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规划设计理念范文

规划设计理念全文(5篇)

规划设计理念

第1篇:规划设计理念范文

关键词:竹种园;规划设计;低碳理念;四川泸州

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是中国确定的重要战略部署,已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失衡的碳排放,其根症是失衡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更是失控的欲望追求和失真的人与自然关系观。风景园林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重要场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象化产物。伴随“双碳”目标的提出,低碳式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念也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徐丽华等[1]分析了低碳园林在国内外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王洪成等[2]通过天津低碳创意花园的建设与管理总结了城市园林的低碳发展与合作创新模式;罗玉兰等[3]提出了基于“双碳”目标的城市绿化树种筛选及配置方法。孙迎新等[4]认为,低碳园林是在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建设和养护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内,以最少的资源和最小的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利用植物的生态功能、最小程度的环境影响,构筑兼顾环境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园林景观。本文拟结合四川省泸州市竹种园总体规划,探讨贯穿在园林建设的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低碳理念及途径。

1低碳规划理念

2021年在由美国总统拜登发起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强调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性,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5]。在中共“五中全会”上也提出应“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因此,竹种园建设应本着尊重自然规律的原则,贯彻“重利用、轻建设”的低碳理念,努力做到山不破脉、水不断系、风不阻道,将生态保护纳入到竹种园建设全过程中。

2低碳规划途径

2.1分析场地条件,控制开发范围

“反规划”是一种强调通过优先区划“不建设区域”来控制空间规划的方法论。竹种园在进行规划布局之前,首先要明确保留陡坡原生毛竹林、保留近自然田园风貌、保留原址农舍建筑、保留原山间道路的控制条件。通过使用高清影像图和含等高线因子的地理信息数据,结合GPS采集的原有道路信息,利用ARCGIS软件进行区域高程和坡度分析,在此基础上划分“不建设区域”,从而降低对原生境的影响,避免大尺度的地形改造,控制人工景观的过度堆砌,遏制高能耗的工程建设和资源浪费,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2.2科学布局竹种,实现碳汇增量科学布局竹种是实现竹林增汇的基础,主要方法包括:1)原地保留现地生长优秀的竹种及其周围小环境,保持群落稳定生长;2)适当搭配除竹种外的乡土树种、花灌木等,构建乔、灌、草复层结构,以不同植物种类和年龄的分层群落种植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植物的固碳量[6];3)适当收集引入非乡土竹种并进行引种驯化,扩大竹种质资源库内存;4)丰富栽植方式(如片植、丛植、列植、篱植、孤植等)和布局手法(如点景、绿篱、镶边、障景、引景、透景、衬景等),提高群落美观性和功能性。

2.3升级现有资源,打造边界空间

人的行为活动多发生于公共空间内部和朝向公共空间中心的边界处。在多数情况下,人们会选在入口、转角、凹处或者靠近建筑物、小品等可依靠的物体处驻足,形成休憩空间。利用这一特性,在景观交叉的空间点、带适度营造交往空间,避免大尺度建设活动广场,可保留大面积绿地。在空间营造时应注重自然肌理,减少硬质铺装和人工草坪,重点对现有资源进行带有区域特色的升级改造,避免景观同质化。在减少工程碳排放的同时,让人能真正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2.4合理布设道路,高效组织空间

园区道路选线布局和密度控制是高效组织空间、避免过度开发的关键。应注意:1)顺应山势,减少挖方填方;2)避开生态敏感区域,如25°以上的陡坡地区,避免造成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等;3)选择有利于生态保护的道路形式、构造和铺装,形式如栈道、汀步,构造如路堑型、路堤型,铺装如当地石材、土砖、竹木等;4)道路密度与承载量适宜,控制主园路车行道的宽度,减少占用绿地面积[7]。

2.5完善生态设施,提升可持续能力

郊野公园多有地形起伏,完善生态设施可有效提高园区可持续性,减少后期管护投入。主要包括:1)通过地形整理、雨水排除收集、微集水灌溉方式建设集水设施;2)通过抬高种植床法、挖沟槽法和设屏障法建设防根鞭蔓延设施;3)营造灌—草或草本生态植物篱,防治水土流失;4)确保各类建设项目都应选择在非地质灾害隐患区,对坡体上有明显裂缝或有崩塌物的地段重点进行工程护坡处理。

3竹种园规划设计

3.1竹种园概况

竹林具有爆发式可再生特性,蕴含巨大的碳汇潜力,是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8]。研究结果表明,毛竹林年固碳量为5.09t/hm2,是人工杉木林的1.46倍,是热带雨林的1.33倍[9]。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了“竹碳汇”服务“双碳”目标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优良竹种保护培育,加大珍稀濒危、重要乡土竹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力度,引进国外优良竹种质资源,支持有条件的竹种质资源库建设国家林木种质资库”的要求。泸州市作为中国竹资源的主要富集区域,被四川省确立为川南竹产业发展集群核心区。竹种园位于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境内,地处东经105°18'—105°31',北纬28°37'—28°41';年均气温15.1℃,年降雨量1100~1250mm,海拔630~670m。竹种园总面积约为10.5hm2,是以优化竹种资源布局、提升竹种资源质量、扩大竹种资源总量、打造竹林增汇示范基地为主要目的郊野公园。

3.2功能分区

依据竹林、农舍、农田和林间小道的分布,以及现状地形地势的特征和规划需求,将竹种园划分为4个功能区:竹林区、田园区、农舍区、入口活动区。3.2.1竹林区。竹林区主要承载了竹种园的观赏、休闲、科研、文化体验等功能,是竹种园最主要的功能区。区内以种植、收集、展示、科普特色竹种为主,考虑到水土保持的因素陡坡区应保留现状竹林。根据竹类植物的观赏特征分为散生竹区、丛生竹区、混生竹区。分区内同属的竹种相对集中布局,利于种间形成对比和减少种间混杂。3.2.2田园区。田园区是项目区范围内重要的生态和景观资源,是构筑竹种园多样化生态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田林和谐共生,是竹种园生态保护和景观构建有机结合的具体体现。田园区主要依托现状农田,出于丰富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以及满足蓄水与隔离需求的目的,将其整体保留并做局部修整,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耕作景观区,彰显当地农耕文化特征。3.2.3农舍区。区内现存的具有典型川南风情的竹屋农舍是当地建筑技艺和建筑文化的传承和体现。本区规划主要以“少建设、多利用”为指导思想,不改变园内现有房舍的形态和结构,只进行局部的设计和修缮,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休闲、体验、展示空间,并赋予其一定的公共服务功能。

3.3分区造林设计

3.3.1竹林区。1)丛生竹区。丛生竹能形成高矮不一、错落有致的自然景致,能充分体现观赏竹种的个体美与群体美。配置宜采用复层结构,上层栽植丛生竹,如木竹(Bambusarutila)、淡竹(Phyllostachysglauca)、红边竹(Phyllostachysrubromarginata)、假毛竹(Phyllostachyskwangsiensis)、早园竹(Phyllostachyspropinqua)、早竹(Phyllostachysviolascens)、筇竹(Chimonobambusatumidissinoda)、川竹(Pleioblastussimonii)、光叶唐竹(Sinobambusatootsikvar.maeshimana)、唐竹(Sinobambusatootsik)、牛角竹(Bambusacornigera)、吊丝球竹(Bambusabeecheyana)、花吊丝竹(Dendrocalamusminorvar.amoenus)、吊丝竹(Dendrocalamusminor)、崖州竹(Bambusatextilisvar.gracilis)等,下层用多年生地被类植物混播形成耐践踏的草坪,如多年生黑麦草、剪股颖、变叶木、红背桂、皇帝菊等。2)散生竹区。整体布局与周边农田肌理呼应。竹田之间选用竹秆通直、高大的崖州竹、车筒竹(Bambusasinospinosa)等进行引导性种植,田路交叉口可选用树形优美的彩叶竹类,如孝顺竹(Bambusamultiplex)等,丰富竹田的季相变化[10]。地被类植物可选择常春藤、麦冬、沿阶草、彩叶草、长春花等。3)混生竹区。混生竹田的栽植形式同散生竹田,竹种以地被竹为主。田间引导性的树种可选用较低矮的乡土树种旱柳、白蜡、臭椿等,田间节点选用彩叶的榔榆、无患子、山麻杆、紫叶李等彩叶树种以及苦楝、石榴、花椒、蜡梅、琼花、火棘等一些乡土观花果的灌木和小乔木,田路两侧撒播蒲公英、紫花地丁、蛇莓等乡土野花和野草,注重与建筑、水景和山石的搭配。3.3.2田园区。田园区保留现有农田,可在水田周围栽植耐水湿的乌桕、木芙蓉、金钟花等乡土观赏树种作为引导性植物。3.3.3民舍区。民舍区主要以乡土植物景观为主。房屋四周的竹篱选用早竹、早园竹、乌哺鸡竹(Phyllostachysvivax)等乡土竹种。园内栽植榆树、石榴、木槿、大丽花、黄花菜、丝瓜等一些农家常用庭院植物作为点缀。

3.4景观提升

竹种园景观由山体、竹林、农田、农舍4大要素构成。通过对4大要素进行提炼、整合、提升和再创造,达到景观提质的效果,主要包括:改造山中的景观内容和形态,形成以绿色为基调的各类山体景观集合;创造以“竹”为主题的各类竹林区,形成多种类、多形式的竹林景观集合;调整农田的种植结构、形式及规模,形成充满乡野气息的田园景观集合;改建现有村舍和创造新的景观小品,形成具有田园风情的人文景观集合。在景观提升的同时,各要素需统筹考虑。通过搭建不同尺度的景观模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景观效果。景观模型是不同景观要素的组合所营造出来的景观形态。首先,通过竹类不同品种和种植规模,打造在远景视角上具有大集中、小分散视觉效果的种植斑块;其次,通过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等特定地点种植“四旁树”,强化种植斑块向耕作斑块以及民舍斑块的渗透。依据竹种园的景观要素,可营造山坳—水田—竹林、山丘—旱田—竹林、山丘—竹林、山丘—竹林—农舍4种模型形态,体现“山、竹、田、舍”的有机融合,打造“以竹为景”的山地生态大景观。

3.5空间营造

结合场地条件,营造密林景观空间、疏林草地景观空间、路旁景观空间、农舍开放空间、文化展示和科普教育空间5种类型。1)密林景观空间。幽深静谧,以静为主,竹林深处带有神秘感,游人可置身其外,也可融入其中。2)疏林草地景观空间。通过丛生竹的栽植,形成草坪+丛生竹的植被构成,主要以草坪作为交往空间载体,其他植被起到点缀和界定空间的作用。3)路旁景观空间。以营造线性空间为主导思路,沿道路两侧形成带状游憩区。道路两侧用丛生竹、花草植被等作为隔离。可设置供游人停靠与休息的休闲娱乐设施,为行人提供“步移景异”的风景。同时,还要为科普活动提供小空间和场地。4)农舍开放空间。形成以农舍为核心的开放空间,通过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提供更好的游客服务,同时形成聚集人气公共开敞空间。农舍周围的景观空间可以用竹子进行边界围合,在充分造景的同时还可以呼应竹种园的主题。5)文化展示和科普教育空间。通过创意小品,展现竹资源特色、当地竹文化和酒文化特色,科普教育和弘扬其文化传统,以此形成特殊的文化展示、科普教育空间。

3.6景观道路

规划区地形呈“两丘夹一谷”形式,园区主路为一条环丘绕田的“U”型道路。以现有道路为轴,发射次级园路,注意平、陡结合,创造立体交通模式。路面材质宜古朴质拙,如青石、卵石、青砖等,尽量就地取材。通过现有和新建道路有疏有密、有张有弛地布置景观节点、组织交往空间。通过密林、林道、疏林、疏林草地等打造有层次的景观序列,丰富游客的空间体验感,在有节制的开发利用中创造更充实饱满的游览体验。

3.7生态设施

3.7.1竹类生态栽培措施。散生竹的鞭根分布在土壤上层,横向起伏生长。丛生竹没有长距离横走的地下竹鞭,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10]。混生竹兼有散生竹和丛生竹的生长特性,既有地下横走的竹鞭,也有密集丛生的竹丛[11]。由于项目区需要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高密度种植不同竹种,而竹类植物的扩鞭能力极强,如不采取相应措施,极易产生窜根现象,加重后期管护负担。因此,拟采用抬高种植床法、挖沟槽法和设屏障法3种防护措施。3.7.2水土流失的防治。项目区现状除部分村舍、农田外,基本为郁闭度较高的毛竹林,零星点缀杉木、千年桐、柳杉、李、喜树、野漆树和桢楠树等阔叶树种。为避免对山体的过度破坏、丰富生物多样性、防治水土流失、节约建设成本,规划保留项目区原生乔木树种和园区北部、东部坡度25°以上陡坡区域的毛竹林。坡地植物篱沿等高线布设,植物篱带间距依照坡度的不同而分别设置,植物篱应选择萌蘖力强、耐修剪、耐旱、耐瘠、生长迅速并具有景观效益的乡土植物,如多年生紫花苜蓿、黑麦草、狗牙根、香根草、香椿等。3.7.3水土保蓄系统。项目区地形以坡地为主,从降雨形成径流到夹带土壤流失时间非常短。因此,利用地势修建具有储水功能的集水池塘或者沟渠,满足排水和控制水土流失的双重功能,是减少后期管护资源投入的重要手段。在项目区规划建设若干个集水、保蓄、灌溉单元,即利用自然坡度修建一定长度的拦水沟,充分收集雨季地表径流,并将其汇入集水池塘,用于旱季灌溉,形成水土保蓄系统。为丰富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同时满足蓄水与隔离需求,应保留现有耕地。

4结束语

第2篇:规划设计理念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

0引言

随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知程度的加深,逐渐认识到“和谐共生”是人类文明获得良好发展的必然之路,除了不能单一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外,社会关系也应得到重新构建。生态城市便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概念提出只是第一步,后续研究才是关键。从目前情况看,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受到了技术水平、国民认知等因素影响,想要获得良好设计效果,既要敢于革新,也要立足于现实条件一步步推进。

1生态城市概述

社会、经济、自然是生态城市重要组成元素,它们之间关联紧密、互为支撑,而在生态学视角下,三者只有找到融合途径才能贴合生态内在要求,形成内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环环相扣的具象系统。降低能源消耗与减少废物排放是生态城市概念提出时的基本目标,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生态城市的内涵进一步深化。城市是人工建造且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服务,因此生态城市也会具有人工性,而当聚焦于环境保护的生态理念与人工性结合时,以人为中心去建设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便成为生态城市的重要发展目标。人的生态意识、环境价值观等得到切实提升,才能为生态城市构建提供有力支撑,能源节约、废物排放降低等才能呈现出自觉性,进而弱化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促进其健康发展。生态城市具有以下特征。1)和谐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只有以和谐共处为目标,才能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为人、自然、社会健康发展助力,既有绿色健康的自然环境,也有充满生机活力的人类活动,使得环境保护演化为文化力量,切实服务于人类文明。2)高效性降低能耗并不意味着削弱工业发展进程,而是从高效利用入手调节能源利用,使能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实现能量多层次合理分配。反映在社会部门层次,表现为不同社会部门之间合作共生,信息公开透明,反馈实时到位。3)持续性生态城市是立足于长远视角进行发展,不去追求一时的繁荣,不盲目开发利用资源,在考虑当代人与后代人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推进。4)整体性生态城市着眼于整体进行考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缺一不可,而这些效益的提升要建立在优化人类质量的基础上,如果“人”的价值与诉求被边缘化,将导致发展动力萎缩。

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分析

2.1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以长远视角对相关发展活动进行审视,要求其既不能过于保守,又不能过于激进,体现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则是要求规划设计活动既要充分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要避免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危害。该理念倡导以下3项基本原则。1)公平性生态城市作为当代人提出的新型概念,其服务对象不能局限于当代人,而是要拓宽视野站在更广时空界面进行考量,如对有限的自然资源合理规划,延长其使用时限。2)持续性人类文明发展需要资源环境作为重要依托,如果资源耗尽、环境严重破坏,人类文明也会随之毁灭,只有找到资源环境持续发展道路,人类文明才会持续向前推进。这要求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明确能耗标准,而后以相关措施确保该标准贯彻实行。3)共同性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达到,不同国家各负其责、通力合作,不断提高生态保护水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不能闭门造车,只有与周边地区形成联动、积极吸纳外部设计经验等,才能为获得更加理想且长远的规划设计效果打下基础。

2.2地域性

地域性理念要求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立足实际制定对策,以确保设计结果科学合理,实现价值最大化。生态城市是一个范畴性概念,设计者需要从中领悟真谛,并基于实际情况具体考量与分析。不同地域之间的人文景观、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均存在差异,而这些因素又会作用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使他们形成不同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审美观、文化观等。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人”是设计者也是服务对象,脱离“人”的诉求与需求的设计会失去生机与活力。地域性理念通过诸多地域元素考量规划,最终落实到“人”的层面,这一过程也能拉近地域元素与“人”的距离,为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寻找更多入手点提供支撑。突出地域性能够丰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效果,避免千篇一律,使得生态文化五彩斑斓,进一步贴合生态学内涵。

2.3多样性

世间万物各具形貌,世间之人各具喜好,双向互动既为万物发展利用创造契机,又为满足不同人的喜好打下基础,如此才有了丰富多样的世界。多样性理念强调以开放视角吸纳多种精彩事物,无论是传统、现代、本土还是外来,只要符合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求便可以运用,如此,生态城市便成为不同类型文化集结交融之处,从而在满足更多需求的同时拉近距离,为相互借鉴提供平台。多样性理念还是个性化需求得到重视的保障。当今社会呈现出显著个性化趋向,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避免陷入陈旧单调、层次单一的误区,而个性化需求繁杂多样、不计其数,秉持多样性理念、尽可能丰富设计方式以及引入多样化设计素材,是更好地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重要策略。科学技术蓬勃发展是多样性理念得到落实的重要支撑,因此,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要积极引入科学技术,一方面增强技术实力,另一方面为呈现生态城市“技术之美”提供助力。

2.4经济性

生态城市优点极多,符合现代人对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的追求,但是从目前情况看,生态城市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难以达到理想水平,如技术因素、人口素质等。经济性理念可以为走出当前困局提供指导。该理念强调经济合理,从整体视角考量规划设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存在矛盾,一味强调生态环境保护而忽视经济发展是短视之策,因为经济发展停步不前,人们的物质需求便得不到满足,使人的发展动力受到限制,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空谈。只有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之策,才有利于构建良性循环的生态化建设体系,为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有力保障。

3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路径研究

3.1规划设计

生态城市是我国城镇化的主导方向,而规划设计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生态城市强调以人为本、绿色、生态、环保等理念,规划设计时应注意以下2个方面。1)控制城市人口和规模,防止城市盲目无序扩张导致大量的城市病,造成城市超负荷运行。生态城市规划发展要集约节约用地,既要考虑城市人口规模的合理性,又要满足未来人口合理增长,科学制定城市土地利用发展战略,并将自然山水融入城市,让城市人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合理规划用地布局。2)优化规划产业结构,减少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比例,增加更多绿色产业,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大助力。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利用生态循环经济,加大技术研发支持力度,激发产业技术革新活力,积极以降能增效为目标规划发展之路。打造智能化城市运转体系及服务,精准控制能源消耗,让人们享受智能化带来的生活便利;文创产业既能为城市文化建设推陈出新与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做出贡献,也能以生态健康途径为城市创造经济收益,使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获得有力支撑。

3.2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1)视觉形象良好的视觉形象能够带给人良好的视觉体验,从生态视角考量,城市景观要想在展现“绿色”风格的同时吸人眼球,需要做到“绿色”与周围事物相融合,道路景观、绿色树木、草坪等,使道路景观层次多样、动感十足,给人以灵动活跃之感,漫步其中不仅能呼吸新鲜空气,还能收获满满的趣味(见图1)。2)环境效应城市景观要为营造舒适健康环境做出贡献,比如植物景观设计要基于城市空气情况进行针对性选择,二氧化硫与烟尘较多时选择银杏、国槐等植物,氯气含量超标时选择大叶女贞、合欢等植物,可起到环境保护和净化作用。3)文化特征城市景观要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这样更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同时也能为文化传承与进一步扩大影响提供支撑,比如重点应用乡土植物,同时用外来植物进行搭配。

3.3人居环境设计

人居环境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人的发展需求,比如住宅区域要做好绿化,保证空气质量达标,让住户呼吸新鲜空气,同时住宅区域也要拓展服务功能,如设置锻炼健身场所、娱乐场所等,以丰富住户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品质。人们吃穿住行的同时会不断产生废物和垃圾,对其进行良好处理是人居环境设计的重点。从整体视角审视,简单地收集并集中转运使废物和垃圾远离住宅区域只是第一步,使它们转化为新事物发挥新功能更为关键。想要确保处理结果符合预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构建跟踪体系,通过实时监控使相关信息公开透明化,不仅能为人居环境设计助力,而且能让人们在心理层面获得解放,以便更合理地安排生活。

3.4能源供应设计

降低能源消耗是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目标,做好能源供应设计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策略。1)对人均能源消耗量作出评估,并以此为依据结合住户具体情况限定供应量,督促住户做好能源使用规划,减少能源浪费。2)逐步使用低碳能源代替高碳能源,如基于城市实际情况安设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等发电设施,缩减火力发电规模。3)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深刻意识到降低能源消耗的重要意义,进而以实际行动给予支持。4)搭配相应法律政策使能源供应设计发挥更好的作用,比如在新能源开发方面,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个人、企业等积极参与其中,群策群力,推动新能源开发获得更好的发展效果。

3.5交通设计

交通是为“行”服务,而“行”充斥于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因此交通是生态城市规划设计重点之一。在当代社会,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家用小汽车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开始变得拥挤不堪,加重了环境污染程度。交通设计要以强化公共交通功能为核心,如优化公共交通路线、提升公共交通效率等,让人们在出行时能够优先选择公共交通,从而减少私家汽车污染物排放总量,为提升城市空气质量做出贡献。另外,优化道路布局,减少交通拥堵,也能起到降低污染的作用,比如环行路、立交桥等均可以在交通设计中应用。绿色环保汽车也要纳入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范畴,如电力汽车、太阳能汽车等,而这一领域的推进关键在于技术革新,由此看出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离不开技术支撑。

4结语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项长期事业,需要得到持续不断的研究探讨,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设计路径,均要基于时展情况与要求作出调整革新,获得更好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效果,让人们充分享受生态城市带来的益处。

参考文献:

[1]王琎.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探索[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2):27-28.

[2]刘平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思考[J].广西城镇建设,2021(8):41-43.

[3]韩挺,徐娉,丁禹元.城乡空间视角下的生态规划发展研究———概念演化、特征与趋势[J].城市住宅,2021,28(9):127-129.

[4]赵辉,朱海江.生态城市概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融入[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1(19):79-81.

[5]牛全清.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研究[J].居业,2021,13(10):152-153.

第3篇:规划设计理念范文

关键词:城市园林规划;创新设计理念;绿化环保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成为市政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关系着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科学的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人们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传统的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已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园林建设需求,应予以转变,创新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理念,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突出城市特色,推动现代城市园林的可持续发展,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

1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相关内容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是城市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科学的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有利于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减轻城市环境污染程度,对城市生态环境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应重视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解决当前园林规划中的不合理之处,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的生态功能。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时,应遵循相关设计原则,使规划更加合理和科学。第一,遵循人文性原则。设计城市园林时,应在园林景观中突出城市的人文特色,并将其作为衡量园林绿化设计合理性的重要指标。第二,遵循功能性原则。设计城市园林时,应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为目标。第三,遵循美观舒适性原则。进行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时,应合理搭配景观植物,提升城市园林的美观度,加强园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林的舒适度,给予人们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第四,应遵循生态性原则。设计城市园林时,应坚持生态设计理念,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质、气候特点进行合理设计,突出园林的生态功能[1]。

2现阶段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园林规划设计程序不合理

我国部分城市地区对园林规划设计的认识不够准确,并未意识到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忽视了城市园林建设的独立性,仅将其作为其他建筑物的附属设计,在实际规划设计时,只是简单地种植植物,摆放雕塑或物件。设计方案不符合城市园林设计要求,设计程序不合理,无法与城市的整体规划相协调,难以与整体布局保持一致,缺乏和交通、消防、停车等方面的配合,无法实现现代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目标。传统的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不适用于现代园林建设,在传统设计理念的影响下,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易出现诸多问题,如种植树木时树穴下有大量电缆、自来水管等管道存在,影响园林规划施工的顺利开展,延误园林的建设工期,造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的浪费。此外,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未科学把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间的关系,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水平有待提升。

2.2园林规划设计缺乏个性化

传统园林规划设计理念下的园林建设,不具备创新意识,大部分设计均使用一种风格、一个模板,使全国不同的城市都采用同一种类型、同一种模式的园林景观。这类园林不具备个性化特点,没有与城市整体规划相结合,无法突出城市的地域特色和艺术特点,导致人们出现审美疲劳,园林景观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套用的统一设计模式,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则的要求,未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园林风格及本地的植物类型。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忽视当地的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易导致园林中的植物存活率下降,影响园林的美观性和生态功能性。

2.3园林规划设计目标和城市总体规划不相符

现阶段的园林规划设计忽视了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其制定的园林规划设计目标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目标,两者不一致成为制约现代园林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和城市之间存在差异性,客观方面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主观方面城市历史文化、城市民俗特征等均存在差异。园林规划设计作为城市建设中的一部分,须与城市整体规划布局相协调,展现城市的自身特点,不可脱离城市进行规划设计。部分城市进行规划建设时,给予园林规划设计的空间较少,忽视了园林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3城市园林规划创新设计理念的有效应用

3.1协调城市建设和园林设计,体现生态功能

在以往的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未意识到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城市经济建设水平提升的同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资源日益稀缺。现阶段,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城市经济,开始意识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为了协调发展城市建设和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寻找两者间的平衡,应格外重视城市园林工程。进行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时,需要基于城市建设目标科学规划设计方案,提高城市园林设计的科学性,使其与城市建设相融合。相关部门应严格遵循城市整体发展规划目标,优化园林规划设计施工方案,突出城市的功能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时,应从整体设计效果考虑,优化风景园林空间设计,体现城市园林景观的空间层次感。可利用借景、框景等传统园林的设计方法,彰显园林空间优势,合理布局园林空间条件,使景观更具特色,提升城市园林的美观性,吸引群众的注意力。应充分发挥绿化植被的作用,塑造视觉空间效果的同时凸显城市园林的生态功能。

3.2有效应用计算机技术

目前,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此背景下,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工作中应有效融入计算机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多维度分析城市园林绿化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合理性,需要考虑城市地下管线布局、所在区域地形、城市地质条件等因素,以免设计方案产生冲突,影响后期园林绿化施工的顺利开展。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创新设计,能够提升设计的效率和质量。规划设计城市园林时,设计人员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虚拟技术的作用,构建城市园林设计模型,模拟园林景观所在城市的交通布局、土地利用布局,基于整个城市的园林景观生态水平深入分析城市园林的建设特色。根据对比分析的数据优化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方案,在设计中突出城市独有的风格和文化特征。有效应用计算机技术创新设计城市园林,有利于为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的创新,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顺应时展潮流。

3.3创新园林功能

在城市园林规划创新设计理念中,强调园林功能的创新,打造多元属性的城市园林。多元属性的城市园林具有较好的绿化功能,其可为人们提供休闲去处,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在城市绿化系统中,园林工程占据重要地位,应与城市住宅建设、公共绿地、交通等各方面有效配合,根据城市当前的绿化实况实施针对性的规划设计,满足城市绿化需求。若是修建景观类园林,设计时应考虑园林的美观性,吸引更多人前去观赏,为其提供舒适的休憩场所,合理规划、布局散步通道,保障人员安全。应充分考虑人们的实际需求,多安设休憩桌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安置一些娱乐设施。若是住宅区的园林绿化设计,应充分结合住宅建筑物的风格、特色以及其周边所处的环境、地形等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未来园林规划创新设计理念将向科技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城市园林设计应彰显城市人群的个性化需求,丰富城市园林功能性。在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以拓展城市园林设计思路,获取更多的设计灵感。除此之外,城市园林具有较好的生态功能,在后期发展过程中,其将向生态化方向前进,提升城市园林的生态价值,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实现内涵和功能的统一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融入城市的地域性特色,彰显城市文的化特点,使园林成为城市标志之一,增强园林景观的生态美。应坚持园林生态设计理念,遵循城市生态原则,选择本土材料,降低城市园林设计成本,提高城市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3.4突出城市园林绿化的艺术特征

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具有生态性、艺术性等特点。规划设计城市园林时,应在设计方案中突出园林的艺术特征,提升其应用价值。创新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的前提是尊重园林绿化的艺术性,可借鉴传统园林的空间处理方式,融入传统园林艺术风格,并将其与现代园林建设特点相结合,打造特色十足、具有城市独特印记的现代园林。对城市园林的设计人员有较高的要求,设计人员需要其不断丰富自身素质,提高专业能力,全面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特点,创新设计理念,以获取更多的艺术灵感。

4结语

加强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创新城市园林设计理念,有利于推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长远发展,满足城市现代化建设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进行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时,应遵循设计原则,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突出城市园林绿化艺术特征,丰富园林功能。

参考文献

第4篇:规划设计理念范文

【关键词】生态规划;园林景观;现代技术

园林景观是现代化城市中人们居住环境中不可缺少的自然环境。随着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环境保护的政策,地方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重视不断提高,居民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1]。基于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秉承绿色、环保、美观、自然和低碳等生态规划理念,实现“生态规划”功能性,并进一步满足人们生存与城市发展的各种需求,为人们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推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推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及经济发展。

1.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著名地理学家C·特洛尔提出“景观生态学”,经过了历史的沉淀、科技的发展,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远远超出了C·特洛尔的想法。由于我国的科学技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还是较为落后的,也因为我国对园林景观设计的起步晚,而自然资源也是不足的,所以在生态规划理念与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中还是存在一些短板,下文将作详细分析。

1.1缺乏“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现阶段的园林景观中,一些园林设计缺乏人性化,忽视了人们对园林景观的功能需求,例如座椅少、草坪少、乘凉处少、雕塑与广场比例失调等。很多园林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的时候没有融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忽略了当地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发展,对一些成功设计的案例进行模仿,生搬硬套,并没有进行实际的调查与考量。

1.2缺乏群体性

一些园林设计师在生态规划理念与园林设计中的融合缺乏群体性,比如,在设计的时候过于注重一种植物的使用,使园林中出现了一样的大面积植被,这样就导致园林规划的单调性,缺乏群体性、美观性,违背了生态规划理念中科学性的初衷[2]。

1.3将生态规划理念理解为增加绿化量

现阶段,我国的一部分园林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较为传统,有着为绿化而绿化的传统设计理念,他们认为将生态规划理念融入园林景观设计中就是增加绿化量而已,认为多种植树木和草坪就可以达到生态规划的设计理念,就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却对园林景观的功能开发缺乏认知,最终导致园林景观不符合持续化发展的功能。

1.4将生态规划理念理解为引进新品种

目前虽然有一些园林设计师对园林景观的美观性开始关注,但是他们缺乏对生态规划理念的系统认知,认为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设计中的表达就是不断地引进新的品种[3]。在此过程中,对植被的生存环境、地理环境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例如棕榈树、椰子树,此品种只适合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存活,如果为了一味的追求其美观,移栽到我国北方地区,就会出现该树木大批量死亡的现象,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与物力,更是违背了生态规划设计理念的初衷。

2.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2.1保留原始系统的完整性

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前对场地进行实地调查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基础工作,包括对当地的居民情况、当地民俗、历史发展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调查,这样可以在进行园林设计的时候对城市的原始系统进行保留及结合,也可以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彻底贯彻于生态规划设计在园林景观中的结合,让园林景观打造成环境、结构和设计的和谐统一性。例如,在我国广东省2001年建造的中山岐江公园中,它的原场地是著名的粤中造船厂,该船厂作为中山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象征,也是广东省的代表性建筑物,在对公园进行设计的时候对原有的建筑物、植物进行了保留设计,对铁轨、龙门吊、船坞和水塔等标志性建筑物利用生态设计的理念进行串联,将中山岐江公园打造出了现代工业之美、自然生态园林之美。打造出来历史性与地方性兼具的主题公园,让人们铭记曾经的革命历史和辉煌,也方便了人们在公园内的散步和娱乐。中山岐江公园也荣获了多项国际大奖。

2.2打造生态多样性的园林景观

生态多样性设计是指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对生态系统的一种维护,植物群落、微生物群落与动物群落的生长离不开和谐的生态环境,其中的生态多样性的设计层次更是代表了园林景观设计师的设计水准。因此,在进行园林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丰富不同的物种生态系统,考虑到不同动物、生物之间的群落不仅仅是依附关系或是弱肉强食的关系,也是共生和互补的生存关系,充分利用各种动植物的生长特性,使生态环境得到均衡的发展,使生物群落的自愈能力得到提高。

2.3提高园林景观系统与人类之间的生态关系

现阶段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很多从表现上观察都贯彻了“绿色”的理念,但是在实际打造过程中却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中对资源的浪费和能源的消耗也较大,忽视了对健康舒适环境的打造,与园林景观的设计宗旨与理念背道而驰。因此,这就需要园林景观设计师在将生态规划理念与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中,处理好园林景观与人类之间的生态发展关系。一方面要做到遵循植物的生长习性与演变规律,选用本土植物作为主要的景观植物;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人类对园林景观的影响作用,对园林景观的设计要符合人类的活动发展规律,也要做到生态系统的保护。例如,位于我国北方著名滨海旅游城市秦皇岛的汤河公园,在选择园林植被的时候大多数选择了本地景观植物,如芦苇、菱角等作为主要的景观植物,使资源浪费的现象减少并免于环境的破坏,也对水源起到了保护与涵养的作用,并用最少的人工和投入,将地处城乡结合处一条脏乱差的河流改成了一处“绿荫里的红飘带”的壮丽景观,设计出以芦苇、狼尾草、大油芒、须芒草和白茅为主的五种植物作为红飘带景观沿路中的五个节点,使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的人们都能在这片天地中休闲活动、放松心情[4]。

2.4实现园林景观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生态规划理念与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不仅需要对技术的重视,也要从中彰显出艺术性。一方面可以对园林中的植物通过使用多种植物的搭配,修剪、嫁接和补栽等生态技术手段,打造出不同的艺术景观造型;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园林艺术和再生生态资源的有机融合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例如,在唐山市的南湖公园的设计中,就对艺术与技术进行了完美的融合,设计师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充分调查,攻克了防治水渗漏等诸多难点,打破了在采煤沉降区不能开发和利用的思想禁锢。充分地利用现有的条件,因地制宜的以绿色植物为主,对不同地段栽植不同的植物,打造出在适应不同地质、区域、地段中生长的人工植物群落,用植物的生态功能来修复和改善下沉区的生态环境。并对枯水期与丰水期的水循环进行设计,有效达到了对水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的生态保护理念。在艺术方面更是设计出了山顶花园、游船码头和跑马场等场景,使人们仿佛置身优美的意境中,实现了园林景观的新鲜活力与风采的表达。

3.现代技术应用于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发展分析

3.1数字模拟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园林景观的设计工作中,可以应用工程学的设计方法,将工作基础放到收集数据信息中去,使生态园林的规划有着高效的提升与数据的支持。在对生态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可以通过数字模拟技术的手段,对实际的地理环境进行构建,提高园林规划设计方案的完美性,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提高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的有效性,为后期解决各种规划设计中问题奠定良好基础。

3.2新型材料技术

在对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应用新型材料是增加工作有效性的手段,降低园林的建设成本。应用于园林景观的主要新型材料有碳纤维材料和复合型材料,应用这些材料能够有效地提高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工作。

4.结束语

第5篇:规划设计理念范文

[关键词]居住小区;规划建筑;现代设计

1居住小区建筑规划设计

现代小区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的相关需求与传统小区之间有很大的差别,这是由于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加之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导致人们对于小区的相关概念的认识增加以及对于居住小区的品质需求不断提升。现代居住小区在规划与建筑设计方面相较于传统的老旧型居住小区,更加的科学与完善,并且开始重视小区内部的艺术性和舒适性。现代的居住小区在建筑设计与规划方面应结合小区地理环境与位置的相关因素,在整体的规划与设计上将小区划分为几个区域,将生活区、居住区、活动区等加以区分,并且相互搭配,充分的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在现代化的社会,居住需求是人们最为基础的需求,但是人们不仅仅需要居住,同时对于舒适性、安全性、艺术性等都有着更高的要求。通过现代化的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同时满足人们的相关要求,例如结合地形进行相关居住主题的设计,科学设计每栋居民楼之间的距离,在充分利用好土地资源的基础上确保每家每户的采光充足和居住舒适。

2现代化居住小区建筑规划设计原则

现代化的居住小区为了更加契合人们当前的需求,确保小区现代化的品质与质量,就需要我们结合当下的大环境以及人们切实的需要,遵从相应的设计与规划原则来进行建设。

2.1可操作性原则

在实际的现代化居住小区的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小区内部所有的设计与规划方案总体上都要遵循可操作性原则,也就是说在实际的居住小区的设计与规划方案中,所有的设计都要求可以实现。结合当前小区设计与规划的现状来看,很多情况下,相关设计和方案都比较完美,充分的结合了小区的地形和周边的环境,但是很多设计与需求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比较难以实现,或者说相应的成本投入过大,投入产出比不对称。因此,在实际的现代居住小区的规划与建设中,我们首要遵循的就是可操作性的原则,确保小区的整体性。

2.2经济合理性原则

随着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速与完善,建筑工程与房地产相关行业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小区和楼盘开始建设动工,购买商品房居住也是当前人们所普遍选择的一种途径。因此,为了进一步的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建筑产业的经济效益,在进行居住小区的规划与设计的同时,我们需要充分的考虑到经济性的相关问题。这里的经济性指的不仅仅是相关设计与建筑的成本经济性,同时还包括了居住小区整体建成的品质,以及小区周边的配套设施的完备性。不仅需要对开发企业提升经济性,同时还需要兼顾消费者的经济性,以达成企业与消费者双赢的局面。

2.3美观性原则

当代居住小区的建设与施工不仅仅需要考虑到经济适用性和实用性,同时还需要兼顾一定的美观性,这里的美观性主要指的就是居住小区内部环境的优美以及建筑的形体设计与结构设计的美观性。在当代社会,居住小区的美观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购买欲望,房屋建筑以及小区环境是否舒适和美观已经逐渐成为当前人们购房的又一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就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居住小区建筑形体和结构布局设计的合理性与美观性,在确保舒适和实用性的基础之上尽可能的提升外部的美观。

3住宅建筑的规划与布局

在现代的居住小区中,相关住宅建筑的规划与设计需要从建筑的内部布局与结构、建筑的外部造型以及色彩等方面作为共同参考,促进小区内部住宅建筑的合理性。

3.1建筑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

在现代居住小区的建筑设计中,我们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平面布局以及空间的利用,结合实际自然环境的变化,从而进行科学的设计。在实际的建筑平面的设计与布局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在对于自然能源的利用上,要加以合理的设计和利用。这里的自然能源主要指的就是太阳能,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当地太阳照射的因素,做好建筑的采光和屋内的保温措施;其次,是对于建筑内部的通风设计。建筑通风对于提升室内安全性和舒适度有着很大的帮助,在实际的设计中,我们可以考虑到周围的地形和景观等因素,在实际过程中减少涡流区域的影响;最后,建筑的平面布局还需要考虑到消费者隐私的保护问题。

3.2住宅建筑的外观造型

良好的外观设计不仅可以使社区更容易识别,而且可以给人们带来和谐的美感,使建筑在居民中更受欢迎。住宅建筑的外观必须是协调统一的。它应该简洁明了,同时,局部可以有适当的变化,从而可以产生统一和谐的变化。此外,住宅建筑的形状应充分体现社区的特点和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例如,整个区域采用立面形状,很好地反映现代城市居民的高品位生活追求和对高科技信息的向往。立面设计融合了现代住宅建筑的基本元素,如阳台、倾斜屋顶和家庭花园,可以反映新古典主义的设计理念。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化城市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居住小区的建设与规划设计也应当充分的结合当下的市场环境,将现代化的需求与实际的设计规划相互结合,全面的提升当前居住住宅小区的舒适性和实用性,以满足当前人们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

参考文献

[1]谢小堂.现代化小区建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与设计优化研究[J].居舍,2019(10):11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