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阶思维课堂范文

高阶思维课堂精选(九篇)

高阶思维课堂

第1篇:高阶思维课堂范文

最有效的高阶思维能力发展方式应当是融合于具体教学活动之中的,亦即在完成课程学习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高阶思维能力。这种融合可从以下三大方面来思考:学习的维度、元认知和高水平的理解、为深度思维和理解而教。将其归纳,如表所示。融合高阶思维能力的教学思考框架

学习的维度1.获得和整合知识(1)陈述性知识――建构意义、组织知识或储存知识;

(2)程序性知识――建构方法、内化方法或者使方法个性化2.活化知识与建立知识间的联系(1)比较――阐释相似点和不同点;(2)分类――根据事物的特点分类;(3)归纳――从证据中推断原则/法则;(4)演绎――运用原则/法则推断结论;(5)分析错误――批判性的自我思考;(6)建构支持――对观点/主张提供理论或事实的支持;(7)抽象――阐释主题所蕴涵的意义;(8)分析观点――对问题/主题阐述自己的观点3.有意义地运用知识(1)决策――运用相关标准从多样化中选择;(2)调查研究――聚集相关信息;(3)实验――寻求解释;(4)问题求解――克服障碍/解决问题;(5)创造――发现更好的方法4.思维习惯(1)自我调节的思维――对自己的思维有自觉的意识;(2)批判性思维――聚合相关支持,所坚持的观点明确;(3)创造性思维――为寻求新方法而持续不懈地努力元认知和高

水平的理解1.自觉意识(1)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2)反思自己的知识2.控制调节(1)学会学习;(2)建构性的学习活动;(3)知识的建构为深度思维

和理解而教针对学习的维度、元认知和高水平的理解,创设各种教学条件,发展学习者的高阶思维和高阶学习技能。二、运用信息技术促进高阶思维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当前高阶思维教学研究的新视角,也是信息化教学研究的核心。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及其所构成的新型学习模式,能有效地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定位于促进高阶思维,也正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教学模式开发的价值与前景所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高阶思维,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技术应用观。认知工具的信息技术之所以能有效地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理由:

其一,学习者只有充分投入高阶思维,才能正确有效地使用认知工具。(1)评价信息:评定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判断观点或产品优点的评判标准;根据相关性和重要性优先考虑某些选择;识别推理中的谬误和错误;通过实际检验验证观点和假设。(2)分析信息:识别组织范型,并按共同特征将事物分类;识别观点背后的假设;识别文本、数据或创新观点的大意或中心思想;找出信息中的顺序或连续顺序。(3)贯通观点:比较/对照相似点和不同点;分析或展开某一论点、结论或推理;从普遍概括性或原理推演到具体事例;从数据推断出理论或原理;识别因果关系并预测可能的结果。

其二,学习者要运用认知工具生成/产生新知识,必须充分展现创造性思维能力,完成相关的活动。(1)综合技能:类推思维(创造和使用隐喻、类比)能力;总结大意和组织结构的能力;事件与预期结果的关系假设能力;计划某一过程的能力。(2)对过程、结果和可能性的想象能力:流利地表达或产生尽可能多的观点;预测由某些条件引起的事件或行为;对有趣的可能性进行思辨和怀疑;视觉化地产生心理图像或心理预演行为;观点的灵感顿悟或预感。(3)精细加工信息,对信息赋予个人意义:通过增加细节和事例扩展相关信息;为不同的目的修改、加工或更改想法;将观点用于不同的情景以发展观点;通过采取不同的观点来改变思维类型,通过举例和使用使普遍的观点具体化。

其三,学习者使用认知工具时,必须通过复杂的思维解决问题和表征知识。(1)问题解决:感知问题、研究问题、陈述问题,找出若干解决方案,选择解决途径,建立可接受性。(2)设计产品或观点:想象某个目标,陈述某个目标,发明某个产品,评估产品,修改产品――扩展、延伸、改进。(3)作出决策:确定某个问题,产生若干解决方案,评估结果,作出选择,评定选择。不同的认知工具使学生用到不同的思维技能。

三、利用高阶思维讲解网页制作的基本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解网页制作的基本方法,提供现成的文本和图片等素材,学生在教师的演示下制作网页,这样的结果使学生只学到了制作网页的简单方法,但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专题网站,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这样不利于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老师分解任务,在专题网站的制作中,设计了如下这些小任务:(1)优秀的专题网站有哪些特点,如何设计一个网站评价表?(2)设计规划自己的网站,即网站有哪几个主要模块,如何设计“小组专题网站规划图表”?(3)设计网站首页的结构图,如导航栏的链接文字是什么,首页如何布局?(4)如何新建站点?(5)如何添加新网页?(6)如何在网页中插入表格,利用表格布局网页?(7)在网页中插入图像和动画的方法有何不同?(8)如何设置网页背景图片和背景音乐?(9)如何设置超级链接,实现各个页面之间的链接?

设置第一个小任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网站审美能力。学生通过浏览一些指定的优秀专题网站,从网页的布局、色彩的搭配、网站的风格、栏目的导航等方面入手,通过感受、比较、分析、综合、评价,总结出优秀专题网站的特点,进而设计出网站评价表。这样,学生在自己动手制作时,就会考虑到这些关键因素,在制作自己的作品时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有了学习创作欲望,作品自然不会差。这一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了“分析、综合、创造”,高层次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第2篇:高阶思维课堂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差异;过渡

当初中生步入普通高中阶段的学习,很多学生都觉得数学学习退步较大,教师也感到困难重重。这要求教师一方面珍视两个阶段数学学科的差异,同时衔接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让学生适应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数学成绩。

一、初、高中数学学习存在的差异

1.知识难易度差异

初中阶段的知识主要是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突出强调双基教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知识面窄;而高中数学培养在学生综合能力、解决问题策略等方面作出明确要求,显然知识体系之间存在明显的难度差异。

2.能力要求存在显著差异

初中数学知识总量不大,知识体系较为简单,学生在听懂理论的基础上加大课堂内、外练习即可。而高中数学的学习伴随着课程开设多、知识难度加深,对学生能力要求提高,这势必造成学习潜能一般的学生,难以承受,日积月累,成绩便落下来。同时,初中阶段学习以模仿题为主,与高中相比,对数学思维能力要求不高;高中数学对问题的解决应突破常规性思维,提倡创新性思维解决问题。

3.学习方法上存在差异

初中生一般都以教师的引导、督促为主,学生在教师的“逼迫”之下学习,不懂就问,教师给予适时指导,对于考试的重、难点,教师也经过反复训练,基本不需要学生自学。但高中的知识面广,题型较多,让教师讲完所有类型的题目是不可能的,教师的课堂教学仅局限于较典型的一两道例题讲解,学生以此为基础去融会贯通,这里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实现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良好过渡,应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学法指导

区别于初中阶段的课堂学习方法,突出强调课前预习、认真听课、及时总结归纳,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比如,课前要自学上课的内容,对于自学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作出笔录,减少听课过程中的盲目性;课堂上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每个环节,并将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记录下来,为课后探究做好素材准备;变换问题解决策略,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2.消除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

面对高中阶段的学习,每位学生目标明确,均以升入高等学府的学习为动力。所以,当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特别是考试分值与初中阶段相比较,往往心理落差较大,给学习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通过营造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积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大胆表现自我,一方面消除学习上的恐惧心理,同时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3.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3篇:高阶思维课堂范文

目前我校在推进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有的阶段不完善,有的环节不完善,在具体的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例如,虽然每个班都已经分了小组,但是桌子没有拉开围坐,而是在需要合作交流的时候转身。各阶段进行中,细节设计和推进过程也存在诸多问题。此外,教学节奏要么过紧,要么过松,教学策略上做得不够科学。那么,要实现课堂高效,需优化哪些教学策略呢?

一、教师要尊重课堂“成长”的规律,摒弃“满堂灌”

不同的学生思维是有差异的,有的是整体性思维,有的是细节性思维,有的是脉冲式思维。所以教学设计应让倾向于整体性思维的学生关注细节,让细节性思维的学生关注整体,让脉冲式思维学生少犯粗心的毛病。还有一些学生有外在的思维障碍,所以,对于学生的错误也不能指责过重,而应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

另外学生的进步、成长不是匀速、直线的,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了解学科的特点,比如学习英语的基本思维方式是要掌握“是什么”,而学习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是要掌握“为什么”和“怎么样”。比如英语应用能力的获得就需要“听懂”“看懂”“模仿练习”“交际应用”等环节;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经过“理解概念”“巩固训练”“归纳抽象”等环节;政治概念的理解要经过“感知具体现象”等环节……这是课堂以及学生、学科都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律,语文也不例外。

要想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不能只注重知识点,还应关注学生注意力的培养,了解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原因,为学生制作“合脚的鞋子”,教师可以将讲、做、读、写等多种活动交替进行。

以议论文《成功》为例,巩固和导入本课后,笔者制订了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试说出本文的主要观点)。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分析他们的观点是否全面,并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帮助学生找中心论点。

二、要让学生带着目搜习,而不要盲目地学习

在授予任务前,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教学的目标所在,并将目标分解,用分解后的子目标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优秀的学生总是懂得自我设计,比如为自己制作一个严密的作息时间表,在规定的时间里做规定的事等。教师的任务不能只停留在课本和课堂里,成绩落后的学生大多是因为学习行为习惯较差,上进心较弱。

其实学生成绩落后的原因就在于平常细小的学习行为,比如课前的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听课不够专注,作业的完成质量不高,不懂的问题没有及时处理等。瞄准了目标,每天就有事可做。

仍以《成功》这篇议论文为例,要学生读后了解本文的论证结构就需要让学生在读时思考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结合各个段落的主要意思归纳全篇。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对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的认识。

第4篇:高阶思维课堂范文

一、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把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做到以学定教。以前,英语课堂教学一般都按照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考试评价这五个教学环节来进行,当然,这五个环节有其自身的道理,不能完全否定,这也是多年来上一辈甚至更上一辈的教师们经过自身的教学经验,不断探索,归纳出来的教学思路或者观念,被我们这一代教师吸收,学习,继承下来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的进步,教育界出现了静悄悄的思维革命,即现在,课堂教学改革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一是课堂教学开始于学生的独立学习和预学准备,开始于老师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二是评价始终与教学过程平行—评价学生的预学情况,评价老师的引导过程,评价学生课堂上出现疑问老师应怎样处理,也就是不断通过过程评价来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成功首要的因素是教学民主,而教学民主的核心是思维民主,思维民主了思维结构才能打开,新的思维方式才能进入,关注思维深度实则关注持久,深入地思考一个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是一种学术能力,也是独立解决任何新问题,特别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极其重要的思维能力和习惯.思考问题不深入是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也许是因为课程内容多,时间紧迫,课堂上老师们很少会花时间“深究”一些问题,确切地说,还是授给得多,教得少,追求的是“量”,而不是质,这样,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严重短缺,不会或不愿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已成为当下学生最明显的思维缺陷之一.

三、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领域,怎样提升教学质量和 有效性更成为一个常论常新的主题。课堂是由师生共同打造的,应当表现为师生互动的有序、有效。而不是“盲动”。具体地说,这种互动应当是具有教育内涵和恰当时空的适宜教育行为。可是,在实践课堂有效互动的过程中,发现有这样的误区:一是不真实的互动,师生间多形式上的互动,思维本质上的互动少,缺乏教师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的深入思考,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也流于形式,没有思维的碰撞。二是不平衡的互动,课堂教学互动中教师角色定位失当,走两个极端,要么绝对控制,将预设好的信息指向学生,学生没有真正动。三室不和谐的互动,以知识教育为中心,教师指出的大多是死记硬背的知识性问题,师生间缺少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

四、英语课堂教学中沟通式原则的体现

沟通式教学原则应该贯穿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设计中,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

(1)课前阶段:这实际上是教师知识信息的整理阶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常常会忽略考虑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沟通式教学原则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对教材的理解,而且更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我们所任教的学校、年级、班级和学生都有它的个体差异,针对这种差异性我们对知识信息要有所选择,把学生容易吸收、理解的知识信息整合到备课中,尽量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符合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材料,以找到课文内容及学生之间的契合点。

第5篇:高阶思维课堂范文

关键词:英语专业精读课;课堂提问;提问艺术

良好的教书艺术莫过于娴熟地使用问题。课堂提问是英语精读课上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课堂提问这门艺术的研究,能有效地提高英语精读课教学效果。

一、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提问现状

精读课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阅读为重点辅以听、说等各方面,涵盖全面的英语技能知识。当前,许多精读教师对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与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缺乏艺术性。有些问题肤浅、平庸、缺少信息沟,问法单调,只能置学生于被动地位,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

1.了解性提问。这类问题主要是老师为掌握学生对事物的了解情况。

2.体验性提问。这类问题主要针对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

3.预测假设性提问。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做出预测或推测。

4.知识性问题。这类问题是根据课堂需要,教师对学生已学知识或已有的背景知识进行的提问。

5.理解性问题。这类问题可检验学生对材料所提供的重要事实或特定细节的掌握情况,也可训练学生迅速获取重要信息的技能及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及短语的能力。

6.推断性问题。这类问题是针对文章的引申意义、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而提出的。学生需根据文章提供的事实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

7.分析性问题。该类问题学生需将有关的信息一点点地挑出来,把它们与整体意义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后得出结论。

8.综合性问题。该类问题要求学生把文章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拼凑到一起,进行综合加工,形成新的观点和看法。

9.评论性问题或观点性问题。该类问题就是对文章的内容、观点进行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陈述其理由。

问题的种类很多,都对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并不是说每次课都应包括所有类型的问题,具体采用哪种形式的提问,还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三、如何艺术性设计英语专业精读课堂问题

一般来说,专业精读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热身阶段、课文处理阶段、课文处理后阶段。三个阶段各有侧重,因此所设计的问题也有所不同。

1.热身阶段

热身阶段是总体式教学的重要一环,主要目的就是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为接受新知识做好准备。因此这一阶段问题的设计必须注意到趣味性,体验性,可说性。如笔者在上英语专业《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二单元Text1TheTeddyStoddardStory时,就采用了如下类型问题:

1)观点性提问

Whatqualificationsagoodteachershouldhave?

2)了解性提问

WhatdoyouknowaboutAmericaneducationalsystem?

3)体验性提问

Whatisthehappiestexperienceyouhaveeverhadinyourlife?

4)预测假设性提问

Supposeyouaretheteacher,whatwillyoudo?

以上问题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想象力和英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课文处理阶段

课文处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关键所在,课文是文化背景、词汇、语法、篇章等知识的载体。通过课文处理,要求学生能把握课文基本思想和篇章结构,了解作者思路等,具有语篇理解能力。这一过程中,老师需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问题主要有以下类型:

1)理解性问题

Whatdoesthesentencemean?

2)综合性问题

Whatisthemainideaofthethirdparagraph?

3)分析性问题

Accordingtothepassage,where/when…?

4)推断性问题

Whatwillhappeninthefollowingparagraph?

5)观点性提问

What’syouropinionontheattitudetheteachertowardsTeddyStoddard?

这个阶段思索性问题策略的持续使用可保持学生高度注意,使教学相融,加强师生交流。

3.课文处理后阶段

在课文处理完成以后,设计一些问题,对课文内容进行复习、复述课文、总结中心思想、课文场景表演、课堂辩论、小组讨论等进行巩固,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掌握。这一阶段的问题应与课文密切相关。有以下类型:

1)综合性问题

What’sthemainideaofthetext?

2)分析性问题

What’sthestyleofthetext?

3)推断性问题

Whatkindofcareerwouldyouliketodo?Why?

这一阶段的问题可让学生发挥想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原文,培养其思维和应用语言的能力。

四、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1.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问题要讲究趣味、结合实际。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教师有艺术的提问,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振奋感情、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教师在课堂上应时时体现出爱。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教师要给予提示,诱导学生作答。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及时恰当地评价学生,以肯定为主,肯定其勇于回答、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精神。

3.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突出主体,引导思索

设计的问题要能突出主体,发展思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发现原因,引导思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少提“封闭式”问题,多提“开放式”问题,给予学生足够时间展开讨论并充分让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

4.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

教师从不同角度,由易到难,创造一种能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的情景。教师要注意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引起他们的共鸣,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不断拓展知识。

5.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的学生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潜能才能发挥出来。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讲究艺术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提问艺术在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也证明,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的艺术——问题的设置、提出、回答等,对启迪学生思维,更好地、主动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应深入研究提问的艺术性,帮助学生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提问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第6篇:高阶思维课堂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299-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其中解决问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要求学生参与问题情景,正确处理获得的信息,运用科学的方法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将“问题解决”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一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要求学生通过义务阶段数学课程学习后,能够具备基本的数学品质,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同时学会合作与交流,以及自我评价和反思意识的养成。由此看来,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是建立在具体问题具体知识基础上的方法性知识积累,是体现教师对学生关于方法的知识传授和培养的重要方面,它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正如达尔文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反映出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缺乏,教师传统教育方式和对创造性思维的不重视都阻碍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师没有将“问题解决”能力贯穿整个数学教学

“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就具备了“问题解决”的能力,在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逐步发展,即儿童从前运算阶段的2岁开始就已经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在小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中“问题解决”能力逐步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已有一定的转变,但是大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仍然处在起步阶段,教师的教学方式保持着传统的风貌:讲授――师范――提问,学生习惯化的学习方式:接受――记忆――模仿。这样的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堂的接受学习并没有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只是习惯化的听讲,背下数学公式和运算法则,模仿例题对作业题生搬硬套。模仿本身就是无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表现。数学教师没有充分理解到数学课堂的始终都应该抓住时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同学探讨交流的能力,在填鸭式教学方式下,学生较少有自由的思维发展间,这阻碍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2.教师传统教学方式阻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很多数学教师并不了解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与数学教学的内在联系。在实际的教学中,仍旧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讲授数学知识,虽然也注意向学生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但在有限时间的课堂这样的尝试也只是很少次数。有数学教师理解数学课堂对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意义,却不知道如何在课堂引进科学的教学方法。此部分教师的担忧是已有的教学方式稳定且可控,若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效果不可预测也影响教学进度。目前考查学生学习的方式主要是考试,成绩是对学生知识的有效衡量,却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学校没有形成标准的对学生的各项能力的评价体系,教师无法准确掌握学生能力发展情况,无法准确评价新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程度,是否比传统教学方式更高效更能促进学生能力培养,也是教师们不愿尝试改变已有教学方式的原因。教学方法单一也是造成学生思维不活跃,对问题探究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原因。某些课程比如讲概率和统计,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尝试抛硬币,或者抽签等,达到对概率的直观认识后引入概率统计的基础知识。认识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又需要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类似形状实物如粉笔盒、篮球、乒乓球、杯子等。这样的课堂不如直接依照书本上的图片和内容讲授更好掌握课堂进度,许多教师担心教学方式和内容的丰富会使得课堂出现不可控因素,时间上也不好把握,影响课程顺利进行,因此不愿开展多样化的教学。传统和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活跃数学课堂气氛,极大地束缚了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开展,同时也没能给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缓慢。

3.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重视不够

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是相互促进,互为基础。创造性思维是有效解决问题的思维基础,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又使得学生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应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学生的积极思考是创造力发挥作用的基础,只有积极思考,才能不断发展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不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思考的智力发展,是“问题解决”能力的智力基础。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较少花课时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如一个数学加减法,可以从不同的数字拆分组合理解数字间的关系,教师应注重学生不同理解方式的培养,鼓励学生养成质疑的良好习惯。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并没有重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合创新解题方法,极少意识到学生对数学问题不能灵活应变,也不能创造性解决问题,是缺乏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二、提高数学课堂对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对策

为了提高数学课堂对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必须从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创新数学课堂教学内容,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着手。

1.运用“MM”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数学品质

“MM”教学法,即数学方法论(Mathematicalmethodology)教育方式。20世纪30年代,波利亚运用方法论模式提高美国的教育水平,为美国建设世界数学强国做出巨大贡献,这种探索法研究为现代美国的“问题解决”等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现今欧美国家正在不断发展波利亚的数学教育思想,大力提倡科学方法论。“MM”教学法也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我国在20世纪末分别在江苏省无锡市以及天津、山东部分学校开展“贯彻数学方法论的教育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改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小学数学课堂,同样可以引用“MM”教学法,在运用“MM”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数学本身发展规律(发现、发明与创新),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力求使他们同步协调,引导学生不断地自我增进一般科学素养,社会文化修养,形成和发展数学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素养。

2.创设数学问题的丰富情景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对不同阶段的教材编上建议内容生活化、情景化,教学上建议教师讲授数学过程中为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正如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注意创设有趣的情境,鼓励学生参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讲授100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认识时间和人民币。在认识时间的时候,可创设逛动物园情景,在情境中要求学生进入导游角色,安排参观时间表,让游客能正确的时间安排下参观所有的动物。同样地认识人民币,可创设售货员情景,让学生进入售货员的角色,进行元、角、分的认识。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随着教师的提问主动探索,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教学目标,这个过程中学生养成积极探索,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创设问题情景时应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从生活情景中挖掘数学问题更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更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迁移数学知识,将知识生活化本就是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教育主张。只有与学生以后的认知进行有意义的链接,才能在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框架上建构新的知识,完成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过程。这也是皮亚杰建构主义的重要理论应用。

3.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掌握在适当的时机提出问题是关键的。小学生的数学思维随着身心发展逐步发展。在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在讲授空间与图形板块的图形的认识,应借用教具,如用两个等边三角形拼合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又可拆分成两个三角形等。只是口头讲述,儿童思维不可逆性的影响,很难理解消化可逆性数学内容。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具有守恒的认知,在讲授测量部分时,充分利用儿童已有一定基础的守恒认知,扩展儿童对图形周长、面积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4.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鼓励和引导。教师的创造性设问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样教师的创造性讲课内容可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引导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具有创造的能力,这样学生的无意识和有意识创造行为才能得到教师的认可和鼓励,反过来学生才能强化创造。正如叶圣陶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意教学可以将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融合,这对教师是创造性教学的要求,对学生则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机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会促使学生提出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表现出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对教师讲授内容的质疑,如布鲁贝克提倡的: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需要耐心引导、鼓励,让学生的思维在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中放飞。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学习兴趣和数学品质的养成,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教学方式的转变,实施开放式教学,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思维,同时在互动中鼓励学生的积极探究,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周金玲.优化课堂问题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3).

[2]袁维新.国外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型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0,(7).

[3]刘红梅.设置悬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3,(2).

[4]万晓丽.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J].成功:教育,2013,(1).

第7篇:高阶思维课堂范文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课题的理论价值: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具有巩固、强化、反馈、提升、发展等重要作用,对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因素有很大的关联:练习可以出质量,但练习也有可能加重负担。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所以在练习中存在着多、繁、杂的现象,而在我们教师的观念中又有“不加强练习,不进行重复的练习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以致于我们很少反思哪些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甚至是有负面影响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面要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面要加强过程教学,增加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时间,这样做将大大缩短课堂练习的时间,减少练习的量。因此在传统的“练习观”受到极大挑战的同时,有必要对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传统的“练习观”进行反思,确立效率意识,提倡有效练习。

课题的实践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有效练习的途径,寻找根治重复低效的数学课堂练习的方法,让课堂练习(包括复习练习、对新知的针对性练习、巩固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等。)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优化课堂练习,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课堂练习设计的策略,强化教师“预设”意识,促成学生“生成”的达成,提高教师有效教学的策略,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2.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合理的练习结构和学生喜欢的课堂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进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3.利用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数学知识的逻辑化和数学应用的三个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因素,全面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和形式思维等,优化思维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研究的内容:

1.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的原则。

2.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的内容和形式。

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中教师的作用。

4.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新之处:

有效练习的问题基于从形式到内容缺乏整体考虑而产生的低效或无效练习的现状提出的。我们提出此课题,探索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的策略、练习的结构与层次性、练习的形式、练习的教育价值及教师在练习中的地位等问题。让学生在数学练习中既要掌握知识又要发展思维能力,更要让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良好情感,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育人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设计、技术线路和实施步骤

总体实施步骤:

针对不同类型的数学课大家写出自己的练习设计及实施方法,利用教研活动时间一起交流、讨论,并写出自己的反思。最终总结出复习课、新授课、练习课、讲评课的练习如何设计,新授课中概念性教学、计算教学的课堂练习如何设计,以及组织形式和方法。

技术线路:

主要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采取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查阅法、调查法等。

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和层次性原则

2.多样性和趣味性原则

3.拓展性和开放性原则

4.典型性和生活化原则

分阶段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定为二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0年11月——12月):

建立课题组,学习有关理论,构思方案。

第二阶段:组织与实施阶段(2010年1月——2010年7月):

课题研究教师在备课、听课、议课、课后反思四个方面来研究有效练习,备课中着重体现如何设计有效练习,有哪些有效练习题。起到什么效果?听课时着重听这位教师是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练习的,单周写出练习题的设计及练习方法;议课也围绕此课题讨论有效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否合适,所产生的效果如何来进行评议,并针对“如何设计有效练习?”这一问题进行研讨,确实把这一课题落实到实处。课后反思体现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练习使学生掌握了什么知识,起到什么作用,收到哪些效果?双周写反思。

第三阶段:整理总结阶段(2010年7月——9月):

1、撰写有关“有效练习”的小论文。

2、整理、汇总课题实施材料,整理出一套课堂中有效练习的方法;撰写结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预计成果:

(一)通过有效课堂练习的研究: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2、改变学生过去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方法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3、使学生学得主动、生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4、另外,在培养学生个性、集体观念、合作精神、参与意识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学习氛围良好,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成绩稳步上升。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通过实验,探索适用于我校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练习的一般模式,优化数学课堂练习的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五、课题承担者的科研能力及科研保障条件

1、能力保障:

课题组组长肖艳峥老师,乐于钻研、勤于探索,曾有多篇论文获奖,参与课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研究》,现已结题;王磊老师曾担任市级课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主题图的应用研究》的主持人,现已结题,她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王艳利教师和王丽萍老师积极上进、喜欢阅读理论书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组织保障:

课题组成员有志于服务教育实践,探索在新形式下学校教育科研的有效方式和方法。本教研组教师有强烈的科研热情并渴望科研人员给予具体而有效的指导。

教研组课题有学校教科研室负责人和学校聘请的专家的指导。

2、时间保障:

第8篇:高阶思维课堂范文

一、前言

高阶思维概念源自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和家罗伯特・加涅等人的理论,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是分析、综合和创新能力的体现。①②数学高阶思维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围绕特定目标,有意识地持续心理努力的高层次认知水平的复杂思维,具有典型的问题性和灵活性特点。学好高中数学需要有较强的高阶思维能力,而高阶思维能力主要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③④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常常发现一些学生思维存在障碍,有学生自身原因引起的,也有教师教学的疏漏。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方法,提高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知能力。

二、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方法探讨

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⑥⑦最适合思维的教学,是以思维为基础的问题教学。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往往从问题开始,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

1.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有助于在教学中集中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消除学生恐惧畏缩心理,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1)利用故事事例和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根据教学资源,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注意联系身边的事物,将数学问题融于故事实例和趣味游戏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在等比数列教学中,采用如下故事:在古印度,国王欲奖励国际象棋发明者,称可以答应其任何要求;而发明者却只要求奖给自己填满棋盘的所有麦粒,麦粒填充棋盘的条件是要求第一格放一粒,第二格放两粒,第三个格放四粒,以此类推,后面的每个格中放置的麦粒数量都为前一格的两倍;国王轻易答应了发明者的要求,经过计算,却付出了全国几十年的小麦产量。这个实例可以引出发明者索要麦粒总量的计算方法S=1+2+22+23+…+263,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讲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时候,可以创设“价格竞猜”游戏,让学生亲身体验价格的竞猜过程。利用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进入了学习状态。

(2)与实际应用结合创设问题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发现解决问题。数学知识中有许多是源于实际生活的,如果将数学问题改编为实际的应用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成功,将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

(3)利用猜想法和数学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猜想法是充分利用想象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向多向思维发展。猜想法能够训练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定式,让学生大胆猜想和创新,大大提高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利用数学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提高高阶思维能力。例如上概率课时,可以利用抛硬币实验,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思维的积极性。人的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开始。⑧学会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是学生能力的体现。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提问,善于提问。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⑩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是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而教师提供的心理环境是学生独立思考和提问题的基本条件。{11}通过开发自由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灵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2)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善问。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更要让学生善于提问。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生活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为学生提问作示范,让学生领会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为正确地和独立地提问奠定基础。{12}其次,使学生明确在哪里找问题,逐步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再次,让学生练习提问题,教师当场指导。采取严要求,勤训练的策略,循序渐进,不厌其烦地引导,使学生逐渐学会表达自己的疑惑,达到问得新颖、有创意和有价值。

第9篇:高阶思维课堂范文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课堂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 针对相关教学内容, 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 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富有启发性、可思性、连贯性的提问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 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同时还能突出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思考, 引导他们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 从而使他们发挥主体作用, 积极、有效地获取语言知识和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

此外, 根据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的回答, 教师可推断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等。从学生方面来看,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成从容沉稳, 应对自如的表达能力,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由此可见, 提问是英语课堂教学中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 它使师生之间更好地沟通和了解, 它有助于课堂活动的展开, 有助于增加课堂中的互动。

我们发现, 越是初级阶段的英语教学, 双边活动中各种操练性质的问答就越多。有研究表明, 在学校教育的各科教学中, 英语课堂提问无论是提问人次还是提问频率都多于或高于其他学科。因此, 从英语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 深入研究课堂提问的艺术, 对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课堂提问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课堂提问,会得到不同的解释。限于篇幅,下面让我们就课堂提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具体教学中, 可以将每个单元分成3 个部分, 即①读前活动( pre- reading activity), ②读中活动(while- reading activity), ③读后活动( post- reading activity)。三个阶段的教学目的内容各有侧重, 因此所设计的问题也应有所不同。

2.1 读前活动这也可称之为热身阶段。热身阶段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这关系到学生在以后阶段的参与和配合程度。因此这一阶段问题的设计必须注意到趣味性、体验性、可说性。一般是提一些与课文有关而又不涉及到课文具体细节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和讨论。故在读前活动中, 多以导入式提问。在学习一课时, 除了采用联想式提问外, 还可采用预测式提问, 以导入课文主题。这种设疑、悬念地导入使学生对即将阅读的文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激起他们的阅读欲望, 提高其阅读效率, 使其更多更快地获取信息。

2.2 读中活动这也可称之为课文处理阶段。课文处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一阶段, 多采用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s ( 即提问者已知的文题)。这类问题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主题、语言等。通过对课文的一些细节的提问, 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积极回答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种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不难从文中找出答案,因此学生则自然而然地运用文章中的关键词,并通过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来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以准确、恰当地回答问题。这一课堂活动不仅促使学生对所学课文有较透彻的理解,更为他们提供了使用所学语言的机会。这一阶段的提问,要求全班一起回答,目的是帮助那些害羞的学生共同参与。

2.3 读后活动在课文处理完成以后, 要对课文内容进行复习、巩固、讨论, 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这一阶段的问题应与课文密切相关。在读后活动中, 多运用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s ( 即提问者不知道具体答案的问题)。读完每篇课文后,以提问的方式对其中心思想加以总结,把课文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鼓励学生积极讨论。这样能强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英语兴趣,重要的是,通过讨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教学活动中, 这种问题更能使学生自然交流。对学生们的回答基本上给予肯定并做具体的评价。以鼓励他们更积极地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

三、有效提问的内涵

课堂提问中有效的问题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出的能引发学生思考过程或思考体验的问题, 有效课堂提问应能使学生做出相关的、完整的答复, 并且同时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在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问题设计得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激活学生的思维;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提问的功能,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四、有效提问的标准

1.清楚:问题必须能够使学生立即抓住要害、清楚所期望的是什么样的答案。

2.具有学习价值:问题需能激发思维, 对该问题的回答, 有利于对所学材料的进一步处理; 问题需与材料有关, 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而不只是为了填充时间。3.能激发兴趣:问题必须有趣, 具有挑战性, 令学生兴奋。4.刺激参与:问题需能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之中, 而不应只是几个成绩比较突出的、自信的、知识面比较宽的同学。5.具有扩展作用: 问题需能激励学生做深入扩展性回答, 使学生发挥想象, 丰富答案的变化性。6.适当的教师反馈:提问应能给学生安全感, 相信即使自己的回答不大妥当, 也不会受到教师的羞辱、嘲笑, 而总会受到教师的尊重。

五、课堂提问所面临的问题

1.问题缺乏精心设计,问题数量过多而层次偏低

课堂上教师一般都重视提问, 可有些老师课前不认真钻研教材, 不能正确把握学生认知水平, 上起课来信口而问,结果是缺乏质量的问题充斥课堂, 学生思维的培养无从谈起。教师提问次数过多,有人将之称为“ 轰炸式的提问”, 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 而没有时间深入思考, 没有真正“ 消化” 知识并化为己有,怎么可能提出问题? 有的教师在学生不会回答时直接提示, 或者当学生正确回答时就认定其已掌握了该内容, 便转向提问其他学生。这样的课堂提问数量过多, 看起来挺热闹, 但师生只是停留在低层次的信息交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