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非金属化学元素范文

非金属化学元素精选(九篇)

非金属化学元素

第1篇:非金属化学元素范文

关键词:金属性;非金属性;依据;问题

元素的金属性也就是还原性,指的是元素失电子的性质;非金属性也即氧化性,指的是元素的电子性质。所以它们的强弱就与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有关,容易失电子的,金属性强;容易得电子的,非金属性强。所以,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应从参加反应的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上进行分析,与原子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没有关系。那么,怎么就知道元素得失电子的难易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

一、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依据

1.根据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o Au

排在前面的金属其活泼性强,当然容易失电子,金属性强。

2.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越易置换出氢气,金属性越强。

如Na与冷水剧烈反应,Mg与热水缓慢反应,而Al与沸水也几乎不作用,所以金属性:Na>Mg>Al。

3.相互置换反应――较活泼金属能从不活泼金属的盐溶液中(或熔融态的盐中)把不活泼金属置换出来。

如Fe+Cu2+=Fe2++Cu金属性:Fe>Cu。

如Zn+Fe2+=Zn2++Fe说明金属性Zn>Fe

4.原电池中的正负极的判断――负极金属活泼性大于正极金属。

特殊情况,铝和铜用导线连接后放入冷浓硝酸中,因铝钝化,铜为负极,但金属性却为Al>Cu。

5.从结构上看,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

如:同周期元素金属性:Na>Mg>Al。

Sn和Pb同属Ⅳ主族,金属性:Sn>Pb。

6.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如碱性:NaOH>MgOH>Al(OH)3金属性:Na>Mg>Al。

7.根据金属阳离子氧化性强弱判断。

一般来说,对主族元素而言,最高价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即对应金属性越强。

8.根据在电解过程中的金属阳离子的放电顺序判断。

放电顺序:Ag+>Hg2+>Cu2+>Pb2+>Sn2+>Fe2+>Zn2+>Al3+>Mg2+>Na+>Ca2+>K+

在电解过程中一般先得到电子的金属阳离子对应金属的金属性比后得到电子金属性弱。如,含有Cu2+和Fe2+的溶液电解时Cu2+先得电子,所以金属性Fe>Cu。

二、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跟氢气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易与氢气化合,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如:F2+H2 [冷暗处爆炸]2HF Cl2+H2 [光照]2HF

Br2+H2=2HBr I2+H2 [可逆反应]2HI

非金属性:F2>Cl2>Br2>I2。

2.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如:酸性:非金属性Si

3.非金属单质间的相互置换反应。

如:Cl2+5KI=2KCl+I2 Cl>I2

4.从结构上看,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

5.从非金属阴离子还原性强弱判断。

非金属阴离子还原性越强,对应原子得电子能力越弱,其非金属性越弱,即“易失难得”,指阴离子越易失电子,则对应原子越难得电子。

6.从对同一种物质氧化能力的强弱判断。

如:Fe+Cl2 [点燃]FeCl3 Fe+S [加热]FeS

铁分别升到+2,+3,所以非金属性:Cl2>S。

综上所述,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与元素得失电子能力以及对应单质或离子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可相互推导;这部分内容也是对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知识的整合与提高。

例题:用“>”或“

1.酸性:H2CO3 H2SiO4 H3PO4

2.碱性:Ca(OH)2 Mg(OH)2 Mg(OH)2 Al(OH)3

3.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 H2S H2S HCl

4.还原性:H2O H2S H2S HCl

5.酸性:H2SO4 H2SO3 HClO4 HClO

从以上答案中可以归纳出:

6.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 。

7.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

8.元素的 性越强,其对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 。

9.非金属性越强的元素生成的气态氢化物,其还原性越 。

10.同种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含氧酸,其成酸元素价态越高,其酸性也越 。

分析:这几个题是对前面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的综合应用。答案:1.> < 2.> > 3.> < 4.> < 5.> > 6.强 7.强 8.强 9.强 10.强

第2篇:非金属化学元素范文

一、金属性判断标准

1.理论: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其金属性越强。

例1:同主族:KOH>NaOH>LiOH,K>Na>Li;例2:同周期:NaOH>Mg(OH)>Al(OH),Na>Mg>Al

2.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前边的元素比后边的元素金属性越强。

例1:K>Na>Mg>Al>Fe>Cu>Ag>Pt>Au

3.位置:在元素周期表中,左下角的元素比右上角的元素金属性强。

例1:同周期:左>右Na>Mg>Al;例2:同主族:下>上K>Na>Li;

4:实验:(1)与氧气反应时:①反应条件简单的元素金属性越强。

例1:4Na+O=2NaO,4Fe+3O+2nHO=2FeO·nHO,2Cu+O+HO+CO=Cu(OH)CO,?圯Na>Fe>Cu;

例2:4Na+O=2NaO,3Fe+2O=FeO,2Cu+O=2CuO,?圯Na>Fe>Cu;

②反应越激烈的元素金属性越强。

③产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越复杂的金属性越强。

例1:钾有三种含氧化合物,如:KO、KO.KO,钠有两种含氧化合物,如:NaO、NaO,镁只有一种含氧化合物MgO,所以活泼性K>Na>Mg

(2)与水反应:①反应条件简单的元素金属性越强。

例1:钾、钙、钠与冷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镁、铝与热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铁铅与水蒸气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物和氢气,(K、Ca、Na)>(Mg、Al)>(Fe、Pb)

②反应越激烈的元素金属性越强。

例2:钾与水反应轻微爆炸,钠与水反应平缓,金属性:K>Na

(3)与酸反应:反应越激烈、反应速率越大的金属性越强。

(4)与盐反应:①发生置换反应时,反应物金属比生成物金属的活泼性强。例1:Fe+CuSO=FeSO+Cu Fe>Cu

(5)两种金属露置在空气中,先被腐蚀的金属的活泼性强。

例1:在空气中铁比铜易生锈,所以铁比铜活泼。

(6)发生原电池反应:通常情况下,先腐蚀的金属比后腐蚀的金属活泼,原电池中的负极金属通常比正极金属活泼。

(7)发生电解池反应:通常情况下,在阴极先析出的金属比后析出的金属不活泼。

二、非金属性判断标准

1.理论依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其非金属性越强。

①同周期:HClO>HSO>HPO>HSiOCl>S>P>Si;②同主族:HCO>HSiO,C>Si;HNO>HPO,N>P;

2.位置推断:右上角元素的非金属性比左下角元素的非金属性强。

①同周期:右>左?圯F>O>N>C>B;Cl>S>P>Si;②同主族:上>下?圯O>S;C>Si;N>P;F>Cl>Br>I;③右上>左下?圯F>S>As;N>Si;

第3篇:非金属化学元素范文

例1.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在1989年做出决定:把长式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号取消,由左向右按原顺序编为18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列元素最多

B.第十列中没有非金属元素

C.从上到下第一列元素单质熔点逐渐升高,而第十七列的熔点逐渐降低

D.第十八列元素的原子次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

解析:周期表的纵行序数与族的类别和序数的关系见下表

含元素数目最多的是含镧系和锕系的第三列元素;第十列全为过渡金属;第一列元素的单质,由H2到Na熔点升高,而由Na到Cs随着金属键的减弱熔点降低,第十七列是由双原子分子构成的卤素单质,从上到下随着分子间作用力的增大熔点逐渐升高;第十八列中的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答案:B。

二、确定同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

例2.设aA和bB分别是周期表中属于同周期第m主族和第n主族(m

解析:当这两种元素位于短周期(或长周期过渡元素同侧)时,其间不存在过渡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主族序数之差,即b-a=n-m;当这两种元素位于长周期过渡元素两侧时,其间包含一定数目的过渡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主族序数之差+该周期包含的过渡元素数目。其中,第4、5周期各包含10种过渡元素,则b-a=n-m+10;第6、7周期的ⅢB族一格内分别压缩了57La~71Lu15种镧系元素和89Ac~103Lr15种锕系元素,故这两个周期各包含24种过渡元素,则b-a=n-m+24。答案:n-m、n-m+10、n-m+24。

三、确定未知元素的原子序数

例3.假如发现了第七周期的卤素,试推测其原子序数。

解析:用Z上、Z下分别表示同主族上、下相邻的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对应周期包含元素的数目分别为m(上周期)和m(下周期),对位于过渡元素左侧的元素(ⅠA和ⅡA族),Z下=Z上+m(上周期);而对位于过渡元素右侧的元素(ⅢA~ⅦA及零族),Z下=Z上

+m(下周期)。因此第七周期卤素的原子序数应为:Z(At)+第七周期包含元素的数目=85+32=117。答案:117。

四、利用零族原子序数确定元素位置

例4.确定原子序数分别为56和81的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解析:第1~6周期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为2、10、18、36、54和86,与56最接近的是54(第5周期的Xe),且56比54大2,所以第56号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6周期ⅡA族。与81最接近的是86(第六周期的Rn),且81比86小5,故第81号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6周期ⅢA族。答案:第6周期ⅢA族;第6周期ⅢA族。

五、对周期表进行预测

例5.根据周期表中每个周期非金属元素的种数(把稀有气体元素看作非金属元素),预测周期表中应该有___种非金属元素,还有___种没发现,没发现的非金属元素处于___周期___族。原子序数最大的金属元素将出现在___周期___族。周期表在填满___周期后将结束。

解析:第2、3、4、5、6周期分别包含6、5、4、3、2种非金属(非金属元素的数目=8-周期序数),随着周期序数的递增,非金属元素的数目依次递减1。则第7周期填满后,应只含1种非金属(位于0族)。非金属元素共2+6+5+4+3+2+1+0=23种,其中已发现22种,未发现的只有1种。第1周期的H、He 都属于非金属元素,则最后一个周期(第8周期)都应属于金属元素,原子序数最大的金属元素应出现在0 族。答案: 231第七0 八0 八

六、利用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其原子序数

例6.某元素气态氢化物与最高正价氧化物化学式中氢原子数之比为2∶1,而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8∶15,则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28 B.14 C.19D.32

解析:可利用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整数值 Ar(X)(不大于40)求得其原子序数:Z(X)=Ar(X)(偶数)/2或Z(X)=[Ar(X)(奇数)-1]/2(H、Cl、Ar除外)。相对原子质量为28、14、19、32的元素其原子序数分别为14、7、9、16,Si 、N 、S 的气态氢化物和最高正价氧化物的化学式分别为 SiH4、SiO2 ,NH3 、N2O5 ,H2S 、SO3 ,符合“气态氢化物与最高正价氧化物化学式中氢原子数之比为 2∶1”的只有Si。答案:A 。

七、利用化合价规律判定原子序数

例7.A、B是短周期元素,两者形成化合物A2B3,设B的原子序数为b,则A 的原子序数不可能为 ()

A.b+8 B.b-3 C.b-11 D.b+5

解析:原子序数为奇数(或偶数)的元素,其主要化合价(负价、最高正价等)一般都是奇数(或偶数)。由A2B3 可知的原子序数必为奇数,原子序数(b)必为偶数,b加上(或减去)一个奇数才能得奇数,故b+8不可能答案:A 。

八、判断元素类别及位置

例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元素一定是碱金属元素

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元素一定是碱土金属元素

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超过1的一定是非金属元素

D.非金属元素一定处在于主族和0族中

第4篇:非金属化学元素范文

关键词:化学式书写化学用语书写规律

经过一年的初中学习进入高中后,很多的学生化学式书写很陌生,并且不会书写有关的化学式,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因素。化学式可以说是化学中最重要的化学用语,不会书写化学式就不会写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从而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老师要重视化学式教学

作为化学教师化学式使我们常用的工具,使用起来驾轻就熟。由此可能就忘了自己在初中学习化学式的困难,认为学生学起来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对化学式的教学引不起足够的重视,这会对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造成严重的困难,当你再次认识到问的严重时,往往就较晚了,部分学生以放弃了化学的学习,因此教师必须一开始就对化学式的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分散教学难点逐个突破

可以说学习化学起,就接触化学物质,就可以逐步的引入化学式。例如,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就可以引入几种常见的物质的化学式,既H2O、H2O2、O2、C、S、Fe、CO2、SO2。但教学中也不要急于求成,否则欲速则不达给学生的学习造成负担,同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让他们今天学会几个明天学会几个,有新鲜感又有成就感慢慢的就将化学式渗透到了他们的头脑中。

三、熟记化合价为化学式的书写做好铺垫

化学式的书写包括单质、化合物两部分。单质的化学式书写相对比较简单,通过平常的教学渗透基本上就可以解决。但是也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规律,由前20号元素(不含稀有气体元素)组成的单质,除气体外化学式就是其元素符号,特例臭氧(O3)。

化合物主要包括:氧化物、酸、碱、盐。氧化物又分为金属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其中非金属氧化物的书写不会成为成为难点。因为其名称中既含有元素的名称同时还带有数字,只要按照名称道谢即可,例如,二氧化碳――倒写沿着C、O、2的顺序写出CO2即可。但金属氧化物及常见的其他的化合物的化学书的书写,则需按化合价来书写。

初中化学常用的化合价之歌分为两部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氢一氧二为标准,单质价态总为零。原子团的化合价:一价氢氧硝酸根,二价硫酸碳酸根,只有正一是铵根。化合价之歌,不但要求学生熟练背诵,而且要使学生达到用到哪一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就知道在哪一口诀中并立即提取出来,而不是在用到化合价时就将化合价之歌从头到尾背一遍。在上述化合价之歌中,要特别重视原子团的化合价及原子团化学的正确书写,这关系着酸碱盐化学式的书写。

四、分类书写找规律

在掌握了化合价之歌后,在慢慢的书写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人教版教材化学式的书写是采用的最小公倍数法,但实际上这一方法既繁琐又不好掌握。在教学中老师基本上都采用十字交叉法这一方法,学生比较好接受且简单,这一方法很实际。有了化合价之歌做基础,那么教师就可以慢慢引导学生书写其他化合物的化学式。要想正确地书写化学式,就必须掌握一定的规律,那么,化学式的书写有哪些规则呢?

1.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1)用元素符号表示:所有金属(化学式如Cu、Fe、Mg、Hg等;所有稀有气体(如He、Ne、Ar等);固态的非金属单质(如S、P、C等)。

(2)双原子分子

主要有:液态的非金属单质(如Br2等);气态的非金属单质(除稀有气体单质)(如O2、N2、H2等)。

说明:绝大多数单质的书写符号上述规则,但也有一些特别的,如臭氧,作为一种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它的化学式为O3;在常温下碘为固态的非金属单质,它的化学式为I2。

2.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对于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我们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根据物质的名称确定其组成元素;根据排列规则按顺序写出各元素的符号;确定并标明每种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

以后同学们学习了化合价,书写一些复杂的化学式会更容易。

那么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排列的顺序是怎样确定的呢?若是由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一般金属元素写在左,非金属元素写在右,如ZnS、NaCI等;若是由氧元素与其他元素组成的,一般其他元素写在左,氧元素写在右,如MgO、Na2O、CO2等;若是由氢元素与其他非金属元素组成的,一般氢元素写在左,其他非金属元素写在右(NH3、CH4等除外),如HCl、H2O、H2S等;若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一般的顺序是“金属左氧右非金属中间”或者“氢左氧右非金属中间”,如H2SO4、Na2CO3、KNO3等。

只要同学们掌握了上述规律,一定能写出正确的化学式。

但在教学中也是不要急于求成,不要一股脑把常见的化合物都堆给学生,重在规律的掌握,举一反三,精讲多练,循序渐进。例如,金属氧化物可以以氧化铝、氧化镁为例,在跟几个典型的例子即可。化学式书写的难点是含有原子团的化学式,既酸碱盐的化学式。我认为在初学化学式时酸的化学式不要一步到位,或者不引入,遇到时在学或许更好。碱既氢氧化物的化学式相应简单可在初学是引入,并可以引导学生得到规律――R(OH)x。盐一类的化学式建议不要引入太多。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无论教授哪一部分知识,都要适于学生的认知水平。

五、逐步深化使化学式书写能力飞速提升

酸碱盐教学中是化学式的深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初中化学教学的关键时期。在该部分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回基地,也是化学式集中地地方,更是熟练书写化学式的关键期,这直接影响学生高中化学的学习。通过众多的物质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练习,学生对于化学式基本可以熟练驾驭。

六、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使化学式的书写成为自然

第5篇:非金属化学元素范文

1.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1)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①原子半径――一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依次增大。②单质的密度――同周期元素形成的单质由于状态不同,关系比较复杂,若要比较,必须弄清楚两者的状态。同主族元素形成的单质,总的来说,从上到下密度依次增大。如碱金属单质从锂到铯,总的趋势是密度依次增大,不过其中的钾有反常现象。卤族元素从氟到碘,单质的密度依次增大。③单质的颜色――碱金属元素的单质大都为银F1色,只有铯略带金属光泽。而卤素单质从氟到碘颜色依次加深。④单质的溶解性――卤素单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都不大,并呈依次减小的趋势。但在有机溶剂中,它们的溶解度都较大,都易溶于有机溶剂(氟能与有机溶剂发生剧烈的反应)。⑤毒性――从氟到碘,毒性依次降低。

(2)化学性质的递变规律。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依次增强,金属性依次减弱,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得电子能力、氧化性依次增强;失电子能力、还原性依次减弱。②金属性越强,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对应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剧烈,置换出氢越容易;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溶解度越大,稳定性越强。③非金属性越强,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对应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单质与氢气反应越剧烈,形成的氢化物越稳定;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2.进行周期表中元素位置、化合价、化学式的互推。利用主族序数可确定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氧、氟除外)数,也可以确定其可能的化合价数。若最外层电子数为偶数,其化合价数一般为偶数;若最外层电子数为奇数,其化合价数一般为奇数,常为最外层电子数与若干个2的差值。例如,若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其正化合价数可能为+6、+4、+2;若最外层电子数为7,则其正化合价数可能为+7、+5、+3、+1。若最外层电子数为奇数,氧化物的化学式一般为R2On;若最外层电子数为偶数,氧化物的化学式一般为。3.同主族元素所形成的离子关系。同主族元素若为金属元素,则形成带相同电荷的阳离子;若为比较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则形成带相同电荷的阴离子。例如,若A、B为同主族的金属元素,A形成A2+,则B形成B2+;同理,若C、D为同主族的比较活泼的非金属元素,C形成C,则D形成D。

4.原子、离子的电子层数关系。一般金属元素形成阳离子时,电子层数比原子少一个;非金属元素形成阴离子时,电子层数与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若两元素的原子相差一个电子层,形成离子后相差两个电子层,则电子层数少的元素必为金属元素,电子层数多的元素必为非金属元素。

5.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与其氢化物的关系。通常活泼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其水溶液一般呈酸性,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也呈酸性。对于氮元素来说,不符合此规律,它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这也是中学常见的氢化物中唯一呈碱性的氢化物。若某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能与其氢化物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则此元素一定为氮元素。

6.预测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例如,现要确定116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以用电子排布式,但常常从各周期所容纳的元素种数来确定。大家都知道,各周期排满电子后,其元素的种数依次为:1周期两种,2、3周期各8种,4、5周期各18种,6、7周期各32种,7个周期排满后共容纳元素118种。现在某元素为116号元素,比118少2。118号元素为氧族元素,117号元素为第ⅦA族元素,则116号元素为第ⅥA族元素,因此该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七周期第ⅥA族。7.预测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性质。例如,已知某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八周期第ⅡA族,则利用碱土金属的性质递变规律加以推断。它的单质应为银白色,密度在本族中是最大的,即密度大于lg.cm-3;它与水剧烈反应甚至燃烧,并放出氢气;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稳定性强;它的氯化物易溶于水;它的硫酸盐、碳酸盐、氟化物难溶于水。

第6篇:非金属化学元素范文

一、考纲考情及命题趋势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应用,掌握同一主族或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因此有关元素周期律(表)部分的高考试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判断某些说法的正确性;(2)根据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推测某元素及其化合物可能或不可能具有的性质;(3)根据原子或离子结构特点,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元素的有关性质(如原子的核电荷数、原子或离子的半径、最外层电子数、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等);(4)由“位置、结构、性质”的关系,结合有关条件推断元素,并准确作答。试题主要以选择题、推断题等形式出现,元素周期表(律)部分知识内容丰富、规律性强,命题范围广阔。

二、复习备考策略

1.理清结构,熟悉位置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达形式,复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元素周期表,动手画比死记硬背的复习效果要好得多,学生画完后可对照分析归纳,弄清表中有多少行(周期)、多少列(族),元素周期表的横行(周期)是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按其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进行排列而成。清楚横行中族的排列顺序,知道前三周期的第ⅡA与第ⅢA族是相邻关系,但从第四周期开始,由于第ⅡA族和第ⅢA族间增加了副族及第Ⅷ族,就不再是相邻关系。

2.熟知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是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是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本部分内容的特点是:教师难教(知识枯燥,内容抽象),学生易学(不少知识听懂容易),考试好考但易出错。因此应引导学生熟知在主族元素中,周期数等于电子层数,同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往右核电荷数增多,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增强,半径减小金属性(金属原子失电子的能力)减弱,非金属性(非金属原子得电子的能力)增强。主族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同主族元素,从上往下电子层数递增,半径增大金属性(金属原子失电子的能力)增强,非金属性(非金属原子得电子的能力)减弱。同时应熟练掌握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判断:①金属性越强,单质与水(酸)反应越剧烈,置换能力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②非金属性越强,单质与H2化合越容易,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置换能力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3.学会粒子半径的比较

粒子的半径也即最外层电子到原子核的距离。它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一个是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另一个是外层电子的能量。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越强,半径会减小;电子层数不同时,电子层数越大,电子的能量越高,越易挣脱原子核的对它的束缚,半径增大;核电核数相同(同种元素的不同粒子)时,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结构相同的不同离子,电子数相同,核电核数越大,对电子的吸引力越强,半径越小。

4.聚焦课堂,关注有效复习

第7篇:非金属化学元素范文

论文摘要:提出要重视中学化学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的教学策略,探索、实践并总结了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教学的不同策略和多种方式。

在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及上一轮高中化学新教材实施过程中,化学教育界积累了一定的研究落实新课程、推进新课程的经验,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部分教师不注重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教学内容缺少时代性、人文性和教育性,教学模式僵化、方法单调,学生学习比较被动,缺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过程,思维层次低,学生觉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枯燥无味,缺乏兴趣,难以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认为:教师不再是代表权威的指导者,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咨询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究化学科学的真谛,像科学家那样去学习化学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和创新意识;让课堂成为一个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积极探讨、共同发展的场所,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场所,构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场所。因此,我们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地挖掘教材,帮助学生发现概念之美,感受理论之实,增加学生的认知体验,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为此,我们设计采用了“化学史引入”等教学策略和方式。实践显示,合理使用多种策略和方式,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发现概念之美,感受理论之实,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兴趣,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1 化学史引入 :原来概念与理论是这样产生的

知道化学概念和理论的历史背景、来龙去脉,可以增进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化学史既是化学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是化学科学思想的演变和再现,有助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运用化学家的故事、生平、轶事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新异的情境,提高教学效果;化学家们坚持实践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和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如在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时,把老高中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下同)中关于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100年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元素不断地被发现,有关元素分类的假设——三素组、八音律、门氏周期表的相关内容(详情略)打印在学案上供学生阅读与体会。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原子的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们发现,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不是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是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的递增,也就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这样才把元素周期律修正为现在的形式,同时对于元素周期表也做了许多改进,如增加了0族。

学生通过以上阅读,明白了科学家也走过弯路,进而减轻了对概念和理论的陌生感和畏惧感。此时,再加上教师的讲解与提示提问,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元素周期律的诞生发展的较完整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而且可以体会到前人在科学方法、创新意识方面的努力,进而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2 实验“形象化”:原来概念与理论是形象实在的

在对元素周期律的“同周期元素的性质递变”进行教学时,我们不仅安排学生分组做了Na、Mg、Al及其化合物的常规实验,还设计了它们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pH值的测定实验。通过直观的现象的鲜明对比,学生了解了Na、Mg、Al的化学活泼性的差异。而通过定量的pH值的测量,学生感言“仿佛看到了逐渐活泼的Al、Mg、Na在以不同的速率跳动!”

在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教学时,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其电子转移的实质,一直困惑着我们。在深入研究新教材的基础上,为了解决“通过实验来证明电子转移”的问题,我设计了Zn-Cu原电池的实验,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表明了电子转移的结果——电流的产生。再配上精心选取的FLASH动画演示。在此基础上,还补充了老教材上的“氧化还原指示剂”实验:“把4g葡萄糖和4g NaOH加入一个透明带盖的塑料瓶中,再加入大半瓶水和2~3滴亚甲基蓝试液(一种氧化还原指示剂)。加盖后振荡,溶液呈蓝色,静置后溶液变为无色,再振荡溶液又变为蓝色,静置后又变为无色,这个颜色变化过程可以多次重复。”学生很快就能分析出氧气是氧化剂,葡萄糖显还原性。

3 适时穿插练习:原来概念与理论的应用是有规律可循的

在讲授“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时,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开始就注意贴近学生实际,注重知识的应用与做题的反思体会,使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有对应的达成措施,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为了讲解“位—构—性”的关系,我们设计了如下练习:

[练习1]:2004年,某甲宣布发现了一种比F2氧化性更强的单质,某乙宣布制得了一种比HF更稳定的气态氢化物。试判断其可信度并分析应用了什么知识?

[解答]:都不可信

[分析]:1. 第一周期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F,卤族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也是F,因此F是所有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2. 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体现在物质的化学性质上: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难易;②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练习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O

B. 金属性:Na>Mg>Al

C. 稳定性:H2O>H2S>H2Se

D. 酸性:H3PO4>H2SO4>HClO4

分析:应用了什么知识?

[解答]:B、C

[分析]:A应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B应用同周期元素金属性的变化规律。C、D应用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练习3]:填“ > ”、“=”、“

A.碱性:Mg(OH)2 __Ca(OH)2

B.酸性:H2CO3 __H3PO4

C.酸性:HF__HCl

D.溶解性:Ca(OH)2 __Ba(OH)2

体会:应用了什么知识?

[解答]:A、

[分析]:A、应用同主族元素金属性的变化规律。B、应用周期性知识无法解答,可从已知知识H2CO3是弱酸、H3PO4是中强酸解决。C、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应用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而不是无氧酸的酸性强弱;HF与HCl的酸性强弱不知,但可从第六主族氧与硫的氢化物的酸性强弱推出规律。D、在水中的溶解性不是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已知Ca(OH)2 微溶, Mg(OH)2难溶, 即使不太知道Ba(OH)2可溶,也可以得出规律进而做出解答。

[点评]:通过新旧知识的整合来解决问题,这也是一种创新。

[练习4]:下列可以说明硫的非金属性比氧弱的是

体会:应用了什么知识?

[解答]:A、B、C、D

[分析]:判断元素的性质强弱,不仅可以应用周期律知识,还可以应用氧化还原知识。

[练习5]:按半径从小到大排列下列微粒

A组:S、Cl、K、Ca

[解答]: Cl

[分析]:影响元素原子半径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例:O < S

②核电荷数。例:S > Cl

应用以上得出的规律解答B组:

S-2、Cl-、K+、Ca2+

[解答]:Ca2+

[分析]: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相同再比较核电荷数。

[补充]:③(同一元素不同离子)电荷高半径小。例:Fe2+>Fe3+

通过对教师精选练习的解答与分析,再加上同伴和教师的补充,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达到了预期的程度。

4联系STSE:原来概念与理论是实用的

科学(Science)、 技术(Technology)与社会(Society) 教育, 即“STS教育”是当代科学教育实践的重要理念, 环境(Environment)教育则是公民科学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由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构成的STSE教育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环境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是指导和实施学科教育的新理念。STSE教育的显著特征是把当今与科技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及具有地方影响的问题纳入教育特别是科学课程之中,包括科技的应用问题、科技发展动向问题和科技的社会伦理问题等。当学生看见所学知识在许多方面都有应用时,就会涌现出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化学学习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时,我们选取了“石油化工科技网”上的一条信息作为素材:

用于汽车尾气处理的催化剂

专利申请号:03120993.9

授权公告日:2005.02.16

该催化剂是消除汽车尾气中 NOx(如NO)的催化剂,在不加任何其他物质的情况下,将污染物质氮氧化合物和一氧化碳转化为无毒气体,达到对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综合处理的目的。该催化剂对NOx的转化率最高可达55.6%,而且稳定性好,寿命长,有良好的抗中毒特性。

思考:汽车尾气中含有CO和NO,它们在转化成无毒气体时,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看分别表现了什么性质。

学生在顺利解答完之后,得出结论:可以利用物质中元素所处的价态,推测它可能具有的氧化还原性。同时,学生感慨:原来概念与理论真的是实用的!我一定要学它!

5联系对比:原来概念与理论是相联相通的

通过小结,学生“发现”了金属与非金属的对应规律:同周期从左向右,元素的金属性越来越弱,而非金属性则越来越强;同主族元素的性质也有一定的递变规律。不仅如此,元素对应的单质、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也有各种各样的对应关系。受此启发,学生对下表的空格做出合理的解释。

学生解释为:Na是金属单质,能与非金属单质反应,Cl2是非金属单质,能与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相反)反应;Na能与酸反应,Cl2能与碱(与酸相反)反应;水、盐无相反概念,故Na、Cl2都与二者反应。唯一不对应的是非金属单质能与非金属单质反应,而金属单质与金属单质不反应,对应得似乎不够工整。实际上,两种非金属单质反应时,必有一种较弱的非金属单质显金属性,而两种金属单质不能反应的原因是因为金属单质不能显非金属性。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金属的知识主线:

单质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对应盐

对应盐氢化物单质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对应盐

如:NaClHClCl2 Cl2OHClO NaClO

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深入的把握:由于Cl的正价较多,还可以把Cl2右边的知识主线写出更多的来。如:Cl2??KClO3或Cl2ClO2??等。从知识主线看,由于金属没有负价,金属知识主线比非金属知识主线少了左半边,对应得并不工整。虽然也有的题目中会出现金属氢化物如NaH,但Na仍为+1价,H为-1价,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氢化物(二元素组成,氢为+1价)。

6尝试创造:原来概念与理论是可以由我发展的

对于元素周期律的理解,教师不应满足于学生只掌握书本和教师提供的知识。在做题的实践与反思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习推导出“自己的规律”。如通过Mg、Ca、Ba对应的碱和硫酸盐的溶解性的比较,可以得出同一主族元素对应的碱在水中的溶解性从上往下越来越大,而硫酸盐的溶解性从

上往下越来越小;通过课本提供的“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从上往下越来越弱”,不仅可以推出课本上提供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来越弱”,还可以导出其对应的“无氧酸的酸性越来越强”,如HBr的酸性比HCl强;凡此等等,不一一赘述。通过这些尝试与创造的体验,学生感慨:原来概念与理论也可以由我提出由我发展!

化学实验新奇有趣,学生接触化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要较多地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教师更应及时揭示化学概念与理论的迷人魅力,帮助学生感受化学概念与理论的优美与实在。唯有如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才会持久,才能从化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学习化学也就成了学生一种持久的乐趣、一种幸福的享受、一种自觉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8篇:非金属化学元素范文

【关键词】理论指导 知识体系 感性认识

新课程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有所缩减,考纲要求也有所减少,能力要求也在降低,高考中直接考试的内容也少了,那是否就表明了这一部分内容就不重要了呢?复习时就不必下功夫了呢?笔者认为,这绝对不行。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构成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和骨架,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成为其他化学知识之源。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许多内容和化学基本理论紧密相连,近几年高考题的一个特点就是加强了元素知识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结合,故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其实没有降低。复习时按课本、考纲要求就较简单,可高考实际要求不简单,同时这部分的知识内容繁杂、零碎、分散,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同学们难以系统掌握和运用,那么我们如何适当拓展,把握适当的度呢?

根据高考化学试题的要求,针对该专题知识点多的特点,笔者认为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可适当地渗透和铺垫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 依靠理论指导,减轻记忆负担

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点尽管很多,但其中有许多内容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复习时可用化学概念和理论去统率和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而不需死记硬背。例如以元素周期律为主线,运用原子结构相似性和递变性,由同一主族元素代表物的性质去掌握其他元素及其他化合物的性质,如卤素性质在掌握了氯及化合物性质的基础上,利用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类推出其他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再如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和非金属活泼性顺序,可推出某一置换反应是否发生……因此,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对那些可以从化学理论上加以概括的内容,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二 建立结构网络,理清知识体系

元素化合物内容通常多认为杂乱无章,易学难记,但如果按照“知识主线、知识点、知识网”的方法,将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系统化,并启发学生依据“由线引点,由点连网,由网成体(立体)”的程序进行复习,则用很少时间就可以掌握这部分知识,便于学生掌握研究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具体地说,首先依据教材所展示的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按课本复习,然后在已有的基础上,总结出常见的5种非金属、3种金属,共8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主线:

非金属知识主线:

气态氢化物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应含氧酸盐

HClCl2 HClONaClO

H2SSSO2SO3H2SO3H2SO4Na2SO3Na2SO4

NH3N2NONO2HNO3NaNO3

CH4CCOCO2H2CO3CaCO3

SiH4SiSiO2H4SiO4H2SiO3Na2SiO3

金属知识主线:

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应盐

NaNa2ONa2O2 NaOH Na2CO3

AlAl2O3Al(OH)3 Al2(SO4)3 NaAlO2

FeFeOFe2O3Fe(OH)2Fe(OH)3FeSO4Fe2(SO4)3

这两个知识主线的特点是:(1)表达十分简练,而中学所需掌握的重要无机物,几乎尽列其中。(2)揭示所有元素的知识主线具有相似性,因而具有生成力,有利于学生发挥迁移力预测未知元素。(3)给出研究或学习元素知识的系统。(4)知识主线本身就蕴含着启发式内容,可直接用以进行“主线启发”启迪心智、激发兴趣,诱导求知、指导自学。

三 抓住重点内容,带动全局知识

中学化学集中学习了氢、氧、硫、氯、氮、碳、硅、钠、铝、铁、铜等元素,在7种非金属元素中,以硫、氮的知识较为复杂,在4种金属元素中,铝具有两性特点,铁的变价、铁的冶炼都具代表性,专题复习时要重点抓好以硫、氮为代表的7种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以铝、铁为代表的4种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以化学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化学实验,就能较好地掌握全部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每种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中,各个知识点应以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为重点。这是因为物质的性质反映着物质结构,决定着物质的用途、制法、检验、存在、保存等。因此,对每个重点知识应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复习。

四 充分利用实验,加深感性认识

第9篇:非金属化学元素范文

一、判断型

试题题干给出典型元素 “位置和结构”的特征信息,要求先依据信息确定出元素,进而确定出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或相对位置,在此基础上判断原子半径、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或碱性大小、非金属元素氢化物的稳定性以及所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键、性质等。

【例1】X、Y、Z、W、R是5种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是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Z、W、R处于同一周期,R与Y处于同一族,Z、W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与Y、R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元素Y、Z、W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其半径依次增大

B. 元素X不能与元素Y形成化合物X2Y2

C. 元素Y、R分别与元素X形成的化合物的热稳定性:XmY>XmR

D. 元素W、R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强酸

解析:从题目所给的条件可以看出X是H元素,Y是O元素,Z是Na元素,W是Al元素,R是S元素。所以,A项,Y、Z、W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O2-、Na+、Mg2+),其半径依次减小(判断依据: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微粒,半径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B项,X和Y元素能形成2种化合物,X2Y(H2O)和X2Y2(H2O2);C项,元素Y、R分别与元素X形成的化合物是氢化物,因为Y(O元素)和R(S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Y>R,所以对应的氢化物的稳定性:XmY>XmR;W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而R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H2SO4,是强酸。

答案:C

[变式练习1]已知W、X、Y、Z为短周期元素,W、Z同主族,X、Y、Z同周期,W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大于Z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Y为金属元素,X的阳离子的氧化性小于Y的阳离子的氧化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Y、Z、W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B. W与X形成的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C. W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一定高于Z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

D.若W与Y的原子序数相差5,则二者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一定为Y2W3

解析: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意在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熟悉程度,能推导元素及对应物质。结合题目描述,W、X、Y、Z之间的位置关系为:[\&\&\&\&W\&X\&…\&Y\&…\&Z\&],可知W位于第二周期,其余位于第三周期,结合位置关系:X、Y、Z 、W的半径依次减小,A项正确;W与X形成的化合物如Na2O2分子中含有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B项错误;N、O、F元素的氢化物分子间均存在氢键,其沸点均比各自同主族相邻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高,但若W为C,其氢化物分子间不存在氢键,由于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沸点较低,C项错误;W与Y的原子序数相差5,二者形成的化合物可能是Mg3N2或者Al2O3,D项错误。

答案:A

二、表格型

试题题干以表格的形式给出元素的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要求依据负化合价和原子半径的大小确定出非金属元素,进而依据正化合价和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确定出其余元素以及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最后依据同周期和同主族的递变规律判断元素特征、结构和性质的正误。在解答时,关键是抓住元素性质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关系,从原子半径的变化和元素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入手寻求突破。

【例2】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如下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X、Y元素的金属性 X

B. 一定条件下,Z单质与W的常见单质直接生成ZW2

C. 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溶于稀氨水

D. 一定条件下,W单质可以将Z单质从其氢化物中置换出来

解析:此题考查了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知识。根据题给数据,X、Y的化合价不同,但原子半径相差较小,可知两者位于同一周期相邻主族,故金属性X>Y,A错误;根据Z、W的原子半径相差不大,化合价不同,且W只有负价,则其可能是O,Z是N,两者的单质直接生成NO,B错误;据此判断可知X是Mg,Y是Al;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氢氧化铝,其不溶于氨水,C错误;一定条件下,氧气可以和氨气反应生成水和氮气,D正确。

答案:D

[变式练习2]根据下表信息,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氢化物的沸点为H2T

B. 单质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为L

C. M与T形成的化合物具有两性

D. L2+与R2-的核外电子数相等

解析:由短周期元素T、R主要化合价均有-2价可知T、R均为ⅥA族,由于T没有正化合价且原子半径R>T,可推知R为S,T为O;依据L、M主要化合价为+2可知L、M均为IIA族,由于原子半径L>Q,可推知L为Mg, Q为Be;由于M主要化合价为+3,且原子半径大于Q,可推知为A。氢化物的沸点在同一主族中随最外层电子层数增多而升高,但水分子间具有氢键,较为特殊,因此H2O的沸点高于H2S,A错误;属性越强,单质与稀盐酸反应就越快,同主族元素金属性从上至下依次增强,因此Mg>Be,B错误;M、T形成的化合物为Al2O3,能与酸和碱反应生成对应的盐,是两性化合物,C正确;L2+与R2-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均为8个;但核外电子数不相等,Mg2+为10个,S2-为18个,D错误。

答案:C

三、位置型

试题以周期表截图的形式给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要求能够结合同周期和同主族的递变规律判断元素特征、结构和性质的正误。

【例3】短周期元素R、T、Q、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其中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族序数相等。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R>Q

B.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Q

C. 原子半径:T>Q>R

D. 含T的盐溶液一定显酸性

解析:根据元素所处的位置,可猜测T、Q、W为第三周期的元素,其中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族序数相等,则T为Al,Q为Si,W为S,R为N元素。用具体元素可判断A,B,C三个选项都正确,D选项中含铝离子的盐溶液是显酸性,但NaAlO2溶液就是显碱性的,可用排除法得出答案。

答案:D

[变式练习3]短周期金属元素甲~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右表所示,下面判断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 丙

B. 金属性:甲>丙

C. 氢氧化物碱性:丙>丁>戊

D. 最外层电子数:甲>乙

解析: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是减小的,A错误;同主族元素金属性自上而下是增强的,B错误;同周期的元素的金属性越来越弱,故对应碱的碱性也是减弱的,C正确;同周期的最外层电子数越来越多,D错误。

答案:C

四、图示型

试题以坐标图的形式给出原子序数、化合价(或原子半径)的关系,要求依据某种特征确定元素,考查考生的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以及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原子结构和物质结构之间关系的综合推断能力。

【例4】如图①所示是部分短周期元素化合价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Z>Y>X

B.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R>W

C. WX3和水反应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D. Y和Z两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相互反应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短周期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主族序数(F、O除外)、非金属元素的最低负价=主族序数-8(H除外),由化合价随原子序数变化关系推断,图中11种元素依次为第二周期第ⅣA~第ⅦA族的碳、氮、氧、氟,第三周期第ⅠA族~第ⅦA族的钠、镁、铝、硅、磷、硫、氯,所以X、Y、Z、W和R分别为氧、钠、铝、硫和氯。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同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递减,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递增,则原子半径:Na>Al>S>O,因此Y>Z>X,故A错;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同周期主族元素的非金属性递增,则非金属性:Cl>S,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则稳定性:HCl>H2S,故B正确;WX3是SO3,它和水发生如下反应:“SO3+H2O=H2SO4”,生成的硫酸(H2SO4)是共价化合物,故C错;Y和Z是Na和Al,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分别是NaOH、Al(OH)3,前者是强碱,后者是两性氢氧化物,二者发生如下反应:“NaOH+Al(OH)3=NaAlO2+2H2O”,故D正确。

答案:BD

[变式练习4]如图②是某短周期主族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某相同浓度稀溶液与原子半径的关系示意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序数:W>Z>X

B.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N>R

C. Y和W形成共价化合物

D. X和Z两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相互反应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