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观看建国大业观后感范文

观看建国大业观后感精选(九篇)

第1篇:观看建国大业观后感范文

关键词:主旋律;多元;认同;《建党伟业》

《建国大业》作为建国的献礼影片,在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的全力号召下,用风生水起的演绎赢得了政治历史和观影票房的双重赞许。因为历史影片在传统的叙事方式中给广大电影观影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宣传性和教化性印记,都是在组织性号召观看时刻才会有火爆的“观影场面”。观看主旋律的政治历史片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造成了中国人的审美疲劳和极度的抗拒心理。而《建国大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段中国公民不能忘却的历史作为传播内容,优化拍摄资源,吸纳成功票房号召力影片的成功经验,不仅没有让观赏者脸上出现倦容,相反,明星阵容强大、宣传攻势的铺垫、多个片种的杂糅整合,着实地让主旋律电影突破性地成为票房赢家,并成为屡获殊荣的好口碑电影。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实践,时值建党90周年的纪念片《建党伟业》在2011年6月份雄势登场,韩三平和黄建新两位主要导演重新上阵,整合了更为强大的阵容,从影片开机前该片就一直成为媒体争相追逐报道的重心。有了《建国大业》的影响力和基础,对于《建党伟业》这部片子的上映应该说是喜忧参半的,在前者基础上,观众的审美和期待一定水涨船高。加之这部片子要承担建党史叙事的强大历史主题,而很多年轻观众对待这段历史的亲和感和熟悉程度远不及建国史,这都让《建党伟业》必须具备更强大的担当和影片设计权衡能力,才会续写传奇。电影是导演的艺术,时值当代,人们说今天的中国电影票房是会赚钱导演的艺术这也不为过,电影产业化之路对电影本身提出更高的标准,但衡量的重要指标是用票房数字说明问题的。在《建党伟业》上映后,媒体、网友、个体观影者、参演者、局内传播者发表了大相径庭的观后感,不能用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观点来做切分,总结起来,这部电影仍然延续了《建国大业》树立的主旋律“大众赏”的风格,而在其建构中突出体现在多元化的认同体会的迎合与策划。

超越年龄界限的受众认同

《建党伟业》上映当天票房就问鼎2000万,六日累积超过1.5亿元,上映六日后媒体预计一定超过《建国大业》4亿的票房成绩,这些数字不是简单的经济收支体现,更重要的是该片受众观看人数的反映。广大受众对影片的关注度,既是对影片观赏感的认可,同时也是对于片中揭示的历史的一种认可,这无疑是《建党伟业》作为主旋律电影成功的有效证明。

作为一部讲述中国共产党建党历程的影片,受众群体中有一些是带有历史情结和思想觉悟倾向性的,这部分群体不会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这部影片对《建国大业》的区别性。只要这部冠以商业运作方式的影片不是歪曲历史本质,融入新生力量、明星闪亮、具有时代商业电影色彩的市场化运作手段,都不会让这部分观众发出反对的声音。从《建党伟业》的表现来看,用较为负责任的方式讲述从辛亥革命、护国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一大”会议的建党心路历程,请近百位党史专家给予中肯性的意见,影片因此传达的追溯性纪念和“和平年代”的启发性意义不容忽视。此类受众群体在各地影院中以群体组织性观看方式出现居多,在影片的历史厚重感和艺术感染力的影响下,为影片传播确立了良好的口碑。为影片在各个年龄段的受众中继续传播奠定了基础。

由于进入电影院观看电影的大部分群体是年轻人,年轻人通过网络、手机、微博等媒介载体进行互动,彼此影响形成共性信息选择的几率很高。《建国大业》在2009年用史无前例的方式上演的视觉盛宴,可谓是用明星阵容、导演联手等极具爆发力的光影设计赢得了年轻人的好评如潮,也为主旋律电影开创性地争取到了年轻受众的支持。当《建党伟业》公开放映后,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制作团队对年轻受众的颇为垂青,对年轻受众群体进行了预期估计,体会到年轻群体对建党历史了解相对较少,在影片方方面面策划上都做出了相应调整。影片的前半部分节奏相对较快,镜头较多,字幕较多,导演意图十分明确,意在消解年轻观众和对近现代史不熟悉的人对历史的陌生感,为后半部分较为舒缓的革命者奋斗和人生情怀的表现进行铺垫。《建党伟业》仍然延续《建国大业》的全明星阵容,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沿袭,是一种成功尝试的翻版,事实上,对于年轻人熟悉的偶像和各领域的明星参演《建党伟业》,经过上装扮演年轻人并不太熟悉的历史人物,在影片播放过程中就极大程度调动了年轻观众的好奇心和辨析力。现在的年青一代是寻求个性,张扬个性,不希望在主旋律电影中接受政治“驯化”的,而对明星饰演的角色却期望表达出个性的品评,因此投入极度的关注,对明星诠释的历史人物和历史经历就会“观于外,而动于情”,主旋律的感染力和影响性就在“陌生化”消解和“陌生化”吸引的互补中有效实现了。

主旋律影片过往给大众的印象是脱离生活的,形象塑造与生活场景源于历史而又归于历史,似乎走不进当下,这是很多人将主旋律电影拒之门外的重要原因。《建党伟业》努力地对人们已有的概念化认识进行改变性的尝试。将历史按照符合年轻人接受习惯的方式进行讲述,这是当代构建主旋律多元化认同局面的基础。政治与感情、伟人与儿女情长在以往主旋律电影中被强势弱化,而《建党伟业》中毫不避讳谈人之常情,蔡锷与小凤仙的真挚感情因为革命和民族的奉献不得不暂时割舍,这不仅不会被人嘲笑,相反,影院中的唏嘘感叹都是为蔡锷将军喝彩,为民族义薄云天的奉献和重感情根本就不矛盾。而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与之间的感情处理,不仅是该片的出彩之处,也是涉及相关影片中的一次突破性的尝试。风花雪月的浪漫是任何年代的爱情中都应具备的共性,只是方式各有区别,和自己的恋人也可以有属于两人间的浪漫,这不同于以往“革命+恋爱”的公式化相处方式。而影片导演也相当巧妙地让伟人的爱情在舒缓、童话般的境地中飞扬,用清风徐来的方式触动年轻人的心弦。

《建党伟业》也用集结号的方式将多种元素和多个年龄段制作人的思想融为一炉,给观影者以综合性的历史与视觉享受。正像导演黄建新对《建党伟业》宣传时所说:“我们这部电影中有搞笑的桥段、有令人血脉贲张的战争场面、有让人激动不已的‘’,也有会让人扼腕叹息的奉献和牺牲。”《建党伟业》甚至在音乐上也竭力期望用吻合历史、在攫取各年龄段受众欣赏取向方面做足了工夫。电影配乐整体走的是经典苏俄路线,厚重、大气、健康向上,在观众熟悉的节奏中加以激情抒怀,融入现代感的旋 律。让观众在视听共享中领略和谐与人性的张力,将国破家亡之时,所有甘于抗争的灵魂之美抒发到极致,影院中赢得的赞同与认可,其实是与现实中共产党赢得认同感的呼应。《建党伟业》不仅以体察受众的姿态赢得了国内受众的认可,还考虑到跨文化传播环境中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几乎与国内公映同时,该片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数十个国家的海外版权均已签约,而且影片的国际版也已经完成,这更证明了中国主旋律电影的超越能力。

突破意识局限的审美融合

有人从《建国大业》的成功中给导演韩三平总结出了制胜公式:伟人云集+明星云集+红色播出季+票房奇迹。这也成为中国电影的独有美国好莱坞都没有的“大片”范例,宏大史诗性电影得到的接纳某种程度上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实现本身就体现着中国人群体性的价值追求,是充满着奉献与责任精神的。从文化审美角度看,《建党伟业》在历史叙事中挖掘的资源是整部影片成功的根源,是历史中的责任与风险意识吸引着强大的制作班底、影响着百位青年演员全力付出。在汉唐时期,大一统天下的和平年代,艺术崇尚具有包容性的慷慨风骨,时代造就的艺术空间才会让艺术形成独特的表现能力。而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处在和平盛世,可以毫不逊色地比肩于其他国家,电影艺术体现的开放、包容性强、整合能力强的审美特征是符合时代需要的,单纯把这部片子归于共产党的意识宣传,只能说是忽视了文化的影响力。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建党伟业》是在近代史与当下的“穿越”中实现了主旋律电影的华丽转身。

电影的叙事能力经常是人们衡量“非小众”电影好不好看的指标。《建党伟业》在影片中将近10年的历史散点事件和人物构成的复杂结构,用流畅的镜头叙事呈现给观众,明朗的故事脉络张弛得当、舒缓有度,在具象化的人物刻画与宏大的场面冲击中,将建党的历程通过三个中心段落进行展现。运用多元化的叙事立场,将时代中的存在和发生,与中国共产党道路选择必然性相关的人物、事件都有重现的机会。该片的文学编剧董哲在回答记者问时曾讲过制作团队给影片的叙事定位是“清明上河图”,他们在政治审核后的有限空间内对历史做全景式的呈现,尽可能实现符合中国当下的审美取向。

第2篇:观看建国大业观后感范文

[关键词] 主旋律;《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多元化

由于历史性题材的影片通过传统的叙事方式中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宣传性以及教化性印象,大部分是在组织性号召下,这种电影才有可能出现十分火爆的“观影场面”。使得长期以来中国人在观看主旋律的政治性比较强的历史题材电影的时候往往会产生疲劳以及抗拒心理。而电影《建国大业》将共和国那段无法忘记的历史作为电影表现的内容,充分调动了优质的拍摄资源,吸取那些创造成功票房号召力电影的成功经验,广大观众脸上不仅没有出现倦容,反而由于明星阵容非常强大、宣传攻势异常猛烈、不同片种的有机融合,使得这部让主旋律影片创造了票房奇迹,并且获得了很多荣誉、赞许以及良好的口碑。以这个成功的实践为基础,《建党伟业》于2011年6月成功上映,导演韩三平与黄建新再度联手合作,整合了更加强大的明显阵容,在电影开机之前该片就已经成为媒体以及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而正是因为电影《建国大业》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对于电影《建党伟业》的上映应当说是有喜有忧,因为《建国大业》的成功,广大观众的审美期待必然有所提高。加上大部分的年轻观众对于这段历史并不是非常了解,其具有的亲和力以及熟悉程度比起共和国的建国史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使得电影《建党伟业》务必具有更加强大的艺术效果和魅力。

电影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影片本身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与标准,然而衡量它的一个最为关键的指标就是用票房数字来体现的。在电影《建党伟业》成功上映之后,媒体、网友、广大观众、演员等各自发表的评论褒贬不一甚至是大相径庭,无法简单地用好与坏的对立观点进行评价,不过,这部影片依然延续了《建国大业》所树立的主旋律的特色,而在其建构的过程中凸显了如何在多元化时代实施价值认同体会与迎合进行策划。

获得了跨越年龄界限的观众认同

电影《建党伟业》上映的第一天票房成绩就超过2 000万,前6天的累积票房就突破一亿五千万,当时媒体就预计票房成绩肯定会突破电影《建国大业》四亿的票房收入。这些成绩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收入,更为关键的是说明了观众人数的数量非常多。广大观众对于电影的极大关注,不仅是对电影观赏感的认同,并且也反映了观众对于电影中展示的历史的充分认可,这正是电影《建党伟业》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能够获得成功的奥秘所在。

这部讲述关于中国共产党建党历史的电影,有部分观众群是带着比较深的历史情结与倾向性的,他们不会用挑剔的眼光从技术的层面苛求电影与《建国大业》之间存在的差别。只要影片当做商业片进行策划与运作过程中没有扭曲历史的本来面目,融进了新生的力量、适当地进行演绎以及采取极富时代特色的商业片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都不会让这些观众产生质疑的声音。从电影《建党伟业》的内容来看,通过负责的形式讲述了中国从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护国运动、1919年出现的“五四”运动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会议的建党历史,收集采纳了近百名的党史专家提出的中肯意见,电影有效地传递了那种追溯性纪念以及对“和平年代”的启迪性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这部分观众群大多数是以组织性观影方式为主出现在各大影院中,在电影厚重的历史感以及艺术渲染力的直接影响下,为电影的快速传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使得影片受到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的认可与青睐。

第3篇:观看建国大业观后感范文

我们这次去的目的地是烟台和青岛。这两个城市大家非常熟悉,位于东部的山东省,是两个著名的旅游城市。这次的实习以参观为主要形式,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多观察,多思考,才能有所收获。在烟台,我们先后参观了东方电子公司,氨纶股份有限公司和张裕卡斯特酒庄,期间我们还去了蓬莱。在青岛,我们参观了青啤博物馆,青岛港。由于有较多的自由活动时间,我还和同学去了青岛奥帆中心,八大关,栈桥等比较著名的旅游景点。当然,这两个城市都是沿海城市,我也看到了梦寐以求的大海。

坐上了东进的火车,一路上大家兴致都很高。由于去的时候是晚上,到了山东省境内时,天快放亮,能逐渐看到外面的景象。一夜不连贯的瞌睡,当时已经清醒了很多,于是很好奇地去看窗外。一眼望去,都是看不到尽头的平原,最近应该下了雨,不时能看到不远处的水洼,树木和农作物都蒙上了一层水汽。火车两边都是农作物区域化种植区,先是大片大片的玉米,过了一段时间又是一望无际的塑料大棚。不禁感慨,这就是区位优势。光从直观的自然条件来看,良好的降水,平原地区,这两方面优势让我们那相形见绌。再加上因平原而造就的交通优势,沿海的区位优势,不禁感慨山东确实是个好地方,也让我们对后来的实习参观充满期待。

由于没有直达的火车,我们在高密的地方下了车,然后坐大巴前往烟台。大约坐了三个多小时的汽车,我们终于到了烟台。刚进入给人一种安静小城的感觉。路边的建筑物不是很拥挤,道路非常宽阔,车辆行人也比较少。这种感觉一直延续到我们的目的地,鲁东大学。还有一点让我困惑,我们能看到城市边缘地方有连绵的低矮山脉,上面被绿色的树木植被覆盖,但一直看不到海。由于没有提前了解烟台的城市构造,初入此地,让人感觉不出这就是著名的沿海旅游城市。后来明白是在观察了烟台市地图之后了。

我们是在第二天去东方电子公司的。它在城市内陆区,在交通要道的边上,高大的现代化建筑延伸出很长的一片。本想东部城市用地是很紧张的,但来了之后感觉不然,这里的地很多,使用的时候也挺大方,甚至可以说是奢侈。由于是平原区,城市可以肆无忌惮的扩展延伸。后来看了地图,发现开发区已经超过了原来城市人口密集区的好几倍,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开发区的道路非常宽阔,和拥挤的老城区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感觉。随处还能看到正在修建施工的高楼大厦。由于城市的扩展,好多功能也随之外迁。各种政府部门在开发区主干道非常显眼的地方,还有好多大小公司。张裕酒庄就在开发区,我们从学校出发,中间倒了一次公交车,前后共花了将近一个半小时,其中几乎不存在堵车现象。我的感觉就是,这里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

该说说东方电子公司了。本来对我们的首站参观抱有极大的兴趣,但当随队步行半个小时,然后公司的导游人员把我们接到一个满是图片和模型的地方后,我彻底无语了。由于去的时候正是阴天,参观区又是室内,所以给人一种比较阴森沉闷的感觉。这是一个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技术服务、系统集成于一体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以智能电网、环保节能、物联网为三大主业,以软件及外包服务、电子制造及工程服务、民用消费品为三大辅业,是国家和山东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之一。但其辉煌背后,是一个简单的开始。这个公司1957年5月6日建厂,以电影机械起家。五十多年的艰辛发展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如同我们学生要有一个呕心沥血的学习生涯才有一个比较辉煌的个人成就。我们最后去工作区看了看。里面的工作人员在安静地工作着,就像在电视剧里看到的,他们的工作区是一个个格格状的方块区,格格交汇的地方摆放着一些小的盆景。在这样的环境里,作为外来人的我有点发闷,不知他们感觉怎么样。

第三天我们先后去了氨纶和张裕酒庄。刚开始说起的时候还不知道氨纶到底是哪两个字,后来在厂子外面看到那两个字和公司标志后,还不知道它是做什么的。后来才知道,它专业从事高科技特种纤维的研发与生产,是国家火炬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特种纤维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虽然说得这样牛,但我们参观的地方却简单得很,看了一场沉闷的PPT演讲,看了一些纱线,仅此而已。张裕酒庄是此行最吸引我的地方。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气派,高贵,让我这个乡下娃在里面有些不知所措。张裕卡斯特酒庄位于烟台开发区,也可以说是郊区。占地面积很大,里面有大面积的葡萄种植区,选择这里,也是由于烟台良好的自然条件。后来去蓬莱的时候,在路上又看到了许多葡萄酒庄,成片成片的。以前就知道张裕这个名字,知道他在民国初期发展实业大军中的一员,孙中山还为其公司题过"品重醴泉",也曾在电视上看过那些奢华的酒庄和酒窖,实地来看,感觉真不一样。第一次接触欧式建筑,第一次看到那麽多的名贵葡萄品种,第一次去神秘的地下酒窖参观,真是长了不少见识。

第4篇:观看建国大业观后感范文

    关键词:国庆献礼片 叙事 人物塑造

    国庆献礼片是中国电影特有的一道风景,从1959年第一次大规模的出产国庆献礼片至今,数量众多的献礼片已经成为了中国主旋律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电影现象,从献礼片的发展来看,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并且在2009年新中国60周年大庆之际达到了一个发展高峰,引领国内的电影市场。

    从1959年我们第一次大规模出产献礼片,已经有不少优秀的电影为观众熟知和喜爱,并且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如《青春之歌》、《小花》、《早春二月》、《开国大典》等。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有线电视的普及和电影市场的低迷,献礼片虽然因为资金的保证而保持着一定的产量,但是真正为大众所喜爱的作品并不多见。可以说,献礼片的生产曾一度与市场和观众脱节。直到2009年,时逢中国电影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黄金时期,献礼片也结出累累硕果。

    得益于出色市场运作与合理配置,2009年主推的50余部献礼片不仅缔造了亮丽的票房成绩,也赢得了观众的口碑。其中《建国大业》和《风声》两部影片“占领了黄金周电影票房75%的江山”,而《建国大业》更是以4.2亿的惊人成绩创造了国产电影历史的票房之最。如此辉煌的成果让人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在电影发展日益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今天,在观众的文化消费更趋向娱乐化的环境下,这些带有明显意识形态询唤需求的献礼片是凭着什么样的品质与优势获得口味挑剔的大众认可的?这样的成功能为国产电影尤其是主旋律影片的发展提供怎样的经验和借鉴?

    从总体上讲,60周年的献礼片与过去有所不同,除了制作规模和营销模式外,在题材和类型上更加多元化,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以《建国大业》为代表的革命历史题材承接了传统又有所突破;以《风声》为代表的谍战片卷土重来,掀起了谍战题材的高潮;以《铁人》为代表的人物传记片体现了献礼片与时俱进的积极性;还有像《高考1977》和《沂蒙六姐妹》这样在大时代下描写普通人生活经历和情感的影片也受到观众的青睐。可以说多样化的题材为60周年献礼片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另外,此次献礼片对观众来说还是一场欣赏明星的盛宴,《建国大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明星参与演出数,高达172位明星,并且还是免费演出,可见献礼片的号召力,自然这也展示了明星们自身的爱国情怀。对明星演员的普遍使用也显示了献礼片的市场野心。

    当然,一部影片要取得票房和口碑的双赢,不仅仅是带给观众感官享受和视觉刺激就足够,好看的电影必须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生动鲜活的人物。但是,由于中国电影特殊的生存环境和历史背景,献礼片作为特殊的艺术产品和电影现象,必然与国家主体和主流意识形态保持密切的联系。所以,除了在题材和风格上要与现实的时代需求保持一致,还必须通过巧妙的叙事策略和人物塑造来满足民众文化需求和意识形态询唤。纵观2009年取得成功的献礼片都在叙事和人物上做足工夫,一方面昭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而其精彩程度也丝毫不亚于其他商业片,这才是此次献礼片制胜的法宝。

    高妙的叙事策略是此次献礼片的突出特点,比如《建国大业》,故事跨越从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这四年,线索错综复杂,涉及人物众多,在短短两个多小时内要全面展现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编剧难度很大。与以往此类影片不同的是,《建国大业》刻意弱化了战争,将故事讲述角度放在筹建政治协商会议前争取各民主党派。导演黄建新抛弃了明暗对立的传统模式,增加了民主党派的历史视点,叙事角度可算新颖,让观众耳目一新。而故事的重心并不是传统的奉献牺牲精神,而是“民心所向”。影片以千万革命者的气魄、国民党军的沮丧和民主党派之转变来看待人心问题,强调了国家的江山是以民心换来的。当然,作为主旋律影片,影片在情节安排上也别有用心,国民党方面总是充斥着阴谋诡计、政治排挤、暗杀等这些负面情节,而我党则通过给毛主席、周总理等安排了喝酒唱歌、与女儿共享天伦的生活化情节,增加伟人的亲切感,让观众在风起云涌的历史故事中感受到人性化、平民化的情感,增强了对影片的认同感。

    《风声》可谓此次献礼片在叙事上的佼佼者。作为间谍片,《风声》具有题材上的优势,扣人心弦的悬念是观众最爱看的,永远有新鲜感,剧中人在斗智斗勇的同时观众们也在训练自己的推理判断能力。然而不同于我们过往谍报片《永不消逝的电波》、《保密局的枪声》正邪对立的死板模式,《风声》的故事锁定在一个幽闭的空间中,日军布置的骗局,囚禁5人抓“老鬼”,通过人物关系的相互牵制,利益的冲突,矛盾的激化,恐怖的氛围在阴暗的密室中蔓延开来,挑战着观众的心脏承受能力。影片通过整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在面对种种生存的威胁和折磨后,共产党人也是普通人,但他们以一种自己的方式在贯彻他们信念,他们也怕酷刑,也怕不能坚持到最后,那些痛苦折磨,那些惶恐绝望始终伴随。而后,他们的选择才真正实现了价值。作为主旋律影片,该片叙事的巧妙就在于影片里没有空泛的爱国主义说教,没有夸张的英雄主义,而是将坚若磐石的革命意志和信仰,用跌宕起伏的剧情自然展现,让观众的自己去感知,主动产生共鸣,不动声色地打动你。

    除了突破传统的叙事策略外,此次献礼片在人物的塑造上也让人看到了真诚和新意。电影故事不管怎样讲述,始终是关于人的故事,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故事,人物是影片传达主题和情感的核心。影片讲述什么人的故事决定了影片总体的格局。在我们数量众多的献礼片中不仅有对历史人物和英雄人物的歌颂,也有很多关于普通人的故事。献礼片中大量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开始于文革后,钟大丰先生指出,改革开放后,“以‘善良人性发掘’作为叙事逻辑的出发点,把富于正义感和同情精神的善良人性作为人民性的基本特征。……这种基于人性的叙事出发点同时也悄悄地为‘欲望’的合理表达开出了一个通道”。“当革命战争历史巨片里缺少他们可以在情感上亲近和认同的普通人时,也就变成了战争天才对人才抑或蠢材的一场无趣的智力游戏。想打动他们必须要有鲜活切近的人物,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把情感的认同投射其中。” 献礼片中对普通人物和情感的关注延续下来,并且在60周年的诸多影片中都收到了与观众共鸣的良好效果。

    即使在像《建国大业》这样的宏大历史题材影片中,对人物的塑造和设置也体现出与过往主旋律影片总是将人物脸谱化的不同逻辑。影片对国共两党的重要人物都有人性化描写,国民党也并不全是阴险和奸诈。除了国共两党,对民主党派的刻画很有意思,民革、民盟等党派面对毛主席的屡次邀请,都采用了打太极的策略。张澜、李济深、宋庆龄等人物形象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他们作壁上观、静待时局,突出了他们本身的复杂性以及身处这个水深火热时局里的身不由己。让人惊喜的还有那些有喜剧效果的人物,范伟、葛优、王宝强、冯巩等人的亲切角色显示了主旋律影片向主流商业电影的跨越,《建国大业》告诉观众们,革命历史题材也可以让你一边吃着爆米花一边开心的大笑。

    相对于《建国大业》中的亲民化的人物,《风声》的人物塑造要严肃得多,但也合情合理,颇有人情味。英达扮演的将军是一个胆小怯懦的投敌分子,在王志文的酷刑面前战战兢兢了断了自己,表达的是反动派与汉奸们的意志薄弱;而深藏不露的张涵予英勇的承受住残忍的折磨,还引得敌人都刮目相看,将共产党员的信仰和崇高演绎得令人信服。而李冰冰扮演的角色,在经过与周迅角色情感与理智的较量后,由一个意志薄弱的女性最终成为了理解革命精神的进步群众,这个过程虽包含了些许说教意味,却也能打动观众。

    在献礼片中有一个传统题材是人物传记,当然都是英雄或模范的传记,此类影片的人物塑造最容易陷入“高大全”的完美形象的窠臼之中。可喜的是60周年推出的人物传记影片与其他题材一样,均脱离了空洞的说教,贴近现实,追求与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影片《铁人》讲述的是已经为大众熟知的石油工人王进喜的事迹。影片以铁人王进喜和新一辈石油工人为两条主线,交错进行,营造了一种历史与现实对话的结构形式,全景式展现了无私奉献的铁人精神。但是铁人王进喜没有被塑造成完美无缺的人物,他也是一个普通人。在60年饥荒中,大庆钻井队也断粮了,过年的时候王进喜违规地私自用油换了一些肉,当发现自己最看重的徒弟刘文瑞不见了,他疯狂地跑到火车站,终于在车厢里看到了哭得泪流满面的刘文瑞。王进喜呆呆地看了他半天,最后狠狠地说:“受不了了,那就滚。”然后把自己的干粮袋,衣物都交给他,怜惜地说:“回去好好活着,不管到了哪里,都活出个人样来。”面对现实环境和弟子的退缩,他不是一个只讲主义和原则的英雄,而是一个懂得尊重普通人的普通人,观众会为这种感情的真实而感动。

    此外,在人物塑造上还有一部让人动容的影片《沂蒙六姐妹》。影片选取了流传在沂蒙老区的真实故事为素材,并且也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战争总是跟男性联系在一起,在献礼片中专门描写战争中女性的故事是很少见的。说起战争中的女英雄,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刘胡兰和江姐的形象,坚强勇敢的女性,甚至可以说她们身上更多的是中性的特质。《沂蒙六姐妹》的成功就在于故事中的六位女英雄是六位普通的女人。影片的前一个多小时都是轻松的,故事很有生活气息,战争只是背景,女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你丝毫感觉不到战争的残酷和恐怖,百姓们也忙着生产支援前线。影片不同于以往对战争中女性英雄单一的塑造,通过对女性爱情的描写,让她们的形象回归到女性本身的特质。无论是月芬对爱情的等待,黑雁对爱情的幻想,还是兰花的爱情碰撞都那么真实动人。直到战役进入高潮,女人们的命运也随着她们的男人而改变。她们终于展现出女性在痛苦和绝望中那份强大的决心和力量,与她们的对爱情的渴望共同构筑了丰满的女性形象。

第5篇:观看建国大业观后感范文

   《建党伟业》观后感600字左右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是一个青春、激情、奋斗、献身的故事。在那一代年轻人的身上,担负着救亡图存、改写历史的大任。正是这批年轻人,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描绘出了新生的中国,谱写了一曲瑰伟壮丽的文明之歌。我们今天的一切,都与他们当年的奋斗和努力息息相关,他们与我们,昨天和今天,血肉相连。

   在现代高科技电影制作技术的保障下,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事件重现,包括对历史画面的完美演绎、对历史人物的深入刻画、对音效和对白的精心剪辑撰写等等,这一切无不让观众感受到耳目一新、绕梁不绝乃至久久回味、如临其境!

   影片《建党伟业》是一部重现辛亥革命后到中国共产党正式建党这十余年时间里面发生的偶然或者必然之历史事件的恢宏巨制电影作品,同样也是一部绝对官方政治色彩的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__周年的文献纪录片。它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和修饰,客观、真实就好。

   影片《建党伟业》给我留下比较深的印象之桥段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片尾代表们在红船上开完会以后站起来合唱着《国际歌》时,大家的眼睛都是噙满着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炯炯眼神!还有就是刘德华饰演的蔡锷在火车站告别小凤仙时的那句“七尺男儿”的经典对白。

   影片《建党伟业》里面着重渲染了一下毛主席和杨开慧的情感故事。我以为,这也是出于对毛主席和杨开慧的崇敬和仰望之情使然。两人简单结婚,当晚并肩坐在床头有些经典的对白。历史证明,杨开慧同志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3名代表,五十多位党员,星星之火,终成燎原;90年艰苦辉煌,60余年国运昌隆,气壮山河,声震寰宇!90年前,中国共产党为黑暗的中国点起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漫漫革命之路;90年后,《建党伟业》追本溯源,去寻找和讲述光明源头的故事。

   最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120分钟时长的历史大片,我区区百余字还不能囊括和表述。如果有机会的话,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够走进影院去细心品味和重温那段历史,使我们不断前进的步伐变得更加坚定和铿锵有力!

   《建党伟业》观后感600字左右

   《建党伟业》还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建党的艰辛,更表现了革命的激情与理想。今天历史书中的人物当年正意气风发,陈独秀在北大演讲时激情澎湃,厉声斥责复辟,呼吁共和,台下的学生掌声如雷,不禁为这种激情而震动;陈独秀、胡适、李大钊、辜鸿铭在北大公开辩论,要新文化还是旧文化,让人感受到那时中国知识精英在乱世中求治国之方的精诚之心;还有走上街头的五四学生,不畏枪炮反对强权,在血祭我土的怒吼中显示中国的力量。激情和理想,是这部电影比《建国大业》更吸引人的地方。

   一个为自由、让人民当家做主而成立的政党还是需要这样的电影。历史本身充满力量,让它发声就是一种召唤,一种激励。召唤和激励现在的人们,学习前辈冲破重重困难,一心建党,试图造福天下的精神。青年是国家的宝贵财富,青年人有理想,国家才有未来,向九十年前的那些年轻人学习,努力,加油,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一路曲折一路歌,从当年建党之初的五十多名党员到今天拥有将近八千万党员,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九十年的风雨历程。这九十年是不平凡的九十年,是可歌可泣的九十年,是丰功伟绩的九十年,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我为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观看《建党伟业》,重温中国共产党建党那段峥嵘岁月,感受革命先辈崇高的信仰,以及他们为了自己的崇高信仰而执着地去努力奋斗,使我再一次深深地被他们的革命精神所感动,自己的理念信念也得到了洗礼,思想境界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我坚信在这样先进组织的带领下,中国的前途定是一片光明。我们虽不能摆脱曾经的屈辱岁月,但一定可以开辟似锦的未来,请党组织在实践中检验我。

   《建党伟业》观后感600字左右

   前几天,我观看了纪念建党__周年影片《建党伟业》,深受感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触最深的是:此片内涵丰富,值得大家观看和深思。

   影片《建党建业》是一部再现辛亥革命后到中国共产党正式建党这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的恢宏巨制电影作品,是一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__周年的文献纪录片。这部影片通过描述近代中国的发展和变革历程,叙述了自虎门销烟开始,为了解救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以自己的方式为救国强国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

   影片在片尾时,13位代表在上海南湖的红船上开完会后站起来合唱着《国际哥歌》时,大家的眼睛里都噙满着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炯炯眼神!带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和深刻地记忆:这13名代表,代表着50多位党员,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中国共产党的90年艰苦辉煌,60余年的国运昌隆,气壮山河;90年前,中国共产党为黑暗的中国点起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浸浸革命之路;90年后,《建党伟业》追本溯源,去寻找和讲述光明源头的故事!

第6篇:观看建国大业观后感范文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对职业教育问题的讨论渐渐多起来,不断有高水平的论文和著作面世,这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积极致力于其理论体系的构建,开始走出低水平重复研究局面的可喜现象。但是,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以及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职业教育仍以原来的理论和实践去发展的话,必然被时代大潮所抛弃。目前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多数是高等教育的翻版,培养地学生就业时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基础知识不足,理论知识有余;动手实践能力极度欠缺,没有创新精神,完全丧失自身的特点。由于社会偏重学历的旧俗和崇尚经济之上主义的利益驱使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面临很多问题。(1)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监管不严。资源配置不合理、制度不健全、招生困难与无序竞争。(2)在专业设置上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吻合程度不高。(3)课程结构上,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所采取的学科课程模式不能满足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客观要求;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性教学。(4)从师资队伍建设来看,目前我国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学历水平较低。(5)从人们的思想观念来看,职业教育备受鄙夷。虽然国家大力提倡高等职业教育,但一方面,从文化学来看,我国有着浓厚的“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人们倾向于追求高学历,更愿意选择普通高中教育,继而再接受高等教育。本文拟就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的构建发展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有助于职业教育的深化与发展。

二、日本的职业教育

日本为赶超欧美先进国家,跻身经济大国横列,不断的制定和修改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80年代,日本政府提出“科学技术立国”的战略方针,重视“产?学?官”的合作,加强对有独创性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图摆脱模仿、自成体系。90年代,重视培养高级职业人才,一方面提高在职人员的学历水平,制定便于在职人员取得博、硕士学位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对有天赋才能的优秀人才可以提前接受大学或研究生教育。这是日本开始重视英才教育的一个新动向,也是日本职业教育走进21世纪的重要课题之一。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正在进行综合调整和重新组合,呈现出个性化、弹性化、多样化、综合化、集约化的特色。从日本职业教育的走向的分析可见,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形成双元制的体系。并重现职业教育学制体系在中等职业教育体系独立化的基础上向初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头延伸的趋势。(2)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综合化的趋势。(3)由于职业学校与职业培训的沟通,出现了职业教育终身化的趋势。

三、培养高级职业人才模式

(一)开发适应职业初、中、高等学生的新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模式教学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材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教材遴选和教材评估是重要环节。但是,教材的更新速度就相对较慢,这就必然会造成知识的陈旧,教材已经老化。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使用自编教材为主,其他教材为辅的方针。另外,除了正规教材外,要注意职教的特点,也要采用一些报纸、网络上的内容,及时吸收一些新的知识。多媒体教学能大大丰富和完善教学的内容,做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扩大课堂信息量,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职业教育教学需要教师尽可能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总而言之,应采用有效的、切合实际的方法顺利地完成由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向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二)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与政策扶持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中央财政将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将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要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神,激励他们的摄影创作积极性,支持大胆拍摄,学中拍、拍中学,逐步总结提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创作出内容丰富、思想性强、富于时代精神,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摄影作品。

第7篇:观看建国大业观后感范文

记 者:当代很多建筑大师最后都走上了设计管理岗位,而您一直坚持亲自参与项目从设计到施工的具体工作。对您来说,从事一线工作的最大动力是什么?最大收获又是什么?

程泰宁:我现在越做越觉得,非常幸运能从事建筑这个行业,因为它跟很多行业不一样,是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设计师可以看到自己的草图从图纸变成实物,而且看到后又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可以再提高的地方。对我来说,它始终有吸引力,促使我去做,让我想要继续往前走。曾经有人给我的展览写过一个前言,题目叫 “归零”,我觉得很符合我的设计思想。“归零”对我来讲至少有两个含义,一是每当接手一个新的工程,我会将过去的东西全部归零,重新开始创作;二是不管别人怎么评价,这些评价在我面前都归零,我该怎么做、想怎么做,就怎么去做。这两点是建筑这份工作之所以吸引我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它让我不断创新、不断前进,而且这种想法和前进在不断地实现。 程泰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总建筑师、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主持人。

正是因为对专业有这样一种态度,我并不觉得我现在的工作很累。有些人诧异我现在居然还会画草图,我说我要是不画草图,这工作我就不做了,我并不想像一些人建议的那样仅仅“点拨点拨”。之所以觉得做这工作有意思,是因为能始终感觉到思想在不断往前走,所以草图我要画,从方案、扩初到施工图的各阶段我都要控制,比如材料选择、节点设计等等,这让我可以看到从草案逐渐变成现实的全过程,这是一件令人非常愉快的事,也是非常吸引我的一个过程。

记 者:您如何在从事设计这份相对而言比较辛苦的工作的情况下,在接近80岁的高龄,还能保持这样年轻的外表和非常有活力的精神状态,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

程泰宁:由于对工作的热爱,我觉得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很正常,而且心态比较好。虽然年纪这么大了,我仍然觉得有希望在前头,我还能做得更好,可能是这种心态让我外表看上去不像实际年龄这么大(笑)。 以民族文化精髓推进建筑创新

记 者:您的建筑作品往往带有鲜明的、中国的民族风格,您在创作时是怎样去体现这种民族精神的?

程泰宁:你提到的两个词――风格和精神,我是赞成精神,不赞成风格。做具有中国性或者说中国精神的作品,是大家目前都在探索的事情,但到底怎么做?我认为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建筑师,都需要一个积累、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继承,不是在形式、风格、符号或元素上,我赞成继承的是“精神”。理解中国的东西,你需要去理解它的“气”,借用北大教授冯友兰先生的话,我们要“抽象继承”,继承什么?继承精神,而不是继承一些具体的东西,这点非常重要。什么叫中国文化的精神?以我完成的黄龙饭店为例,最终方案其实我只花了很少时间,因为重点并不在形式上。中国文化精神特别注重跟环境的融合,我当时把黄龙饭店所在地区当成一幅画,讲究中国绘画当中的气韵连贯,而不是和别的方案一样,设计出一道“建筑”墙把城市跟风景区隔开。

同样,我创作的浙江美术馆也是这样,参加投标的方案有现代简洁的、有传统仿古的,但放在项目所在地似乎都有一点不合适,因为这个地方人文气息、文化积淀太厚重了。我就探讨能不能把所有现代、自然、又是中国的元素,用很抽象的方式融合在一起,既跟自然和人文环境融合,也融合现代的审美观念。我根据“立足此时、立足此地、立足自己”的设计理念进行了抽象融合,最终结果不是表现在某些具体的符号和形式上,而是在更高的精神层面来表达。美术馆建成后,评价传统和评价现代的都有,我觉得怎样评价都行,只要大家抱着各种各样的多义性来理解,就是我想达到的要求。

记 者:您在投标过程中曾经遭遇过甲方对设计机构的“崇洋”,这种情况直到现在似乎也没有大的改善,您如何看待当代中国民族设计自信缺失的问题?您觉得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程泰宁:现在这种现象似乎愈演愈烈。最近,中国工程院做了一个关于中国当代建筑的现状与发展的课题,我们用Google Earth对北上广三地进行调查,研究每个城市的CBD地区里一个平方公里内有多少建筑、由哪些单位设计。最后发现上海陆家嘴地区的26栋建筑全部由境外机构设计,除了3栋由香港机构设计,其余全部由国外建筑师设计;广州的16栋建筑中,只有3栋是由本土设计机构设计;北京的八九个建筑全部由国外设计。另外还有一个我了解到的情况,现在除了一二线城市在做国际招标,三四线城市也在做国际招标,让人不免感到忧虑。最近我们正在参加一个投标,参与的7家设计机构中,除了我们之外,6家都是国外的大牌机构,我觉得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是一种对本土设计非常不自信的表现。中国建筑师同国外建筑师相比,的确存在一点差距,但是要看站在什么角度看这个问题。

去年,我有机会跟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师安德鲁进行了一次对话,我发表了对国外建筑师的看法。我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起初我们确实比较封闭落后,但是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现在的中国建筑师已经逐步跟上。我不认为我们比西方建筑师差到哪儿去,而且我认为中国的事毕竟还是要靠中国人来做,这一看法也得到了安德鲁的赞同,他也认为中国建筑师可以跟他们在同一个水平上来工作。我很感谢他的评价,但这个评价如果能让我们的领导和公众知道就更好了,而实际上领导和公众并不这么看。归根结底,这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这点由来已久。我们常常认为西方文化就等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就等于传统文化、等于封闭落后。之所以有这种看法,有我们中国建筑师自己的问题,我们有一些勇于开拓创新的建筑师,但是还不够多。我相信假以时日、给我们一些条件,我们应该能够完全可以跟西方同台竞争。我希望学生们在年轻时就立下志向,要做好中国建筑,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是对我们大家的一种激励,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做得比别人好,做好了对世界也是一种贡献。如果我们一直跟在别人后面去做的话,将永远没有什么贡献。

记 者:您主张“立足此时、立足此地、立足自己”的创作理念,如果“此时”指代的是现在城市化大发展的时期,“此地”指代中国现代城市,您对“此时此地”光怪陆离的建筑大量涌现的现状有何看法?

程泰宁:我强调“立足此时、立足此地、立足自己”,最主要和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体现方案的唯一性。我们今天常常谈创新,以什么创新?创新不是凭空来的,只有“立足此时、立足此地、立足自己”以后,才有创新的可能,才有体现唯一性的可能。一个设计项目,在杭州和在北京做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气侯条件、文化背景等不一样。即使都在杭州,某个地段和另外一个地段的客观条件也是不一样的,这种“立足此地”的不一样是很明确的。同样地,时代在变化,设计师在不同年代做设计,思想需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这点也是很肯定的。最重要的一条是“立足自己”,所有的“此时此地”都是客观存在,对这个客观存在怎么解释?你要“自己”来解释,不同人的解释不一样,作品也就不一样,建筑才能做得丰富多彩。

所以,我对现在很多建筑有些有些不同看法,它们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建筑师比较主观的、强加于某地的一些东西。这样的东西也许很眩、很酷,但是这种眩、酷是没根的、没生命力的,我希望我们的建筑还是要有它本身的根和生命力。“此时”“此地”加上“自己”,这是做设计的一个根本原则。 身体力行,促进建筑设计提高

记 者:在当前中国建筑界,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设计机构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很好地交流,您作为为数不多的“跨界者”,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程泰宁:这种现象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我们中国建筑界让人感到遗憾的现状――体制内和体制外分得很清楚,甚至年龄段也分得很清楚。其实在我看来,建筑是把我们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体制的人联合在一起,最大最好的一种“粘合体”,为了中国建筑更好地发展,我们应该这样在一起。体制内的建筑师现在都有一个感觉,就是受制于各种因素,导致在创作上受限,客观上因为他们做的往往都是一些大型项目,政府工程居多,领导的意图向建筑师灌输得比较多。反观体制外的一些建筑师,比如李晓东等,他们做的项目相对而言不是太大,往往位于远离权利中心和商业氛围的地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能做得比较好,这是客观原因。主观上,以我有限的接触来讲,体制外的一些建筑师,思想往往比较活跃,吸收新事物的速度较快,各方面能力均衡,而且也敢于表达,而体制内的建筑师由于受限于各种因素,在表达等各方面都有所欠缺。 程泰宁作品 绍兴鲁迅纪念馆

所以,我一直很想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促成体制内外的建筑师之间更多的交流。我也经常参加一些这方面的活动,感觉到还是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一个过程去逐步解决。要促成体制内外的融合,我觉得首先要解决思想问题,思想如何融合,从而促成大家相互能融合,这点非常关键。作为我个人来讲,我是很积极想要打破这种体制内外的鸿沟的。这可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最终还是要靠年轻的同学,将来可能有些人在体制内,有些人在体制外,你们可能能更加融合、相互融入。

记 者:作为一名建筑师,您如何看待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8篇:观看建国大业观后感范文

一、

实习的基本概况

1、时间XX.5.24-XX.6.5。

2、地点:xx的xx总部、中国xx、xx市创意100、xx市消防博物馆、xx博物馆、xx总部、xx工业设计有限公司、xx工业园、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xx研究所、xx市美术馆、xx市博物馆、xx市xx大观园。

3、人员:xx学院08级工业设计专业所有同学及xx老师。

4、实习目的:同学们只在校园里学工业设计的知识,虽然从书中和网上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是没有见过真的工业设计,没见过工业设计的规范流程,不知道车间里工人师傅是如何操作的,也没见过工业产品的生产流水线。这次学校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出去实习参观的机会,主要是为了提高对大自然和工艺品的认知水平,培养和提高美的修养和感觉,增强创作、造型能力,活跃构思,为以后的专业课的学习做好铺垫。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工业产品设计公司的操作模式,产品设计流程,以及工业设计师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明确工业设计专业的学习方向。将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设计实际和生产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巩固、充实和拓展专业知识。

二、

实习内容

5月22日我们来到xx集团,xx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我们先参观了xx大学,xx大学是仿古建筑,建筑别具特色,走入xx大学古色古香的建筑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们。讲解小姐亲切的笑我们讲述xx大学的概况。xx大学始建于1999年12月26日,是xx集团培养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的地方。是在xx集团提出的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背景下,在信息化时代新经济的浪潮中为满足xx集团国际化战略转移而成立的,是xx集团培养员工管理思路创新的基地。依据功能xx大学主体建筑分a、b两座,由中心位置的“勺海”相簇而拥,四周零星点布着日新轩、镂金舫、源头瀑布、曲水流觞、扇厅、致远亭等,一草一木、一亭一阁、一山一水,处处都散发出浓郁的xx文化气息,伴随着“勺海”深邃的“海”的底蕴,构成了xx大学有机的整体。之后我们来到一个会议室中观看了xx发展的历程。让我感触最多的是xx的倒三角型管理模式,充分展现了xx的人性化管理模式。最后我们在xx展厅观看了xx的展览产品。包括xx洗衣机、xx冰箱、xx空调、电脑、手机、电视、整体厨房等等。xx集团1994年开始成立工业设计部门,现在已经在全球推出了极具影响的产品200多项,xx自主研发的外观设计无疑是促使xx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利器。由此我们也看出了工业设计的重要性。

5月23日,老师要求我们自由活动,我和好友高峰从五四广场出发徒步旅行70多里,沿途参观了奥帆中心,太平角公园、八大关景区、第二海水浴场、中国科学院xx研究、中山公园、康有为故居,沈从文故居、中国xx大学、童第周故居,xx市基督教堂、信号山、老舍故居、鲁迅公园、天后宫博物馆、栈桥。虽然很累但是我们都很兴奋,这一天我们观看了xx市的许多有着地域特色的风景,风情,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我想这对设计师而言也是极为重要的。

5月24日上午我们来到中国xx,讲解员告诉我们,我们所参观的工厂主要生产自卸车、垃圾车以及军用车。我们主要参观了车床和生产液压缸的生产线,垃圾车的生产线和板材的下料车间、焊接车间、装配车间。在这个过程中,讲解员一直热心的回答我们所提问的各种问题。虽然我们所学的是设计,但是通过对中国xx的车间参观实习,我们都能够感受到产品从设计到制造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而且比我们想象的都要难,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可使用性和实用性。下午我们参观了xx市创意100产业园和xx市消防博物馆。根据实习考察介绍和上网查资料我了解到,园区内目前已经形成了loft办公空间、商务配套中心、创意展厅、创意市集、创意企业孵化器等主题功能区,改造了五楼空中秀场,使之成为了xx文化创意产业类人才孵化、实训基地。创意100在电子网络方面与xx瀛森创意规划顾问有限公司合作,其运营的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创意时代网)”为xx市首家国字号专业垂直门户网站以及全球最专业的中文文化创意产业门户网站,创意100产业园在发展规划中还将打造一个原创礼品(纪念品)设计、生产和销售的服务平台。走进园区时刻感受到创意遍布每一个角落,他们的每一个工作的室几乎都设计的别具特色,充分运用了室内的空间,充分运用旧厂房资源。我们观看了服装设计的制作过程,产品设计、网络传媒等工作室。在这片创意孵化基地我们深深地被它们的文化内涵所吸引。其中有一位叫陈湘鲁的先生,为我们谈论了工业设计的发展前景等问题,的确值得我们深思。之后我们来到xx市消防博物馆,主要观看了xx市消防系统的发展历程和做出的杰出贡献和伟大牺牲。

5月25日,上午我们观看了xx展览馆,精妙绝伦的xx艺术让我们惊叹于雕刻者的匠心独韵。尤其是用贝壳制作成的画卷,栩栩如生立体感非常强烈。然后我们来到xx大厦,在这里我们主要参观了xx的展览厅。xx集团是特大型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成立于1969年。xx坚持“技术立企、稳健经营”的发展战略,以优化产业结构为基础、技术创新为动力、资本运营为杠杆,持续健康发展。进入21世纪,xx以强大的研发实力为后盾,以优秀的国际化经营管理团队为支撑,加快了产业扩张的速度,已形成了以数字多媒体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智能信息系统技术为支撑,涵盖多媒体、家电、通信、智能信息系统和现代地产与服务的产业格局。XX年xx实现销售收入560亿元,在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名列前茅。xx的产品在工业设计中也多次获获奖,其中xx平板电视获得XX德国if工业设计奖,XX创新盛典最佳功能设计奖,XX创新盛典中国工业设计奖。下午我们来到xx工业设计有限公司,这是我们参观的真正的以工业设计核心技术的公司,公司承接各种3c类(家电类、电子信息类、电脑周边)及交通工具类产品的外观设计、结构设计及模型制作工作。其中模型制作部分能够完成外观模型、功能模型、缩水模型及产品样件等的制作。此外,我们还承接部分平面设计工作,包括:广告设计、产品色彩贴饰设计等等。设计前期:市场调查及分析。设计部分:sketch,photo render,control drawing,3d model&render,平面设计,配色,贴饰等。结构设计:建模及结构,逆向建模,曲面设计,包括a级曲面的设计,摩托车结构设计,汽车机构设计,3c类结构设计,灯具结构设计。

制作部分: cnc加工, cnc编程,样件制作, 实体塑型,真空注型,表面处理。我们在他们的工作室里,观看了一比一的油泥模型,同时观看了模型的制作过程,非常让人震撼。也该说xx的工业设计是在不断发展的,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和美好未来。工作人员也反复的告诉我们并不是你画的好就会设计了,设计包括的内容实在太广了,许多条件限制了产品最后生产出来。

5月26日,上午我们来到xx工业园,在这里我们观看了xx手机的生产线和xx液晶电视塑料外壳的生产线。在这里我们看到xx电视的外壳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下午我们我们参观了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的模式是设计-制造—服务。他们的蒸汽辅助成形技术,能够使塑料模型的表面自动形成高光,该项技术在过内是首先的。该公司已经和国内的xx,长虹等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展览厅内我们观看了公司的主要成就。

5、从5月27日到6月5日,我们参观的地方有中国xx研究所、xx市美术馆、xx市博物馆、xx市xx大观园。这些地方虽然和工业设计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优秀的设计和自然界的是分十分不开的。例如现在的许多建筑的灵感的来源是海里的贝类,而许多仿生设计更是与大自然是分不开的。

三、总结

第9篇:观看建国大业观后感范文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商业化;流变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电影始终是紧跟主流意识形态,担负着文化宣传、思想教育的神圣使命。进入90年代初,一部《焦裕禄》风靡大江南北,从题材上看,这部影片已经走出早期同类题材的创作模式,并且在叙事策略、艺术手段、影像风格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和发展,给当时的中国影坛带来不小的震动。

一个陈旧的故事经过了重新包装后怎么就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仔细分析便可发现,它很好地抓住了90年代的文化时尚和大众心理,并以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唤醒了观众内心世界的一份回忆、一种激情、一丝感怀和一线希望。焦裕禄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他实际上是一位为官清廉、公而忘私的“清官”典型。创作者最初的动机就是要“塑造出党的优秀干部焦裕禄同志心忧天下的宽广胸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严于律己的高风亮节的艺术形象”①,通过这个形象来唤起人们对党的领导干部的信任,完成“共产党是咱的领路人”的政治教育。但影片的感人魅力却不是来自其中的豪言壮语,而是来自它巧妙地叙事技巧、新颖的镜头语言和精彩的人物表演。和以往的同类题材影片不同,这部影片有意回避了焦裕禄作为一个人民公仆的政治信仰和伟大业绩,着力展示他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工作、生活状况及艰难困苦的处境,突出他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与酸甜苦辣。焦裕禄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智者,不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而是一个体察民情、为民谋利的有血有肉的普通干部,加上著名演员李雪健质朴无华的表演,影片首先让观众产生一种亲切感与认同感。同时,影片又在音乐、音响、情节结构、高潮处理、细节表现上刻意求新和极力渲染,大大提高了影片的观赏性与娱乐性,有效地调动了观众的观影情绪,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与心理满足。《焦裕禄》的大胆尝试和意外成功,给中国影坛带来一线生机和希望。国家不失时机地提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②的口号,向主旋律靠拢很快成为90年代中国影坛的一种时尚。从《焦裕禄》《蒋筑英》到《孔繁森》《军嫂》;从《开国大典》《大决战》到《大转折》《大战宁沪杭》;从《红河谷》《红樱桃》到《红色恋人》《黄河绝恋》等等,可以看出,主旋律电影在尽力完成其政治使命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内容的重组与形式的重建,并且在努力寻找一条和主流政治合拍、和大众文化合流、和市场经济接轨的新的创作道路。

2009年5月全国发行的《铁人》是中国主旋律电影的一次新的尝试,将题材锁定在著名的铁人王进喜身上。这样一部展现红色前辈的影片在很多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铁人,在中国只有一个普通工人的名字前被冠上这样的称呼,那就是王进喜。这是一个举国闻名的人物,他在不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许多惊人的事迹。以往的电影极少涉及到这种两代人价值观的冲突,这一次,导演尹力选取了以刘烨和黄渤两人饰演的现代青年的视角来看待铁人精神,让观众深切体会到了时代与精神的种种变革。

《铁人》的优点,并不是源自于这个造神时代所流传下来的铁人王进喜的名字,我们本来已有的对铁人的印象和感知,并没有在《铁人》这部电影中得到完整的展现。这部电影没有拍成王进喜的传记片,而是截取了铁人在祖国建设初期和国家最困难时期个人经历的几个横断面,通过这些片段的展示,使我们对铁人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鲜活而生动,得到的结论只有一个:铁人也是人。原本印象中刚强如铁的人,也是有对有错,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疼也有伤,作为人的血和肉清晰的构筑在观众的面前。影片通过很多点滴细节将原先我们认为高不可攀距离现实生活十万八千里的“神”变成了“人”。尹力的电影中的人物总是能打破脸谱化,给他们以真实的面目。

在市场的强大攻势和诱惑下,主旋律电影也开始追求时尚化和流行化。首先是通过商业包装来打开市场。很多主旋律影片从策划、制作到推出,整个过程都借助于各种媒介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商业炒作寻找卖点,观众往往“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审美欲望;其次,启用大牌明星来提高影片的号召力。如李雪健(《焦裕禄》)、王铁成(《》)、宁静(《红河谷》),甚至有来自香港的张国荣(《红色恋人》),演员本身的魅力和风采构成了影片的活字招牌。

2009年还有一部不可不提到的主旋律电影,那就是“全明星阵容”的《建国大业》。“全明星阵容”是这部影片的最大卖点,观众们似乎已经忘记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而是把它看作是一场对于演员的“大阅兵”。像这样在一部电影里塞下近两百位明星演员的做法,其实在电影史上不乏案例,其性质最接近的应该是前苏联的《解放》五部曲,汇集了前苏联当时几乎所有电影界明星。但毫无疑问,能像《建国大业》这样庞大规模明星阵容的国产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应该可以算得上第一了。

其实,影片最初的创意、剧本,都是设定在一个中小规模的主旋律电影,参演的明星也是寥寥几人。可是就在两个月之后,因为种种元素以“中影集团+韩三平”为核心的团队将《建国大业》产生了令人惊讶的“滚雪球效应”,发生了巨大的逆转,从最初演员谢绝参演,到后来电影界的各大明星以出演《建国大业》为荣耀,为了在影片中有露面的机会,用“挤破头”来形容是恰到好处的。对于必然,可以说影片正是赶在国庆60周年这个恰当的时间里,造就了《建国大业》的这番宏大的演员阵容,可以说是电影界的一大奇观。

主旋律电影由原先固定的套路到如今以注重细节、挖掘人物内心为主要表现方向;从以前单一的类型,然后发展到现在的多样化。国产电影业的类型不断明晰,主旋律电影已经开始从政治与商业之间的摇摆中脱离出来。从90年代至今商业化不断进入到主旋律的电影中,现在人们对于电影艺术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现代人们对于电影的审美需求,从而出现了一批容易被观众接受的主旋律电影。以政治教化为主要功能的主旋律电影不断吸收类型电影的创作经验,在可看性和观赏性的追求上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也就是现在运用明星体制来吸引观众,而这种模式也显示出一种趋优走向③,通过明星来吸引观众,增加票房――主旋律电影的这种模式已经被观众所接受。在今后的主旋律电影中,电脑特技的运用将更加广泛,达到好莱坞大片的效果,给观众完美的视听享受和视觉冲击,从而吸引年轻一代的眼球。每一个观赏过影片的人都不同程度地接触到了历史知识,在获得美学价值的同时也达到了电影的教育意义。

注释:

①腾进贤.《学习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北京:十

月出版社 (1991年)

②最早提出在1987年3月,国家电影局召开的全国故事片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