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冷链物流基本环节范文

冷链物流基本环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冷链物流基本环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冷链物流基本环节

第1篇:冷链物流基本环节范文

关键词:冷链物流;存在问题;发展因素

冷链物流(Cold-Chain Logistics)是为保证食品安全和品质、减少食品损耗,在食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实施全程温控以保证食品处于某低温环境的一项系统工程,也称为低温物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消费需求由温饱型向营养调剂型转变,对食品供应的时效性和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冷藏冷冻产业的发展,极大促进了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冷链物流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和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冷链物流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相比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国内80%以上的生鲜商品还是采用常温流通手段,由表1可体现出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1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

目前我国大约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销售的。虽然2005年底基本建成了全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五纵二横绿色通道”网络,但是我国冷链物流仍然停留在运输与冷藏环节,未能建立包括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在内的完整高效的冷链物流工程。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还没有形成,冷链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冷链发展的滞后相当程度上影响着食品产业的发展。

1.2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市场化程度低

在我国,需要进行冷链运输的产品物流配送业务大多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除外贸出口的部分以外),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所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服务尚不足总体需求的5%,当前冷链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实力较弱,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缺失统一的服务标准。

1.3设施基础设备不足,冷冻冷藏技术落后

目前国内生鲜品年总产量约为7亿吨,冷藏速冻食品年产量超过2500万吨。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冷库的存量太低,完全不足以服务消费群体(如表2)

(1)汽车冷藏车辆:目前我国保温冷藏车辆约有5万辆,而美国约为30万辆,日本约为17万辆,并且这些发达国家的人口基数要远小于我国。冷藏保温汽车仅占货运汽车的0.3%左右,而这一比例仅是发达国家的10%左右。

(2)铁路冷藏车辆:据《中国交通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铁路冷藏车有7492辆,占运行车辆的1.34%;我国铁路冷藏运输量仅占易腐货运运输量的25%,不到铁路运输总量的1%;而这些多为国外淘汰的机械式速冻车辆和加冰冷藏车,缺乏规范的保温式的保鲜冷藏车辆。

(3)冷库容量:2009年我国有冷库接近3万座,总容量接近1500万吨,但大多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仓储型冷库为主,很难满足现代城市配送的要求。而且有很多冷库只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贮藏。

1.4冷链物流体系上下游缺乏整体规划和整合

虽然我国农业的初级产品产销量巨大,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和产供销一体化水平较低,以至于出现了在初级农产品和易腐食品供应链上,缺乏综合性专业人才,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的问题,所以在局部发展中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我国冷链物流还存在缺乏行业标准和规范、专业人才短缺、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

2、影响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因素分析

2.1经济因素分析

我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极大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伴随而来是居民消费理念的转变和对食品品质要求的提高,并直接推动了消费水平的升级。居民对冷链商品的需求扩大,必然会促进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助推冷链商品市场的容量扩大的五大因素

(1)新型商业形态持续发展。生鲜冷冻区在卖场、连锁超市、便利店等业态中的比重不断地增加,成为冷冻冷藏产品销售不可替代的主要渠道,从而扩大了冷藏产品的市场容量。

(2)消费习惯不断变化。随着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不断提高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逐渐倾向于通过节省“厨房时间”来增加自己的学习、工作或休息的时间,促进了冷冻冷藏产品的销量不断增加。

(3)年轻消费者群扩大。随着年轻消费者群数量不断增加,再加上年轻人消费理念的转变,对冷冻冷藏产品的认知度不断提高,促使了冷冻冷藏市场的不断扩容。

(4)加工企业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冷冻冷藏产品加工企业只好提高产品、服务、品种、包装的质量,才能吸引顾客,使更多的消费者倾向于冷冻冷藏产品的消费。

(5)产品花色、品种不断翻新。除传统的水饺、汤圆、包子等速冻产品已经发展到极致以外,菜肴等作为新型的冷冻冷藏品也受到企业的注重,使中华民族美食佳肴延伸到了冷冻冷藏产品中。

2.2技术因素分析

冷链物流包括原料采购环节、产品加工环节、储藏环节、运输环节、信息控制环节以及消费环节,各个环节的技术体系发展水平将会直接影响整个冷链物流的发展。

(1)原料采购环节。随着作为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绿色食品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极大促进了我国绿色养殖、栽培技术和有害物质检测技术的发展,在源头上保证了冷链物流的质量。

(2)产品加工环节。真空预冷和冰温预冷是对冷链产品进行的第一道冷处理工序,该技术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相当成熟,但在我国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引进和发展该技术可以极大的提高冷链产品的保鲜质量,延长保鲜周期。

(3)储藏环节。据统计,2010年我国商用库房面积约为15000万平方米,其中冷库及冷藏面积约为900多万平方米,但是其中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仓储型冷库为主,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发展自动化冷库、气调冷库、多温冷库等技术可以有效地延长储藏时间,降低储藏损耗。

(4)运输环节。冷链运输是冷链物流重要的环节之一,它涵盖了较为复杂的移动制冷技术和保温箱制造技术。冷藏运输技术经历了公路冷藏运输、铁路冷藏运输、水路冷藏运输发展到冷藏集装箱多式联运,实现了“门对门”服务。冷链运输将朝着多品种、小批量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更加注重节能和环保是冷藏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5)信息控制环节。要实现对冷链物流全程温度控制管理,必须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随着GPS、GIS、EDI、MIS、RFID、温湿度红外遥感等技术在冷链物流中的广泛应用,可以建立电子虚拟的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对各种货物进行跟踪,对冷藏车的使用进行动态监控,同时将全

国的需求信息和遍布各地区的连锁经营网络联结起来,确保冷链物流信息快速可靠的传递。

2.3政策因素分析

我国冷链物流要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扶持,据资料表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冷链物流的健康发展得意于其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健全检查与监督机构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标准仍然不统一,没有国家或行业的专项明细标准,只有一些大型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己制定了一些标准,并且监管力度也不够。

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颁布了冷链物流行业的导向性文件和政策,如《冷冻食品的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易腐食品机动车辆冷藏运输要求》,尤其是2010年颁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极大地促进了冷链物流行业标准的制定。

在我国政策的主导下,将逐步建立冷链物流技术体系,制订冷链物流规范和标准,加快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一批冷链物流企业,形成设施先进、管理规范、网络健全、全程可控的一体化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3、总结

本文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及冷链物流行业的相关法规政策,指出了当前我国冷链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重点分析了影响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经济、技术和政策因素。■

参考文献

[1]彭丽霞.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

[2]郭法霞.浅论我国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J].交通与运输,2010

第2篇:冷链物流基本环节范文

中国乳制品消费量、生产量的高速增长,带来的不仅仅是乳制品行业在品牌、价格、渠道、奶源、科技水平、研发能力、新产品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快速发展,物流供应链配套服务方面的需求也随之快速增加。与常温产品不同的是,除奶粉外,大部分生鲜乳制品需要在恒温、冷藏或冷冻环境中保存、运输及售卖,因此,全程冷链物流的配套服务是乳制品行业高速发展的品质保障。

冷链物流目前在国内还基本处于冷库阶段,尚未达到整体成链的格局,不仅仅是乳制品,包括生鲜肉品、蔬菜水果、水产品、速冻食品,甚至医药疫苗,均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程冷链物流的配套,乳制品行业全程冷链物流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乳制品物流的基本状况

在乳制品行业的整体供应链中,乳制品生产企业扮演着主要角色,乳制品的种类不同、温控需求不同、保质期不同,决定了乳制品生产企业对整体供应链不同的控制程度。一般来说,乳制品的保质期越短,企业对全程物流的控制度越强,比如:生鲜牛奶从奶源收集到对消费者的宅配全部物流过程由乳制品生产企业控制,此种方式由中国传统的牛奶公司延续至今。随着技术革新及产品创新、乳制品保质期的延长,为乳制品生产企业跨地区经营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乳制品生产企业对产品全程物流的控制度相应减弱,专业化分工日趋明显,专业化的乳制品物流服务企业应运而生。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光明乳业从国外引进生鲜奶的全程保鲜概念,至今已十五六年,由于鲜奶较短的保质期,位于城市近郊的各牛奶公司在不断扩大宅配范围的情况下,基本能做到从收奶到宅配的全程冷链。近些年乳制品企业开始跨地区经营、规模化经营,品种花色也不断更新换代。由于不同种类的乳制品保存条件及保质期的不同,像蒙牛、伊利这些全国范围的航母级乳制品公司的出现,对乳制品的全程冷链控制提出更高要求,高速发展的乳制品生产与消费同滞后的冷链物流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单从末端零售环节消费者就能明显地看出,许多需冷藏销售的乳制品被暴露在常温或是温控不足的环境中,更很难想象这些需温控的乳制品在前期物流过程是否有冷链保障?

乳制品消费人群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物流配送范围的扩大,加之乳制品本身对环境的要求,使冷链物流的服务需求一直延伸到消费者。目前,我国在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方面,冷链物流中心、冷藏车等设施设备普及率远远低于国外,我国的冷链物流尚处于起步阶段,冷链物流中心与冷藏车体系固定资产投资的高投入,使乳制品冷链物流体系处于“断链”的状态。

二、乳制品冷链物流体系构成

在乳制品从奶牛到消费者的过程中,乳制品冷链物流相对应的控制过程如图2所示。

其中,除STEP1会更多考虑奶牛的品种、饲料、养殖环境、防疫等,其余从STEP2开始至末端消费者,冷链就始终作为重点贯穿于其中。目前在国内,几乎没有一种乳制品能够从STEP2在完全不脱离冷链的条件下走到供应链的末端,而且在冷链的后半段,“断链”的情况更为普遍。

STEP2挤奶设备挤完奶后,应立即通过保温管路将鲜奶传到急速预冷容器中进行急速降温,并在最短时间内将鲜奶温度降至4℃左右,同时在最短时间内将已降温的鲜奶通过保温管路传到专业冷藏奶车的储奶罐中。

STEP3专业冷藏奶车的储奶罐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应始终保持0~4℃,直至送达工厂,并将鲜奶通过保温管路传到工厂冷藏储奶罐。

STEP4乳制品加工厂在乳制品生产过程中,应始终保持鲜奶在有冷链控制的环境中,即使在有人员作业的场所,工作环境的温度也不应过高,一般保持在12℃以下。而鲜奶则在低温容器中进行加工,产成品依据不同的温度需要进入冷藏(0-4℃)或冷冻(-18℃以下)存储。存储区域的码头与外界冷藏冷冻车箱的衔接,需要是气密的及低温的,并在此环境中进行商品传递。示意图如图3。

STEP5冷藏或冷冻运输环节中有两个重要冷链控制点,一是车辆接收乳制品装入前需将车厢内温度先降至乳制品的需求温度,并在气密及低温的环境中接货;在卸下乳制品时,需在乳制品卸完后方可停止车箱体的制冷系统,并在气密及低温环境中卸货。另一控制点是车辆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均应使车厢内保持需求温度,不能中途回温。

从实例来看,图4是正确的封闭式码头的乳制品交接方式,能保证乳制品在气密及低温环境中交接;图5是开放式码头,乳制品会因人工卸货及往库内搬运的过程而在常温环境中停留1~2个小时以上。这在国内许多企业的冷链体系中是典型的“断链”环节。

STEP6中的冷链物流中心的规划设计,应以未来所需处理乳制品的种类、存量与流量水平为基础,并依据各类乳制品的温度、湿度要求进行规划建设。

需明确的是,冷链物流中心不是冷库。目前国内大多数定位于冷链物流中心的企业还停留在冷库阶段,许多新建的冷链物流中心还只是在建“冷库”。这些在建设前未进行充分的数据分析、合理的目标定位及需求分析、进行既定目标下的工艺规划设计,建成后的结果是发现内部物流动线不合理、码头装卸货时间长,造成码头拥堵、货进不来也出不去,物流效率低下、冷藏乳制品及冷冻乳制品出现回温现象、乳制品保质期减短或是提前变质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STEP7与STEP5会存在同样的问题。

STEP8是每个消费者均能看得到的环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保质期、销售保存环境、品质状况、新鲜程度等因素。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在零售环节不难发现,销售乳制品所使用冷藏冷冻柜经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看不到温度计;2、温度计损坏;3、温度计上的温度已远高于乳制品包装上所要求的保存温度。甚至有些需冷藏销售的乳制品在常温中售卖。冷链“断链”的现象在零售环节比比皆是。

三、乳制品冷链物流体系中的技术发展状况

从乳制品行业基本流程中可以看出,乳制品行业的“冷链”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关键点的紧密衔接而得到保障的。

a)冷藏、冷冻存储――各型不同功能用途的冷库、冷藏容器。

就冷库项目的建设中,国内较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及欧美均有较大差距,还处于国外一二十年前的水平:

i、建筑方面,国内许多大型万吨级冷库的建设现在还是多层钢混结构Pu喷涂,货物存放以地面堆垒为主,冷冻库地层处理方式还是做架空层(沉台)的方式做防冻突处理;在国

外大多数大型冷库都是以单层钢结构,或是库架合一结构,统一用库板作保温处理,货物的存放以货架存储为主,冷冻库地层处理方式以预埋通风管的方式进行防冻突处理。建筑建造方式体现的是一种质量水平、品质保证水平与资源能源节约水平。

ii、在整体冷库及各间的制冷系统及自动控制方面。国内由于更多的关注投资成本,许多节能减排设计、制冷中央控制系统设计、制冷系统优化设计方案经常不会在招标及施工中采用,同时为了节约投资成本,在施工材料方面存在严重的偷工减料情况,比如:一般氟系统的机组,要求所配的管路是铜管,而在施工单位施工时,为节省材料成本,对于管径较粗的管路用无缝钢管替代,大大增加了制冷主机受磨损的概率以及缩短了其使用寿命。在国外这种状况是绝对不允许的,制冷系统所对应的施工材料均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规定。

b)封闭式有温控的装卸货码头――这是冷链各环节关键的连接点,也是经常被忽视的地方。

目前在国内有90%以上的冷藏、冷冻库没有封闭式码头,更有相当一部分库甚至没有装卸货码头;部分乳制品在生产企业建有封闭式码头装卸货,但乳制品进入批发及零售环节的冷库后,大部分冷库无装卸货过程的温控保障,使商品经常1-2个小时暴露在常温环境中。回温后再进入冷藏或冷冻环境后的乳制品其保质期会缩短,品质也无法得到保障。

c)冷藏、冷冻运输设施――各种型号冷藏、冷冻车辆。

i、在我国除部分冷冻冰淇淋类乳制品能以冷冻车辆进行运输外,大部分需O℃以上保存的乳制品成品都是用常温厢式货车或是苯板保温厢式货车,在基本无冷链保障的情况下进行运输的。而在欧洲95%以上的乳制品是用冷藏或冷冻车辆运输的,乳制品是在全程冷链的保障下进入到消费者手中的。

ii、我国冷藏、冷冻保温车目前的保有量仅为3万辆左右,为美国的1/7,而我国人口以及对食品的需求量却是美国的数倍。

d)恒温作业区――恒温作业区也是一个经常被忽视的冷链保障环节。

在乳制品物流过程中,卸货完成后进入冷库前的暂存区、或是拣货完成后的分拨作业区及出货前的暂存区,都是需要进行恒温控制的。冷冻乳制品的恒温区的温度一般保持在O-4℃,冷藏乳制品或短暂加工的冷冻乳制品的恒温作业区的温度一般设定在12℃左右。在国内。这些作业区域也经常是常温环境,无法保障乳制品连续的冷链过程。乳制品在这些环节中可能出现回温现象,形成品质的隐患。

e)冷藏、冷冻展示柜――零售环节售卖过程中的冷链保障。

f)其他:如冷藏箱、蓄冷柜、冷藏包、蓄冷板等等辅助冷链保障设备。

g)全程冷链信息系统追踪体系建设

i、在乳制品冷链信息系统建设中,除乳制品生产企业的ERP系统,乳制品物流企业的WMS系统、乳制品运输企业的派车系统与GPRS货物追踪系统外,需要始终贯穿于各系统之中的是温度追踪体系。目前在国内,各环节企业冷库存储区虽然有温度控制与记录,但温度记录及追踪体系没有完善地建立起来,同时上一环节的温控记录更无法顺利传递到下一物流环节,整体冷链的温控更无法取得全程记录数据,整体乳制品行业供应链体系的全程温度追踌记录体系的建立任重而道远。

ii、如何证明乳制品是在全程冷链的控制之下进行转移的?如何查询某一乳制品的出处及全部物流过程,及全部物流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情况?当某一环节乳制品品质出现问题时,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查出问题发生的环节?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面对并要解决的问题,当有人质疑乳制品品质时,这也是我们能够拿出的证据,而这些目前我们都没有。

iii、乳制品全程冷链信息追踪体系的建设,需要整体乳制品供应链各企业共同建设和完善方能达成。任何一个环节的信息未追踪到位,都会使其他环节的信息追踪体系的建设前功尽弃。

四、乳制品冷链建设面临的任务

乳制品行业物流体系发展需要整个社会供应链体系的“全程”冷链保障,而这个保障系统是否能够完善建设,取决于冷链物流硬件体系建设、物流营运信息系统建设、全程冷链追踪信息系统建设、现代物流管理体系建设的全面发展。

冷链物流硬件体系建设包括我们前述的冷库系列、冷藏车系列、加工设备系列、物流设备系列、存储设备系列、码头设备系列等等。完善的硬件体系,是乳制品物流全程冷链及高效物流运作的保证。

第3篇:冷链物流基本环节范文

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蓝莓的需求不断提升,这一情况引起了黑龙江政府对蓝莓物流的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经一系列的分析讨论之后,黑龙江省根据蓝莓的自身特点制定了冷链物流的运输方式,这也黑龙江野生蓝莓产业蓬勃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尽管有政府的大力扶持,但由于我国蓝莓冷链物流技术起步较晚,发展体系不够完善,在实际操作中依旧存在很多不足。

1.蓝莓冷链物流体系的欠缺蓝莓的生产流通需要进过一套完整的程序,具体包括采集、杀菌、分选、预冷、气调、分级、冷藏、运输、储藏等。这一过程中需要根据蓝莓的特性调整工作温度,以保证蓝莓的新鲜。因此,冷链物流能有效保护蓝莓的新鲜度,使之在销售前一直保持新鲜美味。就当前情况而言,黑龙江野生蓝莓的冷链物流发展不够完善,在各个环节的衔接上面表现出明显不足。各环节的工作效率相对较低,资源不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甚至出现了断链的现象。这就是说,在整个冷链物流当中,没有完全保证蓝莓始终处于一个合适的低温环境之中,导致了蓝莓的腐烂变质,进而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

2.冷链物流过程中软硬件的不足虽然黑龙江省冷库容量已达到130万吨,但1000吨以上的中型冷库的比率仅30%,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省每年野生蓝莓总摘量约7000吨左右,再加之大部分冷库要用于其它生鲜产品的储存,这就使得蓝莓冷库容量较为紧缺。随着黑龙江蓝莓产业的高速发展,现有配备显然已不能满足蓝莓冷藏贮蓄的要求。就现在的冷藏配置而言,黑龙江的基本设备相对落后,大多都是30年前引进的,使用时间较长,设备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尤其是大量蓝莓在装车环节中处于较高温度的环境下,直接导致了蓝莓的腐败变质。此外,批发零售不足,冷库结构及建设有点改进,蓝莓鲜果的加工建设也相对滞后。由于恒温保鲜库建设的相对滞后,在蓝莓产量低下的季节里,无法正常供应给各大水果市场,对其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

3.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就当前形势而言,尽管黑龙江省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但其总的物流发展速度依旧相对滞后。没有强有力的第三方物流保障是其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信息系统及网络平台的建设状况急待加强,同时尽快发展强有力的第三方物流是发展整个物流行业的当务之急。针对仅有冷藏运输环节相对较好的情形,供应商必须加强其设备与技术水平,以达到国际要求的标准。现阶段,黑龙江采取的第三方物流主要包括定向运输、库存管理、搬运、仓储和货物等。但在众多第三方物流中具备提供全过程、集成化、大规模、综合性供应链实力的并不多。在蓝莓的外销过程中,仅由收购商完成其主要物流业务。但收购商的整体实力较为薄弱,且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不具备吸引主流第三方物流的能力。其结果直接影响到了冷链物流的质量。伴随着第三方物流的大量引入,其物流成本也将大幅提高。在成本提升的前提下,蓝莓在整个物流中的低温操作及保存状况依旧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这也直接导致了部分生产主体不愿意将其冷链物流外包出去。即便是需要外包,也仅仅为短距离的区域性冷藏运输,这也直接导致了黑龙江总体物流情况的发展滞后情况。

4.冷链物流从业人员的匮乏冷链物流属于较为先进科学的物流方式,其人员要求也相对较高。不同于普通物流要求,冷链物流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首先,在化学方面,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是从业人员顺利完成冷链物流的基本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对冷库中广泛应用的四氟乙烷、氟利昂等等化学物品有一定的了解认识。此外,在电学方面,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基本的技术操作能力,并能熟悉压缩机等基本设备原理。在具备以上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面对突况,从业人员还必须具备灵活的反应,能在最短时间内制定出应急方案以排除故障,保证冷链物流的顺利进行。在此形势之下,我国提倡培养一批同时具备系统工程、物流管理、食品安全及低温制冷工程知识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但就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而言,这一想法暂时没能有效实现。专业的冷链从业人员并不是来自于高校的综合性培养,当前大部分冷链物流的从业人员均是通过总结其实际工作经验,配以师父教导的方式获取相关理论知识。这种模式大大制约了这一行业的发展,采取这种人才培养方式不仅效果缓慢,而且不够全面系统,很难保证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尽管如此,面对此类从业人员工作环境较为艰苦的客观现实,很多从业人员选择跳槽,人才流失情况不容乐观。

二.蓝莓冷链物流的改进措施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冷链物流发展形势,我们必须尽快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逐步改进该项物流各个环节中的缺陷和不足,尽量完善健全的制度体制,加快基础建设与技术更新,同时注重第三方企业的引进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等。

1.完善冷链物流体系蓝莓从生产加工到冷藏运输,再到保鲜销售,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其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该次物流的失败。因此,为保证黑龙江省野生蓝莓的冷链物流能顺利进行,我国必须尽快形成一套完善健全的制度体系,强化产业体制意识。通过加强对野生蓝莓基地保护建设,保证野生蓝莓的产量与质量。与此同时加快其配套设施建设,以便各个环节的高效衔接。从蓝莓冷链物流的源头出发,加强组织管理,从源头开始保证蓝莓始终处于低温保鲜环境中。从挑选果实到装车运输,都严谨有序的进行低温操作。因此,有必要尽快实施集中种植、统一收购、集体运输的冷链物流模式,以改善现阶段相对分散的局势,进而形成统一、有序的物流体系。

2.加强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为改变黑龙江省蓝莓冷链物流的现状,必须加快建设其基础设施,并加快技术更新。因此,应尽快改善蓝莓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高效通道网络,并且同步完善各个销售、分流配送中心的基础建设。加快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新职工,以提高整条物流链的质量。就技术更新而言,可引进发达国家的成功技术,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既符合蓝莓自身特点又有利于完善物流链的绿色通道。就杀菌技术来说,杀菌技术由冷杀菌和热杀菌两部分组成。蓝莓的冷链物流需要采取冷杀菌的方式进行,因此更新冷杀菌技术,完善杀菌方式有利于促进冷链的发展。

3.加快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除了冷链物流本身建设之外,强有力的第三方企业的强势加入也能促进其冷链物流飞速发展。特别是针对蓝莓冷链的第三方企业实力相对不足的劣势,加快第三方企业的建设是促进该物流链高速发展的捷径之一。在政府的有力领导之下,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政府的资金扶持必定能引导一批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基础实力的冷链物流企业。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合资、并购,能加强企业实力,从而促进第三方企业的建设发展。

4.重视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高技术人才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面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事实,科学地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综合性从业人员是实现整条物流链良性发展的基础。因此,配合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针对冷链物流培养一批高素质综合人才能有效解决从业人员紧缺的现状。与此同时,企业应加强化学、电气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在工作中锻炼出一批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从业人员。此外,通过改善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等方法引进优秀人才,壮大从业人员队伍,塑造技术性人才。

三.结论

第4篇:冷链物流基本环节范文

关键词:冷链管理 物流 RFID

1.冷链物流概述

在世界各地的每一天,成千上万吨的对温度敏感的货物正在生产,储存,运输与配送,销售。对这些货物来说,温度控制是非常必要的手段来维持产品的质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规定冷链是为保持新鲜食品及冷冻食品等的品质,使其在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配有专门设备的物流网络。换而言之,这是一个温度敏感产品的供应链,在这个物流网络里,温度控制是最为重要的节点。因此我们冷链物流企业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一直处在恒温条件下,确保货物处在最初的状态下。

目前冷链管理的产品范围包括:初级农产品——水果、蔬菜、水产品、肉、蛋、禽和园艺产品;加工食品——速冻食品、禽、肉水产等包装熟食、冰激凌和奶制品、快餐原料;特殊产品——生物制品、医药用品、化工产品等。

冷链物流的核心即为保持低温环境,以确保生鲜品的安全与品质。与常规的物流系统相比,冷链物流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操作过程中需要遵从以下原则。

1.1“3P”原则。原料品质(Products)、处理工艺(Processing)和货物包装(Package),要求原料品质好、处理工艺质量高、包装符合货物特性。这是货物进入冷链时早期质量控制的根本。

1.2“3C”原则。在整个加工和流通过程中,对产品的爱护(Care)、保持清洁卫生(Clean)的条件以及低温(Chilling)的环境,这是保证产品“流通质量”的基本条件。

1.3“3T”原则。即物流的最终质量取决于冷链储藏温度(Temperature)、流通时间(Time)、产品本身的耐储藏性(Tolerance)。冷藏品在流通过程中质量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产品都必须要有对应的温度控制和储藏时间。

1.4“3Q”原则。即冷链中设备的数量(Quantity)协调,设备质量(?Quality)标准的一致和快速(Quick)的作业组织。冷链设备数量和质量标准的协调能够保证货物总是处在适宜的环境之中,并能够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快速的作业组织则指的是加工部门的生产过程,经营者的货源组织,运输部门的车辆准备与途中服务、换装作业的衔接等。

1.5“3M”原则。即保鲜工具与手段(Means)、保鲜方法(Methods)和管理措施(Management),在冷链中所用的储运工具及保鲜方法要适合食品的特性,并能保证既经济又取得最佳的保鲜效果。

2.我国冷链物流操作过程现存的主要问题

2.1冷链物流经常出现断链现象

我国冷链物流常见的方式以普通物流的形式为主,冷链企业内部各个模块没有连贯性操作,形成操作孤岛。虽说部分环节采用了冷链技术,但是由于设备、人员的因素,并不能使货物温度得到充分的严格控制。

2.2冷链信息不能及时收集和共享,形成信息孤岛。冷链产品的产销信息收集慢、透明程度不高,虽然建立了相关的冷链产品信息网站,但是其只能提供一些基本产品的价格和供求方面的信息,很少见到真正的实时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实时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实时食品安全追溯公共平台。

3.RFID概述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一套完整的RFID系统, 是由阅读器(Reader)与电子标签(TAG)也就是所谓的应答器(Transponder)及应用软件系统三个部分所组成。

RFID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并不复杂: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由标签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4.RFID技术在冷链物流中应用的优势

4.1减少冷链物流断链现象,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冷链物流的核心即为保持低温环境,以确保生鲜品的安全与品质。冷藏车到达后,仓库管理人员必须先对货物的数量、种类等进行信息核对以及质量检验,合格后才能接收入库。如采用的是传统的条码技术,这将是一项繁重的工作。如采用RFID技术,这就可以在适宜的环境之中对尽可能的简化物流操作,缩短货物暴露时间。由于RFID可以在20米内一次性识别多个移动标签(80张/秒),通过在产品或包装上贴上RFID标签,利用安装的阅读器,无需人工操作,且可以满足大量货物出入仓库信息收集操作。由于业务流程的简化,人工成本大大节省,但是工作效率、质量却会大幅度提高。

4.2满足消费者对冷链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要求

为了确保到达消费者手上的产品是安全的,我们可以在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采用RFID系统来收集冷链中的产品个体信息记录。譬如海口农工贸(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就采用RFID的形式对生猪进行监管。通过每头生猪都佩戴一个RFID耳标记录器,记录下个体信息、用药记录、检疫信息、销售信息等,对养殖企业进行管理,实现养殖过程实时监督。在屠宰环节后,将其耳标的基本信息提供给追溯与安全信息平台,以供追溯、查验及监管。从而保障了肉类生产的安全性。

4.3产品管理透明化,降低企业损耗与提高控制程度

冷链配送中心是根据用户的订单和销售预测,进行规模化采购、进货、加工、保管;然后,按客户订单所需商品及其数量,在规定的时间准时送达客户的物流场所。配送中心内作业流程的每一步操作都要准确、及时,是否快而且准关键在于数据的采集。如果没有一个高效率的数据采集技术,就不可能将信息快速、准确地传达给管理控制者。通过RFID为每件货物提供对物理对象的唯一标识,实现货物在整个冷链上货物的物流跟踪,保证了它在供应链上的整个流动过程都会被及时、准确地跟踪,做到透明化。

5.结论

现代社会中冷链与我们日常生活越来越密切,但是在我国冷链物流还处在起步阶段时,要对易腐货物进行全程监控却比较困难,本文通过介绍冷链管理操作原则,利用RFID技术,为冷链物流中的监控技术应用提供参考。毫无疑问,针对目前我国冷链物流存在的很多不足之处,为了要确保特殊货物,如食品、药品等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状态,从而保证货物的质量和品质,减少物流中的货物损耗,引入RFID技术是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刘娜,李锐.浅议RFID技术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2011(3);82-83.

[2]吴理门.基于RFID技术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链系统,2011,11;30-32

[3]冯华,王振红.生鲜食品物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冷链物流,2009,28; 43-45.

[4]蒋伟.探析RFID技术的应用对仓储管理的影响,2011,8;73-74, 96.

作者简介:

第5篇:冷链物流基本环节范文

目前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有些国家的生鲜易腐农产品冷链流通量(以价值论)已经占到销售总量的50%,并且仍在继续增长。

在我国,冷链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仅侧重于数量保证,对品质的要求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尽管我国冷链物流并不发达,但由于城市的迅速发展导致农产品流通量大幅增加,冷链物流在保障生鲜易腐农产品供应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冷链物流应如何快速健康发展,已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通过调查研究,笔者把发达国家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加以总结,希望为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健康快速发展和农产品冷链物流方面的政策措施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发展冷链物流的核心: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一整套体系

冷链物流由多个环节组成,从食品原料的种植和采购、加工、流通和配送,直至零售和消费的全过程,是一项复杂的低温系统工程,确保各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是冷链物流的核心。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冷链物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都制定了一系列涉及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包装、运输、储存、标签、品质等级、容器和包装、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最大兽药残留物允许含量和最大杀虫剂残留物允许含量等有关标准和规定,对农产品进出口也有严格的检验和认证制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如加拿大食品检验局(CFIA)作为联邦政府食品安全管理机构,根据国际通行的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原理制定了食品安全督促计划(FSEP)。该规划不但在肉类和家禽加工厂普遍实行,而且在乳品、蜂蜜、鸡蛋、蔬菜水果加工业内也广泛应用。该规划实施以来,已经有664个加拿大联邦政府注册的食品企业(共2003个)提出了认证申请,其中已有327个得到了HACCP认证。此外,CFIA还向一个由加拿大农业联合会管理的规划“加拿大农场生产食品安全规划”(COFFSP)提供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支持。该规划覆盖了从田间(畜舍)到屠宰加工企业门户的食品安全问题。它通过联邦政府和产业界的合作,鼓励国内初级产品协会开发发展战略和必要的工具,以便使生产者在农场的食品生产环节实施与HACCP原理相一致的食品安全措施。CFIA对FSEP和COFFSP计划的参与体现了其持续改进食品安全的承诺,即从初级产品生产到最终产品零售的多部门、跨行业的食品安全协作,最终实现从农场到餐桌包括冷连物流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与管理。

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关键环节:依靠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各国的实践证明,龙头企业在促进各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加拿大政府在运输业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后,1987年基本放松了对运输业的管制,极大地促进了各种运输方式和企业间的竞争和发展。1990年后,政府进一步放开市场,对各种运输方式进行私有化和民营化改造,通过下放港口和内河运输的经营权、国家铁路公司民营化等措施,使企业真正自主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建立起不同运输方式间的竞争机制,促进了冷链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路铁海空多式联运,产地加工企业、批发市场与配送中心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等多方参与、并存共赢的冷链物流发展模式。加拿大既有以北美地区效益最好的铁路运输企业国家铁路公司(CN)和加拿大最大的花椰菜产地加工企业Melvin Farms为主体的冷链物流模式(产地加工企业模式),也有以北美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Ontario Food Terminal Board与加拿大最大的配送中心Sobeys为主体的冷链物流模式(批发市场与配送中心模式),还有以加拿大最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Thomson Group为主体的冷链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

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支撑:加大政府投入,创造良好的营运环境

各国政府纷纷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加拿大联邦政府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的主要方式:

一是通过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如加拿大政府通过对国家铁路公司补贴、改制和相关政策扶持,使国家铁路公司扭亏为赢,盈利率由过去的3%提高到30.4%,成为目前北美地区效益最好的铁路冷链物流运输企业。通过注入启动资金扶持,使Ontario Food Terminal Board成为拥有5000个客户、交易量540万磅/天、交易额9.6亿加元/年,纯利润100多万加元的北美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二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执法检查监督,规范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日本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很重视物流产业的规划与建设,并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199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综合物流施政大纲》,对主要的物流基础设施,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韩国政府建立了专项基金,以资助专业性物流公司,并对开发新型物流技术的企业削减个人和企业所得税。财政出资为农协会员购买标准托盘及物流相关设备提供政府补贴,资助运输企业购买标准集装箱运输卡车。为减少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根据相应的农产品包装法,由政府出资80%,农户出资20%对出售前农产品进行包装,施行低温储存与运输,推进冷链物流。荷兰政府对于建立面向全欧洲的配送中心建设的企业给予选址、规划及经营方向的指导,并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或贷款贴息。

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基础:发挥协会作用,加强行业协调和自律

各国冷链物流的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作用,在完善行业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协会一方面积极宣传政府的交通方针、政策和法规,另一方面代表企业利益反映企业的呼声,对完善物流政策和改善企业经营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行业协会从不同角度起到沟通情况、协调关系、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作用。如加拿大卡车协会,是由加拿大运输企业、农

产品产地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等人员自愿组成的民间组织。协会主要协助CFIA制定冷链物流指导原则与标准,协调冷链环节行为主体的关系,组织制定本行业企业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纪律,并配合CFIA对协会成员进行技术咨询和人员培训,在推动加拿大冷链物流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前提:完善相关法律及标准,推进专业认证

农产品冷链物流包括原料生产、加工、运输、配送、销售到从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在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因为操作不当而出现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问题。各国政府为了确保冷链物流的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标准,涉及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包装、运输、储存、标签、品质等级、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最大兽药残留物允许含量和最大杀虫剂残留物允许含量等方面。如在原料生产环节,为了规范农药的注册登记、使用和管理,加拿大卫生部、农业与农业食品部会同渔业海洋部、环境部及自然资源部共同制定了《防虫产品法》,该法明确了农药的注册登记办法。以及需要提供的数据、农药用量等。加拿大环境保护法规定,要对污染物和有毒物品进行评价;农药残留补偿法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农民可以因为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导致损失而获得补偿。在加工、贮藏和运输环节制定了严格的温度标准,如禽类加工环境温度低于10℃,冷藏与运输温度不得高于4℃。

另一方面,严格专业认证制度,实行市场准入。如加拿大近年积极推动有机食品的发展,有机农业已经成为加拿大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全国目前共有经认证的有机农场2500个,有机食品加工企业150家,有机产品认证机构46个。有机农业的总产值为6亿加元,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5%。通过认证后,认证机构向有机种植或加工者授予证书,并授权其使用有机产品标识,而后方能进入流通与消费环节。再如对肉食品生产企业要利用HACCP来监督和控制生产操作过程,不但要求检查农药残留量,还要检查生产厂家的卫生条件,对工作间温度、肉制品配方以及容器和包装等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推进有机食品、HACCP及ISO等专业认证制度、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识管理等,是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保障:鼓励技术创新,推广先进技术管理手段

各国冷链物流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冷链物流业的整体水平,技术创新体现在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

首先,在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方面积极采用GAP、GVP等先进的管理规范,使用环境友好型栽培(养殖)管理技术和先进、快速的有害物质分析检测技术等,从源头上保证冷链物流的质量与安全。

其次,使用先进的产地加工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保鲜期。许多发达国家把预冷保鲜作为冷藏品生产加工中的第一道工序。预冷的关键在于一个“快”字,包含了许多在不伤害产品质量的情形下快速降温的先进技术。如加拿大花椰菜产地加工企业Melvin Farms采用真空预冷技术和冰温预冷技术,有效消除田间热,降低蔬菜的呼吸强度,延长保鲜期。

第三,在储藏技术装备方面,积极采用自动化冷库技术,包括贮藏技术自动化、高密度动力存储(HDDS)电子数据交换及库房管理系统,其贮藏保鲜期比普通冷藏延长1~2倍。气调贮藏是当代最先进的可广泛应用的果品贮藏技术。英国的气调贮藏能力为22.3×104吨,法国、意大利、荷兰、瑞士、德国等国也在大力发展气调技术,气调苹果平均达到苹果总数的50%-70%。

第四,在运输技术与装备方面,冷藏运输技术经历了公路冷藏运输、铁路冷藏运输、水路冷藏运输发展到冷藏集装箱多式联运。欧洲具备通畅的交通网络,公路运输快捷灵活,装卸环节少,减少了装运中的损耗,可进行“门对门”的服务。冷藏运输将朝着多品种、小批量和标准化、法规化的方向发展,节能和注重环保将是冷藏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铁路运输在易腐品运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铁路易腐品运输的运量占总的易腐品运输量的55%左右。欧洲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冷集箱与铁路冷藏车的配套使用,克服了铁路运输不能进行“门到门”服务的缺点,大大提高了铁路冷藏运输的质量。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的统计数据,2005年全球食品冷藏能力达到10亿立方英尺,其中冷藏集装箱能力超过60%,超过6亿立方英尺。如加拿大最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Thomson Group除具有容量大、自动化程度高的冷藏设施外,还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强制供电器(PTO)驱动、自动控温与记录、卫星监控的“三段式”冷藏运输车,可同时运送三种不同温度要求的货物。

第6篇:冷链物流基本环节范文

夏晖公司拥有世界最先进的多温度仓储和运输管理体系,运输用的车辆可以同时提供三种温度(常温、冷藏温度和冷冻温度),并且在中国的各大城市建有现代化的多温度仓库,为麦当劳在大中国区的发展和运营提供物流配送服务。

李万秋,现任北京夏晖食品有限公司高级经理,在食品冷链运作方面有十余年的工作经验。

记者:近年来,国内的食品物流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目前的现状如何?

李万秋:随着物流管理和物流市场的进一步细分,食品物流的冷链管理作为物流产业的一个特殊和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食品业早年没有物流的概念,只有运输和仓储两个环节,随着消费者的食品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的提高,对于食品配送过程有了更高要求。目前在食品生产和食品销售环节,因为有对企业固定经营地点的要求,以及受到卫生、检疫部门对卫生许可等审批、认证和检查等多个环节的限制,控制得相对较好,而流通环节还基本上处于散乱的、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相对较弱的状态。

就现有的食品物流体系来说,我们的管理手段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随着食品流通速度的加快和范围的扩大,食品在流通中的不安全因素也在增加。最近两年,食品物流和冷链管理引起了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的多方关注。如何使我国的食品物流管理体系适合于经济发展,如何保证食品在较长的流通链和较大的流通范围内安全可靠,已经成为冷链管理研究的主要课题。

目前,冷链物流市场的发展速度还远没有跟上需求,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

1.缺乏冷链管理,食品物流存在巨大的损失。由于未经冷处理和冷运输,腐烂变质的水果、蔬菜、乳制品和其他容易损坏的食品的总损失额达到每年约1000亿元人民币。如果按照欧洲的标准和操作规范,目前中国的食品流通总量中约80%的水果、蔬菜、冷冻食品和乳制品等保鲜食品在抵达目的地后将被收货人拒收。

2.冷链物流低价格竞争,违规操作,牺牲质量。物流公司经常使用常温车运送冷货、冷藏车不制冷、超载等恶性竞争手段,压低冷链运输市场价格。

3.监控困难,处罚不力。由于没有冷链监控的法律法规,处罚违规操作无法可依。

4.冷产品流通环节增加,范围扩大以肉品为例,原有的流通链中只有农户、肉菜市场、消费者三个环节。现在的流通链中,肉市场又联系着饲养场、屠宰厂、批发商、中间商和超市等一系列环节。

5.管理标准难于制定和实施。一方面,没有专门针对冷链管理的法规,这与行业特点有直接关系,如城乡、各地间的消费习惯存在差异,冷产品范围大等。另一方面,食品物流企业没有准入标准,食品物流环节缺乏监控体系。

记者:目前,有不少食品生产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等都希望筹划建立自己的冷链系统,在您看来,要建立一个专业的冷链物流系统,在设备、技术、管理等方面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

李万秋:相对于其他产品的物流,冷链物流具有投资大、运营成本高、技术含量高、监控困难等特点。在整个系统建设中,冷库建设和冷藏车的购置需要的投资比较大,是一般库房和干货车辆的3至5倍。同时,冷链所包含的制冷技术、保温技术、产品质量变化机理和温度控制及监测等技术是支撑冷链的技术基础。而监控困难也是一个特点。冷链管理不是单点的管理,也不能依靠某一点来进行控制,而必须从产品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进行控制。所以冷链的运作既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同时操作人员的素质也是保证冷链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

记者:物流中心的建设是物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冷链系统中,如何进行物流中心的规划设计?

李万秋:物流中心的建设的确很关键。物流中心的位置、规模、形式及设备的选择是一次性的决策,对建成后的运作成本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比如,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与市中心的距离每增加10公里,配送成本平均增加4%至7%。所以,从战略角度考虑物流规划是节约成本的关键。

冷链物流中心位置的选择和一般物流中心位置选择的原理是基本相同的,要考虑所服务的客户的需求、供应渠道的影响、城市发展因素、交通道路规划、政府投资鼓励政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一般的物流中心在规划网络过程中,要考虑物流的配送经济半径,要结合企业或行业的发展战略来规划一定区域内的物流网络分布密度。而冷链物流中心多数处于物流链的末端,在考虑位置选择的时候应该根据不同业态的特点有的放矢,精确地分析计算。由于冷链物流成本较高,物流规划中任何一项决定都会对之后的物流成本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从扩大配送规模效益出发,在设计商业连锁企业的物流中心时,可以将所有商品的物流网络统一考虑。这样可以达到增加配送量,同时为多温度配送、统一订货提供了运作的可能性。但当冷链物流的规模达到一定量,并且任何单一因素变动都会产生相对较高成本的情况时,对冷链物流中心进行独立建设和操作就是较好的选择。

同时,物流中心的规模也是建设物流中心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部分。因为建设规模过大,会增加投资成本,使企业面临亏损的危险;建设规模太小,不能满足运作和发展的需要,同样会给企业带来麻烦。冷链物流中心在规划中首先要考虑物流中心的功能。在库房内要有接货区、验货区、储存区、分拣区、备货区、出货区、回收货品区,还要有冷机房、电控制室、员工休息室、运作管理办公室、垃圾处理房等等。

此外,在进行冷链物流中心的设计规划时,要考虑平衡成本与服务,以及与物流战略定位相符。冷链流程的设计安排要尽可能简化,时间为先、集中运作。对于冷链物流中心的运作管理,必须兼顾作业安全与效率、温度控制与节能。

记者:现阶段,在冷链物流建设中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李万秋:改变目前冷链管理的现状,一是靠市场,二是靠企业,三是靠政府。市场是行业进步与变革的引导者和催化剂。只有依靠市场的力量,培育好市场,行业才能得到良性发展。任何违反市场规律的规定和做法将欲速而不达,并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中国现阶段的冷链物流市场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等是政策的制定和企业的运作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企业是承担冷链物流的实体,企业规范管理和自律行为是冷链物流市场管理水平提高的基本保障。同时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靠企业的投入,它是保证冷链物流高质量的载体。政府是行业法规的制定者和市场的监督者。在冷链物流市场启动初期,在不规范的市场苗头下,如何制定合理的规范,引导市场进入良性发展是政府应该考虑的。在现有条件下,抓大放小,缩短冷链环节。提倡认证体系,是建立冷链物流规范市场的合理做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加强连锁大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在食品物流企业实行认证管理,加大处罚力度,淘汰不规范的散乱运作模式。

记者:您如何看待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

李万秋:食品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完善、健全冷链物流管理体系。近年来中国人均消费粮食、禽肉、鱼品的数字变化表明,市场对冷链物流的需求强烈。

并且,冷产品表现出市场需求增加、供应链加长、市场范围扩大、质量要求提高、对物流服务的精益化要求提高等特点,也对冷链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记者:国外的冷链发展相对较早,您认为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第7篇:冷链物流基本环节范文

1.1物流模式传统、区域物流基础建设薄弱

目前苏州的农产品流通环节繁多,花费时间长。缺乏大型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多以各种小型规模分散于城市各地。

1.2冷链企业规模小、设施落后,缺乏有效的第三方物流

苏州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冷链第三方物流,大多数企业只是提供货物的简单位移,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企业之间各自为政,导致冷链物流行业小而散,无法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1.3没有统一的冷链物流专业化标准

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业标准。行业内对操作规范、安全卫生、运营流程等都没有明确规定,影响了冷链物流的健康发展。

1.4缺乏专业化的冷链物流人才

我国冷链物流起步晚,忽视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训。物流专业近期才在苏州高校逐步得到重视,但对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目前还是处于起步阶段。

2日本冷链物流现状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日本呈现劳动力逐年减少、高龄化的特征。为改变此现状,在日本政府的倡导下成立了日本全国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会),在农协会的协助下相继建立了多个农产品加工基地,为推动物流市场化、农业经济发展、减少政府社会管理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日本肉禽类冷链流通率已达到100%,蔬菜、水果类冷链流通率也达到了95%以上。

2.1日本农业冷链物流涵义及范围概述

冷链物流是指为保证产品品质,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都保持处于低温状态的专有设备实施的物流网络。日本农业冷链物流服务对象主要涵盖果蔬类、禽蛋类、水产类、肉类等生鲜农产品。以冷藏保鲜车和冷库作为基础设施,农产品从产地采摘至销售等各个环节始终处于商品所需要的温度环境下。

2.2日本冷链物流法律法规简介

日本冷链物流产业涉及多个部门,法律涉及面广,数量多。政府为保证冷链物流的食品质量与安全,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形成了完整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1921年颁布了《中央批发市场法》,实施农产品质量认证。1950年制定的《农林物质标准化及质量标志管理法》对农林产品与食品的全过程流通环节进行管控。2003年出台了《食品安全基本法》,规范了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90年代以后,颁布了一系列如《物流法》、《综合物流施政大纲》、《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物流效率化法》、《物流据点整体状态的规划设计》等法律法规和政策,全面指导物流行业的发展,对主要物流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支持。

2.3日本冷链物流技术

日本冷链物流以现代化的技术装备为支撑,保障冷链物流顺利实施。①冷链物流系统信息化:日本冷链物流企业广泛采用RFID智能监测技术、车载GPS、电子数据交换(EDI)、条形码追溯系统。②冷链物流设备自动化:冷藏仓库采用自动冷藏设备、高速搬运台车、移动货架、高速自动分类装置等冷链物流系统。③冷链物流系统标准化:日本冷链物流采用严格的专业认证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④农产品冷链物流专业体系认证:对农产品实行一系列全过程规范体系,识别农产品可能发生的环节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防止危害发生。如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GAP(良好农业规范)。

2.4日本冷链物流运营模式

在日本农协的指导下,主要农产品产地相继建立了很多农产品加工基地。由其直接参加或组织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销售主要渠道。通过建立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有效保障城市的生鲜农产品供给。

3日本冷链物流对苏州农业发展的启示

3.1日本冷链物流政策及法律法规借鉴

3.1.1推进产业标准化体系

通过日本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发挥行业协会、企业、政府管理部门以及高校科研单位的优势作用,推动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

3.1.2制定物流发展战略,推动冷链物流发展

日本政府颁布的一系列食品安全法、物流法等都对该地区冷链物流的蓬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扶持建设农产品公共信息平台,对农产品给予政策扶持,为冷链物流提供发展机遇。加强农产品质量卫生标准体系建立,助力冷链物流发展。对冷链物流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提升企业竞争力。

3.1.3物流人才培养

据统计,日本的物流管理者大多具有专业知识,学士学位占到90%以上。加强专业冷链物流人才建设,一方面推进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对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同时加快职业院校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将岗位培训纳入到高职院校教学中,以订单班的形式实现学生零对接就业。

3.2运营模式借鉴

3.2.1选择合理的地址

冷链物流中心应选择在农业基地附近,同时具备便利的交通,能及时有效将农产品采摘、屠宰后送至冷链物流中心并在经过加工处理后根据订单需求运送至各目的地。

3.2.2公共设施建设

冷链物流投资规模大、运营成本高、设备专用性强、市场需求不确定、投资回报期长。容易造成因投资金额高、设备专用性强以及不确定性而导致的机会成本及沉淀成本,增加冷链物流运营费用。借鉴日本政府在这方面的做法,全部或大部分资金由政府出面投资建设农产品流通基地,其基础设施大多属于国家公共财政资产,并对改善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的建设项目做出适当补贴。

3.3物流技术借鉴

3.3.1采集加工阶段:

学习先进的产地采集加工技术,适时采摘、正确预冷,延长农产品的保鲜期。

3.3.2冷藏储存阶段:

采用先进的自动化冷库技术有效延长保鲜期。

3.3.3运输配送阶段:

运输过程使用冷藏车或冷藏集装箱运输。运用先进的软件管理系统,计算出最为合理经济的路线,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运输成本。

3.3.4出库销售阶段:

采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监控农产品的实际状态,有效对农产品的温度实施实时监控。

4建立苏州农业冷链物流模型

4.1建立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苏州农产品生产基地多分布于周边市郊,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基地,整合资源,逐步建立起围绕生产基地的冷链物流中心。由政府联合苏州农业协会对苏州冷链物流中心的建设,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对物流中心进行规划,建立以中心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降低农户单独进入市场的风险和交易成本,保证城市生鲜农产品供应。

4.2发挥农业协会对产业的指导作用

引进具有先进技术的冷链物流公司,加强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合作;加强与冷链设备制造商的合作,使其由设备制造商转变为“冷链服务提供商”;购置相关设备提供给农民使用,在农协的统一指导下,取得规模化的价格优势。

4.3改进冷链物流技术

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对冷链产品的温度进行实时有效监控,建设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使客户信息资源共享,达到运输线路的优化整合。采用先进设备及管理,减少能耗及碳排放。

4.4制定符合实情的标准

冷链行业标准的制定需要一个过程,立即执行国际标准可能会对现有企业带来很大影响,如何兼顾目前还处于落后的企业,日本的做法值得我们参考。首先在照顾现有落后企业的情况下,将标准定为实际水平和国际应达水平的一半,同时提出每年需要提高的标准,力争在五年内达到国际标准。

4.5试行直销化模式

通过试行订单式农业,建立生产直采点,以网络订单的方式直接供货给超市、消费者,精简流通环节,控制物流成本。采取冷链宅配方式,定时定点将农产品直接送至消费者手中。

5总结与展望

第8篇:冷链物流基本环节范文

食品尤其是冷链食品的品质保障薄弱,消费趋势把握不稳、由于冷链食品消费的季节与周期性、产品传递渠道的长度等,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产业的纵向一体化与低成本竞争导致温食品链低水平重复建设。成本管理的需要:我国食品流通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在每年750亿元的食品流通损耗中,生鲜产品物流成本占其售价的七成以上,生鲜产品损耗主要是保存运输温度及时间控制不好引起的变质腐烂等。面对以上问题,运用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使冷链物流各个环节通过科学管理,实现系统效率最高,成本最低。采用冷藏保鲜供应链管理方式,才能保持成本的竞争优势。

一、理论基础

(一)供应链的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销售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拥护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二)冷链物流的概念

冷链物流(ColdChain)是指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最终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将易腐、生鲜食品始终保持在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最佳物流手段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种物流体系。

(三)T.T.T理论

美国ARSDEL等人以大量的实验资料为依据,阐述了冷冻食品质量与容许冷藏时间和冷藏温度之间存在的关系。人们称之为T.T.T.原理(timetemperaturetolerance)。

1.冻结食品质量与温度的关系:在整个流程过程中,由于温度的变化所引起的质量下降是积累性的是不可避免的。冻结食品的温度越低(在一定限度内)其质量下降越少,保质期也相应延长。在同样条件低的,保下加工的冻结食品当改变其温度时,其保质期就不同,温度高的保质期较短,温度低的保质期较长。

2.冻结食品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冻结食品质量的降低是逐渐的,是累积的,当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失去了商品的价值。因此时间就是冷链食品的生命。对于冷链物流考虑针对与产品相对的效率型供应链。

二、冷链食品低温高效型供应链的构建

(一)食品供应链物流模式:

(二)解决方案

1.真正低温的冷冻供应链:低温物流控制技术的使用:利用先进的低温物流控制技术如温度记录与跟踪、温度设备控制、商品验收、温度监控点控制运作SOP建立等,对于生产、运输、供应提供网络化支持。无缝化对接——真正低温运输的冷冻供应链:(1)冷链强调所有环节都在冷藏环境之下(0~4℃),而国内大多数食品运输是在常温或者是不完全冷链的情况下流动。要发展冷冻食品和生鲜食品流通业,通过标准化和跟踪技术建立食品“冷藏”供应链,确保供应链各个主体间无缝化对接,如光明牛奶运输的“门到门”思想,在冷藏车到冷库接运牛奶的时候,需先将车倒进十米的门廊中再进行接运,而这十米的门廊是温度控制在0~10℃范围内,从而保证了冷链的永不断链,保证了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的损耗。(2)冷链功能级数——检验冷链物流环节之间“无缝化对接”指标,是一个衡量系统各个环节之间功能差异程度以及系统总体功能整合程度的数量化概念。I:表示各个不同流通环节;U表示各个流通环节的个体经营目标;ΣUi:表示系统所有环节功能之和,用S表示这个功能级数。

S=ΣUi

当冷链功能级数S收敛,冷链系统目标协调一致,“无缝化”对接较好,系统目标容易实现。当冷链功能级数S发散,系统目标难以实现导致高成本和低水平服务。

2.高效型的冷冻供应链:(1)延迟战略。顾客对食品越来越显现个性化、方便化趋势,我们很难预测消费者千变万化的需求,等到顾客已经下定单以后再生产则延长了生产前置期,这与顾客对食品快速变化的偏好不相符。采用延迟战略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延迟战略即是通过设计食品和生产工艺,将产品的差异化工艺延迟到收到消费者的订单以后再生产。也就是把食品生产的通用工序和特色化工序进行分离。分离点之前的生产是可预测、大批量具有规模效益的生产,分离点之后的生产是依靠顾客的个性需求驱动对食品进行特色化,主要有特色化包装、分量大小分级、营养成分的添加、顾客的额外要求等。从时间角度考虑,我们尽量将分离推迟,即向供应链的下游移动,如最后的零售终端。

(2)冷链物流扁平化——避免供应链上的长鞭效应:“长鞭效应”是对需求信息在供应链中扭曲传递的一种形象的描述。其基本思想是:当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只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级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或者供应决策时,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产生逐级放大的现象。试着想象客户手中拿着一根鞭子,同时购买心理不停的改变,鞭子也不停的跟着摆动,鞭子越长摆动的越大。解决长鞭效应最好的方法是将这个鞭子缩得越短越好,这样引起的变化也会很小。图1呈现的是沙漏状的物流链特点,供应链越长,信息越容易失真,对于保存条件和时间要求如此苛刻的冷链食品,任何一个环节的信息失真,都会有不可挽回的损失,从优化供应链的角度,应该是冷链物流尽量的扁平化,建立供应链主体之间信息共享平台,采用拉式生产模式,缩短作业环节。

(3)运输半径。对于保质期很短的低温食品,运输半径的减少可以运输时间,这就要求生产厂房离销售终端越近越好,从而保证了食品的质量。通常超市在冷冻食品超过生产日期3天就会拒货,所以生产厂商必须保证在生产日期后2~3天到货。运输半径的减少可以使减低运输成本,同时在时间上保证食品的质量。

第9篇:冷链物流基本环节范文

问:请您介绍一下《意见》的出台背景。

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高品质生鲜农产品和食品的消费需求日趋旺盛,对食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这既对流通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冷链物流发展提供了机遇。

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有关部门和部分省市也陆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冷链物流实现较快发展。2015年,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等的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2%、34%和41%,冷藏运输率分别达到35%、57%和69%。据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2016年,我国冷库总容量已超过4000万吨,冷藏车和保温车保有量约11.5万辆,分别约为“十二五”初期的2.3倍和3.6倍。同时,专业化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开始兴起,并呈现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发展。冷链宅配、生鲜供应链、冷链资源交易平台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部分冷链物流企业开始向具有供应链管理特征的冷链综合服务商转变。冷链物流在促进农产品生产流通和农民增收、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我国冷链物流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冷链“不冷”、“断链”、交叉污染等现象仍比较突出,与此相关的食品安全隐患较多,难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意见》的出台将进一步加强对冷链物流行业的系统指导,推动解决行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促进行业健康规范发展,保障生鲜农产品和食品消费安全。

问:我国冷链物流行业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答:一是冷链物流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不健全。一些已制定实施的标准规范执行不到位,部分领域标准规范仍然缺失,冷链运输、仓储等环节标准规范尚未实现有效衔接。二是基础设施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近几年我国冷链基础设施发展较快,但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冷库为例,目前存储型冷库多、流通型冷库少,冷冻库多、冷藏库少,销地冷库多、产地冷库少。在部分冷库相对集中的地区,已出现过度竞争现象。三是信息化和技术装备水平有待提高。车辆定位、温度监控等信息化设备应用不足,在“最后一公里”环节,以“冰袋+塑料泡沫箱”为代表的传统手段仍占据主流。仓储、运输、订单等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尚未大范围普及,企业缺少覆盖冷链物流全链条的信息化监控手段,存在大量“断链”隐患。四是缺乏第三方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引领。第三方冷链物流尚处在发展初期,行业集中度较低,企业运营成本高,服务网络不健全,缺乏资金技术实力雄厚、创新带动力强的领军企业。五是新技术新模式尚未实现商业化普及。包括共同配送在内的一些先进组织形式和新型冷链物流技术仍处在探索推广阶段。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缺少必要的产后预冷处理,损耗率较高。六是行业有效监管不足。尚未形成覆盖全链条的冷链物流监管体系,无法实现对生鲜农产品和食品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各环节,以及温度控制、制冷和温控记录设备使用等情况的全方位有效监管。冷链物流行业信用体系仍不完善,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问:针对上述问题,《意见》明确了哪些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答:《意见》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衔接顺畅的冷链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全程温控、标准健全、绿色安全、应用广泛”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综合服务能力强的冷链物流企业,冷链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生鲜农产品和易腐食品冷链流通率、冷藏运输率显著提高,腐损率明显降低,食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针对冷链物流行业存在的问题,《意见》提出8方面具体意见:一是健全冷链物流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系统梳理和修订完善现行冷链物流各类标准,率先制定一批强制性标准。大力发展团体标准,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二是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加强统筹规划,逐步构建覆盖全国主要产地和消费地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鼓励企业建设完善停靠接卸冷链设施。三是鼓励冷链物流企业经营创新。支持冷链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冷链物流平台企业的资源整合优势,为小微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创业创新创造良好条件。积极支持中欧班列开展国际冷链运输业务。四是提升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加强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大力发展“互联网+”冷链物流,提高冷链基础设施等资源综合利用率。推动构建全国性、区域性冷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和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五是加快冷链物流技术装备创新和应用。加强核心技术工艺、装备等的自主研发。加速淘汰不规范、高能耗的冷库和冷藏运输车辆,取缔非法改装的冷藏运输车辆。鼓励第三方C构对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开展认证。推动冷链物流设施和技术装备标准化。六是加大行业监管力度。将源头至终端的冷链物流全链条纳入监管范围。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第三方征信机构和信息平台的作用,完善冷链物流企业服务评价和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冷链物流企业信用记录,加强信息共享和记录应用。七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简化冷链物流企业设立和开展业务的行政审批事项办理程序,加快建设开放统一的全国性冷链物流市场。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八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拓宽冷链物流企业投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大投融资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分级做好物流基础设施的布局规划。完善和优化城市配送冷藏运输车辆的通行和停靠管理措施。继续执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此外,《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冷链物流行业的指导、管理和服务,把推动冷链物流行业发展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消费、惠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