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舍的戏剧作品范文

老舍的戏剧作品精选(九篇)

老舍的戏剧作品

第1篇:老舍的戏剧作品范文

一座倾斜40度的熔岩状废墟,一场黑皮鞋雨,三个破衣烂衫的掌灯人……如果事先没人告知,很难想到这是老舍作品《我这一辈子》被改编成话剧后的情景。但是,如果这部戏的导演是李六乙,那就没有什么不可能。

《我这一辈子》是老舍在1937年的作品,体裁应该说是散文体小说。因为在形式上,它记录的是一个老北京巡警在临饿死前的追忆与反思,整个文本全是自述,没有对话,没有情节,没有戏剧冲突,没有叙述的高潮点。在老舍的作品里,这本身就是形式感极强的一个,比起《茶馆》、《龙须沟》,这个本子太难动刀。

对此,李六乙的办法是:没有对话,就借用老舍其他作品里相似场景的语言风格补充;没有情节,就发挥想象的翅膀延伸原作的意图;没有戏剧冲突,就以哲理剧的形式名正言顺地取消冲突;没有叙事上的高潮点,就用艺术装置(鞋雨、下水装置)来人为制造高潮。这些办法使得这个戏看起来更像是一场探讨终极问题的行为艺术展,表现方式是把形式做到极致。《我这一辈子》语言密度很大,大到你根本来不及在布景灯光过场中找意义。主人公的独白与对白,在一个空间却不在一个时间。不断重复的台词从故事跳出又跳回故事。

在看戏过程中,观众席上的一位戏迷评价说,“不知道为什么,看李六乙的戏,老想起布莱希特”。他是对的。自从上世纪80年代把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改编成川剧开始,李六乙似乎再没能走出布氏的阴影。无论他怎么宣扬“纯粹戏剧”概念的原创性,观众还是能从里面看到布莱希特“新观念”概念的影子:陌生化效果,对戏曲的化用,对形式、技巧的刻意追求以及史诗的结构。

在2003年的《穆桂英》中,李六乙让穆桂英褪下战袍和花翎,长发轻挽,泡进一口现代浴盆,而且在梦幻中还跟她的亡夫杨宗保表演了一场鸳鸯戏水。很多人批评他在恶搞经典,但他的思想资源不是后现代的,还停留在现代。李六乙对待文本的态度不是“作者死了”式的颠覆,他仅仅是想与作者共同完成一部作品。不过即便如此,他的改编也够作者喝一壶了。

就拿《我这一辈子》来说,由于剧中“我”的身份是旧社会被称作“臭脚巡”的巡警,因此鞋子与脚就成为这个戏表现的焦点。老舍原作里说的是,“在这个社会中办事,现在才明白过来,就得像发给巡警们皮鞋似的。大点,活该!小点,挤脚?活该!什么事都能办通了,你打算合大家的适,他们要不把鞋打在你脸上才怪。”在李六乙的话剧版里,“我”和其他巡警把鞋脱下来,鞋子们自己在走,最后发现“鞋变成了自己的脚,成了身体的一部分”。

第2篇:老舍的戏剧作品范文

悠扬的音乐声起,余少群一袭红衣携一把折扇舞至舞台中央。耀眼的红衣,映红了一地的白雪――这是话剧《风雪夜归人》的最后一幕,被观众评为“惊艳”。这是《风雪夜归人》的第二轮演出了。去年年底,这部戏在国家大剧院第一轮演出时,所有门票销售一空,剧院不得不临时开放乐池加座。2013年 4月,正值《风雪夜归人》的作者吴祖光先生逝世 10周年,余少群辞演了《青蛇》中的许仙,再次携手师父冯远征,出现在《风雪夜归人》的舞台上。

《风雪夜归人》讲述了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代京戏名伶魏莲生与靠走私鸦片起家的法院院长苏鸿基的姨太太玉春倾心相爱,却最终只落得了天各一方的悲情故事。吴祖光笔下“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的魏莲生这一角色,对演员的外形、戏曲功底要求极高,除了余少群,剧组至今都没有找到能够胜任的 B角。而余少群能够成功出演这部舞台处女作,还要多亏师父冯远征的提携。多年前,任鸣就想把《风雪夜归人》再次搬上舞台。当时他意属冯远征出演魏莲生,冯远征也对魏莲生这个角色倾心。但由于各种原因,直到去年年底《风雪夜归人》才真正重排,但冯远征的年纪已经演不了魏莲生了。而 2009年,林兆华曾把《风雪夜归人》的本子递到余少群的手里,那时的余少群自认为“表演经验太欠缺,演话剧实在没有自信”,婉拒了大导的邀请。2011年2月,余少群拜冯远征为师,学习演戏,2012年岁末,师徒二人共同出现在《风雪夜归人》的舞台上。

而对于冯远征来说,虽然错过了扮演魏莲生的年纪颇有些遗憾,他却在苏鸿基一角中发现了新意。30年前(1981年)看青艺版的《风雪夜归人》时,冯远征觉得这就是一部爱情戏,对于官场并没有什么理解,其中的枭雄式人物苏鸿基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坏人。30年后冯远征开始塑造这个角色,他突然发现苏鸿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坏人,《风雪夜归人》也不单是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官场那条线反而很深刻。冯远征希望从内心出发展示人物的两面性。

《蛐蛐四爷》

最大看点:一整舞台的爷

刚刚作为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来京演出的《蛐蛐四爷》说的不是北平,但也离北平不远,说的是天津卫的一群爷。《蛐蛐四爷》是天津人艺的经典保留剧目,讲的是一出以本世纪初天津一个大家族为背景展开的同室操戈、陷害忠良的悲剧,表面上是蛐蛐在斗,实际上却是人在斗。剧中有很多地方运用了传统的表演形式,比如大少爷盘问“长胜大将军”的来历那段戏,四爷背出了 264个字的“蛐蛐谱”,用的是传统曲艺中的“贯口”。

《大宅门》

最大看点:宝爷亲自登台

今年年初,郭宝昌把自己的《大宅门》搬上了舞台。话剧《大宅门》的最大两点当属郭宝昌本人的登台客串。中药世家百年老号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第一次由“宝爷”本人当众娓娓道来。由于说的是自家事儿,郭宝昌自我设定的“说书人”角色,字字含情、句句入戏。那句深入人心的“拉闸了,各屋点灯,小心火烛”,再次为《大宅门》打上了醒目的标签。

《老舍五则》

最大看点:京味儿十足

在研究老舍诞辰 110年的戏剧纪念时,所有人都觉得不应该再翻老账,比如把《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重演一遍。但究竟怎么弄,大家却没个想法。这时候老舍之子舒乙提议是否可以在老舍的短篇小说中寻找突破,于是,便有了话剧《老舍五则》。五个故事中的人物各自独立,并无直接的关联,串成了一部多角度反映老北京市井人生的悲喜剧,人物对白京味儿十足。

Editor’s Choice

《我是天使》

话剧

2013.04.26-2013.05.12柏拉图剧场

推荐理由:

一事无成、失魂落魄的刁小思,决定让自己的生命得到解脱。当他正服药自杀时,一个叫小安的女孩闯入了他濒临崩溃的生活。她打着拯救丝的旗号,却使他一次次更加窘迫,更扬言她是天使要替他复仇!丝能不能顺利逆袭?“天使”的到来改变了什么?又坚定了什么?

《新娘快跑》

音乐剧

2013.05.02-2013.05.12北京 9剧场

(切CHE・行动剧场)

推荐理由:

婚礼前一天,闪婚的新娘意外失踪,心急如焚的新郎找遍她可能的藏身处,失望与无助感逐渐加重。一帮行为怪异的红男绿女,新郎新娘的前任、闺密、情敌、兄弟等,渐次加入找寻队伍,新郎新娘冰封在心底深处,令人吃惊而尴尬的秘密,不断被挖出……

大剧场 TOP5

1开心麻花经典爆笑舞台剧《乌龙山伯爵》

2开心麻花爆笑舞台剧《旋转卡门》

3开心麻花爆笑喜剧《那年的梦想》

4白眉工作室 2013年度爆笑喜剧《恶棍天使》

5国家大剧院制作话剧《风雪夜归人》

小剧场 TOP5

1孟京辉戏剧作品 音乐剧《空中花园谋杀案》

2林兆华“三言二拍”警世系列剧之《北京的腔调》

3陈佩斯导演 经典喜剧《阳台》青春版

第3篇:老舍的戏剧作品范文

关键词:对比 继承 创新

《窝头会馆》自演出以来,其票房、口碑,无疑是成功的,许多人认为该剧与《茶馆》媲美,不仅在立意上,而且在结构上。然而,窝头会馆的成功又不拘泥于对老舍话剧的照搬,而是在吸取其精华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创新。本文将对《窝头会馆》与老舍的话剧的比较,概括分析《窝头会馆》的传承和创新。

一、对老舍话剧的继承

(一)结构方面的继承

在《窝头会馆》中,“夏、秋、冬”三个节气将整部话剧分成三个板块,时间是新中国成立前夕,1948年至1949年,这样简练的却又清楚地结构方式与老舍的某些话剧不谋而合。

以老舍的《茶馆》为例,借北京城里一个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1898年初秋;袁世凯时候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40年代抗战结束、内战爆发的前夕)的变化,表现19世纪末,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显而易见,《窝头会馆》在很大程度上吸取与发扬了这一结构的优点,流畅自然。

(二)用同样的话语反映不同的内容

《窝头会馆》,其艺术性与观赏性体现在语言上。例如在三幕中都出现的“啊,儿子”。但每次含义都不尽相同。第一幕,人家不卖洗澡牌子“啊,儿子”,是安慰;第二幕,晚上做肉丝,“啊,儿子”看似征求意见,实则是儿子不愿搭理,故意讨好,拿韭菜涮洗盆,“啊,儿子”,是让儿子放心;最后说在门口溜弯等儿子,“啊,儿子”,是恳求、是妥协。最后独白时一连五个“我儿子不让”一个比一个加深感情,从而渲染出一种哀伤而感人的温馨画面,让观众为之动容,这样运用语言的变化,也颇继承老舍话剧的衣钵。

老舍作品中常常出现用一些十分普通的词语在不同的场合用以表达不同含义,增强其表现力。举例来看1)以自己的身量力气而被这小小的一点病拿住,笑话……(《骆驼祥子》);2)对花钱是这样一把死拿,对挣钱祥子更不放松一步。(同上);3)他一拿腰,一气跑到了家。(同上);4)“我说是不是?”虎姑娘拿着时候进来了。(同上);5)四爷,先给我拿着,三十块。(同上);6)在家里哪儿去拿工资呢?(《女店员》)。

作为口语中常见的普通词,“拿”的意义主要是“取、握、搬动”等动作义和“用、把”等介词义;而这十二个句子中的“拿”却有不同含义。例1)为“治服、降服”义;例2)为“认准、抓紧”义;例3)为“挺起、直起”义;例4)为“估摸、掌握”义;例5)为“收藏、存放”义;例6)为“领”之义。像这种一个词表示多种不同含义的现象,是生活在语言中的投影,也是口语简洁、精炼的具体表现。虽然在用法上有些偏颇,但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在继承老舍话剧基础上所作的创新

(一)线索与人物

在《窝头会馆》中,三幕戏都有其共同的线索,且线索不止一个:一是催租子,二是治痨病。在窝头会馆中,这两条线索在三幕剧里都出现过,且推动整幕剧发展,使其结构完整。而《窝头会馆》不同于老舍话剧的另一条是它的人物。在整场剧中,何冰饰演的苑大头,宋丹丹饰演的翠兰妹子,都是剧中绝对主角,整场剧也多半是由他们的独白对白来展开的。这样主次鲜明的做法,让观众在看话剧的时候,不至于看不懂剧情。

然而老舍的话剧却鲜少如此,还以茶馆为例:《茶馆》的戏剧结构称为“图卷戏”。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串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茶馆》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三十多个,有台词的近二十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剧中人物的语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二)伏笔与暗讽

《窝头会馆》这部话剧中,不可忽视的,也不同于老舍话剧的是,他一开始就埋下一个很大的伏笔——翠兰与苑大头两人的关系。无论是一开始交租子,翠兰让袁大头自己掏,慕容和玉浦两人赖人寻味的表情,还是后来慕容说翠兰找错家门方向,再有是小淼子说的烂透了,加上慕容说翠兰睡烂炕席子时苑大头的种种维护,都在最后两人被翠兰女婿撞破后,给观众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而且,《窝头会馆》中,一开场,就以犀利的语言来评价民国的报纸说打仗打赢了这件事,“他们什么时候输过”一句,更是揭露内情,讽刺之极。另外,在慕容给房租的时候,给的都是过时的纸币,苑大头捡的的时候,边上人问道“你捡这些擦屁股纸干嘛”,其中对民国之不屑,讽刺之意可见一斑。

然而,在中央调控的这一大坏境下,《窝头会馆》毕竟有些政治倾向性的存在,也确实有不十全十美的地方,但我相信,在不断地磨合中,《窝头会馆》必将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一颗明珠。

参考文献:

[1]克莹,李莹.老舍的话剧艺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56-60,02.

[2]王虹.浅谈老舍的话剧魅力[J].朔方,2011:60-64.12.

[3]王国卫,送宝珍.中国话剧[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34-45,08.

第4篇:老舍的戏剧作品范文

有个剧团演了一出自己编排的戏,政治意义很强,艺术水平一般,可某些官方人士却捧得极高。在一次会议上,剧作者非要请老舍先生公开发表点意见。老舍说:“我这人是写小说的,说笑话行,不会提意见。我给大家说个笑话吧!”他说:“有个唱花脸的演员,因为戏唱得太糟,一上台观众就喝倒彩,剧团只好解雇他。可是他自己却没唱够,便提出条件说:‘叫我走可以,把行头和李逵的斧子让我带走,我回家自己唱去。’从此,他天天在家里唱,唱了没几天,派出所警察来找他了,警察说:‘你的街坊邻居来派出所告状,说你这戏唱得四邻不安,你停了吧。’这个人只能穿上行头,拿了斧子到城外山沟里去唱。在这里唱是没人管了,可也没人听。这多少有点扫兴。这天他正唱着,从山上下来一个打柴的,背着柴火正迎面向他走来。他对打柴的说:‘你想死,你就往前走,要想活下来,就坐下来听我唱戏。’打柴的说:‘这好办,我正爱听戏,您就唱吧。’这下他高兴了,连唱带比划,非常投入。谁知他正唱到得意处,打柴的哭着叫道:‘先生,我看你还是杀死我吧!’”

说到这儿,全场一片笑声。等大家笑完了,老舍补充了一句:“作品好不好,群众自有公平评价。”

作家楼适夷有次去看望老舍。“最近写些什么?”楼适夷问道。满族出身的老舍笑着说:“我正在当‘奴才’,给我们的‘皇帝’润色稿子呢!”一阵大笑后,方知老舍正接受一项新任务――为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修改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

1934年12月,《论语》半月刊连载老舍的长篇小说《牛天赐传》第九节,校样打出后,文尾尚余空白一处,老舍见状,遂提笔在空白处为自己的作品撰写广告一则――“《牛天赐传》是本小说,正在《论语》登载。”以为补白。主编人林语堂过目,莞尔一笑,签字付印。除此之外,老舍还有许多自撰的、妙趣盎然的广告:

《老舍幽默诗文集》不是本小说,什么也不是。

《赶集》是本短篇小说集,并不去赶集。

《猫城记》是本小说,没有真事。

《小坡的生日》是本童话,又不大像童话。

《二马》又是本小说,而且没有马。

《赵子日》也是本小说。

《老张的哲学》是本小说,不是哲学。

《上任》写山大王拜访侦探长。

《牺牲》写美国式的牺牲法。

《柳屯的》是一种女权的膨胀。

《末一块钱》写都市的晚间,少年的末路。

《老年的浪漫》写为儿子娶还是为自己娶。

《毛毛虫》写新时代的一种诅咒。

《善人》从私生活上看一位女善人。

《邻居们》写不打不成相识。

《月牙儿》写一个个穷女子的生活。

第5篇:老舍的戏剧作品范文

关键词:目的论 戏剧翻译 《茶馆》

1、引言

本文把目的论和戏剧翻译的基本理念与译本的对比相结合。文章首先概述了目的论的理论依据,讨论了戏剧语言的特点。然后从戏剧语言特点的层面探讨戏剧翻译的具体实现方式,并以《茶馆》的两个英译本为蓝本,探讨戏剧翻译者如何借鉴剧作者创作剧本的语言特色突出译本语言的戏剧化特色,以最大程度的实现剧本的戏剧潜能。

2、理论依据

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是目的论,也即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这一理论流派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它了原文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把译文从对原文绝对忠实的束缚中解救出来。总之,按照目的论的理论,这给译者在处理戏剧翻译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间。

3、目的论指导下的戏剧翻译

3.1戏剧的特点

戏剧具有双重性即作为文学文本的可读性和作为表演艺术应具有的可表演性。“有些批评家认为戏剧文本(即剧本)只是半成品,有待导演和演员完成创作的另一半(王虹,2006:16)。”“戏剧的价值在于上演,用黑格尔的话说:‘提供内在的戏剧价值的主要是一种便于上演的动作情节’(余秋雨,2007:187)。”这类观点之所以将译本的表演性放在首要位置,与创作和翻译剧本的目的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舞台戏剧的创作还是翻译,其主要目的都是获得舞台表演的成功。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戏剧语言具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口语化,动作化,性格化等。根据戏剧语言的特点,笔者试着提出戏剧翻译的口语化、动作化、性格化。

3.2戏剧语言特征和戏剧翻译的三原则

3.2.1口语化

口语化是戏剧语言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口语化的语言在戏剧创作中大量被使用,它能拉近演员与观众的距离。译本语言同样需遵循这一规则,从而使译本在译入语文化中也能被大众理解和喜爱。

《茶馆》的语言是老舍从活的口语中提炼出来的,生动形象,表达力强。这就需要译者选取口语化的词汇与句型来体现这一特征。

例1.原文:秦仲义: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房子也都卖了(老舍,2000:15)。

英若诚译:QiZhongyi: Oh, yes, I can. Not only the houses, but also the shops in the city and the land in the countryside. I’m going to sell them all(1999:36).

霍华译:QiZhongyi: Not only am I going to repossess my buildings , I’m going to sell off my farmland and my establishments in the city as well(2001:45).

首先,在选词上,《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第六版》将“establishment” 一词界定为正式词汇,而shop 相比来说口语化一些。英若诚选词更能突出体现口语化的特色也更接近源于剧本的风格。其次,在句式的选择上,两位译者也有所区别,霍华将此句译成里一个复杂句,但英若诚将此复杂句分为两个简单句。在翻译人物对白时,简洁明快的简单句更能体现语言的口语化特征。在此例中,英若诚的译文更接近原语特征。

3.2.2动作化

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是戏剧的又一典型特征。那么,什么是语言的动作性呢?“能够集中概括地说明人物内心复杂细致的思想活动的台词,才叫做有行动性;能够叫人听了一句台词,就懂得了很多存在于他心里而并未说出来的话,这才叫语言有行动性(阳翰笙,2005:233)。”

因此,译者在翻译剧本时应选用动作化的语言,是原剧本的动作文本在译本中得以体现,使人物的内心活动能够通过语言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茶馆》中语言有丰富的动作性。

例2.原文:康六:刘大爷,把女儿给太监做老婆,我怎么对得起人呢(老舍,2000:11)?

英若诚译:KangLiu: But Master Liu, please, how could I ever face my daughter again if I sold her to be the wife of eunuch(1999:21)?

霍华译:Sixth-born Kang: How could I face my daughter again if I sold her to be a eunuch’wife(2001:9)

康六是个穷苦的农民,他为了活下去,托人贩子刘麻子卖女儿,但得知刘麻子要把女儿卖给太监做老婆,痛苦万分,整句台词饱含哀怜乞求的语气与神情。英若诚大胆增加了“please”一词,加强并集中凸现了康六绝望、无奈、哀求的神态及语气,突出了人物形象的悲剧色彩。译文恰当的再现了原文所传达的言外之意以及话语背后的动作性,从而使英译作受到广泛欢迎。

3.2.3性格化

戏剧语言除了口语化,动作化之外,另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性格化。如何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有效地传达鲜明生动的人物个性,塑造典型的戏剧形象,是戏剧及其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

老舍是语言大师,他对戏剧人物语言的要求是“话到人到”,即要求作者始终把眼睛盯在人物的性格和生活上,以期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茶馆》中几十个人物,绝大多数人物性格鲜明,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人物的语言富于个性。

例3.原文:老林:还有个娘儿们(老舍,2000:36)!

英若诚译:Lao Lin: Us and a woman (1999:117)!

霍华译:Old Lin: Our bride(2001:119)!

在汉语中,娘儿们是一种对妇女带有贬义的称谓,但这种极其不礼貌的称呼从老林口中说出非常符合他的身份。老林是个逃兵,未受过良好的教育。“bride”意为新娘,是个礼貌用语,这未能体现出老林这样意为社会地位低下,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物形象。与霍译相比,英译在选词上更能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跃然纸上。

5、结束语

舞台戏剧翻译的首要目的是实现剧本的表演。对戏剧理论的研究学习发现,为了保证能够成功将剧本搬上舞台,剧作者经常使用口语化,动作化,性格化的语言进行创作。这为戏剧翻译者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有效地手段。译者在翻译时如能将上述因素考虑在内,便能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剧本的可表演性,从而更好地为上演剧本这一目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霍华.(John Howard-Gibbon)译茶馆[Z].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年版.

[2]老舍著.《茶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3]马会娟.论英若诚译《茶馆》的动态表演性原则.[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5):46-50.

[4]英若诚译《茶馆》[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36.

[5]余秋雨著《舞台哲理》.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187页.

[6]阳翰笙编《焦菊隐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7]王虹著《戏剧文体分析:话语分析的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第6篇:老舍的戏剧作品范文

人们对经典巨作的景慕、对老舍先生的思慕,对一个民族、一座城市、一群人的曾经过往怀有的那一份情意,都在……

特别高兴的是,这一期的“关注”栏目邀请到了牟森导演一起来谈《四世同堂》。两位导演,相问相惜相助相关切,真好。从上午,大家一直谈到了薄暮时分,都有些不愿走的意思。这一天是大年初三,新春的第一聚!

《艺术评论》:田导,过年好!首先祝贺话剧《四世同堂》在北京演出成功!今天,牟森导演热情地愿意一起来谈谈《四世同堂》,他说,他也有问题想问你。

牟森:我对你改编自现代文学名著的话剧《生死场》、《四世同堂》等非常感兴趣。我想先从技术上问个问题,你最开始出现的是一个画面,一种情绪,还是一个结构?

田沁鑫:应该是结构。一来我是北京籍导演,脑子里有京城的画面储备。二来我与老舍先生沾点亲,祖上是满族“正红旗”,会自带情绪。我开始并未看小说,凭过去电视剧的印象,大概的人物感觉都有。但由于当时忙于其他事情,我就想使巧劲先从结构入手。如果说中国话剧在剧本上有传统的话,就是三幕式,虽然国外也有。

《艺术评论》:因为原著的巨大容量,将《四世同堂》呈现在戏剧舞台上一直是让人不太敢触碰的。您作为导演,同时也是剧本的改编者,您是如何来把握这部鸿篇巨制,将一部80多万字的小说改编成3个小时左右的舞台作品?

牟森:然后你是根据什么线来取舍故事,比如说各家发生了什么事,是怎么往主干上来填故事?这个过程是有意识的,还是下意识的?

田沁鑫:这个过程是比较理性的,有意识的。我有意对老舍的作品不深入研究,否则的话,我无法跳出他的文本进行改编方面的思考。

牟森:可能不是不深入,而是要保持一种印象主义。

《艺术评论》:就是不能让自己掉进去,怕出不来了,是要对《四世同堂》进行一种整体性把握。

田沁鑫:我必须对其保持一个整体印象,细节由老舍先生提供。但是把握不住整体运势,细节就成了障碍,线索多,无法填充。比如小说第一部《惶惑》,我粗略地看,然而告诉和我一起的另一位编剧安莹,她必须全看,由她来告诉我其中有哪些故事并一一罗列出来,我来决定哪些事有意思。

牟森:选择这些有意思的故事是依据什么原则?

田沁鑫:还是结构上的。第一部《惶惑》讲的是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北京人的精神气质发生了大的转向:一声炮响,大家都出来了,这样三家人的主力就出现了。作为反面人物的冠晓荷说了小说开篇的话:我不爱政府,它不让我做官;我也不爱国,国亡不亡跟我没关系。我觉得这话很具典型性,所以我就把其放在了开篇处,加上他“乱世跑官”的行为,这是非常明确的投机者立场。接下来就是钱先生,钱先生是小羊圈胡同里唯一知识分子形象,他身上糅合了老舍对知识分子的尊敬,承载了对知识分子的理想,所以他一出场就忧患,说“要亡国了!如果北平是树,我就是树上的花,如果北平没有了,我也就没有活着的必要了。”他爱这个城,他有一个忠于!有士大夫精神,而且这种性情始终未变。这就让我想起了焦菊隐的戏,焦先生在做《茶馆》时,出场的人物不仅仅是人物,而且代表着一种立场,随着剧情推进而逐步变成了鲜活的人物,由此我获得了很大的启发,于是我开篇就表明三种立场。祁老人认为“北平城是风水宝地,日本不出仨月准回去”他只担心他活不到八十岁,过不了他的八十大寿。因为这不只是寿,这是人丁兴旺,家道兴隆!正是这些立场和态度构成了开篇“平民史诗”的基础,和我所希望的舞台“胡同” 感觉。之后人物便一个个登场。我没想什么是具体原则,现在想“平民史诗”是创作依据。

《艺术评论》:以话剧的形式对小说进行改编,如果从绝对容量上来说,肯定是要有内容的减少的,但最根本的是在于对原著精神内核的把握以及人物精神气质的传达。

田沁鑫:搭结构,就是为强化老舍笔下那些人物,再通过他们的行为,表达出原著的精神。

牟森:在人物上又是如何取舍的?

田沁鑫:剧组先对小说的人物做了一个完全的统计,然后根据需要进行取舍,最后祁家9人、冠家5人,钱家4人,加起来就18人了,再加上胡同里的四大爷、四大妈、马姥姥、长顺、孙七、拉车人等,这样的话就太多了,巡演的难度势必会增大。所以必须人物取舍上下功夫。

牟森:这种功夫是如何体现的?

田沁鑫:只能保留30个人左右,许多人不能删。删这种名著中的人物,心情会比较沉重,因为我特别想要胡同感。北京城里的老百姓自由、散漫,带有天子脚下一等臣民那劲,喜欢在胡同里聊天,聊上很长时间。如果不要胡同感,就祁家、冠家、钱家,三家人就可以了,但要胡同感的话,就不能只有三家人。所以取舍的难度不在三家人上,而是在老百姓的人员构成上。所以保留了李空山、蓝东阳俩反派;四大爷、四大妈属于热心肠的人,有平民代表性,需保留;小崔有后期的英勇行为,需保留;长顺和马姥姥虽然话不多,但能构成聊天的感觉,需保留;小文虽然戏很少,但最后在关于日本人的戏上是一个亮点,所以也要保留,就这样暂定了这些人,然后围绕这些人来展开故事。

牟森:你拍这剧最大的难处在哪里?

田沁鑫:最大的难处就是第二步:形式――舞台形式或者说空间形式。小说给我的第一直觉这是一部胡同戏。但虽是胡同戏,又不是所有的戏都在胡同里展开,涉及到多家人,而且有室内戏。胡同里,院里,家里,这三个环境空间很不容易把握。话剧是呈现在一个纯物质舞台上,这个“黑盒子”,导演要找到好的形式表达,解决不好,不仅编剧有困难,舞美设计也为难,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形式感难题。

牟森:这里可以理解为是具体的场景吗?

田沁鑫:空间感无法解决的话,戏就无法展开,剧本就无法编写。但由于时间紧迫,我就决定先照着胡同的感觉来。然后就一步步地摸索着走到了第三幕,这时候就感觉“寸步难行”,从文本结构到形式都很有难度,我不得不先跟舞美来谈。因为但凡结构严谨的中国大戏,都是有文本的,而文本进行不下去,我只好求助舞美帮忙。

牟森:舞美是薛先生(薛殿杰)?

田沁鑫:对,我们有当年《生死场》的愉快合作,薛先生比较严谨,总问出处和为什么。我告诉他最大的难题就是无法展现理想的胡同感。我跟他说初期的一些想法,比如第一幕,卢沟桥七七事变,炮在远处响着,天光渐亮,胡同里面的人慢慢多起来,都在议论卢沟桥打炮的事,剧情慢慢展开。随着三户人家的不同立场,祁家小院打开,而且室内室外都要有。过了一段时间我再去的时候,他就摆出了一个和现在所看到的很相似的模型,胡同里小院的门可以打开,打开以后里面有四合院结构。这个想法很妙,基本上很好地解决了我的难题。此外,我在开始时还告诉他,我希望这个戏的舞美有版画的感觉。

《艺术评论》:这产生一种剔透之感,虚实相间的,不是结结实实的笨拙。

牟森:这种版画的感觉是怎么来的?

田沁鑫:我感觉这戏不能太实,像想象中朦胧的老北京,似实非实,似是而非。一想老北京这种感觉,就成画了。薛先生就提出版画感觉。我就提透视的外部空间,让舞台上的小羊圈胡同有透视感,挨门挨户的四合院也可以有朦胧透视的感觉,有进剧场看现代装置展的意思,展览主题是《四世同堂》小羊圈胡同。可以透视胡同薄幕后面游走的人群,比较有意味。

牟森:第三幕表现死亡,除了现在这样,还有别的方向吗?

田沁鑫:没有,一开始就定下了“跑车”这种形式。第一幕,冠晓荷“乱世跑官”。第二幕,天安门集会。第三幕,南海事件。凭直觉往下做。这种形式可以帮助我从现实主义的表演状态添加一些表现的办法,小崔拉着冠晓荷这么一跑,后面跟出四个车夫都跑一下子,叙事上的形式感就出来了,也有气氛。然后第一幕结尾处下雨了,大家坐着洋车去天安门,便引出了第二幕。

牟森:第二幕你主要抓什么?

田沁鑫:第二幕《偷生》有一个精神气质――难受。第一幕《惶惑》是日本人在城外头刚打炮,北京人还挺好事、挺“兴奋”。第二幕,日本人来四年了,而且在北京驻军,这令北京人感觉非常难受,混成“邻居”了,还是外邦!然后就耗子扛枪窝里反,分家,死人,当所长,自己内部搞的人肉味儿很强!我主要抓这种百姓的精神气质。还有,在全剧的风格面貌上,老舍先生这部小说的叙事比较宏大,按照抗日战争的侵略年份和地点来写。所以,第一幕“卢沟桥事变”,第二幕里面出现了历史上的“天安门集会”。当时华北政府成立,让所有的学生去天安门集会庆祝日本的节节胜利,这事对瑞宣而言,特别愤慨。他认为天安门是美丽的城、庄严的山,却变成了充斥着日本宪兵的城市,所以他发出了“多么高大的城,多么可耻的人”的感慨。第二幕结尾,钱先生回来了,乱世之中,好人越活越差,坏人越活越好,所有的坏人都当了官。外部的事件和内部的挣扎,互为表里,这是我要抓的主要矛盾。但我也明白了为什么老舍先生会把祁瑞宣作为小说必然的主角,因为他符合中国人的正义界定,代表着大多数中国人。

《艺术评论》:他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的、普通的中国人形象。其实每一家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人格类型。

田沁鑫:对,他们的性格始终未变。

牟森:如果你用一句话来概括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所要表现的主题,会是什么?

田沁鑫:乱世中讨生活的中国人!

牟森:那你的舞台版《四世同堂》的主题呢?

田沁鑫:乱世中讨生活的中国人的坚守!

牟森:你在分配主角时,安排主角的次序是不是有个过程?

田沁鑫:没有过程,瑞宣肯定是第一主角,只是我以前不是太理解,为什么把这样一个非常纠结的人物作为第一主角,他忍让,但内心有力量,老舍先生把瑞宣作为一种中国人精神的代言。老舍先生的伟大之处也在于他内心中有一个理想的、方正的社会,其中有三四分的好人,像祁瑞宣,像我们大多数,我们活得并不显山露水,也不穷凶极恶,属于中间派,但我们却构成了华夏民族主体的精神――不爱言声,默默隐忍。因为家族缠绕,没能力出去打日本,被迫当亡国奴但是不会做汉奸,这是一种坚持,坚持到八年抗战的结束。瑞宣代表了中国人的典型性格,大多数中国人的面孔,所以他深入人心,很多人都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还有大赤包这个乱世投机者的典型,他们是另一派中国人的形象,一家人都活得很开心,因为,自私自利不遮拦,阴谋诡计很澄澈。包括大赤包被抓,她的愤怒与自得,说得那些话特别干脆,这是另一派中国人,虽然为数不多,但具备典型性格,有意思!

《艺术评论》:从剧场效果来看,可能大赤包这个人物是最出彩的。虽然祁家是主角,而且也给了很多的情感和笔墨,但还是显得相对比较模糊和平淡,不如反面角色这么突出。

田沁鑫:祁瑞宣本人的外在表现是很无力的,想尽忠没办法,想尽孝也达不到,只能默默地承受。但这就是“中”字打头的中国人。反面角色生动,是因为他们是色彩,亦正亦邪,才相映成趣。

《艺术评论》:瑞宣的隐忍,有老舍先生自己的影子。

牟森:你的看法呢?

田沁鑫:老舍先生和祁瑞宣不一样的是,抗战之初就去了重庆,是出城决心斗争的“国家”型人才。瑞宣是“家族”型。中国人讲“家和万事兴”,有家才有国。“五四”才提出“国家”这个概念。显然老舍先生是进步青年!可他也有瑞宣的纠结,有隐忍精神,有想象力,如果他困守京城,他就是祁瑞宣。但是,老舍毕竟出走了,他有勇气和行动力,就像他能够用自杀结束自己一样。

《艺术评论》:在您看来,老舍笔下兵荒马乱的感觉和今天人心的慌乱是一样的。

田沁鑫:确实,需要有圣人的出现,镇一镇。

《艺术评论》:话剧《四世同堂》有中正平和之气,与你之前的几部戏风格不是太一样。

牟森:没那么冲劲了,和经验有关吗?

田沁鑫:确实有所不同,和年龄、心态有关。原来火爆、激进,同时也格局拘谨,要证明,要表达,可能鲜活,但都看得出来。这次有点儿格局,舒坦点儿了。希望能像牟森,大智显像,成大师了!我目前在初级阶段,追求大智若愚。

《艺术评论》:在导演《四世同堂》时你有没有刻意去追求一种浓郁的北京风味?

田沁鑫:国家话剧院的演员中有一多半不是北京人,短时间排练,客观一点的要求是:标准普通话,夹带点京味儿就行。再有国家话剧院可以全国巡演,有向不同城市普及话剧和普及经典的责任。所以,虽然我热爱北京,但是要客观。短时间排练,不强调“浓郁”,只要求语音、意思像!

《艺术评论》:排完这样一大型作品,从导演本人而言,你从中有何收获?

田沁鑫:感觉这是一出能够非常能温暖我这个北京人的家乡戏,满足了我对我非常热爱的遥远的有着方正建筑,讲客套、讲老礼儿的北平城的尊敬和想象。

《艺术评论》:谢谢田沁鑫导演!谢谢牟森先生!

第7篇:老舍的戏剧作品范文

2021年大一新生开学时间全国各地区学生放暑假时间不是统一规定的,具体暑假放假安排以学校为单位自行规定,基本上都是在七月中旬开始放暑假,八月末到九月初开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上海戏剧学院开学时间2021年最新,欢迎大家来阅读。

2021上海戏剧学院开学时间新生开学时间:9月6日 非新生开学时间:9月5日

上海戏剧学院简介上海戏剧学院(英文:Shanghai TheatreAcademy,英文缩写:STA,简称:上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高等艺术院校,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上海市外国留学生政府奖学金院校。该校为世界戏剧院校联盟、ITI/UNESCO国际表演艺术高等院校联盟成员。

上海戏剧学院前身是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1945年12月1日创立。1949年更名为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1952年中国高校院系调整,山东大学艺术系戏剧科、上海行知艺术学校戏剧组、苏南文化教育学院艺教系乐剧组并入,组建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独立办学,独立建制)。1956年正式更名为上海戏剧学院,是国家文化部直属的重点艺术院校。2000年划归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文化部共建。2002年,原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上海市戏曲学校、上海市舞蹈学校并入上海戏剧学院。

据2018年12月该校官网显示,上海戏剧学院共有华山路、莲花路、虹桥路和浦江等四个校区,校园占地35.53公顷,建筑面积24625平方米;设有11个二级教学单位,20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596人,其中在校本科生1801人。截至2016年9月,有专任教师270人。

大学生报名注册流程新生资格审核

到达学校后,你会看到各院系的迎新人员举着标明院系的彩旗在车门口迎接新生。只要找到自己的院系的迎新人员,他们就会领你到你们院系的新生接待处。到了自己院系的新生接待处,就会有院系学工组的老师为你做新生资格审核,你必须出示自己的身份证、录取通知书和准考证,自带档案的同学需上交档案。而后你会被告知自己的宿舍房间号和领到一张报到证,上面会注明你的院系和你的学号,你凭着这张报到证去办理后续的手续。

住宿手续

迎新的老师会安排一位师兄或师姐陪你去办理各项手续,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马上请教。各位师兄师姐顶着烈日甚至有时是冒着大雨都面带微笑热情地为你服务,一定要记得对他们说声谢谢。

学长会先带你去宿舍,办好住宿手续。住宿手续一般比较简单,通常只要到住宿管理中心或公寓一楼的宿管处,向工作人员出示你的报到证并填一些简单的个人资料,对方会告知你的宿舍号和床号并交给你一把宿舍钥匙。将行李放到分配好的宿舍,然后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去办理入学手续。

小贴示:

记得要把行李摆放在自己的位置,防止别人拿错,可请留在宿舍的舍友帮忙照看一下行李,或者宿舍内有衣柜的话可将行李锁好。贵重物品如银行卡、手机等要随身带,切勿留在宿舍,因为新生宿舍里人进人出,一不小心就会被人顺手牵羊。

入学手续

学校的相关部门会集中在一个地点统一为新生办理入学手续。一般的入学手续包括以下几部分:

1。缴学杂费财务处(已通过银行代扣学杂费的同学可凭通知书直接领缴费收据。)

2。户口迁移保卫处(交户口迁移证)

3。办理保险学工处(学生本着自愿原则购买保险,如购买则在入学时一次性交完大学四年的保险费和办理相关手续,所买的保险为意外伤害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学生保险费不高,且理赔的范围涉及面广,所以我们建议如果经济条件许可的话,新生应该购买保险。)

4。办理校园一卡通后勤集团(校园一卡通是学校为了方便学生而推出的,集吃饭、洗浴和其他所有学校内部消费功能于一体的电子卡片,每张卡都存储有相应持卡人的信息,就跟刷信用卡消费一样,非常简便快捷,但仅限于校园内消费。学校在入学前已为你办好了一卡通并预存了一定的金额,你只需交预存的金额和办卡费就可领到自己的一卡通。)

5。办理党团关系团委(交党团组织介绍信)

第8篇:老舍的戏剧作品范文

作品:“这是最让我舍不得的一部戏”

“在我自己的这30多年表演生涯中,《妈妈的花样年华》算得上我用心,也最舍不得收工和杀青的一部电视剧。”当这句话慢条斯理地从宋丹丹嘴里溜达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齐刷刷张开了耳朵。“现在很多人用看春晚的心态来看电视剧,造成很多电视剧创作者觉得不打闹就不真实。而《妈妈的花样年华》是一部温暖、安静的作品,看后能让人感受到满满的亲情,其中充满了正能量。”据介绍,该剧讲述了一位刚退休的小学老师文英(宋丹丹饰)被诊断出患有癌症,只有半年时间可活。于是,她列了一个愿望清单,希望瞒着儿女尝试一些没经历过的新鲜事物。但最终,她发现对于儿女还有很多不舍。在剧中,宋丹丹饰演文英一角,现实生活中的儿子巴图在剧中饰演她的小儿子。

宋丹丹表示,该剧拍摄时每天自己都不舍得收工,不舍得杀青。她认为,在现代社会大家都忙忙碌碌,亲情疏离,是个特别需要亲情回归的年代。

巧的是,孙俪产后复出的讲述80后女孩如何成长为辣妈的电视剧《辣妈正传》,也在那几天开播。问到两剧同时段打擂,会否有压力?宋丹丹这样回应:“我没有特别有信心也没有特别沮丧,一部戏我负责演,演完就交给观众了,我觉得戏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谁知道呢,反正我们都是很认真去拍了。”

林永健:“我俩演母子一点不尴尬”

与之前的“荧屏夫妻”形象不同,此次林永健在剧中饰演宋丹丹的大儿子。而宋丹丹与儿子巴图在剧中也有不少对手戏。虽然在剧中演母子,但实际上宋丹丹与林永健几乎是同龄,之前还演过夫妻,会不会觉得别扭?宋丹丹接受采访时说,两人虽然在生活中年龄相近,但演起戏来面对不同的角色定位却是转换自如,“生活是生活,演戏是演戏,男演员的艺术寿命相对要长一些,之前我们演夫妻,现在我们就成母子了,我比他老得快。”宋丹丹调侃道。“我俩合作过很多次了,所以两个人的默契程度自然而然就有了,虽然饰演的角色不同,却完全没有从夫妻到母子之间角色换位的尴尬,在拍摄过程中大家都很投入。”

剧中宋丹丹有4个儿女,这个妈妈因为患病,只有180天的寿命,真正生命快要结束时,才明白要好好珍惜,不再纠结、计较,只要活着,一切都不是问题。

儿子:“我接受了儿子是个胖子的事实”

刚刚迎来自己52岁生日的宋丹丹和儿子巴图在剧中上演了一回“母子情”。最近几年,宋丹丹但凡接戏都要带上自己的儿子。接受采访时,宋丹丹丝毫不掩饰对儿子的疼爱和欣赏,更坦承自己在帮儿子演艺事业铺路这件事上责无旁贷。“和剧中人物一样,我也是个母亲。好几部戏我都带着他,我希望能把赚钱的本领传授给他教给他,希望能帮他找到一张舒适的床,让他睡在上面。上一部戏导演说他演得很认真,我很高兴,希望他尽快成长。”

对于儿子在《妈妈的花样年华》中的表现,宋丹丹赞不绝口,“巴图进步很大,大到让我吃惊,他越来越成熟,在这部戏中很有幽默感,与众不同。我觉得他非常适合做演员这个职业,唯一遗憾的就是太胖,这弦子没毅力减肥。”而一直想让巴图减肥的宋丹丹,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已经“放弃”,原因是“基因问题”。“巴图其实吃得不多,但是怎么也瘦不下来,这可能是基因问题。我现在已经接受了他是个胖子演员这个现实。其实也挺可爱的。要给巴图时间,让他享受人生。”

春晚:“我到了可以说不的年龄”

之前,宋丹丹一直和春晚的话题牵扯不断,媒体自然也不会放过她。“现在一提春晚,我就浑身发抖。”听到媒体抛出春晚的问题,宋丹丹笑道。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赵本山已表示要搞定宋丹丹上春晚的事情。而现场,宋丹丹却接连摇头,“之前我也就看了有报道说赵本山要和我上春晚,但到现在我自己都不知道这事。”

第9篇:老舍的戏剧作品范文

《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舍抓住了这个场景的特点,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六七十个主,人物高度浓缩在茶馆中,展现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茶馆儿读后感,请您阅读。

茶馆儿读后感1老舍,《茶馆》,无可复加的戏剧杰作。读过很多遍,也看过电影,有人称它为三个黑暗时代的送葬曲,揭露了?a 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种植还降纳缁嵯质怠6钦殴以诓韫堇锏摹澳腹隆钡拇笞秩缤说匚抟倭降恼信圃谡谱攀锌氚傩盏淖欤恳桓鍪贝恳桓錾咸ǖ娜宋锼⑸墓适拢蘼郾玻灰匪菀幌抡蛞虼耍苁悄堑底悠乒拢蚧ㄍ惨埠茫餮缶狄舶眨韫菥褪侨绱艘桓錾缁崦芗械奶逑郑懿涣恕N业男暮美?/p>至于剧情的再现此处就不表了,王利发刘麻子等一摞人物已经随着这部经典作品一遍又一遍的被阅读被再现深深扎根于读者的心中,我看来,《茶馆》的大范围传播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与作者蜚声海内外的名望互为表里有着互相宣传的意味,另一方面,《茶馆》通俗易懂的语言也在传播上带给了客观性的便利,就像读完《水浒传》总能说上句“贼厮鸟”,连我不喜读书的朋友看完《茶馆》也能津津乐道几句:“?!揍他个小舅子!”

这几句随不登大雅之堂,然而颇具江湖之风市井之气,作品中常内含这类平易近人的词语,自然能较为简易地被大部分读者所理解和认识。在《茶馆》中,我最印象深刻的一段话是剧末了,常四爷的那段感叹:“我自己呢?我爱咱们的国呀,但是谁爱我呢?”

我窃以为,这句话,能够当做剧中大多数人物心声的总结。常四爷不必说,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当,看不惯洋人愿自食其力;深究王利发,也能够归纳于这句话之中的,在这个人物避重就轻,懦弱无奈的背后,是对和平年代的单纯向往,是对国泰民安的一种本能渴望,而这种向往与渴望在群魔乱舞的社会现实中被压抑,被限制,使其产生了对于政治的恐惧心理,对于时局的回避态度。除了趁乱而起的既得利益势力,无论是革命者,农民,民族资本家,都抱着必须的拳拳爱国之心,而《茶馆》以描述这些人的冷暖人生,悲痛无奈,将社会之狡诈黑暗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些《茶馆》的品鉴者将老舍归结为“他是一个嘲讽旧世界腐朽生活的能手,却是描述新生活的蹩脚者。”将《茶馆》的好处归结为“《茶馆》是反映北京小市民生活的杰作。这部作品透过揭露鞭笞旧世界的腐朽黑暗,从而,从侧面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这是作品的潜在主题。”我觉得都是十分的不科学的,在第一点上,描述新生活的任务不就应也不适宜存在于《茶馆》的历史背景之中,《茶馆》的三幕剧分别处于戊戌维新失败后,北洋军阀割据时期与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这些时候,时局混乱,中国都是处于一种对于前途摸着石子过桥的阶段,茶馆位于的北平更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正因它具有的强烈的政治好处,意味着北京的政治立场的转变务必是阵痛而不是循序渐进,既黑又红的重叠一来不贴合历史背景也平白增加了写作的难度。可能很多人抱着“不破不立”的想法,而强加给了这个时代以展示革命力量的职责,在我看来,这已经违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了。

第二点,虽然老舍对于旧社会的种种不公有着深恶痛绝的鞭笞,但在这部话剧本身看来,并没有明确的政治指向性,所谓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命题确实是穿凿附会上的。王利发不是潘冬子,沈处长也不是胡汉三,《茶馆》中百姓与官员政治力量的对立并不是对等的,也没有什么逼急了走上革命道路的义举,而是一种更为典型的上下级被压迫的关联。这种不平等的关联,更具有普遍性,正因无论是军阀还是国民zheng府,都是国家的掌控者,是一种暴力的象征,反抗的代价是巨大的,甚至是戏剧中可透过阅读预见的。因此王利发最后的自尽也并非什么无声的抗议,而是无奈的自绝。倘若非得加上点红色气息,那也得再写部什么《康大力智取沈处长》才行。在《茶馆》的剧本当中,就应说是见不到的。

虽然《茶馆》并没有展示出太浓厚的作者的政治立场,但是它所展现的阶级矛盾,社会矛盾,依然可作为我们部门管理工作时候此刻值得借鉴参考的案例,宋恩子吴祥子这类仗权鱼肉的恶霸此刻有没有?唐铁嘴这样的封建余毒清没清?说不好,也不能乱说,然而我们理论上能够开诚布公地去谈,正因此刻这但是人民内部矛盾。至于管理的效果如何,那也不妨留心一些坊间有没有大傻杨这样打竹板的调侃世事的段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爱恨情仇皆故事,止不定调研出个猛料,百姓的生活也就能更太平些了。

茶馆儿读后感2茶馆一个很普通的名词,但却意义非凡。新中国成立60周年,“茶馆”变成了“茶楼”“茶社”。变成了一种享受,一种文化。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也渐渐地将茶文化逐步扩大,扩大成中国的一种标志,一种品牌产品,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不断创新。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一个剧本,随后被后人拍成电影、电视剧、曲剧,也充分体现了后人对此作品的重视,它描绘了一幅半个世纪,旧时代的历史,一幕幕展现在我们面前。

此作品以一个小茶馆为背景,以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为关键人物,以小写大,折射出了一个社会时代的老百姓的生活。老舍先生的这种艺术形式,用剧本的这种有非常强的人物特性的表现,语言的简略,来体现一个社会风貌,通过人物来反映当时的社会变迁,第一幕清朝暮年、第二幕民-国初年、第三幕抗战胜利之后的三个历史阶段,用一个茶馆的兴衰来反映,我不得不称赞老舍先生十分独特的眼光,以及相当得了的文化底蕴,因为不真正了解生活的人时绝不会理解别人的生活的辛酸的。

一个大社会被老舍先生写成小小的茶馆,老百姓成立主角,王利发王掌柜,小心的经营着,到最后被政府霸占了,无力反抗,只有自荆而常四爷因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拉去坐牢,出狱后也不再有以前的好日子过….都充分表现了人们在那种时代下的无奈。

此外,文中也有写的很多很好的地方,比如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作品中每一句话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了人物的思想,体现了人物的性格,老舍根据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写出了十分符合他们的语言,无论什么人哪怕只有一次出场的机会,都把握的很到位,对台词的那种韵味,写得都十分有感觉,同时语言中应用了地道的北京话,京味儿很浓,有生活气息,也更真实。

还有文中最重要的时体现了老百姓民不聊生,当时的社会就是一个封建、帝国主义、无法无天的时代,也表明了当时中国处于一个水深火热,灾难重重的时代。

总之,一个茶馆反映一个社会时代,这样的表现手法,不是你说写就能写的,完成这样一本剧作,也绝非易事,所以我十分佩服老舍先生,真不愧为一代大师!现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了,在这么重要的时刻,我们不能忘本,要牢记新中国时如何诞生的,那个旧时代已经过去,新时代也早已到来,人们不必生活在那种惨痛的社会里,现在我以中国人为自豪!在此预祝祖国生日快乐。

茶馆儿读后感3几乎所有人都说《茶馆》是一位成熟的剧作家的成功之作。

《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茶馆里。由一个茶馆,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越,许多人物都被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分别展示了清末、民初、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结束前这三个年代的旧中国生活。

曹禺先生曾说,《茶馆》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因这剧本构思纵横开阔,既是大气魄大手笔,又有细部的白描,是老舍先生的独创。《茶馆》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时间,这五十年中出了多少多少大变动,可是剧中只通过一个茶馆的小人物来反映,并没有正面叙述那些大事。这就是说,用这些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茶馆》的成功在于语言的成功和他戏剧结构的巧妙,严密。语言:话剧全凭台词塑造人物,台词到为了,人物就活了;人物活了,全剧也就成功了。被誉为“语言大师”的老舍的的确确将语言功力发挥到及至。《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都设计的非常生动传神、赋予个性,同时有简洁凝练,意味深长。戏剧结构:全剧人物多,时间跨越大,没有中心故事,老舍采用了四种手法结构该剧:其一是主要人物,从壮到老,贯穿全剧,这样,主要人物有了连贯与交代,故事虽松散却不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不知所云。其二是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其三是每个人物都扮演他们自己的故事,同时又与各自所处时代密切关联,其四是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绝无赘笔。

从考察老舍个体生命的历史的角度看,《茶馆》是一个生活阅历与个体经验丰富的作家在新的历史情景中回望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旧中国而写下的一部沉思之作,他沉淀着历史的教训,揭示了历史前行的趋势。

《茶馆》用的是一种典型的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他揭示了社会一角,展览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茶馆》从题材到文化内涵又回到了老舍所轻车熟路的老北京故事,是一部有往昔岁月和市井生活画面组合起来的社会风情大戏,这是老舍先生最擅长的。话剧《茶馆》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的《雷雨》就是一个典型的遵守“三一律的作品,而老舍先生的《茶馆》却打破了这规范。但这两个剧作同样取得了成功。有人评论说《茶馆》是一曲旧时代的葬歌,也是一曲挽歌,不过现在我还不知其缘,待我细读。

茶馆儿读后感4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但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茶馆》变成了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读过这本话剧,我看到了中国那屈辱的历史,我看到了中国那斗争的历史。-

《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茶馆里。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看呐,这多么让我们思考的历史,让我们铭记的历史!一百多年前的中国,被腐朽无知的清朝政府统治着。凶狠霸道的洋人侵略落后的中国,闭关锁国、自满轻狂、胆小懦弱的统治者压迫人民。中国人民在这种压迫下表现出不同的一面。

王利发是茶馆的掌柜,他心地不坏,却因为地位比赤贫阶层高出一截,对世间的苦难早已熟视无睹。他是个本分买卖人,希望社会安定,自个儿的生意也顺心点儿,可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但是,社会的魔掌越来越紧地卡住了他的脖子,最后无奈吊死。他的形象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要求,是当时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态,也表现出底层人民的愤怒。

秦仲义是个民族资本家。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足可以“富国裕民”。他错了,抗战刚结束,他的产业就被政府没收了。秦二爷痛心疾首,怨气冲天:“全,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让想实业救国的秦二爷实现愿望。这又一次批判了黑暗的统治者。

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物,松二爷、常四爷、二德子、刘麻子……他们代表不同的人物,但他们都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愤怒、斗争……

老舍的《茶馆》让我看到了中国的屈辱斗争历史。铭记住这段历史,记住《茶馆》,让屈辱的历史不再重演。

茶馆儿读后感5茶馆是以北京一座茶馆为舞台,事实上,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和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崩溃前夕三个不同时代的生活嘲和历史动向。茶馆是老舍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刻画的人物性格特点十分鲜明。每个不同的人物都代表了当时社会不同职业、阶级的不同群体。看似多达几十位的出场人物,却无一显得重复。王掌柜、常四爷、松二爷等等身世不同、个性显著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只需读过一次,就能把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深深刻在脑中。例如裕泰茶馆的王掌柜,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坏。通览全文,在我眼中他作为一个掌柜,很圆滑又显得软弱,遇事就给钱、说好话。然而,在结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馆被高官与小人夺取,默默地在后院自杀。这一情节,仿佛出乎了人们的意料,但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让人心酸不已。这么一个走着中庸之道的掌柜,却选择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老舍先生通过一个人物,以其行为与性格的强烈反差,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哀,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与不满。

茶馆里有些语言我特别喜欢。大傻杨的话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开幕办法。我从来没听过数来宝。我发觉了中国人跟美国人说话的法子很不一样,差别相当大!中国人是比较含蓄;他们常用客气话和婉转的话,这是中文最难学的地方!在茶馆看到了地道的中国人的说法,最好笑的是在第二幕,两个拜把子兄弟想娶一个太太,但是不好意思告诉刘麻子他们的奇怪要求,他们当然不直说出来,反而他们说,“这两个人穿一条裤子的交情……没人笑话俺们的交情。”刘麻子同意,“没人耻笑。”他们又说,“那你说这三个人的交情也没人耻笑吧?”我也很喜欢刘麻子的反应。“平常都说这小两口儿,小两口儿,谁听说过小三口儿的呢?”中文里真有微妙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