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劳动教育思想范文

劳动教育思想全文(5篇)

劳动教育思想

第1篇:劳动教育思想范文

关键词: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需要;逻辑机理;实现方略

劳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为开展劳动教育创造了有利契机,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符合劳动教育政策的要求,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的学科发展需求,更符合广大青年群体劳动价值观教育的现实诉求。[1]深入探讨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逻辑机理与实现方略有利于变革高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好学科育人的功能和作用,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1.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实现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建设制造业强国,需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只有组建好敢于创新、技术高超、知识扎实的新时代“劳动大军”,才能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谱写新的时代篇章。劳动教育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在爱岗、敬业、专注、创新等方面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以劳动实践为途径,使学生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增长本领、领悟真谛。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同的育人目标,均以社会发展需要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为方向指引,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二者共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培育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促使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积极情感,本身就属于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劳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实现劳育与德育的协同共进。另一方面,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新路径,增强理论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协同度。劳动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新的桥梁和纽带,使得学生能够在劳动中收获成长和快乐,加深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知,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概言之,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本质要回归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中心议题,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劳动实践有利于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和劳动本领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因此,劳动教育必不可少。劳动教育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2]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个体的发展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推进的,劳动实践则是人们认识世界、拓宽视野、习得技能、总结规律的重要环节,如组织高校学生开展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等。思想政治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劳动教育的落地,从而发挥好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机理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特征,二者都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在具体实践中要遵循科学方法,既要发挥好劳动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实现“以劳树德”,又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下推进劳动教育,做到“以育载劳”。

1.“以劳树德”: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逻辑。“以劳树德”就是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通过劳动教育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引导大学生树立奋斗精神和奉献意识,并以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服务人民群众。一是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3]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既需要专业的培养和系统的学习,也需要通过社会实践等不断淬炼自己,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塑造自信自律品质,进而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二是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当下,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复杂,其成长过程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如果缺少必要的劳动实践,就有可能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进而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岗位需求。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并主动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为未来参加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度。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既要面向未来,又要立足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创新。劳动教育是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属性,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劳动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能够引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

2.“以育载劳”: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理。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为劳动教育提供了价值引领。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尚未构建起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劳动意识、劳动技能,甚至存在不劳而获的心态,这是劳动教育薄弱的表现。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有助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和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进而达成高校的育人目标。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为劳动教育提供了课堂载体。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中包含有劳动教育的内容,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价值论等等。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找到二者的契合点,进一步提升教育效果。再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劳动教育创造了新的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这为高校发挥网络的隐性育人功能、弘扬劳动精神、传播劳动价值创设了空间条件。如高校可以依托官方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推送社会劳动模范和感人至深的劳动故事,让学生感受劳动精神的价值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怀,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三、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方略

1.做好课程内容的设计与衔接,实现有机融入。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重要指导思想,系统指导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高校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相关内容,找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进而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传递劳动教育内容。要结合大学生存在的劳动观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坚持人民立场,明晰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的理念,认识到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都不会改变劳动创造财富的根本事实。其次,要构建融合性教育课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在内容上具有优势互补性,将劳动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中,深入挖掘劳动教育资源,有助于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推进。同时还要以劳动教育为抓手,通过开展劳动体验、举办劳动讲座等多种形式增强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感,引导大学生强化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技能,进一步提升劳动素养。

2.丰富融合途径,注重参与过程,实现有效融入。首先,要明确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具体路径。高校劳动教育要完成劳动思想教育、技能教育和实践教育三大任务。劳动思想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和优良的劳动品质,劳动技能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而劳动实践教育则是让大学生将劳动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4]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需要从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三个层面入手,构建更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和实施措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学生劳动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情感和劳动态度。其次,要依托日常事务管理,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要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高校辅导员既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辅导员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元素,并依托各种平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例如,在宿舍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文明宿舍评比,让学生注重宿舍内务整理,保持个人卫生清洁,保持楼宇的干净、整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通过自身劳动维持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3.完善育人评估体系,实现长效融入。首先,要充分发挥评价体系对于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导向作用。高校要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效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价体系方面要突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要符合学生教育实际,符合学生成长规律,注重过程的实效性。同时,要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结果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避免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走过场”。其次,要构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单一的评价体系不仅难以反映出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成效,甚至会使学生对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必须建立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接收效果以及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并不断提升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度、紧密度。高校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导向鲜明又符合本校特点的考核指标,将教师、专家小组成员、学校领导、企业和学生等纳入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主体之中,通过多元主体构建,从不同视角反映学生参与劳动的实际情况,并收集学生对参与劳动实践的反馈和建议,进而切实掌握学生面临的困难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为优化教育活动和课程设计提供参照。总之,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和作用,主动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劳动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入,处理好劳动教育途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入,落实好劳动教育评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入,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劳动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振,刘余勤.探寻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承认意蕴——以马克思的“承认逻辑”为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5).

[2]卢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空间解释的“度”与“域”[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

[3]何菁.劳动教育:思想政治课育人的独特价值[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19).

第2篇:劳动教育思想范文

关键词: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新人

2020年,国家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新时代常态化、综合性、科学性和发展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各个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高质量地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在中国高校人才体系培养中仍旧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短板,大多数高校虽然都按照政策要求将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为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程,但因为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的缺乏系统性、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以及缺乏专业合格的劳动指导教师、体力劳动存在歧视,很多高校大学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劳动频率偏低、劳动习惯养成不佳等使得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价值观与就业观与社会未正确养成,劳动教育效果与社会需要高素质劳动者的期待间仍然存在着一段差距。高校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有机融合的内在关键,将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广大学生的思想,利用劳动教育强化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真正让青年学子理解劳动的时代价值和丰富内涵。高校要积极探索和构建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大思政格局,这既是加强实践育人及劳动的表现,又是培养时代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

1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的道路上,必定将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高校要贯彻新时代教育方针,坚持持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二者相互融合具有重大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探索意义。

1.1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理论意义。1.1.1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是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后的继承与发展。劳动可以说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条关键线路。“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劳动是人们的本质需求,“人不断通过有意识的劳动改造自然,满足自身生存和更高级的需要,有意识的劳动区别于出于本能的劳动,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教育同样属于人类有意识且特有的活动,人类教育是从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慢慢产生的。教育源于劳动,而劳动又需要教育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核心就是通过劳动与生产相结合,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与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在马克思观点中,“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1.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内容。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代性和发展性理论的拓展。劳动教育在本质上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劳动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对大学生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技能水平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多方面是相互渗透,彼此影响、相得益彰,比如存在着相同的理论基础、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在内容上也有交叉,这是二者有机融合的契合点。一方面,劳动教育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核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性,对高校学生坚定正确的劳动观和就业观的形成起到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是树立正确世界观、把握思想方向的重要平台,更成为淬炼品性、砥砺作风的主要阵地。

1.2二者融合发展的实践意义

1.2.1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高等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要培养优秀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二者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共同承担并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陶冶性情的重要使命。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时代新人必要要求。通过劳动教育,劳动作为育人的重要实践方法和途径,使大学生能够理解并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做到行知合一。通过劳动教育,高校才能使学生了解如何正确实现自我价值,如何通过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更好领会劳动精神,最终为培养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奠定基础。1.2.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阶段是价值塑造,树立理想信念的关键时期。而多元化的实思潮也影响着大部分“00后”学生的价值观,特别是在当前自媒体时代,后占据学校的主体,受多元化心潮的影响,思想上价值观容易被歪曲,尤其是自媒体时代,一些所谓的“网红”为了博眼球和逐利,为打赏搞丑拍错误价值观的短视频,奢靡之风盛行,传播了负能量。另外,一些西方实用主义思想也不断渗透到大学校园,功利、自由及利己主义等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生活在物质条件相对充沛的环境中,容易滋生攀比心理、拜金主义思想,容易被自私自利思想的想法所支配.一些高校大学生由此出现了贪图安逸、奢侈浪费的现象,从思想上不尊重劳动人民,不爱惜劳动果实,劳动精神和重要价值正在被忽视。笔者2021年曾经对南京某高校做过一份问卷调查,超过一半的学生认同如果有丰富的物资资源,就可以不去劳动。劳动责任和劳动担当的缺失是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大学四年是正确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辅助修正错误的价值观念,比如不劳而获,认识到劳动教育“当代大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不断历练和磨炼品格,转变崇奢侈、虚荣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在独立自主中进行实践,在自力更生中不断提升自我,提高劳动价值”。从而成为从思想上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行动上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的新时代大学生。

2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路

中国勤劳的优良传统滔滔而至,纵观中国建党100年的历史,中国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可以说是一部历经磨难而又历久弥坚的劳动人民奋斗史,正式广大人民的艰苦奋斗才能使得我们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中国新民主主义之所以能够成功,也正是结合了广大最朴素的劳动人民。民国时期,一些著名的教育学家就推崇劳动教育。如黄炎培通过劳动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修正社会错误价值观,陶行知提出“行是知之史”,将劳动融入课堂中,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就被毛泽东列为教育的总方针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教育方针的演进以及劳动教育课程文件,劳动教育经历了大概四个阶段的发展,分别为(1949-1956)接续发展、(1957-1977)曲折发展、(1978-1999)重构深化发展阶段和(2000-至今)特色发展与全新构建时期。劳动也在为中国的不断崛起而服务。育人在教育中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时代,劳动要为人民服务,劳动教育也不断深入人心。

3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

新时代,虽然高校已经加大了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培养,但是实际收效与预想还是存在一定差距,高校普遍存在劳动教育教师短缺、劳动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存在脱位、实践与理论缺乏紧密联系困境。

3.1劳动教育教师素质有待加强

当前劳动教育的内涵不断被充实,大学生又是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及幸福观的重要时期,高等学校应当配备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力量。但在实践过程中,很多高校存在缺少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困境,目前很多高校现有的劳动教师本身就由非专业教师兼任,专业知识狭隘,社会技能不足,劳动教育活动能力开展和意识弱化,劳动教师治理和数量的不足严重制约着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深入和有效开展。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劳动并非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是包含着学术科研方面的“脑力劳动”、理论付诸实践方面的“实践劳动”、传统意义上的“生理力劳动”。因此,高校配置的劳动教育教师也应当是多元化的组成,既要有学术探索能力强的科研型教师,也要有实践能力强的业务型教师,更要有体力劳动的锻炼机会。

3.2劳动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存在脱节

当前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不完善,内容碎片化,且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设置要基于我国创新发展战略对优秀劳动人才的需要,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我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的基本理论,不断充分拓展高校劳动实践教育的课程资源、创新高校劳动实践教育的课程实施管理模式,在开展劳动实践教育中不断促使广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现代劳动教育价值观。但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劳动教育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仍有很多高校的劳动教育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在日常的思政教学中涉较少及劳动教育的内容,思政课与劳动教育关联也比较少,并未将劳动教育的内容真正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里。“劳动教育自身课程体系的搭建及每一次劳动活动的设计与组织都应全方位挖掘其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价值,让学生在能够充分发挥和发展其个性、体现其创造性的普遍性和连续性劳动中,由衷体验到劳动所带来的尊严感、幸福感和价值感”。

3.3实践与理论缺乏紧密联系

劳动实践是思想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创新,能有效引导高校大学生的正确的劳动,是劳动育人的有效形式。但如果在实践过程中,缺乏正确理论的引导,教育效果就会大大打了折扣。当前高校劳动实践活动以日常校园清洁,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宿舍美化和专业课实训为主。大部分高校对劳动的认知还相对模糊,仍然停留在体力劳动层面,容易使学生误以为劳动就是脏累差的体力劳动,造成学生对劳动认知的偏差。如果日常劳动实践缺乏行之有效地引导,就有可能加深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误解,从而变成“盲目”的劳动,引起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抵触情绪。而对于专业课实训来说,教师关注点在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也缺乏与正确劳动理论关联,未真正做到大思政的启发,劳动精神的教育和引导并未渗透到劳动实践过程中。专业课程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劳动创新精神,要认识到劳动与创新并不矛盾,创新必然付出劳动,养成求真、求实的劳动态度。

4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展望

4.1提高思想认识,优化劳动教育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是将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关键因素,优化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应坚持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引领作用,充分支持多元化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多举措培养复合型劳动教育师资,以劳动育人为抓手,全面开启高素质、专业化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促进劳动教育与思政融合,首先在高校的教学理念中需要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构建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结合的格局。只有教师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将劳动教育内容融会贯通。

4.2构建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程融合体系,完善劳动教育评价反馈机制

对于现在很多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劳动教育培根铸魂。思政教师要深入挖掘思政课程中的劳动要素,找到二者的纽扣,如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本书中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章节中讲述铁人王进喜劳动模范事迹,两弹元勋钱学森、邓稼先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奉献的事迹,以此来培养学生劳动品德及弘扬劳模精神,真正达到对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思想引领。同时,各个高校应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及特色,坚持构建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程序、方法和标准以及劳动素养综合评价体系,而不仅仅局限在纸上谈兵。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过程和结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劳动教育评价反馈机制”。把劳动素养评价成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对劳动育人融合的优秀范例及时嘉奖并推广。

4.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劳动教育实践多元化

第3篇:劳动教育思想范文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路径

引言

劳动教育本身是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意识形态组成的关键内容,能够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发展进程,高质量的劳动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劳动技能,优化价值取向,塑造更为全面的三观。[1]近些年来,劳动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常常处于边缘地位,高校教育领导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性。对此,中国中央国务院委员会针对于高校以及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出台了相关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国家教育部门应当做好监管工作,密切关注各项教育政策是否有效落实,将劳动教育看作是人才素质培养的必要环节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被看作是大学生养成行为习惯的重点方式,将劳动教育的理念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所在,也是新时代培养专业能力较强人才的核心所在,可以充分体现出劳动育人的特殊意义。

一、高校加强劳动教育内在含义

高校在课程体系中汇入劳动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另一种生动体现,也是发挥历史教育特色的主要要求,其中具有强有力的逻辑体系证明方法,还有一套完善的历史实践体系。

(一)高校应当强化劳动教育内在的深刻价值

理论观念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另外一种形式,并具有实现个人价值的作用。在马克思基本观点中,认为生产劳动和体育运动有效结合可以进一步强化社会的生产水平,帮助优化人一系列的综合素质,强化整体的素养。因此,将劳动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部分。首先,劳动能够焕发人的生机,并且不断优化人的发展,使得人们朝向更加积极的方面发展。劳动和人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是促进人们发展、素质培养的一个主要途径。与此同时,还指出了开展劳动教育的特殊意义,不仅仅可以帮助调整人的基础行为模式,还可以为人的持续化发展带来便捷条件,奠定良好基础。此外,马克思针对于教育劳动提出了一种观点,其中分析到,在资本主义生产背景下,人的劳动方式本身是扭曲的,已不再是体系式的劳动模式;在社会主义发展背景之下,人们将会通过自身的劳动不断促进自身发展,强化自身专业能力,从根本上满足人的实践发展需求。其次,劳动可以促进人的意识不断深化发展,劳动可以加深人们对于各个事件的深刻认知,并且指导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起到指引性作用。劳动实践的发展促进新的认知和对事物的看法所衍生,同时又促进意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在实践中不断了解事物本身的真相。再次,人们数千年以来劳动的发展创造了很多传统优秀文化,并且带来了较高的历史价值。有学者认为,劳动是维持人们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维持人们数千年来不断发展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意义。

(二)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历史逻辑

在中国古代人们和自然不断的斗争历史中,衍生了很多先进的技术,也孕育了中华民族坚强意志的品格,形成了宝贵的劳动思想,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一直具有借鉴性意义。古代劳动思想不断发展,由传统的农耕文明到现如今的现代工业文明,一直都伴随着我国劳动人民的身影。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距所在,开始通过教育强化国民的综合素养,众多教育家开始认同实用劳动主义的发展,倡导尊重劳动者的价值意义,提出将职业教育作为强国的主要途径,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不断发展,进一步强化国人的综合素质。学者陶行知提出了劳动对生活的关键意义,他指出劳动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教学实践的统一体,他认为在教育领域中应当坚持劳动教育的理念,不仅仅是在强化学生的身心和体魄还能够从整体上强化国民的综合素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教育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政府没有充分的资金支持和投入,国家倡导学生勤工俭学。毛泽东为了培养出有素质、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出要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文化素养的劳动者。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经济建设的发展重点,还提出了教育方针的改变,应当坚持多元化的教育发展理念,要让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进行有效结合。进入新时代以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劳动意义不断被深化,人们更倾向从劳动中获取个人发展的意义,获得更多成就感。因此,坚持劳动者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也成为了新时代背景下的科学主题。虽然不同阶段、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劳动价值都存在一些差异,但是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这一理念一直在持续进步,这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理念优化提供了新的方式。

(三)高校应当强化劳动教育的实践意义

高校在教学体系中的加入劳动教育是实践的有效选择,也是长时间教学实践经验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传统的历史教育理念一直都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固化思想,常常会让人被错误思想所诱导,导致一部分家庭缺乏主观教育理念,使得大学生往往不珍惜劳动成果,不重视劳动对于成长的关键意义。结合大学生思想教育发展报告中的数据情况进行分析,其中持有享乐主义的大学生占比高达五成左右,这和国家一直注重劳动教育的理念相悖。事实证明,一些大学生在面对实践活动失败时,往往缺乏抵御的能力,不具有创新意识,在遭遇问题时会抱怨生活。对于这些现实性问题,高校应当强化教育培训理念,构建德智体全方面发展的理念,培养新时代人才。除此以外,需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环节当中,将其作为未来的教育发展方针不断优化,充分显示了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彰显出了对于培养时代新人的重大意义。

二、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时代要求

劳动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在新时期发展环境下,劳动形态本身是特殊的,内涵是可以不断外延的,优化的,形式载体越来越多元化,其影响因素产生了巨大变化,高校需要将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理念纳入到思想政治发展中,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坚持总书记对于劳动的阐述,将其作为行动指南

近代以来,我国青年崛起意识较强,开始追求民族梦想的实现,始终坚持和中国一起进步,将中国的命运和自身的命运紧密结合到一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已经变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的接力,成为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梦想。在中国梦的发展历程当中,大学生具备很强的生命力,也是具有创新发展精神的一代青年人。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之路不仅仅需要丰富的见识和远大的情怀,还需要培养他们热爱劳动,敢于投身到实践中的美好品质。高校应当重视将劳动教育纳入到课程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以,帮助培养大学生扎根于基层,努力为国家做贡献的情怀。与此同时,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情怀教育行动中,不断强化劳动教育体系的深化,帮助大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让他们为肩负民族复兴使命而感到光荣。

(二)建设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获得了有效提升,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结构开始出现改变,经济开始逐渐转向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变化,资源环境问题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一定程度上已经限制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多新兴产业发展面临困境。在进入新时期以后,国家政策领导者开始就未来发展制定规划,对于经济发展构建新的格局,进一步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变革,这就需要有一支技术水平较高的劳动者大军作为后盾,帮助完成国家的战略前景目标。明确指出了要发挥先进个人的带动作用,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敬业风气,不断培养高知识、扎实技能型的工人生产队伍,并出台了大量相关文件进行指示,其中阐述了近几年的劳动人员就业比重分析情况,就劳动者来看,希望在2021年年末时,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体比例四分之一或以上,进一步提升高技能人才在核心人才中所占的比例。此外,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还应当着重深化基层,在强化大学生劳动能力的同时,还应优化创新意识,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的专业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奠定基础。

(三)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育人趋向

“推进思政课的课程形式创新,不仅仅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课程体系的统一,还需要坚持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以强有力的科学知识体系作为培养人的核心所在,不断推进思政课的实践发展意义,将思政课堂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以经典案例去影响更多充满青春活力的大学生。”这一论述为提升思政课程的教学效率提供了基本价值理论。高校思想教育内容本身理论化较强,内部涵盖了多元的概念性内容,要想完全了解抽象的理论,就不能脱离当下的社会实际情况,需要和现代特点思想科学结合到一起,加深对于生活的理解,与社会的需求进行统一,与学生的实践目标达成相一致,进一步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调节大学生的需求层次。除此以外,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在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帮助强化大学生的劳动实践锻炼,培养大学生的劳动价值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高校思想教育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不仅仅可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还可以彰显出实践育人的核心所在,坚持理论知识和意识责任内容的有效统一,强化课程成果[1]。

三、劳动教育理念应当被纳入到高校教育体系当中

将劳动教育的理念汇入到高校课程体系中,需要遵循课程体系搭建的基础规律,不断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努力整合资源,挖掘劳动教育背后的价值意义和属性理念,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应当搭建专业的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不仅仅要重视思想价值观的培育,还应当注重发展性劳动理念的培育,明确这两者的联系不仅仅需要有效融合教学理念,还应当涵盖众多教学内容,将其结合新时展理念进一步糅合到一起,构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机制。首先,需要针对于马克思主义中与劳动教育相关的价值理论阐述进行分析,形成专业的机制理论体系,与高校当前的教学机制相结合,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感受到劳动创造人本身的内涵所在,深刻明确劳动教育本身的意义。其次,可以在大学生课堂教育环节中纳入一些新时代的先进精神,比如说红船精神、劳动精神等,树立学生在劳动环节的自信心,构建价值信念价值。学生党员往往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积极分子,在大学生的教育发展过程当中可以起到带动示范性作用。因此,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培育活动时,可以定期开展讲座,邀请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参与到会议中,还可以邀请一些积极的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到会谈当中,发挥先进人物的引领性作用,帮助强化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再次,应当结合时展的主要特征和当下社会主流的价值意识形态进行分析,回应时展要求,塑造科学的劳动价值观。为了应对当下全球瞬息万变的科技革命形势,我国领导者从国家发展全局着手,对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重新做出了战略部署。作为劳动性质的创新创业过程,是一项过程性的、充满了未知因素的活动,很多潜在的风险因素都会消磨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所怀揣的热情。在开展高校劳动教育过程环节中,需要结合社会发展事实,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创新创业风险,强化他们面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增强其抗挫能力,帮助有想法、有能力的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专长,积极参与到新时代背景下的创业活动中去,感受到个人价值意义的实现[2]。

(二)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完善思政课劳动教育教学体系

在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课堂时,需要完善课堂教学形式,构建专业的课堂发展理念。因此,高校应当不断整合与劳动教育发展相关的概念,充分结合当下社会主义背景对于劳动教育的价值观念影响并进行综合性的探讨,努力寻找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模式,分析大学生当前所关心的热点话题和主要的课程参与形式,形成多元一体化的思政课劳动教育体系。比如说在设计思修课教学方案时,如果只是单一的讲解一些复杂冗长的理论,那么课堂氛围过于枯燥乏味,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可以从价值观和情感层面出发,帮助大学生强化对于劳动价值的观念意义,明确在情感认知方面的实际需求,通过学习更多的教育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念,强化劳动观对于学生的思想行为认识指引。除此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一些与劳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内容,通过解读一些具体的法令法规,让学生学习一些与劳动者相关的权利义务知识,以及一些维权的理论,帮助学生在自己的世界中架构与劳动相关的发展体系,引导学生不断学习更多与劳动相关的知识,并自觉应用这些理念投入到生活当中去,强化实践能力。在学习形势与政策课时,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可以结合市场对于劳动力的供需情况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和就业观,从多个领域当中帮助学生分析当前市场的形势所在。在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理念的认识,可以就新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劳动教育的演进历程进行展示,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劳动教育的发展背景和主要应用环境,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劳动教育之间的衔接关系,认识到中国如今的发展成就离不开劳动人民的努力,希望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的活力[3]。

(三)搭建专业的信息资源平台,聚焦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在原有教学理论上的进一步延伸,其中劳动教育和思政课教育实践在内容本质上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在促进劳动能力的发展环节过程中大学生将意识自觉转化为行动能力,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发展的实效性。除此以外,高校需要借鉴已经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已有的教学资源基础之上不断挖掘新的建设性教学方案,依托于事业单位去搭建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场地,用真实的案例来帮助学生感受到劳动本身的意义所在,让学生去了解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真正在劳动中体会到生活的艰辛,逐渐形成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培养国家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社会意识形态不断优化的关键所在。本文着重分析了劳动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关键意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可以在培养人才方面提供一些科学的参照意见。

参考文献

[1]张瑀,姜威.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6):5.

[2]周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研究》[J].2021(2):100.

第4篇:劳动教育思想范文

【关键词】劳动教育;语文学习;劳动思想;劳动精神

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更重要的任务是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必须把这些思想观念渗透到每节语文课当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同时接受思想上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很多学生越来越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劳动教育的积极作用,对劳动的理解非常的片面狭隘,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有效地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对劳动有正确的认知,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劳动活动,通过劳动健全自身。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积极意义非常重大。

一、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当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当中许多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的确切含义缺乏正确的全面的理解,他们认为只有体力劳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广义的劳动应该是人们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生活当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也属于劳动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本身也是一种劳动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鼓励他们树立刻苦学习的思想,实现自己伟大理想的人生奋斗目标,是教师的教学任务。语文课本当中,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人生理想的课文非常多,在教学这类课文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突出这个主题。比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本上册《手》这篇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需要突出两个主题,一个是课文采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对劳动者的手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另一个主题就是劳动创造了幸福生活。课文的前半部分主要通过叙述、描写、说明这几种表达方式,渲染了一双粗糙坚硬的手,后半部分主要说明了这双粗糙的手所创造的劳动成果:大山绿了,深沟绿了,村庄绿了。尤其是对于劳动创造美这一主题,需要教师多角度地解释,让学生理解劳动的真正含义,然后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具体体会劳动的价值。在学习科学文化的征途中,没有平坦的大道,前进的道路上布满了坎坎坷坷,只有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收获理想的果实。所以学生只有理解了劳动的重要性,才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力争上游刻苦学习。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渗透劳动教育与劳动思想,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培养劳动精神与主动劳动的思想,从劳动中完善自身。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社会的未来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渗透劳动精神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总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让他们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与劳动精神的渗透教育相关的课文非常的多,需要教师认真地贯彻执行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让学生从小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从小树立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劳动意识,懂得只有在不断地劳动过程中才能有所收获。大家所熟识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历来被大家认为是辛苦劳动的象征,对于小学生而言,通过朗诵这样的诗句,然后把这种精神付之于实践活动的当中,劳动教育的目的就算真正达到了。现在的学生缺乏劳动锻炼,包括日常的一些劳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他们都不愿意去做,总喜欢坐享其成。比如说日常生活中,教室卫生的打扫,很多学生都不愿意扫地,这些看似非常渺小的一件事,反映出学生的生活现状。教师要针对这种情况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体会劳动精神的真正意义。有了这种思想意识,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时候,才会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也就真正能够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真髓。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不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而是应该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让他们理解劳动精神的含义,然后在实际生活当中,付诸自己的实践活动,让劳动精神发扬光大。

三、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思想的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渗透劳动思想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任务。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结合具体的学生思想,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贯穿劳动教育思想。有的课文内容侧重于劳动奉献,讲述有的人通过劳动创造财富,但创造的财富不是个人去享受,而是奉献给大家,这种精神值得学习,那么在教学这类课文的时候,就需要结合学生的思想水平,对学生进行劳动思想教育,让他们树立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有的课文内容侧重于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这种劳动价值一种是物质上的,一种是精神上的,在小学生的劳动思想教育当中,应当侧重于对学生的精神思想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只有人人创造了劳动价值,社会的财富才能够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够提高,人们才能够享受到美好的生活。有的课文侧重于劳动过程的描述,这类课文中的内容强调了劳动技术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强调学生学习劳动技能,掌握基本的劳动技巧,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为社会创造更多有价值的劳动成果。有的语文课文内容侧重于劳动精神的弘扬,强调了这种精神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让学生培养劳动精神,并弘扬劳动精神。对于今天生活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生来说,劳动精神的培养意义非凡,教师就要着重于对学生进行劳动精神培养,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将来可以更好地劳动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积极思考

劳动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劳动创造了和谐的家园,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劳动创造了人类的精神食粮。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下,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精神内涵,理解劳动给人们所创造的价值,理解社会主义劳动的实质内容,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把劳动思想贯穿于每一个生活细节当中,创造自己的劳动成果。精准的把握时代所赋予的内容,把劳动精神发扬光大,创造更多更好的劳动成果,造福于社会。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把新时代的劳动思想,和具体的课文内容结合起来,然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逐步实现劳动教育的目的。西方有句谚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学生的劳动思想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五、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要有效地渗透劳动教育,渗透劳动思想,让学生从小树立劳动的观念,树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思想,高举劳动精神的大旗,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实现人生蓝图。

参考文献:

[1]李春玉.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J].陕西教育,2017(10).

[2]朱毅飞.学生劳动思想的培养[J].中小学教育,2014(12).

第5篇:劳动教育思想范文

关键词:宿舍文化;劳动教育;全面发展

2020年3月,中央、国务院对外公示《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其中重点强调,要选用有效措施强化并落实以青少年为对象的劳动教育。当代学生作为中国强盛的新生力量,更是国家及民族复兴重任的未来“急先锋”,巩固并强化学生整体的劳动教育迫在眉睫。鉴于此,借助宿舍文化来强调学生劳动教育,推进“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发展思想,开辟多元化的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组织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及积极主动的劳动教育活动,早日建成文明校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品质、道德素养与劳动技能等全面发展。

一、宿舍文化背景下开展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宿舍是为学生提供居住的场所。以学生宿舍为载体,从物质与精神等不同层面出发开展各种交往活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文化现象即称为宿舍文化。宿舍文化的形成源自宿舍硬件设施与学生群体的交互作用,在交往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与此同时,学生进入宿舍必须遵守宿规宿纪,与宿舍的管理员、老师以及同伴等和谐相处,这一过程中又形成了不同的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宿舍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是无形的、持续的,并且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育人效果。因此新形势下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对于践行党的方针政策、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目标,具有积极意义。以宿舍文化为背景推进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宿舍文化发挥出应有的服务育人功能来说至关重要。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宿舍依然采用的传统管理手段,即停留于“看管式”的宿舍管理手段当中,这对于帮助学生形成良性的生活习惯极易形成负面影响。以宿舍文化为背景的学生劳动教育可将以学生为对象的管理上升至教育和培养层面,即选取合理的教育模式,学生对此更容易接受,有利学生主动调动自身的动积极性,营造出更健康的生活劳动环境。现阶段多数学校均重视强大对学生宿舍物质建设的投入,保障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基础生活设施服务。但相对而言以宿舍为切入点的内涵式文化建设则不够重视,导致学校宿舍文化氛围严重不足。以宿舍文化为背景下的学生劳动教育建设与培养,则在增加劳动教育实践场地的同时,使以学生为对象的教育实践活动内容更为丰富和具体,在完善劳动教育之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宿舍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

二、宿舍文化背景下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宿舍文化的育人价值不言而喻,然而当前各学校以宿舍文化为背景开展的学生劳动教育还面临一些问题与困境,成效欠佳。总体来看,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于领导不够重视、宿舍空间不合理、宿舍制度不适用、宿舍管理不到位、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欠佳等多个方面,具体概括如下: 

(一)宿舍文化建设不足劳动教育模式不成熟首先,各学校以学生为对象的劳动教育多和其他课程实践进行有机融合,以此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锻炼,继而使学生体力劳动能力随之提升。然而课程实践虽与劳动教育相融合,但其融合教育过程多强调理论性而忽略了实践操作,导致学生个体对劳动认识教育不够科学。在这样的劳动教育实践过程内,学生极难学习并掌握到劳动的本质,更无法产生自觉劳动意识,难以实现劳动教育的预期目标。同时也有部分学校对劳动教育认识偏差较大,认为其与体力劳动等同,造成学生对培养劳动的意识与习惯比较反感,劳动教育教学难以实现。其次,对于宿舍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我国各级学校建设始终坚持党委领导,积极维护党的决定,全面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近年来,各大中小学校纷纷响应国家号召,贯彻文化育人发展理念,树立全新的校园形象。宿舍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充分重视。尤其在的讲话中也提及建设各学宿舍文化的迫切性。宿舍文化建设涵盖的内容多、范围广,涉及院系领导、教师、辅导员、后勤、宿管以及基建等方方面面,需要各主体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只有校党委高度重视并统一领导,才能确保设计、运营、教育、服务与管理等每个环节都实行到位。但在具体实践中,各学校党政领导还是不够重视宿舍文化,更缺乏对以宿舍文化为背景的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视,在此方面的关注与投入远远不足,尚未明晰宿舍文化和劳动教育建设的执行主体,权责划分不明确,甚至没有任何领导主抓以宿舍文化为背景的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导致劳动教育宏观规划不到位,建设管理流于形式,再加上缺乏有效监督,劳动教育建设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学生自主管理不足劳动教育师资专业性不够建设校宿舍文化,学生的参与和配合至关重要。但现阶段对于多数学校来说,住宿学生就是“被管理”的对象,显然他们没有自决权和自主权,这对于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创新能力是一种无形的压制。在一些宿舍文化建设活动中,以宿舍设计比赛为例,学校或教师很少征求学生的意见与想法,而是强制性的安排任务,这也导致学生参与宿舍文化活动的态度消极,违背了文化育人的初衷。基于各学校学生自主管理不足,宿舍文化建设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多数学校在基于宿舍文化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师资专业性不足有关。因师资缺乏专业性,学生难以得到基于宿舍文化背景下劳动教育的正确引导,学生难以通过劳动教育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优良的生活品格与积极的劳动技能,这导致学生在宿舍文化建设不足、自主管理不够的前提下难以借助劳动教育形成理想的三观。

(三)宿舍文化不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不科学制定宿舍管理制度是加强宿舍管理,健全宿舍文化必不可少的环节,合理的制度规范以及有序的管理措施,能够确保宿舍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落实,也包括文化育人思想的实现。目前,各学校宿舍大多制定了《学生宿舍管理办法》等基本规范,以期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但是实际执行效果却大打折扣,具体问题表现为:第一,缺乏科学的宿管人员选聘制度。想要完成宿舍文化育人的任务,宿舍管理人员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只有宿舍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与较高的素质水平,再加上强烈的育人责任意识,才能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产生深远影响。但是目前各学的宿舍管理人员普遍年龄大、学历低、能力差,他们每天重复开关宿舍门、打扫卫生等体力劳动,对于育人工作则束手无策。第二,宿舍管理模式倾向于秩序管理。宿舍文化本身较为复杂,其实现过程需要构建灵活性、多层次的管理机制。目前学生宿舍管理只停留于简答的秩序管理层面,缺少教师、后勤、社团以及学生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宿舍管理与劳动教育、德育教育、心理教育脱钩。同时,现阶段各学校就教学来说多不关注学生层面的劳动教育,导致学生在基本生活技能方面缺失严重,宿舍难以保持良好的卫生差,学生生活环境差等现象成为宿舍文化建设的难题。就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与劳动等习惯来说,家庭和学校对此均缺乏主动性,很多学校忽略劳动教育,且对其缺乏必要的教学评估,导致劳动教育难以得到有效考核。劳动教育对照其他专业知识教育各有侧重,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并树立学生劳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学生劳动意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体力、毅力与实践力,这也导致劳动教育评价难以有效量化。

三、宿舍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劳动教育实现路径

(一)健全宿舍文化建设优化劳动教育方案健全宿舍文化建设具体做法为:首先,从政治高度重视宿舍文化建设。认真学习的讲话精神,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把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根本落脚点,通过宿舍文化建设来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激励学生共同学习、全面发展。其次,尽快明晰参与宿舍文化建设的主体责任,做到有人牵头、有人执行、有人监督、有人管理。将宿舍文化纳入学校党委书记的“一把手”工程计划,层层压实责任,坚决落实到位,发挥成效。再有,专门指派一名副校长作为宿舍文化建设的责任主体,明确宿舍文化建设的总体任务与落实细则,坚持责任到人、工作到位,从上至下大力支持宿舍文化建设,副校长直接向党委书记汇报宿舍文化建设的工作成果。加大领导保障力度,各学宿舍文化建设才有“主心骨”。同时,要以健全宿舍文化建设为基础,进一步优化劳动教育方案。劳动教育方案作为确保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劳动教育若想提高教育教学效应,则必须制定合理且详细的劳动教学方案。劳动教育以劳动为核心的教育手段,旨在帮助学生树立并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劳动贯穿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宿舍作为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同样也是养成劳动习惯的必备实践场所。基于宿舍文化背景下推进劳动教育可以以学生为对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宿舍生活进行融合,以此为前提确保劳动教育真正落地,提升学生学习劳动教育的层次化、兴趣化与生活化水平。

(二)立足宿舍育人功能强化劳动教育师资建设结构决定功能,设计各学校宿舍楼宇之前要充分考虑功能需求。立足文化育人发展视角,精准定位宿舍功能,才能获得理想的结构布局,使得宿舍文化建设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一方面,新时期建设的宿舍除了满足学生基本的居住需求以外,还要融合美育、德育于一体,从更深层次凸显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各学校在充分发挥出宿舍文化育人功能的同时,要强化劳动教育师资建设。各学校可考虑以学生处作为主导来组建劳动教育课程的教研室,由教学经验丰富的德育教师为该课程的学科带头人,在本课程设计时即引入劳动教育理论,同时也增设其他思想政治等相关的教学内容,以此丰富师资队伍,同时提升劳动教育的实践与理论教学内容,为提升基于宿舍文化背景下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三)统筹宿舍管理模式创新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宿舍管理制度,加大制度执行力度,有利于规范宿舍秩序,更好地落实文化育人功能。首先,制定完善的宿舍管理人员选聘制度。宿舍管理人员长期在宿舍内工作,每天与大学生打交道,他们的管理能力、个人素养与育人意识对于大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新时代的宿舍管理员不只是扫地看门,更要肩负育人任务。所以淘汰一批年龄大、学历低、能力差的宿管员,重新制定选聘制度,这不仅是对学生负责,更是落实宿舍文化建设的必做之事。其次,转变过去以秩序管理为主的思想观念。宿舍文化建设要求宿舍管理不仅仅是秩序管理,更是思想管理,道德修养管理,心理健康管理。要鼓励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发挥治理的合力作用,构建协同育人的发展机制,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与全方位育人。在统筹宿舍管理模式,创新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主要有如下部分:第一,课程考核。借助课程考核针对相关理论课程学习效果加以评估,要突出实践学习而弱化理论掌握,确保学生了解并掌握劳动教育技能为重,评估以学生是否合格为准;第二,量化评估价。即以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为对象加以评价,宿舍文化背景下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的评估要量化学生在宿舍参与的劳动效果与完成情况;第三,过程考核。以学生宿舍为对象检查其劳动教育实践情况,评估学生对宿舍生活所持的劳动态度,并制定个体评估依据开展具体评价。

参考文献

[1]李更,李国生.思政教育与设计类专业实践的融合——以时尚特色宿舍建设为例[J].轻工科技,2021,37(03):187-188.

[2]张春伟.以宿舍文化建设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讨[J].决策探索(下),2021(02):55-56.

[3]杨志桥.思政教育视角下学校宿舍文化建设策略[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2):69-70.

[4]董怀岩.“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学校宿舍安全教育新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100.

[5]余文冲.宿舍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劳动教育实现路径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0(04):65-67+99.

[6]宋玉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宿舍管理的实效性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8):138-139+14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