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源市场研究范文

电源市场研究精选(九篇)

电源市场研究

第1篇:电源市场研究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 电力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如今的市场经济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想在这种背景发展生产力需要做的就是制定、实施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并加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这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发展必然需求,电力企业也不例外,否则就会在发展中被淘汰。电力企业部门因是垄断性的的部门,或许对市人力资源不是特别重视,但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企业垄断竟会被逐渐削弱,所以电力企业应该在时代洪流中做好准备。仅供参考。

一、电力企业发展中的缺陷

在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下,电力企业只有在加强成本管理才能提高竞争力和获利水平。在分析电力企业的成本构成上,一直以来企业只重视物质发展而忽视了对人力资源的分析研究,如何提高对人力资源的利用考虑到的一直不到位,即便有时考虑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也仅仅是考虑加工成本,这完全不符合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缺陷表现如下:

1. 阻碍电力企业发展的现状

电力企业一直以来是一个强势产业,因而不是很重视管理人力资源,用工中劳工的工作效率低下,生产成本大,人力资源浪费,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一直很低,只是在不停地雇佣人员而忽视管理;虽说当今是市场经济,但是历史遗留的计划经济在电力部门一直存在,管理部门冗杂,效率低下,如划分标准过细,归类不当不适应电力企业追求更好的发展;部门内职工的素质水平低下,阻止了作为技术密集型电力企业的更好发展,一组数据可以说明这个状况,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技校、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比为0.4:8:11.8:13:14:20.8:32,这很好的说明了企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偏低,影响了电力企业的发展。

2.电力企业发展存在误区

电力企业发展目前有思想观念方面的误区、组织目标方面的误区、管理手段方面的误区、人才使用方面的误区、人才培养方面的误区、教育培训方面的误区、绩效考评方面的误区和激励手段方面的误区等8大误区。思想上的误区直接使得企业总体规划落后,不符和时展得需要,组织上的误区削弱了目标的方向性、引领性和激励的有效发挥,管理上的误区导致电力企业缺乏有效的指导、干预和矫正,而且管理手段单一,主要靠行政手段,管理上缺乏活性,人才上的误区导致员工的工作能力低下或者员工的才能无法发挥,教育上的误区,目前教育只要是开会训话,缺乏新颖性和吸引力,导致培训内容陈腐和培训激情没有激发出来,绩效上的误区影响了绩效考评在员工心中的认可度和的权威性,从而出现了绩效考评执行难的问题,激励上的误区使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能够激发,影响工作效力。

二、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目前电力企业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发展上的障碍,严重阻碍了电力企业在当前市场经济下的改革发展,为了使得电力企业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重视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合理运用,加强管理,以使电力企业在时代洪流中取得质的发展。

1.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对策

正因为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利用上的不足,所以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配置已经是企业配置中的核心所在,传统的配置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甚至成了阻碍,因而电力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并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健全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本企业服务。

2.建立健全具有较强前瞻性的人员培训体系和较强文化性的组织目标体系

前瞻性的人员培养,会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以后会是企业发展的支柱,促进整个电力企业的发展,而较强的文化性组织则会为实现电力企业组织目标指引方向,推动整个电力企业走向繁荣,适应时代经济的发展。

3. 建立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

人力资源规划本就是为使电力企业更好的发展,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会激励员工增强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也可以淘汰不合适的员工,并且还可以引进新的职工为企业发展注入新血,是电力企业一直充满活力。

4.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以及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

电力企业可以颁发奖励给做出贡献的人,这不仅会激励获奖者,同时还会让其他员工为此目标奋斗,无形中带动了整个企业的劳工效率,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合理的配置员工,削减冗杂机构,并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和竞争策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电力企业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正如某个企业家所说,在当今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核心的竞争力是人力资源的配置,加强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人员配置,这决定着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走向,只有制定好人才竞争战略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束语

如今,企业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上的竞争,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引领时代的背景下,电力企业要想取得跨越式的发展,就必须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竞争战略,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掌握主动权。面对有着历史遗留的问题电力企业,人力资源改革需要打破电力资源的垄断格局,引入竞争的重大体制变革,配置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实现人才资源结构的优化与管理创新,这就是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研究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陈红光.浅析新经济背景下的电力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9

[2]杨实俊,王晓红.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3,04.

第2篇:电源市场研究范文

关键词:电子金融产业 结构优化 产业组织理论

电子金融产业的前后产业联系

电子金融产业有着复杂的前向和后向联系。前向联系金融业,与金融业务、金融管理、金融制度相联系;后向联系IT产业和其它相关产业,比如说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媒资讯、生物特征识别等相联。从产业化的角度来考虑电子金融,有利于电子金融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

我国现有电子金融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与产业政策不能适应该产业发展的需要,需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中央实行大部制,就是由于信息技术革命使产业间关联度迅速提高,传统条块分割的政府管理思路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相互关联的职能部门必须整合。同样,确立电子金融的主导地位需要政策整合、政府部门职能整合、产业相关资源的整合。电子金融产业理应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资金、技术、扶持政策、法律、人才、教育形成横向配套,纵向的IT产业、金融产业、传媒产业、其它产业形成完善的产业链,这样电子金融产业的发展潜力才能够发挥出来。

电子金融具有复杂的前后产业联系,是战略性行业,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为电子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创造机遇。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要意之一就是要主动,通过计划与市场手段结合的办法来加速电子金融创新的速度、质量、规模,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战略利益。

电子金融产业结构优化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电子金融产业结构优化包括电子金融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电子金融产业结构高级化。电子金融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指明了我国电子金融产业优化的方向。

电子金融产业结构合理化包括电子金融上下游产业链的就业人数、技术能力、潜力挖掘等方面。我国电子金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所以,我国金融软件升级需要不断推倒重来,这种方式使大量的人才集中于终端开发,缺少基础研发投入和研发能力。电子金融下游产业(金融业)内部人控制,高级管理人才缺乏,国际化乏力,衍生业务开展少,金融产业化发展不足。电子金融产业地位依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电子金融对于那些长期从事金融IT工作的人员来说,并不难。但是,由于IT治理结构原因,我国金融业没有CIO机制,在决策层缺少电子金融高级管理人才。电子金融没有相应的地位,发展起来束手束脚。电子金融人才的培养、金融IT技术分工、金融IT产业链优化、金融IT前沿分析等等重要工作没有相应人去做。

电子金融产业结构高级化。我国金融IT安全所需要的核心技术需要依赖国外,金融IT的主要利润也由外资企业获得。所以,电子金融高级化非常必要。建立电子金融品牌,研发、推动、总结相应电子金融标准,研发高端电子金融技术,提高电子金融监管能力,是未来努力方向。

(二)电子金融产业结构优化的模式

纯市场机制。这种模式利用市场机制自动地调节电子金融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动趋势。产业结构成长的主要动力机制为公平竞争,政府在多数时期内不对产业结构的成长施加任何直接影响:有发达的市场机制为基础,产业结构的成长侧重于依赖结构内部的自均衡、自调节过程。外部的政策力量的作用是间接性的,是一整套以价格、税收、利率等为主体的市场参数体系。产业结构政策大部分侧重在需求方面。

市场垄断性模式。我国电子金融市场基础薄弱,表现为:市场主体规模偏小,高质量的人才供给不足,技术创新的能力弱;市场环境不好,如中介机构功能体系不完善、融资困难、产权保护不力,等等,导致企业单从市场竞争难以获得充足的成长资源,企业必须寻求市场之外的力量,以便生存和发展;政策环境不够理想,要实现电子金融的快速发展并使产业成长摆脱人才、资金、土地等资源短缺的束缚,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由政府规划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政府扶持企业成长,同时又要给产业以创新求生存的压力,大棒和胡萝卜相结合。

计划模式。通过大规模的国家投资和国家直接配置人力资源、科研资源等手段,带动行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国家出面弥补电子金融产业的薄弱点,消除瓶颈,以使产业潜力得到极大的发挥。目前,教育部、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等都有相应资源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进行电子金融创新。目前,我国依托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手段,已经实现了数据库、操作系统等领域的突破。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概述

产业组织由三个要素构成:企业个体、企业相互联系形成的市场关系和产业组织环境。产业组织理论是研究企业行为、市场关系、产业组织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及其产业效应规律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具有两个相反的研究发展方向,一是微观;二是宏观。微观经济主要侧重个体(企业和消费者)经济行为及其经济性问题的研究;宏观经济学主要侧重宏观经济要素(包括供给、需求、价格、利率等)与整体经济发展(就业和收入)关系问题的研究。而产业组织理论则以产业组织为其研究对象,主要从中观角度研究产业组织内部企业的经济行为特性、相互作用关系、产业组织环境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及其产业效应规律。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研究任务包括:产业组织内部,企业的市场行为与有效竞争,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及其对市场行为的影响,市场结构一市场行为一市场绩效分析模式和经济性评价,产业组织合理化标准与政府产业组织政策。

根据传统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制度的基础涉及两个基本范畴,产权和公平竞争。产权多样化,并且以私有主导,有利于解决企业间竞争的根本动力。西方传统经济学特别肯定竞争、否定垄断,垄断与竞争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而对垄断与竞争的研究又细分为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三个基本方面。对市场结构的研究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进入壁垒、成本(费用)、垂直结合等,对市场行为的研究有价格策略、广告和销售、研究开发、合并等,对市场绩效的研究有资源配置效率、技术进步、技术组织效率、资源利用效率等。

根据垄断与竞争关系中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方面关系的不同,西方先后有五个流派研究产业组织问题。

哈佛学派的SCP分析范式认为,产业组织政策影响市场结构(S)、市场行为(C)与市场绩效(P),市场结构决定了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决定了市场绩效,而市场结构又是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的。对产业组织政策的研究包括反托拉斯、贸易管制、公共事业管制等,对需求的研究包括可替代性、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增长率、周期性等,对供给的研究包括供给的交叉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工艺技术状态、原材料、工会组织制度等。

芝加哥学派认为,即使市场处在垄断或者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只要市场绩效良好,政府就不需要进行产业管制。因此,芝加哥学派又被称为效率学派。斯蒂格勒因对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贡献而荣获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斯蒂格勒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研究认为,从短期看,市场的垄断势力和不完全竞争会影响市场绩效,但这只是暂时的现象。如果不存在政府进入管制,市场高度集中产生的高额利润会吸引大量新企业进入,从而打破原来的垄断。因此,从长期看,竞争的均衡状态在现实中是能够实现。

可竞争市场理论认为企业进出市场的唯一壁垒是沉没成本。在沉没成本为零的完全可竞争市场中,哪怕完全垄断也是有效率的,因为企业必须选择超额利润率为零的价格。提高市场绩效的关键是降低沉没成本。降低沉没成本的新工艺、新技术、新制度应该得到鼓励,同时,避免人为的进入和退出壁垒。

新产业组织经济学引入博弈论分析方法,从重视市场结构的研究转向重视市场行为的研究,并建立了动态的研究框架。博弈论对于分析市场参与双方出于利益动机而采取的应对行为十分有效,对于行政权垄断主体(政府)、经济垄断权主体(垄断企业)、人力垄断主体(工会)、思想垄断主体(传媒)、技术垄断主体(专利等)之间的博弈分析,可以运用于政策效果的预测和政策失效的诊断。

后SCP流派,即新制度经济学,从交易成本理论角度来研究企业与市场,打破从技术角度研究企业、从垄断角度研究市场的思维模式。新制度经济学从公司内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来分析企业行为的变异及其对市场运作绩效的影响。

产业组织理论在我国电子金融产业中的应用

由于我国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殊性,市场发育不够成熟,我国的电子金融市场结构呈现出特殊性。我国电子金融行业自2003年以来获得了爆炸式增长。我国金融改革在不断深入,金融行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扩大。那么,电子金融的供给如何改善呢?这就要考虑电子金融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和产业政策方面的因素。

我国电子金融市场结构的主要特征是规模企业少,除非是金融机构自身的金融IT部门。我国的金融IT公司无法达到中国工商银行的电子金融研发、维护、数据中心各千人规模的程度,独立金融IT厂商质量和数量不足。我国的金融IT公司大量的人力消耗在产品销售和维护方面,研发方面的人力资源少。金融IT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难以胜任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的金融IT公司关门倒闭。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培育了一批金融IT公司,如恒生电子、信雅达、金证股份、华胜天成、浪潮软件、中国软件、东软集团等,行业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对于行业垄断来说,外资企业垄断了高端市场,根据绩效原则和高科技IT企业规模优势的实际,培植国内的规模企业与国外企业展开竞争才是上策。人为限制国外公司由于技术优势原因导致的垄断,对我国电子金融行业绩效提高并不利。企业集团、网络型组织、战略联盟、学习型组织是解决我国电子金融市场结构问题的解决办法。

结论

充分认识电子金融产业的重要地位。电子交易是使金融交易成本下降,参与主体增多,交易规模扩大,投机性增强。金融市场的灵活性、风险性、创新性要比银行主导的金融制度更加优越。发展电子金融,降低手续费、佣金等成本,创新期货、期权、股票等金融产品是金融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第3篇:电源市场研究范文

1.1发电调度计划对节能减排的考虑从节能减排的角度看,电力系统发电计划调度模式主要包括节能发电调度计划模式、环境经济发电调度计划模式以及含节能减排因素的经济发电调度计划模式[5-6]。其调度目标可分别简述为火电机组的运行能耗最低、火电机组的运行费用和污染气体排放综合最低、火电机组运行费用最低等三个方面。1)节能发电调度计划模式[5]。该模式是我国电力行业结合其自身特殊的电源结构,在原有的“三公”经济发电调度计划基础上提出的。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电力行业以火电为主,且火电机组的煤耗率较高(或称能耗水平较低),其重点强调是降低一次能源的消耗问题,即节能问题。2)环境经济发电调度计划模式[6]。该模式主要由欧美等发达国家首先提出,由于这些国家火电机组的煤耗率较低以及其电源结构以清洁能源为主,其重点强调的是火电机组调度运行中的污染气体排放(即减排问题)和经济性的协调。3)含节能减排因素的经济发电调度计划模式[7]。该模式在经济发电调度计划模式的框架内将电力系统调度运行中各机组对应的能耗价值、环保价值以及对系统安全运行的影响等诸多因素采用可量化的货币价值,再利用传统的经济发电调度计划模式进行发电调度。需指出的是,这种模式本质上是采用了市场化的方法将各机组的能耗、污染气体以及对系统安全运行等的影响转化到了统一的货币化度量平台,其运行条件必须依赖于电力市场的成熟以及交易规则的完善。

1.2电力市场对节能减排的考虑基于市场化的手段考虑电力系统节能减排主要包括以下五种模式:节能电力市场模式、基于外部成本内置法的电力市场模式、基于排放权交易的电力市场模式、基于可再生能源电价政策的电力市场模式以及基于发电权交易的电力市场模式。1)节能电力市场模式[8]。该模式主要借鉴了节能发电调度计划的思想,通过在电力市场中增加能耗惩罚或者能耗约束的方式,使得购电单位在满足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效益最大化,从而达到促进电力系统节能减排的目的。2)基于外部成本内置法的电力市场模式[9]。该模式采用了外部成本内置法的方法对火电机组的化石燃料外部环境成本进行测算和货币化,并将其计入到发电燃料的内部成本中。该方法本质上是对市场交易中各售电单位的原始报价进行了环境因素的修正,从而使得电力市场的交易主体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蕴含了环境污染最小化的思想。3)基于排放权交易的电力市场模式[10]。排放权交易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设立的,其本质思想是任何企业要排放温室气体,则其必须拥有相应数量的排放权。排放权不足的企业可以从排放权市场上购买排放权;而排放权剩余的企业可在市场上出售排放权,获得收益。排放权的价格由市场供需决定,排放权交易产生的成本或者收益其实就是外部环境成本的货币化体现。4)基于可再生能源电价政策的电力市场模式[11]。该模式主要是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为避免可再生能源由于技术成本较高无法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保护政策。该模式为可再生能源企业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环境,可以更好地促进电力系统节能减排效益的最大化。5)基于发电权交易的电力市场模式[10]。发电权是指各类发电机组在政府下发的年度发电量计划或者通过发电权交易竞争获得的发电电量,而发电权交易是指发电企业将部分或全部发电权电量有偿转让给有剩余发电能力的高效率机组。该交易作为现阶段电力市场节能减排的重要品种,是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而实际中也取得了节能降耗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实效。

2考虑节能减排的发购电计划研究述评

2.1考虑节能减排的发电调度计划研究述评节能发电调度计划是实现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现有文献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结合节能发电调度计划试点运行均产生了大量研究成果。如2007年8月,文献[5]从国家层面制定的《节能发电调度办法(试行)》成为指导节能发电调度计划工作开展的纲领性文件。在此背景下,文献[12-14]分别结合广东、四川和贵州节能发电的实施情况建立了节能发电调度计划模型。其中文献[12]重点考虑了网络约束、时段耦合和网损等3个问题,并提出了启发式的2阶段算法求解所建模型,该算法能够较好地处理“寻优”与“时段耦合”之间的关系。文献[13]重点从实时节能调度的角度建立线性化的增量交易模型,并基于等微增率原理最优次序法求解所建模型,该算法具有计算快速、鲁棒性好的优点。文献[14]重点考虑网损对节能调度计划的影响,该模型采用了2阶段算法求解。然而,上述文献均在日或实时调度的时间范畴内研究节能发电问题,为了实现节能效益时间尺度上的统筹,也有一些文献在月度范畴内建立了节能发电调度计划模型并给出了求解算法。如文献[15]定性提出了建立月度节能发电调度计划模型的基本框架,并给出了其与日发电调度计划的协调方法和求解该类问题的通用算法,即将模型中的约束条件适当转化后利用标准的非线性优化软件包求解。文献[16-17]则利用机组有序启停方式建立了月度节能发电调度计划模型,以实现在“三公调度”基础上系统煤耗最小,所建模型采用启发式算法求解。上述文献重点从发电侧节能降耗的角度开展研究,没有考虑需求侧对发电调度计划节能降耗的影响,而实际中通过需求侧管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节能降耗。由此,文献[18-19]提出一种基于需求侧节能降耗的节能发电调度计划模型;文献[20-21]则建立了考虑采暖需求管理的节能发电调度计划模型。上述模型均采用了成熟的非线性规划软件包求解。

鉴于上述文献的优化空间均在一个省网内,其优化空间有限,为了在更大的空间范畴实现发电调度计划节能降耗的统筹,文献[22]提出了建立考虑空间尺度协调的节能发电调度计划基本框架;文献[23-25]则重点引入了经济学中高低匹配的思想在跨省的区域电力市场范畴内建立了节能发电调度计划模型,其中文献[24-25]还给出了基于撮合交易的启发式算法求解所建模型的思路。考虑到采用集中式的节能发电调度计划时发电企业的自受到较大约束,从而影响了节能发电调度的深入开展,文献[26]通过授予发电企业较大自的方式,更有效地将发电指标从能耗高机组向能耗低机组的转移,从而实现了发电调度计划的节能降耗。而文献[27]则进一步考虑发电侧、用户和调度中心的三方互动,初步构建了智能电网环境下互动式节能发电调度计划体系的基本框架。目前该类问题还处于定性探索性研究阶段,未见具体的模型和求解算法的研究文献报道。上述文献均没有考虑污染气体排放对节能发电调度计划的影响,为了兼顾污染气体排放的控制,文献[28-30]从节能和减排2个角度建立节能发电调度计划多目标模型。其中,文献[28]采用了拉格朗日松弛算法求解模型;文献[29]通过对煤耗微增率特性曲线分段线性化后,采用线性规划法求解所建模型;文献[30]采用了非线性多目标加权模糊优化算法求解所建模型。在环境经济发电调度计划中,文献[31-32]提出了在经济发电调度计划中考虑污染气体排放管理的基本思想。文献[33-35]建立了纯火电系统的环境经济发电调度计划模型。前者采用了混沌遗传混合优化算法求解;后两者均采用经典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解。文献[36]重点研究了水火电力混合系统的环境经济发电调度计划模型,采用了多目标差分进化算法求解所建模型。文献[37]建立了考虑含热电联产机组的环境经济发电调度计划模型,模型采用了经典的遗传算法求解。另外,也有文献重点在市场环境下展开了对环境经济发电调度计划模型的研究。如文献[38]在排污权交易的市场背景下建立了环境经济发电调度计划模型;文献[39]则强调了更广域的市场环境下实现节能减排来建立环境经济发电调度计划模型,所建模型采用了基于电网分解与协调原理的分布式并行算法求解。显然,上述文献均没有考虑风电出力、负荷功率的随机性对发电调度计划节能减排的影响,无法满足未来大规模绿色能源接入以及负荷需求多样化的需要。考虑风电出力,负荷随机性的节能减排发电调度模型,其重点在于强调如何兼顾风电良好的节能减排特性和出力随机性之间的矛盾,以使得所建立的发电调度计划模型能够确保在风电出力和负荷功率随机性造成电网运行条件恶化的环境下,尽可能实现电力系统发电调度计划节能减排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最优化。考虑风电出力随机性对节能发电调度计划的影响,文献[40-41]在日调度周期内分别建立了负荷分配和机组组合节能发电调度模型。前者采用了遗传算法求解,后者采用了量子遗传算法求解。文献[30]综合考虑风电、水电的随机性,采用MonteCarlo随机模拟的方法首先模拟出风电、水电电量,再以此作为已知值建立节能发电调度计划模型。由于在建立模型前,模型中的风电和水电等数据是已知的模拟值,故本质上该模型仍属于确定性的模型范畴。同时还需指出的是,由于该模型研究的是月度时间范畴,忽略负荷随机性有待商榷。电力市场环境下考虑风电等随机性的环境经济发电调度计划,其基本思想是将各类机组的环境价值、能耗价值以及对电网安全运行的正面或者负面影响,均折算成经济价值,再进行经济发电调度计划的决策。如文献[43]就是这一思路的最好佐证。

基于上述思路的延续,文献[44]进一步考虑了风电备用容量补偿成本及风电场“负效率”运行的影响,建立了基于风电场极限穿透功率惩罚成本的经济发电调度计划模型。考虑所建模型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问题,该模型采用了遗传算法求解。文献[45]则通过加入备用罚函数、风电盈余罚函数和污染评估罚函数来建立考虑风电成本的发电调度模型,该模型也采用了遗传算法求解。文献[46]通过分析风电出力可能被高估和低估的概率,对风电接入将导致系统维持稳定运行的成本增加风险加以考虑,构建了含风电机组的电力系统环境经济发电调度计划模型,所建模型采用了非劣排序微分进化的多目标优化算法求解。文献[47]则重点通过引入利润备用容量惩罚成本构建含风电机组的经济发电调度计划模型,由于所建模型是在含机会约束的随机规划框架内建模,该模型采用了MonteCarlo和遗传算法相结合的智能算法求解。鉴于目前全球温室效应突出,考虑节能减排的环境经济发电调度计划中,也有重点从温室气体CO2排放的角度研究低碳发电调度。本质上而言,该类模型是节能减排发电调度模型的具体化(即将多种排放气体的控制改变为直接针对CO2)。如文献[48-49]均将CO2的排放作为一类可调度的资源,在综合考虑低碳电力技术、碳成本和碳约束等要素的基础上,建立了低碳电力调度模型以协调“电平衡”与“碳平衡”。一般而言,考虑节能减排的发电调度计划模型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大系统网损,而在随机环境下发电调度的系统网损会变得愈加明显,基于这一思考,文献[50]建立考虑交流潮流安全约束的环境经济发电调度计划模型,从而确保了优化结果的最优性。该模型采用了细菌觅食算法(BacterialForagingAlgorithm)求解。鉴于风电出力随机性较大,传统文献中只考虑上旋转备用的发电调度计划模型已不能够满足发电调度的需要,由此,含风电出力随机性的发电调度模型需要考虑上下两种旋转备用。其中,上旋转备用用来应对风电场出力突然较少或者火电机组强迫停运;下旋转备用用于应对负荷突然减少或风电场出力突然增加。基于这一客观事实,文献[51]重点考虑系统上、下旋转备用容量的影响,构建了含风电场的环境经济发电调度计划模型,所建模型采用了差分进化算法求解。文献[52]通过计算下一个调度日风电场实际出力的条件期望与计划出力的差值,确定了风电对系统上、下旋转备用的需求来建立环境经济发电调度模型,所建模型采用了粒子群算法求解。文献[53]则提出了考虑风电渗透功率的增、减出力旋转备用量化模型,所建模型采用了粒子群算法求解。文献[54]通过定义风电功率间歇波动引起系统备用紧张程度指标以规范化风电备用风险,从而建立了一体化制定经济发电与旋转备用的经济发电调度计划模型。所建模型采用分解交替迭代求解策略,即将原问题分解为经济发电和旋转备用2个混合优化子问题求解。为应对风电随机性导致的电网运行安全问题,也有文献将风电出力作为“可控”的优化变量。如文献[41,55]认为在风电预测出力范围之内其出力可向下调整,从而避免了风电出力随机性可能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本质上而言,这种思路在风电出力无法不满足电网运行安全要求时,采用了“弃风”手段来确保调度方案的可行性。这在风电等随机性绿色能源的渗透率较高,以及其随机性较大时的电网系统中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严格意义上讲火电机组的出力存在“阀点效应”,为了使得建立的发电调度计划节能减排模型更具合理性,应该考虑火电机组阀点效应对发电调度计划节能减排的影响。基于这一认识,文献[56-57]建立了含火电机组阀点效应的发电调度计划模型。但需指出的是,阀点效应的考虑改变了机组能耗与出力之间函数关系的单调性,大幅增加了模型的求解难度。基于此,上述文献均采用了智能算法中的粒子群算法求解。文献[57-59]考虑风电出力、负荷功率的随机性,建立了多场景环境经济发电调度计划模型。这类模型的优点在于充分描述了风电出力和负荷随机性对环境经济发电调度计划的影响,但其优化结果的准确性依赖于场景数的多少。当场景数较大时模型求解非常困难;当场景数较少时其优化结果的最优性又得不到保证。上述模型均采用了改进的粒子群算法求解,以提高模型求解效率和优化结果的最优性。纵观发电调度计划节能减排优化方法的研究现状,节能发电调度计划、环境经济发电调度计划以及到考虑节能减排因素的经济发电调度计划三者本质上均是在追求在满足机组和电网安全等各种约束条件下,如何兼顾节能减排以及经济效益最大化问题。现有文献重点研究了各类随机因素对发电调度计划内在运行条件的影响,如旋转备用、电网安全、网损等因素。但是,针对发电调度计划中节能减排问题,现有文献均停留在含确定性的节能减排评估指标优化模型的研究范畴,特别是还缺乏节能减排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意识。

2.2市场环境下考虑节能减排的购电计划研究述评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建立了严格的环境监管体系、提高了排放税收额度、引入了大气排放物(主要是CO和NOX)的额度交易等措施,其考虑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较为成熟,从而使得电力行业中的发电企业不得不将环保上的成本和效益体现在发电报价中,通过市场机制执行了政府在节能和环保上的导向作用。所以,在西方发达国家,现有的市场环境下的购电计划模型,在考虑节能减排因素后依然适用。在我国,由于电力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且还面临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故非常有必要结合我国电力系统节能减排的实际情况,再借鉴成熟电力市场的研究经验来研究基于市场化手段的电力系统节能减排问题。基于以上认识,有学者针对我国电力系统节能减排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节能电力市场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文献[60]提出了采用市场机制的节能发电调度计划安排原则及节能发电的调度模式,为节能减排与电力市场的结合打下了基础。文献[8]定性探讨了节能优先、能耗电价和能耗约束三种节能电力市场模式的初步方案。文献[61]则明确提出了兼顾节能减排和电力市场的初步方案,但对于如何进行节能减排与电力市场的深度结合还需作深入研究。文献[62]明确提出了节能发电调度计划与电力市场两个层面的节能降耗模型,在节能发电调度计划的技术层面中考虑煤耗、网损、排污等因素确定调度优先级;而在电力市场层面则根据交易双方的报价水平以及引起网损的变化来确定交易优先级。延续上述研究思路,文献[63]结合我国湖北省在电力市场开展节能减排的实际情况,初步设计了涵盖年度与月度电力市场的节能减排交易模式,其核心思路是首先确保新能源、清洁机组分配到合理的发电空间,然后再以购电费用最小(社会福利最大)为原则安排火电等机组的电能交易。文献[64]明确提出了准市场化的节能发电调度计划模式。文献[65]提出了能耗权交易和能耗折价标准的概念,实现了能量、能耗、排污三者统一的市场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再按照社会综合成本最小化的目标来优化调度发电机组。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文献[66]进一步提出了细分节能电力市场模式的概念,但市场细分后由于各市场的竞争者较少,该市场模式存在市场力干扰的可能性极大。上述文献还处于对节能电力市场模式设计的初步阶段,具体表现在:这些节能电力市场模式以定性研究为主,没有形成完整的节能电力市场模式;没有涉及到市场主体在节能电力市场环境下购电方法的研究;没有考虑绿色能源和负荷需求随机性对市场交易节能减排的影响。另一方面,就区域电力市场环境下的购电计划模型来看,文献[67]只考虑了电量的优化分配问题,也没有考虑绿色能源、负荷需求等随机性因素的影响,其研究成果无法满足我国广域电力市场环境下通过跨省交易实现节能减排的需要。

3电力系统节能减排还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第4篇:电源市场研究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风电产业;核心技术;未来趋势;战略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3

发展新能源不仅在能源安全和能源供应的多元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经济增长、扶贫、大气污染防治和温室气体减排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风能作为最具竞争力的新能源,其开发技术是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从20世纪90年以来,世界风力发电产业发展迅速,全球新增装机、累计装机均以年平均高于20%的速度增长。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预计,至2030年,风能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2000GW,可满足全球17-19%的电力需求。至2050年,风电将满足全球25-30%的电力需求。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迅猛,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

一、全球风能产业与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全球风能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全球风力发电增长迅速

21世纪初,欧洲和北美洲是全球风电发展最快的地区,近年来亚洲风电快速崛起,逐渐成为全球风电主要市场。当前,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已在开发、利用风电,尤其是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风力发电已经占到较高比例。业界普遍预计,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风力发电依然会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新能源。今年,全球风能理事会了《全球风电统计数据2015》报告。据统计,2015年全球风电产业新增装机63013MW,同比增长22%。其中,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30500MW。到2015年年底,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32419MW,累计同比增长17%,高居世界第一。截止2015年12月,全球累计装机容量前十名的国家分别为:中国、美国、德国、印度、西班牙、英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巴西。全球累计新增装机容量前十名的国家分别为:中国、美国、德国、巴西、印度、加拿大、波兰、法国、英国、土耳其。

2.欧美依然是全球风电整机设备制造业的核心聚集区

欧洲的德国、丹麦、西班牙,亚洲的印度,北美洲的美国,依然是全球风电整机设备制造业的核心聚集区。欧美国家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主要有:Vestas(丹麦)、通用电气(美国)、Enercon(德国)、Gamesa(西班牙)、Suzlon(印度)、西门子(德国)、Repower(德国)等。美国GE WIND公司拥有全球风电设备市场份额的15%以上,德国ENERCON公司是目前德国最大的风机制造企业,丹麦RASIO实验室聚焦风电领域的发电能源系统、核心零部件以及海上风力发电技术的研发。SKF轴承、FAG轴承和TIMKEN轴承是世界风电轴承的主要生产商。国外风电齿轮箱制造企业主要有芬兰Moventas,全球风叶三大制造商是丹麦的LM公司、Vestas风力系统公司和德国的Enercon公司。丹麦艾尔姆公司更是全球风叶主要制造商,拥有全球风叶市场份额的1/3。

3.大力发展海上风电逐渐成为新趋势

发展陆地风电,需占用大量的陆地面积,也会影响附近居民生活环境,所以,海上风电就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国内外风电企业已经开始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积极开展海上风电技术的研究和现场应用。2015年,全球海上风电产能快速发展,总产能增长至11GW,新增4GW。其中,欧洲进行了大规模的海上风场建设,促使海上风电装机量增长了近1倍;与此同时,美国也积极加大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步伐,建设了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地基。2015年,全球新建海上风电项目投资总额增长至193亿欧元,项目融资屡创新高,投资项目总数是前一年度的两倍。预计2020年时,全球海上风电总装机量将增长至40.3GW,年复合增长率为32%。

(二)全球风能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1.风电机组单机容量持续增大

从发展态势看,全球风电产业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不断增大,单机容量和利用率大大提高,各类主流机型单机容量增长快速。由于当前传统能源的减少、社会经济不断增加的电力需求,全球各类龙头风电设备制造商,已进行了更大型风力发电机的研发。Repower公司已经开始批量生产5MW、6MW风机,华锐风电的5MW风机、西门子公司的3 6MW已经实现下线。美国的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开始研发了10MW的风机,金风科技等中国风电企业更是积极研发风机大型化产品。EWEA2015欧洲风能年会上的新机型不少,除了Vestas和GE,Gamesa和Enercon也分别推出G132-3.3MW和E141-4.2MW机型。

2.单机容量为3-6MW的海上风电机组已商业化运行

海上风电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全球3-6MW单机容量的风电机组已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2015年,西门子于欧洲海上风电展上公布了其新研发的7MW海上风电机组,SWT-7.0-154。该7MW机组其实是西门子上一个6MW机组的升级版,都用到直驱系统,预计发电效率要比之前一台高10%。全球风电机组龙头企业已经开始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积极筹备将来大规模的海上风电场建设,美国的超导公司已进行了10MW风力发电机的技术研发。

3.新气流技术兴起

在稳流风况下,最高效率的是风轮机,然而在不稳定风速情况下,其效率会显著减少。美国雪城大学研究人员对一种基于智能系统的主动气流控制方法进行了测验,从明尼苏达大学风能联盟取得了美国能源部的财政资助。该项目估算了风机叶片表面气流情况,凭借智能控制器进行信息处理后进行实时驱动叶片控制气流,可有效降低因流动分离而产生的多余噪声,大大促进了风机系统整体效率的提升。

4.直驱式风电机组所占份额越来越大

目前从风轮到发电机的驱动方式主要有双馈式、直驱式和混合式三种。双馈式风电机组是目前风电机组的主导机型,这主要是由于其转子励磁电流幅值、相位、频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均可调,可实现变速恒频运行,以及并网特性优良的特点。从国际发展趋势看,直驱式风力机在风电市场上所占份额日益增大,这主要是由于其投资和维护成本低、可靠性好、,可大大降低传动链损失、停机的时间。

5.智能化控制技术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控制技术是风力发电的最关键技术之一,主要包括风电功率预测系统和风电机组的控制系统。目前先进的控制技术主要有专家系统控制、微分几何控制、自适应控制、滑模变结构控制、最优控制、模型预测控制、人工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后的控制技术应该不断向智能化控制方向发展。

6.欧洲、日本和美国储能技术三足鼎立

目前,欧洲、日本和美国在储能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比较有发展前途有压缩空气储能、超级电容储能等。美国瑟斯汀X公司(SustainX)已经掌握压缩空气储能(compressed - air energy storage)技术。美国Nanotek Instruments最新研发了石墨烯超级电容器,单位质量可储存的能量与镍氢电池旗鼓相当,在短短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就可以完成充电、放电,发展前景比较乐观。

二、我国风能产业与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我国风能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当前,风电装机总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因为我国具备雄厚的风电资源开发潜力,因此,风电将来可以发展成主流能源的重要基础。“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产业成为新能源的领跑者,并形成极为突出的国际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1.风电总装机容量和新增装机容量均为世界第一

伴随《可再生能源法》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制定,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迅猛。 2015年,我国风电产业增长势头显著,新增装机容量再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增长至30500MW,占全球新增总装机容量的48.4%;总装机容量打145104 MW,占全球总装机容量的33.6%。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15年,我国风电发电量达到1863亿千瓦时,在总计的发电量中占到3.3%;新增风电核准容量4300万千瓦,累计核准容量2.16亿千瓦。也要注意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并网容量与吊装容量发展差距较大,我国未并网容量高达30%以上,国外未并网容量不超10%。同时,我国风电产业存在产能过剩现象,一些企业盲目跟风进入风机整机制造领域。

2.海上风电发展快猛

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是我国目前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安装了34台国产3.0MW风电机组,2010年6月,已实现了并网发电;2010年9月,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了首轮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2015年,福建莆田南日岛海上风电场一期40万千瓦项目,获得福建省发改委核准,该项目是国内已获批建设的最大海上风电场项目。2015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达36万千瓦,累计装机总量从世界排名第五跃升至第四。

3.已形成一批全球知名的龙头骨干企业

彭博新能源财经2月19日的2015年全球风电整机制造商市场份额报告显示,2015年,以全球新增装机7.8GW,金风科技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风电整机制造企业,我国本土装机占其全球总装机容量的99%。丹麦维斯塔斯(Vestas)位列全球第二,2015年全球新增装机遍及全球32个国家,装机容量达到7.3GW。除金风科技外,中国另有三家风电整机制造商位列全球十大整机制造商,分别是排在全球第七位的国电联合动力,第八位的远景能源和明阳风电。此外,中船重工(重庆)海装以我国本土2GW的新增装机,首次跃居世界十大陆上(不含海上)风电整机制造企业。受益于2015年中国风电市场的迅猛增长,中国整机制造商全球排名进步显著,但风电整机海外出口业务并未实现突破,绝大部分装机仍来自于中国本土。

(二)我国风能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1.风电技术国产化项目实施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风电机组的整机国产化作为风电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业内历来得到足够关注,金风科技、华锐风电、东方汽轮机等企业通过对新产品设计、关键零部件研发,已经生产出了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样机。各制造商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和加快新机型的推出速度。同时,各厂家加大了对现有机型的技术改进和国产化工作。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统计,我国新增的风电机组中,1.5MW、2MW 的风电机组在市场上依然是主流,占到全国80%以上的新增装机容量。此外,我国在叶片、齿轮箱、发电机等重要零部件的研发和制造水平,已经非常接近国外先进企业,能很好满足国内的主流机型使用要求,且开始在一定范围内出口国外;此外,我国在轴承、变流器以及控制系统的研制上,也取得重大突破,开始不断供应国内企业。但也清醒认识到,风电设备制造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风电设备零部件配套上,大规模风电设备制造处于发展初期,在核心零配件、产品性能等方面与国外先进企业差距显著。

2.整机设计技术目前国内还没有足够的实力

整机设计技术目前国内还没有足够的实力,针对某一类风资源的风机整机设计依然依赖于国外供应商。由于国内的风电场分布、风资源状况与国外大不相同,电网的技术标准也不一致,因此,控制系统需要根据国情做出调整,目前的调整都受制于国外的供应商。为此,国内研究机构对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进行自主研发,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整机厂(包括国内三大家的华锐、东汽与金风)、控制系统公司都还处于技术集成的阶段。

3.风电的控制和管理技术基础较为薄弱

由于风力发电装备是一项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系统工程,加上国内在相关领域基础不强,我国风电产业存在基础研究能力不强、产业化程度不高的突出障碍,无法满足风电产业快速发展需求。目前我国风电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具有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特别缺乏,大多数的风电企业技术人才短缺,没有建立专业研发机构,研发投入力度小,未能形成有效的科研创造与转移转化体系。另外,风电企业仍未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技术产品研发,尤其是风电机组的基础性和综合性研究投入仍显不足,风电机组的总体设计和关键零部件设计能力仍是风能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4.风电并网技术还处于跟踪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阶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加大大型并网风电机组研制力度,到1997年才真正由科研成果转为市场产出。目前,我国风力发电机组技术更多依靠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处于跟从阶段,国产设备基本依赖于“定桨定速”技术。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国内风电产业核心技术缺乏,虽然对风电机组的测试技术作过一些研究,但不太系统,风电设备的试验风场也缺乏。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主流机型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目前投入大量资源攻关的风电机型在国外早就已经相对成熟。

三、对策建议

本文基于前文对国内外风电产业与核心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分析,提出根据“基地+人才+项目”的建设思路,要不断加强风电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高校、科研机构成为研发创新的主力,采取产、学、研相结合方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资源,壮大产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研发项目技术产出效益,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重要转化基地,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推广及应用,强化各类技术标准与专业认证,推动形成风电产业高效运营科研体系。

参考文献:

[1]曾乐民,廖晓东.全球视角下广东省风能产业核心技术发展路径研究[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3,01:6-10.

[2]徐志宇,姬淑芳,邵炜晖,许维胜.面向风电接入的电力市场最优定价与跟踪控制策略[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13:51-57.

[3]孟卫东,张艳东.河北省风电市场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10,08:83-86.

[4]郭雁珩.风电接入电网和市场消纳研究启动会召开[J].水力发电,2010,05:26.

[5]陈峰.国外竞争者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评价方法――以风电装备整机制造产业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0,24:14-17.

[6]罗鑫,张粒子,李才华,郭一飞.可再生能源电价制度下的风电市场分析[J].价格月刊,2007,05:65-67.

[7]付蓉.完善市场环境 促进风电发展[J].可再生能源,2008,02:1-4.

[8]司林波,孟卫东,乔花云.中外风电设备整机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市场差距分析[J].生态经济,2011,05:157-159.

[9]马红艳,张磊,蒋景肖.我国风电设备市场扩散模型与预测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1,04:14-19.

[10]刘俊廷,赵黛青,廖翠萍.中国风电产业在国际市场崛起的挑战分析[J].特区经济,2011,08:79-81.

第5篇:电源市场研究范文

2005年,张宇于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至今,一直从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并任电气学院应用电子工程系副主任,广东志成冠军集团―华中科技大学电源研究院副主任。现为全国电力电子系统和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源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创“产学研”新模式

2009年,张宇派驻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担任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在校企共同组建的“广东志成冠军―华中科技大学电源研究院”“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相结合示范基地”以及“广东省电力电子变流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架构下,张宇与该集团的主要技术负责人组成了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小组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调研及技术调研,共同确定企业的发展规划及具体的研发项目,项目的实施过程充分利用研发创新平台及产业化平台。10年来,“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合作项目为企业创造了9个亿的产值,占企业总收益的60%。

通过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模式及创新平台,张宇与广东志成冠军集团一起攻克了多项新型电源方面的核心技术,诞生了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同时,具有较高竞争力的新型电源产品――模块化UPS产品的出现,既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地位,也使得广东志成冠军集团的UPS产品顺利打入国际市场。

追踪前沿 继续“续航”

10余年来,张宇在电力电子装置与系统、新能源发电系统等研究领域创下了卓越成绩:2004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9年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及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银奖;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2011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1年中国电源学会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2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从2004年5月承担UPS研发任务开始,张宇在企业职工宿舍一住就是大半年,与厂里工人一起上下班,终于完成了满负荷考核及现场安装,成功将UPS系统投入实际运行。2007年,为打破国外垄断,在100kVA多制式模块化UPS研制中,张宇带领多名学生,与广东志成冠军集团的研发工程师密切配合,经过一年半的攻关,终于解决了模块UPS的关键技术问题,并于2008年将该UPS推向了市场。

第6篇:电源市场研究范文

[关键词]汽车;新能源;产业策略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4-0155-02

1 汽车新能源及其发展趋势

可代替传统汽油和柴油的汽车能源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种代用燃料,包括不可再生型的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另一类是以电能为基本形式的驱动能源,如燃料电池、充电电池和氢能等。

各国在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上已上升至战略高度,并在研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关于适用于汽车的未来新能源,目前已形成如下共识:纯电动车在使用费用方面优势明显,但由于电动汽车的众多复杂技术问题在短期内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电动及燃料电池汽车被视为远期解决方案;在纯电动汽车技术获得彻底突破之前,采用混合动力汽车实现油耗与排放的降低,将是较现实的中期方案;而在目前,即使混合动力汽车也仍未彻底满足市场要求,主要应以采用能够充分利用传统内燃机技术替代燃料汽车为主。

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展了对新能源汽车相关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2001年起,电动汽车成为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在“十一五”阶段,“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升级为国家战略。经过大力布局与发展,形成了全面的新能源研发体系。为刺激新能源汽车研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国内汽车厂商如一汽、比亚迪、奇瑞等都加快了在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领域的推进速度。

2007年12月,新能源汽车正式进入发改委的鼓励产业目录,购买新能源汽车得到了税收优惠。2010年6月起,上海等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同年7月,新能源汽车推广城市由20个增至25个。201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售达到5889辆,环比增长42.7%。预计至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容量将会在500亿元以上;“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普及新能源汽车,多能源混合动力车插电式电动轿车、氢燃料电池轿车将逐步进入普通家庭。

3 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问题

虽然未来汽车产业必然逐渐过渡到以纯电动汽车为最终目标的新能源阶段,但现阶段在我国的发展仍面临一些现实困难。数据显示:全国2013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售1.76万辆,是全年汽车销售总量的0.079%,远未实现原定在2015年实现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的预期目标。从增长量来看,虽然2013年销量较2012年增长37.9%,但新能源汽车在所有种类汽车的总销量中仅占不足千分之一,且已售出的新能源汽车中,公交车占比达到了80%之高,私人新能源用车少之又少。

2012年,京、沪等5个城市都提出了销售2万~3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实际收效离这些预期目标相距甚远。若考察已售车辆的运行情况,则会发现各种实际问题:譬如车辆需要频繁充电,每充电6~7小时后,只能行驶100公里的续航里程;电池维保成本过高,甚至与车价相当,兼之寿命低于车辆本身,导致后期维护成本高昂;相关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汽车故障仍时有发生,如杭州曾发生过电动汽车自燃事故等。

同时,新能源汽车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容乐观。独立充电桩或充电插头必须占用一个车位,在北上广等土地资源稀缺的城市,将会产生极大用地成本。由于新能源汽车尚处于推广阶段,政府需采取补贴的方式刺激消费。2014年年初,国家四部委联合《关于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将2014年、2015年度购车补贴分别在2013年的标准额度上下降5%和10%;同时,财政部亦于2月第二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名单,目前已有40个城市或区域纳入新能源汽车推广范围。在新能源汽车的应用推广尚困难重重、销售低迷的情况下,这种补贴试点范围扩容、单位补贴力度降低的政策调整是否会达成振兴相关产业的初衷尚待进一步观察。另一方面,这种购买小客车的个人消费行为却需全体纳税人为之埋单的政策,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还存在诸多争议,难以长久维持下去。因此,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合适政策,以实现对产业的有效扶持,是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所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4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策略

从长期看,采取新能源代替传统石油消耗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如何打破坚冰,使新能源汽车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尚需国家政策引导及相关企业的自身努力,两方面构成合力,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局面。

汽车新能源的潜在应用种类众多,尚未形成比较清晰的单一技术脉络,目前各种解决方案并存,产业整体研发及市场布局尚存在碎片化的现象。唯有对各种技术进行全面评估,在充分预判的前提下,在不同发展阶段,以针对性政策配置实现资源的合理引导与配置。另一方面,在政策制定上,国外已有一些成熟经验可供参考。例如美国采用一些免费停车政策等软性配套措施鼓励新能源汽车的购置;英国注重动车充电网络等配套硬件设施的建立;韩国与日本则从服务入手,通过减免过路费、援建基础设施、提供汽车电池租赁等手段激活新能源汽车应用。这些国家一方面鼓励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和普及,同时注重培育消费者市场,加速其商业化示范进程,尤其注重出台新能源汽车相关配套政策,这些做法均值得借鉴。

而作为市场主体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则需进一步发挥灵活性、主动性,从技术、市场及服务多角度提升自身潜力。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日新月异,生命周期远短于传统汽车产品,而且更需精细的分工与运作,单一企业个体不具备独占技术与市场的可能性,必须通过企业联盟的协作才能实现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在新能源汽车的价值链中,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具有最高的利润率,车企必须加大自主创新研发力度,才能具备与国际汽车巨头抗衡的实力。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服务能力的构建是阻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障碍,必须积极布局,构建充电站网络、车辆维修服务网络、电池营销网络在内的配套体系,这不仅是下一步推广新能源汽车必须完善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面向汽车保有环节的服务市场,提前抢占先机的重要措施。

随着新能源汽车在私人市场领域的开拓,未来产销将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工信部的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5月新能源汽车生产3770辆,同比增长98.32%。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4年5月全国汽车产销分别为197.58万辆和191.12万辆,产销环比分别下降4.44%和4.64%;同比分别增长10.97%和8.50%。新能源汽车正在迎来爆发期,将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增长的新引擎。

参考文献:

[1]胡安生.汽车新动力的发展趋势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05(8).

[2]姚娥.参与新能源汽车新产品开发的供应商选择影响因素研究[J].汽车工业学报,2012(11).

第7篇:电源市场研究范文

国家能源委、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监会、水利部、国土资源部、环保部、国家安监总局、商务部、国资委、铁道部、交通部、科技部、农业部……数不胜数。

自1993年能源部撤销后,中国再未建立一个强势有效的大能源管理机构。

2008年行政体制改革,升格为副部级的国家能源局,一度被业界寄予厚望。

前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曾对外坦言,能源局缺乏实施行业管理的手段和资源,如中国能源中最重要的煤炭,“六证”一个也不归其管。

而中国能源系统首个独立监察机构电监会,因没有获得完整的电力监管职能,尤其是价格和投资两项核心职能,角色有些尴尬。

成立大能源部的呼声一直未断,可因牵涉复杂的重构和人员调整,始终未能成行。

电监会一年间

7月5日下午,2012年电监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电监会主席吴新雄主持了会议;和往年一样,新的《电力监管年度报告》也挂上了国家电监会官网的主页。

细心人发现,今年的监管报告和往年“略有不同”。

比如,报告首次增加了对电力监管基本理念的阐述,即“依法依规、公平公正、服务大局、监管为民”。

《报告》中还提到了电力监管的基本方法,即“正确把握好国家和人民群众希望电力监管机构做什么;正确把握好电力行业需要电力监管机构做什么;正确把握好电力监管机构能做成什么”。

去年6月,吴新雄履新电监会。年度报告新增加的内容,可以看作其在电监会的“施政方针”。

国家能源局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说,“电监会近来确实干了不少事,比如提出重启直购电试点,优化电力调度监管,对争议广泛的特高压建设提出了独立监管意见,还研讨电力体制改革的要害问题”。

2011年9月,在“智能电网国际论坛”上,吴新雄公开了评价电监会工作的三项标准。其中第二条“要看是否着力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维护社会电力市场”,引发业界诸多反响。

“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电监会内部人士透露说,吴新雄曾在内部会议上表示,要“少说多做,做好事情才会有变化,才会有地位,否则就是唱衰自己”,“做事要找准关键点,通过关键带动全局”,“看得准打得狠才能取得良好的监管效益”,“有抓有放,抓大放小”。

电监会另一内部人士认为,电监会这一年的最大成绩,是做了职能定位。

历史上,电力监管到底是市场监管还是行业监管?电监会核心任务到底是以监管为主,还是以改革、建立电力市场为主?一直争论不休。

“吴新雄提出了‘六项监管、四大服务、三项改革’,就是对电监会职能的准确定位”,电监会一位内部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说,“有的已经有了效果,有的效果还正在体现”。

电监会近期的一个亮点,是6月初的《西北送华中等四条跨省跨区通道2011年电能交易价格监管报告》,明确提出存在的四大问题,点名批评了两大电网的乱取费问题,“这样的力度可谓空前,一反常态”。

“电监会还是老问题,巧媳难为无米之炊”,上述国家能源局官员透露,“电监会执法一直缺乏抓手,比如其一直想上收电网的调度权,但很难成功”。

“成立10年了,你看见电监会处罚过谁?电监会的监察手段,主要是靠公开监管报告形成的舆论压力进行纠偏”。

几番沉浮能源部

建国60年来,中国的综合能源主管部门历经“三立三撤”。

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务院组建了燃料工业部,下设煤炭、电力和石油三大管理总局,对能源行业实行统一管理;

“一五”计划后,中国能源需求急剧增长,石油、煤炭、电力部门迅速壮大,“分家”的欲望不断膨胀。

1955年7月,燃料工业部被拆解为石油、煤炭、电力三个部。

1980年,旨在重归综合管理的“国家能源委员会”成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领衔;但因该机构和彼时的国家计委职能发生交叉,而投资、定价权在国家计委。两年后,该机构无疾而终。

1988年,国家再次进行一统能源管理的尝试。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被撤销,成为正部级的中国统配煤炭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同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惟一的能源部宣告成立。彼时的能源部长黄毅诚后来写了《能源部五年》一书,累述其苦。

而能源部受到了几大能源巨头反对。原煤炭部二十几位部级老干部,要求恢复煤炭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也不愿加入能源部。1993年,能源部撤销,中国能源管理再回“合久必分”。

1998年,我国进行了第四次行政体制改革,独立的煤炭部和电力工业部被撤销,煤炭管理权下放到地方政府,电力管理职能则并入国家经贸委;“三桶油”和国家电力总公司相继挂牌成立。

自此,中国能源行业的管理权限,散落到大大小小的部门。

随后,电力行业开始了10年的体制改革,中国第一个能源独立监察机构——电监会在2003年宣告成立;同年,正局级的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也宣告成立。和电监会一样,业界对其的非议和争执从未停息。

2005年,在煤荒、电荒、油荒的轮番轰炸下,中国能源问题在高层得到空前重视,总理亲任组长的“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宣告成立;下设的能源办,主任由时任国家发改委主任的马凯担任。而业界认为,该能源办“主要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和宏观问题上起草政策,提出建议”。

彼时,中国能源业界上下已经意识到,再将能源作为一个工业行业部门进行管理的思路行不通,能源管理体制走向集中又成共识。

到2008年,发改委能源局升格为国家能源局;2010年1月,国家能源委再次设立,成为目前中国最高规格的能源机构,使得中国能源管理又一次行进在走向集中的路上。

对国家能源局而言,也面临和电监会一样的某种尴尬。虽然其整合了原发改委能源局、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防科工委的能源管理职能,可在能源价格管理上,却只有建议权。

国家能源局前局长张国宝曾于2009年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坦言,国家能源局要掌管全国能源工作面临重重困难,能源局缺乏实施行业管理的手段和资源。

相对于其他大部门,能源行业中有不少大型央企,这些央企的资产保值增值由国资委负责,高层管理人员由组织部门任免。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一专家也坦言,“国家能源局和原来的发改委能源局,变化不太大。”

分久必合?

近期,整合能源系统,重启大部制的呼声,在业界和网路上又开始出现。

其中,最为流行的说法是,今后将成立大能源部。而能源监管体制,则有两种说法,一是在大能源部下设立若干专业司局负责行业监管,即实行“政监合一”的体制;二是在大能源部外,单设能源监管委员会,即“政监分离”。

“成立政监分离的大能源局和大能监委,这个说法在今年二三月时很盛行”,电监会一位官员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这不过是他“听到的几种说法和议论之一”。

“实行能源大部制改革,历届政府换届时都有呼声;而上一届和本届的呼声最高。”一位能源界人士称。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2012年6月30日,中国能源研究会召开了一次“比较高级别”的内部会议,专门研究了“能源管理体制改革”。据悉,会议旨在讨论“形成内部的统一口径,随后将相关报告上报有关政府部门”。

实际上,关于此话题的的研究早已开始。作为中国能源领域内研究能源政策和技术最具影响的学术团体,中国能源研究会从2011年4月份就开始启动了这项研究,参加人员主要包括煤、油、气、电等方面的研究会理事成员单位。

“争论不少,内部意见还未达成一致。”一位与会者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会上各种观点分歧不小,“到底报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上去,对外怎么去,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其预计,这个研究汇报可能要到2012年8月份或10月份才能正式对外公布,“比原计划应该是推迟了”。

参与研究的人士表示,他们是民间组织,并不代表政府;但2011年12月17日,该单位组织的“能源管理体制改革中期成果研讨会”上,电监会、工信部、能源局、发改委等政府部门诸多官员和重要能源央企高层到场。

“根据我们的研究,是应该成立大能源部的。”中国能源研究会麾下的“能源政策研究中心”一位专家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能源问题越来越重要,把能源决策集中在一个部门,在国际上是一个趋势”。

政府的边界

“能源政策研究中心”的专家表示,目前中国能源管理体制在运行主体、管理方式、管理机构设置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管理缺位、错位、越位比较普遍”。

以电力行业为例,现行管理、监管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政府与市场的分工与边界没有真正厘清;政府的管理,并未根据发电侧市场发育成长程度进行相应调整,依然有计划经济手段的色彩,通过行政审批限制市场准入,确定上网电价,并直接对上网电量进行计划分配。

此外,电力企业、特别是电网企业,还沿袭和承担着行业技术标准、供电用电监察等方面的部分政府职能,影响了电力市场交易的公平性。

相对于电力系统政府监管细节的过多过滥,另一重要的能源石油天然气,还没有专门的监管部门。

长期研究政府监管问题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高世楫认为,政府监管一般分为“经济性监管”和“社会性监管”两种类型。经济性监管,包括市场准入、产品和服务价格、产品和质量服务等等;社会性监管,则涉及安全、卫生、环保和劳动关系等众多领域。

中国政府部门较重视经济性监管,即所谓的项目审批等;而社会性监管则相对欠缺。“现行能源管理体制的问题,似乎也可以归结为,有些该管的没有管起来,有些不该管的管得多”。

高世楫举例说,“有人愿意从国外进口石油,就应该允许他买卖”;“再如加油站的建设,涉及到规划、安全的部分,政府应该去管,其它的应该放手”。

“从国家长远发展看,能源单靠国内生产是满足不了需求的,市场需要放开”,“不然政府背的包袱会越来越重,越到后面,越尾大不掉”。

“在行政管理学当中,是没有大部制这种说法的。部门大小是根据职能要求来的。这里说的‘大’,只是在特定语境下讲的一种横向职能的综合。”高世楫这样解释大部制。

“关键是政府职能的定位。”高世楫认为,现存能源体制的关键问题是,“在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到底在能源领域扮演什么角色?只有定位清楚了,其他改革才有方向”。

“只要定位准确、权责一致,问责严格,大部制还是小部制其实关系不大”。未来的大能源部“叫什么都无所谓,关键问题在于政府要转变职能,搞依法行政、透明行政、必须有问责机制”。

国家能源局一官员认为,改革应当考虑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在快速工业化过程中,能源需求迅速增长,要确保能源产业支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还面临政府管理行为的问题,即管什么和怎么管”。

第8篇:电源市场研究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创业;创业绩效;资源获取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083-02

电子商务研究和企业家创业研究表明两者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创造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电子商务市场成交额成倍增长,越来越多的商品和服务通过网络进行交易,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也越来越大。艾瑞咨询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为4.5万亿元,而2011年交易额达到7.0万亿元,增长了46.4%;2009年国内网络零售交易额达2483.5亿元,2010年达到5231亿元,2011年这一数据超过8000亿元。

创业是一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然而创业之路异常艰难,并非人人皆能创业成功。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1%,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的数据为4%,大大低于10%的世界学生创业成功率的平均水平。在大学生创办的企业中,电子商务、网络游戏产业占22%,IT软件业占18%,也就是说40%的大学生通过广义的电子商务实现了成功创业,可见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大学生成功创业的主要途径。淘宝网2010年5月份公布的数据表明,截止2010年4月,106万人淘宝网开店,而且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创业群体也不断壮大。

电子商务应用的日益普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凸显。许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措施,以更好地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和提升就业率。因此,研究电子商务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提高电子商务创业的成功率,促进电子商务的全面、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

电子商务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是指影响个人或企业从事电子商务创业绩效的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电子商务创业活动的成败。从目前课题组掌握的文献上看,国内外关于电子商务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很少,说明该方面的研究刚处于起步阶段。龚智周(2005)分析了电子商务创业压力及其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王洪法(2007)探讨了创业者特征、创业环境和创业成功之间的关系,曹尉(2008)进行了社会资本对个人电子商务创业绩效影响的研究,杜慧敏(2009)讨论了电子商务创业企业网络能力与创业绩效的关系,楼晓靖和丁文云(2010)实证研究发现了电子商务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这些文献从不同角度对电子商务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做出了一定的探索,但未能全面地分析影响电子商务创业绩效的因素。然而,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创业绩效影响因素做了大量研究,Jubka等(1999)经过系统梳理,认为对创业绩效影响因素研究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人类学派和环境学派。人类学派强调人自身的重要性,即创业者特征是影响创业绩效的重要因素;而环境学派认为创业是基于当地环境的文化和结构条件进行的活动,即环境对创业绩效具有重要影响。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新兴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使得现代商务有别于传统商务,因此网络服务是影响现代商务创业绩效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课题组将影响电子商务创业绩效的因素分为三大类:创业者动机因素、创业机会识别因素、创业资源的可获得性和环境因素,以下将从上述四个角度对电子商务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创业者动机

动机是指引发人们实施并维持某种行为活动的倾向,是直接推动人们工作等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关于创业者动机的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和行为学角度进行。行为学理论认为内外在的刺激是动机的源头,即动机是创业行为产生的前提。创业是具有的一定素质的创业者个体,经过内外在的刺激而采取的决策行为,素质是发生创业行为的必备基础。动机和素质构筑了创业行为的支撑结构。熊彼特认为建设私人王国,对胜利的热情,创造的喜悦是主要的创业动机。独立性、自由和自我发展成为创业的关键动因。个人电子商务创业动机是在内外环境刺激下采取的创业机会识别行为,有强烈的成就需求,并愿意为此主动承担风险。

二、创业机会识别

创业机会是创业过程的核心要素之一。目前在创业理论界还没有一个对机会识别权威的定义。目前尚存三种争论值得本文关注。以奥地利学派为代表的Shumpeter提出企业家利用机会对均衡市场环境进行创造性破坏,通过打破均衡产生新机会;新奥地利学派代表Kirzner指出的具有警觉素质的企业家发现非均衡市场环境中被疏忽的创业机会;而行为学派认为企业家依赖其不同的经验推断方法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发现内生的创业机会,因此创业机会内生于企业家个人心理结构,机会具有异质性。总结上述各派观点,奥地利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认为机会是由于市场非均衡时导致;行为学派则强调企业家自身特性是创业机会识别关键。本文认为创业机会的识别需要从内外两方面考虑,在认可Endres从创业者特性导致外,很大一部分是来自非市场均衡环境所产生的。

三、创业资源的可获得性

经济学中把为创造财富而投入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要素均称为资源。资源仅仅是作为无摩擦流动的生产要素。管理学意义上的资源逐渐倾向于知识和信息密集型的生产要素,本身并不是无摩擦流动的。

电子商务创业者对资源的需求。技术、资金、信息是其创建和发展所需的三种直接初始资源。Pfeffer和Salancik在研究资源依附理论时认为,对组织的资源需求分析主要分为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确定组织的资源需求类别及需求的来源;第二个过程是寻求这种资源的获得途径。

因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创业活动所需资源的量和渠道是不同的,为了更好地反映资源在个人电子商务中的可获得性,本文中所指的资源可获得性,其内涵为基于自身资源需求,创业者从外部环境中获得资源的便利程度,具体来讲,可以从创业者获取其所需直接资源和间接资源数量的充裕程度和两类资源获取渠道的畅通程度两方面来反映。

四、环境因素

所有的创业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环境中进行,因此创业绩效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Litvak和Manle(1976)认为环境对创业具有很大影响,这些环境包括风险资本、市场和公共政策。Gibbons和Watkins(1970)的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和设备是阻碍美国创业者创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而资金是阻碍英国创业者成功的最重要因素。Chell等(1998)认为创业是创业者特征和环境条件的函数,环境条件包括社会、经济、政治和市场等,这些都是影响创业绩效的重要因素。Feindt等(2002)认为,政府能通过培育自由竞争市场,保证供需法则的正常运作,给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朱仁宏(2004)认为狭义的创业环境主要指与创业活动相关的融资、专业技术以及经营环境等。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创业绩效与市场、政府政策、技术等环境有关,良好的环境能

综上所述,目前电子商务创业绩效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还很少,而且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一是对电子商务创业绩效影响因素的全面研究的文献较少,大多数文献都侧重从某个角度进行分析。二是理论研究的文献较多,而实证研究的文献较少,多数文献仅从主观层面对电子商务创业绩效影响因素做出判断。三是多数文献的现实指导意义不强,未能解决究竟该如何提高电子商务创业绩效。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全面分析电子商务创业绩效影响因素,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影响电子商务创业绩效的关键因素,探究提高电子商务创业绩效的方法,成为这方面研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张阳.企业家人力资本与创业绩效的实证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

[2]张涛.创业机会、资源整合能力与创业绩效关系的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0.

[3]余绍忠.创业绩效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35(2):34-42.

[4]杨俊,薛红志,牛芳.先前工作经验、创业机会与新技术企业绩效――一个交互效应模型及启示[J].管理学报.2011,8(1):116-125.

[5]杨隽萍,唐鲁滨.浙江省创业者社会网络对创业绩效影响研究――基于知识获取和转化的视角[J].情报科学.2011,29(12):1876-1881.

[6]吴道友.企业内创业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构思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10):58-60.

[7]文亮,刘炼春,何善.创业政策与创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学术论坛.2011,34(12):128-131.

[8]王建中.创业环境、资源整合能力与创业绩效关系结构模型构建[J].商场现代化.2011(35):40-41.

[9]刘馨.企业内创业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10]刘文,王建中.创业绩效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市场.2012(5):12-13.

第9篇:电源市场研究范文

内蒙古自治区依托丰富的风能资源、临近大电网、开发成本低等优势,借助国家政策支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风力发电呈迅猛增长势头。概括起来讲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风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已初步奠定了我区国家风电基地的战略地位

截止2009年底,全区风电累计并网发电装机容量520万千瓦,占全国风电装机容量的1/4,风力发电量98.46亿千瓦时,占全国风力发电量288亿千瓦时的34.88%,均位居全国第1。其中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等几个盟市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或超过百万千瓦。同时,国家已审查通过了我区东部、西部两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规划。

二是优化了能源结构,为节能减排做出了贡献

2009年底,全区风电装机容量占全区电力装机容量的9.6%,其中蒙西电网内的风电装机占总装机的10.07%。2009年全区风电发电量98.46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4.38%。相对于燃煤机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906万吨,二氧化硫51360吨,节约标煤约320万吨。

三是为风电大规模接入电网积累了经验

2009年全区风电上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4.4%,其中蒙西电网风电上网电量比重达到了3.9%,远远高于全国风电上网电量0.8%的比重,为全国风电大规模接入电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四是带动了风机制造等产业的发展

目前全区风机制造企业39家,其中整机制造企业9家,已投产或正在实施的风机制造规模达4100台套,产能400万千瓦,初步形成了塔筒、叶片、主轴、轮毂等配套生产体系,成为自治区装备制造业新的增长点。

五是风力发电产业发展带动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风资源丰富地区一般都是老少边穷地区,风电开发增加了当地的投资、税收和就业,为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风电探索性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深入研究分析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风电的弃风问题,这也是全国风电面临的共性问题。据内蒙古电机工程学会和内蒙古电力行业协会对2008年以来自治区30家风力发电企业抽样调查和80多个风电场普查统计,风电场发电处理好时限发风电电量在17%左右,全年风电限发电量约占风电应发电量的10%左右。限发风电深层次的问题是电网对风电的吸纳能力,实践证明电网吸纳风电能力决定着风电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国家提出的到2020年风力发电设备装机容量实现装机1.5亿千瓦目标能否实现,它已成为风电发展中很关键的问题,电网吸纳风电是一个多因素相互联系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已经引起了国家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最近国家能源局连续召开专题会议,组织科研力量开展风电场接入电网和市场消纳能力专题研究,目的是统筹研究风电开发、市场消纳和输电规划,以推进大规模风电开发与电网的协调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国家千万千瓦级风力发电基地和并网最早的地区之一,遇到的问题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自治区也是国家专题研究大型风力发电并网的重点。我区承担着研究相关专题和配合工作,这些研究是解决面临困难的基础工作,在积极做好配合工作的同时,我们也要认真总结我区风电发展的经验,深入研究面临的问题,积极寻求立足自身、挖掘自治区电网潜力,扩大电网吸纳风电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要积极扩大电网外送规模。

自治区一直在努力争取风电的外送,并得到了国家能源局和国网公司的支持。2009年12月国家能源局下发文件,要求加强华北电网和蒙西电网联合调度的管理,提高蒙西电网至京津唐输电通道夜间低谷时段的送电容量。从2009年12月22日开始,国家电网公司将蒙西至京津唐电网两条“网对网”外送电通道夜间低谷时段的送电容量从195万千瓦提高到260万千瓦左右,部分缓解了蒙西电网风电场的弃风现象。目前国家启动了我区锡盟煤电基地开发和电网外送方案的研究工作,将综合考虑锡盟地区风电的外送问题。因此,我们主动做好自身工作非常重要。

(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供需形势,电网吸纳能力

按照吸纳能力、电网接入条件,统筹风力发电布局,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电网设施能力。做好吸纳能力、电网接入条件、基地开发的平衡与衔接,处理好大基地建设和电网分散接入风电的关系,根据电网接受能力合理安排项目核准的规模和建设时序,继续控制核准规模和节奏。当前主要是做好电网吸纳现有风电工作,加快解决制约风电并网建设步伐,重点解决因电网不配套而造成风电场不能正常运行的问题。

(二)努力增加区内用电负荷,提高我区电网自身消纳风电的能力

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多边交易范围,努力开拓电力市场,增加区内用电负荷,增强蒙西电网自身消纳风电的能力,为更多风电场并网创造条件。

(三)深入研究风力发电运行特性

把风力发电并网技术作为自治区的研究重点,以建立风力发电出力的预测系统为突破口,电网要集中人力、物力和资金,力争在尽短时间内建设覆盖所有已投产风电的预测系统,并制定相应入网技术标准。对新上项目严格按准入标准接入,同步建设预测系统,提高预测水平,为合理安排电网运行提供基础。

(四)优化电网运行方式

充分挖掘现有系统调峰潜力,合理安排火电机组的运行方式,特别是在冬季,按照“以热定电”的原则,安排好热电机组的运行方式,统筹发挥各类电源和自备电厂的调峰作用。要积极探索适应风力发电的调度模式,尽量减少对风力发电的限制出力。同时,加强对已建成风电场发电出力特性的研究,总结风电运行规律,规范电网与风电企业之间契约关系、法律关系,建立风力发电调度管理、监督运行管理办法,开展阳光调度。定期向风力发电企业公布运行方式和运行记录,电网要与风电企业沟通,共同研究优化运行的措施,尽可能从合理运行方式中提高风力发电的设备利用小时。

(五)研究利用现有燃气机组等调峰手段,加快智能电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