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文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第1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文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信,体验成功。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体育教学从过于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和机械训练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

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所以,自主学习要注意讲究科学性。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愉快地进行合作,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尝试探索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享受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会合作,学会了自主才能更有效地学习。

在课程改革的推行中,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广大教师课堂教学变革的标识,这是一种好的方向,至少它转变了授课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误区,但是有些教师对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理解的还不够深入,另一种新的教学误区出现了――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自由学。

其实自主学习是倡导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自我意识。既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我要学”,还要让学生建立学习的责任感。而自由学,是学生脱离教师指导,完全独立的一种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如果以课改为由,在课堂上对学生放任自流,完全放手的话,学生必然不能取得良好学习效果,而且教师自己也会找不到位置,成为学习过程的旁观者或报幕员。

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幕戏,学生是演员,教师就是导演,离开了导演,戏自然唱不下去。一旦导演没有位置或感到彷徨,那么再好的演员也很难出戏。自主学习与自由学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导演作用。教师在学习前、学习活动中、学习结束后,都给学生所需的帮助,与恰当的引导。只有在老师积极引导下,学生才能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以主体身份去探究、去合作。

在一次以“自主学习”为主题的教研中,一位教师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时,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课堂给学生,用心良苦的进行了教法设计,于是呈现出了以下片段:

教师激情地说:“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好多首古诗。今天,老师想让你们利用手中收集的资料和文下注解,自主学习这首《泊船瓜洲》。一会儿,老师找同学汇报,看谁学得最认真,理解的最透彻。”

同学们纷纷响应,有的在认真地读,有的在认真查阅,还有的在认真思考……。半堂课过去了,同学们开始争先恐后的汇报自己的收获,教师用赞赏的语言,评价着发言的学生。教师精彩的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些善学习、会学习的孩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老师发现你们都是学习中的小主人!”

一节学生绝对唱“主角”的课结束了,似乎把新课程所倡导的主体理念落实的很好,但细心观察的听课教师不难发现:整节课,诵读很好的学生竟然一个字没写,查阅理解透彻的学生却没开口读过这首诗。这就是我们所要的自主学习吗?不是的,这是学生的一种积极却有些茫然的自由学。

真正的自主学习是一种认知监控的学习。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恰当学习方法;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及状态进行自我审视和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这一过程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整体的协调。

同样的一节课,另一名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同学们,老师真想亲眼目睹一下,当年王安石创作《泊船瓜洲》的一幕,你们愿意帮助老师实现愿望吗?看谁能够通过学习把自己变成古韵古味的“王安石”,让老师在今天的课堂上,看看当年王安石泊船瓜洲的风采。为了演好当年的王安石,学生紧张地做准备工作。具体表现为:一会儿,查阅资料静心思考;一会儿,放声朗读体验诗的节奏;一会儿,练习书写争取美观大方;一会儿,又琢磨动作及应有的神态。虽然顺序不一致,但每一位学生都在努力全面构思。

学生表演展示,师生共同交流评价人物诠释的优劣,并注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的阐述。

第2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润扬湿地公园;概况;保护对策;江苏扬州

扬州市润扬湿地公园是扬州市委、市政府打造生态扬州、园林扬州和森林城市的一项集生态保护、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青少年野营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文项目。该公园地处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瓜洲古镇境内,南濒长江,与历史文化名城镇江隔江相望;西接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及大桥北接线(扬州西北绕城高速公路),距南京87.5km;东临古运河,古运河在此与长江交汇;北连江苏沿江高等级公路,距扬州市区13km。该风景区拥有优越的区域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态湿地景观、秀美的自然山水风光、浓厚的历史古镇文化及最佳的扬州城市发展机遇。

1湿地公园概况

1.1自然地理条件

润扬湿地公园地处暖温带的南端,位于东经119°42′、北纬32°25′,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气候上明显带有亚热带至暖温带的过渡特点。年平均温度14.8℃,最低温在1月,平均温度1.1℃,最高温在7月,平均温度27.5℃。年降雨量1 000mm,雨量分布不均匀,多集中在6~9月。目前,该公园所在的瓜洲镇镇域面积46.18km2,人口5.8万人,辖11个行政村、3个社会居委会,驻镇企事业单位36家。润扬湿地公园项目所在地为长江冲积平原,水网交错,地势平坦,略呈北高南低状,地面标高为2.4~4.2m,大部分为3.2~3.3m,系全新长江沙洲与河漫滩物质堆积并岸而成,组成物质为表层褐黄色亚黏土,上层分别为灰黄色轻亚黏土,深层夹粉砂土和夹薄层淤泥亚黏土。瓜洲镇附近的长江属长江镇扬河段,由于该河段地处江海交汇的特殊地带,受构造边界条件和潮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成为长江下游河床演变最大的河段之一。春秋战国以前该处为喇叭形的古长江口,秦汉以来江面逐渐收缩,河口向东海迅速推进,江面由原来的“四十六里”缩窄至目前的状况,最宽处仅2~3km。

1.2社会经济状况

瓜洲工业历史悠久,手工业源远流长。早在唐大历十年(公元775年)转运史刘显就在瓜洲沿河一线置厂造船,冶铜业、冶铁业、酿酒业也很有名。解放后工业发展较快,瓜洲“三铁”(铁链、铁锅、铁镰)曾经名闻全国,并在国际上荣获大奖。瓜洲镇经济实力逐年增强,目前瓜洲镇工业形成了以电线电缆、纺织、服装、机械加工为龙头的产业群;农业形成了以花木种植、观赏鱼养殖和蔬菜种植业为龙头一批生产基地;服务业以维扬美食、长江四鲜和扬州“三把刀”为主体商贸业市场繁荣,购物方便。

1.3林业建设情况

瓜洲集镇面貌逐年改善。近年来,累计投入近亿元实施“碧水工程”、“绿化工程”、“通达工程”,镇区面貌焕然一新,全民创业的浓烈氛围正在形成。其湿地景观要素只有水体和逾6.67hm2花木苗圃基地。从现生长树种看,绝大多数是特别耐水湿的树种,如落雨杉、水杉、杨树和柳树等,树龄超过20年以上,也有近几年栽植的女贞、香樟等。

2保护与建设对策

2.1积极恢复内陆湿地

对公园内水系进行全面梳理、恢复湿地[1,2]。即对湿地公园内已经堵塞的河、汊及湖进行疏通,对已经种植的地块实施恢复。对原有湿地进行淤泥清理,在湿地之间开挖水沟,在水沟与道路交汇处修建涵洞,保证湿地的水系畅通。

2.2保护湿地公园内物种

公园总面积47hm2,区内的湖泊、河流等合占景区总面积的37%左右,其中湖规模较大,且具备水环境和湿地生态的优势,如湛蓝的湖泊、宽阔的水域、浩荡的芦苇带、茂密的绿化、竹林密生的湖滩岛屿以及特有的湿地生态环境与江南水乡的民俗文化等。公园内动植物比较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有鸟类30余种、哺乳类动物9种、两栖类动物4种、鱼类13种、甲壳类 3种、昆虫类14种;植物种类共23科61属98种。应在保持原生态基础上,对于这些物种加以保护,确保其在原基础上有所增加[3]。

2.3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改造

湿地公园的森林覆盖率35%左右,林带区树木茂密、花草丰盛、异石林立,保留了原始森林的自然生态景观。林带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兼有针阔混交林、青冈纯林、油桐纯林成片分布,林木苍郁古朴,四季景象分明。从保持自然特色和形成统一景观出发,以保持生态平衡、保存物种资源为目的,按照生态需求配植树木,形成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建设湿地生态林[4]。人工造林主要为马尾松飞播纯林、华山松、柏木等,与桃园、李园、梨园等人工水果园林互为呼应,组成林海、花海等季相不同的森林景观。

3参考文献

[1] 马昭玺.加强湿地公园建设管

理构建生态文明教育平台[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9(4):33-35.

[2] 田葆华.保护“地球之肾”——张掖倾力打造黑河国家湿地公园[j].甘肃林业,2009(6):17-18.

第3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河泊所;鱼课;渔户;渔业;太湖

    关于我国历史时期的渔业,以往学者已有涉及,出版有几部渔业通史着作。但就内容比例来看,李士豪、屈若骞先生所着《中国渔业史》[1] 和丛子明、李挺先生主编的《中国渔业史》[2] ,篇幅为近现代者多,论及明清以前历史时期的较少。日本中村治兵卫先生的《中国渔业史研究》[3] 堪称力作,但其论述时期始于唐而终于明。中国台北吴智和先生的《明代渔户与养殖事业》是一资料翔实,论证慎密的长篇论文[4] 。近年来又有海洋渔业经济专题着作面世[5] ,但关注淡水渔业者较少,专门论及某一区域的渔业生产者相对更少。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湖水域面积广泛,淡水渔业较为兴盛。笔者此前已有几篇文章讨论了明清时期两湖地区、鄱阳湖地区及安庆地区等的渔业状况[6] ,本文拟对明清时期太湖流域苏松常地区渔业的地理分布进行探讨。

    一  太湖渔业生产概况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境内湖泊众多,面积广阔。明"直隶苏州府知府况钟言苏松嘉湖四府之地,其湖有六,曰太湖、傍山、杨城、昆承、沙湖、尚湖,广袤凡三千余里……"[7] 。太湖地区的渔业生产规模颇为可观,渔业经济在区域经济结构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明人沈周有诗云:"吴江本泽国,渔户小成村。枫叶红秋屋,芦花白夜门。都无三姓住,漫可十家存。熟酒呼儿女,分鱼喧弟昆。不忧风雨横,惟惮水衡烦。鸥趂撑舟尾,蟹行穿屋根。怡然乐生聚,业外复何言。"[8] 诗文描写了太湖边上湖州府吴江县境美丽、恬淡的水乡渔村风光。

    太湖上有规模大小不等的各类渔船,渔民"大概以船为家,父子相承、妻女同载,衣粗食恶,以水面作生涯,与陆地居民了无争竞"[9] 。滨湖船户"以舟楫为艺,出入江湖动必以舟,故老稚皆善操舟,又能泅水"[10] 。该区域有众多专门从事渔业生产或相关行业的渔民船户人口,如太湖中有余山,一名徐侯山,岛上有"居民二百余家,无田,以舟辑为业,熟行湖湘";有漫山,"在长沙山西北三十里,居民百余家,以造篷为业"[11] 。

    渔民以船为家,渔船既是他们的生产工具,也是他们的生活工具,四时放棹于五湖风浪、浩渺烟波之中。渔船有各种各样的形制和规模,有诗人多所吟咏的一叶扁舟或瓜皮小艇,也有形制巨大的六桅罛船。有的适宜于风平浪静时寒江垂钓,有的能在风浪大作时牵网作业。有的专放鱼鸭捕捉,有的专用声光诱捕。以下略举罛船、舴艋、哇船等几例说明。

    罛船为内陆湖泊中形制最大的渔船,又名六桅船。《太湖备考》卷16《杂记》对其形制、制造、作业时间及地点等都有详细记载。其形制不知从何时始,太湖中的罛船形身长八丈四五尺,面梁阔一丈五六尺,落舱深丈许;中间立三幅大桅,一幅高五丈、另二幅高四丈五尺,船头一幅桅,高约三丈,船梢二幅桅,各高二丈许。同上书卷11《集诗二》有《罛船竹枝词》云:"村外村连滩外滩,舟居翻比陆居安。平江渔艇瓜皮小,谁信罛船万斛宽。"如欲制造罛船,必先择定时辰八字以祈吉利平安。太湖地区制造罛船的地点有胥口之下场湾、西山之东村、五龙桥之蠡墅、光福之铜坑四处,编织篛篷、打造颤缆的地点则在冲山。罛船既不能傍岸,也不能入港,篙橹无法撑摇,专门候湖上暴风之时行船。又有《罛船竹枝词》云:"具区万顷汇三州,点点青螺水上浮。到得石尤风四面,罛船打鼓击中流。""当夫白浪涛天、奔涛如驶之时,商民船只不敢行而罛船则乘风牵网纵浪自如;若风恬浪静、行舟利涉,罛船则帖伏不能动"。太湖罛船常在西北水深之处作业,东南水域因水深太浅则不至。其住泊没有一定的处所,风浪止时则下锚于湖中,三幅大桅常竖而不眠。太湖罛船分属于苏州、常州二府各县,清同治年间辖属于苏州府者有四十八只,属常州府者有五十二只。罛船有前、中、后舱,后舱可种菜,前舱则可延师教读;船尾系有三板小船,出入鱼市鬻鱼可乘以往返,与普通渔船迥然相别[12] 。

    除形制巨大的罛船以外,还有各种各样大小不等、用途各异的渔船。同治《湖州府志》卷33《舆地略·物产下》转引《南浔志》云,有"渔舟曰舴艋,船尾系木,着水能当一人。船任棹不横,俗呼为神仙浆"。同上书转引《双林志》云,"畜鸬鹚以取鱼者曰水鸭船"。水鸭船一般"长一丈四五尺,狭小灵便"[13] 。水鸭船又名哇船,"得鱼后不能吞咽,待其上船以手哇之;但所得之鱼恶臭,鱼味为最下"[14] 。还有利用鱼类的趋光性诱捕的专用船,名跳白船,或称白划船。其法将小船"粉垩其板,月中行湖中以诱鱼"[15] ;或者"照夜火以引鱼自跃"[16] 。除捕鱼船以外,还有捕捉其它水产之专用船,如"捉螺蚬者曰扒螺蛳船"[17] 。

    一般来说,太湖流域大规模的渔业生产采取集资合股的集体捕捞生产方式。罛船形制已如前述,可知非有雄厚资产的大户渔人不能制办,一般贫穷渔家肯定不敢奢望。有《罛船竹枝词》云,"櫂郎野饭饱青菰,自唱吴歈入太湖。但得罛船为赘婿,千金不羡陆家姑"[18] ;意谓如能入赘于罛船渔家做女婿,也不羡慕有千金赔嫁之陆家女儿;可见太湖罛船渔家大户家底之丰裕。即便如此,罛船在捕鱼作业时仍要联接四船为一带,两船在前牵大绳驱石引导,两船在后面牵网相随[19] 。由此可见,就其生产形态而言,也是采取集体合作捕捞的形式,生产规模十分浩大。

    本文所指的苏松常地区包括明代的苏州、松江、常州三府地域。清代又将原为苏州府所管辖的太仓州分出,与其属同一级政区,辖有宝山、嘉定、崇明三县。本文的论述框架以明制为准,以下分府论述:

    二  苏州府

    明初设有二个河泊所[20] ,分别辖属于长洲县及崇明县。长洲县河泊所在石家汇南,洪武十年(1377)罢革后,移常熟沙头河泊所又置,建于葑门外华家桥西,辖属于本府,仍名沙头河泊所。崇明县河泊所在县东瀛洲巷[21] 。隆庆《长洲县志》卷5载沙头河泊所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裁革,但万历《大明会典》卷36《渔课》载该二所均于嘉靖四十年裁革。

    明代苏州府的渔业经济具有一定规模,弘治年间常熟一县每年征收翎毛便达10万根,折纳课钞达400锭[22] 。万历年间苏州全府岁收黄麻15626斤、白麻11559斤、鱼线胶618斤、桐油190斤、翎毛213588根,以上各项共折征银769两,有闰月年份并不加征[23] 。

    明代苏州府境专门从事渔业生产的渔民人口众多,如嘉靖年间吴江县有"鱼甲(俗呼鱼头目)三十三人,辖鱼、船户二千四百六十二"[24] 。一县之境,鱼户、船户即多达2500来户,以每户平均五口人计,共约有12500名渔民人口。由此可以大体推知,全苏州府地区渔民人口数量之多。

    吴俗向来善渔,因为这里的民人生长江湖,故十分熟悉水族之性,捕鱼之具尤为多种多样。唐代陆龟蒙、皮日休咏有渔具诗,诗中详细描述了各类渔具渔法,有网捕、钓取等各种方式。时至明代,渔具渔法更为丰富多彩。按照鱼类在水中生活所居的不同水域层面,太湖渔人在湖中打鱼有三种网。安放在最下层水域的网名为"铁脚鱼",用以捕捞活动在水体底层的鱼类;中层水域为大丝网,上层水域则为浮网。在这三种渔网的围捕下,可谓"截鱼无遗"。渔人甚至不惜采用药鱼等有害渔具渔法,方春之至,待"鱼游食则药之,令尽浮"。在溪浦、港渎、芦苇之间等不同水体中,渔具渔法各异,"其在溪浦者为箪,港渎为罾,芦苇之间者为义"。有时候,将数舟串连起来,"发其匿而得之";又有"薪而招之者为芜",即在水中积柴薪为荫以引诱鱼类集于其下;各种方法"皆穷极巧妙,以与鱼遇"。渔舟在水中行进的方式,或方行、或反行、或前后船相尾接。用以贮藏渔获物的器具也多种多样,有笱、筒、筌之类。鱼市上渔人卖鱼,必击鼓为号以招揽顾客,"其卖者旧以鱼斗数鱼,以二斤半为一斗",至明正德间"不复击鼓用斗"。[25]

    苏州府所产鱼类品种丰富,既有淡水鱼类,如鲈鱼、银鱼等;又有海洋鱼类,如大黄鱼。有些鱼类既有淡水品种,又有海水品种,如鲚鱼,有出太湖者,"一名刀鱼,俗呼为刀鲚,又名湖鲚,别于江产也";而"出常熟海道者尤大"。鲜鱼之外,鱼类加工产品也十分丰富。如四、五月间取海中所产鲚鱼之子晒干,名"螳螂子";小鲚鱼及银鱼"鱐之可致远",意即可以远销他郡;海上八月间又产一种石首鱼,谓之"回石首",其腹中鱼鳔可作胶,谓之"大胶",唐人张彦远云"吴中鳔胶,采章之用"[26] 。

    太仓州宝山地区地滨江海,鱼类较他处为饶富,品种繁多,介壳类等海产也相当丰富。但境内渔户大多十分贫苦,缺乏大型渔船及设施完备的渔具。渔民大都依恃一叶扁舟,操作生息于其中,可谓简陋之极。渔船有滚钩船、刺网船、挑船、白划船、水鸦船等,网法有囊网、插网、牵网、撒网、拖网、淌网、手操网、鱼罩、虾笼、蟹簖等多种。渔获物如不采取保鲜措施或进行加工则很容易腐败,因此要进行加工贮藏。鱼类贮藏之法通常用冰藏、盐藏、干制、罐诘四种。[27]

    除天然捕捞业之外,淡水养殖业也颇盛行,"鱼秧,细如针缕,蓄之池,三年可食,在乡以此贩鬻"[28] 。其地有专门贩运鱼苗的"鱼秧船",鱼苗主要出产于江西九江,称作"鱼秧"。每年春天以舟船"由苏常出长江往返,谓之鱼秧船"。由于鱼苗在运输途中易缺氧而窒息死亡,故鱼秧船行驶的速度很快,关隘都不能阻止延滞其运输时间,此事由"苏抚示饬在案",可见其时官方对淡水养殖业的重视程度。[29]

    三  松江府

第4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文

古诗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它的语言含蓄凝练,句子间跳跃性大,生活意境跟学生的实际相距甚远,这些特点为古诗的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古诗教学,创设教学情景,激趣感知,建立信息库,帮助感悟;化抽象为具体突破难点;丰富认知工具,诵读悟情;扩展延伸,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以达到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古诗,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之目的。

【关键词】巧用电教媒体古诗教学培养能力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它的语言含蓄凝练,句子间跳跃性大,写的又都是古人古事,其中许多生活意境跟学生的实际相距甚远,这些特点为古诗的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以往的古诗教学,往往注重讲解注释,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在把古诗的意思翻译成现代白话文传授给学生了。而学生在枯燥无味的逐字逐句的解释中,根本就不能体味到我国古诗独有韵味美和意境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进入课堂。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替代性,它能使“静态”变成“动态”,使“抽象”变成“直观”,使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变为有“声”、有“色”、有“形”。古诗教学中巧用电教媒体,能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古诗,提高古诗教学的学习效果。

一、巧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景,激趣感知

古诗,由于它反映的作者及时代背景久远,学生比较难懂,特别是小学生,由于知识的局限性,对古诗更加没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呢?我校一位教师在进行《鹅》这首古诗教学时是这样尝试的,先给学生提供一个“目之能见,耳之能闻”的电教媒体,让学生欣赏古诗配画的录像:利用动画展现一只白鹅浮在水面上不断伸曲勃子,并伴有鹅叫的声音效果,只见大白鹅悠闲地浮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挥动红色的脚掌向前划水的动作,听到流水的“哗哗”声。学生看到投影屏幕上这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听到古典音乐的演奏,以及名家的朗颂,顿觉赏心悦目,兴趣徒增。此时,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出乎意料的是,百分之八十的学生竟能说出观察到的景物。由此看来,借助媒体辅助古诗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画面的美,而且还可以欣赏到古典音乐的韵律美。这种运用音乐、美术媒体辅助古诗教学的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使学生对诗意有了一定的感知,为学生迅速、正确地理解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巧用电教媒体,建立信息库,帮助感悟

信息库是学习环境中最主要的信息资源。它可以向学生提供要学习的领域知识和电教材料,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新课标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我们利用计算机的检索功能和高交互的特点,设计了与古诗有关的信息资源库。如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学习任务、检测目标等通过图片、文字、音像形式收录,设计好一个有利于学生知识获取和应用的、具有多种外部特征的信息库,提供给学生。再让学生借助程序,依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对信息加以选择吸收、加以处理,而计算机的交互特点又能帮助校正掌握,从而使学生真正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正确地学习理解古诗,同时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所需的分析、综合、想象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像在中高年级的教材中,有些古诗需要我们通过注释和词典理解词义,进而理解诗句意思。我们就可以在信息库中设计“小词典”,让学生选择。如《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中,我们将“空、但、九洲、同”的多种意思在“小词典”中列出,让学生在诵读感知古诗的基础上,选择符合诗意的解释,学生也就自然能感悟到诗句的意思了。

又如《泊船瓜洲》一诗,在学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时,就可以让学生查询“典故趣事”,了解“绿”字的由来,知道王安石从“到、过、入、满”一直到“绿”字,几经变换,最后才确定。从而体会到“绿”字的妙处——不仅表现出春风吹到江南,更能表现出春风吹,大地变绿,万物生长的盎然春意和勃勃生机,真正让学生学会品味鉴赏古诗中的精妙词语。

三、巧用电教媒体,化抽象为具体,突破难点

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大都是“粉笔加嘴巴”的模式。以老师的讲解,板书为主,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师虽想方设法解释说明,但往往收效甚微,学生似懂非懂,效果难以尽善尽美。而电教手段的形声化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沟通了语言文字和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它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化难为易,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泊船瓜洲》诗的前三行点明了瓜洲的地理位置,这里出现了几个地名:瓜洲、京口、钟山,如果只是简单地讲解地理知识,学生印象模糊,难以把握这些词语的内涵,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如果借助多媒体手段,就可以巧妙地化难为易,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多媒体计算机出示下图,学生观察。诗中提及的三处地名一目了然,从示意图上知道,瓜洲与钟山路途遥远。图文对照,并通过朗读,查阅多媒体提供的作者“背景”,从诗人一连使用的两个表示数量的词“一水间”、“数重山”和一个“只”字,便不难明白:浪迹江湖的游子,思乡心切,此时,作者身处瓜洲,浩浩长江,钟山重重,但诗人却不放在眼里,认为自己离故乡很近,表现了作者归心似箭的感情。简单的示意图,把抽象的地理位置具体化了,扩大了人的感知空间的时间,提高了主观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把作者寓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勾了出来。

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学习《草》这首古诗时,要他们理解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中的“离离”这个词,的确是一个难点。这时教师适时播放辽阔的草原上野草繁茂的景象,学生对“离离”的理解便迎刃而解了。再映出野草随着季节渐渐枯萎,到了来年春天又再度繁荣的过程,学生对“一岁一枯荣”的理解就不仅仅停留在表层了。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学生提出不理解诗中的“挂”、“飞”、“直”等词语,教师先借助电脑课件演示“瀑布飞流直下”的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更好地理解词句的意思。多媒体的“能探风雅无穷意”的效果,能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解决古诗教学中的难点。

四、巧用电教媒体,丰富认知工具,诵读悟情

认知工具是帮助学生寻找特定信息、完成认知操作,促进思考的有关设备、软件,在古诗教学中,建构符合学生兴趣和认识水平,符合古诗内容的文件资料,为学生提供趣味盎然、形式多样的巩固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诵读诗句,巩固掌握知识。“诵诗”在古诗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反复吟诵,不仅有利于学生和诗句的理解,更能促使学生对诗情的领悟。

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媒体播放和古诗意境相符合的音乐,烘托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体会诗人杜甫强烈的爱国热情。

再如教学《暮江吟》一诗时,我设计了看画面打诗句的练习:让学生观看动画画面,当画面出现“夕阳的余辉斜照在江面上”时,学生便背诵出“一道残阳铺水中”的诗句,依次出示画面,学生便逐句背出诗句“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样既可使学生感受到诗句描绘的画面,又让学生轻松地完成了古诗的背诵记忆。另外,利用录音机让学生诵读古诗,把自己的朗诵录下来,再向全体学生展示,也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品读水平。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让学生永远充满求知的欲望,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希望。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传统教学媒体的局限,往往难以如愿以偿;而巧用多媒体介入古诗的教学,它可以生动活动的形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诱发学生的阅读情感,达到领悟诗情,轻松愉快地背诵古诗的目的。这样变着法子让学生读,不仅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而且还实现了学科间的融合。

五、巧用媒体,扩展延伸,培养课外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古诗,不仅深含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更有潜移默化的多种功能,包括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审美情趣与能力,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等。可入选教材的古诗毕竟是有限的,整个小学阶段也只不过是20多首古诗。因此,我们在学生学完教材中古诗的基础上适当给予一些补充、延伸,一方面巩固学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迁移,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并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多读古诗词,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而课后作业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拓展学生诗文学习的渠道。用多媒体课件打出这样的作业:如学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二首诗,借助浏览功能,引导扩展阅读《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理解: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真正使学生体会古诗借景抒情的特点,完成能力的迁移。

再如学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后,设计练习:1、你最想做些什么?画一画,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写一写……选择一项或几项完成;2、搜集杜甫的诗,并选择一首喜欢的理解后背诵下来。

第5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文

孙双金认为,“文眼就是文章的眼睛。有时候文眼在题目上,有时候在文章的开头,有时候在文章的中间,有时候在文章的结尾。”抓住文眼就如同解开文本密码,会给教师、学生以及听课者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是因为抓住文眼“就能把文章灵魂抓住”。

怎样抓文眼呢?笔者认为,记人的文章可以从描写人物形象的语句中去找,如《晏子使楚》的文眼是“面不改色”,因为记人文章要写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而写景的文章则可以从传达作者情感的词句中去找,如《枫桥夜泊》的诗眼是“愁眠”,《泊船瓜洲》的诗眼是“还”不是“绿”,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

我校程海云老师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一课时,抓住“一座山”这个关键词,构建大问题,引导学生从老汉对待群众、对待儿子、对待自己三个方面品读课文。程老师引导学生抓住老汉的外貌、动作、语言来体会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不断地丰富对“这座山”的理解。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负老师的期望,读出了“老汉”的镇定如山、严肃如山、无私如山、父爱如山。在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理解了“这座山”的丰富内涵,读懂了“桥”的象征性意义。最后,老师设计小练笔,学生深情地赞扬、悼念老汉:洪水无情,人间有情,是您为全村人搭建了一座生命桥,我一定会记住您这位伟大的老人。

二、抓细节

细节指文艺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从写作的角度看,“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从阅读的角度看,通过对细节的捕捉、发掘、玩味,也可以走近人物内心世界,探索文本的主题。

窦桂梅老师在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认为这篇童话极具创造性的地方在于主人公“小女孩”的角色定位。她一定要是小女孩,唯有如此,才显得楚楚可怜,令人心疼。而且,在这小小的女孩的微小的生命世界里,还对应着数不尽的“大”。那些不肯买火柴的大人,那双大鞋,那两辆大马车,那堵高大的墙——都代表着小女孩生活在一个强大的世界。这个看得见的强大的世界,为这小小的女孩提供的只有不尽的寒冷、无边的饥饿、难掩的悲伤和无限的孤独。

第6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文

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璀璨的明珠,是古代文学殿堂里耀眼的瑰宝。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语言凝练、内涵博大、意境深远的千古名诗。《泊船瓜洲》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选自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这单元的主题是思念故乡,因此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乡之情理所当然地成了我课堂上的教学重点。我备课时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背诵诗歌。

2. 理解诗歌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3. 了解“绿”字背后的小故事,感受“绿”字的妙用。

其中,教学重点是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乡之情;教学难点是搞清“京口”“瓜州”“钟山”这三个地名之间的关系以及感受“绿”字的妙用。

由于事先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备课,随后课堂教学进行得顺风顺水。通过一个简单的示意图,让学生顺利搞清了三个地名之间的关系,诗歌的大意在一番简单的交流和点拨下,学生也顺利地理解了。对于思乡之情,学生从“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也能清晰地感受到。而有关“绿”字的妙用,在融入了“资料袋”的内容后,学生似乎也都领会得不错。一切都令我十分满意,于是我胸有成竹地说:“《泊船瓜洲》是一首流传千古的经典名诗。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大家感受到了吗?”本来信心十足、满心期待着学生给予一声响亮的、肯定的回答,但等到的却是几声稀稀落落的“感受到了”的回应。显然,这些声音并非底气十足,而多数学生迷离的眼神更是清楚地告诉了我事实的真相:这首诗在学生们心里并不是“真经典”,它只是“被经典”了!预设的教学目标都以达成,但这样一首千古名诗却并没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这显然对我是一个打击。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陷入了沉思……

二、破解:化“被经典”为“真经典”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这段话点醒了我。我不禁自问: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有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吗?答案是否定的。首先,通过简单地对诗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字面意思的理解,很容易就能体会到诗人所抒发的思乡之情,但它仅需要学生逻辑思维的参与,不会调动他们内在的情感体验。其次,在教学中,我虽然也对该诗的写作背景做过简单的介绍,但仅仅只是走了个形式,全然没有考虑如何借此唤起学生情感这一问题。

看来,没有让学生“动情”才是真正的问题之所在!

那么,究竟怎么做才能让学生真正动情呢?一番思考后,我决定“放上两把火”,以期能够重新点燃学生对这首诗的喜爱之情。

第一把火:想象情境,字字显真情

如何让一个没怎么离开过家乡,也没什么独立生活经验的孩子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那份沉甸甸的思乡之情呢?这是摆在我面前亟待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我想到的对策是想象情境。我先设计了两个问题供学生交流。

1.你有过较长时间离开家乡的经历吗?

2.你有过较长时间独自在家的经历吗?

令人欣喜的是,在抛出这两个问题后,一只只小手迅速地举了起来,学生们急切地盼望着能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生1:我曾经在重庆的一个叔叔家住过大半个月,头几天感觉很新鲜、很好玩,但后来非常想家,想念爸爸妈妈,就想着能早点回家。

生2:我曾经一个人在家里待过大半天。中饭是自己做的。虽然我会烧菜,但没有妈妈烧得好吃,而且烧菜很麻烦。我体会到了一个人生活很不容易。

看来,有过类似经历的学生还不少。于是我趁热打铁,赶紧抛出了第三个交流话题:请你想象一下长时间独自一人在异乡的生活。说说感受。

果然,有了前面的回忆和体会,想象情境顿时变得清晰而真实起来。

生1:我觉得一个人长时间在异乡的日子应该是很孤独的。

生2:身边没有亲人和朋友,感觉会很寂寞。

生3:一切都得靠自己,日子会很艰辛。

也许,学生天真的想象跟王安石真实的生活会有不小的差距,但这种想象无疑是有价值的,因为经过这番想象和交流,学生对于思乡之情的体会已不再是字面的、肤浅的,而是融入了自己生命体验在里面的深刻的共鸣。

所以,我最后说道:是啊,孩子们,“明月何时照我还”,这短短的七个字中包含着多么深切的感情啊!

第二把火:融入背景,小诗蕴大意

想象情境之后,学生对诗人身在异乡的那份思乡之情已经有了深一层的体会,但这种体会毕竟来自于较为浅薄的自身生命的体验,毋庸置疑,王安石本人的思乡之情要比之深刻得多,也复杂得多!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窥视到诗人简练文字背后更为博大的精神世界呢?我想,诗歌的写作背景会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于是,我布置了课后搜集诗歌写作背景的作业,并在随后的课堂上进行了交流。

师:让我们再来对诗歌的写作背景做一番了解吧!谁先来介绍你搜集到的资料?

生1:王安石写这首诗时已经50多岁了。他之前做过宰相,但后来被罢免了。

师:他为什么被罢免了呢?

生2:他想推行新法,但是没有成功。

师:你觉得推行新法没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生2:很多人攻击他,反对他。

师:确实,推行新法的过程艰辛无比,充满坎坷。

生3:这首诗写于王安石重新被启用时,第二次推行新法的上任途中。

听到这儿,我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了,便说道: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这首诗,有没有新的体会和发现?

生4:“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话让我觉得王安石还没到京城就已经想着回故乡了,说明他对再次推行新法信心不大,不太想去。(显然这样的理解比之前单纯的思乡之情要深刻得多了)

第7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课堂情景;审美;形象;欣赏与体验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总是觉得一堂课里教师如何“凭借课堂,立足文本,扎根语文”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一堂课如果没有发现美的老师,就不可能有感受美的学生。而美育教育的及时有效介入恰好可以让老师和学生照得很好的结合点,从而让课堂充满趣味和教育性。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研究学生,巧妙设计课堂生成

对一堂课来说,预设和生成和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如车的两轮,鸟的翅膀。教师要在备课时研究自己的学生学情,多花时间去考虑和设计课堂每一个环节和问题,教师多花时间可以有效增加课堂的有效性,增加课堂参与性,让学生迸出思维的火花。

如我在进行《我们的错误》这一首坦桑尼亚诗歌教学时,在备课过程中我研究我的学生学情,觉得学生在走向成熟过程中对错误都普遍是一中排斥态度。为此,我设计中抓住“错误是必修的一课啊/每个人都要细细地研读/细细研读啊,把他读懂/把它读懂啊,你才会成熟。”让学生讨论错误与成熟的关系,学生的课堂反映十分积极,最终一致赞同要善于接受错误,并从中汲取走向成功的营养。学生发言都认为犯了错误及时认错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善良,是一个人的闪光点。我相信他们以后在生活中会欣赏美,接受美。

二、对语文问题进行审美关注

对于语文课堂里的问题,有时候从审美角度引导学生去关注,会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有一村”的惊喜。

如我在指导学生合作自学《绿色千岛湖》一文时,基于这一单元主题是:家园的呼唤。文中写道:“大自然造福与人类,人类要和大自然保持和谐。千岛湖是一首人与大自然合写的诗,是一个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我把“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这一语文问题转换了一个角度,让学生思考探讨“既然我们要保护家园,那为什么人工创造的千岛湖是美丽奇迹,是一首优美的诗。”学生通过合作和交流发现千岛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是人类科学的设计和利用大自然的丰富资源为人类造福,它是美的,对人类有益的。既解决了语文问题,同时又教育学生认识到对人类有益的美是多么的伟大神奇,长大后也要奉献社会,创造美,真是一举两得。

三、发觉课程内涵,展示教师美

语文课程的资源是开放性的,不仅限于课本,生活处处皆语文,而美又存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二者可以有水融的。

我在教学“礼物”这一单元《微笑》这一首西班牙民歌的时候,恰好是我们五年级举行班级间的拔河比赛。我们班同学虽然精心准备、尽力拼搏,还是失败得很惨。操场上同学们顿时失去了生龙活虎的身姿和灿烂的笑容,神情暗淡,早早的回到了教室。这一点让我震撼。与我内心正在构思如何教学《微笑》这一首西班牙民歌的想法不谋而合,找到了极佳的结合点。我及时回到办公室修改了教学设计。

在第二天的早上,我迈着勤快的步伐,怀着喜悦的心情,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同学们问好后就座,看到我仍然在微笑都显得不解。我说:“同学们,昨天我在操场收到了你们的礼物。”我在黑板写下:责任感、凝聚力。我说,这是你们昨天给我最美的礼物。我发现你们有责任感,有凝聚力。这是一种崇高的美,我的微笑就是我送给你们的表扬和礼物。学生听到这里不约而同露出了笑容,热烈鼓掌。这样既化解了同学们怕挨批评的忧虑、担心,又让他们懂得要在人生旅途上发现美、欣赏美、赞美美、对人善良。从而可以容易地理解“在人生的旅途上/最好的身份证就是/微笑。”

四、字斟句酌、诵读中品味美的魅力

语文接触的就是语言文字,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课文是锻炼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载体,我在指导学生自学《千锤百炼为一“绿”》时,对王安石《泊船瓜洲》“井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分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绿字的神妙之处,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色彩、春的气息、美感等去想象和感受春天到来时水乡江南之美。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发现感受美的存在。

只有教师做到自己美,善于发现美,才能培养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重视美,感受美,把学习语文和美的教育相结合,学好语文,贴近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仇春霖著《美育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克罗齐著《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8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文

特色:圣地亚哥之路是举世闻名的苦行朝圣之路,从遥远的中世纪直到今天

>> 2008年全球十大徒步路线 徒步赏杜鹃路线推荐 徒步到最美的地方 徒步 穿行最美的春天 重装行走“天山最美徒步线路” 亚洲长距离徒步路线推荐 全球最美书店 复制全球最美脸蛋 全球最美阶梯 全球最美校园巡礼 寻找全球最美秋景 全球最美小镇 世界上最美丽的徒步旅行 南美不难行 不可错过的南美徒步路线 用脚步丈量南美南美经典徒步路线推荐 徒步喜马拉雅的无敌路线 2005世界十大徒步路线 全球最美丽的王冠 歌剧书影 全球最美书店 盘点全球最美日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全球最美徒步路线 全球最美徒步路线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西班牙:圣地亚哥朝圣之路

特色:圣地亚哥之路是举世闻名的苦行朝圣之路,从遥远的中世纪直到今天,不计其数的虔诚信徒长途跋涉,沿着荒凉的朝圣之路奔向终点圣地亚哥大教堂顶礼膜拜。据说这里曾是存放基督教十二使徒之一圣雅各(即西班牙语中的“圣地亚哥”Santiago)遗体的地方。在中世纪,圣地亚哥之路也是沿途地区重要的沟通途径之一,传播着各国的学识、思想和文化,并起到促使欧洲各国子民相互融合、认同的作用,因而被誉为“欧洲文化第一路”。如今圣地亚哥之路已经不拘泥于固定路线,不管从哪里出发,只要徒步走到圣地亚哥孔波斯特拉大教堂,就算完成了朝圣。一般认为最古老的路线是“法国之路”,始于法国南部小镇St-Jean-Pied-de-Port,到圣地亚哥大约800公里,通常需要30~35天走完,沿途条件也比较好。

推荐理由:行走十分艰苦,却又极富诗意,既可感受中世纪以来历史文化的变迁与交融,又可玩味欧洲的时尚风情。

旅行提示:春秋两季的气候较为适宜。

为了方便大家朝圣,官方还是设定了几条固定路线,在这些路线上你会找到前往圣地亚哥的路标以及各种方便朝圣者休息的bar和旅馆。其中最古老的是“法国之路”。 南非:北德拉肯斯堡山脉

特色:对于登山爱好者而言,位于南非的德拉肯斯堡山脉北段是公认的世界上最好的徒步路线。德拉肯斯堡山脉(Drakensberg)也称乌卡兰巴山脉,山脉地质构造异常独特,天然景色也非常有特点,玄武岩柱和金色的沙石堡垒,高纬度的草地,原始的陡峭河谷,为当地及地球上濒危物种,尤其是鸟类和植物提供保护。这里壮观的景致还包括众多的岩洞,或阴森恐怖,或十分巨大,洞内集中保存了数量最多的非洲南部撒哈拉人的绘画,这些岩画的创作年代很难确定,但是现在有人类学证据(包括许多狩猎器具)表明,这些文明在德拉肯斯堡山脉地区至少存续了4万年,很可能超过了10万年。

推荐理由:在南非和莱索托王国之间65公里的路程中,目光所及皆是美丽的非洲原野。

旅行提示:这条山脉徒步线路比较难走,适合有一定户外技巧并且熟悉非洲旅行的人,很多人都会请导游。 阿尔卑斯山脉:环勃朗峰徒步(TMB)

特色:勃朗峰是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也是欧洲第一高峰,海拔4810米。环勃朗峰徒步(Tour du Mont Blanc)是为徒步登山爱好者设计的路线,沿途可以纵览“欧洲屋脊”之壮美,从不同方向看勃朗峰,或冷峻或恬静,却都是令人惊叹的美景。此外还可一睹勃朗峰最美的山脊之一 ――红针峰山脉;勃朗湖成了勃朗峰的镜子,美不胜收;具有浓厚韵味的意大利小镇让人流连忘返。穿越在高山森林之中,还能品尝到野生蓝莓。这条路线较为成熟,全长170公里,穿越法、意、瑞三国边境,起点一般有意大利境内的库马约尔(Courmayeur)、法国小镇莱苏什(Les Houches)、瑞士小镇尚佩克斯(Champex),也可以从法国小镇霞慕尼(Chamonix)等地开始。顺时针或逆时针行走也没有特别的规定,徒步者选择逆时针方向的较多,一般历时7~11天。

推荐理由:与中国青藏、川藏动辄超过7000米的雪山相比,勃朗峰实在算是小弟弟,但是欧洲别样的气候地理条件、人文建筑与美食,成就了这条线路的别样风情,同时也让徒步爱好者免去了高原反应的困扰。

旅行提示:东西不要背太多,这是一条风景绝佳的路线,轻装才能以更轻松的状态来欣赏沿路的雪山、森林、湖泊和村庄。如果当天无法抵达目的地,可以往山下走,山下就是公路。 中国:冈仁波齐山朝圣路

特色:冈仁波齐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海拔6721米),是中国最美、最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唯 一 一 座明确禁止攀登的雪山。印度教、耆那教、苯教和藏传佛教数以亿计的教徒尊奉它为世界中心,它也是佛教的第一神山,素有“神山之王”的美誉。转山是不同朝圣者的常用方法,一般从大金出发,途径曲古寺、哲热普寺、尊最普寺,最后回到起点。这条57公里长、海拔4800米至5723米的转山路,步行一般需要2~3天,磕长头则需15~20天。

推荐理由:它不仅是一个行走的目的地,来这里的多是修行者或寻求精神启迪的人。

旅行提示:转山最大的困难依然是高原上的气候。另外沿途住宿、餐饮条件十分有限,需自备饮食、帐篷、睡袋等。 冰岛:兰德曼纳劳卡小道

特色:兰德曼纳劳卡(冰岛语:Landmannalaugar)小道位于冰岛高地南端,穿越冰岛著名的史卡法特国家公园(Skaftafell),靠近海克拉火山。这里有很多不同寻常的地理特点,是冰岛高地一个受欢迎的旅游和徒步胜地。小道长约54公里,有多条线路可选,徒步时间从2小时到2天不等。途中能饱览各色地理景观,从色彩斑斓的火山岩、闪烁着日光的冰盖、喷涌的热泉到宽广的河流,处处是缤纷的色彩和狂野的线条,仿佛置身于巨幅抽象油画之中。 美国:阿巴拉契小径

特色:阿巴拉契国家风景小径(Appalachian Trail)位于美国东部,是美国最长的徒步旅行小径之一,南起乔治亚州的史宾那山(Springer Mountain),北至缅因州的卡塔丁山(Mount Katahdin),甚至向北伸延进入加拿大,直到山脉位于大西洋北部的终点。美国部分途经14个州、6个国家公园和8个国家森林,长达3498公里。沿途受欢迎的景点包括缅因州的州立巴克士特公园(Baxter)、怀特山脉、德拉瓦水峡国家游憩区(Delaware Water Gap National Recreation Area)、哈珀斯费里国家历史公园、维吉尼亚州的罗杰兹山、大烟山脉,以及乔治亚州的布鲁德和史宾那山脉。新罕布夏和佛蒙特州的秋叶和乡间农舍亦是胜景。这条美国家喻户晓的最长山间步道主要用于短途徒步旅行,但是每年都有数千名“全程徒步旅行者”试图走完全程,通常在3月或4月从史宾那山开始,要5~7个月才能走完。这也使阿巴拉契小径成为了勇气和坚韧最有力的试金石。

推荐理由:挑战长途徒步和体验美国东部风情的绝佳选择。

旅行提示:如果要挑战全程,一般春天出发,到秋天走完。沿途每隔16~19公里建有一个简易棚。途中需克服恶劣天气、有限饮用水、部分路段的陡峭斜坡,同时要注意毒蛇、毒藤和美国黑熊等猛兽。 尼泊尔:安娜普纳大环线(ACT)

特色:尼泊尔被称为“徒步者的天堂”,有世界上最多、最好、最美、最完善的徒步路线,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安娜普纳大环线(Annapurna Circuit)。这条线路位于尼泊尔北部,喜马拉雅山中段,环绕安娜普纳群峰,长约300公里,走完一般需要12~21天。沿途海拔从700多米到5400多米,气候差异巨大。途中需翻越陀龙要塞(Thorung-La Pass),冲击要塞垭口(5416米)的山路尤为险峻、费力,上山海拔由4800米攀升至5416米;下山则急剧下降至3700米。显然,这是值得的,行走此间,近在咫尺的雪山巅峰、美丽恬静的小村庄、引人入胜的庙宇、好客的尼泊尔山地居民,构成一幅幅美得令人窒息的画面,无怪乎这里成为许多徒步旅行者梦寐以求的圣地。

推荐理由:虽然难度大,但风情万种。安娜普纳在梵语中的含义是“丰盛的食物”,如这寓意一样,来者往往不虚此行。

旅行提示:正常情况下,10月和11月雨季已经过去,是徒步旅行的最佳时期;如果想避开旺季,4月和5月也是不错的选择。尼泊尔地震之后,安娜普纳大环线受到不少影响,一些徒步者至今还在失踪状态,近期不建议行走。 秘鲁:印加古道

特色:秘鲁的印加遗迹一直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地方之一。随着1911年古城遗迹被发现,神秘面纱一层层被揭开,马丘比丘开始向现代社会透射出它曾经辉煌、先进的帝国文明。在印加帝国时代,没有马没有车,却建有规模巨大、覆盖帝国全境的道路系统。现存的印加古道大部分在秘鲁境内,沿线还经过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等五国。今天人们所称的印加古道主要是指修筑在安第斯山中、连接着库斯科和圣城马丘比丘的部分。这一小段古道高山连绵,保存完好,虽然总长只有43公里,却是整个印加交通网中最有代表性和最能体现其风貌的一段。在安第斯山中,用3天左右的时间,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完印加古道,到达印加帝国的“失落之城”马丘比丘,对每一个渴望体验印加古文明的人来说,都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旅行。

推荐理由:虽然现在从库斯科前往马丘比丘已有豪华列车甚至直升机的服务,但走在崎岖的安第斯山间,一步步接近隐藏在遥远山巅的马丘比丘,也不失为感受印加古文明本质的一种旅行方式。

旅行提示:印加古道部分路段海拔在3500米以上,最高达4200米,对于不习惯高原生活的人而言,仍需注意高原反应。 新西兰:夏洛特王后步道

特色:夏洛特王后步道位于新西兰南岛最北端的马堡峡湾,长约71公里,徒步需3~5天。众所周知,新西兰自然风光优美,宛如仙境,从电影《指环王》和《霍比特人》中就可领略一二。对于新西兰人来讲,感受祖国壮美河山的最好办法就是徒步旅行。为此,新西兰政府加大投入,建立起覆盖全国的露营网络。其中,夏洛特王后步道是新西兰公认的景色最多样的海岸徒步线路。它以历史悠久的船湾(Ship Cove)为起点,一直延伸至位于小树林湾(Grove Arm)内的阿纳基瓦(Anakiwa),途中将穿过茂密的沿海森林,绕过古老的海湾,并沿着高耸入云的山脊蜿蜒开去,从而将夏洛特王后峡湾(Queen Charlotte Sound)和坎特波罗峡湾(Kenepuru Sound)无与伦比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此外,沿途还留有记录着毛利人的故事和历史的地标,行走其中,仿佛阅读着一本立体的历史书卷。

推荐理由:景色最多样,从茂密亚热带雨林到隐蔽的海岸线、山陵以及壮观的凹陷河谷,在三五天内,领略新西兰之美。服务很成熟,既适合喜欢探险的人,也适合新驴。

旅行提示:这条徒步旅行路线较为成熟,沿途住宿方便,还有小船可以先把背包运到你晚上落脚的地方,帮助你减轻负担,享受轻松的徒步旅行。 南极:沙克尔顿路

特色:沙克尔顿路位于南极洲南乔治亚岛,长35公里,是为纪念一位英国探险家而命名的。这里大部分被冰雪覆盖,仅生长耐寒和冻土植物,有许多超过2000米的高山和雄壮的冰河。1914年,欧内斯特・沙克尔顿乘坐“坚毅号”蒸汽帆船由伦敦出发,开始他的第三次南极探险,不幸在距离南极100公里处遭遇大量浮冰,“坚毅号”被撞毁,探险队困于威德尔海上,通信断绝,粮食耗尽,气温低至-57℃。带领大家奋力求生近一年后,沙克尔顿决定带4名队员前往陆地求救。他们奇迹般地横越了42公里被认为飞鸟都难越的高山冰川,走过了从来无人涉足的南乔治亚内陆,终于成功寻得帮助,救出所有队员。有人说:“沙克尔顿的三次南极探险都是以失败告终,但他却被队友称为世上最伟大的领导者。”沙克尔顿路横贯南乔治亚岛,终止于斯特罗姆内斯,就是在这里沙克尔顿和他的船员最终完成了自救的奇迹。现在,这里已经被人类遗弃,成了巴布亚企鹅的乐园。

第9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025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诗词是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加强古诗词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古诗教学有几大难点:一是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景、情同此理;二是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三是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那么,如何走出研讨教学的困境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古诗词教学的几种方法。

一、疏通语言,了解大意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由于阅读古诗词存在很大的语言障碍,疏言就更显必要。

1. 字词生疏处疏通:有些字词,学生在日常阅读中一般不会接触到,是学生阅读诗句、理解诗意的拦路虎,所以首先要让学生认其形、晓其音、知其义。如:“千门万户尤铡敝械摹印保“歌声振林樾”中的“樾”。

2. 古今词语形式、意义、用法的差异疏通:有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少不了教师的讲解。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其意为因为),“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其音为xiàn,意为显露,等同“现”),“返景入深林”中的“景”(其音为yǐng,意为日光)。

以上列举的“印薄伴小薄白”“见”和“景”都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关键词语,把它们的意思讲清楚了,学生在弄懂诗句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比较顺畅地疏通整首诗的意思。这些地方,当“说”则“说”,不能因为怕扣上“注入式”的帽子而放弃。

值得注意的是古诗词在语言应用上,省略、跳跃、语序倒置等用法往往超出一般的文言文,教学时只要让学生粗通大意即可,不必进行字字落实的翻译。拘泥于后者,既难以做到,又耗费时间,严重者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这势必要求教师采用粗讲熟读的方式组织教学。

二、挖掘空白,感受诗情

中国古诗词以含蓄见长,与中国书画一样,讲究布白,留给欣赏者以足够的空间想象。

诗的艺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空白的艺术:故事情节的空白、人物描写的空白、心理活动的空白、思想情感的空白、哲理上的空白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克服这些障碍,启发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补充诗歌“空白”,接通跳跃的起讫点,从而领略诗歌独特的艺术形象、鲜明的抒情画面、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如古诗《春望》首联和颌联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在安史之乱中见到国破家散的惨象,内心创伤不可言状,然而杜甫这首五言律,感情蕴饱,寓情于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余地。“破”到什么程度?“深”到什么样子?花香鸟语本是怡悦神心,赏心娱乐之物,为什么“花溅泪”“鸟惊心”呢?作者是采用拟人之笔,反衬出内心痛苦之至。结联的“搔更短”“不胜簪”是什么形象?是诗人老态龙钟的自画像。他饱经颠沛流离之苦,倍受战乱离散之怨,致使头发疏而皤然,透过形象,探究其内心是什么感情?诗人忧伤绵绵,愁肠郁结,有力地控诉了安史之乱的罪恶。其中多处的“空白”就得用想象去填补,师生共同把作者那样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描绘出来。

三、熟读成诵,化为已用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法则。许多名特优教师的课堂都非常重视诵读。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在课堂上能营造出教师、学生、诗人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另外,古诗词有着独特的节奏、音律,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以及合适的音调,使学生沉浸于诗歌独特音韵之中,进入诗词曼妙的意境中。

如在教学《泊船瓜洲》诗中,教师说:桃花又开了,小草又绿了,燕子又回来了,然而诗人却离开了,有道是故土难离,诗人不禁想――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怎能不问――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是不得不问――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回忆了家乡,回忆了亲人之后,教师又对比问:团团圆圆一家亲,还能吗?眼前只见――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和朋友一块饮酒,还能吗?眼前只见――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也许他一去不能回呀,再看一眼――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种乡思啊,惟有问明月――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反复多次的吟诵之后,学生不仅熟读了诗文,也更深沉地理解了诗人的情感。

优秀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语言精湛,内涵深刻,意境高远,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取向,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周一贯. 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

[3] 陈向春. 试谈古典诗歌教学的新思路[J].长春大学学报,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