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谈初中数学的核心素养培养范文

谈初中数学的核心素养培养精选(九篇)

谈初中数学的核心素养培养

第1篇:谈初中数学的核心素养培养范文

关键词:社会调查 实践模式 职业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c)-0208-02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素质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表现[1],着重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指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2],包括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革新创新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3],是与人的生理、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的行为表现,是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执行能力[4],社会实践是一条重要培养途径。

1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调查实践新模式

笔者以指导的社会实践活动《农村沼气的使用现状与发展前景》为例,就学生社会调查类实践活动模式(见图1)的建立、如何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进行探讨。

1.1书写可行性报告――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初级阶段

项目成员独立上网查询、获取有用信息,讨论后设计调查方案,教师修改后形成可行性报告。可行性报告要阐明项目意义、研究内容、实施方案,即:学生做什么、怎么做,虽是纸上谈兵、却必不可少。该项目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的万田乡山后徐村和姜家山乡三山村实施,采用逐户上门发放问卷并当场填写、与村党支部成员座谈、查看村财务帐目、走访相关职能部门四种方法获取调查数据,汇总信息、分析数据后书写结题报告并汇报。学生独立查询资料、判断是否有用,培养自我学习能力;完成对获取信息的加工处理才能参加讨论,培养信息处理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方案中的不足,培养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帮助他们学会发现、分析问题,并引领他们找到解决的办法,使可行性报告得以完善。

可行性报告制定得越合理、越细致,获得的数据就越详实,越有利于激发学生实践兴趣。本阶段是前期筹备阶段,是确保社会调查成功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初级阶段。

1.2 实地调查、处理信息――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关键阶段

该阶段对项目的成败起决定作用,是构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关键阶段。为了确保问卷完整性、数据可靠性,学生上门走访了198家农户、80个养殖户以及养猪场、休闲山庄各一个,发放278份调查问卷、收回228份有效问卷。所有问卷均由学生当场记录,完成问卷统计、访谈结果汇总后制定座谈会提问大纲,经小组讨论、指导教师审阅确定提问内容、完善第二轮补充问卷,然后召开村党支部成员座谈会、逐户发放第二轮补充问卷并收集答案。调查问卷与座谈会提问内容有关联、但不完全相同。最后,带着怎样解决冬季产气不足、如何确保沼气安全和定期维护检修3个问题走访沼气工程有限公司、林业局、能源办以完善调查资料。

学生利用烧饭时间近距离观察沼气的使用及其效果、考察其安全性,与村民交谈获取详细信息并逐一记录,培养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参加各养殖户和养猪场劳动,锻炼意志、培养吃苦精神;获取的信息用计算机加工处理,确定座谈会的提问内容、完善第二轮补充问卷,培养信息处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查看帐目,学会分析数据、推导结论,加强数据及信息处理能力,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发现本质,领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汇总调查问卷、座谈会结果后决定走访林业局、能源办、沼气工程公司,是学生学会思考、发现问题的表现;通过交谈、摄影等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中途增加休闲山庄考察是学生创新的结果、学习领悟能力提升的标志,使调查内容涉及面更广泛、提供的资料更详实;每周进程以新闻稿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校团委汇报,提高了文字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可见,该阶段是构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举足轻重的阶段。

学生敬业负责,积极主动、细心认真地展开调查,适应能力强、能吃苦耐劳,踏踏实实地完成调查任务;通过直观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际情况、充分认识党的富农政策优越性,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展现出超越自我、勇于挑战、追求卓越的进取心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极大地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个人品质的完善,是他们成才之路上不可或缺的经历。

1.3 书写总结报告、汇报、结题――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阶段

该阶段既是实践成果的体现阶段,也是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阶段。分别从沼气池的建设费用及其国家财政补助金额、节约电费煤气费、沼渣用作有机肥开展绿色种植三个角度调查经济效益,对比沼气使用前后两个村的环境美化和卫生改善的实况突出了安装沼气的社会效益;不仅调查了村民、养猪场使用沼气的经济效益,而且补充了未安装沼气的休闲山庄采购并帮助村民销售自产的农产品、安排部分村民就业、部分赢利用于改善村环境并安装体育设施,有力佐证安装沼气的优越性。涵盖面广泛的研究对象、科学的数据收集方法、丰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为统计数据的高准确性、高精确度提供了保障,为该社会调查项目获奖奠定了基础。

总结报告中,通过作图一目了然地介绍沼气池的建设费用及国家财政补助金额、电费煤气费节约情况;采用图片形象地对比了沼气使用前后村环境变化和卫生改善的情况;用文字描述沼渣用作有机肥、养猪场使用沼气的经济效益以及休闲山庄开业后给村民带来的实际利益;用表格对比了两村的村人口总数、占地面积、村民总户数、沼气用户数、种植果树数、沼气安装率、沼气用户的年节约电费煤气费的差异,并分析了原因……;在观察安装沼气优越性的同时,还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并向职能部门反映,使总结报告有深度、有内涵。最后从中提取精华内容,压缩后制成PPT文档向学校汇报并获奖。

书写总结报告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系统分析能力、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数字应用的能力、思维辨别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能力,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该调查实践模式的特点

社会调查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初级阶段,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该模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2.1 具有普遍适用性

适用各年级的学生,帮助低年级段学生提高职业核心能力、检验高年级段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实际水平,前者注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后者注重提升职业核心能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教师均可指导社会调查活动。

2.2 学生个人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同时提高,情商和智商同步提升

收集、获取信息过程中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组织纪律性;分析与处理信息过程中运用计算机、数理统计等多种技术,提高数学运用能力、理解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领导、管理团队的能力以及计划与组织活动的能力。

2.3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令其终生受益

短暂的社会调查活动可以持久地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创造能力、批判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能力,对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着无限的帮助。

总之,调查类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而言起点低、在教师指导下各阶段学生均可开展,但它对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却行之有效、多多益善,帮助学生适应今后的岗位转换、职业的转变却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顾艳霞,杨小燕.论素质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3):1-5;

[2] 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办公室.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测试)大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第2篇:谈初中数学的核心素养培养范文

[关键词]课程地图;应用型人才培养;行业需求调研

[中图分类号] G64 [文I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125-03

高校对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的首要问题,是应该详细了解用人单位对于应用型人才的素养和能力的具体要求,通过了解企业对于学校提供的课程的意见反馈,来调整以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编制课程地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应用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帮助应用型高校学生清楚明白地进行未来职业生涯规划。[1]

一、调研方法说明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通过行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初步确定人才规格、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进而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编制课程地图打好基础。本次调研通过E-mail方式对67家企业进行标准化问卷调查,返回140份问卷;对其中的43家不同行业、规模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进行详尽的实地访谈,弥补内容深度的不足。标准化问卷回收后,利用spss.Statistics.17.0进行数据分析,同时,与实地访谈的结果进行对比和印证,使得我们的分析结果的信度和效度的可靠性有保障。

调查组通过E-mail方式对67家企业进行标准化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员工,其中进行实地访谈的43家企业的调研对象主要是企业高管和部门主管。从调研的地域来看,广东省有26家,海南省有22家,其余32家在全国其他省市。在实地访谈中,从所有制性质看,调查对象有29家私营企业、7家外资企业、4家国有企业和1家混合企业;从所处的行业看,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旅游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三大行业;从规模看,调查的企业中有15家是1000人规模以上,8家是200~1000人规模,21家是200人以下规模。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行业的岗位需求

通过对本次调研的数据进行分析可得知,目前各行业对人才紧缺度反应不一致,认为非常紧缺的比例为3.6%,认为比较紧缺的比例为23.74%,而72.66%的企业认为对人力专业人才已满足需要。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人力专业人才需求在海南及广东区域已基本满足。

(二)行业的人才需求

1.关于职业资格证书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在企业中的关注度,是我们关心的问题。通过数据分析可知,65.47%的企业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重要,其中认为非常重要的比例为23.74%,认为比较重要的比例为41.73%。这要求人力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提前了解未来就业市场对职业资格的要求,做好充分准备。

2.关于英语等级和计算机等级

48.92%企业对人力专业毕业生英语的等级要求为CET4及以上,其中35.97%企业对英语等级要求为CET4,12.95%企业需要CET6,而46.76%企业对英语水平没有要求。这一结果在现实中也得到印证,大部分私营企业和国企对英语水平要求不高,而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对英语的口语能力要求较高。

63.98%企业对计算机能力有要求,其中30.95%企业认为人力专业毕业生应达到计算机一级水平,而33.03%企业认为应达到计算机二级水平。虽然28.78%企业认为没有要求,但依据现代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计算机能力的重要性很明显。

3.关于课程重要程度排序

依据实际工作情况,笔者对11门学科基础课程的重要程度进行了排序。按照排列的重要性,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NO.1 人力资源管理,NO.2 管理学,NO.3 市场营销学,NO.4 财务管理,NO.5 劳动经济学。该结果对人力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和课程设置有重要影响。

依据实际工作情况,笔者对11门人力专业课程的重要程度进行了排序。按照排列的重要性,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NO.1 管理沟通,NO.2 薪酬管理,NO.3 培训与开发,NO.4 工作分析,NO.5 组织行为学。该结果对于专业课程的重新设置具有指导作用。

4.核心能力和基本素养

在人力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哪些核心能力方面,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达成一致意见,依次是:NO.1 沟通能力,NO.2 解决问题能力,NO.3 团队合作能力,NO.4 适应能力,NO.5 遵守职业伦理,N0.6组织策划能力,NO.7领导能力。实地访谈还增加了以下方面的核心能力,具体包括:分析总结能力、灵活变通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人际关系敏感度。

在针对应用型人力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方面,问卷调查的结果依次是:NO.1 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NO.2 基本社交礼仪,NO.3 健康人格,NO.4 人文涵养,NO.5 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实地访谈的结果显示,除了问卷中的五个基本素养,还增加了两个基本素养:一是抗压能力,二是敬业精神。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素养与核心能力

综合对企业的实际调研一手数据,结合以往确定的培养方案中关于人才规格、基本素养和能力的表述内容,我们初步拟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素养为:1.共通素养:创新意识、保持热情、健康人格、适应与学习能力、基本社交礼仪。2.专业素养:良好沟通、团队合作、职业道德、情商与抗压能力。

初步拟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为:人力资源敏感度、分析与决策能力、团队激励能力。

三、基于课程地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

课程地图的概念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后台湾地区一些高校开始引入课程地图的理念,近年内地也有部分高校的部分专业开始使用课程地图,用于直观地展示教学计划的各个环节的关联。[2]许多高校引入课程地图的目的,是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否具体反映在所制定的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和学习效果测评中,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最低要求。[3]

为响应教育部倡导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三亚学院进行了基于行业需求调研的课程地图编制的尝试工作。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进行的关于人才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的需求调研结果,结合业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结合三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走向调查,根据三亚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构想,学院构建了基于行业素养与核心能力需求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地图,如下图1所示。

根据三亚学院的人才培养构想,大学生应当具备基本素养、专业素养和创新创业素养。大学生基本素养由通识课程实现,具体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模块。这些模块教学和实践指向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中的共通素养部分。大学生的专业素养由专业课程模块完成培养,具体包括专业入门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验环节以及实践教学模块。这些模块指向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同时指导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

其中专业方向课程的形成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定位,所进行的企业需求调研以及三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走向分析,以及参考其他高校的经验,初步确定两个专业方向:一个是人力资源管理师方向,另一个是旅游+方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由创新创业课程模块构成,该部分模块与专业课程模块一起指引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应用型大学可以通过行业需求调研来了解行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编制反映应用型人才需求的课程地图,可以使学生“适应性地学习”,真正培养业界所需核心能力之专业人才,达到“毕业就可就业,就业即可上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6]

1.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国内其他同类高校的经验,应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核心课程进行提炼,模块化其他专业课程,使教学内容对应企业的具体岗位要求,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期望,进行有针对性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

2.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更广泛地接触实际工作,这是这次调研得到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最多的反馈意见。相应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应包括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比如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业类型、考试方法和内容、毕业论文等环节。学院还需要针对90后学生的特点,探索因材施教的有效、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同时探索互联网教学的有效形式。

3.通过此次调研可知,企业普遍反映学生实践能力不足,需要大力增强实践经验。许多企业提出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将与海南省内外有意愿合作的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在日常教学环节中尽量使教师及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工作现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使其适应企业的实际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 董文娜.课程地图是什么?[J].教育发展研究,2014(17):56-63.

[2] Timothy G Willett.加拿大和英国医学院校的课程地图[J].复旦教育论坛,2010(3):90-93.

[3] 柯晓玲.国外高校课程地图探析[J].高教探索,2012(1):59-62.

[4] 王春梅,陆珂珂.质量视野中的台湾高校课程地图――基于台湾东华大学的案例[J].复旦教育论坛,2014(3):78-82.

第3篇:谈初中数学的核心素养培养范文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价值

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使我们从工业化时代快速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概念化生存时代,速度、多变、危机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终身学习,不断改变,科技创新是这个时代的内在要求。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正走向瓶颈,遭受越来越多的觉悟者的质疑,素质教育及新课程理念,从星星点灯到灯火通明,已变成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

1从上到下单纯地“以成绩论英雄”的考核评价体制,导引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相应的单纯地从“以成绩为核心”的功利目的出发,远离“做人”的根本,而使数学教育教学渐失教育之本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缺失使三维教学目标呈现出三缺一的教学常态,数学教育教学呈现出“为考试”而教学,“为成绩”而求质量,数学一度成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代名词。数学教育真正价值的缺失,是数学教育教学变成了“塑造单向度的人”的工艺流程,这种教育无助于学生生命尊严的提升,有愧于学生生命尊严的失落。

2数学教育教学不从学生的学习天性出发,不关注初中生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忽视初中生弱势学习群体,忽视初中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和个性发展,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现象在数学课堂时有发生。面对有限的学习时间,教辅资料满天飞舞,科任教师狭路相逢,互不相让,这导致初中生的学业负担倍增,“问题学生”不断涌现,据调查,约有34%的初中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初中生数学学习面临学生厌学,效率低下,创新性水平低劣,数学成绩偏低的困境;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中青年教师未老先衰,身心疲惫,常觉压力过大。当校园内外诸多不道德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绝,愈演愈烈的时候,我们在反思,我们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究竟缺少了点什么?而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如何从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中出离,为数学教育正名,为学生减负,为教师减压,给数学教育教学注入灵魂,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生命的成长,更要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不仅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概念、几何观念、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更要注重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让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齐头并进,使挖掘初中生自身潜能与开启初中生智慧成为数学教学的常态化习性;让数学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涌流,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让数学教育教学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让数学教育变为真正人道的教育,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合格人才。

3 “数学作为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概括和反映,主要依靠两样东西:逻辑与创造。数学的精髓不仅仅在于美妙和智力的挑战,更在于它的实用价值和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数学认识与发展或创造”。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行有效的教学?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肖川教授认为:“会考试不见得会创新。因为考试检测的主要是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要求一定的回答问题的速度,这个速度往往与熟练程度有关,所谓的‘熟能生巧’;而创新不一定需要思维敏捷性的品质,却很需要原创性和深刻性的品质,而这两种品质是在有时间限制的纸笔相加的考试中不易检测出来的。即使考试试题设计的很好,更多的也只能检测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发现问题的能力。而对于数学本身和技术创新而言,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更本质、更重要、也更高级的能力。”

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社会对考试成绩的过于关注,合力导致教育教学的畸形发展,这与时代的迫切现实要求格格不入。

4国际数学教育专家在一份数学教育指导性的文件中提出了如下意见:“引导学生自己形成思想,发现数学的关系和性质,而不是把承认成熟的思维强加给他们;更注意思维和推理而不是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限制死记一些固定的基本理论;强调数学内在的统一性;就数学思想和正在学习的理论的主要历史发展阶段作出说明;保持数学与应用数学的科学之间的合作;贯彻数学思维的要求,增加语言的精确度,清晰度和简明性”。

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数学提出了如下指导思想:(1)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使学生人人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有成功感,得到和谐的发展。(2)确立关于学生和教师的观念;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教师是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参与者。(3)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情景,要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倡导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

5人类思维的重大变革

美国学者托马斯·布莱克斯利认为:“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已经在思维方式上经历过两次重大变革。第一次是原始石器时代的‘左脑革命’,即以语言文字的逻辑化思维充实直接自然的直觉式形象思维;第二次是20世纪50年代的‘计算机革命’,这拓展了人类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左脑革命’的进一步延伸。21世纪人类正进入第三次革命---‘右脑革命’时代,即吸收前两次革命的成果,形成‘人、机之间实现新型的协同关系’,要使计算机与人的左脑和右脑三者之间形成一种‘三向合作关系’。右脑具有产生直觉突破的创造性,并且协同左脑在逻辑判断方面的功能为计算机编制卓越的程序,从而通过计算机完备的准确性和比人脑快过上百万倍的运算速度,使大脑的功能得到无限的延伸,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元的文明。右脑对于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它涉足了几乎所有的领域,从企业战略到品牌规划,从认知生命到开发潜能,从自我价值提升到企业快速发展——几乎包括了社会与人生的方方面面”。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讲到:“素质教育要开发右脑,开发右脑比开发左脑的作用还要大”。下个世纪的十年是右脑开发的十年,那个国家在这个问题上有突破,那个国家就有活力。

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常重视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闲置着右脑的无穷潜能,是因为更多的数学教师远未认识到直觉思维是远远高于逻辑思维层次的隐形思维。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建构平等、和谐、民主而富有灵性的课堂氛围,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忘我学习之境中,成为数学学习内在乐趣的品尝者和潜移默化的挖掘自身学习潜能的自觉者,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初中生厌恶数学,数学学习缺少动力,考试成绩差的不利局面,便成了我们课题组的迫切使命。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多是从新课改理论、数学构成理论、数学教育学、数学心理学以及建构理论出发,提出了初中生数学兴趣激发和培养的一般策略、方法、感知需要模型,具体操作手段有:(1)创设情景——感受快乐;(2)加强情感交流——用爱点燃智慧的花朵;(3)发现成功亮点——享受成功喜悦;(4)提高自身素质——形成心理认同;(5)利用游戏;(6)利用操作性材料;(7)利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三、课题研究设想

1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1)提升课题组成员数学教学和课堂研究的能力与水平;(2)寻找激发和培养初中生数学兴趣的一般策略和有效途径;(3)探索数学与宇宙人生、生命、生活的关系;(4)探索大面积转化数学学困生和提高数学成绩的有效途径;(5)挖掘初中生自身潜能,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6)为初中数学教学正本清源。

2课题研究内容

(1)弄懂什么样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样的学习才是真正高效的学习?(2)理解大脑是如何学习的?(3)了解素质教育理念及新课程标准;(4)理解生本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联系,与师本教育的区别,领悟生本教育理念;(5)理解陶行知教育教学理念;(6)研究影响初中生数学兴趣的主客观因素;(7)了解初中生心理生理特点;(8)研究初中生数学学习障碍的成因;(9)了解国内外初中生数学兴趣激发和培养的一般策略和具体方法;(10)研讨大脑的结构与学习的关系;(11)从问卷调查、座谈、家访、个案研究、校际交流、上网学习中提炼初中生数学兴趣激发和培养的一般策略和具体方法;(12)在本校初中部实验已找到的数学兴趣的激发和培养的一般策略和具体方法的效能,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系列论文。

3课题研究原则

(1)以“立德树人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大前提;(2)以挖掘初中生潜力,开发初中生智慧为小前提;(3)以新课程标准为理念,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初中生的创造精神为己任;(4)以寻找初中生数学兴趣激发和培养的一般策略和简洁、实用、高效的具体方法为归宿;(5)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基础,以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为蓝本。

4课题研究假设

(1)师生情感的交流和爱心培养是激发和培养初中生数学兴趣的直接途径;(2)数学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与开发学生右脑、启迪学生智慧之间存在必然联系;(3)数学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展开;(4)师者的爱心和个人修养、素质对数学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课题拟创新点

(1)本课题与启迪学生智慧相联系;(2)本课题组将寻找简洁、实用、高效、速成的激发和培养初中生数学兴趣的一般策略和有效途径。

6课题研究思路

本课题组将采用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研究思路,在充分调研、借鉴国内外现有同类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与初中课改相结合,独辟蹊径,充分利用人脉资源、网络平台和国内专家、学者、中学一线教师互动交流,从教育学、心理学、慧学中提炼出简洁、实用、高效的激发和培养初中生数学兴趣的一般策略和方法,再应用到教学实际中,去求证这种方法、策略的教学效能,提炼出激发和培养初中生数学兴趣的一般策略和方法的调研报告和系列论文。

7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调查、问卷、个案、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8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依据

哲学、新课改理论、教学构成理论、数学发生论、数学教育学、数学心理学理论及建构主义理论。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课题启动阶段(2011.6—2011.10)

(1)健全研究小组结构,提出研究预案,明确分工,申报教研经费,撰写开题报告。

肖秀岗:总负责。具体负责课题启动阶段工作,提出各阶段课题研究预案;撰写开题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总报告。

翟发耀:课题领导小组组长,技术指导。具体负责课题总结阶段工作,审阅开题报告、调查报告、组内论文及研究报告。

姜小龙:课题领导小组副组长。具体负责校外调研的联络、协调,组织管理日常事务,保管课题研究的所有资料。

姜莉:具体负责课题实施阶段的工作。

万地春:负责校内调研的协调、组织,对校内外调研提供多媒体材料支持。

(2)召开课题组开题会议,审议开题报告,安排课题启动阶段的工作。

(3)组织课研人员观看“宇宙天体的运行”及“行动研究”视频,培训组内成员。

(4)安排肖秀岗、翟发耀、肖九辉到全县率先学习山东杜郎口中学教学经验并取得一定实效的阳坝中学调研,了解阳坝中学初中生的数学兴趣状况及授课理念、模式 。

(5)搜集和学习同类课题的相关资料,准确了解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一般策略和具体方法。

(6)由课题组成员策划设计问卷调查,并分赴豆坝附中、周家坝附中、三河附中、铜钱附中、白杨附中、城关中学、王坝附中问卷调查,师生座谈,了解初中生数学兴趣的第一手资料。

(7)统计、整理、分析、研究讨论问卷调查数据及座谈状况,写出调查报告和研究方案。

2课题实施阶段(2011.11-2013.1)

(1)组织组内成员认真学习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肖川教授的《教育的责任与使命》、陶行知教授的知行合一教育理念;(2)家访、随机座谈、问卷初中生的数学课堂心理状况、学习障碍成因;(3)组织本小组成员每学期帮扶2名数学学困生,探索学困生数学兴趣激发和培养之道;(4)分类个案研究,了解影响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的数学兴趣的主客观因素;(5)组织一线理科教师互相听课,鼓励公开课、示范课,共同研讨素质教育之道;(6)组织好本校数学竞赛与全国数学联赛,了解数学竞赛对初中生数学兴趣的影响;(7)讨论研究增加“尹小强、肖九辉”为课题组成员;(8)组织一线理科教师交流初中生理科兴趣的激发和培养的教学心得;(9)课堂实验:a转变理念,高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构建民主、平等、合谐的教学生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服务生、良师益友;b重视知识的生发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数学,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感悟原创性的知识生产之境,体悟学习之趣,感受学习之乐!c构建三维教学目标,情智并举,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情趣;d以求真专注打开初中生的数学兴趣之门,以爱心、专心、耐心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志趣;e重视数学建模思想,提高初中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和应用意识;f重视数学符号语言和数学意识的培养,展现数学魅力;g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把数学学习与做人做事结合起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用生活的艺术学习数学”,使“数学学习与做人、做事三合一”,在生活的活水源头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能力;h分层分类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初一上学期狠抓数学尖子生培养,以点带面,下学期组建并激活数学兴趣小组,让乒练乒、乒强乒成为数学课堂内外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让“一定要学好数学”成为学生心里放飞的最美梦想;初二狠抓学生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理想信念的激发和培养,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批判意识,唤醒觉悟,感悟数形变幻,加强自制力训练,让“学好数学成为现实”;初三加強与学生的思维交流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醒醐灌顶的内容,彻底破解学生心中的疑难困惑,尽享豁然开窃的乐趣,隨心隨意遨游于数学乐园,让“学好数学不再是一番美梦”。(10)子课题分配:万地春:初中生数学兴趣形成的主客观因素研究;姜小龙:农村初中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和培养研究;翟发耀:如何让初中生提起数学学习兴趣的研究,“531”高效导学与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研究;肖九辉:如何提高中学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研究;肖秀岗:初中生数学兴趣激发和培养的一般策略和具体方法研究,右脑开发与启迪初中生智慧研究,系统研究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11)与阳坝中学理科教研代表团交流课改心得;(12)课题组成员提炼“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的一般策略和具体方法”;(13)课题组成员撰写系列论文和研究总报告。

五、课题研究结果

1已创亮点

(1)本课题组提出了“学习、做人、做事”三合一的数学兴趣激发和培养的一般策略,提倡“在生活中认识数学,在数学中感悟生活,在做人中体验学习,在做事中学会学习”的情智并举,事理双融的数学兴趣激发原则;(2)本课题组提出的“右脑开发”战略与启迪初中生智慧密切相连;(3)“与爱相随、求真专注”的兴趣激发策略极具现实意义;(4)本课题组寻找到的“初中生数学兴趣激发和培养的一般策略和具体方法”多以初中生的内在数学兴趣为目标,以探索数学与宇宙人生、生命、生活的关系,走向觉悟的数学为动力,以传播爱心,帮助师生寻找并体验“做人”与“数学学习”的内在快乐和符合学生天性的自然而然的有效学习之道为己任。

2课题研究成果

系列论文:(1)初中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和培养研究的研究方案——肖秀岗;(2)初中生数学兴趣激发和培养研究的调查报告——肖秀岗、翟发耀(《祖国》——2013年4月上);(3)初中生数学兴趣激发和培养的一般策略和具体方法——课题组成员(《祖国》——2013年3月下);(4)初中生数学兴趣激发和培养研究的研究总报告——肖秀岗、翟发耀(《祖国》2013年5月上);(5)建立“531”高效导学模式–激发和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翟发耀、肖秀岗(《中学课程资源》——2012年11月);(6)如何让初中生提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翟发耀(《中学课程资源》——2012年6月);(7)浅谈影响初中生数学兴趣的主客观因素——万地春(《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3月);(8)浅谈农村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姜小龙(《读写算》——2013年1月);(9)如何提高中学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肖九辉(《读写算》——2012年12月);(10)浅谈如何加强农村中学德育管理工作——崔自敏(《祖国》——2013年3月);(11)浅谈初中生化学兴趣的培养——朱自强(《祖国》——2013年3月)。

教学模式:“531”高效导学模式

六、课研心得

数学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是一个数学兴趣正能量的生发过程,需要易与打动学生心弦的良好教学生态,包括简朴温心的外部环境,民主合谐的课堂氛围,师者的爱心、个人修养和良好的数学专业素养及开放式的学生易与接受的授课风格,浓厚的思维交流场,激活的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忘我的数学学习境界,发现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后的快乐体验,数学平常心的体验,数学阅读、预习、笔记、问题研究习惯的养成,数学建模与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数学问题意识与数学问题解决方法的培养,数学符号语言与数学思想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感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科学素养、情操与终身学习能力的潜移黙化的培养,它以点滴的不断提升的数学领悟力和数学能力水平为基础,以常能感受到的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信心为面包,以认识数学与宇宙人生的关系为乐趣,以自觉自律的数学学习情结为终点。

1让爱充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师者的爱心使“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成为现实,基于内心感觉的合理期望使皮格马利翁效应发生了,潜移黙化的爱浇灌着智慧的花朵。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了,老师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生、引导者,以学定教 ,以教导学,学生不单是教育对象,也是活性的教育资源,孩子们的独立人格,独立精神生命在老师面向全体,不弃不离的爱心关照下悄然生长,加法效应产生了,合与孩子天性与认知规律的数学教育教学自然而然地充满了生机。

2让教育走向生夲

合与素质教育和学生学习内部规律的生夲教育在本课题组“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闪亮登场,它几乎解决了我们课题组的所有课研问题。

3让数学走进生活

把“数学”与“生活实际、求真做人”紧密结合,使“做人、做事 、学习”三合一,接通了数学知识和学习能力生发的活水源头,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在数学中了解生活 ,在做人中培养能力”,提升了学生“以数学的眼光”认识客观世界和“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意识的情趣浓度,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科学素养水平。

4让感悟成为数学教育的核心

感悟是在学习过程中,以形成新的整体完形,把学习的外在营养面包转化成内在知识精华的过程,感悟是学习的基本过程,所有的学习最终归结为感悟,创新就是感悟。

创新式的教育,就是要促使学生感悟,形成真正的学习。感悟夲身就是左右脑沟通过程中心灵感受的自然呈现,感悟是最优化的数学教学之道。

一个具体的数学实际问题的解决,首先不是逻辑,而是对这个问题的某种感悟,通过学生的个体感悟,才能建立数学问题的现实性空间和可行性空间的有机联系。

引领学生去感受数学所展示的五彩缤纷的物质世界, 高度合谐的内在美,人与自然 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数学智慧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现实意义以及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中的求真历程,是数学老师的迫切的现实使命,唯有用心体会,大胆实践,你才能明白她的真义。

5帮助学生寻找失落的平常心

给学生减负、给老师减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找回数学学习中失落的平常心,体验求真做人中数学学习的内在乐趣,是激发和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初中生进入自然高效的学习之道的捷径。

6对数学产生感情,并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是初中生数学兴趣激发和培养的王者之道。

(1)重视初中数学知识的生发过程,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生产性的爱。

(2)以求真专注打开初中生的数学兴趣之门。

(3)用爱心点燃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之火。

(4)把数学兴趣小组落到实处,让乒练乒、乒强乒成为数学课堂内外最美的风景线。

(5)让学生通过自已的思维学习数学 。

(6)重视数学建模思想,提升初中生分析解决数学实际问题能力水平的信心和应用意识。

(7)兴趣在行中,做数学学习的行者。

7开发右脑,挖掘潜能,开启智慧,走向觉悟是激发和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捷径。

夲课题组 从初中生数学兴趣低下,数学教育远离做人、远离觉悟的现实问题出发,探讨了影响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诸多因素,深感“携爱心让教育走向生夲、走向觉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之道,是激发和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大面积转化数学学困生、双差生,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促进初中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必然的高效之路。

夲课题组在课研过程中,虽然得到了校领导、初中一线理科教师、体音美教师、兄弟学校、国内外学者、数学教育家、哲学家、中国智慧工程协会理事、北京陶行者协会理事的大力支持,但过繁的问卷调查使我们吃尽苦头,“普实”验收和市级示范学校创建、频繁的领导工作检查、过重的教育教学任务使我们走了弯路。不过中国基础教育研究协会会员翟发耀老师发现并在校内大力推广的“531”高效导学模式,组内成员提炼出的情智并举的简洁、实用、高效的“初中生数学兴趣激发和培养的一般策略和具体方法”,加之开题报告中提出的课题假设逐一得到了证实,以陶行知教授“知行合一”教学理念和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理念为蓝夲的“做人、做事、学习”三合一的数学学习新理念,“开发右脑、挖掘潜能、开启智慧、走向觉悟”的数学兴趣之道,“与爱相隨、求真专注”的数学“内在乐趣”的体验之道,在做人、做事、学习三合一的开放式数学求真历程中数学意识的培养与数学情操的陶冶,逻辑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建模习惯的养成和数学科学素养的提升等途径,让我们的微信喜上眉梢。基于学生学习天性,符合认识规律和初中生生理心理特点,落实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构建民主、平等、合谐的教学生态,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平等交流,尊重差异,关注生活,促进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导学、探究模式,是对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下的“师本教育观”的不折不扣的彻底颠覆。我们在课堂实验及兄弟学校中看到,“生本教育观”指导下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四射,孩子们常在快乐的思维场中忘我学习,数学老师因材点拨、善沟乐导,而问题探讨中理想信念的悄然注入,使数学教育教学找到了灵魂,坚定而明确的价值追求,赋予了数学教育的使命、责任和高度,这种找到了心灵力量和教育力量重要源泉的数学教育教学,不再是单一机械的“只为考试”的功利目的的操作行为,而是变成了基于理想信念的事业,精神的创生和灵魂的感召,使真正人道的有效教育生发了,数学教师把“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落到了实处,觉悟出现了,智慧登场了,初中生阳光般的心态和健康人格呈现了,自尊自信提高了,内心变得越来越灵敏、充实而富有力量,初中生的生命价值得到了完美体现。而右脑开发战略的加盟,不仅使我们认识到了直觉思维的源头,智慧与右脑的关系,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与开启学生智慧的内在联系,而且使我们找到了在做人、做事和学习活动中“以求真专注态”生发直觉思维的自然之道,这促使师生都必须直面专注当下的生活学习场态,寻找心中最真实的感觉,并在数学觉悟的导引下解决数学问题,但这种心灵的感悟并不是时事处处发生的,有时,师生常会遭遇到无感觉的时候,这与自身状态及思维场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把数学兴趣由乐趣提升到志趣的境界,在“做人做事”的生活场态中“专注求真,感悟生命”,形成开放式的大学习场,寻找自然似水的学习之道,便成了解决困惑教育界由来已久的诸多教育问题的捷径。这时,学生便会体悟到“书山有路水为径,学海无涯心作舟,滳水穿石恒为贵,品德修养时事修”的真谛了。

数学兴趣是初中生学习数学的最好老师,而数学兴趣是需要培养的,这就需要以新课标的要求为指导,精选对应于各个章节的最为适用的典型例题,打造具有强大功能的知识载体,展开不同的训练,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认识数学,掌握科学的工具解决问题,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做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获得不同价值和侧重点的心灵体验,通过学习数学、思考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真正懂得“什么是数学,怎样学好数学”的基本道理,不但“学会数学,更重要的是会学数学,学活数学”。

思维交流是创新活动的关键,而活跃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这就需要交流,相互切磋,推敲启迪。溪间的亮石,来源于水流的冲刷,创新的灵感,少不了环境的激发。培养易于打动学生心弦的高度民主、平等、合谐浓厚的思维交流场,让激活的数学兴趣在忘我的学习境界中张扬个性、神采飞扬 ,让用爱心点亮的数学“心灯”越来越亮。

本课题组虽绘制了初中生数学兴趣激发和培养研究的鱼骨图,但数学课堂中个体能量的获得和转化我们没条件也没能力进行监测,而思维教育牵扯到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使我们没有选择走自然科学的研究之道,我们只是尽我们的兴趣和能力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不同层面的影响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主客观因素的诸要素的一般意义研究,侧重于初中生数学“内在兴趣”的生发和由此而带来的“内在快乐”的探讨和实践,而这和“做人、做事”密切相关,唯有“做数学学习的行者”,才能在“想到了就要开始”的长期不断的数学学习行动中更多地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情趣和快乐,亲尝来自于心灵深处的崭新而自然的“数学学习味道”,而这种愉悦心境的自然获得,会促使初中生的数学兴趣朝稳定、深刻、浓厚的方向快速发展,进而提升数学的感悟力和理解力,长养数学意识和数学科学素养,从而奠定一生的理科学习基础。

这种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生命差异的“做人、做事、学习”三合一的数学兴趣激发和培养之道,充满了生命生活气息,特别需要爱心的关照。经课题组调查发现,数学老师的爱心、个性品德、激情和专业素养是影响初中生数学兴趣的重要因素,学生喜爱平易近人、风趣幽默、亦师亦友、富有激情的数学老师;数学老师的授课方式是影响初中生数学兴趣的最大因素,学生喜欢充满情趣的数学课堂。影响校园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是“师生关系”,而“师生关系”又受着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生命质量的影响。“只有当教师心中洋溢着幸福美好的情愫,他(她)们的脸上才会有灿烂的阳光并自然照亮和温暖学生的心房;只有当教师情绪饱满而内心充实,他(她)们才会自然流露出对细节的关注和乐于真诚的分享”。

七、课题研究大观园

1课题研究结果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

夲课题的研究成果,将把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提高到与21世纪的时代特点相适应的水平,由于加强了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生命教育、智慧教育,不仅把“立德树人”落到了实处,而且始终把“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力图把数学教育变为真正人道的高效教育,力图把钱学森与钱三立临终前关于“中国创新人才培养”的谆谆嘱托变为现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2课题研究前景展望及可推广性

第4篇:谈初中数学的核心素养培养范文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摘要】本文基于扎根理论,运用三级编码的方法,对收集到访谈资料进行了科学严谨的分析处理,提取了重要概念和范畴,最终提炼出旅游本科职业院校的教师教学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基本素养、核心教学能力、拓展教学能力。其中基本素养包括师德素养、仁爱素养、行为素养、语言素养、心理素养、学习素养、表演素养等方面;核心教学能力包括专业教学能力(核心专业知识的积累、辅助教育知识的积累、教学资源整合能力、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教学内容驾驭能力、教学组织与监控能力以及教学评估和修正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市场洞察力、实践经验、企业锻炼)、科研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拓展教学能力包括科学创造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能力等。

关键词 旅游;本科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扎根理论

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这一政策为我国旅游类本科院校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政策下,《决定》还提出,通过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其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关键环节。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我国旅游本科职业院校教师的总体教学能力进行梳理和提炼,从而为教师培训,教师素质提升提供参考。

一、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教师教学能力理论模型的早期研究多是根据环境提出适合一定教师群体的构成要素分析。 Kathleen S.S & Ronald D.S研究认为:教学能力由学术技能、计划技能、管理技能、表达和交流技能、评估和反馈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六个维度组成。Molenaar W.M等在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能力的三维结构:能力构成维度(态度、知识、技能),组织级别维度(微观教学力、中观协调力和宏观领导力),教学领域维度(开发、组织、实施、指导、评价、评估)[1]。Morais A. M, Neves I. P, AfonsoM.提出教师的角色包括:1)作为教师的人;2) 内容知识专家;3) 学习进程控制者;4) 组织者;5) 终身学习者等五个维度[2]。荷兰学者Hoogveld A W. M, PaasF,Jochems W. M. G.认为,应建立连续的职业发展参照标准,通过CBE进修计划为荷兰学者提供持续发展的平台,CBE旨在使受训者成为成功的教育设计师,其中,系统分析能力是最重要的训练能力[3]。Hopkins D,Stern D.在对10个国家进行的关于最重要教师品质的调查研究中发现:高品质教师所具备的关键特征包括职业承诺、对学生的爱、掌握学科教学法、多种教学模式、与同事合作和反思[4]。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2000年之后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行,师资队伍建设成为高校面临的重大问题,关于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构成和提升问题也成为研究热点。其中申继亮、王凯荣(2000)从教学实际出发,将教学能力分为智力基础(一般因素)、一般教学能力(特殊因素中的一般因素)和具体学科教学能力(特殊因素)[5]。朱欣欣(2004)认为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组织和研究能力[6]。秦小智(2006)则分别从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教育学角度的观点与朱欣欣的观点相同;心理学角度,他认为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教学操作和教学监控能力;社会学角度,他认为教学能力包括:促进班级集体参与、和睦相处的能力,唤起学生兴趣、刺激其投入学习和做出反应的能力,教师继续自我教育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变化的实际能力[7]。余承海、姚本(2005)从教师的分析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四个智力基础角度出发,提出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完善的知识结构及知识更新能力、驾驭学科内容的能力、学术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哲学思辨能力、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能力、有效获取外文资料及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8]。张忠华,李婷婷(2013)提出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转化与表达能力;教学方法手段和媒体的选用能力;教学诸要素的整合与设计能力;教学组织与沟通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能力;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9]。而其中针对旅游本科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相对薄弱。只有杨喜鹏、徐晓丹(2012)从新升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要求入手,对提升教学能力的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10]。

二、研究的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关于旅游本科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本文借鉴了社会学中常用的质性资料分析方法——扎根理论研究法。它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格拉斯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斯特劳斯两位学者共同提出来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它作为一种探索性研究方法,被广泛地用于对访谈资料的分析过程中。

该方法的本质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它一般通过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进行归纳式地推导[11]。研究人员在开始研究之前一般不提出任何理论假设,而是直接从实验(实践)观察中进行,从访谈资料中归纳出相关的概念,然后上升到系统的理论。因此,扎根理论研究法特别适合于对访谈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包含演绎法又包含归纳法[12]。而且,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是同时进行的、循环连续。该方法的研究步骤如图1。

扎根理论应用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对访谈资料

进行逐级的文本编码分析,包括三个等级的编码: [15]

(1)开放式编码,也称作开放式登录

(2)主轴编码,也称作关联式登录

(3)选择式编码,也称核心式登录

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持续比较的分析思路,不断提炼和修正概念,直至达到理论饱和[14]。本文运用这一探索性研究技术,通过对访谈中收集到的文本资料进行三级编码步骤来构建旅游本科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模型。

(二)研究设计及资料来源

1.研究设计

按照扎根理论的研究流程,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与从事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管理以及旅游行业的专家进行交流与探讨,形成初步的研究访谈思路,随后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设计出研究访谈提纲,形成预访谈提纲,并在实际访谈中,通过与被访谈者的预先交流,对预访谈提纲进行微调,形成了最终的访谈提纲[16]。最后采用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式收集资料。在访谈的过程中,以引导的方式请访谈者在话题范围内自由回答,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呈现他们对相关问题的感受和观点。

2. 访谈对象和资料来源

考虑到定性研究要求受访者对本文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我们选择的被访谈者基于以下两个原则:第一,被访谈者都是旅游本科职业院校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第二,被访谈者都具有丰富的旅游相关专业教学或管理经验,并进行过相关研究。为使挑选的受访对象有权威性,以保证样本组合的全面性,拓展模型的效度,通过一系列的前期筛选,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结合理论饱和的准则,最终正式接受访谈的有效被试为36人,每次访谈的持续时间均要求在40分钟以上,从而实现对被访谈者的深入访谈。

三、范畴提炼与模型构建

(一)文本编码分析

1.开放性编码

在开放性编码过程中首先对收集的原始访谈资料进行逐字逐句的编码、标签和录入,分析访谈材料本身所呈现的属性,按照扎根理论“契合和相关”的标准逐级缩编,用概念和范畴来正确反映资料内容[16]。在资料整理过程中,为了减少研究者个人偏好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尽量使用受访者的原话作为标签从中提取初始概念。在此次阶段的初始编码过程中,编码中的号码依照顺序依次排列,并在数字前加上OC(open coding)进行标注,见表1。

初步压缩概念,提炼形成23个范畴:师德素养、仁爱素养、行为素养、语言素养、心理素养、学习素养、表演素养、核心专业知识积累、辅助教学知识积累、教学资源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教学内容驾驭能力、教学组织与监控能力、教学评估与修正能力、市场需求洞察力、实践经验、企业锻炼、科研能力、科技创新、教学创新、科学创造、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

这23个范畴是教学从业教师和管理者认为的重要教学能力。统计36位受访者对23个范畴的关注情况,36人提及“师德素养”;35人提及“语言素养”;35人提及“行为素养”;30人提及“仁爱素养”;28人提及“心理素养”;36人提及“学习素养”;28人提及“表演素养”;36人提及“核心专业知识积累”;29人提及“辅助教学知识积累”;35人提及“教学资源整合能力”;35人提及“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36人提及“教学内容驾驭能力”;34人提及“教学组织与监控能力”;33人提及“教学评估与修正能力”;28人提及“市场洞察力”;36人提及“实践经验”;35人提及“企业锻炼”;35人提及“科研能力”;28人提及“科技创新”;28人提及“教学创新”;25人提及“科学创造”;25人提及“成果转化”;26人提及“服务地方经济”。

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将开放性编码进行连续不断地比较,再加以合并和类聚,使其更加具有指向性、理论性,并发展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各种联系的过程。本文根据不同类属在概念层次上的相互联系和逻辑次序对其进行归类,通过进一步分析和总结,提取了“基本素养”、“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教学科研能力” 、“拓展教学能力”5个主范畴,见表2。

3.选择性编码

核心编码是研究者最终处理提炼数据的编码,它建立在对前两步范畴形成较为明确认识的基础上。将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逐步加深比较,将范畴更加具体化、精细化,并用模型把相关范畴整合起来,从而构建理论。在此过程中,对概念再次进行提升,由此,可提取基本素养、核心教学能力、拓展教学能力等范畴,构建旅游本科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模型,见图2。

(二)研究结论

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本次的访谈资料分析,我们发现旅游本科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基本素养、核心教学能力和拓展教学能力三大类。

基本素养包括师德素养、仁爱素养、行为素养、语言素养、心理素养、学习素养、表演素养等方面。这些基本素质既是从事教师职业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教师树立自身形象,提高师生沟通关系,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条件。师德素养表现为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教师的道德素养是其成为一个合格教师的首要条件。2014年10月教育部了“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更是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敲响了警钟。仁爱素养是总书记提出的 “好老师的四大标准”之一,好老师要尊重、理解、包容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成长成才。行为素质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行为举止要规范得体,要时刻注意为学生做好榜样。语言素养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有感染力,有亲和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心理素养表现为教师要有良好的承压和抗挫能力,能为学生排忧解难。学习素养表现为一个教师要具备持续的学习能力,孜孜不倦,追求真知灼见。表演素养表现为一个教师通过独特的教学风格,幽默风趣、自成一体的展示技巧,把知识和技能轻松自然的传授给学生。

核心教学能力包括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教学科研能力,他们是教师职业持续发展的核心,也是一个旅游本科教师需要不够提升的职业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包括核心专业知识的积累、辅助教育知识的积累、教学资源整合能力、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教学内容驾驭能力、教学组织与监控能力以及教学评估与修正能力。这些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淀,并且根据每个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授课年限的不同,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青年教师普遍反映自己在新入职的3-5年内都需要不断提升这些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包括市场洞察力、实践经验、企业锻炼等集合而成的能力。它们是旅游本科院校的特色,旅游产业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知识和技能,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旅游本科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包括科学研究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这些能力是由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的,教师需要在教学和工作实践中不断深究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在实践中检验这些规律,进而应用推广。

拓展教学能力包括科学创造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旅游本科院校一般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办学定位,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他们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改善企业经营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双方都希望在协同创新中共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科学创造。国家提出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计划,更是为高校、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此旅游本科职业院校教师对拓展教学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希望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国际合作等方式,不断提升拓展教学能力,从而带动专业核心教学能力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通过我们的访谈资料发现,旅游本科职业院校的教师对自身应该具备的能力相对比较明确,并且对于自身不足的能力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多数教师认为自身在实践教学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和拓展教学能力方面需要提升,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他们需要在短期内提高这些能力,来适应企业和社会对旅游新型本科人才的需求。因此建议学校和合作企业要多创造条件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同时建议学校要把更多的企业引进来,共同合作培养师资力量,并在合作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第5篇:谈初中数学的核心素养培养范文

关键词:核心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 创新能力

教学的本质其实是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培养,而初中教育是学生在学习阶段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选择性特别严格的阶段。在初中的数学教育当中,要注重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的教育学生如何去背公式,如何去记函数概率问题。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主要体现在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在学习考试上受益,而是伴随学生一生的基本能力。

一、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不用家长和老师督促、监视,就能积极主动地求知和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就是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属于学习主置。如何让中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并且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呢?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他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这门学科的知识。这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要努力把冷冰冰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真正做到爱学生,尊重学生,接纳学生,满足学生。 其次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没有目标意识的学生,导致了他在学习生活中采取的应对措施必定是消极、盲目、被动、应付。因此,在教学中,要先激励学生设置本学期本课程的学习目标,然后在每课的教学中合理设置问题,要求学生预习,解决问题,这次都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方法。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就应当把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作为导向,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中带有兴趣,才能表现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是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而要让学生有学习探索的兴趣,就需要在教学中设置有趣的学习情境。现在的孩子多数喜欢玩游戏,那为什么我们的教学不能以此为参照呢?于是,我在教学中常常将要完成的内容和解决的问题按照从易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小的关卡,每个关卡设置一个小小的奖励机制,提前将任务告诉大家,然后给与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然后再让大家依次解决问题,看谁最先通关。成功的给与奖励,失败的单独为他分析原因,鼓励他,争取下次成功。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这种教学方法取得和很好的效果,很多曾经不爱学习的学生,变得乐于学习,积极挑战。

二 、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数学学习的—项目标,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却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已经具有足够多的数学知识,却仍然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实际是所有数学能力的综合应用。克鲁捷茨基认为数学能力的组成主要有记忆能力、思维的灵活性、逆转思维过程的能力、缩短推理的能力、形成空间概念的能力、运算和逻辑推理能力、概括和应用的能力。而所有这些数学能力,都是在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中需要用到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中,我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知识,奠定基础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顺利的解决问题,首先要打好基础,能够熟练的掌握基础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要能充分的记忆所学的基础内容,具备基本的分析能力。只有具备这两点,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面时才不会南辕北辙,最终陷入思维的误区。但思考问题,分析方法,却又不可固守成规、一成不变。在教学中,我所主张的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充分的理解问题,分析和筛选了问题的信息之后,大胆的提出解题的猜想,然后再应用不同的方法验证猜想。

2、快速思维、综合应用

如何高效率、搞正确率的解决问题,这是所有数学能力的综合应用。首先,在平时教学中,多注意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例如解题时,鼓励学生努力思考,尽量应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其次,在平时的训练中,启发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争取用最简、最快速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通过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最后,联系生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理解应用的真正含义。在教学中,尽量以生活的事例作为教学素材,最好有机会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解题和应用能力。

三、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是创新知识应用的基地,也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创新思维是人脑运用与众不同的本质和规律,找出事物之间的新联系,形成新结论,是对求知事物进行有创见的思索过程。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预习、质疑等具体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此外,在教学中应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善于正反面思考问题;善于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从中择优等。而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主要在于比如公式、法则和概念的逆用,分析法的逆用等。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是推理过程的简化和跳跃,大胆猜想,在不同问题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

四、总结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活跃的应变能力,是在学生主观能动性中体现出的一种心理素质。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把目光放长远,同时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广阔的生活领域,让他们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真正国家的栋梁。

参考文献

第6篇:谈初中数学的核心素养培养范文

【关键词】教学 教育 成长 价值 承载

前言

当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既承载着教授知识,面对分数考核的压力,又面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压力。现实中学校老师往往紧跟着分数这个指挥棒走,特别注重学生成绩,于是思想品德学科成了学校的几个“背功科目”之一。老师没有把它当作培养学生素质成长的科目,学生也就仅把它当着学知识的学科之一,整天围着知识转,记忆一些常识(而非运用)。这样一种现象笔者体会多年,于是想谈论一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到底应该承载什么价值,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同行的思考。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应承载的价值

每次参加大型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培训时,专家们都会给思想品德教师讲到我们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顺序,依次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每次听到此教学目标顺序心中自然会意,思想品德何等注重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把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摆在首要位置,而非知识目标,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念。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沿着正确方向成长的基础,对此的培养远重于知识的传授,而这种价值更需要思想品德课来承载。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七年级上册单元主题:扬帆起航、学会学习、成长中的我,人与人之间,在分为背后,下册单元主题:共同的责任、情感世界、无序与有序,我们的权益,走进社区。八年级上册单元主题:跨越代沟,友谊天空,走自己的路,一会之差与一步之遥,顺境与逆境;下册单元主题:自然的声音,公共利益,在同一片土地上,劳动创造世界,市场考察。九年级全一册单元主题:历史启示录,财富论坛,同在阳光下,又到两会时、国策经纬,漫步地球村,新的征程[1]。从教材的设计目的显然希望我们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交友;克服困难,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懂得规则,形成法治意识;明白国情,热爱自己的国家。从这个目的来看,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无疑,人的成长所需品质尽显思想品德教材中,教材编者希望我们教师承载教育价值。

经以上两点分析,我们不难得出思想品德课应承在学校育人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完成教学目标、考核目标和分数目标,即非单纯的教学价值。

二、现实矛盾

时下现象:国家教育的中长期规划中一再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人的教育。而现实中学校仍对分数崇拜有佳,有的学校对分数追求列出这样指导指针:“没有分数过不好今天,只有分数过不好明天”,尽管后边表述对其他方面也重视,但裸的分数仍首当其冲的摆在了前面。而有的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考核大多以分数说话,学校的完成目标:高线,平均分,均及格,全科合格等一系列考核均以学生成绩为主考核方式,学校面对此就以完成目标,创优目标为目标,努力实现学校的分数追求,也给思想品德课教学明确了分数目标,参与思想品德教学的老师们尽管有一腔热血,本想以思想品德课的本来教育价值呈现于课堂,但由于“教学压力――分数”仍左右着教师教学的方式,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追求思想品德课上的知识点,而忽略思想品德课促进人成长的教育功能和真实价值。这样使得思想品德教师处于“以一夫之勇,难挡指挥的棒”的尴尬境地,于是在现实教育教学中体现出了两不像,又要追求教学知识点,又要追求教育功能,使得“分不分,德不德”现象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出现。

三、清晰认识,促进初中思想品德课价值体现

(一)做“正确”的思想品德教师

经常谈到教育教学不能“两张皮”,也就是不能为“教育”而“教育”,为“教学”而“教学”,不是单纯的追求一种结果,往往是多方面的综合。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它体现的更应该是教育价值,更应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对学生实施真正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而非仅对知识的把握,仅对考试的应付,仅对成绩的在乎。而做“正确”的思想品德教师就是要明确思想品德课本来应承载的价值,履行教师职责,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达到对学生素质提升的教育作用。

(二)打破考核限制,追求育人目标

学校有学校的考核目标,考核目标的达成更多以分数呈现,作为现代思想品德教师,既要注重应对学校面临考核的尴尬局面,同时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学的育人功能,这就要注重教育教学时间分配,当然以实施教育功能为主,平时课堂为主渠道,多加设计课堂、引导学生,而仅非知识传授,更多是活动感受,情景体验,促成学生的素质真正提升。当面临期中和期末大型考试时,也不防对知识有个综合梳理,让学生学习负担不那么重,学得轻松,考试能自如应对。笔者也在实践中尝试过,学生既得到教育,同时成绩也不差,这样是可以两不误的!但内心仍然难受。

(三)敢于放弃,承载育人目标

为何要本该属于育人的学科来参与“冷冰冰”的分数衡量,与其这样不如大胆的放弃对分数的追求,让其成为一个常识学科,成为一个学生素质能真正得到提升的学科。比如像日本的类似学科叫《社会常识》、中国香港叫《公民》,欧洲一些发达国家根本就没有类似的课程,更谈不上用分数来衡量它。我们可以用学生的素质成长来评价学科的价值,通过制作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交友能力等的成长手册,来一一记录学生的素质成长情况。这样可能更能体现思想品德课的真正育人价值。

第7篇:谈初中数学的核心素养培养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儿童音乐艺术

迄今为止,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对儿童艺术各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儿童动漫、儿童影视、儿童广告、儿童游戏、儿童音乐、儿童美术等方面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使得儿童艺术越来越成为儿童精神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从近些年看,针对儿童音乐艺术的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缩水现象。造成儿童艺术整体研究结构上的失衡。以下将简要评述儿童音乐艺术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从审美与快乐角度进行的研究

“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音乐与幼儿生活的联系,注重幼儿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有机整合,提倡幼儿自主地感受、体验、探索和创造音乐,鼓励幼儿独有的个人感受和个性化的表现方式,并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帮助幼儿形成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等等。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为该课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有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李亚丽《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法的探索》、金亚文《音乐教学审美功效研究》、周洁嫦《音乐教学要善于创造美》、林白玲《从审美的角度调动学生音乐的兴趣》、程英《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初探》、陈岚《谈音乐审美教学法》、郑丽《幼儿音乐游戏中的审美体验》。

二、从教学策略角度进行的研究

在儿童音乐领域,如何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一直是儿童音乐领域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这方面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可以说也是最多的。为了能更清楚地呈现,笔者对其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归纳:1.以国外著名教学法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覃晓宁《铃木音乐教学法给音乐教育的启示》、李琦《浅谈奥尔夫的元素性音乐教育》、刘文靖《奥尔夫教学法浅识》、娜仁其木格《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中小学音乐教学》、梁燕《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影响》、徐颖《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给我们的启示》、陆建珍《美国综合音乐感在教学中的运用》、崔伟《探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音乐教育观》、谢春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幼儿的启发》。察觉民《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构成》。2.以针对目前儿童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刘莉萍《音乐教育存在问题及创新途径研究》、张卫民《点击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的异化现象》、张占春《音乐课程改革中的“反音乐教育”现象》、赵大刚《谈幼儿音乐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误区》、吴欣光《小学音乐教学误区》、侯杰《对综合艺术课程改革的几点反思》。3.以教材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赵继红《幼师音乐教材改革初探》、韩天寿、吴霞飞《从幼儿音乐教材视角谈学前教育管理缺失――对当前幼儿园音乐教材错误问题调查分析》、《小问题、大思考――对当前幼儿园音乐教材错误问题的调查分析》、王信东《云南省小学音乐美术乡土教材建设与研究》。4.以儿童舞蹈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夏珊珊《浅谈幼儿舞蹈能力的形成与培养》、吴婉媚《儿童舞蹈教育浅探》、陈波《浅谈幼儿舞蹈的童趣性》、王萍《浅谈幼儿舞蹈的学与教》、赵焕生《浅谈幼儿舞蹈的编排技法》、齐娟《幼儿舞蹈教学新探索》、商策《浅谈幼儿舞蹈的创编艺术》、杨秀敏《幼儿舞蹈教学的生命线》、樊星《论基本功训练与幼儿舞蹈教材开发》、文畅《兴趣培养―幼儿舞蹈教学的成功所在》、朱宝仙《少儿舞蹈活动的几点思考》。5.以儿童钢琴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张应辉《儿童钢琴现状思考》、康晓蕴《浅谈儿童钢琴教学》、姜晓琳《怎样培养儿童的钢琴兴趣》、张丹宁《儿童钢琴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初步研究》、陈宇兰《谈儿童钢琴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杨振《谈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的儿童钢琴教学》、罗魏《论儿童钢琴教学中创造性音乐思维的培养》、海宏《儿童钢琴教学中的几个心理问题》、李斯娜《学前儿童钢琴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薛瑾《儿童钢琴学习心理问题初探》。6.以儿童声乐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田丹《儿童声乐教学中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臧欢《儿童声乐快乐教学初探》、魏桂珍《谈儿童声乐教学》、唐建平《儿童声乐教学的作用与训练方法》、赫嵘《关于从事儿童声乐教学工作的初浅探析》、张郁《儿童歌唱教学与训练》、李福《论赏识教育在儿童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宁馨磊《声乐早期教育中的快乐教学》、秦玮蔚《儿童声乐教育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李宝秀《浅谈儿童歌唱教学及兴趣的激发》、陶小卫《儿童学习声乐的教学体会》。

三、从儿童音乐心理角度进行的研究

儿童音乐心理研究是儿童音乐教育的基础课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的:1. 从幼儿自身审美心理建构的角度,来说明幼儿音乐审美心理功能的发展与培育。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杜悦艳《论学前儿童音乐审美经验的建构》、薛瑾《钢琴教育与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郭蓉《关于音乐审美心理过程几个问题的研究》、宁晓芬《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魏欣《论音乐审美教育的心理功能》、尹娟《浅议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化教学》、孔起英《论儿童审美与艺术行为的心理机制》、印小青《论儿童审美心理结构发展的三个标志及特点》、张富生《音乐美育中的心理因素分析》。2.从幼儿智力发展的角度,来研究音乐教育对于幼儿智力发展的作用。王子婴《幼儿音乐创造力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郑虹《儿童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霍华德•加德纳《艺术•心理•创造力》、张琴《儿歌教学如何启迪幼儿智力》、何化均《音乐―开发幼儿智力的一把钥匙》、陈瑞委《音乐训练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李芳《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杨望舒《幼儿多元智能中的音乐领域》、肖庆玲《舞蹈教育与多元智能发展的关系》、武艳《多元智能理论对舞蹈教育的启示》。3.非智力因素对儿童音乐心理的作用与影响。张静《在音乐活动发展幼儿非智力因素》、张双琴《歌唱于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王诗春《浅谈钢琴学习对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孙伟《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李馨怡《幼儿钢琴教育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分析》,余红梅《挖掘音乐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4.从美育的角度探讨音乐教育对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的作用。修海林《美育与音乐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秦艳《幼儿音乐素质的结构与要素分析》、沈建洲《幼儿艺术教育的性质》,李小琰《童心•童话》,张殿柱《美育与儿童的全面发展》。

从上述研究成果看,我们可以看到从教学策略角度研究儿童音乐艺术教学的研究者是最多的。可以说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一般的选题范围。因为这一选题的研究者多是从事普通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在自己的研究或工作范围内选题,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从研究内容上看,大家研究的内容多是对儿童音乐艺术教学实践的思考与反思。当然,这其中不乏研究角度新颖、论述精彩的论文,但数量少之又少,绝大部分感觉难有新意。因此,要想在这一领域进行突破,必须要求研究者避免材料的堆积,避免对问题表面的分析,应突破传统儿童音乐艺术实践的研究模式,过于阐述具体而细微的问题,而忽略将儿童音乐艺术领域中的理性思考纳入到实践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去,利用理性层面的辩证性思维来看待儿童音乐艺术感性层面的问题,从而获得客观、深入的结果。其次,从审美角度进行的研究成果也是很多的。“审美”是这些年来音乐教育领域出现的热门词语,可以说针对音乐教育中审美层面的研究超过了任何一个时期,这是人们对音乐教育本质了解越来越清楚的表现。很多研究者纷纷从审美的角度展开对音乐教学的分析,其中又以对基础音乐审美教育的研究最多。在“审美”这个热点、焦点上选题,这本身就意味着更受人关注,因而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更大。我们看到在2004年郭声健博士撰写的《音乐教育论》书中,就对审美教育做了深刻的分析,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此后,更多的著作与论文开始对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价值展开研究,获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针对这方面的研究虽然数量很多,但往往多是泛泛而谈或者说是现象罗列。许多论文有人云亦云,跟着别人跑的感觉。因此,如要从审美角度进行思考,必须要求研究者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或者在别人不同的层面上选题,或者要从新的角度选题。从学科边缘或交叉点上选题,已成为未来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的一个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试图从两门甚至更多的相关学科上进行较深较独到的研究,也形成了一批有一定水准的科研成果。比如郭蓉《关于音乐审美心理过程几个问题的研究》、宁晓芬《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等论文中涉及的学科就包括了心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等知识内容。其实,在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里,完全可以将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这样会有效避免撞车,较易获得突破和取得成果。比如湖南师范大学吴跃跃教授国家教育部课题《音乐教育对少年犯的教化功能及实践研究》将音乐教育学、犯罪心理学结合起来。魏豪扬硕士论文《社会音乐教育之音乐艺术培训市场营销研究》是将音乐教育学、文化策划学、市场营销学结合起来,对社会音乐教育活动中包含的客观存在的市场经营管理实践和现象进行解释和阐述。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当然,这类选题要求研究者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跨学科综合与分析。否者,就会感觉一知半解而生拉硬扯,牵强附会。最后,从冷门和盲点上选题,也是目前儿童音乐艺术研究的一个方向。冷门和盲点,或是因为远离当时的焦点、热点,或是一时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问题。或是尚未被绝大多数人意识到的问题。这样的研究成果在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有,但还不多。比如以上列举的论文张琴《儿歌教学如何启迪幼儿智力》、何化均《音乐―开发幼儿智力的一把钥匙》、陈瑞委《音乐训练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肖庆玲《舞蹈教育与多元智能发展的关系》就是这样的体现。这样的选题由于有其本身的价值所在,一旦其价值被人发现,研究出成果,便会向热门和焦点转化。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相信这类选题还不少。

综上所述,从审美与快乐角度进行的研究和从教学策略角度进行的研究,占据着勿庸置疑的主导性地位。这样的研究成为热点,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从国外儿童音乐艺术研究的内容来看,艺术与多学科知识的结合,特别是将心理学的实证方法运用于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已成为研究的常态。因此,开阔我们的研究视野,增加更多有价值的学术研究生长点,是我们儿童音乐艺术研究者急需要做的工作。毕竟,儿童艺术的发展,需要丰富的可能性;儿童音乐艺术的研究,亦当如此。

参考文献:

[1]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

乐出版社,2006

[2]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幼儿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第8篇:谈初中数学的核心素养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引导和指向作用。对小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也要从小学做起,所以通过小学数学的高效教学实现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两者能够相互促进。这需要教师首先从观念上了解“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接着是从观念上接受和深化学素养的内容。教师要从备课开始,从课堂设计的环节和教学模式的设计等多方面入手,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数学知识的灌输能够做到兼容并包,使得学生不仅仅接受知识性的教育,也能从“人”的方面得到有效的培养,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讲台上的“圣人”,学生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观看教师演示的过程,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负面影响作用。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进行角色的转变,从讲台上的“圣人”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而学生也要从“学习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这就要求教师把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探索的过程交给学生,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要做的就是将知识升华和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

例如:教师在教学《平移与旋转》时,要让学生自己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把图形平移的过程用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度过“直观形象思维阶段”,让学生通过动态演示了解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帮助学生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接着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方式,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如“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移动。让学生参与平移与旋转现象的探究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进而实现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创新教学模式

数学抽象是指用数学公式和概念让学生更快地理解数学教学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首先需要教师在课堂的最后进行概括性的总结,给学生探究知识的机会和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教师可以采用先举例引入,后进行知识的引入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举例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找到共性,由此得到结论性的规律。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也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核心素养中的数学抽象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知识探索的魅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认识分数》这一章节时,首先让学生准备纸片、一些小棒、一支水笔,自己则准备小鱼图、多媒体课件等,接着在课堂上通过设问“你能说出一个分数吗?”,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纸片,问“你能把纸片平均分成几份?并说出每份占你全部卡片的几分之几?”。由动手操作总体的切割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分数。接着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从而构建学生对知识的新的认知。举例“鱼妈妈抓到了一只小虾米,要平均分给自己的孩子吃,它有3个孩子,每条鱼可以分的这个虾米的几分之几?”,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数一数,每份是这只虾

米的。接着教师做出分析,无论有多少只虾米,只要是3条小鱼分,每份得到的都是。最后教师做出总结“分数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这样通过先引入后总结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引入,也能够让学生学到数学抽象能力。

三、明确教学目的

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联系,对逻辑推理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为了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中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师必须重视给学生更多的培养推理能力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题、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会使用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把更多的讲解时间留给学生,把更多的推理过程交给学生去做,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探究机会、发现机会,由此实现小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

例如,教师在教学《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时,让学生通过演绎推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长=宽,由此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让学生掌握这种推理能力,能够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推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奇数和偶数》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1和2互质,1和3互质,1和4互质,得出1与任何一个自然数都互质的结论”,让学生掌握归纳推理的技巧。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教师可以通过之前的旧知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基本性质、乘数的基本性质”等内容让学生通过类比,得到小数乘法的基本性质,让学生掌握类比推理的方法。教师在教学时,要依次重视这三种推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小学数学教学实现推理能力的提高,实现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重视习题练习

数学运算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就要重视习题训练。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时,要把习题型训练放在知识型教学之后,通过两者的结合,及时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学不仅仅是课堂上的教学,数学的教学是个坚持不懈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抓住课下对学生的训练时间,要通过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自我练习,让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在教师的监督之下,进行对计算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使他们较少因为计算能力的不足而影响学习效果。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实现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要通过对学生理解能力范围内的生活实例进行举例,如“给出情景图,亮亮浇了25棵树,明明浇了30棵树,他们一共浇了多少棵树?”,让学生列出式子“25+30=,30+25=”,让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所列出的式子,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接着教师可以继续通过给出十道习题“24+4=,45+3=,63+2=”类似的“不用进位”的加法练习,初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接著教师通过给出“35+7,75+18,58+9”这样需要进位的式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要体现循序渐进的过程。课堂结束后,教师要通过与家长的配合,给学生布置适当的“进位”与“不进位”的加法练习,家长计时、签字,到学校后教师批改,由此实现对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培养全过程。

五、重视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算法、数学概念,更多的是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中的问题。小学数学在让学生掌握数学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从给出的实例中获取信息,把实际问题的关键信息提取出来,转化成自己所熟悉的数学问题;找出数学问题解决的规律,以此解决新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准确感知信息的能力,建立问题表象的能力,抓住问题关键的能力,通过这些分析数据的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基本规律,掌握数据分析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三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给出“两位数乘多位数”的复习演示,在教师把两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技巧演示、强调之后,随即可以把得出的答案擦掉,把两位数前面加一个数字“3”,让两位数乘多位数运算变成“三位数乘多位数”,让学生通过刚才的规律,进行“类比分析、抓住关键”,让学生能够做到“找出数学计算的规律,举一反三”。再如给出实际问题,“一个盒子,长、宽、高分别为6、4、5,在里面放边长为2的正方体,最多能够装多少个?”这道题对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要求比较高,要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来分析实际问题,如果高为5,那么装边长为2的正方体必定有1是空着的。由此让学生学会用实际经验和学习经验抓住关键,分析数据,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中的数据分析能力。

六、重视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数学建模能力就是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它与数据分析能力相辅相成。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给出更多的解答题,让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利用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结合,通过“列出方程式”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把数学知识进行充分的运用,提高核心素养中的数学建模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时,通过熟悉的情景示例“学生领走了5盒粉笔,教师领走了7盒粉笔,还剩3盒粉笔,那么原来一共有多少盒粉笔?”让学生通过画图、摆木棒等方法去进行加法运算,让学生从实例中强化知识学习,也能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着,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提高难度,用a、b、c这些字母来代替数字,给学生建立模型,转化成数学语言,如“a-x=b,a+b+c=d”这样的模型,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套模型,找模型。

21世纪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简单知识的培养,更是有着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要求,小学数学当然也要肩负起这个责任。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主要根据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中的六个方面的体现和小学数学教学所独具的特点,探讨了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这六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从课堂和课下两个方面入手,提高教学水平,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第9篇:谈初中数学的核心素养培养范文

读书零札(二则)

非双声叠韵联绵字的语音关联

秦月汉关寄边情——王昌龄边塞诗思想价值论略

论汉乐府、新乐府的叙述发展

浅论苏轼词的审美倾向

剑气萧心亦儒生——从龚自珍的散文看其对原始儒家的反归

翩翩飞舞的银翅蝴蝶——浅谈苏雪林散文集《绿天》的创作特色

文化审视与人性剖析——论张艺谋电影的民族性表现

以德治国:治国方略的理性选择

关于西部农村初中办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试析创新型人才成长条件及其培养

新编《经济常识》教材特点浅析

和声概念对歌曲写作的影响

从巴赫的《英国组曲》《法国组曲》谈巴洛克组曲的基本特征

激活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人文观念

钢笔画艺术漫议

关于函数凹凸性概念的探讨

关于数学教学评价的认识和思考

《辞源》“三礼”条目疏误例析(之十一)

语用的灵活性和规范性——汉英语码混用利弊谈

女性:在“新”与“旧”之间——凌叔华小说论

试论归有光的政论散文

陈三立古文观刍议

浅谈张孝祥对陶渊明的接受

《说苑》语词对《汉语大词典》的补充

隐性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

浅析关于广告本质的三种典型观点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达至心理和谐的路径分析

解读“均平”之历史内涵

再谈幼儿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校本培训的心理学思考

样本量影响心理研究设计的几个因素

新背景下研究型小学教师早期培养之我见

适应苏州经济发展形势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对苏州市属高校教师队伍结构的现状分析与研究

自主性听力教学——听力教学改革初探

引领走向非语言境界——美育教育的艺术核心

数感的特性

四阶调和多项式算子谱的带权估计

探索中前进的新区实验小学

浅谈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方向与任务——地方教育综合改革实践的启示

坚持面向基层办学努力提高校长培训工作质量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院吴江籍大专毕业生(85-95年)跟踪调查报告

加强劳技教育管理开创劳技教育新局面

英国教育一瞥

从《扬州慢》看姜夔词的音乐性

以“和”为核心的词群及其文化内涵(下篇)

“拜见”礼节的变迁

论庾信《拟咏怀》之愁

论零度表达效果

试论王蒙小说的音乐性表现(上)

音乐教学与通俗音乐

浅谈音乐教学中其他学科的渗透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学习《文心雕龙·神思》随笔

浅谈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

以法治教的重要里程碑——写在《教育法》正式施行之际

论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意义和失利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