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范文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精选(九篇)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

第1篇: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范文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撰写是高校本科教学 的最后一个重要阶段,也是评价学生是否能够顺利 毕业的重要指标之一。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 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强调了毕业论文的重要 性:“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成绩的 一个重要方式”[1]。同时,大纲还进一步明确了毕 业论文的要求。根据《大纲》,各个髙校也纷纷对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制定了具体的要 求。[2]

 

然而,笔者在对本校英语专业学生论文管理过 程中却发现,对于论文学术不端检测还有很多学生 甚至部分教师都不太清楚其目的及意义,对待学术 不端问题怠慢。许多高校都出现学生忽视学术不 端问题,仍然拼拼凑凑,复制他人成果的情况。[3]

 

因此笔者以本校2014届205名英语专业毕业生论 文学术不端检测报告为研究对象,对学生毕业论文 复制比的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英语本科生在撰 写论文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论文复制比的主要比例分配

 

对于毕业论文复制比,每所高校的要求都略有 不同,对于本校的要求,所有的毕业论文经学术不 端检测,检测结果雷同率或文字复制比率在30% (含30%)以内的视为合格,超过30%的视为不合 格。超过30%的论文,必须经过严格整改,否则取 消学生答辩资格。由此可见,高校对学生学术不端 的行为都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笔者通过对205 名学生论文的学术不端检测报告进行分析,得出以 下主要比例分配:

 

由表一可以看出,在205名学生中,95%的学 生基本上都可以按照要求通过学术不端检测,而且 有73%的学生复制比都在10%以内,只有少部分 学生(5% )未能通过检测,但其中有一名学生论文 复制比居然达到96%。因此,虽然说大部分都可以达到要求,但就未通过的学生而言,出现的 问题也不容忽视。

 

二、论文复制比的主要特征

 

就学生论文复制比的主要特征而言,笔者根据 本校的毕业论文学术不端检测要求,以复制比小于30% (含30% )和大于30%为基本两个组,分别分 析两组中学生论文复制比的主要特征。

 

(一) 复制比小于30% (含30% )

 

1. 正文外内容。从论文基本结构上看,除正文 部分以外,还包括标题、目录、参考文献、致谢以及 附录部分。就正文外的内容而言,通过分析,笔者 发现65%的学生抄袭现象主要集中在致谢部分, 甚至个别学生还存在致谢部分全部抄袭的情况。 另外,少部分学生对论文的目录以及附录部分也存 在雷同的情况,但通过论文分析,此部分并不是所 谓的抄袭,尤其是附录部分,因为学生会把引用别 人的问卷附在文后,但已标明出处。

 

2. 正文部分。通过分析,84%的学生论文正 文的复制处主要集中在文献综述以及总结部分。 对于文献综述部分,尤其是对定义解释以及研究回 顾部分的复制抄袭比例非常高,就这部分字数而 言,基本上都在600字以上。而且从该部分具体内 容上看,大部分学生由于对理论概念的不理解,因 此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转述或者总结,只能完全 重复别人的文字。另外,综述部分更是重复别人观 点,但只述不评。从总结部分来看,学生的总结并 不是对自己研究结果的概括和提炼,反而是直接借 用他人的总结性话语,因而存在大量重复抄袭的 情况。

 

3. 复制来源。100%的学生复制的来源主要 是本科生或者研究生论文以及网络资源,尤其是百 度文库中的资料。虽然有少部分的学生复制出处 来源于期刊文章,但大多以中文为主。

 

(二) 复制比大于30%

 

1. 文献引用。从论文总体上来看,对重复抄 袭的部分学生几乎都没有给出相关引证文献。除 此之外,11个学生的参考文献部分都存在大量的 复制抄袭。

 

2. 正文部分。除了上述所提及的部分以外, 11个学生的论文在introduction部分同样存在复制 抄袭。从报告单中还看出,这部分学生对 参考文献和研究方法部分也存在严重的抄袭。

 

3. 复制来源。与上述相同,11个学生的重复 抄袭部分都来源于论文或者网络资料。

 

三、原因分析

 

通过对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学术不端检测报告 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即使大部分学生都顺利通过

 

了检测,有的学生的复制率甚至为0,但通过对其 复制比特征的分析以及对学生的访谈调查,笔者发 现其中存在多方面的原因。

 

(一) 学生写作能力欠佳

 

在听说读写译的技能中,“写”属于输出技能, 也是较难的一个技能。通过对学生论文进行分析, 笔者发现,从总体上来看,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 掌握仍不牢固,论文中出现了大量的语法错误,严 重制约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生学术水平较低

 

众所周知,学术论文写作无论是在整体结构上 还是在语言使用上都与普通作文有所不同。尽管 许多高校都开设有学术论文写作课,但许多学生对 学术论文写作概念十分模糊,仍然不清楚应该做什 么,应该怎样做。尤其是复制比超过30%的学生 甚至在总体介绍及参考文献部分进行复制抄袭,可 见其并未真正理解什么是论文写作,就连论文中的 参考文献部分基本结构都不清楚。

 

(三) 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不高

 

通过对学生复制来源分析,大部分的资料来源 于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以及网络资料。另外,学生在 文献综述部分,大部分的文献都来自中文文献,而 且通过访谈,许多学生都反映找不到英文文献。总 所周知,文献搜索技能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是必不可 少的,不仅需要找到相关文献,更是需要对这些文 献进行综合评述。但通过调查,许多学生所使用的 搜索方式集中于中国知网以及百度两种,这也导致 了他们收集的资料较为单一。

 

(四) 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论文写作指导不够

 

许多学生的论文在提交检测时仍然发现不少 的问题,如论文整体结构以及语法方面存在许多的 问题。甚至有学生的论文复制比达到96%。由此 可以看出,除了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外,指导教 师对学生的指导也存在疏忽,没有发挥真正意义上 的指导以及监督的作用。

 

四、总结

 

通过对学术不端检测报告单以及学生的访谈 分析,不难看出,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存 在许多的问题。学生的论文复制比高与其学术论 文写作能力以及资料搜索、整理等多方面的能力都 有关系。另外,指导教师的指导监督力度不够也造 成了学生对论文写作不重视,态度不端正的情况。对此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相关任课教师,论文指 导教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学校建立健全 相关制度来加大监管力度。

 

作者:沈萍

第2篇: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范文

在进人信息时代的今天,地方文献的形式和内涵同过去相比,又有了很大区别。现在,地方文献不仅在当地出版发行,也在国内其它省份甚至在国外出版发行,突破了“地方出版物”这种传统概念。地方文献不仅有了方志、专著、期刊、族谱、地图等不同类型,也有了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等新成员;载体不仅有印刷型的书籍,也有了缩微品、录音、录象、机读磁带等品种。还有更大量的地方文献不是以书籍的形式出现,而是发表于各种各样的报刊上,散见于各种会议文件中,甚至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商品性宣传品里,用更快速度,引人注目的方式向社会传播。面对内容如此广泛、形式极其多样的地方文献,我们如何对其形式和内容进行有系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划分和揭示,对于有效地收集,整理地方文献,充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以发挥其自身的情报价值,为振兴地方经济服务,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此我们将对地方文献的特征作一些探讨,并以这些特征作为地方文献划分的总的依据,论述地方文献的各种类型。

1.地方文献的特征

地方文献具有一般文献所具有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特点,但这并不是地方文献的本质特征,其本质特征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区域性

区域性是指地方文献以一个地区为记述范围且反映本地特色。一个地区在历史上经历了自然灾害、气候水文的变化;经历了人口的迁移增减;经历了各时代的政治、宗教、战争等的影响,从而形成本地区的经济特征、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这些地方特色通过地方文献表现出来,并决定着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区域性是地方文献的最根本特征。

1.2资料性

资料性是指地方文献内容广泛而丰富,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资料:自然地理资料,包括地形、水文、自然资源、灾害等各方面的资料;生产与经济资料,包括农作物、林业、畜牧业、渔业、手工业等等;历史与政治资料,包括历史沿革、人口变迁、地方行政、阶级斗争、历史人物等等;文化艺术资料,包括风俗、方言、宗教、名胜古迹、文物、科举、诗文等。地方文献的资料性特征体现其价值。除以上两个本质特征外,地方文献还具有以下两个非本质特征。

1. 3时代性

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历史的产物,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4多样性

地方文献从内容到形式,从体例安排到语言文字,都没有一个确定不变的模式。由于地方文献记载内容的广泛性,也就决定了其形式的多样性。

2.地方文献的类型

通过以上对地方文献特征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文献的区域性、资料性两个特征反映了地方文献的范围和内容价值,从而揭示了地方文献概念的内涵。而地方文献的类型划分则是这一概念的外延。下面,我 们就以地方文献的特征为基础,对地方文献作一些探讨。

地方文献的划分应当有统一的标准,按同一标准划分出来的各类概念必须明确。一般来讲,可以按内容和形式两个标准来划分地方文献。按内容标准,又可以按文献主题和学科内容划分。按主题内容,可分为自然文献、政治文献、社会文献、军事文献、科技文献、经济文献等。按学科内容分为社会科学文献、自然科学文献,其中政治、法律、军事、历史、文学、天文学、地质学等学科文献较多。我们都知道,地方文献中综合性内容很多,如方志内容较广、笔记内容较杂,难以归人某一学科,可见按内容划分地方文献是有一定困难的;而按形式划分,则较明确,又利于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保藏。因此地方文献的划分应以形式划分为主要依据。

按形式划分,可以按载体标准、文种标准和著述形式标准来划分。按载体形式可分为:原始材料、如甲骨、金石、简牍、简帛等;纸质材料,如印刷品、写本、抄本、书画、静电复印件等;感光材料,如幻灯片、缩微片、电影片等;磁性材料,如磁带、磁盘、磁卡等;激光材料,如光盘、光磁盘等。按文种标准,则有汉文、少数民族文、外文等多种类型。按著述形式划分是最重要的,具体可划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2.1地方志

地方志是以一定的体例记载某一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或某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著述。依照方志记载的内容范围不同,又可分为综合志、专志、部门志、杂志等。综合志是记载某一地方各方面情况的综合性志书,又包括一统志、省志、府志、厅志、县志、乡镇志、边关志,、卫所志、土司志、岛屿志、乡土志等多种类型;专志是以某一特定的自然、社会现象为记叙对象的方志,例如物产志、水利志、气象志、矿产志、食物志、轻工业志、书院志、人物志、经籍志等,现代志书还有商业志、教育志、军事志、司法志、

交通志等,如《湖北外事志》、《湖北工商行政管理志》;部门志是记述地方某一行业部门情况的方志,如《武钢志》、《江汉油田志》、《东风轮胎厂志》、《汉冶萍公司志》等。杂志多是私人的撰述,不以官府修志的通用名目命名。但它们所记述的,都是有关一地的舆地、政治、经济、文化等种种现象,而没有通志那样完备、系统。如明谢肇(氵+制)的《长溪琐语》,清张焘的《津门杂记》等。 2.2地方史

地方史是记述某一地方的社会发展过程的史书。又可分为综合性和专门性两类。综合性的如《上海史话》《黑龙江开发史》等;专门性的有党史,如《广东党史资料》、《武汉春秋》等。文史资料,如《湖北文史资料》、《南京文史集萃》等;少数民族史,如《四川苗彝民族发展史》、《土家族古史探讨》等。

2.3谱牒

谱牒是以封建氏族制度为基础,以家族为范围;记载一家一族兴衰迁居,世代流传,人口繁衍、家规伦理,以及族人的田庄田产、生死嫁娶、功名业绩等情况的家族史。分为家谱和族谱,如《洪氏家谱》、《郑氏族谱》。

2.4论著

论著是指作者在占有充分材料的基础上,经过严密地分析,研究并系统地提出和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而写成的著作。自然科学中,如地质、农业、医学等方面的学术著作都带有很明显的地方特点;而社会科学中,历史、考古、民族、美术、语言等方面的学术著作,也有很多地方性的内容。所以,从文献价值来看,具有区域特色的论著应作为地方文献加以收集。

2.5地方档案

地方档案是过去或现在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包括现行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如《武汉抗日战争史料汇编》,旧政权档案,如《武昌起义档案史料》。

2.6地方报刊

地方报刊是以报导地方时事、政治、经济、现实新闻为主的兼及其它内容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如《湖北日报》、《武汉晚报》等。

2.7地方丛书

地方丛书是以地区为范围、专收某一地区人士的著述。如《广东丛书》。

2.8地方年鉴

地方年鉴是系统汇集某一年内本地的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的地方资料性工具书,如《湖北年鉴》、《武汉年鉴》、《湖北财政年鉴》等。 。

2.9地方百科全书

地方百科全书是概述地方知识的一种著述。如《北京百科全书》、《黑龙江百科全书》。

2.10地方人士文集、笔记、日记、信札

这是研究某一地方有影响的人物的重要资料。如《鲁迅全集》、《鲁迅日记》等。

2.11地方人事碑志

碑是历代最为普遍的石刻,人们往往于碑上镌刻文字,以记述功德、欲传后世,包括刻石、碑碣、摩崖、墓志、石阙、石经、造像记以及一些杂刻题记等。

2.12地方图录

地方图录包括有关某一地区的地图、历史图谱、文物图录、人物图录、艺术图录、科技图谱等。如《汉初诸侯长沙国南部地形图》等。

2.13地方音像资料

地方音像资料是用物理学的方法把声音、图像记录在磁带、唱片、光盆等载体上,供人们查考利用地方文献信息的资料。如地方信息数据库,地方信息计算机检索系统等。

2.14地方文献书目

地方文献书目是揭示有关一地自然和社会各方面情况的文献,并按一定>!

引用文献:

1 顾颉刚 中国地方志综录、序

第3篇: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范文

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为不同时期、各种记载形式的文献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影片、画片、拓本、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稿、簿籍等。[1]可见,地方文献不仅涉及内容广泛、时间序列较长;而且具有资料来源复杂、贮存方式多样等特点,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就是要将这些不同来源、不同途径、存于不同介质的原始数据归于同一库中供用户综合使用。为方便用户的快速查找、有效利用地方文献数据库检索系统必须能给用户提供多条检索途径。根据地方文献本身及其用户群的特点,笔者认为地方文献数据库[文秘站:]应建立特定的检索系统,该系统除具备常规的篇名、作者、机构、关键词等专项检索功能外,还应建立以下三种检索子系统。

l 学科分类检索子系统

地方文献数据库应属于专题文献数据库,但因其文献内容广泛而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文化、文学、历史、地理、人口等多学科范畴,故又具有综合性数据库的特点。

分类是人类认识、区别众多事物的基本逻辑思维方法。打开一个学科综合的数据库,广大读者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依学科分类来检索文献。不同的用户一般都有自身的研究领域而且对该领域的文献最敏感、知识分类也最熟悉。为使用户能快速了解自身学科范畴的文献资料,并能较全面地浏览某地区在该学科领域的科技发展新动态,地方文献数据库必须依据学科专业来组织文献资料,分门别类地显示文献信息,亦即建立“学科分类检索子系统”,实现按学科分类检索的功能。

学科分类检索主要是指依据文献内容的学科属性及其特征,将成千上万种文献划分开,按照科学分类标准,将库容文献编排类目,各分其类,编制文献检索系统。该系统按类提示文献信息、提供文献线索,便于用户寻类索文、触类旁通。用户可按分类的次第性,逐次寻找类目,查获数据库内含的有关文献。[2]

建立学科分类检索子系统,实际上就相当于编制了一个地方文献的分类索引总目录,只要选好科学分类标准即可。我国目前建立的有关综合性文献数据库,大都采用《中图法》编制文献分类检索系统。《中图法》是一种历史最久、使用最广的分类工具,其分类体系严谨科学,现己成为我国文献分类的标准大法。地方文献数据库当然也应依据《中图法》建立“学科分类检索子系统”,依据分类法的等级序列,将不同学科的文献归位其相应级别,形成文献的并列性及次第性,作为地方文献数据库检索的主要人口。对该系统具体的建立方法,已有不少数据库的成功实践(如CAJ一CD等),这里不必赘述。

2 地名归类检索子系统

虽然学科分类检索能满足人们检索文献的一般逻辑思维方法,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学科、新科技不断涌现,学科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强。而学科分类是属于一种先组式的检索体系,只能单维地提示文献特征,对文献的专指度跟不上交叉学科的发展,在反映新学科、新成果方面也总是滞后,给用户检索新的科技信息增加了不少困难,也降低了文献的检全率、检准率,因此有必要建立另一种检索子系统以弥补学科分类检索子系统的不足,笔者由此提出了建立“地名归类检索子系统”的设想,以实现按地名归类检索的功能。

地名归类检索主要指依据文献所属的地区,将文献划分开来,按地域区分和隶属关系,以地名作为细类和子目,将库容文献各归其地,编制文献检索系统。该系统按地域提供文献线索,便于用户以地寻文、鸟瞰全貌。该系统可避开文献的学科分类,直接、方便、有效地了解和利用某一地区范围的相关文献资料,包括最新文献资料。地方文献都是以某一地区为记述范围且反映本地特色的,这些共同的地方特色,体现为文献的区域性[3]。某一地区在历史上经历了自然灾害、气候水文的变化;经历了人口的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经历了各时代的政治、宗教、战争等影响,从而才形成本地区的经济特征、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等等,也才有了地方文献的收藏。地方文献这一“区域性”特征,使得建立“地名归类检索子系统”成为可能。对研究地方特色的用户来说,他们更注重文献的区域性,建立“地名归类检索子系统”也正是满足了用户按地名揭示和组织文献的要求,用户不仅能以地名作为检索口,查检某一具体地区的有关文献资料,并能较全面地了解该地区的总体概况。以我馆收藏的徐州地区地方文献为例,建立一个地名归类检索子系统的检索结构:

该系统按市、县、乡、村的级别及隶属关系、形成一个树叉式的检索结构。结构的深浅、树叉的稀密,可依库容文献的收藏情况确定。进入系统后,首先列出第一级地名“徐州”,双击该条目,即可进入显示该级文献内容及下一级地名目录,依次下去,即可进行更为详细的查找。当进入到地名归类的最底层时,即只显示该层的所有文献。对任一级文献的进一步查找,可以配合设计“学科分类检索”或“著述形式检索”形式,以便用户更直接地索取到所需资料。建立“地名归类检索子系统”,可以说为“区域研究”的用户提供了一张地图似的资料检索途径,使他们对地方文献一目了然,广域的地方文献从而成为更具体的地方文献。

3 著述形式检索系统

地名归类检索已是在学科分类检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用户的查检途径,亦是在综合性数据库的基础上,体现了专题性数据库的检索要求,但对地方文献的不少用户来讲,学科的交叉渗透、地域的临界相关往往正是他们研究的焦点,这时候前述两种检索子系统都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而著述形式则成为他们查找资料的第一入手点。地方文献数据库如能按著述形式组织文献,即建立“著述形式检索子系统”,则可实现按著述形式检索的功能,满足更多地方文献用户群的需求。

著述形式检索主要指依据文献的著述形式,将文献划分开来,按著述形式的层次关系,依次设立子目,将库容文献各归其位,编制文献检索系统。仍以我馆收藏的地方文献为例,建立一个著述形式检索子系统的检索结构:

该系统是一种列举式的检索结构,不可能将已有的一切著述形式都罗列无遗,不同地区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可依各地的地方特色及各种著述形式文献的多寡确立不同的检索结构及结构的深浅。如:我馆收藏的是徐州地区地方文献,因徐州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又是我国汉文化的发源地,于是将之归为“地方档案”的具体收藏。

“广、快、精、准”是对文献检索工作的需求,也是衡量数据库检索系统质量好坏的标准。在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时,若能注意几种检索方法的相互结合,即可让用户有选择地进行检索,尽快地获得所需资料,有效地满足读者“广、快、精、准”的检索需求,达到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刘 青.地方文献特点和类型试论.四川图书馆学报.1997.(1)

第4篇: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范文

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能较集中地反映出第一个被介绍者的著述情况,无形中敦促了有关人士将其著述给予图书馆;它的优点还表现为这种展览必须以大量的个人撰述为基础,各馆在举办这一模式的展览前都有一个大规模的文献征集程序,集中大量的经费和人力进行文献征集,以此来满足展览所必需的个人撰述文献量,可以说这一模式的最大长处在于对地方文献的征集稗益多多。然而这一模式的缺陷也十分明显:首先,地方文献展览不等于地方人物学术成就展,以文献撰著个人为基本展览单元的方式使得一批当地方志和地方出版物无法跻身展览,而这两类地方文献恰恰是最富有地方特色的,在反映一地情况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地方志和地方出版物在展览中的缺席。 能不算是这一模式的最大缺憾?同样原因,外地学者对该地政经文教社会等方面的研究论著也将因非本地人撰述而被排斥在外。其次,这一模式的展览对被展出者的著述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征集和介绍,但缺少较深层面的分析整理。点虽光彩夺目,但>:请记住我站域名/

在展览结构框架上有别于这一模式的地方文献展览,笔者孤陋寡闻,仅闻见湖州市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展览和临海市图书馆的“临海市地方文献展览”两例。以笔者曾参与其事的湖州馆展览为例,其以时代为经,学术门类和文献体裁为纬来建构展览框架,似可称之为“经纬交织式”。该展览具体的结构框架是:将展览主体按时代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古代、近现代、当代三个历史阶段的湖州地方文献著述情况,每个部分又按文献体裁和学术门类划分为若干单元,选择该时期当地兴旺发达并有全国影响的文献创作领域逐个有重点地进行介绍,将人物及其著述统摄于文献创作领域之内,通过版面介绍文字、文献标引、文献实物三者的结合,直观而又有所提炼总结地向读者展示该时代该领域内湖州地方文献的著述情况。在这一展览框架的驾驭下,其展览版面文字着重于文献著述情况的分析归纳;各部分的小序介绍该时代湖州地方文献著述的特色和影响,下面的各个展览单元则以一段或数段文字介绍该文献创作领域内湖州人士的主要贡献、代表人物、当时影响及历史地位,对各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一般仅点到为止,让读者通过翻阅该单元陈列文献来了解(仅有两位在各自领域开一代风气,有世界性影响的人物,被予以单设一单元陈列介绍)。该展览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地方文献著书修志”, 这一部分集中展示了读者利用馆藏地方文献新撰述的地方文献,使湖州地方文献的面貌反映得更为全面,对地方文献的价值作了最为直观的诠释,这也为前一模式所未备。

这一地方文献展览的框架结构具有以下优点:一、该框架构思展览的出发点是一地地方文献的总量,至少是馆藏地方文献的总量。对一地地方文献全貌揭示得比较完整,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有读者评价湖州馆展览“整个展览内容丰富,陈列有序,显示湖郡学术渊源,文物之邦的特色。”二、展览排列有序,一地文献发展的渊源流变,明晰可见。三、版面文字摆脱了对人物的平面介绍,着力于文献本身,对馆藏地方文献的特点和利用价值进行分析归纳。版面文字不仅起到了文献导读的作用,而且还可在某种程度上视之为一地的学术发展史概要。四、立足现有文献,人力、财力较为节约。湖州馆展览耗资不足千元,而上海某郊县一个同等文献量的展览耗资四万元(两馆展览展出文献均为一千四百余种册),本省按前一模式举办的展览耗资也均在万元左右。五、全部地方文献馆藏均能跻身展览。六、展览版面可脱离开架陈列文献,单独用于巡回展出。临海市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展览在巡回展出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扩大了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影响。

但这一地方文献展览框架的不足也很明显:一、该结构框架在陈列内容上有很大的弹性。可随馆藏实际情况来谋篇布局,个人撰述拥有量的多寡对展览影响并不很大。这本来当是它的优点,但在当前图书馆业务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前一模式的征集程序往往会被省略或者弱化。二、展览对文献著述者的著作不作单独陈列,使各文献撰述个人之间缺乏比较,对那些不关心或不甚重视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作者缺少刺激。以上两点表明,该结构框架对文献征集的促进作用不及前一模式。三、该结构框架对展览的谋篇布局和版面文字有较高的要求,它要求展览筹备人员心须对本地文化发展历史、馆藏地方文献内容有较全面的了解,并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以使版面文字言简意赅,层次分明,内容充实,可读性强,文字撰写耗时费力。四、该结构框架要求文献陈列必须尽可能采用开架形式(善本古籍和名人手稿只能用陈列宝龛),版面文字提供的是一地及一文献创作领域的发展概况,具体的内容需读者自己翻阅文献才能了解,这就对参观者的素质有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开架方式同时也是该框架结构的优点。现代展览理论认为一个展览能否给参观者以深刻印象,除了展品的质量外,身临其境的参与是极为重要的,而该结构的开架方式恰恰能使读者在版面文字的引导下,通过翻阅利用地方文献,与图书馆工作人员共同实现展览宣传地方文献价值,提高文献利用率的目的。

第5篇: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范文

一、引 言

大学基础数学课被公认为单调、乏味、难学的课程,怎样能够提高数学课的教学效果是很多高校在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针对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及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分析诸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二、主成分分析

1.主成分分析的概念

在实践中,研究多变量问题是经常遇到的,然而在多数情况下,不同变量之间是有一定的相关性的。由于变量多,再加上变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势必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主成分分析就主成分分析是用少数几个综合指标来描述许多指标之间的联系,以较少几个指标来反映原始资料的大部分信息的统计分析方法. 对多变量的平面数据进行最佳的综合和简化,即在保证数据信息丢失最少的原则下, 对高维变量空间进行降维处理。

设有 个样品,每个样品观测 项变量: 得到原始数据资料阵:

用数据矩阵 的 个向量 做线性组合,即综合指标向量为:

方程组要求:

在称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 ,由于 ,所以

.

这个值越大表明第一主成分综合 信息的能力越强。

前两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定义为 ,前k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定义为 。如果前k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5%,表明取前k个主成分基本包含了全部测量指标所具有的信息,这样既减少了变量的个数又便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2.主成分分析的步骤

(1)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经过标准化后,各样本的均值和方差分别为0 ,1。

(2) 计算变量的相关矩阵r。

设样本的相关矩阵 , ,r 是对称矩阵,主对角线上元素均为1。

(3) 计算相关矩阵r 的特征值 特征向量:

(4) 按累计贡献率准则写出主成分。

转贴于

计算各主成分的贡献率 ,以累计贡献率 为准则,写出主成分:

三、 基础数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经分析认为“两课”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有以下12个:

因为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已经高达92.1727%,可只取这一个主成分来代替原来的2个指标。而这一主成分的特征向量的分量都在0.45左右,表明原来2个指标对该主成分的影响力基本相等。新的综合性指标表述为:

因为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已经高达89.1368%,可只取这一个主成分来代替原来的5个指标。而从这一主成分的特征向量的分量来看,表明原来5个指标对该主成分的影响力不尽相同,新指标表述为:

f2=0.5210x3+0.1265x4+0.4231x5+0.4002x6+0.2615x7

因为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已经高达91.3563%,可只取这一个主成分来代替原来的5个指标。新指标表述为:

第6篇: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  稽延性戒断综合征; 诊断; 证候特点

阿片类物质依赖稽延性戒断综合征,从古至今,由于对其病因病机认识不同,故关于物质依赖的临床辨证分型,各家所述相差较大,依据多为个人临床经验;至于每一证候的症状描述,也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缺乏规范。本研究从病证结合的角度,根据文献统计分析的结果,确定稽延性戒断综合征的临床常见证候,采用百分位数法,确定各证候的主次症,分别对主次症赋以不同权重,并据此调查稽延性戒断综合征各证候特点。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山西省某强制戒毒所。

1.2 纳入标准①符合CCMD-2-R和ICD-10阿片类物质依赖诊断标准;②入院时尿液吗啡定性检测阳性,现尿检阴性;③无心脑器质性精神病发作史,无其它重大躯体疾病。

1.3 排除标准①有心脑器质性精神病发作史;②有重大躯体疾病及怀孕和哺乳期妇女;③年龄在65岁以上者。

        2 方法

2.1 调查方法根据目前现代研究的成果,参考刘闯等编制的《阿片类物质依赖稽延性戒断症状调查量表》,结合专业知识将可以量化的症状、体征分为无、轻、中、重四级,难以量化或不便临床操作的项目分无、有两项,并对每一症状体征的每一级别进行具体描述,制订供临床调查用的《稽延性戒断症状和证候调查表》。评定前,向病人讲明填写要求并解释每题含义,以匿名方式进行。

2.2 稽延性戒断综合征常见证候类型的确定手工检索相关学术专著及当代期刊文献中涉及阿片类物质依赖的辨证分型并有具体症状描述的文献,共得到不同证候22个,出现总频次529次。按照证候的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气虚证65次(包括肾气虚20次、肝气虚12次、肺气虚10次、气虚证10次、心气虚8次、脾胃气虚5次),占12.3%;肾阳虚证62次,占11.7%;肾阴虚证57次,占10.8%;肝郁气滞证55次,占10.4%;痰湿内阻证52次(包括痰湿阻络18次、痰湿阻滞12次、湿痰内阻12次、痰浊中阻10次),占9.8%;肾阴阳两虚证46次,占8.7%;瘀血阻滞证40次,占7.6%;胆郁痰扰证38次,占7.2%;痰血瘀阻证32次,占6.0%;肠燥津亏证27次,占5.1%;肝郁脾虚证22次,占4.2%;痰热证17次,占3.2%;心肾不交证9次,占1.7%;脾肾两虚证7次,各占1.3%。

在以上统计结果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确定以下证候:肾气虚、肝虚、肺虚、心虚、脾胃亏虚、气虚、肾阳虚、肾阴虚、肝郁气滞、痰湿内阻、肾阴阳两虚、瘀血阻滞、胆郁痰扰、痰血瘀阻、肠燥津亏、痰热证、肝郁脾虚等17证,为稽延性戒断综合征的常见证候,在此基础上进行证候学研究。

2.3 症状范围筛选及主次症的确定根据对以上文献的统计结果,计算每一证候中每一症状体征的出现频数,取累计相对频数75%以上的症状体征为主症,其余为次症,参考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制定稽延性戒断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分型及诊断标准。

2.4 权重的规定对各主要症状,均赋予0.75的权重,各次要症状,均赋予0.25的权重。

2.5 诊断标准临界值的确定对各证型中可以分级的症状体征取其程度最轻的等级(即取值为1分)乘以其相应的权重;对不可分级的症状体征取其程度的中间值2分,再乘以其相应的权重。各证型的合计值即为该证型的诊断标准临界值。

经计算,各证候的诊断标准临界值为:肾气虚6.75分、肝气虚5.70分、肺气虚4.25分、心气虚6.25分、脾胃气虚7.00分、气虚7.00分、肾阳虚9.20分、肾阴虚7.75分、肝郁气滞5.65分、痰湿内阻4.50分、肾阴阳两虚3.00分、淤血阻滞7.50分、胆郁痰扰3.50分、痰血淤阻6.00分、肠燥津亏5.25分、痰热7.45分、肝郁脾虚5.50分。

临床使用时,只需将每一患者调查表中各症状体征的分值乘以其相应的权重,其积分与各证型的诊断标准临界值比较,若大于各证型的诊断标准临界值,则诊断为该证,反之,则不能诊断为该证。

3 结果

经统计,100例患者中能通过上述方法(以下称为症状加权积分法)辨为本研究所选定17个证型的为86例,其它证型为14例。如果不考虑证候组合的因素,共诊断肾气虚18次、肝虚33次、肺虚15次、心虚38次、脾胃亏虚10次、肾阳虚7次、肾阴虚13次、肝郁气滞53次、痰湿内阻6次、肾阴阳两虚21次、淤血阻滞7次、气虚22次、痰血淤阻23次、痰热14次,胆郁痰扰20次、肝郁脾虚12次、肠燥津亏28次。

86例能通过症状加权积分法辨证诊断为17个证型的病例中,各个证型出现的频次及所占的比例见表1。证型分布规律见图1。

表1 症状加权积分法辨证诊断结果

中医证型例数出现频率(%)肝郁气滞5361.63心虚3844.19肝虚3338.37肠燥津亏2832.56痰血瘀阻2326.74气虚2225.58肾阴阳两虚2124.42胆郁痰扰2023.26肾气虚1820.93肺虚1517.44痰热1416.28肾阴虚1315.12肝郁脾虚1213.95脾胃亏虚1011.63肾阳虚78.14瘀血阻滞78.14痰湿内阻66.98合计340395.36

4 讨论

经统计,100例患者中能通过症状加权积分法辨为本研究所选定17个证型的为86例,占86%,其它证型为14例,占14%。由此可见,阿片类物质依赖稽延性戒断综合征出现证型比较多且单一证候并不典型。

图1 稽延性戒断综合征证型分布

86例通过症状加权积分法做出诊断的病例中,只有7例,即8.14%能被诊断为单纯的一个证候,说明稽延性戒断综合征证候比较复杂,相兼证候较多。

第7篇: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 遥感图像; 变化检测; 模糊C均值聚类; 模糊综合评判

中图分类号: TN96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3)08?0112?05

随着空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遥感图像获取技术也呈现出三多(多传感器、多平台、多角度)和三高(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的特点[1]。遥感卫星获取的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从几米提高到一米以下,时间分辨率也由几十天提高到一天,从而每天都可以获取海量的遥感图像数据,实现了遥感数据长周期积累。如何从这些遥感图像中检测出变化信息已成为遥感应用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即遥感图像变化检测技术。它是指从不同时期的遥感图像中,定量分析和确定地物变化的特征和过程的技术[2]。

1 遥感图像变化检测方法

遥感图像变化检测方法有很多,本文研究的主要是从多时相遥感图像中发现变化,因此从图像处理抽象等级的角度将遥感图像变化检测方法分为像素级、特征级和目标级3个类别[3]。随着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的提高,反映在遥感图像上的地物的几何和结构信息更加细腻,变化检测也逐渐向小尺度发展。传统的像素级变化检测方法不适用于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目标级变化检测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4]。目标级变化检测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将图像看成多个具有语义信息的对象的组合,然后将这些对象作为变化检测的基本处理单元[5]。而像素级变化检测是将图像中的每个像素作为变化检测基本处理单元。实际上,人类视觉系统在观察两幅图像之间的变化时,也不是逐个像素进行比较,而是先把整幅图像分成一个个对象再加以比较。因此,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目标级的方法也更适合变化检测[6]。目标级变化检测通过提取这些对象的光谱统计特征、纹理特征和其他特征进行变化判决。然而如何选择与组合对象的各种特征进行变化判决是目标级变化检测的一个难点。针对这个问题本章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遥感图像变化检测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遥感图像变化检测方法大致可以分为3个步骤:

(1)以某一时相遥感图像为基准进行图像分割得到若干个同质区域,对这些区域进行区域标记和特征提取;根据特征约束条件检测到感兴趣的目标区域,同时将感兴趣的目标区域映射到另一时相的遥感图像;综合考虑两时相遥感图像感兴趣目标区域的光谱统计特征和纹理特征,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目标区域是否发生变化做出综合判决,得到变化检测结果1。

(2)采用同样的方法以另一时相的遥感图像为基准进行变化检测,得到变化检测结果2。

(3)将两个检测结果进行叠加得到最终的变化检测结果。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遥感图像变化检测主要涉及到图像分割、区域标记、特征提取和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等4个关键技术,下面详细论述这4项关键技术。

1.1 图像分割

图像分割就是将图像中所有的像素按照某个准则分成不重叠的、相似的区域,它是图像分析、理解和模式识别的一个关键步骤,也是本文进行遥感图像变化检测的一个重要环节,分割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后续任务的有效性,因此图像分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的图像分割。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的图像分割就是将图像中属性相一致的像素进行模糊聚类后对每类像素进行标定,从而实现图像分割。把图像中的像素点看成数据集的样本点,像素点的特征(对于灰度图像来说即为灰度值)看成样本点的特征,则图像的分割问题转化为模糊聚类分析问题。具体步骤如下:

第1步:将图像矩阵[FM×N=[f(i,j)]M×N]行化,设[n=M×N]为像素点的个数,聚类类别数为[c(2≤c≤n)],权重系数为[m(m>1)],迭代终止阈值[ε=0.01],初始化聚类原型模式[V(0)];

第2步:利用公式(1)计算或更新分类矩阵[U*];

[u(r)ij=1l=1cxj-vixj-vl2m-1, i≤c, j≤n] (1)

第3步:利用式(2)更新聚类中心[vi];

[v(r+1)i=k=1n(uik)mxkk=1n(uik)m, i≤c] (2)

第4步:如果[v(r+1)i-v(r)i

第5步:去模糊化。图像分割的最终目的是把图像分割成不重叠的、相似的区域,因此,采用最大隶属度准则将像素点划入到它所属的类别。

1.2 区域标记

图像经过分割后一般得到多个目标区域,每一个目标区域内部都具有连通性,需要通过标记的方法把它们区分出来。其中通过检查各像素与其相邻像素的连通性进行标记是一种简单而最有效的方法。连通区域的标记是给每个区域标记一个唯一的标号,这样就能从背景中将连通区域区分出来,从而为区域特征提取提供基础。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的图像分割是将图像按照灰度等级分成C大类。对模糊C均值聚类得到的图像分割结果进行标记,需要对每一类单独进行标记,我们将图像中属于需要标记的类的所有像素值设为1,属于其他几类的所有像素值设为0,然后对其进行八连通区域标记。具体步骤如下:

(1)对图像进行从左到右,从上往下逐个像素的扫描。当扫描到没有添加标记的像素值为1的像素[P]时,为[P]添加一个的标记[R],并记录下[P]点坐标。

(2)判断与[P]相邻的上、下、左、右、左上、右上、左下、右下8个像素的像素值是否为1。若为1,则与[P]添加相同的标记[R],并记录其坐标。

(3)依照步骤2的方法,直到所有具有八连通性的像素值为1的像素都添加相同的标记的时候转到下一步。记录下连通像素的个数,即为连通区域的面积。

(4)返回步骤(1),继续扫描图像,查找新的没有标记的像素值为1的像素,并且标记[R]加1。

(5)当图像中像素值为1的所有像素都有标记时,标记结束。

1.3 特征提取

分割后的图像经过区域标记即可提取对应标记区域的特征。特征提取是在给定的候选特征集合中,挑选出一个子集,能够使在特定的分类系统下分类效果最好。这一过程一方面能够通过减小特征维数的收集过程从而减小分类的代价;另一方面可以为有限的样本数目提供较好的分类精度[7]。本文提取特征的目的有2个:一是利用特征检测感兴趣的目标区域;二是利用特征进行变化判决。因此本节将特征分为用于目标检测的特征和用于变化判决的特征2大类。

1.3.1 用于目标检测的特征

本文所研究的特定军事目标在全色波段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上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和清晰的边界,目标表面色调分布比较均匀且往往呈亮色。本文所采用的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的图像分割方法是根据图像的灰度等级进行的分类,特定军事目标往往被分在灰度等级最大的那一类。因此只需要对图像分割后灰度等级最大的那一类进行区域标记和特征提取,然后检测感兴趣的目标区域。本文提取面积、周长和形状指数三个特征用于感兴趣目标的检测。

(1)面积S。面积是目标的一个基本特征,它描述目标的大小。大小特征是图像判读学中的6大识别特征之一,对判读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确定目标类型和判明目标性质的重要依据之一。目标的大小不同,通常反映了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因此将面积特征作为检测感兴趣目标的一个重要依据。对目标R来说,设一个像素的边长为单位长,则其面积S的计算公式如下:

[S=(x,y)∈R1] (3)

式(3)是对属于目标区域的像素进行计数,虽然也可用其他方法来计算目标面积,但是利用像素计数的方法求目标面积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

(2)周长L。周长是目标区域的一个重要属性信息。它是指目标轮廓线上像素间的距离之和。像素间距离分为并列与倾斜两种情况,并列像素间的距离是一个像素,倾斜方向像素间的距离是[2]个像素。为计算方便,可将倾斜方向的距离也认为是一个像素。因此目标周长测量即为目标轮廓线上的像素个数的统计。通过对目标区域进行轮廓跟踪即可求出周长L。

(3)形状指数M。形状指数是基于面积和周长来计算目标的形状复杂程度的特征量。公式如下:

[M=L2πS] (4)

形状指数是通过实现正方形标准化从而纠正了周长/面积比对斑块大小敏感的问题,因而是描述形状复杂程度的一个简单直接的指标。当M=1时表明目标区域的紧致性达到最大即目标区域的形状为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

1.3.2 用于变化判决的特征

描述目标区域的特征虽然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特征都适合于获得最佳的变化检测结果[8],如何选取最优的特征用于目标级的变化检测是很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文献[9]选用的是均值和熵特征,文献[10]选用的是均值、熵和形状指数特征,文献[11]选取的是标准差和熵特征。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本文选取均值、标准差和熵3个特征作为变化检测的最优特征。

(1)均值。均值用来表示每个目标区域所有像素亮度的算术平均值,公式如下:

[C=1ni=1nCi] (5)

当遥感图像上军事目标区域发生新建、改变、转移和遭受打击等变化时必然伴随着均值特征的改变,因此将均值特征作为目标是否发生变化的重要判据。

(2)标准差。标准差用来表示每个目标区域所有像素亮度的集散情况。标准差越小表明目标区域所有像素的亮度值越接近一个中心值即目标区域色调分布比较均匀。公式如下:

[σ=1n-1i=1n(Ci-C)2] (6)

其中式(3)和式(4)的[Ci]表示目标区域的像素值,[n]表示目标区域的像素个数。

(3)熵。熵是Shannon在其信息论中提出的一个描述不确定性的概念,它也可用来描述图像的不确定性,是图像的一个重要纹理特征。公式如下:

[E=-i=0L-1p(xi)log2 p(xi)] (7)

式中:[xi]表示[L]级灰度图像的第[i]个灰度值;[p(xi)]为图像第[i]个灰度所占比例,且[i=1Lp(xi)=1]。

1.4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图像分割、区域标记和特征提取是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变化检测方法的基本前提,对两时相遥感图像上感兴趣目标区域是否发生变化做出判决则是变化检测的关键。确定变化与否本质上是一类模式分类问题。模式分类可分为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监督分类需要从训练样本中获得先验知识来确定分类器中的一些参数,而非监督分类是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条件下进行的分类。本文通过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来确定两时相遥感图像上感兴趣目标区域是否发生变化。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中涉及到的参数需要从训练样本中得到,因此本文的方法属于监督分类。

本文选取了10组两时相全色波段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作为训练样本,遥感图像来自互联网Google数字地球提供的多时相遥感数据。这些遥感图像都经过严格的图像配准和辐射校正,图像中的主要变化是本文研究的特定军事目标的变化,如油库、飞机和军事区域建筑物的变化等,且能通过本文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的图像分割算法完整的将这些特定目标分割出来。

构建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步骤如下:

(1)建立评判集:[V={v1,v2}]。其中[v1]表示目标区域发生变化,[v2]表示目标区域未发生变化。

(2)建立目标是否发生变化的因素集:[U={u1,u2,u3}。]其中[u1=|C1-C2|],[u2=|σ1-σ2|],[u3=|E1-E2|],[u1,u2,u3]分别表示两时相遥感图像相同目标区域的均值特征、标准差特征和熵特征的欧式距离。由于均值、标准差和熵从不同侧面反应了目标区域的特征属性,综合考虑[u1,u2,u3]来判断目标是否发生变化,可以避免单个因素进行判断所造成的误检或漏检。

(3)确定隶属度函数。当建立好因素集和评判集时,需要为每一个因素选择合适的隶属度函数作为其在评判集上属于某一类的度量。通过分析可知,因素集表达式的主要特点是当[u]越大时,隶属于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越大,因素集的数值与评判集的元素[v1]成正比关系,因此在这里选择偏大型的S型隶属度函数作为单个因素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度量,其公式参见公式(8)。

[μ(x)=0, x≤a2x-ac-a2, a

式(8)涉及到3个参数[a],[b],[c],其中[b=(a+c)2]。在本文中参数的物理意义是:当两时相对应目标区域特征的欧式距离小于参数[a]时,目标发生变化的隶属度为0,即目标完全没有发生变化;当欧式距离大于[a]而小于[c]时,目标发生变化的隶属度在0~1之间;当欧式距离大于[c]时目标发生变化的隶属度为1,即目标肯定发生了变化。理想条件下,当目标完全没有发生变化时,3个特征的欧式距离为0,在这里将3个因素的隶属度函数中的参数[a]都设为0。参数[b]和[c]通过训练样本中的实验数据确定。从10组训练样本中,各分割出一组发生变化的目标区域,提取它们的均值特征、标准差特征和熵特征,特征的欧式距离分别用[u1,u2,u3]来表示,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发生变化的目标区域特征的欧式距离统计

由于本文评判集中只有2个元素[v1]和[v2],当元素[v1]的隶属度大于0.5就可以判定目标发生了变化。表1中的数据是从通过人的经验判定发生变化的10组目标区域中提取的,数据反映的是发生变化后3个特征的欧式距离的分布情况,数据大小只能说明它们变化的程度不同,但前提是它们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将表1每行数据中的最小值带入对应的隶属度函数得到的属于变化的隶属度都应该大于0.5。选取每行数据的最小值作为对应隶属度函数的参数[b]就可以满足条件。为便于计算在此对其进行取整处理,得到[b1=25],[b2=10],[b3=1]。已知a=0,[b=(a+c)2],则[c=2b]从而得到[c1=50,][c2=20,][c3=2]。因素集元素[u1,u2,u3]的隶属度函数如图2所示。

(4)进行单因素模糊评判。为了验证单个因素模糊评判的变化检测效果,按照本文的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变化检测流程,对10组训练样本进行了单因素模糊评判的变化检测。将单因素模糊评判变化检测正确的结果与人工目视判读得到的变化检测结果进行对比,采用变化误差矩阵的方法进行精度评估得到单因素模糊评判变化检测正确率,如表2所示。

表2 单因素模糊评判的变化检测正确率 %

(5)确定各因素的权重集[W={w1,w2,w3}]。本文采用定量的数据统计的方法确定权重,其中数据采用表2中的单因素模糊评判的变化检测正确率。按照如下公式计算各个因素的权重:

[wm=i=110umii=110u1i+i=110u2i+i=110u3i, m∈{1,2,3}] (9)

通过式(9)计算得到权重集:

[w={w1=0.5,w2=0.2,w3=0.3}]

(6)进行模糊综合评判。根据因素集、隶属度函数和权重集进行目标是否发生变化的模糊综合评判。公式如下:

[V1=W?R(U)=(w1,w2,w3)?(R(u1),R(u2),R(u3))T] (10)[V2=1-(w1,w2,w3)?(R(u1),R(u2),R(u3))T] (11)

根据最大隶属度准则,当V1

从表3中可以得出,模糊综合评判的变化检测降低了单个因素进行判断所造成的误检或漏检现象。因此它的变化检测正确率高于单个因素的变化检测正确率。

1.5 实验结果与分析

图3是经过辐射校正和图像配准之后大小为700×400的伊朗某核工厂的两时相遥感图像,图像主要由建筑物和自然地物组成,其中建筑物数量和自然地物都发生了变化。在此感兴趣的是建筑物的变化。

首先对变化后的遥感图像进行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的图像分割,实验结果表明聚类数设为7时分割效果最好,分割结果如图4(a)所示;然后对图像4(a)最亮的那一类进行区域标记和特征提取,按照特征约束条件

[S∈(200,2 300),L∈(50,300), M∈(0.7,1.1)]

检测到图像中的所有建筑物目标,如图4(b)所示。将图4(b)的检测结果映射到变化前和变化后的遥感图像上,分别提取对应目标区域的均值、标准差和熵特征,计算出它们的欧式距离。按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进行变化判决,得到的变化检测结果如图5(a)所示。图5(b)为采用基于最小错误率的贝叶斯决策确定阈值的差值法得到的变化检测结果。图中白色表示发生变化的区域。从变化检测结果的对比上可以看出,差值法受到自然地物变化和建筑物阴影的影响比较大,造成了大量的虚警。本文方法对感兴趣的建筑物的变化正确检测率较高。

2 结 语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遥感图像变化检测方法。首先对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变化检测的基本流程进行了介绍,其次对区域标记和特征提取进行了阐述,然后重点讨论了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构建方法和步骤,最后用一组实验对基于模糊综合评判变化检测方法的进行了检验,并与基于最小错误率贝叶斯决策确定阈值的差值法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更适合特定军事目标的变化检测。

参考文献

[1] 李德仁.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变化检测[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3(28):7?11.

[2] 钟家强.基于多时相遥感图像的变化检测[D].长沙:国防科技大学,2005.

[3] HALL Ola, HAY Geoffrey J. A multiscale object?specific approach to digital change detec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2003, 4: 311?327.

[4] HUO Chun?lei, ZHOU Zhi?xin, LU Han?qing. Fast object?level change detection for VHR images [J]. 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 2010, 7(1): 118?122.

[5] NIEMEYER Irmgard, NUSSBAUM Sven, CANTY M J. Automation of change detection procedures for nuclear safeguards?related monitoring purposes [C]// 2005IEEE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S.l.]: IEEE, 2005, 3: 2133?2136.

[6] 霍春雷,程健,卢汉清,等.基于多尺度融合的对象级变化检测新方法[J].自动化学报,2008,34(3):251?257.

[7] 崔林丽.遥感影像解译特征的综合分析与评价[D].北京: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5.

[8] NUSSBAUM S, NIEMEYER I, CANTY M J. Feature recognition in the context of automated object?oriented analysis of remote sensing data monitoring the iranian nuclear sites [J]. Electro?Optical Remote Sensing, 2005, 5988(5): 1?9.

[9] BRUZZONE L, FERNANDEZ D. An adaptive parcel?based technique for unsupervised change detec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0, 21(4): 817?822.

第8篇: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范文

摘 要: 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本研究以地方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以及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行为事件访谈法和文献查阅法收集有关条目,总结得知地方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的胜任特征包括以下三个结构维度: 职业态度、职业能力、个人魅力。

关键词:辅导员 ;胜任特征;行为事件访谈。

【中图分类号】G645

"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的作用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学生在校期间与辅导员接触最多、联系最密切、交流最直接,辅导员是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他们的思想境界、道德修养、知识水平、人格魅力都将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深刻的影响。能否选拔素质优良的人员担任学生工作辅导员,能否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员素质培训活动,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非常关键。构建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的胜任特征结构模型不仅对辅导员素质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为辅导员选拔以及相应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指导。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学生作为样本, 主要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行为事件访谈法,收集优秀学生工作辅导员必须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有关内容与条目, 再综合有关文献, 对条目进行整理和筛选,探讨地方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胜任特征的结构维度。

1.1 被试

选取地方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40人,其中男性17人,女性23人。在校学生133人,其中男生75人,女生58人。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行为事件访谈法和文献查阅法收集条目,首先, 本研究采取行为事件访谈法进行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胜任特征条目的收集。通过编制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胜任特征模型访谈提纲, 选取曾经获得过奖项且在院校的绩效考核中取得优秀的辅导员进行行为事件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被访对象基本信息;二是请被访谈对象列举自己三件成功事件以及三件不成功的事件。对被访对象的访谈内容进行笔记整理, 对访谈中的行为事件进行主题分析,记录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胜任特征频次。其次,通过开放式问卷,请辅导员和学生对学生工作辅导员必须具备的胜任特征作出描述,同时记录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胜任特征频次。再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如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的任务、基本要求及职责等, 对所收集到的条目进行分析、归类、汇总。

2 研究过程分析

2.1 辅导员对工作的态度评价

在问卷的设计中,我们用了"您喜欢这个工作吗?"来了解辅导员自身对工作的态度。接受调查的40名学生工作辅导员中,32%表示喜欢,64%表示一般,4%表示不喜欢。通过对比分析得知,在回答"喜欢"这个等级的辅导员中,工作年限均为1年,而描述在"一般"这个等级以上的,工作年限大部分不超过3年。越靠近"不喜欢"评价等级的辅导员,工作年限大部分在3年以上。众所周知,一个好辅导员会影响一批未来的学生。但是目前由于辅导员工作量大,事务繁多,未来的去向问题等,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这就很难培养出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因此,有些人就把这项工作当成跳板,一有机会就会转向专业教师。由此可推论,年轻的辅导员凭着自身的一腔热情,喜欢辅导员工作,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逐渐降低。

2.2 辅导员对工作内容的描述

综合被调查的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描述,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团委工作;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工作;奖惩、资助;学风建设;特殊群体管理;家校联系;班级管理;学习培养等。此外,在事件访谈过程中,个别辅导员描述自身的工作就是"万金油",除了相关文件规定的工作职责外,他们还承担了大量和学生相关的工作,例如学费催缴工作、学生就业联系工作、学生实习管理工作等。

然而,相关文件表明思想政治辅导员有其明确的岗位职责,概括起来包括以下11个方面:经常性思想工作和经常性管理工作;时事政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开展学风建设;培育良好的班风;保持班级的安全与稳定; 评优评先或违纪处分;学生入党入团工作;新生入学工作;毕业生的毕业与就业;学生骨干的选拔培养;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活动的组织。

2.3 辅导员胜任特征频次分析

根据开放式问卷调查、事件访谈的收集统计,得出地方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胜任特征的频次分析见表1。

表1 地方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胜任特征频次表

胜任特征

总计

胜任特征

总计

胜任特征

总计

认真负责

130

细心

17

人格健全

4

个人素质

59

管理能力

15

恒心

3

耐心

36

做事有技巧

14

自信

3

为学生着想

35

勤奋

14

品德高尚

3

组织协调能力

35

公平公正

14

综合素质好

3

积极主动

35

专业知识

11

沟通能力

34

创新能力

9

热爱工作

31

包容心

9

师生关系好

28

科研能力

8

学习能力

24

文体能力

5

爱心

19

博学

5

规划能力

17

思想端正

5

2.4 文献资料收集

山西大学的杨继平、顾倩、郑建君、靳江波对辅导员胜任力现状、胜任力问卷的编制和应用、辅导员道德规范与胜任力的关系、胜任力模型的建立等进行了初步研究。他们曾对该校辅导员的胜任特征做过一些探讨,发现该校辅导员的胜任特征包括以下16项:言语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关爱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职业忠诚感、个人魅力、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思想道德修养、心理辅导能力、反省认知能力、理解和尊重学生、原则性和参与能力。顾倩的硕士学位论文《大学辅导员胜任力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区分出了大学辅导员胜任力的12个维度:言语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职业忠诚感、个人魅力、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心理辅导能力、理解尊重学生程度、原则性、参与能力等;杨继平、顾倩进一步研究得出大学辅导员最重要的5项胜任特征依次是:理解和尊重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原则性、关爱学生、职业忠诚感。

国内西华大学的学者研究认为,在组成结构上,辅导员胜任特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动机、特质、自我形象、价值观或态度、知识与技能。其中,动机、特质、自我形象、价值观或态度属于鉴别性胜任特征,而知识与技能属于基准性胜任特征。胜任特征模型就是由这5个层级所构成的结构模型,也就是担任某一特定任务角色所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

3 地方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胜任特征模型分析

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行为事件访谈、文献查阅的方式对地方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的职业胜任特征作详细的分解,参考国内相关研究的描述和归纳,我们认为,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胜任特征模型应包括职业态度、职业能力和个人魅力三个方面,具体见表2。

表2 地方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胜任特征的模型分析表

胜任特征 因子内容

1.认真负责

2.热爱工作

职业态度 3.为学生着想

4.五心:爱心、耐心、细心、恒心、包容心

5.公平公正

1.组织协调能力

2.综合管理能力

3. 沟通能力

职业能力 4. 学习能力

5. 专业能力

6. 规划能力

1. 积极主动

2. 亲和力

3. 自信

4. 人格健全

个人魅力 5.善于倾听

6.自制力强

7.博学

8.虚心

9.真诚

3.1 关于职业态度

研究中发现,地方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胜任特征中,职业态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态度主要包括认真负责、热爱工作、为学生着想、公正公平、五心(爱心、耐心、细心、恒心、包容心)。

由于辅导员工作量大,工作内容琐碎等性质,就要求其必须有认真负责、热爱工作的态度,才会用心去承担,也就会公平公正地时刻为学生着想。古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正确认识到辅导员工作既是一种专业,又是一种职业,光荣而艰巨;还要认识到一名合格的辅导员,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难度并不亚于做一名专业教师,其知识、能力、素质、经验和丰富的阅历是需要长时间的,甚至用一生去学习、提高、锻炼和积累的。

3.2 关于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在地方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的胜任特征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通过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综合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由于许多高校的辅导员配备不足,再加上工作本身的琐碎性、具体性,这就需要辅导员要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辅导员不能拘泥于传统的经验和做法,要善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摸索出一条与众不同、且富有成效的工作方式,才能担负起创新教育的重任。高校辅导员要提高自身能力,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学习,因此学习能力对高校辅导员来说是提高其他一切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3.3关于个人魅力

个人魅力大部分的内容均为描述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是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是辅导员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研究发现,胜任高校辅导员岗位,需要具备的人格特征包括积极乐观、亲和力、自信、人格健全、善于倾听、自制力强、博学、虚心、真诚。高校辅导员工作涉及到学生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的各方面,全面而复杂,并且在短期内不易见到工作成效,因此要出色地完成工作,必须首先认识到工作的意义,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份工作,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其次,在对待学生时,要表现出较强的亲和力,使学生愿意和你沟通交流;第三,在指导和帮助学生时,要有宽广的胸怀,善于倾听他们的心声。实践证明,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情感的优化具有陶冶价值,对学生的意志强化具有促进价值,对学生道德的升华具有示范价值。

参考文献:

[1]庞鑫培.基于胜任特征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6.

[2]白凯等.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及其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8,1.

[3]顾倩等.大学辅导员胜任力的现状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

[4] 顾倩.大学辅导员胜任力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D].山西大学.2004.

第9篇: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特征向量方差贡献率

一、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方法综述

公司财务状况综合评价先驱之一亚历山大・沃尔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信用能力指数概念,用若干个财务比率的线性关系来评价公司信用水平;20世纪30年代美国杜邦公司创建了杜邦系统,该方法通过层层分解财务指标,直观地反映了影响权益净利率的因素及其内在的联系;20世纪60年代中期爱德华・阿特曼提出了“z值破产预测法”,运用多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总判别分(z值)来预测企业财务危机。在我国上市公司较早开展业绩评估的机构是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责任公司。1996年以来,该公司与《中国证券报》合作,每年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其评价方法是根据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有关财务数据,通过对净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增长率、资产总额增长率、负债比率、流动比率和全部资产化比率等指标分别进行考核,然后按各指标的重要性赋予不同指标在综合评价时不同的权重。在各单项指标考核评分基础上乘以每项指标的权重,相加得到各个公司最后得分总评。上述各种方法均有缺陷,即各个指标的选取以及各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占比重的确定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笔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根据实际数据确定指标(因子)及相应的权重,这样可避免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科学。

三、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的实证分析

利用SPSS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对象即相关系数矩阵如(表1)所示:

主成分得出的结果可以用(表2)和(表3)来表示,其中(表2)中数组(3.841,2.489,1.194,0.967,0.789,0.709,0.463,0.2380.196,0.075,0.039)分别表示分析结果中的特征根。由累积方差贡献率结果知,取前面6个主成分,可反映整个系统90%以上的信息

上面取的6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向量如(表3):

用prini表示第i个主成分,有:

从第一个主成分的表达式中可以看出,对第一主成分有重要影响的变量是每股收益Xt和净资产收益率X6;同理,对第二主成分有重要影响的变量是产权比率xs和资产负债率X11;对第三个主成分有重要影响的是总资产周转率X10。由(表3)可知,前三个主成分在整个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单独反映的信息量都在10%以上。就整个体系来讲,重要的指标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第二类是反映企业财务杠杆的指标,第三类是反映企业运营能力的指标。这三个方面的指标对企业评价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分别计算各支股票对应的因子(主成分)得分情况。就单项指标来看,不同的指标对上市公司综合得分的贡献也不一样,用贡献系数来表示,贡献系数越大的指标在综合排名中决定的作用越大。从(表3)中可以看出:每股收益X1,每股净资产X2,每股现金流X3,主营收入增长率X4,净利润增长率X5,净资产收益率X6对上市公司综合得分的影响力都很大,贡献系数排在前六名,贡献系数最小值为0.244。故在后面的回归分析模型中,可以将这6个指标作为备选自变量。

将因子的综合得分按照由分数的大小排列,分数最大的排为第一,其次的排为第二,依次下去,排序的结果如(表5)所示。

表中综合得分是以单个公因子所反映的信息量为权重,对相应的公因子进行加权之和,用向量乘积来表示,综合得分是反映信息量数组(0.35,0.226,0.109,0.088,0.072,0.064)(即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与公因子得分数组这两个向量的点积。如民丰特纸的综合得分为0.35x0.084+0.226x0.218+0.109x(-0.14)+0.088xO.286+0.072x(-1.322)+0.064x(-0.621)。排名靠前的股票有博汇纸业、恒丰纸业、陕西金叶、凯恩股份、青山纸业和世纪光华。在造纸印刷业中综合实力靠前的上市公司为上述股票所对应的公司。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