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严重失能老人如何护理范文

严重失能老人如何护理精选(九篇)

严重失能老人如何护理

第1篇:严重失能老人如何护理范文

为了使上述规定更具操作性,《条例》设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有关机构或组织不支付独生子女o理期间所应享有的工资福利待遇的,由人社或有关部门责令限期给付。“这是一项充满正能量的规定。”福建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认为,用人单位违反该规定将面临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还会被列为工资支付行为失信单位,将受到重点监管。如果是严重失信的用人单位,还会纳入人社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的“黑名单”,在招投标、市场准入、融资授信等方面都会受到约束。

警惕“带薪护理父母假”沦为空头支票

在老龄化背景下,“带薪护理父母假”这一规定的出台,能够缓解赡养压力,从而赋予独生子女更多的自由选择权。然而,在良好的初衷和目的面前,却并非意味着规定的适用不存在任何障碍。其实,类似的规定在其他省份也曾经出现过,比如河南省也曾出台过独生子女父母住院可请20天“护理假”的规定,但效果并不理想。除了一些党政机关、国有企业等执行较好外,很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等,却并没有严格遵循规定标准。究其原因则在于:一方面,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等讲究生产效率和质量,一旦员工请假,则会降低企业生产效益;另一方面,当前的就业市场环境下,就业人员处于劣势,假如因请假而被“穿小鞋”,可谓得不偿失。

不可否认,在福建省的条例规定中,专门设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比如限期给付、罚款、失信惩戒等。但是,制定硬性的规定,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还应该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制度设计,注重做好细节层面的工作。从这个方面而言,有必要出台配套的法律制度,赋予就业者敢于“叫板”的勇气,让就业者敢请假、能请假,消除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地位悬殊。同时,应该考虑到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和用人成本,对落实“护理假”的企业给予补贴,减轻其生产经营压力。总之,应该注重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为制度的执行和落地创造合适的条件,才能避免“护理假”沦为一张“空头支票”。

用良法呵护亲情

第2篇:严重失能老人如何护理范文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低血糖;观察与护理

老年性糖尿病(DM)是老年人内分泌代谢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种,其中老年DM绝大多数是2型,占90%-95%[1]。低血糖是本病的常见主要并发症。有时与脑血管意外的临床表现十分像似,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2]。对36例老年性糖尿病低血糖反应患者的临床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不断提高对本病的临床表现观察与鉴别能力,和实施应急处理能力。为以后更好的为本病患者服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36例患者年龄均大于或等于60岁,符合2008年国际老年人学术年会规定的年龄。其中,男27例,女9例。36例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病程5~20年。主要并发症:高血压23例,占63.88%;冠心病15例,占41.67%;肠胃功能紊乱9例,占25%;肾病11例,占30.56%;神经末梢病变及糖尿病足6例,占16.67%。

1.2  临床表现:36例患者共性的临床表现为早期症状以植物神经尤其是交感神经兴奋为主,表现为心悸、乏力、出汗、饥饿感、面色苍白、震颤、恶心呕吐等,较严重的低血糖常有中枢神经系统缺糖的表现,如意识模糊、精神失常、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昏睡、昏迷等。也有个别患者表现为癫痫样抽搐、胡言乱语、精神错乱或行为失常,不识家人。1例患者在心悸、乏力的同时突发性语言不清、流口水、一侧上肢无力。

1.3  观察与应急处理: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结合既往病史都及时进行血糖检测,结果均低于2.8 m mol/L。并进行对症治疗,先用50%葡萄糖注射液40~100 ml静脉推注,根据情况需要可重复应用,然后静脉滴注20%葡萄糖,调节滴速使血糖水平维持在6~12 m mol/L,直到低血糖的临床症状消失[3]。其中1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临床症状没有因治疗而减轻。立即行头颅CT扫描,CT诊断为右侧基底节区见1 cm×1 cm×2 cm的出血灶,临床立即在纠正低血糖的基础上,再进行减低颅内压和止血治疗。

2 结果

36例患者均得到及时的治疗,单纯糖尿病低血糖患者多在12~48 h内出院,未出现任何并发症,低血糖合并中风患者住院37 d出院,仅仅是右侧上肢活动不灵活。余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3 护理

3.1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行为的变化,提高识别能力:低血糖患者发病常有一个短暂的进展变化过程。如患者先出现饥饿感、面色苍白,然后出现虚脱、出汗等表现,再出现震颤、意识模糊、乃至昏迷等现象。护理人员如发现上述一些征象应结合患者的既往病史,想到低血糖的可能性。可建议患者进一些缓冲饮食。

3.2  严格执行急救护理操作常规,做到忙而有序:对于低血糖昏迷的患者,应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静脉通路的建立、心电监护等有效的护理措施要立即运用。

3.3  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工作,让患者消除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向家属做好病变的发生、发展及最终转归情况的常识,使家属能保持情绪上稳定,配合医生、护理人员的工作。同时让患者家属学会如何照顾好患者出院后的生活。使家属能够对患者起到监督作用,监督其用药的方式、方法,帮助其提高药物的依从性。避免生活上的一些不良习惯,忌爆饮爆食,忌饮酒[4]。教会患者自我监测能力,对血糖有波动应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以便及时对药物的调整。

4 讨论

低血糖症是一组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血浆葡萄浓度过低,致交感神经兴奋和脑细胞缺糖为主要特点的综合症。一般以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2.8 m mol/L作为低血糖症的标准[1]。糖尿病低血糖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严重低血糖时可导致组织损伤,其危害程度不亚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5-6]。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把低血糖反应消灭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 周丽芬.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的观察与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10):1250.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94.

[3] 刘志梅.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症[J].实用老年医学,2003,17(1):102.

[4] 毕美仙,刘  红.糖尿病低血糖反应的原因及护理[J].全科医学,2009,7(3):697.

第3篇:严重失能老人如何护理范文

离开了家,离开爸爸妈妈。自己一个人生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生活要求我必须如此,所以任何事情都需要独自面对。但是要记着,在困难的时候,你有你的朋友,你有你的爸爸妈妈。大学生活丰富而多彩,我要好好享受。但是要记着一句话: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在校期间,我注重实践学习,重视团队合作精神,学习上及时总结,严格要求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我已积极的心态和同学们积极的相处,同时在同学身上学到不少知识,和同学团结互助,毕业了,在社会上需要懂得还很多,更需要我们认真的来对待,如今我已准备好!我将更有信心接受新的挑战和考验。

1、一转眼,一个月的内科实习生涯已告一段落。虽然这段实习有点苦有点累,还是挺让人开心的在一个科室里待久了,感觉大家真的如同一家人一样,老师的关心和教导,,整个科室的协作,忙碌而快乐,

我按照老师的教导,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三查七对制度,熟练掌握文件内容,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跟完善自己。

2、在外科实习期观察,我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的学习专业知识,注重理论实践,熟练掌握术前术后的护理,掌握外科常见病的并发症,及如何对病人做好处理,熟悉换药,包扎及拆线的处理工作。物品的消毒清洁,污染辅料的处理,希望能在下个科室更加的完善自己。

3、在妇科实习期间,我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忽视的责任,尊重老师,团结同学,不迟到早退,敏锐的观察力,掌握产程的处理,学会听胎心音,对妇女做好入院宣教工作。

4、在儿科实习期间,我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在老师的带领下能够完成各项操作,能够和入院患儿好的沟通,以及掌握操作新生儿培养箱,蓝光箱心电图仪的使用,我将熟练的学会各项操作技术,我希望我在以后得 工作中能够更加提高自己的能力。。

5、在急诊科实习期间,我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工作积极,热爱学习,掌握急诊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及吸痰,给养洗胃,肌内注射,静脉注射,心电监护等技术操作流程。。

6、在手术室实习期间,从穿衣到戴手术套,每一步都严格要求自己,已达到真正的无菌技术,手术室分为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器械护士负责术前准备给医生传递护士,术后清洗器械并打包,巡回护士负责接送病人,手术台下的物品传递大家分工合作,我学会了为病人大留置针,学会了缝合,也看到了麻醉师怎么麻醉病人,我学会了许多的注意事项,在手术室自己收获了许多增长了许多知识,也增加了我的实践。

7、在神经科实习期间我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学习科室内容,恪尽职守,不怕辛苦,脚踏实地,做到了理论实践相结合,严格三查七对,做好神经外科护理工作,认真执行操作流行,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并完成术中术后及观察。短短的实习过程,要学习的东西远远要多的多,我希望自己能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更上一层楼。

8、第一天来到肿瘤科的我带着惶恐不安的心接下来的实习生活。在肿瘤科我用专业的技术与知识为病人服务,用亲切和蔼的话语安抚关怀病人。牢记老师交给我的细节严谨小心,切记“三查七对”。使我学习到了很多,我希望用我有限的能力,用我的微笑送走病人健康的离去渴望在学习中成长,争做一名默默唱歌、努力飞翔的白衣天使。

9、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我来到了传染科,经过一段的实习在这个科室的实习即将结束了,首先,在基础理论方面,温故而知新加强了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其次在临床学习方面,使我有了更大的提高,经过再传染科的实习中是我对多发并常见病有了更多的认识,学会了控制什么诱因,在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护好自己,细节要掌握好,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熟练运用消毒制度外和做好手足的自护,是我对传染科有了更多的认识。

第4篇:严重失能老人如何护理范文

1 老年手术患者的特点

1.1 心理变异 老年人大多具有自尊心强、脾气固执、怕孤独、怕死亡的心理特征。而老年手术患者的心理往往特别复杂。由于手术损伤而造成患者紧张、焦虑、疑虑、恐惧,担心麻醉效果差,医生医术不高,手术效果差,手术经济问题等等,从而出现沉重的心理压力,心理失衡比较严重。

1.2 生存价值观念的改变 有些老年人悲观失望,忧郁消沉。认为年老了失去了身心健康,又失去经济独立,害怕术中出血、疼痛、发生意外,又怕连累家庭,加重子女的经济负担,没有必要手术了。失去了健康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目的和意义。

1.3 手术危险性大,手术耐受性差 老年人由于器官、组织、细胞的自然老化,老年手术患者由于知觉、感觉功能减退,对麻醉效果反应迟钝,对麻醉、手术配合较差,由于年老体衰,且常常和并有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对手术的痛苦、损伤耐受差,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如不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或处理不当,易造成死亡。

2 护理伦理措施

2.1 协调护患关系,注重心理护理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护患关系的发展,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做好心理护理的重要保证。手术室护士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情感,“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充分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通过通俗的语言,温和的表情,熟练的技术,使病人对我们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打消患者的顾虑,减轻心理压力,调动其正性心理情绪渡过“手术关”。如一患者,60岁,因宫颈间变行子宫摘除,进入手术室后紧张,颤抖不止,不能配合麻醉,我们给他耐心讲解子宫切除的特点,麻醉的特点,手术的目的和意义,且告诉他手术一般都会很顺利,我们会对其生命负责等,病人的紧张情绪逐步缓解,较好地配合了麻醉、手术的顺利进行。

2.2 加强心理护理 对老年手术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可以起到药物治疗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我们应注意对悲观失望者以安慰鼓励,启发引导。对性情孤僻者经常巡视、促膝谈心。对心有疑虑者耐心解释、诚恳相待。用良好的医德作风,使他们产生亲切感、舒适感、安全感和信任感。

第5篇:严重失能老人如何护理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通过对2009至2012年内科老年患者抽样取证,采纳160例内科老年患者进行心理特点的分析,在此次抽样分析的内科老年患者中男女比例分别为1:1,男性内科老年患者80例,女性内科老年患者80例,平均寿命为75.8岁。其中,160例老年患者中有12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烦躁不安、恐慌、孤独寂寞等症状;有9例患有自暴自弃的心理问题,有18例心理依赖他人感强,有8例有严重的固执猜疑病症。

1.2内科老年患者心理特点分析

1.2.1烦躁不安烦躁不安是任何一位内科老年患者最为常见的心理特点,尤其对于第一次住院的患者来说,这种心理特点更加突出。一旦住院,老年患者对生命的渴望以及对疾病的恐惧很容易会产生烦躁不安的心理,这种烦躁不安的心理特点在行为举止上主要表现为:容易发怒生气、脾气暴躁、寝食难安,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也会随之减退。这种烦躁不安的心理特点在老年患者住院的第一周表现最为明显。

1.2.2极度恐慌对于第一次住院的患者以及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的患者而言,是十分容易出现极度恐慌的心理特点的,而这种心理特点在绝症患者中最为突出,一旦被告知病情无法抑制患有绝症,患者在短时间内无法接受事实,加之对死亡的恐惧,失望恐慌的心理自然而生,对生活的激情以及生命的渴望会减退,失望情绪严重,产生极度的恐慌心理特点。

1.2.3固执猜疑老人到了晚年一般比较固执已见,而对于内科老年患者而言,更容易产生这种心理特点。产生固执已见的内科老年患者一般都只相信自己的观点,对旁人的建议和观点无法接受,对护理人员也抱以怀疑和猜忌的心理,无法与旁人建立相互信任的沟通桥梁。这种心理特点的外在表现主要为:对任何事情都疑神疑鬼,很容易误认为自身病情加重,对护理人员抱有戒心,严重的还会对治疗抱有抵触行为。

1.2.4自暴自弃老人一般到了晚年之后,总认为自己年事已高,而且又疾病缠身,无法为家人分忧解难,在心理上会自认为是旁人的包袱,因此很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特点。内科老年患者在住院之后,会抱有放弃生命的想法,在这种消极的思想的刺激下,患者便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对生命失去信心和激情。一般产生这种心理特点的外在表现主要为:放任病情自流,不配合治疗,意志消沉,对任何事物都难以产生兴趣。

1.2.5孤独寂寞老人到了晚年原本就害怕孤独和寂寞,加上疾病的折磨,老人更加渴望家人能够陪在身边。对于一些家属无宽裕时间来陪的患者而言,最容易产生这种孤独寂寞的心理特点。产生这种心理特点的患者一般表现为:沉默寡欲,不主动与人交谈,对护理人员的关心也是以冷漠相对,情绪低落,时常会感到孤独寂寞。

2内科老年患者心理护理方法

通过对所抽取采纳的内科老年患者在进行常规的临床护理的同时,护士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进行了仔细观察和研究,根据所记录的数据以及内科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得出结论:医生和护士根据不同患者的个性特点与之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对内科老年患者进行护理,给予关心和爱护,可使得内科老年患者的治疗获得良好的疗效。

2.1与内科老年患者建立相互信任、亲密无间的关系护理人员应当做到对患者要尊重,并主动为患者解决困难。在日常护理时,护理人员要做到尊重患者的选择,帮助他们端水、端饭,协助他们大小便等,使患者感觉到温暖,增强信心,战胜疾病。护士要把患者当作健康人来对待,不以任何歧视、冷落的态度对待患者。要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护士应当以热情的语言、积极的行动来让患者感受到护士的真情实意,如:多几句关心的话语、多做一点小事,都可以让患者对你产生信任。

2.2经常与患者交流,消除患者自闭心理护理人员应当经常与患者谈论一些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在同一护理病房内,帮助鼓励患者与其他临近患者交流,尽量少让患者陷入孤独的局面,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相互交流的平台,如:进行唱歌、下象棋等等游戏活动。如果患者出现自我封闭、意志消沉的现象,护理人员应当以热情的态度让患者感受到关爱的存在,对此类患者应当多付出一些关心和呵护,在患者家人的共同帮助下让患者走出自我封闭空间,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

2.3加强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3结果

在对所采纳的160例患者的问卷调查统计的数据中,125例患有烦躁不安、恐慌、孤独寂寞症状的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有29例已经彻底康复;9例自暴自弃患者,症状减轻了,再延迟两周治疗,基本可以出院;18例心理依赖他人感强,8例有严重的固执猜疑病症的患者均已康复出院。有154位患者和家属对这种护理方法表示满意和赞同,仅有六位患者的家属对此保持了保留意见,由此可知,该护理方法的满意度为96.25%。这些数据显示,我们采用的心理干预治疗方法效果显着。综上所述,在对内科老年患者进行护理时需要护理人员以热情真诚的态度对待,与患者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6篇:严重失能老人如何护理范文

【关键词】 CCU; 急性心肌梗死; 老年人; 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上可见胸骨后持久剧烈疼痛,心肌酶增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本病男性多于女性,北方多于南方,死亡率居心血管疾病之首,我国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针对病情凶险,病变迅速,病死率高的特点,在积极有效的治疗基础上,加强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病人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现就本病的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CCU收住的老年患者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72±4)岁,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2例,右室梗死3例。

1.2 研究方法 根据老年患者及CCU的特点,入院后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稳定,仔细观察病情及疼痛时的主要表现、部位,准确评估、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有效供氧,做好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

1.3 结果 选择CCU收住的老年患者30例,经仔细观察、严密监测、治疗及时,精心护理,无一例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 17例病情平稳后行心脏血管支架植入术,9例病情平稳后出院药物治疗,4例病情平稳后转入心脏外科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2 临床特点

2.1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 老年人病情变化快,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常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脑梗死等疾病,病情复杂、并发症多,而且老年病人通常反应迟钝,主诉不清,一旦发病往往病情危重,猝死率高。因此,在CCU里,有专人护理,护士能够随时仔细观察病情,做到早发现、早抢救,使病人转危为安。

2.2 CCU(冠心病加强监护病房)的特点 CCU(冠心病加强监护病房)是一个具有十万级层流净化的病房,集优秀医护人员和先进仪器设备为一体,运用现代医疗护理技术对危重病人的生理功能进行连续性监测和积极治疗,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的护理单元。是危重病人集中、设备、技术先进、监测治疗及时,针对性强的专科护理单元。要求无陪护,护士随时准备抢救,专科技术强,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较强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做到早发现、早抢救,及时报告,使病人转危为安。

3 护理措施

3.1 仔细观察,准确评估 对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入住CCU后,首先护士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如神志、精神、性格、心理、皮肤等状况进行准确评估。连接心电监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吸氧,建立护理病历,随时注意观察心绞痛、低血压、心力衰竭等各种临床症状,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观察心力衰竭的症状,为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当心前区疼痛剧烈时,密切观察患者胃肠道症状。

3.2 严密监测,早发现问题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心情紧张,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极易诱发心律失常,24h内可以并发各种心律失常,应严密监测心电监护、血压、心律、心率的变化。根据心肌梗死部位不同,也可能发生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下、后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警惕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尤其夜间睡眠时,防止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的心率减慢,应备好临时起搏器等一切抢救物品[1],前、侧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警惕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

3.3 建立静脉通道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后,应立即给予静脉留置针穿刺建立静脉通道,随时进行静脉给药,对于血压过低或循环差者,可行深静脉穿刺。输液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预防空气栓塞,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如特殊药物可给予微量泵注射,保证剂量的准确性。

3.4 氧气吸入 吸氧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间断或持续吸氧可以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因左心衰竭所致的低氧血症,减轻疼痛,有助于梗死周围的缺血心肌的供养,避免梗死面积进一步扩大[2]。一般使用鼻导管吸氧法,氧流量可根据病情调节,入住CCU的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期时,氧流量3~6L/min,如合并左心衰竭,可采用酒精湿化加压给氧,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鼻导管及湿化瓶每天更换、消毒。

3.5 疼痛的护理 疼痛是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表现,可为胸痛、牙痛、腹痛、咽喉痛等,疼痛可使缺血进一步加重,梗死面积扩大,应遵医嘱及时给予止痛剂,如吗啡、度冷丁,吗啡可抑制呼吸,老年人慎用,各种止痛剂用量要小剂量开始用,密切观察药效。

3.6 绝对卧床休息 入住CCU后,必须绝对卧床休息,护士及护理员协助完成生活护理,包括进食、洗漱、翻身、大小便等生活护理,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待病情稳定,可逐步进行床上肢体活动、床边活动,活动时以不出现不适感为宜。

3.7 饮食及便秘的护理 护士要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向患者讲解如何健康饮食,少量多餐,饮食以低盐、低糖、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的为主。多食含粗纤维的蔬菜,多食新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指导病人床上排便,排便时不能用力,以免加重心脏负担,甚至引起心脏骤停,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对排便困难者可使用开塞露或口服缓泻剂。

3.8 心理护理 老年人普遍具有固执、自尊心强、害怕孤独、畏惧死亡的心理特征,加之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其心理状态亦不同。心理因素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急性心肌梗死由于发病急,病情复杂,患者入住CCU后,又无儿女及家属陪伴,看着陌生的仪器,常易出现紧张恐惧、忧虑烦躁、悲观等心理状态,因此我们应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做好宣教,特别讲解CCU的环境、监护仪的作用,告知病人他(她)们的亲人都在外面,都非常关心他(她),愿早日康复,我们通过乐观的语言、态度、表情来解除病人的紧张、恐惧、激动等心理状态,取得老年人的信任,增强病人治愈疾病的信心。使疾病得到最快最好的恢复。

4 讨论

老年患者病情变化快,不易被察觉,是因为老年患者的心肺功能减退,各种感觉欠灵敏、反应慢,不易表现出来。因此,护理工作应做到细致、认真,观察病情的动态变化,做好每一项指标的记录。同时注重老年患者的心理,在紧张的抢救阶段过后,患者有可能因年纪大的关系,产生各种害怕死亡或放弃治疗的念头,所以做好心理辅导,介绍目前心血管疾病先进的治疗方法以及成功的病例,安慰患者,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多数老年患者脾气较暴躁,有的患者患病时间较长,已经有一些心脏病预后方面的知识,但这只是一知半解,在患者感到恐惧、焦虑的时候,只有通过我们关心体贴、细心开导、耐心解释、及时解除痛苦,做好舒适的护理,给患者一个安全的感觉,才能使患者配合治疗,促使病情迅速好转。

参考文献

第7篇:严重失能老人如何护理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保健事业的日臻完善,人们的寿命也不断地延长。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值得全社会关注。我院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辨证施护,在疾病的预防、治疗、促进康复等方向有很大的收获,现说几点体会。

1 老年人的心理表现[1]

1.1 孤独感和失落感 离退休的老年人失去了与同事们共同学习的机会,而儿女成家立业,没有时间陪伴在身边。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而大多数子女只注重对老人们生活上的照顾,忽视了情感上的交流,特别是当老人生病时,这种孤独与失落感与日俱增。

1.2 焦虑和抑郁症 老年人离退休后,过去长期习惯了的生活日程骤然改变,再加上“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不胜唏嘘,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产生自卑、无用感,甚至焦虑、抑郁。此外老年丧偶、亲友生死离别等,对老年人都是最强烈的生活事件,从而感到无限悲伤。以至于难以解脱,对生活失去兴趣。

1.3 自尊心强、固执 老年人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人生体会,事业上成功、工作时得到同事们的尊敬,退休后仍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提出的意见和想法不能被采用和重视,易产生不被人尊重的想法,从而封闭自己。不再表达自己的意愿,拒绝与他人交谈。

1.4 控制力下降、易怒 老年人性格的改变,同老年人的脑退化有密切关系,脑的各部分发生退化的程度不一致,如大脑额叶比其他区域先退化,而额叶与性格关系密切。故老年人性格易发生改变,同时皮质的退化,对皮质下的控制减弱,造成皮质下原始冲动占优势,也可影响性格。所以,出现控制下降,易发怒。

1.5 自私、多疑 人的行为受感知觉、思维、情感、性格、智能等影响,因此,有的老人由于大脑皮质功能的减退,上述心理活动发生变化,致行为异常。如自私、多疑、孤僻或像老小孩一样出现一些原始的幼稚行为。自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住院后希望医护人员每天围绕他一个人,只关心他。

转贴于

2 护理措施[2]

2.1 创造温馨的住院环境 老年人在住院时,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地进行接诊,并及时向老人及亲属详细介绍医院内环境及病房的各种护理设施以及我们开展的各项服务措施。如在病房中设有老干部活动中心,中心有象棋、跳棋、电视、报纸、桥牌等娱乐项目,由此减轻因生病导致的恐惧感,使他们尽快熟悉环境,消除陌生。

2.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要主动、热情、友好地介绍自己,消除护患之间的陌生感,拉近护患关系。同时对待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尊重、关心他们。做任何治疗和检查都要详细说明,消除他们心中的恐惧感。做检查时,安排外勤人员全程陪同,并详细交待注意事项。在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他们,如带领全体医护人员给他们过生日,送蛋糕和鲜花等,使他们感受到亲切、温暖,有如在家的感觉。

2.3 尊重、关心、体贴老人 老年人思维反应相对缓慢,语言表达较迟缓,记忆力也有所下降,有时一个问题要交代好几遍也听不清、记不住。遇到这种情况应耐心解释,不急不躁、态度和气,语速要放慢。并且要耐心地听他们诉说病情,要经常深入病房到他们病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如当时解决不了,要给予他们答复。遇到他们要主动打招呼,言语间要尊敬。做治疗时,动作要干净利索,使他们都满意而积极配合治疗。遇到天气寒冷时,科室备热水袋,给患者输液时用。

2.4 做好健康教育 患者最关心的问题是自己疾病的诊治、护理及预后情况如何,并希望医护人员重视自己。根据这一特点,我科实行患者挑选医生和护士,为他们治疗和护理。并设立健康咨询知识小卡片,每天早晨让护士跟着医生一起去查房,跟着医生学习一些讲解的技巧,然后护士再根据患者病情收集资料,准确、通俗给他们讲解病情的发展、化验结果、治疗方案,并及时了解他们的用药后效果,及时反馈给医生。在健康知识小卡片中把老年人易患的常见病的病因、治疗、饮食和如何防止并发症等,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写出来,以便老人携带方便和随时看。出院患者每人有复诊指导小卡片,卡片中有我科咨询服务台的电话以及他们所选医生和护士的联系电话,以便及时咨询、联系。做好健康教育的同时,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做到慎言守密,对患者提出的问题有问必答,耐心讲解,不用含糊语言来搪塞患者。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教会其家属或保姆做好家庭护理,鼓励患者适当运动,提高自我护理能力,避免产生依赖性和懒惰性,更好地促进患者康复。

总之,护士担当着老年人生命周期中专业健康维护的角色,只有结合其身心特点,运用自身的心理护理技巧,才能对老年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这对提高老年人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更是全方位整体护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张理义.临床心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0.

第8篇:严重失能老人如何护理范文

关键词:长期照护 递送体系 整合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面临的形势也不容乐观。根据调查预测,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1,再加上家庭照护能力弱化,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医疗卫生资源短缺等因素,要解决我国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更为困难。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大规模增加照护服务的供给也不现实,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照护资源的效用,而对照护服务的组织递送进行优化整合就是其中的关键,因此照护服务的递送体系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一、照护服务递送体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长期照护这个概念是直接从英文Long- term Care翻译过来的,所谓长期照护,就是“在持续的一段时间内给丧失活动能力或从未有过某种程度活动能力的人提供的一系列健康护理、个人照料和社会服务项目”2。而长期照护服务的组织递送主要解决如何借助不同层次的平台将已有的照护服务项目组织起来,通过适当的渠道将服务递送给消费者的问题,其中的主要消费者是老年群体。递送体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长期照护服务的供给效率和效果,但并不存在单一的、最好的递送模式,如何选择受到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特征、文化背景及长期照护内容的制约和影响。就目前的发展来看,长期照护的组织平台一般有三种:以家庭为平台组织的居家照护服务;以社区组织为平台的社区照护服务;以专门机构为平台的机构照护服务。递送方式的分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更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需求满足的分割。每种递送方式都有其优缺点,也会侧重于某一方面的护理内容,但又有很多重叠之处,所以构建照护服务的递送体系不仅仅是发展三种平台这么简单,还要将平台与不同的服务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保持统一协调,使它们不至于因为具体服务项目、专业、提供者的不同导致的分割影响到老年人的实际使用。

二、服务递送平台的界定和发展

(一)居家服务平台

就家庭平台的居家照护服务来说,它不应再是那种传统的所有照料护理都由家庭来承担的模式,而是一种家庭照护模式与福利机构照护模式之间的折中方案,在这种模式下,国家虽然不直接承担老年照护的责任,但却提供各种支持性的服务,间接地帮助家庭承担起照护其老年成员的责任。老年照护的主要场所在家庭里,但老人除了接受家庭成员的照护之外,还能在家中享受到来自家庭之外的照护服务体系提供的各种服务。这种模式极大地弥补了家庭在老年照护提供中的不足,提高了家庭照护的能力,使老年人居家养老变为可能。鉴于现阶段的国情,我们应当将居家照护服务定位为我国主要的老年人照护模式,并为它提供多个层面的外部支持3。国家要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为居家照护创造一个可持续的、适度并且有效率的制度环境。地方政府也要为居家照护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实际支持,尤其是相关部门要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向接受居家照护的消费者实际需求靠拢。社区层面的互助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居家照护是否可能,因为与家庭最为接近的社区在其寻求外部支持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4。

(二)社区服务平台

所谓社区照护服务,是指依托社区,组织官方或民间以及大量的志愿者为生活在社区内的受照护者提供的服务。一般地说,社区照护服务泛指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的、可以在社区内获得照护服务5。之所以需要社区平台上的照护服务,是因为我国的老年群体有许多特征很集中,例如完全依赖他人照料的老人所占比例不大、很多年纪较大的老人无法承担老年公寓甚至是普通养老院的费用等。而且对很多老人而言,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可能带来在适应新环境中的风险,很多老人即使有能力和需要入住专门的老年照护机构,也更愿意留在自己熟悉的社区养老6。因此要明确社区照护服务的重要性,发挥社区组织平台的作用,把社区建设成为适合老年人居住的能够维系老年生活连续性并提供安全感的地方,在他们身体发生变化时能够满足他们需要,最大限度的维持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可以对老年居民比例较高的社区进行生活设施的改造,为一些失能老人提供辅助设施和器械,在社区内设置相应的生活服务机构等。

(三)机构服务平台

机构照护也是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中一种常见的类型,曾经受到实行高福利制度的西方国家推崇,但70年代的经济危机让片面发展机构照护变成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一方面,机构照护成本相当昂贵;另一方面,片面强调医疗照护,忽略了生活、交往和精神方面的需求,造成普遍的过度医疗与服务满意度低同时存在7。虽然我们不能将机构照护作为老年人照护体系建设的主要方向,但机构照护在为那些重度失能老人以及经济条件较好或是有特殊照料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务时更有优势,而且我国照护机构及床位数量相比失能老人规模相比还是相当少的,所以机构照护还需要长足的发展。也就是说除了发展那种大型的提供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全方位服务的养老院,还要在更多的社区兴办一些类似的老年人照护机构,如社区养老院、托老所、生活护理院等8。我国发展老年照护机构还要考虑到收入水平的不同,这样就可以根据消费者支付能力将照护结构分为两类:满足一般群体的普通老年照护机构和满足高收入群体的高级老年照护机构。

第9篇:严重失能老人如何护理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抑郁症;临床特点;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96-02

抑郁症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在老年精神障碍中,抑郁症占25%。老年抑郁症的症状主要分为情绪障碍和躯体症状[1]。通过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能减轻抑郁症状,减少复发的危险,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状况,减少医疗费用和死亡率。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老年抑郁症18例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58~68岁,平均6.5年。患者病程为5~20年。主要表现为头晕9例,头痛2例,失眠2例,纳差1例,肢体麻木无力1例,心烦及情绪低落2例,胸闷1例。

1.2 方法 三环类及四环类抗抑郁药临床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一般1~2周内加至治疗量。用药后2~4周见效,若用治疗剂量4~6周仍无明显效果应考虑换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副作用较少,使用方便。治疗剂量每日氟西汀20 mg、帕罗西汀20 mg、舍曲林50 mg、氟伏沙明100 mg、西酞普兰20 mg。老年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大,在需要时应使用电抽搐治疗,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抑郁症患者也可用电抽搐,一个疗程6~12次。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运用心理治疗。临床上多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如解释、倾听、指导、保证、安慰等,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所患疾病,主动配合治疗。

1.3 结果 老年人抑郁症经临床治疗,痊愈10例,显进4例,进步3例,无效1例,有效率94.44%。

2 护理措施

2.1日常生活护理 睡眠障碍是患抑郁症的老年人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以早醒最多见。护理人员白天应安排或陪伴老年人从事多次短暂的活动,尽量减少白天睡眠时间,睡前不做剧烈活动,不观看紧张刺激的电视节目和不阅读刺激性的书籍,晚上入睡前给予温热的牛奶,洗温水澡,温水泡脚等,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安眠药,并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清晨应加强巡视,对早醒者给予安抚,延长睡眠时间[2]。抑郁常导致老年人食欲减退,有些因畏食或自罪观念而拒食,加之老年患者体质较差,睡眠不好,容易出现营养缺乏,故应保证营养摄入。对于进食少或违拗的老年人要耐心规劝、喂食,督促进食。必要时鼻饲或静脉营养,特别注意补充钠盐,可服用加盐的牛奶,以维持适当的水分及营养。抑郁者常无力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护理人员应督促、协助完成自理,并使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危重、木僵、生活不能自理者,要悉心照料,做好老年人的清洁卫生工作。长期卧床不动者,需防止压疮的发生。

2.2安全护理 患抑郁症的老年人,易出现自杀观念与行为。尤其是病情较重,情绪消极,悲观失望,有厌世观念者,往往会事先计划,行动隐蔽,甚至伪装病情好转来逃避医护人员及家属的注意,并采取各种方法,来达到自杀目的,故护理人员要加强责任心,严防自杀。老年人住处应光线明亮、陈设安全[3]。墙壁以明快色彩为主。病房设施要加强安全检查,做好药品及危险物品的保管,一切危险物品如刀剪、玻璃等锐器、药物和各种绳索、有毒物品等均不能带入病房,杜绝不安全因素。发药时应仔细检查口腔,严防患者藏药或囤积后一次吞服。试体温时,严防咬吞体温表。鼓励企图自杀者多参加利他活动,使其从受助者的感激反应中体会其中之乐。成立包括配偶、子女、邻居、亲朋好友和职业咨询者等在内的自杀者监护小组,以便给予企图自杀者重新生活下去的动力。

2.3用药护理

2.3.1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使用抗抑郁症的药物,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如三环类抗抑郁药其禁忌证是严重的心、肝、肾疾病、癫痫、急性窄角型青光眼。同时要注意观察各种药物的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和毒性反应。服用抗抑郁药后出现如头晕、乏力、恶心、双手颤动、视物模糊等,甚至出现心悸、呕吐和腹痛、双手粗大震颤、嗜睡或昏迷等,警惕药物中毒,及时通知医生。

2.3.2用药指导 因抑郁症治疗用药时间长,有些药物有不良反应,患者往往对治疗信心不足或不愿治疗,可表现为拒药、藏药或随意增减药物。要耐心说服患者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随意增减药物,更不可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中途停服。另外,由于老年抑郁症容易复发,因此强调长期服药,对于大多数患者应持续服药2年,而对于有数次复发的患者,服药时间应该更长。另外,清晨给药可避免因药物兴奋所引起的失眠。用药期间应避免驾驶和具有危险性的运动。由于抗抑郁药可增加酒精的作用,故用药期间应忌酒。

3 讨论

老年抑郁症的症状主要分为情绪障碍和躯体症状。以情绪低落、焦虑易激惹、记忆力下降等为常见。病人每天大部分时间,心情都是沮丧、低调、哀伤的,终日唉声叹气,心烦意乱,经常在家中走来走去,有的老人表现对事情丧失兴趣,周围一片暗淡,对未来悲观失望,有的老人睡眠不安,躺在床上胡思乱想,觉得对不起子女,生不如死,因此而产生轻生的念头或行为。躯体症状以失眠、嗜睡、食欲增加或减少、便秘、疲乏、胸闷、心悸为主,其中最常见是睡眠障碍,表现入睡困难、早醒、多梦易醒等。因此,在临床上应注意两者的鉴别。对老年抑郁症的治疗,首先应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利定下适当的医疗计划,常用心理疗法与药物治疗相结合。

坚持用药、定期门诊复查的重要性。当病情好转后,应鼓励其主动参加家庭和社会活动,克服性格弱点。指导家属帮助老年人管理药物并监护其按时服药,对老年人的进步给予正向的肯定。认识长期巩固治疗的重要性,定期复查,预防复发。指导家庭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如子女重视父母的身体、心理状况,耐心倾听父母的唠叨,经常与父母聊天,主动慰藉老年人,可避免老年人产生孤独感和尽可能早发现老年人的心理问题,防止老年抑郁症的出现。同时帮助老年人重新安排生活,扩大活动范围,尤其是文娱、体育、劳动等社会活动。有条件者,还可外出旅游,以使老年人赏心悦目,心胸开阔。

参考文献

[1] 中国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