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浙大远程教育范文

浙大远程教育精选(九篇)

浙大远程教育

第1篇:浙大远程教育范文

一、总体目标

充分利用我县渔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依托省内中高等院校,构建面向基层、多元化、灵活开放的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教育培训新体系,多层次开展渔农村党员干部、实用人才学历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试点工作任务分解

根据市远程办试点工作任务要求,结合我县实际,今年我县需完成40名渔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学历教育,其中:10人再接受中专学历教育,30人再接受大专学历教育。在人员结构上,至少10名以上站点管理员(农民信箱信息员)参加再教育,参加学历培训的渔农村党员干部至少35名。

按照我县各乡镇实际情况及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分布情况,将学历培训任务分解如下:

乡镇需完成的学历培训任务

*

请各乡镇在广泛宣传、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努力完成相关工作任务。在确定参加培训人员时,首先要确保站点管理员(农民信箱信息员)培训任务的落实。另外,在其他参加培训人员的选择上,尽可能发动党员干部和渔农村中素质好、能力强、有发展潜力并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员参加学历培训。此次参加学历培训人员年龄一般要求在50周岁以下,个别学习需求特别强烈的党员干部群众,可酌情安排。同时,各乡镇在努力确保参加培训总人数的前提下,可根据党员干部群众的学历需求适当调整中专与大专参训人员比例,原则上尽可能鼓励党员干部群众参加大专学历教育。

三、专业设置及相关事项

(一)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设置计算机信息管理、行政管理、市场营销3个大专学历教育专业

*

(2)招生对象及条件

主要面对乡镇渔农村基层招生。以站点管理员(农民信箱管理员)、村镇干部、农技人员为主要对象。高中起点专科考生须具有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毕业证书或同等学历。

(3)入学方式及报名、测试时间安排

入学方式:由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命题并组织入学测试。

报名时间:20*年7月至8月下旬

入学测试时间:20*年8月31日

报名地点:县农广校(县农林局)

开学时间:20*年9月

报名手续:持本人身份证、学历证书原件及其复印件各一式两份,1寸免冠照片3张报名。报名时交纳报名手续费50元,考务费100元。

(4)资格审核、教学及学习模式和毕业证书

资格审核:学生报名时提供的有关资格证书及报名资料,由当地学习中心负责审核。

教学及学习模式:采用网上课件教学、课堂视频教学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学生平时可到当地校处学习中心、远程教育终端站点集中收看定期播放的课堂视频课件,也可访问学院网站和省远程办辅助教学网站,下载教学课件和资料。实践环节(实验、上机)由当地校外学习中心负责安排。

毕业证书:实行学分制管理。高中起点专科有效学习期限2—5年,最低毕业学分75学分。在规定学习期限内修完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实践教学等环节,成绩合格,达到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毕业学分和各类学分要求,毕业鉴定合格,由浙江大学颁发国民教育系列的毕业证书(注明远程教育),并报教育部电子注册,国家承认学历。毕业生自主就业。入学后不迁户口。

(二)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设置农村行政管理、农村经济管理2个大专学历教育专业

*

(2)招生对象

高中、职高、中专、技校及以上学历的渔农村党员干部群众。

(3)入学方式及报名、入学测试时间安排

报名时间:省电大正式下达招生计划之日起至20*年8月底止。

报名地点: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

报名手续:需提交身份证及学历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1寸免冠照片3张报名。报名时交纳注册建档费20元,考务费60元。

入学测试:考生报名之后必须参加20*年8月25日举行的入学水平测试,由浙江电大统一命题、制卷。专科专业入学水平测试使用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的综合试卷,测试程度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测试课程比例:语文、数学各60分,英语占30分。测试时间90分钟。

(4)资格审核、教学及学习模式、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资格审核:学生入学资格由当地电大初审,省电大复审,中央电大终审。学生是否被正式录取,以中央电大终审结果为准。入学后不迁户口。

教学及学习模式:采用多种教学媒体,网上课件、课堂视频、面授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网上学习可到当地电大(乡镇工作站)、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和家中点播视频课件,也可访问浙江电大网站和省远程办辅助教学网站,下载教学课件和资料。学生在网上自学的同时,当地电大还给予适当的面授并落实有关实践环节(实验、上机)。

毕业证书: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籍8年有效。根据教育部有关要求,专科专业最短学习年限为两年半。符合毕业要求的,颁发国家承认的专科学历毕业证书,教育部给予毕业证书电子注册。毕业生自主就业。入学后不迁户口。

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在学习期限内,完成规定课程学习后经国家劳动部门职业资格考试合格,可获得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相应证书可顶替5个学分。职业技能资格培训费用另行核算。

(三)浙江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设置计算机信息管理、市场营销、农村经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农村党建、畜牧兽医、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林业、会计、供用电技术等涉农中专学历教育专业。

(1)招生专业、学期、学分、学费

*

(2)招生对象及条件

凡具有初中毕业(或同等学力)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乡(镇)、村基层干部、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员、农(林)技员、畜牧兽医员、财务辅导员、农机员、农村电工、乡镇企业职工、国营农(林)场职工、农村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职工、农业园区职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及农村社会青年,能坚持上课,并具有一定自学能力者。

(3)入学方式、报名、录取和开学时间

入学方式:免试入学

报名时间:20*年7月—8月底

报名地点:县农广校(县农林局)

报名手续:1寸免冠近期正面半身照片一张,身份证复印件一份,毕业文凭原件及复印件一张。

录取:凡具有初中毕业或相当于初中毕业文化程度以上的人员均可免试入学,报名时须验原始证件,同时在报考审录表内附上原始证件的复印件,报名后由学校审查录取。

开学时间:20*年9月

(4)学习形式、教学及学习模式、毕业证书

学习形式:全部课程由浙江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会同省委组织部统一编发教学计划、教材和教学辅导大纲。学习主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采用面授辅导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教学及学习模式:利用卫星网、互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组织教学并实现教学管理。采用网上课件教学、课堂视频教学、发放教材及光盘等形式进行学习,并提供网上作业、网上答疑、网上讨论。学生平时可到当地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集中接收辅导,可访问“时代先锋网”,点击学历教育中的中专学历教育,也可以直接进入“农民教育就业网”网站,点播教学自学,获取有关学习资料(教学指导文件、辅导材料、成绩查询、文件通知等)。实践环节(实验、上机)等由各当地农广校负责安排。

毕业证书:实行学分制管理,学习有效期限为2—6年。在规定学习期限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实践教学等环节,成绩合格,达到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要求,由浙江省广播电视学校发给浙江省教育厅验印的毕业证书,国家承认中专学历。同时按照推行“双证制”要求,对参与学历教育的所有学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发放职业资格证书。

四、经费政策

根据《通知》精神,培训所需费用原则上采取“省里补一点、市里筹一点、县里拿一点、乡镇出一点、教学单位让一点、个人承担一点”的办法解决,今年的培训经费由市、县、乡镇共同协商解决,原则上按30%∶50%∶20%的比例承担,参加培训的党员干部群众个人承担除学费以外的其他学习费用。

五、工作措施

(一)明确职责分工。

为切实做好我县的远程教育大规模培训党员干部群众试点工作,县远教办、县渔农办、县教育局、县农林局、乡镇远教办及有关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具体分工如下:

1、县远教办负责牵头抓总,组织协调,工作计划、工作要求的分解和下达,对教学单位进行宏观指导等。

2、县渔农办、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负责有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培训计划的衔接和培训工作的检查监督等,要将这次学历培训教育列入年度渔农民培训计划,尽可能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并做好相关工作的检查指导。

3、县教育局负责做好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相关专业学历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

4、县农林局负责做好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浙江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相关专业学历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

5、乡镇远教办负责本乡镇招生任务的落实、具体教学组织管理和工作经验的总结等。

(二)建立相关制度。

1、教学管理制度。县远教办和有关单位选派专(兼)职人员担任督导员,对终端接收站点组织学员学习情况进行督导。县教育局选派专职人员担任班主任,根据教学计划,做好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学历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

2、信息反馈制度。基层站点管理操作员和各班次教学班主任,要对照教学计划,对学员到课出勤情况、收看学习情况进行考核登记,定期向县、乡镇远教办报告,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汇总反馈。

第2篇:浙大远程教育范文

[关键词]地方文化; 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8-0200-03

浙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滋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又博采众长,汲取天地精华,形成了与其他地方文化迥异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和个性的文化。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生养”,终于“三千越甲可吞吴”,雄霸一方,到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用骄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令人瞩目的发展水平向世人宣告浙江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由于高职学生生源大多来自本地,将来毕业也大部分在本省工作,因此,如何利用浙江文化的特色教育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成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课题。在浙江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并且更容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地方文化视野观照下,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将更加切实可行,而且,向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增加了新的载体。

第一,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地方文化的重要性已日益凸显,也越来越受人重视,全国各地不遗余力地投入人力、物力为自己家乡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很好的例证。浙江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是发生在浙江地域内的与其自然和人文环境相关的特色文化。浙江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造成了浙江文化有别于中原文化的特质。夏、商、周三代以降,浙江地区由于离中原文明较远,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文明程度相对落后于北方黄河流域。历史上两次大规模的南渡――晋室南渡和宋室南渡,使得浙江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南宋在杭州建都后,更是将先进的技术文明传到浙江并且向浙江输入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和文化名人,使得浙江成为人杰地灵、世人瞩目的财富和文化重镇。

曾经有学者提出浙江文化的“水性”特征,即柔慧智巧、开放兼容;自强不息,开拓创新;敢于冒险,重利事功。自古以来,吴越就被描述成“水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之地。吴越同属典型的“水文化”,但是和吴文化相比,以越文化为基础的浙江文化因为与中原文明地理位置较远而一度落后于吴文化。随着钱江吴越国和南宋迁都至杭州以来,浙江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东南财富地,江浙文人薮”,从南宋到元明清,浙江俨然成了中华文明的一块高地,涌现了很多著名的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

和以“山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相比,浙江文化呈现出了一种别样的魅力。浙江人没有固守家园的观念,而是勇于向外拓展,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初,成千上万的浙江人离开家乡,义乌人“鸡毛换糖”,温州人“抱团取火”,宁波人“无宁不成市”,足迹遍布全世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兴农抑商”的思想,浙江人面对当时的主流文化――程朱理学,勇敢地提出了“事功之学”、“义利同行”,极大的解放了浙江人的思想,使得浙江在经济上领先一步。

“21世纪国际范围内的经济赛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为‘文化力’的较量”。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政治密切相关,相互交融,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们研究地方文化,尤其是浙江文化中极具生命力的精华部分,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浙江文化中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关注民生的爱国爱乡情怀。

第二,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针对高职学生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科学而导致综合素质差的特点,引导他们广泛学习和吸收人类社会优秀文化成果,弘扬人文精神,以人的综合发展为根本目标,重视人的人格和尊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一直处于两难困境:一方面,和本科大学生相比,学时短是高职院校的特点,专业课课时大大增加而基础课一再压缩导致无论是学习还是学生本人都只注重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为“社会本身除了需要每个人担负特定的工作职责外,还要求个人作出其他方面的贡献”,“哪怕他在这一活动范围之内有多高的技能和水平,他永远只能算是未受良好教育的人” 目前,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容乐观。一是一部分大学生在人生的价值观上出现了一些偏差,如过于功利化的人生目的使得学生一味向“金钱”看齐,追求高工资追求高消费不肯从基层做起导致就业后心理落差太大,眼高手低现象较为严重,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挫折除了迷茫消极外,甚至产生一些过激行为。二是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对于文化和艺术欠缺基本的欣赏能力,从而使人难以形成健康和全面的个性,也很难以平和、淡定的心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导致不能更好地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许多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写作能力较差,文法不通、错别字连篇现象时有发生。显然,一个连母语写作都不过关的人很难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有所发展。

这些年来,高职院校提倡“订单式”培养模式。应该说,“订单式”培养模式是解决我国“技工荒”困难非常有效的途径,甚至被有些高职院校称为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然而,“订单式”培养模式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即将教学目标过于局限在学生将来谋求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方面而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将来可持续发展。曾经有学者提出“订单式”培养模式要处理好的三大关系:“一、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关系;二、学生短期就业利益和长远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三、职业院校的教学现状和企业的需求之间的关系。”其中,前两个关系都可归入素质教育类别。就目前形势来看,专业不对口现象普遍存在,而且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也不太符合实际,高职大学生毕业后很可能面临学非所用的困境,重新学习或跨专业学习其他技能将变得十分普遍。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大学生将很难可持续发展。然而,人文素质教育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能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很难。究其原因,目前人文素质教育可供教师的选择路径看似五花八门其实非常之少。一些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了“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缺陷,除了“两课”教育,增加了诸如《大学语文》、《文学欣赏》、《应用写作》、《中国传统文化》等选修课。虽然这些课程的设置能全面培养学生的情趣和气质,但是由于课程设置本身和学生有一定距离尤其是不能普遍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不是所有同学对文学或某种艺术都感兴趣),由此导致不能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这就向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即选择一个新的路径,能更近距离也更有效的激发学生对优秀文化和艺术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事实上,大学生的年龄结构、群体意识和环境条件都决定了这个阶段应该是人生求知欲望最旺盛的时候。目前学界提出的利用地方文化优势无疑是一个崭新的路径选择,也是目前和学生近距离接触的一个新式载体。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而且每一个地方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单纯地用北方、南方、东部沿海等几个地域名词显然还是太宽泛了而且无法彰显个性。

在地方文化视野下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有很大的优势,因为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不仅和其成长环境诸如家庭、教育等有关,而且还与其生活的地域有很大关系。如周氏兄弟的作品就带有浓郁的浙东地方文化特色。近年来,地方文化和作家、艺术家及其作品之间存在天然的亲密联系已为学界所重视。笔者在《浙江文化》课程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文化往往显得兴趣盎然,因为从小生活在浙江,对浙江的历史和发展比较熟悉,但是真正从文化的角度去观照或从文化视野下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很少。也就是说,这个路径还缺乏一座桥梁,即架通地方文化和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第三,在地方文化视野的观照下,以浙江文化为例,至少有几个方面可以提高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1)浙江文化精髓之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值得当代高职大学生学习。浙江文化是以古越文化为基础的,而越人把大禹看做是自己的祖先,至今绍兴尚有大禹陵的碑文。大禹之所以越人如此崇拜,是因为大禹治理洪水13年,劳作焦思,13年“三过其门而不入”,终于以柔克刚,将绍兴变成富庶的鱼米之乡。越王勾践面对吴国的强大不畏惧不气馁,而是卧薪尝胆,勾践夫人也是带领越国女人养蚕织布,终于打败吴国。解放后,浙江作为一个狭小的省份,资源匮乏,人口众多,国家资金投入较少,但是浙江人勤劳自立,离开家乡,走出了一片新天地。全国各地处处能见到浙江人。一开始都是从小事做起,甚至干着底层的职业,如擦鞋、修鞋、理发等。“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是很普遍的现象。正是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得浙江经济发生了从小作坊到乡镇企业再到大型民企的华丽转变。“‘雅戈尔集团’和‘飞翔集团’都是靠着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艰苦创业,从小企业发展成为富有名气的大企业。”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着重享乐的现象,尤其在职业的选择上。居高不下、屡创新高的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就反映了这一点。大学生希望能够找到又轻松报酬又高又稳定的职业无可厚非,但同时也缺乏了自己创业自力更生从基层做起的动力。所幸的是目前已经有不少大学生自主创业,几百元、几千元起家,从卖几元钱的小商品做起。现在在浙江有不少大学生已经通过淘宝网等网络平台开店营业。凭借着浙江丰富的市场资源(如拥有义乌小商品市场、中国轻纺城、四季青服饰市场、中国皮革城等)和顺畅发达的物流、交通支持,大学生自己开店开公司办企业可以说是对传统大学生就业模式的改革之举了,更是体现了浙江文化的传统精神。高职大学生相比本科生,理论和专业功底上可能略逊一筹,这更要求高职生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2)浙江文化的精髓之二――勇立潮头、敢于创新的精神值得当代高职大学生学习。浙江人思维敏捷,文人雅士辈出,而且还出现了许多影响巨大的几位思想家――王充、吕祖谦、叶适、陈亮、王阳明、黄宗羲等。从王充的“无神论”到南宋吕祖谦的“金华学派”、叶适的“永嘉学派”、陈亮的“事功学派”、王阳明的“心学”、黄宗羲的“经世致用”……尤其是“义利同行”观念在宋朝就深入人心,和中原文化重义抑商的传统思想不同,为浙江经济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浙江有举世闻名的钱塘潮,而潮水汹涌时往往也是鱼虾跃腾时,这时会有经验丰富、勇敢果断的弄潮儿立于潮头不惧潮水。浙江人头脑活络、乐于迁徙,如“龙游商帮”曾在明朝权重一时,全国各地都有“龙游商帮”的足迹。绍兴教育发达,读书人多,科场竞争激烈,一些科场不顺的读书人就选择当师爷这条路。绍兴人当师爷的极多,遍及全国,形成了“绍兴师爷”这个称谓,甚至有“无绍不成衙”的俗谚。在古代,浙商的足迹已遍及全国乃至全世界。当大家对几元钱几毛钱的小商品生意不屑一顾时,义乌人已经建成了影响全球的小商品市场;当人们对网络购物半信半疑持观望态度的时候,马云率先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购物平台――淘宝网;当专家们在叹息声中研究“龙游商帮”衰落的原因时,聪明的龙游人已经在鄂尔多斯开采矿石了,形成了全新的现代“龙游帮”。浙江的民营企业较发达,而且无论是经商还是办实体,环境都较为宽松有利,如政府针对自己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些优惠措施等,但同时也存在着矛盾,即宽松的环境和低门槛的准入导致了竞争的激烈,这时就需要大学生拥有勇立潮头、敢于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时代的弄潮儿。

(3)浙江文化的精髓之三――尚德崇文、追求自由的精神值得当代高职大学生学习。浙江的文化名人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可谓是群星闪烁、光芒璀璨。在古代有谢灵运、王羲之、贺知章、陆游、赵孟、洪升、徐渭、王守仁、李渔、陈端生、龚自珍……在现当代更是文人名士井喷:王国维、李叔同、鲁迅、周作人、徐志摩、郁达夫、穆青、金庸……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文化名人,与浙江注重教育、尚德崇文有关。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浙江人并不是只管自己读书两耳不闻国家事。岳飞精忠报国妇孺皆知,张苍水临死前还看一眼西湖说一声“好山色”。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强烈痛斥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思想。在近代一些人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熏陶下,勇敢地投入到反封建斗争中去。鉴湖女侠秋瑾、光复会徐锡麟为清政府英勇就义,鲁迅为了拯救国民性,弃医从文,“呐喊”出反封建反传统的最强音。这些都反映了浙江人强烈的爱国爱乡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些都源自浙江人追求自由的禀性。当前,经济大潮下形形的不良现象无孔不入,腐败滋生、拜金主义、权钱交易等丑恶现象侵蚀着人的心灵。尤其作为大学生,年纪轻是非分辨能力较差,又正是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爱乡爱国教育是必须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非常必要。空洞的理论教育显然太过遥远和苍白,而家乡的名人贤士、嘉德懿行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高职大学生大都来自省内,而且将来的工作地点也大部分在浙江,学习浙江的文化显然更有效也更有亲和力。笔者在《浙江文化》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明显能感觉到学生对家乡的文化充满兴趣和好奇。通过对浙江文化的学习,可以感受到浙江所特有的文明儒雅气息,从而培养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去创造辉煌,以平和宽容的态度去看待人生。

10万年前的古建德人、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都显示了浙江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在历史中穿行,是为了撷取文明的精华来启迪当下的人生。不仅如此,在浙江文化的视野下,更应该注重当下的现实来激发高职大学生爱乡爱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健康全面的个性,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人生。

参考文献:

[1]罗昌智.浙江文化的“水性”特征[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7(2):7-11.

[2]佚名.越绝书:卷八[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12.

[3]贾春峰.文化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

[4]贾萍.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17-119.

[5]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顾建新,何署荣,译.杭州:现代教育出版社,2001:91.

[6]彭移风.“订单式”培养模式要处理好三大关系[J].成人教育,2007(4):61-62.

[7]乐承耀.略论浙江精神[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0(5):21-22.

第3篇:浙大远程教育范文

本刊最近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合作举办了一次中国远程教育学术论坛,主题是“远程实验室:支撑环境与创新动力”。这是继举办“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教学一线的探索与反思”为主题的中国远程教育教师论坛后,本刊今年又一次聚焦远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论坛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远程实验室建设及远程教育实践教学的进展情况,并提出了许多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人们注意到,浙江电大对于远程实验室建设与应用的探索已持续了整整10个年头。在似乎愈来愈显得浮躁和充满喧嚣的远程教育领域,他们的执着和努力被认为的确难能可贵。

早有学者指出,高等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困惑与问题已大大超越信息技术本身的问题,更多指向信息技术背后的大学教学、科研、管理体制创新与大学发展的目标导向乃至大学文化、观念等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层问题。远程实验室建设与应用,显然不能首先甚至仅仅从技术层面考虑和解决问题。普遍认为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远程教育实践教学长期以来更是带给人们许多困扰的难题。远程实验室可能是推进远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一个切入点,而且有可能成为远程教育尤其是开放大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突破口。所面临的那些超越信息技术本身的深层问题,又使得远程实验室的建设与应用注定是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

关键问题是在实践教学中探索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为远程教育尤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支撑环境和创新动力。深度融合在远程教育领域似乎已成为必须抢占的“制高点”了,但对深度融合的理解恐怕还有待于深化,具体实现路径有待于探索,那些需要突破的瓶颈问题,停留于“宏大叙事”更是不可能解决的。或者可以说,信息技术在人才培养过程直到课程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应用,包括有效地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是深度融合必须达成的“核心指标”。浙江电大的成果可能是形成性的,有些探索目前还难说是否成功,重要的是他们坚持脚踏实地去做。当然还应该重视相关成果的集成利用,再就是包括远程实验室在内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的共建共享。

本刊卷首曾说教育信息化的阻力及其对策的研究可能是个很有意思的课题。各种阻力在远程实验室的建设与应用中显然同样会表现出来,再加上由于各种原因,远程教育自身对于信息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看来总是缺乏必要的内在驱动力。远程教育发展中有太多难题亟待逐步破解,许多努力短时间未必能够取得明显成效,需要更多的人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禁得住诱惑,甚至还要顶得住压力,持之以恒地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研究。

第4篇:浙大远程教育范文

【关键词】吴方言 江浙沪 消逝 保护

【中图分类号】H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17-01

吴方言,又叫作吴语、江南话、江浙话,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的大部分地区,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的语言之一,使用人口约有8000万,为中国第二及全球第十大语言。几十年来,随着普通话的不断普及,吴方言越来越不受重视,有专家预测,这种庞大的语言将可能是中国最早消失的语言。

早在2011年11月4日, 浙江省档案局就了《关于开展浙江方言语音档案资料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浙江方言语音建档为省档案局重点项目,并承诺将用三年时间来建立语音档案。三年期限将至,浙江的大部分县市也已完成语音建档工作,成为保护吴方言的良好开端。

随着普通话的不断普及,年轻一代常会发现自己已不能使用完整的方言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常出现方言夹杂普通话,“懒音”现象等。更有甚者由于缺乏母语教育,已完全不会使用方言。导致这些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类:

一是外在原因。我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继《宪法》之后,《教育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都对推广普通话做出相应的规定。我国语言种类繁多,普通话的推广对统一语言文字,推动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育和传媒领域率先开始规范语言文字,普通话不断普及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成了教育传媒机构推广普通话的口号,也成了我们学习普通话的口号。

二是自身原因。方言常被我们称作“土话”,这一个“土”字,带有一定的歧视性,在无形中降低了方言这种实则是我们第一母语的地位。现在的很多学校都要求学生在学校必须说普通话,有些学校还采用扣分制的手段,即说方言就要被扣分并且受到惩罚,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产生误区,认为方言是不入流、不规范的甚至是不被允许使用的。现在的年轻父母们在教孩子说话时,多数父母会认为,学习方言已没有必要,甚至认为学习方言可能会干扰孩子普通话和外语的发音等,似乎方言成了阻碍普通话和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直接标志,吴方言则代表着江浙沪地区的文化与风俗,是联系江浙沪地区整体发展的重要纽带。吴方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江浙沪人来说,它是第一语言;对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来说,它是国家文化宝库中必不可缺的瑰宝和奇葩。

任何一种语言的消逝,都将是我们全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损失。在很多国家,方言受到越来越高度的重视,政府也纷纷出台法律政策保护方言。在法国,政府鼓励保留地区的语言和文化,且在每年的政府预算中也有专门的经费用于保护和推广方言;在美国,国家通过法院立法和政府拨款对土著语言进行保护,如1990年的《美国土著语言法》和1994年的《美国土著语言生存与繁衍保护拨款法案》。在中国,虽还未出台官方的保护方言的法律和政策,但是保护方言的提议已多次被提及。

浙江省用三年时间来建立语音档案,这是保护吴方言的良好开端,却还远远不够。保护吴方言需要政府和民间群众的共同努力。

一、推广普通话的同时,重视方言教育。保护吴方言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江浙沪的地方特色文化。在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双语双文化的教育模式来保护方言,学习普通话的同时学会方言,学习主流文化的同时了解地方文化,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方言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我们的第一母语,更在于它是地方文化的直接表现。

二、成立吴方言语言协会,研究和保护方言。语言协会的成立在于吸引语言和戏曲专家的加入,对吴方言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吴方言的未来的传承和发展方向。研究成果可编成图书资料、影像音频等来保存和传播。随着浙江省语音档案建设工作的完成,政府可成立专门的语言博物馆,将这些语音档案和研究成果在博物馆内进行展出。

三、适当放宽和规范地方性电视等传媒对吴方言的使用。根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16条有关规定,省内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开办方言类节目、使用地方方言作为广播电视播音用语的,需经同级广播电视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级广播电视管理部门审批。在不违反国家法律的前提下,相关部门要合理审批优秀的方言节目,如上海电视台之前推出的《老娘舅》海派情景喜剧对上海话的传播就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四、政府出台保护政策,拨款支持。政府可借鉴国外经验,出台相应的语言保护政策和规定,投放相应资金来保护方言。吴方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政府在保护吴方言的同时,要注重保护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和戏曲,以保持这种古老方言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此外,政府可与民间群众共同努力,为吴方言申请部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引起国家对方言保护的重视。

保护方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过程,在传承与传播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种种挫折与阻碍,如海派清口在创立之初以上海话为主,受到江浙沪地区观众的热捧,在江浙沪以外各卫视播放时并没有引起反响。因此,在保护方言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传播,更要注重受传者与传承者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徐越.“浙江方言音档”的构建及预期价值[J].浙江档案,2012(01)

[2]黄晨. 浙江方言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对策[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1)

[3]陈乾峰. 浙江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4]沈伟光. 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浙江方言语音档案建设工作全面实施[J].浙江档案,2011(11)

[5]了贰.浙江省档案局启动创新项目“浙江方言语音档案资料库”[J].中国语文,2012(03)

[6]金皙坤,马永俊.方言保护与传承的意义浅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第5篇:浙大远程教育范文

摘要:2016年2月,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从2016年起全面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到2016年3月底前,全省高校普遍建立创业学院。这表明,浙江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适应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基于前期调研,对比在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与机制,旨在进一步梳理和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业学院;在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192-03

一、浙江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介绍

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表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系统部署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意见》指出,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问题导向、创新模式的原则,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双创示范基地,扶持一批双创支撑平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双创模式和典型经验。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浙江省人民政府在2015年11月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建立更为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1)要推进高校建设创业学院。积极推进全省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建立创业学院,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力争到2017年,全省建设30所左右示范性创业学院,形成10万人左右在校生规模。(2)完善创业教育制度。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性创新创业公共课程;建设创业导师制度,吸纳有实践经验的创业者、职业经理人加入创业师资队伍。(3)促进创业培训交流。采取培训机构面授、远程网络互动等方式开展创业培训。

中央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新生态和政策环境,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阶段,浙江省高校也在积极落实和推进创新创业人才体系建设。本文主要从创业学院设置、课程安排、教育理念等方面分析在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探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

二、在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本文选取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等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早的高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社团对接等方法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浙江大学作为双创时代下“浙江新四军”(浙大系、浙商系、阿里系、海归系)中的一员,积极探索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新模式,全方位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1)制定相关制度,帮助有创业想法的在校生处理好创业与就业、学业之间的关系。(2)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教育》等通识选修课;开展创业教育方向硕士生、博士生培养,设立创业教育博士点;建立紫金元创空间、E-works创业实验室等实践基地,完善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指导学生创业社团和创业联盟开展创业教育活动,诞生了“易露营”“空气洗手”“云格子铺”等重点项目。举办各类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赛代训,以赛促创。(3)精心打造“众创纪元”“创业点子秀”等多个校内品牌活动,营造以文化涵育与品牌活动相依托的创业文化氛围。宣传大学生创业典型案例,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创业信息,推送优秀校友成功创业案例。(4)围绕浙江省特色小镇培育创业项目,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与西湖区人民政府共建“紫金众创小镇”;与阿里巴巴、可口可乐、养乐多等国内外名企合作。浙江工业大学于2015年9月成立创业学院,依托高校+政府+企业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1)整合校内资源,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实践平台。(2)通过创业项目培育、创业基金筹集、众创空间管理与运营等方式,开展创业项目孵化。(3)开展校企、校地合作。2016年11月,浙江工业大学联合富阳区政府、富春硅谷小镇,共同建设浙工大创新创业研究院及“工创谷”众创空间,力争建设成为浙江省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标杆和典范。(4)通过举办“运河杯”浙江工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大赛、百万创意创业大赛、“个金杯”互联网金融应用开发大赛等赛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学生创业潜质。(5)开展创业咨询、创业政策解读等创业服务,实施创业导师制,为学生顺利开展创业活动提供保障。(6)依托浙江工业大学学生创新创业中心IEC(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enter of ZJUT)_展创业社团活动。如:慕鱼科技创客空间等。

浙江科技学院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工程。与浙江银轮等50多家企业合作共同建立研发中心,帮助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加快了知识成果转化。(1)建立“浙江科技学院大学生创业广场”微博,借助新媒体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及时创业项目。(2)依托浙江科技学院大学生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俱乐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3)面向在校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通识选修课,定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讲座。浙江外国语学院以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2016年4月21日,浙江外国语学院跨境电子商务创业学院揭牌成立,成为浙江省首个成立大学生跨境电商创业学院的高校。创业学院依托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与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及旗下速卖通大学、义乌小商品城等企业开展创新教育合作。创业学院目前有三种人才培养模式:(1)跨境电子商务“3+1”模式创业班: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在完成本科三年专业学习后,经选拔进入跨境电子商务创业学院集中培养(1年制),目前首届“3+1”模式创业班有在读学生44名。(2)跨境电子商务“专升本”创业班:在专升本招生中,招收创业意愿强、能力突出的学生进入跨境电子商务创业学院集中培养(2年制)。(3)电子商务专业(跨境电商方向)创业实验班:创业学院在电子商务专业下招收一个“跨境电商方向”创业实验班(4年制)。此外,浙江外国语学院以学科竞赛为导向,契合所学专业,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和基地建设;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选派优秀教师参加速卖通大学培训,掌握电商平台运作。

三、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反馈

2016年7月,浙江外国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等在杭高校就创新创业教育开展问卷调研。问卷结果显示:(1)大部分在校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概念模糊,不了解政府的扶持政策。不少人有创业想法,但缺乏创业经验和资金支持。

有没有考虑过创业(个人或者团队)

(2)在杭高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讲座、校企合作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但多数在校生认为效果不佳。大部分在校生对本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和发展方向并不明确。

四、对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思考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浙江省内高校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号召,全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从成立创业学院到开展校企合作,从开设通识选修课到设立创业博士点,都表明了省内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与时俱进。但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清醒认识到不足。

1.创新创业指导观念不明确。很多高校缺乏明确系统的创新创业指导体系,而在校生认为自己在经验、技术、人际关系等方面还不具备创业条件,创新创业积极性不高。

2.创新创业课程缺乏科学性。问卷结果表明,多数学生认为创新创业选修课以教材为本,以教师为中心,内容与实际脱离,很少与实践挂钩,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这表明,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尚未形成科学的、独立的体系。

3.师资力量薄弱。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是创新创业课程指导教师必备的两种能力。而目前省内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多数由企业管理、工商管理等课程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自身缺乏创业经验和创业意识。另一方面,学校聘请的校外指导教师缺乏理论高度,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与学生分享交流创业经验,导致课程效果不佳。

4.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不足。当前,在杭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多以“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创业社团、校企合作为主。因学生自身理论水平、设备、资金等局限,很难有效完成科研成果的转换。

5.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当前,在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只限于学校范围,缺乏企业与社会多方参与,难以科学检验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否成功。缺少及时和科学的评价反馈,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很难规范运作和长久发展。[1]

五、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当前,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缺少内生文化环境的情况。我们应该从创业文化、创业课程、创业政策等方面反思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2]

1.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学以致用的培养理念,鼓励学生科技成果的转化;营造鼓励创新、宽松自由的校园文化,激发学生创业热情;不单单以培养学生成功创业为目的,更重要的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企业家精神。

2.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1)将创业教育渗透到整个课程体系中,将经济、文化、教育等知识相互交织,变成综合的知识。(2)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如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相应课程。如为本科生开设《技术创业企业的管理》等介绍性课程,为研究生开设《全球创业营销》等更为深入讨论的课程。此外,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思想领导者讲座》。(3)采取灵活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讲座与学生分享创新创业心得。(4)加强校企、校地合作,为学生提供科研和实践机会。

3.完善创新创业政策。(1)为学生提供松创业环境。(2)吸纳孵化资金,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扶持。(3)设置专门机构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方便条件。依托学生社团、创客空间等组织接纳有创业想法的学生。

目前,浙江省内高校正处于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阶段,各高校应该整合校内外资源,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参考文献:

[1]王冀宁,陈红喜.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模式选择与牵引机制:基于200个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典型案例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238-240.

[2]马健生.创新与创业:21世纪教育的新常态[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5:231-234.

[3]李伟,张世辉.创新创业课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36-138.

第6篇:浙大远程教育范文

脱胎于日本企业文化、发扬于日式企业的7S(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和节约(save))现场管理制度,却意外地在中国职业学校的管理沃土上焕发出了别样的生机。当浙江科技工程学校的每一位学生都将这七大标准烙进自己心里,走在整洁的校园中,没有一个人会忍心将手中的哪怕一丝尘屑抖落在地。

然而,作为较早引进3Q7S管理制度的职业学校之一,浙江科技工程学校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只是把这套日式企业的管理方式相对完整地移植到中职学校的管理中来,而是创新、思考着如何为3Q7S体系注入适合中职学生终身发展的元素。以QV(即优质学生(Quality Students)职业化(Vacational))德育工作室为首,浙江科技工程学校的德育团队将“职业化”培养糅进德育教学,为中职学生的素养提升踏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素养提升入木三分

“只有你们学校的学生会才会在开完会后把用完的杯子、纸笔等东西随身带走,把凳子放回原位!”当企业老总频频将这样的赞美反馈给学校时,王雪亘校长脑海中的某条线索变得越加清晰起来。从实训基地推广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从5S管理维度延伸到3Q7S的深厚系统,从专注身边小事演变到提升行动品质,王雪亘一直倾力于寻找这种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的3Q7S管理制度与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体之间的契合点。

井然有序的物品摆放、整洁清爽的环境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氛围、彬彬有礼的学生举止……虽然7S管理的推行让浙江科技工程学校的风貌焕然一新,但是按王雪亘的思路,仅仅做到这样的程度是远远不够的。标准只是一种制度化的界定,要真正促进中职学生的素养提升,还需要更多软性的、道德层面的约束。“‘灭火队’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从跟在学生后面处理问题演变到走到学生前面引领他们的习惯养成,才能真正促进中职学生的素养提升。”很多学校都在提7S管理,但是如何把这套体系发展成为真正适合中职学生的德育管理模式一直是王雪亘和他的德育团队苦苦思索的问题。

“什么样的学生才算是真正优质的学生?如何培养优质学生?”学校的整体发展、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甚至是所设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推动着王雪亘思考不辍。教师有特技才有权威,学校有特色才有生命,学生有特长才有出路。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王雪亘赋予中职学生素质提升工程以“优质”的注脚:以优秀教师(Quality Teachers)的锻造、优美校园(Quality School)的构建和优质学生(Quality Students)的培养,即3Q充实并完善了既有的德育管理模式,形成3Q7S。这一概念也被牢牢定格在每一位科工学子的脑海中。自此,王雪亘带领着他的一众得力干将,专注于打造一所集优秀教师、优美校园和优质学生于一体的全优学校。

“7S只是一种手段,其真正的目的是达到3Q”,王雪亘是个很实在的校长,他身上那种质朴的气质其实就是那股子对于教学的韧劲儿。为了让全校师生更好地加深对3Q7S的认识,浙江科技工程学校每两节课之前都设有一个短暂的3Q7S活动时间,而轮到7S体验教育周的班级还将围绕劳动、礼仪、服务、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实践、体验,并对全校师生展开监督与检查。不仅如此,王雪亘还要求党员干部要定期下班级体验3Q7S活动。如今,在王雪亘的执着坚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坚决贯彻下,细节观念与改善意识已经被深深印刻在了每一位科工学子心里,并付诸行动,而3Q7S也已经发展成为浙江科技工程学校的管理品牌,声名远播。

“你们学校的学生素质就是好啊!”当用人单位一再对王雪亘重复这句赞叹的时候,浙江科技工程学校已经向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值得赞叹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长期推行一种制度并使之成为良好的行为准则,长期培养一种习惯并逐渐凝练成独特的校园文化,长期经营一种文化并以此熏陶提升学生素养,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的素质就是在浓厚的3Q7S氛围引导下得到了自然而然的提升。王雪亘希望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技能,技能只能让学生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具备良好的素质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作为。

职业养成一以贯之

“很多中职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不甚明朗,现在该做什么,将来想做什么,是需要有人从旁引导的”,除了制度层面的引导,王雪亘也丝毫没有放松对学生成长的细节把握。为了更好地在中职学校植入企业文化、推进校企合作,让学生的成长更能适应企业的生产需要,以王雪亘为首的德育团队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来。

当全国都开始重视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作为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已经在这个课题上伏案多年的沈民权提出了他对于“职业化”的个性理解:“‘职业化’更多地强调一个过程,现代企业的发展高度决定了它对技能人才的要求维度,只有具备职业化技能、职业化形象、职业化态度和职业化的工作道德,才能在未来的职场竞争中占据制高点。”由此,优质学生(Quality Students)的职业化(Vacational)培养模式逐步出炉,而这,也成就了QV德育工作室的横空出世,并逐渐成为全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堡垒与阵地。

“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王雪亘总是抓住机会向全校师生渗透职业化理念的重要性。干一行如若不能爱一行,那就很难做出成果。这可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科工学子身边活生生的事迹。“毕业于我们浙江科技工程学校导游专业的姚晶,在工作中突遇事故,但她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然顽强工作,在重度昏迷之后还不忘团员安危,这就是我们最好的德育教材。”说起2000届毕业生姚晶,王雪亘的惜才之情溢于言表,而科工学子也都以她为榜样和骄傲,向风慕义者一时前赴后继。

姚晶是浙江科技工程学校的骄傲,更是该校未来导游俱乐部的骄傲。提起这个曾培养过许多全国著名导游、优秀导游的未来导游俱乐部,浙江省旅游特级教师沈民权副校长不禁笑逐颜开。这个俱乐部可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学校文体娱乐类社团,而是将中职学生社团建设与中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结合在一起,并且做出了许多令人刮目成绩的优秀学生团体。校企合作新平台、学生成长助推器、校友交流新纽带、头脑风暴集聚地……这些都成了人们形容这个科工社团的关键词。

2005年初建未来导游俱乐部之际,浙江科技工程学校就将嘉兴的多家旅行社老总请到了俱乐部成立大会现场,从迈出第一步起,就争取到了他们的支持。而每当学校开展导游大赛等活动时,也都会邀请这些老总们担任比赛评委。“活动结束以后我们都会跟这些老总们进行简单的交流,他们都对我们的学生赞不绝口,有些还当场预订学生。”学校俨然已经将社团发展成为了校企合作的延伸平台。因此,即便要经过严格的笔试、面试才能加入社团,学生想要加入的热情却不减反增。每逢节假日,嘉兴各大景区都会出现科工学生年轻的脸庞,或跟随着旅行团的足迹,凝神细观;或蹲点在某个固定景点,潜心偷师。

除了声名赫赫的未来导游俱乐部之外,未来职业经理人之家也是浙江科技工程学校出类拔萃的专业类社团之一。小毛驴资源回收公司、服装租赁公司、电子商务公司等等,学生们结合自己的专业所学成立了许多校内公司,践行着他们的创业梦想,也许不久之后的将来,会有不少企业从这里孵化,这片承载年轻人梦想与创造的沃土,正在期待,吐出新芽、绽露芬芳。

爱与责任携手相传

2008年的那场山崩地裂,除了让巴蜀大地山河改道、支离破碎之外,也让许多孩子失去了美丽的校园。王雪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国家出台灾后恢复教育重建对口支援机制后,他立马召集学校的骨干领导,启动非常规特殊教学安排,第一时间就接来了41位电子技术专业的青川职高一年级学生。为了续写他们的读书梦,王雪亘特地指派有多年德育工作经验的副校长金英姿亲自担纲挂帅,而教学成绩一向突出的李凤英老师,则授命成为这个特殊班级的班主任。

为了不让这批刚从灾难中走出来的孩子延续悲伤的心情,也为了让远离家乡的他们能够重新体会到家的温馨,浙江科技工程学校的老师们为他们提供了最精干的专业教师配备、最齐全的后勤用品补给、最贴心的生活学习指导,凡是能想到的关爱,浙江科技工程学校的老师们几乎都做在了前面。为了给这批青川孩子更多的爱,学校还安排女教师与他们结对,爱心妈妈、爱心姐姐成为了孩子们在嘉兴最亲的亲人。

“这批孩子们来的时候正好是临近暑假的时间,刚从大山里出来,他们可能一时不能适应嘉兴闷热的气候,有一天晚上十点多钟,跟我结对的孩子就给我发了一条短信:妈妈,天气挺热的,您早点休息!”收到短信的金英姿很感动,但在感动之余,细心的她立马意识到:“糟糕,这些孩子们一定是热得睡不着!” 金英姿立即联系李凤英老师,要求她做一个彻底调查。果不其然,这些来自灾区的孩子因为天气闷热晚上确实睡不着觉。于是学校赶紧想办法腾地方,安排他们入住学校的模拟宾馆,住上了空调房。

浙江科技工程学校对青川班的悉心照顾远不止这些。副校长沈民权亲自带队,带着这些孩子们车游嘉兴;中秋晚会上排除万难与青川当地进行了视频连线;而班主任李凤英老师更是整整一个暑假都陪伴在这些孩子身边,甚至全家总动员,让老公与孩子也参与进来,与青川学生玩在一起、学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李老师的私车变成了孩子们进出校园的专车,李老师的家也变成了这41个孩子共同的家。2010年大年夜,这些远离家乡的孩子们却一点也不孤独,因为李凤英老师全家都在学校里陪伴他们过节,这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

而这帮青川孩子也特别争气,因为一直承纳着学校老师们无私的爱与付出,这些孩子都非常懂得感恩,他们回馈社会的意识非常强烈,但凡学校里有什么活动,他们都是抢着参加,而且往往做得最好。现在,这41位青川学生已经学成毕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留在嘉兴,为这座他们陌生而又熟悉的城市,奉献一技之长。

“我们要给这些孩子的远远不是物质层面的东西,引导他们不要因为一次巨大的灾难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失去对社会的信任,传承爱与责任,精神关怀远比物质给养重要得多!”王雪亘庆幸自己当初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而更让王雪亘及学校老师们欣慰的,是学校其他学生的改变。从最初的无端嫉妒与不理解,到后来的主动关心并搭把手,爱在无声中传递,爱的教育悄然滋养着每一位学生。

作别浙江科技工程学校的QV德育团队之际,恰逢又一期科工大讲堂开讲,看到科工学子们全神贯注于讲座内容,老师们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踏踏实实做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QV德育工作室的老师们率先垂范、躬身研究,集中精力做好每一件小事,用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串联起了科工学子的优质未来。

人物链接:

第7篇:浙大远程教育范文

北大老校长周培源说:我们过去全盘学苏联,但对浙大这样的我们自己的好传统好经验却没有很好学习继承。同济老校长李国豪说:“我们办大学,要学习竺可桢办浙大那样。”

1936年到1949年,竺可桢做了13年浙江大学校长,其中8年在流亡途中,还有半年出国,实际在杭州的时间不超过4年,但杭州永远留在了他的生命中。

上任前向提出三条件

1936年2月25日,竺可桢在接受浙大校长的任命前夕,曾有过犹豫与忧虑。其时,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浙大汹涌,前任校长郭任远不得人心被学生赶走,急于找一个专业上有成就、社会上有声望的浙江籍学人接掌浙大。竺可桢被多人提名。最后竺通过陈布雷等人向蒋提出三个条件,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用人校长全权,不受政党之干涉”,予以首肯。

三条件中另有一条,竺可桢只愿做半年(至多一年)的校长。但因为抗战爆发,浙大处于危难之中,在责任心的驱使下,加上他与浙大师生与日俱增、难以割舍的感情等因素,一拖就拖了13年。他多次求去而不得,到1948年 1月31日,他已决心辞职,面对浙大教授会代表的挽留,他说自己已是忧患余生,“抗战时期日在流离颠沛之中;抗战胜利以后物质条件更坏,同事所得不敷衣食住;再加学生政治兴趣浓厚,如此之环境,实非书傻子如余者所可胜任”。

竺可桢一生的事业,一是气象学、物候学等科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二是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奇迹般地把地方性的浙江大学办成了全国一流的综合性大学,被李约瑟誉为“东方之剑桥”。

浙大为何能办成“东方剑桥”

1936年 5月18日,竺可桢正式接掌浙大,千头万绪,为经费、为校舍、为图书设备、为聘请教授苦心焦虑,除偶尔参与集体活动,他几乎无暇顾及西湖之美。

竺可桢在日记中说,他个人的困难之一在于“不善侍候部长、委员长等,且不屑为之”。陈训慈在《竺可桢出长浙大由来及其他》文中回忆:“我则确记竺师母当日对我们几位同学说:‘你们的老师说是现在政治混乱,书生气的人,校长不易做得好。而我说正因为当今高等教育情况不好,好人更应出来,才有改进希望。’云云。”竺可桢一向认为“对于教育与政治总以为不应过于接近”,在浙大的13年,他无时不以保持与发扬求是学风、不分党派门户、维持学术标准的浙大传统为荣。

1938年西迁途中,他在广西宜山确立“求是”为校训,一方面固然因为浙大的前身是求是书院,向来学风笃实,另一方面就是他自己对“求是”的解释即“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赋予了“求是”以牺牲精神。竺可桢在浙大期间,浙大整体学术水平大大提高,学风踏实,教师、学生在学术上有成就的很多,这与他的影响和“求是”学风的熏陶不无关系。叶笃正从西南联大毕业后之所以考到浙大读研究生,就是认为联大校风比较“浮夸”,浙大“实实在在”,这是他个人当时的体会。

做过北大校长的物理学家周培源了解到竺可桢筚路蓝缕办浙大的历史时,感慨地说:“我们过去(曾)全盘学习苏联,但对浙大这样的,我们自己的好传统和好经验却没有很好学习和继承。”同济大学老校长李国豪也说过:“我们办大学,要学习竺可桢办浙江大学那样。”自称“书傻子”、不屑也不善搞中国式人际关系的竺可桢之所以办大学成功,归根结底无非这样几条:

一是他始终相信“大学因为能包涵万流,所以成其为大”,坚持大学要有学术自由的精神,认为大学的最大目标就是追求真理,要追求真理,必须要锻炼思想,使人人能辨别是非真伪。他在浙大的13年,拿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采英美之学术自由”。他认为大学里头,“马克思主义也可以研究”,教师、学生有研究的自由、读书的自由,即探索真理的自由。他主张通才教育和技术教育并重,尤其重视基础学科。1936年,他甫一上任,第一次主持召开校务会议时,就提出大学各学院一年级不分系的建议,进行讨论,目的是避免学生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忽视基础,最后决议成立一个公共科目课程分配委员会。为加强数、理、化、国文、英文等基础课教育,他要求“第一等的教授”亲自到教学第一线。他经常鼓励学生跨院、跨系选修课程,选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学科或爱好的学科。1945年9月23日,他在《我国大学教育之前途》一文说:“若侧重应用的科学,而置纯粹科学、人文科学于不顾,这是谋食而不谋道的办法。”“目今我国社会,仍然充满了这种功利主义。大学里边的课程,支离破碎,只求传教零星有用的知识,而不注重理知的培养。大学生认定院系,不问其性情之是否适合,而只问毕业后出路之好坏,待遇之厚薄。选择科目,不问其训练之价值如何,而专问其是否可应用到所选定之职业”。

二是他一向认定“对学校应能自治,以维护大学之尊严”。他公开提出“三青团不应进入大学”,“大学中不应再有党部”。1938年至1939年,他几次拒绝加入;1940年前后,他成了唯一不是员的国立大学校长。1940年8月,他不顾压力,聘请非员费巩出任浙大训导长(教育部规定这一职务必须党员担任)。以后他虽被迫填写过加入的志愿书,甚至被缺席选为中央委员,但从未付过党费,也没有参加过任何党的会议。他在日记中表示:“余对并不反对,但对于入党事极不热心,对于各项行动只有厌恶憎恨而已……近来党中人处处效法德国纳粹,尤为余所深恶而痛绝。”

强硬势力将浙大称为“之租界”,其实竺可桢一样不赞同学生左倾。他一贯认为“学生对于政治可以有主见,不能有活动”,“学生应埋头求学问,否则从军可也”。1947年6月17日,他出国半年,一回来面对的便是汹涌的。他批评学生自治会所出的《快报》、《求是学报》“均相当左倾”。浙大学生自治会主席于子三被杀害后,他在11月10日的校务会议上说:“余同情于子三之惨死,但并不同情于其政治活动。学生在校,尽可自由信仰,但不得有政治活动。”1948年2月14日,他当面批评学生自治会代表,“自治会对政治兴趣太浓、舆论太偏、手腕太玩弄”,“过去自治会所出之《浙大周刊》、《求是周刊》以及学报,对于学术文字完全不载,满篇都是骂政府之文字,无怪乎外人以浙大为共产党之集中地也”。 12月13日下午,他亲自去看校园里学生自办的“费巩壁报”, 其中有赞美张学良、杨虎城的文章,他感叹说:“大致说来,可谓一致反对政府之言论,无怪乎外间攻击浙大为张目之中心矣。”1949年4月5日离杭前不久,晚上他带孩子参加浙大合唱团春季音乐会,合唱节目中有浙大音乐教师沈思岩作曲的《贵州谣》、《八月葵花》等歌曲,他在日记中批评说:“均嫌政治气味太重”。难怪1949年5月,当他离校蛰居上海之时,浙大校园的壁报上批评他:“受英美教育之毒,做事不彻底,不能对恶势力争斗,只剩了些科学救国空谈。竺对于旧的固然厌恶,对于新的心存怀疑。但民主与反民主不容有中间(道)路的,而竺某偏偏走了中间毁灭之路……”岁月轮回,这对他是褒还是贬呢?

三是他始终认定“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主张教授治校是他13年来的一贯政策。早在1936年4月25日,他到浙大上任之初就在演讲中提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浙大学生谢觉民追忆,竺可桢以人品、学识和诚恳的态度请到了一批品学兼优的好教授,“他们有品格,有学问,但有时不免也有脾气”。牛津出身的费巩“最会骂人,在教务会议上,他公开指摘竺师,说‘我们的竺校长是学气象的,只会看天,不会看人。’意思他是习政治的,有知人之明,竺师也只是含笑不语,可见他的容人之量”。(从费巩日记可以看出他一度对竺可桢很不满,但竺照样请无党派的费巩当训导长,并在费巩出事后全力营救。)曾在浙大任教的生物学家谈家桢一再推崇近代中国办大学成功的校长只有蔡元培和竺可桢,“他们两人都具有许多优点,都是胸襟开阔,气度宏伟,都能打破各种思想和学术派系的束缚而广罗人才,充分发挥各种学术思想和发展各个学术领域”。

1945年2月,浙大政治学教授费巩在重庆“失踪”,从知道消息的那一天起,竺可桢就感到这是“专门逮捕和囚禁政治犯的政府机构”干的,他深为费巩的性命担忧,不停地奔走于各个机构、部门之间,尽了一切能尽之力。他的日记中有关费巩的记载至少有78处之多,可谓牵肠挂肚,多年难以释怀。不仅对费巩,他对其他教师也是如此。1949年,在浙大的最后几个月,他几乎成了一架要款机器,不断地给教育部、行政院发电、写信,不停地奔波于上海、南京和杭州之间,叩开包括代总统李宗仁在内的政要之门。1月29日是他在浙大的最后一个春节,校园内,“学生等颇热烈庆祝,而教员则忙于谋生,食不饱、衣不暖,故可谓毫无兴致也……”身为校长的竺可桢,整天为师生的柴米油盐而忧心忡忡。

四是他相信学生,力主学生自治。1940年代末浙大史地系毕业的女生王来棣,80岁时回忆起老校长,“在我的脑子里,他同学生的关系像父亲一样”。他的老友、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叶企荪曾对人说,在竺可桢眼中,“浙大学生个个都是好人品和有学问的”,无论如何汹涌,他都坚定地认为“大多数学生乃系善良的也”。1948年4月1日,他在浙大51周年纪念会上郑重地说:“办大学教育者必得有基本信仰,就是大多数学生,可以由经验和教训使入于理智所承认为正轨的途径的。”1947年8月,浙江省主席沈成章当面指责“浙大乃共产党大本营”,他对陈布雷说过:“年青人欲批评亦未可厚非,若批评政府者皆目为共产,则不啻为丛驱雀也。”

1947年5月25日,他远在美国旧金山,从报纸上得知浙大还在罢课之中,在日记中写下了“真使人焦急”5个字。他希望大学教育能让每个学生养成“明辨是非、静观得失、缜密思虑、不肯盲从的习惯”,这样才能不被“传统的不合理的习惯所拘束”,不被“一时的情感所冲动”,不被“社会不健全潮流所转移”。

每次学生被捕他都要去狱中看望,每次学生开庭他都要到庭听审并尽力营救。对于营救无效、不幸遇难的学生他引为终生遗憾,他是罕有的一个会为学生下泪的大学校长。1942年1月16日,在遵义的浙大学生发起“倒孔”(祥熙)游行,他虽不赞成学生上街,但一旦劝说无效,不仅亲自出面要求军警不要与学生发生冲突,而且走在学生队伍的最前头,保护学生的安全。1947年10月29日,浙大学生自治会主席、农艺系学生于子三在狱中被害,他赶到现场,拒绝在所谓“以玻璃自杀”的验尸报告上签字。几天后,他在南京接受《申报》记者采访时说于子三“作为一个学生是一个好学生,此事将成千古奇冤”,冲破了新闻封锁,举国舆论震惊。当局要他在报纸上“更正”,他断然拒绝:“报载是事实,无法更正。”

他在主张教授治校的同时,也主张学生自治,学生“应当在自治会里练习服务人类、大公无私、为大众谋福利的精神”(1940年12月2日日记)。1947年11月2日,于子三被害几天后,浙大学生在群情激愤中举行自治会代表直选,当选的代表以左派学生为主,他在日记中感叹:“此次为第一次普选制,代表91人已选出,其中左派占十分之七八……故料想反政府之行为必层出不穷也。”然而,当11月27日教育部部长朱家骅密电要他解散浙大学生自治会时,他在行政会议上只是决定劝学生复课,只字不提解散自治会一事。

“他绝对不会说假话”

浙大的成功靠的就是竺可桢坚守的这些信条,同样不能忽略的还有他的身体力行、公私分明的自律,包括一些很不起眼的细节。当年离浙大不远的菜市桥堍西有一家叫“恒升源”的纸品店,承印浙大的部分办公纸品,有些文教用品也在那里采办。竺可桢常到那里买笔墨、信笺,有时夫妻同行。时间久了,店里的人都认得他。有一次恰好被老板遇上,老板说:“竺校长,这儿正巧有贵校印好的信笺,您不妨拿去用吧。”他回答:“那是公笺,我写的是私人信件,还是应该自己买。”这是那家纸品店老板的儿子陈鸿仪先生告诉笔者的。

没有了竺可桢的浙大不再是昔日的浙大。如今楼堂馆所齐全、硬件设施优良的新校区虽说也矗立着竺可桢校长的铜像,但大概只是一种点缀和装饰,“求是创新”的新校训与竺可桢确立的“求是”校训内涵已不可同日而语。近60年前,竺可桢在风雨仓皇中离开杭州,在某种意义上即意味着老浙大的终结;但在老浙大学生的眼里,他们可敬、可爱、可亲的“书傻子”校长,是一个永远活着的生命。

在1942年毕业于浙大物理系后又回校做过助教的许良英眼中,个子矮小,演讲时总是要把脚踮起来,不大会说话,常说“这个这个”而且绍兴口音很重的老校长永远是活着的,他的淳朴、不摆架子、平和,在在都让学生感到亲切。“他绝对不会说假话”,更赢得学生的信任。

作为科学家的竺可桢活在科学史中,作为大学校长的竺可桢活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中,更活在学生不泯的记忆里。

第8篇:浙大远程教育范文

编者的话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存在正相关,这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有识之士认同。浙江有着很好的儿童文学创作传统,也产生了很多儿童文学的大家,如任大霖、洪汛涛、圣野和金近等。2011年8月,著名的儿童文学阅读推广人、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梅子涵,上海《少年文艺》原执行主编任哥舒(系任大霖之子),《神笔马良》的作者、著名儿童文学大师洪汛涛之子洪画千,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周晓波(系圣野之子)、浙江上虞金近小学校长何夏寿等倡议,并在浙江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委会主任方卫平教授的支持下,成立了“江浙沪儿童文学教育联盟学校研究会”(以下简称“联盟”)。三年多来,“联盟”以推崇儿童文学教育,特别是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为目标,共推出了40余节儿童文学观摩课,20节次的儿童文学专题讲座,7场次儿童文学与小学教育专题论坛,极大地丰富了“浙派语文”的研究内涵。目前,“联盟”规模从最初的3所学校,发展到至今包括山东、湖南、江西等1 6个省份的80多所学校。本刊特对该“联盟”予以介绍,以飨读者。

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密不可分,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更有它重要的一席之地。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院院长方卫平教授和黄云生教授在共同编写的教材《儿童文学教程》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一个师范生,每一个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熟悉儿童文学,懂得儿童文学。因为他们负有向少年儿童输送儿童文学,讲授儿童文学,指导少年儿童阅读和欣赏儿童文学的崇高使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儿童文学教育言明了方向,并成为江浙沪儿童文学教育联盟学校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三年来,”联盟”通过开设研讨课、专家讲座、专题论坛等形式推进了各项工作的深入。

一、专家指导方向引领

一项研究要走得久、走得远,首先在于方向的明确。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与小学教育(语文教学l的关系是什么?这是“联盟”首先需要厘清的基本问题,是开展儿童文学教育的逻辑起点。2012年3月,联盟顾问、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院长方卫平教授,作了”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的专题报告。

他指出,优秀的儿童文学应该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适合的精神养分,它构成了人类审美历史和文化的一个独特而巨大的文本。诚如方卫平教授所言,儿童文学文本以其独特的文化积淀、人生内涵、艺术魅力,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从这些作品中,小读者和大读者们既可以享受它们的天真和趣味,也可以领略其中的人生智慧和生活哲学。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人类所积累下来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既是他们课堂学习的一个乐园,更是他们可以追寻的一片文学天地,可以遥望的一个精神远方。

2013年,“联盟”开始酝酿和思考建构儿童文学课程,以期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在不少专家学者的引领下,大家进 步明确到.语文学科本身就应该是开放的、发散的。语文课堂的基本姿态,除了讲授,还更应该重视引导,从教材学习向课外书籍拓展,从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从相对狭隘的知识获取进入更加广阔的语感培养、审美体验和文化吸收的自由空间。

三年来,儿童文学理论家方卫平教授、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周一贯先生、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刘堂江等多次到会,亲临指导,就”联盟”的研究方向和实践策略,提出了各自的经验,为“联盟”的各项工作不断走向规范和深入提供了坚强的理论后盾。

二、课堂主导课外延伸

语文课堂教学无疑是儿童文学教育走向深入的主阵地。在这几年中,“联盟”组织了特色鲜明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有力地推动着儿童文学与小语课程改革。

”联盟”成立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6次课堂研讨活动,形成了系列化的课堂教学课例成果。其中,既有义务教材中的童话课,也有各校校本教材课,还进行了数学童话课、绘本阅读课、儿童文学小说阅读课、诗歌教学课、寓言教学课、民间故事阅读课等多主题的教学实践探索,极大地丰富了儿童文学教学的内涵。

2014年3月,在我国著名童话大师,《神笔马良》的作者洪汛涛先生的母校——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浦阳一小,“联盟”和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等联合举行了第六次活动,来自北京、浙江、上海等600余名小学语文教师,聚集一堂。会长何夏寿执教的民间故事阅读课《鲤鱼报恩》,更是开启了童话教学跟民间故事结合的探索之路。

周一贯老师在评课中说何老师本着对民间文学的珍爱和推广民间文学的担当,选择了这一类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把民间文学从被语文教学遗忘的角落里”营救”出来。这节“另类”语文课,启示我们语文教育不应偏守在现代文明的殿堂里,把三千宠爱结集于“教材一本”,而应该问鼎民间,亲近民间,走进民间唱“民歌”,将民间故事(民间文化)作为资源加以充分利用,让母语教育因为“民间”而更接民情、更得民心。

精彩纷呈的儿童文学教学课例的开设,轻松有趣的文本,童心勃发的课堂,独到的儿童文学教学思想,睿智的文学教学方法,彰显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独特魅力,大大开阔了教师们开展儿童文学教学的视野,展现了“浙派语文”教师的文学情怀,以及沉醉其中的激情!

三、系统推进文化渗透

“联盟”除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儿童文学教学外,还特别注重与学校文化建设有机整合,多途径、多角度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在校园环境布置、课程设置、德育活动、教学评价等多领域进行全方位地有机渗透。

绍兴市上虞区金近小学的童话教育,便是”活用”儿童文学的典范。该校18年来,一直用儿童文学广博资源,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童话乐园,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都能见到儿童文学的“影子”。

宁波市北仑区实验小学结合儿童诗教学,将学生创作的儿童诗与音乐教学相结合,学生的童诗谱成一首首美妙的歌曲,在校园里广为传唱;上海市闵行区航华二小将绘本阅读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将枯燥的数学教学融合在一个个充满趣味的绘本故事中,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浦江县马良小学,金华市艾青小学,温州瑞安红旗实验小学等,也都利用儿童文学教育资源,打造出了自己的教育特色……

为整合和共享资源,“联盟”还在绍兴市上虞区崧厦镇中心小学设立了活动总部,建立了自己的QQ群,同时,在“何夏寿特级教师网上工作室”中开辟专栏,及时上传有关儿童文学教育教学案例等;各成员单位在日常教学中,互相传递教案,发送课件。凡此种种,可以发现以联盟为依托、以草根研究为主导的教学研训新气象为“浙派语文”乃至儿童文学教育和语文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

第9篇:浙大远程教育范文

参加2018浙江台州专升本报名考生可点击进入《浙江台州专升本报名网站:台州教育网》进行浙江台州专升本报名。

报名方式:

2018年浙江台州专升本考试由台州教育网组织报考,各地方考试科目、时间、招生人数都不同。

2018年浙江台州专升本网上报名时考生直接通过互联网登录《台州教育网》网站,浙江台州专升本考试报名平台(tzedu.net.cn/)进行报名。

报考条件

普通专升本考试由各省教育厅组织,报考条件如下:

考生必须具有国民教育系列的专科学历,在读和专科毕业的考生才可以参加专升本考试报名及考试,考试分数通过并录取后方可进入本科段继续学习。

考生完成规定的教学计划,修满学分即可毕业并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符合条件者将获得相应的学士学位证。

具体各地报考条件不同(仅供参考)。

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升本),选拔各省当年应届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入学)的专科毕业生。

第二类是成人教育大类专升本。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升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即在正规大学里面的全日制学习的专升本。全称为"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统一考试",正式文件中一般称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简称普通专升本,也称"统招专升本","普高专升本","全日制专升本","3+2专升本",个别省份如浙江台州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接本,浙江台州省称之普通高校专转本,浙江台州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插本,其余省份皆称之为普通高校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是指在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应届毕业生中选择优秀学生升入本科进行两年制的深造学习,修完所需学分,毕业时授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派发本科就业报到证。统招专升本属于国家计划内统一招录(统招),列入当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享受与普通四年制本科同等待遇。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