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谈爱李白原文范文

谈爱李白原文精选(九篇)

第1篇:谈爱李白原文范文

摘要:李碧华、池莉是香港大陆颇具代表性的女作家,虽然个性风格迥异,故事人物各殊,但作品同样广涉“情爱”,且不约而同站在现代立场,秉持新女性主义态度,对传统古典范式的言情模式进行了揶揄、质疑和颠覆,从池莉的“不谈爱情”,到李碧华的“拆穿爱情”,两地女作家惊人一致地完成了对传统言情叙事范式的解构。

关键词:两地女作家;情爱范式;颠覆;解构

Abstract: Li Pik Wah and Chi Li are two quintessential female writers representing Hong Kong and Mainland China respectively. Both of their works have expended to encompass numerous “sexualities” despite their utter differences in stylistics and of characters in description. Iconoclastic as they are, they expressly articulate their position in unison as modern females and thus assume a resolute feminist attitude while, in the mean time, they adamantly chaff at, dispute and subvert the classic paradigm of “romance” narrative. Not surprisingly, both of them succeed matter-of-factly in deconstructing this orthodox paradigm of romance narrative as Chi Li claims to “quit love” and Li Pik Wah proclaims to “puncture love”.

Keywords: female writers in HK and Mainland China; romance paradigm; subversion; d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006―0677(2009)1―0000―00

“一见钟情”、“门当户对”、“忠贞不二”、“天长地久”,是中国文学传统的爱情范式,“自女性写作成为自觉以来,拆解故事中的抒情部分,渐渐演变成颠覆男性中心历史的策略之一。”[1]此后绵延不绝,蔚为大观。张爱玲曾经经典化地解剖了男人的情感不贞:“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2]许多年以后,香港女作家李碧华也这样写道:“每个男人都希望他生命里有两个女人:白蛇和青蛇。一起点缀他荒芜的生命。”[3]她们用独特的文字拨开爱情的迷雾,将虚幻的爱情之花一层一层剥落,不留一瓣花叶。不同的是,张爱玲更关注现实生活和生命个体,李碧华却将同样的话题寄意于远古传说;张爱玲有具体所指对象,而李碧华则影射了当今群体。

池莉作为当代大陆重要的女作家,其创作风格、个性与李碧华有着天壤之别,但在表现男女情感,无情解构传统“言情”范式方面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池莉与李碧华的创作高峰期大致一致,透过她们对现实社会中两性关系的描绘,既可看到时代的某些共通的精神印记,也可领略到两地作家各具特色的“情爱解构模式”,读来各具意蕴和特色。对于爱情,池莉曾说:“我的基本态度是同否定精神贵族一样否定古典爱情,因为在现代社会里,古典爱情是不存在的。”[4]无独有偶,李碧华也说:“这便是爱情:大概是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蚋、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并无想象中的美丽。”[5]二人都对古典主义范式的爱情不约而同表现出质疑乃至否定,而她们的创作更成为新女性主义立场的形象化佐证。

有人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在爱情和婚姻问题上的理想主义者面临的最大的困扰,就是无法判断生活中被给定的女子是否是他的另一半。而从根本上说,这另外的一半永远是以可能性的方式存在的,它永远不可能变成现实性。”[6]因此,“一见钟情”式的爱情似乎更多带有浪漫意味,偶然邂逅,一见钟情,心有灵犀,冥冥中仿佛命中注定,这种古典爱情范式的“一见钟情”,在文学中一向十分得宠,传统套路还会安排一个圆满结局,即便“好事多磨”但终归“有情人终成眷属”。

但在今天,这种爱情神话却成了极大的讽刺,一见钟情的神话在主人公现实爱情生活中被轻易解构。池莉小说《绿水长流》中,被人们视为“爱情典范”的姨夫姨母,年轻时“一见钟情”且不惜一切代价结为伉俪。姨母出身资产阶级家庭,在动荡年代里毅然与家庭断绝关系,而跟着出身贫农身为革命军人的姨父“投奔革命”。而姨父也为了爱情甘心接受了降级处分。六十年代,姨母的老父病逝,她想回家奔丧,姨父却坚决不同意,由此引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争吵而终于形同陌路。“我”因为自己的感情问题请教姨母,姨母却沉重说:“傻孩子,我们不谈爱情。”可见,“一见钟情”的背后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痛苦,并非想象中那么完美,当然,这些痛苦紧紧维系着动荡的社会,这是池莉这样的大陆作家不会忽略的。《一夜盛开如玫瑰》中,不再年轻的女教授苏怀素时时渴望得到爱情的滋润。当她偶然遇到陌生的、有着鲜明男人气息的出租车司机,从欣赏他的果断机智到一见钟情。在情感饥渴的状态下,苏素怀如玫瑰般盛开了。显然,苏怀素得到的所谓“爱情”,更多是现代男女之间的“逢场作戏”。迟莉笔下的男人女人一律极为世俗化,即便是女教授也一样。在她的笔下,“一见钟情”的最后一点浪漫不是被断送在情欲里,就是埋没在现实的淤泥之中。

李碧华的叙事较多故事新编,或是对民间传说的再演绎,看似与现实无涉,内里却是“一是双鸟”的“戏仿”,深刻影射出商品经济语境下香港社会现实。改编于“白蛇传”的《青蛇》对传统的“一见钟情”进行了反讽。小说里,白素贞和许仙的邂逅依旧安排在温山软水之中,依然那么充满诗情画意,但随着故事的展开,人们会发现故事的发展不再浪漫,“谦谦美少年”的许仙渐渐地暴露出薄情寡义、阴柔懦弱、摇摆不定,自私贪欲的一面,他既可以在遇难时“嫁祸”青白二人,又可以在青白之间游刃有余地“取舍”,显露出“猥琐卑鄙”的真实面目。由于许仙传统形象的轰毁,白素贞的“殉情之美”和贞洁的形象也一并化为了笑谈。李碧华在故事新编中不仅将“神”还原为“人”,还将人本性中的丑陋暴露无遗,一见钟情的“爱情童话”至此戛然而止。同样,《秦俑》中,冬儿、蒙天放在双双对视的一刹那同时爱上了对方,痴情的冬儿甚至在遭受惩罚时放弃生命将希望留给所爱的人。然而历经转世轮回之后,冬儿早已纯情不再,面对蒙天放的苦苦相追,冬儿脸上不屑与讥讽的笑容,正是作家对现世情感的犀利反讽。通过“远古”与“现世”的比照,作家彻底消解了“一见钟情”的美学意义。

门当户对作为中国传统婚恋的一种价值观念,其实是传统价值观念的延续和扩展,一方面强调双方在家庭的经济、社会地位等可以参照量化的指标相匹配,另一方面强调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志趣爱好等思想观念层面的相匹。[8]在传统的婚恋情爱小说中,“门当户对”更偏重反映恋爱婚姻与社会等级制度之间的矛盾冲突,“其原因就在于恋爱婚姻是人类最基本的一个生活内容,爱情自由则是人类最自认的一种要求,而像大山一样横亘在人类历史上的那种封建关系则必然成为这种要求的障碍和束缚。”[9]年轻人为爱情而作的抗争总是以悲剧结局而告结束,足见“门当户对”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伦理观念的超稳定形态。然而,在池莉、李碧华的小说中,这种“门当户对”的婚姻最后也未能善始善终,从而打破了“门当户对”的所谓平衡,揭示了社会外界因素、以及人心自身变化给婚姻关系带来的巨大冲击。

池莉的《小姐,你早》中,戚润物嫁给出身、地位相当的王自力后,结婚生子,相安无事。虽然儿子因脑瘫需要照顾,但家庭生活仍平静融洽。改革开放后,王自力下海经商迅速发迹,生活态度也变得奢侈堕落――不仅在外鬼混,还与家中保姆私通。于是,原本稳定的夫妻关系很快解体。小说深刻揭示了来自社会经济的外在影响对中国当代人婚姻的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利益格局的调整, 几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社会阶层地位都发生了分化与错位, 原本处于同一阶层的成员如今变得不再是同一阶层, 原本在同一阶层基础上形成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如今产生了新旧冲突, 原本在同一阶层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稳定关系如今也变得不再稳定, 阶级阶层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也日益增加。”[10]这几乎是大陆作家共通的解读婚姻关系的立场。

李碧华则更乐于“戏说”,与池莉的“外来影响说”不同,她笔下的婚恋危机更多来自于人自身与内心的变化。她既不否定门当户对――“妓女”爱上“阔少”自然落得一场空,如《胭脂扣》里如花与十二少的结局。但即便是“门当户对”的婚恋,也同样没有好结果。作家更多把矛头指向人本身,指向人性的弱点,为此甚至不惜重构经典。《梁山伯自白书》一反原作对人物的造型,情感也不再单纯:祝英台放了梁山伯的“鸽子”,竟然放浪地说:“梁兄,我游戏玩过,书也读过,又见识了那么多男子,只觉得有点倦意,乘此机会也择木而栖息。”英台后来选择了马文才,理由除了因为马文才倾慕自己的“文稿”外,竟然还因为“他家境富裕,我一过去,锦衣玉食,宝马雕车……”,一副俗气嘴脸。而深感屈辱的梁山伯最后吞下玉蝴蝶自尽也并非为情,竟然是“羞于魂兮归来,只好化蝶”,还留下遗言:“敬告各位,本人乃为面子而死,决非殉情,千秋万世,切莫渲染误导”。 显然,作家强调梁祝的“婚变”并非来自门第观念的外力逼迫,而是他们自身对情感的“背叛”。显然,这里的“梁祝”早已不是古代那对痴情专一的同窗师兄妹,而是今日香港社会男女情感的真实写照。作家通过对传统经典的重构,影射了处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香港社会的林林种种,在对“门当户对”的调侃中,也寄予着作家最现代人深深的失望。

对精神之恋的揶揄和对“欲望”的张扬,也是李碧华、池莉两位女作家不约而同的写作姿态。随着八十年代商品经济的兴起和作家“女性意识”“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大陆女作家不仅“在创作中深入到女性心理和生理最隐秘的角落,揭示女性意识中来自生命本体的自然力与社会文化的深沉积淀”,而且越来越大但揭示“情”与“性”的关系,宣布了“爱是不能忘记的”那种“精神之恋”的结束。[11]恩格斯早就指出:“不言而喻,体态的美丽、亲密的交往、融洽的旨趣等等,都会引起异性间性交的欲望,因此,同谁发生这种最亲密的关系,不论对男子还是对女子都不是无关紧要的。”[12]

作为新写实的代表作家,池莉大胆地剥除了爱情的诗情画意,撕去了朦胧面纱和神圣光环,直白地展现了爱情的脆弱和背后赤裸裸的情欲。《不谈爱情》中,由于门第的差异,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庄建非与家住花楼街的女子吉玲结婚半年了,双方父母还未正式见过面。婚姻生活中,庄建非痴迷于体育比赛,对吉玲的要求很马虎。吉玲忍无可忍,离家出走回了娘家。庄建非虽然感觉无趣,但因为各种压力以及出国的目的作出妥协。在大团圆的闹剧中,庄建非审视自己的婚姻,终于找到了急于结婚的根因“性欲”。《生活秀》中卓雄洲暗地钦慕来双扬两年多而不曾有“越轨之举”,貌似君子淑女的柏拉图之恋。但一次偶然的聚会上,卓雄洲在向来双扬暗送秋波之后,竟然把对鸭颈的“食欲”脱口说成“性欲”,戏剧化的描写暗示出卓的内心世界。欲望的张扬在池莉笔下还表现为对物欲的强烈渴望,令现代人的爱情沾染了许多的铜臭气而不再具有精神层面的意义。《你以为你是谁》中,即便是高学历的女博士宜欣,在对爱情做出抉择时也更在乎优越的物质条件,她的选择陆武桥很大程度为了物欲,而最终选择与加拿大人结婚更是出于物欲的考量。《小姐你早》中的艾月说得更是直白:“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大家都是商品,这是个客观事实。”

生活在物欲横流的香港,李碧华早就看破了男女关系的实质。但她更乐于描写两性关系的冲突碰撞,并从人性角度去发掘男女之间的“战争”的戏剧性元素。在李碧华看来,在爱情游戏中谁能超然于情感之外才是赢家,正如《青蛇》中小青所说:“谁先爱上谁,谁便先输了一仗。”她笔下的男女大都被“欲望”所操纵,《生死桥》中的段聘婷将爱人弄瞎毁容,只是为了自己完全独占唐怀玉。《梁山伯自白书》中的梁山伯,在三年同窗生涯中早就发觉祝英台并非男儿而不肯拆穿,“深怕这忐忑暧昧的好日子,被一语道破,面临结局”,并且“常在梦中见到英台,风情万种地招引”,甚至不着边际地宽慰自己:“如果婚后她不中我意,再思量秘密纳个小的也是可以的。”[13]梁山伯的暧昧心态昭然若揭。而英台也不再是纯情女子,她送给梁山伯的“唯一”爱情信物“玉蝴蝶”竟然只是她满满一抽屉中的一只而已。李碧华对情欲、物欲的描写,撕去了爱情最后的浪漫,彻底消解了珍藏人们心底的爱情经典。

在传统文学中,成就了无数的“天长地久、海枯石烂”的爱情神话,使之拥有了诗意的审美品格。然而,忠贞不渝的情感在物欲膨胀的市场化语境下已经成为过去,貌似长厢斯守的爱情再也难以抵挡物欲的引诱和生活的考验。对“地久天长”的质疑与绝望,在李碧华和池莉笔下竟然如此的相似。

池莉《小姐你早》中的王自力,是八十年代末市场经济起步时期“先富起来”的国家干部,和自家保姆的不正当关系被妻子戚润物发现,夫妻反目成仇,几十年的婚姻一下脆弱不堪。《来来往往》中康伟业与妻子段莉娜的“中国式离婚”也折射出现代人的情感危机,面对现实生活的困顿和人性的弱点,婚姻无可奈何地呈现出分崩离析的态势,“天长地久”的婚姻关系成了奢侈的想象。

有人认为,对情感的“背叛”是李碧华小说最集中的主题。“这种背叛不仅是对爱情,还包括友情,也不仅仅是指外在行为,还包括内在的心理欲望。”[14]从《胭脂扣》到《凤诱》《月媚阁的饺子》,作品大都以天马行空式的怪诞诡异来揭示现代人的婚姻危机。《胭脂扣》的情感历时既长,空间跨度也大,从人间阳世一直延伸到异度“阴间”,死去半个世纪的如花追逐着爱情再度回到人间,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花的执著恰恰在于她的思想观念和情感都停留在过去,而一直活在人世的十二少却早就忘却了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时光的烟尘不仅埋没了爱情,也粗砺了人心。在这场时隔半个世纪的追寻与淡忘中,如花的坚持与十二少的淡漠形成鲜明的反差。在今昔比照中,作家含蓄讥讽了商品社会现代人道德的滑落,也质疑了“天长地久”的存在。如花最终丢弃了信物胭脂扣,心灰意冷地回归阴间,表现出了作者的极度失望。在另一则长短句《狠批》中,李碧华更直截地写道:“世间没有所谓‘矢志不渝’,――只因暂时找不到更好的。 没有所谓‘难舍难离’――那是因为外界诱惑还不够大。若真大到足够叫你离去,则统统拨归‘缘尽’。 更没有所谓头也不回,……不回顾,当然是马上有了填补,无心恋战。”[15]李碧华的质疑无处不在,也许“天长地久”曾经有过,但是“他们是已‘过去’的人物,更重要的是他们已成为‘传奇’,他们所代表的哪一个时代那一套价值观,在当代社会已不复存在。而这种缺失,在李碧华眼中,则是对现世的莫大的讽刺。”[16]

从池莉的“不谈爱情”到李碧华的“拆穿爱情”,两地的女作家惊人一致地进行着对传统“言情”叙事范式的解构。从作品的取向看,李碧华与池莉对爱情一样的失望,她们关于男人对爱情的心理剖析也不谋而合。二人都带有鲜明的女性意识,但对在不同的文化肌理与社会背景下,她们透过故事的表层散发出来的精神气质、创作个性有明显不同。

池莉作为大陆当代重要代表作家,她对世俗生活的表现更多体现在男女情爱的叙事中,“爱情”这一话题被注入了更多鲜活的社会内容。作品中的男女情爱大多与时代社会的变迁紧紧维系在一起,所谓“大环境中的小爱情”,人物真实地生活在现实的烦扰之中。池莉作品覆盖了时代骤变的八、九十年代。其间,无论社会内部结构还是人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曾经,“‘爱情’确乎是八十年代精英文化主流话语之一,它直接而超载地负荷着理想主义、启蒙主义、人道主义的话语,负载着拯救与彼岸的图景。”[17]但随着世俗文化的兴起,社会文化心理趋真务实,商业伦理取代了政治伦理和道德伦理,“‘不谈爱情’既是一种拒绝,又是一种宣言:标明一种平民化的价值观念正在确立。它不仅仅意味着家庭琐事和社会网络将爱情全部淹没,而且昭示了这个时想化价值的彻底失落。”[18]从社会内部结构层面说,商品经济伴随着阶级与性别身份地位的变迁,在池莉的小说中,便是“颇为精准地呈现在准爱情故事或曰都市婚变的悲喜剧之中,成为一个微妙地指涉、借重着阶级与性别间的身份变迁的故事。”[19]《你以为你是谁》中的女博士宜欣,最终选择离开“自食其力”的个体户陆武桥,转而投入“加拿大人”的怀抱,深层原因也是先富起来的“个体户”在持续商品化过程中的贬值,在社会地位经济实力无法与“加拿大人”相比。“重建的性别秩序不时会在更为强有力的阶级秩序面前做出让步。”[20]《来来往往》中康伟业与段莉娜结合后的暂时稳定,缘于双方力量的平衡,但随着康从一个普通职工一跃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企业家,康段之间的关系便失衡了,婚姻的稳定也因此被打破。而《不谈爱情》中庄建非与吉玲的“重归于好”,很大程度也在于庄建非家庭对于吉玲家的“户籍优势”日趋淡化,“在一个市场所决定的时代,户籍也不过是某种可有可无的商品而已。”[21]从中可见池莉创作鲜明的社会化、写实性、平民化特点。

李碧华的创作则透出诡异、传奇与睿智,表面看她喜欢拉远与现实的距离,但通过对传统经典的重构和老故事新编,她的影射批判的犀利尖刻并不逊色。她将现代人的情感和心理,幻化成诡异妖媚的文字,来表现在日常生活中难以直陈的主题,与无法坦白道出的话语。小说中的那些“神”“妖”“鬼”,被还原了人的欲念和缺点,因而同样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真实痕迹而获得共鸣。李碧华笔下的人物总是张扬着浓郁的原始欲望与生命活力,对“情欲”的追逐往往呈现出某种“非理性”的特质。与池莉的作品相比,在探究爱情婚姻危机原委方面,李碧华更注重人自身原因的探讨,她笔下的那些女性追求“幸福”而不得,很大程度是因为她们“明明生活在现实的环境,欲望却盲目地把她引升到传奇的世界。一味地听凭欲望的驱使,试图让“爱”永远充满疯狂的激情,甚至认为“爱”就是激情。”[22]与许多女作家矛头直指男权社会的话语不同,李碧华也指出女性的贪欲和男性无异,“每个女人也希望她生命中有两个男人:许仙和法海。法海是用尽千方百计搏她偶一欢心的金漆神像,生世伫候,仰之弥高;许仙是依依挽手,细细画眉的美少年,给你讲最好听的话语来熨贴心灵。”“得不到的方叫人恨得牙痒痒.心戚戚。”[23]李碧华形象地表现了生活在商业逻辑主宰一切的大都会的情感困顿,人际关系的复杂而又隔膜,情感危机的呈现,并不全是外在力量对人的困厄,还在于人性自身在情与理、爱与欲之间的搏斗厮杀。

李碧华、池莉都是有着鲜明女性主义色彩的作家,都擅写情叙爱,前者多写奇情,后者多绘浮情。李碧华喜欢超然于芸芸众生之外,而池莉则隐于芸芸众生之中,更多世俗味道。李碧华精怪,池莉则平民化,正是两地女性风格各异创作,汇成了当今女性情爱写作的多音交响。

[1]荒林:《女性文本新实验》,《中国女性文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211页。

[2]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125页。

[3] [23]李碧华:《青蛇》,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68页,第68页。

[4]李骞、曾军:《浩瀚时空和卑微生命的对照性书写――池莉访谈录》,长江文艺1998年第2期。

[5]李碧华:《只是蝴蝶不愿意》,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147页。

[6]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30页。

[7]柳鸣九:《人性的关照――世界小说名篇中的情态与性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3页。

[8]李银河:《现代婚恋社会学》,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173页。

[9]苏玫瑰、张必春:《转型加速期门当户对婚姻的错位与危机――阶层封闭视角下离婚率上升的新解释》,《西北人口》2008第5期。

[10] [17]戴锦华:《池莉:神圣的烦恼人生》,《文学评论》1995年第6期。

[11] 乔以钢:《多彩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1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2页。

[13]李碧华:《梁山伯自白书・流星雨解毒片》,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14]黄静:《徘徊在雅俗之间――香港作家李碧华小说论》,《华文文学》2008年第6期。

[15]李碧华:《狠批・真假美人汤》,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页。

[16]刘登翰:《香港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97页。

[18]刘川鄂:《池莉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页。

[19][20][21]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8页,361页.

第2篇:谈爱李白原文范文

年代情感大戏《姐妹兄弟》于4月11日登陆北京卫视红星剧场。该剧由北京凤凰传奇影业出品,著名导演安建自编自导,会聚了朱亚文、李小冉、冯雷、曾黎、陈丽娜、印小天、涂松岩等实力派演员,讲述了改革开放的商业大潮中,两个家族中的两对姐妹兄弟之间的情感纠葛。

安导坦言自己曾“钦点”北京卫视,“我们做了一个有情怀的片子,应该放在一个有文化的平台上播,我所理解、看到的北京卫视是个有文化的平台。收视率要是不好,我以后不再写剧本了。”编剧史海伟也紧接着表示,“如果这个戏播得不好,我退出编剧界。”

在谈及和朱亚文扮演的恋人角色时,李小冉坦言两人演的就是“两个混蛋的爱情故事”。朱亚文说:“我觉得‘混蛋’是一个对性格和命运的定义,是他们俩对于爱情的那种追逐和厮杀,我不光爱你,我要爱死你,就这样。”朱亚文还爆料说,因为导演要求很严格,有一天李小冉哭了十七八场,让李小冉也忍不住叫苦。说到这个话题,朱亚文更是顺势开起了“导演批斗会”,爆料导演总爱改剧本,自己背好了一页台词到现场,却被导演通知“这页作废,我又重新给你写了一页纸”。而李小冉则机智地表示已经摸清了导演的“套路”,“我就不背了,我觉得大家在现场那种即时的碰撞是特别好的。”

朱亚文因为与众位女神的精彩合作被观众们戏称为“女神收割机”。对于这一“殊荣”,朱亚文回应称“这说明女神们的口味比较统一”。谈到此次跟李小冉合作的感受,朱亚文在称赞之余也不忘吐槽,原来因为李小冉皮肤太白,光照上去让和李小冉一起对戏的朱亚文直呼“反光板能离我远一点吗,小冉怎么这么亮?”而李小冉也因为皮肤太白,收获了“李太白”的绰号。

曾经以“阳光大男孩”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印小天此次在《姐妹兄弟》中出演起了反派,饰演了一个“色狼”歌舞团团长。印小天一上台就开起了玩笑,还在“撩妹”环节中伴着《甜蜜蜜》的歌曲大秀热舞,夸张搞怪的舞蹈动作引得其他几位主演忍不住吐槽“是不是早上没吃药”。剧中饰演“破坏者”吴婷婷这一角色的陈丽娜一上台就大喊冤枉,称自己“也是受害者”,“吴婷婷那时候是家里特别有钱,一看宋建国比我还叛逆,就喜欢上他了,知道他有女朋友的时候已经晚了,已经爱上他了。不是我破坏他,是给了他一个难题,是选择事业还是爱人。”

第3篇:谈爱李白原文范文

每个周末,沈白白都要去小酒馆喝酒。那里有橘色的灯光,铺了毛毡的大沙发,她的朋友们喜欢靠在上面抽烟,谈论的话题通常是人生、梦想、情感或者一些冷僻的书籍、音乐、电影。这是文艺女青年的聚会。

沈白白的打扮太过甜美,一点也不符合文艺女青年在人们心中神秘的形象,她甚至不会抽烟喝酒。

文艺女青年不可貌相。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沈白自在人群里总是疏离的表情也挺文艺,她的小说充满了忧伤的小智慧。

由于沈白白太过规矩的人生轨迹以及深受偶像剧荼毒的恋爱观,朋友们称她为文艺少女,离女青年的境界差了一层。她竟然在文艺片之外还热爱着恶俗的韩剧,在独立音乐之外还会唱口水歌,就连恋爱也喜欢徒有其表的花瓶。

那天,沈白白照例只喝了一小杯花睢,却觉得木质的地板在眼前吱吱呀呀地摇晃。晚上回家,她照例先打开电脑,一个“快闪族”的帖子吸引了她,她快速加入了活动群。

活动在3天后举行。热闹的街头,起初还在聊天笑闹的人们突然以各类惊悚造型定格,比如蹲马步、挖鼻孔、装奥特曼。

人群里,沈白白并不显眼,她站在最角落的位置抬头望着天。在一群天雷派里,她绝对属于文艺类。那天,沈白白整整看了3分钟的天空。夏末的骄阳缓缓沉下,染红了半边天空。

3分钟后,整条街道又重新热闹了起来。沈白白转头发现有人站在她左边,带着一点犹豫。他们对视了3秒,然后像所有的快闪族一样,各自消失在人海。

当晚,快闪群有个男生加沈白白私聊,他热情地做着自我介绍:“我叫李诚坤,快闪的时候就站在你旁边。”

爱情让人变得文艺

沈白白和李诚坤的第一次约会是在黄昏,吃饭、喝咖啡、散步,一切都是老套路,整个过程她都心不在焉。

其实,李诚坤是个很好的恋爱对象,身为工程师,品貌端正,乐观向上。更重要的是,他很喜欢沈白白,也爱屋及乌地喜欢她那一脑子稀奇古怪的想法。

没办法,沈白白就是对他没感觉。沈白白并不愿意同他约会,她找了很多的理由,有时候是脸上长痘痘了不能见人,有时候是在赶稿。李诚坤很失望,却总是善解人意。

一次又一次对他说“下一次”,沈白白也觉得有些过意不去,总算答应和他见面。离上一次见面已经过去了半个月,天气转凉了。沈白白穿了白色的棉布衣服,衣服背后笼了一层纱,被风吹起来像插上了翅膀。李诚坤笑着说:“像要飞起来了。”

有一个预言是这样说的:当你在一个人面前跌倒,你们便会产生火花。当时沈白白一个踉跄,她轻轻地“啊”了一声时,李诚坤迅速、像是有预谋般地牵住了她的手。他们沉默了许久,只是手一直牵在一起。最后,李诚坤说:“以后不准因为赶稿或者长痘痘不见我。”沈白白埋下头,脸上是抑制不住的笑。

就这样,他们开始恋爱了。沈白白翻开日历,在9月17日那一页重重地画上一笔红色。突如其来的爱情仓促得让沈白白有些招架不住,当她还在思考这个决定是否正确时,李诚坤已经陷入了热恋,他甚至在大雨的夜里想要穿越这个城市,只为看她一眼。

沈白白当然不愿意,原因是懒得下楼。

沉稳的李诚坤便在电脑屏幕上的对话框里重复地接着:“我想要见你,你不肯见我。”满满一屏幕海蓝色的三号字体,触目惊心。

原来,爱情会让任何人变得文艺。如果你没有文艺过,那么,你只是还未曾爱过。

爱情到来时,原则也不要

文艺女青年大多喜欢“犯病”,喜欢不着边际地胡思乱想,把一些简单的事情异得特复杂。因为一些微小的细节,沈白白常常觉得李诚坤不爱她;比如过马路不牵她的手,比如对她的朋友不够热情,比如在她饿的时候不会提着蛋挞出现。

沈白白闹了好几次分手,每一次都轰轰烈烈。李诚坤包容她所有的胡闹,并毫无原则地认错,为她一点一点把粗心的自己磨砺得细致。

也许每一个文艺少女的身后,都得有这样一个坚定不移的男人。沈白白慢慢感动,她开始很认真地恋爱。她会一大早起床,只为忙活一顿午餐;会记得他说过的每一件小事情,然后帮他完成;在他通宵加班的夜晚,她在线上陪着他;她甚至会跑出一条街去帮他买早饭,送到公司楼下,想着他一定很惊喜吧。

可是,两个人的频率似乎总不能合拍,她送来早饭,刚睡下的李诚坤更多的是无奈和不耐烦:“我很累,你自己吃吧。”最后,他还是下楼了。沈白白看着他疲惫的脸颊,笑着把早餐递给他,然后飞快地转身:“我上班要迟到啦!”她跑得很快。他给她短信:“谢谢,亲爱的。”她只是委屈得想哭。

那天是圣诞节,下班后李诚坤一直打她的电话,打到第28个时她才接听。李诚坤小心翼翼地说:“还可以见你吗?”

他们去了第一次约会的地方吃饭,去了第一次牵手的地方重游。李诚坤说:“对不起,早上真的太累了,见到你的时候脑袋还是一片空白,想跟你讲话讲不出来。请不要总是怀疑我,相信我爱你好吗?”他的头发有一点油腻,满脸倦容,一点也不像沈白白的白马王子,可是沈白白忽然很想吻他。

她踮起脚,还是够不到他的脸颊,于是她用命令的语气说:“吻我。”李诚坤就听话地弯下腰,轻轻地吻了一下沈白白,然后他笑了,露出两颗虎牙。

你知道文艺女青年最大的弱点是什么吗?就像沈白白这样,有着一大堆的梦想和标准,可当爱情来了的时候,她们什么原则都不要了。

我变好了,也变老了

沈白白思考,她和李诚坤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答案很明显:步调不一致。沈白白太慢热了,李诚坤热恋时她还在预热;当她热起来时,对方已经平淡下来专心事业。自认为善解人意的沈白白,在热恋中也无法自控地成为一名怨妇。

她开始无休止地抱怨,抱怨李诚坤的电话少了,短信回复慢了,忙起来都不上线了。她还贪恋分手的感觉,只有那个时候她才感觉到,那个苦苦哀求她的李诚坤,还是像从前一样在意她。可她并未察觉,每一次和好后,爱情的温度只会更低一点。

寒冬来得这样快。沈白白病倒了,一整天躺在床上,不肯吃药。迷迷糊糊的睡梦里,她还在等李诚坤的电话,等着她的辛巴达来救她。

一直到天黑,沈白白浑身滚烫,电话依然寂静着。她忍不住打了电话,电话另一端传来李诚坤点击鼠标画图的声音。她还没开口,李诚坤匆忙挂掉:“等等啊。同事找我有事。”

脆弱的沈白白终于哭了起来,她拔掉了电话卡,删掉了李诚坤的QQ,决定从他的世界消失。晚上,李诚坤来找她,她把门关起来,大声吼:“我再也不要见到你了!”

其实,沈白白希冀着李诚坤依然会疯了一样满世界地找她。但是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力气歇斯底里地谈一场文艺形式的恋爱,也许不经意的一个失神就会被公司炒鱿鱼,让房贷车货失去保障。文艺这样的东西,尝一尝就够了,男人们总会很快地回到原本的世俗生活。

不淡定的是沈白白,她开始给李诚坤打很多电话,发很多短信。她还写邮件,一天一封,唯美至极。她甚至还去他家楼下,在寒冷的夜里冻得浑身发抖。她问他:“你还爱我吗?”李诚坤说:“我不知道,我只是觉得很累了。”沈白白一路哭着,走回了家。

那个冬天那样难熬,沈白白每一天都会哭着入睡。一直到2010年的新年,沈白自在一片烟花爆竹声里惊醒,她跳下床拉开窗帘,窗外是一大片灿烂到极致的烟火。沈白白抬起头,这一刻,她想起了自己和李诚坤最初定格的3分钟,那时的天空,是暖暖的橘色。

他们不该违规,贪恋3分钟之外的更多时间。

沈白白突然发觉,李诚坤对于她来说是如此陌生,那些日子里她从未曾用心地了解他,她一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表演着她的文艺电影,并且要求恋人配合她的剧本。她歇斯底里,只是因为电影的落幕。

第4篇:谈爱李白原文范文

先说说我周围的人名吧。

我们同楼有个小孩叫“马一群”。有人会说:“一群马呀?为什么叫这个名呢?”因为他爸爸姓马,他妈妈也姓马。这也不足为奇,人家一家三口还都属马。这“马一群”名副其实吧?!

“丁一”是我们同事的孩子。这差不多是中国笔画最少的名字了吧!含义却很深刻:“一”是第一、最好的意思。

我们家的宝贝叫“孙郁柳”。也有些讲究。我姓孙,我爱人姓柳。中间“葱郁”的“郁”谐音遇到的“遇”。人们不是都说姻缘可遇而不可求嘛。所以,这个名字暗含她是我们爱情的结晶以及希望她健康茁壮的成长的意思。

我的朋友中有些名字也挺有趣的。“隋为国”——随时为国贡献一切;“马振中”——马上振兴中华;“张维仁、张维义”是哥俩——维仁维义——只做仁义之事,可见人家品德多么高尚。

再说说名人和文艺作品里有趣的名字吧。

“老子”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著有《道德经》。《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传说老子生于李子树下,故而姓李。耳朵大,因此名耳。

“李白”一生下来,父母便商量着给儿子起个可心的名字,左思右想,觉得没有合适的,父亲说等到周岁时抓抓周再说吧。

周岁那天,李家桌子上摆满各种物品,妈妈抱着李白,让他用小手去抓。李白一手便抓向《诗经》。这—来起名就更难了,儿子要做诗人,名字更该风雅。—拖再拖,李白7岁进学了,父亲决定为儿子定名。

这年的春天,风和日丽,百花争妍。父亲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吟出两句:“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下两句让李白母子二人各添一句。母亲想了一阵说:“火烧杏林红霞落。”李白不等母亲说完便随口吟出:“李花怒放一树白。”父亲一听拍案叫绝,觉得李白的一句清丽自然,超脱不俗,远胜他们夫妻的三句。称道赞赏中,心为之一动:李白诗句的第一字与末一字合起来“李白”天成自然,做我儿的名字还有比这更好的吗?李白的名字就这样定下来了。

第5篇:谈爱李白原文范文

关键词:古典文本;现代阐释;主题差异

中图分类号:I27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2-0001-02

《白蛇传》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千百年来,因其爱情的执着与悲剧的深切而牵动人心。在故事的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各种艺术形式的演绎,从最初的民间传说,到讲唱艺人的改编,再到文人的改写以及戏剧形式的创作,随着时代的演进又出现了影视改编甚至是动画片的形式。

《白蛇传》故事流传千年,对于这则古老却常新的故事的研究也绵延不绝。本文从影视改编的视角切入,通过对该题材所创作的三个影视版本(台湾版《新白娘子传奇》、香港版《青蛇》、内地版《白蛇传》)的比较,以期发现现代话语中古典文本的魅力与芬芳。

一、古典文本

对于白蛇传传说的源头,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外来影响说,认为白蛇传故事是由印度传入中国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白蛇传》是传统文化中多种因素孕育的产物。本文选取另一视角,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视野中展开对《白蛇传》的研究与探微。

白蛇传属于民间传说,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随意性特点,使研究颇为困难且争议颇多。

第一,早期流传。最早见于唐代谷神子《博异志》中《李黄》。①李黄在长安东市偶遇白衣妇人,后与白衣女郎欢爱三日归家而亡,家人查访此为白蛇出没的荒园。作者在《李黄》之后附了一则故事《李g》,讲述另一富家公子同一位白蛇化成的素衣少女接触,归家后“脑裂而卒”。今人多将宋人话本《西湖三塔记》与白蛇传故事联系。南宋淳熙年间,临安城中一个名叫奚宣赞的青年男子,清明游湖时搭救了迷路的女孩白卯奴,被邀至其家后见到其穿白衣的母亲,穿黑衣的祖母,惑于其母风姿苟合后差点被害。

第二,文人整改。明代冯梦龙所编《警世通言》第28回《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在白蛇传故事的文学创作中影响极大的作品之一。小说中所述情节和人物形象与现今熟知的版本颇多相似之处。男主人公名字为许宣(吴越人称呼“奚宣赞”与称呼“许宣”发音相似),白娘子已经不再是吃人的妖异,虽然间或有显露原型的举止,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更像个多情温柔、善良真挚的“人”,为后来《白蛇传》的完善与人物定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演变传播。到了清代产生了民间艺人的剧本《雷峰塔传奇》,即梨园旧抄本。该剧增加了《端阳》、《求草》、《救仙》、《水斗》、《断桥》等段子,使白娘子的形象更加贴近于人,正面立体;高僧法海的镇压举动反而失却了人心,沦为反派。沿着这一思路发展,出现了清代方成培所著剧本《雷峰塔传奇》和陈遇乾所著弹词《义妖传》,并且增加了“水漫金山”和“白状元祭塔”事件,加重了儒家的“孝道”观念。20世纪初,重述成为白蛇传传说研究的对象。这一时期,梦花馆主创作的白话小说《前后白蛇传》,采用章回体,将故事记录与故事重述结合起来,传承与重述并重。这个版本在情节处理和人物塑造等方面并不是很成功,但其中所体现的现代因素却为后来的改编者提供了相当多的思路,从而看出其远见卓识与生命活力。

在古代社会,白蛇传故事的流传演变是与广大民众的参与创作分不开的。因此,白娘子形象的转变以及故事主题的变更,直接体现了观众的艺术心理。

二、现代阐释

文学理论家克里斯蒂娃提出了“文本互涉”理论,强调文本结构并非单独的存在,而是彼此互动地生成。运用这一原理来观照白蛇传传说的现代阐释,会发现传统故事的现代创造就是现代作家以传统故事为“正文”基础,进而以传统故事的个人化来进行创作。

20世纪中期以来,戏剧领域收获颇丰,剧目有《游湖借伞》、《盗库银》(武旦出手戏)、《水漫金山寺》、《断桥》。电影作为新兴媒介也加入其中,出现三部《白蛇传》,传承了《前后白蛇传》继承为主、改编为辅的方式进行演绎。

近年来,古典文本《白蛇传》将触角深入了电视电影这个领域。并且由于影视传播的大众性和广泛性,白蛇传故事在影视改编的格局下焕发新的生命,这些影视改编作品在体现古典情怀的同时,更加注入了现代人对古典文本的现代意义上的重新阐释。本文选取的三部作品分别为:1992年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简称“台湾版”),1993年的电影《青蛇》(简称“香港版”)以及2006年的《白蛇传》(简称“内地版”)。通过对作品创作主题方面的分析,来比较不同文化视点对同一古典文本题材做出的现代阐释。

任何一部作品,无论其情节人物如何安排连缀,都会有一个相对明显的主题。改编即是一定意义上的重述,重述的路径有两方面要注意:一方面是对传统故事的因循,另一方面是现代意义上的解读和创造。白蛇传故事是既定的,面对这一人所共知的作品,以怎样的新主题形式出现成了首要面对的问题。

第一,台湾版《新白娘子传奇》的主题,意在“报恩”。报恩体现的是善恶终有报,与佛家思想相系。佛教轮回讲究前世今生,该剧用前世今生勾连着重要的人物关系。恩情不同于爱情。白蛇传原本是一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该剧的定位却更像是一部温情脉脉的家庭伦理剧。这样的安排好处颇多:首先,可以将原本出格的爱情安排在一个合理又合法的框架之内。因此,如何让这个从原始意义上讲带有诱惑成分的故事既具传奇性,又符合现代人观念被受众群体所接受成为难题。将两人在烟雨西湖的首次见面,说成是白蛇报答前世许仙对她的救命之恩,许仙经过几世的生死轮回,从而千年等一回终定情缘。如此的安排不仅解决前面所涉及难题,而且白蛇报恩更能体现她并非害人性命的异类,使其形象更具人性化,更有人情味,从而得到观者更深的认同。

第二,如果说《新白娘子传奇》的改编是对传统审美的传承,那么电影《青蛇》则颇具惊世骇俗之感,颠覆了人们的惯性思维。《青蛇》既有姐妹之情,又有男欢女爱,既有传统的善恶之争,又有情爱的多角纠葛,与其说作品主题在情,不如说此剧在于表现“人性”。

要谈人性首先谈谈蛇性,与以往作品忽略蛇性相比,《青蛇》在影片开头就以两个腰肢柔软的女子游移似蛇、袅娜生情款款步态出现,惹得旁人围观。如果说此举是有意为之,那么作品既然对蛇性尚未回避,何况是蠢蠢欲动的人性呢!蠢蠢欲动并不是说人性如何卑劣,而是究其传统同类题材作品高度美化女主角形象相比,电影所采取的是不回避态度。雨天相逢来的确是偶然而又唯美,但白娘子与许仙的相遇更因她来到人间只为寻找爱情。

女性主义。在大陆与台湾、中国与英国之间,香港是边缘的;在男权话语主宰的世界里,女性的声音是边缘的,在白蛇传传说里,青蛇是边缘的。所以《青蛇》这个由香港女作家写出的“故事新编”就处于一种边缘的边缘。青蛇既可以置身故事中,又有法力可以跳出故事之外,还拥有特异功能,可以穿越时空在千年之外遥看那段历史,作品的时空感也因此被拉长。不仅讲故事的那个人换了,连故事的主人公也从白许二人变成了白蛇、许仙、青蛇、法海的四人对阵。

“每个男人,都希望他生命中有两个女人:白蛇和青蛇。同期的,相间的,点缀他荒芜的命运。只是,当他得到白蛇,她渐渐成了朱门旁惨白的余灰;那青蛇,却是树顶青翠欲滴爽脆刮辣的嫩叶子。到他得了青蛇,她反是百子柜中闷绿的山草药;而白蛇是抬尽了头方见天际皑皑飘飞柔情万缕新雪花。”李碧华犀利的文笔摘下了许仙的面具,也道破了世人之心。这段经典话语可与张爱玲的《白玫瑰与红玫瑰》相媲美。男人如此,女人又何尝不是!“每个女人也希望她有两个男人:许仙和法海。是的,法海用尽千方百计博他一欢心的金漆神像,生世伫候他稍假词色,仰之弥高;是依依挽手,细细画眉的美少年,给你讲最好听的话语来熨帖心灵。――但只因到手了,他没一句说得准,没一个动作硬朗。万一法海沉浮呢,又嫌他刚强怠慢,不解温柔,枉费心机。”正是那种隐秘的心理――“得不到的方叫人恨得牙痒痒,心戚戚。”

第三,2006年的内地版《白蛇传》主题简单而明确,是爱情。故事缘起依然是脱离现实的情境,将白许初次相见放在一个人妖共处的特别之处――半步多。内地版《白蛇传》开头就将白许间的情缘定义为爱情,即纯粹的男女之情,可以说是爱慕抑或欣赏。相比较《青蛇》的大胆和叛逆,《白蛇传》更像是选择了一条中庸之道。内地版《白蛇传》的爱情染上了一种时下兴盛的小资色彩,出现了三角恋,还增添了了爱情考验、爱情欺骗等等,仿佛只是现代社会情感纠葛的善男信女在古代的翻版。白娘子在这个版本中遇到了情敌,这个情敌已经不再是《青蛇》中的妹妹小青,而是编剧设置的全新角色――捕蛇女连翘。白娘子原本是蛇,遇到的情敌偏偏就是捕蛇女。

男女同构。②2006年内地影视作品中,许多作品的文化观念甚至情节安排会有渗透甚至重叠。可以说,这个版本创新之处并不多,但是芦苇荡里的星空,试情崖下的相拥以及动情的八滴眼泪,一个个小细节的编排还是会感动人心。内地版的创作不能说是集大成,却从各个方面主要借鉴前面的成果,创作出了一个符合时下现代人的心理解读的作品。

三、传奇尾声

如今,白蛇传已经不仅为国人所知,传统民族文化走向了世界。当前全球性的大型国际图书合作项目“重塑神话”的活动中,大陆作家李锐夫妇合写了白蛇传重述的小说《人间》。

《人间》是在现代文化语境下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而做出的一次对古典文本的现代阐释。小说体现的悲剧感,亦非“爱情”二字可以承受,表现了白蛇对身份意识的焦虑和在人间的生存危机。“青儿啊,你别宽慰我了……说到底我不是一个真正的人!可为何我也不像你一样甘心情愿做一个妖?若我是个快乐的真正的妖精该多好啊!若我是个真正的不掺假的人该多好啊!为什么我什么都不是――”。白蛇为了拯救人类而放出自己的鲜血救助村民,结果却被村民们和法海逼得当众自杀;青蛇为爱人不顾一切,最终却惨死在情郎“范巨卿”的刀下。法海成了唯一的真相,成了白蛇的知己,孜孜不倦书写着那份“法海手札”。

时光不止,演绎不断。《白蛇传》之所以成为经典,魅力所在就是每个时代都可以对它做出各自的解读。阶级斗争、女性主义、人性关怀、身份危机……角度各异,观点常新,但是追求真爱,无论哪个时代都是不会过时的。所以白蛇传传说可以常看常新,是说不尽的。

注释:

①(宋)李P.太平广记.卷四百五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十册.第3750-3752页.

②张万丽.《白蛇传》的前世今生――由央视版《白蛇传》想到的[J].四川戏剧.2007(01).第53-55页.

参考文献:

[1] 王澄霞.《白蛇传》的文化内涵和白娘子形象的现代阐释[J].扬州大学学报.2008(12).

第6篇:谈爱李白原文范文

教育短章

(1)师者,撤除你心中的“玻璃罩子” 李向奎

关注

(5)农村高中教师校本培训实效性策略研究 王平

(6)现阶段农村学校的现状及思考 刘玉巧 张雪梅

(7)浅谈对基础教育观念的认识与思考 李小明

(8)关于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钱?

(10)通过案例教学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学会生活 范全民

(12)对陕西省乡镇中学业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 林杰

(13)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 赵剑

班级小语

(14)关爱留守儿童 让校园充满爱 李成秀

(15)爱心和细心是班主任工作的灵两 黄妙荣

(16)怎样做好班主任工作 熊爱玲

(17)论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方法 刘亚安 鲁冬梅 窦伟

(18)在和谐班级构建中舒展个性 苗映辉 刘丽丽

(19)思想教育 是搞好班务工作的前提 党云侠

成长足迹

(20)真实的感受丰实的收获--——第九批后备特级教师高级研修培训感受 孙鹏伟

(21)赛教是课改的推进器 霍良平

(22)成长路上,“国培"助力 王丽颖

(23)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陶向明

(24)让学生蹙受到你宣与真情实意 王俊

考试兵略

(25)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探讨 杨小青

(26)浅谈英语高考完形填空的解题技巧 方友珍

(27)使高考的化学复习变成一场快乐的战役——浅谈如何提高高考化学复习效益 程文娟

(28)交给学生一把开山斧——由一堂语文复习课引发的思考 金轶群

作文新教法

(29)小学语友作友经验点滴谈 郭慧芳

(30)触动心灵 轻松写作 何娟

(31)把写作练习贯穿于课文教学之中 李培霞

(32)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李勤

(33)越过“沼泽”,“步入”大道”、--对小学作文现象的思考 王东敏

(34)教师在习作指导中要做好[开源]与[疏流] 曹述莲

(35)写作,从模仿起步 康庆芬

教学设计与反思

(36)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和情感教育 冯晓华

(37)小学语文课堂回归"童年语文"的思考 刘海艳

(38)阅读教学的案例与分析 武亚娟

(39)激发兴趣让写话“走近”学生 杨文瑞

(40)洗尽铅华 回归理性——对如何有效避免把数学教学沦为解题教学的思考 陈静

(41)数学课堂中自主学习的实践与反思 刘霞

(42)关注课堂效率关注学习效果——例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 邓小彦

(43)中学生爱心培养的教育契机 刘建彬

(44)有效的活动让课堂更精彩--品德教学片断赏析 李颖

(45)立足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一道练习题说开去 金春红

(46)江风海韵沐幸福 茅松娟

(47)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创新型作业 陈新建

(48)如此君[完美]的课堂不要也罢 袁中荣

教法探讨

(49)让学生惑受现代教育的魅力 郭莹

(50)语文阅读教学的质疑释疑策略 胡菊萍

(51)让语文课堂灵气飞扬——例谈语文课堂上灵气的激发 蔡碧云

(52)儿童文学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 陈红

(53)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 高晓艳

(54)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路中明

(55)将学生的个性化。发挥于阅读 邵晨晨

(56)诗情画意,语文课堂的最美 雷根升

(57)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人文素养 左妮

(58)浅谈新英语课程标准下的兴趣教学 杨力

(59)高中立体几何教学范例建构的原则和方法 李亚新

(60)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说” 刘春玲

(61)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王登

(62)课程视野下优化教学过程的探索 王晓伟

(63)数学教学“三三三”模式探索 张骞

(64)浅谈师生关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白彩

(65)打造智慧课堂彰显教学魅力 曹桂华

(66)浅谈英语两极分化及“学困生"的转化 刘利萍

(67)浅谈音乐教学中的评价方法 陈晓峰

(68)导学稿在生物高效课堂中的应用 李源

(69)应重视初中物理教材中方法论的教学 刘天荣

(70)中学生物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浅见 马丽莎

(71)浅谈高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 王晓玲

(72)走向“有效”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庄时英

(73)让农村语文阅读教学更显魅力 任玉林

杏坛新语

(74)感受一种生活曲本真——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折射出的情感追求 顾红

(76)改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学良性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职教计算机专业教学政革 郑涛

(78)陕北地区高中化学教学浅析 张国香

(79)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 张润花

(80)固本培元:英语教学的理性回归 张晓莉

(81)聆听学生--课堂评价的主体 元军艳

(82)老师适度示弱,让学生成为课堂的风景 殷志东

(83)一花一世界,一字一人生——杜甫诗歌的“湿”文化透析 徐辉

(84)语文教学中书面语思维的重要性辨析及实施 刘华东

(85)让想象的翅膀带领学生飞翔——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李美娥

(86)如何让高中物理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李振岗

(87)推广普通话是规范标准语言酌重要途径 刘芳

(88)“脉脉语文情"源于深情朗读 孟秋菊

(89)语文诗歌教学经验探讨 张吊艳

(90)浅如何提高“学困生”的语文成绩 张茜

(91)探析有效学习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张双双

(92)点燃学生激情激活语文课堂 张玮妮

(93)诗歌阅读教学的几种境界 张迎霞

(94)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初探 张志强

(95)探析如何提升学生地理思维 周洁

(96)小学体育课安全问题新解 朱凤龙

素质教育

(97)浅谈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白发民

(98)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洁

(99)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高云峰

(100)如何落实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 李怀志

(101)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李坤

(102)浅谈初中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李苗

(103)转变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能力 李喜和

(104)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李亚芬

杏坛新语

(105)浅谈学生语感的培养 李育红

素质教育

(106)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浅谈初中学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 刘丽

(107)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浅谈小学数学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 刘涛

(108)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 刘一

(109)如何帮助英语学困生脱“贫" 门仙妮

(110)初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唐建明

(111)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王晓媚

(112)浅谈《弟子规》与中职学校德育管理 辛艳

(113)浅谈数学学具使用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徐向涛

&n

bsp; (114)关于培养学生自信心之我见 贾晓慧

(115)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负静莉

(116)英语课堂教学贵在激发兴趣 张明才

(117)在数学游戏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 张亚红

(118)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周向丽

教材教法

(119)教学“统计与概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白风莲

(120)站于教材之上达成教学目标 陈先春

(121)浅谈农村初中生《生物》实验室教学 丁小虎

(122)巧用多媒体,让语文课童多姿多彩 冯伟

(123)探析小学教学概念教学 高世明

(124)浅议如何组织好小学美术第二课堂 洪佳

(125)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初探 李娟敏

(126)浅谈课堂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李青

(127)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语文素养 李涛

(128)开放的作业成为学生的乐园 李竹华

(129)有关中学英语教育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柳飞

(130)论如何让小学数学在生活化教学中绽放活力 缪驱红

(131)乡土地理教学初探 沙建林

(132)余音绕梁:语文教学酌另一窗风景 夏丽

(13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巧妙结合 羊兆林

(134)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时机的研究 杨红霞

(135)“以情感人,用爱促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杨艳

(136)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研究分析 姚宏

(137)浅议数学概念教学 张栋

(138)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画龙点睛 赵春玲

(139)左手帮我来计算 朱晓清

理论视窗

(140)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白晓云

(142)“多变”下的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朱鑫强

(143)高中英语课堂"多元化"教学模式探析 付晔霞

(144)抓住课改模式机遇,走进数学高效课堂 高巧珍

(145)计算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黄巧艳

(146)高中地理讲评课模式的构建 李建中

(147)网络技术在自主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刘敏茹

(148)构建信息技术课堂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 刘文会

(149)注重生态课堂教学还原语文教学本色 路秀兰

(150)高中莫语新教材的教学模式 马霞

(151)课堂有效提问思考 亓小荣

(152)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 屈晓艳

(153)创建班

自然角开启家园互动的窗口 史春华

(154)浅析初刀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学要素 王侯娥

(155)探索构建高融物理课堂教学的方法 夏琼莲

(156)论构建高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于恭

(157)小学高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的策路研究 张冬萍

(158)与课改共同成长享受教改的幸福--小学语文“预学-交流-拓展”高效课堂教学点滴谈 张莉莉

(159)任务导学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张荣

(160)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周拴林

第7篇:谈爱李白原文范文

历史的风,微微拂动。那泛黄的页码不断翻转,脑际蓦的一下划过一道流光,指尖轻泛,我的心灵静静地融入了那一个个模糊的场面……

太白漫有惊人句,夜光杯里诗成仙

他!酒入豪肠,三分啸剑气,七分酿月光,绣口一吐半盛唐。他,举杯映月,三分狂放,七分豪情,绣口一动惊天地。朦胧的夜色下,独自一人静静地荷月对饮。他!就是李白。

一袭白衣飘飘,置于官场,那污浊的官场染不了他。一次无意的冲撞得罪太师,一次无心的摩擦激怒了贵妃。纵是最终被贬,那又奈何?“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正是这一切,让李白的身影放射光辉,成为了诗界的仙人!

从书中,我读懂了李白,看着他那清澈的眸子,我透视了封建社会的腐朽。

读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读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的心灵,发出了几声低鸣,置于书中,览古者之怀,岂不快哉?

项羽满有豪情血,乌江边上染红尘那营帐中,一道忽闪忽灭的影子摇晃着,帐中的蜡烛似乎要熄灭了般。面对着四面楚歌,

八面埋伏,项羽那高大的背影仍挺得直直的。带八百骑兵,连夜突破重围,至乌江。“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如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此真乃大丈夫也!他自认愧对江东百姓,无颜过江,大义凛然,“宝马赠亭长,头颅赠故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当他挥剑时,脖子上的血痕化成了我眼迹的一道泪痕。如此一个英雄,尽管他很自负但观其一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可谓战四野,破八荒!然,英雄薄命,令人痛心矣!握卷深思,纵谈项羽,岂不快哉?

屈子亦有壮志情,千江万湖纵争鸣漫漫的诗魂游于汨罗,至今汨罗江仍是墨香不散。屈原脚踏汨罗,永世不沉!屈原!如此一个文学家,政治家!怎能不叫人佩服?至今他的诗句仍铭记我心,“长太息以掩涕息,哀民生之多艰”好一个屈原!爱国爱民,忧国忧民。但可惜,他的一生仕途不平!原本衷心于楚怀王的他,因奸臣陷害,而被流放。

“伏清白以死直兮,故前圣之所厚”,面对如此遭遇,他恨!恨那些奸馋小儿,

但仍忠心报国,此信不二!后来,敌军兵临城下!他仰天大笑,“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他宁愿选择自尽,亦不受人侮辱!

那一跳,跳的名留青史!那一跳,使无数人默默落泪。这就是屈子,一个爱国爱民的屈子。

喉结一阵燥痛,于书香中走出,快然自足!静言思之,吾心和畅,每览群书,畅谈言笑间,岂不快哉?

第8篇:谈爱李白原文范文

商海沉浮多年,李途纯有朋友,也不乏敌人。但无论朋友或敌人,都认为李途纯是个“厉害角色”。李途纯的厉害,不仅在于它管理企业时的高超技巧,也在于他处理政商关系的娴熟手段。一名湖南企业家告诉记者:“一般商人被抓,都会面临牢狱之灾。即便最后出来,也是通过减刑、保外就医等方式,身上还是有个‘尾巴’。像老李这样,最后能无罪释放的,全国都少见。”

李式“按规矩办事”

李途纯的经历,堪称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群体的缩影。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白手起家,创立起全国知名的企业。后来陷入曝出巨额债务危机,被警察带走关押。直到2012年初,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人民检察院发出文件,认定株洲市公安局直属分局提出的所有犯罪事实都证据不足,不符合条件,予以驳回。

尽管太子奶的败局已无可挽回,但李途纯个人却免于牢狱之灾,这也可谓不幸中的万幸。

李途纯回忆说,在一年多的拘押生活中,对我相继立案的罪名包括非法融资罪、非法集资罪、侵占挪用罪、投保巨额资本罪和转移资产罪,内部审查的罪名包括行贿和偷税漏税罪。“能想到的罪名,他们都用上了,就想置我于死地。可最后,一条都没能成立。”

原太子奶集团的一名人士认为,李途纯能脱离险境,或许与他处理政商关系时的独特手段,有很大关系。

谈及自己如何处理政商关系时,李途纯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按规矩办事”。李途纯告诉记者:“我可以保证,经商这么多年,从没去过哪位领导家里。有什么事,都在办公室里谈。我更没有给哪位领导送过钱,一分钱都没有。最多就是公司生产了一种新奶,送几箱给领导。”

李途纯接着说:“有领导曾经约我一起去钓鱼,或者去打牌,这在一般商人,或者下级官员眼中,是求之不得的待遇,可我通通回绝了。”

“你不送钱,你下面具体办事的人会送钱吗?”记者追问道。

“公司最高峰时有上万人,下面的人在办事时,会不会有这些行为,我不敢保证。”李途纯这样回答。

“从我的经验来看,你能把企业经营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让领导有政绩,比给领导送点钱,有用多了。许多没收过我一分钱的领导,多年来尽心竭力支持企业发展。”李途纯如是说。

一名当地人士告诉记者,作为企业家,李途纯自己从不送钱,其实也是在相当程度上规避了法律风险。

请税务局开“清白”证明

还有一名北京的律师告诉记者,拘押期间面临多项罪名却能化险为夷,这和李途纯长期以来的未雨绸缪有很大关系。

比如偷税漏税问题,这是许多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硬伤。但李途纯一直都有个习惯,每年邀请税务局来企业查税,查完之后出具证明。

“别人到税务局找关系,是琢磨偷税漏税,我去税务局找关系,却是要税务局来自家查税。”李途纯说,有些企业家“太大意”了。关系好时,人家故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遇到事情,随时能“弄死你”。请税务局来查税,而且白纸黑字写出证明,心里就有底气了。

比起一般商人,李途纯对于法律条文似乎更为熟稔。他自称平时最爱看书,其中一半是法律书籍,另一半是古典文学。“至于做企业,算是业余爱好”。而在原太子奶高管团队中,也有一大半的人具有法律专业背景。曾有媒体记者在报道中认为:“这些具有法律背景的高管,为李途纯个人在法律上建立了一道保护屏障。”

太子奶集团蒸蒸日上时,有员工认为老板“过于相信法律,有迂腐之嫌”。等到李途纯身陷囹圄时,昔时的“迂腐”却救了他的命。

甚至在接受采访时,李途纯也喜欢“拿法说事”。记者提到,有不少人质疑太子奶的管理风格,还说李途纯当年配了五个秘书。

李途纯笑了笑:“我一个管理上万人企业的董事长,办公室有五个工作人员,不算过分吧!这五个人,究竟是算秘书,或是算一般文员,还值得商榷。退一步说,我一个民营企业,只要不违反劳动合同法,哪怕是请五十个秘书,又犯着哪一条?”

一名法律界人士告诉记者,李途纯处理政商关系时,不属于那种长袖善舞,善于钻营的类型。他清楚法律的边界在哪里,并善于用法律保护自己。“正因为这样,他最后才能脱离险境。”

斗争的艺术与尺度

李途纯常讲一个故事,说自己刚出生时嘴里就长了颗牙,老人认为不吉利,要把它拔掉,但任凭大人怎样努力,始终没能撬开他的嘴。他说自己从降生的第一天开始就在与人斗,因此注定了他这辈子就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

李途纯还有很深的“情结”。他爱看毛选,深陷狱中依旧组织狱友唱红歌,太子奶鼎盛时,旗下各分公司也冠以“局”的名号,诸如上海局、南方局……李途纯告诉记者:“我这一代人,不管接受再多的新思想,但对共产党、对,始终有一分朴素的感情。”

信奉斗争哲学的人,必定要精通斗争之道。尤其这一次,他的对手是拥有各种行政资源的官员。

深谙中国政治环境的李途纯,清楚举报官员的后果。他向记者坦言,我的爱好不是赚钱,做企业只能算过把瘾。我已经下定决心,以后不会站上第一线经营企业,主要的精力投入文学创作以及理论研究。“所以,我没什么后顾之忧,不担心因为举报官员,影响企业正常经营。”

据了解,被李途纯举报的肖文伟,一直没有对外做出回应,至今也依然在单位上班。谈到这一点时,李途纯出言谨慎:“纪检机关有他们的工作流程,我不愿多说什么。我只能说一句话,那就是相信党和政府会把这件事查个水落石出。”

对于李途纯实名举报一事,记者也听到另外一个版本,说李在玩一个很大的牌局。举报只是手段,目的是争取对太子奶遗留资产的处置权。对这种说法,李途纯轻蔑地表示“不值一驳”。

对于斗争尺度的拿捏,李途纯也恰到好处。采访过程中,谈及湖南以及株洲当地政府,李途纯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但说到某名官员,他又会义愤填膺,火力全开。

株洲是李途纯的发家之地,在太子奶破产之前,他与当地政府曾有过一段如胶似漆的“蜜月期”。直到如今,李途纯还告诉记者:“没有历届领导的大力支持,企业不会发展那么快!”采访过程中,李途纯还会反复强调另一句话:“我对党和国家充满希望。我不是反体制,我是反体制内的一小撮贪官污吏。”

第9篇:谈爱李白原文范文

十多年过去了,这位酒鬼除了为江湖上不断增添饮酒的笑料之外,就是五脏六腑都不同程度地拉响了警报,肝脏、胆囊、肠胃乃至血脂、血压,都出了问题。几番折腾下来,某君顿悟:福也饮酒,祸也饮酒;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于是,他在饮酒上来了一次大的飞跃,由豪饮改变为慢品,之后几乎再也见不到他烂醉如泥的境况了。一段时间后,他居然由“酒鬼”过度到了“酒仙”:不仅能够很迅速地品出真酒假酒、酱香浓香清香、高度低度,更重要的是能品出酒的产地、陈酿的年份、甲醇是否超标、蒸馏的程序等,之后,还能善意地提醒同桌的饮酒者悠着点儿,真是让人为之惊叹。

原来,酒是可以饮到纯粹的!

由此,不禁联想起蔡澜先生的品酒,在饮酒上他自成风格,并且掷地有声地谈到了“饮酒五贵”:一贵在能好,酒量大小都不要紧;二贵在喜谈,饮伴多寡不拘;三贵在可继,好酒劣酒,都不成问题;四贵在可行,喝酒后答应的事要做;五贵在可止,长喝短喝,喝得多喝得少,一旦叫停就能够再也一滴不喝。有了这“五贵”,才有资格称为能欣赏酒的人,方可叫做懂得喝酒之乐,也就是把酒饮到了纯粹。

酒一旦饮到纯粹,人也进入到一定的境界,因酒让人生精彩纷呈。陶渊明深居田园,把饮酒作为怡然养性之乐,在《饮酒》系列诗歌的序言中,他这样写道:“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陶渊明留给我们的《饮酒》诗系列20首,尽管大都为酒后偶然题咏,但却蕴含深厚的人生哲理,尤其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人生境界把自己对魏晋玄学“得意忘象”的顿悟展示得自然而又超脱。

杜甫曾经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谈到了唐代的酒仙,其中,李白最为耀眼,“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从现有的史料我们可以看出,李白时刻有酒相伴。月下、花间、舟中、亭阁,无论是显达得意之时,还是在困厄郁闷之际,李白无处不在饮酒,无时不在深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只要有美酒,只要能畅快痛饮,李白甚至可以“认他乡为故乡”。诗与酒在李白看来是浑然一体的。李白既是诗仙,又是酒仙。酒可以醉人,也可以释放真情。李白的《将进酒》应该是人生与酒的最好阐释:人高兴时要喝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激愤时要喝酒,“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人排遣寂寞时要喝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人郁闷时要喝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因为饮酒给我们留下大量的诗词佳作,一直到现在,我们还能看到许多“太白遗风”“太白酒楼”飘逸在祖国的大小城镇。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