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范文

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精选(九篇)

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

第1篇: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范文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防洪排涝;规划;污水系统

Abstrac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municipal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planning, the importance of municipal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pipe network and from ancillary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o find municipal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planning principle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municipal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Flood and draining waterlogging; Planning; Sewage system

中图分类号: S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市政给排水规划的重要性

1.1市政给排水工程在城市中的作用

城市市政给排水工程项目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能够促进经济、文化发展,能够提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改善城市面貌、人们生活环境、投资环境的作用,城市市政给排水工作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一个国家城市市政给排水工作情况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城市现代化程度,因此,我国城市市政给排水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现代化的进行。

城市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对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有百利而无一害,城市市政的给排水工程工作的良好进行能够美化城市环境,改善生态环境。近些年来,随着空气的污染,城市的污水增多,城市环境自身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的能力有所下降,就要求提高城市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设计。

1.2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的作用

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的主要作用即为城市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提供依据,通过进一步论证、计算、核对、比较等优化设计,从而得以合理实施。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是这个城市经济发展的物种条件,也是这个国家城市现代化的反应。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主要是靠完善城市市政给排水工程来实现的。良好的、有质量的城市市政给排水工程建设能够使城市成为一个自由、平衡、合理的生活空间。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处理人们生活污水的工作了,同样考虑到了城市居民生活需求以及对社会功能的满足和实现。好的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工作在为人类活动环境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还给予了城市居民更加舒适、便利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1.3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所占的比重

市政给排水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给水工程规划在水源、总用水量、管网布置等大环节上作了统一考虑、统一分配的安排,为今后分期实施打下基础,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开挖,方便管理;排水工程规划的目的之一,是通过规划在排水收集,输送,净化,利用和排放几个环节上的统一协调,使各环节的排水设施建设工程规模适宜,投资合理,运行中合理利用能源和资源。因此,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必须首先依据当地的适用的各阶段给排水工程规划。

2市政给排水系统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地都存在基础设施滞后,市政给排水系统主要体现在给排水设施不完善、管网老化、管径小、处理设施规模小、老城部分雨污合流甚至直接入河等现象。

由于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的急速膨胀,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接踵而至,城市的软肋逐渐暴露于公众视线之下。例如交通拥堵背后所隐现的道路修筑速度、规模跟不上以及中心城区规划设计不合理、分流功能性差的诸多问题。而近年来频繁的自然灾害如大范围持续将与天气所造成的洪涝更是对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形成严峻考验。在给排水系统作用发挥正常作用的情况下,借助其自身的疏导泄洪功能,可以有效地降低洪涝为居民日常生活和企业生产所带来的威胁,同时,还可以有效存续水源,最大限度的开发水资源利用率及其价值。然而,现实情况是,一场突袭的暴雨造成的积水就会给道路交通带来极大困扰,甚至导致部分城市路段瘫痪,并且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设法解决这些问题以维护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新闻报道中街道成河的场面并不少见,甚至出现本来应该发挥泄洪作用的护城河非但不能有效缓解水量压力,反而倒灌入城造成更大损失和伤害的案例。市政给排水建设与交通设施建设同为管道枢纽建设,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作为市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影响力是任何一位城市建设者和规划者都不能忽视的。

3给排水工程规划的原则

3.1 做好城市给排水工程的长远规划

从城市发展来看,国家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条件正在发生转变,相形之下,由于人口压力较小,二线城市往往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另外,乡村城镇化速度正在加快,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也正在逐步跟进。人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最适宜生存的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相协调的大家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市政给排水工程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好城市人口、现有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在最大限度地不破坏生态系统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做好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和利用,使城市更具生机和活力。

3.2 要因地制宜,做好水资源的统筹规划

近年来,由于气候因素影响,持续干旱已造成水量明显下降,再加上人们的过度开采和严重的水污染,水质也逐步下滑,许多城市严重缺水,城市生存环境恶化。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对城市的健康发展造成威胁。因此,要转换思路,将给水和排水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建立给排水系统工程,以达到节水的目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水平和循环利用率。做好实地考察工作,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制定合理的改造和建设计划,以使人居环境更加接近自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3 合理施工量阶段性分配,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给排水工程包括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和建筑给排水,其涉及水源的寻找和调度,取、排水构筑管道设施和建筑的施工,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大型工程,因此它的规划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按照阶段任务需要来制定合理规划,并且需要预估在每个阶段的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由于规划客体和实施主体的复杂化,投资方式、建设进度、土地使用和运行管理方式的变动性,在论证城市的定位与未来发展方向、城市的资源利用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之上,结合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期规划,使规划更具弹性和适应性,更加符合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要求。

4解决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问题的对策

第2篇: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范文

关键词:给排水,环保体系,管道,水资源

0引言

环境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了建筑给排水设计关注的焦点,环境因素对建筑给排水设计带来的影响与给排水运行给环境造成的影响是相互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严格给排水的设计,保障各环节的施工质量,同时,充分引进全新的技术,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推动绿色环保的给排水系统发展。

1构建环保体系下的建筑给排水工程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从适应国情的角度分析,加强环保体系下的建筑给排水工程是必要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生态和环境都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目前,自然资源已经无法承载人们对其的需求,逐渐出现了透支的现象。因此,加大生态建设力度与环境保护的有效性是我国在自然资源获取上必须要做的举措。建筑给排水工程与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密切相关,因此其是必要的。其次,基于环保体系得到的建筑给排水工程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更加适应人们对其的需求,保证水资源的环保指数,节约人们用水的经济成本,实现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目标。因此,从满足人们需求的角度上分析,构建环保体系下的建筑给排水工程是必要的。

2构建环保体系下的建筑给排水设计理念

2.1加强排水管道的设计维护

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中,排水管道是与人们生活和环境问题联系最为密切的组成部分。若设计过程中,排水管道出现问题,则很容易引发环境污染以及影响人们正常用水等严重问题。此外,排水管道的通畅是保证居民用水排水的基础。目前很多居民在用水过程中,经常出现管道堵塞的情况,不仅增加了用水排水的不便,同时在堵塞过程中会堆积大量的污染物产生一定的气味,从而影响到人们生活的环境质量。鉴于排水管道的重要性,因此在设计给排水系统时,需要将排水管道的设计作为重点设计对象。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类型、特点以及人们对其的不同需求,采用国家对排水管道设计的施行的统一标准,将设计图尽量做到完美无误,此外设计师要进行设计图纸的仔细校对,对于一些高层建筑,需要建立一定的专家讨论小组,对设计图进行改良优化,保证图纸的质量和可行性。此外,施工队伍要对图纸进行深入分析,保证所有工序都是依据图纸要求制定的,若是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应该及时的上报,保证问题得到专业性解决。

2.2环保材质的使用至关重要

排水管道不同于一般管道的用途,其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因为多种因素的存在而出现被腐蚀的情况。管道的腐蚀结果不仅会造成水质的污染,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从这两个方向出发,其材质的使用均是不合理的。在选择排水管道的材质时,要优先考虑当代不断创新的新材料,同时注意对材料的检测和实验,保证材料使用以后不会与水或者空气发生特殊反应,从而滋生出其他的问题。目前,基于环保的要求,管道材质一般会选择钢塑材料或者聚丁烯等。

2.3加设新管道

随着近几年水灾水涝等大量出现,路面积水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交通运输和人们的出行安全,因此在原有的给排水系统中加入新的管道是必要的。此外,新管道的建立要与原有排水系统存在一定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排水量和排水口的大小等,但是在整体上要实现二者之间的统一协调。

2.4人人环保,爱护环境

目前,在社会中还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共性问题,即环保意识比较差,公共保护意识淡薄,由此而引发了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也破坏了公共的排水系统。具体主要体现在:居民将排水管道当做垃圾桶,随意将任何形式的垃圾倒入管道内,使其顺水而下,本以为的便利,却形成了更大的不便,管道堵塞和腐蚀在塑料袋等垃圾作用下速度加剧。环境保护是每个公民的职责和义务,破坏环境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犯罪,因此公民需要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同时,需要深刻认识到建筑给排水系统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做到严格自律和监督身边人。

3给排水设计与环保的影响因素

3.1生产生活因素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建筑物鳞次栉比,比比皆是。然而,建筑物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牺牲大量绿色环境基础上的,例如草坪和绿地等,这无疑使得环境资源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由于建筑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会对土质条件造成较大的影响,对土质涵养水源能力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因此,在设计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难度。人们日常生活对于水资源的“挥霍”,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实例,例如在大学浴室中经常会出现开着水龙头但是没有人洗澡的现象,或者家里洗手间的水龙头一直开着没有人关等现象,这些问题均发生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这些因素的出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水资源,同时也增加了排水系统的负载。

3.2气候因素增加了排水系统的压力

目前,我国大型的洪水灾害以及暴雨袭击事件在多省呈现上升趋势,同时部分地区天气呈现红色高温,持续干旱等现象。这种气候条件的急剧变化势必会形成全球水文循环的改变,从而使得水资源在时空上的分配出现重组的问题,形成更为严重的灾害。此外,据相关专家分析国内的气候情况得出了一般的结论是在未来的几年内,降水量还会以10%甚至30%的速度继续呈现上升趋势,这无疑给我国建筑给排水系统造成一定的冲击,增加其排水压力。

3.3径流因素增大了排水系统的难度

径流因素是影响排水系统性能以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排水管道中流出的污水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一定的侵蚀作用,若是地面径流进一步加大,会形成一定的恶性污染循环系统,不仅会造成管材的腐蚀加剧,同时还会破坏排水系统的整体功能,使得污染领域进一步扩展,形成较为恶劣的环境问题。显然,若是排水系统出现了污染或者腐蚀,人们对于水资源的使用也会形成较大的隐患。除上述因素以外,还存在很多其他影响因素,本文不再一一列举。但是,明确建筑给排水系统建设与环保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只有构建基于环保体系下的建筑给排水系统,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

4结语

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分析了建筑给排水系统工程与环保建设之间联系的必要性和相关性。建筑给排水系统工程是保证人们生活用水排水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对人们出行安全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环境应该从任意的一件小事做起,工程建设更应该起到模范作用。因此,构建基于环保体系下的给排水系统是必要的。在此过程中,需要人们、社会和国家的共同监督、共同维护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于璐.关于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能减排设计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6):137.

[2]周伟.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节能减排[J].江西建材,2014(9):24.

[3]徐贵平.解析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环保节能理念的应用[J].门窗,2014(4):231.

[4]金志翔,姚辉.建筑给排水设计与环境保护的相关探讨[J].低碳世界,2014(11):21-22.

[5]肖雨露,杨河.试论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节能减排[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8):145.

第3篇: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范文

关键字:市政给排水 城市发展 关系 问题

Abstract: the municipal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is the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key projects, strengthen the municipal engineering water management, can guarantee the city all kinds of basic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facilities, and is a resident of normal life provide a guarantee. Therefore, municipal water drainage engineering in the research of social significance.

Key word: municipal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urban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issues

中图分类号: TL3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科学优化市政给排水系统水资源的配置,合理利用地面水资源,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正确处理防洪排涝,避免无规则或低水平的规划,避免水资源浪费和对水环境的破坏,实现市政给排水系统健康、良性循环,这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及防洪排涝等问题的有效措施。

1.我国城市给水排水体系面临现状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是城市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持要素,在某种程度上限定和决定了城市的性质、规模、产业结构、布局形态、发展方向等,因此,城市发展对水有很高的依存度。目前我国城市人日正在以每年0.2%的速度增长,使城市用水量急剧增加。由于我国城市的发展各具特点,早期的城市的排水系统主要是合流制的排水体制,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的日益恶化,排水体制日益由原来的合流制排水体制转变为分流制排水体制,与过去相比,排水体制有了一定的改进,但由于旧城区的排水体制无法与新建城市区域同步改进,导致了我国城市的排水体制相对较混乱;另外,一些新规划的城市原本已经是按分流制排水体制规划建设的,但由于城市居民的生活居住方式的原因,例如阳台的排水管本来是用作排放雨水的,但却把洗衣机的污水直接排进该雨水管道,造成生活污水排放至雨水系统等等的问题出现,以上这些现象也是导致我国的排水体制变为“混流制”排水体制,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和的发展。

2.城市市政给水系统规划及实践中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市政给水系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供水能力不足,水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过度开采地下水,引发海水倒灌、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等;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水资源浪费严重造成的水污染;生活用水中节水器具普及率低,城市绿化等中水回用工业用水在工艺节水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就要求在规划及实践市政给水系统时,首先要充分考虑流域江河本身生态流量需求的基础上,认真做好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需水量的预测,特别要注意工业用水量预测。分析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优化水资源的配置,推广应用城市给水管网压力智能直接供水装置,加大水厂供水规模。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市政给水系统规划中,注重近远期结合的原则,为未来城市建设留下发展空间。如:确定合理的给水管径、预留道路管线、综合给水管位、完善中水回用管网等等,这样避免了后期城市市政给水系统建设时的重复投资,节约了宝贵资源和有限资金,达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同时,促进供水行业集约化发展,改善供水水源的水质,增加企业经营效益,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城市供水日变化系数,提升供水安全度。结合实际用水类型分质供水,合理开发中水回用系统,有效控制过量开发地下水。

3.城市排水系统在城市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城市排水体系是解决我国城市排水设施建设的基础和出发点

城市是一个工业和人口、能流和物流高度密集的人工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的物流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三废和人类消费污染日益增加,其输送和处理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城市排水设施不仅是维护城市生态物质代谢功能的重要渠道,也是保护城市水质资源和居民生活环境的重要措施,是实现污水资源化系统工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具有明显的市政设施和环境设施双重性。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功能是处理污水管网收集的污水,污水经过处理的再排入江河,减少对水体的污染及削减进入水体的污染量。经处理后的水可达到排放或回用标准,因此不能作为污染源,更不能以排污大户对待,更不能收取排污费,否则这种政策性的误导将严重制约城市排水事业的发展,加剧城市环境的污染。另外,要实现城市水污染控制,对城市排水设施建设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还需要得到国家计委、财政、物价、税收等有关部门的共识,在政策法规制定、建设资金筹措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倾斜。

4.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城市排水管理

目前,城市排水体制不顺,管理部门有责无权,难以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由于城市排水设施细分为污水和雨水系统,在排水设施的规划、建设、运行与管理中,上述两个系统长期以来都是由不同市政部门管理,而在我国特殊的排水体制(“混流制”排水体制)中,会存在排水设施权属无法完全区分,导致我国城市的排水系统管理无法合理管理,从而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舆论及争议,例如:权属方无法行使行业管理职能,形成排水设施“建管者无权、不建不管者受益”等等不正常现象。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部“三定方案”中明确规定了“研究制定城市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战略、产业政策、中长期规划、体改方案和法规”,并指导全国市政设施的运行和管理。加强城市排水的统一管理,有利于有效资金的利用,有利于设施养管专业化、养护机械化、促进城市排水事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的稳定和谐发展,为城市凝造优美的环境提供保障。

5.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原则

5.1 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做好城市给排水工程的长远规划

从城市发展来看,国家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条件正在发生转变,相形之下,由于人口压力较小,二线城市往往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另外,乡村城镇化速度正在加快,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也正在逐步跟进。人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最适宜生存的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相协调的大家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市政给排水工程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好城市人口、现有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区域的规划和人口增长率,合理预测各区域的人口数和污水量,因地制宜地合理布置污水收集管网,做到最大程度上收集区域污水并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合理排放,开发中水回用等相关系统,做好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和利用,使城市更具生机和活力。

5.2要因地制宜,做好水资源的统筹规划

众所周之,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而淡水人均占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来,由于气候因素影响,持续干旱已造成水量明显下降,再加上人们的过度开采和严重的水污染,水质也逐步下滑,许多城市严重缺水,城市生存环境恶化。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对城市的健康发展造成威胁。因此,要转换思路,将给水和排水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建立给排水系统工程,以达到节水的目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水平和循环利用率。做好实地考察工作,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制定合理的改造和建设计划,以使人居环境更加接近自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评估和预测方式要与时俱进,改进水量评测标准和分析方法,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经济贡献效率。

5.3合理施工量阶段性分配,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给排水工程包括市政给水系统、市政排水系统和建筑给排水,其涉及水源的寻找和调度,给水构筑物、排水构筑及给水排水管道设施、污水处理厂等和建筑的施工,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大型工程,因此它的规划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按照阶段任务需要来制定合理规划,并且需要预估在每个阶段的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由于规划客体和实施主体的复杂性,投资方式、建设进度、土地使用和运行管理方式的变动性,因此,在论证城市的定位与未来发展方向、城市的资源利用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之上,需要结合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期规划,使规划更具弹性和适应性及合理性,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要求,合理积极地推动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为城市凝造一个卫生、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6.结束语

在现代城市整体规划中,给水排水工程的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城市给排水设施的好坏,取决于设施的设计、施工、管理等因素,而设计环节的优劣直接影响后续两个环节,给排水工程设计是否合理、完善,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经济建设和人民基本生活设施的保障。

城市给排水设计工作须结合科学发展和城市规划发展的设计理念和思路开展和进行。给排水的设计方案及思路是城市给排水工程项目进行施工与工程监理的主要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也是在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后进行运营管理的重要技术指导。因此,在城市给排水工程的设计中,设计人员一定要严抓给排水设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城市整体发展规划,对给排水设计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与完善,确保城市给排水工程的顺利进行,进而促进城市整体规划工作科学、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明宇、赵洪庆. 浅析城市给排水工程设计的发展与创新[J]. 建筑科学,2002(8)

2.赵晨明.谈现代城市规划中给排水设计的理念的发展与创新[J].建筑行业学报,2007(12)

3.赵森红、乔家兴. 城市规划中对于给排水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J].吉林建筑,2002(1)

第4篇: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给排水;综合利用;设计

1 引言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绿色建筑在世界范围内全面推广。绿色建筑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环境危机,并于1987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概念起开始得到发展,随着绿色建筑的各种设想与技术的完善,绿色建筑得到大规模的应用。我国出台《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标志着绿色建筑体系的成熟,为绿色建筑的推广奠定了基础[1]。我国作为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之一,坚持推广绿色建筑体系可以有效减轻对水资源的消耗,有利于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绿色建筑及对给排水的要求

2.1 绿色建筑的给排水

绿色建筑是一种旨在减轻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创造出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活空间,其目标是在尽可能地节约能源和资源的同时,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空间。绿色建筑的给排水是指对建筑水资源系统的收集、处理、循环应用,是整个建筑排水系统的利用率达到最优,在减少污染的同时,节约大量的水资源。因此,在绿色建筑的给排水设计与建设中要坚持节约水资源和防止水污染的原则,采用节水、节能的方法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对生产与生活污水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并做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2.2 绿色建筑给排水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的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之一,还存在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而且长期以来缺乏对水资源有效的保护。特别是我国许多城市面临水源短缺和水污染的危机,导致城市供水严重缺乏,这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同时也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如果采用绿色建筑的给排水理念则可以解决传统建筑水资源利用的弊端,节约大量的水源需要,可以减轻城市供水的压力[2]。

城市住宅项目是居民生活场所,对水资源的需要十分巨大,其室内需要配备完整的给排水系统,在小区公共区域还要设置水景及绿化用水的系统。绿色建筑的节水不是传统的节约用水与限制用水,而是减少用水的损失和污染,合理分配与可持续利用水资源,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 绿色建筑给排水的水资源综合利用设计

绿色建筑给排水的目标是因地制宜地节水,以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建筑节水包含减少用水、提高使用效率和防止泄漏三个方面的含义。建筑施工过程中采用优质的管材,并做好固定工作,可以有效减少供水管网管道的泄漏,后期使用中通过建立节水管理规章制度和机构,提高居民的节水意识,采用经济手段鼓励节水,加强维修管理工作等方法有利于节水工作的顺利进行[3]。此外,还需要从应用节水器具、合理处理中水、雨水收集利用、景观节水等四个方面实现建筑的节水。

3.1 采用节水器具及设备

除了通过经济、法制等手段配置水资源外,可以技术角度出发,采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在满足相同传统器具功能的同时,实现节水功能。在对住宅项目室内设计时,以厨房和卫生间为主,积极采用节水器具。实际施工中在室内安装节水型水龙头、节水便器系统、节水洗衣机和恒温混水阀等节水器具和设备,在节水的同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3.2 建筑中水回收利用

建筑中水是指各种排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可用于生活、市政、环境等范围内的非饮用水[4]。对中水的回收利用在上世纪工业化导致的水资源危机时期开始的,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中水的回收利用。对于中水的回收利用需要建设中水系统,将原水的收集、储存、处理和供给等配套设施结合在一起。

建筑中水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是给水、排水、处理、循环过程与建筑结构相结合的体系,主要包括原水、处理和供水系统三个部分,是结合使用功能、节水功能及建筑环境功能的统一体。建筑中水系统建设相对容易,水源输水距离短,运行管理也较为方便,主要用于宾馆、公共建筑及办公楼等。小区中水系统规划与建设较为复杂,存在多种原水,需要建设相对复杂的处理系统,但建成后发挥却很大,集中处理费用较低。

3.3 雨水收集利用

雨水一种污染轻、有机物含量少、钙含量低、硬度小的自然资源,其水质比生活排水好,经简单处理即可使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导致雨水利用受到重视。屋面、不透水路面、绿地是建筑雨水的主要来源,常用的雨水收集系统主要包括分散住宅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小区集中式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分散式雨水渗透系统、集中式雨水渗透系统、绿色屋顶花园雨水利用系统、生态小区雨水综合利用系统等多种形式。

绿色建筑雨水综合利用技术是利用生态学、工程学、经济学的原理将雨水利用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以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与统一。在进行绿色建筑雨水综合利用系统设计时需依据小区特点和规模,采用绿色屋顶、渗透、雨水回用等方法,结合太阳能、风能等利用,实现绿色建筑资源的综合利用。

3.4 景观节水

住宅小区建筑周围的绿地可以化空气、吸滞粉尘,起到调节改善小气候及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绿地需要大量的水来进行浇灌,小区的景观用水量也较大,但通过使用建筑中水及收集的雨水,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此外,需通过对景观植物合理选择与搭配,并采用喷灌、微灌、渗灌等节水技术,也可以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

小区水景设计可以通过建设流水、跌水、喷水、涌水等水景的水池循环系统,结合中水系统或雨水回用系统进行水量的调配,在实现小区优美水景的同时,达到节约用水的目标。

4 结语

我国作为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之一,坚持推广绿色建筑体系可以有效减轻对水资源的消耗,有利于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的给排水通过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实现节水的目的,将整个建筑给排水系统的利用率达到最优。从应用节水器具、合理处理中水、雨水收集利用、景观节水等四个方面对建筑给排水系统进行设计,可以节约大量的水资源,实现绿色建筑给排水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徐俊,杜志雄,于法稳. 发展绿色建筑技术促进城镇化建设和发展[J].中国可持续发展,2006(1):2-7.

[2] 赵昕,刘鹏,朱跃云. 建筑水资源综合利用前景分析[J].给水排水,2005,3l(9):67-71.

[3] 付婉霞,吴骏奇. 建筑节水技术与中水回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第5篇: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范文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

市政给排水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最为重要的组成,做好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对于建设一个良好的城市居住环境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尤其在是新时期的背景下,城市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与此同时,也给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

一、当前市政给排水的现状

我们国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只有全球的四分之一,是水资源极为匮乏的国家之一。通过研究表明,我们国家的城市用水源泉,百分之三十符合卫生的在标准,在中国的七大水系中,有近百分之三十五的上流水域实验。由此可见,城市面临的水环境恶劣、水资源短缺、提升供水质量的多方面问题。所以,对市政给排水系统设计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市政给排水存在设施运用周期长、投资收益慢、技术要求高等问题,设计中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也缺少多元化的设计,其中甚少考虑到人为及环境的因素。管道布局网络的设计混乱,实用性不强,此外一些支路的管道深埋过大,难以与主道设计吻合,还有个别的中路段的雨水管直接排入外河等,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断突显出来。由于没有系统性、整体性的规划设计,市政给排水出现的种种矛盾与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城市水系统和城市的发展。

二、市政给排水在设计、规划时应注意的问题

当代工业的快速发展让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间的问题日益突出,受到水资源本身原因的影响,再加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用水量激增,且水体受污染程度也进一步加剧。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造成水资源短缺的情况存在。因此,给予市政给水设计、规划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科学节水并分质量供水。在设计以及规划时,一定要考虑到工业布局的影响,要合理做好分用水区域的划分,根据水的性质进行分质量供水,同时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大力宣传节约用水。

第二,预测水量的运用。针对城镇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以及农业用水等因素,进行系统的水量预测,保证水资源可平衡供用。

第三,划分供水区域要讲究科学性。水资源在空间、时间上存在分布不平衡的特点,市政给水设计要依据用水的差异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平衡进行管网的设置,例如生活用的饮用水、市政绿化用水、工业生产用水等等。

第四,做好地下水的保护措施。市政给排水在规划与设计上要针对当前地下水开发过度的问题加以重视,推进水资源的有效运用。

三、提高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的技术运用

1.对设计所提出的需求

对于城市给排水的工程来说,整体的设计起着关键的作用,它不单是重点,也是难点所在。所以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一个城市的发展需求,同时站在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角度分析,结合城市规划的核心,进行科学、合理的总体设计,在图纸设计上要体现出远景的目光,以全新的设计观对城市发展的蓝图进行描绘,不仅仅要了解城市的总体规划方案,同时还要和城市的资源建设相统一,细化每一个工程点,在设计上要有更明确的要求。

2.突出环境保护的设计观

给排水工程和城市规划着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在城市整体建设的过程当中,对于给排水工程的设计原则不单要展现出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同时还要符合城市进程的总体运转,防止建设重复,做到合理布局、全方位规划,把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才能更好展现出城市的人文特点。特别是当前城市化的进程,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不惜以环境作为牺牲代价,给市政的给排水工程带来很多困难。因此城市给排水系统一定要注意预防生态环境污染,特别是工业、矿业排水系统的设计,切实保护好当地饮用水的资源,最大限度避免废弃物的污染,更加要注意切勿将排放有害物质的管道建设在水源地的上游区域。

四、相关的规划、设计布局

1.广义层面的布局

(1)加大水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率

如果单单从自然环境中获取水资源,利用率非常低,很多有效的水资源无法被运用。要想改变城市供水这一格局就一定要充分利用周边资源。水资源开发原则是水利方面的兴修,修建拦河大坝,调节径流。因水利工程所具有多功能性和其影响面的广泛性,所以在考虑水资源开发或农业水库改变性质,增加向城市供水的功能时,除了对城市供水交通加以保证之外还要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估。比例,在河流上游开发与减少水害统一,但在中下游可能会演变成相互制约。因而一定要协调好城市供水和防水、发电、旅游、环保等各方面的关系,综合运用,实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间的全方位发展。此外,还要全方位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开展一系列推动城市节约用水的活动,强化人们的节水意识。

2.狭义层面布局

狭义层面指的是城镇和区域给水系统、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例如市区给水系统的规范、污水水厂外管网规划设计等, 这些设计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1)给水系统规划设计

伴随着变频供水设备的广泛运用,尤其是城市给水管网压力智能直接供水装置的推动及运用,这一层面所出现的问题是城市供水日变化的系数加大,在高峰期的用水量增加,所以要加大水厂的供水规模。所以城市供水系统要考虑水塔或高位水池的方式来降低日变化的系统,提升供水的安全系数。同时,还要考虑的近期与远期的目标,给未来的发展留下一定的空间,例如在道路管线综合时给水管位进行预留,防止重复的投资。

(2)雨水管道的设计与更新

在市政给排水的雨水管理设计当中,要形成创新型的设计思想,特别是在水资源地区和地下水隐藏较深的区域。一定要构建起雨水无法进入下水道的排水系统,通过整体技术的创新,把雨水渗透或是挡留,这样不单可减少洪水中雨水管理的排水压力,还可补给地下水,对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同时还要设计雨水储水池,对雨水进行保留,根据实际的情况采用有效的建设方法,形成雨水管理本体设计,对地下水位高、地下径流量大的情况不可采用渗透法,可进行相应设计的技术改造。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节能、环保已成为了所有行业所共同追求的目标,所以城市市政的给排水设计、规划也是一样,其关系着城市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运用科学技术和创新的方法,对城市市政给排水系统进行优化,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同时保证城市各方面的用水,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秀坤.城市市政给捧水规划设计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13):108.64.

[2]谢巍.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8):46-48.

[3]王博实,杨忠义.浅论城市市政给捧水的规划设计[J].科技资讯,2010,(16):50.

第6篇: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范文

关键词:给排水;规划;设计;城市

城市给排水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水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和制约城市的发展。“城市水系统”主要包括水源系统、用水系统、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回用系统和雨水系统,但现阶段由于缺乏城市给排水系统的整体规划和设计,从而导致现有水资源消耗过大,规划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了城市给排水系统,乃至城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这要求我们做好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认真思考与解决现存的问题,寻求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经济和技术方面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给排水工程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分为供水系统、排水系统和循环水系统三个子系统。其目的是通过一定的规划,使排水收集、输送、净化、利用和排放几个环节上相互协调,使各环节的排水设施建设工程规模适宜,合理利用水资源。市政给排水工程宏观规划一般分为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排水专项规划,某一规划区的总体规划中的排水专项规划、某一规划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市政给排水范围的划定,市政给排水量的预测,排水体制的确定,排水系统布局;原则确定处理后污水污泥出路和处理程度;排水工程位置、建设规模和用地的确定。

给水处理厂由于原水水质不同,工艺流程有各种组合,但它的基本工艺为混合、絮凝、沉淀、过滤和消毒。在城市水厂中,基本流程为原水一级泵房加药絮凝池沉淀或澄清池滤池消毒清水池二级泵房用户。水厂内的主体处理构筑物中沉淀池、滤池都高出地面,只有清水池可以埋入地下。水厂建筑的特点:一是工业建筑不能忽略其美观;二是建筑物匍伏于地,尺度不大,并且形式单调均一分散、变化不大;三是构筑物所占比重特大,表现在体量闷沉、笨重,而且一般布置在厂区平面显眼的中心位置;四是污水处理厂气味重而难闻;五是为使水厂的环境更加接近自然,需有大面积的绿化。因此,水厂的建筑设计的意义在于目标能得以实现,构思能得以表达,功能能得以兑现,以及优雅的环境能得以体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水厂的建筑设计首先应该确实掌握丰富的信息、详实的资料,加强内部工种联系,正确的设计原则指导和正确的方式组织,有步骤、有计划地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去制订。不能把设计的全过程看成是一个封闭自立门户、单一的就事论事、稳定一成不变的,而应该看成是一个持续发展的、不断开放的、经常变化的动态体系,才能确保设计出一个完美的工程。

污水处理厂的流程一般为提升后的污水重力经格栅沉砂初沉曝气二沉消毒出流。如果排入的水体是感潮水体,有时会在处理水排入前有提升泵站,以解决高潮时污水厂的出水问题。对于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兴建的污水厂,为了解决构筑物的空池抗浮,往往控制出水末端构筑物的高度,而将进水泵站以后的构筑物以高出地面3~4m布置,这样就需要对这种沉闷不堪的大体量砼面作建筑处理,同时也需要对池间联系的狭小的通道走廊作恰当的建筑处理,否则作为一个整体环境来讲是极不理想的,往往也不易被人们所接受。

二、解决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问题的对策

城市水系统规划要与城市规划协调。城市水系统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水源、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等子系统以及其各项要素的综合布置。城市用水规划的总量平衡十分重要,必须优化组合各种节水、水重复利用等方案。要做到这些,首先要了解城市水利用规划,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水专项规划,按照水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制定城市水利用规划,内容应包括:地面水、地下水、雨水和海水等水资源平衡;供水、排水和污水再生利用等总量平衡;供水节水规划和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规划;水的生态循环规划;各类水工程设施的布局和规模等。对当前我国的城市水系统建设中经常出现的规划不协调、建设不配套、管理不统一等问题,规划中要注意管网配套和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能力的协调增长,确定规划期内水系统及其网络设施建设的规模、详细布局和运行管理方案。

加强水量预算、水量预测是给水规划的基础,水量规模预测是否符合实际需要和发展趋势,对水资源的工程总体布局、合理利用、实施步骤和工程费用产生重大影响。国家标准《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是测算城市总用水量规模的依据,具体包括:总体规划阶段给水水量预测;总体规划阶段污水水量预测;分区规划阶段及专业规划给水、污水量预测;详细规划阶段给水、污水量预测。改革开发以来,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住宅建设、第三产业迅速的发展,使供水量也不断增长。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之一的供水量的增长规律也将与过去不同,水量预测就不能仅按历史发展计算,还要根据具体的城市规划对不同类型用水量分别进行预测分析。

城市给排水系统应当向可持续性方向发展。自然界的水是循环的,给水和排水是统一的,人类社会对水的使用应顺应这一过程。在用水之后,必须对水进行再生处理,使水质达到自然界净化能力所能承受的程度,否则累积的大量污染物将超过水环境的容量,导致水资源危机和水污染现象,最后破坏水的良性循环,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控制城市给排水系统向可持续性方向发展的途径有:一在城市水系统中增加节水子系统;二在城市水系统中增加治污子系统;三在城市水系统中增加再生水重复利用子系统。加强节水、治污和再生水回用力度,重视再生水、中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是促进城市给排水系统良性循环,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城市给排水系统是一个复杂工程,在规划与设计城市给排水规划时要发现问题,并妥善处理好城市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灾害问题。高质量编制城市给排水规划,不仅是排水工程规划与设计自身的需要,而且是城市面向未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城镇给水排水工程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胡开林城镇给排水工程技术和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第7篇: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范文

关键词:堤防 水利 洪水 环境 地质 防渗 工程

1998年全国流域性的特大洪水,损失是惨重的。大洪水给人们以大警示,因而在汛后的很短时间内,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堤防工程建设。堤防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对那些达不到防洪标准和汛期出现险情的堤防进行整险加固。堤防出险主要是堤基渗透破坏、江河水流冲刷产生崩岸、堤基软弱产生沉降变形破坏、堤身散浸或脱皮滑坡等;一些堤防的防洪标准不够,出现子堤挡水或漫堤溃堤等险情。1998年汛期的堤防工程,可谓是八方告急呼救,到处险象环生。所有出险问题中,与地质有直接关系且隐蔽性最强、危险性最大的是堤基的渗透破坏,牵动全国的九江溃口就是堤基渗透破坏引起的。针对这些情况,在进行工程设计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提高堤防的防洪标准,对已出险的堤段进行必要的加固,例如对易崩岸部位进行抛石护坡,标准不够的进行加高加固,对堤身渗漏采取锥探灌浆,而对堤基的渗透破坏则除了采取加长加厚铺盖外,比较普遍的是对堤基采取垂直防渗措施。堤防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地质环境可以影响堤防建设,堤防工程也会反作用于地质环境,带来新的环境地质问题。

1堤防工程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堤防工程是为了抵御洪、潮水给人类正常活动以及生存环境带来的自然灾害而修建的水利防护工程的总称。堤防工程的主体是众所周知的各类挡水堤、墙,而堤上的各类闸、涵、洞、管等穿堤建筑物以及堤防维护、抢险所需的交通和通讯设施等等,则应归为堤防工程的附属工程或附属建筑物。

1.1 堤防工程的特点

(1)线路长,分布范围广。据统计,我国已建堤防总长20余万公里,尚有若干堤防工程正在规划和建设之中,主要分布在各大江大河的干、支流上和各湖泊周围及沿海一带。

(2)堤防工程的主体主要是线性水工建筑物,其它附属建筑物则另当别论。

(3)堤防工程的主体—大堤,多为阶段性(或临时性)挡水建筑物,建筑物高度在数米至十余米之间,并不象大坝一样是长年挡水的数十米至数百米高的集中式枢纽建筑物。

(4)堤防工程的主要附属建筑物之一是支流(沟)与主流汇合口附近的挡水闸,这种闸往往具有双向挡水的性质,这与大坝的受力条件是有区别的。

(5)堤防工程有严格的等级标准,对于特别重要的一级堤防,例如保护江汉平原的荆江大堤,是不允许溃堤的;而一般性的河滩围堤,在超过设计洪水时则只好放弃。但是对于大坝而言,基本上是不允许垮坝的,在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的全过程中,均采取十分谨慎的运作策略。

1.2 堤防工程所处的地质环境

堤防工程所处的地质环境多为江河冲洪积平原区,地层以第四系冲积、洪积、湖积相为主;堤防工程的地基大多座落在此类沉积相的漫滩和一级阶地之上;也有一些堤防工程是在岸边岗地丘陵区,但不多见;还有一些城市的堤防工程是建在人工填土(杂填土、素填土)之上,例如武汉城区的部分堤防工程。

就某一地区或某一河段的堤防工程而言,其所处的地质环境相对比较简单;从全国范围内的堤防工程来论,其地质环境则相对较为复杂。长江中下游与黄河中下游的地质环境显然是不同的;南方河流与北方河流的地质环境也有区别;湖泊、海堤的地质环境与江河漫滩更是相差甚远。

堤防工程所处地质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水文地质条件较为简单,地下水的补排关系较为明确。江河湖岸地层中的地下水(松散沉积物中的孔隙水,二元结构地层中的承压水)与江河湖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十分密切,互为阶段性的补排关系。堤防工程所处的江河湖岸既是堤内地下水的排泄边界,又是江河湖水位较高时补给堤内地下水的补给边界。这种边界条件一旦改变,实际上就是地质环境的改变,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

1.3 堤防工程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堤防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堤防工程对地质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工程虽然规模巨大,线性工程跨越了不同的工程地质单元,地质环境差异较大,但在相同的地质环境和工程地质单元上,工程地质条件则相对较为简单,工程地质问题也相对较为明确。如果不从环境地质的角度来考虑,单从工程建筑物本身的角度来看,堤防工程并不复杂。

堤防工程所处的地质环境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由于堤防工程的修建,或者说堤防工程措施的实施,对客观地质环境的改变是毋庸置疑的。改变了客观地质环境,会带来什么样的环境地质问题,这是我们地质师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忽略了堤防工程的环境地质问题,人类社会肯定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 堤防工程带来的环境地质问题

堤防工程的三大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堤基土层在渗流作用下的渗透破坏、堤基为软土层存在稳定问题、岸坡受水流冲刷侧蚀产生崩塌破坏影响大堤安全。针对此三大工程地质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工程处理措施。如果工程处理措施不当或对地质环境的分析不够,就可能带来新的环境地质问题。

2.1 堤基垂直防渗阻断地下水的正常排泄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

堤基表层为砂性土,或砂性土埋藏较浅,或表层粘性土较薄的二元结构地层,在外江水位高于堤内侧地面高程时均将不同程度地存在堤基渗漏问题(实际上,只要外江水位高于堤内地下水位时,渗漏就已经发生了)。堤基渗漏并不可怕,对堤基稳定影响最大的是渗透破坏。当渗透水流坡降大于堤基土体的临界水力坡降时,渗透破坏就会发生。工程上对于渗透破坏一般采用铺盖(增加上伏粘性土层的厚度,也有延长渗径的意思)、堤内侧设排水减压井、浅基截渗墙和垂直防渗帷幕。前三种方法是堤基防渗的传统工程处理措施,较为适用,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效果也是较好的。而最后一种即垂直防渗则是1998大洪水后普遍被提及和宣传的一种以往很少用于堤防工程(多用于大坝坝基)的防渗措施。

一般说来,江河湖海是区域性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最低排泄基准面,由于堤防工程的兴建,地表水将只能通过闸、泵等穿堤建筑物排出堤外;在没有进行堤基垂直防渗的情况下,地下水仍然能按照区域性地下水的总体流向,通过最短路径排向江河湖海中。显然,当实施了一定范围内的连续性垂直防渗措施后,天然状态下的地下水渗流场被人类工程活动改变了,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有些地方可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地下水的排泄通道被阻断了,它的出路在哪里?地下水没有了出路,实际上是地质环境的改变,新的环境地质问题将随之产生。

如果大范围截断了地下水的排泄通道,地下水位被雍高之后,或于地表低洼处出溢,形成水塘直接以蒸发形式与大气层进行平衡交换;或选择更大范围的区域性的排泄途径向更远的排泄基准面运移。但是无论地下水以何种方式寻找出路,已经雍高了的地下水位,使得土地发生沼泽化或盐碱化,对农作物、建筑物、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将势在必然。地下水位雍高致使水流不畅,出现水的矿化度升高,水中微生物数量增多,导致水质恶化;由于地下水位的升高,使得建筑物地基,尤其是土基中的含水量增高,甚至达到饱和,使原本能够满足建筑物要求的土基的物理力学指标降低,导致建筑物发生沉降或不均匀沉降,出现失稳或开裂。特别是对于一些靠山临水的地区(如江西景德镇、临川、上饶等城市),大气降水的相当一部分渗入植被覆盖良好的地下,通过山前冲积平原二元结构的水平径流区,于河谷岸边排入天然河道。实施了封闭式的垂直防渗之后,使得这些原来每年仅受数日洪水威胁的城市将全年都在水中浸泡渡日。这种情况决不是耸人听闻,据反映,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地下水位上升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这是地质师们不该掉以轻心。

2.2 堤基垂直防渗阻断江河湖水正常补给地下水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

垂直防渗除了截断地下水排泄通道带来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之外,由于江河湖岸又是附近区域地下水的补给边界,没有了大范围的地表水的补给,同样会打破地质环境的平衡,仍然会引起新的另一类的环境地质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

(1)地下水主要靠江河湖水集中补给的一些地区,当地工农业用水除了靠提或引取江河水之外,另一主要来源是开采地下水。由于截断了河水向地下水的补给通道,地下水失去了江河湖这一直接补给源,形成只采不补的恶性环境,必然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影响地下水的正常开采与利用。城市区的地下水位下降后,有可能引起建筑物基础应力条件的改变,出现建筑物失稳,地面裂缝和局部塌陷的情况。城区地下水与江河湖水失去互相补排关系之后,地下水不能与外系统构成循环,必然导致水质恶化,新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由此而生。

(2)截断了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通道后,致使正常来水量情况下河水位偏高。因为河道没有了正常向外“渗漏”的条件,实际上是抛弃了江河两岸天然状态下巨大的地下调节和分蓄洪水库,江河水位当然要升高了。由于在相同来水量条件下河水位的升高,迫使我们不得不加高堤防,而实际上防洪标准又没有提高。可以说这是一种典型的人为的自作自受,人类自身的作茧自缚,自然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

堤基汛期渗透破坏与垂直防渗后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本身就是一对矛盾。解决这样的矛盾,处理好这样的问题,需要各专业间的互相配合,认真论证,找出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解决方案,争取做到防止渗透破坏取得较好的效果,又不至于引起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 2.3 开采筑堤建材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

堤防工程大多是采用当地材料筑堤,其取土原则是:就近开采,尽量不占用或少占用耕地,在堤基安全保护区范围之外取土。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情况并非如此。一种情况是承包单位并未在勘测设计单位推荐的料场取料,另一种情况是汛期抢险时只能就近取土以解急用,这就可能因主动或被动地开采筑堤料引起一些环境地质问题。

(1)取土点在堤基附近,不在堤基安全保护区以外。由于取土,人为地破坏了天然的防渗铺盖,缩短了渗径,改变了可以安全抵御洪水的天然水文地质环境,增加了堤防出险的可能性。

(2)取土点虽然在堤基安全保护区以外,但由于堤防附近并没有料场,不得不将农田作为料场,开采时未留下保护层,其结果是虽然保住了堤防,但也会造成大片农田被破坏,而且不易复耕,可能产生土地砂化,使本来就有限的土地人为地减少。

(3)堤防所需的块石料大多是开山采取,采石过程中除了施工影响外,还由于人们在开采时并没有实施多少保护措施,山上的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开采的石料和弃土被任意堆放,尤其是堆放在沟谷中的弃渣在暴雨期极易引起水土流失,可能形成泥石流,造成新的地质灾害。

(4)筑堤所需的砂砾石,基本上是从河漫滩中开采的,如果不按设计要求进行开采,可能形成河道起伏不平,糙率增大,影响河水流态,从而改变河势,造成河道变迁,引起新的问题。

以上情况均为开采天然建材时,没有环境保护意识而造成的,虽然人们已经注意到此类问题,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这种现象在一段时间内还会长期存在,应该继续予以关注。

2.4 堤防工程可能引起的其它环境地质问题

汛期堤内低洼渊塘常常发生险情,且早期不易被及时发现,当发生冒泡喷水时也不易准确判断其渗漏性质,只好按最坏险情进行抢险,增大了抢险工作量和抢险难度。为了减轻汛期抢险压力,堤内渊塘一般按规范要求应进行填平处理,以确保堤脚一定范围内不产生险情隐患。然而,所有渊塘填平之后,也堵塞了地下水的排泻出口,会给堤内带来什么样的环境地质问题,还有待研究,并需要时间和实践去检验。

3 关于避免堤防工程引起环境地质问题的原则

为了保护堤防,也为了使自然环境不被人为的破坏,在加固或新建堤防时,首先要有环境意识,这是方案拟定和正确决策的基础。各类堤防工程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几个原则:

(1)对需加固的堤防应尽量利用天然铺盖或加长加厚铺盖,堤后设置减压井和排水沟等措施来处理渗透破坏问题;对于险工险段或砂性土堤基段,可根据实际地质条件适当考虑垂直防渗措施,但决不可以在大范围内对全堤线进行大规模垂直防渗,即使局部堤段采取了垂直防渗,也应认真研究由此而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对于堤防附近无料可取而必需占用耕地的,应在取土时对取土深度科学地确定,留有一定厚度的可植层以备复耕。

(3)河道内取料应尽量在主河槽内,且开挖深度高差不宜过大,在河道弯曲和狭窄段不宜开采。

(4)开挖块石料应尽量少破坏表层植被,开采弃渣料应有固定的堆放场地。

4 结语

第8篇: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范文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新型雨洪控制技术

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的增多,为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理念以及技术也受到了社会与人们的关注,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城市道路设计中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的研究变得非常有必要。在城市道路设计建设中, 借助新增妨洪控制利用技术的利用,不仅可使城市雨水利用率得到提高,降低洪涝灾害以及水污染等问题的发生,同时还町实现地下水的补充,使地面下沉或者滨海城市海水入侵得到一定的缓解。

1.当前我国城市道路设计的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越来越多,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但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道路工程的透水情况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果道路工程大范围不透水,那么这就会导致城市综合径流系数不断增大,尤其是在暴雨天气下,城市道路必然因不透水而出现交通瘫痪,给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针对于此,工作人员必须要在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对排水系统进行全面考虑。但是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道路受到雨水的冲刷,其安全性能不断降低,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缓解这一压力,相关工作人员可将各种先进的技术应用在其中,从而确保城市道路设计的合理性,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挥在那。

2.城市道路排水的提出背景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要求相关部门在建设城市各项工程的过程中将周边的环境考虑在其中,以求城市发展与环境实现和谐统一的发展。城市道路排水对城市环境以及城市化建设具有较高的影响,若处于雨天天气,如果道路排水达不到要求,不仅会对城市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还会影响到城市的形象与美观。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于道路排水系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果城市规划部门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正确处理好城市道路排水问题,那么城市发展与环境也就无法达到协调发展,不利于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对道路雨洪控制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实现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3.当前我国道路排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部门在对道路排水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依然采用管道排水的方式进行。通过实践证明,管道的排水量受到管径的限制,尤其是在暴雨天气下,管道并不能够及时排除其中的污水,这就导致城市交通瘫痪,给城市带来巨大的交通压力。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城市道路排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城市道路排水、排洪的压力极大

目前,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自然地面都被硬化地面所替代,在道路路面雨水径流中存在着大量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行人抛弃的废物、碎屑等,这些受到雨水多冲刷往往会被排出就近的水域,这些也就会威胁到城市周边的环境,甚至还会导致管道堵塞,不利于管道排水,影响到城市的生活环境。

3.2城市道路路面径流污染越来越严重

在城市道路正常运作的过程中,一旦路面径流污染严重,那么对于整个排水管道、排水系统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进而导致大量被污染的水流入就近的水域,最终对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不利于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

3.3雨水资源流失。我国是水资源较为贫乏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加快,人们生活用水的日益增加,我国逐步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因此在城市排水的过程中,雨水资源的流失是当前较为严重的问题。

3.4生态环境破坏。城市主要排水方式的发展城市排水方式城市发展与对待雨水的观念以排放为核心,在城市以管道为主要排水措施,乡村以渠道为主要措施。由于在排水的过程中,由于水沟沿路的各个注水口水质的污染造成渠道周围各个环境污染的严重。

4.城市雨洪控制利用

随着城市道路在各种实践中问题的不断增多,人们结合多种实践和结论就城市雨洪控制做到相互利用的过程。在道路排水设计中的重要意义道路建设所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城市道路排水设计中融入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理念,并采用新的雨洪控制利用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目前道路排水面临的问题,还可实现节水、水资源涵养与保护、控制水土流失和水涝、减轻城市排水系统负荷、减少水污染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目标。直接利用是指将汇水面的雨水收集、调蓄和净化后利用,包括屋面雨水、广场雨水、绿地雨水和污染较轻的路面雨水;间接利用是通过各种人工或自然渗透设施使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包括渗透路面、渗透管渠、渗透浅沟、对道路建设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进行修复,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城市道路中对雨洪控制的措施

5.1 在城市道路排水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将观念逐步的转换成渗透和排水相融合的过程。从而实现道路的排水功能。

5.2 政策、法规的制定。政策法规的制定是对雨洪控制过程中的强制性规范。

5.3 新的道路排水设计手册和规范的制定。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新型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的理念和技术融入道路设计规范,如美国纽约道路设计手册、英国的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等,对实际工程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我国道路设计手册或规范中还没有新型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理念和工程技术的体现,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将新型城市雨洪控制利用技术纳入我国道路设计手册和规范中,规范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避免或减少因缺乏系统的技术资料和规范标准带来的困惑和失误,促进我国的新型道路排水技术稳步健康地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今后城市道路设计中, 还需加大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的研究力度, 根据我国以及各城市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环境的综合考虑, 采取合理且科学的雨洪控制利用技术,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道路的建设以及发展, 促进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卫华,车伍,杨正等城市绿色道路及雨洪控制利用策略研究[J].给水排水,2012,38(9):42-47.

第9篇: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范文

关键词:给排水工程;重要意义;存在问题;发展策略

0 引言

一般我们所说的给排水工程分为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古代的给排水工程只是为城市输送用水和排泄城市内的降水和污水。现代的给排水工程已成为控制水媒传染病流行和环境水污染的基本设施,是发展城市及工业的基础设施之一 ,也是市政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下面,本人结合多年工作实践,主要就给排水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方面浅谈几点个人看法,不妥之处,敬请同行指正。

1 什么是给排水工程

1.1给排水工程的定义

给排水工程主要是用水文学和水文地质学的原理解决取水和排水的有关问题;用水力学的原理解决水的输送;用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学的原理进行水质的处理和检验。

1.2给排水工程的发展背景

19世纪后期,基于对城市公共卫生重要性的认识,在美国形成了卫生工程学科,给排水工程是其主要组成部分。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80年代在中国形成环境工程学科,又从水环境的高度把给排水工程原有内容的大部分包括在内,使给排水工程和环境工程、水资源工程以及环境科学互相交叉,共同发展。电子计算机和系统工程应用于给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使给水质量与废水处理进入一个新阶段。

1.3给排水工程的研究内容

地球淡水的循环可区分为水的自然循环和水的社会循环,其中水的自然循环是指水从海洋蒸发,被气流输送到大陆,以雨、雪等降水形式落到地面,形成地表水(江、河、湖、库)和地下水,最终又流回海洋。水的自然循环及其调控是水利工程的研究内容。水的社会循环是指人类社会为满足人们生活饮用和生产(工农业)的需要而从自然水体取水,经必要的处理以改善水质,然后输送到千家万户和各工业企业以及农田农场;用过的水中因含有废弃物而丧失使用功能,经适当处理再排入水体,以免水体受到污染。由上可见水的社会循环及其调控是给水排水工程的研究内容。

1.4给排水工程的重要意义

给水排水工程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在20世纪排名第四。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工程学会联合会、《国家工程师周刊》以及27个工程学会,参与评选20世纪最伟大的工程技术成就。每个学会推出5项,由工程院院士组成评选委员会匿名投票,从105项目中评选出20项最突出的工程成就,排序如下:(1)电气化(2)汽车(3)飞机(4)水的净化和输送技术(5)电子技术(6)无线电和电视(7)农业机械化(8)计算机(9)电话(10)空调和制冷(11)高速公路(12)宇航技术(13)互联网(14)成像技术(15)家电(16)医疗技术(17)石油和石化技术(18)激光和光纤技术(19)核技术(20)高性能材料。由此可见给水排水工程对人类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是非常有影响的和极为重要的工程技术之一。

2 我国给排水工程现状问题

2.1水危机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由于人炸,已经出现了世界性的水危机,而我国的水危机尤甚。我国的水危机是以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为标志的。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4。由于时空分布不均,特别是华北地区(京津地区、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我国平均值的1/6~1/8,或世界平均值的1/20~1/30,属极度缺水地区。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亚于洪涝灾害。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只有35%,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不足50%,大量未经处理的污、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等,使水环境遭到严重污染。我国七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轻顺序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和长江。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90%受到污染。有的污染物可使人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有的污染物能干扰内分泌,影响人类生殖功能等等,对人类健康危害很大。此外,水环境污染还对农业、渔业等产生严重影响,造成的损失达GDP的1.5~3%,不亚于洪涝灾害,被称为水质灾害。水是生命之源,水对于人类社会是不可替代的资源,所以水危机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而我们必须要到高度重视。

2.2当前我国给水排水体制系面临的问题

主要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供需水之间的矛盾突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水的供需矛盾变得愈来愈突出,其原因一是人口不断增加,尤其是目前我国城市人口正在以每年0.2%的速度增长,使城市用水量急剧增加。其次单位人口用水量增加。再次是工业用水量增加。此外,供水水质相对下降与高标准水质水需求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3 促进城市给排水发展的策略

一是增强质量意识。城市给排水工程立项后,要精心做好准备工作。在施工前期,首先要认真会审核对相关的设计文件以及施工图纸,判定其是否与现场以及施工的实际条件相符合,设计的深度能否满足给排水工程施工要求,防止出现管道与桥梁、电缆,管线与梁柱相冲突的现象。应该在施工图纸上对需要预留或者预埋的内容做好查缺补漏的工作,纠正相关错误,明确施工的要求。此外,认真检查施工所需的水泥、沙石以及混凝土管,确保其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特别是水泥与混凝土管,需要进行实地考察以及抽检。

二是重视各环节控制。城市给排水工程中发生的大多数质量事故要归因于施工环节的疏漏,措施的不落实以及质量保证体系的不健全等方面,因此,应该在施工前期,严密监控所有与工程质量相关的环节,做到将影响施工质量的消极因素消除在施工前期,这是进行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此外,在城市给排水工程施工期间,要严格审查相关的监理单位以及施工单位。相关管理人员要进行巡视检查,而且应该邀请监理单位的监理工程师以及施工单位的质检员参与进来,一同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尽量避免在施工结束验收时对不合格的部分,再进行返工。

三是落实质量责任。由于给排水施工单位较多,往往出现各单位各自为政的现象,只接受各自的主管单位的管理,不能纳入统一的管理中。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要认真监督施工单位的进度以及施工质量,按照相应的质量要求进行严格检查,督促施工单位,一旦发生延误的现象,就要求其立即进行赶工,并将相应的情况反应给相关主管单位,甚至采取相应的经济或者合同等措施督促执行。此外,还要建立层层负责的质量责任制,对于给排水工程,不论其大小,相关的职能部门一定要派遣专门的人员负责工程的质量,而且将责任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的身上,一旦出现问题,就要及时追究相应的责任。

四是增强监理职能。在对城市给排水工程进行管理时,监理单位的有效监控是关键所在。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城市给排水工程的监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业务不熟练。因此,有关监理公司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其胜任本职工作,做到一人多能。此外,对于城市给排水工程进行质量检测,需要依靠先进的仪器设备,相关监理公司应该装备先进的新技术,新方法,将优秀的人才与先进的器具相结合,实现检测手段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