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死不离朗诵范文

生死不离朗诵精选(九篇)

生死不离朗诵

第1篇:生死不离朗诵范文

一、树立朗读理念。让学生想读

要让学生从根本上树立以“读”为本的理念,知道文章需要从读中理解,从读中感悟。要有好的朗读效果,就必须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真正地用心去体验,才能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爱读

1 营造朗读氛围,引起学生朗读的乐趣

教学中要适当的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比如在教《装满昆虫的口袋》一课时,就精心设计了一个环节:小法布尔十分的迷恋昆虫,每次帮妈妈赶鸭子,到田野里观察昆虫都忘记了回家,于是着急的妈妈来到田野上,高声喊道:“法布尔,你在哪?”法布尔会怎么说?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大声朗读课文内容,并且读得起劲,读出了情。因此,营造朗读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朗读,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涨,这样才能人情入境,读出味来。

2 发挥范读作用,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

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范读能以声传情,唤起共鸣,使学生深深被课文吸引,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比如像《二泉映月》《大江保卫战》这类感彩很浓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教师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把他们带入课文的意境之中。

3 善于运用评价,激发学生朗读的信心

学生朗读不好,多半都是缺乏自信,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他们每一次每一处朗读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鼓励。比如:“你这次进步很大,声音比以前洪亮了。”“你很善于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进行重读,读出了文章的感情。”――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自然而然信心倍增,朗读兴趣就会越来越高,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三、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会读

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指导,善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课堂中多读少讲,给学生适当的点拨。比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中,哪个地方需要停顿,哪个地方需要重读,都要给学生以适时的指点。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也把握了,也培养了语感,陶冶了情操。

总之,朗读教学多少年以来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是通往语文教学的成功之路。所以,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重视朗读训练,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台东六路小学)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并加强诵读训练/曾冬槲

诵读是学生理解古文的首要条件,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一把金钥匙,是文言课文教学的一种手段,一扇窗口,通过诵读,才能体味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旨,才能获得各种语文知识技能。我国传统教学是十分重视诵读的,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格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等脍炙人口的古训,可见诵读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诵读教学是我国语文传统教学经久不衰的教学方法。

一、诵读是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的有效途径

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掌握和积累,都不能单靠背解释、记术语,只有置之于一定的语言环境,通过诵读文章并熟悉相关例句,才能实现。如《屈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的“离”通“罹”,《张衡传》“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的“禽”通“擒”,《马说》“才美不外见”的“见”通“现”。如果对这些字词单凭死记硬背,绝对是“苦差”;如果相关文章熟读成诵了,感性例句积累多了,“苦差”也就变成“乐趣”,生疏也就变为熟悉了。

二、诵读能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

文言文语言的内涵极为丰富,表达思想感情的区别也极为微妙,每篇文章的语言从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须借助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想象、分析、推理,挖掘其思想内容。如讲《祭妹文》一文时,教师先对作者简单介绍,对课文内容不作任何分析讲解,然后用沉静的语调动情的朗读,学生们被深深地感染,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寂无人声的教室响起了一片唏嘘,有的还“动声哭泣”。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具有巨大的言语感染力,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不用等待老师讲解,就理解了课文的意思,甚至连文章的主题都能明确地表达出来。

三、诵读能增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语感是“言语交流中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这话十分有道理。学生诵读,老师的指导是关键。如诵读《醉瓮亭记》时抓住该文章的语言特点,全文二十一个“也”,读出了“也”字的语气、语调,也就读懂了文章,着力训练学生口诵心悟的能力。交流读“也”的感悟;试读“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提出各自的理解和朗读处理。以“读”为起点,以“悟”为归宿。熟读成诵,能背出不少古文,只有这样才能由懂字词的“点线的懂”过渡到更广阔的“立体的懂”。

四、诵读能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古人称作诗为“吟诗”,因为只有放声“吟诵”,才能体现诗歌的节奏、音律、神韵来。学生在放声诵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同时也在涵泳体味古人苦心孤诣创造的声乐美。例如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在配乐诗朗读中感受作者巧妙的用词,再结合诗人被贬的经历,深入体会作者借山水抒别样怀抱的情感,再谈谈自己的感触;通过复读课文,在脑中尝试再现历史,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体会作者的喜与悲、爱与憎。通过诵读让学生个性张扬,特长展示,立体体验,并随着教师的引导逐步延伸,情感逐渐变得细腻,思维逐渐变得敏锐,视觉渐渐变得深邃。

五、诵读具有独特的道德修养、思想情操的浸润功能

如果说阅读古诗文可使我们超越时空与古圣贤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那么诵读古诗文就是我们“替”古圣贤抒发思想情感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过程。他们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的同时,也会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如《劝学》体现了读书人顽强刻苦、勤奋好学的精神;《师说》劝导世人应尊师重教,谦虚好学,不耻下问;《荆轲刺秦王》中,不畏、勇于献身的荆轲与《苏武传》中的苏武,同样高尚;《离骚》与《归去来兮辞》所表现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愿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节操,一脉相传。当学生神情肃穆地朗声诵读《苏武传》“渴饮雪,饥吞毡”的时候,升腾在他们心灵中的是那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当学生慷慨激昂地高声诵读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时候,充溢在他们心中的正是那种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操;吟诵岳武穆的《满江红》,学生壮怀激烈;朗读关汉卿的《窦娥冤》,学生悲愤满腔……

第2篇:生死不离朗诵范文

开场词:

男主持: 各位朋友,各位来宾,晚上好! 欢迎来到山之回响朗诵苑参加我们的

庆祝八一建军节音乐朗诵晚会,下面晚会将正式开始! 诚挚地感谢

您的光临!!

(音乐响起)

今天,我们的心插上了翅膀,今天,我们的心飞向远方,

因为,今天是八一建军节啊!

我们怎能不万分思念

那威严的军徽,那警惕的钢枪

女主持:我们的心飞到边境

一把把刺刀正在那里闪光

祝陆军战士节日好

愿祖国的边防永远是铁壁铜墙

男。。 我们的心飞到大海

一艘艘战舰正在劈风崭浪

祝海军战士节日好

愿祖国的海疆永远鱼跃帆扬

女。。 我们的心飞到蓝天

一架架战鹰正在云中高唱

祝空军战士节日好

愿祖国 的天空永远明亮

音乐配合!!!

一、战旗美如画

男主持:

火红的战旗在人民军队七十七年的光辉历程上划出了一道灿烂的轨迹,她象雷、象电把正义的火种撒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多少次枪林弹雨,多少次冰霜雨雪,

多少次硝烟弥漫,多少次风吹浪淘,

战旗依然火红,我赞美!赞美她的勇敢与坚强。

请听朗诵:《战旗美如画》朗诵者:子夜星空

二、军港之夜:

女主持:

朋友,你听见过海的声音吗?你想分享大海的力量吗?

你想感受海的温柔吗?你想凝视水兵脸上安祥的微笑吗?

请听歌曲:《军港之夜》 演唱者:中国结

三、骏马奔弛保边疆

女主持:边疆的泉水清又纯

边疆的人民情义深,不论风沙酷署,不论地冻天寒,人民战士都用饱满的热情去保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请听歌曲:《骏马奔持保边疆》 演唱者:老九

四、出征军人的情怀

男主持:

生离死别是如此的悲壮;

壮志豪情是如此的伟大;

儿女情长凝聚出对祖国高尚的炽爱——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战斗是军人的职责

妈妈!不要流泪,请为我们送行!

请听朗诵:《雪染的风采/再见吧妈妈》朗诵者:怀墨

五、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女主持:

伟大的祖国有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

面对这广阔无垠的国土,

面对这富饶秀丽的海疆

我们怎能不激动,不想往!

就让我们融入这海的音画,海的交响吧!

请听歌曲《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演唱者:万水千山

六、为了谁

默默奉献是军人的天职!

为了大地百花盛开,为了原野绿水长流,

为了婴儿甜蜜欢笑,为了妈妈不再担忧。

我把青春献祖国。

请听歌曲:《为了谁》 演唱者:博浪雨

七、敬礼,军人

军人是祖国强大的基石,是我们获得国际尊严的坚强后盾.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让我们为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献上一曲由衷的赞歌!

请听朗诵:<<敬礼,军人>> 朗诵者:品读

八、小路

即使遇到千万次坎坷

也绊不倒追求的执着

即使经历千万次挫折

也折不变信念的依托

炮火中的爱人,我要在你的身边相伴。

请听苏联歌曲:《小路》演唱者:《品》

九、咱当兵的人

风霜雨雪搏春秋

朴实无华写人生,因为我们是共和国的血脉,有铁的军纪,钢的斗志。

请听歌曲:《咱当兵的人》 演唱者:海浪

十、写给当炮兵的儿子

儿行千里父担忧,一行书寄千行泪

军人父亲寄给军人儿子的信,是交融着时代之情与个人之情,祖国之爱与父亲之爱的篇章。

拳拳之情,殷殷之望,谆谆之嘱,

象一根红线串起了对祖国之爱的珍珠。

请听朗诵:《写给当炮兵的儿子》 朗诵者:紫云

十一、《驼铃》

握紧的双手是那样暖,

流出的泪水是那样的甜,

军营的故事是那样多,

军营的歌声是那样美,

当我们不得不分离,

亲爱的战友,深深的道声珍重!

岁月流逝,不变的永远是友情。

请听歌曲:《驼铃》 演唱者:听歌者

十二、兵哥哥

我在你的窗下徘徊

我在你的心外徘徊

层层脚印里写着浓浓的情意,

长长足迹里藏着深深的爱恋,

我的兵哥哥,

你可知道我在挂念着你。

请听歌曲:《兵哥哥》 演唱者:小雨飘飘

十三、永远的和平鸽

战争与和平永远是人类一个不可诠释的结!

残酷战场的灰飞烟灭与蓝天白云之中和平鸽的自由飞翔是人类最伤痛的不合谐

音符.泯灭的是血肉之躯,永生的是和平的理想!

军人为祖国而战,为民族流血牺牲,他们用坚韧的筋骨铸就护卫红色摇篮的山峰!

让洁白的鸽子带去我们对军人的崇高敬仰和虔诚祝福!

请听朗诵:永远的和平鸽 朗诵者:却要 如梦春秋

十四、《你们的诗将永远闪闪发光》

军旅诗人——一个特殊的名字,它们既有军人的冷峻钢强,又有文学家的抒情奔放,神密的军营生活通过他们辛勤耕耘的笔昭然于纸上。是他们的笔留住了军人的辉煌,是他们的笔勾画出军人的情感,是他们的笔描绘了明天的太阳,他们是军营的新星。

请听朗诵:《你们的诗将永远闪闪发光》——献给共和国的军旅诗人 朗诵者:山之回响

十五、我的祖国:

电影《上甘岭》的场景是我们每个人都难以忘怀的。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志愿军战士在硝烟弥漫,炮火纷飞的战争瞬间,第一个想到的是充满稻花香的美丽祖国。

是啊!祖国,你的儿女都在为你奋斗和祈祷,愿你的明天更美好!

请听歌曲:《我的祖国》 演唱者:雨湿蝶翼

十六、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故乡的山水让我留恋

故乡的姑娘让我思念

为了祖国的安宁

我愿在边防线上与风雪相伴。

请听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演唱者:东方

十七、红梅赞

傲雪红梅,凛然品格

不畏严寒,高风亮节

革命军人的字典里绝没有"屈服"两字!

请听歌曲:红梅赞 演唱者 天之云

十八、献给新时代的雷锋——朱伯儒的歌

雷锋——一个难以忘怀的名字,湘江的水啊奔流不息,

那是在把你歌唱,雪峰山的青松啊,迎风呼啸,那是在把你赞扬。

雷峰,伟大的战士,你活着,你永远在我们身旁!

新时代的雷峰,我看见你正大步走来。

请听朗诵:《献给新时代的雷锋——朱伯儒的歌》

朗诵者:沈边城

十九.中国军人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诞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

书写了多少催人泪下的篇章啊!有多少中华儿女的热血撒在了朝鲜三千里江山!!!

今天,战争依然离我们并不遥远!记住我们英雄的军人!!热爱我们的钢铁长城!

请听朗诵:<<中国军人>> 朗诵者:如梦春秋!

结束语: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是军人神圣的使命!

国无防不立! 热爱解放军是我们的职责!最后让我们向我们伟大的人民军队敬礼!

第3篇:生死不离朗诵范文

男主持:各位朋友,各位来宾,晚上好!欢迎来到山之回响朗诵苑参加我们的

庆祝八一建军节音乐朗诵晚会,下面晚会将正式开始!诚挚地感谢

您的光临!!

(音乐响起)

今天,我们的心插上了翅膀,今天,我们的心飞向远方,

因为,今天是八一建军节啊!

我们怎能不万分思念

那威严的*,那警惕的钢枪

女主持:我们的心飞到边境

一把把刺刀正在那里闪光

祝陆军战士节日好

愿祖国的边防永远是铁壁铜墙

男。。我们的心飞到大海

一艘艘战舰正在劈风崭浪

祝海军战士节日好

愿祖国的海疆永远鱼跃帆扬

女。。我们的心飞到蓝天

一架架战鹰正在云中高唱

祝空军战士节日好

愿祖国的天空永远明亮

音乐配合!!!

一、战旗美如画

男主持:

火红的战旗在人民军队七十七年的光辉历程上划出了一道灿烂的轨迹,她象雷、象电把正义的火种撒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多少次枪林弹雨,多少次冰霜雨雪,

多少次硝烟弥漫,多少次风吹浪淘,

战旗依然火红,我赞美!赞美她的勇敢与坚强。

请听朗诵:《战旗美如画》朗诵者:子夜星空

二、军港之夜:

女主持:

朋友,你听见过海的声音吗?你想分享大海的力量吗?

你想感受海的温柔吗?你想凝视水兵脸上安祥的微笑吗?

请听歌曲:《军港之夜》演唱者:中国结

三、骏马奔弛保边疆

女主持:边疆的泉水清又纯

边疆的人民情义深,不论风沙酷署,不论地冻天寒,人民战士都用饱满的热情去保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请听歌曲:《骏马奔持保边疆》演唱者:老九

四、出征军人的情怀

男主持:

生离死别是如此的悲壮;

壮志豪情是如此的伟大;

儿女情长凝聚出对祖国高尚的炽爱——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战斗是军人的职责

妈妈!不要流泪,请为我们送行!

请听朗诵:《雪染的风采/再见吧妈妈》朗诵者:怀墨

五、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女主持:

伟大的祖国有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

面对这广阔无垠的国土,

面对这富饶秀丽的海疆

我们怎能不激动,不想往!

就让我们融入这海的音画,海的交响吧!

请听歌曲《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演唱者:万水千山

六、为了谁

默默奉献是军人的天职!

为了大地百花盛开,为了原野绿水长流,

为了婴儿甜蜜欢笑,为了妈妈不再担忧。

我把青春献祖国。

请听歌曲:《为了谁》演唱者:博浪雨

七、敬礼,军人

军人是祖国强大的基石,是我们获得国际尊严的坚强后盾.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让我们为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献上一曲由衷的赞歌!

请听朗诵:敬礼,军人朗诵者:品读

八、小路

即使遇到千万次坎坷

也绊不倒追求的执着

即使经历千万次挫折

也折不变信念的依托

炮火中的爱人,我要在你的身边相伴。

请听苏联歌曲:《小路》演唱者:《品》

九、咱当兵的人

风霜雨雪搏春秋

朴实无华写人生,因为我们是共和国的血脉,有铁的军纪,钢的斗志。

请听歌曲:《咱当兵的人》演唱者:海浪

十、写给当炮兵的儿子

儿行千里父担忧,一行书寄千行泪

军人父亲寄给军人儿子的信,是交融着时代之情与个人之情,祖国之爱与父亲之爱的篇章。

拳拳之情,殷殷之望,谆谆之嘱,

象一根红线串起了对祖国之爱的珍珠。

请听朗诵:《写给当炮兵的儿子》朗诵者:紫云

十一、《驼铃》

握紧的双手是那样暖,

流出的泪水是那样的甜,

军营的故事是那样多,

军营的歌声是那样美,

当我们不得不分离,

亲爱的战友,深深的道声珍重!

岁月流逝,不变的永远是友情。

请听歌曲:《驼铃》演唱者:听歌者

十二、兵哥哥

我在你的窗下徘徊

我在你的心外徘徊

层层脚印里写着浓浓的情意,

长长足迹里藏着深深的爱恋,

我的兵哥哥,

你可知道我在挂念着你。

请听歌曲:《兵哥哥》演唱者:小雨飘飘

十三、永远的和平鸽

战争与和平永远是人类一个不可诠释的结!

残酷战场的灰飞烟灭与蓝天白云之中和平鸽的自由飞翔是人类最伤痛的不合谐

音符.泯灭的是血肉之躯,永生的是和平的理想!

军人为祖国而战,为民族流血牺牲,他们用坚韧的筋骨铸就护卫红色摇篮的山峰!

让洁白的鸽子带去我们对军人的崇高敬仰和虔诚祝福!

请听朗诵:永远的和平鸽朗诵者:却要如梦春秋

十四、《你们的诗将永远闪闪发光》

军旅诗人——一个特殊的名字,它们既有军人的冷峻钢强,又有文学家的抒情奔放,神密的军营生活通过他们辛勤耕耘的笔昭然于纸上。是他们的笔留住了军人的辉煌,是他们的笔勾画出军人的情感,是他们的笔描绘了明天的太阳,他们是军营的新星。

请听朗诵:《你们的诗将永远闪闪发光》——献给共和国的军旅诗人朗诵者:山之回响

十五、我的祖国:

电影《上甘岭》的场景是我们每个人都难以忘怀的。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志愿军战士在硝烟弥漫,炮火纷飞的战争瞬间,第一个想到的是充满稻花香的美丽祖国。

是啊!祖国,你的儿女都在为你奋斗和祈祷,愿你的明天更美好!

请听歌曲:《我的祖国》演唱者:雨湿蝶翼

十六、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故乡的山水让我留恋

故乡的姑娘让我思念

为了祖国的安宁

我愿在边防线上与风雪相伴。

请听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演唱者:东方

十七、红梅赞

傲雪红梅,凛然品格

不畏严寒,高风亮节

革命军人的字典里绝没有"屈服"两字!

请听歌曲:红梅赞演唱者天之云

十八、献给新时代的雷锋——朱伯儒的歌

雷锋——一个难以忘怀的名字,湘江的水啊奔流不息,

那是在把你歌唱,雪峰山的青松啊,迎风呼啸,那是在把你赞扬。

雷峰,伟大的战士,你活着,你永远在我们身旁!

新时代的雷峰,我看见你正大步走来。

请听朗诵:《献给新时代的雷锋——朱伯儒的歌》

朗诵者:沈边城

十九.中国军人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诞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

书写了多少催人泪下的篇章啊!有多少中华儿女的热血撒在了朝鲜三千里江山!!!

今天,战争依然离我们并不遥远!记住我们英雄的军人!!热爱我们的钢铁长城!

请听朗诵:中国军人朗诵者:如梦春秋!

结束语: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是军人神圣的使命!

第4篇:生死不离朗诵范文

关 键 词:歌唱与朗诵 基本功训练 艺术处理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在歌唱之前要先有感情地朗诵歌词,除了能更好地熟悉和理解歌曲内涵外,更重要的是朗诵能帮助学生练习歌唱基本功,提高发声训练的效果,增强艺术处理的能力。

歌唱是人类用以抒发情感、交流情感的一种自然而普遍的形式,是一门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表演艺术,它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二者虽是不同的表达方式,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歌唱与朗诵都是口语的加工和提高,都是通过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来表达思想感情。如今的歌唱与朗诵也都是在舞台上与观众较远距离地交流,需要扩大音量、扩展音域、美化音色,做到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才能准确、清晰地表情达意,以此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一、基本功训练方法的相似点

歌唱艺术与朗诵艺术的基本功都要求在声音上达到松弛、清晰、纯正,不能给人以紧张造作、吃力、声嘶力竭的感觉。所以,两者都必须在呼吸、发声、吐字上下工夫。

1.呼吸的训练

呼吸是声音的原动力,生活中每个人都在呼吸,而艺术创作中的呼吸与平时生活大不一样,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声音的音量大小、音质优劣,还会对思想情感的表达起到极大的作用。

歌唱与朗诵中的发声都需要正确的呼吸,而这种呼吸姿态包括姿势和神态两方面,使形态与精神两方面都处在对呼吸有利的最佳状态之中。

(1)呼吸的姿态

头顶虚空肩膀松,直背收臀要弛胸,

眉宇舒展心欢畅,神态清爽脑集中。①

发音前体会“头顶虚空”“直背收臀”“弛胸”,就是要摆脱妨碍呼吸的姿势,同时神态也会影响气息。以心情舒畅、心胸开阔的精神状态练习呼吸,才会使气息通顺,找到正确运用气息的感觉。

(2)吸气的方式

兴奋从容两肋开,小腹微收肩莫抬,

扩展腰背七分满,不觉吸气气自来。②

在既兴奋又从容的状态下,两肋向周围展开,上肢仍然松弛自如。两肋展开似乎有一种“发胖”的感觉,但只要“胖”到七分满就够了。因为太满就僵,一僵气就“死”了。

(3)呼气的方式

丹田支点要扎根,气柱缓缓往上升,

不僵不懈控制好,两肋逐渐复原形。③

丹田是呼气的支点,不能懈掉,否则,气就失去根了。呼出的气要均匀、平稳,自我感觉从丹田到声门之间形成一股具有一定能量的气柱。

姿态、吸气、呼气应统一成一体来进行练习。这种训练无论是歌唱还是朗诵,都是最基础的基本功练习。

2.发声的训练

“发声”讲的是声音的问题,声音好坏直接影响着歌唱和朗诵的效果,要求声音达到:集中、自然、圆润。声音集中才能洪亮、结实。声音自然,才能毫不做作;声音圆润,才能给人以美感。优美的声音会给在朗诵和歌唱中增添绚丽的光彩。

(1)发声训练的方式

开牙关,要微笑,舌根松,下巴掉。

一条声柱通硬腭,声音集中打面罩。④

“开牙关,要微笑”,必然引起软腭上提,这就增加了口腔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力量,可以加强口腔共鸣。“舌根松,下巴掉”,是指喉部要放松,以免紧张,妨碍气息的畅通而产生挤压声音的现象。“一条声柱通硬腭,声音集中打面罩”是让声音集中,并具有穿透力。

3.吐字的训练

歌唱和朗诵的吐字训练虽有许多不同之处(朗诵有更多的基本功和技巧训练),但在吐字的清晰、咬字不能死、语言的规范化的要求上是相同的。

在歌唱教学和练习中,使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和状态是唱好一首歌的关键。然而,歌唱的发声状态对初学者来讲,有些抽象,难以掌握。对于朗诵我们并不陌生。因此,我们通过对朗诵的基本功训练,从中找到发声的共同点,来寻找对歌唱中的发声技巧的掌握。

二、艺术处理的相似点

众所周知,歌唱是一门听觉的艺术,是综合了语言、声音和音乐于一体的声乐艺术;而朗诵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艺术,两者都属于声音的艺术。具体地说,两者都是以人声为载体的声音艺术,都可以通过二度创作来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1.艺术处理的手段、形式

歌唱艺术与朗诵艺术的处理手段、形式非常相似,都可以用舞台布景、色彩灯光来加以烘托:可以有伴舞的形式,歌唱有独唱、二重唱、小组唱和合唱等;朗诵则有个人、两人对诵、集体朗诵和轮诵等。

2.艺术处理的过程

(1)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所谓作品的内涵,就是作品的思想感情。朗诵时应从作品的立意、作品的结构、作品的词句、作品的风格来对作品进行分析、理解。歌唱中也同样要做这些案头工作,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结构、乐句的长短、歌曲作品的风格等。

(2)有丰富的想象

在朗诵中要创造出鲜明的形象,必须在创作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想象才能获得。歌唱也如此,歌唱者根据歌曲的内容和音乐形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展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把自己融入到作曲家的创作里或变成作品中的主人公。

(3)调整状态,力争忘我

朗诵艺术和歌唱艺术都是一种艺术创造,创作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表演的效果。没有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是不可能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的。因此,朗诵者或歌唱者除了深入到作品中去深刻理解、深切感受、丰富想象以外,还必须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做到忘我、排除杂念,集中精力去体现作品的内容。

除此之外,还有作品的积累、韵味的体现等。虽然歌唱与朗诵在一些艺术创造特殊技巧上不全相同,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其基本练习,艺术处理手段、形式、过程存在着不少相同点。

由此看来,我们在学习歌唱的同时,应注重朗诵的练习,因为朗诵,在表达方式和抒发感情上更容易体现,练习过程中较容易被接受和理解。所以在歌唱教学中,让朗诵课作为声乐歌唱教学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对朗诵练习的基本功训练,掌握呼吸、发声及吐字的训练,逐字逐句地运用到歌唱中;可以借鉴朗诵的处理方式来进行歌唱创作的部分艺术处理;可以利用朗诵时的心理状态来训练自我调整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注释:

①②③④赵兵,王群.朗诵艺术创造.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8.第1版第15页.

参考文献:

第5篇:生死不离朗诵范文

参考文献:

[1] 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2] 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第6篇:生死不离朗诵范文

通俗地说,喜剧因素和喜剧效果的最主要构件就是不谐调,换句话,要想使某种东西变得好笑,就得使这种东西变得不谐调、不伦不类。比如,年轻女性头上扎个蝴蝶结不具有喜剧效果,因为这样很正常或者说很协调,但是如果她屁股后面拖着一条狼尾巴,就显得不谐调了,也就具有了喜剧因素和喜剧效果,所以在电影《看上去很美》里张元就让那个可恶的幼儿园老师屁股后面拖着一条狼尾巴。我现在的名字算是正常,因为符合中国人取名的一般规则,从中国人的习惯看,很谐调。但如果有一天我自我膨胀,偏要给自己改名叫“丁士比亚”,那就成了笑话了因为不谐调、不伦不类,这个名字便具有了喜剧因素和喜剧效果。

喜剧手法自然是一种需谨慎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段,因为并不是任何东西都适合拿过来进行“不协调”化和“不伦不类”化。先父年轻的时候就因为不懂得这一点栽过跟头。那时时兴一种集体舞叫“忠字舞”。据父亲后来回忆,这“忠字舞”确实像“送汤”(我们老家祭奠死人的一种仪式)。所以当年23岁的父亲在被强迫跳“忠字舞”的时候,大脑中灵光一闪,生平唯一一次运用了喜剧手法,竟然脱口而出:“像‘送汤’一样!”满场哄笑。事情的结果可想而知,被批斗了一个多月。

鲁迅先生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对于那些“无价值”的,当然可以“撕破”,也即用“不协调”化和“不伦不类”化的方法解构之。但对那些“有价值”的,能不能手下留情,从而为我们的生活留一份温暖、感动和向往?事实上,有些东西我们离开了它们几乎就没法生活,最起码没法很人性化地生活,这些东西永远是神圣的,比如伟大心灵的深邃,比如“头顶的星空”,比如内心的渴盼……

在一场晚会上,有个诗朗诵节目,朗诵的作品是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诗写得好,朗诵得也好。朗诵完毕,隔了好几秒,观众席才响起掌声。我想,对于习惯了流行音乐的年轻一代,或许这样的美在他们的心中引起了惊讶:原来文字本身可以这么美!原来朗诵可以这么美!对于年长一些的人,这样的美许是一下子连接起那些简单、朴素而充实的往昔时光。而对于了解林徽因作品与生平的人,则会在陶醉于这种美的同时,感念一代伟大女性林徽因对后世的心灵馈赠:灵魂的丰富与深邃,面对苦难的从容、平静与庄严。

而这一切,都被那个晚会的主持人给“撕破”了。朗诵完毕正准备步下舞台的几个人,被他拦住了,他先是问他们各是什么地方人,然后要求他们再用各自的方言再把那首诗朗诵一遍。主持人无疑是想用闹剧的办法制造舞台狂欢,结果可想而知,尤其是有人用不知哪里的方言,把“是燕在梁间呢喃”念成了“是燕在梁间嘟哝着”,观众席上更是腾起一波又一波的笑浪。而我,却像吞了一只死苍蝇。中国有个成语,叫“煮鹤焚琴”,这种感觉庶几近之!娱乐人士向大众取媚邀宠,也该有个底线,不能错拿恶心当有趣。

钱锺书先生区别过“幽默”和“滑稽”,他说:“真有幽默的人能笑,我们跟着他笑;假充幽默的小花脸可笑,我们对着他笑。小花脸使我们笑,并非因为他有幽默,正因为我们自己有幽默。”各种喜剧形式无不以“幽默”自诩,而幽默的关键词是豁达与智慧,以此衡之,现在充斥荧屏与舞台的,不少只是假充幽默的小花脸,滑稽而已。如若不信,打开电视看看便知。

原载《今晚报》

王 荣 荐

第7篇:生死不离朗诵范文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阅读教学的共同要求。《新课标》中也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

读无定法,但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体,不同方式进行朗读指导。教学中做好朗读指导对理解文本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强调了学生“读”的功效。在新课程理念基础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古人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但这并非是要彻底地“返朴归真”,回到那种私塾式的教学方式,而是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从语言文字入手,以“读”为中心,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认真读书,启发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达到感情的升华。以下是我在不同文体教学中在朗读指导方面的一些尝试

一、古诗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笔者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中主要利用引导学生吟诵来传情达意的。首先使学生充分理解写作背景,有感情的把握朗读技巧。

片段示例:

1、首联“泪”字中饱含哪些情感?(延伸材料采用教师诵读学生感受的方法 )

(1)“……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欲嗔。小儿强解事,故所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 ”——选自杜甫《彭衙行》

译文: 逃难途中,小女儿饿得禁不住咬我,哭闹声又害怕被虎狼听见。在怀中紧搂着捂住她嘴巴,她反而挣扎着哭叫声更尖。身边稍大些的小儿,非要摘苦李子当餐饭。一路上十几天多半有雷雨,泥泞中全家人只好相互扶搀着。

收复蓟北的消息对于杜甫来说意味着结束了——忍饥挨饿提心吊胆凄风苦雨的生活。

(2)“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选自杜甫《兵车行》

译文: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爷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横跨渭水的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云霄。

收复蓟北的消息对于逃难的黎民意味着告别了——妻离子散生离死别

收复蓟北的消息对于国家意味着——山河不在破碎,生灵远离涂炭

(3)这是国破家亡的泪,是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思乡的泪,是喜极而泣的泪,是激动兴奋的泪……

哪一个字重读才能表达这一复杂的情感?

(4)感情诵读:起伏(低起快读----高扬慢读,低颔慢吟)学生试读

2、颔联抓住哪些人哪些变化来体现捷报导致的巨大情感波动?(对比着写出神态动作的变化)(轻柔欢快-----舒展开放)侧重生活情趣

3、颈联诗人如何庆祝?(放歌纵酒、作伴还乡的憧憬)(奔放) 《读杜心解》中评价“生平第一快诗”。

4、尾联中四个遥远的地点诗人却如信手拈来这样的想象表达诗人什么心情?(归心似箭)用愈来愈快读语速来读更形象,感受更深刻。

5、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这样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之然水到渠成。

二、散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以朱自清的《春》为例,笔者采用的方法是把握文章内容同时进行朗读指导:

朱自清先生在著名的散文《春》中描写春天,赞美春天, 从而激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笔调细腻流畅,全文的基调是热情,愉快的。我们应该用明朗,甜美的声音去读。在文章中虽然有山有水,有花有鸟,还有人,但是这些都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我们在朗读这篇散文时,完全可以用作者的感受为线索,但也要读出自己的风采。

朗诵时,一开始是一种殷切期盼的情感, “盼望着,盼望着”,两个动词的叠用,却显出作者期盼春天的急切心情。朗读时要注意把握这两个小短句的层次,中间不停顿,前一个“盼望着”要注意气提声低,后一个“盼望着”要比前一个读得更饱满、更急切。两个“盼望着”之间呈递进关系,要用渐强的语气、渐快的语速。要气满声扬,有跳跃感。在朗涌"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时,要把三个层次读出来,把春天越来越近,人们越来越欣喜的心情读出来。

中间的部分是从各个方面描写春天,也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我们可以用减低速度,降低音量的方法把描写和抒情区别开来。

最后的三小节,用娃娃,姑娘,青年来比喻春天,体现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憧憬和希望,情绪也随之转向高昂。音量,语速也应随之步步提高。

这样,学生在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后自然做到声情并茂的朗读。

三、指导现代诗歌朗读

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下面用《中华少年》举例:

第一段中:壮丽河山要读出自豪,少年形象要读出飒爽的英姿,四句也要读出起伏变化

(从高原走来要读得有气概,因为是“巍峨峻拔的高原”;从宝岛走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雏鹰”要读出坚定,“山丹丹”要读出热烈。)

第8篇:生死不离朗诵范文

关键词:阅读方法;早读任务;早读氛围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见,合理地利用早读课,实现早读效率的最大化,让早读成为新课改语文教学的重要阵地,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那如何从早读课着手呢?

一、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说到这儿,也许有人会说,都高中了,谁还不会读书呀?确实有学生不会读!读书的形式有很多种,默读、朗读、细读、浏览,等等。可我说的是早读,早读是一定要读出声的,只有大声朗读,激情朗诵才能彰显早读课的魅力。明末顾宪成有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语文老师要给学生明确早读的要求,并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高一的第一堂语文早读课上,当我走进教室,环视教室内读书者寥寥无几,声音稀落,很不景气时,我顺手在黑板上写道:“无读不丈夫!”同学们看到后慌忙读了起来,而后又写道:“声小非君子!”同学们开始大声朗读起来,死气沉沉的教室里立即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可见,老师巧妙合理的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二、让学生明确早读的任务

早读最主要的任务当然是朗读与背诵,那么读什么,背什么,完成多少任务,教师应该心中有数。且任务要适中,要让多数学生有信心完成任务。

首先,我把语文课代表训练成得力助手。头一天,我就告诉阅读的内容,早读课上,前十分钟由课代表带领大家放声齐读,后十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朗读。其间,课代表及时巡视,以解决阅读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其次,我还根据我班学生的情况,在早读课上进行系统的字词、成语、美言等的积累,因此,我印制了每期的《早读巅峰积累》,让学生在早读课上对重要知识点及时得到复习,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这也正如曹灿说的“朗诵也是语言教育不可缺少的有力手段”。

三、使学生成为会读的人

语文早读中,更多的是为了记忆,记住要求背诵的,考试可能考到的,这种机械的死记硬背,往往对文本语段缺少深刻的理解体味,与作者缺少深层的交流与沟通。这样的读书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宗旨,也会让学生逐渐丧失阅读的兴趣。

所以,早读课上,我经常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看准字形的基础上,带着感情,有节奏地去读。带着对文本的理解,有感悟地读。如果有必要,辅以一定的动作也可。初中时曾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老先生读书的片段,先生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先生读到入神处,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样经典的片段让学生回忆起来也是不无好处的。潜移默化中,学生得到启发,早读的氛围也越来越好!

四、形式多样勤检测

我们传统的早读课以读为主要形式,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去读去背,那么时间不长,即使是高中学生也容易注意力转移,出现厌倦疲劳,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就应及时根据学生这一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在早读时形式上追求创新、

富于变化,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在班级,我就尝试过以下形式,效果还挺不错的。例如,美读、示范读、配乐读、角色体验、竞赛读等。其实,只要我们能花点心思,一定会设计出许多别开生面的早读课,让早读精彩起来。

另外,为获得最佳的效果,教师还应及时检查早读的情况,或抽查背诵、或集体背诵、或抽查默写等,对好的给予鼓励,差的督促其改进,做到有布置、有检查,这样才能达到早读的最终目的。

第9篇:生死不离朗诵范文

关键词:诵读 语文教学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331-02

文无定法,教亦无定法。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众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教法。就阅读教学而言,就有研究性阅读法、概括综合法、质疑释疑法、整体把握法、拓展研究法、触发联想法、开拓想象法、引申法、欣赏评价法、点拨法、三主四式导读法、六步法、教以致学法等等,形式可谓多样。但作为传统的教学法――诵读法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多数学生对诵读缺乏正确的认识,把诵读等同于背诵,甚至认为诵读就是死记硬背。

诵读法虽是传统之法,但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教学以其声情兼备的独特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与创作者气息相通,心灵相融,实现学习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更为强烈的人文色彩,进而在开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发挥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笔者在教授《再别康桥》一文时,没有把教学重心放在品析诗歌的语言上,而是放在诵读涵泳、体味情感上。通常讲授诗歌的惯常做法是:导入课文、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齐读或教师范读、从诗歌内容和形式入手赏析诗歌、教学小结、课外拓展、布置作业。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诵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在课前布置了熟读诗歌、把握节奏、体味情感的预习任务,其次,上课初始先由学生们推荐一位代表朗读课文,学生代表的朗读未能把握住作品的情感和节奏,然而我并没有急于做出评价,而是进行范读,由于我很好的把握了节奏和情感,读得轻柔舒缓、低回婉转,深深感染了学生,把学生们带入了诗歌美好的情境之中,教室里静悄悄的,只有我诵读的声音,当我读完“不带走一片云彩”,学生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接下来我告诉学生,老师能读好这首诗在于节奏、重音、停顿、语气、语调等方面有很好的处理。然后我顺势问学生有没有兴趣练习朗读,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我在诵读技巧方面进行了指导,我告诉学生:第一节中“轻轻的我走了”要读得低缓在于作者留恋、不忍心离去,“作别西天的云彩”要注意停顿,在于表现依依不舍之情;第二节中“金柳”要重读在于展现夕阳照射下的柳条妩媚的景色,“新娘”要读出幸福感,“波”、“影”读得轻柔些,仿佛眼前真的有一片波光,“荡漾”要读得陶醉些;第三节中“油油的”与“在水底招摇”之间停顿,突出了水草的润绿,“招摇”要重读在于仿佛水草在向诗人招手示意。“甘心”要重读在于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第四节中“天上的虹”要读得比较欢快,“彩虹似的梦”声调要读得高昂些;第五节中诗人的情感达到高潮,“寻梦”应轻读一些,似乎真的到梦境中了,“更青处漫溯”声调稍高昂,“满载”、“星辉”、“放歌”要读出豪迈之情。第六节诗人由梦幻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充满愁绪。因此“但我不能放歌”应读得低缓,“悄悄”、“别离”、“笙箫”要读得伤感些,“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应读得愁情满怀;最后一节回应首节,节奏应一致,比较低缓,“悄悄”应慢读,突出不忍离去的情感,最后一句“走”、“一片”、“云”、“彩”之间要注意停顿,表现不愿惊扰诗人心爱的康桥。在进行完诵读指导后,我让学生跟着我一节一节的读,边读边纠正诵读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我让学生们自己进行朗读练习,我注意到学生们练得非常认真,读得非常投入,教室里书声琅琅。接下来我问谁愿意起来朗读,学生们是争先恐后、积极踊跃。起来诵读的同学很好的把握了节奏、语调和情感。最后,我讲述了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为了巩固课堂上取得的成果,课后我组织了一次徐志摩诗歌朗诵比赛,学生的诵读水平得到了提高。从整个教学过程看,教师、学生、文本三者达到了一种融合,课堂上充满了轻松、和谐和融洽的教育气氛。

语言大师庄文中说过:“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间,心通其意,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通过上述教学实例可知,诵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诵读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陶冶情操。具体作用如下:

1.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所谓兴趣,是一种内在学习动机。这是学生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在过去知识经验,尤其是愉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令人乐于积极而持久的接触、认识某类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人通常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地去学习,并从中获得巨大满足。如果教师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扎实的诵读功底,那么婉转流畅、感情充沛的范读,就会像优美的乐曲一样给学生带来深刻的、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汉语言文字作为一种古老的语言,既是表意文字,又是有声语言,它具有富于音律性的发声特点。诵读作为一种最基础、最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可以把平面、静态的书面文字变成立体、动态的活的言语。诵读是短时间接受和输出信息量最大的阅读方式,也是语言信号变化形式最多的阅读方式。反复诵读诗文,语言感受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语感就会在反复品味、涵泳中得以形成。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人的综合素质有了很高的要求,而语言表达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诵读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通过长期的诵读训练,不仅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提高普通话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通过口诵心维,积累大量的语言知识,并逐渐内化为语言材料,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从而实现在语言表达交流中对语言的灵活运用。

4.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情操。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文方面十分注重人文资源的开掘,选文大多文质兼美,经久不衰,艺术价值、人文价值颇高,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反复诵读这些篇章,人文精神便在潜移默化中得以熏陶,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反复诵读这些篇章,与作者心灵沟通,精神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启迪。

文无定法,教亦无定法。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众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教法。就阅读教学而言,就有研究性阅读法、概括综合法、质疑释疑法、整体把握法、拓展研究法、触发联想法、开拓想象法、引申法、欣赏评价法、点拨法、三主四式导读法、六步法、教以致学法等等,形式可谓多样。但作为传统的教学法――诵读法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多数学生对诵读缺乏正确的认识,把诵读等同于背诵,甚至认为诵读就是死记硬背。

诵读法虽是传统之法,但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教学以其声情兼备的独特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与创作者气息相通,心灵相融,实现学习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更为强烈的人文色彩,进而在开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发挥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笔者在教授《再别康桥》一文时,没有把教学重心放在品析诗歌的语言上,而是放在诵读涵泳、体味情感上。通常讲授诗歌的惯常做法是:导入课文、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齐读或教师范读、从诗歌内容和形式入手赏析诗歌、教学小结、课外拓展、布置作业。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诵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在课前布置了熟读诗歌、把握节奏、体味情感的预习任务,其次,上课初始先由学生们推荐一位代表朗读课文,学生代表的朗读未能把握住作品的情感和节奏,然而我并没有急于做出评价,而是进行范读,由于我很好的把握了节奏和情感,读得轻柔舒缓、低回婉转,深深感染了学生,把学生们带入了诗歌美好的情境之中,教室里静悄悄的,只有我诵读的声音,当我读完“不带走一片云彩”,学生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接下来我告诉学生,老师能读好这首诗在于节奏、重音、停顿、语气、语调等方面有很好的处理。然后我顺势问学生有没有兴趣练习朗读,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我在诵读技巧方面进行了指导,我告诉学生:第一节中“轻轻的我走了”要读得低缓在于作者留恋、不忍心离去,“作别西天的云彩”要注意停顿,在于表现依依不舍之情;第二节中“金柳”要重读在于展现夕阳照射下的柳条妩媚的景色,“新娘”要读出幸福感,“波”、“影”读得轻柔些,仿佛眼前真的有一片波光,“荡漾”要读得陶醉些;第三节中“油油的”与“在水底招摇”之间停顿,突出了水草的润绿,“招摇”要重读在于仿佛水草在向诗人招手示意。“甘心”要重读在于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第四节中“天上的虹”要读得比较欢快,“彩虹似的梦”声调要读得高昂些;第五节中诗人的情感达到高潮,“寻梦”应轻读一些,似乎真的到梦境中了,“更青处漫溯”声调稍高昂,“满载”、“星辉”、“放歌”要读出豪迈之情。第六节诗人由梦幻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充满愁绪。因此“但我不能放歌”应读得低缓,“悄悄”、“别离”、“笙箫”要读得伤感些,“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应读得愁情满怀;最后一节回应首节,节奏应一致,比较低缓,“悄悄”应慢读,突出不忍离去的情感,最后一句“走”、“一片”、“云”、“彩”之间要注意停顿,表现不愿惊扰诗人心爱的康桥。在进行完诵读指导后,我让学生跟着我一节一节的读,边读边纠正诵读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我让学生们自己进行朗读练习,我注意到学生们练得非常认真,读得非常投入,教室里书声琅琅。接下来我问谁愿意起来朗读,学生们是争先恐后、积极踊跃。起来诵读的同学很好的把握了节奏、语调和情感。最后,我讲述了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为了巩固课堂上取得的成果,课后我组织了一次徐志摩诗歌朗诵比赛,学生的诵读水平得到了提高。从整个教学过程看,教师、学生、文本三者达到了一种融合,课堂上充满了轻松、和谐和融洽的教育气氛。

语言大师庄文中说过:“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间,心通其意,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通过上述教学实例可知,诵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诵读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陶冶情操。具体作用如下:

1.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所谓兴趣,是一种内在学习动机。这是学生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在过去知识经验,尤其是愉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令人乐于积极而持久的接触、认识某类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人通常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地去学习,并从中获得巨大满足。如果教师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扎实的诵读功底,那么婉转流畅、感情充沛的范读,就会像优美的乐曲一样给学生带来深刻的、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汉语言文字作为一种古老的语言,既是表意文字,又是有声语言,它具有富于音律性的发声特点。诵读作为一种最基础、最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可以把平面、静态的书面文字变成立体、动态的活的言语。诵读是短时间接受和输出信息量最大的阅读方式,也是语言信号变化形式最多的阅读方式。反复诵读诗文,语言感受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语感就会在反复品味、涵泳中得以形成。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人的综合素质有了很高的要求,而语言表达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诵读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通过长期的诵读训练,不仅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提高普通话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通过口诵心维,积累大量的语言知识,并逐渐内化为语言材料,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从而实现在语言表达交流中对语言的灵活运用。

4.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情操。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文方面十分注重人文资源的开掘,选文大多文质兼美,经久不衰,艺术价值、人文价值颇高,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反复诵读这些篇章,人文精神便在潜移默化中得以熏陶,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反复诵读这些篇章,与作者心灵沟通,精神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启迪。

收稿日期:2011-05-19

作者简介:李成(1970-),男,江西余干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语文教学与管理研究;赵幼萍(1969-),女,江西临川人,讲师,从事语文教学与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圣祥.诵读教学的价值探究[J].语文学刊,2010,(18).

[2]肖玲.中学阶段诵读教学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3]王耀辉.谈职校语文课诵读教学的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6).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