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冷藏运输管理制度范文

冷藏运输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冷藏运输管理制度

第1篇:冷藏运输管理制度范文

【 关键词 】 冷藏运输;;温度监控;GPS定位

1 冷藏运输概述及现状

1.1 冷藏运输概述

冷藏运输是指将易腐食品在低温下从一个地方完好地输送到另一个地方的专门技术,是冷藏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由冷藏运输设备来完成。冷藏运输本身能维持一定的低温环境,并能运输低温食品的设施及装置。根据运输方式包括陆上冷藏运输(公路冷藏运输、铁路冷藏运输)冷藏集装箱、船舶冷藏运输和航空冷藏运输。

1.2 冷藏运输系统的研究现状

冷藏运输作为整个冷藏供应链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我国的现有冷链系统中较为落后,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冷链系统的发展。冷藏运输整体的管理流程较为复杂, 为普通的中小企业增加了成本负担,企业和客户对冷藏运输的重要性缺乏统一的认识。在技术方面, 还需要发展监控冷藏运输全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的实时监控技术, 从而保持运输过程中的温度稳定、防止在运输过程中由于温度波动所引起的食品变质问题。需要建立强大的后台信息平台, 将货运信息、温度值等重要信息进行存储, 保证冷藏食品安全事件的可追溯性, 提高整个冷藏运输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1.3 冷藏运输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意义

通过与冷藏运输企业的交流以及对冷藏运输流程的分析, 可以发现目前各类冷藏运输企业在运输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1)信息化程度低 大多数冷藏运输企业采用的依旧是纸质报表方式的信息管理方式。在货品装车、冷藏车辆发货、客户验收、车辆返回入库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登记书写大量的文字信息。随着企业长期的运输业务, 大量的纸质文档资料给信息整理和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2) 温度监测数据难于管理 温度记录仪中的记录数值只能够通过与温度记录仪相匹配的专业分析软件来读取和分析。但是, 温度记录仪的专业分析软件是一款单机软件, 只能够在已安装的计算机上来对温度记录仪进行操作。这造成了温度记录仪使用人员的不便。

2 系统分析

2.1 系统需求分析

传统的冷藏运输方式的单纯的公路运输与简单的软件配合,温度控制和监控做起来相当困难并且GPS定位没有很好的结合,这种方式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信息化程度低,大多数冷藏运输企业采用的依旧是纸质报表方式的信息管理方式。在货品装车、冷藏车辆发货、客户验收、车辆返回入库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登记书写大量的文字信息。

二是温度监测数据难于管理,温度记录仪中的记录数值只能够通过与温度记录仪相匹配的专业分析软件来读取和分析。

三是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客观地要求我们及时采用新的科学技术,确保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2.2 功能需求分析

结合冷藏运输实际和发展水平,要求系统具备五个主要功能。

(1)温度实时监控功能:系统能够实时的检测到冷藏车内当前的温度,然后将温度即时上传到网上客户端,方便客户和管理人员查询。

(2)车辆和历史行程及当前位置查询功能:系统能根据GPS定位,将当前的货车行驶位置回报到网上客户端,并且记下货车的历史行程上传到网上,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信息来得知货物目前位置及货车的历史行程。

(3)故障警报功能:如果货车意外断电或者出现车祸等意外情况,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将故障情况原因上传到客户端,管理人员第一时间便可得知,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

(4)发车和回车登记功能:系统会在发车的时候通知客户,用短信来通知客户,客户会在第一时间得知自己的货物已经发货,回车登记,在货车回车的时候系统也会短信通知客户然后确认货车任务完成,通知管理员安排下一次的任务

(5)车辆管理:主要是针对货车的设备以及货车出车状态的管理,实时能够知道货车现在处于什么状态以及货车上设备的状况。以便出现状况,及时通知维修。

3 系统的总体设计

3.1 模块设计

冷藏运输系统主要分为五大模块:用户信息管理模块、运输信息管理模块、冷藏货物信息管理模块、运费管理模块和车辆管理模块,如图1所示。

3.2 数据流图的设计

冷藏运输信息管理系统的程序性很强,需设计从发车到回车的全部流程,这就是系统的设计问题。为了体现系统的数据流向,本论文详细地设计了冷藏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流图。为了更近一步地体现系统的数据流,追加对核心模块的数据流图及三层图。

4 冷藏运输系统发展

近年来,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客观上也促进了食品物流领域的迅速成长。虽然作为一个食品生产和消费的大国, 我国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方面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但是, 食品尤其是易腐食品在流通环节中依然存在着问题。保存温度是影响生鲜易腐食品的主要因素。要保障食品安全, 保证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目前最有效的是应用生鲜食品冷冻和冷藏供应链的方法, 在收购、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的各个环节中, 将各类易腐、生鲜食品控制在低温环境中。目前, 欧洲、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冷链建设发展己经较为完善, 并对冷链建设形成了一定的运作规范。而在我国, 加强食品冷链建设也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 郭成,屈睿瑰,刘广海. 冷链物流中冷藏运输实验台外部环境单元温度场设计与测试[J]. 广西轻工业,2010,(12).

[2] 杨晓楼,许茂增. 我国冷藏食品物流市场现状及发展措施[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3] 常远,刘泽勤. 冷藏运输装备技术及经济性分析和若干建议[A]. 全国冷冻、冷藏企业管理及节能、减排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

[4] 刘广海,孙永才,谢如鹤,刘浩荣. 冷藏集装箱渗透漏气量动态性能研究[A]. 第七届全国食品冷藏链大会论文集[C],2010.

[5] 傅伟,林朝朋. 我国冷藏运输技术研究的几点思考[J]. 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08).

第2篇:冷藏运输管理制度范文

一、市场主体争相竞逐

从市场主体看,我国铁路冷链运输主要由中铁特货公司和铁龙物流公司负责经营。其中铁龙物流负责铁路机械式冷藏集装箱的研发和运营,并在2009年举行了铁路冷藏集装箱首发仪式。铁龙物流负责组织鲜活易腐货物和其他适箱货源,提供多个城市办理站问的冷链运输服务,并由其在发、到站负责包括柴油充装、箱体预冷、冷藏箱堆场插电、参数设置和检查等技术服务工作。在铁路冷链市场,铁龙物流引入的制冷机组在国内铁路首次运行,建立了24小时信启、监控服务中心,监控人员可及时通过双向通讯远程控制功能,检测到冷藏箱运行位置、冷机制冷状态、出风回风温度、箱中部尾部温度等多项指标。并且,铁路物流可以第一时间调整冷机制冷状态及冷机设定温度,有效保证了货品运输晶质。

2003年中铁特种货物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也对铁路冷藏车加强管理、创新业务方式,例如联合广铁(集团)公司海铁路有限公司、东方果蔬保鲜加工有限公司等各方,推出海南农产品隔日往返“五定”班列,将东方、乐东等地所产的香蕉等农产品经由4组机械冷藏车的长途运输,不足一周时间内运抵北京、沈阳、哈尔滨等地。

2015年11月,中铁特货与二七车辆有限公司充分利用现有装备资源和技术,创新研制开发出BX1K型集装箱专用平车。该车最大的特点是车上配备了动力制冷设备,可为随车保温箱提供最低达-25℃的温度,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货物的保温需要进行温度调节,在整个运输过程中持续提供制冷保温,达到了长运距、运时快、节能环保等效果,与B23型机械保温车组成了冷藏集装箱运输车组。2015年12月31口,该车组得到中国铁路总公司批准,正式上线试运行。2016年1月,在烟台火车站货场III股线路,8个装有224吨冻鸡、冻鸭的BXlK型40英尺冷藏箱吊装到铁路专用平车上后平稳发车,BXlK型集装箱专用平车正式启用。这不仅打破了海运冷藏箱在围内无铁路运输的历史,也填补了中国铁路不带动力冷藏运输货物的空白。据了解,2016年中铁特货公司预计实现海运冷藏箱用于铁路运输6万吨以上。

除铁龙物流和中铁特货外,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在2014年通过推出“冷链快递”服务的方式,也一举切入铁路冷链市场。与前两者不同,中铁快运主打小批量、多批次、保温、准时、“门到门”的全程冷链运输服务。据介绍,中铁快运采用蓄冷新技术和设备,在运输过程中不配置电源和制冷机,仅靠蓄冷板和保温箱的作用,就能确保货物处于冷藏状态。中铁快运可提供0℃~10℃、0℃~20℃、-18℃~-10℃三个温度段的冷链运输服务,适用范围为生物制品、医药制剂、高档食品、其他需低温运输的产品等。

据了解,中铁快运推出的蓄冷新技术在三个方面填补了我国冷链物流市场的空白:首次采用小型周转箱解决小批量、多批次、零散货物的冷链运输问题;首次将蓄冷式小型集装单元组合应用于巧克力等高档食品的远距离运输;首创了全国网络型物流企业开办地区以上城市的冷链快递业务,实现“门到门”的冷链快递配送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围际物流企业也在积极寻找机会,例如DHL已开始在中欧国际直达班列上针对温度敏感型产品为客户提供铁路运输温控服务解决方案,向铁路冷链领域进一步拓展。据了解,这项服务使用的DHL集装箱以柴油电机为动力源,可以实现内部温度的控制、跟踪和远程管理,可为温度敏感型产品提供全年适用的多式联运运输解决方案,在-25℃~25℃之间,为其托运货物设置优化的内部温度,以解决长期以来在严冬和酷夏的数个月中,热敏产品无法通过西部洲际铁路走廊实现运输的问题。除DHL外,包括联邦快递、UPS等国际快递巨头也都开始对相关温控物流领域展开布局。

二、诸多因素限制发展

尽管铁路冷链运输企业动作频频,但依然难以掩饰铁路冷藏运输运量较小的尴尬。当前,我国冷链物流的运输模式,主要是公路冷藏车运输。公路运输相对灵活、时效性强,因此在短途货物集散运转上比铁路运输具有更大优势,尤其在可实现“门到门”的运输中。即使是长距离、高附加值、赶市场的水果、蔬菜,公路运输最也很大。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众多,与设施装备、组织模式、管理机制等有着密切关系。

我国铁路冷藏运输一直以冷藏车为运输工具,主要车型有机冷车、冰冷车和冷板车等三种。随着易腐货物运输市场的变化,大宗货源量减少,机冷车的运用受到了制约,车辆运用效率大幅度下降。在今年1月BXlK型集装箱专用平车正式启用之前,国内铁路冷链市场一直没有完全解决冷藏集装箱始发、中转、接运的设备设施、以及运输的中途供电问题,使冷藏集装箱无法在铁路冷藏运输中充分发挥作用,也使国际冷藏运输集装箱的接运受到影响。

因为铁路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导致铁路运输行业存在着特殊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铁路冷链的发展。例如,我国铁路冷藏运输的管理体制仍未走出按专业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冷藏车的造、修、用、管和投资建设等分属不同部门,冷藏运输的运输主体和经营主体不清晰,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不足。此外,由于易腐货物受季节性、运输质量、时效性影响大,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运输质最和运输期限下,市场价格相差较大,而铁路运价相对固定,形成旺季不能提价增收,淡季价高赶走货源的局面。不利于拓展易腐货物运输市场。

在组织模式方面,铁路对冷藏货物虽然有优惠政策,但长期以来各车站基本按照普通货物运输的组织方式进行冷链运输、运到期限也难以保证,回空车也无法控制,这也严重制约了铁路冷藏运输效率的提高。在基础设施方面,铁路冷链物流的发展关键在于加快信息系统、冷库和干线网的建设,提供优质化的仓储和运输服务,但我国铁路冷链物流基地网络仍未形成,使铁路冷链运输的潜在优势难以真正发挥。

在冷链物流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背景下,铁路冷藏运输具备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未来发展值得期待,但要实现铁路冷链物流转型升级,各方还需要更多努力。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以美国铁路冷链物流为例,美国铁路已经形成以先进技术装备为基础、高效运营管理系统和成熟市场为依托的完整冷链运输体系,其核心点主要包括:一是先进的冷链运输装备。美国的新增冷藏车多为功效性能更佳的64英尺、72英尺大型车辆,其中机械制冷式冷藏车占绝大多数,其余主要为隔热车;二是先进的“库到库”技术。发展以冷库为转接点的联运模式,即通过冷库基地设施完成铁路与公路运输的衔接与转运,由铁路冷藏车装运完成“冷库到冷库”的长途运输,由公路冷藏汽车完成到客户指定地点的短途运输;三是多样化的增值服务。主要包括第三方冷链物流、专业冷藏运输及以冷库配送中心为基地的综合冷链物流服务等。

为了促进我国铁路冷链发展,国家发改委、铁道部、交通运输部等相关部门要相互协调,确保各种冷藏运输方式和谐发展,实施具体的扶持政策,以现代物流思维,促使铁路部门和冷藏运输公司加快运输组织办式改革,实现铁路冷链运输的规模化、集约化。

第3篇:冷藏运输管理制度范文

1.1药品冷链物流企业实施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原则

2013版GSP第5条和第6条指出,药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开展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和质量风险管理等活动”,“质量方针文件应当明确企业总的质量目标和要求,并贯彻到药品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这2项条款明确了药品冷链物流企业实施质量风险管理应遵循的原则。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活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一些大公司发生了重大损失,使公司高层决策者开始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目前,风险管理已经发展成企业管理中一个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领域,在围绕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目标方面,风险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药品冷链物流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可以降低药品质量安全面临的风险。药品冷链物流企业应依据风险管理原则,实施药品质量风险管理。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收获最大的安全保障。

1.2药品冷链物流企业实施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药品冷链物流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首先,必须识别风险。风险识别是确定何种风险可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最重要的是量化不确定性的程度和每个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风险识别的准确与否,决定着风险管理的效果。药品冷链物流企业进行药品质量风险管理,应对引起质量风险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识别。通常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硬件与人员方面:主要有仓储设施、设备、人员资质条件。②冷链药品物流过程及环节:如药品购进收货、验收、储存与养护、出库与运输等多个环节。在药品冷链物流中,任何一个方面或者环节出现错误,都将导致不同的危害事件,即产生风险。其次,进行风险评价。药品冷链物流企业应用定性的方法,评估风险因素的“高”、“中”、“低”。确定药品冷链物流过程中的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如有可能应进行定量分析,确定药品质量风险因素的影响力,并赋予权重,建立药品冷链物流质量风险因素体系。最后,实施风险控制。质量风险控制是实行风险管理的决定性措施。根据上述步骤,对药品冷链物流过程各环节中的风险因素,需要采取相应的质量风险控制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方案,编制多个备选的方案,最大限度地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做好充分准备。当风险发生后,按照预定的方案实施,可将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2药品冷链物流企业实施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意义

药品冷链物流是关系药品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是冷藏药品流通中的关键内容。随着民众对药品质量安全的越发重视,通过对药品冷链物流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地提升冷链物流管理水平,控制药品流通中的质量关键环节,保证用药安全性。

2.1对于药品冷链物流企业的意义

依据风险管理原理,对冷链物流流程中药品质量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通过对药品冷链物流进行流程分析,可以及时识别药品冷链物流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做到风险规避或转移,减少冷链“断链”现象的发生,降低医药企业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进而提高品牌声誉,帮助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2.2对于药品安全的意义

药品是特殊商品,其物流环节与一般商品物流相比有很大不同。药品冷链物流过程中,任何一个作业环节操作不当,都有可能对药品品质造成重大影响,危害人们的用药安全。安全有效的药品冷链物流是保证疫苗、血液制品等冷藏药品安全性的关键,对药品冷链物流流程进行分析,找出影响药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关键风险因素分析评估,进而实现对药品冷链物流风险的有效控制,对保证药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药品冷链物流作业过程中药品质量风险管理初探

笔者收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药品冷链物流企业的实践资料,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重点分析企业药品冷链物流作业流程,得到收货、储存、分拣、运输4个核心作业环节。在每一环节的作业流程中,其规范程度直接关系到药品质量风险的大小。每一环节的作业步骤均应加以厘清,并要求规范化,以便进行各环节的关键因素识别与控制。

3.1收货环节的关键风险因素识别与控制

冷藏药品的收货应优先于普通药品。收货时,应避免外界环境对药品运输储存条件的影响,应用温度测量设备当场检测药品温度是否符合要求,如温度符合要求应及时将药品移入符合温度规定的待检区,并索取运输交接单及药品运输途中的温度记录,对其运输方式、运输时间、收货时药品温度等质量控制环节进行记录,双方签字确认、留存。对运输过程不符合温度要求的药品,不得入库。收货环节的关键风险因素在于:①能否在收货时,现场及时导出随行的冷藏车或冷藏箱的温度记录仪数据。②温度记录数据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经查验符合要求的,方可接收。③如不能当场导出随行温度记录仪采集的数据,药品应暂移至符合规定温度要求的待验区,待获得运输全程温度数据并确认符合规定后,才能移入合格仓库。

3.2储存环节的关键风险因素识别与控制

冷链药品储存指冷藏药品在库的过程中,应按照符合规定的储存温度进行储存。储存冷链药品时,应按品种、批号分类码放,进行在库养护并记录。储存环节的关键风险因素在于:①冷藏药品的储存是否符合说明书规定的要求,在专用冷库或冰箱、冰柜内进行。②冷库是否经过验证,确保安装自动化的温度调控、监测、采集及报警系统。③温度监控系统是否配套不间断电源,以保证记录的连续性和报警的及时性。④冷藏药品在库储存期间,是否进行在库养护并记录。

3.3分拣环节关键风险因素识别及控制

药品分拣作业是指按客户的要求,将药品从储存冷库的储存区分拣出来,配好后送入指定发货区的物流活动。药品冷链物流分拣配货作业的目的在于正确而且迅速地集合客户所订购的货物,必须做到:选择适当的分拣设备;采取切实而高效的分拣方式;运用一定的方法策略组合,提高分拣效率,提升作业速度与能力。分拣环节的关键风险因素在于:①捡货前,企业分拣配货管理人员能否正确进行订单的分析处理,将配送需求指示转换成配货单,并对发货计划进行严格审核。②配货作业人员根据配货单上的内容说明,按照出货优先顺序、储位区号、配送车辆次号、客户号、先进先出等方法,把位于冷库中的出货药品分拣、组配、整理出来。③分拣人员在放置冷藏药品时,是否规范操作。一般要求药品在放置时不可直接接触控温物质,以防对药品质量造成影响。④药品装车时,是否严格规定并控制冷藏药品由库区转移到符合配送药品的运输设备内的时间,通常冷藏药品在30分钟内完成装载;冷冻药品在15分钟内完成装载。

3.4运输环节关键风险因素识别及控制

药品冷链物流最容易断链的环节就是冷链运输环节。药品运输从配送中心到省级客户或地区二级配送中心、从省级客户到市级客户再到县级客户、最终到达用户手中,每个环节均需要冷链运输,需要冷藏设施与设备,需要冷藏车、移动冰箱、冷藏箱、冷藏包、冰排等,并且要对运输过程进行温度控制和监测。运输环节的关键风险因素在于:①冷链运输有否选择适当的运输工具(冷藏车与冷藏箱),适合运输药品量的运输距离。②冷藏车的保温性能是否良好,可以配备应急保温设施,以便确保在温控机组出现问题时,车厢温度仍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设定的范围。③冷藏车是否配备温度自动控制、自动记录及自动报警系统。④运输药品的冷藏车在运输途中是否对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并使用温度自动控制、自动记录及自动报警装置,记录时间间隔是否超过10分钟(一般不超过10分钟),记录数据是否能由收货人实时导出且不可更改。⑤运输过程中,企业是否建立了冷藏药品运输应急机制,对运输途中可能发生的设备故障、异常气候影响、交通拥堵等突发事件,预先做好了防范、应对预案。

4结语

第4篇:冷藏运输管理制度范文

第一条为加强疫苗储存、运输管理,保证疫苗质量,保障预防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条例中规定的疫苗储存、运输过程中的管理。

第三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具有从事疫苗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接种单位应有专(兼)职人员负责疫苗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配备保证疫苗质量的储存、运输设施设备,建立疫苗储存、运输管理制度,做好疫苗的储存、运输工作。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规范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疫苗储存、运输中的管理

第五条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在销售疫苗时,除提供按照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文件外,同时应提供疫苗运输的设备、时间、温度记录等资料。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供应或分发疫苗时,应提供疫苗运输的设备、时间、温度记录等资料。

第六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批发企业在接收或者购进疫苗时,应当索取和检查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提供第五条规定的证明文件及资料。收货时应核实疫苗运输的设备、时间、温度记录等资料,并对疫苗品种、剂型、批准文号、数量、规格、批号、有效期、供货单位、生产厂商等内容进行验收,做好记录。符合要求的疫苗,方可接收。

第七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批发企业对验收合格的疫苗,应按照其温度要求储存于相应的冷藏设施设备中,并按疫苗品种、批号分类码放。

第八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按照先产先出、先进先出、近效期先出的原则销售、供应或分发疫苗。

第九条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定期对储存的疫苗进行检查并记录。发现质量异常或超过有效期等情况,应及时采取隔离、暂停发货等措施,并及时报告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处理;接到报告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质量异常或过期的疫苗依法采取相应措施。

第十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应定期对储存的疫苗进行检查并记录,发现质量异常的疫苗,应当立即停止供应、分发和接种,并及时向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不得自行处理。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同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质量异常的疫苗依法采取相应措施。

第十一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储存的疫苗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过期、失效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集中处置。

第十二条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指定专人负责疫苗的发货、装箱、发运工作。发运前应检查冷藏运输设备的启动和运行状态,达到规定要求后,方可发运。

第十三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使用的冷藏车或配备冷藏设备的疫苗运输车在运输过程中,温度条件应符合疫苗储存要求。

第十四条疫苗的收货、验收、在库检查等记录应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第三章疫苗储存、运输的温度监测

第十五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现行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有关疫苗储存、运输的温度要求,做好疫苗的储存、运输工作。对未收入药典的疫苗,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储存和运输。

第十六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按以下要求对储存疫苗的温度进行监测和记录。

(一)应采用自动温度记录仪对普通冷库、低温冷库进行温度记录。

(二)应采用温度计对冰箱(包括普通冰箱、冰衬冰箱、低温冰箱)进行温度监测。温度计应分别放置在普通冰箱冷藏室及冷冻室的中间位置,冰衬冰箱的底部及接近顶盖处,低温冰箱的中间位置。每天上午和下午各进行一次温度记录。

(三)冷藏设施设备温度超出疫苗储存要求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并记录。

第十七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对运输过程中的疫苗进行温度监测并记录。记录内容包括疫苗名称、生产企业、供货(发送)单位、数量、批号及有效期、启运和到达时间、启运和到达时的疫苗储存温度和环境温度、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运输工具名称和接送疫苗人员签名。

第四章疫苗储存、运输的设施设备

第十八条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具备符合疫苗储存、运输温度要求的设施设备:

(一)用于疫苗储存的冷库,其容积应与生产、经营、使用规模相适应;

(二)冷库应配有自动监测、调控、显示、记录温度状况以及报警的设备,备用发电机组或安装双路电路,备用制冷机组;

(三)用于疫苗运输的冷藏车;

(四)冷藏车应能自动调控、显示和记录温度状况。

第十九条设区的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具备符合疫苗储存、运输温度要求的设施设备:

(一)专门用于疫苗储存的冷库或冰箱,其容积应与使用规模相适应;

(二)冷库应配有自动监测、调控、显示、记录温度状况以及报警的设备,备用发电机组或安装双路电路,备用制冷机组;

(三)用于疫苗运输的冷藏车或配有冷藏设备的车辆;

(四)冷藏车应能自动调控、显示和记录温度状况。

第二十条乡级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应配备冰箱储存疫苗,使用配备冰排的冷藏箱(包)运输疫苗。并配备足够的冰排供村级接种单位领取疫苗时使用。

第二十一条接种单位应具备冰箱或使用配备冰排的疫苗冷藏箱(包)储存疫苗。

第二十二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有专人对疫苗储存、运输设施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接种单位应对疫苗储存设备进行维护。

第二十三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建立健全疫苗储存运输设施设备档案,并对疫苗储存、运输设施设备运行状况进行记录。

第五章附则

第5篇:冷藏运输管理制度范文

冷链物流、冷库、冷藏运输

冷链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指冷藏冷冻品从生产、储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要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下,以保证产品质量,减少物品损耗的系统工程。冷链物流具有复杂性、协调性及高成本性特征,适用于果蔬、禽蛋、水产品、速冻食品、乳制品、花卉、药品等领域。冷链物流涵盖制冷设备、冷库、运输、物流等行业,其发展可以带动多个相关行业的发展。近年来,中国冷链物流发展很快,但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亟需政府及行业投人更多的关注。

一、政策扶持冷链物流发展

为了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国家发改委于2011年7月28日出台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建成一批效率高、规模大、技术新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冷链物流企业,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衔接上下游、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肉类和水产品冷链物流水平显著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果蔬冷链物流进一步加快发展,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同时,还提出了八项重点建设T程,分别是冷库建设工程、低温配送处理中心建设T程、冷链运输车辆及制冷设备工程、冷链物流企业培育工程、冷链物流全程监控与追溯系统工程、肉类和水产品冷链物流工程、果蔬冷链物流工程和冷链物流监管与查验体系工程。科技部“十二五”期间也将重点研发冷链物流新装备和新技术。从立项和正在立项的科技攻关项目看,“十二五”时期投入的科研经费明显多于“十一五”的科研投入。

近期,财政部、商务部也出台了《关于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试点的通知》,提出要在全国多个区域建设从产地到销地的冷链系统(周转冷库、冷藏车、冷柜、制冰机);发展冷藏集装箱运输,优化组合公路、铁路、水路等运输方式,扶持公路、铁路、海路冷链运输。同时,加强冷链物流配送设施设备配置(周转箱等),加快冷链标准化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 此外,天津、海南等地方政府也提出了发展冷链物流的相关专项扶持政策。

二、我国冷链物流的落后状况及不利影响

我国冷链物流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非常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鲜活农产品冷链流通的比例仍然偏低,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严重不足,冷链物流技术推广滞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不健全,冷链物流的科研投入和科技创新相对滞后,掌握冷链物流技术的科技人才严重缺乏。 (一)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冷链物流占比极低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冷库库容量1500万吨,每人拥有的冷库库容量仅为12公斤,机械冷藏列车近7500辆,机械冷藏汽车4万辆,冷藏船吨位10万吨,年集装箱生产能力100万标准箱。冷藏保温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铁路冷藏运输车辆仅占铁路运输车辆总量的2%。而且,目前国内冷链行业的制冷技术只相当于国外80年代的水平,冷冻冷藏质量监控、环境温度和洁净度控制、卫生管理和包装技术仍与国际标准有较大的差距。铁路方面,冷藏车绝大多数是陈旧的机械式速冻车皮,规范保温式的保鲜冷藏运输车厢严重缺乏。

我国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每年所消费的易腐食品将近10亿吨,其中需要通过冷链物流服务的超过50%。而目前我国已有冷藏容量仅占市场需求的20%至30%。我国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5%、15%、23%,冷藏运输率分别为15%、30%、40%;而发达国家肉禽冷链流通率已经达到100%,蔬菜、水果冷链流通率也达95%以上。我国80%-90%左右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是用普通卡车运输,仅在上面盖上一块帆布。目前,多数仓储企业局限于冷库,而配送企业在冷冻冷藏方面无法专业,各自的欠缺导致了冷链“断链”,这是冷链产业发展的硬伤所在。 (二)管理落后,缺乏整体规划和整合

例如,中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和产供销一体化水平不高,从农业的初级产品来看,虽然产销量巨大,但在初级农产品和易腐食品供应链上,既缺乏综合性专业人才,也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存在严重的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影响了冷链的资源整合以及行业的发展。 (三)第三方介入很少 大部分在国内流通的易腐食品的物流配送业务都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的,食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缺乏一批有影响力、全国性的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目前绝大多数的冷藏物流供应商只能提供冷库存储、冷藏运输服务,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冷链物流服务。由于国内很少有供应商能够保证对整个供应链的温度控制,这就使得国内大多数冷藏食品的生产厂家也无法把整个冷链物流业务外包,只能是自营,或者将区域性部分配送和短途冷藏运输外包。

冷链物流水平低带来很多不利影响:一是运输损耗极高。由于在运输过程中损耗极高,物流费用占到冷藏食品成本的70%。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易腐食品的物流成本最高不超过其总成本的50%。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有关部门估算,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分别达到20%~30%、12%、15%,全国每年果品腐损近1200万吨,蔬菜1.3亿吨,按每公斤一元计算,经济损失超过上千亿元。二是不利于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三是不利于出口。由于冷链发展滞后,蔬菜、水果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1%~2%,且80%是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三、冷链物流发展缓慢的原因

1

成本高 制约冷链物流发展的首要原因是投入大、成本高。据有关企业介绍,冷藏运输车价格约为30~40万元/辆,为一般车辆价格的2~3倍;进口冷储专用高架叉车价格为26万元/台,货架为1700元/组,按每万平方米仓库需叉车4台,近900组货架计算,需投资250万元。建设一个能检测生物9项、理化20多项指标的检测中心需投资400多万元。建1万平方米冷库,企业在硬件设备上需投入经费1000多万元,这样的成本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承担的。物流公司极少开办冷藏运输业务的原因,主要还是考虑成本。冷运货车油耗高,货厢容积也比

普通货车小很多。物流公司要做冷链,只有大幅度提高收费标准,才能保证公司不亏本。

2

政策扶持不到位

目前,服务业发展受重视度不够、赋税太重的现状,都使我国冷链物流及相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制约。据空调制冷市场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在宏观方面,国家给出了指导性的方向和支持,也给予了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补贴,但仍有企业代表反映,国家的扶持政策和行业法规不够细化、不够具体,政策春风最终难以惠及企业。

四、促进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策略

国家有关部委、相关行业协会、冷链研发部门、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必须广泛合作、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冷链物流发展的目标。

1

加快冷链物流装备与技术外级

冷藏车、冷库、冷藏集装箱等设备是冷链物流的物质基础。如果缺乏物质基础,那么冷链产业发展就无从说起。我国冷藏设备早期对外资品牌的依赖比较严重,在最近两三年内,以格力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在冷链市场发出强音。格力推出了自主研发的我国首台集装箱空调。业内人士表示,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使得冷藏集装箱领域中首次拥有了民族自主品牌。

2

推动冷链物流信息化

冷链物流对生产、运输、储存、销售这些环节中的时间和温度控制有着更高的要求。一体化的物流服务需要建立先进的信息平台,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物流服务过程,提高一体化物流服务的准确性、针对性、高效性和完整性。应充分利用现有RFID技术、3S(GPS/GIS/RS)技术及冷链物流信息化技术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促进冷链运输管理的透明化、科技化、一体化,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变事后被动处理为事前计划、事中监控指挥、事后可追溯的处理方式。

3

建立冷链物流全程监控和追溯系统

(1)建立追溯体系

2010年,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启动实施了国内功能最为完善、技术最为先进的管理系统,构建了国内第一套完整意义上的食品追溯体系,对上海世博会的食品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保证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持续184天,7000万人次游客的食品安全。

食品追溯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类别的农产品,由于生产加工过程、供应链体系、产品特性的不同,都直接导致其追溯体系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可以从“宽度”、“深度”和“精确度”三个角度来进行分类。宽度,是指所包含信息的范围。深度,是指可以向前或向后追溯信息的距离。比如,动物的饲料,结合追查责任的要求,可以做到是追溯到全部饲料原料的产地,还是仅仅追溯到混合饲料的供应商。精确度,是指可以确定问题源头或产品某种特性的能力。例如,牛肉中价值较高且单独包装的部位产品需要做到追溯到个体,而一些价值较低且混合包装的产品只需要追溯到生产批次即可。

第6篇:冷藏运输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黑龙江省;果蔬产品;冷链物流

[中图分类号]F50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果蔬冷链物流是指易腐、生鲜食品在生产、储藏、运输、销售至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它涉及到果蔬产品的采收、加工、包装、运输、储存、配送和销售等多个环节,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任何一个环节做不到位,都会影响到果蔬产品的质量和收益。目前,我国在整个果蔬冷链中只有储存环节发展较快,其它环节发展相对缓慢,还没充分体现出“冷链”的系统理念。因此,如何协调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以确保果蔬产品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中的质量和安全,是一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低温系统工程。

一、黑龙江省果蔬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一)果蔬产品冷链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黑龙江省农副产品物产丰富。现有蔬菜种植面积(含食用菌)600多万亩,总产量1426万吨,年外销蔬菜125万吨,其中出口30万吨。果园面积达到17.8万亩,年产量78.5万吨,产值15.4亿元。截至2010年底,黑龙江省有冷藏库近400座,冷库总容量约为130万吨,其中高温冷藏库、低温冷藏库、冻结物冷藏库的比率分别为40%、45%、15%。冷藏运输车为415辆,冷藏容量为22万吨,冷藏船吨位3吨。农产品加工型企业180家,其中果蔬加工型企业为61家。开展冷链运输的规模以上企业为21家,从事冷链物流的人员1112人,全省农产品销售中有规模以上农贸批发市场62家,综合性超市农产品专销区80个。初步建成了哈尔滨的白菜生产基地、牡丹江的苹果种植基地、大庆的寒地葡萄基地和大兴安岭地区的蓝莓浆果等特色基地,打造了黑河、绥芬河、抚远等边境城市的番茄、胡萝卜、洋葱对俄罗斯的出口蔬菜区域,形成了以双城、北林、安达、海林、富拉尔基等县(市、区)为主的油豆角、秋番茄、甜玉米、胡萝卜等优质南销蔬菜的示范区域。

(二)果蔬冷链物流环境逐步完善

随着黑龙江省经济持续发展,居民购买力不断增长,人们更加重视食品的安全问题,对无公害、绿色、有机、优质优价的蔬菜瓜果需求正逐年增长。同时,为拓展销路,将本地果蔬产品保质保量地输送至较远距离的地区甚至出口,也催生了大量对冷链物流服务的需求。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使冷链物流迎来了重要发展契机。2012年1月黑龙江省印发的《黑龙江省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也表示,将重点建设涉农物流体系中的冷链物流业。近年来,随着黑龙江省铁路、公路交通网络的快速建设,已经形成以哈尔滨、牡丹江、大庆为区域物流枢纽中心,服务全省、辐射全国、联通国际的物流通道体系。同时,黑龙江省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如:建立果蔬冷链产品合作化组织、完善跨区域长途运输的“绿色通道”政策、对冷链物流企业予以资金扶持等,这些均为果蔬冷链物流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

(三)冷链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快速发展

目前,黑龙江省主要有北大荒物流集团、黑龙江省华宇物流集团、黑龙江双汇物流有限公司、黑龙江宇通物流公司以及黑龙江中北物流公司等企业经营冷链物流业务,规模比较大,发展比较迅速。特别是随着“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及大项目建设的开展,哈尔滨润恒农产品国际物流园、哈尔滨哈达农产品物流中心、北大荒农产品加工物流基地、哈尔滨寒地黑土绿色农产品配送中心、齐齐哈尔绿色食品配送中心、大庆高新区综合物流园、牡丹江国际农产品物流中心、农垦九三分局农产品物流中心等一批高起点、高规格、国际化、现代化的物流项目和专业物流中心纷纷建设或投入运营,这极大地提升了黑龙江省现代物流业的整体规模和水平。

二、黑龙江省果蔬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冷链物流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新鲜果蔬的生产及流通过程要经过采收、集中、杀菌、预冷、分选、分级、气调、包装、冷藏、运输、贮藏和销售等环节,每个环节的温度控制都会影响冷链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为保证生鲜果蔬的品质,应使果蔬从采收到最终销售的整个过程在一个冷链物流保障体系下运行,如图1所示。

目前,黑龙江省果蔬生产者大部分是农户,果蔬采摘及初步整理等工作都是由农民在常温下完成,收购及运输多是一些零散的组织或个人,临时委托一些运输个体户或小物流企业采用直接运输或者“厢式车+冰+棉被”的形式运往市场销售,缺少杀菌、预冷、分选和包装过程。由于多数个体运输商和小物流企业既没有必要的冷藏设备和车辆,也没有很强的冷藏保鲜意识,多数是在常温下进行运输,采取冷链物流的比例极低,甚至一些运输商为节省燃油,在运输途中会关闭冷藏设备或擅自调高制冷温度,这直接影响到果蔬产品的质量。所以,即使部分果蔬产品在加工环节采用了低温处理,但是在运输和销售环节还会出现“断链”现象。另外,冷链物流产品的销售价格往往比一般果蔬的价格高,消费者尚未充分意识到冷链果蔬产品相比一般果蔬所具备的优势,多数人因价高而放弃购买。因此,整条供应链中的各个角色(包括果蔬产品生产者、收购商、运输商、批发商、零售商)之间没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一条松散的供应链,没有一套能够监控整个物流过程各环节质量状况的完整体系,从而严重制约了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

(二)果蔬冷链的硬件软件设施建设不足

虽然黑龙江省冷库容量已达到130万吨,冷藏保鲜能力已经达到260万吨,但仍无法满足600多万吨农产品的冷藏需要,而且根据黑龙江农产品增长的趋势和速度来看,冷库的发展严重滞后。黑龙江省每年都有大量的果蔬产品因为不能享受到低温环境储运而损毁,价值达百亿。冷库大部分是以土建为主,气调库所占的比例不高,冷库规模相对较小,绝大部分库容在1000吨以下,1000吨以上的中型冷库的比率仅30%;多数国有冷库都使用了30年以上,设备比较陈旧,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新建的冷库规模和储存量相对较小,且多为手工作业,现代化的物流设施设备较少;规模以上企业拥有冷藏车的比例较低,多数运输车辆达不到冷链运输的标准,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给蔬菜和水果安全造成极大隐患。

部分地方的冷库结构不合理,管理松懈。部分地方政府多重视肉类、经营式和大型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产地加工冷库和批发零售冷库建设,这极易造成夏秋蔬菜生产旺季供应过剩,冬春淡季自给不足。一些冷库没有严格执行GB/T24400-2009《食品冷库HACCP应用规范》的规定,无专人巡视记录以及冷库管理制度,管理松懈,环境较差。较少企业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对果蔬冷链物流过程进行管理,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冷链物流的在途质量,造成冷链物流的成本和商品损耗率很高。

(三)第三方物流发展严重滞后

目前,黑龙江省的第三方物流,主要是以货物、仓储、库存管理、搬运和定向运输为主,能提供综合性、全过程、大规模、集成化的覆盖整条供应链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不多。果蔬产品在外销过程中,大部分物流业务都是由收购商完成。由于收购商的不确定性,且实力较弱,没有足够的实力引入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来承担果蔬的冷链物流,而且引入第三方物流的成本也过高,很少有冷链物流企业能保证对整个供应链环节的温度控制,使得多数生产厂家不愿也不放心将冷藏物流业务外包,即使外包,也是区域性部分配送和短途冷藏运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第三方冷藏物流的发展。

(四)冷链物流人才严重匮乏

冷链物流不同于普通物流,其硬件水平和货物运作要求较之普通货物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从事冷链物流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熟悉冷库常用的一些化学物品,如氨、氟利昂和四氟乙烷等制冷剂。还要有一定的电学知识和冷链设备的操作能力,要对压缩机、通风系统等设备的原理、结构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要掌握冷冻果蔬菜品的特点,会操作计算机,有较强的应急处理能力。因此,需要开设涉及物流管理、系统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和食品工程等课程专门的冷链物流专业,可截至2011年,教育部备案或批准的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学校有600所,但却没有一所高校专门开设冷链物流的专业。一直以来,冷链物流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多为师傅带徒弟,新人的成长多为在工作中边学边实践。但是,这样的培养方式,使得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速度极慢而且数量还少;相对于其他行业,物流行业的日常工作环境较脏较累,薪资福利待遇较低且受人歧视,人员跳槽率高。所以,我国冷链物流业缺少人才已是不争的事实。

三、黑龙江省加快果蔬冷链物流的发展策略

(一)健全冷链物流保障体系

在果蔬的采摘、冷藏、储存、运输和销售等环节加强管理,采取措施,强化全程冷链体系意识。通过果蔬生产基地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拣选、保鲜、预冷和包装等环节,加强冷链物流源头的组织管理,从供应链的源头“制冷”。所以,在新的供应链中,通过合作组织和物流核心企业共同规范种植者的采收行为来做好果蔬生产者的管理工作。为此,在一定程度上实行集中种植、收购和运输,改变目前分散化的局面,实现这几个环节冷链化。

同时,依托哈尔滨哈达批发大市场、牡丹江果品批发市场、大庆九区批发市场等省内专业果蔬集散市场,建设集交易、冷藏、质检、运输、配送、跟踪和冷库管理为一体的区域配送果蔬冷链物流中心,鼓励大型果蔬批发市场、连锁超市、果蔬储运营销企业加快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实现销售环节冷链化。总之,协调上下游之间的冷链物流体系,保证各个环节中均处于冷链物流的状态。

(二)完善果蔬冷链硬件软件设施

应做好规划,出台优惠政策和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建设菜窖、冷库及对土建冷库进行升级改造。积极组织农户,因地制宜地建立菜窖和小型冷库,鼓励龙头企业、农贸市场建立中小型或大型的冷库,在中心城市的主要批发市场建立大型冷库。不断加大冷库的建设力度,扩大冷库面积,实现采收预冷后的果蔬一部分及时冷藏运输出去,其余的能及时入库冷藏。要发挥相关行业协会组织作用,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足够的资金和国内外有实力的物流核心企业投向黑龙江冷链物流市场。逐步建立与国内外先进冷链物流组织、金融机构以及营销网络平台的合作,与国内部分一、二线城市主要食品的营销网络体系对接,促使下游营销企业进入上游仓储运输参与果蔬产品生产环节,形成利益共同体。

加大科技开发和投入,加快先进技术引进的步伐,尽快普及各种冷藏保鲜新技术,如化气凝霜等先进冷冻技术的推广以取代加冰制冷的传统做法。采用温湿度记录监控设备实时监控,防止有些司机为了省油中途关闭制冷系统,导致温度出现较大波动的情况的发生。还要大力发展新型冷藏装备,如适应冷藏快运业务的快速冷藏车,适应货物品类多样化及长距离运输的冷藏集装箱等。通过利用地理信息(GIS)、卫星定位(GPS)、无线通信(Wireless)、互联网(WEB)、传感器以及与客户端的EDI对接等技术,提高冷链物流储藏及运输管理系统的效率,实现信息的交流共享。

(三)培育壮大第三方果蔬冷链物流企业

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符合果蔬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的需求,可以实现果蔬多方位、门到门的配送服务。这能促进冷链物流上下游的整合,能解决企业面临的初期投资大、运作成本高、专业管理难等问题,使果蔬配送服务更大限度地适应市场化的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以一个整体的果蔬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形象出现在市场上,利用企业自身的先进信息技术和网络获取需求信息,统筹指导农户的生产和销售,把先进的科技带到农业领域,提供果蔬加工延伸服务,提高果蔬产品的附加值,实现果蔬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使农户、物流服务商以及消费者三方面共同获利。鼓励扶持大、中城市的主要批发市场的所有者与有实力的物流企业以合资、股份制等形式组建为果蔬的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商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在国内外市场具有影响力,能够很好地起到“集聚”经济效应的第三方果蔬冷链物流企业。

(四)加快培养冷链物流人才

在高等学校开设冷链物流专业,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和职业类型需要设置专业课程,建立的新专业应是将食品科学、低温制冷、计算机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等多学科领域知识高度融合的综合学科,而非原有学科的简单的转型。通过选派优秀的教师到冷链物流公司挂职锻炼,聘请冷链物流企业生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者直接引进人才等方式,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同时,物流企业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培养并留住人才。

四、结语

黑龙江省果蔬冷链物流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冷链系统建设是一项浩大的低温系统工程,需借助多方面的力量。相信通过采取构建冷链物流体系、加强硬件软件设施建设、发展专业化第三方物流公司和培养高素质的冷链物流人才等措施,创造一个健康的果蔬冷链物流发展环境,能确保果蔬产品在各个环节中的质量和安全,从而提升黑龙江省果蔬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平,陈绍慧.我国果蔬低温贮藏保鲜发展状况与展望[J].制冷与空调,2008,8(1):5-10.

[2]沈欣.冷链物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3):271-274.

[3]黑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黑龙江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刘乔,沈欣,刘莉,黄志鹏.黑龙江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调研及其发展战略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12):5262-5265.

[5]霍红,徐辉.黑龙江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冷链情况调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429-11431.

[6]刘卫战,孙明燕.中国冷链物流发展状况分析[J].物流技术与运用,2009(1):83-86.

Abstract: The administration improvement of the fruits and vegetable cold chain logistics is good for reducing the losses, for ensuring the quality and for improving the economic benefits. Although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rich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but the fruits and vegetable cold chain logistics’ development is still at the primary stage.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eilongjiang fruits and vegetable cold chain logistics, considers the fruits and vegetable cold chain logistics system, the fruits and vegetable cold chain hardware and software facilities, the third party cold logistics and the expert situation on cold chain logistics, analyses the prime problems of Heilongjiang fruits and vegetable cold chain logistics, give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proposals in the end.

第7篇:冷藏运输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中心 航空运输

航空运输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在物流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航空物流企业处在冷链物流链条中的贮藏和运输两个主要环节上。运输是冷链物流的关键环节,航空运输在冷链运输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有时甚至是不可替代的。比如紧急药品、病毒疫苗,跨国及国内远距离的海鲜水产品、果蔬、鲜花的运输。航空物流企业如能根据自身特点和周边的市场环境,采用相应的战略,必能在冷链物流领域一显身手,产生良好社会效益同时也能为本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一、航空物流参与冷链物流的SWOT分析

优势(S)

运输速度最快;航线覆盖大中城市;较强的综合运输服务能力;

劣势(W)

价格最高;空运两头的占用时间长;货损大;缺少现代专业货运及工业加工型机场;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信息技术还比较落后,没有统一的航空物流信息平台;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普遍不是很高;

机会(O)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增长使市场需求稳定增长,冷链物流需求潜力巨大;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

威胁(T)

铁路、公路等其他冷链运输方式的替代性威胁;缺乏良好的发展航空冷链物流的运营环境;

二、航空物流企业参与冷链物流可采取的战略及相应措施

由SWOT分析结果,航空物流企业再根据自身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四种类型的战略:

1.SO战略:充分利用机会加强自己的优势。即:加强冷链市场开拓能力,利用优势实行冷链物流的多式联运。

相应措施:即在冷链物流中心内,开展冷冻冷藏产品的多式联运,缩短冷藏运输的运达期限,和其他冷链环节无缝对接。多式联运能够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货物运转速度,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冷藏集装箱及相关信息技术的采用又为多式联运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ST战略:利用优势去规避威胁。即:利用优势创建航空货运企业冷链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了解竞争对手市场.技术,发展规划等情况,以规避威胁。

相应措施: 成为冷链供应链的核心企业

由于航空物流企业处于冷链的贮藏和运输两个关键环节,所以使航空物流企业参与冷链供应链的建设和管理成为可能,航空物流企业应抓住这个机遇,和冷链上其他环节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利用先进的供应链理念建设和管理冷链物流。

3.WO战略:充分利用机会克服自己的弱势。即:稳定目前冷链业务,加强航空运输企业管理机制改革,健全内部经营制度,加快设备更新与设施改造,建立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改善冷链物流市场服务结构,调整冷链物流网络分布结构,建立信息系统,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增加增值服务,创建核心竞争力。

相应措施:

(1)采用适合冷链物流运作的运营机制

改革现行管理体制,例如考虑成立专业化航空冷藏运输公司等措施,建立长效应急机制,比如昆明机场为运送鲜花而设的绿色通道,以保证冷链物流的顺畅、快速流转。

(2)建立空港冷链物流中心

在冷链贮藏环节上,建立冷链物流中心可以加快商品的流转速度,为商品的大量运输和订单的快速反应提供了路径。同时冷链物流中心可以满足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转换。和国内其他类型配送中心大干快上相反,我国冷链物流中心的建设却是名副其实的“冷”,导致冷链物流的断链,而航空物流企业,例如机场,刚好可以抓住这个机遇,在机场周边建立空港冷链物流中心,或者在现有的空港物流园区内设立冷链物流中心以填补这一空白。同时航空冷链物流中心是开展共同配送和多式联运的节点。它将为客户提供符合国际标准与发展趋势的集成化的专业冷链物流服务。在为消费者创造真正健康新鲜生活的同时,将为食品安全保证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也可为航空公司配餐服务。 另外,冷链物流中心是一项投资巨大、回收期长的服务性工程。对于不具备专业冷链物流运作体系的中小企业,可有效借助第三方物流,实现冷链物流业务的拓展,航空冷链物流中心就是能为他们提供冷链物流服务的3PL。

4.WT战略:使劣势最小同时避免威胁。

即:稳定现有冷链市场份额,健全企业经营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相应措施:

(1)研发先进的航空运输冷藏设备

运输是保障冷链建设成功的关键环节,此环节既是冷鲜食品产、供、销冷链的中间环节,也是现代化冷链运输系统的核心部分。航空冷链运输对采用的硬件设备要求很高,不能受外界气候条件的影响,内部温度要稳定,还要贮运效果好。因此研究开发先进的空运冷藏保鲜设备就显得尤为重要,航空保温集装箱就是冷鲜食品在航空运输环节保鲜发展的方向。随着冷链物流业务量和冷链产品门类的不断增加,对冷链运输服务水平要求不断提高。将来出现用于冷链运输的专用飞机也不是没有可能。

(2)共同配送战略

实行共同配送,能够提高冷链物流运作的效率,通过冷链物流集中化处理,可提高飞机装载运输效率,形成规模效应,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从社会角度看,实行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可以减少社会航班的总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空中交通拥堵,改善空中交通运输状况,同时也是民航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要求这一世界大趋势所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叶海燕.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分析及优化研究. 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3

第8篇:冷藏运输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食品供应链;瓶颈制约;因应对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发展问题,始终把农业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对“三农”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通过解放农业生产力,改革农业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比较好地解决了人民的吃饭、穿衣等生活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得以迅速提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较快地实现了小康的目标。与此同时,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相继提出了多品种、少数量、无污染的要求,但我国食品行业现有的软硬件条件还远不能适应消费者“多品种、少数量、保安全”的新型消费模式。再从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整体运行质量和水平来看,问题更多,也更加复杂,由于食品供应链的总体设计不合理,链上组织和机构之间相互脱节,缺少配合,难以协同运作,从而导致我国食品供应链的实际运行不但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而且对食品安全的防范、监控和保障能力极其低下。据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不久前公布的统计数据,由于我国食品供应链存在大量问题,致使全国每年有总值不低于七百五十亿美元的食品在供应链的物流运送过程中腐烂变质,有些国内外学者甚至估计这一损失可能在一千亿美元左右。像新鲜蔬果、乳制品、肉类和水产品等容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其售价中大约有七成是用来补贴物流供应链过程中货损的支出。在刚刚过去的两年里,频频闪亮的国内食品安全红灯,无情的折射出我国食品行业表面繁荣背后难以掩饰其的悲哀,从苏丹红、孔雀石绿到夺命小果冻、回收奶早产奶,再到福寿螺、瘦肉精和多宝鱼,这些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无一不与食品供应链的无序性、脆弱性有关,尤其是一再引发消费者恐慌的苏丹红事件,更是集中反映了我国食品供应链的问题[1],也使我国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发展失去了应有信心和忠诚度。据调查,在许多大中城市,食品已成为消费者眼下最不放心的商品,消费者对食物类商品的不信任率高达65%以上,他们一方面处于失望与无奈的挣扎之中,一方面又热切地期盼着拥有一个安全卫生的食品消费环境。就连食品专家也不得不面对“吃”的难题,深为吃的问题所困。如今果蔬专家不敢吃水果蔬菜,畜牧专家不敢吃肉食禽蛋,水产专家不敢吃龟蟹鱼虾,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2]。

二、影响我国食品供应链有效运作的主要瓶颈因素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尽管我国的公路、铁路、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航线建设速度和营运里程逐年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欠账,积重难返,目前全国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尚未形成,专门用于食品运输的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运输通道更是无从谈起。尤其是内地的一些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建设规划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落实,交通设施建设欠账较多。还有不少地方的交通运输布局长期不合理,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致使食品供应链物流阻塞时有发生,甚至使食品供应链频繁出现断链现象。

(二)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设施严重不足

作为特殊商品的食品对防腐、保鲜、安全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食品供应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冷冻冷藏链、保鲜链和食物安全链[3]。但由于我国目前的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且发展滞后,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冷冻冷藏食品供应链。现实中所谓的食品供应链,充其量不过是一般商品供应链的简单延伸而已,根本无法适应食品安全呼声日高及食品贸易国际化的要求。一位国际食品冷藏物流供应链发展商曾不无感慨地坦承,由于在中国港口难以找到合适的冷库和其它专用食品仓储设备,他的公司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不得不把冷冻食品中的85%运送到香港或一些东南亚港口,然后再把冷冻食品分期分批转运出口到中国大陆,只有15%的冷藏食品直接运到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上海,大连等港口。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迅速提升和不断完善。

(三)食品冷藏运输专用车辆投运率极其低下

从目前我国易腐保鲜食品的装卸搬运上看,无论是装船卸船,还是装车卸车,大多都是在露天作业,而不是按照ISO9001:2000质量标准或安全食品供应链标准ISO22000:2005等国际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也无法达到HACCP的食品安全危害控制要求。此外,在我国现有的公路食品运输总量中,易腐保鲜食品的冷藏运输率大约只有20%左右,其余80%左右的果蔬、禽蛋、肉食、水产品大多是用普通箱式货车运输,甚至直接用普通卡车运输。由于我国食品运输采用公路冷藏运输的比例较低,因此食品损耗高、效率低问题一直没得到很好的解决,整个物流费用占食品零售价格的70%多,远远高于“食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能超过食品总成本的50%”的国际标准,极大地削弱了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食品供应链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尚未形成

尽管我国食品行业近年来在制造过程机械化、仓储管理自动化以及产品品牌推广、物流配送和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时至今日,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设施在食品供应链物流中的应用仍很不充分,信息化水平较低,尤其是能反映物流现代化水平的物流信息技术和装备设施,如BC、FM、RFID、GPS、GIS、EDI、CRM、VMI、QR、ECR、JMI、CPFR、SCOR技术,以及农产品食品保鲜技术、低温制冷技术、冷链设计技术、智能化仓储和配送技术与装备等在食品物流供应链中的应用普及程度比较低,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总体运作水平和运作效率,延缓了我国食品供应链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和速度。由于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水平低,致使食品供应链上的信息阻塞,不够透明和畅通,供应链各环节时常脱钩,从而造成食品在运输途中发生无谓耽搁,大大增加了食品的安全风险。国外的实践业已证明,食品供应链的高效运作离不开供应链上各成员单位的精诚合作,因此食品流通领域的核心竞争早已从产品、资金、网点布局、品牌宣传的竞争,发展到自动化技术、科学物流配送、人性化服务的供应链竞争,即以现代化、信息化为手段的提高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安全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在针对食品流通行业特点,如品种繁多,单据格式复杂并日趋规范,客户结算烦琐,保质期管理严格,多单位结算、多币种换算,操作要求简单快速等特点,引进或开发科学实用的食品供应链信息管理软件,以便为食品供应链管理和信息化诊断分析提供解决方案方面还非常薄弱,无法为决策者监控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危害和关健控制点,及时解决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五)食品供应链自身存在的内部瓶颈制约

我国的食品供应链先天不足,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少自身问题。如忽视市场预测或预测不准、计划调整和生产要么过剩要么不足、食品批号老化、对客户要求反应迟钝、渠道渗透及产品铺货率低、产品推广不理想、安全责任难以划分、横向协调较难、配送作业主动性差等,可以说都属于供应链运作的问题或与供应链密切相关[4]。从供应链集成整合的角度看,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点,而是相互联系的链,是供应链策略及流程运作系统的问题。如物流成本高和物流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久拖不决,原因就在于食品供应网络布局、需求预测、库存控制和分销政策等方面存在问题。应该说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供应网络的不合理布局必然产生订货提前期延长、长距离不合理运输、中转配送量增加等弊端,并引发计划和预测的提前期延长,进而使预测的准确性、计划的灵活性下降。此外,订货提前期延长还意味着要应付更大的市场需求变动,使得其中的所有后勤环节都变得复杂和不可控,导致客户服务价值大为降低。

三、舒缓与化解食品供应链瓶颈制约的因应对策

(一)搭建和完善食品供应链运作的基础平台

通过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尤其是增加内陆地区、西部贫困落后地区交通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优化全国路网布局,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路网布局合理、交通设施完善、交通功能强大、交通方式多样互补、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和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在建设资金的筹措和投入上,可以考虑采用国家扶持、地方自筹、民间集资、中外合资以及BOT等多种筹资形式,通过实施优惠政策,调动各方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积极性。

在食品供应链中大力推广应用冷链技术,完善和优化冷链的运作和管理系统,不断提高冷链运输和配送在食品供应链物流运输中的比例。尤其要在食品供应链系统的运输和配送环节,增加冷藏冷冻运输工具和车辆的投放和使用。与此同时,加快港口冷藏设备、专用冷藏冷冻仓库等仓储设施的建设,为食品供应链的冷冻冷藏化提供物质基础。通过建立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置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的损耗,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我国在“十五”期间对冷链的建设投入和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中国肉类协会在“十五”期间,曾力推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配套发展能适应小包装、冷却肉生产流通需要的储藏、运输、销售不中断的“冷链化”物流计划,提出要以向社会开放、市场化经营、增加配销功能为指导原则,加速冷库的技术改造、经营管理和全方位服务工作,提高冷库利用率和扩大社会服务面;在运输和销售环节则要大力倡导冷藏集装箱运输和按规定温度展销产品的新形式。这些举措的推出和逐步实施,已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加快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进程和提高信息化水平,已成为食品业界内外和上下的一种共识。无论是食品生产企业还是食品物流企业都对食品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提出了迫切要求,食品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合作也使得食品供应链渠道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经销、直营、代销、卖场销售、高档食品的酒店销售和快速食品的加盟连锁业务等发展迅速。食品供应链的竞争能力越来越依赖于以各种自动识别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物流信息技术的支撑,竞争的关键也演变为以信息化为工具的提高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经营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5]。沃尔玛的全球信息管理系统和光明乳业的信息化、低成本配送的巨大成功说明了信息化对食品供应链整体水平的提升所起的作用。以鲜度维持为例,即使在供应链中的零售店销售阶段,要维持其新鲜度和安全度也是比较困难的,再加上终端销售的食品种类繁多,如果没有先进的信息系统就很难对产品货架期和保鲜度进行有效管理。相反,若采用计算机系统对食品鲜度进行维持,可将每种食品的主文件设定为商品有效期和准许销售期限,在商品入库时输入生产年月,计算机系统就可以自动判断各类食品是否可以入库。对在库商品严格地按照先进先出原则进行作业,每日由作业人员检验商品日期,为保证不出现超过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还可以对将接近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提供预警功能,及时提醒食品的保鲜期。

(二)改进和完善食品供应链的内部运作机制

众所周知,食品供应链的流通加工环节可提高食品保存机能,从而使提供给消费者的食品保持较高的新鲜度。因此,要注重加强对食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冷冻、农副产品分选、食品分装、食品精制等流通加工作业的管理,通过有效实施配送和流通加工一体化策略,提高食品供应链的配送效率和效益。所谓配送和流通加工一体化策略,就是在实施食品集约化共同配送的同时,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对食品进行在途加工和配送中心加工。如生鲜食品要求低温保鲜,对质量、鲜度、营养均有很高要求,因此其配送策略应遵循“当天加工,当天配送”的配送原则,通过设置一条从进货、分割、加工、包装、配送运输直至零售店销售的供应链,使流通加工与配送一体化、集成化。这种供应链组织形式无论是对食品流通加工的有效运转,还是对配送活动的完善与发展,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除此之外,食品供应链改进与完善的核心还在于大力发展以冷冻食品和生鲜食品物流为主的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从而实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装卸搬运、保管储藏、运输配送和消费过程的安全化、绿色化。这就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辟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食品运输通道,并按照区域分工、优势互补和经济合理和的原则将其联结起来,发挥各类运输工具的优势,消除不必要、不合理的关卡和收费,在全国范围内构建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绿色运输网络和联动运输系统;二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集约化、专业化的食品生产、储藏、流通加工、物流生产配送基地,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餐饮服务业对食品的集中加工、配送中心对生鲜蔬菜的辅助加工等。与此同时,注意对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边角废料实行集中处理,以减少分散生产和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三是促进食品生产部门采用尽量简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使食品供应链全程都尽可能采用可重复使用单元式包装,在食品包装物上印制的广告与使用说明也应尽量做到规范并合乎有关规定和要求,并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的回收处理食品包装材料,直至实现循环使用各种包装材料的目标。

四、简要结论

在现阶段基础比较薄弱、运作环境不良和管理理念落后的情况下,研究如何提升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整体运作质量和效率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但食品供应链作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其运作质量和效率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除了下大力气构筑和完善我国食品供应链运作的基础平台、改进食品供应链的内部运作机制外,还应该多管齐下,在加快食品供应链标准化体系、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和促进食品物流配送的社会化、综合化、专业化、系列化与网络化上做足做好文章,只有这样才能最终降低食品供应链的运作成本、保障食品供应链的运作安全,进而从整体上促使我国食品供应链运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第9篇:冷藏运输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食品供应链;瓶颈制约;因应对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发展问题,始终把农业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对“三农”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通过解放农业生产力,改革农业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比较好地解决了人民的吃饭、穿衣等生活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得以迅速提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较快地实现了小康的目标。与此同时,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相继提出了多品种、少数量、无污染的要求,但我国食品行业现有的软硬件条件还远不能适应消费者“多品种、少数量、保安全”的新型消费模式。再从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整体运行质量和水平来看,问题更多,也更加复杂,由于食品供应链的总体设计不合理,链上组织和机构之间相互脱节,缺少配合,难以协同运作,从而导致我国食品供应链的实际运行不但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而且对食品安全的防范、监控和保障能力极其低下。据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不久前公布的统计数据,由于我国食品供应链存在大量问题,致使全国每年有总值不低于七百五十亿美元的食品在供应链的物流运送过程中腐烂变质,有些国内外学者甚至估计这一损失可能在一千亿美元左右。像新鲜蔬果、乳制品、肉类和水产品等容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其售价中大约有七成是用来补贴物流供应链过程中货损的支出。在刚刚过去的两年里,频频闪亮的国内食品安全红灯,无情的折射出我国食品行业表面繁荣背后难以掩饰其的悲哀,从苏丹红、孔雀石绿到夺命小果冻、回收奶早产奶,再到福寿螺、瘦肉精和多宝鱼,这些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无一不与食品供应链的无序性、脆弱性有关,尤其是一再引发消费者恐慌的苏丹红事件,更是集中反映了我国食品供应链的问题[ 1],也使我国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发展失去了应有信心和忠诚度。据调查,在许多大中城市,食品已成为消费者眼下最不放心的商品,消费者对食物类商品的不信任率高达65%以上,他们一方面处于失望与无奈的挣扎之中,一方面又热切地期盼着拥有一个安全卫生的食品消费环境。就连食品专家也不得不面对“吃”的难题,深为吃的问题所困。如今果蔬专家不敢吃水果蔬菜,畜牧专家不敢吃肉食禽蛋,水产专家不敢吃龟蟹鱼虾,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 2]。

    二、影响我国食品供应链有效运作的主要瓶颈因素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尽管我国的公路、铁路、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航线建设速度和营运里程逐年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欠账,积重难返,目前全国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尚未形成,专门用于食品运输的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运输通道更是无从谈起。尤其是内地的一些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建设规划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落实,交通设施建设欠账较多。还有不少地方的交通运输布局长期不合理,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致使食品供应链物流阻塞时有发生,甚至使食品供应链频繁出现断链现象。

    (二)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设施严重不足

    作为特殊商品的食品对防腐、保鲜、安全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食品供应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冷冻冷藏链、保鲜链和食物安全链[ 3]。但由于我国目前的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且发展滞后,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冷冻冷藏食品供应链。现实中所谓的食品供应链,充其量不过是一般商品供应链的简单延伸而已,根本无法适应食品安全呼声日高及食品贸易国际化的要求。一位国际食品冷藏物流供应链发展商曾不无感慨地坦承,由于在中国港口难以找到合适的冷库和其它专用食品仓储设备,他的公司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不得不把冷冻食品中的85%运送到香港或一些东南亚港口,然后再把冷冻食品分期分批转运出口到中国大陆,只有15%的冷藏食品直接运到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上海,大连等港口。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迅速提升和不断完善。

    (三)食品冷藏运输专用车辆投运率极其低下

    从目前我国易腐保鲜食品的装卸搬运上看,无论是装船卸船,还是装车卸车,大多都是在露天作业,而不是按照ISO9001:2000质量标准或安全食品供应链标准ISO22000:2005等国际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也无法达到HACCP的食品安全危害控制要求。此外,在我国现有的公路食品运输总量中,易腐保鲜食品的冷藏运输率大约只有20%左右,其余80%左右的果蔬、禽蛋、肉食、水产品大多是用普通箱式货车运输,甚至直接用普通卡车运输。由于我国食品运输采用公路冷藏运输的比例较低,因此食品损耗高、效率低问题一直没得到很好的解决,整个物流费用占食品零售价格的70%多,远远高于“食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能超过食品总成本的50%”的国际标准,极大地削弱了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食品供应链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尚未形成

    尽管我国食品行业近年来在制造过程机械化、仓储管理自动化以及产品品牌推广、物流配送和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时至今日,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设施在食品供应链物流中的应用仍很不充分,信息化水平较低,尤其是能反映物流现代化水平的物流信息技术和装备设施,如BC、FM、RFID、GPS、GIS、EDI、CRM、VMI、QR、ECR、JMI、CPFR、SCOR技术,以及农产品食品保鲜技术、低温制冷技术、冷链设计技术、智能化仓储和配送技术与装备等在食品物流供应链中的应用普及程度比较低,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总体运作水平和运作效率,延缓了我国食品供应链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和速度。由于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水平低,致使食品供应链上的信息阻塞,不够透明和畅通,供应链各环节时常脱钩,从而造成食品在运输途中发生无谓耽搁,大大增加了食品的安全风险。国外的实践业已证明,食品供应链的高效运作离不开供应链上各成员单位的精诚合作,因此食品流通领域的核心竞争早已从产品、资金、网点布局、品牌宣传的竞争,发展到自动化技术、科学物流配送、人性化服务的供应链竞争,即以现代化、信息化为手段的提高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安全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在针对食品流通行业特点,如品种繁多,单据格式复杂并日趋规范,客户结算烦琐,保质期管理严格,多单位结算、多币种换算,操作要求简单快速等特点,引进或开发科学实用的食品供应链信息管理软件,以便为食品供应链管理和信息化诊断分析提供解决方案方面还非常薄弱,无法为决策者监控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危害和关健控制点,及时解决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五)食品供应链自身存在的内部瓶颈制约

    我国的食品供应

    链先天不足,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少自身问题。如忽视市场预测或预测不准、计划调整和生产要么过剩要么不足、食品批号老化、对客户要求反应迟钝、渠道渗透及产品铺货率低、产品推广不理想、安全责任难以划分、横向协调较难、配送作业主动性差等,可以说都属于供应链运作的问题或与供应链密切相关[ 4]。从供应链集成整合的角度看,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点,而是相互联系的链,是供应链策略及流程运作系统的问题。如物流成本高和物流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久拖不决,原因就在于食品供应网络布局、需求预测、库存控制和分销政策等方面存在问题。应该说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供应网络的不合理布局必然产生订货提前期延长、长距离不合理运输、中转配送量增加等弊端,并引发计划和预测的提前期延长,进而使预测的准确性、计划的灵活性下降。此外,订货提前期延长还意味着要应付更大的市场需求变动,使得其中的所有后勤环节都变得复杂和不可控,导致客户服务价值大为降低。 三、舒缓与化解食品供应链瓶颈制约的因应对策

    (一)搭建和完善食品供应链运作的基础平台

    通过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尤其是增加内陆地区、西部贫困落后地区交通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优化全国路网布局,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路网布局合理、交通设施完善、交通功能强大、交通方式多样互补、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和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在建设资金的筹措和投入上,可以考虑采用国家扶持、地方自筹、民间集资、中外合资以及BOT等多种筹资形式,通过实施优惠政策,调动各方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