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规划教育范文

规划教育全文(5篇)

规划教育

第1篇:规划教育范文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水平制定出来的。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就业环境、就业方向、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学生的个人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萨博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来看,高职院校大学生所处的阶段正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时期。大学是学生个人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并在此时逐渐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和预期。总之,职业生涯规划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其重要意义和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挖掘学生的自我潜能,加深对自我能力的认识,为进一步发展个人能力奠定基础。一份科学合理、并且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书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个人的兴趣爱好,分析自我的优势和劣势,树立个人的发展目标和职业理想,能够引导学生评估个人能力与现实目标之间的差距,为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奠定基础,提供方向。其次,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提升学生在应对竞争时的能力。对自己职业有明确规划的人,在进入社会后会占据较大的主动性,能够避免乱投简历的被动局面。因此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提高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使其在万千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另外职业生涯规划书增强了个人发展的目标性和计划性,有利于提升其成功的机会。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规划能力有待提高

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因此各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普遍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其职业规划的意识也相对薄弱。研究表明,目前在校高职生只有少部分人对职业生涯规划有较清楚地认识,而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真正含义和内容,也没有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自己在校期间的发展重点。另外在实际规划中,由于对职业规划的程序不了解,在技巧和方法上还有待提高。许多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主要根据自己对社会的感知来判断,缺乏对自我发展的认识,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表现出较明显的盲目性。此外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家庭的庇佑,缺乏社会实践的磨练,从而对现实中的职业环境不了解,导致职业生涯规划缺乏针对性。总的来说,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不足的。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不足

从高校自身的发展和建设情况来看,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工作严重滞后,虽然有的学校已经开展了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滞后。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概念首先引自欧美国家,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对相关理论认识不足的问题。比如职业锚理论、职业发展阶段理论等基础性理论都未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学习。因此使得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整体性的发展规划,缺乏理论知识和结构的支撑。二是目前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力度不够,没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致使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缺乏指导,没有相关的理论支撑,造成学生在职业规划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困境。三是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测评力度不够。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测评方法是从国外引进的,在实践过程中没有与本土化相结合,因此在测评中少了适用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测评结果难以达到有效性,不能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体制还不完善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在我国是一个新兴行业,因此许多体制建设还不完善。随着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加深,寻求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需求也会更加强烈。但是从国内的发展情况来看,相关的制度和体制建设还不健全,相关的咨询服务非常短缺,使得高职院校大学生在面临择业困惑时难以寻求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体制建设还不完全,究其原因是与高校专门性的机构设置不完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何系统化的完善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体制是目前发展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键。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教育规划中的作用

(一)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体现。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强调可持续性的发展。高校是人才储备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群体能否实现健康发展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并且与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途和命运直接相关。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上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发展观,并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其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人生理想。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以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切入点,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最大限度地帮助高职生实现职业理想,保证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的稳定性。

(二)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个人素质

高职院校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储备军,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抱负,掌握了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较高的个人能力和专业水平。但是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各种矛盾突起,高职生群体也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一些社会存在的问题。比如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辱感不强,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意志,以及诚信缺失等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品德修养与职业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理念等还有待发展和提高。因此在现代化教育的今天,在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个人素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更加准确的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

(三)思想政治教育使得职业规划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化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化的过程,它是系统化的多层次的个人探寻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目标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多层次的,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审美教育等。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进一步增强学生个人思想政治素养,从而提高学生在制定职业规划过程中的决策能力和辨别能力,同时在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加具有目标性,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规划教育中的导向和协调作用,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社会就业环境出发,明确教育目标,培养更适合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四、结语

第2篇:规划教育范文

1.入学动机不明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工作岗位都对职工的学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岗位的学历要求让开放学员时刻感到下岗或转岗的威胁,这种威胁经过转化就变成了对文凭的需求,迫使一大批不符合学历要求的职员必须进行在职进修,提高学历。学员在入学时十分清楚自己的入学动机,会充分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和自身需求选择专业。目前,很多单位在招聘时就明确标注学历要求,却对具体的专业不作要求。这样导致很多学生入学时对专业的选择也不重视,仅仅是因为开放教育的“低门槛”,方便其获得一纸文凭。甚至还有一部分学员根本就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来入学,仅仅是因为周围有人来读书,自己跟风,或者家里人希望他们来读书,经济条件又允许,所以报名接受开放教育。学习动机不强,明显的内驱力不足,是无法让学生产生持续的学习热情的,也极大地影响了学员学习的效果。

2.专业了解不清目前

很多学员都是通过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或者经熟人介绍接受开放教育的。一些学员仅仅希望学历上有所提升,但对于具体的专业要求、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并不清楚。在专业选择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学员所学的专业在毕业时根本无法体现作用,多年的学习,仅仅是获得了一纸文凭,并没有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获得提升。此外,有些招生单位为了完成招生任务,在进行招生宣传时,虚化了一些专业优势,弱化专业劣势,让一些学员对于专业情况发生混淆,选择了一些不适合自己的专业。这些情况,最终会导致学员的流失,让学员对于开放教育产生不良印象。这既不利于学员的自身成长,也不利于开放教育的后续发展。

3.学习过程无序

开放教育以其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征受到成人学习者的欢迎,为其实现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没有明确职业发展规划的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目标性不强,学习动机较弱,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侥幸的心理,对于其系统的专业学习不利。而与全日制高校相比,开放教育自学为主、面授为辅的授课方式,更使得在学习过程的控制方面显得较为薄弱。对于意志力不强,目的性较弱的学员来说,时间与精力的付出有时候是事倍功半的。对于初期对专业了解不够的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转换专业的要求。

4.专业转换不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工作变动或者其他原因,会要求进行专业转换。学分制也是开放教育得以吸引学员的一个原因。但出于专业设置角度考虑,有些专业课程的学分是不能随着专业的转换进行抵扣的。这就会产生在转换专业时,有些课程还需要补修,浪费了学生的时间、精力还有金钱。而在专业转换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

5.毕业去向迷惘

由于开放教育实行弹性学制,在职人员可以学习时限内(8年),采取不离岗、不离家的自主学习,所以,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学员,多数是在职人员。但很多获得开放教育专科或者本科文凭的学员,在毕业后,却无法像入学时预期的那样得到提升或者转岗。获得文凭,却无法凭借所学的专业知识改变工作或者获得一份更好的工作,也使得一部分学员对毕业后的去向感到茫然。

二、开放教育学员的职业规划建议

1.建立入学前专业分析帮助体系

考虑到学员的实际情况,在学员产生入学动机的时候,帮助其认真分析自身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帮助其选定专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更为了解,也可以帮相学生认清自己的兴趣点与需求。帮助学员更快的融入学习之中,更好的适应开放教育。

2.建设入学初各专业体验环节

宋彩凤在其论文《电大开放教育学生保持研究——以北京电大东城分校为个案》研究中提出:各专业之间的保持率差别较大,与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学生保持率较高,对基础和抽象思维要求高的专业学生保持率偏低。学生注册入学的第一、二学期是学生保持的关键期也是“危险“期,它直接决定学生后续的保持情况。如果经过了入学前的专业分析,在帮助学员确定了专业的基础之上,结合开放教育的特点(在读期间,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专业),让学生在入学初期,增设不同专业的体验环节,让学员再深入了解不同课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深切的了解所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情况,同时也能更坚定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另一方面也能增加学生的保持率,避免学生的流失。

3.引入学习过程学情分析模块

开放教育各专业之间的保持率差别较大,与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学生保持率较高,对基础和抽象思维要求高的专业学生保持率偏低。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学情进行分析,消除学生的认识误区和侥幸心理,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学习,促进教学。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如法律、财会等专业,要加大对学员实践性的辅导,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获得学习指导,得到专业提升。

4.搭建不同专业学分互通平台

为保证专业特征,即便开通专业转换平台,但对基础课程方面也有一定的学分要求。对于进行专业调整的学员,如果能在学分方面也进行调整,保证学员在相近专业调整后,免修某些学分,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为不同专业的学员搭建互通平台,解决学员学习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专业变换要求,降低退学率。

5.实行毕业后职业跟踪反馈机制对于毕业生

第3篇:规划教育范文

高等医学教育在“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进入了规模、数量、效益的快速发展时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办学规模呈现大幅度的增长趋势,学科专业数量、规模和结构都有较大增长和调整。至2006年,我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数量增长到128所,其中大学及专门学院有77所,专科学校51所,学校规模在5000人以上的占到了67%[1]。至2008年,医学专业招生总数近45万人,在校生数超过167万,毕业生40余万[2]。从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医学院校专业设置情况来看,学科分布面拓宽,开设专业总数大大增加;非医学本科专业增设较多;本科专业设置呈现综合化趋势;本科专业布点总数大大增加;医学专业布点比重降低,非医学专业布点比重大大提高;增设了一些新兴学科专业;目录外专业数量增加,比例大幅提高[3]。从广东省的现状来看,2008年,共有20所院校开设医学相关专业,在校生91144人,招生总人数达到25803人,毕业生20870人。各层次医学教育的办学规模也都呈现大幅度的增长,其中2004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总体趋势呈现以本科教育为主,以专科教育为补充,逐步加强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局面;广东省高等医学院校设置的专业数不断增加,至2008年,已经涵盖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药本科专业目录》8类中的23种医学专业(1998年版)[4]。这一发展势头反映了我国近一个时期为满足广大群众对高等教育不断增长的需求而取得的巨大成绩,同时,也隐含着不少的问题。虽然卫生部早在“九五”期间就制定了“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新时期医学教育发展方针,并提出“十五”期间高等医学教育要进行两个重大战略性转移,即从数量的发展转移到质量的提高;从教育外部的布局结构调整、管理体制改革,转移到学校内部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改革[5],但从“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情况来看,规模数量的增长比内涵质量的提升更显突出。医学教育的发展如何遵循其特有的办学规律,确定合理的教育规模、结构,以保证质量,提高效益,必需在认真落实新时期医学教育发展战略,认真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前提下,进一步深化改革。目前,在医学教育发展方向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1.1院校产出与社会需求失衡

院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不均衡,深刻地反映了高等医学教育结构问题,包括层次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就层次结构来看,当前我国千人口医师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总体而言,我们不缺医生,缺的是高层次的或者说一流的医学人才[6];而某些地区、某些专业的人才又明显不足,学历层次也偏低,特别是基层与农村的适宜人才明显缺乏,形成学科人才的不均衡状态,需要进一步调整层次结构和专业布局;从广东省来看,卫生人力总拥有量仍需进一步提高,广东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总数4.65名,在全国位居第7位;平均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只有0.83名,在全国位居第21位。另外存在专业结构布局不尽合理,卫生人员的总体素质需要提高,卫生人力区域配置不合理等问题[7]。

1.2主观意愿与办学实力失衡

从总体规模和专业角度来看,主观办学的愿望与某些专业办学实力的矛盾日显突出。近年来我们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大力提倡医学相关专业的发展,如护理、麻醉、检验、放射等专业,卫生法学、医学保险、医学英语等近医学专业增长速度很快,发展势头很猛,但很多新开专业办学基础和办学条件相对薄弱,教学质量有待改善和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参差不齐。随着国家教育质量工程的实施和本科教育评估、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一些近几年发展较快的热门专业、新开专业和近医专业必须接受国家教学质量的检查和监督,总体提升教育质量。

1.3多种学制与培养目标失衡

多学制的高等医学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医药卫生人才市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多种学制使得医学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等不同阶段的管理和内容难以理顺,衔接困难;不同学制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毕业时获得学位级别和类型均不相同,但毕业后的学生往往从事相同的职业活动,有着相似的职业称谓,混淆了不同培养规格与质量的要求,影响了整体质量。进一步深化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改革,对规范医学人才考核制度、顺利开展毕业后教育与继续教育有着重要意义[8]。

1.4临床技能与实践教学失衡

长期以来,医学院校与教学医院相对分离,临床技能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形成了我国医学教育基础与临床课程分离、重理论轻实践的一种定势。近几年,随着医学院校扩大招生,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教学医院承担的临床课程教学任务和学生实习任务成倍增长,其规范建设与发展问题也日趋紧迫。当前,大多数教学医院存在应付临床工作与实习带教的矛盾,学生也存在就业、考研与实习的时间精力上的冲突,教学医院如何提高临床教师的带教意识与能力,加强对带教教师的教育与培训,引导学生合理分配精力与时间,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是各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教学医院需要认真总结的问题。

1.5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失衡

我国医学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学科为中心、以生物医学为主干的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忽略了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造成医学生人文素养缺失。而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医学科学恰恰需要更多的人文精神的滋养和引领。长期以来,社会上重智轻德,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也使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受到影响,许多院校缺乏系统完善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医学生人文关爱意识淡弱,人文知识不足,沟通能力欠缺,医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人文理念和人性化思想。在此基础上也难以形成高尚的医德和职业风尚、实现“医乃仁术”的医者理念。

1.6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失衡

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发展各种能力为目标的医学教育阶段,是院校教育过渡到继续医学教育的桥梁。我国目前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主要形式有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但由于毕业后医学教育起步较晚,与院校教育相比,各地区发展不均衡,在培训制度、质量评估体系、经费时间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与科学管理,建立健全质量认证系统,保证经费投入,强化师资队伍与管理队伍建设,特别要重视毕业后医学教育与医学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相结合,促进基础医学教育所学专业、从事临床专科、毕业后医学教育培养方向、晋升系列的协调统一,实行培训、考核和使用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真正达到结合岗位工作需要、加强专业培训、充实专业知识、培养独立从事临床工作能力的医学教育的目标。

2新形势下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缩影,如果不加以改革,将成为制约高等医学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当前,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规模体系最大的国家,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战略的实施,我国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这种情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划纲要指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将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规模、质量、效益的统一,突出质量,注重内涵建设,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效益,是对高等医学教育今后发展趋势的总要求。新形势下,医学教育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符合宏观改革发展趋势,使医学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医学教育定位进一步准确,医学教育布局调整更加合理,医学教育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更具有创新性,医学教育改革进一步体系化。从具体教育教学改革层面来看,必须在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2.1强化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决策,高等医学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质量优先的办学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观;在教育教学中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注重医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升;强化学生信息化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教学中贯彻医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思想,注重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更新以单学科系统性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观,积极推行围绕培养目标实施多学科综合性教学的观念。

2.2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其核心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始终坚持全面发展、突出创新的人才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形势下,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培养医学生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精神,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科学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的全方位校园育人环境,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的任务。

2.3加快学科融合和课程体系改革当前,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向学科综合化方向发展,加快学科融合和课程整合速度,采取不同形式的综合性课程已成为课程模式改革的趋势。综合性课程主要是指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的科目相互融为一体的一种课程模式。它可以是基础学科或临床学科领域内的综合,也可以是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之间的综合,还可以是医学学科和其他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综合。国内部分院校开展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整合式教学,在课程改革中实施PBL教学、“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等整合式教学改革速度不断加快[9]。目前,医学院校不断探索课程改革的多种形式:改革“老三段”教学模式,开设多学科有机整合的综合课程;进行早期接触临床等卫生实践;减少学时,减少课程间的重复;确定核心课程或主干课程;增设人文科学和社会医学领域的选修课程;开设有助于发展医学生个性的专业选修课等,努力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和高效能。

2.4注重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改革当前医学教育的教学内容过于强调各学科课程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时数居高不下,学生学习负担较重,一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重要的人文社科内容很难进入教学。改革方向是积极吸纳医学科技的新成果,及时引入反映医学模式、卫生服务模式转变所必需的各种新概念、新知识和新技能,通过整体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并通过建设多样化、个性化、国际化的教材来推动教学内容的改革。

2.5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开展创造性教学,注重医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已成为发展趋势。在课程教学中,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和合作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推行PBL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标准化病人(SP)教学法改革,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实施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等,是当前医学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

2.6推行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教学手段改革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教学手段,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创造直观、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学习,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是教学手段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搭建信息化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由传统、封闭、单向向现代、开放、互动转变,已成为医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走向。

2.7加大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力度传统的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一教学形式,常常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与条件,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受到局限。目前,精简验证性实验,开设并增加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实行实验室开放,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各医学院校加强实验教学改革的共识。

2.8实施长学制的医学教育发展模式我国现有的医学教育学制长短不一,医学人才培养规格多种多样,这种情况不利于医学教育的长远发展。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规范的学制学位体系,是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根据医学教育的内在规律,高等医学教育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达到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专门人才,必须实行“宽口径、大基础、后分流”的教育模式,这是达到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潜力大”的高层次人才需要的有效途径。当前,无论从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对卫生事业提出的更高要求,还是从增强我国医学国际合作与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来看,现代医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学制长、规模小、学生优、投资大的精英教育,长学制成为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第4篇:规划教育范文

关键词: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概念由著名管理学家诺斯威尔提出,是指根据个人和组织的发展,分析在职业生涯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客观因素,并进行总结测试,最后根据确立的事业目标选择职业,并通过制定并执行相应计划来完成这一目标。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发展观,确立职业目标,走向成功。20世纪80年代全科医学在我国兴起,全科医生队伍日益壮大,在2020年将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1]。全科医学生作为全科医生的后备军和中坚力量,未来要长期扎根于基层卫生事业,任重道远,全科医学生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如何在基层卫生事业中实现事业目标,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全科医学教育有重要意义。

1我国全科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源于20世纪的欧美国家[2],这些国家教育体系成熟,对学生升学与就业指导经验丰富。而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在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现行教育多借鉴国外的理论和经验。我国全科医学教育起步也很晚[3],全科医学生(即农村定向免费医学生)2010年才开始招收。对于全科医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起步则更晚,尚未形成完善体系。

1.1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全科医学生(即农村定向免费医学生)入学前已签订定向协议,毕业后将直接进入基层服务。有观点认为全科医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无需职业生涯规划,对全科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浪费时间,浪费教育资源。

1.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多数医学院校仅在就业指导课或就业指导讲座中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部分教学内容,未将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一门专门课程纳入全科医学教学体系中。还有部分院校将职业生涯规划课设为公共课,只针对毕业年级开设,未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全科医学整个教育过程。

1.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不足

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晚,专业教师不足,且水平参差不齐,以辅导员、学生就业指导服务部门的教师等为主,多数未接受过专业系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知识欠缺,全科医学生因其专业的特殊性更加需要专业教师队伍负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2全科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

2.1符合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需求

中国产业信息网对我国医学院校学生毕业选择的一项调查显示,78.9%的医学生选择成为专科医生,仅有4.6%的医学生选择成为全科医生,我国全科医生仅占全国医生的6%,这与医学生对全科医生职业认知不清有很大关系。随着我国“保基本、强基层”医改理念的提出,特别是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4]的,从政策上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倾斜。2015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5]。因此,帮助全科医学生建立并制定职业目标,对全科医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符合我国全科医学发展的需求。

2.2促进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完善

目前,我国初步建立了高等医学院校学历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在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6],这三个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都是临床理论和实践相关知识。全科医学生因其未来职业的特殊性,只具备临床理论和实践相关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应注重职业素养培育,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制定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在基层工作中获得成就与成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2.3加强全科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识和定位

黄美娟等研究发现,全科医学生对全科医生职业现状持消极态度,对职业收入水平、社会尊重、职业风险等方面态度消极[7],对职业的认识和定位模糊。部分学生选择全科医学的志愿并非建立在对未来职业清楚认识的基础上,多基于可直接就业或父母意愿,对职业的认知和定位迷茫。对全科医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职业信心,明确其对未来职业的认知和定位,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卫生事业,成为“干得好、下得去、留得住”的全科医生,践行“健康守门人”的重任,具有重要意义。

2.4有助于培养全科医学生终身学习的品质

终身学习理念贯穿于全科医学生整个职业生涯,他们在接受5年学校教育后,还有3年岗位培训及继续教育,且继续教育将一直伴随他们的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帮助他们计划好职业生涯各阶段,坚持参加学习和培训,建立终身学习的习惯,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路径

3.1理论学习

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作为一门必修课,并辅以相应的选修课,组织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职业规划大赛等,从大一开始直至毕业。每个年级的理论知识侧重点不同,大一注重教育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大二大三注重教育学生对职业的定位,大四大五注重指导学生对职业的规划。构建职业认知、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的课程体系。

3.2阶段化学习

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到全科医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中[8],学校教育阶段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毕业后教育阶段则重在具体实践,以成功典范、医德模范等第二课堂的形式实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3建设专业教师队伍

第5篇:规划教育范文

1.学前教育专业职业规划教学形式单一、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主要是围绕现阶段就业形势及最新就业情报两个方面所展开教学的。除此之外,还会针对一些较为细节的内容进行教学,例如,如何设计求职简历、如何良好地应对应聘企业的面试等。这些教学内容较为单一陈旧,缺乏丰富性,对学生不具有较好的实用性。而对如何扭转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如何使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或素质来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缺乏针对性教育。就这一问题,高校应努力转变之前的就业指导方式,并丰富教材内容。

2.课程体系缺陷,缺乏实践环节

在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受限于各种客观条件,学生的实践训练匮乏。很多师范生毕业后的教育工作,都是参照于以前课堂上教师的行为甚至是自己小学时期教师的教学行为,导致师范生的工作能力普遍偏低。例如,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教育实习仅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4%。虽然学校也会安排几个周的实习,但除去学生的准备和总结工作,实习时间也所剩无几。此外,实习内容单一,学生实习收获不大,不利于学生教学技能的提高。

3.学生对职业规划定位不准确

据调查显示,将近55%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形成明确的就业目标,很多大学生对自己更适合参与何种工作认识模糊,导致学习过程缺乏针对性,对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起到负面的作用。

二、加强学前教育职业规划能力对策

1.转变授课方式,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各所学校致力推进的教学模式,而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要想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就应致力于将原有的纵向教学方式转变为横向教学方式。每位教师负责一个专题,并针对该专题轮流为多个班级讲授,这样可以将就业指导工作分散至各个班级中,且分散在各个学期中进行。这种授课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

2.应系统地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持续地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一般来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规划内容包括学生自我分析、职业目标选定、职业目标实现策略和职业生涯实现路线的反馈和修正。在设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时,应该将以上内容合理地安排在职业规划教育教学中,并且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实行职业规划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同时,应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制订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对学生进行持续性的职业生涯教育和指导。

3.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职业规划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师范生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如何教学,如果未来的教师不能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他就不可能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因此,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至关重要。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教学活动与实践活相融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时候,可以伴随一些课堂实践。例如,在完成一个章节的讲授时,可以让学生上台当教师,模仿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找出优缺点。此外,还可以进行教学角色互换,教师安排一些小的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备课,然后课堂上进行讲解,锻炼学生的授课能力;其次,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实习是师范生走上讲台前一个必经的实践、锻炼环节,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教师的工作。传统的做法一般是联系幼儿学校让学生进行旁听,实际上这种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高职院校应该尽可能拓宽实践平台,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真正地走上讲台,体验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三、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