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一体化经营模式范文

一体化经营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一体化经营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体化经营模式

第1篇:一体化经营模式范文

[关键词]金融一体化经营模式;保险企业

[中图分类号]F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6-0137-02

一、金融一体化经营的基本理论

(一)金融一体化经营的概念

金融一体化经营是指各类金融机构之间或其他非金融机构同时经营两类以上的金融业务,在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形成业务交叉和渗透的一种经营模式。金融一体化实质上是一种向消费者或客户提供多元化金融产品或服务的经营方式,金融机构通过签署市场销售协议、战略联盟或组建综合性金融集团(financial Conglomerate)形式,跟随消费需求的变化,开发“一揽子” 的产品销售方案。在这种经营模式下,金融业最终将融为综合性、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公司,向消费者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和多元化的金融产品,而不再分设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或保险公司。金融集团是金融企业为了发掘和利用各类金融机构之间协同效应而将优势结合的一种一体化经营管理模式。与企业集团不同,金融集团一般不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或服务。在金融一体化经营模式下的保险公司本质上是一种混合经营的金融企业。根据核心业务的不同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相互结合的程度和范围的区别,可以将实行金融一体化经营的保险公司或金融机构分为不同的保险集团。

(二)金融一体化经营模式的特征

1.资产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

2006年《银行家》杂志在对全球上千家大型银行的资金实力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球金融行业前四名的金融巨头(花旗集团、汇丰控股、美国银行、摩根银行)一级资本均在700亿美元以上,紧随其后的两大金融集团:三菱UFJ金融集团(由三菱东京金融集团和日联控股合并后组建)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一级资本均在600亿美元以上。这六大金融巨头占据了千家银行一级资本总额的15%、资产总额的13.1%。

2.收入来源广泛,盈利能力强

在金融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下,金融机构通过广大的客户和服务网络一般都能为消费者和客户提供金融一站式服务,收入来源多样化,总收入水平相对于单一经营模式下的保险企业规模较大,且收入水平稳定,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同时,金融一体化经营模式下的保险公司通过为客户及消费者提供综合性或多元化的服务,能够迅速有效地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利用盈利率在不同金融业务领域上的差异而产生的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进而获得较高的盈利空间。

3.成本优势明显

在金融一体化经营模式下,金融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其成本领先战略。金融一体化经营能够为金融机构带来极大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减少其交易成本和运营成本。同时,不同的金融服务种类可以组合成多种金融产品,统一的管理使得内部协调成本得到最大限度节约,大大节省了保险公司的成本支出。

二、中国保险企业发展现状

(一)保险市场经营主体增多,竞争日益激烈

中国的保险行业起步较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才有了历史上第一家国有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并长期处于独家垄断的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1980年起我国的保险市场经营主体逐渐增多,外资企业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日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经营状态,并逐步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和所有制形式并存,中介机构逐渐介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保险市场体系。

(二)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保费收入快速增长

2002—2007年,我国保费收入年均增长18.2%,是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07年全国保费收入是2002年的2.3倍,超过1980—1999年20年间全国保费收入的总和。截至2008年,全国保费收入同比增长46.6%,保险业总资产达3.2亿元,是2002年的5倍,全国共有保险公司120家,比2002年增加73家。

(三)保险商品结构日趋合理,商品种类多样化

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能力的增长,单一的保险商品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保险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这就要求各保险公司保持持续创新的能力,在传统险种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的保险产品,并加速保险险种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

(四)保险经营方式多样化

我国于1996年开始实施保险制度,近几年来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近三年来,国内的保险公司与经纪公司不仅在数量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且保险经营方式也逐渐多样化(见表1)。

三、我国保险企业经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一的保险经营模式令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

保险是一种风险转移和损失补偿性产品,投保标的一旦发生意外或损失,保险公司就需要向投保人支付一定额度的补偿,通常这笔补偿款要比保费高得多。为满足其理赔和业务支出需要,保险公司会将部分保费收入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投资。目前,保险公司主要的投资方式是将钱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一旦银行利率或国债利率下调,保险公司的利息收入无法满足其理赔和业务支出的需要,保险公司也将出现亏损,加大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

(二)单一的经营模式导致保险业盈利水平逐步降低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得到飞速发展,保险企业资产总额迅速膨胀,可运用资金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保险公司单一的资金运用渠道导致资金运用较高收益的压力也随之增大。2007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年末余额达2.7万亿元,资金收益达2791.7亿元,资金运用收益率为12.17%,是2006年的2.92倍。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费资金运用额3.1万亿元,资金运用收益率急剧下降到1.91%。由于投资渠道的有限性,各保险公司无法通过有效的投资组合来实现巨额保险资金的最大增值,以致严重影响了我国保险业的整体偿付能力和承保业务拓展能力。

(三)单一的经营模式阻碍我国金融业的整体发展

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单一的经营模式割裂了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明显不能适应当今世界金融证券化、信息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保险公司投资管理渠道混乱的状况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单一的投资渠道使得保险投资高度依赖于银行存款。银行利率的变动直接影响了保险产品的销售和健康经营,严重束缚了我国金融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的整体发展。

四、中国保险企业金融一体化经营模式的发展建议

(一)金融一体化经营是适应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全球金融一体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国外成熟金融一体化保险集团已经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加速了国内保险市场的开放和国际化竞争。在这种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我国保险业必须逐步适应发展潮流,深入分析并研究适合我国发展的金融一体化经营模式。

(二)逐步深入金融一体化进程

金融一体化经营对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等各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从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保险业各方面的实力尚不足以应付这种需求。我国保险市场长期处于国有保险企业独家垄断的状态,现有的保险集团基本上都是由政府主导的,当前的保险市场还不足以促成这样的保险集团。保险企业在从单一经营模式到金融一体化经营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其经营所处的环境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保险业与其它行业之间的关系也是取得良好经营业绩的重要保证。

(三)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一体化经营模式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尚年轻,发展规模较小,保险公司目前的实力尚不足以抵抗综合金融风险。中国保险业金融一体化经营需要选择与当前保险运营水平相适合的模式,在公司运营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投资决策机制和风险控制制度。同时,对一体化经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利益冲突、风险传递和关联交易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参考文献]

[1]唐运祥.中国非寿险市场发展研究报告[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第2篇:一体化经营模式范文

关键词:城商行;本外币一体化;经营管理模式;外汇会计核算;重要性

我国加入WO后,近年来随着经济生活和金融领域的全面对外开放,我国金融业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和压力,年轻的城商行更是危机四伏。大量外资银行纷至沓来,与中资银行一起瓜分人民币业务市场,而外汇业务将以其高效益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的必争业务,也必然成为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争夺市场业务的焦点,可以说外汇业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未来银行业的兴衰。因此,城商行本外币一体化势在必行,而本外币一体化整合再造的关键在于银行会计核算的本外币一体化,外汇会计与人民币会计核算的一体化是银行本外币一体化经营的基础。

一、外汇会计核算在城商行存在的现状

.从经营管理模式来看。城商行的外汇会计运作模式主要有“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

“集中式即外汇会计业务留在国际业务部门,所有与外汇业务相关的会计核算、报表制作等凡与“外字有关的业务均在国际业务部门办理,于是形成一个“行中行式的经营与管理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各家城商行深化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完善,其局限性日益突显,本外币一体化经营于是成为各家城商行的必然选择,而“分散式成为本外币一体化经营的首选模式。

“分散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则是按业务种类和性质把相关业务归并至相应业务部门经营与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下,外汇会计被归并到会计部门,与人民币会计核算一同运作管理,本外币融为一体,能够有效地实现本外币同步核算与管理,保证国家的各项会计制度、财经制度和税收规定等规章制度得到及时、准确的执行,能够有效提高外汇会计核算的规范化、专业化和制度化。但是,城商行在采用这种模式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弊端,比如各个相关业务部门之间文件传递不及时,影响工作效率,加之外汇业务政策性较强,贯彻落实不及时,还有一些部门之间工作互相推倭、扯皮现象发生,导致有些问题形成无人管的局面。

2.从经营观念来看

主要表现:一是部分管理人员和相关部门对国际业务缺乏了解、也无经验,很大一部分外汇指定银行都普遍存在认识不到位、经营观念陈旧等问题,以致对国际业务的发展和管理难以进行有效的配合与支持;二是过去传统业务为本币业务,国际业务比重较小,大部分城商行只是集中精力抓好本币业务,还不能把发展外汇业务放在同人民币业务同等的地位来考虑,对外汇会计的重视程度远不及人民币会计,外汇会计人员只是简单地进行操作性的账务处理,根本谈不上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提出合理化建议,参与经营管理。

3.从外汇会计操作规范角度来看

大部分城商行外币业务发展都滞后于人民币业务,即使是已经采用了“分散式管理模式的银行,人民币会计和外汇会计各自有一套独立的业务人员和核算流程,并未真正融合到一起。而且不论从操作流程、核算办法还是从规范化程度来看,外汇会计的成熟和完善程度要远远低于人民币会计,有的城商行外汇会计甚至还没有同人民币会计一起纳入事后监督进行管理,其凭证要素、账务记载的完整性、会计资料装订保管规范性可想而知。

4.从各级监管部门检查、监督力度来看

主要从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管来分析。即使是在本外币一体化管理模式下,大多数城商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在每次审计过程中仍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民币会计上,而且大多数审计人员外汇会计知识严重匮乏,即使检查,也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或者只能看到表面上一些无足轻重的问题,难以发现实质性问题。外部监管部门主要是外汇管理局开展的检查工作,检查的重点是国际结算部分或是与国际结算相关的某个专项内容,比如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外汇账户数据报送等,外汇会计往往被忽略或者只是检查一些与外管政策执行情况有关的内容,核算方面基本不被列入检查范围之内。这样就导致外汇会计核算长期疏于管理、监督和整改,成为众多城商行检查过程中的一个死角。

5.从外汇会计从业人员素质来看

这是制约城商行外汇会计核算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城商行外汇业务起步较晚,各项功能都有待完善,外汇从业人员明显不足,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基层外汇会计专业人员严重短缺,要么是从人民币业务调剂过来,要么是从国际结算转岗或兼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外汇会计工作仅限于机械性的账务处理,会计的管理、核算、监督、分析、决策等职能均没有充分发挥,并没有参与银行宏观环境的经营与管理。这就意味着如果城商行要想真正实现本外币一体化经营,应该对银行会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向全行普及外汇知识,加强现有外汇人员人民币会计培训及现有人民币会计人员的外汇业务培训是实现本外币一体化经营的当务之急。

6.从激励机制来看

对外汇会计人员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都比较少,以前外汇会计工作放在国际业务部,则涉及到外汇方面的奖励以国际结算人员为主;本外币一体化以后,外汇会计工作放在会计部门管理,则涉及会计方面的奖励以人民币会计人员为主,至于说外出学习、晋级、调资就更谈不上,由于各种激励因素未充分加以运用,动摇了外汇会计人员长期献身该项工作的信心。

二、城商行会计核算一体化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对于城商行来说,本外币会计核算的一体化是当前落实“本外币一体化经营的重中之重,可以说只有真正实现了本外币会计核算的一体化,才可以实现银行本外币一体化经营,才能够从整体上提升银行的竞争力。具体表现为:

.有利于提升城商行的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金融机构推出的“一站式、“首问制等服务理念,要求服务人员不仅精通人民币业务,还要精通外币业务,真正实现“综合柜员制,主要有本外币的存取、汇兑、信用卡、代收代付,对客户的服务真正实现“一站式,满足客户全方位金融服务的要求。

2.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节约经营成本。将本外币业务系统彻底融合,进行统一研发、维护,统一制定本外币会计规章制度,本外币会计业务一套人马办理,显然能够节约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3.便于经营数据统计及监督检查,本外币会计的一体化实现了数据和信息的全面集中处理,及时、高效、准确地反映到治理部门,便于决策层根据市场情况迅速做出反映,同时,便于监管机构和检查部门进行整体检查。

三、城商行本外币会计一体化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

针对上述城商行外汇会计核算过程中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笔者以为,要想真正实现银行本外币会计一体化,必须首先解决如下三个关键问题:

.要更新经营理念

笔者认为这是最根本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余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首先是部分领导的经营观念应彻底改变,重新审视本外币会计一体化对城商行本外币一体化经营的重要性,对城商行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对外汇业务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国际业务惯例的熟悉程度和驾驭能力,提高对发展国际业务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形成本币业务、外币业务齐抓共管的责任感。

其次是会计从业人员要更新观念,摒弃“谈外色变的心理障碍,拓宽知识面,逐步加强对外管政策的学习,提高学习外币业务的主动性,努力使自己成为本外币业务都精通的“两栖人才。

2.构建科学合理的运作模式

笔者认为,城商行本外币会计一体化绝对不是简单的人民币业务和外汇业务的组合,应从根本上实现真正的融合,比如规章制度、业务流程、考核机制、监督检查等方面应完全将人民币和外币业务揉到一起,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运作模式。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重新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以期在成本、质量和反映速度等方面有所突破,将原本分散的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按照有利于客户、适应市场需求重新整合。

3.加强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金融领域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于新兴的城商行来说,加强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更是迫在眉睫。

一是努力提高现有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做好现有会计人员的培养、使用工作。加大培训力度,利用业余时间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会计人员进行轮训,在全行会计人员中普及外汇会计知识和外汇管理政策,然后在实际操作中进行轮岗,在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逐步打造一支本外会计理论水平较高和操作能力较强的高素质、高水平、综合型的会计队伍。提高银行会计人员素质,在观念上从传统业务的操作人员向现代银行的经营参与者转变,因此培育经营人才是当前真正落实“本外币一体化经营的重中之重。另外, 大胆地任用现有会计人员中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兼有实际业务操作及管理能力的员工,同时积极奖励对本外币会计均精通的员工,对城商行外汇会计甚至其他工作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是大力引进高素质本外币会计人才。引进高素质人才这是长久之策、是城商行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城商行应花大力气挖掘、引进具有本外币会计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在会计分析、会计核算、会计管理等方面有深入研究的专业人才,将本行的本外币会计工作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笔者认为在城商行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外汇会计核算应与人民币会计融合到一起,真正落实本外币一体化经营,为城商行能在未来银行业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关于商业银行本外币一体化经营的思考》,刘敏芝

第3篇:一体化经营模式范文

中国城市水业的市场化改革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探索中不断推进。近年来,国家和有关部门陆续出台和实施了市政公用事业的开放政策、特许经营政策、投资体制改革政策、鼓励非公经济政策等一系列相关的改革政策,更加快了城市水业市场化的进程。

水业市场化改革由两大动机所推动,一是吸引资金,伴随着城市化迅速提高的巨大的投资需求,仅政府力量难以满足;二是提高水业运营效率,增进服务,实现水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两大动机在不同的改革阶段和不同的管理层次有不同的侧重。应该说到目前为止,增加投资仍然是政府推动改革的核心动机,而对效率的追求则刚刚提上日程;由于地方城市政府是城市水业的投资主导,因此城市政府比中央政府和省政府更加重视市场化改革的引资效果。

面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和对建设发展资金的巨大需求,各级政府目前仍然难以避免将引资作为水业市场化的首要目的。而在多数已经完成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达国家,其推行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更侧重于效率的提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业市场化改革在各个国家以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形式相继展开,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在水业市场化改革中只重引资而忽略监管和体制建设,造成了公共服务体系混乱和严重的社会问题。面对我国当前如此不平衡的经济发展,面对如此多样的水业市场项目现状,中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市场化改革项目可能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引入投资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的同时,必须完善相应的市场监管体系。否则将像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出现公共服务体系的混乱,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2005年可以视为中国城市水业市场化改革的监管年,政府将水业的市场监管真正提上了工作日程,城市水业市场化改革也逐步迈进第三阶段。

关于水业市场化改革的投资问题,已经在《水业蓝皮书》系列之三中论述,本文将主要就水业的特许经营模式和市场监管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二、 水业市场化改革逐步进入第三阶段

城市水业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在探索中走过了两个阶段:

一是以市场开放为主旨的阶段。这一阶段以招商引资、打破垄断为基本特征。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出现改变了城市水业原来单一政府投资的结构,同时也为进一步引入竞争打下了基础。此外,为配合市场开放,供水价格的制度化建设也在此阶段开始实施,建立了供水价格体系,并启动了污水处理收费工作,价格体系的改革提供了市场化的前提条件。

二是以引入竞争为主旨的阶段。这一阶段以企业产权改革、水价改革和市场准入为特征。传统国有水业企业的改制引发了水业产权体制的改革,为进一步的政企分开打下基础;水价改革提出“全成本价格”概念,改变了城市水业的福利性质;更为重要的是,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的提出实施,启动了市场准入的竞争机制,确定了政府与企业的监管与被监管的市场关系,为进一步完善水业市场化的体系框架奠定了基础。

但是,前两个阶段的改革均是以投资和产权为核心,政府市场化改革的动机更多是在解决投资不足问题,偏离了市场化改革“提高效率”这一根本,而这种偏离是水业设施建设巨大的资金缺口所决定的。目前城市水业改革正逐步迈进第三个阶段,改革的目标也开始逐渐重视并回归效率的提高。具体的表现就是开始注重监管、重视运营和服务水平、关注公众利益和安全。

虽然中国水业市场化改革目前还未能总体进入以效率为目标的第三阶段,但是其趋势已是十分显著。

第三阶段的改革包括多方面的完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道远。中央政府应该成为推进第三阶段改革的核心力量。改革包括诸多内容:政府的角色由行业管理向市场监管的转变,将引发了水管理体制的变革;投融资体制的理顺方面,包括政府资金投资效率的提高、水业适应性金融工具的开发和健全、以及不同性质的投资资本的有机协同;在市场主体方面,要求投资经营主体能够在适应水业特征基础上,进行长期、稳定、理性投资,市场主体成熟的标识是建立合理的市场集中度和良好的市场品牌;公众关注与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则是市场机制完善的重要体现。

三、 模式的确定是进一步完善水业市场化改革的关键

水业市场化改革是以提高效率、满足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为目标的变革,政府、公众、企业三者的角色和责权利都将重新定位。中国虽然确定了以特许经营为核心的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方向,但是对具体市场化模式却没有予以明确,而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又以市场化模式的确定为基础。

水业市场化模式的选择取决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等多种因素。因而,如何选取适合的市场化模式是世界各国普遍研究和关注的问题。以下三个国家的模式可以借鉴:

英国(不包括苏格兰)是完全私有化的水业模式,也是水业监管体制最为科学和完善的国家。英国水业改革虽有提高效率的动机,但其根本动机是经济体制的变革。为了保障私有化,英国在全面推进私有化改革之前,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来建立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包括有关的立法、独立监管机构的建立、公众参与体系的完善等,这些是英国私有化模式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英国模式的监管权限属于中央,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独立监管体系,成为私有体制下重要的监管特征。这种模式由于市场准入竞争相对缺乏,政府强化了对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建立了成本绩效平台这一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以及激励性水价管理体系。英国水业模式对国际水业的贡献,不仅是产权的私有化改革,更重要的是其因为私有化背景而强化和完善了的过程监管体系。

法国选择了通过私人公司在水业设施经营层面的引入,来提高运营和管理水平的市场化模式,保留了产权层面的最终公有。通过特许经营合同和租赁/管理合同,实现了政府与企业责任的合理分摊。特许经营合同结束后,自然过渡到了租赁/管理合同形式。以流域监管为核心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水业管理体系。法国模式的特点是强化了准入监管,通过经营权的初始竞争控制成本;同时实现了水资源和水业设施的政府控制权。为强化准入监管,目前合同期限有进一步缩短的趋势。由于资产属于政府,企业投资责任小,担负的风险也小。政府监管成本也会较低,但另一方面政府的投资责任相对较大。法国水业模式之所以运营高效的另一个重要基础是其产业化水平,法国水业经营市场是由几大水业集团在竞争中分享,从而保障了竞争的层次和质量。

荷兰是高福利的中小型发达国家,采取的是公有企业运营模式,其公有公司完全实现公司化运作,通过上市融资,同时通过市场对其财务进行监控。由于引进了完善绩效平台进行比较竞争和成本监管,效率和服务质量均保持在很好的水平上。荷兰的实践证明,即便是公有企业,如果以真正的政企分开为基础,完全企业化运作,在有力的民主监管体系下,也能够达到所预期的效率目标。

四、 特许经营可以分为竞争性和专营式两大类

水业服务责任的定位是确定政府、公众、企业三个角色关系的基础,也是确定水业市场化模式的前提。

在传统的公益服务体制下,政府将城市供水排水作为公共责任,由政府直接投资,并以政府直接领导的事业单位形式来运营并提供服务。这种模式下,政府负责投资,收费是象征性的或补贴性的。政府和运营单位之间是行业管理关系而不是市场监管关系,服务责任属于政府。我国的供水排水体制几十年来一直持续这种模式。目前,世界上仍有许多国家,如日本、新加坡,采用这种模式。

近年来,中国城市水业的服务体系发生变化。政府开始尝试在公用事业领域进行开放,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公共行业,以释放政府的投资压力,同时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效率。但是,城市水业准公共产品特性和垄断经营特点使政府无法完全卸掉服务责任。这些特征要求政府至少履行保障持续、安全、普遍服务的责任,同时由于垄断经营特点使市场竞争机制受限,政府也需要进行价格等经济干预。

在目前特许经营体系下,政府的责任通常有直接承担和间接承担两类方式,我们根据不同的政府责任承担方式将“特许经营”分别划分为竞争性特许经营和专营式特许经营两类模式。鉴于目前特许经营已经成为市政公用事业的政策方向,本文所称特许经营延续和认同了目前中国政府对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理解,这一理解与国际上通常所称的“特许经营”(concession)是内涵上不同。

如果政府面对公众作为责任的主体,仍然直接承担水业的服务责任;为了更好地保障服务,提高效率,政府通过引入市场化机制,以经济合同或协议的形式,委托商业企业为政府提供局部或全部环节的服务,而企业获得自己的商业回报。我们称这类模式为竞争性特许经营。而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是指政府间接承担服务责任,政府由参与者彻底变成监督者。这种模式的根本特征是彻底的企业化,政府不再以事业主体的形式拥有设施的所有权。

五、 竞争性特许经营需要通过竞争获得经营权

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具体有三类形式:一是所有资产保留在政府,将水业设施经营权通过竞争转让,这种形式称为管理/租赁模式;二是管网设施以及收费权保留在政府,将水业设施的某一单元,一般是水厂,在有限期限内转让给企业,这种形式称为水厂特许经营模式,BOT、TOT等一般属这种模式;三是政府将包括管网在内的所有水业设施在有限期限内委托企业经营管理,这种形式称为水系统整体特许经营模式,重庆江北、马鞍山、天津塘沽等地的供水是这种形式。转贴于

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有四个共同点:一是政府与企业签有不同形式的、平等的属于经济协议性质的经营协议,政府与企业间不是行政许可关系;二是政府在一定期限内,以不同的形式将经营权转让企业,但是政府保留了水业设施的最终产权;三是政府面向公众负责,接受责任追诉;四是竞争性特许经营都有准入竞争这一环节,政府通过企业主体的准入竞争实现效率的提高。

不同的竞争性特许经营方式,依据企业担负风险的不同,有不同的期限。管理/租赁模式由于不涉及投资,期限一般为5-8年;BOT、TOT模式由于涉及一定范围的投资,经营期限一般为15-20年;水系统整体特许经营模式由于有较大的经营风险,经营期限一般为20-30年。为了提高准入竞争的效果,国际上有进一步缩短经营期限的趋势。在中国,由于地方政府引资动机的影响,期限往往突破合理的区间。

政府在不同的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下的市场监管,都将包括准入监管、服务与质量监管、以及成本与价格的监管,其中准入监管是核心。这种模式下,可以没有独立监管机构,但是阶段性的检查与企业的经济信息上报十分必要。

六、 专营式特许经营必须强化过程监管

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通常有三种不同的产权形式。一是公有资本完全退出,由社会资本持有,也就是通常所称的完全私有化,如英国模式;二是政府保留一定比例的公有资产,与社会资本合资拥有水业企业,但是这种政府资产的持股人,与合资企业只是股权收益关系,公有持股者与市场化监管者是不同的政府机构,如目前深圳水务模式;三是由真正实现了企业化改制,完全政资分开、政企分开的国有企业,如荷兰模式。

但是无论哪一种产权形式,政府对企业的监管都不是通过产权关系来进行的。因此这种模式必然要求政府建立完善相应的市场监管体系,尤其是要有专门的监管机构来实施严格的过程监管,需要完善的民主制度来保障公共参与和监督。

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还有几个共同点:一是政府与企业不是平等的经济协议性质的经营关系,政府与企业间是行政许可关系,政府可以把一些社会、环境职能通过授权转给专营企业;二是企业拥有水业设施的完全产权,并长期经营,没有明确的经营期限;三是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缺乏经营权准入竞争这一环节(产股转让竞争不能等同于经营权竞争),企业是某一区域的水业设施的当然经营者;四是政府提高效率的核心监管手段是运营过程的监管,因此以经济监管为核心的成本控制必不可少;五是需要全成本的水价体系来支撑企业的投资收益。

七、 中国水业目前是多种模式并存

由于中国水业市场化改革是在探索中前进,目前城市水业的改革现状可谓是多种模式并存:BOT、TOT项目类型已经大量涉及新、旧建水厂项目,尤其的污水处理项目;个别城市尝试实施了管理权转让;少量城市进行了整个水系统的整体特许经营;水业主体企业的企业化改制进展缓慢,大部分没有实现真正的转变,仍然受到政企不分的困扰;少部分水业主体企业实现了社会资本以合资形式的进入;个别城市还尝试了自来水企业全面私有化。

不同的市场化模式需要与其相应的法律、政治、经济、监管来支撑。同时,不同的水业市场化模式之下,将演变出不同的资产模式,不同的责任承担和政府监管模式。

水业市场化改革中多种模式的并存已成为事实,因此形成市场化实施层面的混乱。目前,行业中将所有市场化模式统称特许经营,没有区别不同模式下,责任、产权和监管体系的不同,按照一个标准和管理程序去要求和管理这些项目,这是目前水业市场化改革执行混乱的根源。

这种混乱主要表现为:对特许经营协议是行政许可还是经济合同的争论;是否一定需要竞争才能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争论;特许经营权是授给城市水务集团还是授给BOT项目公司的争论;政府是否需要独立监管机构的争论;对BOT项目是否要进行成本监管的争论;水价形成机制的争论等等,这些争论的根本在于对市场化模式认识的模糊。

八、 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是目前的主导模式

在目前的条件下,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将成为水业市场化改革的主导模式,原因如下:

首先,如果没有社会资本的进入,传统水业企业缺乏足够的动力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开,这使得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难以有效推进。另一方面,包涵了私有化的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所需要的制度保障是多方面的。包括法律体系的支撑,以及公众监管体系的完善等,难于在短期内完成,而中国的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又已经全面展开。

其次,从政府方面考虑,中国城市水业长期以福利体制运营管理,中国绝大部分地方城市政府沿袭了数十年的行业管理理念根深蒂固,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所要求的、严格的过程监管,难以短期内完善。相对而言,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所要求的市场监管与原来的行业管理差距较小,政府角色转变相对容易。

第三,城市水业历时数十年的积累资本结构复杂,产权界定困难,对已有资产采取租赁形式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新建项目的投资,由于界定清楚,可以采取社会投资,特许期限内经营的方式,可以解决目前建设资金短缺问题。

第四,资产主体保留在政府,使企业运营的投资成本大幅度减少,投资总量减少、风险降低,从而减少企业的投资回报要求,可以有效缓解水价压力,对变革期社会稳定十分重要。

第五,由于水资源在中国的重要战略地位,水业资产的政府拥有形式,虽然由社会企业来运营,也可有效降低系统风险,增加系统的公共安全性。同时,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当分离,利于应对WTO对环境服务业的开放要求。

九、 中国水业的特许经营体系需要多种模式的结合

虽然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是中国水业改革中主导模式,但是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仍是目前中国水业市场化改革中不能回避的现实。有四点原因,一是专营式特许经营更能保障水业系统的完整性,利于提高整体效率;二是水业市场竞争的企业主体发育尚欠缺;三是大量的传统自来水企业正在进行企业化改制,专营形式利于被行业所接受;四是专营体制可以促进中央和省建立独立于城市政府的经济监管体系,由更高、更大范围内分摊监管成本,同时便于进行水的系统监管。

因此,中国城市水业需要制定政策实现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和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的合理衔接。实现这种衔接,可以依据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优先推荐大中型城市政府实施包含整个水系统的特许经营,政府可以,也应该根据公众支付能力确定政府资本的代价和比例;在不具备全系统实施特许经营的情况下,才选择实施水系统的水厂单元的特许经营。

其次,为提高准入竞争的实际效果,保障效率,在合理的区间内应尽量缩短竞争性特许经营的期限,如果资金许可,优先选择期限最短的租赁形式。在竞争性特许经营项目中,必须有市场准入的竞争程序,没有竞争的特许经营,不如实现专营,进行过程控制。

第三,原则上,对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的城市水业主体企业才能授予专营式特许经营权:一是完成了水业主体企业全部或部分股权出让,或国有企业真正实现了企业化改革;二是公众的水价支付能力能够支撑水务企业包括资产收益在内的全成本。当然,如果能够合法而有效地实现政府的补贴机制,第二个条件将不是专营的必要条件。

第4篇:一体化经营模式范文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金融行业;标准化

一、连锁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势分析

连锁经营管理的理论定义为,在流通领域的行业中,若干同业店铺以共同进货或授与特许权等方式联结起来,实现服务标准化、经营专业化、管理规范化、共享规模效益的一种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连锁经营管理模式极大的激发了各行业的潜力,这些行业涉及到了零售业、房地产业、汽车销售业、租赁业、不动产业、休闲旅游业等行业,几乎所有的服务行业都已对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有所借鉴。

对于连锁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势,最主要的体现在其规模经济优势上,具体如下:(1)成本优势,在该模式下可以集中管理和统一决策,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2)销售优势,连锁经营模式下的分店专职于销售,而专职化的销售服务人员比非专职化人员更具优势;(3)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通过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销售统计、簿记登录、存货盘货等电子化操作,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4)采购优势,这一点对于实体行业尤为重要,总部集体进货既可以增强议价能力,又可以节约成本;(5)品牌优势,较高的品牌形象可以促进分店业绩的提升,分店优良的业绩又可以进一步的强化品牌的形象。

二、连锁经营管理视角下的金融业管理模式探讨

连锁经营管理理论同样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重视,余明南[1]对当前国际大型连锁零售业的发展趋势做了研究,指出了国内零售连锁业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建议举措;范明[2]对国有商业银行采用连锁经营管理模式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论文将从银行和证券两个行业进行展开,分析金融行业经营管理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借鉴连锁经营管理模式促进金融行业发展:

(一)金融行业经营管理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近二十年来,金融行业的改革大体经历了银行与财政分离,银行的企业化改革和银行与保险、证券分业经营三个阶段。刘增学[3]、朱红军[4]等对金融业的经营管理模式问题做了论述。具体来讲,对于金融行业经营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营管理理念亟待改善。当前,国内金融行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并没有完全同国际接轨。比如,国内商业银行往往将经营的重点放在存贷的规模上,在这种经营理念下,一方面,容易忽视存贷的效益性和安全性,促成了“超贷”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容易将贷款的风险注入到银行的经营发展当中。商业银行较高的不良贷款比率现象有力印证了这一点。在证券行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券商一般都将经营的重点放在了传统的证券经纪业务,从各大券商的年报中可以发现,证券经纪业务收入的占总收益的比重大约在70%左右。作为周期性很强的证券行业,一旦经济低迷和资本市场惨淡,将会对公司的收益和管理的稳定性造成强烈冲击。

(2)经营管理体系缺乏标准化和系统性。例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中,其执行标准往往由各部门自己来设置,存在一定随意性。在证券行业,也存在经营管理制度缺乏标准化和系统性的现象:证券公司在运营管理中没有明确的自我定位,既作为投资中介和经纪人,又作为机构投资者和自营商;

(3)经营管理体系冗杂问题。这一点在国有商业银行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其分支机构主要是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县、区)、乡镇等行政级别逐级设置,形成了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等多个管理层次,管理体系冗杂。

(二)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与改善金融行业经营管理

对于如何借鉴连锁经营管理理论,改善金融行业经营管理体系和建立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制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具体分析如下:

(1)经营管理机构集约化,将金字塔型管理结构转变为扁平型管理结构。以国有银行为例,由于分支机构按照行政级别进行层级设置,大大降低了银行的经营管理效率。通过借鉴连锁经营管理模式,减少冗余的管理层次,建立简明而标准的管理流程,这样既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又可以消除等级观念,提高管理效率。

(2)经营管理体系逐步实现标准化(Standardization)、专业化(Sepecialization)。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理论要求企业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化运营程序,这包括从人员招募、职工培训到采购、收货等各个环节。企业的每位职工均具有专门的职业技能来执行标准化的营运程序。在标准化的营运标准前提之下,任何人在执行程序时,其操作标准都是相同的,避免了由于操作的随意性和模糊性带来的非系统性风险。

此外,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建立标准化、简明化、专业化的经营管理体系的必要前提之一。目前,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的大股东基本都是国有法人机构,一些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利用其控股地位支配了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董事会成为政府行政命令的中介,股东大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形同虚设,容易造成“内部人”控制问题,阻碍了现代化经营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3)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连锁经营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经营方式,其运作模式较传统方式具有难度大、要求严、技术含量高等特征,这就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管理人员。对于银行业和证券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建立现代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以证券行业为例,面对金融全球化趋势下,金融衍生产品、资产证券化、风险投资等新兴业务的兴起,原来的人才结构已经不再满足新兴业务的需求,培养专业的人才也成为企业面临的迫切任务。另外,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可以有效遏制违规操作现象的产生,避免财务风险的出现。

三 、总结

本文主要以金融行业中银行和证券两个行业为研究对象,从连锁经营管理的视角,对其经营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结论认为,对于金融行业的管理模式存在一些弊端,管理体系亟待改革,而连锁经营模式对金融行业极具可行性和可借鉴性,银行、证券公司可以从从管理机构集约化、管理体系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改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借鉴,构建和完善经营管理体系。(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 俞明南,储春银:《当前国际大型连锁零售业创新趋势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3年第3期:24-28.

[2] 范明:《国有商业银行采用连锁经营管理模式的探讨》,《上海金融》,2003年第6期:57-58.

第5篇:一体化经营模式范文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1、中国期刊网、图书馆以及其他互联网查阅大量关于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及分类的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专家访谈法

根据论文的需要,对从事公共体育场馆研究的相关专家、场馆经营者、体育行政主管领导等进行了访谈,了解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对策。

1.3逻辑分析法

基于文献资料的梳理,专家访谈所得的研究资料通过性质判断、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等逻辑判断推理方式,从而得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为公共体育场馆多维量变划分提供依据。

2公共体育场馆多维分类的理论构建

本研究采用多维分类并基于消费的视角,将现阶段公共体育场馆以量变维度、所有权维度与消费性质维度划分为不同类型的体育场馆(见图1)。

2.1第一维度:量变维度划分

按量变维度划分可以把公共体育场馆划分为存量型和增量型两种类型。存量型公共体育场馆:指原有的公共体育场馆,在我国经济转型前所建设的公共体育场馆,按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并以相应的财政全额或差额拨款来运营体育场馆。如上海虹口体育场、北京工人体育场等,均属于存量型公共体育场,尽管较之于场馆修建之初,此类场馆在建筑装潢上有所翻新,功能上有所扩展,体制上有所改革,但与目前新建的多功能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相比,还是显得落后与陈旧,场馆的运行机制也跟不上市场机制的要求。增量型公共体育场馆:指在经济转型、推行事业单位改制后建造起来的公共体育场馆,该类场馆管理模式比较多元化,主要有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模式、委托经营模式等,且大多数采用社会化用工、企业编制,运营资金以自收自支、自负盈亏为主。如国家体育场(鸟巢)、南京奥体中心等,均属于增量型公共体育场馆。增量型体育场馆改革符合我国经济改革模式的特征,同时迫使存量型体育场馆不断改革,促使改革成本小而收益大,成为中国改革的模式之一。

2.2第二维度:所有权维度划分

按所有权维度划分,即考虑公共体育场馆归属问题,分为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国家层面的体育场馆主要由中央财政出资,为国家需要而建的,为全国人民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其所有权、管辖权归属于中央政府。而地方层面的体育场馆主要由省市本级财政出资,为地方需要而建的,为本地人民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其所有权、管辖权归属于地方政府。

2.3第三维度:消费性质维度划分

由于体育场馆是体育产业重要的链条,体育产业发展需要市场,市场的发展空间需要消费来测量,因此在分析场馆经营管理的模式选择时,充分考虑其服务对象和消费群体,按消费性质维度划分,可以分为行政消费型、公益消费型和经营消费型体育场馆。行政消费型体育场馆专门满足相关行政部门的需求,主要用于竞技体育训练、比赛,开放性较小,其资金多来源于政府。此类体育场馆形成较早,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专用,使用率较低,主要是国家或地方专业队的公共体育场馆,如国家队训练用场馆和省市体工队竞训场馆等。公益消费型体育场馆是服务于全民健身、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公共体育场馆,场馆免费或者部分免费开放,也可由政府出资设立管理机构,提供免费公益,满足人们健身需求,其公益性决定场馆的维护、开销等费用由政府承担。此类场馆已经在欧美国家存在较为普遍。经营消费型体育场馆是为大众提供有偿服务的体育场馆。此类公共体育场馆运营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财政拨款和自身经营收入。在我国当前形势下,经营型体育场馆逐渐增多,主要以委托经营、物业管理等形式经营。

3我国现存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梳理

3.1事业单位运营模式

事业单位运营模式是指体育场馆作为体育局下属的事业单位,实行“政府主导、管理运作”,所有权与经营权较为统一,这种运营模式实行政府行政的管理模式,能够较好地服务于社会,但场馆工作人员易安于现状,有政府的资助做保障,自主经营能力较差,缺乏提升场馆运营能力的积极性。对此,中国体育管理层尝试进行体制改革,但制度障碍与现实阻力均来自于既得利益者和改革措施制定者。此外,事业单位运营模式的体育场馆在数量上逐年增多,传统的事业单位运营模式其自我强化的制度还在继续。通过调研发现,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事业单位运营模式的体育场馆多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或者部分省份的欠发达地区。

3.2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模式

目前,尽管我国事业单位运营模式的体育场馆有着较为广泛的基础,但已有部分场馆开始了由传统事业单位运营模式向事业改制企业化转变的实践。事业改制企业化的路径成为现阶段中公共体育场馆的“主流”路径,是传统的事业路径向民营化路径转变的过渡,这种渐进式变革使原有的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不断被校正,新的更具效率的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逐步取而代之,适合公共体育场馆的发展的新要求。

3.3民营化运营模式

政府要把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权交给承包企业,让承包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拥有充分的自主经营权,政府要始终把握社会效益导向,建立政府引导、调控适度、规范有序的监管体制。政府为承包企业提供各种服务,促使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进而提供高质量的体育公共服务。因此,民营化运营模式是一种场馆发展中的优化与路径依赖突破,为公共体育场馆改革与改制提供广阔空间。

3.4购买公益服务运营模式

购买公益服务路径是公共体育场馆事业单位路径发展的突破,是利用社会非营利性团体进行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与管理,从而代替政府的服务行为,行使公共服务的职能。购买公益服务是政府提供资金,通过场馆提供公益服务的数量与质量核算,政府根据场馆公益服务的核算情况,以拨款、补贴、奖励等形式来购买服务。此路径是事业单位运营模式的“升华”。

4基于公共体育场馆类型的运营模式选择

4.1行政消费型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选择:“政府主导、管理运作”

行政消费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与运营均由政府出资,因而其实现社会效益的途径是为竞技体育训练、比赛提供服务。“政府主导、管理运作”是指整个场馆的运作完全是政府全额拨款,政府采用事业单位性质的运营模式,这种模式在特定的环境下适应了竞技体育体制,发挥了公共体育场馆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的作用,满足人才培养、体育竞技和训练比赛等活动需求。“政府主导、管理运作”的模式正好迎合了行政消费型公共体育场馆运作的需求。虽然事业单位运营模式存在诸如政府财政负担增加、社会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但是在传统的“举国体制”总方针下,行政消费型公共体育场馆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将其作为事业单位来运作是较恰当的选择,才能最大程度上保障竞技体育训练的良好发展和体育比赛的顺利进行。

4.2经营消费型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选择:“政府引导,民资营馆”

经营消费型公共体育场馆是在市场成熟条件下形成的,在实现基本的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其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此类公共体育场馆资金来源于国家的差额拨款和自身场馆经营收入,也是目前政界、学界与业界关注最多的公共体育场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对经营消费型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也出现了诸多尝试,出现了委托、服务外包、租赁等利用民间力量运营场馆的案例。“政府引导,民资营馆”即民营化运营模式,一方面,政府作为公共体育场馆发展的监管者和引路人,把经营场馆的权利交给民间企业,明确政府和民间投资者要明确各自的权责利关系;另一方面,“政府引导,民资营馆”的立足点是政府与民间双赢,但在运营过程中,政府与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函数不一致,政府追求的是场馆社会效益最大化,而企业追求的是场馆经济效益最大化,如何使两者取得均衡,关键是选好场馆经营负责人,构建相关机制,并进行有效监管。政府制定决策在满足公众对体育文化需求的同时若能考虑到场馆的经济利益,则场馆也愿意与政府达成长期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政府与体育场馆的双赢。因此“政府引导,民资营馆”是我国经营消费型公共体育场馆现阶段运营模式选择的较适宜模式之一。在公共体育场馆得到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满足了社会效益的要求,真正实现了“鱼与熊掌,均可兼得”。民营化运营模式实现了产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减轻政府运营的负担和财政压力、缩减事业编制、提高运营效率等诸多的优点,也存在一些缺陷,诸如风险承担不清、合同双方权责利不明确、监管体系不完善和监管机构不完善等都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以避免和把握的问题。

4.3公益消费型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选择:“购买公益服务”

公益消费型公共体育场馆的特征决定了其提供服务的公益性,政府承担建设与日常运营的经费。使用公共财政购买此类公共体育场馆的体育公共服务,包括政策、制度及法律的支持和足够的运营资金的保障。因此“购买公益服务”的运营模式适合于公益消费型公共体育场馆的运作,可以实现其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确保体育公共服务惠及全体公民。政府购买公益服务是对传统的由政府生产和供给公益服务的一种创新,出资方式多元化,可以提供给体育场馆财政补贴,也可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一方面提高了政府的服务能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节省了行政支出,另一方面也对体育场馆提供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政府购买公益服务是值得推广的合作模式。

4.4存量与增量型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选择:“体制内与外并举”

对于存量型公共体育场馆,既要尊重历史,同时要与时俱进,因而选择在事业单位体制内进行改革符合中国改革的特征,通过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公司治理方式来经营公共体育场馆,即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从而搞活场馆经营机制,提高场馆运营效率;而对于增量型公共体育场馆,应根据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以及政府改革目标,可选择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模式,也可以选择民营化运营模式,尤其是对于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根据政府改革需要,对公共体育场馆大胆进行体制外改革,突破事业单位的体制,在保障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前提下,进行委托经营、租赁、特许经营等民营化改革,使政府减轻财政压力的同时提高场馆的运营效率。(本文来自于《浙江体育科学》杂志。《浙江体育科学》杂志简介详见.)

5结论

5.1体育场馆可依量变维度、所有权维度与消费性

质维度划分为不同类型。按量变维度划分,可分为存量型和增量型;按所有权维度划分,可分为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按消费性质维度划分,可分为行政消费型、公益消费型和经营消费型体育场馆。对体育场馆进行分类,使公共体育场馆改革更符合实际,而三维量变分类有利于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选择。

5.2我国现阶段主要存在的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

归纳总结为:事业单位运营模式、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模式、民营化运作模式、购买公益服务运营模式,而不同运营模式均有自身的特色与局限。

5.3公共体育场馆类型与运营模式的选择

第6篇:一体化经营模式范文

关键词:供水行业;市场化;改革模式

中图分类号:TU731.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公共服务的种类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这也使得政府的财政负担越来越沉重,成本高、效率低、质量差几乎成为世界各国公共服务都遇到的共同问题。上世纪80年代,国内以供水行业为代表的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也取得很大进步,国内许多企业已完成了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成为解决供水企业问题的重要手段和趋势。

一、供水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模式划分

供水行业市场化改革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利益,政府与企业的责任定位是确定三方关系的基础,根据不同的政府责任,可以将供水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模式分为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和专营模式两大类。

在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中,政府直接承担供水的服务责任,企业通过准入竞争的方式获得城市供水的特许经营权,为政府履行具体的供水职能,并获得自己的商业回报。政府保留供水设施资产的所有权,企业拥有经营权。政府与企业之间为合作关系,两者通过签订平等的经济协议确定关系。

在专营模式中,政府间接承担供水的服务责任,政府不再以事业主体的形式拥有供水设施的所有权,政府由参与者变成监督者。根据公有资本在资产中的比重不同划分政府与企业的责任,包括完全私有化模式、公私合作模式和公有企业模式三类。在专营模式中,供水企业实行完全的公司化运作,政府重点对运营过程进行监管,与企业形成不平等的行政许可关系。

二、国外成熟的改革模式

不同国家地区的市场化改革模式选择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根据上述改革模式的划分,目前全球供水行业市场化改革有以下最典型的四种模式:

(一)英国模式

英国模式属于专营模式中的完全私有化模式,即政府将供水企业资产全部与社会资本进行了转换,实现了产权的完全私有化。在该模式中,私人企业提供包括供水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在内的全过程供水服务,政府则完全退出,不加干预,仅履行监管责任,故该模式对环境机制要求很高。在全面推进供水市场化改革之前,英国花费了10多年时间,进行立法、建立独立的监管机构、完善公众参与体系等法律和制度建设,这也是英国成功实现完全私有化模式的重要前提。由于该模式的准入竞争相对缺乏,运营过程成为监管的重点。英国模式的监管权属于中央,并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独立监管体系。在强有力的监管下,英国供水行业总体绩效显著提高。此外,政府通过建立成本绩效平台,及激励性水价管理系统,强化了对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在该模式下,政府在现行水价基础上,根据零售物价指数(RPI)及企业生产效率调整因素(K),确定一定时期内水价调整上限,如果企业希望获得更多利润,只有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方式实现。在私有化背景下,建立起的最为科学和完善的过程监管体系成为英国供水改革模式的最重要特征。

(二)荷兰模式

荷兰模式属于专营模式中的公有企业模式。在该模式中政府继续保留供水设施资产的所有权,但通过完全的政资分开、政企分开的企业化改制,供水企业实行完全的公司化运营。政府不直接参与公司经营,公司运营实现基准竞争,它不是完全的市场竞争。政府建立标杆管理系统,即同行比较的竞争机制,各运营公司向公众监督机构公开财务账目,由监督机构评估后将结果公布,达到通过市场对财务进行监控的目的。荷兰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是国有经营,但通过加强成本监管和公司间的比较竞争,供水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荷兰模式的成功证明了,即便是国有企业也可以通过政企分开,在完善的水价体系和民主监管体系的支撑下实现完全的企业化运作,达到期望的效率目标。

(三)法国模式

法国模式属于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该模式中政府保留供水设施产权,供水服务企业通过竞争的形式获得供水设施经营权,并与政府签订特许经营合同。合同期内(一般20-30年),企业自主经营,不受政府干预,政府对合同执行情况保留监督权,双方有着平等的权责关系;合同期满后,政府根据情况重新选择供水服务提供者。与英国模式不同之处在于,英国供水企业经营权是通过立法取得,地方政府不承担供水服务责任,仅发挥监管作用;而法国供水企业经营权是由政府授权获得,政府仍是供水服务的责任者。由于特许经营年限较长,法国特别强化了准入监管,对供水服务提供者的运营资质严格考量,选择报价低、信誉好、技术优的公司作为合作对象,通过经营权的初始竞争可规范政府对供水企业的管理。由于资产仍归政府所有,企业仅获得经营权,投资风险和责任都比较小。“特许经营”模式以过程监管为主吗,因而监管简单,监管成本较低。此外,法国的产业化水平高,几大水务集团有序竞争中分享供水市场,从而保障了竞争的层次和质量,这也是法国模式之所以高效运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四)美国模式

美国水务公共服务采取公营为主的混合模式。其80%以上的供水系统是公有,接受地方所在区域的监管,而私有水务企业则受各州公用事业委员会监管[1]。美国联邦立法规定,联邦政府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和饮用水安全的应承担的责任,但在美国水权体系中,水资源属各州所有,加之近年来联邦财政困难,水务设施监管和运营基本以州为主,并将公有和私有供水企业分开监管。在这种运营体制中,公有水务公司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如市政债券、以州饮用水周转基金或者州清洁水周转基金为支撑发行的债券等,而私有水务公司通过市场进行融资,但必须受政府固定投资收益率约束和相应的服务质量监管。

三、国内供水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模式选择

我国国情具有特殊性,不宜直接照搬他国模式。一方面,传统上供水企业归当地政府部门主管,因而不能像英国进行全国范围内的供水企业完全私有化改革,也不能像美国那样实行公营为主、私营为辅的混合运营模式;另一方面,在不能短时间内完成政企分开,建立高效的绩效管理体系的情况下,继续实行公有运营会加剧我国水务产业的垄断特征,导致效率不高、服务质量低下的状态,所以也不宜像荷兰实行完全公有。此外,法国特许经营制度高效运营的基础在于其产业化水平较高,而我国水务领域产业化水平较低。同时,法国和英国都是实行基于流域的水务管理,与我国基于城市的水务管理大相迥异。然而各国水务公共服务运营与监管的经验从不同角度提供参考,对我国水务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仍具有积极意义。[2]

参考文献:

第7篇:一体化经营模式范文

论文摘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 现代 化、产业化的必然抉择。而土地规模经营关系农民的生活保障和权益保护,在实施土地规模经营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和 科学 的方法。

    

      一、实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推进

   3.有偿原则。

     发展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坚持有偿原则。有偿就是通过转包费或者租金的形式保障农民转让土地经营权过程中的利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障了农民土地经营权。通过经营权,农民享有合法的土地收益权,包括直接经营土地的收益,也包括流转土地的收益。依法征收 农村 集体土地,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土地经营权保障了农民的生存权利,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不仅要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还要使农民获得更多的收益。农村土地流转一是农民能获得比自己经营更多的利益;二是通过合理流转实现规模经营,从而增产增收。农民只有在得到比转让土地经营权之前更大收益的时候,才能更加主动转让土地经营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形式无偿占有或剥夺农民的土地经营权。

      三、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允许农民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但“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损坏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1.允许农民转包或出租自己的土地经营权,向种粮大户、种田能手或农业公司集中,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多都是包干到户的小规模家庭承包经营模式,地权的分散、细碎保证了农民的土地经营权。长期不变的政策,又使这种经营权相对稳定,农民得到实惠,是真正的受益者.但这种经营模式,造成土地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业的产业化,同时严重限制了土地的合理高效使用。

    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必须将分散的小规模的土地集中起来,发展规模经营。其一,转包。农民将承包集体土地的经营权转包出去,收取转包差额费。其二,出租。农民将土地的经营权出租出去,收取租金。其三,转让。农民通过收取一定的转让费,将土地经营权转让出去。这样,促使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向种田大户、种田能手或农业公司流转。将分散的土地经营权集中到一起,由种田大户、种田能手或农业公司进行统一的规模经营。长期不变的经营权为出租、转包和转让创造了条件。

    2一按照民主、自愿的原则和民办、民营、民受益的方针,允许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这些形式概括为“农户联合与合作”,“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第一,鼓励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劳动力、技术、资金、劳动工具等人股,成立农村股份合作社。农村股份合作社是建立在农户自愿互助的基础_l,是以实现农民共同 经济 利益为前提的.它是农民共同经营土地的有效形式。农户通过人股参与经营和分配,并且可以按股分红。

第8篇:一体化经营模式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环境;中小茶叶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内涵分析

当前电商模式是整个时展的趋势和方向,但是在电商模式应用过程中,无论其实施理念,还是其应用模式都较不成熟,因此对茶叶企业来说,尤其是中小茶叶企业来说,有着相应的难度和要求,在互联网技术成熟发展的今天,电商模式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要素,无论是具体的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应用,还是消费者自身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的变化,都是当前电商模式应用推广的主要背景。

1电子商务模式的具体内涵分析

电子商务是基于信息技术成熟应用和互联网技术系统发展下的营销模式改革,电子商务模式的成熟应用,其体现的是互联网技术与消费理念之间的趋同化融合,在电子商务模式中,消费者选购产品的内容更加多元,而且选购过程也更加便捷,同时消费者成本和企业营销成本,也进一步降低。所以,电商模式的成熟应用为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创新与突破的动力。随着人们消费习惯更加成熟,如今电商模式在整个婴儿产品营销过程中的比例日益增加,其对消费者的具体应用需求也实现了进一步融合,比如其经营理念更为成熟,消费者可以完全通过自身的判断,结合客户的评价模式,选择满足自身需要的产品。所以,通过对电商模式的具体交易状况,可以看到,电商模式在整个产品效果中的比重日益加大。通过使用互联网电商模式,对于消费者来说,其不仅是产品价格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其选购产品时,不再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对于多数中小型茶叶企业来说,使用电商模式,其整体营销压力进一步降低,无论是其具体的运行成本,还是其分销渠道建设的力度,都可以稍微减弱。因此,无论是消费者的具体需求,还是整个企业运行的客观需要,互联网电商模式都是实现其有效应用的基础,也是两者都不能忽视的重要要素。而对于当前整个社会的消费主体来说,多数中青年更喜欢选择电商模式来选购自身的产品,对于茶叶企业来说,我国多数茶叶企业当前正处于从传统经营模式中,处于转变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经营效果,就必须结合电商模式的具体内涵和客观要求,通过系统化融入价值需要,构建合理完善的发展模式。但是客观的来说,我国电商茶叶企业,无论自身经营实力,还是经营理念都较为匮乏,相对于其他大型茶叶企业来说,不少中小型茶叶企业,未能选择与之相匹配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所以,不管其成熟度,还是其经营效果,都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电子商务环境日益成熟的今天,中小型茶叶企业想要实现理想的经营效果,就必须结合时代特点,优化经营管理模式,构建适合整个企业发展的中小型茶叶企业的具体理念。

2当前中小茶叶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在我国传统的茶叶营销过程中,依赖的都是渠道加盟店的营销模式。对于大型茶叶企业来说,其具备完善的营销渠道,而对中小企业来说,其茶叶产品的营销难度压力就较大。因此,随着互联网电商模式的应用日益成熟,中小型茶叶企业如果能够借助这一网络媒介,便能够实现自身产品的有效营销,但是对于整个中小型茶叶企业来说,在使用电商模式时,其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其整体运行理念构建上,存在一定差别,对于互联网电商模式来说,其要求茶叶企业在使用这一模式时,必须注重产品经销、产品客服和产品贸易等多个体系内容,而中小型茶叶企业,由于其自身经营实力较为有限,加上其经营实力和经营经验不足,因此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其很难对茶叶营销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察觉。对于互联网电商模式运行来说,其最重要的就是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服务运输模式,而完善的物流运输,是实现整个电商模式运行的基础,也是其最重要的一环。但是从当前整个物流状况来看,多数中小茶叶企业也缺乏应有的法律意识和对产品品牌的保护理念,所以整个茶叶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丢失、破损等现象,从而影响了其市场口碑和成熟消费者的满意度。最后,在茶叶企业电商模式运营模式构建过程中,经常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多数茶叶企业缺乏选择合适平台的经验。通过对当前茶叶营销电商模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京东商城、淘宝和天猫都是可以都是当前最适合消费者选择的营销模式,而对于茶叶企业来说,如何选择合适的平台,是企业经营实力和产品销量要求相一致的。选择的合适平台,就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探究。

3电子商务环境下对中小茶叶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构建的具体要求

事实上,茶叶产品的电子商务模式,其在于对环节上的优化和简化,所以说,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突破点和创新点。对于中小茶叶企业来说,使用电子商务运营模式是其最重要的创新营销模式和营销理念,从而实现理想的经营效果。在运行过程中,要合理应用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茶叶产品的特点内涵及具体的参数状况以及相应信息,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在相关网页上进行传输,从而使得消费者更为便捷地了解该产品的具体特点和内涵。使用电商模式,是消费者和中小型茶叶企业之间的双赢过程。所以,合理探究经营管理模式的内涵和要求就极为必要。在中小型茶叶企业电商运行模式过程中,其能够有效降低自身渠道建设的压力和难度,同时也使得整个产品销售活动的成本进一步降低,当然很少人认识到,在这一过程中,茶叶企业需要直接面对消费者和市场,因此其必须及时快速的了解整个茶叶市场的选择的具体需求和消费动态,只有系统化了解整个市场的特点,才能够实现电商模式与茶叶企业经营的合理融合。对于中小型茶叶企业来说,其想要真正用好电商模式,就必须认识到电商模式的运行,不仅仅是该企业营销模式的变化,更是整个企业运营理念的创新与完善,因此,选择茶叶企业要将自身发展与模式运行结构相结合,通过将消费者的具体要求和整个时展的具体趋势相融合,从而构建满足茶叶企业发展运行的具体模式。

4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茶叶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

通过不断优化该模式内容,从而实现整个茶叶企业经营的最佳效果,而想要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构建完善的中小型茶叶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就需要充分做到:首先,中小型茶叶企业要具备产品品牌意识,确保自身产品的独立性和品牌化意识,在进行产品品牌注册过程中,必须将自身企业经营理念和茶叶产品的特点与品牌的设计相结合,通过打造属于自身的独立品牌,才能够在整个互联网时代,使得消费者能够及时有效地了解和选择该产品。当然,在品牌化建设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丰富品牌内涵,还要注重对自身品牌的益维护。在电商模式中,品牌是企业运行的核心,也是产品的象征。其次,茶叶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经营状况和产品特点,通过了解市场的具体需求,不断优化和调整茶叶产品的生产理念,在茶叶企业电商模式运行过程中,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生产过程较为迅速,对市场的反应也较为便捷,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厂家要直接面对市场及消费者,在构建该模式运行过程中,必须注重对自身能力的有效评估,不能使得其超过自身运行能力,从而限制了发展质量,在互联网电商时代,其要求茶叶企业具备良好的反应速度,所以,中小型茶叶企业必须注重构建快速反应的运行机制。此外,茶叶企业在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运营模式时,需要对自身产品的市场定位和消费群体进行有效了解,结合具体的市场调研状况,从而打造和包装满足自身产品营销的具体模式和理念,当前在整个电商模式运行过程中,不同的企业要结合适合自身的产品特点,选择合适的电商平台,或者结合自身状况,构建属于自身独立的门户网站。中小型茶叶企业要通过互相抱团,从而构建具有经营实力的运行平台。最后,在中小型茶叶企业运行模式中,其不能使用单一或者固定不变的模式来运行,其需要在结合中小型茶叶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市场定位,以及具体发展状况来不断调整企业的运行模式,通过认知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实现自身产品的经营效果。在电商运行模式过程中,要注重对自身内部的运行模式建设,还要注重选择与企业自身相关联的各个元素,进行充分有效的融入。比如适合中小型茶叶企业产品的运输机制,客户服务机制等等,通过融入市场化元素,提升电商模式运行的效果与质量,在坚持以消费者和客户为导向的运行过程中,实现整体最佳效果。

5结语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茶叶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中小型茶叶企业的经营实力还是其发展趋势,都必须与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相融合,可以说,电商模式是实现其转型发展的核心,对于中小型茶叶企业来说,想要应用好电商模式,就必须探究适合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对于中小型茶叶企业电子商务运营模式来说,其想要实现理想效果,就必须从根本上对于这一模式的内涵进行准确认知。

参考文献

[1]王永贵.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中国茶叶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13(1):122-125.

[2]黄清河.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企业ERP的模式与应用研究[J].当代财经,2014(13):141-143.

[3]郑焕强.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企业竞争力的研究[J];财会学习,2015(3):163-165.

[4]师芙琴.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营销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17):71-74.

第9篇:一体化经营模式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 报业危机 经营模式创新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的崛起,导致传播环境与媒介生态发生巨变,当前报业正处在发展的转型期,报业所面对的经营困难可以说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艰巨。面对来自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普遍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其根本原因并不在新闻生产本身,而在于报业经营模式和商业模式方面,即互联网的兴起打破了报业基于广告的传统经营模式,创新经营模式特别是商业模式就成为报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新媒体对报业经营模式的冲击

首先,互联网彻底打破了报业对新闻信息传播渠道的垄断优势,从而颠覆了传统报业经营模式的基础。由于网络新闻的兴起及其快速性、便利性、互动性等特征,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选择从纸质媒体转向网络媒体,报纸读者流失严重,发行量减少,市场份额萎缩是必然的结果。报业传统的经营模式即“二次售卖”模式,就是报纸通过提供近乎免费的信息产品,换取读者的注意力,然后再把吸引来的读者资源销售给广告商,换取经济收益。这种主要依赖广告支撑辅以发行收入的商业模式得以成立,是以报业对新闻信息传播的相对垄断从而形成报纸产品的稀缺性为前提。稀缺性是商业模式成功的关键所在,因为稀缺性形成对产品的需求,而需求产生价值,无论这种稀缺性是通过垄断还是其他方式形成的。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报纸对新闻信息的垄断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其次,随着读者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移,广告商也从传统媒体转移到新媒体,对报业的广告投入越来越少,报业广告大幅缩水直接造成报业财务危机。伴随着读者的流失,报纸可能失去与读者群的联系,报纸也将失去其主要的广告客户和生存的基础。

第三,报纸采集新闻,制作与传播内容产品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或成本,而互联网内容的无偿提供与免费获取,替代了传统报纸内容的有偿生产与有偿获取。新媒体的出现对报业运营模式的冲击是颠覆性的,报纸媒体不得不采取进军新媒体领域,加速自我转型,但在探索商业模式方面收效甚微,无论是“付费墙”还是网络广告都没有逃脱“注意力经济”的局限。报业要在现有的资源能力条件下找到把互联网上的读者转化为消费者的盈利之道,就需要创新经营模式,提供新闻信息以外的媒体价值,也就是探索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而不是以广告为中心,按照广告商需求来寻找目标受众的经营方式,拓展广告以外的营收渠道,实现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使报业经营从依赖广告商向以受众为中心的经营模式转变。

二、内容产品主导模式

内容产品主导模式就是报纸媒体以销售媒体内容产品为主的经营模式。传媒业同其他产业一样,其产品是企业盈利的中心。以内容产品为核心塑造媒体专业品牌与公信力,可以为报业经营与转型发展夯实基础。报纸媒体面对互联网的冲击,不但不能降低内容产品的质量,反而需要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产品与服务,打造媒体专业品牌与核心价值,努力扩大受众群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而不是降低发行与广告收入,因为内容产品和品牌价值才是报业经营与转型发展的基础和生存之本,报业经营模式无论如何创新,都需要通过内容产品获得稳定的发行与广告收入,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内容为王的理念决定了媒体企业盈利模式的能力取决于高质量的内容产品,只有产品所承载的内容才是重要的,销售内容产品包括衍生产品是报业竞争力和利润的源泉。

互联网时代报纸媒体的存在价值和相对优势是什么?新媒体拥有传播快速、范围广泛、信息海量、互动性强等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优势,但网络新闻信息也存在信息超载、鱼龙混杂、真伪难辨等劣势,缺乏可信度与公信力是新媒体自身难以克服的短板,而品牌效应与公信力正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贝索斯之所以收购《华盛顿邮报》,很大程度上是看重了其在新闻服务方面的专业优势及其品牌的价值,收购后《华盛顿邮报》的价值观不需要改变。有行业研究报告指出,网络消费模式的改变重塑传媒行业商业的生态,一是在消费者(或读者)对内容质量、自主选择性、互动性提出更高要求的前提下,推动用户养成付费消费阅读的习惯,网络应用付费已是趋势;二是“快餐式消费”更加凸显创意。重视用户、内容为王、细分读者、打造精品将是新媒体时代报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全媒体平台化模式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突破了不同行业、不同市场的界限,报业通过主动融合新媒体,向全媒体平台转型成为大势所趋。报业全媒体平台化模式通过打造用户主导的全媒体平台,促成产业链双方或多方联络、交易,进而获取直接或间接收益。

一是实现新闻信息采编的全媒体化运作,比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主流媒体的编辑部已经成为一个多媒体的采编中心。为进一步拓展新闻宣传平台,《人民日报》从今年7月1日起分步推进传播形态创新,即利用二维码、图像识别等技术,将部分稿件由单一的文字形态转化为文字、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态,这是该报继开办网络版、法人微博、移动客户端、电子阅报栏后,与新媒体融合、向全媒体业态发展的一个新举措。

二是实现营销的全媒体化,这对报业的转型发展至关重要。传统报业作为大众化报纸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即把不同的内容聚集成报纸产品吸引不同的读者、不同的广告商,这种模式下报纸对读者需求的认识和把握是相当模糊和缺失的,即使是读者调查所获得的消费者信息也极其有限,这也成为传统报纸本身难以克服的短板和不足,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报纸媒体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使“一对一”的营销有了可能。更重要的是,报纸媒体借助大数据技术对读者需求的了解和掌握将更加深入,可以满足读者和广告商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使报业从过于依赖广告收入的“二次售卖”模式发展成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商业模式。

全媒体平台化模式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贝索斯表示将在《华盛顿邮报》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助其再创“辉煌时代”。亚马逊公司的经营有三个成功法宝,即将顾客放在首位、创造和耐心。如果把“顾客”换成“读者”,这三个法宝也能帮助《华盛顿邮报》取得成功。该报日后将以读者为中心,以新闻为主业,贝索斯不会马上采取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是将长期为该报提供经济支持,以帮助该报找到赢利渠道。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亚马逊最成功的莫过于“云服务”,这种服务不仅能经营内容,将内容同步推送,更关键的是,通过相关技术,收费方式可能更加多样灵活,尤其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分类客户进行有针对性的网络广告投送,而并不是像现在很多网上阅读,仅仅通过“收费墙”盈利,但贝索斯能否在传统报业与新媒体的整合中创造出一条新的盈利模式,一切都还在探索之中。

四、媒体渠道营销模式

传统报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和经营业务是卖内容产品和广告,但受到经营环境恶化以及新媒体的冲击,已经难以为继,报业经营需要寻找发行与广告之外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这就是渠道营销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在媒体通过向受众或消费者提供某种有价值而又近乎免费的信息产品或者是某种独特的增值服务等,从而成为有效到达特定消费群体的渠道,媒体占据这个渠道,使之成为稀缺资源,媒体依靠这个稀缺的渠道资源为客户展示和销售产品,从而来获得发行、广告以外的新的收入来源。媒体渠道营销模式的关键在于“消费者价值导向”,即抓住客户需求这个核心,整合相关产业链资源,使媒体从单纯的销售内容产品和广告发展为“看到即买到”的销售渠道,突破了报纸媒体传统的“二次售卖”经营模式,一旦成功就成为其他竞争对手难以逾越的核心能力。

比如《销售与市场》杂志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的营销杂志,全年发行达到800多万册,稳居营销期刊第一,在中国商业、经济类期刊中位居三甲。《销售与市场》通过商业模式设计,实现了超越传统期刊经营的战略转型,企业不再仅仅是其广告客户,而是渠道客户,消费者不仅仅是其读者,而成为杂志社的服务购买者,《销售与市场》提供的不是广告服务,而是渠道服务和信息产品。比如创办金鼎人才网,进入人力资源行业,为营销人员和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一站式营销人力资源服务。针对企业客户提供杂志报道、专题策划等媒体增值服务,以及线上线下相呼应的互动活动,依托于杂志多年来累积建设的消费者数据库,还提供数据库营销服务。杂志还开通了电子商务网站——爱品购物网,建立了电话购物专线。

五、多元化拓展模式

多元化拓展模式是指报业通过向非报业领域(相关行业或非相关行业)扩张以获得新的盈利增长点。随着报业传统发行、广告收入的不断缩减,这种多元化拓展模式成为越来越多报纸媒体的优先选择。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由于来自新媒体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的官方媒体的盈利能力出现了下降,媒体正急于开辟多种收入来源。越来越多的报社开始涉足房地产开发等领域,拓展新闻以外的其他行业,陕西省的地方报还参与了矿山的开发。主要从事经济报道的《经济日报》正在自己的地盘建印刷厂和办公楼。该报一位副总编表示:“这样做是为了代印其他报纸和确保办公楼租金收入。”2011年10月,贵阳日报传媒集团注册成立贵州新闻旅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迈出进军旅游产业的第一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以南方传媒大厦建成为契机,创立了南方传媒创意产业园,同时参与发起创立了广东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和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两大文化产业发展平台,致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传播品牌。

多元化拓展模式在能够为报业带来新的收入来源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之外,除了报业主业不强的情况下进入非相关领域的风险,还有多元化业务对报业发展能否起到促进作用也是一大挑战,像华盛顿邮报集团就是一个多元化经营的上市公司,报纸业务的营收排在教育和电视业务之后,耐人寻味的是多元化业务并未能拯救《华盛顿邮报》被收购的命运,这对国内寻求多元化发展的报纸媒体不能不说是一个警示。

参考文献

[1]蒋旭峰,樊宇.《华盛顿邮报》将尝试新商业模式[N].深圳特区报,2013(9).

[2]陈明,周欣燕.由传媒到新媒渠——商业模式催生传统媒体战略转型的案例分析[EB/OL].万方数据网,2011(4).

本文系上海市民办高校重点项目《转型期新闻媒体运营模式创新研究》(沪教委民[2013]6号文)以及上海市教委2012年度创新项目《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传播学研究》(编号:12YS19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