科研动 力的加大,使科研成果快速传换为大 范围应用的产品,从而形成科研进步和生活节能的良性循环。 在此基础上,国家可指定出操作性强、 实施审核简便的科学测 评体系,明确划分一些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强制性措施,在实施 过程中加强管理,使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发挥实效,以取得长足 的发展。我国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前景直接关系到建立 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大计,将创造我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 丰收。

参考文献:

第5篇:电气自动化技术社会环境评估范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为宗旨,以防灾减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等为重点,以气象科技和人才为支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重要抓手,努力实现气象工作政府化、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不断增强气象事业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总体布局。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现代化的需求,统筹城乡一体化业务布局,建立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全县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业务体系;建立完善广覆盖、多样化、个性化的县、乡、村三级气象服务体系。围绕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完善现代农业气象监测、预报及服务体系;围绕我县经济建设,增强城市气象现代化龙头带动作用;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县级气象现代化综合业务服务能力。完善双重管理体制,建立与新型业务服务体系相适应的气象事业结构。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功能先进的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布局科学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气象事业支撑保障体系。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为农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保障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明显提高,气象服务领域更加广泛,基本满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建成与气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事业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二、重点工作

(一)加快推进气象综合观测体系现代化

1.加强立体化、高覆盖、全天候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完善气象卫星接收、自动气象站、移动应急气象等监测系统,加快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建设,加强对各类农作物长势和田间环境状况的实时监测。建立中心城区自动化气象监测网,提升城市内涝、温室气体、雾霾、负氧离子、雷电等环境气象监测能力。建立部门间气象观测站网规划建设协调机制,将交通、旅游、水利、林业、环境等各类专业气象探测设施纳入气象综合观测网总体布局,在山洪地质灾害敏感区加密布设监测设备。

2.加强气象信息网络和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加快建立完善气象、水利、国土资源、林业、环保、交通运输、电力等部门间气象观测相关信息共享机制。全面完成县级气象防灾减灾及应急指挥高清视频会商系统项目建设,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高清视频会商互联互通,推进气象防灾减灾视频会商系统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互联互通。建设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和高速宽带气象信息网络。

3.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依法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严厉打击制止破坏探测环境的违法行为。县政府吸纳县气象局为本地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纳入县级城乡规划,制定专项保护规划,保证气象探测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连续性。

(二)加快推进气象预报预测体系现代化

4.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度。进一步优化气象预报业务布局,开展定量降水预报、灾害性天气诊断分析、中尺度天气分析、环境气象和集合预报应用业务。开展城市、乡镇及重点区域精细化天气预报,建立分灾种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平台,提高灾害性天气分区预警准确率和预警时效。

5.加强现代气象预报系统建设。以数值预报产品和多种观测资料综合应用为基础,不断完善天气、气候预测预报系统。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和短时临近预警技术体系、定量降水估测与预报技术体系、精细化要素预报技术体系和气候预测业务系统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建设,加强水文气象、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交通气象、旅游气象和以雾霾监测预警、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预警、空气质量预报为重点的环境气象等专业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建设。建立各类预报产品检验评估系统。

(三)加快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现代化

6.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各乡镇(街道)要将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纳入乡镇(街道)公共服务体系,并列入当地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政府部门及有关公共服务机构要按照各自职责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丰富气象观测、天气预报、灾害预警、影响评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为农服务、气象为城市运行服务等公共气象服务产品。

7.提高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应急服务能力。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完善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社会应急联动响应机制,提高突发气象灾害的应对处置能力。完善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全面推进乡镇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加强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做到县乡有分管领导、乡有气象信息服务站、村有气象信息员。充分发挥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重点单位气象安全员的重要作用,加强业务培训,为其配置必要的装备,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8.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传播网络。加强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媒体、通信企业和社会单位要依法承担社会责任,建立健全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统筹推进学校、医院、车站、旅游景点、建设工地等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以及农村社区气象信息接收设施建设。

(四)加快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体系现代化

9.深化高标准粮田气象服务与保障体系建设。按照《高标准粮田气象保障能力建设标准》的要求,在高标准粮田区域内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布设自动化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和多种先进仪器设施,加快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和农村气象综合信息传播平台建设,将农村综合气象信息服务站和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标准化固定炮站融入农业技术推广区域服务站建设,做到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使用。进一步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10.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和科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县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通信系统、效益评估系统和空域申报审批系统,加快标准化固定炮站建设和作业装备更新,加强专业技术管理和队伍建设,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管理水平和综合服务效益。

11.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将乡镇综合气象信息服务站融入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示范乡镇建设,不断改进气象服务手段,丰富气象服务产品,拓展气象服务领域,充分利用气象短信平台、电子显示屏、气象预警大喇叭、电视、网络等媒介开展面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联合社、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

(五)加强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12.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把气象科技工作纳入各级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项目研究计划,增加气象科技投入,加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围绕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精细化天气预报、短期气候预测、农业气象、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气象自动观测、观测资料融合应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与应对以及人工影响天气等方面的攻关研究,落实重点科技项目,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

13.加快推进“一流台站”建设。本着整体规划、适度超前、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原则积极推进基层气象“一流台站”建设,加快推进基层气象台站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业务平面升级改造,提升基层气象台站现代化水平,着力解决基层台站综合气象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力争在2020年全面完成我县基层气象“一流台站”建设。

14.加强气象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发展气象事业的要求,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将气象干部纳入各级干部培训计划;加强气象创新团队培育,加快学科带头人培养并落实相应人才政策。将基层气象协理员、信息员、安全员队伍建设纳入全县农村实用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15.大力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各乡镇(街道)要组织实施《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5-2020)》,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工作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列入领导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充分利用科技、文化、教育等资源,并依托各类科普场馆、文化场所、宣传专栏、气象台站等建设气象科普平台。积极开展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等气象宣传活动,推动气象科普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增强社会公众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

三、保障措施

1.建立完善气象现代化建设公共财政保障机制。统筹推进全县气象现代化协调发展,将发展气象现代化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在安排财政预算时统筹考虑,并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逐步加大对气象现代化的投入。

2.积极推进气象现代化项目建设。加快启动“十二五”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防御工程和县级气象机构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中心城区内涝、雾霾监测预警系统和高速公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建设。“十三五”期间持续推进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气象保障能力等项目建设。县发改委每年要制定气象现代化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并将建设项目列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障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3.依法推进气象社会管理工作。加快推进公共气象服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风险评估、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气象预警信息传播和人工影响天气等制度建设。强化气象灾害防御准备监督检查、防雷安全管理、重点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预报预警统一、行业气象管理等气象社会管理。

第6篇:电气自动化技术社会环境评估范文

关键词:建筑电气 节能 控制系统

作为能源消费大国,我国的能源相对短缺,石油和天然气每年都要依靠进口,其次由于其能源利用率低,所以在每平方米建筑中的能源消耗约为发达国家的2至3倍。因此我国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空间巨大。近年来,电气能源供需矛盾激化,建筑用电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部分,所以我国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迫在眉睫。如大量使用节能产品,不仅每年可节约用电数十亿度,同时可以延缓温室效应,这样同时造福了经济与社会环境。

1 传统建筑电气技术在应用中的问题

传统的建筑电气技术在当前的建筑体系中应用较为广泛,而且产品的种类也很丰富,从某一个产品而言,技术发展成熟,总体上讲传统的建筑电气技术在应用中相对独立,特别是末端电器产品,缺乏相互联结,随着产品本身功能发展的复杂化,人们对于办公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所以传统的电气技术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方面包括:使用的繁琐性,建筑电气技术非节能性,管理效率地下,安全性低。

2 主要的建筑电气节能技术

2.1 风力发电技术

风力发电机的运行方式包括独立运行方式,风力发电与其他发电形式结合,或是在一处风力较强的地点,安装数十个风力发电机,其发电并入常规电网使用。在传统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我国主要开发研制小型的风力发电机,并将其作为农村独门独户使用。由于电网不能实现为偏远地区供电,所以近六十万居民正在使用风力发电机进行发电。但目前的发展趋势表明,我国的风力发电机制造由小功率向大功率发展,为满足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的用电需求。其次不再实行独门独户的风力发电形式,而是采取联网供电,由村庄集体供电等形式。从长远角度看,风力发电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单纯用用与家庭,更扩大到众多公共设施及政府部门。

2.2 太阳光伏发电技术

在北欧的部分国家正推广一种“零能”住宅的理念,这种住宅是由“太阳能屋顶”提供该建筑的全部能量的。而这就应用到了太阳光伏发电技术,在屋顶安装太阳光伏电池,当阳光充足时太阳光伏电池可以适应某一家庭的全部用电需求,并将剩余电量反存于电网,供用电不足时使用。目前由于太阳光伏电池的价格过高,我国仍没有大范围的推广计划。据专家预测,这种光伏发电技术通过技术革新与大规模生产,可于2030年后在市场上大规模出现,并对传统的建筑电气节能技术产生冲击力和竞争力。

3 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发展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中不能盲目使用,不能以节能为目标损害了建筑的原本功能,更不能为了节能而忽略其成本的规划。所以在建筑电气的节能技术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适用性。满足建筑物照明的亮度、色温,满足空间的舒适性或满足某些建筑的特殊要求。这是对于满足建筑物内的人工环境完整而提出的条件。建筑电气的技术应用必须要满足建筑物创造的环境要求,为建筑设计中的设备提供能源供应。

其次,实际性。节能问题本身应从国情和经济条件角度考虑,不能盲目为追求节能效果忽视其经济效益的考虑,要对合适的节能设备与节能材料进行性价比比较,使节能所增加的时间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未来的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得到回报。

最后,节能性。作为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必要条件就是其节能性的考量。必须要采用必要的措施,来减少甚至消除建筑物中不必须的消耗,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着眼于建筑电气设备自身电能消耗,传输线路上的电能消耗等问题。

4 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发展方向

4.1 利用天然光源

作为节能工作中最为主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对照明工程的节能应用。而照明节能工程最为主要的内容就是对天然光源的利用。随着人们对能源的重视,建筑物中充分利用天然光源来节约照明用电已经广泛应用在各建筑电气技术中。天然光源作为一种无限再生资源,在照明节能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扩大应用。制定一系列建筑物的采光标准和采光方式,并推广于日常生活中。

4.2 太阳能照明技术

太阳能和天然光源一样,属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限能源。太阳能照明技术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节省资源,保护地球环境。科学合理地利用太阳能照明节能技术,可以将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推向更高的台阶,这可以将其最为本质的原则和内涵得以展现。

4.3 能源综合利用

控制能源问题的主要方式并不单纯依靠电力使用上的细节,此外还包括对风能等自然的,可再生的能源的综合运用。这就需要技术的革新发展,也是我国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5 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节能体系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的各具特色的建筑节能体系稍有不足。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先后建立起了节能评估体系,在各国的建筑节能技术实施过程中都依靠该体系的规范和准则,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对电气节能的效果和电气节能技术进行评估。

相比之下,我国的建筑电气节能技术评估体系并没有建立,显示出了相对的不足性。因此需要我国尽快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并分析自身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这将有利于我国在短时期内取得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发展的巨大进步。我国现在实行的建筑节能标准和规定对电气节能内容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加大了操作的难度。所以,国家建筑行业的相关部门有必要对电气节能和建筑节能测评体系的建立采取硬性措施和实施内容的规定。

近几年我国开展的基础数据统计的工作,对各地区不同气候特点评估,已着手对当前用电情况和建筑电气运行的数据统计,在进行比较分析后,就将进行定量分析,针对不同的问题和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节能技术改造,针对各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出现,国家出台对应的鼓励措施,这都有助于科研效果和科研动力的加大,使科研成果快速传换为大范围应用的产品,从而形成科研进步和生活节能的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国家可指定出操作性强、实施审核简便的科学测评体系,明确划分一些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强制性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加强管理,使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发挥实效,以取得长足的发展。我国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前景直接关系到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大计,将创造我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第7篇:电气自动化技术社会环境评估范文

工业革命以来,在人们享受物质财富急速膨胀的同时,气候变化的阴霾已悄然笼罩。2009年7月8日,G8峰会上,8国领导人同意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比工业化前高出不超过2℃的水平(科学家测定为自然界最后的安全阀)。为此,截至2050年,8国会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削减80%[1]。由人类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急需世界各国协同减低或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基于上述共识,2009年12月7~20日,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会议商讨了《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哥本哈根会议在经历了曲折后,以大会决定的形式发表《哥本哈根协议》。此后,有关低碳经济的研究也得到不断地发展和丰富。国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同时,国内学术界对低碳的研究也不断的深入。笔者从低碳经济的背景、内涵、理论基础及研究内容等方面,综述国内低碳经济的研究,并指出低碳研究的不足之处及研究方向。

1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

1998年,AnnP.Kinzig等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ics)的概念[2]。“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3]。该白皮书宣布,英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50年从根本上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英国能源政策的目标之一是,到2050年将英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削减60%,并于2020年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迄今为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成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表了4次关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评估报告。基于1995年的第2次评估报告,欧盟环境部长呼吁气候变暖要限制在比工业化前气温高2℃的范围内。2007年,IPCC总结130多个国家2500名科学家的发现后,发表了第4次评估报告,指出多种因素的叠加将使全球变暖很快突破2℃的安全阀[1]。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回顾:从经济角度看全球变化》(SternReview)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4]。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引发了各国以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和兴趣。例如,日本要彻底转变产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模式和经济架构,在世界上率先构建最先进的“低碳社会”[5]。美国奥巴马政府推行“绿色新政”,包括加大对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制定严格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出台《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等[6]。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向低碳经济转型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代表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显著下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5%左右[1]。与此同时,各国各级政府提出了无数的低碳举措,企业领导人也在积极行动。可见,低碳经济成为当前世界各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最优路径。

2低碳经济的内涵

虽然低碳经济已成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前沿理念,但至今还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2009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将低碳经济概括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7]。在对低碳经济本质认识的问题上,国内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尚未形成明确的共识,可以分为经济形态论、发展模式论,或兼而有之。经济形态论认为,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其转型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8]。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低碳经济与目前国内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是一致的[9]。发展模式论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具体来说,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10]。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低碳经济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11]。张坤民教授认为,低碳经济的本质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通过制度与政策的制定和创新,形成长期稳定的引导与激励机制,促进提高能效的技术,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创新,以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构建新的、真正可持续发展的经济[12]。因此,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

3低碳经济的研究内容

3.1低碳经济的指标评价体系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低碳经济始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于低碳经济的衡量和评价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评价理论,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任福兵等从发展低碳社会的内涵和特点出发,按照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采用一定的方法,建立了3层次多指标的低碳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利用Delphi法确定各层次相关指标的权重,综合评价低碳社会的发展水平,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障碍[13]。付加锋等构建了以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环境为维度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方法,以期为定量评估低碳经济发展潜力提供参考依据[14]。该研究在指标选取、权重确定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改进,因此建立的综合评价体系也只是对低碳经济发展潜力的一种相对评估。付允等认为,低碳城市具有经济性、安全性、系统性、动态性、区域性,总结了评估城市低碳水平的2种方法: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方面构建了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提出了低碳城市的5大支撑体系,即产业结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消费支撑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15]。#p#分页标题#e#

3.2低碳经济与经济发展

国内有关低碳经济与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探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阶段、速度与碳排放的关系。例如,冯相昭等利用修改后的Kaya恒等式对1971~2005年我国的CO2排放进行了无残差分解,并结合宏观经济背景的变迁,对详细分析从“四五”到“十五”计划期间的排放变化,结果表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是CO2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强调指出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能效技术以及清洁燃料技术等措施能有效减少我国CO2的排放量,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贡献[16]。徐国泉等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定量分析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对我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拉动我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而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抑制我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均呈倒“U”[17]。陈劭锋等认为,环境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或时间的演变依次遵循3个“倒U型”曲线规律,目前我国环境与发展关系基本上处于经济增长主要驱动的环境影响强度高峰向人均环境影响高峰过渡阶段,这同时意味着我国要在短期内实现人均环境影响和环境影响总量高峰的跨越是异常困难的[18]。邹秀萍等借助EKC(经验曲线,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研究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并进行预测分析[19-22]。刘传江等依据生态足迹理论,从人口规模、物质生活水平、技术条件和生态生产力来论证低碳经济发展的合理性;运用脱钩发展理论来分析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并论证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依据“过山车”理论(EKC假说),通过对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分析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来论证低碳经济的发展态势[23]。

3.3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

3.3.1低碳经济的技术支撑。发展低碳经济,最主要的是使得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消费模式向低碳方向转变,并发展低碳技术。未来,低碳技术将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标志,即谁掌握了先进的低碳技术,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24]。低碳经济技术的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的废弃物。主要包括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能源利用技术、水资源利用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节能建筑技术、生物炼制技术、绿色化学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信息技术、评价技术、管理技术[25]。这些技术可以划分为3个类型,即节能技术、无碳和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捕捉与埋存技术(把煤炭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封存在地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研究指出,应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提出我国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COZ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热力泵,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研发,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6]。付允等指出,碳中和技术主要包括温室气体的捕集技术与埋存技术、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术[10]。姬振海指出,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主要包括电力、交通、建筑、冶金等部门的节能技术及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等领域的温室气体减排技术[27]。

3.3.2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国内学者大多停留在介绍国外低碳经济政策措施的阶段,没有形成有效的针对我国自身状况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特别需要指出,国内学术界尚未系统地以低碳经济的视角分析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产业区域转移问题。马艳等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低碳经济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内在统一的,发展低碳经济最根本的是要从生产方式的技术变革入手,将技术结构调整与发展低碳经济有机结合[28]。任家华通过分析低碳经济的发展特征,研究产业集群生态创新的方向和动力,分析基于“环境-资源-创新-经济”的生态创新系统,并提出我国产业集群的生态创新路径[29]。齐慧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既是气候变化背景下实现全球气候安全的必然选择,也是内蒙古自治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与社会和谐友好发展的大势所趋[30]。崔奕等认为,根据我国国情,分类评述重点低碳产业的发展方向,这将有助于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制订合理的产业政策,充分发挥低碳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1]。蹇彪指出,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产业调整和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符合低碳目标的技术创新改造传统行业、发展新兴产业,并通过后者进一步促进技术的调整与升级,从而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2]。产业的低碳转型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33]。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视国情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34]。国内有关产业结构问题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相对比较丰富,然而涉及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较少。

3.3.3“碳交易”市场。“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场。在推动经济向低碳转型过程中,碳交易市场是一种有效的工具。目前,主要的碳交易市场包括2种交易机制,一种是基于配额的配额交易机制(或称排放上限贸易);另一种是基于项目减排的减排量交易机制。这2种方式经过合理的搭配,有可能实现减排效率、成本与低碳技术恰当应用的多重目标[35]。2008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建立,但其目前的相关业务还只是停留在信息的层次上。2009年底,北京环境交易所推出“熊猫标准”,标志着我国在全球碳交易领域中争夺话语权、继而争夺定价权的开始,但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之路才刚刚开始[36]。首先,我国应了解、整合现有的国内碳交易市场,建立规范的碳交易市场平台[37];其次,在条件允许时,努力建立碳商品市场(碳现货市场);最后,通过金融创新,引入新的金融产品和模式,建立碳金融市场(碳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市场)[38]。在此过程中,必须配套相应的政策措施。

第8篇:电气自动化技术社会环境评估范文

关键词:变电站运维 断路器故障 安全管理模式

引言

由于500kV变电站运维过程中要使用较多的设备及设施和各种电力技术,所以500kV变电站的运维会较为复杂,为了进一步提高500kV变电站运维水平,我们必须明确并且分析500kV变电站运维的风险来源,针对这些风险来源,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进行集中管理,从而保证500kV变电站正常、安全地运行。

一、500kV变电站运维的风险来源研究

(1)500kV变电站其运维检修标准不明确在500kV变电站的运维过程中,各个电力公司是有相应的文件管理标准的,例如《变电站运维管理规范》《电网及发电检修运维和运营成本标准》等,但是这些文件和标准还不足以概括全部的情况及检修情况,而且在这些文件中,有些行为标准界限含糊不清,在一些检查工作上也模糊不清,没有相应的制度进行管理,使得这些检查工作流于形式、流于表面。

(2)500kV变电站设备存在安全隐患500kV变电站作为设备设施繁复的重要场所,其设备较多的同时也存在着较多的隐患,变电站作为长期输电场所,相关的电气设备很难一直保持完好进行工作,很容易在高负荷的工作之下发生电力系统震荡,电力设备超过负荷,甚至会对相应用户造成少送电、电能质量无法达到相应的标准,致使设备损坏等问题,例如断路器作为变电站的重要设备,就极易被损坏,所以断路器故障也是500kV变电站设备经常发生问题的高频设施,如何尽可能提升变电站设备的使用程度,降低事故发生概率,是电力公司所要攻克的重要难题。

(3)500kV变电站技术设计不够完善500kV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并不是十分完善,其技术发展还不能够满足电力企业及电力行业的发展要求,在运维的过程中,也会存在着矛盾,经常会出现参数错误等多种问题,所以无法对现有的500kV变电站进行改造升级也是500kV变电站运维的风险来源之一。

(4)500kV变电站预试环节存在不足往往在500kV变电站的运行之中,电力公司会将重心和注意力放在500kV变电站后期的维修检修之中,而较为忽视前期的预试环节,提前对设备进行检查,检验相应的运维技术是否符合运维标准等,没有正确认识到预试环节能够减轻运维难度及负担,在这一个环节上来看,500kV变电站的运维仍然有很多不足。

(5)500kV变电站技术操作人员专业水平较低500kV变电站其运维的操作是一个完整的又连续性的系统,但是目前技术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普遍较低,无法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无法正确地使用安全工具和电气设备,对于风险较高的相关操作,不能够时刻树立相应的安全意识。所以500kV变电站技术操作人员较低的专业水平也是一项变电站运维的风险来源。

二、500kV变电站运维的风险来源的控制措施

(1)更新500kV变电站运营设备,升级运维技术为了避免500kV变电站的电气设备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而致使老化,除了经常性地去检查其设备状态并且进行维修之外,还要从根本上提升设备的抗老化性能,为此我们要对500kV变电站的运营设备进行更新与升级,如升级相应设备性能,使原有的500kV断路器升级改造成防拒动模式,减少500kV断路器出现故障的概率。

(2)建立完善的500kV变电站运维风险评估管理模型

500kV变电站运维风险评估管理模型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系统,在收集大量的500kV变电站运维数据之后,给予系统地、科学地评估,从而可以更好地控制其运维风险,明确风险来源。可以对设备的资产进行相应的量化,系统科学地计算出相关的平均故障率,对于现行的500kV变电站的运维进行状态评估,将运维风险进行等级分化,对于不同等级风险问题实行不同的运维方案,从而达到促进500kV变电站运维的重要目的。风险评估管理模型的基础还有运维情况数据收集分析的这一基础系统,大量的数据可以使管控更加具有科学性与引导性,所以完善的数据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500kV变电站运维风险评估管理模型的建设,促进500kV变电站运维与发展。

(3)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加大500kV变电站运维安全管理力度许多运维问题的发生都是相关技术操作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操作意识与安全意识所造成的,所以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是保证技术操作人员按照标准进行操作的前提之一。为了帮助其树立安全意识,电力公司要对500kV变电站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在岗培训,定时测试,比如变压器操作、倒闸操作等都要列入重点考察项目之中,对于其员工要进行评估与总结,加大其500kV变电站的运维安全管理力度。

(4)加大资金投入,完善500kV变电站的作业环境资金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τ500kV变电站的作业环境进行优化,给相关人员塑造一个稳定安全的作业环境,达到理想的环境标准,降低空间噪音,减少相应的环境污染,保持作业环境的干净与清洁,保证技术操作人员及管理人员能够处于安全健康的作业环境。除了作业环境的优化之外,资金投入也可用于员工的培训、基础设备的更新、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建设相应的评价机制,这些都可以更好地促进其发展与进步。

三、结语

在500kV变电站运维的过程中有很多风险来源,工作人员一定要重视,明确风险来源,去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我们可以通过相应的运维风险评估管控模型、升级运维技术以及运维设备,完善设备运维情况数据收集及分析系统,加大安全管理力度和完善作业环境等多种控制对策,及时解决问题,规避风险,从而促进500kV变电站的运维状况,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

第9篇:电气自动化技术社会环境评估范文

关键词:能源效率协同效益;气候变化政策协同效益;定量方法;国际实践

中图分类号:X-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sn1003-8256.2013.03.001

概要

提高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效率并改用低碳的能源可大幅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减少其对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这些措施也可以直接减少许多由气候变化以外因素所引起的但是有危害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可能性。协同效益指除主要政策目标以外,由该政策方案带来的其他正面影响。进行政策分析时,要对政策方案的实施成本以及实施后对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行预测和比较分析。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方案之所以会面临政治阻力,原因之一是很难对政策方案能带来的益处进行量化。一方面,气候变化减缓政策带来的好处往往是全球范围内的、长期的、以及不确定的。由于实施成本高,能源价格补贴往往减损能效政策可能带来的成本效益。另一方面,实施这些政策方案除可直接改善空气污染情况,其产生的协同效益(如健康状况获得的改善、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基础设施损坏情况的减少、当地的生态系统获得改善),通常是短期的、当地可以直接受惠的。其效果相比于减缓气候变化政策带来的好处,确定性要高,成本效益通常也高于节能本身的成本效益。所以,如果提高能效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能够纳入协同效益概念,这些政策的公众接受度可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政策方案能否尽早被接受 尤其重要。因为在发展过程中如不考虑协同效益,可能因为固守在次优的技术与基础设施,长远来看,成本反而更高。

提高能效和燃料转换效率是温室气体减排战略的一部分。过去二十年,很多研究显示这两方面带来气候变化以外的好处,多半介于这些政策方案实施成本的30%到超过100%。国际上,政策制定者对于分析能效政策和燃料转换效率政策同时纳入对温室气体和非温室气体两方面影响的探讨愈来愈感兴趣。欧盟、美国与日本已开发出一套相当成熟的方法。

1 协同效益定量方法的一般步骤

本报告使用定量方法计算节能减排政策的协同效益时,采取四个步骤:(1)计算政策的基本情景与其他可能发生的情景以及彼此在排放量上的差异。(2)使用空气污染扩散模型或以简化的方式对污染物浓度进行描述和比较。(3)对每个情景可能会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和相互比较(例如使用人口经过调整的C-R方程,找出对健康的影响)。(4)计算这些影响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与其它政策方案情景的实施成本进行比较,从而预估由特定的污染物造成的成本。

2 协同效益的模型、指南和应用研究

通常,协同效益的定量工作可分为三类:(1)协同效益模型;(2)事前的政策评估方法;(3)由学者建立的框架,意在改善这方面的研究,并将协同效益应用到更多的地区和政策方案上。 表ES-1将协同效益定量方面的几个重点模型、指南和框架做了摘要。

3 降低不确定性和简化方法

协同效益的理论和研究仍在发展中,即使是最先进的研究,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用于预测能耗与温室气体排放增长情况的模型在开发时就包含了高度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能源需求量的增长与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对这两方面进行的预测,从科学的角度而言并不是十分精确的。数据的有效性是引起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将流行病学中的数据,应用到数据采集地点以外的地区。但是,政策制定者经常面临不确定性,即便协同效益研究也含有不确定性,因此,不确定性不应该成为进一步发展与使用协同效益分析方法的阻力。敏感性分析可以作为探讨不确定性来源的重点战略,我们建议所有的协同效益研究都应该包括敏感性分析。

此外,用于简化协同效益分析的几种方法已证明对发展中国家有助益。 根据事前确定的评分标准进行的定性影响评估,可作为评估潜在协同效益的第一步,从而研究人员可以确定问题的优先顺序,然后决定要使用何种定量方法。简化定量工作,可使用简化的线性方程和指标如吸入因子来替代大气扩散模型。但使用时要注意,因为会大幅降低输出的准确性和透明度。限缩研究范围有几种做法,例如限制协同效益分析只能用在优先考虑地区(如重点都会区);在大范围的地区使用解析度较高的模型以找出平均的影响幅度;只研究重点污染物如十微米悬浮微粒物质(PM10) 和二点五微米悬浮微粒物质(PM2.5);对人口结构的描述不必过于详尽、缩小调研的人口类型和人口数(例如只调研成人,并视这些人具有同质性);以及面对交通运输等复杂的行业部门时,则要根据经验法则。要简化分析方法,也可从影响层面的检验数量下手。尝试对生态系统造成的高度不确定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和计算成本效益,协同效益分析可以仅专注于流行病学上已知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部分。一个建议的做法是:开发一套与当地相关、涵盖所有流行病相关数据的数据库,某些领域已有针对地方所开发的模型。这类模型仅专注于优先重点行业部门与技术并考量经验法则、缺省值以及适用于当地的经济效益标准。不过,经验较丰富的国家在推广国际最佳实践模型软件工具包,如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使用的“温室气体―空气污染相互作用和协同效益模型”(GAINS)时,收获通常比较多。再者,制定一本全国适用的指南 (参见美国和日本近几年的做法),将有助于将协同效益研究纳入国家政策方案的做法标准化和将输出结果标准化,从而利于不同研究间的相互比较。

最后,由于针对影响程度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和采用简化方法的争议很多,在应用到不同对象时,研究结果可能有很大的出入。对健康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的最新方法,如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ALYs) 和 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s (QALYs)有望消除关于成本效益方面的争议,并建立一套统一的、具全球可比性的影响评估方法。一些简易的协同效益计算方法对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帮助作用,不过,在采用大多数的简易方法前,必须先投入大量心力进行标准化,从而确保使用简化方法但不会导致研究结果的错误或者相互矛盾的问题出现。

表ES-1协同效益定量方面的几个重点模型、指南和框架摘要

模型、指南或研究 类别 模拟空气污染物 建模步骤

温室气体-空气污染相互作用和协同效益模型

(英文简称GAINS) 模型 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氨 (NH3)、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总悬浮颗粒 (TSPs)、粒子状物质 (PM10和 PM2.5)、二氧化碳(CO2)、 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六氟化硫(SF6)、烃(HFCs)和 全氟化碳(PFCs) 一个由上至下的模型,可对空气污染排放活动进行预测;

使用者可从中选择多个污染控制技术、节能措施、燃料转换措施,模型可据以预测排放水平;

使用大气扩散模型进行排放水平预测,用以找出新的浓度;

对多方面的影响进行建模:包括通过曝露于细颗粒和地面臭氧方法,从而减少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通过注入大量酸化和营养素丰富的化合物,从而减缓对植被的破坏;京都议定书考虑减少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人类健康损害的计算基础是减损的寿命、统计学上减损的寿命与每年死于非命的人数。

改善空气质量的简易互动模型

(英文简称SIM-Air) 模型 PM10、PM2.5、NOx、SO2、VOCs、CO2. 1. 使用者自己可对推升排放量的活动,进行预测;

2. 一个由下至上的模型,使用者可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节能技术和措施、不同的燃料、改变排放源的地点;

3. 使用者可将排放数值输入外部污染物扩散模型,从而找出新的浓度;

4. 可计算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和超过空气污染限度的程度;可计算健康影响的经济效益。

综合全球系统模型

(英文简称IGSM) 模型 CO、VOCs、 NOx、 SO2、NH3、炭黑和有机碳、CO2、CH4、 N2O、SF6、 HFCs、PFCs. 一个由上至下的模型,可对空气污染排放活动进行预测;

使用者可选择不同种类的燃料、节能技术和措施、污染控制技术、能效以外的技术、调整家庭活动和技术、选择碳封存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IGCC)技术,从而预测温室气体排放水平;

使用大气扩散和海洋系统模型,进行排放水平预测,从而找出新的浓度;

对环境质量改善进行建模,并模拟改善后对主要生产力的影响,但未对健康造成的影响进行建模。

美国环保署综合环境战略计划

(英文简称IES) 事前评估指南 CO2、PM10、PM2.5、臭氧、SO2、 CO、NOx、铅 使用多种井然有序的方法,对排放量进行预测;

使用者可选择不同的技术和措施,多半是应用于交通运输部门的空气污染控制技术或活动;

使用空气扩散模型或更简化的方法;

根据当地或其他地区的有关于影响方面的数据,计算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可用于计算成本效益。

日本气候变化项目协同效益定性评估方法手册 事前评估指南 SOx,、NOx、烟尘、粉尘、CO2.

使用者评估影响时,可选择要使用定性或定量方法;

使用者进行定量分析时,可选择不同的技术和活动,并依据数据输入要求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 ;

模型提供空气、水和废弃物污染方面措施的输出值,但不对影响评估使用扩散模型或定量分析。

黄金标准程序模型 事前评估指南 NOx、 SOx、 铅、一氧化碳、 O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OPs)、 汞(Hg)、氯氟烃 (CFCs)、卤素、可吸入的悬浮颗粒物(RSPM)、NH3、PM10、挥发性有机物、 TSP、灰尘、异味

符合技术和活动(可再生能源、能效或对废弃物的处理)相关规定的CDM 项目开发人员,可在黄金标准程序模型项目注册内设立一个项目账户;

项目规划人员与当地社区合作,根据多项评估影响程度的标准,确立社区欲达成的目标;

申设项目账户一旦获准,项目开发人员可根据项目指南,设立基准线并规划如何对影响程度进行计算;

项目开发人员针对各项标准,建立监测系统;项目获得当地社区或第三方审计人员核准后,该项目会收到由注册区寄出的证书。

让交通运输协同效益方法成为主流:交通运输政策评估指南 事前评估指南 NOx、PM、 CO、CO2 使用者会看到多个由下至上的建模方程,这些方程可计算实施交通运输相关技术、更换燃料种类和方法(如状态切换措施)后所产伤的协同效益;

在入选措施的执行力度上,将取自经验或来自使用者的数据,套入方程中,从而预估排放量或调整的活动内容;

使用者可使用简易的定量公式,对影响程度进行评估。

气候成本项目 事前评估中

应用研究 SO2、 NOx、VOCs、 NH3、PM2.5 使用由上至下的” 温室气体-空气污染相互作用和协同效益模型,对推升排放量的活动,进行预测;

使用不同的节能技术、换用不同的燃料、使用传统的污染控制技术等技术措施,要符合既有的节能规定以及控制非温室气体污染的相关规定;

使用大气扩散模型;

计算对人类健康、实体基础建设与主要农业生产力等方面的影响,并计算经济效益。

欧洲环保署对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在空气质量方面的协同效益之分析 事前评估中

应用研究 NOx、 SO2、PM10、PM2.5、CO2、CH4、N2O、SF6、HFCs、PFCs、NH3、非甲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一个由上至下的模型,用于预测推升排放量原因;

一个由上至下的模型,可根据二氧化碳排放量上限、用尽所有可用的技术、持续使用空气污染控制技术等条件,预测排放量的变化;

使用空气污染扩散模型,从而找出新的浓度;

每个情景涵盖的影响层面包括:人类健康、植被受损面积、由于酸化受损的森林面积、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受损的土地面积。有关于人类健康影响方面的经济效益计算。

ExternE 项目模型 事前评估中

应用研究 SO2、NOx、PM10、PM2.5 、非甲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NH3、 特定重金属、 CO2、 CH4、 N2O、SF6、 HFCs、PFCs 能耗需求数据来自”政府间气候变化湾门委员会”(IPCC)的估测值;

使用者可根据换用不同燃料,选择能够符合用能需求的燃料组合;

使用大气、土壤、水污染扩散模型;

就健康、农业生产量、造林进度、地球暖化与其他危害方面,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健康、农业、实体基础设施成本、气候变化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等方面造成的影响,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看不见的能源成本 学术框架 SO2、NOx、PM2.5、PM10 根据现有的用能需求,对四个行业部门的发电做法,进行建模,并对建模结果互为比较;

根据使用的燃料组合,计算工厂的用能和排放量;

使用大气扩散模型分析排放量;

对人类健康、谷物与木材的收成情况、建筑材料、休闲、能见度、生态系统服务与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估。

中国模型内的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协同效益 学术框架 PM、 SO2、NOx、CO2 根据发电成本,使用混合模型对用能需求与用能需求趋势,进行预测;

由于本模型对价格做出约束,所以可以根据选用的技术,预测排放量;

使用大气扩散模型估算排放量;

使用吸入因子找出健康受损程度并从成本效益角度进行分析。

美国电力行业减碳政策使用Future模型进行协同效益评估的相关资源 学术框架 NOx、SO2 一个由上至下的模型,用于找出电力需求量;

更换燃料种类造成排放量的变化;根据对碳价格的预期和必须符合污染相关规定的前提下,高效发电技术的执行情况;

使用大气扩散模型,找出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情况;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程度进行建模与成本效益分析;其他影响包括减少使用传统污染控制技术的成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