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纬网练习题范文

经纬网练习题精选(九篇)

经纬网练习题

第1篇:经纬网练习题范文

关键词:初一地理;校本作业设计;地理思维能力;分层性

作业设计是完整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教育者的教学思想与教育机制的体现,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校本作业”指的是学校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发的作业,即教师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梳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从学生学习思维的角度出发,立足基础,适当延伸,设计难易适中、形式多样、体现分层的作业。实行校本作业是实现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设计有效的校本作业,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素材,旨在更好地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

一、初一地理校本作业材料的来源――就近取材

书面作业设计可以是书本中的活动题或者填充图册中的题目的改编或变式,厦门市的中考题、各地市的中考题、教辅图书上个别好的试题,但是这些都要以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为蓝本,在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厦门初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指导下进行出题。

实践活动的设计也可以依据书本中的活动题。在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学校的资源、校园周边社区的资源以及海沧区的乡土资源。如,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进行春游或者秋游活动,活动地点都是不一样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探宝活动或者越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使用地图,感受到地图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又如,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时,可以带学生深入学校所在的未来海岸社区,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活动等。

二、初一地理校本作业开发的取向

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应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根据地理课程的要求,根据本校初一学生的特点,就近取材,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校本作业,让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因此,初一地理校本作业的开发应该注重校本性、创新性和有效性。

校本作业的开发,必须从本校环境和本校学生的实际出发,这是必须高度重视的,因此,校本作业的开发应该注重校本性。

校本作业的创新性,集中体现在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方面。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创新了什么?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让学生主动地去体验,让学生自己去克服困难,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不断地进行反思……从而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经过新的加工、组合和探索,得到新的体验,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校本作业的设计,最终的目的是有效。能有效地开展,能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能获得情感的体验、技能的提升和思维的发展。

三、初一地理校本作业设计的具体做法

1.作业素材紧扣时事政治和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像柴,既可点燃,也可捣毁。”如果地理作业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就会对地理课的内容产生兴趣,并且记忆和思维的效果也会大大提高。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到处存在着地理作业素材,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学习需要,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从这些生活现象中挖掘出和设计出生活化的地理作业。

如,在学习地图三要素时,让学生利用太阳和时钟判断自己家客厅朝向,测量自己家房屋尺寸,选择适当比例尺,设计图例、标明注记,绘制家庭平面图。在学习经纬网时,让学生在乒乓球或者海洋球上绘制经纬网,制作小地球仪。通过这一制作可以更加清楚经纬线的含义、经纬线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经纬度的分布规律,巩固课本知识。然后,将学生的作品在班级、学校展出,让学生体验到分享成功的喜悦。再如,在设计经纬网练习题时,可以结合我国南海争端的时事背景:我国渔船在南海某海域(117°E,16°N)附近进行海上捕捞作业时,受到某邻国军舰的干扰,为了保护我国渔民的合法权益,我国渔政船从海口(110°E,20°N)出发立即前往事发海域维权。可以设计已知事发地的经纬度,让学生在图中找出对应区域,也可以反过来,在图中标出事发地,让学生读取经纬度,判断渔政船的前进方向。通过这样的练习,既可以巩固地理技能,训练学生地理能力,也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地理对生产生活有用,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地理校本作业中揭示知识应用价值,让学生体验地理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真切意识到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认识水平。

2.作业题量少而精,不断创新练习题的设计,让学生每做一题都有新鲜感,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完成适量的作业有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学习技能,培养学生地理独立思考的思维。因此,教师设计地理校本作业时要摒弃题海战术,一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联系性;二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三要挖掘作业中的智力因素,创设思维训练情景;四要注意练习题的代表性,使学生掌握答题技巧,提高答题能力,进而以不变应万变去解答各种类型的题目。教师还应该全面把握地理教材,熟悉地理教材,对每个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筛选、分类,避免“异题同答”的题目重复出现。教师有必要先对作业进行解答,选择一些有“精、简、练”特点的作业类型让学生完成,这样不但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而且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

首先,设计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作业,训练学生良好的读图析图的习惯。例如,在复习经纬网内容时,复习题必须配经纬网半球图,让学生读图指出经线和纬线,并用“横纬纵经”概括经纬线分布的特点,依据地图说出经纬线的性质(长度特点、指示方向等)。在地图上找出经度和纬度,并说明经纬度分布的特点,注意经纬度的最大度数和最小度数,再用“东大东经,西大西经,南大南纬,北大北纬”来概括经纬度判读方法。指出半球分界线、高中低纬度分界线和地球五带分界线及其范围。然后在图上标出某地点,让学生读出其经纬度,判断所处的半球位置、高中低纬度和地球五带,并说明判断理由。也可以反过来给出某地点的经纬度,让学生在地图上标示出来,再进行判断。通过一副经纬网半球图,基本上可以对经纬网这部分内容做出全面的归纳和整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提高学生解决相关类似地理问题的能力。

其次,设计体现地理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关系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非洲之后,设计非洲一节的校本作业题时,可以结合非洲地形图和气候分布图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根据《非洲地形图》描述非洲的海陆位置,说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概况非洲以哪类地形类型为主以及地势特点,根据地势特点描述河流的流向,并说明原因。根据《非洲气候分布图》描述非洲的纬度位置,说出非洲主要分布的气候类型,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草原面积广大,概括非洲气候类型分布的特点,然后判断不同河流水量的大小,或者同一河流如尼罗河上游和下游水量的差异,并说明原因。最后让学生探讨河流对地形的影响。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河流对地形的影响等,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创新型的作业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并且培养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作业设计体现分层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权

教师在设计地理作业时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使用的方法不同,对于地理知识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教师有必要认清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出层次不同的作业。

学生的作业分为必做和选做两种类型。必须完成的作业是根据课标最低要求设计的,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难度较低,一般每个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这个层次的作业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做,确保完成基础目标。选做作业,学生有较大的自由选择权,供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由选择,设计的作业内容可以是教学相关内容和贴近生活的信息,也可以是课本内容的延伸、扩展及实践。

选做作业的完成可以是小论文、调查报告、资料收集、画图拼图、地理演讲、手工制作和手抄报等。不同类型的作业有的可让学生独立完成,有的可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完成。选做作业每个学生一学期至少要主要承担一项,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做,具有自主选择权。

老师对学生作业的恰当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外因。在进行学生学业评价时,学生平时的作业成绩分为两部分,选做作业占了30%的分值,让学生一方面重视选做作业的完成,另一方面又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优势进行选择,让学生在完成地理作业之后体验到学习地理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蔡鸿菲.校本作业:“校本课程”开发的延伸.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2(10).

[2]秦兆吉.减负增效背景下的高中地理作业设计.考试与评价,2012(03).

第2篇:经纬网练习题范文

“地球和地球仪”是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本节作为整个初中地理课程体系的开篇,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内容,也是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前提,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据笔者10年的一线教学调研发现,学生认为初中地理最难的内容就是本节,那么如何突破本节教学的重难点?基于新课标对地图的重视,建议在教学中加强地图判读、分析等能力训练,并在以后的各种情景中反复应用地图,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养成用图习惯。本文通过对教学的分析,从图像剖析的角度,对本节教学提出建议。

与本节教材相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如下: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点的经纬度。活动建议是用乒乓球或其它材料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第一项旨在通过该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其它三项是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本节包含以下五个框题内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由此确定学习目标如下:通过课本和交流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能说出地球形状,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会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了解地球仪用途,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运用地球仪,了解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能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点的经纬度,或根据经纬度确定某点在地球上的位置。

七年级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地理课程,对地理学习充满期待和向往。但是本节内容比较抽象,涉及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很难直观感知。因此,教学中需借助实物、地图、模型等辅助教学,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还需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体系,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抽象到具体,建立立体空间概念和思维。教师在本节教学中下足功夫十分必要,不仅要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还要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热情,否则学生在该内容上“知难而退”,接下来两年的地理教学将很难开展。

二、图表剖析及教学建议

1.通过复合图和示意图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地理复合图是指在同一幅图像内包括多种类型的地理图像,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地理图表来反映地理问题、表达地理思想。本节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由素描图、卫星影像图、分布图和路线图四幅图像组成的复合图像,也是一幅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示意图。关于地球形状,对未学过立体几何的初一学生而言,虽有少数学生不会用三维空间描述,将其说成“圆形”,但绝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地球形状是球体。然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很多学生却难以想象古人眼中的地球形状是怎样的,他们又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图1.1第一幅素描图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即 “天圆地方”。新教材省略“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认识过程,教师可补充一幅素描图让学生了解。后来人们根据对月食、海边帆船的观察,推测地球是个球体,新教材中没有用图展示其原理,可让学生自己讲解交流。第三幅图结合阅读材料的学习,不仅让学生从地理角度认识地球,也学习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更从情感上激发学生不畏艰难追求科学、探索真理的意识。四幅图从古代人的直觉认知,到对地球形状的推测,再到环球航行的实践,最后到人造地球卫星照片的直观认识,简单直观地呈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展示人类不断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

图1.2用3个参数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学生对数据大小不能直接感知,可借助其熟悉的事物对比。如第4页活动第2题,用足球场面积与地球表面积对比,用400米跑道长度与地球最大周长对比,让学生感知地球的“大”。

2.利用景观图认识地球仪

地理景观图主要是反映地理事物外貌特征的图像,它们将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地理事物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其产生较为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增加感性认识、开阔视野、加深印象、激发兴趣。本节有3幅地理景观图,图1.3“地球仪”在条件不足的学校可以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外貌、基本构造及用途,条件较好的学校则可以用地球仪教学。图1.7“基多赤道纪念碑”和图1.10“格林尼治0°经线”,展示地球仪上的特殊经纬线――赤道(0°纬线)和本初子午线(0°经线)的地面标志。教学中可让学生知道地球仪上的点和线都是为了研究方便而人为设定的,地球表面本身并没有这些点和线。

3.阅读分布图掌握经纬线(度)分布及特点

地理分布图,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分布规律、分布特征、分布范围等,主要储存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信息,它是学习地理最必要的工具,也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教学资源,在地理课中始终起着重要作用。本节共有6幅分布图。阅读这些图时,可引导学生利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整体性看图,逐步了解经纬线、经纬度、经纬网的空间分布,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意识。

图1.6“纬线和纬度”展示地球仪上纬线的分布规律和特征、纬度的分布规律等,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图时,还可结合对地球仪的观察,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自主导学问题进行。导学设计如下:①地球仪上什么线是纬线?②地球仪上的纬线是什么形状?③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在哪里?其长度是如何变化的?④纬线的两端分别指向什么方向?⑤地球仪上一共有多少根纬线?用虚线表示的纬线有几根?分别叫什么名称?⑥不同的纬线如何区分?⑦最小纬度是多少?在哪里?最大是多少?在哪里?⑧相同的纬度如何来区分?⑨归纳纬度的变化规律。用同样的方法可指导学生读图1.9“经线和经度”,学习经线和经度的特征,然后用表格进行对比归纳(如表1、表2)。经过观察、对比、练习,大部分学生基本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但反馈时,仍有部分学生容易将纬线和经线混淆,笔者尝试用“纵经横纬”四个字让学生记忆,效果一般。后来笔者用形象理解法帮助学生记忆,将纬字的拼音wei的首字母W拉直是横的,经字的拼音jing的首字母J拉直是竖的,学生就不易混淆。

图1.8展示南北半球的划分和分布。学生不难理解南北半球划分的界线,难读懂的是以北极为中心投影的北半球图和以南极为中心投影的南半球图。由于初一学生未学过立体几何,空间思维能力较薄弱,空间概念尚未建立,学生必须借助实物地球仪进行观察,并结合读图才能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出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和南半球的大洲。

第3篇:经纬网练习题范文

一、确定区位,夯实基础

确定区域位置是我们解答地理问题首要的、关键的一步,是基础。如果学生把区域位置判断错误了,那么学生所得出的结论一定是错误的,尤其在高考中的“串题”和综合题,会造成严重的失分。因此,必须熟练掌握区域位置,努力做到“心中有图”。 如何掌握区域的位置?针对这一情况,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根据经纬度确定区域位置。例如要掌握中国地图:首先,画出中国政区图。最好动手去画,而不是描图,同时掌握中国的“四至”(最北、最南、最东、最西),各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行政中心及相关位置。这样,一方面加深了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绘图技能。其次,说出20°N、23°26′N、30°N、40°N、50°N、80°E、90°E、100°E、110°E、120°E这十条经纬线穿过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最后,找一个水平相当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互相问答、互相测试。学习中按上述方法反复训练,必须进入“心中有图”的境界,准确判断出区域位置也就自然水到渠成。

2、根据地理事物确定区域位置。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记住所有地理事物的经纬度。比较可行的办法是:识记一些主要地理事物的经纬度,然后以它们为参照,利用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区域定位。例如知道了南美洲的经纬度范围,就可以根据相对位置推算巴西的大致经纬度。

3、根据轮廓特征确定区域位置。大陆、半岛、岛屿、海峡、海湾、国家、省区、主要山脉和河流等都有自己的轮廓特征,如意大利半岛像一个长筒高跟靴踢足球、黄河像个“几”字、内蒙古自治区像雄鹰展翅、台湾省像萝卜等,看到这些轮廓就可以判断大致是哪个区域。

4、根据地理数据确定区域位置。某些地理数据具有特定性或唯一性,如我国陆地最低处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面海拔为-155m,我国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澳大利亚中部平原最低处艾尔湖面为-16m,死海湖面为-400m等。看到这些特殊的数据就可以判断大致是哪个区域。

通过以上复习过程,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清晰而完整的“脑图”,迅速解决区域定位难题。

二、整合知识,构建框架

如世界地理中的“十三个区域和八个国家”以及中国地理中的“四大分区和重要省份”的复习,通过分析可以归纳出知识框架包括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方面,自然特征又包括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地形(类型和分布)、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和成因)、河湖和自然资源等,人文特征包括居民(人口、人种、语言、民族和宗教)、工农业(包括分布、特点、区位)、交通和城市(分布和区位)等。因此,复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区域地理知识框架,尤其是世界地理涉及到的各个区域,均可按照特定的思路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在复习每一个区域时就有了比较明确的思维方向,知道什么是需要掌握的要点,就不会感觉知识又多又杂、难以识记。在老师的引导下,复习过两个区域以后,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已经形成,可以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网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分析特征,比较差异

区域特征及区域差异是区域地理复习必须突出的重点。

区域地理涉及的内容繁杂,区域之间又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往往很难掌握。所以我们必须运用正确的方法来分析区域特征,我把这种复习方法概括为“定点、连线、结网”六个字。

(1)定点:即抓住主导因素,突出区域特征。如干旱是我国新疆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深居内陆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

(2)连线:即抓住知识联系,形成多条“知识链”。例如美国的气候分布与东西高、中间低的地形之间的关系,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布局之间的关系,工业分布与自然资源、交通运输之间的关系等等。

(3)结网:即在牢固掌握上述知识“节点”和“链条”的基础上,点线相连,线线交织,形成知识网络。

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差异比较。比较法是总结区域地理特征最常见、最省力的方法,比如日本和英国的比较(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农业生产和工业布局等)、南北美洲地形和气候的比较等等。

四、图文转换,加深记忆

学生复习地理的最大弱项就是地理知识的空间概念差,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每一个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后,可以发给学生相关的填充图,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的文字知识尽量转换成图的形式。这种复习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用图、填图、绘图、图文互换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利用填充图进行单元知识总结的能力。

五、联系热点,注重应用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经常是地理高考试题的切入点,而这些热点、焦点的发生又必然在一定的区域之中。近几年的高考题都涉及到热点、焦点,但要记住,热点、焦点问题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基本能力,学生要将热点、焦点问题回归到课本,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每位学生将地理与生产、生活相联系,从地理学的角度去发现、解决这些问题。我在复习时尽可能地把热点、焦点具体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伊拉克热点,学生应弄清:伊拉克首都是巴格达,地跨底格里斯河,位于印度洋板块上,那里曾经是巴比伦王国的发祥地,美索不达尼亚平原以灌溉农业为主,白种人,阿拉伯民族,还有附近海区的密度流、石油的成因和出口路线以及石油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

六、精选习题,规范培养

在区域地理的复习过程中,还要做内容相关的练习题。

第4篇:经纬网练习题范文

1.居住环境较为封闭傈僳族学生世世代代居住在大山上,没见过平原、坝子等,山高谷深,与外界环境隔绝,相对封闭,信息不畅,导致思维也不太开阔;再加上大部分学生是傈僳族,从小只会讲傈僳话,很多都听不懂普通话,师生之间交流相对比较困难,这给教师的教学又进一步增加了难度。

2.校本资源开发难度大农村中学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缓慢,交通只有沿江而建的公路,很多学习资源材料无法提供。师生的教和学只有靠课本和地图册,很多东西学生根本没见过,无法对相应的地理事象进行体会和体验。学生基础又比较差,连左右都分不清,更别提东南西北,两边被大山挡住视线,空间思维想象能力比较薄弱,只能借助课本和地图册进行学习。但是看见了就忘记了,只有动手做过才会永远记住,没有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实践,学生终究难以感同身受,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二、经纬网教学的有效方法

1.利用座位模拟经纬网定坐标。引导学生认识经纬网。横的是纬线,竖的是经线,两手围起来,展开为纬(围)线,对应数值为纬度,南北树茎为经线,对应数值为经度。对着讲桌的那一列为0度经线,中间那一行为0度纬线,每条纬度和经度分别相差20度,请学生记录自己的纬度、经度。设计活动并引导回答:①抽学生说出自己的坐标。②北半球、南半球、东半球、两半球的学生分别应答;北寒带、南温带、中纬度、东经度、西经度的学生分别应答。③离赤道最近、离北回归线最近、离南极圈最近、南极、北极、离0度经线最近、180度经线的学生分别应答。定方向。面对黑板是北,背后是南,左手是西,右手是东。设计活动:XXX同学在XXX同学的什么方向,在XXX同学正北、正东、西南、东北方向的学生分别应答。

2.运用地球仪学习经纬网现在每所学校至少有一个地球仪和经纬仪,教师可在地球仪上给出几个地名,让学生分组设计经纬网,并标出重要的经纬线,如0度经线、0度纬线等,再将地球仪上的各点标注在自绘的经纬网中,说出各点的半球位置及其方向。地球仪比较形象,通过这样的练习,可建立学生空间观念并突破经纬网教学的重难点,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3.动手绘制手上经纬网学生都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那么,可将左手为西右手为东,在左手写上西,右手写上东,然后两手做出一个球体,十个手指为经线,手指的各关节连成纬线,大拇指为0度经线,小拇指为180度经线,食指为20度经线,左手食指是20°W,右手食指为20°E,无名指为160度经线,左手无名指是160°W,右手无名指160°E,手掌和手指之间的关节连成的线为0度纬线。把手展开就是手上的经纬网,然后看着自己的手回答问题,答案一目了然。

4.巧用橘子创设经纬网农村乡土资源比较丰富,利用这些随手可得的资源辅助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既节约成本,又因为贴近农村生活实际,可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共鸣。傈僳族学生家中大多种有橘子树,橘子在乡里随处可见,可让学生将橘子看成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在橘子上画出重要的经纬线及南、北极点并观察分析。

第5篇:经纬网练习题范文

一、研究近几年高考。依据考试说明,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

考试说明是考试命题的依据,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对命题的依据要熟烂于心,以便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是研究考试命题走向的重要依据,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近几年高考的脉络。要把近几年高考试卷中每一个考试点在考试说明中落实下来,以便对二者的吻合程度和考察深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对指导高三地理复有裨益。在此基础上,对考试说明要求的知识点进行有规律的重新编排,便于学生消化和巩固,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使知识能够有效地迁移,以利于学生解题。解题其实就是“条件反射”,在有牢固的知识网络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见一叶而知秋、见一斑而知全豹。

根据笔者多年的高三复习经验并认真总结反思,提炼为基础复习的“融合渗透,区域为主的复习”思路。近两年的高考复习就是在这样的复习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复习效果很好。复习以区域地理复习为基础,把综合地理的内容大量渗透其中,把理论落实到具体的事例中,使综合地理理论在实际运用中得到巩固,使基础知识更加牢固。

二、注重思维过程的展示。注重变式训练和思维拓展训练。活化学生的思维

高三复习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应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高三复习的始终。在基础知识复习时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遵循知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概念入手、到知识的联系、知识网络的建构、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注重思维的一般过程。理清问题、已知条件、问题和条件之间必要的联系,而这些联系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求学生按照一定流程来回答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尤其要让学生说出其思维的过程,让其他学生在提问过程中思维不断升华,思维素质得到培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要注意动手、动脑,把条件列出(利用简单图式)来,由此层层展开。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对问题进行发掘。在条件、问题设置等方面进行变化,进行多角度的变式训练,也可以让学生利用所给条件设置问题或变换条件来设置问题,通过类似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思路更加开阔,思维的层次不断提高。在试卷讲评课中要充分运用试卷所提供的情境,针对答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使学生在讨论和争辩中获得新知,提升能力。教师要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使其明白错误产生的过程和原因。同时形成正确的概念和思维过程。在复习过程中经常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策略。努力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活度,达到提高思维训练强度的目的。

三、注重教学语言的规范,强化学生表达的规范化训练。优化学生的书面表达

学生的知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最终要通过规范化的表达呈现出来,然后转化为卷面的分数。同时只有规范的表达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非智力因索带来的损失,高考中减少失分就意味着成功。因此,对学生的书面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要落实到高考复习的每—个环节。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要规范,要科学,例如,凌汛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河流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而不应该表述为“河流从低纬流向高纬”;对于一些问题教材使用了模糊语言,如全球变暖问题,教材使用了“除自然原因外”这样的表述,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要提醒学生注意类似模糊语言的运用,同时更应该使学生注意到“成因类问题”的回答要注意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进行回答。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语言表达要规范,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对学生表达不规范、不严谨之处进行纠正;练习后教师还应把客观题的优化表达展示出来,让学生有不断修正和规范表达的标准。优化表达要做到条理性——一个问题答一段,这样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也可分点叙述;不要自始至终一个段落,连标点符号也点不全。层次性——把最精彩最重要的放在前面,以免不分主次,不着边际。完整性——答题时要求将地理原理与题目设问之间串以一个个地理链,使之巧妙相接,尽量具体详细。教师要整合各种问题,帮助学生形成一些规范答题的套路,以便学生在复习之初能较好地表达,并在后续学习中不断优化。结合以往教学,归纳整理一些解决问题的规范表达,以方便学生较快掌握解题规范,尽量少走弯路。

第6篇:经纬网练习题范文

一、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

教地理,离不开地图,学地理,也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教材,是地理学科的骨架,是学生汲取重要知识的源泉。

1.直观地显示地理事物

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地理事物的形象问题,即“什么样的”。地图可以将地理事物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比任何语言的描述都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2.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视觉刺激产生的兴趣比起听觉刺激和触觉刺激产生的兴趣来得更快。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利用地图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情境,促使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产生期盼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从而激发探究兴趣。例如:在学地图时,我问学生:“假如我们要去四川九寨沟旅游,你能在地图中找出它的具置吗?假如我们要乘火车去,你能说出具体的铁路线名称和所经过的省区吗?”学生争先恐后地找相关地图查阅,学习地图的兴趣非常浓厚。

3.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进行地理空间分布知识的教学,最重要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教学地图,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普通地图本身是平面的,但其颜色、符号和注记却表示着地理事物的立体形象特征,经过形象思维可以从地图的二维平面中想象出地理事物的三维形象,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可以通过国界、山峰符号和国名标记确定珠穆朗玛峰的位置,通过颜色和数字标记确定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等。

二、加强学生读图技能的培养

1.教会学生读图的方法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地图学习地理,教会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非常重要。

首先,教会学生掌握判断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其中图例是地图上用以表示山脉、河流、城市、铁路、山峰等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图例有地图语言的功能,要看懂地图,必须先认识图例。因此,必须使学生养成读图先读图例的习惯。不少学生经常说:“老师,这个图其他我能看懂,就是分不清东南西北。”在三个基本要素里,方向的判断是最关键的。最常见的一般方法是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学生较容易记住;指向标判断也没有问题,较难的就是经纬网地图方向的判断和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方向的判断。在高一地理教学中,必修一地球的运动这两节里有很多经纬网示意图,如果再加上晨昏线,很多学生就会晕头转向。全班几乎一大半的学生都不会看这种示意图。其实对于经纬网地图方向的判断,教会学生最根本的原则是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但往往把经纬线画成圆弧形或其他形状的情形下,学生就不会判断了。这时教师就让学生掌握只要在同一条纬线上就是正东或正西方向,在同一条经线上就是正南或正北方向,另外多出示几种经纬线变形图让学生练习,多角度地练习,学生就容易掌握了。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方向的判断也可以参照以上办法,但在以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沿纬线逆时针方向箭头指向东方,同样在以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沿纬线顺时针方向箭头依然指向东方。

其次,要仔细阅读地图的标题,因为图的标题注明了地图的属性,不同属性的地图所表达的主题不同,如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根据不同颜色表达地表不同的海拔高度,而气候类型分布图,不同的颜色则表达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情况。只有确定了图像所表达的主题区域位置、范围等,再在图像上有目的、有重点地寻找有关的地理事物,就能获取有效信息。

最后,要进行图文转换,学会运用地图进行知识迁移,能够运用图表表达空间概念,对知识进行归纳,并能阐述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如在让学生读“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图例找到各种气候的分布情况,说出它们的分布规律,再设置几个问题,如:亚欧大陆东部季风气候为什么这么显著,为什么亚欧大陆温带大陆性气候显著?学生可以根据图中的海陆分布情况作答。又问:欧洲西部为什么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这么广?非洲的气候类型有什么分布规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宏观到微观,随着教师的逐步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会不断深化。只有读懂地图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因果关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2.教会学生获取地图信息

第7篇:经纬网练习题范文

在处理自然地理学时,我们应该运用一些基本规律,通过掌握这些法律,我们将能够更容易地处理那些通常看似困难的问题。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地理答题思路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地理答题思路方法首先审材料

看完所有文字、表格或图材料,文字要画出关键词,进行材料概念引申,挖掘图表中直接和暗含的条件,包括图例、注记、数字、线条、方向、经纬度、关键地点等,分析材料含义和用意,可能用在什么地方,然后将所有能用的条件归纳,准备用。第二步审问题:通过题目中的问题,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联系平时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形成答题框架系统。如分析某地的农业区位因素,需要用到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交通、市场、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

第三步语言表达:用自己形成的答题框架系统,联系题目给出的条件,进行逐项表达。第四步检查答案和条件:看所给条件是否有没有用上的,与答案进一步对应补充。

审题时注意以下表述

①简述:简单扼要叙述,必须把握要点; ②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 ③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 ④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⑤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 ⑥写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

⑦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如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

⑧对比(比较):列表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的地理事物,可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之间的差别、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⑨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这需要平时树立科学的观点,具备正确的地理思想;

⑩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等。

知识点概括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永久冰雪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响降水

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风坡降水量大),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注:可根据该特点来判断迎风坡或背风坡。十、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因素

一是山地所处的纬度(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二是山地的海拔(海拔越高,带 谱可能越复杂)。

另外,影响同一带谱分布的海拔高度主要取决于热量(即阳坡和阴坡)。

高二地理图文结合的有效复习正确处理点线面关系

在地理复习策略的运用上,应认真抓好“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首先是点,即《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点和考点,这是复习的基石。这些考点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元素,逐个落实这些考点,就能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考试时,若能将试题快速返回教材、检索到相应考点,便能事半功倍。

其次是线,即人地关系这条主线。这是学科功能的重要体现。高中地理教材集中讲述了当前人类共同关心的资源、人口与环境三大问题,考生应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现实表现和解决措施,树立科学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与环境观。

第三是面,即以地图为截面,培养考生的读图、绘图能力。

小提醒:说到“点”,除了知识点、考点外,考生还应注意热点。高考不回避社会热点,近年的文科综合测试以热点材料作为试题的切入口已成为一大趋势。因此,在复习中以热点为载体,并将之题型化处理,达到学用结合的目标很有必要。考生应以社会热点为载体,培养应用型能力。比如汶川地震、北京奥运、航天基地、沪宁杭和环渤海与珠三角三大经济区、中东地区、美国金融危机等热点和焦点。

加强知识内在联系

通过研究考纲和高考试题,可以发现所有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规律:“取材于课本,但又不拘泥于课本”。这就要求复习应回归课本,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

有了地理基本知识后,就能以此为知识的生长点去获得更多的知识,就能够运用这些共性的原理去解决千差万别的实际问题,就能够进行创造。地理课本中运用这些共性的原理去解决千差万别的实际问题,就能够进行创造。地理课本中的文字系统、图像系统、练习系统三者是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成为该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

有的考生在复习课本时,只重文字,忽视图像,不看课后练习,而高考以能力立意,往往又与图像、课后练习有关联,这样就会出现知识弱点和盲区,在不该失分的地方失分。因此,后期复习不可忽视图像和练习部分,更应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小提醒:复习课本时,一定要建立起知识网络。例如,复习“气候”时,可以从气候的四大因子:气温、降水、气压和风展开联想。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尽可能拓展其外延,尽量将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这样,知识才能转化成能力。

宜将图文有机结合

高考考查考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地理思维能力及运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图表、地图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设置新情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显著特色。因此,夯实基础和培养能力是整个地理复习过程的两个根本着眼点。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及高考的要求,地理复习必须注意图文结合。

图像考查是地理高考题的主要特征,所以考生要学会运用经纬度、海陆轮廓形态、地形、河流分布及政区边界等方法进行区域定位。

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的配合,地理教学就无法有效地展开。因此,复习时,考生要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养成“左图右文”的学习习惯,更要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正确方法,掌握绘制相关图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的配合,地理教学就无法有效地展开。因此,复习时,考生要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养成“左图右文”的学习习惯,更要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正确方法,掌握绘制相关地理图像的一般技巧。

小提醒: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考生要具有“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地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的能力,获取有效信息成了解题的关键之一。为此在认定图表材料时应该仔细、完整,做到“看清一切图文信息”,不丢掉任何一个信息点,包括容易被忽略的图例、注记、标题说明等。

保证题量提高能力

高考以能力立意为主,试题以问题立意入手,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要努力体会地理学科的思维特点,总结解题规律和技巧,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科学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保证每天都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需要,但是考生必须防止沉溺于“题海”而不能自拔。

为此,考生应有计划、适度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试题,以培养答题的感觉。建议考生对众多的复习资料进行精选,最好有针对性练一些几年来各地的高考真题,通过做题培养答题的思路,通过做题检测自己答题的准确性,在精细方面下工夫。同时将最近一段时间做过的模拟题、仿真题进行整理,适当汇总一下最近自己常见的知识漏洞和解题方法的不足。

对于每考必失误的“弱点”知识,除加强相关课本知识的复习外,还必须针对“弱点”进行定点训练。采用“练习———找到出错原因———回归课本———再练习”的复习模式,让弱点不再弱。小提醒:对不同的题可以采取不同处理方式,有的题要一步一步认真解答,而有的题则可略去复杂过程,或干脆“看题”,即寻找解题思路而不动笔。对超教材、超教学大纲的偏、难、怪题应坚决放弃,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掌握复习的主动权。

高效学习高二地理的方法总结【关于系统学习】

1.我们应该认真阅读课本,掌握课本上的所有知识。

在阅读教科书时,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做:阅读课文的标题,了解课文的主要知识,在心里建立最基本的框架,然后阅读课文,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然后阅读笔记和地图,帮助我们理解课文。我们可以在课前和背诵期间做这件事。

2。必要时,我们可以参考资料,帮助我们加深对教科书知识的理解。

3、积极思考、注重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我们在该地区的空间定位,两个是至关重要的。例如,面对一个经度和纬度,我们首先确保它在大陆,哪个国家,然后我们将开始认为这个国家的一些特征,如自然条件、经济水平、etc.If足够的时间我们可以继续蔓延,想想这个国家的历史、政治、等基本情况。如果我们注意发散思维,平时做艺术综合主题更容易开始。

4.严格的思考。

例如,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有非常明显的纬度线、自然带、气候类型、沿南北方向、沿东西方向或纬度方向延伸。以赤道为轴线,南北草原气候,然后向北和南地中海气候。当谈到东非高原,赤道穿过东非高原时,它被认为是热带雨林气候,但它已经变成了稀树草原气候。在学习中,我们不仅要注意掌握这一共性,而且要注意这些个性。我们不仅要注重整体,还要注重局部等。

【关于地图】

1、多看地图,每天看,边看边想联系,尽可能用自己的知识点,移动全身,用图片和书评。

每天30分钟看照片的时间,确保你得到。

2。地图是关键。最好记住大陆和国家的地形图,在确定经度和纬度线之后准确地确定地理位置。明确中国四个高原和四个盆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特征、动植物。

3.图与图的转换:将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平面图转换为立体图,局部图转换为全图,表转换为图、扇形图和条形图等。

4、图形与文本的转换:尽可能地把所有知识点放在地理教材中去理解和掌握各种图形,不去记忆,学会把图片和文本从空气中转换出来。

例如,获取等高线图,从地图上的等高线可以从等高线方向、密度、山区趋势变化规律、坡度大小、农业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解读。

5.应特别注意五条经线和五条纬线。

在训练中,我经常问自己要弄清楚这十条线穿过的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在不超过十度的经纬度范围内勾勒出轮廓。描述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学会分析自然、环境、能源、气候等地图。

【关于课堂】

1.为了有一个好的预览,非常重要的是要快速地看一看,并得到一个总体的印象。

2。上课认真听讲更重要。通常情况下,当你分心时,你会发现自己从斯里兰卡跑到阿拉斯加。

3、适当的强调地指出,记住老师强调的内容,记住我不能立刻理解内容。

做笔记时最好带一个5的空间,容易使注释和n的审查。盲目滥用笔记,努力没有泄漏,说明这是一个神话,因为记得多影响讲座。

4、上课后及时复习,当天巩固,效果最好,然后是一周小复习,每月一次大复习。

第8篇:经纬网练习题范文

一、准确区域定位。构建空间思维

从考查内容上看,区域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局部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如等高线、湖泊、河流等)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考查学生区域定位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查区域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成因和变化。在题型上,有的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更多的则以区域图为载体,在综合题中出现,分值较大。故复习中要特别注意区域定位的训练。

首先,经纬度位置定位为主。

通过经纬网,抓好空间定位关,构建世界和中国的“心理地图”,为正确解题打下扎实的基础。在阅读区域地图时,重视所给的经纬度数值的分析,是确定区域位置的重要手段。要学会感知区域的空间跨越范围,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地球仪,如世界区域位置判读选取的10条经纬线(纬线: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经线:20。w、O。20。E、40。E、60。E、120。E、180。E)进行空间分割,熟记经纬线穿过的主要地形区及各大洲和主要国家参考定位点的经纬度:中国的区域位置判读选取的8条经纬线(纬线:北回归线、30。N、400N;经线:80。E、90。E、100。E、110。E、120。E)进行空间定位。在系统复习时,进一步丰富这些重要经纬线穿过地区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如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点。把经纬线内区域转绘到白纸上,再进一步强化记忆,在大脑中储存区域图,构建区域位置的框架,从而准确快速的判断地理事物的位置。

其次。相对位置定位是重要依据。

结合图中的海陆位置、轮廓形状、地形、河流、交通线、城市、图例、注记等信息,进行准确定位。

(1)海陆位置定位:地球上每个区域周围的海陆分布是固定的,可以通过识记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如大洲、大洋),然后以其为参照,利用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进行区域定位。如通过一些重要的海、海湾、海峡或岛屿作为海陆位置定位的重要参照。

(2)轮廓定位:世界上每一个区域都有一定的轮廓特征。找出重要轮廓的鲜明特点就能快速、有效地判定其所在的地理位置。我们可以根据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特征,也可以根据山脉、河流、交通线、行政区划界线、海岸线等分布状况,以及如城市、矿产、山峰等相关位置来分析定位。如意大利的版图像一只踢石头的长筒靴,我国省区轮廓青海省像只兔子、广东省像大象的头,黄河干流形似“几”等。

(3)地理景观定位:由于地理环境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地区自然地理景观差异明显:如日本的富土山,非洲热带草原上的长颈鹿、斑马,热带地区的椰子树、天然橡胶,南极洲的企鹅,干旱地区的仙人掌,沙漠地区的绿洲等。人文地理也有独特景观,拥有独特的标志性建筑: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伦敦的大本钟等。通过这些地理景观也可以正确地确定所在地区的位置。

(4)文字资料定位:利用相关文字资料考查空间定位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命题思路,这需要读懂文字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空间定位。

(5)图例、注记定位:有些试题文字部分没有明确指出该地的具体名称,这时要充分利用图中的图例(首都、省会与一般城市图例的不同,海岸线与国界线的不同等)、注记(城市、河流湖泊等的名称)来进行定位。

二、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

高考试题常以区域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统计资料为信息。分析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或者分析对区域内资源的开发、区域发展和人地关系的影响。以综合题为主,结合热点问题出现。从多角度较为全面地考查区域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区域定位的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描述地理规律的能力。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是解决区域问题的关键。

首先,区域特征的复习要分析影响区域的主导因素,归纳出区域最突出的特征。如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地形闭塞,因此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是“干旱”;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并因此形成独特的区域特征。即“高”“寒”:气候南北对称分布是非洲最突出的区域特征,赤道横贯大陆中部,气压带、风带在非洲大陆南北对称分布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欧洲西部位于温带大陆西部,终年受西风带的影响,本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是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抓住主导因素和主要线索去复习区域地理往往会取得较好效果。

第9篇:经纬网练习题范文

【关键词】复习策略 技能实训 目录引导复习 强化训练

为使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提升学历、提高技能,浙江省面向中职学生进行单考单招,因此广受学生欢迎,单职单考的竞争也日显激烈。

就建筑类单考单招而言,文化课语数英共计390分,专业课总分为300分,涉及四门学科,即《建筑制图》(90分)、《建筑力学》(90分)、《建筑材料》(60分)及《建筑工程测量》(60分)。鉴于中职生的实际情况,要在考试中获得高分殊为不易。

笔者连续多年承担建筑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面对学生的升学压力,对专业课的复习策略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初期穿插技能实训,夯实专业基础知识。

中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要他们牢固掌握一个专业知识是很困难的。为了达到学生能充分理解所学知识,专业课教学不能离开技能实训。这使老师能基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浓缩精髓,促进学生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增强专业知识的实用性。

如在《建筑工程测量》中针对“角度测量”这一内容,考纲要求中有熟悉DJ6经纬仪的构造、熟练掌握经纬仪的使用、熟练掌握测回法测水平角的方法等内容。有的同学认为考试形式不是操作类的,只要把书本知识死记硬背就好了,但学生往往忽视实训操作的重要性。通过实训,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反过来学习书本知识就容易理解和掌握,而且长时间都不会忘记,以此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轻松掌握经纬仪的应用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可以考取测量放线工中级证书,可获得附加分10分。

2 中期“目录引导复习”,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目录就是纲要,每个章节名和课题名是本课程知识点高度浓缩与升华。通过目录引导复习法,要求学生逐章逐节地进行回忆复习,从第一章开始,回忆第一节讲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模糊不清,对这部分内容,可以及时翻书查找,也可以先集中记下来,再专门解决。第一节完成后进入第二节,这样依次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可以这样操作:首先要求学生回顾,独立写出各单元的标题,接着小组讨论、组员补充标题;然后每组选出代表来汇报本组学习情况。最后教师利用单元之间的内在逻辑性或提示内容,要求学生根据目录顺序而逐一地说出各单元标题。因为学生学习态度、动机与认知水平的差异,加上一些学生总结归纳、自学能力不强,因而这看似简单的学习要求,对中职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样,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利用课本目录,要积极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正确理解概念。如在《建筑工程测量》中针对掌握地面点位确定的要求,首先逐步引导学生画出知识网络图(如图1所示)。

学生形成这一网络图,将知识逐步联成“串”,通过横向对比、纵向联系,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逐步趋于系统和完整。

然后抽出几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测试,一般为十个小题,以填空或名词解释的形式进行。测试后及时批阅,并将结果及时与学生见面,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的个别问题,教师要及时辅导解决;对于学生的共性问题,教师要重点强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定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复习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3 后期强化训练,提高综合素质。

对于参加单招单考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心理素质较差,自信不足,面对专业课的学习内容多且杂,会产生较大的压力,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因此要有效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教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有目的的进行强化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