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司马光课堂笔记范文

司马光课堂笔记精选(九篇)

司马光课堂笔记

第1篇:司马光课堂笔记范文

“胸有成竹” 镇上通知我上一堂语文公开课,课题是《司马迁发愤写》,起初我并没怎么放在心上,因为去年上过该课。于是便把老教案翻出来稍作修改,仍决定抓住“发愤”一词来串联教学。我自认为抓住这一词便抓住了题眼,可以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围绕“发愤”一词可以引发学生质疑,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然后层层剥笋,从“母亲河的熏陶”“古代英雄故事的感染”“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司马迁的人生追求”四方面,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通过紧扣“发愤”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感悟,加强双基训练,升华学生情感。修改完教案后便信心满满地进行了试教,果如预设,在授课过程中围绕“发愤”一词,“引发质疑”―“合作解疑”―“品读感悟”,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教后评课时老师们认为这一堂课紧扣“发愤”一词,层层推进,教者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是一堂成功的高效课。老师们的评价更是增强了我的自信心。

“节外生枝” 到了上公开课的那一天,我自信地走上讲台,在齐读课题后让学生分组学习,提一个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分组讨论交流下来只有一个问题:“司马迁”在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心中一片慌乱,这个问题我没有预设到,况且书上也没有具体描写、叙述司马迁在写《史记》过程中具体遇到什么困难。怎么办?是强行把学生拉回到我原先的预设中,还是尊重学生,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我镇定一下微笑着说:“同学们,你们真会提问题,让我们带着问题去再读读书,从中找出答案。”在学生再次读课文的间隙,我迅速作出决定,尊重学生的选择,放弃原先预设。

“顺势而引” 面对学生的提问,我决定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从学生的问题入手,解决学生的困惑。可怎么解决?在学生读课文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课文中的插图是很好的利用资源。

【实录】

师:你还能从其他地方看出“司马迁”在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吗?

生1:我从图中看出,条件很简陋:只有一桌、一灯,而且人还是坐在草上。

生2:我从他的衣服来看,也许现在是深秋了,他穿着还是那样单薄,肯定很冷。

师:你发挥了你的想象,想象司马迁在狱中度过深秋的日子!还有谁?(小手如林)

生1:春天来了,百花齐放。本是赏花、饮酒的大好时光,他却孤零零一人在冰冷的狱中,奋笔疾书。

师:“奋笔疾书”一词用得好。

生2:夏天到了,蚊虫叮咬,又没水洗澡,可司马迁却不改初衷。

生3:冬天到了,他没什么取暖,冷得直打哆嗦,仍专心写作。

师:也许在写作过程中司马迁经历了更多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但他面对困难,退却了吗?

生:没有退却。

师:你怎么知道?

生:从图上看,司马迁席草而坐,神态专注,他忘了一切。

师:他真的忘了一切吗?

生1:他不会忘记父亲的嘱托!

生2:他忘不了身受宫刑的耻辱!

生3:他忘不了他的追求!

师:同学们,你们说得真好,生活的简陋,身体的疼痛,心灵的创伤,并没有挡住他写作的脚步,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这就叫――

第2篇:司马光课堂笔记范文

关键词: 语文课堂 “静” “心静” “静境”

“夜静春山空”是王维《鸟鸣涧》中的诗句,诗人把我们带进了一个远离喧嚣、幽静洁净的世界。《鸟鸣涧》启示我们,王维心中有一座空山,一轮明月。这是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所朝思暮想的精神家园,也是语文课堂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留意现今的各种研究课、示范课、研究课,以及各级优质课竞赛,不难发现,不少老师为了让自己的课“出彩”,为了让自己的课赏心悦目,片面追求多样化的活动。不少课堂正在步入片面求“动”的误区:只要运用多媒体,则求图文并举、声像并茂、动感十足;如果诵读,就一定要书声琅琅、震撼人心;讨论探究,则求“一石激起千层浪”、“热烈动感”;交流合作,则求热烈活跃、高潮迭起。显然,这些语文课正在忽视潜心静读,冷落凝神静思,似乎唯“动”是好。记得著名特级教师史绍典先生曾经说:“现在,我很少在优质课竞赛中看到‘默读’的场面。应该说,全班学生那样一种沉浸于作品中的静悄悄的‘默读’场面同样是撼人心魄的,也是最利于学生体验的。这样一种真正让学生进入文本、理解文本、沉浸于文本的读书样式正在阅读教学中走向衰落,甚至走向消亡,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这无疑是颇有见地的深沉呼唤。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重视课堂上学生的参与,使得课堂热闹了,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讨论积极,发言踊跃。但我们稍微冷静反思一下就会发现,在这热闹背后的问题: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情况都存在一定的疑惑。因此我觉得语文课堂需要“冷静”一下,教师要静下心来静心地做好课前准备,保持一颗冷静的等待之心,即要培养学生平心静气地默读、安静用心地倾听、冷静凝神地思考的习惯,使语文课堂真正地和谐起来。

一、教师首先要有“人闲桂花落”的“心境”

1.静心地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在课前静心预设课堂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到学生特点、教材特点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等,充分预设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设计立体的、多层次的教学过程,课上就能抓住学生的问题或者精彩生成进行有效引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课堂富有生机。

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我在学生品味诗歌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从诗中找出一个最能概括诗人心情的词。从哪些地方还能体会到作者的这种心情?学生很容易地找出“喜欲狂”这一词语,并通过“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等诗句加以印证。这一提问是为后面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打基础。紧接着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如此高兴,以至于失了常态呢?绝大部分学生都只能理解到“久别故乡的杜甫,终于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返回故乡,所以如此高兴”这一层面。当然,也可能个别学生有其他的理解。不论怎么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不能否定,而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看看在逃难的路上,杜甫的喜怒哀乐和所思所想:①蒙蒙的细雨,让杜甫的行程倍加艰难,他却因为春雨滋润了农民的庄稼不怒反喜,我们一起来读读杜甫之“喜”。(准备课件《春夜喜雨》,领生齐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②自己都朝不保夕,却还在为国家之衰败而哀,我们再来看看杜甫之“哀”。(课件《哀江头(节选)》,领生齐读:“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③风卷茅屋,他不叹自己的悲惨遭遇,却想着天下的贫民居无定所,这就是杜甫之“忧”。(课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领生齐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教师如果没有在课前静心准备,没有设计这些环节,学生就无法更深刻地理解杜甫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理解杜甫“喜欲狂”的深层原因。如果没有考虑到教学过程的细节,那么怎么会有课堂上“生动”呢?

2.教师需有一颗冷静的等待之心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注意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为学生创设“静思”情境,不要急于“赶场”。例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师:司马迁受到了酷刑,为什么还能坚持把《史记》写下去?

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并作批注。

(学生读书批注,师巡视指导,约11分钟,之后,师生交流。)

师:想想看,还有什么原因使司马迁活了下来?

生: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师: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为了《史记》,司马迁忍辱含垢,活了下来。司马迁不停地写作,写了整整13年,才完成了《史记》。司马迁写完《史记》,心血耗尽,与世长辞,你觉得司马迁的死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

生:重于泰山,因为他完成了一部前无古人的巨著――《史记》。

生:重于泰山,因为他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司马迁死而无憾。

师:司马迁完成的是一部怎样的《史记》呢?谁来读读最后一段。

(生读最后一段。)

师:《史记》是一部辉煌巨著,洋洋52万字。(展示两卷本的《史记》)。52万字的《史记》是沉甸甸的,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生:因为司马迁接受宫刑,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完全是为《史记》而活着。

生:司马迁把《史记》看成了自己的生命,《史记》里凝聚着司马迁的生命。

师:后人对司马迁的死记载了了,实际上,写完《史记》,生命对于司马迁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了。他活着就是为了写《史记》。再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鲁迅先生这样评价司马迁的《史记》,一起读:(大屏幕出示)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鲁迅

……

师:司马迁以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史记》的诞生,他的著作竖立起了一块历史的丰碑,司马迁因《史记》而流芳百世!

在这11分钟内,看似课堂沉闷,但细观学生,他们或举笔圈点,或与同桌讨论,或摇头叹息,或紧握拳头作愤然状。这正是静下心来“潜心会文本,披文入情”的合理时机,这正是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这过程中,学生不是把自己放在了文本的对立面,不是一个冷静的阅读者,而是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虽然学生体悟得还不深,但学生对文本有了自己的感受。因此,学生才能够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自己的情感。

崔峦老师曾指出:“语文教学应静下心来潜心会文本,不要把语文都讲肿了。学生自读自悟,静下心来读书、思考,是必不可少的。”欲速则不达,宁静可致远,语文教学要创造一个给学生静静思索、品味的时空,让课堂张驰有度,动静相宜。

二、给学生一个“时鸣春涧中”中的“静境”

1.平心静气地默读

默读能最有效地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体现终身化学习的需要。默读能促进学生静心思考,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摄取信息量。默读最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更能关注学生阅读的个体差异。默读的一般要求是不指读,不出声,一边读,一边思考。因为默读不出声,省去了发音的动作,所以速度快,不互相影响,既保证环境的安静,又有利于集中思考问题,不轻易疲劳。教学实践证实,默读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平时看书读报,人们往往采用默读的方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面,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十分重要。

默读,要讲究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默读训练的基本方法有:①动眼不动嘴。凡是动嘴的默读不是真默读,而是“默朗读”,那是很难提高默读速度和默读质量的。②边读边想。学会在默读中思考,在默读中分析综合、质疑问难、欣赏评价,是训练有效默读的基本方法。③边读边记。“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提倡默读时动笔圈圈、点点、画画、写写,提高思考的质量。④训练“一目十行”地阅读。默读既要会精读,又要会速读;既要“咬文嚼字”,又要“一目十行”。信息时代对速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也要有一定的速读,“一目十行”的功用已越来越显著。方法的掌握靠反复训练,训练得多了,就可以养成终身受用的习惯。

因此我觉得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静心默读,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2.安静用心地倾听

由于年龄的关系,学生普遍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听别人说,且喜欢打断别人的发言。在语文课堂上,首先要明确倾听要求。在培养小学生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过程中,我首先要求学生做到在听别人说话时两眼一定要看着对方,在听的同时动脑思考,“眼睛――看,耳朵――听,动脑筋――想”,这样做可以提醒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倾听方面来。对那些不能认真听别的同学发言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批评,提醒学生注意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老师可以进行课堂巡视,用目光或适当的动作提醒那些开小差的孩子注意认真倾听。

(1)注意倾听技巧的传授。为了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我注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倾听能力培养的小技巧,比较有效的做法是经常要求学生重复刚才老师或同学说的话的内容,然后进行评议。例如:“请一名同学说一说刚才××同学说的是什么,你认为正确吗?”“刚才老师说的是什么?请你再说一遍好吗?”让学生复述别人发言内容,就是在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在习题的反馈矫正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发言,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一起判断是否正确,这样在训练每个学生都注意倾听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的积极性。在进行小组讨论活动时,我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大家讨论发言后,请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来做代表,说说你们小组同学是怎样想的,并且要求每次推出不同的代表。这样就会促使学生主动专心地参与到讨论活动中来,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并有意识地将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然后表达出来。

(2)注意倾听评价。在每次听完了同学的发言后,我注意对发言内容及时进行评价,既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又及时对错误进行矫正。也可以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发言,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并进行判断。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如果你认为这个同学的发言说得非常不错,请你把掌声送给他。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或者认为他的发言不完整,请你举手,可以作补充发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及时表扬和夸奖听得认真的同学,让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倾听方面来。

只有静心倾听,才会将自己的看法、体会和别人的进行比较,才能将自己的阅读体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分享,思维才能真正地“动”起来,语文素养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3.冷静凝神地思考

在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马上议论纷纷,似乎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而若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静悄悄的,就是失败的。独立思考表现为凝神静思的学习行为,是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必备条件,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学生获取知识、寻求自我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精心思考能力的培养。

(1)将问题择优筛选。教师若循着课文情节的发展或作者叙述的顺序一路问到底,当然不妥当,因为这样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要优化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既乐思,又深思。例如,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文时,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我组织学生讨论后,筛选出了两个关键的问题:1.我们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霍金是一个物理天才呢?我们从哪些语句中可以具体感受到霍金是生活的强者呢?2.面对轮椅上的霍金,假如同学们都是一名记者,给你一次采访的机会,你想向轮椅上的霍金问些什么呢?设计这样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便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给学生留足“空白”。有难度的问题提出后,不宜急于让学生讨论或解答。教师应留出一定的时间,为学生营造静思默想的氛围,让其有充足的时间理解语言文字,组织内在语言,这就是教学过程中的“空白”,或叫“静场”。有些老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多用讨论而不用“静场”,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他们可能认为讨论显得课堂气氛热烈,效果好;而“静场”易让人觉得课堂冷清拖沓,教法不当,教学不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的时刻。”“空白”处正是学生思维拓展、想象驰骋的天地,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定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生出许多奇思妙想。一堂课中,既有冷静深刻的思考,又有热烈愉快的讨论,一张一弛,一静一动,相辅相成,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当教师把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抛给学生的同时,也应给学生一定静心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发展思维。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因此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也一定让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一下子课堂活跃了,学生踊跃参加。但当交流时,我们又会发现,发表自己见解的还是那几个老面孔。这样的合作有意义吗?其实我们在合作之前应该给学生一个静心思考的过程,让学生都能想一想,再进行合作讨论,取长补短。合作之后也应让学生静心思考一下,通过讨论,我有了哪些收获。这样可以让合作的效果更好,让学生的思维和语文能力在合作中真正得到发展。

我们期待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美好意境能在语文课堂上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第3篇:司马光课堂笔记范文

说起我们的老班嘛,在全校可所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你瞧,方方正正的坚毅的脸,浓浓的眉毛,黑黑的眼睛,有点大的鼻子上耀武扬威地架着一副黑框眼镜。嘿,别以为老班是个近视,眼睛就不好使,告诉你,谁上课有什么小动作,他一眼就瞄准了,而且,那漆黑的瞳仿佛有一种“杀气”。严肃起来的时候,那杀气可是铺天盖地弥漫过来,不过,你可不把老班想象成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他呀,整天都乐呵呵的,他让我们的数学课焕发了活力。

老班上课有三个程序:NO1先别翻书,看他在黑板上”表演“,你只需把思维跟着他转,不一会儿你就能听出点名堂来,当然你也得记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NO2这回该打开书啦!老班会找几个例子让同学们”实战“,总不能光”纸上谈兵“吧!同学马上开始演算,不一会儿,大多数同学都做完了,剩下的同学都不会,这下老班又接着在黑板上教大家演算。NO3把课本上了弄懂了以后,老班就带着我们到更广阔的”战场“——练习册上”打仗‘了。老班呢?他作为我军的“司令官“自然在旁观战,当有的”士兵“的”武器“——演算方法不好用时,“司令官”可是随传随到,马上改良“武器”这样“士兵”们又可以“上阵杀敌”了。

当然,“司令官”有时候也会大发雷霆,那是因为有些“士兵”偷懒,不“打仗”,还有的“士兵”不守“军规”,但是只要你不违反纪律,老班是不会乱“杀人”的。

第4篇:司马光课堂笔记范文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指结合电磁感应、互联网和计算机于一体的电子教学系统,是对教学设备的进一步改善,成为教学方法中的有益补充,为教师教学方法的完善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还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出现了诸如电子白板形式化,未能充分发挥白板教学功能等问题,影响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功能发挥,因此研究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意义重大。本文就此深入探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旨在提高教师运用交互式白板进行教学的水平。

一、创设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交互式白板教学能够为课堂的教学提供丰富的、直观的画面,异彩纷呈的影像资源和图形面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师形成有效的互动,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成效。例如,教师在教授《雪孩子》一文中,在导入教学环节,通过交互式白板链接网络资源的特点,将一部关于“雪孩子”的动画片生动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影像和声音的磁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以及动感的画面中自主引发对文章的思考,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并由此发出疑问:“雪孩子最后究竟去了哪里了?假如我们重新再堆一个雪人,它是不是又回来了呢?”有效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巧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辅助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增加学生的识字量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每篇文章必教的内容,那么教师在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中是如何实现高效的教学呢?部分教师选择运用探照灯和汉字笔画功能来实现辅助识字教学,运用探照灯可以突出汉字的笔画,能够突出汉字结构的重点,便于学生掌握,运用笔画的功能能够呈现汉字的书写顺序,有利于学生汉字书写习惯的养成。例如,教师在教授《乌鸦喝水》中汉字:口渴、到处、办法、旁边、喝等。教师预先将这些词语在白板上做好并保存,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汉字部分时,就用探照灯照射汉字部分,学习认识哪一个汉字教师就用借助探照灯的功能集中到哪一个汉字上,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需要学习的汉字,使得各个汉字之间的学习不受干扰。而对于其中汉字“渴”字笔画的讲授,则运用笔画的功能将汉字书写的顺序一笔一笔呈现出来,教授学生正确的书写顺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以交互式电子白板构建互动平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理念影响下,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反馈成为教师改变教学策略的依据,很多教师开始使用交互式白板教学时,过度依赖网络资源,偏离教学主体,未能将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学生的学习有机结合,导致教学成效不高,因此,明确交互式白板教学的辅助地位,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例如,教师在教授《司马光》一文中,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批注功能就相当于传统教学中用粉笔做批注,通过批注构建起师生之间的交互平台,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最终实现教材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有机融合,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司马光”一文中的司马光是如何拯救同伴的,教师可以预先在电子白板上进行标注,并让学生进行勾画,例如,找出文中的关键字:“没有慌、搬起、使劲砸”等进行勾画,并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学生的勾画和分析教师就能掌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释放。

四、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反馈训练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第5篇:司马光课堂笔记范文

关键词:童心;童言;童行;优质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308-02

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孩子学会学习,必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要让学生养成好习惯,前提是学生喜爱、信任老师。这就要求老师要善于接近、体贴和关心学生,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谁爱学生,学生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学生。”爱是无声的语言,是老师沟通学生思想和感情最有效的手段。爱,是我们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有了爱的基础,教育方法才有用武之地,才能真正让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有效组织,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和前提。笔者长期担任低年级语文老师,深切体会到低年级孩子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等心理特点。因而,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中,除了必需的耐心、爱心,还得抓住儿童心理的特点,有针对性、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

一、寓教于乐,让沉闷的课堂“动”起来

小学生刚开始学校生活,如果教学方式沉闷枯燥,学生将很难控制爱玩的天性,注意力难以集中。如果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灵活多变,引入小游戏的教学方法是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可用于复习、巩固拼音字母、音节、生字、词语等的“开火车”小游戏。游戏前期准备简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全体学生兴奋起来,最好根据每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小活动,能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除此之外,情景表演、猜谜活动等环节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一次有关体育运动的词串教学中,笔者引导孩子通过说、演等方式了解了各种体育运动。朗读词串后,笔者带领学生开展了“你来比划我来猜”的游戏。孩子做着各项运动的动作,猜着运动名称,笑声中,每个孩子都了解了书上出现的运动。

另一次课堂教学中,笔者选择了《小小的船》这首儿歌,伴随着音乐导入新课,学生们听着教师抑扬顿挫的言语,也仿佛用自己的翅膀飞上了蓝天,坐在了月亮船上,被美妙的想象所牵引……无论他们“看到”的是微笑的太空人,或是眨眼睛的小星星,或是无边的大草原……都是他们自己独特的想法,包含了他们的希望和企盼。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有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此时,他们读起课文来也带入了更多的情感,形成各自不同的特性。

低年级学生爱玩爱闹,自我约束能力差,情绪起伏大,往往一点小事就能让他们喧哗半天。低年级老师就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可运用一些事先约定好或临时创造的口令组织教学,调整课堂纪律。如自编儿歌“上课铃声响,安静等待老师进课堂。”(教育学生不要大声喧哗);“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耳朵耳朵看哪里?耳朵耳朵在听讲。”“点一点,摇一摇,拍一拍,扭一扭,笑一笑,哈哈哈,坐坐好。”(课程进行一半时可以活动一下)。实践中,小朋友对“笑一笑,哈哈哈”特别感兴趣,当说“坐会好”时,都坐得很好了。师生一唱一和对儿歌,简单而富有节奏感,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更没有走神的机会。

低年级课堂不像高年级课堂那么有序易管理,学生们不容易安静下来,更难以做到一长串要求或“指令”。因而,老师要求学生做的每一件事,都要用足够的耐心、细心,一步步讲解清楚,让孩子知道你要他们做什么,怎么做,先怎样再怎样,哪怕是放几个学具,放哪儿,怎么放,都要让他们清楚明白,可以说,每一个细节,都是抓好纪律的关键,对将来的教学非常有利。

二、瑰丽想象,给文字插上五彩翅膀

学习语言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文章的常识性与正确性,更重要的是“关注儿童的想象世界”,很多时候,需要让孩子用想象代替真实。因为,孩子是用形象、色彩、声音而非文字来思维的,低年级孩子尤以形象思维见长。文字对他们来说还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文字所描绘的情景,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以想象为匙,去打开一幅幅美妙、神奇的画面,从而回到画面中流荡的情感。

例如讲《秋天》这篇富有童趣的儿歌时,教师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小组合作、美丽的图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内化、适度的延伸中学生字、学语言、学诗歌,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首先,通过拟人化的导语使学生产生了对四季探究的好奇心,同时利用多媒体中美丽的四季图让学生感知自然之美,接着贴出草芽、荷叶、谷穗和雪人这4位课文角色拟人图让学生认识,从而引出《秋天》课题。这样就把文中的角色从文字中“跳”了出来,生动直观,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进一步,让学生以个人读、互相读、小组读和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读生字,既使学生读准了字音,又使老师检查到学生掌握的程度。针对低年级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的特点,为了帮助学生巩固记忆,还安排了“读字卡”、“找朋友”和“赛车游戏”等游戏,让学生和生字一次次见面,使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巩固了知识点。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持久性不长的特点,在教学内容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老师带着学生做1分钟有趣的轻松操。放松学生的心情,为接下来的学习环节打下基础。既注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童言童语,把话说到学生心里去

知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的老师需要“儿童化”,即先把自己变成一个孩子,让自己的教学语言与小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相当,使他们喜欢听,能听懂。小学语文课堂语言离开了儿童化,就谈不上准确、鲜明、生动。

低年级学生不同于成年人,成年人只需要讲明规则就有自主自发完成工作的能力,学生不易理解复杂的指令,做事又全凭兴趣,遇到困难很容易放弃,更需要在老师“哄”、“骗”下学习。老师更需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心态,“蹲下”与孩子们说话,学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当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他们中的一分子,才会真正把老师的话听进心里。比如做连线题,如果老师说让我们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学生一听肯定会感兴趣。如果哪个学生找错了或还没有找到朋友,老师说:“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帮他?”学生听了觉得很亲切,也很喜欢听这种语气。

自然、随便、不拘形式、形象化等,是儿童语言的特点。研究、学习及运用这些特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课堂教学语言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小学生已有的语言水平之上,而要根据小学生的不同年龄和特点,有意识地随着年级的递升,逐渐丰富和提高。换句话说,就是要从小学生的语言实际出发,以发展的眼光慎重地选择课堂教学语言。

四、温暖鼓励,安上自信的风帆

有位哲人说过:一个人的失败,其实质是自信心的丧失。自信是一个人成才素质中的重要因素,更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集中体现,在21世纪的今天,自信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孩子也不例外。每个学生,即使是低年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在表扬的激励作用下,往往会有更好的表现。

教学《司马光》一课,在总结课文时,笔者提出:“司马光才几岁,为什么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救小伙伴?”学生争着回答,有的说,他很聪明;有的说,他平时爱学习,懂得很多知识;还有的说,他动脑筋,会思考问题。教师听了高兴地说:“你们也很爱动脑筋呀,能想出这么好的答案。”学生听了心里甜滋滋的。学习完课文,在指导学生识记生字时,笔者又因势利导说:“你们能像司马光那样开动脑筋想出好办法来记住这些生字吗?”同学们都表现得很积极。学到“跟”字时,有的学生说:“‘跟’是由‘■’和‘艮’两部分组成的。”笔者接着问:“谁有更好的办法?”又有学生说:“可以用换偏旁的方法记住‘跟’字,‘根’去掉‘木’换成‘■’就是‘跟’。”课堂氛围非常热烈。老师用这种激励性语言,唤起每位学生的自信心,使其产生“他行,我也行”的竞争意识,产生创新思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低年级学生不爱遵守纪律,同时又有爱模仿的特点,因而,可以通过树立“标兵”推动全班氛围。当某位同学守纪律,或是回答问题积极、完整,老师都要对他们的表现用“你真棒”、“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你说得真好”等正面语言,或是用“掌声”、“小红花”等方法及时予以肯定。为了带动其他同学,老师还可以适时说:“还有谁能像他那样说?”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以此带动学生进步。即使学生答错了,老师也要包容,相信他下次一定能行,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希望和鼓励,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更加坚定学习的自信和勇气。

五、读万卷书,建立大语文观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能有效促进、提升学生学习生字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通常是由老师领读,学生跟读,这不利学生自主学习,也不利于知识的巩固――自己学到的知识,远比老师教授的知识印象深刻。因而,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从老师领读转为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老师对读错的部分及时予以指导。具体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如采用同桌之间、组与组之间、男生与女生之间进行比赛朗读。

对于刚入校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词汇较少,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学生的组词、说话、写话练习。在学生学会生字的基础上,让他们用生字练习组词,鼓励学生用一个字组多个词,同时,挑选出自己喜欢的词语练习说一句话,并写下来。这样做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基础。

第6篇:司马光课堂笔记范文

1.必须精讲重点,深入浅出。在一节课里,要讲的内容很多,想把一切问题都讲深讲透是不可能的。教学中,通过仔细认真地备课,力求把教材吃透;在处理教材和讲解课文时分清主次,去繁求简,抓住重点,精讲多练。这样做无疑是科学的、合理的。多年的实践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讲解时要紧紧围绕教材,以《纲》为纲、以本为本,通过深入浅出地讲解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知识,进而发展其智力和能力。例如,讲中国近代史时,“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概念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对此我结合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政治经济史实的变化自然引出。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领土、司法、关税开始遭到破坏,一个国家的部分丧失了,这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要从经济上看。鸦片战争前,在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同时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起来,既存在封建经济,又有资本主义经济渗入。这就是“半封建”。这样讲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这种把教材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的做法,就会把学生的历史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直达历史知识概念的内涵。学生对历史概念能够准确理解,理性思辩能力也切实得到提高。

2.必须结合实际,方法灵活。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把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被动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授课多以“填鸭式”、“满堂灌”的形式出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早在1941年,同志就在《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中指出:“在教学方法中,应坚决采取启发的、研究的、经验的方式,以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的自动性和创造性,而坚决废止注入的、强迫的、空洞的方式”。笔者经过自身的学习和实践,深刻认识到――启发应当作为一种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它可以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中,同时任何一种教学的具体方法中也可以贯穿这一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实际、教师自己教学特点的实际出发,把启发的原理渗透其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好方法。几年来,我始终坚持进行教学改革,先后尝试过三段式教学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教学法、目标反馈教学法、历史问题教学法、谈话教学法、辩论教学法、读书指导教学法等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能力。通过不懈努力,学生们对历史课的兴趣日益浓厚,他们常常期待着下一节历史课,猜想着老师是不是又会采取新的教学方法。

3.必须幽默风趣,引人入胜。有句名言:“缺乏幽默是悲哀的。”课堂上,结合有关知识巧妙地融幽默于教学中,含而不露地引发学生的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知识的领悟,能够获得非比寻常的功效。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张冠李戴,常常会闹出笑话。记得有这么一次,让学生简介《资治通鉴》的作者,一位学生爽快地说道:“作者司马迁,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话音未落,笑声四起,弄得这名学生莫名其妙。这时我平静地说:“虽是一字之差,却让司马迁多活了一千多年,但这能全是我们同学们的错吗?谁让司马迁与司马光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别,谁让他们又都是史学家、文学家,谁让《史记》与《资治通鉴》又都是史学名著兼文学名著呢?太像了,太像了,以致于我们看不出他二人还有什么区别?”幽默风趣的话语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重要的是把学生混淆的知识作出了区别,可谓一箭双雕。正如法国一位著名演讲家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

第7篇:司马光课堂笔记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主体地位; 创造性; 活动法; 非智力因素【Abstract】" Compendium " point out the teacher is the student learning activity " leader, organizer ", "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 requirement student has "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cooperation awareness and broaden their horizons ". These requests, to the vast number of teachers have hitherto unknown challenge. Teaching is the teacher to teach students of bilateral activities. Students are the main activities, is the host of study; the teacher is the organizer, leader. Subjectivity education is the core of quality education thought, teaching, to develop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main body, make the student under teacher's guidance, active, cheerful, creative learning. Teaching guarantee the subject status of the students is active classroom,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basic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powerful guarantee for steer.

【Keywords】Chinese teaching; subject status; creativity; activity; non intellectual factors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162-02

《纲要》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阔视野”。这些要求的提出,给广大教师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学中,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1设计创造性问题,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强劲地推动着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教育要改革,教学要创新。问题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创造性问题可以优化教学结构,启发思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创造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活课堂。

一年级有篇课文《司马光》,许许多多的教师在结束新课时,向学生提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司马光聪明吗?”学生齐答:“聪明。司马光救了掉进水缸里的小胖。”这种提问,深度不够,在某种程度上它束缚学生手脚,阻滞学生思维。经过三思,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这样试着提问:“1、司马光救了掉进大水缸里的小胖,人们都夸他是个聪明的孩子。他救人的方法高在哪里呢?2、如果你在现场,打算怎样救小胖?”听了这两个问题,没有学生立即回答。有的皱眉思考,有的重读课文,有的开始前后左右讨论商量。过了四五分钟,学生中有人举手分析说:“司马光果然聪明过人。他砸破缸,让水离开人。”接着又有学生举手说:“如果我在场,找根棍子让小胖抓住,把小胖直接拉上来,让人离开水。”可见,面对创造性问题,学生还是动了一番脑筋。从古诗“滟滟随波千万里”我们可以悟出这个道理:教师的提问是一种艺术,它反映教师的水平,决定学生的思维程度。教师若不是浩浩长江,学生滟滟之波又岂能千万里呢?

《狐狸和乌鸦》我教过好几次,不同的提问,截然不同的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天壤之别。课文临近尾声,我在小结环节第一次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应该向狐狸学习还是向乌鸦学习呀?”只记得,我问题没说完,全班五十个学生高声齐答:“狐狸骗人,向乌鸦学习。”课后,我反思:学生们的这个回答不正常啊!莫不是我设计的问题牵滞了学生的思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五十个学生眼里应该有五十只乌鸦五十只狐狸呀!再教《狐狸和乌鸦》时,同样是在结束环节,我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问题,原以为结束新课,却掀起了一阵波澜。我说:“狐狸有何优点?有何缺点?乌鸦有何优点?有何缺点?你愿做文中的狐狸还是乌鸦?”没想到课堂“乱”起来,像锅里的水烧开了一样,一下子沸腾起来。学生思考着、议论着,还有几个离开座位争执起来。不知不觉中竟分成了三派,好不热闹。第一派47人:向狐狸学习。理由是:狐狸虽然花言巧语,采取骗术,但是狐狸吃到了肉,获得了成功;乌鸦没有自知之明,爱听奉承话,到嘴的肉弄丢,失败告终,太无用。第二派2人:既不向狐狸学习也不向乌鸦学习。理由是:他俩想做个十全十美的人;第三派1人:向乌鸦学习。理由是乌鸦老实,狐狸狡猾。一个创造性提问,不但能引发学生头脑风暴,而且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发挥,学生主人公地位得到保障。

2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方法,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凡是合学生胃口,适合学生个体的,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牢固掌握知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为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教师不要把自己认为理想的方式方法强加给学生,要在学习的方式方法上给学生松绑,给学生自主选择的自由,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方式方法学习。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迎合了学生的兴趣,往往能在最佳状态下激发学习的热情,学生会主动地、愉快探求新知。

“天下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教学中,我们最易犯一项错,就是把一个班的学生看成是一个学生。“人各有心,心各有志”。其实,每个人的思想和习惯是不一样的,存在个体差异。“滥竽充数”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大约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齐国。故事里有两个皇帝,虽说是父子关系,听竽的习惯却不一样。齐宣王喜欢听大合奏,让大家一齐吹竽;齐闵王喜欢听独奏,让演奏的人一个一个地吹。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与众不同的心理特征。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所学校,找不到两个一模一样的学生。具体到语文教学中的“读”来说吧:有的学生喜欢朗读,有的喜欢默读,有的喜欢齐读,有的喜欢一个人读,有的喜欢边读边记笔……教学中,我们往往不说“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而是命令:“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请同学们分组读课文”、……以前,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认为的亮点,现在想起恰恰是需要改进的地方。提问是:“瞧!这么多游客来到西沙群岛,他们多想了解西沙群岛的海底世界呀!请同学们当小解说员介绍一下吧!”我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西沙群岛的海底世界,训练学生语言,积极词句。俗话说条条道路通北京。只要能到达北京,哪种方法都行啊!教师为什么限制到达北京的方式呢?有人坐大轮去,有人坐火车去,有人骑自行车去,有人坐飞机去……让学生当解说员,不是学生自主选择的,是我强加给他们的,我把全班学生当成一个学生,把五十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定为一样——都喜欢当解说员。这样做,等于向学生命令:“大家都坐轮船去北京”。实质是命令学生:“我要你们这样学。个个都做解说员”。接到问题,很多学生的脸阴了,身子沉下去一大截,课堂一片死寂,只有两个女生在做准备。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这一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再教时,我提这样的要求:西沙群岛的海底美丽、有趣。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向游人介绍介绍吧!问题一出,学生一个个是过海的八仙,各有各的招:有准备解说词的,有拿油画棒画简笔画的,有写短诗的,有离开位子试着表演的……最有趣的是有位学生把西沙群岛的的海底世界改写成了一首快板。边打节奏边说:“中国南海有个群鸟叫西沙,海底美丽又有趣。珊瑚,像花朵,像鹿角;海参,懒洋洋,到处是;大龙虾,全身披甲,挺威武。耶!这是么东西啥?全身彩纹?头戴红缨?身上插扇子?身上长刺?鱼呀!西沙群岛的鱼多么?多。太多!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滑稽、夸张的逗说,把同学们的肚子都笑疼了。听了这个快板后,一半学生说已会背诵这部分课文了。事实证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有关。学生投入的越多,学习效果越好。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在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过程中,创造了苏格拉底法。他从来不直接告诉别答案,而是置身其中,通过对话、反问、讽刺等方式,帮助对方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传统教学方法呆读死记,摧毁创新根基,培养机器人。我读书的时候,老师直接把课文中心思想写在黑板上,让我们抄写背诵。没有引导,没有启发,我们就像容器一样,接老师倒过来的东西。有的教师一节课四十分钟一讲到底,讲完鲁迅生平讲百草原,讲完百草原讲三味书屋。上课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本末倒置,使课堂严重失衡。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像产婆一样引导、启发学生,帮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要摆正引导者位置,该学生讲的让由学生讲,该学生操作的让学生操作。课程实施建议“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要摒弃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结束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有这样一个试题案例:“如果你是孔融,怎样做?谈谈你的想法。”百分之九十九的学生答曰:“我要向孔融学习,把大梨子让给别人。”但有个小男生偏不这样回答:“我不想向孔融学习。因我为想吃大梨子,把大的留给自己,小的给别人。”接到问卷的小男生看见一个大大的红“×”,生气指责教师:“你为什么不让我表达我真实的想法?你逼我说谎!请你立即把‘×’改成‘√’。”后来我也琢磨:这个问题本来就有两种答案,即:①让梨。②不让梨。试题的意图是鼓励一年级的学生从小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然而,教师错了。阅卷时没有尊重学生的意愿,大大的红“×”在无言中剥夺学生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扼杀学生的本真。这种做法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降低学习效率。

3利用非智力因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智力因素对学生影响巨大,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影响也不可低估。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巧诱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3.1巧诱动力。代币法是行为疗法中的一种,它是通过奖励(即强化)形成某种共性出现的适应的方法。学生在诱因的驱使下,产生学习动力,强迫自己努力。强化时间久了,学生在磨炼中不知不觉形成学科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曾经,我设计了这样的代币法:上课积极思考、发言者,奖红星一颗,每节语文课设红星奖一个。集齐十颗红星者可以兑奖。男生可换取滋水枪一把;女生可换取密码笔记本一本。通过一学期的强化,原本对语文学科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开始喜欢上语文课,那些调皮捣蛋坐不住的学生在滋水枪、密码笔记本的诱惑下,强迫自己座下来听讲,静下心来做题,许多“问题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3.2电教助教吸引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他们持久性差,易受外界的干扰,注意力易分散。形象直观、特点鲜明、刺激强的课件最易集中其注意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汉字是诗,汉字是画,是世界上唯一未间断的表意文字。尽管如此,许多学生对汉字的识记仍感到单调枯燥,学习积极性提不起来。有位教师组织学习“骈”、“闯”和“闪”字时,抓住汉字表意的特点,用幻灯片制作了一扇门、两匹马和一个小人。教学时,放映幻灯片,让静的汉字动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一匹马冲过大门“闯”也;一个人从门里一晃不见“闪”也;两匹马并排成双“骈”也。象这样生动形象的汉字学习,学生终生难忘。

和平年代,我国蜜罐里长大的小学生,没有经过战争洗礼,没有闻过硝烟,对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雷利同学从心底发出的强烈呼声理解起来有点费劲。课文的重难点是通过血的事实,让学生认识战争的罪恶,激发维护、热爱和平的感情。突破这个难点就是让学生跟雷利同学产生共情。为了达到目的,我利用网络上搜集的两组对比强烈的鲜活的画面导入新课。第一组:遭战火蹂躏国家和地区的画面(硝烟弥漫、血肉模糊、断垣残壁、民不聊生);第二组:我国人民太平幸福的生活画面(全家欢欢喜喜过春节,风和日丽游西湖)。将画面搬上大屏幕,缩短距离,增加学生视觉、听觉刺激强度,在强烈的视、听冲击下,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与雷利同学形成情感共鸣——要和平!不要战争!鲜活的画面比口头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强烈的刺激对比更容易抓住学生的心。

4利用活动法,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做中学”是杜威教学论的基本原则。它是一种活动教学法,也是一种发现式教学方法,注重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从做中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动手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在活动教学中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从做中学”是个体有目的、有意识地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通过动手动脑的学习经验和探索。杜威认为,做是生命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是经验的展开过程,也是个体彰显生命自主性的过程,做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思维。通过角色扮演、即兴表演、实验、制作、游戏等,让学生置身活动之中,成为学习主角。

拼音字母,表音文字,字母没有意义,死记硬背是大多数学习者选择的方法。味同嚼蜡,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学阶段,有教师给学生提供卡纸、剪刀、固体胶,把学生分成五人小组,把形似且易混淆的字母如:“b、p、d、q、g、t、f、m、n”放在一块,让学生五人合作剪贴学习。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它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拼音字母巩固阶段,设计“采槟榔”游戏。学生拎只小篮,采摘符合规则的字母“槟榔”。如若摘错了,按游戏规则写三个,当场求助他人读会,记熟。游戏法远比机械识记效果佳,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身心愉悦,轻松完成拼音字母的学习。

为了调动三年级学生的作文积极性,我利用“活动教学法”的优势,指导作文片断:“一处秋天的景色”。我设计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活动铺垫课。下午铃一响,组织学生走出教室,穿过校园的高墙,奔向秋日黄昏的山坡、田野,组织学生在山坡上放风筝、打滚、拔河、老鹰捉小鸡,让学生尽情地玩耍,引领学生尽情地品赏秋日黄昏的美景。第二课时——练笔课。鼓励学生描实景,说实话,表实意。“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四十分钟写作过程中,没有抓耳挠腮的,没有因害怕写作文哭泣的。我坐在讲台上,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声。有学生这样写道:“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昨天下午,我真的领略到了。我们的风筝在夕阳的余辉中升上了天空,我们追着风筝跑呀跑,笑呀笑,心里乐开了花。只见它越飞越高,高过了晚霞,快过了飞机。这时候,从田野的西边飞来两只尖嘴的大鸟,一只黑,一只白,样子很凶恶,像两架战斗机从我们头顶飞过,吓得同学们不约而同卧倒在秋天的田野里。老师告诉我们不要怕,说那是两只吃鱼的鸟,名字叫鱼雕。山坡下是辽阔的田野,稻子已经收割完了,一头黄牛躺在田坝上闭着双目慢慢回嚼着,不时睁开眼睛瞅瞅渐渐西沉的太阳。牛背上,几只调皮的八哥在上面跳来跳去;绅士一样的白鹭,在它的身旁踱着方步。田坝上,一丛丛,一簇簇,铜钱大小的橘黄色的野菊,开得生机勃勃,浓浓的药味里散发出阵阵清香。家乡秋日的田野,怎能不让我怀想?落日、野菊、黄牛、八哥、白鹭、鱼雕,还我们的风筝。只要想起,我的心都醉了。

综上所述,教学中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活力课堂,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稳步前进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标》 2012年版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3]《心健康理教育》 福建教育出版社

第8篇:司马光课堂笔记范文

在培智学校语文教学中,理解韵文内容和识字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总是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形象准确的理解韵文内容、生字笔顺错误等。下面通过培智校本语文韵文《司马光》一课,我将结合理解韵文内容和识字教学,谈谈多媒体在培智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二、案例描述:

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学生理解韵文大意,掌握生字的音形意,能正确书写。其中,重点是理解韵文大意:A组学生能背诵韵文,理解韵文意思。B组在老师的帮助下读出韵文,知道韵文大意。难点是掌握生字的音形意,能正确书写:A组能独立书写;B组在老师辅导下完成,C组独立描红;D组在老师辅导下描红。

(一)动画演示韵文。

在本课的开始,上课开始请学生回顾一下上次我们学习的司马光(一)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出新课,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积极兴奋的状态。还补偿了他们反应迟钝,感官范围狭窄,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缺陷。从而更好地进行下一部分的学习。

(二)细读韵文,自主学习。

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读一读,然后,由于反复读韵文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所以我采用多种形式读韵文的方式,以读带讲,帮助学生识记生字、理解词语内容、韵文的内容。在学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会与别人合作交流。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让A组学生带着B组学生说,让学生多说、多提问、多纠正,使语言训练贯穿教学始终,补偿其语言缺陷。

(三)学生字。

学习生字先出示一段“拿、砸”的动画,再自己做一做动作,理解拿的字义。下一个画面为一个田字格,动画演示笔顺,并读每一个笔顺,语速适中。之后跳出动画的方式出现“拿”字的拼音,并示范拼读,组词。课程进行到这部分时,我发现,就连平时课上不爱发言、喜欢课上低着头的学生,也开心跟着动画大声的一边说笔顺、一边用手指书空描写。样子非常的专注和认真。此时,教师指导书写和描红,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朗读韵文。

学完生字之后,屏幕上出示韵文全文和背景图片,男女同声各范读韵文一遍。然后,屏幕上出示韵文全文,背景音乐渐起,背景音“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吧。”同学们开心的伴着音乐,大声的朗读屏幕上的韵文。非常的认真。

(五)解释文意。

屏幕上一边播放《司马光》的动画,一边语音解释韵文大意。每一句韵文都有相配合的动画,使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形象的了解韵文大意,增进了对韵文的理解。有利于对于韵文全文的把握。

三、案例分析:

智障学生由于先天的缺陷,感性知识贫乏,学习时注意力不易集中,稳定性差,思维直观、不连贯、抽象概括能力差,想象力薄弱等。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形象性、趣味性和交互性,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充分调动了智障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感觉和知觉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大门。弱智学生由于大脑或神经系统的障碍,感知觉的速度比正常儿童慢的多,缺乏感知觉的积极性。因而他们注意的广度狭窄,反应迟钝,学习速度缓慢。针对智障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运用视觉媒体(如投影、幻灯、动画)的优势,用形象的画面,艳丽的色彩,吸引智障学生注意,使他们的大脑皮层能克服抑制状态兴奋起来,这有利于补偿他们反应迟钝,感官范围窄,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缺陷。灵活使用多媒体课件,一方面可以便学生紧张的大脑得到休息,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从抑制状态向兴奋状态转化,调动积极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的视听技术,将教育教学信息同时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两种感官,创造出一种多感官的教学氛围。它不受时空条件限制,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这种教学媒体,非常有利于智障学生的兴趣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有效地利用录像、VCD等资料辅助教学,能拓宽智障学生童的知识领域,丰富教材的内容,多角度、多层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来补偿智障学生兴趣狭窄的缺陷。

(三)利用多媒体,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多媒体技术给电化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它集中了视听媒体的一切优势,再加上自身交互性强、动画设计比较自由等功能特点,更广泛地运用于各科教学之中。智障学生思维能力差,思维简单,考虑单一,这些先天条件的限制,使智障学生的智力开发受到极大的限制。多媒体技术在电脑动画的演示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给智障学生的形象思维提供了台阶,使得智障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补偿和发展。

(四)利用多媒体,可以扩展学生的想象力。

第9篇:司马光课堂笔记范文

马坪学校实施的“自主发现式”教学模式是以合作学习为核心,以小黑板为小组成果展示平台,以知识整合内化为目标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它主要分为目标定向、合作探讨、整合内化三大教学环节。通过教学三大环节改学生围绕教师转为教师围绕小组转,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达到“均衡课堂”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的兴趣得到均衡培养、创新能力得到均衡训练、学业成绩得到均衡提升,形成一种“我快乐我学习,我学习我快乐”的课堂气氛。

一、观摩学习

2010年12月1日,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科教新报》第A8版:刊登了该报记者任凭、周曦与通讯员艾志飞所写的文章《逼出来的课改》。全文真实的记录了马坪学校在周大战校长的带领下进行的“自主发现式”教学模式改革尝试所经历的过程、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及后来取得的成效。该版编辑在编后语用“新课改需要勇气”对马坪学校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给予高度评价与肯定。

走进马坪学校,学校教学环境、教学设施与许多好的学校相比不算好的,学校里水泥路是修修补补的,学生的课桌凳子、教室的黑板都是旧的。唯独教室里的小黑板是近期买的,还算比较新,每个班级每个小组都有一块小黑板。教师办公室不多,每个办公室有6-8位老师在一起办公,小黑板只能是上一节课的老师用完,下一节课的老师马上接着用,好像没有多余的。从这些细节来看马坪学校教学条件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那为什么在冷水滩区中考中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值得这么多人来关注、观摩、研究、探讨与学习呢?

在学校围墙的宣传栏里,学校简介“做课改的先行者,当教育的一名片”,写着“一份耕耘,必有一份收获。随着‘自主发现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行,均衡课堂的进一步推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升。”该校在2010、2011年的中考中,在冷水滩区都取得较好的成绩,从全区人平成绩排名30位跃升到排名第五、第三名,他们把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自主发现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从宣传栏的照片上看到有许多领导来到该校观摩、考察、调研和指导工作,有教育部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湖南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廖湘生及市、区领导等;有《湖南日报》《湖南教育》《永州日报》记者、永州电视台采访报道等;有兄弟市、县、区、校领导与老师来观摩、学习、取经等等。这一切都说明“自主发现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中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值得大家学习与借鉴。

走上教学楼,在各个班的教室外参观,看到每个班教室的同学如《逼出来的课改》报道介绍的一样,把6张小课桌合拼成一张大课桌,同学们围桌而坐,6人一组,每组有块小黑板。早读时,大多数学生已经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大声朗读语文课本,只有极个别班级有老师在教室里,一些班级有一位学生站在讲台上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语文课本。参观当日没有听到有读英语的班级,不知学校是否有规定,分星期单双周读语文与英语。所有班级同学们都是自觉地大声朗读的,没有老师硬性要求,看得出同学们都发自内心的在读书。从小学一年级的教室走到初中三年级的教室,从一座教学楼走到另一座教学楼,同学们都是书声朗朗。所有教室里讲台的黑板上面题有“自主、合作、均衡、阳光”,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有“展示改变命运,合作成就未来”。这是马坪学校的校训与校风。

走进九年级31班教室,讲台前的墙壁上有大多数学校教室都有的作息时间表、班级课表等。有两张A4纸用钢笔手写的,可能有的学校教室不一定有。一张是班级的目标与老师的工作口号,工作口号是:让我们的班级充满阳光,尽职尽责,真诚合作;另一张是学习小组组长的名单及学习口号,学习的口号是:勤学好问,合作探究,共同进步。值得一提的是分成的几个小组在教室后面的墙上贴有一个“成长足迹”表,里面按周给各组插上红旗。该班有29位同学,分成了5个小组,名称是花儿朵朵队、永恒之星队、梦想队、拼博队、星月组合队,这些队的名字是各小组自己商量取的,在“成长足迹”表里各小组都有红旗,显示出各队之间互争上游的决心与不服输的勇气。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有学生自己办的黑板报,标题是:“老师,我们爱你”,栏目有“良言台、中学生眼里的‘荣’与‘耻’、颂师录”,落款有“版面设计、美术、文字”三项。整个版面美观大方、字迹工整,内容丰富、简洁、内涵深,如在“良言台”栏里写有《礼记》的句子,“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初中年级相比是办得比较好的黑板报,值得学习与称赞。

二、九年级张慧婵老师的《陈涉世家》课堂记实

⒈上课开始起立。老师同学互相问好,老师提醒学生微笑1分钟。老师问学生:“为什么要微笑呀!”学生回答:微笑——阳光、健康、心情愉悦等等。

2.引入新课。在黑板右边写出《贺新郎·读史》中词句“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导出:陈王就是陈胜,也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陈涉世家》。

板书:陈涉世家

3.讲授新课。讲授新课前询问了学生课前查阅有关该节课的内容的情况,有学生举手回答,老师鼓励。⑴讲解《陈涉世家》文学学识,司马迁《史记》,从“史记”讲到“传记”、“列传”、“表”,重点讲解了“世家”其实是“传记”的一种。⑵请学生朗读课文。同学们说大家一起读,在学生齐读课文时,当出现多音字的时候,学生读错时,老师用掌声示意学生停下,老师纠正后,接着读下去。里面有“数”、“王”、“将”、“长”等。⑶出示第一块小黑板“导学指南,有方法的翻译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想。”老师请学生思考回答“有方法翻译指哪些方法?”学生们积极发言回答了多种方法,最后老师总结,要求学生掌握两种最基本的方法:一是直接从字、词、句意思翻译,叫直译;一是根据文章上下句的关联翻译,叫意译。⑷分小组,由各组讨论翻译全文。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每人都有一份“自学稿”,他们互动交流,或在“互帮显示板”上认真书写着。各小组大都已经在课前对原文进行翻译,并且把译文写在自学的作业本上了。⑸老师抽学生按自然段翻译课文,有的自然段由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译文,达到了学生“自主发现”的教学目的。如“曰:‘苟富贵,无相忘。’”有的学生就根据自己的理解翻译成目前流行的语句,就很好。用掌声鼓励学生举手积极回答课堂问题。⑹最后老师将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句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达到学生全部掌握理解其含义为止,特别是重要句子提醒要加深理解。如“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4.课堂总结。因为课文内容较多,一节课时间按一般的班级是无法完成的,上课时间快到了,老师简单地总结该课内容。“陈胜远志—谋划起义—发动起义—陈胜称王”。

5.布置课后作业。出示第二块小黑板的“导学指南”,其内容是:第二课时 谈陈胜(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描写分析陈胜的形象);说感受(从陈胜身上,你最有感触的是什么?)

张慧婵老师的《陈涉世家》课堂评析

1.把握学科特点,体现学校课程改革模式—“自主发现式”教学。整堂课基本上是按照学校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自主发现式”教学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了:不是为读而读,为学而学。这节课学生自主学习贯穿始终, 是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开放地去发现。学生自觉地结合课文的线索去读去品,品当时的背景、人物的心情、历史的意义。有较难的问题,老师加以引导,特别是告诉学生把这个故事放在当时的环境中去思考,去翻译。在感悟之后,各抒己见。

2.在分组学习的时候,张老师只负责指引和概括,一切得靠各小组自己来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被分为5个小组,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每人桌上都有一份“自学稿”,他们忙碌着、参与着,或入神聆听,或凝神思索,或互动交流,或在“互帮显示板”上认真书写着。每个小组的几位同学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事先由组长将该节课的学习任务已经分配到了每个成员,在小组讨论时将每人的意见归纳在一起,或由组长或某一同学回答问题。均衡课堂教学在回答问题中得以充分体现,课堂上充满一种“我快乐我学习,我学习我快乐”的气氛,一切都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做到了“逼迫学生学习,不如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改变。

3.在教学中注意了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是学生接受人文性教育最好的课程,同时也是提高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必须树立让语文教学由“小课堂”走向“大课堂”的新认识。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人文、语言教育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那么,课堂是学习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课上,张教师积极适当地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一方面,教师抓住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施教,引导学生读文,从文章内容想开去,适当延伸;另一方面,教师大胆扩展课文的内容。例如,课堂上老师要学生翻译“曰:‘苟富贵,无相忘。’”时,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恰当的人文教育。在讲到“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时,两位英雄的做法在当时情况下是英雄的智举,但现在不可以相信迷信,要相信科学。课堂中渗透的人文思想,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课内外阅读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体现了语文教学观向大语文教学观发展的变化。

4.课堂上老师按照正常的教学计划教学,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学习,外来观摩学习、听课的老师,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他们已经是司空见惯了,课堂上没有打瞌睡、搞小动作的现象,课堂氛围活跃,当然个别学生自主性不够强烈,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就不强了,需要老师去激发。至于“均衡课堂”教学在一节课里不可能充分地得到体现。学生发现教材内外的课堂问题不是很多,老师诱导学生得出课堂问题答案的时间有限,老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朝着该校提出的具有阳光个性,敢想、敢说、敢做、敢担当的“阳光学子”办学目标迈进。

三、几点体会

1.马坪学校校长周大战在经验介绍时说:我们打破传统的评教方式,不是以一节课老师的上课教学水平高低为标准,而是以学生课堂学习的收获的多少为标准。我们学校不培养名师名教,人人平等。教师平等,学生平等。

一所学校办得好坏,起决定因素的就是校长,一所名校,必有一个名校长。马坪学校的课程改革的成功在一定程度取决于校长周大战的勇气与决心,学校没有名师实际所有的老师都是名师,因为教出的学生都有了进步与成长。凭着周大战校长的一股子闯劲,大胆尝试,摸着石头过河,开辟了农村学校教学课改的先锋,走出了一片开阔地。

马坪学校的“自主发现式”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将自主学习、发现学习与合作学习用一个新的名字组合而成的,提出这个教学模式首先强调是学生个体自主学习,调动学生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再次是学生个体在学习中发现自己有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将这些疑问找出来寻求其他同学的合作,以达到自己解决学习上问题。这是目前新课程改革推行的最好的教学模式,也是教学中取得收效最大、最快的教学模式。

“自主发现式”教学模式课程改革,说通俗点就是将传统的“逼迫学生学习,不如让学生自主学习” 的课堂教学改变,变 “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先学”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分内事,也就是学习方式的重建。“后教”就是以学论教,即根据学生的学而教,是对学的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学是教师的准确定位,教师必须超越学生的先学而使学生的进步有质的飞跃。这种课改模式值得农村中小学借鉴与学习。

2.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必须先改课。传统的课堂是“缺失”的课堂,效率低下,问题成堆,课改就是让我们的学生离开学校后不恨同学、不恨老师、不恨学校,好的课堂就是让学生不瞌睡的课堂,就是让学生不厌学的课堂……对于每一位行走在课改旅程中的实践者而言,坚持是一种品质,坚持就意味走向突破。马坪学校“自主发现式”及“均衡课堂”教学模式的课程改革能在该校扎根、发芽、结果,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改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上,充分利用小黑板,将班上的同学分成小组,老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做到“逼迫学生学习,不如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改变,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学业水平得到了提升。当然这不是喊几声口号就能获得的,是付出了艰辛的汗水与心血。广大中小学老师们如果都像他们一样,将新课程改革进行到底!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一定能迈出一大步。

3.“均衡课堂”教学模式实际上与“有教无类”、“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含义一样。马坪学校推行的“均衡课堂教学模式”是通过“自主学习-发问提问-合作探究-整合内化-课外实践”五个关键环节,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均衡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得到均衡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的成绩均衡提升,形成一种“我快乐我学习,我学习我快乐”的课堂气氛。完成六个转变,即教师变学长,讲堂变学堂,教室变学室,教材变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最终将学生培养成“阳光学子”为目标,也值得所有学校和老师们学习与推广。

4.关于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课堂均衡则学校均衡,学校均衡则区域教育均衡。在一个班级、一所学校、一个区域,所有的孩子享受一样的教育,在同一起跑线共同学习进步,这是我国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马坪学校没有能力改变教育均衡的问题,但可以先学校均衡,再课堂均衡,从而进行“均衡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实现学校教育均衡发展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战略任务。学校教育均衡发展有以下两个典型问题:

一是学校教育均衡发展中小学布局结构的问题。按照 “四个集中”(即高中向城市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的布局结构调整思路,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学校布局,积极推进教育移民,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切实缩小校际差距。

二是中小学教师均衡配置、资源共享的问题。从缩小师资配置的差距入手,实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和资源共享的机制创新,抓住推进城乡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牛鼻子”,有效加速学校教育特别是农村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教师是学校第一资源”的理念,在管理者的思想上必须根深蒂固,加快学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制定了各项具体的政策,有操作性。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制度,尽快完成城乡教师结构调整,使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得到必要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