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范文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诸葛亮诫子书原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诸葛亮诫子书原文范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掌握字词,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教学难点:

掌握关键词句,赏析精彩妙点,理解语句内涵以及句间联系,体会作者情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即诸葛亮写给自己儿子的一封书信。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

(1)标记生字注音。

夫:fú   淫慢:yín  险躁:zào  遂(suì) 穷庐:lú

(2)提示长句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4、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其他同学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三、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3、师生共同解疑。教师给予点拨,对学生进行古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4、掌握重要字词   

诫:告诫,劝勉。     书:书信。           夫:语气助词,用于句首。

以:用来。           修身:修养身心。      养德:陶冶德行。

无以:没办法。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广:扩大。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          成学:成就。

 励精:振奋。    

淫慢:放纵懈怠。      险躁:轻薄。           治性:修养     

四、研读课文,把握主旨。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此想到了哪些诗句?

明确:(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4、这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人在少年时期应树立远大志向,发愤图强,以免老了后悔。

五、谈感受,说启发,积累警句。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示例:(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六、课堂小结

其实诸葛亮最欣赏的是挂在书房里的一副对联“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一生无意于功名利禄,不受外界的任何诱惑,我希望大家也能做到这一点,成长路上坚守自己内心的平静。我们一起读一下这句话。 学生齐读。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教学反思:

《诫子书》是诸葛亮给儿子诸葛瞻的家书,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本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他告诫儿子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切不可荒唐焦躁。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重点通朗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文章主旨,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并通过积累相关的名言警句达到深入理解与自我激励的目的。

在具体讲授的过程中,由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估计不足,在课堂环节的设计与安排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对文言词语的掌握不够扎实,翻译句子过于生硬直白,虽然做到了“信”与“达”,但还需在“雅”字上多下功夫。

2、由于对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入透彻,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成才的三个条件学生能够准确进行回答,但是对三者的关系的理解还有些模糊,需要经过不断的引导慢慢理解。

第2篇:诸葛亮诫子书原文范文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耕种。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第3篇:诸葛亮诫子书原文范文

诸葛亮的《诫子书》传世的有两个版本,两个版本只有一个字不同,没有什么原则的分歧。下面我们介绍比较流行的《艺文类聚》的版本。先看原文:《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悲叹穷虑,将复何及!([唐]欧阳询撰 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二十三人部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新1版1985年3月第二次印刷421页)

翻译过来就是:作为君子的处世行为,要通过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通过节俭来养育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则无法明确前进的志向,不宁静淡泊便无法排除外来干扰而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则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懒散懈怠漫不经心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性情。年华随着时光飞驰而去,意志随着岁月而流逝不居。最终使人的生命之树枯败零落,只能悲哀叹息焦虑而没有任何办法,到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本文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当时诸葛瞻才8岁,故本文写得平实而简单易懂,人生道理却简明易见而极其深刻,具有实用理性,又易于实行。诸葛亮一生为国事日夜操劳,根本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才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文章主要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人生苦短,能够实现生命价值的机会很少,故抓紧时间,修身养性,尽早建立道德和功业便非常重要。建立功业的前提是要有极其丰富的知识和见识,知识、见识非通过刻苦学习不可。而学习的前提是静心专注。静心专注的前提是内心纯净没有杂念。故淡泊而不为眼前的利益所诱惑是能够进入学习境界的关键。只有宁静而沿着人生的正确方向不断前行,才可以到达很远的地方和很高的境界。而散漫懒惰、偏激急躁,则不能静心学习与思考。

目前社会最普遍的问题便是过于轻浮焦躁,急功近利,不择手段,不能踏踏实实学习,不能光明正大行事,不能堂堂正正做人。因此,牢记诸葛亮本文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话并实行之,便是疗治当今社会浮躁焦虑之流行病最好的药方。

第4篇:诸葛亮诫子书原文范文

诸葛亮未出茅庐,便自比管仲、乐毅,他饱读诗书、志在邦国。刘备三顾他于茅庐时,他作《隆中对》,纵论天下大势,在详细分析了自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以来天下态势之后,为刘备制定了先据有荆、益二州,联吴抗曹,最后夺取中原的战略和“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以巩固政权的具体策略。

诸葛亮善于把握总体形势,胸有全局,能够掌握宏观决策的主动权,制定切合实际的具体策略,并矢志不渝地一步一步实现它,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家典范。这是“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牧刘表、“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的益州牧刘璋及“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的孙权都无法相比的。

千百年来诸葛亮被人称道的莫过于举贤任能的用人之道。他把识别、选拔、任用有用之才作为治国、治军的要务。在《出师表》中他劝诫后主刘禅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覆也。”

提拔蒋琬和姜维就是一例。蒋琬本是荆州一个抄写文书的小吏,诸葛亮经过长期观察,认为他是一个可担大任的人,即提拔他到府中任参军。临终前向刘禅建议让蒋琬作了他的接班人,主理朝政;姜维归降时只是一个27岁的青年军官,诸葛亮见他有胆有识,很会用兵,就提拔他为奉义将军。这一文一武在诸葛亮去世后用心报国,使蜀汉政权维持了29年。

至于诸葛亮“失街亭、斩马谡”虽有过失,但依然瑕不掩玉。或者从另一侧面来看马谡事件,我们会更佩服诸葛亮赏罚分明的治军策略。

马谡是刘备、诸葛亮自荆州就器重的重臣名将。第一次北伐时,让他为前锋督军,但他违背军令调度,导致街亭失守,使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诸葛亮依法将其斩首示众,同时以自己用人不当,负有领导责任,上疏“自贬三等”。而裨将王平事先劝诫马谡,街亭失守后能收容士卒,抗击曹军,安然撤回部队,立了功劳,诸葛亮上表破格提他为讨寇将军。诸葛亮这一整套赏罚谋略的应用,对巩固蜀国政权,取得南征北战的胜利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另一表现就是“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威得其要云⋯⋯”(引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就是说:诸葛亮生动脑子,好产生新奇的想法,他改进了可以连发数箭的连弩,发明了木牛、流马这种轻便的运输工具,推测研讨古人的排兵布阵之法,做成独具特色的八阵图。

“天下三分,益州疲弊”。蜀国是在三国中面积最小、人口最少、实力最差的国家,诸葛亮要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抱负,靠真刀真枪硬碰硬,显然不是对手。于是他独辟蹊径,充分发挥自己智力过人的优势,改进发明武器和工具,创造新的阵法,这就保证了他五次北伐虽无大胜却也无大败,成功地运用了“以攻为守”的策略,巩固了蜀汉政权。

“The Sage of Wisdom” Zhuge Liang

第5篇:诸葛亮诫子书原文范文

曾子在临死时曾说过“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话。确实如此,历史上一些圣贤在临死时,往往留下一些深刻精彩足以警世的话。而因为这些话是留给儿女的,意味则更加深长,具有警示的意义和感人的力量。《三国演义》中蜀汉的一对君臣,即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光辉一笔的刘备和诸葛亮都有这样的《诫子书》,限于篇幅,我们分两篇来介绍。这次先说说刘备的《诫子书》。

刘备没有文集,这篇《诫子书》保存在《三国志》中。在陈寿的(《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正文的裴松之注中有全文的记载。原文是这样的: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缩印本1174页)

关羽大意失荆州,张飞大哭大怒,动辄鞭打士卒,被部下所杀。刘备为所谓义气所动,起倾国之兵要为两个结义兄弟报仇,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狼狈逃回白帝城,急火攻心,一病不起。临终前召见诸葛亮托孤,这便是著名的白帝托孤。在托孤前留下这封发自肺腑的(《诫子书》。

为使读者诸君能够轻松明白刘备(《诫子书》的意思,将其翻译如下:

第6篇:诸葛亮诫子书原文范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有哪些?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共同阅读《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精选【5篇】,请您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1“草船借箭”中说的是周瑜嫉妒诸葛亮,他就派鲁肃前去打探,诸葛亮早就明白,周瑜得知后,认为此人不除,日后必为东吴大患。因那时缺箭,便要诸葛亮三日内拿出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他的神机妙算,不费吹灰之力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

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精明和智慧是不一样的两件事,精明的人是精细研究他自我利益的人,就像周瑜这样,智慧的人是精细研究他人利益的人,就像诸葛亮这样。研究他人利益,自我也能带来好处,但只研究自我的利益,反而不能带来好处。

诸葛亮人人都明白他聪明有才干,有一次,诸葛亮率领蜀军北伐中原时,大将马谡刚愎自用,使得魏军司马懿乘机而入,为了避免更大损失,诸葛亮急忙安排大军赶快撤回蜀国,城中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同时下令:把城内所有旗帜藏起来,然后大开城门,并让两个书童跟自我一齐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来后看到这番景象,很是纳闷,忽然他神色紧张,立即下令:立刻撤退。诸葛亮看他走后,长吁了一口气,对大家说:“司马懿一向明白我谨慎,必须以为我是在用计骗他入城,所以反而慌忙退走了。”

《三国演义》不仅仅资料精彩,还让我明白了许多战略,真是让人难忘!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2“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这是我小时候经常听到的一个谜语。一提到诸葛亮,他那胆识过人、遇事镇定自若、深谋远虑的形象便浮此刻人们的眼前:使用“空城计”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骗过了司马懿;乘着浓浓雾气“草船借箭”,骗过了曹操……他永远是那样的意气风发、羽扇纶巾!

可当我读到诸葛亮的《出师表》那句“先帝知臣谨慎”时,不由激动地叫出了声:“诸葛亮谨慎?胡说!他都看错了人——马谡,派他守住街亭,结果马谡失守,落荒而逃,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妈妈笑道:“话可不能这么说,你先看看《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九回吧!”

我带着疑惑翻开了第三十九回:刘表的原配夫人死了,大儿子叫刘琦,后娘对他不好,准备让自我的儿子继位。刘琦急死了,就请教他的叔叔刘备。刘备很高明,他说:“你去问我的军师诸葛亮吧!”刘琦就去问诸葛亮,诸葛亮听着不正面回答,还故意岔开话题。之后,刘琦告诉诸葛亮:“我有一本绝版好书,先生要不要看?”诸葛亮也是喜欢学问的人,就答应了,跟他到了楼上。等诸葛亮一上楼,刘琦立马抽掉梯子,转身跪下:“先生啊,你非教我不可!”诸葛亮见逃不了了,便说:“疏不间亲,我也没办法呀!”刘琦道:“如今仅有您能够救我了,放心吧,外面没人。”诸葛亮这才给他讲了历史上“太子申”的故事,刘琦就听懂了。看到这,我心中不由暗暗赞叹,诸葛亮是等没有人的情景下才跟刘琦讲的,并且不是直接说,只是借了些历史典故暗示刘琦。结果刘琦请兵外调,既掌握了兵权,又守了边疆,还和后娘离得远远的,不起冲突。之后的“赤壁之战”,刘琦外调的一万多人马给了刘备很大的力量支持。诸葛亮谨言慎行,是非冲突面前没有挺身而出,却能全身而退,还获益颇丰,这正是谨慎的好处啊!

我小时候就没能做到“谨慎”二字。有一次,我和好朋友们在玩,忽然,晨晨推了人,那小男孩撞在了杆子上,脑门上鼓起了一个大包。晨晨妈妈一出现,我就抢着说:“阿姨,晨晨把人推倒了。”只见阿姨的脸色由白到红,由红到紫。当着我们的面,晨晨被他妈妈狠狠地修理了一顿。从此,晨晨很少和我说话,再也不跟我玩了。妈妈告诫我说,再真实的事,也要在适宜的时间、适宜的地点,对适宜的人、以适宜的方式表达,否则只能“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几千年前,老子说过:“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几千年后,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谨慎是智慧的长子。”穿越不一样的时空,跨越不一样的国度,对谨慎的理解始终是一致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总是能够穿越古今中外,沉淀成永恒的真理。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站在长江岸边,回顾那几千年前的三国,也不禁感叹:“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那个年代,那个三国,虽然民不聊生,可是趣事连连;虽然连年战乱,可是英雄辈出;虽然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长江、黄河,可是他们的事迹,这个时代的历史却永远流淌在我们心中。这就是《三国演义》。

这本书记载了东汉末年,由农民起义到群雄割据的一系列故事。这个时期没有谁是王者,谁是皇帝,更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个个厉兵秣马,野心勃勃,想成为最终的霸主,尤其是曹操、孙权和刘备这三个老大。然而这场打了八十多年的仗分出胜负时,赢者竟不是魏、蜀或者吴,而是新崛起的势力晋。可怜一代枭雄,谋划一生,打下大片江山,到头来却是白为他人作嫁衣。

我从三国中得知,不管是大事小事,皆要用心,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千万不能妄图一步登天。更不能有心而不做,譬如孙权。由小到大,从无至有,一步一努力,才能成事。

三国也用每个人物的亲身经历来告诉我们道理。曹操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心计。刘备说一个人仅有贤德、仁慈,方可得民心,成大事。诸葛亮轻摇羽扇:“一个人仅有做事细心,谨慎,才有成功的机会。”关羽惭愧地说:“你可别像我那样,心高气傲,做不成事。”赵云来了,吕布来了,孙权来了,他们用自我一生的故事告诫我们。

《三国演义》,一本不可不读的经典。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4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书中各位英雄好汉们的精神。全书演变了整个历史过程,还让我体会到了许多受益的道理。

本书的主要资料是:在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节为兄弟,在朝廷当了官。不料,来了一个名为董卓的恶霸,老百姓们都对他恨之入骨,吕布就借“美人计”杀掉了董卓……在一次次的乱战残杀中,一个朝代代替了另一个朝代,最终,东汉末年以来分裂了数十年的中国最终由晋王朝实现了统一。而“三国”指的就是魏国、吴国、蜀国。

《三国演义》中人物的特点也是丰富多彩的:有鲁莽的张飞、机智的刘备、聪明的诸葛亮、勇猛的曹操……有了他们,《三国演义》这本书才会那么多姿多彩。

我觉得《三国演义》是一本励志成长的书。它让我学习诸葛亮的聪明、刘备的勇往直前……它让我懂得了该做一个有怎样气质的人,它让我明白了做事要拥有清醒的头脑,要做一个果断的人。仅有这样,胜利,才会属于自我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5“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每次听到这首歌,我就心潮澎湃。《三国演义》是我百看不厌的一部名著,它不仅仅让我了解了许多惊险曲折的故事,还让我认识了不少个性鲜明的英雄。

说起赵云,也就是常山赵子龙,大家肯定很耳熟。从“单骑救主”、“截江救阿斗”足能够看出他对刘备的忠心耿耿。再加上他具有武艺高强、正义凛然的英雄本色,难怪刘备说他“浑身是胆”“乃真丈夫也”。他实在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硬汉子!

再说关羽,此人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典型的忠勇人物。因为他髯发长二尺,一副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的样貌,所以被人们誉为“美髯公”。他不仅仅是个美男子,还是刘备集团的得力干将。不管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还是“千里走单骑”,都能反映出他对刘备的赤胆忠心。他真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提到刘备,在作者眼里,他是个“乱世枭雄”,但在我眼里,他只可是是个“胆小怕事”的人。虽说在“青梅煮酒论英雄”中体现了他的遇事老练,工于心计,但他为了一个“义”字,不听众将的忠告,竟大动干戈,率领七十五万大军,草率伐吴,最终被陆逊用火攻破,最终蜀军全军覆没。读到那里,我真为他的这种行为感到惋惜!

谈起诸葛亮,他可谓是书中最具光彩的英雄人物。他凭借自我的绝顶聪明,成功运用了“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摆八阵图、空城计、七星灯”等一系列妙计。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和托孤之重,他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虽说他灭魏吞吴统一天下的雄心没有成功,可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经流芳百世。他永远是后人敬仰并崇拜的伟丈夫!

第7篇:诸葛亮诫子书原文范文

    关键词:道教;清静;尚功;忠孝;节俭

    东汉末年至三国是中国道教发展比较成熟的时期,儒道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进步。诸葛亮是这一历史阶段内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在《出师表》中自述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亮隐居南阳,潜心悟静,躬耕学习与结交挚友相得益彰,其生活之悠然和处事之从容一生得益非浅

    据《三国志·蜀书》:亮字孔明,山东琅琊阳都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诸葛早孤,东汉末年适逢天灾人祸世道混乱,为个人生存之计遂投亲靠友辗转至中原,亲眼目睹了汉代社会奸贼当道争战不休使普天下的老百姓生活坎坷,流离失所,深切地感受到了人世间的辛酸和悲凉。建安三年,十七岁的诸葛亮栖身南阳,躬耕陇亩,明代诗人赵坤写到:“壮年大隐乐耕锄,一卧南阳遂有庐。”自建安三年到建安十二年正是权臣曹操擒吕布,灭袁术,败袁绍和击溃昭烈之际,中原各地战火纷飞,阴云密布,年轻的诸葛亮独具惠目在南阳城西七里的卧龙岗找到了藏身之所,“中原无处不兵戈,独自岗头抱膝歌,”漂泊动荡的生活暂时安定了下来这样就有了十年的隐居生涯。

    南阳躬耕自食其力在诸葛亮人生路途中式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对其本人来说感受最深刻和收益最丰富的莫过于一个“静”字。明代户部尚书徐问在其《读书叙记》里指出:“汉儒之学,能见得静字,惟孔明一人。”换言之,只有静字方能概括侯学之要旨。静,即清静,是道教文化中一个相当特殊的概念,在道教的诸多入世济世教义内对清静的解释具有重要的意义,《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即道性自然,天地人所取法者自然而已,与无为和寡欲相互关联的清静正是以道法自然为基础,它强调一切要顺自然而为,不可以逆自然而动有损天地自然直本性,让人少一些浮躁不安,多一分质朴公正,个人的生命和精神得到升华。故老子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道德经》第十六章)。

    ”清静为天下正,作为道教最早的典籍《太平经》对静的作用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求道之法,静为基先。心神已明,与道为一。开蒙洞白,类如耋日。不学其道,若处暗室而迷方也。”① 欲学其道,必先参静,《清静经》亦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由此可见虚静自然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识得静者方与“道”有缘。诸葛先生对“静”的感知获益颇多,一方面躬耕南阳卧龙岗,以出世的心态入世,安于现状做一个地道的农夫,其乐无穷。清代诗人杜漺写道:“小童拥彗门前扫,午阴欲转觉来迟。山蜂游采山花蕊,采罢翥翥隔窗纸1。……山光缭绕庐前树,抱膝时为梁父吟。” 绿树山光,小童野蜂,这就是一副美丽的人物风光自然画,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南阳卧龙岗上抬头观星空,俯首乐耕锄,这是诸葛先生一生中值得仔细品味和最为留恋的美好时光。

    另一方面,清静使诸葛亮抛却世间杂念有了更多的时间苦读圣贤书,他在《出师表》中自述:“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亮之言符合道教《清静经》内“人好静而欲牵之,遣其欲而心自静”之说,明万历四十二年时任南阳知府的史东昌在《诸葛忠武侯卧龙岗碑文》中亦言:“彼时耕南阳,吟梁父,高卧龙岗,堂中春睡,窗外日迟,夫岂有一毫求闻达之心哉?”② 清代诗人沈受宏也有同感“诸葛布衣时,躬耕南阳田,……,纵无君王顾,畎亩亦陶然”,由布衣清静和行事从容造就的平常心已足慰平生。十年躬耕不止,十载静学不辍,诸葛先生后来在《诫子书》里特别指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太平经》曾强调“唯有志之人,心不迷乱”,亮文中“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则成为后来历代文人志士推崇敬颂德千古名句。

    诸葛先生依据自己对道家思维方式的独到见解,灵活自由地运用道家文化中的天,地,人一体观、阴阳论和齐同慈爱等文化精髓治军理国,为造福一方黎民百姓而努力。建立功勋,造福人民是道家文化里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陈鼓应先生曾言:“尚功”思想乃为道家学说的一大特点(庄子除外),自老子、范蠡、《黄帝四经》至稷下道家皆然 。③ 亮“以奇用兵,以正治国,”成绩斐然。高居相位的诸葛亮有功不傲,以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公心”之言为准则,虚心纳谏,诚以待人,公正合理地处理军国大事。老子虽然重视有功,但又一再强调功成而不居,亮之所为正是对老子“功成不居”主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诠释。《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倾,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及卒,如其所言。诸葛亮一生能淡泊名利,使自己的生命上升到合道之境地,利于身心与自然的和谐畅通,在后人的心目中诸葛先生早已不是一位普通的名人,而是一尊受儒道众生朝拜和万民敬仰的灵神。

    注释:

    ① 王明《太平经合校》下册,p735-736,中华书局,1960年2月第一版。

第8篇:诸葛亮诫子书原文范文

《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家喻户晓。唐僧师徒四人行至白骨岭前,白骨精先后变成村姑、老妪,但全被悟空识破。唐僧却人妖不辨,反而责怪悟空连伤两命。白骨精心有不甘,第三次变成老翁,又被孙悟空识破打死。唐僧盛怒之下写下贬书,要赶孙悟空回花果山。满腹委屈的孙悟空对唐僧的不理解也极其怨恨,心里说道:“我替你除了害,你却不认得,反信了那呆子谗言冷语,屡次逐我。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之徒,我去,我去……”因而就一气之下离开了唐僧,回到了花果山。在这里,唐僧和悟空都信奉“事不过三”:唐僧因为悟空三次“行凶”,要断绝师徒关系;悟空则因为唐僧三次不辨是非,选择离开。一个人最失败的不是犯错误,而是犯同样的错误。同样的错误,一次可以理解,两次可以容忍,第三次,就不会被原谅了。

与之相应的,我们的“三”文化也就成为一个聪明人为人处世的大智慧。汉朝末年,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难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再去请诸葛亮,诸葛亮就欣然出山了。这个故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其实,诸葛亮在刘备邀请他出山辅佐,是内心不甚情愿的一件事情,诸葛亮身居清净一隅,不愿在江湖上打打杀杀,可是,当刘备第三次诚心邀请时,他就动心了:一是为其真诚救国之心所打动,二是人之常情的“事不过三”所致。人家接二连三地邀请,还不为所动,就失去了最起码的“礼数”,“三”字是做人礼数中的一个限令字眼儿,一般情况不能逾越。为了这个“三”的礼数,诸葛亮出山了,并为刘备打下了三国鼎立时期的一分天下,成为历史上的一段美谈。如果诸葛亮在刘备第三次邀请时还不出山的话,那他也决不会有万世传颂的美名了。

“三”字着实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劝诫智慧的字眼儿。事不过三,实际是告诉人们,做事一定不要过分。受人邀请,人家若有诚意,就尽快应许,不要让人家一而再、再而三地请求,如果过了“三”字,就会被视为高傲和目中无人,就会伤害人家的人格和脸面,就会使人心生怨恨;如果做错了事情,不要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都会犯错,关键是如何对待所犯的错误,忽视轻视漠视,置之不理听之任之,必然导致错误越过“三”的极限,最终酿成人生大错。

第9篇:诸葛亮诫子书原文范文

我国古代自西周、春秋以来就设有史官,史官的名称叫太史。到了秦汉,史官改称为太史令。魏晋时代,设有专职史官编写历史,一般称为著作郎。隋代设有太史监,专门负责修史。到唐代,皇帝很重视修史工作,设有专门的史馆,以职位较高的官员兼任史馆修撰,并由宰相监修国史。自唐以后,每个新建立的朝代,照例要为前朝修史,各个封建朝廷的“正史”,才得以连续不断,从而保存了大量历史资料。宋代史馆改称为国史实录院,有修撰、编修、检讨等官,明清两代则把史官并入翰林院,故也称翰林为太史。

我国古代的史官有着“直笔”的传统。什么叫做直笔呢?唐代著名史学评论家刘知几曾在他撰写的史学专著《史通》中解释说:“夫所谓直笔者,不掩恶,不虚美,书之有益于褒贬,不书无损于劝诫。”史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史德(不畏强暴)、史识(分清邪正是非)、史学(鉴别史料真伪)、史才(不为浮词妄饰)四个方面的条件。宋太祖赵匡胤怕史官,就是因为害怕史官的直笔会把他平日的过错记下来,遭受后人的讥评。

史官要做到秉笔直书,不仅有遭受打击、诬陷的危险,甚至还会招来杀身灭族之祸!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了这样一件故事:齐国大臣崔杼杀死了齐世子光,这在封建社会来说,是一种篡夺行为,因此当时的史官就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弑是做臣子的杀死其君主,是大逆不道的。崔杼见了大怒,就把史官杀了。史官的弟弟继承哥哥的遗志,又照实书写“崔杼弑其君。”又被崔杼杀死。史官的另一个弟弟又照哥哥的原文书写,又被崔杼杀死。第三个弟弟依然秉笔直书,不怕杀头。崔杼终于被折服了,无可奈何地听任其书写了。

汉代杰出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前后经过十六年的刻苦努力,终于完成了一部历史巨著《史记》,记载了我国三千年发展的历史。他在写这部史书时,不赞成孔子著《春秋》时“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写法,为汉代几个帝王写史,一方面承认他们的“文治武功”,另一方面也能“诛心察影”,写了他们庸俗贪暴的一面。例如写汉文帝的“阴忍”,汉景帝的“刻薄”,乃至汉武帝刘彻的“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的两面作风。特别是他敢于描写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的流氓相。汉武帝刘彻十分恼火,曾经想把他的稿子烧掉。但是,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德,被后世誉为楷模。

史官不仅需要直笔实录的精神,而且还要毫无私心杂念。《三国志》是我国的一部著名史书,它是晋代史官陈寿写的。这部史书包括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史。陈寿的父亲曾为蜀国马谡的参军,马谡在守街亭时,不执行诸葛亮的军事部署,失掉了战略要塞,使诸葛亮夺取中原的计划落空。马谡被诸葛亮按军法斩首了,陈寿的父亲也因战败有责被处以髡刑(古代一种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虽然这样,但陈寿在撰写《诸葛亮传》时,仍然按照历史事实,记述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并且十分感慨地称赞说:“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匠矣。”“刑政虽峻而无怨者”,正是陈寿对父亲被诸葛亮罚以髡刑的口服心服的内心独白。这段公允的评论,至今读起来仍使人肃然起敬。后人在《晋书・陈寿传》中说:“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清代康熙年间,曾发生过轰动全国的《南山集》文字之狱。《南山集》是清代著名学者戴名世所著,戴名世曾任翰林院编修,也是史官。清代统治者为了巩固满族贵族的地位,进行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企图抹杀公元1644年清兵入山海关后广大人民反清斗争的历史事实,不承认从1644年到1663年之间南明政权的存在,并严禁称用南明朝廷的年号。而戴名世则认为南明的真实历史不能流传后世,自己有责任。他不但肯定南明为正统,而且还认为清朝是僭越。他把这些观点和南明的史实都写进了《南山集》中,并准备私自编写明史。公元1711年冬,御史赵申乔告发了他。1713年,清世祖玄烨亲自下令杀害戴名世,《南山集》也遭到禁毁。戴的旧友清代著名学者方苞,曾给《南山集》作序,《南山集》的木版又藏在他家,因此被牵连下狱。后被编入汉军旗下为奴。戴的学生余谌,也因为老师的缘故而牵连下狱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