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劳动经济学理论范文

劳动经济学理论全文(5篇)

劳动经济学理论

第1篇:劳动经济学理论范文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如何科学、合理地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一门学科,是企业管理者必须熟悉和了解的基本理论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起重要作用。从人力资源管理起源到至今,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在不断改进与完善,并且在实践应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被大部分企业所认可,并且逐渐取代以往人事管理理念。现阶段,相关研究者将人力资源管理划分六个方面,人力资源的具体内容是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通过招聘、筛选、培训、薪资、福利等方式,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全过程。实质上,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具有组织性和协调性的活动,以不断激发员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达到企业生产的预期目标。这就要求企业应当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进而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优势,为企业自身发展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因此,在实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当达到企业发展的基本目标。

二、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劳动经济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学科,劳动经济学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起关键作用,劳动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学理论,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研究管理理论,因此,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劳动经济学领域,通常情况下,个人与企业的关系被称为劳资关系,然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个人与企业的关系被成为雇佣关系,劳资关系与雇佣关系本质相似,但是,研究的对象却有所差别。在劳动经济学中,研究的对象是指劳动力市场,然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研究的对象是指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劳资关系是以市场进行调节的,并且不存在交易成本,主要是一种竞争关系,市场的竞争力越大,其资源分配效率越来越高,进而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对于雇佣关系,协调的对象是企业相关管理层,并且存在交易成本,主要是一种合作关系。在企业内部发展的过程中,合作程度发挥重要作用,合作的程度越高,企业就会获得较好的业绩,进而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劳资关系与雇佣关系研究的内容与目的是不可分离的,两者都是为了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且调整和优化人力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三、劳动经济学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20世纪50年代开始,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和经济实力都在不断发展,生产条件也在不断完善,社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发挥重要作用。之后,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源基本理论,标志人力资源体系正式形成,并且在不断改进与完善,使企业能够更好的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到了20世纪末期,以往人事管理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管是管理理念的模式、方法、内容,都逐渐倾向于人力资源管理。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以传统人事管理为基础,不断完善自身的职能,并且建立健全管理体系,使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现阶段,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中,“人”是企业运行的核心,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资源,通过“人”企业为自身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且充分利用“人”具有的价值,科学、合理地分配人力资源。例如,员工职业教育培训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都是优化配置人力资源的主要体现,以不断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发展获得更多的收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起步比较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管理水平落后,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旧存在很大的差距。伴随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并且企业也在不断进行摸索与发展,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使其能够逐渐适应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基本模式等。然而,现阶段,部分企业尚未充分理解人力资源的基本内涵,因此,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进而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导致了浪费人力资源的现象,使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收益较低。在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中,管理方式的不当主要体现在招聘与选拔人员方面,部分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最大限度的获取经济收益,却不重视人员的招聘与选拔,进而造成工作量与工作人员不一致,不利于企业的平稳运行。在劳动经济学中,劳动边际费用是指:在投入劳动力过程中所使用的工资,在一段时期内,企业投入的资本是不变的,然而,投入的劳动力数量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企业会通过减少劳动力的方式,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以上的劳动经济学理论,在不同程度上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然而,大部分中小企业却没有充分利用好这种劳动经济学理论,并且在企业建立的初期,只是依据管理者自身的经验招聘和选拔员工,而这则使得企业招聘的员工的数量不能与企业发展实际相适应。而且,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仍旧没有充分认识到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密切联系,不能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

四、结语

第2篇:劳动经济学理论范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做出了深刻反映,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它针对现实并没有提出根本性改革建议与对策,面临了很多严峻的挑战。

1、时代进步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是在对前人优秀经济学成果的批判继承中发展而来的,主要来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者相关经济学说,它首次提出劳动二重性概念,在创立无产阶级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无产阶级剩余价值学说,创立了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的新的经济学范畴,标志着政治经济学的划时代变革。另一方面,它表达了现实发展的诉求,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揭示出了可以经受实践检验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并被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理论基础,给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面临的挑战。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促进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其不足也日益显现,在当下的理论与现实发展当中面临了各式各样的挑战。一方面,其学科性质不够明晰。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学理论,政治经济学在承认其内在阶级性的同时,将很多并不带有阶级性的内容在实际研究当中归入到了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当中,当代的政治经济学必须区别于传统的只讲阶级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否则将会导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指导意义的缺失。另一方面,传统政治经济学已不再符合当展的要求。在现代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中,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已经不再适应当下的社会结构,并且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适用于各个社会主义形态经济规律的相关规定在当代实际改革当中越来越空泛。

二、政治经济学理论价值的当代化发展

(一)理论创新与发展

作为实践的基础,理论的改变与创新是探究政治经济学理论当代价值过程当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首先,我们应当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进行继承,充分发挥方法论的优势。在对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创新与发展时,应当切实处理好继承、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最值得继承的基本原理包括吸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利成分的关于社会化大生产与货币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原理,以及作为根本方法论的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而更好地保证政治经济学的真理性与科学性。其次,我们要结合古今中外所有经济理论当中的合理成分来构建现代政治经济学理论。一方面要对中国的传统经济思想进行深入的发掘、继承与创新,以实现古为今用,另一方面,对西方的经济理论的学习与借鉴也不容忽视,西方经济学思想在长期发展过程当中产生了很多分析经济现实的工具与方法,给我国现代政治经济学的构建带来了很好的借鉴。

(二)当代现实发展的取向

政治经济学的当展既离不开理论化指导,也不能缺少现实的发展途径。当代社会更为重视人们的全面发展,立足于人们生存、发展的立场上去考虑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只有真正将政治经济学理论付诸实践,才能使其更好的服务于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来,我们要改变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唯一科学的经济学观念,摒弃将西方经济学一律排除在科学的经济学以外的错误做法,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我们应当汲取其中科学的理论,促使我国经济学构建能够更好为我国实际发展服务,通过对传统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中合理成分的吸收来给现代经济学理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来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发挥出政治经济学的独特优势,积极拓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抓住发展政治经济学的一切机遇,加大重大实践问题的研究力度并加快理论促进实际的创新发展步伐,以获得科学的理论,丰富并发展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三、讨论

第3篇:劳动经济学理论范文

首先,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并结合定性分析,其理论的得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变化较多,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其次,在很多经济学理论的求证中,往往是大量使用数学知识推导得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掌握这些也有一定的难度。再次,微观经济学课程中使用大量的图形来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过程,很多图形比较相似,学生不容易牢固掌握。

二、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本科阶段的微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切合实际的案例比较少

微观经济学是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吸收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及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其他理论逐步建立起来的。教材中主要也采取西方国家的经济案列,缺少对于亚洲特别是我国当前热点和焦点问题的案例(如土地价格、房地产行业问题等)。这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有距离感,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很难运用所学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

(二)课时相较与内容偏少

从教学时间的安排来看,相对于这一课程的特点、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48学时较为紧张。学生往往要在一堂课掌握近一章的内容。即使课前进行了预习,学生完全吸收课堂内容难度也较大。这就导致前一章内容还未掌握好,教师已进入下一章赶教学进度。由于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学生往往陷入囫囵吞枣的恶性循环,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由于教学教过的评估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这就决定了学生以书本为主、教师以应试为主,从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作为解释现实问题的经济理论,其初衷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的。因此,对于理论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弄懂数学公式的推导,或是概念的死记硬背,更重要的在于学会应用已掌握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途径和方法。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结合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以上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一)精心设计课堂内容

由于微观经济学内容庞杂,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包括如何引入话题、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学生提出问题等。遵循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的原则,让学生既能紧扣课本地掌握重点知识点,又能从抽象理论中体会其真正含义。讲课过程中,以价格决定机制为主线,让各章内容贯穿于这一体系当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中始终有一条明确的主线。

(二)丰富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点,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纳,通过动画、短片、图片等形式引入课程改革内容,并通过课件的制作使学生清晰微观经济学理论脉络、重点概念、定理等内容,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往往节省了大量的画图时间,且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变量的变化过程及相互间的影响,教会学生如何看图、看表。其次,加强课堂互动。微观经济学课程本就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从提出和分析现实经济中的焦点、热点问题入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信息双向交流过程,能够将枯燥的理论讲解转化为活跃的理论讨论,并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4篇:劳动经济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发展;经济学;理论基础

一、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

(一)竞争与垄断产生的负面影响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竞争尤为普遍,这种竞争不仅仅存在于产业模式之中,更是对金融实力的竞争,很多互联网金融模式在碰撞的过程当中,最终产生了竞争性垄断,而这会直接影响到社会融资模式以及投资模式的单一性,从而不利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结构的稳定。例如在我国金融发展过程中支付手段已经逐渐产生了竞争性垄断的局面,这有可能会使得互联网金融格局出现服务同质化的现象,并且有少数金融机构垄断大部分市场份额的现象也不利于市场稳定。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但随着竞争产生的负面影响十分广泛,例如很多金融机构利用网贷产品,在竞争的过程当中,加速了贷款公司的倒闭,而这种倒闭,由于受到服务同质化以及监管不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最终使得互联网金融发展出现竞争性垄断。

(二)资源重构过程中存款与贷款风险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资金的投放以及吸纳互联网资金的这一部分人群里也有存在对于金融风险意识相对较低的人,他们往往会在投资过程中产生一些非常不理性的行为,进一步提高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性,这种现象涉及的人群数量较大,且会对社会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很多贷款人群在对资金链条进行使用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一些银行无法获得小微企业或是个体工商户的融资,而一些传统商业银行在对资产以及风险进行评估的过程当中,由于这些用户存在着一定的经营风险,也无法较为顺利地完成最终的评估,因此互联网金融在对资金进行投放的过程当中,没有对客户的信息进行评估,这也会直接导致一些客户不能够正确使用资金,最终影响到互联网金融贷款偿还的及时性,不利于资金链条的运营。因此,如果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进行放贷的过程当中并没有考虑各项因素,没有对经济周期进行探索,很有可能直接影响存贷款模式时期出现失效,进而影响到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稳定性。由此可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很多运营者都应当正确判断贷款风险,有目的的提高客户的黏性,从而有效规避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与此同时,为了确保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这一行业的监管力度。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一)产业经济学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理论指导

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当中,产品经济学理论无论是在范围经济还是规模经济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体系中是一门较为成熟且具有较高科学价值的重要学科,而产品经济学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无论是理论思想还是发展趋势都与经济学趋于一致。产品经济学理论主要有以下两个元素构成,分别为需求方形成的规模经济以及供给方形成的规模经济,在规模经济逐渐形成的过程当中,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尤为重要,在经济与当下互联网金融进行融合的过程当中,完成了资本与劳动力这两者的转换。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经济学的知识要素以及技术要素也在不断增强,在成本呈现递减趋势的背景之下,该理论所创造的收益却呈现着递增趋势,这也说明在互联网金融逐渐发展的过程当中。传统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随着供给方规模经济的发展逐渐得到了突破,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盈利效益,提升了互联网经济的示范能力,因而互联网金融的价值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其次,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成本经济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凭借着成本优势,在大幅扩大产品种类的同时,也使得利基市场得到了开阔,这与范围经济有着相似之处,与此同时,这也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无法用理论解释的现象。由于互联网金融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处于链条的长尾位置,因此也进一步衍生出了普惠金融这一类产品,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也凭借着这一形态在很多金融业务中获得了延伸,逐渐使得金融成本控制变为可能。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很多事物都可以通过信息复制来完成,这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成本,还能够吸引顾客进一步占领市场份额。

(二)金融中介理论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经济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金融中介理论,金融中介理论与产业经济学一样,都是经济学理论中重要的部分,在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之中,金融中介理论也在其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首先,金融中介理论在对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当中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互联网信息具有繁杂、无序等一系列特征,这也不能够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准确控制信息、完善信息对称等问题,因此很难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以及时应对这一问题。金融中介理论不仅仅能够快速完成互联网金融主体的信息筛选、处理、判断,还能够运用这些有价值的信息为顾客在进行判断决策的过程当中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顾客在对信息选择以及决策过程中的准确性,提升了顾客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信任程度,进一步控制成本交易。通过对金融中介理论的规模经济以及范围经济两者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由于信息资源复制以及应用的影响,成本表现出了递减规律,因此想要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中选出对顾客有用的信息,必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中介理论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应用一方面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投入,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提升信息筛选质量,提高成本控制效率。

(三)信息经济学对互联网金融理论的影响

通过将信息经济学理论应用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无疑对互联网金融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应用信息经济学理论的过程当中,在搜索理论以及声誉理论的共同影响之下,互联网金融在活动的过程当中出现了积极的影响效应,这种影响效应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进步,再者,信息不对称理论对互联网金融造成十分行深远的影响,例如如果在互联网金融进行活动的过程当中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一情况,可能直接给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而通过应用信息经济学理论能够有效控制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经营风险,从而帮助很多贷款公司规定了逆向选择风险,在稳定企业发展的同时,又能够提升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整体进程。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相关互联网金融的运营者以及监管者应当准确意识到互联网金融以及传统金融这两者之间的差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当加大其发展稳定性,通过把握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结构以及模式问题,进一步提高互联网金融的稳定性以及竞争性,因此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逐渐到来之前,传统的金融机构也应当根据当前的市场需求,对经营状况进行针对性的调整,避免盲从金融时代的特点,从而提高自身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一稀,魏博文.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研究[J].南方金融,2015(1).

[2]汪炜,郑扬扬.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J].经济问题探索,2015(6).

[3]樊淑虹.关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9(2).

第5篇:劳动经济学理论范文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很多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我国地理学家吴玉鸣(2000)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运用到了空间计量经济模型,把包括中国的31个省市在内的区域进行了集聚增长因素的分析;随后,陈晓玲等人根据我国部分省级数据,考察分析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此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

二、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分析

(一)空间计量经济学在国外的实际应用

随着国内外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空间计量经济学已经成功运用到经济研究的众多领域中,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1.公共经济学领域:James等(2003)主要对一国对于国际环境条约的参与决策与参与程度的博弈通过建立一个空间概率模型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2.区域与城市经济学方面:Buettner(2003)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了德国各城市的财政外溢效应以及税收基数效应;Case(1993)以美国各州的情况做了财政政策的溢出效应以及预算研究。

3.房地产经济学领域:Timothy等(2003)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城市住房的绝对位置对房屋价格差异的影响;Anselin等(2009)以美国加州南海岸数据为样本案例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法研究了环境空气质量对房屋购买者边际支付意愿的影响。

4.劳动经济学领域:Elhors(t2007)等首次将空间计量分析法运用到劳动经济学领域,对欧盟地区劳动参与率差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指出了在区域间和国家间出现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空间计量经济学在国内的主要应用

空间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国内的发展主要是在二十世纪九族平台、非家族成员的需要进行平衡,达成一致行动意见来充分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合理制度为约束的联成长

约束并不是对职业经理人不放心、不放手,它恰恰是为放心、放手创造必要的条件和基础。对于职业经理人的权力界定、业绩评估、财务审计等,出发点并不是为了限制职业经理人的才能发挥,而是为了更有助于职业经理人与民营企业主之间的有效合作与融合。首先要认真制定好公司章程,让职业经理人的各种基本可预料的行为有章可循,使公司章程为职业经作理人的重要约束机制;其次不断完善合同契约制度,签定受法律保护的详尽的任职工作合同,建立职业经理人的约束机制,对职业经理人的责、权、利做了相关规定,以便成为对职业经理人的有效约束。再次,要完善董事会、股东会等企业机构职能来优化对职业经理人的约束,评估职业经理人在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

(四)以持续发展为契机的稳成长

根据民营企业共生的循环运作生理机制,民营企业共生关系的深化建立在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只有民营企业持续发展,民营企业主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共生关系才可能得以进化,朝向一种基于对称性互惠的一体化共生模式发展。因此,一方面,民营企业需要模式自身与环境要素的界限,将自身与环境融为一体,从共生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和处理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改变组织成员的认知图式,进而改变组织的整体认知图式,从而在组织实践中奉行一种与内外部环境和谐共生的态度。

(五)以共享利益为核心的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