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设施农业研究范文

设施农业研究精选(九篇)

设施农业研究

第1篇:设施农业研究范文

昆明市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部门多头管理,扶持政策滞后

一是设施农业涉及到园艺、花卉、畜牧、水产等多个部门,存在多头管理情况;二是扶持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投入渠道少,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协调有序发展。

设施装备简易,专业人员缺乏

一是随着近几年昆明市大棚温室规模的迅速扩张,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滞后,设备比较简易,环境控制能力差,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二是专业设施农业技术人员缺乏,设施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已经成为瓶颈。

缺乏设施标准,配套技术滞后

一是设施农业选型用材复杂、环节多、建设周期长、技术范畴广,目前云南省没有统一的设施农业建设标准和规范,给实际操作带来诸多不便,现有技术标准和规范有待于进一步摸索实践;二是新技术成果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应用尚处于较低的层次,设施农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不高。

专业组织薄弱,设施产业不强

一是昆明市设施农业专业化组织作用相对较弱,设施农业的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能力较差,经营方式仍以个体农户为主。农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单家独户土地散小,标准化设施大棚建设一次性投入大,单家独户的农民投入有限(70%~80%用户承担),没有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招商项目的参与,解决不了投入和连片问题,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经营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二是由于农民受科技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制约,缺乏必要的经营理念和经营能力,市场信息不灵,生产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能较好地完成对设施农业及其装备的技术应用和运行管理,造成收益不稳定,抗风险能力不强,经济效益不能得到真正体现,造成设施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昆明市推进设施农业的思路和发展原则

总体思路

围绕生产基地,形成设施规模

围绕建成亚洲花都、外销出口蔬菜生产基地两大目标,以提质增效为核心,通过园区突破设施建设,快速形成设施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的格局。

发展设施品种,打造“昆花”和“昆菜” 名片

围绕开发外向型优势品种和高原特色品种,形成设施鲜切花、种球种苗、特色蔬菜的多元化格局,实施品牌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做大做强“昆花”和“昆菜”的名片。

依靠科技资源,突破重点环节

昆明市应该依靠科技,整合资源,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物流贸易、园区建设、专业设施等方面重点突破。

发展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建设

根据昆明市区域优势、基础条件、作物品种的特性,充分考虑最佳设施类型适宜区及其功能布局,有重点地选择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坚持效益优先,着力提高设施种植的综合生产能力以及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序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突出优势产区,发展特色设施

围绕昆明市花卉、蔬菜、烟草等重点优势产业园区,确定设施类型和配套设施装备,推广先进设施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统筹育种、栽培、装备、管理等多方面的力量,打造特色园艺设施,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市场引导,辅以政府扶持

坚持市场引导和政府扶持相结合,以解决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采取企业为主体,农民共同参与,以龙头企业带动设施花卉、设施蔬菜和设施种苗等的种植,提高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和生态化水平,推进昆明市设施农业建设的发展。

昆明市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对策和措施

规划设施发展,引导资金投入

一是针对不同类别设施农业的发展,科学规划昆明市设施农业的发展战略,制定推进设施农业建设的对策和措施。二是建立资金服务体系,引导政府补助、农民投入和企业投资有机地结合,采取补助、贴息、引资、自筹等多种办法,投资设施农业,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科学管理建设,加大人员培训

一是设施建设管理单位应该科学管理建设,做到“四个确保”,即确保任务落实到位、确保建设质量到位、确保技术保障到位、确保配套服务到位。二是分期、分批对农户进行设施农业科技知识及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设施的经济效益。

制定设施标准,打造特色花菜

一是制定适合昆明市的设施农业产业政策和建设标准,按照工程建设项目立项管理,科学合理制定实施细则,加强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二是昆明的设施农业建设必然要有自身特色:远郊县建设一批特色品种的设施模式,使其标准化、规范化,向“特菜”、“特花”等精品农业发展;近郊县将种植、养殖与旅游观光结合,围绕农业观光园、生态科技园区,建设一批集农业生产、旅游、观光和休闲为一体的生态餐厅。

探索经营模式,提高设施产业

一是围绕农业园区建设进行项目实施,通过制定相应优惠扶持政策,引导拉动园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的投入,探索 “公司+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等经营模式。二是加强对专业合作社的发动、引导、服务工作,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及生产大户,服务于设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环节,提高设施农业产业化水平, 打造品牌战略和特色农产品战略,解决设施园艺产品的市场问题。

第2篇:设施农业研究范文

彭阳县位于宁夏东南部,属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自然灾害相对频繁,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设施农业,走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路子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彭阳县加快食用菌示范园区建设,大规模建设拱架大棚和日光温室,推广食用菌栽培技术,形成年产量达0.7万吨的生产线,成为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食用菌产区。长城塬菌草园区建于2007年,作为闽宁两省区确立对口协作内容,目前已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彭阳县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以生产杏鲍菇为主,并利用杏鲍菇菌料生产鸡腿菇、猴头菇等。该园区采用设施农业技术,通过搭建环境可控菇棚,采用工厂化模式实现食用菌的大批量生产。园区开展了帮扶大学生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大学生科技特派员”是在大中专暂时不能就业的毕业生中择优选出的学有所长又热爱农村科技事业的青年,自治区及当地县级政府为他们提供补助,所在的企业或农户再给予适当补贴,保障其生活,并鼓励其在基层发展创业。长城塬菌草园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为大学生打造了优良的创业环境。彭阳县政府积极引导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大学生科技特派员创业融资机制,为其提供1万元至10万元创业发展基金,大力探索“科技特派员+园区(基地)+农民”经营模式,立足专业合作社和科技特派员创业协会,解决其在创业中遇到的困难。目前,园区现有大学生科技特派员30名,组建农村合作组织及法人企业5家,建成菇棚500栋,配套无菌生产线2条,温控设备300套,年产各类鲜菇370多万公斤,实现产值4500多万元。

二、发展经验

多年来,彭阳县大力支持园区发展,初步形成了“企业带园区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率。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彭阳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科技帮扶显成效。近年来,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支持下,福建省扎实推进闽宁协作,投入大量科技协作资金用于珍稀食用菌生产示范项目。福建省邀请彭阳科技特派员、大学生、农民技术骨干到研发机构和设施栽培基地实习,掌握高产栽培、病虫防控、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技能,并在彭阳举办专业培训班,促进食用菌技术骨干本地化。二是因地制宜谋发展。彭阳县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为7.7度,年日照时数为2358.3小时以上,气候适宜,生态环境好,无污染,适合食用菌的生长和种植;同时,食用菌培养有机质主要由苜蓿粉、玉米粉、柠条、麸皮等材料配比而成,彭阳县境内玉米及其它农作物秸秆资源较为丰富,这些都是发展食用菌生产最好的原材料。三是制度建设强管理。为规范市场化运作管理,菌草园制定了《入园企业管理办法》和《食用菌产业科技示范园区运营管理办法》等,对已有的智能控温出菇室和生产线等实行收费管理,建立了园区资产投资-回收-再投资的可持续发展制度。四是保品质打造品牌。结合食用菌产品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的契机,园区开展“六盘山珍”食用菌品牌打造工作,在产品包装上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包装,推行文化资源共享,树立品牌就是市场的意识,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六盘山珍”有机产品品牌形象。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科技支撑力量仍显薄弱。真正懂技术的人员较少,缺乏高、精、尖专业人才;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应用乏力,缺乏可靠的菌种供应平台和顺畅的新技术推广渠道,产业发展中病虫害防治和低产量、劣品质等技术问题难以攻克,制约了食用菌的产量、质量及效益的提升。二是产业开发融资困难。食用菌产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要快速推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部分农民想发展,因资金有限,阻碍了生产发展,因此,资金匮乏已成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障碍,也成为科技特派员创业的资金“瓶颈”,这是制约食用菌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三是产业链条衔接不紧。现有的菌菇保鲜、加工和销售企业与农户链接不紧,缺乏龙头企业,产品精深加工“空白”,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产、供、销一体化格局没有形成,产品品种单一,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步伐缓慢;现有企业规模小,缺乏对基地农户的带动能力,贸工农之间衔接不紧,产品难以适应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发展之路。四是企业文化建设待加强。园区离彭阳县城有一定距离,周围也没有什么生活配套设施。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年轻职工特别是大学生对工资收入没有太强烈的要求,但却很渴望在工作之余丰富娱乐生活,从而做到放松身心、劳逸结合。

四、思考与建议

第3篇:设施农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家庭农场;绿色;规划

1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精准扶贫的大力推行,伴随着对农业的深层次开发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交叉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太公寺家庭农场规划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顺势而生。汉中勉县高桥沟村属山区贫困村,但是其地理位置相对优越,在此建设生态休闲旅游家庭农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农业发展新方式

农业和农村、农民正在发生着深刻而重大的变化。发展正在进入新常态,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一日千里,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农业的内涵更加丰富,功能不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显现端倪。农业在食物供给、原料保障和新增就业等功能不断强化的同时,乡村的旅游休闲功能日益凸显。乡村休闲旅游是农业价值链的延伸与拓展,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农场不仅具有传统农业生产,还具有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度假的生活,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当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人们更多渴望多样化的旅游生活,加之交通便捷,城市间一日经济圈的形成,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尤其希望能在自然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在一些水果蔬菜成熟的季节,去往乡村体验农事,呼吸新鲜空气等活动满足了城市人们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接触,体验到不一样的生活。去往乡村旅游慢慢变成热点,于是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的新型产业——休闲旅游家庭农场应运而生,可以实现农民多元收入。当前,陕西汉中平原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方兴未艾,像城固桔园、汉台葡萄园等。但是其山区家庭农场发展滞后,规划理论并没有跟上建设的步伐,已有的乡村旅游设计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山区家庭农场的规划发展。高桥沟村位于陕西汉中勉县阜川镇西南大山,土地贫瘠,人均耕地少,基础设施条件差,地理环境因素制约,属于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当下对于贫困地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无疑是“精准扶贫”。国家强调要科学谋划好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勉县阜川镇高桥沟村根据本村实际情况提出到2018年实现全面脱贫的攻坚计划。

3农业设施规划

当前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是靠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像种子改良、灌溉技术和化肥农药的合理利用等;二是靠田间的科学管理,如依据季节变化耕种、施肥。工业的发展已经进入4.0时代,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有效的管理方法,始于泰勒科学管理的工业工程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工业工程方法在服务业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生产与工业生成有很大的不同,却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大胆借鉴工业工程管理的经验,结合农业生产的特性,探索工业工程思想方法在农业生产的具体应用。农业设施规划与设计主要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将农业系统的各种设施在给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最优的规划与设计,以求最佳的布置方案,使农业系统投入运行与使用后能达到最小的消耗和最大的产出。农业物流系统分析主要是以农产品生产系统物料的流动过程为分析对象,研究生产系统的平面设计,物流流动网络的分布、运输线路分析、物流改善与管理,以求物流系统最佳设计与运行效益。

4太公寺家庭农场自然条件分析

太公寺家庭农场因太公寺而得名。太公寺历史悠久,相传最初为明代万历年间修建,后经几毁几建,有史料记载太公寺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复建,规模较大,有泥塑神像十一尊,木雕神像三尊,期间敬香者络绎不绝,香火旺盛,祈福天下太平,民众安康。中不幸又被毁,2015年当地民众自愿投劳投资再次兴建,神殿庄严肃穆,灵威静雅。庙顶正座子牙楼,左右二龙凌空欲飞,吉祥如意,四角安放镇宝兽,寓意守护神庙天长地久,护佑人民幸福太平。太公寺家农场准备建于勉县阜川镇高桥沟村,其距离勉县县中心30多公里,开车不到半个小时,著名茶叶产区,茶叶叶质细嫩且品位高。高桥沟村建设家庭农场,整体环境质量好。茂密的森林,秀美的山川,亮丽的河水、溪流,遍地野花,随处可见的奇石,其景色特色鲜明,形成较丰富的景观资源,为项目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旅游市场潜力较大。物产丰富,村内各组水泥路全覆盖,茶园道路逐步完善,较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为项目建设提供了便利。结合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访谈所掌握的各项当地实际情况,运用SWOT综合分析太公寺家庭农场的各项内外建设条件和环境,将太公寺家庭农场的综合分析总结。

5太公寺家庭农场规划设计

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指导,坚持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以山地农业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为基础,结合勉县旅游发展战略,农场依托太公寺周边生态环境,以天然林为休闲场所,以农产品和旅游产品目标市场为导向,满足人们休闲、娱乐、养生、食用的需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注重季相变化,结合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理念,创造“春赏花、夏避暑、秋食果、冬逍遥”,四季有景可赏,创造优美、舒适而恬静的绿色环境。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优化农产品物流系统,打造辐射全县的极具特色风情的生态休闲家庭农场,使其成为当地知名的精品乡村旅游农场。太公寺家庭农场的规划采用生态可持续的循环经济模式,建立高效的搬运物流系统,充分挖掘山区农业、林业资源,形成各功能区有机和谐的结构,提高家庭农场产业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高桥沟农业产业化升级,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山区环境下农业和农村可利用的资源很多,有限的规划区域内与无限的规划区域外联动开发。太公寺家庭农场设施规划主要是生产设施规划,它是家庭农场的重要部分,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设施。系统布置设计SLP法是以产品、产量、作业路线等因素为基础展开工厂布置的,其中产品、产量是主要因素,布置实施的基础主要是物流线路和物流强度。在家庭农场中,家庭农场的各作业单位作业量反映了物流强度不同,农产品在存储、运输和装卸等物流作用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也决定了物流作业线路的不同。

由此,农产品及产量、物流线路和物流强度同样是影响家庭农场布局的重要因素,以农产品类别和物流作业量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为基础,家庭农场的布局应用SLP法是可行的。系统布置设计(SLP)方法在具体应用中,注意把握好物流量分析。2。绘制太公寺家庭农场平面布置可行方案。在农场设施布置的基础上,集立体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四位一体,实现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挖掘当地民间竹制品手工艺、腊肉作坊工艺、特色米皮、菜豆腐加工技艺、土房建筑技术等宝贵的历史民俗文化遗产,把民俗作为贯穿整个太公寺家庭农场运营的特色。走集约化农场的工业化管理模式,建立产、销、加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链条。对农场周边的农民按照工业生产模式集约化管理,建设基于集约化经营工业化农业的新样板。具体运作与管理模式选择“农场+村委会+农户”。高桥沟村委会主要发挥引导性的组织作用,通过与农户充分协商,农户与农场建立松散型用工关系和合作关系,为农场提供劳动力保障及扩大再生产资源。实现农场、农户经营主体的联合,形成新型的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并实现共赢,为未来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奠定基础。

6结论

结合当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贫困山区实施精准扶贫,发展太公寺家庭农场顺应了当今发展的主流,对于高桥沟村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以太公寺家庭农场规划设计为例,对山区家庭农场规划设计理论进行实践,在对太公寺家庭农场建设地及周边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山区家庭农场规划与运营方案,研究能够密切联系实际问题,所提方案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为山区家庭农场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

综上,太公寺家庭农场具备良好效益,其规划建设是可行的,发展前景乐观。SLP是一种工业工程系统规划布置的科学技术方法,将工业工程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和规模经营理论等多学科理论的融合应用,将系统规划布置方法引入到太公寺家庭农场规划布局的研究中,是促进山区家庭农场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家庭农场规划布局的新理念和新尝试。运用SLP方法对家庭农场规划布局的探索,是需要长期研究并通过具体应用实践不断完善的课题,研究有待成熟。

[参考文献]

[1]玉罕景,杨丽昆,王瑞仙,王惠琼,吉丹妮.家庭农场的建设发展前景[J].农业工程技术,2017(08).

[2]肖娥芳.农户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认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研究,2017(03).

[3]姚晓勇.宜兴家庭农场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7(02).

[4]肖娥芳.家庭农场的效率:内涵、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7(01).

[5]王正,邢路生.创意农业旅游项目的设计探索——衡水小树林家庭农场规划与设计解析[J].装饰,2016(12).

第4篇:设施农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存在着很多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这些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时灌溉非常必要,但是,在灌溉过程中也会导致一些问题出现,主要的问题就是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出现,因此,在灌溉过程中排水也非常重要。在盐碱化比较严重的地区,对灌溉和排水都要进行重视。在一些湿润以及湿润地区,降水量非常大,因此,农田水利的主要作用就是排水,但是,降水过程很难实现合理的分布,在降水量较多的地区补充性灌溉也非常的必要,农田水利的主要作用就是灌溉和排水。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要进行重视。

一、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问题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对于农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重要保障的农村水利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的农村水利基础建设仍比较滞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农村水利事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1、规划散乱,难于管理

最初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修建,是因局部有灌溉、排水或者防洪排涝的需求,从而进行小区域、局部的建设,而未统筹考虑流域或行政单位的总体情况,缺乏整体规划或全局布置,使水利项目出现点多、面广、线长、施工地点分散等特点,给管理和运行造成不少麻烦。

2、水利工程年久失修

现有的部分水利工程修建年代久远,经长时间的运行,渗漏、淤积、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严重,很多已成为病险工程,运行效率极其低下,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且存在安全隐患;再者,工程设计要求低、配套设施跟不上,使得灌溉保证率较低,灌溉系数低,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工程很难发挥最大效益。再加上农民群众局限在使用主体上,没有成为工程管理的主角,由此,类似水库出险、提防坍塌、河道淤积、渠道渗漏、泵站老化、饮用水工程瘫痪等问题层出不穷,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

3、项目建设监督不到位

项目建设不规范,监督不到位,质量不高。水利工程筹划阶段,设计方案没有经过深入的调研研究,缺乏科学性,没有做到因地制宜,缺乏可行性。施工过程中,材料的选取贪图便宜,没严格按照工程标准选取,就地取材方便省事。同时缺乏规范的监管体系,多数水利工程实行自建自监,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发挥质量监控的作用,由于当地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有限,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工程质量因而得不到保证。尤其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二、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事出有因,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追根溯源,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意识不高,各级各部门重视程度不够,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淡化,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经济发展上,抓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够,群众参与水利建设的热情不高;二是投入机制不灵,水利项目审批监管不严,财政虽然每年建设资金投入不少,但真正落实到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维护上的资金微乎其微,乡镇财政无力对水利设施进行投入,群众投入难以自行组织自筹自建,加之民间资金无法大量进入,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三是管理体制不优,农村水利设施量多面广,但管理仍然是计划经济的模式,较大型灌区都由市级层面管理为主,且属于公益性质,政府责任大,而镇、村、组管理力度欠缺,群众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较差;四是打击处理不力,各级各有关部门对水利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打击处理水利违法案件上缺乏合力,没有形成惩戒机制。

三、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保障农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解决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对症下药,攻克难关。

1、做好统一规划建设

农村水利的建设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规划的质量。一个好的规划,可以为政府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付诸实施后也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相关水利部门和人员要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在进一步查清区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农村水利规划,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规划一旦形成,要严格组织实施,通过落实规划,逐步解决当前农村水利存在瓶颈问题,各主管部门应从农村水利工程的前期工作入手,逐步规范完善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按照标准化建设的整体思路,结合当前农村水利面临的形势,在与有关部门充分协商沟通的基础上,编制重点工程规划,对项目和投资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包装、统一报批、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模式。

2、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深化各项改革,积极创新农村水利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各个水利相关的管理部门,需要以身作则,明确自身的责任,进行有效的检查水利工程安全运行跟相关的管理养护工作。各级相关的管理单位,要按照实际的法律法规,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工程产权所有者或人要在充分考虑用水群众利益的基础上,选择有利的经营形式,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3、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在不断扩大,涵盖的内容也在增多,因此需要相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政府不仅需要加大相关预算,还应当充分发挥引导职能,吸引社会资金融入到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鼓励当地的先进企业和个人为家乡建设尽绵薄之力。保持现有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资金渠道,扩大项目资金投资范围,把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项目也纳入项目预算。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还要实行严格的项目审查、立项、规划预算和规范项目实施管理制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需的巨额投资,无论靠国家、集体或农民个人的单方面努力都是难以承担,必须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为主、农民投入为辅、其他渠道投入为补”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新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机制。

4、加强农村水利队伍建设

适应水利改革发展新要求,全面提升水利系统基层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切实增强农村水利勘测设计、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招聘等方式引进专业人才,补充新鲜血液,逐步改变水利专业队伍人才短缺的现状。要充实和稳定乡镇水管人员队伍,乡镇水利站已核定的在编人员,其人头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并按规定缴纳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各类保险。支持大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水利类专业建设。完善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第一线,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大力实施和推进水利人才战略,建设好水利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经营人才三支队伍,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能打硬仗的水利队伍。

5、不断强化组织保障

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水利发展与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指导,统筹安排,周密部署,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水利建设责任体系,把水利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要高度重视加强农用田水利基础设施与管理工作,成立专门的班子,加强组织领导。要提高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结束语

尽管建立完善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但只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水利规划,科学的水利管理,就能够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构筑一道坚固的防护墙。我们相信,在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和民众的支持下,农村水利建设定能全面出击,各个击破。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必将大刀阔斧,走进新时代。

参考文献

[1]冯广志.小型农村水利改革思路[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08):123.

第5篇:设施农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设施农业 融资机制 融资模式

设施农业开辟了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渐突出。天津市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配置条件,设施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政府的重视,在蓟县、宝坻等县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农业在向规模化阶段发展时,资金如何保障,各资源主体间的关系如何处理,都涉及到融资机制和融资模式等融资问题。天津市只有解决好融资问题,设施农业的产业升级所遇到的资金瓶颈才会被有效打开。

一、设施农业融资问题概述

设施农业又叫设施型农作制度,是通过人工构造的设施,采用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改造自然的微环境,为动、植物等农业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和气等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实现高产、高效生产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设施农业生产初始投入的基本要素包括土地供给、资金供给、技术供给和劳动力供给。在市场化条件下,这些要素供给最终都归结为资金的供给。发展设施农业投入是关键,资金是难题。因此,设施农业的融资问题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设施农业融资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各资源主体间的资金供给关系即融资机制问题;二是设施农业项目的资金以何种方式筹集即融资模式问题。

二、天津市设施农业融资机制的锻造与创新

由于设施农业的初始投入较大,运营成本相对较高,这些投资最终都依靠高技术含量的高产出来加以回收,并使投资者获利。从投入到最终收回成本,通常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因此,设施农业的持续发展,建立在有效的资金保障的基础上。如何建立有效的融资保障体系,并随设施农业的发展而加以创新,首先是公共管理者即政府的责任。

1.设施农业融资渠道和方式

设施农业的发展,基本上依赖于三种类型的投入。一是纯粹的公共产品形式的投入,如电力、道路、桥梁、水利和教育等的投入。二是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投入,即不能完全避免“搭车者”的产品投入,如农业生产区域内的专属电力、道路、水利和环境等的投入,以及农业技术服务的基础性建设、产品销售的共同渠道的建设等。三是私人产品形式的投入,专属服务于特定生产者的需求。

显然,不同类型的投入,因其投入的回报机制不同,对融资渠道或方式的选择也是不同的。针对上述三类投入,天津可供设施农业融资选择的渠道和方式如下。

⑴财政融资。主要适用于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投入,即设施农业所依附的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包括财政投入和财政再融资投入。财政融资方式对设施农业的发展起到根本的推动作用,是设施农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由于其财政杠杆作用,对设施农业的作用直接而猛烈,对整个社会的溢出效应大;但是也存在使用效率低和支出成本高的一面,因此设施农业要步入健康良性的轨道,还必须借助更多的市场化的融资渠道和方式。

⑵信贷融资。主要适用于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性质的投入,即设施农业的专属公共性设施建设支出和专属服务于特定生产者的直接的生产性设施支出,包括政策性金融信贷和商业性金融信贷。政策性金融信贷由支持农村长期发展的政策性银行和其他政府指定的农贷机构提供并管理,一般不以赢利为目的。天津市在国家开发银行的政策性信贷上,已经发展出“蓟县模式”。涉农的商业信贷与其他信贷只有信贷投放领域的差别,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信贷很难为农村提供足够的长期的基础设施资金,而侧重于解决具体设施农业生产者的短期资金需求。而这又取决于设施农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活动的连续性、持久性。

⑶合作融资。从商业组织的发展过程来看,合作制的产生早于股份制;农业生产者的分散化和生产地域的相对集中化,为合作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合作融资在融资次数上成为最普遍的农村融资方式。目前我国的农村信用合作社非常普及,而西方的合作融资发展更加久远。在管理方式上,合作融资的行业自治性非常强,政府除了行使央行职能外,不会实行过多干预。

⑷股权融资。股权融资在组织形式上比合作融资又前进了一步,利用现代企业制度来发展规模设施农业。股权融资提供的资金量非常大,在我国的东北等农业大省,有过运用。2008年,福建省产生的股份制设施林业扩大化的现象,是设施农业的又一重要发展。股权融资(发行股票)的实现通常要借助于资本市场的功能,与债券融资一起为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服务。

⑸其他融资。包括农民的主体性融资和民间融资等。设施农业的创业主体是农民,围绕这一主体范围内所进行的直接融资活动,主要包括农民的自有资金和农民之间的投资、抵押、借贷活动。在我国农村流动资金逐渐充裕的今天,这些融资的重要性开始突显出来。

2008年下半年,也就是我国物权法实施近一年,中央开始反思并宣示农村的土地流转问题,土地融资在得到法律支持后,进一步得到政策的支持。土地的流转问题解决后,土地就会成为一种重要的融资媒介。土地融资在上海市和内蒙古自治区都有成功的范例。

2.天津设施农业融资机制的创新

⑴天津市在设施农业融资机制上的既有创新。我国的很多地方,在设施农业融资方面,既继承了历史传统做法,也进行了局部的或整体的创新,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例如,浙江义乌市等地的农村合作银行(刘丽庆,2007);福建石狮市的“标会”和农村合作基金会(韩俊等,2007);山东蒙阴县的传统信用社贷款和民间拆借并重(王业官,2007);台湾的合会(李晓佳,2006);等等。

天津市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国家开发银行信用业务,勇于创新,在一些地方也发展出了有自己特色的设施农业融资机制。如,①蓟县创立的“3+2+1”的设施农业融资机制。“3”是指建立三个县级融资服务平台,即管理服务平台、担保服务平台、承贷服务平台。将县人民政府银政合作办公室作为管理服务平台,主要职能是组织、协调、推动、监督。与新农村建设担保服务平台和贷款支持服务平台一起,组成了适应银行贷款需要的设施农业融资保证机制。“2”是指建立两个乡级融资服务机构,即乡镇银政办和小型担保组织。乡镇一级银政合作办由乡镇主要领导、财政、农经等人员组成,主要职能是项目的调查汇总和贷款的进度监督以及贷款的回收;小型担保组织由乡镇银政合作办成员、贷款村两委会成员组成,共同为本乡镇、本村贷款进行贷款管理和担保保证。在农村建立专业合作社或由村委会组建贷款贷后管理组织,提供用款农户的基本情况、贷款使用情况、本金和利息的催收、反担保抵押物的处置。“1”是指每个贷款户都要参加一个专业合作社或一个信用联保小组。蓟县模式以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业务为基础,为设施农业提供了组织、管理、担保、服务等环节的融资便利。②宝坻创立的“四台一会”设施农业融资机制。利用镇级管理平台、融资平台、信用担保平台、公示平台和信用协会,为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业务提供管理和服务支撑。

⑵天津市设施农业融资机制进一步创新的思路。①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建立起对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发展的激励机制。通过出台“加快特定优势产业的设施农业发展决定”、农业产业化的支持政策和指导意见,对激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发展做出具体规定,有效地引导了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发展。②创新信用借贷方式,建立农业发展信贷支持机制。例如,建立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机制,解决农户大额资金需求。建立农户经济档案、实行小额信用贷款证管理。③设立村民发展互助基金,建立农业发展互助机制。采取“政府铺底、农户入股”的筹资方式支持农业发展。④着力农业招商引资,建立农业发展市场融资机制。围绕主导产业的设施农业本身和相关的三产综合开发,发掘经济效益潜力高的项目,利用外来资金进行开发。

三、天津市设施农业项目融资模式及其选择

如前所述,设施农业的支柱是高附加值的优势项目及其产生的规模集群效应。有了这样的项目,就可以利用现代的项目融资模式,充分发挥市场融资机制的作用,使设施农业的发展步入快速轨道。

1.规模以下项目与小额信贷

设施农业项目的规模,是决定项目融资模式的最主要参照指标。我国的设施农业基本处于起步阶段,以小规模的农业生产者为主,因此,小额信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农村试点小额信贷。中国的试点主要依靠补贴,由非政府组织实施,很难有效、迅速的推广他们的经验,所以没能达到一定量的积累、一定程度的覆盖率和可持续发展。我国目前从事小额信贷主要有以下机构:国际发展机构和非政府组织资助的小额信贷项目、政府主导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一般由农行、扶贫办及扶贫社操作)和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业务。 小额信贷在天津的成功范例除蓟县银政合作的小额信贷模式外,还有天津市妇女创业发展促进会,成功地利用小额贷款帮助城乡妇女自主创业,小额信贷起点为4000元。天津妇联、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发起成立天津市妇女创业发展促进会,是为小额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治理结构合理的专门管理机构。国家开发银行、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资金管理中心、天津财政局、天津市劳动局、中国银行等都是小额信贷计划的参与单位。

天津市发展规模以下项目的设施农业,可以利用小额信贷具有门槛低、易获取、见效快等特点,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小额信贷借款期短、利息高、还贷风险大的弱点。这就要参照蓟县模式,对小额信贷的组织、提供、担保和服务等进行改进。一是小额信贷资金的来源问题。当前是天津市发展设施农业的较佳历史时期,贷款需求日渐放大,各级人民银行应扩大再贷款支持,增加小额信贷资金的供给。二是提供包括税收优惠在内的措施,降低小额信贷的成本。三是增加小额信贷的风险储备,多元渠道消化小额信贷损失。种植、养殖业受天气、市场的影响很大,小额信贷机构本身要建立风险储备金,天津市也应采取措施建立小额信贷的保险基金,降低小额信贷供给方的风险。四是提高小额信贷运作效率,防止政府部门对小额贷款过度干预。包括杜绝对农业贷款减免的随意性,以提高农民的还贷信用意识;县区、乡镇地方政府部门应严防行政乱作为,避免不当行政干涉小额信贷的运营工作,如违背项目融资规律,指定贷款对象,导致小额信贷投资失败和损失。

2.规模项目与项目融资模式

规模以上的设施农业项目主要是综合性的设施农业园区,科学布局,同步建设。可进一步细分为温室蔬菜水果区、农产特产种植区、生态科学养殖区、农产品加工区、饲草料种植区,等等。

目前国际国内项目融资运作成熟的模式有:产品支付、融资租赁、BOT融资、TOT融资、PPP融资模式、PFI融资模式、ABS融资。天津市设施农业可以借鉴的模式有:

⑴产品支付。产品支付是设施农业项目在投产后直接用农产品来为贷款还本付息,而不以农产品的销售收入来偿还债务。在贷款得到偿还以前,贷款方拥有项目的部分或全部产品,借款人在清偿债务时把贷款方的贷款看作这些产品销售收入折现后的净值。我国在订单式设施农业生产中,已经出现产品支付的借贷方式。

⑵融资租赁。在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设施农业项目中,项目的管理者向经营融资租赁的金融机构申请融资租赁,由该金融机构购入设备,提供给设施农业项目,该项目分期以租金形式支付给金融机构该设备的价款及孳息。

⑶ABS融资。即资产收益证券化融资,以设施农业项目资产的预期收益为保证,通过提高信用等级计划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来募集资金。具体运作过程是:①组建一个特别目标公司。②目标公司选择能进行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对象。③以合同、协议等方式将设施农业项目未来现金收入的权利转让给目标公司。④目标公司直接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募集资金或者由目标公司信用担保,由其他机构组织发行,并将募集到的资金用于设施农业项目建设。⑤目标公司通过设施农业项目资产的现金流入清偿债券本息。ABS融资模式的筹资成本较高,因此只能适合规模非常大且有政府强力支持的设施农业项目。

3.利、害参半的第三种可选模式:发展中的民间内生融资内生融资,是指“在客观供求刺激下民间自发组织形成的为民间经济融通资金的所有非公有经济成份的资金运动”;具有地方性或草根性、内生性、总量规模大但单个规模有限、参与各方有高度的信息对称性和信息完备性、监管难度大等特点(冯兴元等,2006)。设施农业可以利用的内生融资有:互助形式的民间直接借贷,民间直接高利借贷,合会(标会等),典当或寄卖,集资,对缝业务,民间票据贴现,民间租赁融资,民间借贷中介机构(银背),私人钱庄,等等。就设施农业的融资顺位而言,内生融资有时会很靠前。

我国中央银行、一些高校和学者都曾对我国内生融资的规模进行过调查和推算,但结果大相径庭,大致范围是每年在2000亿至1.4万亿(时间范围是2002—2005年)。根据学者的研究(韩俊等,2007),由于“贷款太难,贷款期限太短,贷款利息太高,手续太复杂,金融服务品质太差”等原因,正规金融(外生融资)难以满足设施农业的资金需求(根据杜志雄2000年和2001年对苏、皖两省的调查结果计算,满足率约为17%)。同样的调查显示,在接受正规信贷的设施型农业企业中,有50.4%同时也接受内生融资。

由此可见,天津市设施农业也不可能回避内生融资模式。2008年11月26日召开的天津市农口与金融机构重大项目对接会,80个重大现代农业项目的资金缺口是1200亿元;由此估算现代农业(主体是设施农业)的全部资金缺口应在4800-6000亿左右。而天津市小额信贷的年供给资金能力在2亿元(由2003年的7.8亿降到2006年不足1亿),2006年度天津市全市范围银行贷款余额也只有300亿,可见设施农业巨大的资金缺口无法全部通过外生融资来满足。

内生融资在天津大邱庄、安徽颍上八里河风景区、江苏华西村,都发挥过作用。天津市应该趋利避害,利用好内生融资,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服务。

⑴利用好内生融资的优势①天津市民风淳朴,利于内生融资的开展。基于人缘、地缘、血缘和业缘关系和民间非正式制裁机制,借贷双方相互了解,信息充分且对称,借贷关系嵌入社会网络和传统民间社会制度之中。②借贷简便,利于在天津农村实行。内生融资不用担保或者担保门槛低,担保品在民间易于获得。③天津农村地域范围小,因此借贷范围狭小,借贷双方存在亲缘关系、工作关系、商业交易关系或金融交易关系等,内生融资易于发生和执行。

⑵克服内生融资的劣势①内生融资的信任和制裁机制容易因融资关系突破传统关系人或融资范围不当扩大,而遭到破坏。天津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较长而寒冷,设施农业投入高、生产周期长、生产方式具有连续性,所以对内生融资模式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依赖性高。②内生融资的运作质量,还取决于天津设施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因此适用范围小、运作质量低。③天津市毗邻政治中心,与江浙等地不同,内生融资的法律风险高。由于我国政府对非正规融资长期采抑制政策,内生融资活动及其创新,面临的法律监管风险极高。这些都有待于设施农业融资所依赖的金融等经济环境的改善,来获得解决。

参考文献

[1]樊勇明.公共经济学(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

[2]郜庆炉.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

第6篇:设施农业研究范文

>> 现代农业科技在耕地资源集约利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设施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农业科技在金昌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湖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鹤壁探索 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特征及发展建议 沿海地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及机制选择 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科技保障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浅谈加强农业设施园艺发展的措施及其发展方向 “互联网+”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柞蚕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河北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及举措 生态农业科技,现代农业发展的选择 农业科技传播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的应用 浅析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1] 薇,韩振海,王德槟.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园艺科技[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4):51-54.

[12] 胡红文.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技术扩散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5):73-75.

第7篇:设施农业研究范文

我国是农业大国,近年来,我国在积极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至关重要。农机推广是我国构建现代农业的关键措施,通过加大农机推广力度,有助于我国构建设施农业,同时也有助于解放我国农村劳动力,不?H农民的劳动强度、难度得到了降低,同时农村经济水平也有所提升。然而,现阶段,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在农机推广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缺陷,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农机推广力度,将其在设施农业中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至关重要。

1 张家口市农机推广现状

张家口市在近年来的发展中,深入贯彻落实了国家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思想,在农业经营中,致力于实现资源的节约、提升农产品安全性以及农业生产效率,并在长期发展中构建了张杂谷等产业园区,为当地农业的信息化、现代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赤城县共拥有1.2万亩的蔬菜种植面积和8万亩的张杂谷种植面积,在张家口市农业整体发展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1]。与此同时,该县还在发展中增加了对农机推广的重视,注重对农民机械使用能力的培养,仅2016年上半年就举办了529场培训。然而,在实际农机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一定制约性因素,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建设。

1.1 农机推广现状

现阶段,我国各地区在积极进行农机推广的过程中,还存在农机推广点设置不足、资金投入偏少等现象,因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推广工作力度。农机制造企业经营中,无法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农民对农机的了解程度较低,因此无法积极主动对农机进行购买[2]。同时,部分农机生产企业经营过程中,缺乏对农机质量的严格控制,低质量的农机产品,不仅无法帮助农民积极展开农业生产,还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损失,也因此阻碍了农机的顺利推广,不利于我国设施农业的建设。

1.2 农机推广无法顺利开展的原因

首先,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在积极进行农机推广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推广能力被削弱;其次,在农机推广过程中,相关经费存在不足的现象,推广人员无法及时对推广手段进行更新,多数推广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忽视了积极开展推广工作的重要性,而是将工作重点放在了生产经营方面;再次,农机推广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较低,其在向农民进行农机技能和作用讲解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充足的经验,缺乏说服力;最后,农机推广过程中,忽视了对当地农业生产需求的调查,农机的利用率相对较低。

2 农机推广在设施农业中的作用

2.1 有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加大生产力度、提升农村资源利用率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在时代不断进步的背景下,现阶段我国在积极进行农业建设的过程中,还必须注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现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步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农业发展中,需要面对国内外农业市场的双重压力,而要想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积极加强农业生产力至关重要[3]。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加大农机推广力度,促使农民在日常生产中加强对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的学习,从而能够科学应用农机设备,加大对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加大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的预防力度,为我国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加大农机推广力度,才能够实现设施农业的构建,促进农业的科学发展。

2.2 有助于转化农业科技成果

在积极进行农机推广的过程中,有助于农业现代机械化的实现,这样一来,农民生产过程中,可以对科技成果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而农业科技同农民生产力之间一个重要的媒介就是农机,在农业生产中加大对农机的应用力度,能够促使标准化在农业科技成果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同时提升农机规模。现阶段,农民日常生产中,各种消耗体力的劳作都可以通过农机来实现,例如地膜覆盖、深耕深松和病虫害防治等,同时,在各项精细化作业中也可以对农机进行充分利用,包括均衡施肥和精量播种等。然而,要想彻底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力度,积极加大农机推广力度是关键。在这一过程中,当地政府及农机安全监理所等相关部门在日常运行中,应加大同农民之间的交流,引导其对先进的农机设备和技术进行充分掌握,并通过农机使用示范,在高质量和高产量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增加农民对农机的认可度,从而在日常生产过程中,积极主动增加对农机的使用率,为农村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8篇:设施农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温室大棚;蔬菜;栽培技术

一、棚膜的选择

植物生长受棚膜质量的直接影响,选好棚膜非常重要。要尽可能选择无毒、无滴性能好、透光率高、拉力强且长寿的棚膜。新膜、透明膜、无色膜与较薄的膜透光性良好,可透过自然光的90%,旧膜仅可透过60%~70%。若受到污染或附着水滴,透光率即会下降20%~30%。选择透光率高的棚膜,对阳光的吸收强,能够有效地调节与保证大棚中的温度。选用无滴长寿大棚膜,可减少大棚雾滴,并可增强大棚的透光率,降低湿度,以提高大棚的保温性能,以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大棚的生产面积,使用寿命也会比普通膜长1~2a。

二、光照的控制

对于植物生长来说,光照的强弱、时间的控制无疑非常关键。特别是寒冷的冬季与初春时白昼时间较短,光照时间不仅比夏季短2~4h,且光照强度也较弱。此外,大棚栽培是多层覆盖的形式,光照强度会被大幅度地消弱,只相当于露地的50%~70%,如遇阴雨天,大棚内的光照强度则会更低。基于此,为提高蔬菜质量和产量,增加棚内的光照强度尤为重要。为使植株在单位面积里获得较多的光照,就要注意选择透光性较好的薄膜。对于无滴薄膜,其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加入几种表面活性剂,减弱了水分子与薄膜间的亲和力,这样会使水滴沿着薄膜表面流入地面,从而增加透光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要对棚膜表面定期进行清洁,以免在使用过程中灰尘与水滴沾到棚膜上,随时保持棚膜清洁,会增加其透光率。此外,在白天阳光充足时,尽可能减少在棚膜上增加覆盖物,以影响透光度。

三、保温、降湿

植物生长会受到温度与湿度的影响。第一,生产上保温可采取多层覆盖的措施,在棚膜的外面再加覆盖物如草帘、保温被、无纺布等,以减慢热量散失的速度;还有可用一些有重量的石头等相关物体,把棚膜的四边沿压住,以防被风吹起而导致热量散失,再就是及时对棚膜破损的地方进行修补,可增加光照,积累热量。第二,除上述保温工作外,也要重视大棚内的温湿度,对大棚内温湿度进行观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节。特别是在时节的交替期间,一天温差较大,因此需要对棚内的湿度进行实时监控。

四、栽培要点

(一)品种选择,培育壮苗

在选种上,应选用适应性较强的品种,并培育旺盛的壮苗是防治病虫害的关键点。还有对各类蔬菜的不同生育期经常发生的病害,提前用药进行预防,做好通风、换气与排湿的管理工作,以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提高蔬菜的抗性,减少生理对蔬菜产生的不良影响。

(二)大棚肥料的施用

大棚内主要以有机肥为主,可增施三元复合肥、钙镁磷肥。有机肥需要在播种前10~20d施入,并结合磷肥进行保湿闭棚发酵,保证肥料充分腐熟,土壤得到有效的消毒杀菌与杀虫。通常大棚蔬菜生长所需的氮肥量较高,但对氮肥用量要进行控制,尤其是夏秋氮肥的用量,注意防止肥害。同时施肥要注意科学性,一定要遵循植物的生长规律,坚持以有机肥为主、基肥为辅的施肥原则。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同一种肥料长期使用,尤其是基肥与追肥;使用有机肥,最好是充分腐熟的。

(三)大棚用水管理

基于大棚内的气温较高,土壤水分蒸发较快,对种植挂果蔬菜要提倡使用地膜覆盖,可埋设滴管带,既可以节水灌溉,又可防高湿病害,同时要注意满足作物所需水量。尤其对灌水方法与时间要引起注意,如沙壤土不易漫灌。

(四)大棚内的温湿度控制

通常白天25~30℃,夜温10~20℃,相对湿度70%(西瓜、甜瓜喜温,白天32~35℃)是蔬菜生产较适宜的气候条件。土温在低于4~5℃时,蔬菜生产会受抑制。基于此,对温度的调节,要根据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来进行,并根据品种的不同来调控大棚内的温湿度。

五、小结

第9篇:设施农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设施农业;意义;举措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包含设施栽培和饲养。设施包括各类型玻璃温室、连栋温室(塑料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还包括所有进行农业生产的保护设施。

1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中共天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农业要“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土地实现更大的产出,这主要靠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靠发展设施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发展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设施农业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其在生产集约化程度、农业技术含量、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具有节水、省地、聚能、高产、高效等特点,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特点是对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以适度的调控,减少或避免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创造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物的潜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实现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的目标。发展设施农业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实现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动植物生长的要求控制最佳生产环境,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特点,实现了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具有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技术高度密集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

1.2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由于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用土地越来越少,要以有限的、越来越少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创造更多的收入,发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是必然的选择。都市型农业、城郊农业就是要为城市的环境绿化美化服务,为市民的菜篮子服务,为市民旅游观光服务,也为城乡一体化的转型、转型后的城郊农民增收服务。这就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1.3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

发展设施农业,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减少农药的使用,更好的实现无公害的目标。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可实现生产各个环节采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科学的肥培管理,集约经营,可按照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精准使用肥药,减少环境污染。设施农业还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周年持续供应。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土地瓶颈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 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2.2人力资本

目前,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中老年人,学历偏低,一般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年轻人、有文化的人不愿意从事农业。农民科技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其对新管理和

新技术手段较为陌生,对新设备的使用较为生疏,对新的经营理念较为消极,大多凭以往经验进行农业生产,高新技术应用较少。如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应用、滴灌、膜下暗灌等先进适用技术,很少应用到设施农业生产中去。

2.3冬季采光

由于冬春季节光照时间短、强度低,使温室多采集阳光对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天津地区冬季雾多是温室采光的一个困难,温室一般坐北朝南,偏西(抢阴)3~5度。

2.4产销衔接

缺乏专业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目前,农产品外销还只是依靠少数农民经纪人凭借关系联系外地客商收购,没有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营销组织更是凤毛鳞角。农业生产合作社只有少数的几家,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影响了农产品的外销,制约了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发展设施农业的举措

3.1进一步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自我积累发展为基础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制

在进一步搞好银政合作平台建设的同时,扩大金融保险在农业上的运用,建立金融贷款担保制度,设立风险基金,放宽农民担保抵押限制,解决金融难的问题。建立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补贴机制,以吸引金融资金流向农村、流向农业,用保险来稳定农业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冲击和影响,保持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如招商引资、促进土地流转、发放贴息贷款、小额贷款等,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政府和财政部门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技术培训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物资和技术保障。

3.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设施农业生产技术

天津地区冬季寒冷,温室环境控制的能耗较大。因此,开发温室蓄热墙、地中热交换系统、保温幕(帘)、双层充气膜覆盖等节能技术尤为重要,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意义重大。温室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的利用,也将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抓好技术培训工作,改传统的集中培训为现场指导,改大喇叭宣传为外出实地观摩,把农业新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难题。

3.3调整结构和方式,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3.3.1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温室,引进优良品种,实施设施农业优种工程,需加大国内外名优新品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引进推广适应餐桌需求的名优新品种;扩大设施蔬菜规模,提高设施蔬菜生产能力,推广保温性能好的厚墙体、半地下式温室结构,实行节水灌溉及微滴灌溉技术等;培育一批蔬菜优质品牌,加快无公害生产步伐。

3.3.2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3.3.3调整种植方式,实现良种良法结合新突破与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相比,近年来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的创新不足,发展滞后,农民过多沿用传统种植习惯,同期播种,集中上市,加大了集中生产与市场均衡需求的矛盾。要充分利用设施农业种类多、品种丰富、栽培特性复杂、种植方式灵活的特点,加大推广力度,把设施、品种、技术以及栽培方式、种植模式进行优化组合,组装配套,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同一品种可以通过露地栽培、地膜覆盖、中小棚和日光温室种植等一系列方式在同一地区分批播种,分批收获,分批上市,避免一次上市量过大,影响经济效益。老的棚室可以推行一年三茬,上茬种植香瓜或大头菜、秋黄瓜、豆角,新建的棚室种植两茬,上茬百利番茄,下茬秋菜花、秋大头菜。利用培训宣传设施蔬菜的经济效益,增强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的信心,为设施蔬菜的规模发展打下基础。

3.3.4四是调整质量结构,实现质量安全水平新突破要突出“三项残留”控制,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推进“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第一,做好宣传。农民尽量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尽量施用有机腐熟的肥料,从源头上做到“无公害”。第二,抓好冬春季节的技术培训。利用冬季农闲时间,采取广播宣传、赶“科技大集”、放录像、集中培训等形式,向农民宣传设施无公害种植技术。

3.4发展特色建设,推动设施农业发展

3.4.1抓好典型特色村建设集中人力物力抓好典型村、示范户、示范棚建设,鼓励技术人员包户、包地块搞特色种植,为农民提供学习样板,使农民看得见,学得会,利用效益引导、典型带动的方法,促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使产品具有高附加值,更适合设施农业的发展。

3.4.2抓好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建设解决产品销售问题,第一靠品质,达到无公害、绿色、有机标

准,就是要标准化生产,把好投入品(农药、化肥、水等)关;第二要有规模,有了适度的规模才能有较为固定的客户、市场;第三做好包装、加工和服务。这些都要求设施农业要连片发展,组建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建设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成立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发展农村经纪人,让经济人走出去,多方联系客商,搞好产销衔接,扩大设施农业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解决农民“卖粮难”、“卖菜难”等问题,以提高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3.4.3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开发一批风格独特的农业观光基地,开展“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活动,使旅游观光农业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亮点。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名、特、优、新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设施农业。

参考文献:

[1] 张建树,王学忠,李小刚,等.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4.

[2] 仇继东.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设想与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5-9.

[3] 刘会想,孙国兴,巩前文.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进程与趋势探讨[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8-2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