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诗经村范文

诗经村精选(九篇)

诗经村

第1篇:诗经村范文

关键词: 海子 村庄意象 逃离城市 回归乡土

张炯在《新中国文学五十年》中这样评价海子:“他创造了仅仅属于自己的意象系列,他的诗歌语言与此前流行的新诗潮的语言全然有别。他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诗歌风格,他是当代最具独创性的一位诗人。”①海子是为生命而歌的,它拥有自己的姿态,在他的诗歌中“村庄”是反复出现的意象,仅以“村庄”为题的就有许多,如《村庄》、《北斗七星,七座村庄》、《两座村庄》等。“住着母亲的村庄”、“五谷丰登的村庄”、“诗的村庄”,这故乡的“村庄”已成为诗人情感之弦拨动的源泉,是诗人的情感得以尽情释放的地方。同样,这“村庄”也能慰藉诗人的心灵,因为“村庄”里住着自己慈爱的母亲。这些“村庄”意象的出现与他15年的农村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海子也在这些诗歌中寄予了他逃离城市、回归乡土的思想内涵。

一、海子的农村经历

海子,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他在查湾这片土地上出生、成长,直到15岁考入北京大学才离开这块生养的土地。而在海子短暂的25岁的生命旅程当中,这15年的乡村生活无疑为他的诗歌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乡村淳朴的民风、清新的空气,富有灵性的花草树木,都赋予了海子单纯、质朴高洁的品性。对于村庄、自然、生命,他有着永远无法割舍的情怀,他把对于村庄、自然、生命的热爱,都寄予在他的诗歌之中。

泰勒说:“人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自然界围绕着他,人类围绕着他,他认为环境是构成精神文化的巨大外力。”②不同的生活经历,有着不同的人生影响。海子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知识分子,在他15岁之前没有和城市接触过,甚至可以说根本就不知道城市的样子,在他走出村庄到城市后,他依然深爱着自己的村庄。“我,踩在青草上,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这种对土地的情感,不可能是也绝不能允许是一个一辈子生长在城市里的人所具有的,它只能是出自一个打小光着脚走在田埂和青草地上的农家孩子之手,它深深地凝聚着诗人对少年时代乡村生活的鲜活而美好的回忆,而这种凝聚在城市孩子看来是那么艰难,但海子却表达得那么自然。所以,他所写的村庄意象的诗歌与他的农村生活经历是无法割裂的。农村是诗人海子的故乡,那里有他的根。村庄是海子的根,是他所寻求的理想家园。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在这个农业社会里,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生长在这里的人们,很自然地对自己的乡土有无限的眷恋之情。海子与大多数诗人一样,远离自己的村庄,尽管儿时生活是那么贫困,但对村庄的思念又是那么甜蜜。村庄情结,灌注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同样也存在于诗人海子的诗歌中。

二、海子的“村庄”意象的象征意义

作为文字的结晶,诗歌所体现的不仅包括现实生活,更体现诗人所寄寓其中的深刻内涵。在海子的诗歌中,“村庄”意象的反复出现,除了与他的15年的农村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我们还可以看出海子对于乡土的执著迷恋,一方面是出于热爱,另一方面也是一种逃离――逃离城市,回归乡土。

1.热爱村庄。

海子与顾城谈话时曾说:“我热爱村庄,村庄平静、和谐、人与人之间是那么的纯朴。”他热爱村庄中纯朴的村民,更热爱村庄中平静和谐的生活。海子对于村庄有着永远割不断的“情结”。在他的诗歌中,有他深爱着的天空、大地和月亮,那里有朴实勤劳的农妇,天真的孩童,金色的麦粒,温柔的轻风。他把对村庄的眷恋渗透在他的每一行诗中,在《村庄》这首诗中,他写道:“村庄中住着母亲和儿女,儿子静静的长大,母亲静静的注视。”因为村庄是生他养他的地方,他把村庄的形象幻化成一个母亲的形象烙印在心中,他深爱着生他养他的母亲,但更深深爱着生他养他的村庄。

海子生长在农村,对村庄有着与生俱来难以割舍的情怀。他笔下的村庄是荒凉贫瘠的,它不同于江南鱼米水乡的富饶美丽,它是质朴、原始的;它也不同于江南水乡如诗如画的柔美,而是原始的、厚重的、纯朴的,是富有力量的阳刚之美。这村庄是朴实无华的,正如同海子质朴的诗歌语一样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散发着土地一样质朴、清新的气息。正是这种不华丽却真诚、质朴却深刻的文字让我们为他对村庄的执著热爱而感动。“珍惜黄昏的村庄,珍惜雨水的村庄。”“珍惜”二字,同样表达了诗人对村庄的热爱之情。村庄是海子的生命之根,艺术之源。所以,他深爱着自己的村庄,他把生命当做鲜花献给了充满爱的村庄,充满和谐的村庄。

2.逃离城市,回归村庄。

作为一个文人,诗人不可能不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诗人或多或少都有田园情节,田园诗派也是中国古代历时最长久的诗派。严酷的现实,使诗人着力追寻另一种生活,如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如此空灵美妙,它给人以安宁、休闲、享受和希望。海子是都市的浪子,虽然身处城市,却始终无法融入城市。城市的喧嚣、人情的冷漠,把海子至于一个孤寂落寞的境地。城市是华丽、浮躁的,有太多的钢筋混凝土,太多的事物没有生命的气息,这些对于纯朴、真诚的海子、对于生命理想执著追求的海子来说是无法容忍的,他更不会放下对自我所坚持的一切与城市相容,更不用说与城市妥协。于是,如同传统的田园诗人一样,他虽然身处都市,其心灵却执著地选择了那未被现代都市文明浸染的村庄。

1982年毕业于北大法律系的海子,本来可以成为最先富起来的人。然而,与生俱来的超乎常人的良知和责任感,使生长在农村并且经常回到农村的海子,特别痛苦地感受到这种变化,于是村庄在海子的笔下,就成了割舍不下而又无法回归的悲伤意象。在《村庄》一诗中,他写道:“村庄,在五谷丰盛的村庄,我安顿下来,我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回到“五谷丰盛的村庄”,是在城市生活的海子的梦想,在《北斗七星七座村庄》一诗中,海子表达相同的感受,“还有十天,我就要结束漂泊的生涯,回到五谷丰盛的村庄,废弃果园的村庄”。在这里,“五谷丰盛”和“废弃果园”并列,反映的就是海子对理想中的村庄生活和现实中的城市生活的痛苦感受与反思,他渴望逃离城市,回归理想中的村庄。在《两座村庄》中,他以“和平”与“”两座象征性的村庄,写了一个人的欲望过程,从渴望和平到得到和平,从得到和平到和平中滋生的。也就是一个过去与现在的交替过程。“五月的麦地上天鹅的村庄”,这是一个原始的村庄,是一个沉默孤独的村庄。五月的麦地里,五月是收割麦子的季节。麦子收割了,天鹅飞来,觅食。麦子走了,天鹅来了,这是两种不同的生命轮回。不同时空的星光相互照耀,如同时光村中的普希金和我,一个闺女的诗人,一个鱼群的诗人,两人互相照耀。我们都安睡在雨滴中,这几句表达了海子对现实的无奈。现实并没有理想那么美好,并不是每个人都珍惜生命,而海子和普希金不管诗的光芒有多耀眼,也不能改变现实,只能安睡在雨滴中。而雨滴也终会消失,这也预示着人总是要离开的。这里表达了海子对城市生活和现实生活的无奈。“我本是农家子弟,但我为什么来到了酒馆和城市”。诗人借叶赛宁之口喊出了返乡的强烈愿望。对于城市的厌倦,对于乡土的怀恋,使得诗人笔下的村庄并非真实的村庄,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村庄,是诗人理想的乌托邦。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里,他把所有美好的祝福都送给了除了他以外的所有尘世中人,自己却选择了逃离。他也曾感受到幸福,但那幸福犹如闪电,稍纵即逝,无法把握。所以,他把祝福送给了他人,自己却选择了逃离城市,回归乡土。

海子来自乡村,对大地、村庄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村庄是海子的生命之根,是海子的意义之所在。我们可以把海子看做是带有浓重村庄情结的独特的乡土诗人。在他的诗歌中,大量地表达了对于故乡村庄的依恋,同时,也表达了一种重返村庄家园的理想。海德格尔说过:诗人的天职是返乡。③海子以他的创作完成了诗人的天职。因为,村庄就是他的故乡。

注释:

①张炯.新中国现代文学五十年[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268.

②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09.

③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商务印书馆,2000:31.

参考文献:

[1]阳.论海子诗歌的乡土情怀[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6)

[2]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第2篇:诗经村范文

【关键词】:苗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前提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3-0113-01

文化与旅游的关系甚为密切,特色文化是旅游发展的要素,而旅游本身也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在文化消费日益盛行的今天,以少数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村寨旅游越来越受到旅游者欢迎。独具特色的苗族文化,是当地村寨旅游开发的优势资源。

一、小水井村和芭蕉箐村的村寨旅游开发比较

小水井村和芭蕉箐村都位于昆明市区附近,是两个高海拔地区的苗族自然村,同属大花苗支系。具体情况见下表: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前提

综上可知,两个村寨都具有一定的旅游开发条件,民族文化保存完好,状态类似。但小水井村的唱诗班近年来声名鹊起,成为闻名遐迩的苗族文化旅游名村,芭蕉箐村却鲜为人知,原因主要在于:

旅游地可进入性。小水井村2007年已铺设柏油路面柏油路面拥有非常好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为完好,状态也大体相同,且更接近客源地。而如今,芭蕉箐入村路面尚未硬化且距离公路较远。步行进入村寨约1小时,开车约20分钟,山高坡陡,非常不便。不同的是,政府“打造小水井”政策确立,资金涌入,完善了配套设施,降低着游客出行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提高了旅游地可进入性。

决策科学。村民领导集体的思维方式对当地旅游开发影响颇大。小水井村的领导集体思想较为开放,愿意接受外来文化,不仅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展演队伍,而且鼓励年轻人走出村舍,把苗家文化传播出去。相比,芭蕉箐村的村民就略显保守。教会长老、执事拒绝对外开放,不愿意接受各地演出邀请,世代生活在芭蕉箐的村民很少走出大山,外界也很少听过芭蕉箐里的圣歌声。

村民配合。就两个村寨的旅游资源看,核心吸引力都源于基督教唱诗班。小水井村的唱诗班发展迅速,不少村民因外出演出增加了收入,开阔了眼界,加强了对外交往。这些显性或隐性的获益使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唱诗班。经过培训,唱诗班的唱诗水平、展演能力日益增强,形成良性循环。相比,芭蕉箐教会人心不齐导致的分裂,对旅游开发有直接阻碍作用。2003年,部分成员从三自教会分裂出来成立了家庭教会,唱诗班也因此支离破碎。一时间,芭蕉箐唱诗班人才流失严重。据石桥村委会杨书记介绍,芭蕉箐唱诗班唱诗水平曾一度受到政府认可,策划打造芭蕉箐品牌,但村中社会矛盾突出、人心涣散,意见不统一,因此错失了良机。

有效宣传。芭蕉箐村拥有非常好的旅游资源,但宣传跟不上,很少为人所知。小水井唱诗班自成立以来,参加过许多大型演出和比赛,媒体纷纷宣传报道,他们不仅被邀请到更多的地方演出,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游客慕名而来。据村民介绍,每周都有游客到小水井村观看唱诗展演,而芭蕉箐村除了维持日常教会的唱诗活动外,没有对外展演活动。除了过来帮工和探亲访友的村民调查以外,几乎没有人到村里来。

尽管小水井村在村寨旅游开发中有诸多经验可供借鉴,但限制因素也不可忽视。第一,小水井村的旅游产品单一,除了基督教唱诗班的展演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特色资源;第二,小水井村周边缺乏景区组合,无法依托其他景区带来客源,很难“搭便车”;第三,基础设施不健全,商业化水平较低。目前,小水井村除村民自己开设的小卖部、农家乐和简易书店外,别无其他配套服务。这使小水井村的旅游客源主要以散客为主,没有接待大型团队的能力。

三、结语

在村寨旅游日趋市场化的今天,少数民族不可避免的卷到市场竞争的浪潮中来,他们并没有与市场脱节、自我封闭,而是在不断的市场调适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经济带来的变化,对苗族而言,与其他民族无异。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一方面需要政府扶持,加强宣传监管,保护和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制度。另一方面,提高村民素质,培养村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亦为重要。比如,鼓励当地村民穿戴民族传统服饰、苗族妇女盘头,过传统节日,习承民族语言,在唱诗班内部建立口传艺术传承机制等,不仅能强化苗族身份认同,还能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何明,钟立跃.基督教信仰下的少数民族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研究――以云南三个苗族村寨调查研究为例》,[J].学术探索,2007(5).

第3篇:诗经村范文

最近时代楷模黄诗燕的先进事迹引起全国热烈反响,在此你对黄诗燕时代楷模事迹有怎样的心得呢?以下是收录的一些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黄诗燕时代楷模事迹600字一

一次次动人讲述,人们走近楷模;一番番灵魂撞击,人们洗涤初心。

11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黄诗燕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12日,黄诗燕先进事迹的《时代楷模厅》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1号演播厅录制。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蒋建国参加录制并为“时代楷模”颁发奖章和证书。国务院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夏更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宏森,和国务院扶贫办相关领导常勃、孔德龙、冷志明、接萍,省委宣传部、省扶贫办领导肖凌之、赵成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聂方红参加录制。

“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压倒一切。”伴随黄诗燕低沉的声音,录制现场的大屏幕画面切到2019年11月29日上午,炎陵县酃峰宾馆三号楼会议室,炎陵县脱贫攻坚调度会召开。黄诗燕穿着呢子大衣,脸色苍白,眉头紧蹙,说话有气无力……这,是他生前留下的最后一个镜头。“吃完中饭后,他回宿舍休息。一去,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解说、画面戛然而止。

“一夜惊怜丝吐尽,三乡切盼燕归来。”黄书记倒在脱贫攻坚一线后,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广泛宣传他的先进事迹、优秀品格。他先后被追授市、省“优秀共产党员”及“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称号。

“扶贫工作等不得。”是黄诗燕常说的一句话。“如何让全县20万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呢?”随着央视主持人王宁的发问,大屏出现“7000元黄桃树”的照片。炎陵县黄桃办副主任谭忠诚走上台,讲述照片背后“大黄抓小黄,抓出金黄黄”的故事。黄桃树就是“摇钱树”,带动炎陵六成贫困村民稳定脱贫。“每一颗炎陵黄桃都有一个红亮的心,黄书记也一样,有这样一个红亮的心。”

“县委书记黄诗燕,炎陵人民好喜欢。”黄书记生前的同事、炎陵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捧着一套泛黄的《马克思传》,讲述黄诗燕和93岁老党员张朝秀的友情。在共同理想信念下,他俩成了忘年交,张朝秀赠送黄书记这套书,并赋诗称赞他是“最美扶贫书记”。

一张拍摄于1986年的黑白毕业照在大屏幕亮出,黄诗燕和妻子彭建兰“同框”。结婚30年来,黄诗燕一心扑在工作上,总有忙不完的事。面对妻子的调侃与牵挂,他说,“等我退休了,好好补偿你们娘俩,带你们去北京转一转。”今天,彭建兰和女儿来到了北京,黄诗燕却又爽约了……慢慢地,彭建兰走上台,已哭成了泪人。王宁轻轻走过去,紧紧抱着她,安抚着她。

“没有黄书记,就没有我的今天。”黄书记曾经帮助过的脱贫户蓝才洪、张连军来了,端着自己种的黄桃干、红薯干、花生和香菇;曾经并肩奋战脱贫的驻大源村工作队队员刘云慧来了,将一束桂花送到彭建兰手上,“村里已经脱贫了,黄书记走过的独木桥变成了水泥桥,记恩的村民叫它燕归桥。黄书记种的桂花树今年开了很多花,很香,村民一看到桂花就会想起黄书记。嫂子,等到来年桂花盛开的时候,请您到村子里来走一走、看一看……”睹物思人,却已物是人非,大家眼眶红了,泪水止不住地奔涌……王宁缓缓说道,“是啊,脱贫功成,必定有我。一个把人民装在心里的人,最终也被人民记在心中。”

“一句承诺,白首不移;群山清风,为你送行……”浑厚雄壮的《大地赤子》旋律响起,黄诗燕的亲友、同事,村民和首都大学生一起,手握桂花,深情歌唱,深切缅怀,“等到冬去春来,我会看到你;待到繁花似锦,我会看到你……”

“他为脱贫而来,为脱贫而去。”作为全国扎根扶贫攻坚一线扶贫干部的杰出代表,黄诗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9年如一日奋战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带领革命老区在全省率先实现脱贫摘帽,用宝贵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录制现场,追授黄诗燕“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蒋建国为“时代楷模”颁发奖章和证书。全场肃立,鼓掌,以最高礼仪,向时代楷模致敬!

视频短片、访谈、歌曲,一一展现黄诗燕的优秀事迹和崇高精神,将大家的思绪拉回到那段战天斗地脱贫攻坚的日子。一个个真实、细腻的故事,一幕幕温馨、感人的画面,让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肃然起敬。

“黄诗燕书记用坚忍不拔的奋斗,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诠释了人民公仆的时代内涵,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的典范。”作为全国大学生代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20级专硕班学生们参加了仪式。“深感震撼”的张美辰说:“作为一个大学生党员,我会把黄书记的事迹牢牢记在心里,刻苦学习,锤炼本领,将来踏着前辈的足迹奋勇前行。”钱程、黄怡聃表示,“在黄诗燕书记身上看到了时代精神、先锋力量,将以他为榜样,把这种精神力量好好地传承下去。”

不忘初心,芙蓉花开;大地赤子,光芒永在!

黄诗燕时代楷模事迹600字二

曾经的感人故事再次登上荧屏,在部级媒体广泛宣传,我市的扶贫干部、同黄诗燕同志一起并肩战斗过的“战友”们,深受鼓舞。

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炎陵县下村乡坳头村原扶贫工作队长王健康:“一个方面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为民情怀,另外苦干实干精神给我的印象非常深,他常有的一句话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如期全面实现脱贫任务’,在后面的脱贫巩固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要发扬他这种不怕苦的精神,要勇于担当为民服务。”

市扶贫办综合宣传组工作人员、炎陵县鹿原镇原选调干部彭再高:“给我的感觉是非常务实,抓产业抓扶贫工作非常有思路有力度,作为一个年轻干部来说也是要从诗燕书记的事迹中汲取自己成长的力量,继续为扶贫事业,为株洲市巩固脱贫攻坚再加把油。”

炎陵县霞阳镇石子坝村党总支书记陈远高在办公室收看黄诗燕同志先进事迹报道。2011年7月,黄诗燕曾在当地调研,看到陈远高家一棵产值7000元的黄桃树之后,定下了发展炎陵黄桃产业的决心。如今,全县炎陵黄桃种植面积达8.9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超过20亿元,带动全县3.42万名桃农人均增收2976元。

炎陵县霞阳镇石子坝村党总支书记陈远高:“我们村黄桃种植面积由原来的200多亩,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一1700多亩,全村90%以上的村民从中受益。我们将继续把黄桃产业做好,带领全村人民共同致富奔小康。”

在黄诗燕生前驻村帮扶的霞阳镇大源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刘云慧认真收看了黄诗燕同志先进事迹报道。在黄诗燕的推动下,如今的大源村村容整洁、产业兴旺,已经从最偏远、最落后的贫困村,成了远近有名的风景村。

炎陵县霞阳镇大源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刘云慧:“诗燕书记为大源村的脱贫事业贡献了最后一丝力气,作为扶贫队员,我们要带领全村的村民发展产业,借乡村振兴建设的春风,把大源村建成美丽幸福的小康村,以此来纪念我们的黄书记。”

黄诗燕时代楷模事迹600字三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就将消除贫困和实现共同富裕作为重要奋斗目标,将增进人民福祉、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是将脱贫攻坚放在治国理政的高度上,提出了精准扶贫等一系列重要的扶贫方略,对于引领各地尽快实现脱贫摘帽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

自党执政以来,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便一直坚持走群众路线,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将人民群众的急事难事放在心上。只要有需要地地方,就有高高飘扬的党旗;只要有困难的事情,总有党员干部挥洒热血的身影。扶贫攻坚,作为一项事关民生福祉的发展工程和民心工程,任重而道远,是一场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持久战。广大扶贫干部作为引领地区摆脱贫困的排头兵和领头雁,始终坚定脱贫决心,将扶贫攻坚工作放在首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不怕苦累、不畏辛劳,在因地制宜探索适合的精准扶贫措施中发挥着充分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模范先锋作用。湖南省株洲市政协副主席、炎陵县委书记黄诗燕便是万千用心用情扶贫干部中的一份子,2019年11月29日,因多日劳累,他突然倒下,年仅56岁,将自己的生命永远终结在他用尽心血的扶贫岗位上。这期间,他走访了54个贫困村;为了引进一批优质项目,黄诗燕不放过每一次和企业负责人的沟通机会;为了推动黄桃产业发展,黄诗燕成了炎陵黄桃的头号推销员;为了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黄诗燕带头缩减公务开支……这一切的一切,都饱含着他对贫困群众的深切关怀,都倾注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情实意。

正是因为如黄诗燕这样尽心尽力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我们的生活才越来越美、日子越过越好。我们也相信,只要我我们坚定党的领导,只要我们团结一心,那最后的胜利将永远的都是我们的,最美好的生活都将如期而至。

黄诗燕时代楷模事迹600字四

黄诗燕担任县委书记之初,炎陵县顶着深度贫困县、经济薄弱县、产业滞后县等一堆“落后帽子”。全县贫困发生率达19.5%,农民人均收入2970元,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

炎陵县委办副主任刘明华介绍,上任伊始,黄诗燕抱定“山高不如脚背高,路长没有脚板长”的信念搞“大走访”——自带食材进村入户,与群众一起生火做饭,同桌吃饭,同干农活,倾听群众掏心窝子的话;跑无电村,钻土坯房,进“杉皮屋”,访贫问苦……黄诗燕调查后痛感,炎陵县交通闭塞是痛点,资源匮乏是难题,贫困落后是大敌。

“共产党是为无产阶级饭吃衣穿屋住的党”,这是1929年红军在炎陵县留下的标语。“我们共产党人干革命,就是为了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我们要弘扬红军作风,让农村一天比一天美,让农民一天比一天富!”黄诗燕一席话,让全县党员干部深受触动。

他提出,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三大产业。他给自己立“军令状”,梳理群众最难最忧最盼的事,解决一项销一个号。

黄诗燕时代楷模事迹600字五

“这么好的书记,突然就走了,哭都来不及。”说起黄诗燕,湖南省炎陵县霞阳镇大源村村民廖建文,悲伤地抹眼泪。2016年起,炎陵县委书记黄诗燕对口帮扶贫困户廖建文一家。“他那么忙,每个月都来看望我们,帮我家建起了新房,帮我安排了工作,还给我张罗媳妇。现在我家一年的收入有两万多元,生活越来越好了,感谢的话都不知道找谁说。”

2019年11月29日,湖南省炎陵县脱贫攻坚的“一线总指挥”,原株洲市政协副主席、炎陵县委书记黄诗燕,因多日劳累,骤然倒下,年仅56岁。

8年5个月零4天,老百姓心中的“最美扶贫书记”黄诗燕,用生命兑现了“脱贫功成,必定有我”的庄严承诺。

2011年6月25日,47岁的黄诗燕走进炎陵县委大院,成为这个20多万人口的贫困县的县委书记。此前,他是株洲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主任。

7月的大暑天,他戴上一顶草帽下乡去了。

他去了离县城最远的策源乡梨树洲村。这里地处湖南第一高峰酃峰下,旅游资源丰富,却是当时株洲唯一的“无电村”。

60多公里崎岖山路,黄诗燕花了3个多小时。村党支部书记伍英华向他诉苦:村民自己装的小型发电机电压不稳,由于用电强度大几次把发电机给烧了。全村共25户80余人,年人均纯收入仅1000余元。

他去了中团村的一户果园,和正在忙碌的市农业科技特派员谭忠诚聊起了炎陵的黄桃。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县农业局从上海引进了100株芽苗。虽然炎陵有适合栽种黄桃的独特地理条件,但历经近30年的发展,还是规模不大,质量不高。

黄诗燕短时间内先后走访了全县11个乡镇(场)、54个贫困村。他越走心情越沉重,沿途一幅幅图景在心中挥之不去:船形乡水垅村大半村民住在“杉皮屋”里,逢雨必漏;下村乡坳头村村民好不容易种出来的水果,因山路闭塞,一公斤两块钱贱卖给商贩……

一个多月的调研下来,黄诗燕摸清了家底: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970元,分别相当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的52.8%、38.8%,贫困发生率很高。

通过深入调研与论证,黄诗燕与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形成共识:打造炎陵生态休闲农业风光带和特色水果、有机茶叶、无公害蔬菜、笋竹、油茶、酃县白鹅、花卉苗木、药材八大“农字号”特色产业,鼓励村民“量体裁衣、宜养则养、宜种则种”。

“一带八基地”的突破口在哪里?黄诗燕将目光盯准了炎陵的黄桃。2011年,炎陵县将黄桃产业纳入重点扶持,重点推广良种“锦绣黄桃”,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奖励扶持种植户。

对此决定,赞成的有,反对的也不少:财政本来就困难,黄桃产业看不到税收预期,每年拿钱去“贴”,值吗?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品质如何保证?都种黄桃,果贱伤农怎么办……

黄诗燕不为所动。在他的主导下,全县砍掉劣质黄桃苗,培育5个优质高效示范点,扶持171个科技示范户;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模式,及时提供良种苗木、技术培训、农资供应、销售渠道等服务……

黄诗燕成了炎陵黄桃的头号推销员。每年的桃花节、黄桃大会,黄诗燕都出面“站台”吆喝;北京、广州等地的供销对接会,黄诗燕现场促销;央视推广炎陵黄桃,黄诗燕琢磨出推广语:“炎陵黄桃,‘桃’醉天下”。每到黄桃成熟季节,黄诗燕还会到路边水果店转一转,要求有关部门两天报告一次全县黄桃销售信息。

黄诗燕为炎陵黄桃的品牌推介不遗余力,有人好心提醒:“领导干部为产品站台代言,不妥。你是县委书记,更容易招来非议。”

“为老百姓脱贫站台,我怕什么?”黄诗燕很坦然。

如今,炎陵黄桃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炎陵黄桃”获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炎陵全县8000多户种植黄桃8万多亩,近6万人进入黄桃产业链,近60%贫困人口通过种植黄桃稳定脱贫。

要实现高质量脱贫,关键是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增强“造血功能”。除了绿色农业,发展文化旅游和生态工业,也是黄诗燕紧紧抓住的大事。

为了引进一批优质项目,让老百姓可以在家门口安心就业,黄诗燕下足了功夫。听说企业老总来炎陵,他连夜从凤凰赶回来;一家企业诉苦说招工难,他要求相关部门开着车,带着招工信息直接进村入户……

第4篇:诗经村范文

关键词:平淡;质朴;故人;乡村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25-01

中国古诗词中,描写乡村景色,表现乡村生活题材的数不胜数,最早从《诗经》中就有许多描写田园农事的诗歌,反映日常农业生产,表现田园情感。一直到东晋陶渊明时期,田园诗走向成熟,谢灵运、王维更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描写山居生活的诗歌。众多田园诗中,真正能勾勒出真实乡村景色,表现乡村生活的,首推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清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读孟浩然的诗,应该透过它平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过故人庄》这首诗,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平铺直叙,讲述了一个毫无卖点,平淡无奇的故事,全诗没有一句夸张的句子,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动人的情节。它既没有李白诗的豪放飘逸,也有别于王维诗的恬淡宁静,它用最朴实无奇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朴实的语言,平淡的故事,浮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让人倍感亲切的淳朴真实的画面。画里没有名山大川,没有深山古寺,没有枯藤老树。有的,也只是故人、农家、青山、绿树等平淡无奇的日常景色。已经可算是“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然而就是这样一首“平淡无趣”的诗,却流传几千年,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唱,“语淡”是公认的,那么它的“味终不薄”究竟体现在哪里呢?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写的是故人招待诗人,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杀鸡做饭,邀请我到他家去做客。初读之下,这哪是什么诗,分明是随手写下的一则记事,或随口说出的一句话。没有过多的渲染,没有任何悬念,很直白的道来。细细读来,一股真诚亲切之感却油然而生。因为是“田家”,所以没有山珍海味,同样因为是“田家”一盘鸡黍更体现出故人的厚道与好客,鸡黍可能是故人能拿得出招待我最好的佳肴了。这朴实自然的诗句,既表现了诗人与故人之间的友谊真诚,不客套,不拘虚礼。同时,反映出田园生活的清淡。细细品味,平淡之中让人感到格外亲切,格外温馨。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写的是诗人进入村庄时的所见。上句描绘近景,一棵棵的绿树环绕在村庄周围,这里诗人用了“绿树”一词,点出了村庄的整体环境,是明朗的,充满生命力的,整个村子显的是那样清新宁静,使人不觉得有一丁点幽暗、孤僻;下句勾勒远景,“青山郭外斜”,举目远眺,远处青山依依相伴,给人的眼界以开阔感。诗人用平凡而自然的景物,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了山村景色的真实与宁静。诗人在这里没有使用田园诗里经常形容山居生活孤寂、宁静的“深山、孤寺、竹林、落花”等词语,也没有陶渊明笔下的“东篱、南山”等给人以超然物外,不食人间烟火的虚幻。而是用了最为普通的“绿树、青山”这两个景物,给整首诗定下了清新与明朗的格调,给人以生命感和真实生活感。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敢于面对、乐于面对现实生活。正是因为“故人庄”所处在这样清新、自然、明朗的大环境中,所以下一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显得更加温馨、自然。前面两句所写的是村庄的外景,这两句写的是内景和近景,诗人与朋友在室内饮酒,透过小轩窗,房屋前几块菜地里,种着几样农家日常食用的蔬菜,紧靠菜地的是一小块光秃秃的打谷场,远处青山环绕,村子周围绿树成阴。房屋内,一对老朋友,喝着米酒,拉着家常,诗人看到窗外青葱的菜园和不远处的打谷场,不觉询问起年景的好坏,就这样诗人和故人拉拉家常,话话桑麻,朋友之间的那种温馨、融洽、真诚的氛围体现的淋漓尽致。读到此处,真让人忍不住潸然泪下。很普通、平常的几句话,一幅乡村初秋的景色便跃然于纸上。青山相依,绿树环绕的村庄里,诗人与故人相坐于窗下,把酒言欢。屋外是几块菜地,一个打谷场。我们甚至听到庄外树上的鸟叫蚕鸣声,嗅到了窗边菜地里的泥土味儿,看到了地里劳动着的男女老人和散学归来的儿童。“怡然自乐”不见得一定有,“黄发垂髫”却是真实的。青山、绿树、村庄、农舍、菜圃、谷场、桑麻这些和谐的构成了一幅山村景色图。它不同于桃花源的虚幻,给一种真真切切的真实感。农家特有的环境和与故人和谐的气氛,深深的感染了诗人。家常的菜肴,家酿的美酒,乡村的景色,真诚的友谊,朴实的话题,诗人完全沉浸在这样美好的氛围中了。

第5篇:诗经村范文

一位牧童横坐牛背,一手持绳一手挈帽,牛自奋蹄尾正摆;还有一牛斜卧绿草中,耳朝前、眼圆睁,不知是不是远方传来的牧笛引起了它的注意。这是村口的一组乡村牧牛图塑像,雕像后面的牌楼顶上书着“杏花村”三个大字。

终于见到杏花村。查验了门票,我径直走进村中。

村中有湖,名叫醉仙湖。仙人来此尚醉,何况凡夫如我呢!湖边一组群雕引起了我的兴趣:三层阶上,安有酒坛十余个,上层一个独大,直立摆放;下两层的酒坛体小,或立,或斜,摆放错落,更有趣的是坛中有“酒”细细流下,许是当年诸仙尽兴而饮,终至酒具旁落吧。

岸边垂柳临湖弄影,树下小舟随波轻摇,湖心有情侣划船共渡自在逍遥。

沿着湖岸右侧的水泥道信步前行,首先看到的是六朝长廊。六朝长廊中展示的是具有代表性的21位诗人的作品。它们以不同艺术形式展现了“千载诗人地”、“千年黄公酒”、“千古杏花村”的独特魅力。我觉得廊内三块匾上的题字就很好地诠注了杏花村的迷人风韵:诗魂、酒韵、村色。

环湖而建的杏花村以明清时期建筑风格为主,“怀杜轩”便是其中之一。古老的青砖墙体,白色的石灰勾缝,线条清晰。“怀杜轩”为纪念晚唐著名诗人、曾任池州刺史的杜牧而建。在这里,你可以领略杜牧的显赫家史,体味当年诗坛才俊,想像军事奇才的风采,同时也能从中管窥其风流倜傥的尘俗生活。屋外临湖有一组地雕,上刻 “杏花醉雨 诗村流芳”。旁边还有一本打开的书雕,一页是村志目录,一页是杜牧家谱,临湖而阅令人悦目赏心,自是感叹“一诗之功,千载不朽。”

第6篇:诗经村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lizztv00”为你整理了这篇干部群众收看黄诗燕同志先进事迹报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黄诗燕同志先进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后,炎陵县广大干部群众纷纷以不同形式收看,并表示,要学习黄诗燕同志"一心为民、甘于奉献"的精神,凝心聚力共谱炎陵乡村振兴新篇章。

11月16日上午,霞阳镇石子坝村党总支书记陈远高在办公室收看黄诗燕同志先进事迹报道。2011年7月,黄诗燕曾在当地调研,看到陈远高家一棵产值7000元的黄桃树之后,定下了发展炎陵黄桃产业的决心。如今,全县炎陵黄桃种植面积达8.9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超过20亿元,带动全县3.42万名桃农人均增收2976元。

石子坝村党总支书记? ? 陈远高:我们村黄桃种植面积由原来的200多亩,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一1700多亩,全村90%以上的村民从中受益。我们将继续把黄桃产业做好,带领全村人民共同致富奔小康。

第7篇:诗经村范文

3月16日,以“凤凰涅、幸福家园”为主题,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厅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四川省作家协会《星星》诗刊社、中共德阳市委宣传部、中共罗江县委、罗江县人民政府、德阳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承办的2010中国罗江诗歌节开幕式壁“乡约诗韵罗江”大型音舞诗文艺演出在四川省罗江县白马关倒湾古镇隆重举行。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副主席、原中国政协常委高占祥,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朱丹枫,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中共德阳市委副书记张金明,中共德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郝跃南,德阳市政府副市长宋玉华,德阳市政协副主席王玉华,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诗刊》社常务副主编李小雨,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梁平等各级领导,国内外文学界、书画界的艺术家、教授、学者及中国幸福家园规划团队、首届全国十大农民诗人等出席了开幕式。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诗刊》社常务副主编李小雨代表《诗刊》社致贺词。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朱丹枫宣布2010中国罗江诗歌节开幕。开幕式上对首届全国十大农民诗人进行了颁奖。此次全国十大农民诗人评选是由《诗刊》社、《星星》诗刊社联合组办,由中国作协副主席、《诗刊》社主编高洪波,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社主编梁平,《人民文学》副主编商震等国内著名诗人、评论家担任评委,从全国各地的农民诗人中评选出来的,参与评选的必须是生长在农村的农民。代表罗江参加全国十大农民诗人评选的杨俊富与其余9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诗人分获殊荣。著名歌星顾莉雅、解晓东、周艳泓,著名朗诵艺术家殷之光、丁建华等带着自己的作品相继登台,受到现场来宾和群众的热烈欢迎。本土艺术家罗道光竹琴说唱《农民拍戏》,龙敦仁作词、

文艺演出结束后,诗人、画家、书画家一行游览了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千渔欢、春花秋月、百花新村、团堆新村,以清代大文豪李调元故居醒园为核心、以晚清格局打造的调元古镇,参观了罗江县民间诗歌社团云峰诗社。无论是漫步在水绿山青的乡间小路上,还是闲庭信步于幽静楼亭间,艺术家们一路兴致勃勃,意兴盎然,创作出了许多佳作。

2010中国罗江诗歌节是继2006、2008年后罗江县举办的第三届诗歌节。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罗江县在复县后坚持“文化立县”的发展道路,不断拓展地方文化肉涵,不断促进文化事业发展。5.12地震给罗江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道路、水、电、气设施严重受损。面对灾难,罗江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并以“凝心聚力,三年复兴;南接北扩,八年共荣”为目标制定出《汶川地震――罗江县火凤凰计划纲要》,明确指出灾后恢复重建要精神与物质并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灾后重建取得了较大成效。2009年,继“火凤凰计划”、三大园区建设等一系列大手笔的发展规划之后,罗江不断探寻有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经过缜密思考,响亮地提出了建设“中国幸福家园”的远大目标,以此作为罗江未来10年加快城乡统筹步伐、提升县域发展水平、融入德绵、接轨成都、连线国际的总纲,倾力构建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罗“中国幸福家园”,以“三生有幸”(即: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幸福家园)为总体定位,以“生态圣地、人居宝地、创业乐园、休闲天堂、和谐城乡”为形象定位,利用10年时间,力争把全县109个行政村都建设成为现代化新农村,打造成为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特色鲜明、公共服务健全、乡土文化繁荣、人民生活幸福的“幸福家园”。全面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出入大同”(即:出如画、入有余、大和谐、同快乐)的奋斗目标,把罗江建设成为中国幸福指数最高的县。

为此,开幕式上公布了罗江县中国幸福家园主题标志、标语、歌曲征集评选情况,揭晓了罗江县中国幸福家园标志、标语和歌曲,并对最佳的设计作品进行了颁奖,主题歌曲最佳作品空缺,浙江温州苏志怀创作的主题标志《幸福之家》,河南新乡许沪新创作的主题标语“心聚罗江,福达天下”,经过多方评定,最终被确定为罗江县中国幸福家园的主题符号而揽获大奖。

第8篇:诗经村范文

胡诗泽是海南省定安县次滩村人。从2002年走出家乡至今,他坚持返乡服务做志愿者。2006年大学毕业后,胡诗泽一直在浙江省温州市瓯南电子有限公司工作。8年来,他把全部积蓄都花在了公益事业上。在胡诗泽的带领下,目前,一支由近万人组成的大学生返乡服务团队坚持“为家乡做好事,为乡亲做善事”。除了辅导功课,胡诗泽和同学们还领着学弟学妹们去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服务,去自己开办的农场参加劳动。

2012年8月,在海南团省委的支持下,胡诗泽在网络上招募志愿者,他号召走出家乡的海南籍大学生们“为家乡做好事,为乡亲做善事”。同时他发起并主办了首届返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论坛。如今,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路上,胡诗泽和他的伙伴们进行了更多的探索。他们正在将家乡的废旧房屋再造利用,争取打造成民宿村,让旅游走进次滩村。

从公益开始凝聚人心

次滩村是海南一个落后的贫困村,自清朝康熙年间算起,已有350多年。全村共有三个经济社,拥有145户人口,总人口720人。村毗邻新竹镇,全村将近三分之一人员外出经商。很多人把新家迁移到镇上,以致村里有很多常年无人居住的房屋,房前屋后杂草丛生,旧房子常年承受风吹雨打,无人修建,只剩下残墙断壁。

“2002年8月,作为村里考入全国一本院校的次滩人,因为家里并不富裕,我感受到了村里人的热情,你20元,他50元,村里凑钱送我上大学,还请戏班演了一场琼剧和一场木偶戏欢送我,已经日渐凋敝的村庄那阵子沸腾了。”胡诗泽常常讲起他上大学时村民对他的帮助,这或许也是他毕业回乡的动力所在。

在他还是大学生时,每年寒暑假,他会组织村里的孩子一起读书。“我经常带村里的年轻人、小朋友读我们的族谱,720人,145户人家,都是姓胡的。我也会请一些村里的老人来讲一讲我们当地的文化。另外像剧目的表演,当地的人会通过一些演唱或者歌谣传承,在村庄建立起一些文化交流。”

2010年春节,胡诗泽牵头组织村民与大学生面对面研讨如何改变家乡新面貌,在他们的争取下,定安县政府2013年决定拨款50万元建设次滩村。“只要修路就会涉及土地纷争,很难做。”胡诗泽说,原以为给村里真正谋福利的事情会顺利些,但实际情况让胡诗泽惊呆了。就算本着“不大拆大建”的建造理念,仍引来了阵阵骂声和阻挠。

刚开始,有村民拒绝在自家土地上修路。胡诗泽挨个和村民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等路修好了,村民出去卖瓜果就方便了。胡诗泽感慨,多亏了前些年的志愿服务,村民才会尽快支持动工建设次滩村。

集合全村力量共建生态文明村

2013年,胡诗泽和团队长期通过志愿服务,以手工、艺术、绘画、故事等形式陪伴村庄到了第十个年头,打造服务队的传帮带,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齐聚一堂,营造次滩村“尚学习、重教育”的氛围。

“为了更好的规划创建村庄,我在2013年大年初四召集全体村民、外出工作人员、各市县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在本村大榕树下召开了‘建设次滩村文明生态村动员大会’,会议气氛热烈,大家热情高涨,踊跃发言,对建设文明生态村信心百倍。随后,建立了‘我们爱次滩村’的微信群和‘YY语音会议’两个通讯、讨论平台,全村各界人士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发表建设意见和规划想法,在家负责建设的及时把建设的情况图片上传到群中跟大家分享。”胡诗泽说,“我们还决定于每周五晚上在YY语音上开讨论会,很好的利用了现代的网络通讯平台,群策群力,出谋划策,探讨村庄发展,次滩公祖,龙脉风水和榕树、嘉茂树等等话题,大家纷纷发表建议。”村民的心都被凝聚起来了。

起初加入微信群的主要群体是次摊村村民,其中大部分是外出就读的大学生和外出务工人员,到后来有了长期陪伴的海南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核心成员、复旦大学关心次滩村发展的研究生、社科院老师等加入,在创建文明生态村和管理维护生态村工作中通过现代网络工具广泛宣传,全民参与,出谋划策,共建生态文明家园,再造魅力新故乡。该模式还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海南日报》等媒体报道,被总结为“次滩模式”,向全国的乡村推广。

让次滩村民骄傲的还有《毕业那年2》院线电影在次滩村取景拍摄。2014年初,导演姚宇,明星顾莉雅来到村庄,在村里种树。村民看到明星来了,非常激动,都渴望电影能把家乡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

这些离不开胡诗泽的努力。早在2013年12月初,当得知该片准备在海南拍摄时,胡诗泽就专门去北京找到姚宇,希望电影外景地能选择在定安,让定安的美景能更好的向外界展现,让更多人了解定安,了解我们美丽的家乡和返乡大学生十一年‘就近服务家乡’理念。“我约定好时间,和定安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陪同《毕业那年2》导演姚宇和编剧黄广生,来到家乡进行选景。”在详细查看定安新竹次滩文明生态村、文笔峰、南丽湖、百里百村等多地之后,姚宇对定安优美的景色赞叹不已。胡诗泽说,村民们都很高兴,这么多年,大家做梦都没有想过自己的家乡还可以上电视、电影,受到这么多媒体的报道。村民都自发的开始种树、种花、浇水,希望把村庄打造的更美丽。

2015年1月,胡诗泽和伙伴们在海南省民政厅注册的“海南省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协会”正式成立。致力于打造成一个多元化合作平台,政府、社会、企业、公益基金会、公民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这个平台上来,共同打造一个“有梦的地方”。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公益正从传统的企业型事业型公益向平民化的公益转移。”胡诗泽信心满满,“我们鼓励大家从身边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积少成多。虽然你没有亿万身价,也没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但这些都不妨碍你从事公益事业。在这个充满微博、微小说、微电影的社会,让我们也以我们的‘微力量’参与‘微公益’。”

“我们想把13年来服务队‘就近服务家乡’和陪伴孩子的经验向海南乃至全国更多乡村推广”。胡诗泽介绍说,“主要方式是通过扩大海南年轻人公益品牌和‘汇智返乡大学生,再造魅力新故乡’项目的影响,大家只要认同‘就近服务家乡’理念,那么再大的阻力也不算什么,关键是怎么唤起对故乡的热爱,培养一种对家乡、农村反哺的感情。”

“就近服务家乡”

秉着“让村民看见财富”的原则,胡诗泽借用返乡大学生力量和农信社平台,带领次滩村规范饲养种植新竹鹅和芋头,做到特色产品产业化。这样能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同时又能推广、宣传家乡的特色,为家乡做贡献。胡诗泽说,这种模式使大学生实现创业梦和个人的社会价值,体现海南返乡大学生服务队的宗旨:汇智返乡大学生,再造魅力新故乡。 他们还准备带动周边外滩村、四滩村,依托龙州河地理优势和道路村村通,连片打造美丽乡村。

接下来,他们还将尝试推介村办企业,推广定安黑猪、新竹四季鹅和槟榔等特色资源,开放竹筏游和环河自行车慢道,初步形成乡村旅游示范区。

现在,胡诗泽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将次滩村建设成为美丽的民宿村而努力。现在正在忙碌地做着各种准备工作。胡诗泽的努力也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民宿村的建设过程中,有的驴友在旅游间隙赶去做志愿者,义务帮忙,享受乡村劳作的乐趣。

第9篇:诗经村范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诗人王之涣咏出的千古名诗《登鹳雀楼》。那么这诗中的楼在哪儿呢?鹳雀楼,又名鹳鹊楼,这楼在山西蒲州(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即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北的古蒲州城遗址上,时有鹳雀栖其上,遂以为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这样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言绝句正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诗中所说的“山”即今中条山,“流”即此段由北向南的黄河急流,“千里”是指由此向西略南的中条山、华山、西安一段。这里地处山西的西南端,面临黄河湾,周围群山环列,风光甚佳。

唐时的鹳雀楼因河水泛滥冲淹,早已湮没不存,但这里的无限风光依旧。每当夕阳西下时,登上鹳雀楼旧址高处,但见西边黄河宛如金带向南倾泻,南端中条山横亘百里,莽莽苍苍;蒲州城田园风光历历在目,落日如盘,苍山点黛。好一幅千里苍茫晋南景,万端唐时山水情。

小溪何能泊“吴船”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有一首对仗工整的绝句历来为人称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写于何处呢?原来,杜甫在安史之乱后于唐乾元二年(759年)移居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当时他心境很好,面对生机勃勃的景象,写下了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便以“绝句”为题.其中之一就是上面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可是在成都草堂门外,仅有一条小小的浣花溪,那些要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东吴的大江船停泊于小溪河畔似乎不可理解,杜甫何以会写出“门泊东吴万里船”之句呢?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一疑问总算有了答案。当时成都市自来水公司在青羊宫修贮水池时,发现了一座古时的水磨坊遗址,其规模很大,与现在的小溪水流量很不相称。经著名科幻作家、考古专家童恩正等人的考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水磨坊建于北宋。当时这里河床宽大,水流远比现在深且急,足以推动水磨,那么去往东吴驶行万里的船只停泊于此也就不足为奇了。早于北宋的唐代杜甫写出这样的佳句,自然就是真实的写照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家在哪儿

每当游子回到久别的故土时,总是禁不住吟诵起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如口语,淡淡道来,却将人们久客归来的人生感慨、老而弥笃的乡土眷恋挥洒得淋漓尽致。那么,这“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家”究竟在哪儿?据史料记载,唐天宝三年(744年),86岁的贺知章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还乡,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居住在今绍兴市五方门外的道士庄。此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50多个年头了,家乡的儿童当然不认识他,从而使他感慨万端,提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由此可见,“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家当为绍兴市五方门外的道士庄,如今这里仍留有一些遗迹,如贺知章撰写的“龙瑞宫记”摩崖题刻、名闻遐迩的贺秘监祠等。

神州何处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传诵千古的七绝《清明》。数百年来,人们对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一直众说纷纭,争论颇烈。据统计,全国至少有19个杏花村,其中最著名的有4个。一个是山西汾阳县城北15公里处的杏花村;一个是江苏徐州丰县城东南7.5公里处的杏花村;一个是南京城西南隅新桥西信府河、凤凰台一带的金陵杏花村;还有一个是安徽省贵池市以西的杏花村。那么,在这4个杏花村当中,究竟哪个是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呢?

自南北朝以来,山西汾阳即以产酒著名。相传唐代最兴旺时,杏花村共有72家烧锅酒坊。该村所产的“山西汾酒”享有“甘泉佳酿”之誉,1916年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天下杏花村之多难以胜数,而有这般名酒的杏花村确实独在汾阳,所以许多人倾向于诗中所指的正是这个杏花村。但据《杜牧年谱》及四川大学缪钺教授对杜牧生平的详细考察,证实杜牧从未到过山西境内,因此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就不可能在山西汾阳县了。

有人认为是江苏丰县杏花村,查《杜牧年谱》,杜牧一生自外郡迁官赴京共四次,有三次路过丰县境。唐大中二年(848年),杜牧曾作宋州宁陵县记,丰县杏花村即在运河至宋州(河南商丘)道上,所以杜牧过丰县境写一首杏花村的诗是合乎情理的。而且自明代开始,《丰县志》版版皆收杜牧《清明》一诗人“艺文”。然而,如今丰县城东南数公里一带并无杏花村,只有一村名为张杏行,至今家家门前院里尚植杏三五株。可是该村一向不产酒,看来丰县说亦难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