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助银行发展现状范文

自助银行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自助银行发展现状

第1篇:自助银行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经济资本 商业银行 经营管理 应用

经济资本主要是根据银行所承担的风险计算的最低资本需要,用以衡量和防御银行实际承担的损失超出预计损失的那部分,是防止银行倒闭风险的最后防线。经济资本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基础,对于维持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完善经济资本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经济资本的作用。

一、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经济资本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经济资本的管理水平一定程度上会反映出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风险,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相对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

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仅仅依靠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并不能全面反映银行的发展现状,不能体现绩效考核的公正性。经济资本作为一种衡量因素,能够科学衡量银行的经营状况和风险,既能够对银行的盈利状况行分析,同时又可以分析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风险。

(二)有助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重视风险的定量计算,可以提高风险管理的精密度。经济资本是防止银行倒闭的最后防线,能够直接反映出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风险状况。商业银行发展中由于贷款业务逐渐增加,在经营管理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风险,通过经济资本的管理有助于更好地减少银行发展中的风险,保障银行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为商业银行管理战略制定提供参考

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当前银行发展现状以及银行的发展环境,商业银行管理战略制定需要参考经济资本这一因素,充分了解银行的发展现状以及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风险。银行可以根据不同产品组合的风险调整收益率,资本收益率决定银行的业务发展战略,银行可以根据资本收益率判断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对银行的发展制定出相对长远的战略。

二、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建议

经济资本作为一种风险评估标准对于提高银行管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商业银行发展中并没有充分发挥经济资本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发展中的风险。一方面银行的经济资本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银行的经济资本风险的控制在于过程,但是大多数银行管理中只重视考核的结果,忽视了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导致经济资本的有效性未能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忽视了经济资本的导向作用。经济资本对于预防银行管理中的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日常管理中经济资本没有发挥其风险预防作用,其在经营管理中的导向作用并没有发挥。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重视经济资本的监管工作,充分发挥经济资本的作用,促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一)完善经济资本的管理理念

商业银行的业务逐渐增加,由此引发的商业银行风险也日益增加,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商业银行管理中需要充分认识到经济资本管理的重要性,使收益和风险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商业银行管理者和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都需要充分认识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对于减少银行管理中的风险,保障银行工作的有序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践行这一理念,规范自己的日常工作行为。

(二)完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由于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督控制体系并不十分完善,导致银行工作中存在的风险日益增加。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逐渐增加和商业银行信贷数量的逐渐增加,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和市场风险也随着增加,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完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将市场风险以及商业银行工作中的操作风险纳入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中,及时了解商业银行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完善和管理,保障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有效管理有助于更好地完善银行的绩效考核机制,有助于更好地保障银行的健康发展。在今后的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机制中需要不断完善考核标准,针对不同部门,不同的业务制定出相对完善的绩效考核标准,体现绩效考核的公正性。另外除了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对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保障银行工作的发展。作为银行的工作人员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充分认识经济管理资本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积极践行这一工作标准和工作理念,减少银行工作中存在的风险。

三、结语

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发展中具有一定的风险预警作用,有助于减少商业银行业务中的风险,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但是由于商业银行管理中对于经济资本管理理念的认识不足,经济资本未能得到充分地利用。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商业银行工作人员需要充分认识经济资本管理理念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完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发挥经济资本的重要作用,保障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淑娟,李艳君.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2(2)

[2]冯昕.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商业时代,2010(9)

第2篇:自助银行发展现状范文

一、从金融服务向金融呵护转变

传统的商业银行公司业务营销方式是为企业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以存款、贷款业务为基础带动各类金融产品的批量销售。这种金融服务方式的优点是以点带面,利于推进相关业务的同步增长。但是这种营销方式的弊端在于商业银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容易陷入以我为主、粗放化的产品推销模式,从而忽略了企业真正的需求,造成营销效率的损失。那么商业银行究竟应该如何避免向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过程中的效率损失,实现更高效率的营销?

最为重要的是转变营销思路,银行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应该从原先的金融服务(FinancialService)理念向金融呵护(FinancialCare)理念转变。这种转变最为重要的就是银行在为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过程中从企业角度出发为其设计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方案,是一种对传统综合金融服务的精细化改进。尽管企业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都会体现出金融需求,但是不同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不同,其所使用的金融产品也不尽相同,如果银行从自身业务营销的角度出发,将营销业绩压力较大的产品强制向客户推广而不考虑客户的实际产品使用需求,银行的营销业绩或许会增加,但是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并未有效的与企业需求进行对接,部分企业或许因为要维持与银行良好的合作关系而被迫接受银行推荐的金融产品,而企业的融资需求也并不一定能够很好的得到解决。

因此,商业银行在向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应该转变思路,从向客户推销产品转变为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和实际需求为客户设计或推荐能够有效对接客户需求的产品,帮助客户解决实际融资问题,以体现出银行在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是从企业利益角度出发,帮助企业改善财务状态,而不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强行向客户增加不必要的金融负担。

二、金融产品设计要体现差别化

目前很多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设计和推广都具大规模、批量化、模式化的特点,同时由于金融产品的可复制性较强,导致目前整个金融市场上银行能够为企业提供的金融产品具有很强的同质性,从而令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家银行都拿着几乎相同的产品面向同样的客户群体进行大规模营销,即便某些产品能够与客户的需求相匹配,但是如此大规模的产品同一化必然会造成市场上金融产品供给过剩,而商业银行在提高市场份额的驱动力引导下,很难避免陷入价格战的困境之中。商业银行应该在金融产品的设计方面寻找新的出路,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特点和不同风险特征进行差别化的产品设计,以帮助客户解决企业实际存在的财务问题。

金融产品设计的差别化其本质是一种对客户金融服务的精细化改进或者可以说是对客户的一种金融呵护。因为金融产品的差别化过程是构建在银行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状况及客户未来业务发展规划的基础之上的。银行要设计出与客户需求相匹配的产品,就必需深入了解客户,并且从客户的角度出发,银行为客户设计的产品至少能够具备以下两个特征:第一,从产品内容维度来讲是一种个性化的定制产品。传统的银行金融产品更强调从银行角度出发来为客户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而要想实现金融产品的差别化设计则需要从企业的现实状况出发,动态地根据企业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来为企业提供金融解决方案。从而在解决企业资金缺口的同时让企业财务状况更加健康的发展。第二,在时间维度方面是一种针对需求的动态服务。传统的金融服务更多地是针对企业需求的一次性金融服务,以产品为工具来解决问题,而企业需要的是一种顾问式的动态跟踪服务,针对企业金融需求提供的服务产品不能仅仅拘泥于就事论事,而应该关注其使用金融产品后会对企业财务方面和业务方面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并且能够帮助企业将使用金融产品过程中的不良影响降到最小。

探索金融服务方案订制新方法制定一套能够打动客户且让客户满意的金融服务方案,不仅需要理念上的转变和产品上的创新,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总结以往与客户合作的经验基础上提出如下几点以供参考:第一,以客户财务状况作为切入点制定金融服务方案。在为客户制定金融服务方案时应该首先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一般有信贷业务合作关系的客户都会向银行公开财务报表,客户经理从客户的财务报表分析出发,关注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情况以及现金流情况,将客户的财务状况与其所处行业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第二,针对客户的财务状况寻找业务切入点。针对客户财务报表中所体现的现金流情况、资产负债情况选择能够优化客户财务状况的金融产品进行营销。第三,在向客户营销的过程中要全面了解客户的业务发展情况以及未来的业务发展规划。第四,结合客户的业务发展情况,为客户设计具有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或在现有的产品基础上进行修改以便更好地与客户需求相匹配。第五,从金融顾问的角度对客户未来的业务发展提出建议,并将合适的金融产品与之组合向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方案不应是产品的罗列,而应该将重点放在客户使用某一项产品后的效果分析。

第3篇:自助银行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因素;相关对策

一、新常态下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的分析

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商业银行流动性同时也是其生命线,对银行的运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对自身流动性管理的重视程度,协调好同自身金融中介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商业银行通常为负债经营,借助存款等负债业务来吸纳社会流动性资金,接着再通过贷款等资产业务使用资金并且获取利润,进一步实现资金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再分配。要想更加顺利地完成流动性变换,银行内部应维持足够的流动性。除此之外,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它的盈利性间具有一定的矛盾,要想化解这种矛盾关系,还应经由对内部资产流动性的不断调整,最终达到流动性的动态平衡。现阶段,国内的商业银行由于国家信用的支撑,并未出现危机。然而,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进步,对外业务的持续开放,经济体制市场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商业银行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所以流动性问题也慢慢凸显出来。国内外专家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比如说:我国专家董积生认为一个国家汇率高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和股市发展状况是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根本要素;OrioAspachs通过研究得出在流动性危机发生时,央行隐含的救助可能性越大,银行的流动性就越差。此外,其认为经济周期和商业银行流动性大小具有反向关系的结论。首先,大部分国内外专家选取存贷差、存贷比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因素当做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的指标。尽管有关文献均涉及对此问题的研究,然而大部分都是针对单个银行而言的,同时只从宏观因素或微观因素其中一方面进行了探讨,缺乏全面、深入的分析。

二、新常态下影响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具体因素分析

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高低取决于其平衡流动性供给以及流动需求的水平。所有影响其流动性供求关系的要素均会对银行流动性产生影响。诸多影响因素可以简单划分为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两方面。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微观影响要素剖析

1.商业银行的资产状况

商业银行流动性一般可以从资产及负债流动性两部分进行研究,而其资产业务通常以贷款为主。若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较高,便能够如期收回贷款,提供充足的流动性供给。然而,若是银行存在大量不良贷款令银行的资金无法收回,并且在贷新换旧、放贷还息依旧存在的前提下,不良贷款额可能继续增加。一家商业银行若拥有大量不良资产,便容易造成资产流动性的减弱,积累到一定程度还会吞噬其资本金,危及存款人的利益,甚至引起新一轮的金融危机和更多社会问题。国内商业银行始终以经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所以,其持有的多种资产流动性也各异,并且多种资产及资金结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流动性造成影响。

2.商业银行的资本质量

银行资本金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拥有重要影响。资本金之所以关键是由于充足的资本金能够保障银行业务的正常开展,并且有助于银行更好地应对流动性风险。在《巴塞尔协议》当中,提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在8%以上,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需要超过4%。国内商业银行对资本质量的管理也是依照此协议中的要求。资本质量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作用非常主要。

3.商业银行的运营水平

运营水平,指的是企业借助内部人力资源及生产材料,在外部市场环境的限制下,配置组合而对完成财务任务产生作用的大小。商业银行运营水平的高低将会在其自身的盈利能力中得到直接体现。另外,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盈利性通常存在诸多的矛盾和分歧。所以说,商业银行的运营水平必然会对商业银行流动性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宏观影响因素探究

1.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作为央行展开宏观调控工作的关键工具,央行借助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的管理达到有效控制宏观经济当中货币投放量的目的。不论哪种货币政策工具均能够经由作用于流动性供需的途径来影响整个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如说,央行借助对法定准备金率的上调,令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持续降低,可供银行发放的贷款就不断变少,进一步令银行的流动性需求提升。另外,中央银行借助票据发行的手段来回笼资金,若是商业银行用于购入央行票据的资金额提高,则可供信贷的资金量变少。国内商业银行通常只经营传统的存贷业务,信贷资金的减少或增加均会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2.金融市场的基本状况

金融市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通常体现为商业银行借助金融市场来迅速实现资产变现、负债经营来达到流动性需求。一个国家金融市场越健全,其银行流动性就越强。相反,若其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和完善,那么商业银行进行资产变现的费用及损失都将大大增加,最终导致银行流动性水平的降低。

3.国家宏观经济水平

中国的经济情况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拥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商业银行作为资金融通的中介服务机构,经济的不稳定性会严重干扰资金的融通。从经济周期理论出发,在社会经济比较繁荣的时期,企业盈利能力提高、投资需求提升,对于资金的需求量也会迅速增加,银行贷款的业务量随之增大;与此同时,消费需求增加、更多资金用在消费行为中,用于储蓄的资金减少,最后结果通常为银行贷款需求增长速度远远大于银行存款增速,出现银行流动性的负缺口,反之亦然。

三、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所需采取的相关对策

(一)增强国内商业银行的监管和信息披露力度

国内的商业银行应当持续健全并完善信息披露机制,达到银行财务信息披露内容的完整性、及时性及真实性要求。健全的信息披露体系除了有助于银行监管水平的提升外,也能够有效保障银行在新常态的大环境下资产的合理配置、利用,尽可能避免银行及存款人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提升存款人对该银行的信心。这一点对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FDIC主席威廉•西德曼提出“若仔细考虑便会发现,整个金融体系均为建立在信息的前提下运行的,众所周知,如果信息受到打击,其便会迅速被腐蚀”。所以,稳定存款人的信心可以增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能力。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信息披露的过程中,仍旧存在诸多问题,相关制度亟待完善,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现阶段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具体指标、资本充足率及资本结构等存在不小的差距。例如,中国的会计体制并未借鉴全球通用的准则,如此一来便造成公信力的缺失。所以,我国需要持续加强信息披露机制和监督力度。

(二)强化商业银行产权体系的变革

中国必须持续深化对银行产权体制的革新,实现明确的金融产权结构及健全的法人治理机构。完善的制度基础除了能够防止银行对国家的依赖外,还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及决策能力,令银行的经营更趋近市场化。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体系必须是国有独资形式,然而这一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商业银行的运营。因单一产权导致的内部人员控制问题及政银不分的现象,令商业银行难以达到更有效的经营。所以,我们必须持续转变产权结构,健全产权机制。产权体制的变革对银行经营的推动作用非常重要。例如,我国建行2004年完成的股份制改革,依据制度规定,构建起基本框架并成功引入了战略投资人,后一年于香港交易所挂牌。改革之后,不管是盈利能力、资本充足率或者贷款水平方面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深化金融市场的改革,促进市场升级

金融市场的发展由货币市场以及资本市场构成,其完善有助于给商业银行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在日趋健全的货币市场中,商业银行能够有效调动头寸,更有利于其维持稳定的流动性;此外,也可以提高自身利润。借助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创新,商业银行能够经由货币市场基金将其聚集资金的大多数留在银行系统内,并且健全货币市场体制能够为商业银行创造有利的环境,资本市场的完善有助于商业银行资产类型的丰富。上述措施均有利于商业银行改善其流动性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新常态下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现状、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的宏观因素及微观因素、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管理应采取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探究,这对于今后我国强化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杨格 单位: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

参考文献:

[1]闻岳春,段奕冰.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及对策研究[J].武汉金融,2011(02)

第4篇:自助银行发展现状范文

通常,个人征信系统所收集的个人信用信息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身份识别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二是贷款信息,包括贷款发放银行、贷款额、贷款期限、还款方式、实际还款记录等;三是信用卡信息,包括发卡银行、授信额度、还款记录等。随着数据库建设的逐步完善,还将采集个人支付电话、水、电、燃气等公用事业费用的信息,以及法院民事判决、欠税等公共信息,并以此为金融机构提供个人信用状况查询服务,为货币政策制定和金融监管提供有关决策信息服务。

我国的个人征信系统于2004年开始建设,迄今为止,系统已收集了超过3300万人的个人贷款和信用卡账户信息,账户总数4500多万。这些账户的信贷余额达2万多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个人消费信贷余额的93%。从系统的使用情况来看,各商业银行已在全国各分支机构设立了4万多个查询用户,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可以通过这些用户查询信贷申请人的信用记录。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然而实践证明,诚实守信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仅仅靠法律和道德规范形成的。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信用,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和完善征信体系,收集和保存个人信用记录,依法使用这些记录,使守信行为得到褒奖,失信行为受到惩戒,促使人们更加重视保持自身良好的信用记录,从而为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代社会人口的流动性很强,越来越多的人不同时期可能会在不同的城市生活和工作,个人跨地区甚至跨越国界从事经济活动也已经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在市场交易中,如果每个人和机构都靠自己去收集与交易者的信息,不仅成本巨大,而且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一个人在各个时期、各个地方的信用信息集中整合在一个数据库中,是全面反映这个人的信用状况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

个人征信系统一方面为金融系统提供了详尽的个人信用信息,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而言,又帮助每个人积累了信誉财富,极大地方便了个人申请银行贷款。

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使得银行可以通过收集借款人在全国各家商业银行的借款以及还款记录,为他人担保信息,以及身份、职业和居住等个人基本信息,进而掌握借款人的异地、跨行的负债水平,全面考察其综合负债情况,有利于商业银行掌握借债人的家庭总体负债水平,综合评估其整体还款能力;有利于商业银行了解借款人的不良负债状况,客观评价其还款意愿;有利于商业银行了解借款人的或有负债,深入判断其潜在风险,从而减少了银行放贷时因为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个人信用记录还是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参考依据,一旦个人产生不良信用记录,将会增加其获得银行贷款、办理信用卡或授信业务的难度。

对于借款人来讲,完善的个人征信系统将会为我们申请消费信贷服务提供极大方便。目前,个人在申请银行贷款、信用卡等业务时,不仅需要较长时间,还要提供很多材料,而且可能因无法证明自己的信用状况而得不到贷款。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成后,相当于为个人建立了一个信用档案,每一次按时支付水、电、燃气和电话费,以及按时向银行还本付息,都会为个人积累一笔信誉财富,可以用作向银行借款的信誉抵押品,为以后获得银行贷款提供方便。

从这几年开展中小企业贷款和助学贷款的实践来看,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一直都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中小企业贷款而言,在对申贷人的资信评估方面,银行较难从正规、权威的渠道获取所需信息,如果利用企业征信系统的企业信用信息,银行能够从个人征信系统中查到企业法人代表或者主要管理者以往的经营、纳税、履约记录,这将极大地方便银行做出贷款决策并缩短贷款审批过程。

第5篇:自助银行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银行 自助设备 管理

近年来,作为银行服务的重要渠道之一,自助服务得到了迅猛发展。银行自助设备的大量应用,客户缩短了等候时间、提高了服务效率、获得7*24小时全天候服务;银行减少了人工操作可能出现的差错、降低了人力成本,离行式设备还扩大了客户群。

一、银行自助设备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银行自助设备虽然大面积运用,但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管理效果尚未适应其高速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多头、分散的管理模式造成纵向指挥不顺、横向协调复杂

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自助设备的管理是以“部门”划分管理职责,综合管理与运营维护相分离、附行式设备与离行式设备区别维护,交叉管理与分段管理并存,集中维护与分散维护并存。

“多头管理”造成纵向指挥系统不顺畅。自助设备的管理全流程包括设备准入、发展规划、布局和选址、服务区建设、建成验收、设备维护、监督和考核以及退出使用等诸多环节,这些管理和维护环节从总行到省级分行再到城市级分行直至营业网点或设备,其管理和维护职能分解在个人金融、营运、会计、ATM中心、安保及总务等多个条线,形成枣核型网状组织架构结构,造成一项工作由诸多上级管理指挥,上下级管理渠道不对称,纵向指挥系统不顺畅,难以做到令行禁止。

“分散管理”造成横向协调机制复杂。自助设备的日常维护,包括加钞、清机、账务核对、错账调整、吞卡处理、设备维修等工作,这些工作涉及到营运、个人金融、保卫、会计、信息技术、信用卡、ATM中心及客服中心等多个部门,由于部门各管一段,遇事协调环节过多,操作链条过长,工作效率十分低下,逐级漫长的横向协调机制,轻则影响工作效率、重则影响客户体验,甚至带来风险隐患。

(二)经验型管理手段造成设备运营效率参差不齐

商业银行自助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主要依赖于管理人员的经验判断,一是从设备发展规划来看,只是简单地执行上级行设备新增计划,没有根据本地区地域特点,合理制订设备发展规划;二是从布局和选址来看,对设备的使用效率、产生效益和投入成本等没有全面的选址评价方法,未形成系统、科学的选址评价体系;三是从日常维护来看,维护频率、周期和数量主要依赖于人工判断,没有科学的预测方法和手段,在附行式设备加钞清机环节体现的更为明显。

考量自助设备运营效率的指标主要有开机率、缺钞率、使用效率、替代率及台均收益等。某银行市级分行2012年12月现金类自助设备平均数据显示,开机率96.55%、缺钞率1.02%、使用效率为195笔/台*天、台均收益127元/台*天。可以看出,自助设备运营质量和运营效益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银行自助设备管理集中管理思路

1.集中管理职责,重建职责明晰的管理组织架构。一是在总行、省级分行、城市级分行逐级建立自助设备集中管理部门,将分散于多个部门的管理职责和人员进行整合,形成职能集中、条线垂直、职责明晰的管理体系;二是自助设备管理部门应担负起渠道管理、规划布局、设备管理、运营维护和监控考核等全面管理职责,对自助设备从规划到报废的生命全周期进行管理和维护;三是团队设置应该是有弹性的,可在不同管理层级设置相应管理团队,根据其职责侧重和业务量配备相应管理和维护人员。

2.保证客户体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集中维护体系。银行自助设备的运营维护可以细分为运行监控、加钞清机计划制订、加钞和清机、配钞和清点、设备维护、账务处理和核对、吞卡吞钞处理、投诉受理和处理等事项,这些事项可以从客户服务影响时效的角度区分为非立等事项和立等事项。对于运行监控、计划制订、离行式设备加钞清机、配钞和清点等非客户立等事项应予以集中,而对于附行式设备的吞卡、吞钞等客户立等事项应充分考虑客户体验,以网点分散维护为宜,以达到在保证客户体验的基础上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管理目的。

3.满足客户需要,建立科学的数学模型进行集中预测。通常,银行自助设备尤其是现金自助设备在积累一段时间的数据后,其存、取款等历史数据可以形成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分析其变化规律建立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成本控制、客户满意容忍度等考虑因素,由系统自动编制加钞清机计划,通过准确预测来提高开机率、缺钞率等客户满意指标,并降低维护成本,减轻管理人员劳动强度以及提高维护效率。

第6篇:自助银行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信息失真;信息价值;信贷风险;不足;防范措施

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金融信贷机构有了很大的发展,有助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激发金融市场发展的动力,推动金融市场进一步的发展。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上爆发了有关信贷风险的事件,对市场造成了不少的冲击,分析其中的原因,有很多都是与财务造假以及会计信息披露有关,当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着信息失真时,就会影响银行信贷工作的正常开展,从而加大信贷风险发生的概率,比如说企业的会计信息存在着失真的情况,就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甚至是影响为其提供信贷业务银行的发展。所以,要提高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能力,需要提高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一、会计信息的价值分析与会计信息披露

企业的会计信息能够通过定期的财务报告来反映,会计信息不仅能够反映出一个企业一定阶段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还能够反映出企业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分析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能够获得有关于企业发展前景的信息,可以说是企业的投资者与其债权人等与利益相关者在进行决策时的重要依据。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的会计信息具有重要的价值,就需要重视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从微观的角度而言,在新会计准则的背景下,企业就需要履行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责任,且需要确保披露的会计信息是真实、全面的。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高低,是检验企业能否有达到管理目的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披露,也是企业的投资者与信贷群体判断企业经营能力的一种工具,对企业开展对外的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宏观的角度而言,企业开展经济活动的基础是会计信息,同时会计信息披露也是企业经营需要履行的一项社会责任,有助于调节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市场秩序。要提升会计信息的价值,就需要满足四个方面的要求,分别是可理解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与可靠性原则。而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工作,就是要遵循这些原则,发挥出企业的会计信息价值。但是,在企业信息披露过程中,有可能会存在着信息失真的现象,在信息披露中弄虚作假,粉饰企业的财务报表,给企业的投资者与信贷银行传递一些虚假的会计数据,就会影响到投资者与信贷机构的利益,引发银行的信贷风险,从而带来严重的损失。所以说,就需要加大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审查,来提高银行信贷业务的防范能力。

二、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信贷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我国银行数量众多,银行之间的发展规模与实力水平都有所差别,一些银行或者是信贷机构在银行的风险与利益机制层面上就会显示出不对称性,再加上一些银行缺少风险的责任感,在防范信贷风险的时候,就会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无形中加大风险的损失。在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中,由于对信贷管理的认识不够全面,过度的重视贷款前期的调查,在贷款过程中以及贷款后期对于贷款人的请款,调查力度不够,就会加深信贷风险的程度。

(二)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商业银行的发展良莠不齐,内部人员队伍的实力也有所差别。一些银行的信贷人员队伍实力不够强大,从整体上来看,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过度的重视信贷业务的业绩,对企业的信用以及会计信息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也没有对国家有关的政策与发展的现状进行详细的研究,在作出决策的时候,决策依据不够科学,就会加大信贷的风险性。一般来说,银行在信贷管理的时候,常常用信用的等级来划分借款对象的风险,并且在选择贷款对象的时候,也有严格的规范。但是,在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下,市场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再加上企业自身发展因素的影响,银行在评价贷款企业的时候,也会出现信用评估错误的情况,就会加大银行信贷的风险。

(三)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对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

银行信贷业务的开展,重要的一个参与者就是企业。在信贷业务开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不够合理,缺乏科学的内部管理结构,就会降低企业的财务控制能力,而财务管理与控制能力弱化,企业在对外披露会计信息的时候,可能会发生信息失真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银行信贷业务的正常开展,从而加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层不够协调或者是不够稳定的时候,也会加大银行的信贷风险。银行与企业开展信贷业务,一旦企业的管理层出现波动,还是管理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影响企业与银行之间的相互管理,也不利于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

三、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提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措施

(一)改进贷款人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

银行要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信贷风险规避的能力,需要改善借款人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避免出现信息失真。对于银行来说,要促使企业能够主动的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就可以给企业施加压力,从市场的压力、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责任以及社会舆论压力等方面入手,确保银行取得的企业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的信息是真实的。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良好的信誉能够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有助于获得有利的市场投资、银行信贷、取得消费者的信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就需要承担起信息披露的责

任,主印⒄媸档呐露企业的经营信息与财务状况,从而为银行信贷部门提供有利的决策依据,指导科学的信贷决策,也有助于提高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能力。

(二)健全与完善内部的控制体系,加强会计监督

提高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就需要从实际经营状况出发,不断健全内部的控制体系,强化会计监督的能力,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来保障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与真实性,进而来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对企业经营与发展而言,建立健全内部的会计控制体系,有助于优化企业内部的运营情况,提高对财务的控制力,能够平衡企业现金流的运转情况,提高审计的效果,从而有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在信息披露的过程中,加强内部的组织机制建设,形成权责分明、相互牵制的工作机制,有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减少出现的现象,从而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三)健全银行的现代风险控制制度

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的目的,也是银行在面对信贷风险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手段。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包含了信贷风险的辨别系统、风险预警系统等方面,健全银行的风险控制系统,有助于提高银行风险辨别的能力,进而来提高风险规避的能力。所以,就需要制定明确、规范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首先,银行在发放企业贷款之前,就需要通过企业的会计信息来评估企业的运营状况,预先判断企业对贷款的需求程度,从各个方面入手,来调查企业的还款能力。在明确企业的贷款情况后,就需要对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价,正确的分析企业的还款能力,来减轻信贷风险出现的概率。其次,需要强化银行内部的监督制度,在信贷业务开展的时候,能够坚持审计与贷款相互分离的原则。银行在发放贷款的时候,贷款的检查人员就需要对贷款的资金进行管理,定期向有关的部门报告贷款资产的风险状况。最后,需要提升信贷风险的素质,加强对银行信贷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素养,从而来提高信贷风险管理的能力。

四、结束语

银行的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又与银行自身的l展状况息息相关。其中,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对银行的信贷风险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此,就需要提高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充分的发挥出会计信息的质量,从各个环节入手,加强监督,进而来提高银行风险规避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睿.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对银行信贷决策影响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 2013.

[2]湛玉清.浅谈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及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J].商,2013(21):146.

第7篇:自助银行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助学贷款;违约;对策;诚信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共同推动的一项旨在解决普通高校家庭困难本专科学生的学费、住宿费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入学和完成学业的助学政策,它属于信用贷款无需经济担保。自1999年实施以来,国家助学贷款已成为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政策也成为解决教育公平、社会公正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然而,国家助学贷款实施十多年以来,屡屡面临举步维艰的状况,节节攀升的违约率便首当其冲地成为了限制其发展的壁垒。每年都会有一部分贷款毕业生违约,这不仅破坏了贷款学生的个人诚信,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校的声誉与发展,影响社会良好风气的塑造,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基于此,笔者综合对毕业生、高校、银行的调查,探寻大学毕业生贷款违约的一些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对策建议,以期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助力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发展。

一、大学生助学贷款违约原因分析

1.我省助学贷款还款程序繁琐,部分学生有还款意愿但缺乏还款能力

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在我省高校实行新机制:主要通过支付宝进行网上还款,支付宝必须为贷款时系统自动生成的账户,且需提前申请还款。如学生没有在规定时间办理手续即视为违约。因毕业后大部分人都忙于工作,故疏忽时有发生,因而违约率提高。

此外,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后可以拿到足够还贷的高工资,可实际上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初次就业收入低,除支付生活必须外所剩无几很难还贷。现行体制内银行要求贷款学生毕业后六年内还清贷款,但是贷后六年正是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结婚、买房和育儿的时期,背负这样大的压力在面对大学期间的贷款显然束手无策,故而违约实属无奈之举。

2.我国高校的诚信教育流于形式,学生缺失诚信意识

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大都已成年,因而校方认为学生的思想道德体系及价值观已基本形成,并没有完全高度重视学生的诚信教育。因此大学里只是将诚信教育在一定时期以活动的形式进行宣传来影响学生,但实际上远不能达到必要的效果,诚信教育只是流于形式。贷后有些学校缺乏对申请贷款学生的有力引导,使得想还钱的学生不能按时还款。高校失去了连接学生和银行的媒介作用,造成毕业生与银行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于是学生的诚信意识便不能真正的建立起来,没有真正从思想上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因而贷款违约率连年攀升也显得有些“顺理成章”了。

3.较高的追讨成本制约了银行追讨机制的启动,增加学生违约的侥幸心理

现行银行贷款机制体制下,学生单笔贷款额上限为6000元,大部分学生贷款笔数为1~2笔,因而追讨单个学生贷款数额的收益与银行的其他高回报率的商业业务相比着实很低。如若追讨这小笔额的贷款,银行势必得建立相应追讨机制,对于银行来说成本远超其收益,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必不会启动追讨机制。所以这就助长了一部分学生的侥幸心理,不去还贷,尤其是对于那些从申请助学贷款伊始就抱着占国家便宜,留虚假信息企图欠贷的学生来说更是滋长了他们的违约心理,从而恶意欠款,使违约率增加。

4.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国家缺少对违约学生相应的惩罚规定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健全的个人信用体系。这就导致银行和借款学生间信息不对称,贷前银行无法了解学生真实情况,贷后无从知晓还贷意愿。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就存在较大的借款人违约隐患,贷后即使违约也没有健全的信用体系来制约学生还款,其症结就在于社会还没有建立有效的信用约束制度。同时,国家出于对公民的保护对违约学生采取仁慈政策,并没有制定严厉的制度来制约违约者。缺少了国家公权力的约束机制以及完善的社会体系的制约,使本就有恶意欠款意向的贷款者更加“有恃无恐”。

二、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对策研究

诚信,是人们交往过程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诚”是指诚实、真诚;“信”指信任、信用。对个人而言,没有诚信就无以立身;对社会而言,没有诚信就无以进步。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面对当前助学贷款大学生违约率高的现象我们必须得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1.设计人性化的还款模式,提高毕业生还款能力

根据我国目前实际现存情况并借鉴国外的还款模式,设计适合我国贷款学生使用的人性化还款模式,使之尽量与贷款大学毕业生的实际收入状况相符。可采用以下方式:第一,还款时间上,在原来毕业后6年还贷的基础上灵活加上展期,展期的长短由贷款者自行申请,且展期越长利率越高以便制约贷款者滥用这项权利。第二,将贷款者的工资账户委托银行相关联,由银行进行一定比例的划扣,还款比例与收入大小成正相关,降低贷款学生毕业后的生活压力,减少还款手续上的麻烦,并保障贷款稳定回收。第三,在养老保险中划扣。第四,把拖欠的助学贷款业务拍卖或者委托给专门的贷款回收公司。

2.积极推行生源地贷款业务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主要由农村信用社和各县(区)教育局代办的国家开发银行两家承办。鉴于大学生毕业后的流动性大,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应积极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在实施过程当中有着其独特的优势:第一,在贷款前便可准确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排除假贫困学生申请贷款的干扰,节约国家资源,提高资助效率。第二,生源地贷款的共同贷款人为相对稳定的学生家长,并要求贷款人的邻居和亲友联名为贷款人提供信用担保,由于学生一般不愿拖累为其提供担保的父母或亲属,从而降低了欠款的风险,使按时还贷有保障;第三,助学贷款方式灵活,可采用信用、保证、质押等多种方式,而且在还款方式上也相对灵活。

3.高校建立学生信用档案、加强诚信教育,提高学生诚信意识

诚信是一个道德的概念,社会人往往通过教育、思考等途径产生一种迎合标准的意识,在这个将外在标准内化的过程中,其本质依然是外在的标准在起作用。学校应该建立包括大学生诚信承诺书、个人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经济状况、诚信与不诚信行为记录等内容的信用档案,来约束学生形成诚信意识。让学生在实践自己承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诚实守信的观念和意识。同时,学校作为育人圣地,有义务也有责任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建议高校将诚信教育纳入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入学、毕业教育之中,例如高校可以开展“诚信大讲堂”,通过先进事例现身说法,树立典型来影响学生的思想;亦可将国学教育纳入到学生的基础必修课范围之内,用古代先贤哲人的伟大品行来影响学生的思维,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锻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诚信意识,深刻理解良好的社会信誉并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时刻警醒自己,使诚信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追求,珍惜自己的信誉,认真履行还贷义务。

4.降低银行的追讨成本

在我国的助学贷款程序中,高校是重要的第三方。尽管现行的国家助学贷款取消了高校在贷款学生违约后还款义务,但仍然要求高校负责组织本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贷款申请,并向经办银行提出本校借款学生名单和学生申请贷款的有关材料,审查申请借款学生的资格并确保申请材料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如若高校能充分履行其职责,便可大大降低银行的追讨成本。利用金融机构联网体系也可降低追讨成本。我国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金融机构联网体系,但目前该体系更多的是用于金融机构业务的拓展。假使助学贷款的追偿能够合理地利用这一体系,则必将会有效降低银行的追讨成本。

5.完善个人征信系统并加大对违约学生的惩处力度

我国从2006年开始便已正式运行个人征信系统,但经过几年来的发展仍然不够完善。建立有针对性、科学有效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是健全助学贷款还款约束机制的一项有效措施。将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纳入到个人征信系统中,可采用以下措施:第一,利用高等学校毕业生学历查询系统收集国家助学贷款借款学生的有关信息;第二,公安部门以居民身份证的使用为便利条件协助银行查找违约学生相关信息;第三,银行应建立国家助学贷款个人信用档案,运用电子化管理,实现学校、银行间联网;第四,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生时,应先查验银行、教育系统的国家助学贷款信息。通过完善个人征信系统,对不能按照协议约定的期限、数额归还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银行应对违约贷款金额计收罚息,并将其违约行为计入个人征信系统中,列入金融系统的黑名单,使其违约行为与日后的买房购车等信贷业务相挂钩,从而督促有还贷能力的学生主动还贷或被迫还贷。而对于一些因更换工作单位或联系方式却不主动与银行联系的学生,个人征信系统发挥其定位功能,帮助追踪贷款人信息,以此来降低违约率。此外,国家不能一味为维护贷款当事人的利益而纵容违约行为。应对违约学生实施处罚措施,如杜绝事业单位、公务员考试录用违约学生,对企业单位也出台相应限制措施,同时亦可限制其养老保险及其他社会保险的完善来使其不得不还贷从而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其独具的魅力影响着一代代炎黄子孙的行为方式,也正因此才保障中华名族屹立于世界。新时期,社会进程的加剧与短时利益的诱惑使得这个古老民族的诚信机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量,于是出现了诚信滑坡。但我们深知“人无信则不立”,何况是一个国家呢?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与未来,故而必须建立良好的诚信观念。因此,针对当前大学生助学贷款违约率高的现象进行深入的原因剖析并提出一系列可行性的对策建议来解决规避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大学生诚信度,塑造诚信的社会风气,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卢铁城.关于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体系的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08)

[2]郑国军.助学贷款诚信缺失问题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

[3]蔡玉平,井辉,何琳.我国助学贷款两种模式的比较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第8篇:自助银行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财政增信 助保贷 小微企业 发展现状 风险制约

发展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是我国近年来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于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水平不高,动力不足,主要归因于融资困难。融资难题已经成为制约小微企业发展质量和速度的最大瓶颈。近年来,针对这项难题,各地区政府联合银行业推出了“小微企业助保金贷款业务”,由政府财政提供增信,为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推动小微企业又快又好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地方经济环境平稳增长的重要一环。政府、企业和银行业间的深度结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质量和可持续性及未来竞争力均有深远的意义。

一、小微企业助保金贷款业务概述

小微企业助保金贷款一般是指在企业提供一定担保的基础上,由企业缴纳一定比例的助保金和政府财政提供的风险补偿金共同作为增信手段,由合作银行对协定的“小微企业池”中的企业发放贷款资金的信贷业务。通常, “小微企业池”是指由政府和合作银行共同认定,缴纳助保金后办理助保贷业务的优质小微企业群体。“企业助保金”是指由“小微企业池”中的企业按其在合作银行获得贷款额度的规定比例缴纳的资金,用于先行代偿该池中企业逾期的贷款。

结合各地区实际,政府部门在业务开展先期建立助保金池,由财政投入的铺底资金(即政府风险补偿金)和企业缴纳的助保金共同组成,按照一定比例的额度缴存,以形成资金的规模效应和杠杆放大效应。助保金池在银行开设专户存放,封闭运行,采用受托运作、专户管理的方式,资金本息仅限于提供助保贷业务的担保及补偿,为小微企业借贷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当助保金池账户资金不足代偿银行逾期贷款本金和利息时,由银行向财政部门提出补偿申请,由政府补偿金和银行各按一定比例分担,当政府补偿金不足代偿银行逾期本金和利息时,超出部分风险损失由银行自行承担。

二、助保金贷款业务发展现状

针对近几年小微企发展融资难题的迫切需求,很多地区相继成立相关财政管理部门研究小微企业助保贷业务,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相继投入实行。小微企业助保金贷款业务是政、企、银多方协调融合发展起来的新型融资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

(一)优质小微企业积极争取助保金贷款业务

各地区相继推出助保金贷款业务后,银行通过财政增信,放低针对优质小微企业的贷款门槛。符合条件的优质小微企业争相加入助保贷业务“小微企业池”,并按照规定流程、审核要求进行助保金贷款业务,切实解决了一部分企业的融资难题。

(二)银行业积极推进助保贷业务的发展

银行业作为助保金贷款业务的实际操作方之一,与政府互相推荐小微企业,根据严格的操作规程审批并将相关资料与政府财政部门备案,双方按照约定的流程共同对入池企业的信用程度进行评估,严格控制信贷风险。助保贷业务是金融创新的产物,构成了银行业发展信贷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政府部门严格审控入池小微企业,确保地区经济良性发展

新经济形势下,优质小微企业数量众多,政府部门制定政策依据,严格把控入池企业的信用资质,通过联合各级政府、经济示范区、工业信息化部门、工商、税务部门等多单位共同对小微企业进行审核,选择优质潜力、优质征信的小微企业作为入池企业。对入池企业申请助保金贷款业务的,严格审核企业资金流转状况,稳控资金的规模效应和杠杆放大效应。同时,多途径提供资金支持,扩充财政风险保证金池,确保更好的开展助保贷业务,实现地区经济良性发展。

三、助保金贷款业务发展的积极影响

助保金贷款业务通过政府财政、银行、企业的多方配合,实现了互惠共赢,政府通过审核筛选,给优质小微企业提供增信,为企业“输氧送血”,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为地区经济发展创造动力,营造优质发展氛围。同时,财政银行间的合作,为银行扩宽业务范围,促进金融创新,提供信贷业务量;银行相对严格的征信系统,完善了政府对企业的评估,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风险。

(一)有效化解中小企业担保不足问题

目前小微企业融资难[2]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没有合格的担保抵押或是担保抵押不足,而助保贷业务的推出,由财政出资可放大10~15倍效应的担保风险补偿金,申请“助保贷”的企业,只需提供一定比例的助保金及部分抵质押即可获得全额贷款,大大降低了中小微企业的贷款门槛和成本,为更多区域性优质企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条件,提供更多的发展动力和更广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政府为优质小微企业提供增信,易于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监督了企业发展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持久性发展。

(二)扩宽银行业务范围,提升信贷业务质量

通过政府各部门的协调审核,使更多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加入助保贷小微企业池,有条件参与银行信贷业务。由财政增信作为保证,增加了优质企业的贷款数量和贷款规模,扩宽了银行贷款的业务范围,提升了信贷业务质量,促进了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发展。

(三)财政增信促进社会经济链条良性发展

政府通过参与客户筛选,科学引导信贷资金流向,可以“定向”扶持符合政策导向的小微企业,更有效地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政策和信贷投向的契合度;同时,政府风险补偿金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若财政投入1000万的铺底资金,银行按放大10~15倍的规模可配套投放1~1.5亿元的小微企业贷款;另外,财政投入“助保金池”的资金损失概率较小,而且可长期循环使用并获得存款利息。即便个别客户违约,按照“大数定律”[3],企业助保金一般可覆盖风险,无需动用政府风险补偿金,风险可控性强。较之政府贴息或直接补贴的方式,“助保贷”模式更加符合市场化规则,具有商业可持续性。通过政、银、企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监督机制,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增进企业的诚信意识,促进地区融资环境和信用环境的改善,有助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四、助保金贷款业务的风险制约因素

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是提升经济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助保贷业务的发展对财政与小微企业发展的深度结合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具有深远意义。但在实际发展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限制因素和风险隐患。

(一)政府风险补偿资金规模直接限制助保贷业务发展

就实际情况来看,财政收入不足,资金紧缺直接导致了政府风险补偿基金规模较小,金融放大效应不够显著,制约助保贷业务进一步发展。加之,通过政府和金融机构共同评定认可的优质小微企业数量较多,风险补偿基金需求规模较大,实际投入的风险补偿基金无法满足现有融资需求,如何充盈政府风险补偿基金,加快助保金贷款业务开展进度,保障小微企业助保金续贷或新增入池企业的助保贷业务顺利开展,成为当前财政部门重点研究问题之一。

(二)多部门沟通欠缺导致业务效率不高

助保贷业务主要是地方政府各部门及银行之间合作进行的。各个部门关注焦点不同,从政府各部门看,在扶植企业发展的同时,要求以减少自身业务风险为前提,这就容易造成业务流程进展不畅、业务周期延长等问题;从政府财政部门和银行来看,双方关注的重点和焦点不同:银行更关注企业的偿债来源、能力和风险防控,从而限制了部分优质企业的贷款规模和发展潜力。政府则更多关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为企业服务效应,尽可能投入更大的贷款规模和贷款企业,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风险防控。

(三)助保池资金杠杆放大效应引起的风险放大效应

政府部门在业务开展先期建立助保金池,由财政投入的政府风险补偿金和企业缴纳的助保金共同组成,按照一定比例(一般按10%核算)的额度缴存,形成资金的规模效应和杠杆放大效应。如果同时有几家企业出现资金问题,产生不良贷款,需要政府出资的风险补偿金来偿还。一旦政府补偿金不足代偿银行逾期本金和利息,不仅会造成银行的资金亏损,政府财政的资金流失,还会使政府信用遭受损害,威胁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

助保金贷款业务起步较晚,尚有很大的完善空间。通过政府和财政有关部门的审核把控及银行的风险监管,多方渠道、多方协调为优质小微企业提供征信保证,助保小微企业尤其是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崛起,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小企业助保金贷款业务管理办法(建总发[2010]70号文件)[Z].2010-3-30

第9篇:自助银行发展现状范文

一、 何为民营银行

中国大陆学者主要集中在产权结构、资产结构以及公司治理三个方面来界定民营银行:一是民间资本控制论,即强调产权结构,认为由民间资本控股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二是民营企业服务论,即强调银行的资产结构,认为民营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三是公司治理结构论,即强调公司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或董事会任免高级管理人员、具有市场化运作机制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然而各方学者对于民营银行提出的定义还只是停留在讨论阶段,还有很多细节有待商讨和进行规范。

二、 我国民营银行存在的意义

改善金融垄断的现状,增加银行业的竞争,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根据标准普尔最新公布的2012年中国商业银行总资产排名 和各银行的净利润数据 ,目前,我国五大国有银行仍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资源的过度集中,导致我国银行业存在垄断,资源配置效率低,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进而引发余额宝、百发等类网络银行的高风险产品的出现。显然,加快民营银行的发展和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民营银行的出现丰富了银行业市场,有利于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专业对口更易把握风险,提高金融创新能力。民营银行发展初期,为了增加业务量,往往会对贷款者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加之,民营银行多来自某一领域领头民营企业的资本注入,对其所在领域,具有较专业的风险意识和把控能力,能更好的助力小微企业,加强工商业市场的发展动力。另外,为了从现有市场中脱颖而出,民营银行将加快金融创新步伐,继而提升原垄断行的金融创新水平,进而使我国的银行业能有更好的发展。

三、 我国民营银行的现状和问题

民营企业办民营银行的热情高,拉升其股票价格。截止2013年10月,已有11家民营银行的名称获得工商总局的核准。从A股市场来看,目前有22家上市企业发起了民营银行概念股,使得其股票一度涨停。安徽、浙江等地还有大批民营企业抱团组立民营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可见,自从民营银行“正名”以后,民营资本对其的热情正处于井喷的状态。大型民企,将民营银行当作获利、融资的新途径。然而,民营银行的松绑并不是放纵其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而是成为一匹训练有素的千里马。

政府对民营银行的发展持积极鼓励的态度。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金融改革国十条”中明确指出,“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可见中央政府对民营银行的自主化经营发展是十分支持的。周德文教授认为,目前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最大障碍就是对发起人的限制。而“国十条”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影响民营银行发展的外部因素已经解除,然而民营银行作为一个新兴企业,其内部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民营银行股权结构混乱,缺乏风险控制经验,内部规范不完善,责任界定不清晰。以多少、何种形式的注册资本,成立一个民营银行,是首当其冲的问题。民营银行没有国家做保障,因此注册资本可以说是其最后的防线并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兑付保证的作用。加之,民营银行往往涉及到多个民营企业及其关联方,关联方交易、表外业务等都增加了民营银行的财务风险。

民营银行缺乏银行经营中对风险防范和控制的经验,不能及时察觉和反应风险,风险防范模式不健全,都会严重影响储户的存款安全和整个银行的发展。

民营银行缺少完善的内部机制。民营银行正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因此要建立起符合其自身条件和顺应其发展需求的规范细则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基于以上问题,加之银监会拟定的商业银行破产申请,退出市场等机制,很可能导致民营银行未来责任界定不清晰,从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而这也将使得资金的可信度和运营的技术度本就受到很多质疑的民营银行遭受更多挑战。

四、 助力民营银行发展的对策

1. 民营银行必须保持绝对的独立性

民营银行应该注重银行业务与出资方原有业务的分离。出资方应该以一个专业的角度来建立、经营民营银行,而不是把它当作自己的融资炉,以公谋私。因此严格的股权结构、股权转让规定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民营银行应避免股权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前者防止民营银行演变成家族银行,为某些利益集团所控制,后者降低经理层的监督成本―效益比率,激发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减少管理层内部控制以及道德风险等问题。第二,民营银行还应规避股权的频繁变动,因为这会导致潜在的资产转移、让渡股权等问题,有碍于其后续发展。第三,民营银行还应该自觉规避关联方出资谋权等问题。

民营银行必须以保障存款为根本。近日,两份全国性文件 均指出,民营股东应当为民营银行兜底。可见,民营银行必须以保障用户的存款为首要任务。因此,单纯的存款准备金对于民营银行的流动性短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其必须投保于存款保证金。这样,一是能保护用于的存款,提高民营银行的可信度;二是有利于防范自身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三是,能够在民营银行遇到危机时提供流动性、合并、清算赔付的支持。

民营银行必须加强其风险监控。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民营银行要想在银行业占有一席之位,就得看民营出资方对于银行的风险掌控能力。为了快速适应市场的发展,民营银行应该从一开始就建立与国际银行业接轨至少是贴近国际的风险控制机制。在最低资本充足率和监管约束方面,民营银行必须遵守中国银监会对于前两大支柱的硬性规定。市场约束方面,民营银行应该强化信息披露,一方面可以展现自己强大的资金实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接受市场的监督,使该行业形成一种相互监督,共同进步的的发展模式。

民营银行必须建立良好的责任制度。不论工商业还是银行业要想使股东利益最大化都必须拥有完善的、严谨的内部操作规范,然而这种规范又是建立在明确的、细分的责任制度之上的。相信在这一点上,民营企业应该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应注意吸取“巴林银行案”惨痛的教训,根据银行业的特征来优化适应民营银行发展的企业制度。另外对金融专业人才,尤其是具有海外国际商业银行工作经验的人才的引进,也是助力民营银行岂不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