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访谈技巧范文

访谈技巧精选(九篇)

访谈技巧

第1篇:访谈技巧范文

我在编辑制作电视访谈节目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主持人的巧妙提问,而被访嘉宾精彩回答的时候,我都会兴奋得从编辑台前跳起来。做电视节目的人常说:做好的节目,先要能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电视访谈节目中的提问技巧是做好访谈节目的重要一环。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绝大多数信息起源于主持人的提问;对同一采访对象的提问方式不同会获得截然不同的效果。善于提问,有利于主持人进行深层次挖掘,有利于节目向深度延伸;反之,就会前功尽弃。因此,做好电视访谈节目,除了做好前期策划以外,关键是一个“问”字,要问得有学问,问得有技巧。

一是要保持平等的心态。电视访谈节目的采访对象,大都是名流权威、专家学者。作为主持人,要与被采访对象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如果面对名流权威人物时。你用一种仰视的心态进行提问,不但不能深入被访者的内心世界,反而让观众觉得平淡无味;如果主持人用平等的心态或是充当对手的方式往往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采访名流权威、大腕明星,记者不妨把问题提得尖锐一些,不要绕圈子,不必遮遮掩掩,简明扼要,一针见血,反而会激起他们的挑战欲望。把访谈引向深入。

我曾做过访谈著名演员杨再葆的一期节目,我要求主持人在访谈的一开始就很尖锐地和他探讨当前演艺界存在的问题,其中也有针对他本人的内容,一下激起了他表达个人见识的欲望,他侃侃而谈,从他扮演《市长》的角色体会,到对当前演艺界问题的看法,节目很快一次录成。事后,他还十分赞赏主持人这种直率、坦诚的提问方式。

二是要智慧地掌控现场。在电视访谈节目中,被采访对象是主角,但在采访过程中,主持人是主角。被采访对象是配角。主持人只有充分掌握了访谈的主动权,通过提问,引导采访对象说出观众最想知道、最感兴趣的事情。主持人必须动脑子,认真思考,依靠智慧发问,用智慧掌握好现场。提问后还要注意认真听被采访对象讲述的内容是否符合观众的需要,有哪些疑问还需要及时补充提问,一定要把被采访对象的谈话进入节目预先设计好的主题;对于被采访对象的即兴发言,只要是对深化节目主题有利的,就不要打断;如果被采访对象谈的内容不太理想,或是对深化主题没有益处的。聪明、智慧的主持人最好不要生硬打断被访者的话头,要抓住被采访对象说话的空隙,随机应变地提出新的问题,把话题引导到围绕主题方面来。记得2006年的夏天,我带一个摄制组在上海一个宾馆采访著名电影作曲家吕其明(电影《铁道游击队》的作曲者),当谈到他父亲为革命牺牲的情景时,老人泪流满面。又情不自禁地讲起父亲的战斗故事,老人越讲越激动,没有停止的迹象,而这些又与我们的节目不相关,我情急之下,向主持人出示提示牌:“问他父亲什么时候安葬在雨花台?”主持人乘老人擦泪的时候。把话题引向了南京雨花台。引出了吕其明为南京雨花台作曲的前后经过,及时完成了采访任务。总之,对于不同的被采访对象,主持人要因人而异,察言观色,以不同的方式发问,或旁敲侧击,以迂为直;或真真假假,假中求真,这样才能出新求异,把被访对象心中你想要的话全都掏出来。

三是策略方式很重要。在现实工作中,也会遇到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对象,不愿接受采访的原因也很多,这时候策略方式很重要。譬如你对他说:我们知道您很忙,但观众喜欢您,您德高望重之类他喜欢听的话,这样一来,他一般不太好意思拒绝。有一次我们要采访安徽籍的著名京剧演员李炳淑,我让制片连续三次和她预约,她都不接受采访。第四次我给她打电话。先说我是看样板戏《龙江颂》长大的,(她是《龙江颂》中女主角江水英的扮演者)然后问她近来身体好吗?和她交流很顺畅,当我提到采访她时,她以身体不好为由第四次拒绝。无奈之下,我向她诉说起做电视的艰难,采访名人的不易,她表示了理解,并说也很想配合采访,只是身体不好,力不从心。我说:我们去车接您。她说:我不能下楼,上不了车。我说:我上楼去背您下来……她沉默了一会,终于答应接受采访,并约好了去接她的时间。当我们赶到她指定的地点时,她已站在那儿等候了。事后,我们才知道,三十多年过去了,她老了,她特别怕上电视,她是想把《龙江颂》中江水英的美好形象永远留在观众的心中。

第2篇:访谈技巧范文

审计证据有五个质量特征:相关性、客观性、合法性、充分性、重要性。每一个质量特征,访谈得到的审计信息都不能完全满足。比如合法性,口头的言词证据应转换为有签字的书面证据才具备法律上的效力。访谈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一些基本信息,然而访谈证据是不具有结论性的,不能仅凭这些信息得出审计结论。所以这些信息必须通过收集其他证据进行佐证———必须以某种形式得到加强,否则不能做为审计证据。

实战技巧:

(一)营造气氛

面谈时的气氛很重要。要让面谈者感到轻松,个人没有受到指责、没有受到威胁,否则他会采取不配合的态度。宜采取的方法是间接的提出问题,获取与潜在问题有关的事实信息。直接提出问题,可能会让面谈者感到不适。访谈中还要注意非言语行为的影响,如语调、面部表情、态度等。这些都可能影响气氛,进而影响访谈质量。

(二)初次印象

在开展访谈的初期,审计人员要注意不能让受访者产生不平等的情绪,不能让被审计人员产生敌意、害怕、讨厌等心理,应从受访者的本职工作谈起比较好,让其感受到受重视、亲切的感觉。开始阶段也不宜谈一些量化的问题,总之和睦的关系才是访谈良好的开端,才有助于审计成功。

(三)变序提问

针对同一个主题,如果确定的受访部门及人数较多,审计人员有可能在过程中产生倦怠和无趣的感觉,影响访谈质量。此时审计人员应就所提问题改变顺序提问,或者使用有所差异的方式提问。但是,因为目标是既定的,所以不宜采用不同的问题而偏离目标。

(四)分别面谈

受访者较多时,不宜集中大家提问,不宜让大家以书面形式回答。书面回答与口头回答会产生很大差异,受访者会误认为是交待问题。书面材料必要时才采用,比如舞弊调查。集中(或部分集中)提问时人们会观望,而不能主动说出有价值的信息,或者担心会传到自己领导耳中。况且让多人同时脱离岗位,未必能办到。所以最好分开来谈。二次面谈要慎重,除非事实已经清楚后,需要确定受访者的责任和参与程度,一般不建议对同一个人的二次访谈。

(五)关键信息

如果受访者告诉审计师的信息量很大时,应注意两点:一是关注效率,不要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宜采取进行录音过后整理或者过后再找更多的人面谈的方法,找更多的人未必能得到想要的信息。其二,提高审计师自身素质,在谈话之前,尽量预先考虑到关键信息,不宜做详细记录,实不可取。谈话中不能让受访者来确定信息的性质,因为他是否有充分的经验和知识是不确定的。

(六)学会倾听

为了做到有效倾听,需要从细节上筛选重要想法,注意重要观点。有研究认为,多数人的头脑处理信息的速度比说话快三倍。因此有效的方法是将听到的重点同脑中已知的信息联系起来,只有这样,回应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倾听时的不恰当反应有三种:马上准备回应。如果边听边准备答案,势必会影响倾听,尤其是他下面讲的内容。暗中观察说话人的非语言信息。如果能顾及他说话的内容,可以适当选择这种方式。如果做不到兼顾,则以倾听为主。对说话人的微反应做出判断,如今已经成为一种独立学科,即使专业人才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所以这种兼顾的方式是不建议的。默记所有细节和谈话内容。这个太难了,也没有必要。

(七)正常程序

在现场观察、实地监测时,有可能会遇到反映情况的普通员工。遇到这类情况要根据所反映问题的性质进行适当的处理。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审计师在进行现场观察时,遇到在化工品仓库工作的某员工反映问题,某物品经常引起他头疼。审计师不能漠然处之、置之不理,但这又超越了审计工作的范围和权限,审计师也不可能放下手头的工作去详细了解情况,调查事实。如何处理?值得肯定的是审计人员不能推脱,不能表达漠不关心不感兴趣。比较好的做法是建议该员工走正常的管理渠道和管理程序反映问题,同时要向审计部门的领导反映该情况。但不能直接建议该员工去找单位的法律部门,这可能涉及法律甚至劳动保护一类的诉讼问题。

(八)不能威胁

在调查可疑舞弊行为过程中,同相关人员访谈的审计职责是尽可能多的收集事实证据。仔细倾听受访者的发言,了解被访谈者的情况,寻求真相。必要时,可以要求每位受访者写出书面说明。审计人员没有权力将相关人员限制在办公室。访谈中不能涉及试图取得犯罪口供、也没有权力对相关人员进行惩罚或免予惩罚。不要试图让嫌疑人坦白,这与审计师的角色不符、职权不符,应避免留下审计师正在寻找供词或定罪的印象。遇到不合作的人不能进行威胁。对于有嫌疑的人审计人员不能随便表态,超越权限。比如允诺交代问题后就可以继续回去工作,或者不予追究。这些都不是审计的职权,审计主要负责收集相关证据。

(九)疏通情绪

在审计师遇到积极对抗,即被审计单位不信认审计师合理提出的观点时,双方取得一致的最有效方式是让被审计单位再次解释他们的意见,从中发现一致之处。在没有具体问题阻碍时,思想症结不能围堵。审计师不应采取以下三种方式:向被单位的上级谈论此事,这会使双方关系疏远。依赖逻辑观点,再次解释审计师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被审单位已经听不进去。只有他们敞开思想时才能接受逻辑。等待被审单位之后再提出理由,这个时候他们可能会较为通情达理。这也是不正确的。一个疲倦的、心烦意乱的人不是同审计师进行讨论的好听众。因此最好的方法先让其倾述,从中寻找一致性。

(十)适当妥协

第3篇:访谈技巧范文

【关键词】 电视记者;采访技巧;氛围;应变能力

电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提问是记者获取报道内容的重要途径,采访记者提问技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采访意图和报道效果能否实现。有质量的采访,有助于开掘报道内容内在的价值,使其报道的内容得以具体化、深刻化,能够使观众在观看节目后形成强烈的共鸣,达到报道的目的。因此,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本文以陕西广播电视台《秦之声》栏目采访为例,探讨电视记者的采访技巧。

一、做好采访准备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作为记者也一样,要进行采访也必须要做好采访准备。首先,分析观众心理,观众感兴趣的问题,记者在采访前应该列一个提纲,应该提问哪个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是观众感兴趣的,而且提问题一定要具体,要有针对性。不要问一些大而空的问题,例如“你对《秦之声》栏目的印象如何”和“你观看本期节目有什么感想”等等这些问题,被采访者可以简单的回答“很好”。这样对观众来说没有听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和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还是记者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和没有掌握提问技巧。记者采访可能涉及各方面内容,记者不可能对每个领域的知识都熟知。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之前,通过网上或其它方式,仔细查阅相关方面背景资料,这样才能在采访中把握住问题的核心和实质,使采访能够顺利进行,能够达到理想的采访效果。

二、采访过程中的技巧运用

1、寻找兴趣点、逐渐深入

采访对象都是不特定的,记者采访也无法选择被采访对象。如《秦之声》栏目组的采访,经常可能采访到的是戏曲界名角,他们受到的掌声和赞誉声很多,所以对记者采访不一定十分愿意配合。有些名角可能很配合记者的采访,采访过程自然也就容易得多。而如果遇到不愿意配合的名角,记者只有寻找被采访者的兴趣点,通过一些铺垫,使这些名角不再十分排斥记者的采访,才能够激发出被采访者的访谈兴趣,通过慢慢交谈,逐渐深入主题,完成核心问题的访谈。

2、创造和谐平等的交流氛围

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双方的权利是对等的,因此,在采访活动中,必须与被采访者以平等交流的方式来进行。但是采访对象不同,谈话气氛也应不同。当采访名角时言语过于随便,称呼过于简单,而没有称呼名角为“老师”,会给人留下浅薄、缺乏素养的感觉。从而使名角们产生轻视,不信任感,出现不愿与其深入交谈的情况。所以对名角大家采访时一定要态度谦卑,而不能张扬。相反,在采访普通戏迷朋友时,因为他们平时很少接受采访,故面对镜头时肯定有紧张的感觉,记者又过于重视言谈举止礼仪和提的问题过于文绉绉,就容易拉开与被采访对象的距离,对普通的戏迷可以称呼“伯伯”、“叔叔”、“婶婶”等,是他们最能接受的,也使他们感觉亲近,并且在和他们的交谈中,最好使用地方方言和戏迷易于接受的语言,尤其戏曲本身就代表一个地方的文化,例如秦腔就代表西北的黄土文化,如果用陕西话对戏迷采访,可以拉近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距离,创造了一个和谐的采访环境,使被采访者能够畅所欲言的和采访者交谈,甚至有些戏迷谈到激动时,可能情不自禁地唱几句,那就起到了更好的效果,从而使采访更加生动和鲜活。

3、增强随机应变能力

记者采访过程中,正常的情况下,记者可以按照所准备的问题提问,但往往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料的情况,尤其采访一些名角,他们经常接受采访,对于记者采访技巧很了解,知道你采访前的铺垫,目的是想让他们回答什么,有时他们会反过来为难记者,当出现这种情况时,让记者的采访陷入困境,此时就要求记者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记者应该仔细观察被采访者的表情及语气来改变采访切入点。如果找不出好的方法来应对突发状况,可以采用倾听,以不变应万变。因为倾听是营造和谐的有力武器。倾听是对采访对象的一种尊重态度。没有人愿意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尤其是这些名角,更是被掌声和赞誉声包围,他们非常看重他们在电视上的形象,不愿意形象被矮化。倾听可以看做请被采访对象打开言路的一种期待。记者的倾听会逐渐为这些名角培养起美妙的成就感,他会认为你是一个愿意倾听他故事,愿意接受他思想的人,会滔滔不绝的说出他们的想法,这正是普通观众想要听到的,这样就可以化解刚才的意外状况。如果采访一个普通的戏迷,则可能出现由于他的紧张而使采访没办法进行,这时记者也要有应变的办法,首先要放松采访氛围,可以讲一个笑话,使得被采访者的身心能够放松,然后继续进行采访,当然你也可以给一个善意的点头微笑,微笑可以对被采访的戏迷一个鼓励,从而使采访深入到被采访者的内心。

三、结论

记者的职业特点和被采访者的性格和阅历等的不同,决定了记者必须具备较强的知识储备、表达能力和提问能力。同时必须具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只有记者综合能力的提高,掌握了足够的采访技巧,才能使采访达到希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前.新闻采访的提问要素[J].记者摇篮,2009.4.

[2] 公强.说说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J].新闻传播,2009.4.

[3] 汪蕾.浅谈电视新闻采访[J].青年记者,2008(10下).

[4] 王家彬.采访提问的技巧[J].记者摇篮,2009.6.

[5] 李思娆.浅谈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艺术[J].新闻传播,2011.9.

【作者简介】

康 园(1979.1-)女,汉族,陕西礼泉人,助理编辑,主要从事戏曲节目制作工作.

(上接第157页)

[3] 蔡志强.寻求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理论逻辑[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6).

[4] 林家坚.高校辅导员的思想困惑及对策[J].韶关学院学报,2005(5).

第4篇:访谈技巧范文

大家都知道,只有掌握了新闻事实,才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新闻采访就必须要做深入细致的采访,才能知道好的新闻内容,掌握第一手资料。对于笔者来说,在黑龙江垦区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可以说是天天与农业打交道,与种植户接触交流,多年的实践也让自己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如何写好农业新闻报道,也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报道出精品,所以加强农业知识积累,提高自身采访能力,是创作出有深度、有影响力农业新闻作品的重要前提。

一、掌握必要的农业知识,为采访做好准备工作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对于任何性质的采访,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都必不可少,特别是进行一些重大策划报道、技术性强的报道时,采访前一定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是要找相关资料,通过查找书籍、上网搜索等途径,找到与采访对象有关的大量资料,从中挑选有价值的进行归类整理。然后要拟好采访提纲,根据现有材料,结合自己需要,制作采访提纲,这样才能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如果准备不充分,则会直接影响采访效果,有时甚至会造成尴尬的局面。

比如在采访种植户更新购买农机具时,记者只知道看热闹,上来就问:“师傅,你的这个迪尔是什么时候买的?”接下来,种植户说:“我这个不是迪尔,是凯斯”。一下就让记者很扫面,而且也让种植户觉得这个记者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懂。

原因就是有些记者觉得三农相关的采访,采访对象大多是种植户,即便是与领导或者专家直面交流,也没有过于难以把握的语言,只要心里有个大框,临时发挥也完全能应付。其实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不可否认,进行与三农相关的采访时,由于采访对象和采访事情的独特性,语言上尽量简单朴实、通俗易懂,但如果提前没有做好准备,一旦出现思路混乱,且不说记者这时候会忘记采访中的一些重要情节,那些想象中的“简单朴实、通俗易懂”的语言,也会出现无法驾驭的局面。

笔者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洪河农场粮食处理中心的一次采访中,由于时间仓促,没有做充分的准备,架好机器后就把直接把两个问题一起问种植户:“今年你家产量如何,与往年相比增收了多少?”。也巧这个种植户今年的粮食产量不是很理想,他就直接回答:“产量一般,而且种地投入是一年比一年大,现在粮食价格也不高,没挣着啥钱。”种植户后面又说了一大堆诉苦的话。这一下我需要种植户说的内容他一句也没回答。后来一想,是自己所想的问题过于肤浅和简单,当种植户说到由于自己对此了解不足,无法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只能充当了半个小时的“倾听者”。此后,笔者引以为戒,无论多匆忙,采访前一定准备充分,做到心中有数。

二、结合农业生产特点 注意提问的技巧

现在随着新闻宣传工作走、转、改的深入,记者提问与采访对象进行语言交流则需要更多的亲情、通俗语言。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事半功倍,还可融洽双方感情,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氛围。相反,如果记者,东拉西扯,不着边际,不仅令采访对象产生反感,无所适从,甚至可能拒绝采访。恰到好处的交流、采访,是新闻记者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知识储备、社交能力的综合体现。

记者在提问时,应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环境采取灵活多变的采访技巧。就采访对象而言,有的人比较健谈,而且思路清晰,只要记者提出问题,对方就会进行相应的回答。这种采访比较简单,记者只需把准备好的问题告诉采访对象即可。相反,有的采访对象则比较拘谨,不善言谈。

特别是对种植户采访时,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差和知识面相对窄,对记者提出的问题,就怕回答不当,往往只做简单的回答或干脆不吭声。这时就需要记者首先要同采访对象进行良好的沟通。比如,采访记者可以和种植户一起在地头进行农业防病,休息时和他们坐在炕头上聊天等,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让采访对象彻底放松,并逐渐进入记者所营造的采访氛围,然后记者再逐一提出问题。

三、有关种植户的采访要善于观察和倾听

观察,就是记者用自己的眼睛采访。采访过程中记者不仅要善于观察采访现场,通过一些细节获取信息,丰富写作内容,同时还要善于观察被采访者的情绪和状态,及时调整谈话内容,学会捕捉细节,采访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倾听,也是记者采访中常用的方法。善于倾听者,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采访对象的信任,让其打开话匣子,并从其叙述中找到新闻亮点。当对方显出犹豫、为难的神情时,记者可适时地说几句安慰、鼓励的话;当对方由于愤怒、悲痛等原因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时,可用温和话语疏导对方焦虑的情绪;当叙述不清又急切想让记者理解他的意图时,可帮助他梳理思路,使谈话顺畅。

今年我们台记者联合农场拍摄了三期系列报道《我在米都当雇工》,用走基层的形式进行报道。这期间,我们深入到了多个种植户的田间地头,记者和农户一起劳动、吃饭,真实体验当水稻雇工的感受,挖掘典型故事,节目播出后,受到了业务部门和采访者的肯定。

同时,我们日常工作中采访不到第一主角时,可以采访周边的人,如家属、同事、朋友、邻居等熟悉他的人。通过多渠道、多方面了解第一主角,只有掌握大量的事例材料,才能在随后的写作过程中有所分析、选择,让新闻作品更真实、丰满。

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作为记者职业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采访一定要讲究技巧、方式、方法。一名优秀的记者,要运用好采访的技巧和方法,必须加强学习,关心政策,视野开阔,眼光远大,知识广博,阅历丰富,并具备纵横驰骋的思考能力和敏锐的新闻捕捉能力。这就要求记者深入生活实际,深入到群众中去,对于农业新闻采访,更应如此,只有时时将自己处于采访的环境中,事事留心,勤于积累。只有这样才能采访到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材料,写出真实感人的新闻作品。

四、要多记录好材料,积累“记”的经验

记者采访要做记录,或是脑记、手记,或是用录音机采录。采访用录音机具有很多优越性,但也有一些不适应性,全凭脑记不用本,那是不可想象的。

笔记的内容要选择,笔记的方法要讲究。比如交谈时笔要简记,侧重于心记,既可多听多想,又不至于影响谈话的气氛。交谈后要追记,侧重于把谈话的情况补充上,以免忘掉。其中值得借鉴的经验,一是机械地“记”,要记“实”,真实准确。在新闻采访中,首先要记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因果,不要漏掉这新闻五要素。二是理解地“记”,要记“情”,真情实感。包括记基本情况,脑要记全貌,笔要记概况;记住重点人物的身世。脑要记印象,笔要记特长;记故事梗概,脑要记情节,笔要记主线;记特色,如至理名言、风土人情、秘闻轶事,脑要先记,笔要补记等。三是分析地“记”,要记“点”,观点明确。着重记好要点、难点、疑点,上级精神和群众情绪的交汇点,采访者容易忘掉的易忘点。

笔记是采访的记录,是积累资料的重要方法,灵活运用各种笔记的技巧,把采访本变成“活档案”,对于提高记者采访业务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五、要学会营造和谐的采访氛围

营造和谐的采访氛围是记者采访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想方设法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

陌生人交谈不可避免地有所保留,而采访任务又要求采访对象无所保留,这就要求记者和新闻当事人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营造和谐的采访氛围。采访时,记者应怀着一颗平常心和平等意识,与采访对象进行心灵沟通,在较短时间内消除陌生,建立起融洽的采访氛围。要注意把问答变为交谈,一问一答的采访方式容易使气氛紧张,如果设法把问答变为交谈、聊天,在和谐的氛围中将会收到更好的采访效果。

遇到采访对象紧张时,要学会从侧面入手,比如先从天气、共同兴趣等谈起,聊聊题外话,以缓和采访对象的紧张情绪,遇到其难言之处,更要巧妙地进行引导。

六、采访时语言要有“农”味

第5篇:访谈技巧范文

【关键词】新闻采访提问;技巧

新闻采访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功。在业内,有句话说得好,七分采,三分写。可见采访在新闻宣传报道中的重要性。采访这项工作是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来实现的,采访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信息的传递,还是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的一次思想交流过程。一次成功的采访,不仅能体现出采访者的提问水平,也能展现采访者的个性魅力,更重要的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掌握好新闻采访提问技巧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在采访中怎么做才能把握好提问的方式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一、要明确采访目的,确切地知道应该从采访中得到什么

新闻从业人员要始终树立“想读者所想,问读者所需”这个采访提问理念。从既定目标出发,是新闻从业人员采访提问的基本要求和依据,在采访提问的过程中,要把握读者最关心的问题、最想了解的情况采访透彻,这样写出来的稿件才能吸引广大读者,才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即使是为了避免冷场,或者联络感情而准备的交谈语言也不应该偏离报道主题,要为完成报道任务服务。

二、采访提问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采访者和被采访者能在采访问题上做好沟通,采访就能顺利进行。所以,采访者采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说拟订采访提纲,根据提纲发问;也可以提前把采访的目的、要求告诉被采访者,或者把提纲交给被采访者,请他们做好准备。一般情况下,采访者准备的问题越充分,采访和报道就会越顺利、越透彻。这里还要说明的是,对要提问的问题, 在语句上宜短不宜长、宜通俗易懂,也就是说,采访提纲写的越简洁越好。

三、采访提问要有逻辑性

采访者的提问过程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表面到本质,层层递进这样一个过程。从采访的目的及事件的发展逻辑出发,根据采访的主题,按照事件发展的逻辑关系,排列好要提问的问题,按顺序发问。即使在采访交流过程中有问题被打断,只要记住逻辑关系就能继续提出下一个问题,这样就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了解清楚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给读者还原一个条理清晰的新闻事件本身。切不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零打碎敲,也不能问题大得铺天盖地,不着边际,这样很可能造成被采访者思绪混乱,不知从何说起。

四、采访者要端正提问态度

一般情况下,被采访者要么是知情者、要么是当事人,而采访者只是个问路者、求知者。这一点就是平时业内所说的“采访是‘吸收’,而不是‘给予’”这个道理。为使采访效果事半功倍,采访者一定要端正提问态度,注意语气的和谐,既要不卑不亢,又要亲切自然,尽量做到口语化,要以求教的态度向被采访者发问,并认真耐心地听其介绍。因为采访本身就是一种人与人的交流,而交流得好与坏的前提,就是双方在交流过程中是否平等、是否互相尊重。试想,谁愿意和一个须“仰视”的人去交流呢?因此,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被采访者。

五、针对不同的被采访者,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由于个体的差异,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脾气性格。针对不同的被采访者,新闻从业者可根据事先了解一下被采访者的情况,尝试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以求达到让被采访者找到与采访者“对脾气”的理想效果。

(一)开门见山式。这种形式一般适用于两类被采访者,一类是采访者非常熟悉的人;一类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人。前者因为太熟悉,过于客套、寒暄反而显得见外,采访者可以单刀直入,直切主题,就像平常朋友在一起聊天时的感觉,这样不但能够顺利完成采访任务,有时还会有意外收获;后者则因为具有相当丰富的社交经验和阅历,比如被采访者是某单位的高层领导,因为高层领导的工作层面决定了采访者一开口,他就能领会到采访者的意图,根本不需要过多的语言铺垫,就能采访到想要的内容。

(二)启发引导式。在平日采访工作中,新闻从业人员遇到的大多数被采访者,面对采访提问时或多或少都会有些紧张,有的还没开口就先脸红;有的说起话来吞吞吐吐,东一句、西一句,不知所云;还有的被采访者无论你如何引导,他都找不到感觉,领会不了采访者的意图,只会笼统地回答:“其实没什么,都是我应该做的。”“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你问我们领导去吧?”等等。这时,作为采访者千万不能轻易放弃,尤其是遇到对方是惟一了解事件的人时,也不允许你放弃。这时就需要采访者采取启发引导式的提问方法,在提问时尽量缩小问题的范围,有方向性地提问,帮助被采访者一步一步进入状态,通过不断沟通,从交谈中把握机会,找到理想的素材。

六、采访提问中还应注意的几个细节

(一)提问要具体。任何事物都有形成、发展、结束的过程。采访者开始提问时,就要围绕中心问题,从具体的、简单的事实问起,从新近发生的和容易回答的事问起,循序渐进,将被采访者慢慢引导到采访主题上去。

(二)提问要把握主线、抓住关键。一般的采访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的限制,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不可能长时间地共同生活、工作在一起。所以,在采访提问时,一旦被采访者的谈话偏离了主题,采访者一定要想办法,用婉转的语言及时将其拉回到主线上来,切莫形成答非所问的局面,既耽误时间又影响效果。

(三)提问时要“口”、“眼”并用,全身心地投入采访中。人的内在思想,有时会在一瞬间通过眼睛、双手和体态表现出来,这就需要采访者能在瞬间分辨出这个动作、眼神对采访主题的重要性,并能紧紧抓住这个瞬间就可能溜走的机会,迅速转变话题,穷追不舍,挖掘到事件背后的故事,丰富采访内容,丰满地反映出报道事件。

第6篇:访谈技巧范文

【关键词】术前访视;沟通技巧;整体护理

现代医学模式发展了健康的定义,对于处于一定社会条件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出现了健康问题,不能只注重躯体疾病的治疗,还要满足病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求,这就要求把病人视为一个整体,应用整体护理程序体现“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来解决病人有关护理方面的需求。手术的发展,为病人解除巨大的躯体痛苦,甚至挽救了病人的生命,但作为一种应激源常引起病人强烈的恐惧、焦虑、无奈的负面情绪,甚至出现一些生理、心理方面的问题。术前访视进行恰如其分的沟通是建立病人信心,使之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的关键。现就我院开展术前访视工作的点滴介绍如下:

1转变护理理念

坚持把“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护理理念融入护理工作的每一具体细节中,访视时要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所患疾病、心理认知程度、情绪 反应等有针对性地运用适合个人的最佳整体化护理模式来达到访视的效果。

2沟通“以病人需求为服务导向”

通过与病人面对面的交流,观察,搜集病人服务需求信息,有针对性地为病人答疑解惑,术前指导,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使病人感到被尊重,被关怀,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1】。

3运用整体护理程序

术前访视是整个手术护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工作方法,还是一门艺术。

3.1 评估 注意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资料,搜集病人护理服务需求息。

具体方法:

3.1.1访视时间 术前一天下午,避开就餐和治疗时间。此时的病人通常正处于焦虑、苦闷期,病人最需要安慰、解答一些疑惑,以消除寂寞和不安。

3.1.2护士准备衣帽整洁,佩戴胸卡,精神饱满,神情自然。先到病区阅读病历,向主管医护了解病人一般情况,现在身体、心理状况。做到两个掌握:掌握病人所患疾病,治疗情况,各项检查结果,拟行手术,麻醉方式,术中所需配合;病人手术史,过敏史,不良生活习惯,最近对疾病反应,饮食,睡眠等情况。

3.1.3访视目的进一步了解病人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心理情感,对手术的态度,对医护人员的期望,通过观察以及和病人的交流获取病人尽可能多的资料,然后进行分析整合出病人服务需求信息,评估病人对手术的耐受程度。

3.1.4具体技巧护士坚定地进入病房,主动而热情地作自我介绍,如:我是手术室护士XXX,我能和你先聊会儿,看有什么能帮您的吗?取得病人的认可后,可以坐下来与病人面对面地,以真诚、平和、关心、和谐的目光和病人平视,病人会感到一下子和你拉近了距离,然后病人会滔滔不绝地向你倾诉她(她)的担心、忧虑、不安、痛苦,这时要静静地倾听他(她)的宣泄,待其心绪略为平稳,便可用关切的语气,和缓的语速,平和的语调,简单明了而不要过于专业化的言语询问病人关心的问题,让别人感到你的亲切、自然,而愿意倾诉,回答你的提问,而不会感到被强迫,被压抑和你是否在敷衍行事。

3.2诊断 排序病人包括心理的,生理的,精神的,社会方面的健康问题,做出正确的诊断,以便实施正确的护理措施。

一般病人所焦虑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3.2.1对手术缺乏足够的了解,怀疑手术是否是正确的治疗方法,对手术医生水平不放心,怀疑手术效果。

3.2.2担心麻醉师不用心,手术中是否会痛。

3.2.3怕术后并发症。

3.2.4担心术后障碍,影响生活质量,

3.2.5担心手术造成的家属压力和单位工作变化。

3.3.6担心手术费用高。

3.3护理计划 根据所列护理问题,确定护理的重点和目标。解决方案要有针对性。

3.4实施 也就是访视目的的落实。

3.4.1向别人介绍简要的手术过程,消除别人对手术的神秘感和恐惧。

3.4.2介绍执刀医生,如为高年资大夫,就说医生经验丰富,低年资大夫就说该医生学历高,经过系统化的培训,手术做得相当不错;介绍麻醉医生可用同病房病人成功案例做现身说法,同时介绍麻醉方式和需要的配合要求,如椎管内麻醉要蜷曲侧卧,并可做简单示范。

3.4.3对一些术中可能有的不适感也需事先告之,如阑尾牵拉痛,使病人脱敏。

3.4.4介绍手术室环境:整洁,舒适,消毒合格,有保障手术成功的先进的仪器设备,有适宜的温湿度,还有为之服务的护理人员有爱心,有团队意识,有过硬的技术,有“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3.4.5征求病人及家属的意见和建议,解答病人疑惑。

3.4.6最后向病人及家属宣教: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证足够睡眠: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感冒;术中如何配合;戒除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惯;术后康复锻炼,等等。

3.5根据沟通后病人反应,继续找出有关的健康问题,重新调整护理程序,做出新的护理计划,以便更全面地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使之能更好地面对手术,增强信心,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手术。

4体会

4.1手术作为一种有创性治疗方式,时间虽短,却是整个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病人最脆弱的时刻,患者对手术充满恐惧感。手术护士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通过术前访视,恰当地应用沟通技巧,对患者进行术前指导,心理疏导,降低其心理压力,使之感到被尊重,被关怀,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1】,对手术充满信心,有利于平稳地接受手术,安全度过手术期。

4.2通过有效的术前访视,患者以较好的心理状态主动配合治疗,达到术前预期效果【2】,增加了手术安全性,医生满意率大大提升。

4.3术前访视作为手术室整体护理的一个环节,在整个手术治疗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3】,通过实施有效的沟通,护理质量得以提高。

4.4手术室护士走进病房与患者面对面交流,建立人性化、友好、信赖的关系,缩小护患之间心理距离【4】,使护患关系融洽,从而降低医疗纠纷,保障了医疗安全。

4.5随着医学的发展,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地被应用到手术中,手术难度越来越大,术前访视需要护士掌握大量的医学的、人文的、社会的、心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只有不断地学习,加强培训,方可与时俱进,适应新模式下的医学发展。通过访视,可使护士感到不足,从而更注重知识的积累,自身修养的培养,对护士成长有帮助。

参考文献

[1]马翠花,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整体护理中的实施[J].全科护理. 《护理管理》2009,7,18

[2]郑秀清,手术患者术前的心理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02

第7篇:访谈技巧范文

关键词:一线记者;新闻敏锐;采访技巧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8-0171-02

新闻采访是一种新闻实践活动,能将记者的职业特点充分的体现出来。尤其是一线记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才能保证新闻事件的及时性和真实性,确保获得第一手资料,保证事件的新闻价值。一线记者面对的往往都是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每当发生重大甚至特大事件时,一线记者都需要及时的赶到事件现场,力争第一时间得到第一手资料,从而为大众带来新鲜资讯,这对于一线记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但也是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

一、新闻采访活动含义与特点

1.新闻采访的含义。新闻采访活动,指的是新闻记者为了达到传播新闻的目的,在客观角度认识和了解相关事务,然后运用访谈和观察等形式,对相关的采访对象进行记录、倾听、思索、询问和观察等新闻采访活动,这是新闻编辑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从本质的角度来说,新闻采访是一种挖掘和采集新闻线索和事实的研究调查活动,也是需要经过实证研究证实的社会活动。

2.新闻采访的特点。对于新闻采访的本身来说,是具有极强的个性化特征的,基本表现新闻采访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上,也包括了机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新闻的传播,需要以有效了解和掌握事实为基础,然后通过编辑,将事实转化为新闻传播给社会大众。事实是在新闻之前的,没有事实,就不会出现新闻。所以,真实性是新闻活动的最大特征,而新闻采访是新闻真实性的有效保障。

二、一线记者新闻采访中的问题

1.难以抓住重点,缺乏敏锐的洞察力。重大的新闻事件,由于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震撼性,在发生后呈现出极度复杂的状态,这就要求一线记者在采访中一定要抓住问题的重点。但是,这一点恰恰是实际活动中的不足之处。提问是一线记者在进行采访活动中最常采用的工作形式之一,如何设计出合理、得当的问题,是记者采访中的难点。每一年,都会有新的记者加入到一线采访的行列中来,但是这些新记者由于自身实践经验的欠缺,在采访的过程中,经常会提出一些比较随意的问题,无法把握住事件的主题与核心。问题往往缺乏较强的针对性,把握不住关键点。部分记者,在一线采访时,提出的问题含糊不清、空泛笼统,使得被采访的对象难以给出明确的回答。

2.准备不够充分。记者在采访前的准备不足,基本上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从客观上来说,重大的新闻事件,往往在发生之前是没有任何征兆的。例如汶川大地震、甘肃泥石流等重大的自然灾害事件。这类事件是突然爆发的,在发生之后,一线记者需要及时的赶到新闻现场,没有足够的事件做准备,只能凭借着自己的基本功和实际经验进行采访。对于重大的新闻事件来说,采访是需要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准备的,但是有些自然灾害事件并不能为记者留出准备的时间,所以难免会出现准备不足的状况。另外,有些新闻现场,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这就为记者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准备不足。

从主观的角度来说,这就对记者的自身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部分记者由于自身综合素养不够,实践经验有限,所以面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时候,会出现紧张的情绪,在心理上没有周密的计划,导致准备不够充分。

三、提高一线记者采访能力的策略

1.提高个人素养,增强洞察力。一线记者由于责任的重大,和采访任务的特殊,往往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扎实的基本功。每一个一线记者都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采访能力的。在加入一线采访行列的时候,这些记者都是经过了严格的审核的,基本上已经具备了丰富的采访知识与技巧。但是,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有机的结合起来,不是一时半刻能够完成的。这就需要一线记者在日常的采访工作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善于从细微处入手,一粒沙中能够看见整个世界。很多新闻事件并不是摆在那里等着记者去采访的,而是需要记者自身不断的去挖掘、发现。一线记者需要不断的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广泛涉猎社会各个领域,不断提高自身的洞察能力,从而及时的发现社会的重大新闻,为社会大众及时的传递信息。

2.加强准备工作。采访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有着一定的目的性。对于一线记者来说,由于所要面对的都是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事件,更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每一次成功的采访活动,都是要经过周密的准备和详细的策划的。那些知名的记者,之所以在面对重大事件时,能够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的进行报道,不只是其自身具有极强的个人能力,与事前的精心准备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一线记者在采访之前,一定要针对具体的事件、人物,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对于采访对象的基本信息,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例如,问哪些问题,每个问题又分为几点等等。再比如,每年的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都会举行记者招待会,回答国内外记者的一些问题。这些记者在会前都是会进行专题讨论的,对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新闻资料进行准确、详细的掌握和了解,列出自己想问的问题,并会考虑以哪种方式提问最为适合。所以,做好采访的准备工作,是一线记者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

3.及时赶到新闻现场。保证新闻采访任务成功完成的第一要素,是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特别是担负着重大使命的一线记者,要想获得第一手的资讯,最大限度的提高新闻价值,就必须及时赶到新闻现场。新闻价值,是通过新闻的时间体现的,针对同一个新闻,第一条信息的媒体,就在竞争中占据了先机。例如,在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遇刺的时候,美联社的一线记者在第一时间内抵达了现场,同时做出了快速、及时的采访报道,紧接着美联社了关于此事的第一条新闻。经过此事,美联社名声大振,逐渐的发展为影响力最大的新闻媒体。

4.掌握提问技巧。记者获取新闻资料,一方面靠自身的观察力,另一方面就是依靠对受访者的提问。那么在提问的时候,记者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受访者并不一定会配合记者的每一次提问,都做出理想的回答。如果记者的提问不恰当,那么可能采访对象会拒绝回答。记者的提问方式主要是针对事件的具体情况,对于重大的社会性新闻事件,记者一般要采用正面的提问方式,直奔主题,言简意赅,对于问题要精炼,但是要掌握好度,要充分尊重受访者,避免引起受访者的抵触情绪。对于一些不信任媒体的采访对象,要采用迂回提问,绝对不能开门见山,这会引起受访者的反感。同时,提问的时候要避免涉及到受访者的隐私内容,更不能针对受访者的痛处展开连珠炮式的提问。

5.做好记录工作。在进行新闻采访时,记录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线记者在新闻现场采访的时候,一手信息有时候是稍纵即逝的,所以一定要及时的做好记录,从而为报道的编写提供有力的材料。通常情况下,主要有以下几种记录方法:摄像、录音、心记和笔记。对于一些会议采访和人物专访,主要采用心记和笔记的记录方式,但要灵活运用,抓住问题重点,可以使用缩记法。

总而言之,社会的不断发展,重大事件的频繁发生,对于一线记者提出了更加复杂的要求。一线记者要不断地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掌握丰富的新闻采访知识,并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新闻采访工作紧密联系起来,要保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对于每一次重大的新闻事件,都要做好事先的准备工作,从而在采访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取最新的信息,并进行及时的报道。最大限度的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使得社会大众能够及时的了解到准确的新闻动态,满足大众的基本需求。新闻报道是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人们的基本生活有着巨大的舆论影响,一线记者一定要保证重大新闻的及时报道,从而将新闻的积极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 廖声武.主持人采访要精心研究采访对象[A].第五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心理学会新闻与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

第8篇:访谈技巧范文

关键词:访谈式课堂党校教学创新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员在访谈式课堂中获得发展,用政治思维来分析和看待问题,使他们能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当中,创新性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一、党校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没有转变

党校政治课堂教学要遵循“一切以学员为中心,一切为了学员的发展”的教学理念,但是很多政治课堂教学并没有真正完成从“以教为本”到“以学为本”的有效转变。主要表现在:很多党校教师只考虑自己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员的主体地位,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很少。此外,党校政治课堂的教学模式过于传统、陈旧,直接导致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不高,学员学习的兴趣低下。如果不改变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高效课堂的建立只能是天方夜谭。

2、课堂教学方式存在问题

党校政治课提倡教师的提问要具有启发性,让学员能够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有效思考,最后解决问题。但是,在目前的党校政治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提出的问题太过简单和直接,很难锻炼学员的发散性思维,也不利于学员进行创新,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是无效的。

二、党校访谈式课堂的基本内容

首先,要从教育观念上进行创新。对于党校教学来说,观念的创新就是要对所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做出变革。在现今这个提倡创新的时代。党中央要求全党积极努力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以便为实践创新提供指导。其次,要根据具体情况开展访谈式课堂教学。学历教育是中国党校特有的教育形式。党校的学历教育涉及的地区多,针对性高、专业设置齐全,以时代的进步和地区的变化为纵横线,以提升干部综合素养为目标,对干部进行全面的思政、文化教育。在党校进行访谈式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各地和学员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访谈内容,让大多数的干部都能及时的进行素质提升。最后,对访谈内容进行创新。培训是党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对访谈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让访谈教学的内容和时代接轨,充分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利用各种时政新闻内容,对干部进行思想教育。比方说,通过树立典型,让学员们感受榜样的力量;通过对比教学,让学员明白不遵守党纪的后果和遵守党纪的光荣等。

三、党校政治访谈教学课堂的创新路径

1、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要想实现党校政治课堂教学的创新,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一些陈旧的、落后的教学观念都抛弃掉,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武装自己。只有教师具备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党校政治教学才能有效开展。课堂上,教师应该是学员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在党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2、利用课前10分钟,让学员发表时政演讲

党校教师要让学员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和报纸来掌握时政知识,并且让学员轮流在课前10分钟对时政知识发表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让学员之间进行交流,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量和对时政的政治看法。在进行党校政治教学时,还要让学员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角度来分析时政热点问题。

3、访谈课堂的建立

(1)访谈的知识点要恰当

适当的访谈内容能够让学员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来,促进学员理解知识点;也可以让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抓住疑难点,有效促进政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在教学《民主监督》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例如以卖瓜农为例,设置访谈话题,让学员进行思考:(1)针对利益被侵犯的情况,该瓜农应该行使什么样的权利(这个问题的设置是帮助学员复习监督权的);(2)该瓜农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去行使自己的权利(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贯穿新课的)。通过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导学员明确所学的知识点。

(2)访谈的话题要发散

第9篇:访谈技巧范文

关键词:记者 采访技巧 新闻报道

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信息更新的速度也与日俱增,读者更趋向于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多的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这也对新闻媒体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来挖掘最核心的信息,也是一个名记者实力最直接的体现。

一.采访与采访技巧

采访,即搜集寻访。也专指新闻采访,即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1]

采访是获取新闻的基本手段,不管写作技巧多么高超的记者,如果他不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采访者,他也不会写出好的新闻,最有价值最有独创性的新闻作品往往来自成功的采访。[2]

在这个信息的社会里,信息的搜集和传播者便是新闻记者,每一个新闻记者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采访风格,下面就来分析国内几个知名新闻工作者的采访魅力。

二.杨澜的采访技巧:温和中的睿智

《杨澜访谈录》的采访对象不仅知名度高,而且代表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各自领域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和认同度。这样的人物,往往与普通百姓有一定的距离,或是由于媒体报道过多而失去再挖掘的新鲜感。如何还原被访者的真实状态,避免套话和空话,碰撞出精彩的思想火花,对于主持人的个人素养和访问技巧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层层铺进的采访思路

在《杨澜访谈录》中,精心设计的提问环节,逻辑严密的采访段落和富有哲理而高度凝练的解说词,成为推进访谈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地展现人物丰富内心的“蜡烛”。

以《杨澜访谈录——王光美 》为例,在节目开头杨澜就高度概括了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一生:“我们今天要关注的是中国20世纪最具传奇色彩的女性之一—— 王光美,她的一生有很多身份:大家闺秀、数学女王、中国第一个原子物理的女硕士毕业生、万人仰慕的第一夫人、十二年的阶下囚,以及幸福工程组委会主任,她的一生大起大落,不过迄今为止,有关她的记载往往处于她的丈夫刘少奇的影子当中,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王光美,去结识一下她本人吧。访谈从杨澜询问王光美的身体情况开始,自然过渡到健康状况良好的王光美积极投身公益事业,随后以时间为纬度,串联提问线索,并在不同段落精心选择了凸显人物精神内涵的典型事件:为幸福工程拍卖母亲留下的瓷器,放弃留美的全额奖学金奔赴延安,“”中不顾安危为刘少奇申辩、30万人批斗时的镇定与果敢,出狱后积极投身社会,真实再现了历史背后的历史,以及王光美性格中的善良、坚忍与果敢。

全篇访谈结构清晰,一气呵成,节目中穿插的对王光美身边人的访谈,使这位伟大女性的精神特质逐渐清晰起来。在《杨澜访谈录》中,王光美不再仅仅是那个被赋予浓厚政治色彩的第一夫人,而是一个拥有博怀、忠于爱情和理想的真情女子。

(二)因人而异的采访方式

针对不同的生活经历、性格、职业、社会地位的采访对象,杨澜采取截然不同的提问方式:对于时常在媒体上露面,已经应对自如的被访者,杨澜通常是直接发问。采访基辛格时开场则以“乒乓外交”的重要背景加以求证。对这些政治人物而言,开场的重大问题能够最快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同时满足宣扬自身政治观点的需要。而对于处于舆论漩涡、存在争议的人物,杨澜的提问往往也是直击要害。采访影星章子怡时,杨澜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认为你是个欲望较强的人吗?”而对于一路走来一路被拷问的学者余秋雨,杨澜从担当“青歌赛”评委的新闻事件切入,问道:“在整个播出的过程中,您的文化点评的收视率往往要高于歌手演唱的部分,您是否有喧宾夺主的不好意思还是觉得很开心?”一方面媒体对这些争议人物多少会存在夸大和歪曲的报道,使他们有澄清自身的愿望;另一方面,多次直面媒体的经历也使这类嘉宾不介意被询问最敏感的问题,而杨澜提出的问题,恰恰代表了观众最想了解的信息。

(三)思想与智慧的交锋与对等谈话

观点的交锋。温和的采访方式绝不意味着丧失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而一味附和采访对象,相反,在访谈中,杨澜从不吝于表达自己独立的见解。

基于现场的创造性提问。在所有的提问方法中,基于现场的创造性提问是对记者能力的最大考验,这也是访谈过程中最令人兴奋的部分。这部分提问不依赖于事先设计,而是基于现场灵感和嘉宾的回答即兴提出,而它实际上根源于记者探求未知的好奇心。

另外经验的积累,语言体态的把握和得体的装扮都使杨澜成为一个理性、睿智和温和女记者,是一个可以倾诉和谈话的对象。[3]

三.王志的采访技巧:始终带着质疑的眼光

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主持人——王志的主持风格和采访技巧就非常有特色。他始终带着一种质疑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也就能更加深入的挖掘问题。这就是所谓的质疑式采访:“质疑是在提问中被强化了的一种技巧”。王志的采访风格,最突出、最明显的就是“质疑”,这种采访风格同行们称为“质疑”风格。他自己认为质疑是揭示真相的捷径。观察《面对面》节目中的王志,你会发现王志给人的感觉是言辞犀利、思维敏捷,眼神里既有审视也有诚恳,被采访者也往往比较配合。比如王志在采访航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的一段精彩对话,就充分展示了他的质疑风格。2005年10月17日下午5时,刚刚返回地面稍作休息的费俊龙、聂海胜在北京航天员公寓接受了王志第一时间的独家专访。王志的提问十分精彩,也很到位:“当你们得知自己已经成为首飞梯队要飞上天的时候,你们当时的感觉呢?”“通知家人吗”“失重的那一刻有什么样的感觉?”“能适应吗?”“睡得好吗?”“做梦吗?”“打开窗户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

众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从他那步步紧逼的追问中,获得自己所关心的,想要知道的答案。这样的提问既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新鲜感,同时呈现了中国人有能力征服太空的新闻主题。一个又一个充满关切又夹带着质疑口吻的问题,环环相扣,句句跟进,即生动形象又引人入胜。

王志说“质疑”不是他的发明,他只是在提问中把质疑强化了。记者采访离不开提问,没有疑问和提问还要记者干什么呢?只有带着疑问进入,才能避免信息的单边化,节目的内容才更真实、更客观。通过质疑探询为什么会出现新闻人物的原因,才能够展示人物的个性,从采访对象的问答中传达出真相。通过这样的步步追问,既制造了矛盾,也激发了新闻人物的个性,还得到了最客观的信息。

结语:

如果说一条好新闻是一场音乐会,那么毫无疑问,采访技巧就是指挥棒,它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张弛有度,让整场音乐会过渡自然流畅,也最能感染人。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要具备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会挖掘,那挖掘的方法就是所谓的采访技巧。技巧驾轻就熟,自然好新闻就不在话下了。

因此,研究国内知名记者的采访技巧,对于提高我们新闻记者的采访水平,从而写出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新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采访定义[OL].

[2]李振武,米新民.浅谈新闻采访技巧[J].新闻学与新闻事业,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