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范文

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精选(九篇)

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

第1篇: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规划;关系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现代的高层建筑的迅速发展,建筑规划也显得越来越重要。随着建筑规划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建筑设计也渐渐从建筑规划中脱离出来,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环节。专业化的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需要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好的专业人士进行规划和设计。

一、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的概念

1、建筑规划的相关概念

建筑规划就是对于建筑物一些功能进行规划,通过对各种功能的连接和布置的规划处理,从而提高建筑物的使用价值。进行建筑规划主要是从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出发的,依据建筑形体、建筑区位特点要求,从而开发出建筑物比较有用的一些使用功能。建筑设计也就是在进行建筑规划的基础上,建筑设计师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和建筑技术,将建筑使用者设想和一些要求进行有机的结合,完成建筑物的空间构筑和平面布局。建筑设计是用来实现建筑物的全部功效,主要包括社会功效和个体功效,是建筑物的最后设计。对于一个建筑物来说,设计的是否成功,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使用者认可。

2、建筑设计的相关概念

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前提下,设计者以建筑整体目的和整体条件为基础,对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解决建筑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建筑设计可以提前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再通过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建筑设计是一种微观层次上的空间地域规划,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建筑,具体来说是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建筑设计便于整个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步调度,顺利进行。

二、建筑设计和建筑的关系

建筑规划的目的也就是使建筑的功能价值在使用的周期内得到提高,合理规划建筑物的布局,使建筑物的一些功能要求得以实现。建筑物规划的过程也就是以建筑区的风格定位、形体要求、区位分析为切入口,实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对建筑物进行建设

1、建筑规划的首脑作用

建筑规划设计是宏观的,对一个时期的社会发展都起着主导作用,一个建筑的形态、功能、作用、风格都依赖于建筑规划,比如现代世界建筑、信息建筑、数字建筑、生态建筑等概念性的建筑出现都依赖于建筑规划的首脑作用。建筑规划强调的是建筑生态和建筑形象,站在一定的高度统筹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等功能,并且建立起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建筑规划设计是将不同的物体进行联合,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之间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现代经济不断发展,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多,一个建筑的好坏和建筑规划水平的高低有着密切联系。建筑规划通过对未来目标的确定去制定相应的实现手段和制度。建筑规划实际是建筑单体或者建筑群落的组成,它对建筑功能分区、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都有着继承性和连续性的规划。在规划过程中常常因为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采用保护、保留的方法,达到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建筑规划设计对建筑中的具体指标都有着明确的控制和规定。比如对建筑用地性质、建筑用地范围、建筑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交通出入口等都做了相应规定。

2、建筑设计服从建筑规划

我国建筑业飞速发展,人们对建筑自我特色要求越来越高,于是就形成了一大批忽视周围环境、强烈的个体表现欲、和整体建筑格格不入的建筑个体。建筑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建筑规划设计的大环境,并不是每栋建筑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才是建筑所追求的境界,建筑能够和建筑规划结合起来,个体服从整体,才能有效发挥出个体建筑魅力和艺术价值。那么如何在服从规划设计的同时,保持建筑的独特性呢?一是建筑与大环境相融合,建立自己独特风格。不管是建筑的外形、风格还是空间布局都要和周围环境形成呼应。同时在满足整体性的同时发挥建筑特色,在不变中寻找变化。二是以人为本,建筑规划设计的原则是以人文本,那么建筑设计的原则也需要以人文本。通过从人的感官和感知对建筑环境的处理,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3、建筑规划以建筑设计为基础

建筑是城市的主要景观,是城市的核心要素,也是城市文化和历史的承载者。在有些城市一栋高层建筑就是一座城市的标志。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形象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建筑设计时一定要使建筑本身和周围环境相协调。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建筑设计需要经过严格的把控才能和规划设计这个大环境形成统一口径。一是组织相应的专家团队对整个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看是否符合建筑规划和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不仅要重视建筑本身,还应重视建筑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把建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作为评审的指标之一。

4、认真做好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科学协调

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是不能割裂的,两者所设计的知识是交叉的,在统一建筑中涉及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时,两者是相互渗透的,它们是设计过程的两个阶段,规划师进行建筑规划时建筑物的功能要有拓展性、前瞻性,要考虑以后发展空间,还要满足目前的需要。每一栋建筑反映着地域特色,要考虑地域的和谐和特点,完成社会功能。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都包含着建筑布局的设计,要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完成建筑物的形体设计。

建筑设计不同于建筑规划设计中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一种在定性、定量图文结合方式下的弹性控制方法,可以直接指引到具体建筑单体的设计层面。城市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化过程,如果没有条例的约束,其间各种作用力必然会发生偏移甚至抵消,但是这种约束又不是对具体建筑物的描述,建筑设计的特点在于它是弹性而非具象地引导建筑设计,从总体上引导土地的合理利用,保障生活环境的优良品质,促进城市空间的有序发展,同时为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提供一种长效的技术管理支持。

建筑设计包括建筑色彩、体型、造型、空间等方面的设计,设计者必须考虑建筑本身设计,使建筑个体成为建筑整体规划的表达方式。比如从建筑材料和设备上进行把控,作为建筑规划设计的基石,建筑设计要保证每一个建筑个体都达到质量要求,才能在使整个建筑规划坚实可靠;从空间组合形式、景观设计形式上进行突破,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和意识形态对建筑规划元素的表达;根据建设任务和建设要求对整体项目进行全面把控,包括材料的运用、构造的设计均可以成为建筑规划中的一个分支。

结束语

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两者都对城市建设有着重大贡献。建筑规划起着主导作用,规划没有成形,其他设计都是空谈。而建筑设计则是规划设计的具体表现。只有以规划设计为指导,建筑设计为基础才能促进城市经济、政治、社会的繁荣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宙英.浅谈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2)

第2篇: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规划;建筑设计;协调

1、现代化建筑建设规划特点分析

1.1自然性

伴随着人们意识的提升,人们对于现代化建筑的居住环境要求越来越高。21世纪,人们逐渐将目光放在回归自然、交通便利以及资源丰富的生态建筑建设上,不仅要求建筑要有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更希望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建筑建设都希望有一些绿化区,能够与自然进一步融合,以此来建造居住与工作的良好环境。

1.2整体性

现代化建筑是建筑规划设计的主体,合理的规划布局更是影响着建筑的形象。事实上,因城市规划布局的进度加深,建筑也将成为规划的集中地区,现代化的建筑建设应做到间距适中、位置合理,其绿化区与自然生态区也要与建筑成为一体,而建筑的建设规划也要根据城市规划的整体来改造。总之,现代化建筑的建设规划就是要体现出城市规划的整体性。

1.3现代性

因城市规划不断发展,土地资源逐渐达到极限,而城市人口却在不断增加,为了缓解压力,修建了越来越多的高层住宅建筑。而所谓现代化不仅仅是指建筑住宅楼高度现代化,对于高层建筑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材料来说,更要做到经济实用、绿色环保等现代性。此外,层出不穷的施工工艺也表现出建筑规划设计现代化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说现代建筑建设规划设计具有现代性。

1.4节能环保性

节能环保的现代化建筑建设在近几年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现代化建筑的节能环保性主要就是指建筑细节上的节能型。现代化建筑能够做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运用且使用的多为环保型的材料,能够有效地降低噪声、污染也很少。不仅如此,建筑的建筑更是充分地利用了自然资源,不仅降低了消耗,更实现了节能的目标,因此非常具有环保性。

2、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协调性

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在特点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建筑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使用需求,来对建筑的实际功能科学确定,同时,采取有效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的功能,并且实现于设计过程中。如果使用者的需求无法通过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来满足,那么建筑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建筑功能无法发挥出来,浪费了较多的资源,因此,就需要有效协调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具体来讲,主要要欧这些方面会影响到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协调性:一是建筑使用者没有参与到建筑设计过程中:在设计建筑物的过程中,拟定建筑设计任务书的过程中,没有沟通和协调建筑使用者,无法了解建筑使用者的需求,这样建筑设计出来,使用者也无法认同。完成了建筑施工之后,建筑使用者就不满意建筑设计质量,对于建筑建设的正常进行,也会带来直接的影响。二是建筑设计不够创新:建筑设计除了要促使建筑使用者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外,还需要有效协调建筑整体,提升建筑的美观程度,同时,建筑也是城市景观的主要组成,那么通过设计,要将建筑自身的风格和特点给充分体现出来,这样建筑水平方可以得到提升。很多设计人员采用的都是一致的建筑设计方法,有着基本相同的表现效果。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建筑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设计就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就需要创新风格,对自身的建筑特色科学调整,这样人们的各项需求方可以得到满足。三是建筑规划工作由建筑设计人员来开展:规划设计是建筑设计工作的首个步骤,那么设计人员在初步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了解到有较大的差异存在于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之间,并且建筑设计人员要在设计环节中集中更多的精力。此外,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也会影响到设计效果。

3、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协调发展的策略研究

3.1人性化需求设计

对于人们的生活与居住环境建筑来讲,现代化建筑的建筑规划设计必须要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创建出和谐、优美的生活环境,实现改善室内环境、提升舒适度的目标。同时,还应以低环境污染的优势,打造成健康的生活环境。其价值主要在于建筑的自身功能,要有居住、办公或者一些室内活动,这些都是建筑物的价值所在。所以,对于生活环境的建筑物设计,应充分利用建筑周围的自然资源,比如太阳光、门窗朝向等因素,很好地运用到室内采光、通风以及换气上,还可以通过新技术,利用地热等无污染、无危害的可再生能源来供暖等。对于生活垃圾以及污水处理问题,还应做到绿色无害、对环境无污染的良好生活环境。

3.2是建筑规划制定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工作在一个房间内,需要规划房间环境和周围环境,那么设计人员在开展设计工作时,就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物周边的环境,以便有效结合建筑物和周边环境,除了将筑物使用功能给充分发挥出来,还需要保护周边的环境。建筑设计需要将建筑规划的功能给体现出来,建筑物的应用性能和社会性能都是需要建筑设计所体现的,因此,通过建筑设计,不仅需要对内部各个环节进行协调,还需要对建筑物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建筑设计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施工、建筑物料以及建筑材料等多方面的因素,促使一般规划功能得到实现。此外,建筑设计还需要将建筑物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和时代特色给体现出来,借助于建筑设计,将当地的区域风俗和民族特色展现给人们。

3.3是充分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

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过程中,需要将自然环境因素给充分纳入考虑范围,将其合理利用起来,并且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而破坏和不利影响。同时,在将自然环境因素利用起来时,需要科学的分析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促使两者能够同步进行,建设出来的环境,与人类的需求能够符合,以便将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的价值给充分体现出来。

4、智能化建筑设计建筑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现在的智能建筑与我国传统的建筑进行比较的话具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其中的主要的特点就是需要进行合理的选址设计、高效的对资源进行循环的利用、节能减排、功能齐全、智能灵活、帮助建筑物的用户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或者是工作的环境。这样不仅仅能够满足带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还能够对能源以及资源的消耗进行降低,降低建设过程以及使用过程当中二氧化碳的平排放,对环境进行很好的保护,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技术”也就是与环保有关的技术这些技术具体上包括了循环利用资源、节约能源、减少排放、节省占地面积以及节约用水和高效率的利用能演以及资源等绿色的环保技术。智能技术就是在计算机系统的及各种互联网新型技术。所以说,智能建筑能够自动的对内杯以及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尽心观测并且根据观测的结果进行一定的响应,具有着智能报警的功能,从而能够达到技术的协调一致以及建筑物内外结构的有机结合。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为了提升建筑质量,将建筑物的功能和价值给充分体现出来,就需要有机结合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方可以让使用者满意。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需要积极联系建筑使用者,了解建筑使用者的需求,以便设计出更加优秀的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1]杨童周.杭州西湖汉传佛寺园林空间研究[D].浙江大学,2015.

第3篇: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谐融合

引言

当前规划主要通过对规定性指标的确定来保证城市建设质量和社会公共利益。这样的控制方式由于指标控制过于概括,抽象,且控制指标并不能与城市建设质量产生直接对应关系,从实施的结果来看对城市建设质量的控制效果较差。而直接与城市建设质量相关的,体现城市设计内容的引导性控规指标,由于多为描述性文字内容,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对管理者个人专业水平的要求较高且缺乏统一明确的评判标准,所以难以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缺乏实际操作性。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结合来促进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和谐。

1、规划与设计相互制约

1 .1 多选择性的强制性指标组合

我国在上海,温州,广州,成都等城市已有成功经验,规划一般规定几套不同的控制指标组合(用地界线、建筑性质、容积率、建筑高度、出入口等)来控制划定地块的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和建筑形态,让具体的建筑设计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又能符合规划要求。

1 .2 可行性建筑方案论证规划指标

通过做可行性建筑方案来论证规划指标的合理性,也是目前常用的互动方式之一。不过目前该种手段多用于规划的调整阶段,可进一步引申发展,在规划编制阶段对规划的重点地段,重要节点,采取做可行性建筑方案的方式科学地确定控制指标。

1 .3 加强规划各阶段的城市设计工作

城市设计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并且可以起到深化城市规划和指导其具体实施的作用。城市设计运用综合的设计手段和方法,可更为具体,形象地处理城市空间的物质形态关系,使城市各组成要素,各地区之间的相互空间关系更加完善,使得抽象的城市规划指标变具体,并具有操作性。借助城市设计这一“桥梁”,城市中的建筑在空间和功能上更好地反应城市规划意图。

2 、完善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多科学的创造性劳动,由于其决策及评价标准的综合性,必须采取综合管理的方式才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更加充分地体现城市意识。建筑除了本身的功用外,也被誉为凝固的艺术。重要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建立建筑设计方案的专家评审制度,即组织一些专家对重要的城市建筑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二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的要求,看它的设计思想是否体现了城市的意识。从专业的角度集思广益,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作品,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

然而,目前的建筑评审的效果并不佳。一方面,评审组中有一半或更多的成员是本地官员,专家的意见只起参考作用,决策权仍把持在地方官员和业主手中,而关系利益纽带的形成,使得审查控制不严,建筑评审制度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因为行政机关配备的专业人员权力不足,专业人员无瑕应付严格审查缜密研究的工作,也无权否定相关方案,且相对固定的专业人员立场与角度会逐渐趋同,长期工作也易形成审查方案模式化,使得建筑评审程式化,没有针对性意见。

因此有必要特别成立一个建筑评审委员会来对行政机关有关建筑方面工作的监督,最主要是对建筑的外观设计,地域的空间布局,与环境及周围建筑的协调,进行审查,提出建议。其人员组成主要是建筑设计方面学者与专家,人文科学方面的专家与学者,一部分来自行业的相关人员与市民代表,建立一个数据库,随机抽取.制度的设计上采用分级处理,对于一般建筑可设定三分之二反对则有效。有关方案不能通过,过半数有异议,只有建议权,避免越权及过多的干预市场行为.但对于重大市政与公共建筑则二分之一反对即有效,避免长官意志。

3、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和制度

城市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有效管理,但没有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城市管理的成本将会十分高昂,亦将事倍功半。倘若矛盾严重,可能导致城市的管理者变成城市居民的敌对者。而将公共参与机制引入到城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同样十分必要。城市建筑不是规划部门“闭门造车”的产物,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要用民主方法,民主作风贯穿城市规划编制,修订,立法的全过程。让广大“城中人”通过一定的机制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并将它制度化,构筑和谐与舒适的城市人居环境。

从西方国家公众参与的经验来看,不难发现公众参与过程中规划师和建筑师职能的转变。传统的设计师依据开发商和政府的意愿进行方案的编制,整个行为是封闭式过程.某种程度上讲,设计师是开发商和政府官员的“代言人”。引入了公众参与,设计师是公众,开发商和政府三方的“代言人”,更大程度上代表了绝大多数市民的利益。

目前,我国在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召开公开会议、这是宏观解决办法。这种形式是我国常用的传统手法,然而大多流于形式。二是召开专业代表会,讨论技术问题。三是民众参与的微观解决办法。这种形式参与程度较高,效果较明显,但需要市民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做到。

与西方国家较为的成熟的公众参与制度相比,我国的公众参与发展尚在起步,没有达到真正意义的公众参与。参照外国经验结合国内现状,建议如下:

(1)具有法律保障。法律明确规定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要有公众的参与,没有经过公众讨论,反馈的城市规划是不能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的。规划如果被公众反对,就必须修改。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已经涉及到了这方面的内容。

(2)参与方式多样。公众参与的方式除观看设计图,模型及建筑周边区域城市景观效果图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印发各种手册,举办会议和展览会等,从而使公众全面,彻底地参与到规划当中。公众参与面广,程度深.公众参与不是表面形式上的几个代表或利益团体参与,而是市民的普遍参与。公众参与不仅体现在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还表现在规划的审批和执行阶段。尤其是在其执行阶段,公众可以对不合规划要求的行为向法院或仲裁监督机构进行申诉。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城市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500 .

[2](美)埃德蒙.培根.城市设计.黄富厢,朱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00 .

[3]陈志华.外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

第4篇: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专业市场,规划,文献综述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academic circles to professional market theory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results of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relevant foreign business circle theory, comparison of the domestic research, the professional market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aper,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time, summarized marketing professional market demand for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influence, and professional market for the future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professional market, planning, literature review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国外专业市场经济理论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引用了英国皇家营销权利和税收委员会《最终报告》(1891)中的集贸市场定义,即“得到当局批准的、商品买家和卖家在某个特定时间相聚、或多或少受到严格限制或规定的公共场所”,经济学界习惯于把专业市场视为集贸市场中的一种。

关于商业的研究,国外比较早也比较多,有关理论的研究集中在国外,商圈分析模型及理论:主要有雷利法则、哈佛模型等。商圈研究专业市场规划的重要因素,商圈的确定无论在微观经济还是在宏观经济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理论对于商品市场划定商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市场选址的重要依据,被大多数国家所运用。

欧美、日本等等地的批发市场发展比较发达,日本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非常健全,包括市场建设的法律法规、布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主体培育、管理和交易方式等各方面的发展程度都很高,对我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国外规划和建筑设计理论对专业市场的影响

国外城市规划理论有著名的《雅典》和《马丘比》。其中,《雅黄》是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希腊雅典召开会议时提出的。该大纲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城市的四大功能,提出“居住、工作、游息与交通四大活动是研究及分析现代城市设计时最基本的分类”。大纲认为,“每个城市都应该有一个城市规划方案,与区域计划、国家计划整个地配合起来”,并且“必须制定必要的法律以保证其实现”。《马丘比》是1977年12月,以《雅典》为出发点进行了讨论。这个涵盖了《雅典》所包含的各项概念,又增加了对诸如城市增长、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工业技术、设计与实践等问题的分析与论述。在城市与区域方面,认为规划过程应包括经济计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还提出了“区域与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的观念,并在城市与建筑设计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雅典》和《马丘比》并没有直接表达专业市场的规划,但专业市场作为城市空间规划的一部分,研究城市规划是其适应于城市的规划,专业市场自身的发展也从一个侧面推动着城市规划的发展。特别是专业市场对城市环境、交通的影响。

二次世界大战巴克等人建立的行为场所理论的兴起,是行为科学在环境设计中取得的重要进展。认为建筑环境的物质形态是由一组不同性质的界面构成,而由界面围合而成的空间则是包含了行为流线的活动系统,行为场所就是活动和环境的稳定结合,常常需要进行各种分隔来限定和保障正常的活动进行。十九世纪后期欧美形成的功能主义建筑理论,突出强调建筑的功能作用,对建筑界有深远的影响,作为商业建筑的分支,专业市场的设计也受到了这些理论的影响。

日本从1889年开始研究建筑策划,代表性文献是下田菊太朗发表的的《建筑计划论》。1941年西山卯三发表《建筑策划的方法论》,书中提出住宅水准依据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人类生活等确定。吉武泰水在继续了西山卯三的基础上,其调查方法更细致更科学化,在分析手法、预测手法上更客观化,更现代化。其研究对象从住宅逐渐扩展到了公共建筑。美国对建筑策划的研究较早,其中David Canter的《设计方法论》蕴涵建筑策划的基本思想。美国卡内基.梅龙大学建筑系与工程设计研究中心从1996年开始联合开发了支持建筑规划的计算机软件,它支持各种建筑规划模式。专业市场建筑策划是商业建筑策划的重要应用领域,与其它商业建筑或住宅建筑相比,专业市场建筑投资规模大、风险大,经营成功回报也大。商业建筑策划,对专业市场项目的成功起到很大的支持作用。

由此可见,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对大型专业市场的选址、规划、建筑设计理论都比较成熟和完善,这对其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国内经济理论和政策理论对专业市场影响

专业市场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政策推动下而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此后的二十余年在我独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正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地方政府在改革实践中对专业市场作用的高度概括。

在我国,不同领域学者从各自研究的角度出发给予专业市场不同的定义。孙家贤结合我国专业市场的成长历史,提出了专业市场的定义:“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以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为主要经营者以一种(类)或几种(类)有连带性的商品为主要文易对象以批发为主要经营方式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的商品交易场所。”罗卫东认为“专业市场是由多个主要以批发为主经营单一种类商品的主体(摊位、店铺)聚集在一块相对固定的场地内而形成的大型市场” 。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对专业市场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但是随着专业市场的发展,其内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发展的观点对专业市场的合理定义可以是:专业市场是在一定区域内由众多经营者交易某一类或若干类具有某种逻辑关系的商品,以批发为主或批零兼营,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的有形或有形无形相结合的现货商品交易场所。

在社会专业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策的出台和更新对专业市场起到推动、保护、规范其发展的作用。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改革现有的商品流通体系,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在重要的产地、销地或集散地、建立大宗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批发市场。” 至此,培育市场体系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我国批发市场进入一个数量型扩张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批发市场的法律建设也开始起步,先后制订了《批发市场管理办法》、《全国商品市场规划纲要》等法规。现阶段专业市场在我国的商品流通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各地政府对其极为重视,纷纷进行研究和规范管理,广州市政府就出台了《广州市大中型批发市场规划》,对专业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持。

四、国内专业市场规划和建筑设计研究和实践应用

梁之坚、周国平的《大型市场建筑设计浅论》认为市场建筑是一种特殊的商业建筑,除去商业建筑的一般特点之外,市场建筑有其自身规律。通过一些工程实例,对该类建筑的平面布置方式,消防设计难点进行探索与研究。何鹏的《南方专业市场建筑功能布局的探索性研究》认为近年来,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极大繁荣,我国的专业市场在各地掀起了新一轮的建设高潮。由于目前国内规划建筑界对这类商业建筑的关注与研究极为有限,理论研究与现实建设的错位导致了专业市场的建设存在自发、盲目、无序等不合理现象,严重影响了专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并给城市的长远发展留下了隐患。文娟的《中国南方专业批发市场选址及建筑空间形态研究》表示专业市场已成为我国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通过总结了近几年专业批发市场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实践经验,探讨了专业批发市场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我国专业批发市场的发展趋势作出大胆的预测。以上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对专业市场的规划、选址、建筑布局、空间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有建设性研究成果,对于当今相当多数的专业市场规划设计启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纵观以上国内专家外学者从经济、建筑设计等不同角度对专业市场有影响的的文献,并结合专业市场经营模式和其特有商业建筑规划设计特点进行了深入研,不难发展,限于各种原因,能将两者结合的专业市场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却不多。专业市场的发展和建设不是静止的,而是世界和国家经济变化和建筑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如何在贸易自由化、国际化背景下规划建设我国专业市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前人所从事的研究,无疑会拓展后人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视野,并且在许多方面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西山卯三.すまい考今學現代日本住宅史.東京:彰国社,1989:12-63

[2]徐柏园,李蓉著.农产品批发市场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01-06

[3]何鹏.南方专业市场建筑功能布局的探索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湖南:湖南大学,2008

第5篇: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村建筑 环境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244-2

近些年,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社会的热点,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规划,并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同时新农村的住宅建筑成为这个时期农民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也成为村镇建设的重点。新农村的建筑设计要以实用为原则,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中心、要布局合理,要在安全、耐用、节能的同时兼顾外观。新农村建设中建筑的设计是农民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建筑设计要点极其重要。

1新农村建设的概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20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如今,新农村的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这是时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首先就是需要满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而要是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法制建设。因此,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建筑和环境规划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而且也关系到我国的民生问题,同时也是保障我国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2农村建筑和环境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把祖国大地建设得无比美好。但是随着近些年来,农村经济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住宅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可是这些住宅建筑都是依照山势、环境及地方特色等而建,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因此,我国的农村建筑和环境规划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2.1住宅结构规划不合理,人居环境较差

近些年来,农村人口流失严重,青年人外出打工,很多村庄就成为老人村和儿童村,土地闲置荒废,致使很多农村住宅闲置较多。再者由于初期的住宅规划结构的不合理,导致闲置空屋也较多。然而,大面积的工程建筑,乱砍乱伐的泛滥,绿化面积减少,未经处理而随意丢弃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农村生活质量每况愈下,这种环境的破坏还导致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这不仅仅是规划的问题,同时也由于社会以及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脏乱差的环境状况亟待改变。

2.2交通问题

住宅随意占地,道路狭窄,弯曲不畅的现象时常可见。这就导致村镇里的资源难出去,外面的资源难进来。由于资源与信息的闭塞,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的建设日渐落后,这个问题在偏远山区的农村极为明显。而在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使得各项管理难以有序推进。

2.3自建住宅的质量问题

在自建住宅中,保暖、防水、抗震等实质性技术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很多农民外出务工,长期不在村里居住,建房后多数时间也是空着,因此农民也不关注住宅的建筑质量,只是盲目的跟风建造,并在施工过程中过度节省用料,使得新建住宅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另外,由于农民的经济收入能力有限,生活水平较低,且受周围大环境的影响,其对房屋质的要求并不是很高。这就导致了农村住宅建筑无人管理,使得村庄日益外延,空房遍地皆是,既造成了土地浪费,又难以保证公用设施的配套,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3针对农村建筑和环境规划设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新农村建筑、环境设计工作涉及面很大、关联因素很多,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把农村建筑的改造或新建工作看作是新农村建设的唯一或主体工作。应结合新农村建设要义,坚持长远、全面、整体、综合的设计观。在规划设计中应借助乡村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的支撑作用。必须加大设计等智力投入。通过规划设计,改变的不仅仅是建筑和环境的视觉形态,更重要的是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转变农民的生存理念,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全面、持续发展。

3.1制定合理的建筑规划

对于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制定好规划,农民自建住宅的科学合理规划设计,是构建和谐的、节约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这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建筑与城市建筑的接轨,使农村建筑在经济适用的同时更具现代风格,还可以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使建村、建房、建路、建基础设施同步实现。彻底改变农村住宅建筑布局混乱、杂乱无章、无人管问的局面。同时,对环境的改造也应加大力度,鼓励农民积极投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中,合理利用荒废的土地,种植绿化林,改善环境。

3.2做好以基础设施为重点的规划

以县为单位编制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尤其是新农村布局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整治规划。一个好的村镇规划应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宜居性。以人为本,方便农民生产生活。“新农村”在本质上还是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让农民举手投足都感到舒适、方便;(2)着眼农村的长远发展。要充分考虑工业化、城镇化的长远趋势和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突出重点镇和中心村的建设;(3)注意充分利用山地和旧宅基地,尽量少占用耕地,避免出现新的空心屋、空心村。因此,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村镇规模的扩张速度也愈来愈快。建筑和公共基础设施作为村镇规扩大的物质载体,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建成的大量公共建筑如学校、医院、商场等设施又满足了居民的文化教育、医疗文生及购物娱乐等活动。建成的各类工业、交通运输、农林水利、文教卫生等项目,在推进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证了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发展之所需。

3.3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

新农村建设任务繁重而艰巨,必须有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上有了明显加强,要继续下大力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同时还要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鼓励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进入农村发展产业、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发展社会事业、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当地资源加快发展,建立各级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度增加对贫困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另外,对于普通的新农村住宅,尤其是农村自拆自建的住宅,地震是致命的,所以在新农村的建筑中还要加强防震、抗震的设计,这一点尤为重要。

第6篇: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范文

xxxxx有限公司

xxxx年xxx月

一、项目概况

1.项目位置

项目地块位于xxxxxx(附图1),周边已建和在建项目有xxxx园、xx园、xxxx电子、xxxx产业园、xxx电子等。(附图2)。

2.地块四至范围

地块实际用地面积约20.0公顷(含xxxx大道18米绿化带),约300亩。地块呈梯形,东西向地块平均宽度约450米,南北向地块长度约520米。xxxx路(次干道)、南临xxx大道(次干道)、北临xxx大道(主干道),西侧为在建电力产业园项目。规划地块内拆迁已经完成,现状为空地,地势较平坦。(附图3)

3.道路交通

地块交通条件良好。东侧王xxx路由南至北连接xx路、xx大道、xxx大道(大广高速连接线),从项目地块到xxx高速、xxx高速、xx高速、xx站、xxx北站、xxx桥火车站均不超过30分钟车程。

4.基础设施

项目地块东、南、北三条城市干道均已建成,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已经完善。

二、项目定位及设计原则

1.项目定位

本项目是xxx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后第一个工业互联网产业园项目,要充分融合xxxx片区主导产业特点,充分融合工业互联网的理念,建设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结合开发区主导产业的基础与发展趋势,推助xxx工业转型和升级。

2.设计原则

政策性原则。“工业互联网”作为新生事物,设计内容应符合国务院、工信部印发相关文件的要求。

区域统筹原则。统筹考虑周边城市交通条件、区域配套设施,合理安排项目地块对外交通系统的布置和配套服务设施的规模与位置。

景观性原则。本项目融入了全新的理念,建筑外观应独具特色,其城市景观应不同于传统工业园区外观。地块三面毗邻城市干道,应充分将项目的定位与城市景观形象相结合。

经济性原则。在达到项目预期效果的前提下,设计单位还需研究和探索成本控制。按照租售两便的模式,考虑迅速去化策略,从多方面控制开发成本,禁止过度奢华。

时序性原则。园区建设量较大,宜结合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和区域配套设施,科学合理安排项目建设时序。

三、设计依据

l 《x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2017年修订)

l 《xxxx总体规划2018-2035》(2019版阶段成果)

l 《xxx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9年试行版)

l 其它相关技术规范

四、项目设计指标及深度要求

1.项目设计指标

地块实际用地面积约20.0公顷(xxx大道18米绿化带),用地性质为二类工业用地,地块容积率≥1.2(规划设计条件控制为≥1.0)、建筑系数≥40%、绿地率≤15%、停车位0.5辆/100㎡办公建筑面积,建筑限高不作控制。项目所需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总用地面积的7%,生产服务、行政办公、生活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占项目总建筑面积比例不超过15%。

2.设计深度

设计深度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平、立、剖及施工图设计(含工程建设成本测算内容)。

3.其他要求

为突出“工业互联网产业”主题,科学指导园区建设,合理打造园区城市形态,设计内容应包含产业园区策划专篇。

五、设计成果要求

1.整体要求

应系统完整、观点鲜明、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符合设计任务的有关要求。

2.主要内容

设计成果应包括产业园区策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三个部分。

产业园策划应包含并不限于:项目理解与思考、产业发展分析与研判、项目发展定位及对项目发展的建议。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包含并不限于:规划总平面、道路竖向、综合管网、绿地规划等内容,以及停车位、建筑系数、绿地率等计算辅助图纸。

建筑设计应包含并不限于:设计说明书,建筑平面、立面、剖面和施工图设计。包括效果图、场地设计、结构设计、给排水系统设计、强弱电系统设计、暖通设计等。

提及内容为基本要求,建筑及其他专业设计提交成果的内容和深度不低于建设部颁布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中要求的深度,设计单位也可根据方案表达自行增加相应章节或图纸。

3.成果提交形式

除相应图纸外,设计单位还应提供相应的电子文件,电子文件以刻录数据光盘的形式提交。如需要汇报方案,设计单位还要提供相关多媒体演示文件并制作展板。

第7篇: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节能;建筑设计;住宅区规划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合力充分的利用能源成为了举国上下的关注焦点。中央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谐发展等倡议以解决该问题。作为与人类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住宅,如果在规划及建筑设计过程中体现“节约”、“和谐”的思想,创造出节能的生态社区和建筑,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2. 规划设计中的节能要点

2.1对于建筑节能产生重要影响的有如下几点自然因素:

(1)日照:适度的日照会让住户感觉舒适,但是过度曝晒或缺少阳光则会对生活带来不利影响。虽然空调可以调节室内气温,但是也会消耗大量的电能。

(2)风及空气流通:建筑密集的住宅区会造成室内外空气的不流通,会造成由于热量无法及时挥发而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3)降雨:水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如何充分利用雨水来为日常生活服务是一个在规划及建筑设计中需要注意的课题。

2.2在规划设计中如何利用这些自然要素。规划设计的重点是平面布局、开发强度及相关的配套设施。

2.2.1合理的平面布局。

(1)建筑朝向:南北向的住宅排列方式可以保证住宅获得充足的日照,并且山墙面对西向则可以有效避免被日光曝晒。

(2)建筑间距:住宅之间保证合适的间距是满足日照及通风的重要保证,根据居住区设计规范,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

(3)风道:住宅区内的空气流通主要依靠建筑围合形成的风道。因此在平面布局时要注意避免在风道上设置障碍物影响了空气的流通。

(4)绿化及树木种植:尽量减少建筑群间的硬化地面,推广植草砖地面,提高绿地率,加强由落叶乔木、常绿灌木及地面植被组成的空间立体绿化体系,以便由树冠和地面植被阻档、吸收大部分的太阳直射辐射,减小地面对建筑物的反射辐射,降低区域的夏季环境温度,减轻区域的热岛现象。

2.2.2合适的建筑密度。在住宅区的设计中,建筑密度对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直接的影响。较低的建筑密度意味着住宅区内会有更多的空间设置开敞空间及绿地,同时较低的建筑密度也是合适建筑间距、充足日照、通畅的风道的有力保证。所以,在规划设计中,降低建筑密度是保证良好生活环境、有利于居住节能的有效的措施。

2.2.3市政设施。住宅区的市政设施设计需要重点注意能源的收集和循环使用。例如设计雨水收集系统、水利用循环系统、太阳能利用装置等,均可以起到充分利用能源的作用。

3. 建筑设计中的节能要点

对于单体住宅建筑来说,在设计中注意以下几点问题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筑能耗。

3.1建筑朝向:这个在规划布局中进行了论述。

3.2建筑面宽与进深:住宅建筑保持合适的面宽与进深有助于自然采光及充分享受日照,进而降低空调等耗能工具的使用。每户住宅的建筑面宽直接关系到其迎风面的大小。单户住宅建筑面宽越大,其迎风面就会越宽,越有利于自然换气。而建筑进深则关系到建筑的自然采光及气流在室内的流通。一般来说,建筑进深越窄,则空气在建筑内部流通的的距离就会越短,空气受到的阻碍就会越少;同时,在建筑受光面宽一定的情况下,建筑进深越窄,则建筑内部可受到日照的面积就会越大。当然,建筑的面宽和进深也同时受到用地形状,内部空间设计等因素的制约,在满足使用及法规要求前提下,应尽可能的加大建筑面宽,缩短建筑进深。

3.3窗户的设计。

3.3.1窗户的朝向。窗户的朝向影响到风如何进入室内及风在室内的流动方向。入口与出口间的直接轴线经常是空气在房间内流动的路径,当进风口与风向成正交(90度)时,空气流动会直接朝向出口,对房间内其他部分的作用很小。当窗户与风向成一定角度时,进入室内后,风速会变快,风所影响的区域也会变大,这种情况下,有利于空气的自然流通及室内散热。

3.3.2窗户的大小。窗户的大小决定对流的空气速度。要使空气进入房间,也必须让空气有出口流通。需要注意,当窗户愈开愈大时,室内风速反而会下降。

对流提供自然换气的最佳情况,设计时需要注意。当出风口大于入风口时,房间内会产生最大的风速。出风口与入风口大小相同时,风产生最大的风流量。不过如要达到凉快的效果,最大的风速比较重要。

3.3.3窗玻璃色泽的选择。窗玻璃是窗户构成中最重要的因素。玻璃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建筑受到日照的影响、气流的流入及流出,这对寒冷地区的保暖十分重要。除去一般的玻璃材料而使窗玻璃对日照、反光、吸热等产生的影响外,在一般的处理上,窗户的色泽会对上述因素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深色泽的玻璃会极大的降低照入室内的日光量,所以,经由玻璃透射的热量较少,因此室内温度较低,有利于在炎热地区使用。但是由于深色泽的玻璃反射阳光现象较为严重,会影响建筑物周边环境的温度,同时反射所造成的眩光现象也是干扰行车安全的重要因素。

和深色泽的玻璃相反,浅色泽的玻璃可具有更好的透光性,吸收更多的热量,比较适宜在寒冷的地区使用。

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开发出的多层强化玻璃有效的解决了浅色玻璃和深色玻璃的缺陷,在双层玻璃之间的中间膜层可以满足各种颜色的要求,同时中间膜层具有阻挡透射的特性,在准许光透射的情况下,对于噪音干扰的控制及降低热透射与过度眩光等问题,都能发挥良好的功效。

3.3.4建筑的垂直绿化。目前,高层住宅楼在城市内鳞次栉比,高层建筑所带来的适居性、生态结构失衡、高能量消耗等问题,通过垂直造园手段可以有效的解决这类问题。

垂直造园就是将高层住宅楼加以绿化,包括在高层住宅中导入植栽及其他生态系统的构成元素,垂直造园将改善建筑物立面的微气候。

3.3.4.1在高层住宅的外观、内部空间、空中庭园、地面层和立面处理上,运用植栽会产生下列益处:

(1)可以改善地区的生态。

(2)在高层住宅中增加植物数量,可以提升其生态价值,此价值在于增加基地内生物的多样性,有助于生态的稳定。

(3)美化室内空间环境,提高适居性。

(4)植栽除了提供内部空间与外墙的遮阳作用外,也可减少建筑物内部产生的热反射与眩光。

(5)植物的蒸发作用有助于降低建筑外墙温度。

(6)植物可作为视觉屏障及声音屏障。

(7)植物可以赋予建筑外立面以特殊质感。

3.3.4.2在垂直造园中,把建筑物系统和植栽整合的手段有如下两种:

(1)将植栽区分为几个不相联结的种植区。在此情况下,虽然能维持物种的同质性,不过需要更规律的人为照顾以确保其生态稳定性。

(2)利用连贯的阶梯状花台方式,在建筑物立面上创造连续的植栽区。垂直庭园可以使用藤架(便于垂直生长)及容易透水的花盆。这些方式可让物种产生某种程度的互动作用,并与地面层的生态系统联结在一起。相比较第一种方式,这种处理方式有利于生物的连续性,是最佳的处理方式。

3.3.4.3在垂直造园中,需要重点处理好植物生长的有机条件以及如何将这些条件纳入摩天大楼的建筑结构中。

(1)适宜的覆土深度。300毫米到400毫米的深度就可以满足植物的生长。

(2)需要处理好建筑物顶部渗漏的问题。

(3)对植物按照科学时间进行浇水、施肥。

(4)适宜的温度:白天温度21.5℃~24℃,夜间则不应低于5℃。

(5)通风及换气:大部分的室内空间中,二氧化碳含量应该足够,只需换气补充被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

(6)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过冷或过冷都有可能伤害植物。因此,植物需要避免放在空调系统附近。

3.3.5合理设置交通核的位置。

3.3.5.1交通核是高层住宅重要的结构组成部分,一般来说,交通核位置有如下三种做法:(1)中央核;(2)双核;(3)单侧核。

3.3.5.2从节约能耗的角度考虑,将交通核设置在建筑物周边有利于节能,具体有如下优点:

(1)不需装设防火加压风管,降低装置费用与营建运用。

(2)电梯门厅有直接对外的视野,易于辨认所在位置。

(3)提供自然换气及采光。

(4)服务核位于建筑侧面,直接受到太阳的照射,可以极大降低建筑内部空调负荷(窗户位于南北向,服务核位于东西向)。服务核的配置满足上述要求,避免在比核区域更需要冷气的使用空间中产生热量,同时形成缓冲地带,尽可能减少使用空间的冷气(或暖气)的流失。同时核安排在周边也可以抵挡冬季寒风。

第8篇: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相互关系

引言

城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实践学科,涵盖了城市建设项目调研规划、施工、维修养护等一系列环节当中的内容,其规划设计科学对城市建设的质量起到了直接的影响作用,同时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基础。因此,如何确保城市规划设计的合理、科学并且处理好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是当下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概述

1.城市规划的概念

城市规划简单的说就是为了解决城市出现的各种问题,采用科学的设计规划,对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策略进行全局性设计,使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城市规划需要设计者站在全局的最高点去看问题,同时要考虑到未来的城市发展方向。

2.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

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建筑设计是基于居民对建筑的主观要求,采用科学的规划设计原理,对建筑的内部及外部进行设计和改造。第二,建筑设计是根据城市规划的基本纲要,为城市的功能提供载体,利用城市资源对建筑进行可持续建造。

二、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分析

1.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区别

城市规划设计的任务是依据国家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对区域内部的基础设施、社会发展、人文景观和经济建设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然后加以长远的规划。从工作的开始就要考虑多目标的衔接,对整体布局和规模进行统一规划,妥善处理各要素之间的矛盾,达到城市化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持续性的发展要求。

建筑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建筑设计任务书,对整个建筑物从整体到局部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从而使得整个建筑设计达到预期的建造目标,同时也是一个对答案的搜索过程。

2.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作为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用性的宏观学科,城市规划设计在实施时涉及到了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诸多方面,它将城市当中的线与面的问题作为核心处理对象,并遵循自身独特的设计原则与实施方式。而建筑设计则是一门以建筑为主要对象的微观学科,在其工作中需要以城市规划设计作为前提和指导,依照城市规划设计的相关要求、技术、建筑功能等来做出具体的设计,并对建筑物的材料、结构形式等进行最终的确定,将城市当中的点与面的问题作为核心处理对象。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基础,只有确保建筑设计的工作质量才能实现城市规划设计的最终效果。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关系

三、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协调发展策略

1.合理进行城市规划设计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必须统筹兼顾到城市、建筑、环境以及人员需求之间的关系,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在进行规划时切不可仅考虑到短期的需求,应用一种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的规划设计,如人口的增长与移动,对于建筑功能需求的改变以及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等一个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能够更好地为建筑设计提洪指导,为建筑的设计发展指明方向。

2.实现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化

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需做到社会融合与多元共存。社会融合以保障居民的基本社会权利作为根本宗旨,而城市规划设计是解决城市居民居住与消费等的重要方法。在全球一体化与民族融合的背景下,要求城市规划设计在解决城市居民生活需求的同时实现多文化、多层次与多民族的协调与共存,并在共存与融合中得到更好的发展。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社会融合与多元共存问题受到了越来越高的关注度。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可以从心理角度与社会文化生活角度出发来实现设计的融合与共存。

3.加强对建筑设计相关内容的吸收与借鉴

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建筑设计相关内容的吸收与借鉴,建筑设计在作为与城市规划设计完全独立同时又保持密不可分关系的设计工作,其自身在结构创新、空间创新、功能创新以及设备创新上的设计内容是非常值得城市规划设计借鉴吸收的重要经验,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将建筑设计作为单独设计内容来重点考虑,在兼顾整体设计方向的同时鼓励建筑设计的创新与个性化。

4.建立完善的建筑设计方案标准评审制度

建筑设计方案标准评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针对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重要关系进行考量的一种评审标准,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应该针对建筑设计的相关内容建立标准、系统、创新以及个性化的评审制度,保证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的公平、公正、公开以及评审内容的专业、全面、细致和标准,同时建筑标准评审制度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协调性,进而保证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得到充分的协调与发挥。

5.加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实施的管理

任何城市建设不可能出现准确无误的执行,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所以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执行的控制。对建筑设计的执行阶段要加强行政上的监督,建立行政问责机制。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若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故意的偏差,不仅仅是对建筑师劳动成果的不尊重,更是对城市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同时也是对城市规划纲要的违背。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例如我国城市,应该结合自己的文化历史人文,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和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将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协调处理.采用合理正确的技术手段和设计方法,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化气息的都城,拥有不断发展下去的动力,环保舒适。城市规划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指导者。建筑设计需要在科学与合理设计的基础上,服从城市规划设计,以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各个因素互相协调的融合在一起,实现城市资源的综合利用,让城市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超.刍议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科技展望,2015,20:22+24.

[2]邓博.试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山西建筑,2015,23:13-14.

第9篇: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规划;建筑设计;协调;途径

建筑规划及建筑设计是保障建筑物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价值的基础和前提,要使建筑能够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就要寻求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协调均衡,在与建筑用户进行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在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建筑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以打造出实用、审美兼备的建筑物。

1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及其两者间的关联

1.1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内涵

建筑规划,主要是围绕建筑功能的发挥,针对建筑物所处的区位、外形,在综合分析后,使建筑物各项基本功能能够得以保障,从而确保建筑物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的基本使用需求。建筑规划侧重以布局及优化建筑物的实用功能为主要目的,在建筑规划的原则上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突出强调建筑的各项功能[1]。建筑设计,指的是在建筑规划基础上,借助于建筑技术,调集各类建筑资源,通过在建筑布局及建筑空间营造上进行个性化创造及设计,使建筑物的功能得以扩展丰富,从而凸显出建筑物的美感,取得美观和实用的均衡。衡量建筑设计好坏的指标主要是建筑物用户及建筑行业的认知感受。

1.2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内在关联性

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可以一分为二看待,首先,建筑规划作为现代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因素,其本身是建筑设计能够正常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是贯通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桥梁和纽带。建筑设计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个性化色彩,而建筑规划的介入,可以起到限制及矫正建筑设计的作用,从而使建筑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建筑物用户及城市规划的客观需求。离开了建筑规划,建筑设计在准确性、规范性上就会大打折扣,由此导致的设计变更会对建筑设计成本造成极大损害。其次,建筑设计是建筑规划的有效补充,也是进一步满足建筑需求的重要途径。建筑规划是从整体上对建筑物的功能进行设定,涉及到更加具体细致的建筑需求时,则需要建筑设计的参与,例如,建筑规划侧重对建筑成本及建筑技术加以强调,此时在建筑设计中就应做好建筑成本与建筑技术的协调及管控;而如建筑规划中对建筑物的外观提出了要求,具有明确的规划主题,在跟进建筑设计时,就要在保障建筑物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调动及运用建筑设计者的设计思维,谋求建筑功能和建筑外观的协调。

2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协调上出现的相关问题及缺陷

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在取得协调的情况下,才能够对建筑物的使用需求进行完善丰富,最终使建筑物能够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做到资源与成本的节约。现阶段,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在协调上面临以下问题及不足:首先,建筑规划更多地交由建筑设计人员完成,建筑设计人员具备设计方面的专业性和优势,但在建筑规划的全局性考量较为欠缺,极易导致建筑规划科学性不强,反过来损害建筑设计的开展实施。其次,在建筑设计层面上,存在以下两个缺陷:第一,建筑设计在创新性上不强,建筑设计所采用的手段方法较为单一固定,无法充分彰显建筑物的外观美,满足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这也是我国城市规划趋同化严重,城市特色不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在建筑设计实施中,没有全面参考建筑用户的要求。建筑设计一方面需要建筑设计师发挥其设计特长,在建筑规划的统领下,展开相应的建筑设计实践,另一方面又要本着建筑物功能及使用需求得以充分施展的原则,做好建筑设计与建筑使用者的需求沟通交流。从这一环节上看,建筑设计与建筑需求不相匹配的现象时有发生。

3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协调的途径方法

3.1巩固建筑规划的基础指导地位,为建筑设计的实施提供参考

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协调化,要对建筑规划的基础指导地位加以强调及突出,在进行建筑规划时,既要立足眼前,又要长远考量,在做好建筑物功能需求的规划布局时,留存足够的设计空间,以便于后续的建筑设计实施及优化[2]。在进行建筑规划时,要对城市及区域的发展趋势及建筑物功能需求的拓展提升加以分析及预测,一方面给建筑设计的介入提供设计空间及设计方向上的便利,使建筑规划更趋科学合理,节约设计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对建筑设计中问题易发点进行分析预防,从而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及策略,提高建筑物的规划及设计质量。建筑规划的基础指导作用的保障及巩固,还要做好建筑规划理念及建筑规划水平的改善及提升,通过对建筑规划知识的掌握及补充,最大限度地使建筑规划能够与建筑设计达成匹配,最终使建筑物能够取得质量、功能及特色上的统一。例如,西班牙巴塞罗那城市在建筑风格及样式较为统一,从中可以窥见建筑规划基础指导作用的身影,而我国四川省成都市对下属五城区及安徽省巢湖市对市区所采取的统一规划建筑色彩的办法,也是建筑规划指导作用的集中体现,也给建筑设计提供了统一的思路,凸显出城市独居魅力的建筑风韵。

3.2建筑设计应在遵循建筑规划的基础上,增强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的互动

建筑的实用功能及建筑物的基本功能需求依赖于建筑物的区位选择,布局设计,而建筑物的功能扩展则需要建筑设计的参与及引导,从中体现出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的一种互通性和互动性。建筑设计在实施中,要在紧密依附建筑规划的基础上,对建筑物布局设计进行统筹优化,采用先进的设计方法,调度建筑设计资源,力求达到建筑物建筑美感和建筑功能的有机融合,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的互动或交叉渗透中,不断丰富及拓展建筑物的功能表现。例如,现阶段被社会广泛推崇的环保绿色建筑,其可以视为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有效互动的典型,建筑规划中对环保绿色建筑的方位朝向布局进行了明确,而建筑设计则侧重结合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在建筑物的采光、能源系统、废弃物处理系统等多个环节进行细化设计,从而使建筑物在外观及功能上都达到最佳的居住效果。

3.3围绕建筑物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促进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协调

在建筑规划及建筑设计的协调上,另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建筑物周边自然环境的参与,为两者的协调创造条件。在建筑规划中,基于建筑物功能需求的发挥考虑,应注重保护及利用自然环境,在建筑物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中,达到建筑物功能实用性和建筑物社会审美性的融合。要充分利用建筑物周边自然环境,在建筑设计上就要力求以新颖独特的建筑材料及建筑技术,凸显出建筑物所处区域的自然及人文特色,给予居住者一种惬意舒适的居住环境。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有机融汇的范例上,浙江省乌镇、江苏省昆山新区在规划设计建筑时,形成的水特色及生态绿地特色,体现出了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充分结合自然环境的特征,彰显出了独居风韵的地域魅力。

4结语

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存在相辅相成的一种内在关系,在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联系及协调上存在的相关问题应通过建筑规划基础指导地位的明确、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的交叉渗透、建筑设计,建筑规划与建筑物自然环境的结合等措施来加以改善及化解,使建筑物可以兼具建筑功能及外观审美。

作者:游肖珍 单位:东莞市寮步镇规划管理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