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范文

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精选(九篇)

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

第1篇: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范文

第一,新课改有无理论基础。第一种观点认为,无论是在新课改的政策文件和行政推进文本,还是在新课改方案主要研制者的权威解读文本中,都没有人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到底是什么”做出明确的回答。[3]的确,教育部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作为“指导本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和开展工作的行动指南”[4],并未具体说明和阐述新课改的理论基础,只是明确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要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二种观点认为,尽管相关政策文件及其解读文本中没有明确阐释,但从权威学者的一系列文章中还是可以“模糊”看出一些理论依据的,它们涉及建构主义、多元智能和成功智能、后现代课程观、脑科学的新成果,还要加上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在中国的多种变异形式。[5]而且,其之所以“模糊”,是因为新课改实际上反映“培养塑造人”与“引导生成人”两种教育思想观念的激烈碰撞。[6]第三种观点认为,新课改的理论基础是明确而具体的,只要我们回到“顶层设计”的文本并仔细阅读,全面领会,就不难理解,邓小平“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仅是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也可以说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而且,从新课改的具体操作来看,其理论基础还包含了现代课程论(结构课程论、掌握学习理论等)、现代教育论(素质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等)以及一些后现代课程思想等。[7]

第二,新课改的理论基础应该是什么。第一种观点认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涉及以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多元智力、实用主义为代表的多种西方教育理论。如,建构主义是世界各国课程文本的历史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是对传统的学习观、知识观、课程观的一种挑战和超越,它在知识论上兼容了“反映”与“建构”两种机制,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8][9]后现代主义者的理想更接近求知者的生活经验;[10]后现代主义通过揭示世界的复杂性、事物的不确定性而强有力地挑战现代占主导地位的“划一思维”,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后现代主义教育学把儿童置于“自我变革”的主体,有助于儿童基于差异的“多元智慧”和“批判意识”的形成。[11]第二种观点认为,在课程改革中,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具体说来,要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全面发展学说作为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虽然不是直接的教育理论,但它是我们所依赖的哲学基础;半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一直写在我们的教育方针上,它的不变性、一贯性正表明了这种方针的生命力。而且,“三个面向”教育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12]第三种观点则试图合理解决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其一方面认为,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课程理论所要讲的直接的理论基础,从学理上来说似乎背离了课程理论研究的范围,存在着生搬硬套的缺陷,应该在课程哲学上多做些具体和深入的探讨;[13]另一方面又提出,新课改既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又应当广泛消化吸收当今世界先进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进而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14][15]

第三,西方教育理论在新课改中的效力。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多元智力、实用主义等西方教育理论能不能成为新课改的理论基础,关键在于其能否为解决新课改的一系列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因此,围绕新课改理论基础的争议自然延伸至对西方教育理论在新课改中的效力问题的研讨。其主要观念形态是,在肯定西方教育理论对新课改的某些积极作用的同时,着力揭示其种种缺欠与痼疾。例如,关于后现代课程观,有学者指出,后现代课程观是在对传统理性主义课程开发范式的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历史角度看,有其必然性,其全新的观念对我国新课程改革具有丰富的启迪与建设性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纲要》和新的课标的制定。但是,后现代课程观具有内在的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如,由于其对知识的“本体论”认识和“方法论”认识迥别于现代主义,其“真理性”和“适切性”值得怀疑。其“反真理”、“反规律”的价值取向也应是我们坚决反对的。后现代课程观一味强调“建构”、“动态生成”,客观上忽视了“标准”、“预成”和“共识”,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和压力,尤其是后现代的教学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性的考虑,如果再遭遇以系统知识为主的严格的考试,那么矛盾就更加突出……这就是西方国家近年来纷纷“抛弃”后现代课程观、抛弃建构主义而回归到“抓基础”、“抓质量”上来的主要原因,也是广大教师(特别是我国教师)不用后现代课程观及建构主义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原因。[16]再如,关于建构主义,有学者认为,建构主义理论中那些反常规科学观念的哲学观点(如科学知识是相对真理,不是绝对真理;科学理论是科学家头脑建构的东西,不反映客观存在)很容易导致忽视知识基础的倾向并引起教学中的偏激与放任。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关于“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的课程改革目标,就反映了建构主义理论忽视知识基础的倾向……建构主义不是课程理论,也不是教学理论,它只是一种具有导向性的理论框架。从这个理论框架简单地引申出任何的教学理念、教学理论以及教学模式都是危险的,如果再以此指导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则贻害无穷,对此,我们必须具有清醒的头脑。[17]

第四,如何移植、借鉴、改造、创新西方教育理论。这虽然是一个有关“本土化”的老问题,但是鉴于我国的教育研究总是存在挥之不去的“引进情结”和相应的“移植偏好”,特别是鉴于新课改的理论基础带有明显的引进和移植痕迹,学者对之的研讨自然有了新的变化。其一,如何在立足自身改革实践、博采众长的基础上, 建构适合我国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成了这场争议的最终话题。在这方面,有学者提出四点建议:①要科学认识我国基础教育的国情(目前我国教育的最大国情就是面临巨大就业压力下的独生子女的教育),否则永远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②要客观认识我国教育本身的特点,不能只看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忽视我国教育中存在的优势,更不能对存在的问题作过分的夸大;③要充分认识国情对教育实践所造成的异化,特别要认识到由于条件的异化而导致理论在实践中的异化现象;④要深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把我们的研究立场和资源意识从完全面向国外,而转向“立足本土,放眼世界”。[18]其二,在众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改造西方教育理论之时,有学者独辟蹊径,呼吁必须注重同时改造我国的现实土壤:任何西方教育理论进入我国,都必然会受到我国现实土壤显性或隐性的选择、过滤和改造,特别是既得利益者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对之进行阐释和改造,使之背离初衷,而成为维护其既得利益的工具。因此,理论固然要改,但土壤不改,理论改造将会失去其本身的意义。[19]

争议的持续且无“正解”,自然促使人们对这场争议本身进行反思。有学者认为,这场争议之所以持续且无“正解”,与下列问题有关:①混淆了“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的区别,以致所论观点有的偏重于宏观层面的理论原则,有的偏重于微观层面的理论依据;②对若干核心概念的界定存在分歧,如教育价值观、课程观、知识观、教学观、学生观等,彼此的理解与阐述不尽相同;③一些学者的讨论态度带有简单化、情绪化色彩,要么强烈质疑,要么充分肯定,甚至各持己见、言辞激烈;④忽视多元理论基础之间的整合,即只将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多元智能等理论简单并列,而忽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对新课改的不同价值;⑤对相关学科理论和西方教育理论的考察和论证不够具体、深入、全面,特别是对这些理论发生、发展的社会和历史环境缺乏辩证分析。[20]还有学者指出,人们对新课改的理论基础有误解或曲解,其中最大的误解是将后现代课程观、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等看作是新课改的主要理论基础。其重要的原因是:新课程改革启动培训中,少数学者在文章、著作或演讲中“矫枉过正式”地不负责任地对传统教育简单否定,并对基于后现代思想(包括课程观、建构主义等)的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改革顶礼膜拜,“言必称欧美与日本”,造成了不应有的负面影响。这些言行本来只是个人行为,并不能代表整个新课程改革的政策及整体的新课程改革队伍的声音。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学者以及一线教师将一些“强势学者”的言论与国家的课程改革政策相混淆,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至于一些攻击新课程改革以“后现代思想”为理论基础的学者,尤其是一些未参与新课程改革而被“边缘化”的学者根本不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全貌,“立论”时伴有很多“想象”,他们大多从自己已有的经验或倾向出发,得出“情绪化”的结论(多半是非议、指责甚至诋毁)。[21]

回顾这场远未结束的争议,有几个问题不时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其一,这场争议持续了近十年,为什么至今未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此加以澄清和说明,至少是对此加以必要的引导?此方面的“不作为”,与新课改实施中的一系列政府行为形成了巨大反差。抑或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看来,新课改的理论基础问题其实无关紧要?抑或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什么是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也不甚明了,正期望这场争议能得出个明确结果?其二,这场争议持续了近十年,我们对新课改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是比较清楚了还是更加模糊了?我们能清楚地知晓新课改在哪些问题上需要什么样的理论指导,又在哪些问题上需要什么样的理论支撑,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吗?如果答案都不是充分肯定的,那我们是不是有必要想想应该如何改良这场争议的状况?其三,这场争议持续了近十年,会对广大正在实践新课改的一线教师产生什么影响?他们面对这场持续且无“正解”的争议,会怎样看待新课改,又会怎样看待我们这群自称从事新课改理论研究的学者?他们对坚持新课改的信心会因而更加坚定吗?这不能不是每一个参与这场争议或研讨的学者必须负责任地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培瑞.新课改的先天不足与后天根治[J].当代教育科学,2003(2).

[2]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3][12]靳玉乐,艾兴.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5-05-28(3).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3.

[5]朱成科.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课程哲学反思――关于“新课程改革”三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07(10).

[6]崔国富.课程改革中,两种教育观应有正确的选择[N].中国教育报,2005-10-22(3).

[7][16][21]吴永军.正确认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及其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研究,2010(8).

[8][11]钟启泉.中国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5(12).

[9]钟启泉.课程发展的回归现象和非线性模式[J].教育研究,2004(11).

[10]周勇.现代课程改革的知识重建思路与挑战[J].全球教育展望,2004(11).

[13]高天明.应从哲学层面探讨[N].中国教育报,2005-08-13(3).

[14]马福迎.对《靳文》有些观点,不敢苟同[N].中国教育报,2005-08-13(3).

[15]和学新.科学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的两个方法论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06(18).

[17]邢红军.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J].教育科学研究,2011(4).

[18]钟志华.“盲人掌灯”还要走多远?――试论我国教育的本土化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5(24).

[19]宁婷婷,吴永军.对新课改理论基础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9(11).

第2篇: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范文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现场会。上午,大家实地考察了山东省鲁东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烟台市第三中学、烟台市芝罘区教师进修学校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教学现场。刚才,6位省教育厅和师范院校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大家的做法各有特点,讲得都很好,听后很受启发。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质量、规模、效益、结构和模式等内容。其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关键点和着力点。各地各师范院校要在过去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大胆探索,深化改革。要面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五类教育的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积极创新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特殊教育五类教师的培养新模式,大力推动教师教育模式、课程、教学、实践、师资五大领域改革,探索建立师范生招生、培养、评价、激励、就业五项保障制度,建立形成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合作培养师范生新机制,培养造就一批师德素养良好和业务能力突出的未来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

2012年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9月7日,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口径全国教师工作会议,会前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标志着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报告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2013年是本届政府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全国教师工作会议精神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教师队伍建设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下面,我就学习贯彻党的十和今年“两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师工作会议要求,抓好2013年教师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形势

党的十和全国教师工作会议指明了教师工作的前进方向,明确了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现在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抓好落实。落实,是2013年教师工作的关键词、核心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是中央要求、人民期盼、教育需要。

一是中央的明确要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时指出,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加强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在提出今年政府工作建议时指出,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讲话中强调,要随时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总理在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提问时两次提到教育,一是谈到施政目标时,强调不断改善民生,编织一张覆盖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其中包括义务教育、医疗、养老保险、住房等。二是谈到推进社会领域相关改革时指出,现在高等学校里农村的学生比例偏少,要逐步提高比例,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孩子感受到希望。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基、强教之源,落实中央的要求,无不与教师队伍建设密切相关。

二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权利和接受良好教育机会,是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集中体现。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关键在于合理配置教师资源,让每个孩子都能受到良好教育、成为有用之才。“两会”期间,教师队伍建设受到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关注,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建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农村教师补充和交流机制,实施地方师范生免费教育,加快农村学校周转房建设;二是提高绩效工资总额和标准,将青年教师住房纳入政府保障房范围;三是加强教师培训,重点培养贫困地区教师,加强县级培训机构建设,重视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民办幼儿园教师应持证上岗。

三是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教育部近期将启动实施立德树人工程,统筹品德、语文、历史、体育、艺术五个学科,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五个学段,统筹课程、教材、教师、教学、考试五个环节,统筹教育专家、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一线教师、社会力量五个资源,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五个阵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实施立德树人工程,重中之重在于提高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教育部将继续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特别是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迫切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义务教育看,优秀农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局面尚未形成,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尚需建立;从职业教育看,生师比依然过高,“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依然偏低;从高等教育看,青年教师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工作生活条件有待改善;从学前教育看,合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职业吸引力严重缺乏;从特殊教育看,教师数量亟待增加,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亟待加大。

总之,教师队伍建设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能不能把有利条件转化为工作举措,能不能把重大考验转化为工作成效,关键取决于我们的信心决心、工作状态和能力水平。我们必须进一步抢抓机遇,不惧挑战,齐心协力做好教师队伍建设各项工作,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的重托,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期盼。

二、总结回顾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进展

全国教师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地各师范院校迅速行动、狠抓落实,把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和国发41号文件以及教育部的6个配套文件作为重要任务,积极探索教师工作的新机制、新举措,取得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效。

第一,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地位作用更加突显。各地党政领导亲自推动全国教师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工作,牵头制定贯彻国发41号文件及配套文件的政策举措。山东省召开了全省教师工作会议,将2013年确定为全省教师工作年。甘肃省召开了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暨教师工作会议,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江苏省召开了全省教育人才工作会议。江西省颁布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河南省召开了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会,提出了落实国发41号文件的具体要求和任务安排。其他各省教育、机构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社等部门正在抓紧工作,制订出台本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举措。

第二,各地教育部门勇于攻坚,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所突破。各地教育部门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的环节,抓住教师队伍建设领域的主要矛盾、瓶颈问题、体制机制障碍进行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探索师德建设新制度。浙江省在全省建立每学期师德师风专项检查制度,从去年起把师德师风纳入对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的年度考核。重庆市出台了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十项规定,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二是探索教师教育新举措。河南省启动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引导发展计划”,推进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上海市完善市区校联动的教师教育模式,加强“学分银行”建设,建立中小学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天津市以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为抓手,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三是探索教师管理新机制。安徽省颁布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实施意见,建立中小学教师“省考、县管、校用”体制,推行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陕西省出台《幼儿园编制标准(暂行)》,通过公开招聘、转岗等形式着力补足配齐全省幼儿园教师队伍。广东省中山市完善以职级制为核心的校长管理制度,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校长职级体系和津贴制度。四是探索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新办法。湖北省加强省级统筹,建立了农村教师队伍补充、培训、交流、保障和评价新机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框架。福建省实行城乡统一的教职工编制标准,设立规模较小学校的教师编制最低保障数。河北省、江西省设立农村教师津贴,提高在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教师的工资待遇。

第三,师范院校锐意创新,教师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各师范院校认真贯彻《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推进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一是创新教师教育模式。西南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华东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紧扣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推动教师培训模式创新。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高校探索建立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二是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高校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促进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紧密结合,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与学科最新成果紧密结合。上海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探索建立模块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强化教师技能训练和素质拓展。三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华中师范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高校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深度融合,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促进教师自主学习。

以上三个方面既是半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今后要继续坚持的有效做法。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距离中央的要求、人民的期盼、教育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各地、各师范院校落实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地区、师范院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尚未真正启动。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落实意识,努力提高落实能力,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坚决的举措、更加积极的行动,狠抓全国教师工作会议精神的全面落实。

三、切实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

关于2013年的教师工作,教育部工作要点已作了全面部署。这里,我着重强调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切实加强领导。加强组织领导是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关键。各地教育部门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位置,进一步理顺内部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对教师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统筹管理。要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加强与机构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社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责权明确、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新增财政教育经费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投入重点之一,切实保障教师培养培训、工资待遇等方面的经费投入。

第二,狠抓工作落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完善工作责任制,明确教师队伍建设各项任务的责任人、时间表、路线图,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确保各项工作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建立考核奖惩制度,把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作为教育部门政绩考核、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要建立教师工作定期督导检查制度,加强对重大决策部署、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的跟踪督查,及时工作的进度和取得的成效,力促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第三,奋力改革创新。改革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强大动力。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为推动和引领各地各校改革创新,教师工作司近期遴选了部分地区和高校实施45类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各地各校要以此为契机,在破除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障碍、解决发展瓶颈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方面开展积极探索,力争取得更具标志性、更有显示度、结果可衡量、群众能感知的成效。要深化教师队伍建设综合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要聚焦改革重点,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在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完善教师资格和定期注册制度、深化教师职务(职称)改革、推进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农村教师地位待遇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第四,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发展,要充分考虑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要统筹师德建设、培养培训、管理考核、待遇保障等各个环节,增强广大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统筹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结构等各个方面,确保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相协调;统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统筹校内校外、国内国外各方面资源,在立足自己培养的基础上,广泛吸引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各方面优秀人才来校任教,大力引进海外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

第3篇: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材建设;教材改革

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依托和载体,高等教育教材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高等教育教材改革的兴起始于“九五”时期,国家教委在《关于“九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编写、出版一批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需要,反映当代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教材”。2001年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也提出,“十五”教材规划的制订要更新观念,立足改革。最新出台的《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经过三个五年规划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教材的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由于教材建设和改革的复杂性,仍存在一些问题[1],高校学生对现行教材的态度如何?对未来继续进行的教材建设有哪些期望?值“十二五”伊始之际,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以北京师范大学为调查点,对前阶段的高等教育教材改革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期望能为高等教育教材的改革与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一、调查方法与调查对象

本文所述的高等教育教材,指的是普通全日制高校本科及研究生所使用的教材,其中部分教材涵盖了配套资源。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与实体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其交叉分析体系是建立在层次分析法基础上[2,3],其中网络问卷占多数,实体问卷调查结果均输入网络问卷以便于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从教材适用性与科学性、编写印刷水平、定价与配套资源三个方面调查学生对高教教材的态度。

调查先后共发放问卷370份,其中纸质问卷135份,网络问卷235份,共收回350份,回收率为94.6%,其中有效问卷337份,问卷有效率为96.3%,符合社会调查问卷回收的一般要求。从样本专业来看,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占40.7%,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占59.3%,自然科学专业所占比例稍大,但并未超出合理范围。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对教材的使用度

学生教材使用满意度的调查目标在于评价当前教材与学生实际使用情况之间存在的差距。其中调查指标的合理选择是科学表征学生满意度水平的关键。

购买教材热情度随年级增加而降低。尽管本科所学课程较多,但调查显示,学生购买教材的热情并不是很高。从整体来看,34.7%的学生每学期所需的新教材为1~5本,每学期需要6~8本教材的学生占40.4%,但是购买新教材的比例相对来说都有一定幅度的降低。通过将本科年级与购买教材的数量进行交叉分析,可以发现,本科一年级至四年级,购买教材的数量几乎呈递减趋势,如大三购买新教材为6~8本的学生占53.97%到大四这一数字降到了25.64%。与之相反的是购买1~5本的学生从19.05%增加到了43.59%;这看似与课程数量有一定的关系,然而,事实上,北京师范大学教学系统显示的本科四年修读课程数目并非完全呈递减趋势。相反,从大一至大三,基本每年需要修读的课程都有所增加。以化学大四学生为例,其本科大一至大三,所修课程分别为23门、23门、25门,课程数目基本持平或略增。去除本科四年级这个特殊阶段,本科一年级到三年级购买教材的数目与修读课程的数目成反比例,这说明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购买教材的热情度降低。

学生热衷于复印教材。虽然每学期都需要新教材,但调查结果显示,仍有不少学生选择其他方式获得教材。高校学生一般获得教材的渠道除了购买之外,还有调查问卷中涉及的图书馆借书、复印教材、同学借书、购买旧书等渠道,从调查结果来看,复印教材的比例最高(77.7%)。复印教材和二手教材(68.5%)并不是近年才有的现象,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二手教科书市场开始兴起并引起大学教材书店的重视,1991年,美国二手教材与新书的营业额几乎平分秋色[4]。

价格过高影响教材购买率。从“未购买新教材原因”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教材价格过高这一原因所占比例达到72.2%,获取教材的途径多样化也有一定影响,比例达到65.8%,随后是书籍使用周期短这一影响因素。大多数学生并不认为课程无关内容较多。如果将学生对教材的满意度和未购买新教材的原因结合起来分析,能够发现持“对教材较不满意”态度的人群和“教材与课程的内容相关性较小”这一方面的意见更明显。

2. 对教材的满意度

在对教材的满意度的调查中,采用了综合得分的统计方法,选项平均综合得分是由问卷系统根据所有填写者对选项的排序情况自动计算得出的,它反映了选项的综合排名情况,得分越高表示综合排序越靠前。计算方法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 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

知识系统全面,但语言风格需要调整。在对教材哪个方面最为满意的调查中,学生群体的态度比较鲜明,对教材最满意的方面是知识全面系统,综合评分达到5.1分,其他两个得分较高的方面是内容讲解清晰(4.3分)和贴合教师思路(4分)。这较好地说明现行教材在知识讲解上基本满足了需求。但另一方面,学生对教材价格的评分最低(1.9分),即普遍认为教材价格存在不合理的情况。此外,对于教材语言风格、印刷装帧质量、长期使用价值方面的评分也偏低。这一调查可与对教材最不满意的方面的调查结合来看,互为补充。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教材最不满意的方面,排名第一的是教材语言繁琐艰涩(4.1分),这与以上结果十分符合,即学生认为教材的语言不够流畅并可以进一步精炼语言;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学生认为教材缺乏趣味性(4分),并有不少与课程相关性不大的内容(3.8分),使用周期也较短(3.6分)。不满意程度较小的三个方面中有装帧印刷质量差(1.9分)、知识点不全或不系统(3.5分),以及与教师授课思路有出路(3.9分)。由这两个单项调查也可以判断,学生对于教材的知识系统性比较满意,认为其往往符合教师授课思路,而对教材的语言风格和趣味性不够满意,对教材的装帧印刷质量持不同看法。

对学生在教材细节方面的满意度进行调查之后,又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于高等教材改革的看法。大部分学生认为教材需要改革。其中第一项调查是关于学生对目前教材是否符合高校教材改革的需要,其中认为较符合的人数占一半,为46.3%,而认为较不符合的人数也约略相同,约为51.0%,此项调查所得结果基本平衡。但在问及是否认为目前使用教材内容和思想是否具有新颖性和时代性时,学生的态度则十分鲜明。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教材不太符合具有新颖性和时代性这一描述,选择较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人数比例达到60.2%,其余39.8%则持相反观点。除此以外,在对现行高教教材内容体系是否符合现代大学生的求知欲这一态度选择时,又有63.5%的学生选择了较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

学生对教材更新的希望与要求迫切。在这项题为“您认为目前高教教材是否需要更新”的调查中,有55.8%的人选择了迫切需要,35.9%的人选择了一般需要,比例合计达90.7%之高,反映了教材使用群体对改革教材有较强烈的需求。而在问及是否需要提高教材编写、出版质量这一细节问题时,选择迫切需要的学生比例达到60.5%,另有35.0%选择了一般需要,合计比例达到95.5%,充分体现了学生对教材编写出版方面改革的呼吁。

3.对教材的期望

教材应该在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拓展思维。问卷第三部分反映了学生对高教教材改革的期望,第一项调查显示,学生对高教教材应该发挥的功能有比较一致的认识,各个选项之间比较平衡,排在第一位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理论体系这一功能(4.3分),此为教材的基本功能。其后依次是培养学生科学和创新思维(3.4分),拓展学科视野(3.3分),激发学生求知欲(3.1分),而排在最后的是反映学科前沿动态和满足学习和考试的需要(2.9和2.5分)。这反映出学生普遍认同教材在教授基础知识方面的作用。调查还显示,学生最重视教材知识点系统全面这一方面(6.8分),而对教材反映学科动态和趋势,以及内容讲解、语言流畅等方面也非常重视,但对教材的印刷装帧质量则较不关注(1.6分)。

教材的内容新颖精炼、语言平易最为需要。作为高教教材最大的购买群体,高校学生对高教教材改革的看法能充分反映受众的需要。从调查结果来看,最受关注的是教材内容的专业化、全面化,希望教材能反映学科动态,语言更加平易精炼,内容新颖。而对教材更新周期变短、语言文艺化、印刷彩图化、装帧精美化等方面的改革,学生的需求值均低于2.8,远低于前面6项。

教材的时代性、趣味性、实用性受到普遍关注,提建议的角度体现出学科差异。在调查最后的意见建议题中,176份有效问卷意见和建议非常多样,但也集中反映了学生对教材改革的关注。经过统计整理,学生反映的建议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内容的时代性,有27位学生认为教材“应该与时俱进”,“更加偏重学科新的动态和趋势”,“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其次是教材的价格,有20位学生在建议意见中认为教材的价格“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毕竟多数教材是学生自己购买的”;教材的趣味性受到很多学生的关注,有15位学生提到希望“教材趣味性更强些,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有13条建议是针对教材语言提出的,学生认为教材语言应该尽量平实简洁化,“尽量不要出现那么多晦涩难懂的语言和模棱两可的定义”,“教材语言应该深入浅出”;有10位同学建议教材“内容更贴合中国实际和教育实际,案例要中西结合”;9条建议是关于教材内容的启发性的,希望“教材中的观念多样一些”,“使学生发挥求知能动性”;8名学生认为“部分内容不够深刻,重点不够突出”;同样还有8位学生认为应该注重教材的长期实用性,增加教材的使用周期,或者建立有效的书籍回收系统。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学生的回答具有自己学科的特色,例如,有两名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认为教材应该列出尽量多的参考文献出处,或列出参考与进一步学习的书目。还有一名学生建议“根据学习心理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一些学生更希望学生能参与到教材编写中。这部分调查较具体地反映了学生对于高教教材改革的期望,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教材内容应注重与时俱进地更新,教材价格不应过高,增强教材的趣味性,语言需更加平实易懂,内容应更加贴合中国实际,在中西结合中体现自身特色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人文社会学科学生对于教材的前瞻性的关注度不高,而更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丰富性,更希望教材能反映多样化的观点以启发思考。而自然科学学科的学生则更注重教材对学科动态和趋势的反映,并更希望教材语言能够简洁易懂,在举例上更多地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此外,对教材的使用周期的不同看法也体现了学科之间的差异,自然科学学科的学生认为教材的更新周期应该缩短,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学生在认为应尽量增加教材的使用周期,使教材具有长期使用的价值。

引进原版教材的呼声较高。较为突出的是,在这176份建议中,有53份建议提到了引进教材,占到约1/3,引人深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六章关于扩大教育开放的规划中指出,要引进境外优秀教材,提高高等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我们课题组通过收集资料,对国内外教材做了一番简单的比较。国内教材按照教学大纲编写,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有固定的框架,反映了知识系统的逻辑性、学科体系的基本原理,在基础课教材的编写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有利于学生对学科体系的掌握;教材内容程度较深,但版本更新慢,对新知识、新问题、学科发展涉及少,跟不上科技前沿和世界先进水平。尤其是在经管、纳米、基因、信息等新兴、交叉、边缘学科领域与国外著名高校的名牌课程教材还有较大差距。在体系结构上,先定理再推导、解说,例证不多,形式固定。在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与大学、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沟通和交流不多。在写作风格和内容选择上,教材作者虽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实践工作背景往往不足,容易倾向于只强调学科基本知识、系统结构的协调,因此,教材有基础性、系统性的特色,往往创新性和先进性不够,配套体系也不够完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国外教材内容浅显,但应用性较强,对概念的解说并不是通过唯一的定义来完成,往往会对概念给出很多相关的解释,提供丰富的案例,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抽象的理论易于理解。目前国内教材出版的周期较长,更新不及时,内容相对陈旧,缺乏新意。更新的重点多放在补充新内容上,而较少淘汰旧知识旧观点。国外教材的一大特色是配套资源丰富,不仅有教师用书、学生用书、习题集,还有丰富的载体,如光盘、案例软件、幻灯片、远程教育系统等。

三、结论

综合上述各部分调查结果可知,学生对高教教材改革响应积极,在对教材的满意度和期望等方面有诸多共同点,但同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建议。从总体上来看,大学初期,学生对教材的利用热情较高,后来则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呈递减状态,分析其中原因,一是因为大学初始受中学教育模式的影响,非常注重教材,而随着年级的增长,所用参考书增加,对教材的利用变少,并更多地利用电子版教材。在利用度下降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是认为教材价格偏高,在课程较多的情况下,购买大量教材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而出现了获得教材的多种途径,其中复印教材的人数占较大比例。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目前使用过的大部分教材满意度一般,绝大部分学生认为高教教材急需进行改革。总体来看,这次关于高教教材改革的调查,体现了学生对于为教材改革发表看法和建言献策的热情,反映了学生对于高教教材的看法和改革教材的以下建议:

一是使用与实践课程紧密衔接的教材。在注重教材理论水平的前提下,兼顾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对于实践性强的学科,在教材选用过程中重点选择与实践教学衔接紧密的优秀教材,提高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考虑学科差异,在编写教材时,自然科学学科教材应更注重追踪学科进展和趋势,人文社会学科教材应该注重反映多样化的观点,启发学生的思考。由于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教材往往会滞后于当前的研究,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差异在于,自然科学研究的进展往往更具有时代性,原先教材阐述的观点很容易过时甚至是错误的,不利于学生了解前沿动态。而人文社会科学教材中阐述的观点相比而言比较不容易滞后,教材所起作用主要是打下基础,不同时期的教材即便观点有所不同,也很难断然认定某种观点是正是误,相反,多样的观点更容易启发学生的思考。

二是注重内容的启发性,使学生发挥求知能动性。教材如果只是对概念和定义的阐述和对案例的讲解,对学生而言只不过是学科入门的工具书,这显然不是高等教育教材最应该发挥的功能。在教学上要逐步改变一门课程使用固定教材的模式,这样可以避免师生的学习惯性,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和学生创新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教材的更新和多样化发展。在评价和选用教材时,不仅要考虑“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符合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等基本衡量指标,更要考虑“符合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符合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要求”、“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等重要指标,以充分发挥教材育人的力量。优秀的教材应该在内容上启发学生,通过展现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利用设问和思维拓展训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经之路。

三是增强教材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建立高教教材的优秀评价机制。与教材更新信息相关的参考书,如《科技新书目》、《高校联合书目》等,可使学校师生及时掌握更新信息。高校也可以将这个信息系统作为一个评价系统,以便于各个版本教材的优胜劣汰,提高教材的整体质量。

四是从语言表达、内容、与实际的贴合等方面增强教材的可读性。教材的可读性是影响实现教材自身价值的重要因素。用较通俗简单的语言阐释概念或定义,减少教材中艰涩难懂的语言,能减少学生心理上对新知识的抵制,以贴近实际甚至生活中的例子对教材内容进行说明阐释,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材的内容。而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则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内容上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对教材的结构进行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材的知识,形式上做到图文并茂也更能吸引学生。

五是为教材编写队伍注入新的力量。在编写人员的组合上,不应该只是请教师和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参与教材的编写,还应该建立起一种机制,鼓励国内外处于领先研究水平的项目承担者,在发表科研成果的同时,也积极参与相应的专著和教材的编写,这样不仅可以使教材充分吸收先进研究成果,还能使学生看到更多的观点和风格。

六是国家政府或学校对教材出版和购买进行补贴,减轻学生购买教材的花费。本次调查充分表明,教材价格受到学生的普遍关注,大部分学生认为教材价格过高。

七是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提高外文、原版教材的使用比例。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中,就包含了引进原版国外教材的意见,国外教材发展历史较久远,其编写也更能反映目前国际上的前沿果,引进国外教材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要,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国外同类学科中的优秀教材,从而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但如何降低价格使之与学生的实际购买力相匹配仍是一个问题。引进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国内教材的一些不足,使高等教育更加面向世界,紧跟时代步伐,使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本土化。

参考文献:

[1] 楼才汀,白光义. 大众化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教材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2007(4): 94-96.

[2] 许树柏. 层次分析法原理[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第4篇: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范文

 

1、开展入学教育。在3月1日下发电子邮件《关于开展开学教育及教育部网站《开学啦!》图解教育》,组织学校开展开学教育。8月30日下发通知,组织中小学上好2016年《开学第一课》,收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9月1日(星期四)20:00点播放的大型公益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围绕长征精神,讲述红军故事,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要求各学校及时把《开学第一课》播出时间及频道通知到每一位学生,让其在家与父母共同观看。从3月21日开始到3月31日对全县中小学辍学生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全县共有辍学生246人,其中女童89人。九年级128人。4月16日制定《彰武县中小学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三年行动计划》;4月29日确定彰武县《阜新市教育扶贫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工程结对子名单》。

2、2016年5月5日召开学校章程建设推进会议,启动了为期两年的学校章程建设工作。5月17日召开学校章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审核小组工作会议。在7月5日县教育局下发的《关于2016年中小学暑假工作安排的通知》(彰教字[2016]40号)中特别对学校章程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在9月1日县教育局又专门下发了通知,对各学校的章程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9月30日县教育局再次召开学校章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审核小组工作会议,研究章程审核阶段的具体工作标准、程序,同时,要求各股室对待学校章程建设工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重视。在具体工作中,股室负责人全力支持,积极配合。从10月8日到11月初对各学校的章程进行集中审核,抽调党办、人事、计财、安全各1人,普教2人负责部门方面业务内容审核,以学校为单位形成审核材料, 11月2日县教育局把审核后的《学校章程建设指导意见》、《学校章程审核意见表》及审核后的《章程》分别返回给各学校。11月份,各学校根据县教育局的《学校章程建设指导意见》以及审核出来的问题进行再次修改。在12月6日县教育局下发通知,要求各学校在寒假前召开学校教职工大会,表决通过《学校章程》,要求学校同县教育局工会请示,召开教职工大会。表决通过后的《学校章程》上报县教育局备案。

3、把市教育局《关于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课程计划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的通知》下发到全县中小学。5月17日深入彰武县实验小学、彰武县第二初级中学、冯家九年制学校、章古台九年制学校检查义务教育学校课程计划落实情况。9月份把市教育局的《关于部分教育学校课程计划落实情况抽查结果的通报》下发到全县中小学。5月25日参加市教育局学籍工作会议,开展清理义务教育九年级学生学籍工作,9月份为新生注册电子化学籍,建立纸质学籍。

4、为提高在校学生自觉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发生,促进校园安全和在校学生人身安全,2016年9月,县人民检察院与教育局联合组织为期三年的“法治进校园”巡讲活动。文件下发全县各学校,11月23日在县电影院举办“彰武县法治进校园巡讲活动启动仪式”。11月16日彰武县中小学代表队在市教育局参加法制知识竞赛,并获得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12月份组织评选、推荐县、市新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班级。

5、加强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管理工作,5月5日县教育局专门下发了彰教字[2016]17号文件,对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严格按照各学校当前学籍人数征订教材。9月1日开学后对全县义务教育学校的教材的发放情况进行审核,调整差别,调配保证学生免费教材的使用。在9月末回收学校多余教材,2016年仅小学一年级教材多余121套。

6、5月15日召开2016年中考招生工作会议、保送生工作会议、普教单独毕业学生考试工作会议。在会议上共强调了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2016年中考报名工作;二是2016年计算机网上评卷考生考前培训工作;三是加强考风考纪教育;四是2016年保送生报名工作;五是2016年普教单独毕业学生考试工作。会议上下发了《关于印发彰武县2016年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意见的通知》(彰教字[2016]27号)、《关于印发2016年阜新市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彰武县高级中学保送生录取办法的通知》(彰教字[2016] 29号)。阜新市三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面向彰武县招收保送生5人,其中:阜新市高级中学2人,阜新市实验中学2人,阜新市海州高中1人,保送生不占定向指标。彰武县高级中学在全县范围内招收保送生50人。2016年初升高考生报名2021人。录取工作实行考前录取保送生;在统一中考后提前批次录取跨地区辽宁省优质高中招生;第一批次录取彰武县高中考生;第二批次录取彰武县一般高中考生。2016年报考志愿共15所学校,其中阜新市直属3所及沈阳经济区其它三个市7所省级示范性高中面向彰武县共招收45名公费生(含有5名保送生)。2016年普通高中招生1510人。其中,彰武县高级中学招生1050人(含50名保送生),分数线为370.45分;二高中招生360人;蒙高中招生100人。彰武县职教中心招生400人。2016年中考总分为505分。7月7日初中升学考试成绩,在480分以上考生有31名。5月21、22日单独毕业考生统一时间考试。2016年普教单独毕业考生共涉及14所学校548人。

7、9月份开学后,开展中小学生、教学班级统计,初中毕业生去向统计,留守儿童档案完善、充实,留守儿童统计等工作。通过学校的工作计划、课程表、作息时间表了解学校的工作情况,严格审查学校课程开设情况,特别是地方课程的开设情况。

8、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①典型示范,引领课改。

继续以实验点校为引领,骨干学校为辐射,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彰武县第三初级中学、实验小学、第二小学为我县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点校中的先进典型,学校各有特色。

彰武县三中是首批参加课改实验的学校,是辽宁省课堂教学改革示范校,阜新市课改示范校实验点校,是阜新市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会成员单位。今年5月20日成功举办了名优教师走进课改示范校研修活动。

彰武县实验小学今年申报辽宁省课改示范校,学校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部分教师到阜蒙县实验小学交流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学习先进做法。11月9日成功举办了课堂教学开放日活动。在教育精准扶贫活动中,同帮扶农村学校结对子,把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做法和经验传送到农村学校,帮助农村学校培训教师。

彰武县第二小学深入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校本课程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组织部分领导、教师去沈阳市大东区辽沈路第二小学学习考察,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②开展“三名工程”,推动课改。

开展“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开展。2016年3月15日,全县有29名教师入选阜新市“教师教育工程”名优教师评选结果,其中模范教师1人,名师6人,学科带头人14人,优秀班主任8人。彰武县第三初级中学校长温国忠入选辽宁省名校长。彰武县名校评选活动正在开展中。

在实践中通过校长岗位交流、教师支教等形式,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推广到农村学校,全面推进我县课堂教学改革健康开展。

第5篇: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范文

各位委员、同志们:

本次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是听取和审议全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的有关报告,这是本届人大常委会的第一次专题审议。市人大常委会对此非常重视,从2月份开始就成立调研小组,制订调研方案,深入地开展调研工作。纵观整个调研过程,有三个特点:一是调研内容具有广泛性。既有职业院校,也有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职工培训,既涉及到职业教育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问题,也具体涉及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和培养模式等;二是调研对象具有代表性。调研组先后赴缙云、云和、景宁、遂昌、松阳等地,走访了10多所学校和5家企业,从而较客观全面地反映出我市职业教育的不同层面的基本状况;三是调研手段具有多样性。调研采取听取工作报告、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实地查看等多种形式,并赴发达地区考察,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可以说,这次调研工作深入、细致、扎实,不仅为本次会议审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为以后常委会的调研工作做出了示范。

应该说,撤地设市以来,我市的职业教育发展总体是良好的。无论是政府的工作报告、人大的调研报告,还是各位委员和同志们的审议发言,对取得的成绩都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当然,我市的职业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既有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投入不足等“硬件”方面的问题,也有办学理念陈旧、管理方式落后、教学质量不高等“软件”方面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现有的教育模式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问题。刚才各位委员和同志们在审议中,对我市职业教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有价值、针对性强的建议意见,希望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本次会议通过的审议意见,结合大家在审议中提出的意见建议,认真做好整改落实工作,推动我市职业教育工作又快又好发展。

借此机会,我就职业教育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形成共识,切实增强抓好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三市并举”战略、提高我市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在实施“三市并举”战略中,特别是在我市快速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过程中,需要一大批掌握实用科技知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技术工人和一线劳动者。我市水阁的工业图区逐步建成投产后,招工难的矛盾已逐步凸现出来。“民工荒”实质上是“技工荒”。这既给我市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看到这是职业技术教育的良好发展机遇。我们必须从源头抓起,更加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为增强我市的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些都有赖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就必须加强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技术院校的培养、通过农民实用技能培训、通过化技校、农民夜校等途径,促进“农科教”结合,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谋生本领。对我市这样欠发达地区而言,现在多招一名职技校的学生,将来就能减少一个贫困户,增加一个小康家庭。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当前,我市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而就业是关系民生和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目前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一方面大量闲散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不能充分就业,另一方面企业却招不到有用的技术人才,特别是技能型工人严重不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把人口就业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发展现实的先进生产力,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就是抓社会稳定。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说普通高等教育是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为主,那么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主,两者之间只有方向不同,而没有贵贱之分。我们必须消除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的思想,树立只要有一技之长、受市场所欢迎的人都是人才的理念,要通过教育制度改革,让所有人都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让各种类型的人才都有用武之地。这次我们到深圳大芬村就充分地感受到这一点,那些画家、画工也许数理化功底并不深、学历并不高,但是他们却很有艺术天赋和经营头脑,这些就是我们需要的人才。

总之,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教的观念,自觉把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我市职业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努力发展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融公益性与产业性为一体,是教育体系中最富活力、最可深化改革的领域。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在改革中找出路,在创新中求发展。

要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进一步转变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在促进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上下功夫。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政府要从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办学目标要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职业教育的自身规律,加快建立和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要强化政府的统筹管理职能,进一步统筹规划、统筹办学、统筹资源,对学校和专业的设置进行合理配置,通过资源整合把优势做强、把强势做优。要加快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或资助职业教育,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着力在提升内涵、办出特色上下功夫。职业教育本身与经济社会有着最紧密、最直接和最广泛的联系。要主动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坚持面向市场、贴近经济,深入研究市场需求。要以办企业的理念来办职业教育,切实搞好市场调查研究,预测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要按照就业需求配置教学资源,从本市最需要最紧缺的人才需求出发,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训和证书制度,使受训者达到“一证在手、一技在身”,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更多有用的人才。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养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尤其要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培训,促进他们尽快地转产转业。

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改革职业教育院校的培养途径和教学方法,着力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就业率上下功夫。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由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向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由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专业知识水平向重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转变。要坚持育人为本,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要发挥优势,创造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主线,以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为重点,全面推进学科体系改革,鼓励各个学校形成各自的特色专业、品牌专业。要切实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持证上岗,加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力度,建立鉴定、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开展政工师、技工师职称评定工作。加强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标准的沟通与衔接,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在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的作用,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考核。要建立和完善就业推荐指导机制和信息交换平台,为广大职技校毕业生和经培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牵线搭桥,提高实际就业率。

三、加强领导,齐心协力,不断开创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要切实把职业教育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市政府要象重视经济工作那样重视职业教育,象抓经济工作那样抓职业教育。要做好规划,制定措施,及时督查,及时研究解决制约和影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改进服务,为职业教育发展出谋划策,多办实事,真正形成支持、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要依法推进全市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有关发展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加大教育执法力度,提高依法办学水平。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督导检查,整顿和规范办学秩序,坚决纠正各种违法违规现象,保障职业教育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要努力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完善职业教育的投入机制,确保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经费逐年增长。要重点支持骨干院校、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扶持农村职业教育,在加快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积极实施职业教育扶贫计划。要积极利用金融、税收、社会捐助和市场化的手段,筹措职业教育经费,改革职业教育收费制度,使收费更加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要完善职业教育管理办法,保障职业技术院校办学的自。

第6篇: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现状;问题分析;对策建议

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文革”十年停滞不前的冰河期后,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为标志,正式拉开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序幕,经过20多年的创新实践,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取得了飞跃的进步,但其中也存在着管理观念较为落后、计划体制束缚等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去行政化呼声高涨之时,尤有必要来探讨一下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促使高校职能衍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一方面是近些年来高校扩招,不仅表现在高校数量的攀升,更突出表现在大多数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收的学生逐年增多。另一方面,体现在学校职能的转变。以往,学校作为一个管理者,制定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履行行政职能,与学生的关系仅仅是简单的单向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现在,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这一职能发生变化,在大众化趋势下,高校向学生收取费用,提供教育教学服务,此时高校的职能更多的是表现为提供知识教育及技能培训的职能。相对来说,现在高校的职能更多的是服务职能而不是行政职能,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较以往更具相互性,是更为复杂的双向关系,而非从前简单单向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作为高校内部体制改革支撑平台的管理体制改革,其目标有两个:一是按精简效能原则进行管理组织本体改革;二是以实现主体改革为目标,以学术管理为特征的配套改革。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为标志,分别经历了1985—1993年的试点阶段,1993—1997年的改革阶段及1997年至今的不断深化阶段。从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历程来看,伴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渡,最先起步且效果显著的改革是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而涉及面最广的改革是人事与分配制度的改革,但就目前改革的情形来看,这一改革难度较大,进展较慢,还需经历一段漫长的改革阶段。

(三)高校去行政化议题呼吁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当前在社会上最受热议的是高校“去行政化”,如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产业规划研究所所长姚华松所言,现在的国内高校,但凡有水平的、知名的教授,多选择了“从政”。其结果是,“行政”助了他一臂之力,“行政”也毁了他的学术生涯。这或许是为什么我们鲜有国际上领先的大学者的真正原因。这种旨在让学术回归的教育改革方向,能否迎来一个尊重学术、摒弃“官味”、教授治学的新时代?这直接引发了社会各界展开议论与深思,也直接呼吁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

事实上,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实质上是两个问题:一是解决如何促进大学的社会化问题,以形成大学和社会之间的有效互动机制,二是解决大学自身发展与其服务社会的目的间的冲突问题。这两个问题,我们还没能找到有效解决之道。

二、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改革或从其职能的变化,或从其内部制度的创新,乃至当前议论颇热的高校去行政化等而言可谓是取得了飞跃的进步,但总体来说,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仍然存在有待提升的地方。

(一)高校教育管理的观念仍然较为落后。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教育管理理念仍处于传统阶段,管理主要依据传统经验和惯例,未能深入改革教育管理,不能与时俱进。在管理方法上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管理上的循规蹈矩,遵循传统,不能灵活变通,在教育管理和改革上缺乏大胆创新的勇气,其结果是导致一些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及其改革受阻,这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相违背,致使其无法满足当前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二)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受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主要表现为教育管理体制结构繁冗、时效性不足、办学主体单一等。在教育管理体制上的繁冗,不利于管理工作的进行及信息的传递,因此,时效性问题成为众多高校在教育管理形式上的诟病。一些高校存在着内部管理体系较为复杂,行政人员过多,导致学校内部管理滞后,管理的方式方法及内容往往仅触及形式和表面,这也决定了高校教育管理未能深入实质的现状,因而也无法从本质上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不能充分发挥教育管理的作用。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办学主体主要是以政府为主,较为单一,社会参与不多,竞争力不足,难以调动起高校自身的办学积极性和活力,结果往往是高投资低效益。

(三)传统的价值观与伴随社会发展的新潮价值观碰撞冲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取向具有深刻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飞速传播,社会意识形态空前开放,极大程度促进思想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使得学校德育权威受到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位受到威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教育管理的难度。

此外,由于学校教育还具有商业属性,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部分高校为了顺利招生及扩招,对教学的专业设置及授课内容等,偏重科学看重结果,忽视人文轻视过程,欠缺人文气息。一些学校教学评价标准单一,对评价的改进及发展不够重视,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再加上越来越浓厚的教育管理行政化作风,都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管理质量,并往往导致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冲突等不和谐情况。

三、关于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几点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战略期,高校承担着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大量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任。然而由于我国教育管理本身存在的问题,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发展受限,追于现实需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效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应当化危机为契机,通过解开教育管理体制的束缚,大胆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建设和谐的教育管理模式,以寻求自身的发展,从而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一)大胆创新高校教育管理理念。伴随各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师资、管理体制和教学质量等越来越成为限制高校自身发展的障碍。不懂得推陈出新,不注重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结果只会使高校自身内部管理体系的各环节不能很好的适应外界条件的发展,学校的管理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对高校来说,这无疑是自我禁锢,不利于自身的持续良好发展。只有大胆突破,勇于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质人才,才能使自身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教育管理上要注重创新,敢于创新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

在管理方式上,要推行民主,让教职工与学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根本,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提升教师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地位,以真正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同时,要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指学校教学方式及设备的创新、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及学校管理手段的创新。高校承担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应在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基础上,学习吸收创新的高校教育管理理念。

(二)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从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来看,毫无疑问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及其不断深化迫在眉睫,否则,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将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相对于社会的进步而言不进反退,不断落后。对于高校教育本身来说,将错失良好的发展机遇,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性瓶颈,阻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最终导致高校无法培养大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应把握时机,对其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笔者认为,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是简化高校行政管理结构,因为日益发展的信息化管理技术有助于实现高校内部行政管理结构的简化,而一个简化了的行政机构往往更有利于其自身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对于政府来说,应当转变其对高校教育进行管理的模式,授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让高校在自身教学管理工作和招生工作等方面拥有足够的决策权,使之能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实际需求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各项工作计划,这样才能使高校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提高办学效益。

第7篇: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范文

【关键词】MOOC;高等教育;混合式教学;教学评估;学习效果

1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的数据分析报告

2015年我校针对参加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试点的班级进行了数据分析总结。学生的在线成绩通过率达到90%,综合成绩通过率达到95%。其中优秀和良好以上成绩占到71%以上,表现均优于传统教学班级。并且通过问卷对全体参加试点的同学进行了测评。从基于MOOC混合式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93%的学生支持MOOC混合式教学方式课程改革,85%的学生总体对于这门课改革的评价较好,但师生互动和线上交流尚需进一步加强。学生拓展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积极性方面提升状况较好;课程教学内容总体难易程度适中较为合理。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学生认为MOOC混合式教学方式能更好地运用了网络、新媒体等工具,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的时间安排更加自由,增加了学生学习时间的投入,有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方式;但亟待加强的是课堂互动,线上交流、学习问题的反馈、教师提供的学习帮助、考核方式、大规模开放在线交互学习网络的支持等。

从选课动机和学习方式上来看,学生选择MOOC的主要原因是对MOOC学习模式的认可,认为MOOC学习和传统课堂学习两者相比,学习自由度高、名校资源、碎片化时间的充分利用、互动合作等学习方式的运用。学生认为选择MOOC混合式教学方式以后,扩展了知识,增加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得了本校相应课程的学分,增加了学习兴趣。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方式上更建议学习环境中应用互联网打破时空的局限,学习行为上适应个性化、碎片化、快餐式变化,教学模式上翻转课堂互动合作等方法的运用等等。

从学生的学习行为上来看,以下几方面表现较好。首先,学生在课程学习开始前会先确认上课时间是否与学校课程学习时间冲突,为完成考试和作业,会主动寻找或学习其他学习资料,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准备和复习,会有计划的安排每门课的学习时间,总是第一时间内完成任务和课后作业,在观看和阅读学习资料时会做笔记,并标记重点。但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提高,学习前下载课程视频和资料还有待加强,讨论区提问或解答问题积极度不够,教师推荐的课外阅读资料阅读较少等。

从学生得到的学习支持上来看,在课程平台,教师和学习伙伴会及时的解决所遇到的知识性问题和技术性问题,学生在非课程平台获得的学习帮助较多。学生建议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网上交流讨论,形成更加活跃的网上学习环境。

从学生的学习体会上来看,86.8%的人群认为MOOC是一个很好的网络选择,操作过程很容易,很乐意将MOOC推荐给他人,对自己有帮助,决定继续使用。84%的人群认为MOOC提供的课程质量都比较高,平台使用很容易学习掌握,MOOC课程考核方式很合理。

从学习预期和教学效果上来看,在对课程的看法,课程的有用程度、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上,学生多选择看法发生了改变,并且有积极影响,较之前更认为这不仅是一门思政课,而且有严密的理论体系,从侧面说明了学生对教学改革和课程价值的认可。

从课程内容评价来看,课程教学内容总体难易程度适中较为合理。线下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线上教学内容进度配合的较好,认为线下老师的课堂教学对线上MOOC教学内容构成了不可替代的补充知识。但授课内容有待改进,学生认为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内容存在部分重复,建议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两个课堂内容要有一定关联性,相互联系更为紧密,进度配合更好,提供更有效的知识补充。

从教学方法分析来看,81%的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MOOC学习模式,93%的学生接受目前这种基于在线教育的MOOC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更好地运用了网络、新媒体等工具,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的时间安排更加自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时间投入,有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认为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方式;学生认为这种基于在线教育的MOOC混合式教学方式对自己有帮助,扩展了知识,增加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获得了本校相应课程的学分,还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86.5%的人群认为线下教学对他的帮助重要,线下老师的课堂教学对线上MOOC教学内容构成了不可替代的补充知识。获得了扩展性的知识和自主表达的机会,80.4%的人群认为积极性有较大提高。84.6%的人群认为课程改革较为满意,其中21.2%的学生认为非常满意。

从教学建议上来看,93%的学生支持MOOC混合式教学方式课程改革,学生对教学方面的改进建议主要是“增加师生互动”、“线上交流”、“加大教师提供学习帮助的力度”、“教师提供更多学习材料”、“增加讨论课数量”。在教学方式改革中,建议支持MOOC混合式教学,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工具进行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学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和兴趣,既非完全线上自主学习,更非传统教学,仅4.7%的学生支持传统教学方式。

2 慕课混合式教学的亮点

首先,三亚学院大胆探索校内校外联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MOOC教学手段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普及。在传统教育模式中,作为地处边陲的三亚学院学生要想分享到清华大学的一流教学资源几乎不可能的,即便有机会邀请相关专家讲学成本较高且收益学生规模有限。但通过MOOC平台的学习实现了在不占用现有有限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大规模的学生收益。

其次,线上线下有机衔接和补充。我们形式上既要完成了教学任务,实质上还完成了教学目标。言教和身教融合,从教学走向教育,三亚学院一直在思考怎么能够在做的过程中达到育人的目标。

最后,教学改革发挥了两个积极性,体现了良好的效果,进一步解放和增加我们教师的发展交流,进一步解放和增强学生的能力。海大教务处处长张云阁说:“三亚学院改革为海大改革做了探索”,并表示线下教学更应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 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首先,线上线下精神塑造和价值引导的关系。老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学生学习评价公正性的关系。教材和理论知识点总体关系。

第8篇: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范文

2011年,他从教育部到基层出任中南大学的校长,从事微观高教改革与管理工作。张尧学校长既拥有宏观高教改革的经验,又有微观高教改革的经历,这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中是不多的。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担负着新一届参政议政的历史责任,完成这些历史责任最根本的是提高全体代表和委员参政议政的水平和能力,关键是做一个合格的学习型的代表、委员。张尧学校长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两会”召开前夕,本刊记者对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院士就怎样做好一名学习型委员,以及中南大学高教改革等话题进行了深度访谈和交流。

记者:张校长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刊的采访!首先,作为新一届全国政协教育界委员的杰出代表,您有哪些感受?

张尧学:作为一名新委员,我想首先是要好好学习,学习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这包括向老的委员们学习、从历史经验中学习和通过调查研究学习等方面。特别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和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人民疾苦、关心群众的问题,通过政协,及时、真实、准确地向党和政府反映社情民意,对群众关注和集中反映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做一名称职的政协委员。

作为中南大学校长,我要进一步推进校内改革,以改革求发展,以发展促改革。我们要在十精神指引下,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系统推进人事制度、本科教学、科研体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和医学教育等在内的系列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尽早实现把我校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

记者:作为新一届政协委员您最关心的问题有哪些?

张尧学:党的十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制度和道路。明确了“五位一体、四化同步”的总布局和建设思路。如何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前面的道路还非常艰巨。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深入地思考问题,不断深化改革。

作为教育界的委员,我最关注的问题有:一是大学如何加强和推进自身的改革,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二是大学怎样和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以及生态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为国家和地方服务?三是国家和地方各界应如何看待大学,怎样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和环境?四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如何为人民提供教育资源相对公平的中小学教育?这些问题我觉得都有许多需要改革的地方。

另外,我也关心环境问题,例如PM2.5问题,重金属污染问题等。

记者:新时期党和政府对人民政协参政议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协委员是地位、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社会责任,那么作为新一届的政协委员,您将如何履行职责?

张尧学:做一个合格的政协委员,既要有参政议政的热情,又要有参政议政的能力。因此,我要认真学习包括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党的十报告等重要文献、精神,积极关心国家大事,主动关注媒体动态,踊跃参加各种形势报告会、情况通报会、专题讲座、委员培训等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切实提高自身主动依法履职的能力。

我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我将以中南大学为样本,把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带到政协会议上去,结合本职工作,切实履行好委员职责。

作为教育界委员,我将充分利用参政议政这个平台开展调查研究,就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仔细筛选,认真听取高校有关师生代表的心声,广泛征求业内专家的建议,形成选题深入、调研广泛、分析透彻、建议可行的高质量提案,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记者:过去一年里,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中南大学校内改革得到了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请您谈谈主要经验和体会有哪些?

张尧学:首先,改革的首要问题是师生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国内高校的短板主要在价值观的判断、价值分析方法及标准上。我们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办学路子,就要把大学价值分析、价值判断的标准放在首要位置。教育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学会价值分析及分析方法、价值判断的标准。我们要通过这种教育,体现学生自己的尊严。这种尊严,不仅体现在学生毕业工作后拿的工资有尊严,还应该让他们在学校就拥有尊严。学生觉得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有自由的思想,能自由地讨论,他们的声音也能够得到响应、回应。这种价值观的培养,不仅仅靠言语、理论上的传递,更要靠所有的老师、管理人员一点一滴去做,甚至整个大学的一草一木,都要去影响、去渗透,直到他们的血液中。学生在学校受到熏陶,当他走出社会,能够终身受益。

改革中最难的是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改革不可能不碰到困难,改革中遭遇问题、出现问题,是发展的必然规律,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应对。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部分年龄较大的讲师,已评上教授的年轻教师,以及部分年龄较大又没有课题的教师,他们的压力就比较大。这种压力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来解决,同时学校采取系列措施。如:从2013年开始,学校每年会拿出1000万元经费来扶持这部分人,给他们1~2年的时间过渡,帮助他们在科研上立起来。

其次,改革顺利推进的基础是赢得了师生的理解和支持。改革往往是利益的再分配,总会损害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学校的此次改革,不动存量,只在增量上进行调整。在保持既有利益不变的基础上,根据教职工的工作业绩和绩效,通过涨工资、涨津贴的办法,来决定增量的多少,用增量来激发活力。

从教师角度来看,改革就是要让教师生活得更加幸福,为他们提供更宽松的环境,更好地去做学术、做学问;从学校角度来看,改革就是要使学校朝着“有特色高水平的一流大学”的目标发展;从服务地方角度来看,改革就是要把大学的科技知识转化成科技成果,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从学生角度来看,改革就是努力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得到更好的照顾。学校改革,是在大家取得较多共识的基础上推进,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实施,确保稳中求进。改革采取的是放权的方法。学校把权利下放到二级学院,让二级学院在人事制度、津贴分配、学科设置、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人才引进、研究生录取,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拥有更多自,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再次,改革有序推进的保障是制定了成系统的改革方案。改革本科教学,确保本科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学生受教育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首先,落实教授、副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制度,教学水平有了一个强制性提高。目前,除外语、体育等少数专业,本科生专业课已全部由教授、副教授上课。其次,实验室逐步全天候开放,向学生提供了更多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2012年,学校在原有教学经费的基础上,增加1.4亿元专门用于本科生的实验、实习课程。第三,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2012年,学校专门出资4千万元给教室安装了空调,并对食堂、学生宿舍进行了改造。2013年,学校还将对4栋学生宿舍进行改造。让学生在中南大学享受更好的教育的愿望正在一步步实现。2012年,学校入选了“中国百强企业最爱的10所高校”。

改革科研管理,在推进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制度的同时,确保学校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2012年,在有色金属行业经济不太景气的背景下,学校科研经费增长了近10%,获得了8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励,论文数量比往年有所增加。比如SCI论文,已列全国高校第6位,在全球500强里排54位,在中国52家入选机构里排第6位。

改革人事制度,关注青年人才成长,为学校的发展储备优秀人才。为给青年教师“松绑”,给他们时间、空间,让他们专心专意地做研究,以便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学校制定了“讲师不上课”的规定。从2012年开始,学校分别给进校的理工科、文科青年教师每人提供20万元、15万元科研启动费,同时另提供相应的安家费。学校为青年教师的职称晋升提供绿色通道,每年单列5~10个指标,让优秀青年人才有上升的机会。学校还为青年教师提供提升管理能力的平台,在一些较大的二级学院增设一个副院长岗位,让青年教师学习做些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能力。2012年,学校已选拔6位青年教师担任相应二级学院的副院长。

改革管理模式,管理重心下移,权力下放,探索教授治校、教授治院的管理新模式。学校制定整体规则,学院制定实施细则。在操作层面上,扩大了教授委员会的职责和权限。同时规定,教授委员会的成员任期不得超过两年,且决策过程完全公开。这样的管理方式可能更符合学科、学院和高校的发展规律。

改革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博导和硕导资格遴选、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博士生招生计划分配、医学研究生教育等方面的改革,都在改思路、给平台,发挥着激发活力的作用。

第9篇: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范文

一、考察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试验的情况

1. 法国开展“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的背景

“动手做”是一种由美国科学家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旨在使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体现其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活动在美国已经开展了十多年。1992年,法国学者、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乔治·夏帕克先生倡导在法国开展这项科学教育改革,1996年法国引入这个项目,命名为“LA MAIN A L? PATE”,由法国科学院付诸实施,由于法兰西科学院在法国的崇高地位,实验得到许多单位的协作支持,目前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已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实验网络。

2. 参观的情况

活动的过程 在Troyes市的一所小学,我们观摩了三年级学生的一个“动手做”教学活动,主题是“观察并讨论容器中不同温度的水的流动”。全班约20余个学生,分为4组,整个活动大致分为六个步骤: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向全班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并不评判学生看法的对与否,只是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和讨论)、小组讨论、分组实验(自主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法,提供有颜色的冰块、热水、大小不同的塑料和玻璃容器等)、学生书面总结(包括设计的实验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实验结果。时间约两个小时,在两个教室进行。学生积极参与全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基本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乔治·夏帕克先生在分析这个活动时强调,“动手做”教学活动不应拘泥于教学形式,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而不是挑剔学生做错了什么;不应只提问优秀学生,要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这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方法,特别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民主、合作的思想。

社区资源中心 在 Bully市,为支持“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专门建立了社区资源中心,中心工作强调社区成员的广泛参与,教育学院的教师、大学生、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家长轮流到中心担任辅导员。社区的学生、儿童可以到中心参加以科技为主的活动,该中心分为四个活动组:①机械制作组,利用Lego和其他材料设计组装各种机械;②小记者采访、摄影和报道组,他们写介绍产品的报道、摄影,向社区宣传;③制作光盘组,学生们在辅导员指导下将新产品的设计、组装、运转等过程摄制下来,并制作成光盘;④出版电子刊物等。必要的经费由社区支持。该中心坐落在老矿区,中心的活动不仅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条件,同时,中心也成为凝聚社区成员,传播科学和文化的基地。

材料、资源与工具箱 “动手做”教学活动所用的材料、资源是多样化的,其中许多是利用生活日常用品或市场上可买到的材料,也有学校常用的教学仪器。在Areines地区的一所乡村小学,利用学校的边角地,建成小植物园,除温度计外,其它材料主要是利用废旧物品,学生还自己发酵肥料。另外,也有一些大学根据“动手做”科学教育的主题,开发了专用工具箱,供学校使用。如法国南特矿业学校开发了14个主题的专用工具箱,作为教具供学校选购。

教学组织 我们观摩的小学和幼儿园教学活动,基本采取小班(20余名学生)、分组(4~5人)的教学组织形式,幼儿园活动的内容主要围绕儿童生活选取主题,小学生活动的内容主要围绕小学科学教学大纲选取主题。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引导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动手实践,都能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每个学生的自信,特别关心有困难的学生;强调要重视学习科学方法,而不是知识的多少,活动也不拘泥于一节课时间。

大学对参与这项改革的态度与做法 参观法国南特矿业学校时,校长向我们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小学教育对大学教育有重要的影响,对学生的科学启蒙,特别是创造性和敏感度的培养,不能从大学开始,而应从小就开始。他认为真理并不取决于讲话人的身份或年龄,儿童提出的问题,有时成年人很难回答,回答这样的问题,本身也是学习,南特矿业学校参与“动手做”项目,可以启发大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南特矿业学校每年有十分之一的学生参加“动手做”教学改革试验活动,同时还有四位教师组织这项活动。

小学校长、教师的反映 Areines市参加“动手做”教学改革实验的小学校长、教师反映,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公民性增强,学会合作与守法;好奇心增大,科学知识面较广;学会了观察、研究、分析的科学方法;表达能力,特别是孩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明显提高;四年级以后的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能从多维度考虑问题。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师过去是无所不知的大师,现在成为陪同学生发现问题的教练。

二、“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试验的组织

1. 科学家的参与

法国科学院是“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的倡导者,在动员、组织科学家和动员大学参与科学教育改革试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推动改革试验,法国科学院专门成立了“动手做”研究组,科学家们担任辅导教师、支持教师工作。但科学家明确意识到他们不能替代教师。一些科学家有固定联系的小学、幼儿园,他们经常到学校去研究问题,培训教师。同时,科学家与“动手做”网站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解答教师在实践中提出的问题。

2. 科学界和教育界相互合作

在开展“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实验时,科学界、大学与教育部门建立了协作关系,教育督学、教育顾问、教育培训中心、科学普及人员、科学家、研究员、工程师、科技大学学生、工程师学校学生、学生家长等直接参与幼儿园和小学的试验。法国许多大学和工程师学校的教师、科技人员,帮助小学教师设计“动手做”的主题、实验方案,帮助制作教学设备,动员学生利用假期、社会服务或实习的时间,参加“动手做”教学改革实验。在各方的支持和参与下,5年间已在约4000个学校推广,在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引起极大的反响。

3. 法国教育部的措施

1999年10月,法国教育部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一项目。2000年6月,法国教育部借鉴“动手做”积累的经验,制订了小学科学教育革新计划,并把该活动作为教育革新计划的创新部分,要求每个省都有学校进行科学教育实验。实验可以包含“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的内容,也可以有别的内容,实验方法、形式可以多样,但实验目的应该体现“动手做”的指导思想。为此,教育部成立国家科学教育改革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法国大区代表、省代表、科学家和“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实验的代表,委员会负责提出科学教育改革的建议和方案,国家决定后,投入经费,予以推行。法国教育部准备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建立100个资源中心,为推进科学教育改革提供条件。

4. 教师培养与培训

法国中小学教师的培养与我国略有不同,要获得中小学教师的职位,在一般大学学习三年获得学士学位后,必须在教育学院继续学习两年,中小学教师没有学历的差别。我们参观的Aube省教育学院,为推动“动手做”教学改革实验,每个系的课程都安排了关于“动手做”科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一般安排50课时,个别系安排80课时,学生实习也要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教育学院同时承担本省参与“动手做”教学改革实验的小学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

5. 建立网站

①1998年4月,在国家教学研究所(INRP)和法国科学研究院的主持下,在教育部城市司和技术司的支持下,建立起一个促进和辅助开发“动手做”项目的网站,该网站主要为帮助教师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该网站分三个部分:

一个有关“动手做”工程的“信息网络”;

一个提供“动手做”课堂活动、科技文献和教学资料的“资源中心”;

一个教师与科学家进行交流的“交流网络”。

在“动手做”网站上,还设计了一个思考和交流的园地,为学校进行“动手做”活动提供各方面的建议。任何人都可以免费注册使用、接受信息、参加交流。

②为了促进科学家与教育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动手做”研究组从1998年建立了一个英特网上可查询的电子网络情报系统,该系统可以帮助教师,就教学进程和辅助工具进行对话和交流。该系统分三个部分:

科技咨询网

这个网络在不断扩大,有数十位科学家和工程师为教师提供支持。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为教师提供科技知识咨询,回答教师们在备课或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从提出问题到获得答案一般在48小时之内。

培训教学网络

该网络由培训人员和教学人员组成,他们都是某个学科的专家,被请来帮助教师解决实验准备阶段或实验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动手做”网站

该网站由全国网和省级网组成。省级网主要介绍本省教学资源及有关教学情况,另有一个地区记事本(由全国网管理),可以交流每个省开展的“动手做”活动,各地的通讯员可以随时更新网上内容。

三、参加“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研讨会

1. 中方代表与法国科学院的科学家、法国教育部官员、小学教师、网络专家对“动手做”科学教育实验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互相介绍了两国的基础教育的情况。

韦钰副部长全面介绍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情况;朱慕菊副司长介绍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情况;华东师范大学季湄教授介绍了中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基本情况;南京师范大学郝京华副教授介绍了中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情况。

法国科学院Lena先生介绍了法国科学教育改革情况。从1902年起,法国小学一直忽视科学教育,1995年开始“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实验时,法国只有10%的小学设科学课,1996年有344个班开始实验,1999年扩大到4000个班。由于现有教师的4/5在大学里接受的是文科教育,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小学教师对开展科学教育的担心和害怕,因此做好教师培训非常重要。他认为,法国小学现有30万个班,如果有半数以上的班,学生每两周用1个小时参加活动并有记录,就可以认为“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C.B女士介绍了“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的十大原则和组织“动手做”教学活动的要求。一般若干个星期内围绕同一个主题开展活动,一个主题要用尽量少的概念,而选中的概念要有较广的应用范围,以便使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广泛的试验或体验来建立概念;每个活动一般分为展示与提出问题、不断进行提高准确度的试验、总结和归纳三个阶段。关于对“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估,涉及到对学生的知识面、能力和行为的全面评估,目前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尚没有突破。

法国教育部总督学Hussenet先生介绍了法国分30个大区管理教育的体制、以及法国基础教育的学制,阐述了对"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试验的看法,他认为“动手做”教育改革试验不是单纯技术性的活动,它将会促进儿童抽象思维的发展。通过大范围的调查比较,已看到参加试验的儿童在科学知识学习、母语学习和与社会接触等方面都显示出优势。因此法国教育部决定在法国进行科学教育改革,制定了“小学科学教育革新计划”,准备从2001年开始在法国推进。该计划大量吸收了“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试验的思维和成果。

韦钰副部长认为“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试验吸引了大学教师和学生,吸引了家长,为幼儿园和小学教育注入了活动;通过科学实践,使小学生具有探索的行为和态度,能正确看待失败,学会共同讨论,有利于小学生交往和语言发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法国开展的“LA MAIN A LA PATE”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充满了活力。

2. 研讨会对“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试验中科学家的作用、教师的培训和资源等三个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双方共同认为:

科学界的参与对“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的启动和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法国教育部长已换了几届,但由于法国科学院的介入,试验一直坚持并发展着。中国科学院要向法国同行学习,要有有权威的科学家带头,形成多样地广泛参与基础教育的改革,不一定局限于“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试验。科学家可以更多地与中小学校、教师联系,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学校和教师,但不能代替教师。

开展“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实试验,培训教师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培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讲座、书籍、光盘与网上交流;也可组织观摩教学活动,使教师认识并理解“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实验的十大原则;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方法,学会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做”活动。培训工作还应寻求科学界全方位的支持,如科学家撰写科普读物,设立专题网页等;培训还要有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与领导,可依托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教研室开展脱产或不脱产的培训。

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开展“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试验的必要条件。鼓励教师根据当地实际,发挥创造性,自主开发适合当地幼儿园、小学的“动手做”内容;建立可共享的资源中心,以提高效益,促进教学交流,有利于学生学会与社会接触;通过建立专题网站,可以提出问题,交流经验,寻求帮助,获得大量的信息与资源,节约大量经费。

四、中法双方对进一步合作达成以下协议

1.共同签署了2000年11月“小学数学与科学教育”北京协议的补充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