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免疫学实验技术范文

免疫学实验技术精选(九篇)

免疫学实验技术

第1篇:免疫学实验技术范文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83-01

1 前 言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联结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医学基础课程.由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两部分构成,对于医学学生的培养而言极为重要。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及预防课程打下基础。《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应该以“贴近临床、服务临床”作为新型教学理念[1]。而职业技术教育,以学生职业能力培训为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应变能力和将来继续学习能力。它们的共同点是培养实用性人才,但前者培养是,具有高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后者培养是,具有动手能力强和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合格劳动者。综合上述观点,在长期《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针对职业技术能力培训过程中突出的一些问题和为了提高职业教育过程中学生分析、观察能力的不足,本文就《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2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实验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职业技术学院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仍然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很少进行创新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往往实验内容还是原来的细菌代谢产物的鉴定、病原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观察、补体溶血反应、玻片凝集试验等,甚至有些实验已经严重滞后于学科发展,实验方法落后,实验内容简单,往往出现临床应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脱节的现象[2]。

2.2 实验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都是由教师准备好实验材料之后,再详细地将每个实验步骤、实验原理都告知给学生,甚至有的实验项目还需要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验即可,学生完全属于被动式学习,且实验技能不熟练。虽然职业技术教育强调根据学生实际能力,通过反复培训让学生能掌握操作技能,但是却降低了创新意识培养,这对学生将来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不利,因而会限制他们向高层次提升专业技术能力。

3 如何加快《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

3.1 加强实验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学生素质,制定出更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实验教学环节设计。第一,将实验内容与流行病学调查有机结合:如在寄生虫实验教学中开展学生肠道寄生虫检查,一方面掌握本院学生感染情况,另一方面,间接了解本地人群寄生虫感染状况;第二,重新组织实验教学内容:将实验项目分为两个模块并规定必须达标的实验项目,更新实验课内容。第三,开设综合性实验:课程内综合,将单一独立的小实验综合为系统连贯的大实验,如开设“细菌的培养与形态学鉴定”系统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明确了微生物学检查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第四,将部分理论讲授的内容移入实验课,边讲解边操作[3],让枯燥的理论注入活跃实验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2 实验教学中多组织交际讨论性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职业技术教育虽然加强了学生操作技能的培训,但是对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及培养质疑能力方面有些欠缺。交际讨论性活动可以充分地发挥师生的创造性,能够在活动中排除过去那种呆板、机械的“注入”,形成学生“自组织”,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在交际性活动可以完全放开对学生的控制,是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可以是裁判者,要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判定的模式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可以围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与学生展开了互动交流,让他们自己围绕这些问题来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查询资料来回答问题。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他(她)“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让他(她)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也应该尽量地予以支持和鼓励。“交流―互动”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舞、呼唤和激励。同时,注意挖掘实验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想性,把握教学过程中的育人时机,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素质教育。强调实验教学过程的三个结合:密切结合临床,密切结合实践,密切结合新进展[4]。这种方式就弥补职业技术教育中过于强调学生技能操作,所导致的学生学习被动性,在重建学生自信心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3.3 创新多元化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在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中,应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的教学观念。实验教学中,以“淡化验证性实验,强化综合性实验”思想为指导,除了根据学科发展更新一部分验证性实验内容,还增加综合性实验、自主设计性实验;除讲解、示范、参观设备外,一些因条件所限不能开展的学生实验内容,通过互联网下载最优秀的实验教学视频弥补,让学生在观看中了解学科最前沿的新知识及新技术开展情况,一方面让学生有直观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开拓了学生理性思维方式。此外,利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收集素材,通过开展创新设计性实验,从实验选题、方案的筛选比较,实验的准备和具体实施,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方面,全方位锻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出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又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3.4 优化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对常规实验模式(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体)进行改革,多开设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删除一些不具备基本操作训练、纯属验证理论的实验项目,例如环状沉淀实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等;另外把临床新技术、新方法尽量引入到《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还可以开放实验室,鼓励那些学有余力、且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多做实验[5],从而增加他们在将来人才市场竞争中的获胜能力。

3.5 加强实验室建设 实验和实践是《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更为突出。为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和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实验室建设要更加完善,实验室应该具有显微镜室、无菌室、培养室、准备室、标本存放室、药品储藏室等。学生实验操作室面积应可同时容纳80到100人进行实验。仪器应具备光学显微镜、超净工作台、干烤箱、离心机、高压蒸汽灭菌锅、冰箱、烘烤箱等基础实验设施,以及一些较为精密的仪器如显微图象显示仪、显微彩色摄像投放系统、自动酶标仪、自动洗板机等,才能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操作的空间,只有教学环节齐全,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学生培养要求。

4 结 语

总之,我们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综合学生素质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针对性进行《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制定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出能满足社会需求和有一定竞争实力的高素质学生,目的是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雪璐,朱红,杨继文.关于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教学改革的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111-114.

[2]彭丽娟.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2(09):120-123.

[3]孙厚良,唐静,李国利,刘瑾,石中全.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综合设计性实验应用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2(16):145-148.

第2篇:免疫学实验技术范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它高、新技术在病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样作为体育界的基础研究学科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简单的宏观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医学检验以及病理学实验技术在运动人体科学广泛应用,尤其是组织病理学技术中定位技术,例如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本文就以上三种病理学常用的定位技术的方法进行综述。

1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技术

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广泛应用,病理学研究产生了划时代的飞跃。免疫组织化学是病理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是在蛋白质水平用各种特异性抗体检测细胞内各种抗原物质。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分为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铁蛋白技术、免疫金-银细胞化学技术、亲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等。

1.1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步骤免疫组化技术是在组织化学的方法上结合免疫学的理论和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免疫学的核心——抗原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用标记抗体追踪抗原,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于结合后的特异性抗体上的显示剂,如酶、金属离子、同位素等显示一定的颜色,并借助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镜对其颜色进行观察,以达到检测抗原物的目的[1]。

1.2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①特异性强,免疫组化中抗体与组织细胞中的抗原的结合是特异的。如白细胞共同抗原(LCA)显示淋巴细胞成分。②敏感性高,而今,由于抗生物素—生物素(ABC)法和链酶素—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的出现,使抗体的稀释度(代表敏感度)达到了上千、上万,甚至上亿倍,使免疫组化技术更加可靠。③定位准确,由于抗原抗体的结合是特异的,因而免疫组化技术可在组织和细胞内准确定位,对不同抗原在同一组织或细胞中进行定位观察,将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对疾病进行深入的研究。

2原位杂交实验技术

原位杂交是将组织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来检测合定位核酸的技术。它是用一段已知序列的核苷酸片断来检测细胞内是否存在欲检测物质的DNA或RNA,是比免疫组化更加灵敏而深入一个层次的检验方法。根据所选探针和待测靶序列的不同,核酸原位杂交有DNA-DNA杂交、DNA-RNA杂交、RNA-RNA杂交等。

2.1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原位杂交由于不需要从待测组织中提取核酸,可完好的保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将形态学与基因功能活动的变化相结合进行多层面的研究。主要应用:①细胞特异性mRNA转录的定位可用于基因图谱、基因表达和基因组进化的研究;②感染组织病毒DNA/RNA的检测和定位;③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各种功能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及其变化的监测;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⑤检测染色体的变化;⑥间期细胞遗传学的研究。

2.2原位杂交技术与免疫组化的比较

2.2.1两者的区别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染色技术相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共同之处均具有定位检测的功能,且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所不同的是免疫组化染色是用的是抗体,其检测对象是抗原,机制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是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检测;原位杂交使用的是探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与待测靶序列结合,是DNA或mRNA水平的检测。从实验方法来看,免疫组化染色操作相对简单,成本相对较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相对小;原位杂交技术无论从实验设计上,还是从实际操作上均较免疫组化染色复杂,成本的高低与试剂的种类和来源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直接选用商品化的标记探测和检测试剂盒的实验成本较高;荧光标记探针较非荧光标记探针的成本高,对样本及实验条件的要求较高,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2.2.2免疫组化与原位杂交双标技术双标技术是在同一张组织切片上标记两种不同的抗体或同时应用两种不同的检测手段,如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在不同层次来检测同一细胞上某些物质的表达是否有相关性的一种实验方法。与传统的单项检测相比,双标记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可以克服由于切片间各种差异而引起的时间或空间的样本误差。实验方法上先进行原位杂交会减少免疫组化过程中对待测DNA或RNA的破坏或影响,一般目前均推荐先进行原位杂交后进行免疫组化标记[2,3]。具体的操作跟单纯的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各自的方法一致。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①所用的实验设备必须经DEPC水浸泡或200℃烤箱过夜,操作时须带口罩及手套;②当杂交步骤完成后,切片必须认真浸泡及长时间洗涤至少超过30min。③作免疫组化的各步骤时间均须适当延长,以增加抗原抗体间的结合,杨青春等人研究发现每个步骤均延长2~3倍时间。④免疫组化显色后不需要用苏木精复染,以免遮盖核信号。

参考文献

[1]纪小龙,施作霖.诊断免疫组织化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7.5.

第3篇:免疫学实验技术范文

【摘要】:目的是了解免疫荧光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及其发展方向。免疫荧光技术又被叫做荧光素技术,顾名思义,是用荧光素标记技术对抗体或抗原进行标记,然后用于免疫学测定,免疫荧光技术是利用物质吸收光能会发光的特性来研究的。我国的荧光抗体技术, 多用于病原微生物的诊断,60年代随着荧光抗体极大的进步,显著地提高了荧光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这一技术在自身免疫病和抗原免疫组化定位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本文,以免疫荧光技术的临床表现为案例,分析其特点,方法主要有荧光抗体技术、荧光抗体染色法、荧光间接染色法。结果是:通过对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的研究,分析出其各种优缺点,在以后的医学运用中能够着重利用。

【关键词】:免疫荧光技术荧光抗体基本运用基本类型

一目的

目的是通过研究免疫荧光技术的方法了解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其发展的方向,通过荧光抗体技术、间接荧光抗体染色方法、免疫荧光法等几种方法的介绍,了解荧光技术的发展,并且了解其优缺点,并且对免疫荧光技术的具体在临床中的应用也作出了列举,使能够在以后的临床运用中避免和其缺点的碰撞而利用其优点的地方。

二资料

本分析共有20例患者,年龄分布在25-37岁,平均年龄为32岁,其中9例为甲型链球菌患者,5位是寄生虫感染的患者,6位肿瘤病毒患者,在近期的一个月内没有使用过激素的病人,在此类人中,无精神病患者和心脏功能衰弱患者,选择病例严格控制,我们确保被研究者都符合条件,确保本次对免疫荧光技术的实验结果的准确无误。

方法:荧光抗体技术、间接荧光抗体染色方法、免疫荧光法来分别比较其优缺点和其检测效果的运用。

三结果

荧光抗体技术在临床试验中已经用于对细菌和病毒等的诊断上,针对通过的方法鉴定主要通过这几方面说一下其结果。对于细菌的检验,其材料可以是培养物或者感染组织,这种方法叫其他来说能够看到普通光学显微镜看不到的病毒。在对寄生虫诊断上,间接荧光体技术运用广泛。对于自身免疫疾病的实验诊断中,对免疫荧光技术的运用较为广泛。对于荧光抗体技术的运用主要是分析流式细胞分析,能够检测出所测细胞的大小、拆散率等。

四讨论

免疫荧光技术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了医学和生物的许多方面,那么在本文中,研究免疫荧光技术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表现有哪些呢?大致从以下几种角度考虑:

1在细菌诊断中 免疫荧光技术在这里主要是用于对细菌和抗原结构的研究,例如甲型链球菌,能够利用这项技术做出快速的分析和判断。

2在寄生虫学中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在这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对于疟原虫、钩虫、蠕虫等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这些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学的机理方面的研究。

3在病毒学中免疫荧光技术在临床中应用最广的领域主要是对病毒学诊断,这主要研究与器官细胞的定位,此外还有对感染、肿瘤病毒的研究,一般研究表现是通过对血清中抗病毒的抗体研究来检测对脊髓灰白质炎或者狂犬病等。

4在免疫病理中 在临床中对免疫病理的运用主要是通过跟踪法检查对于球蛋白在沉淀中的开展情况,比如说对于天胞疮,一般会隐藏在真皮的基底膜中,对于一些隐性的病症也会要通过补体荧光的鉴定来测定其位置。

免疫荧光技术的运用还表现在对血液中B和T细胞的鉴定,在具体运用中对于器官移植的鉴定也有所涉及,此外还有对于组织中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组分的检测等等。

在研究免疫荧光技术的临床表现的同时,进一步需要的研究就是对于免疫荧光技术的基本类型,针对这点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直接法这主要是利用荧光标记的特点,并且将其和与之相应的抗体结合,从而来鉴定相对未知的抗原,这种操作方法简易灵活,但缺点是针对范围比较局限。

2间接法 这是利用免疫荧光抗体能够标记抗免疫球蛋白的作用来鉴定的,在具体操作中首先,用已知的抗体和抗原反应,然后增加免疫球蛋白抗体,可以看出形成的复合体能够就其发光部位来判断,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敏感性高,但缺点也存在抗体纯度不高,容易受非特异性荧光的干扰影响效果。

3、补体法 这是针对荧光标记抗不抗体,能够来对照抗原或抗体的原理反应,在具体操作中,首先已知抗体或未知抗原的反应,然后将其补充正常人体中新鲜血清,准备就绪后加入荧光标记抗体,可以看到在这里利用荧光抗体和其溶解的结合。这种方法只需将荧光抗体就能够得知系统中的其他抗原,但其缺点存在不稳定性,需要固定的抗体才能与之结合,不然会导致实验的失败。

4、双标记染色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免疫荧光技术能够将两种不同抗原在同一标本内分别染色的特点对其研究,在具体运用中,一般是将呈黄绿色荧光和成色荧光标记在不同的两种抗体中,在抗体中的不同颜色能够清晰的判断出两种抗体的含量和分布。

5、反差染色法 为了减少非特异性染色的运用,加强特异性免疫荧光的对比强度,对于某些组织的标本常见的方法是反差染色法,一般会以牛蛋白的白作为陈染,故名思议,反衬标记物的静电荷强,能够有效抑制非特异性染色,当伊文思蓝进入到染色体中时,会发出橙色的光,也就衬托出特异抗体的黄绿色荧光。

结论

总之,免疫荧光技术是标记免疫技术中最早的一种技术,把荧光免疫法按照不同的体系和测量方法如果进行进一步划分,还可以继续细分到若干种,在具体的临床试验中,由于一般的荧光技术在测定中的成本比较高,所以对其的判定也有一定的难度,但其与其他免疫方面相比,譬如和放射免疫技术相比,其在应用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主要通过几种研究方法对免疫荧光技术进行了分析探索,并且透视出免疫荧光技术的具体应用和前景,并且也希望免疫荧光技术这种古老又先进的技术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老而年轻的技术将会具有荧光技术这种

参考文献

[1]黄宇烽,《男性病实验诊断技术研究及临床应用临床检验知识更新讲习交流会资料汇编》,2001

[2]过祥豹,《现代临床薇生物学理论与实践跳一版》,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玉,1992,176-179

[3]武建国,《实用临床免疫学检验》, 第一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4]张风菊,《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1

第4篇:免疫学实验技术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免疫检验;历史;解决方法

1 引言

伴随着世界经济与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医疗技术的发展在现当代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临床免疫学检验工作而言,已成为现代医院诊疗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医疗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有效地对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进行控制已直接影响到临床的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也间接影响到最终地临床治疗效果。由于在整个标本采集的过程中免疫检验标本从采集到结果的检验需经历的环节较多,这就对临床医师对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以及争端方法的熟悉程度及综合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 临床免疫学检验的建立与发展

临床医学免疫检验自建立至今已经历了一百个春秋。自从19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很多学者专家开始从免疫动物或者携带有传染病病毒的患者血清中发现有能够治愈患者疾病的特异性结合病原体或其一系列的衍生产物的物质,而这些物质及为我们现在所熟识的抗体。就现代医学理念来讲,将能够引起人体体内产生抗体的物质统称为抗原。正是由于抗原以及抗体的发现,才促使现代医学专家学者开始对人类或动物体外抗原刺激体内反应产生抗体这一现象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随着免疫学理论以及分子生物学还有其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的新兴临床免疫学检验继能够有日新月异的发展。

3 提高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方法

3.1标本采集与设备管理的优化

作为检验分析前对质量控制的要求来说,检验人员首先需要做到对标本的采集和保存工作;密切注意整个样本采集过程中的样本采集的时间、止血带的使用时间和方法、采血的姿势、抗凝剂和稳定剂的选用情况。免疫检验工作,首先要求检验人员注意对整个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工作。不同的采样试验对所采集的标本的要求有所不同。对于大多数以病人血清为标本的免疫检验而言,采集血清的时间应在清晨被采集者未进食前为宜,保持针筒的干燥性,抽血完成后需要马上除去针头并将所采集到的血液注入到干燥的试管内,注意在整个注血过程中采样人员的注血速度不宜过快,不能对所采样本进行振摇等一系列不允许的动作,以防溶血。在将整个血清分离完成后,应及时送往检测,如需要求对所采试样进行保存的话,可将试样置于冰箱内冷藏,不宜速冻,以防止因为反复冻融而对整个检验结果产生不良的影响。作为对测定的血清标本的收集过程来说,激素类和治疗药物的使用要特别注意收集时间的变化以及检验人员的变化对整个测定结果的影响;其次,在采购人员对于相关仪器设备及试剂的选择方面也同样对整个测量结果有着十分大的影响;作为整个检验的执行者来说仪器设备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对检验结果的精确度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在整个检测结束后要注意地成套仪器的保养和维护工作,工作人员要经常对温度计、水浴箱、酶标仪、稀释棒、恒温箱、吸量管、分光光度计等临床免疫检验的仪器设备进行核定、校正以及检查等工作,从而确保仪器设备的使用性能,减少实验过程中因为仪器所引起的误差,继而来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目的,最终为意识的治疗及患者的康复提供最有用的保障。对于当今品鱼龙混杂,质量不一的试剂市场来说,慎重选择且经常对试剂性能进行有关试剂的检定工作是保证检验成功的重要因素。

3.2 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

人是整个免疫检验过程中的主体,是整个免疫检验过程中最积极、表现最为活跃的因素。在免疫检验过程工作的所有环节,都需要靠人来对整个试验进行操作和把握,最终实现对整个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的目标。因此,在整个临床免疫检测过程中检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会对整个免疫检验的质量和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就要求临床免疫检验的工作人员要每天按时对相关检测设备进行消毒、搞好实验室的卫生;做好相关实验仪器的定期检查工作:如冰箱、恒温箱、水浴箱、酶标仪、荧光显微镜等,做好对整个实验仪器的记录使用情况,并如实填写实验报告,按规定进行免疫检验的质控工作,并分析情况做好记录,签字等工作。

4 临床免疫学检验与生物技术

以现代新型科学技术为依托的临床医学免疫检验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现代免疫学研究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飞,其结果又在更深的层次以及更为广范的领域内促进了现代高新生物医疗技术产业的发展,能够使诸如细胞工程技术以及基因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近年来伴随着疫苗、基因工程抗体治疗以及重组细胞因子研制为主的生物工程制品产业有了蓬勃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免疫学防治的开展,对许多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起到了强有力的遏制作用,从而为挽救更多的生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 小结

因此,对于整个临床免疫检验的过程而言,对免疫检验做好全面的质量管理是确保整个临床免疫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保证。由于在对免疫检验标本进行采集到对标本进行检验的这个过程需经历很繁琐且比较复杂的一系列环节,因此,就要求临床医师必须要熟悉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同时,也要求护理人员及检验人员对临床免疫检验的各种影响因素要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每一个环节的操作须做到规范化,完全按照标准进行,以确保免疫检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淑贞,陈明涛,姚轶敏. 浅谈医学实验室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1(12) .

[2] 王建兵,郑松柏,徐建华,黄,庄俊华,梁伟雄. 三种临床化学检测项目测量结果准确度验证方法的比较[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9(09) .

第5篇:免疫学实验技术范文

【关键词】临床免疫学 检验实验教学 改革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061-01

《临床免疫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课,依据免疫学原理,抗原与抗体反应原理,利用各种敏感的标记、示踪技术,超微量地、特异地分析检测各种生理和病理的免疫学指标,进行疾病的诊断、疗效的评估和预后判断的一组医学检验项目。而实验课教学是临床免疫学检验教学的重中之重。由于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知识本身的抽象性、深奥性及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如何适应当代临床免疫学检验发展的时代要求,针对该课程知识体系的特点,有效提高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质量,已成为教学的关键。

一 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以往的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先介绍实验项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方法,然后学生按部就班地按照实验方法进行操作,直至实验结束。此种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第二,临床免疫学检验建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检验理论和技术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被广泛应用。临床免疫学检验在检验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核酸杂交技术的发展,将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知识和其他学科融合起来,涉及感染、肿瘤、移植、自身免疫病等,并由此衍生了许多学科,已发展成为检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柱项目,其与检验医学各分支学科既广泛联系,又相互交叉。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下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的需要。

二 在实验课教学中尝试改进教学方法

第一,引入PBL教学法。教学中,首先提出与本次实验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教师不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只起导向作用,维持小组学习向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PBL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较明显的优势:(1)学生与现实的联系得到了加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2)学生的学习更积极主动,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3)围绕问题将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4)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提高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

第二,多媒体教学与网络学堂平台并举。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可通过声、光、电技术将医学免疫学中的大量信息具体化,使原本枯燥、抽象、平铺直叙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除了进行多媒体课堂教学外,还应充分利用学校搭建的网络学堂教学平台。通过校园网建立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介绍各章节的重点、难点,提供参考资料、复习题、专业视频等学习资源,让学生理解课堂上的内容,也让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接受的情况,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第三,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时间。在完成正常的实验教学任务以外,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环境等条件,向学生开放使用实验室。学生仅靠课堂教学时间来学习并掌握医学检验实验技术是不够的,开放实验室可在多方面及深层次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为了适应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加大了实验室开放力度,每周至少有3个晚上开放实验室。通过开放实验室不仅缓解了学生实验时间不足的矛盾,也确保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第四,整合教学内容,使之适应学科发展和临床工作的需要。目前《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内容较陈旧,滞后于临床免疫检验发展的需要,一些实验项目临床上早就淘汰或为更先进的检测方法所代替,而实验课教学内容仍然停留在旧的检测方法的传授上,未与临床检验工作接轨。结合我校实际和未来临床检验的需要,我们开设了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提纯、双向琼脂免疫扩散实验、免疫电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等实验项目,以求更紧密地联系实际。另外,针对免疫学检验项目和仪器设备更新快的特点,我们与附属医院检验科取得联系,不定期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以了解临床免疫检验动态及最新检测方法和发展趋势,从而避免了实验教学和临床脱节,使学生熟悉、了解临床免疫检验常用仪器的操作规程和实验步骤,为今后免疫检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晓军、武建国.关于免疫学检验定位的思考[J].临床检验杂志,2007(5)

第6篇:免疫学实验技术范文

【关键词】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研究现状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66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553-01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第一本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的教科书出版了,经过20年时间的发展及研究人员的不断更新。免疫学检验已经在我国的临床医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一学科能够影响医学上的其它学科,甚至对生命产生影响[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涉及的内容已经延伸到分子生物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同时,医学其它学科应用临床免疫学的几率也在逐渐的上升,因此就奠定了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在现代医学中的位置。

1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发现及发展

临床免疫学检验学可的建立已经超过100年的历史,其主要在多种细菌感染实验中形成,起初一些学者主要研究传染病患者及免疫动物,经研究发现两者的血清中都有特异性质的结合病原体,此外还具有能够加快这些病原体形成的物质,有学者将这些病原体物质统一称为抗体,能够促进抗体形成的物质称为抗原。1900年Landsteiner等发现人类血型有ABO三个情况,自此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中诞生一种新型且重要的检验项目——血型鉴定[2]。1897年Kraus证实将细菌培养物滤液和对应的抗血清进行混合会产生沉淀情况,1898年Bordet基于补体溶血体系组建补体结合方案,1906年wassermann等创新使用补体结合方案来对梅毒患者进行诊断。1900-1930年期间,内毒素Shwartzman反应、血清疾病、过敏反应、调理作用、补体结合反应、皮肤反应、Arthus反应等逐渐广为人知,免疫疫苗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白喉类毒素预防、卡介苗等陆续出现。

2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实际应用现状

2.1鉴定血型与检测肿瘤标记物现今在应用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础上,为划分白细胞HLA类型奠定了基础,同时测定多种红细胞血型。通过对人促绒毛膜性腺激素、癌抗原125、癌胚抗原、糖链抗原19-9、前列腺特异抗原、癌抗原153、糖链抗原72-4、甲胎抗原等多种抗原进行免疫学检测,能够得到肿瘤患者的相关数据、信息及资料,辅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预防肿瘤再次出现[3]。

2.2检测细胞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检测方法主要依据生物学性质进行分析,例如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淋巴细胞毒试验、花环形成试验、溶血空斑试验等方式来获取,这样可以帮助医生更全面的掌握免疫情况。

2.3免疫细胞与血液学的测定随着各项技术的高速发展,医学领域对抗原及免疫细胞表层受体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多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可运用杂交瘤技术来获取,这就为免疫细胞的测定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4检测药物临床上常会运用药物进行治疗,一些药物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因而,对患者体内的药物情况进行全面掌握时非常重要的。对患者体内药物进行检测已经成为医生监控患者体内药量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检测患者有无吸食。

2.5检测鉴别传染性疾病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导致的,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染。较为常见的有:乙肝、流行性感冒、细菌性痢疾、结核病、流脑、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等[4]。

2.6检测蛋白质、酶、免疫因子人体中的每个细胞及重要组成部分均存在蛋白质,是由20多种氨基酸根据不同比例组成的,实时的在体内进行更新和代谢。酶是生物催化剂,免疫因子是免疫球蛋白IgG抗体。这些物质在人体内非常小的量就可以被检测到。

3小结

对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发展及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我们清晰的发现这一学科的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免疫学检验学科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更广阔及更深的层次内,推动了生物高技术的发展。可以确定的是,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研究还会为医学提供更多的新型药物,其在临床的应用和开发必然会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更加长远的影响,而且将会为社会创造更加深远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樊宁,孙福生.免疫学检验方法的进展和应用[J].医学综述,2011,23(07):452-453.

[2]曹雪涛.免疫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免疫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9,32(01):1026-1027.

第7篇:免疫学实验技术范文

[关键词] 免疫胶体金 兽医 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S85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268-01

免疫胶体金技术是把胶体金作为标记物然后作用于抗原体,使其与蛋白质等各种大分子物质结合,然后根据抗原抗体反应来达到检测目的的一种新型的相对成熟的免疫标记技术。胶体金是由氯金酸(HAuCl4)在还原剂如白磷、抗坏血酸、枸橼酸钠、鞣酸等作用下,聚合成为特定大小的金颗粒,并由于静电作用成为一种稳定的胶体状态。在弱碱的环境下胶体金是带负电荷,可与蛋白质分子的正电荷基团形成牢固的结合,由于这种结合是静电结合,所以不影响蛋白质的生物特性。根据胶体金的一些物理特性的反应,比如胶体金颗粒的大小、形状、颜色等,以及与其相结合的大分子物质所表现的免疫性和生物学特性作用,使得胶体金在免疫学及细胞生物学等领域被大规模应用[1]。

1 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胶体金颗粒制备方法

胶体金标记,实际上就是胶体金将蛋白质等各种大分子吸附到胶体金颗粒表面的包被过程,这个过程中的主要原理是由于胶体金颗粒表面是呈负电荷,而蛋白质等各种大分子呈正电荷,两种电荷基团由于静电吸附作用而牢固结合。而胶体金颗粒大小不一、颜色各异,其制备可以利用抗坏血酸还原法和柠檬酸还原法等方法从氯金酸中快速提取。在制备过程中使用的玻璃器皿必须清洗干净,要使用优质的氯金酸,否则会影响到胶体金颗粒的稳定性。胶体金颗粒能够强力吸附蛋白质等各种大分子物质,与免疫球蛋白、毒素、抗生素等各种非共价进行有效结合,因此在临床试验及各种医学研究中成为实用的器材,被广泛应用[2]。

而免疫胶体金技术就是利用胶体金颗粒的各种物理特性,及其与蛋白质等各种大分子结合能够改变颜色,在显微镜下容易进行观察研究的特点而研发的。胶体金颗粒在与蛋白质结合时在显微镜下会呈黑褐色;当这些标记物大量聚集时,在肉眼下会呈红色等,因而适用于定性或者半定量的快速免疫检测法,而且标价后的大分子物质活性不会发生改变 [3]。

2 免疫胶体金技术的优点

2.1 使用方便快速,便于基层使用和现场使用,免疫胶体金的所有反应能在十五分钟内结束;

2.2 免疫胶体金技术使用的成本低,不需要购进特殊的仪器设备;

2.3 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应用范围特别广泛,可以满足不同的检测条件;

2.4 免疫胶体金技术可以进行多项检测,增加样品的使用率,降低成本的同时解决了一些样品难以取得的困难;

2.5 胶体金技术中的标记物性质稳定,标记样品的保存时间较长,保存条件要求较低,并且没有信号衰减现象;

2.6 胶体金本身呈红色,易于研究,减少了酶标需要加入发色试剂等致癌性底物,降低了危害。

3 免疫胶体金技术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当前,我国畜牧正处于逐渐的发展阶段,由于各种不利因素的存在导致畜牧兽医防疫工作存在诸多的问题。首先,我国目前多数地区没有按照国家规定建立符合要求的兽医疫病区,关于防疫工作的教育宣传相对不足,导致大部分散养殖的农户缺乏动物疫情相关的专业知识,没能在养殖过程中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防止动物疫情的发生。其次,目前我国动物疫情的防疫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必要的设施设备,使得防疫工作无法顺利的开展。再次,基层防疫工作人员素质不够高。动物的防疫工作不像人类的防疫工作一样受各个单位重视。在动物实施防疫工作中,常常出现一针多畜的现象,缺乏必要的消毒工作。另外,由于国家在动物防疫方面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使得工作人员缺少工作热情等。可见,我国畜牧兽医防疫工作存在极大的问题,应急需采取相关措施改善这种局面。

而免疫胶体金技术具有使用方便快捷、成本低、应用范围广、标记物稳定性强、健康无害等优点,适合在兽医临床中大力推广。在兽医临床上,可以利用胶体金技术制备的试纸对畜禽病毒类疾病进行诊断,有利于对畜禽类疾病进行有效的检测和预防。例如,王长美等用根据临床症状和病变情况、免疫胶体金试验以及病毒分离和鉴定,快速诊断证实鹅群患禽I型副粘病毒病。王爱华等兽医学研究人员采用15nm的胶体金颗粒作为实验的标记物,制备出用于检验鸡减蛋综合征病毒(EDsv)的胶体金试纸条。这种胶体金试条纸可以检验出浓度约为1.35“g/mE的纯化EDSV。同时程安春等利用银加强胶体金探针检测提纯的鸡减蛋综合征病毒(EDSV)抗原的最低检出量为0.1 1719斗g/mL,用这种检测方法检测了人工感染的50只鸡采集的样本,对卵巢、输卵管峡部、咽喉部、软壳蛋的阳性率均为100%,粪便阳性率为92%。王泽霖等采用胶体金标记纯化的羊抗鼠IgG,建立了一种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进行检测的银加强金标免疫技(Sliver-enhanced colloidal gold assay,SECGA),SECGA检测抗原可用IBV早期检测,具有群特异性,快速,敏感,简便,结果易判定。

4 结语

免疫胶体金技术具有使用方便快捷、成本低、应用范围广、标记物稳定性强、健康无害等优点,在兽医临床疾病诊断和检验检疫中得到了大力推广,尤其是在基层、农村等实验设施较差的地区更应得到普及。随着免疫胶体金新的标记物和制备方法的发展,免疫胶体金技术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蔺俐仲,徐春志,靳朝.免疫胶体金技术及其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J].动物医学进展,2007,02:106-109.

第8篇:免疫学实验技术范文

[关键词] 肿瘤;免疫治疗;政策;生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5(b)-0169-04

[Abstract] Tumor immunotherapy has made important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but still be a chaotic situation because of the imperfection of related system and lack of standard production and treatment procedures in China. To improving tumor immunotherapy regula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tumor immunotherapy policies at present, and studies international advanced biological therapy research and regulatory conditions by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empirical analysis.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in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tumor immunotherapy products are both regulated by corresponding biological product management offices which belongs to state drug administration, they have a strict standard system from immunotherapy clinical trials, productions and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s. On the other hand, Japan adopts double-track mode. The paper here suggests that treatment codes and standards of tumor immunotherapy should be issued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delegate third party to supervise the strictly implement.

[Key words] Tumor; Immunotherapy; Policy; Biological therapy

恶性肿瘤是目前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类疾病。肿瘤免疫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患者带瘤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得到相当的重视和发展,然而中国却因为对肿瘤免疫治疗监控和管理不完善形成鱼龙混杂的市场,屡次导致患者上当受骗,加重医患矛盾,严重阻碍肿瘤免疫治疗研发进展[1]。对肿瘤免疫疗法的相关制度进行完善和监管,不仅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使然,更是为公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做贡献。

肿瘤免疫疗法作为除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后的第四大治疗方法,其核心是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2],主要分为主动免疫疗法和被动免疫疗法[3]。肿瘤的主动免疫疗法是用抗原性的肿瘤疫苗刺激患者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肿瘤特异性抗原的免疫应答,可以较好地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尤其针对术后微小的转移瘤灶和隐匿瘤[4]。而肿瘤的被动免疫疗法则是给机体输注外源性免疫效应物质,激发机体免疫功能,进而发挥治疗作用,主要包括抗肿瘤导向治疗和肿瘤过继性免疫治疗[5]。

1 中国肿瘤免疫治疗监管现状

2009~2016年间中国对肿瘤免疫治疗的相关监管措施,见表1。

尽管原卫生部/卫生计生委制订上述管理办法,明确肿瘤免疫治疗的分类,却始终没有出台相应的管理细则,导致其监管一直处于模糊地带。部分商家唯利是图,利用法规和监管的空白随意设立肿瘤生物治疗科室,夸大肿瘤免疫治疗效果的宣传以牟取暴利[6]。自《自体免疫细胞(T细胞、NK)治疗技术管理规范》将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列入第三类医疗技术并允许首批临床应用以来,已有百余家三甲医院开展该项技术,且有明确的收费标准,部分省市进入医保和新农合。肿瘤免疫细胞治疗在国内开展活跃,即使在经济不发达的省份同样有所发展[7],收费方式不尽相同,见表2。

2 国外生物疗法监管与应用现状

2.1 美国肿瘤生物制品监管现状

作为科研大国,美国对肿瘤免疫治疗的投入和支持全球领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为了促进肿瘤生物治疗行业的研究与发展,在制度与法规上对生产研发单位给予引导和支持。FDA生物制剂评价和研究中心(CBER)主管生物制剂领域,肿瘤疫苗和免疫疗法则由其下属的细胞、组织、基因治疗办公室(OCTGT)负责,采取分级分类管理模式,从采集到风险评估,对每一步都进行明确的界定,按照风险的高低进行分类管理。同时,CBER拥有一支专业的科学家骨干队伍,包括生物学领域实验室及非实验室专家,其主要工作职责是在联邦法律的背景下,合理合法地监管生物制剂产品生产研发,引导生物制剂产业良好发展。

FDA对肿瘤生物治疗产品的监管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8]:①生产规范和质量标准。对肿瘤生物产品的生产规范和质量标准进行重点监管,即从源头把控产品质量。首先,控制生物产品的细胞组成至关重要,以避免不明确的细胞成份影响产品性能;其次,生产过程严格无菌,鉴于产品的生物特性,易受微生物污染,因此生产过程的无菌控制以及成品的微生物检查至关重要;最后,FDA提倡建立产品流向追踪链条,以便随时能掌握产品流向[9]。②临床试验。为保证安全,细胞和基因疗法临床试验的质量应时刻监控。这类临床试验的难点在于选择恰当的研究群体、最佳端点和统计临床效益示范的评价,并且需要临床前研究的数据证明药品的毒理和药理特性来证明该药的安全性。FDA关于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临床试验早期阶段指南,以指导产品申请人合理设计临床试验。

FDA在保证公众用药安全健康的前提下,规范肿瘤生物治疗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其出台的相关指导文件、开发的创新工具,目的在于促进生物治疗产业的发展,促进肿瘤预防性和治疗性疫苗的创新性研发。

2.2 欧盟生物产品监管现状

欧盟药监部门针对肿瘤免疫治疗设有专门治疗委员会及相应管理专家,对各类细胞治疗进行科学的评估,准许、变更、终止、撤回均有一套标准流程。细胞免疫疗法在欧洲得到良好的支持和发展[10],2006年欧盟药监局针对细胞免疫疗法效能评估了指南(Guideline on potency testing of cell based immunotherapy medicinal products for the treatment of cancer)[11],针对细胞免疫产品的效果进行评价和测量。DC抗原载体和T细胞过继转移疗法被归类为体细胞疗法,因此适用于体细胞指南(Directive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6 November 2001 on the Community code relating to medicinal products for human use)[12]。在欧洲,肿瘤免疫治疗有被列为药品管理和使用的趋势,相关监管制度见表3。然而目前的监管政策与指南尚未跟上产品发展步伐,亟需更新相关指南[13]。

通过对芬兰、荷兰、瑞典、英国的医疗技术评估进行对比和分析,研究认为这些国家相关国家机关或社会机构在医疗技术评估和准入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3]。芬兰的卫生技术评估所,通过提供方法学、经费和技术支持,参与全芬兰的评估项目,其合作伙伴包括大学、医院、健康中心和其他多种机构。荷兰《医院供应法》第18条授权政府直接控制医院提供的技术服务,给予卫生部长发放高技术服务数量许可证的权力,并设立医学调查基金,每年拨款3600万盾用于评估各类新老医疗技术。瑞典卫生技术评估委员会关注的不仅仅是医疗技术,还包括不同技术、手段以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的经济、伦理和社会学问题,以及有效地传播卫生技术评估结果。英国卫生技术评估协调中心向技术评估委员会、顾问组和用户意见征集报告,以指定专项研究,回答相关问题,结果以报告形式出版。各国的医疗技术准入、评估制度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由于制度本身存在的不确定性,仍需要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2.3 日本肿瘤免疫治疗监管体制

日本主要采用双轨制的管理理念,既接纳把肿瘤免疫治疗当成药品类进行申报,也可按照先进治疗技术标准启动临床试验,当然二者临床前研究同样需要规范完备[14]。从创新技术的层面进入临床,以先期的预实验方式申请,如果安全有效,则可再次按照药品方式和渠道进行申报,即两个途径均可进入临床试验的双轨制。同时,为了刺激医疗经济的发展,推动肿瘤免疫细胞治疗在临床的应用进度,日本新政规定,肿瘤免疫细胞治疗完成一期临床便可上市销售[15]。

3 建议

长期以来,我国把干细胞治疗这类作用机制复杂的治疗方法归类为第三类医疗技术,由卫生计生委主管,指定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审核机构进行审核的模式进行监管,旨在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但在实际临床推广过程中,却出现技术的滥用、诊疗项目杂乱、医疗机构自行开诊、政府审批监管职责含糊等情况,正规研发的产品申报审批程序困难重重,甚至停滞,卫生计生委的“不作为”直接导致很多生物治的课题进程滞后,严重影响了人们生命健康。因此,完善我国肿瘤免疫疗法相关法规,促进干细胞疗法研究向临床成果转化迫在眉睫。

3.1强化肿瘤免疫治疗的管理

肿瘤免疫治疗是一项医疗技术,从技术方法及国际管理经验角度,应主要由国家食药监局(CFDA)监管,但其不完全是药品,尤其是被动免疫疗法,不能完全照药品的监管模式来管理[16]。目前已经开展肿瘤免疫治疗项目的医疗机构需要重新审核其临床资质,严格准入管理,规范市场活动。监管部门管理职责根据实际情况细分,具体落实到部门、人员身上,提高监督力度、严格执行相关管理规定[17]。

3.2 制订统一标准和规范

肿瘤免疫治疗需要将人体提取的免疫细胞经实验室处理、修饰、扩增、鉴定后再回输给人体,其中涉及到的每一步都要有权威的执行标准。扩增所得的免疫细胞制剂应与所有药品一样,做到“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生产制备环节需要在具有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条件的企业实验室中完成,由专业配送公司配送到临床医生手中。每例患者每批次的细胞制剂就相当于一个批号的药品,其质量控制应最大化地在生产过程中实现[18],因此需要制订出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为临床治疗做为参考,严格规范临床治疗行为。

3.3 放权第三方监督

为深化落实简政放权,加大监督管理力度,肿瘤免疫治疗的管理应鼓励第三方监督。作为独立的实体,第三方可以以居中裁判的立场参与进来,定期组织专家对相关医药企业、医疗机构进行突击检查,确保其治疗流程符合标准和规范[19]。另外,公众参与也是制度合法性的来源和根据。社会公众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直接关联人,更容易发现细微、潜在的问题,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将问题及时曝光处理,能有效预防问题发生、保障患者利益[20]。

综上所述,中国肿瘤免疫治疗整体处于研发初期阶段,在研发和渠道储备上有待进一步深化。国内技术储备多数停留在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治疗技术仍相对处于初期阶段。要推动我国生物治疗产业的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主管部门与相关领域的沟通合作,消除误区,结合国内外现有法规以及生物治疗自身的特点,制订适合我国肿瘤免疫治疗监管的法规,加快我国肿瘤免疫治疗技术进入临床验证的速度,为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 吴艳红,王慧茹,邓振领,等.肿瘤生物免疫治疗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14,32(26):27-36.

[2] 潘秀英.完善我国肿瘤免疫治疗相关制度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3] 张立煌,王青青.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及展望[J].浙江大学学报,2010,39(4):339-344.

[4] 任军,黄红艳.靶向免疫检查点的肿瘤免疫治疗现状与趋势[J].中国肿瘤临床,2014,41(7):415-419.

[5] Lucas S,Coulie P. About human tumor antigens to be used in immunotherapy [J]. Seminars Immunol,2008, 20(5):301-307.

[6] 王小宁.“雾里看花”的中国生物治疗产业[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2,7(3):161-163.

[7] 傅俊英,赵蕴华.中国在干细胞领域的相关政策、资助情况及成果产出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49):9256-9261.

[8] Ashim K,Mitra A,Agrahari V,et al. Novel delivery approaches for cancer therapeutics[J].J Controlled Release,2015,219(21):248-268.

[9] Bross P,Fan C. Regulation of biologic oncology products in the FDA's center for biologics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J].Urol Oncol,2015,33(3):133-136.

[10] Hartmanna M,Nicolaib C. Approval probabilities and regu?鄄latory review patterns for anticancer drugs in the Euro?鄄pean Union [J]. Crit Rev Oncol Hematol, 2013,87(2):112-121.

[11] Pearce K,Hildebrandt M,Greinlx H,et al. Regulation of advanced therapy medicinal products in Europe and the role of academia [J]. Int Soc Cell Ther,2014,16(3):289-297.

[12] Kaul S,May S,Luttkopf D,et al. Regulatory environment for allergen-specific immunotherapy [J]. Allergy,2011, 66(6):753-764.

[13] 学宝,李大平.国外医疗技术准入制度比较[J].中国医院管理,2006,4(26):15-17.

[14] 李光申.台湾地区干细胞治疗的研究方向及新进展[J].转化医学杂志,2014,3(4):207-208.

[15] Sasco A. Cancer and globalization [J]. Biomed Pharm?鄄acother,2008,62(2):110-121.

[16] Aqui N,June C. Post-transplant adoptive T-cell immun?鄄otherapy [J]. Best Pract Res Clin Haematol,2008,21(3):503-519.

[17] 蔡卫梅,李伟伟.自体CIK细胞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老年术后直肠癌的临床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8):1564-1567.

[18] 丁洋,刘永军.肿瘤DC-CIK细胞生物治疗产业的国际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药物评价,2015,32(2):122-125.

[19] 张斌,陈虎.肿瘤免疫细胞治疗的质量管理和疗效评价[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5,22(1):8-15.

第9篇:免疫学实验技术范文

摘要:

“免疫学”课程是生物、医学、药学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丰富,交叉性、实践性强。我们将目前主流的移动社交媒体软件———微信应用于“免疫学”理论课的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教学改革实践。用微信引导学生学习“免疫学”课程、提供交互学习环境、评价学习效果,把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讲解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引导学生讨论,初步实现微信辅助的“免疫学”混合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免疫学;微信;混合教学

“免疫学”课程是国内外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校以及师范类高校生物、医学和药学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近年,我们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免疫学”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探索,借助目前主流的移动社交媒体软件———微信的力量,逐步构建一个便捷、轻量级的互动学习平台,让学生更有效地完成课前知识的获取、课堂知识的学习和课后知识的内化,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1“免疫学”课程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免疫学是一门多边缘、多交叉的学科,在抗体生产、检验检疫、医学检验、农业研究、微生物研究、基因工程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向中都有大量应用。我国政府近年来大力扶持人类和动物疫苗、生物制剂、免疫细胞等免疫产业发展。以广东省为例,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区已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完整产业链,每年都有不少高校毕业生进入相关高新技术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工作。因此“免疫学”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为学生在后续多门课程和生产实践中运用免疫学原理打下坚实基础。“免疫学”课程涉及的概念和技术多而复杂,缺乏实践基础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把复杂、枯燥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思路生动有趣地呈现给学生,如何在课外引导学生积极完成知识内化,是“免疫学”课程教学的难点。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相关课程包括“免疫学技术”和“免疫学基础”,是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每年200余名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是两个专业后续多门理论、实验课程和专业实习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作为一门发展迅速、紧密结合生产实践的大学专业基础课程,“免疫学”应该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向学生提供学科的研究思路、应用实例和最新进展。我国“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免疫学”课程的课时一般为36理论课学时+16实验课学时(理学)或48~64理论课学时(医学)。作为地方高校,在本科培养模式改革减少总学时、压缩理论课学时的趋势下,目前广州大学两个专业的“免疫学”课程各设32学时,未设置实验课时。教学学时不足、缺乏实验课设置引发了不少问题:“免疫学”的不少内容在课堂上只能一带而过,教师没有时间详细讲解、分析和拓展,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多而分散的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容易遗忘和混淆;课堂外也缺乏教师的直接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和知识内化水平低,很难在后续的学习和实践中应用“免疫学”的知识和技术。

2移动社交媒体微信辅助“免疫学”课程教学的价值

2.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

2015年1月,微信的使用人数已超过5亿,与QQ并驾齐驱,成为移动互联网上最主要的社交沟通工具。据《微信2015年数据研究报告》统计,微信的主要用户群体是18~26岁的青年,20%的微信用户是大学生,55.2%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10次以上。高用户黏性使微信成为用户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而用户在微信上获取资讯的最主要方式是公众号(41.1%),80%的微信用户关注了公众号。根据我们在广州大学城高等院校的小范围调查,98%以上的本科二至四年级学生使用微信,每日多次的使用频率让微信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作为辅助移动教学的平台工具,微信特别适合免疫学这类知识点繁多的课程。我们建立了“免疫学课程”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以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课程学习。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用一两分钟甚至几秒钟的时间在微信上浏览教师推送的学习资源,进行碎片化学习,使学习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有助于提升课程的参与度。通过微信开展移动教学,学生和教师都无需安装新软件,学生通过查看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参与学习,学习和社交可以无缝对接,无疑会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触频率;教师通过微信官方网站或微信手机版便捷地管理、控制移动教学的全过程。微信的手机版、PC版和网页版界面简洁易操作,有助于提升学习的体验和乐趣。

2.2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采用混合教学模式,通过微信推送的形式向学生提供丰富、智能化的互动学习体验,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更感兴趣。教师课前用微信推送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思考题,引导学生利用零散时间自主学习基础内容。在课堂上由课前思考题引出课堂讲授内容,有针对性地解决师生在微信群中讨论时提出的问题,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来引导学生思考“免疫学”课程的重点、难点,将课堂灌输式教学逐渐转变为启发式教学;用微信进行快速的实名制投票和小测验,可以代替传统的课堂点名,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外,通过微信公众号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答疑解惑,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有助于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和课堂的凝聚力,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3微信辅助“免疫学”课程教学的方法

3.1使用微信的功能,让所有学生加入“免疫学”课程移动学习平台

移动教学开展的前提是让全体学生加入课程学习,并保证在微信平台中能有效地识别用户(学生)的身份信息。我们设置了“免疫学”课程的“微信教学班”和“传统教学班”。对于“微信教学班”,教师在第一次课的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免疫学”课程的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及其使用方法,让学生通过扫二维码“摇一摇”“附近的人”或者搜索的方式加入微信移动学习平台。同时要求学生向微信公众号发送姓名、班级、学号,在微信群中修改昵称,便于教师在微信管理后台中建立起身份识别信息。

3.2用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功能,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课内启发性学习

我们选择紧扣“免疫学”课程特色的教学内容,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设计课堂内外的学习内容。在本科生专业课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的情况下,我们根据课程进度,通过微信平台按时间点推送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外形成主动利用微信平台自主学习的习惯,将课堂时间更多地留给重点、难点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理解课程内容。比如,我们将“疫苗接种”内容按知识体系的先后和难易程度分为相互关联的4个模块:疫苗接种原理、抗体和细胞介导的保护作用、免疫接种和疫苗制备。教师使用微信公众号的群发功能,在课前推送课程进度、资源列表、思考题和学习任务表,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疫苗接种”4个模块的基础知识,明白需要在什么时间学习什么资源。有了课外自主学习的基础,就可以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更多地通过重温科学发现的过程、接触学科前沿来深入理解课程内容。课堂上教师用EdwardJenner发明牛痘接种的故事和现代多种疫苗的特征引入重要概念,用感染后抗体和细胞介导免疫的时间轴动画形象地介绍抗体和细胞与感染作斗争的过程,让学生简单地讨论、总结,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发展历程将4个模块的基础知识联系起来,此时通过微信推送小测验,引导学生总结、思考疫苗的特征。最后以当前广泛使用的Salk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为例讲解疫苗制备,尽可能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在课堂讲授的最后,通过PPT和微信推送的形式,针对4个模块的内容给出拓展阅读的链接,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本校图书馆资源,通过中国知网、万方、PubMed、Elsevier等文献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查阅的效果在下一节课上通过提问或课堂小测验的方式检查。对“疫苗接种”感兴趣的同学以调查报告、小论文的形式提交课程大作业,作业评分计入课程期末成绩。

3.3通过微信群提供交互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免疫学”课程的主观能动性

在“免疫学”课程微信群中,师生、生生之间可以随时交流与讨论,将学习与日常的交流整合在一起,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从单向传授变为多向交流,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精神,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希望私下提问的学生也可以随时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留言,教师通过查询留言进行一对一的解答。比如,课堂教授和微信推送使不少学生对“疫苗接种”产生了浓厚兴趣,超过60%的学生在微信平台、微信群中参与了讨论,近20%的学生就亲友的疫苗接种史、疫苗的生产流程撰写了课程小论文。

3.4按需推送图文、视频、语音等免疫学资源,解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我们借助微信初步实现了“免疫学”课程教学的个性化、定制化。“免疫学”课程涉及的概念和技术多而复杂。根据教学目的,教师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其形式包括微课视频、动画、图片、语音、文字等,其内容除了免疫学基础知识,还包括理论课堂上因学时不足难以兼顾的拓展内容。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进度、学习要求上的差异,“免疫学”课程的教师在微信公众号中提供了不同深度、广度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自由使用。“免疫学”课程微信公众号的功能菜单有“作业”“课程资料”“拓展资料”3个栏目,每一个栏目下有若干子菜单,例如“课程资料”栏目下有“参考书”“课程课件”“课下思考”“技术方法”子菜单,学生点击后会收到推送的图文、视频、音频等消息,再根据学习需要选择阅览或参与互动。“课程课件”“课下思考”栏目承载了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学生必修的学习资源。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不足无法在课堂上讲授的课程内容,如实验操作视频、前沿技术、学科进展等,可以作为拓展学习内容放在“拓展资料”和“课程资料”中的“技术方法”里,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点击学习。

3.5用微信跟踪、控制和评价学习过程,提升教学效果用微信辅助

“免疫学”课程教学的效果最终需要量化。我们设置了问卷、测验、作业、讨论参与度等评价指标,借助微信的投票、链接外部网页、自动统计的功能,每学期收集1~2次问卷、4~6次随堂小测验结果,通过微信群的消息记录和混合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讨论参与度,结合1~2次大测验和1次大作业的成绩,综合评价微信辅助“免疫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用微信平台收集反馈评价不受时间、地点、学习进度的限制,能降低学生参与的门槛和教师的工作量。学生可以在“免疫学”课程微信公众平台内提交问卷、测验、作业,主动获取学习资料,在微信群中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老师同学们交流,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还可以通过微信,对教师授课的方式方法等提出建议或意见,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保证师生的教学活动是一个有效的“环路”。第一堂课建立起的实名信息保证了所有学生在课程微信平台上进行的操作都是实名制的,教师可以方便地在管理后台上查到统计信息,获取学生参与交流协作、提交作业测评的数据,了解学生使用课程微信平台的频率和参与讨论、测验的结果,评价学习效果和学习深度并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中。这样,教师可以方便、及时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需求,对知识内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帮助,这种反馈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初步实践的结果显示,“免疫学”课程“微信教学班”的大多数评价指标优于“传统教学班”。

4总结

用微信辅助“免疫学”课程教学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传统教学方式变革和实现教育教学创新的一次初步尝试。我们在多年教学的经验基础上,针对“免疫学”课程的特殊性,用目前主流的移动社交媒体软件微信设计构建相应的免疫学课堂支撑系统,并结合实际课程研究该支撑系统对课程课堂教学的影响。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用微信辅助“免疫学”课程教学的初步实践显示,微信能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点,解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使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最终有效地提高了“微信教学班”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成绩。微信也特别适合翻转课堂的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和课程要求通过微信推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将课堂时间全用于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虽然我们将微信初步应用于“免疫学”课程的教学,取得了部分结果,但还需要优化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足,如何促进他们在课外自主学习;极少部分学生不习惯用微信辅助学习,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参与到微信学习的群体中来。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研究如何更好地借助微信的力量提高“免疫学”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逐步实施“免疫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袁磊,陈晓慧,张艳丽.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以“摄影基本技术”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2,(07):128-132.

[2]宁熙平,郝刚,吴鸿.基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植物学课程教改结果分析[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3):13-16.

[3]林娟,周选围,吕红.翻转课堂在大学通识课程“改变生活的生物技术”的教学实践探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1):6-11.

[4]陈婷,施菁,崔勤敏,等.基于微信的混合式教学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浙江医学教育,2015,(4):13-15.

[5]吴思茗,左扬扬,孟琦.基于微信及微信公共平台的翻转课堂模式探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1):44-47.

[6]王晓玲.微信与QQ支持下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之比较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1).

[7]钟志荣.基于QQ群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及其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1,(08):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