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规划分析范文

规划分析精选(九篇)

规划分析

第1篇:规划分析范文

    论文摘要: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任何土地利用规划方案都要在交通规划的前提下进行;而交通规划也不能仅仅根据交通系统本身来制定,土地利用也深深地影响交通规划的决策。 

    1 引言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城市交通规划就是对城市范围内各种交通做出长期的全面合理安排的计划。 

    交通枢纽是几种运输方式或几条运输干线交会并能办理客货运输作业的各种技术设备的综合体。一般由车站、港口、机场和各类运输线路设施组成,是综合运输网的重要环节。 

    交通枢纽的出现,一方面受到了政治、经济、人口、用地等因素发展的影响;一方面又对地区间的联系、地块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如何利用交通枢纽的出现来改善城市交通,从而带动城市规划的发展,就现实的摆在了我们面前。 

    2 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的梳理 

    城市的土地利用是城市交通需求的根源,它不仅决定了城市交通源、交通量及交通方式,且从宏观上约束了城市交通的结构和基础,不同城市的土地利用状况要求相适应的城市交通模式;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系统的实际运行水平会对城市空间结构及城市发展规模构成影响,从而改变了城市土地利用的状况。 

    交通枢纽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路与道路等其他各种交通设施的交汇。这一特性造成了交通枢纽往往是交通阻塞主要发生的地点,造成交通流中断、事故增加。针对这一城市交通中的“瓶颈”,如何科学与合理组织交通枢纽的各相交通流,实现交通安全与畅通,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就如何根据不同的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具体的特性及交通流向采取不同的用地规划布局作出具体的分析。 

    3 对交通枢纽的具体分析 

    3.1 重庆鱼洞换乘枢纽 

    该项目地处重庆主城南部,是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增长极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越的交通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潜在的对内对外交通需求巨大。 

    1) 功能分区 

    根据换乘枢纽的外部功能要求,将场地划分为换乘枢纽主体建筑区、配套建筑区、长途客运停车区、常规公交停车区、长途车下客区、长途车发车区、公交下客区、加油加气区以及站前广场区、河岸绿化区10 大功能区。 

    2) 平面布局 

    项目平面空间结构从使用功能出发,布置在靠近轨道交通鱼胡路站一侧;结合地形高差情况,换乘大厅及客运站前广场布置在不同的标高;出租车及社会车辆上下客区,始发公交候车区布置于客运站前广场内;长途车候车区则布置在一层,长途客运的进出站口布置在地块北侧,把常规公交的进出站口布置在地块南侧。 

    3) 交通组织 

    a. 对外交通组织 

    规划项目对外客运主要提高辐射长沙、贵阳方向的长途客运服务,内环高速、渝黔高速、界水高速接长沙方向。 

    b. 内部交通组织 

    i). 长途客车交通流线组织 

    长途客车流线经由用地北侧26 米城市次干道车行入口进入,向东进入停车区检修停放。发车车行流线由停车区出发,经地块停车场通道到达长途车发车区,与长途车停车场、公交车流不产生交叉及干扰。

    ). 公交车交通流线组织 

    始发公交车流线由用地东侧进入公交停车区,向西行驶,到达换乘枢纽主体建筑东侧下客后,再由原路向东进入停车区检修停放。发车车行流线由停车区出发,经地块南端下沉车道到达架空层公交发车区,上客再经原路下沉车道进入城市道路系统,与长途客车流线不产生交叉与干扰。过路公交车站设在用地南侧及西侧,不与区内交通系统发生干扰。 

    iii). 出租车交通流线组织 

    出租车由地块北侧规划路向南驶进换乘枢纽主体架空层,完成临时上下客任务后,向西行驶,进入渝南大道离开。 

    3.2 宁杭高铁宜兴站规划 

    宁杭高铁宜兴站定位为:“现代、便捷、绿色”。既要体现宜兴的都市形象和重要交通区位;也要使交通组织便捷流畅,实现人车分离;更要节约土地资源、能源尽量集约,打造绿色主题。 

    1) 平面布局与功能分区 

    铁路场站平面布局常见模式为:立体式、平面式及半立体式。其中立体式布局优劣势均较为明显;平面式布局劣势大于优势;半立体式集中了前两者的优点,换乘距离、时间控制较短,各交通设施衔接较紧密,集约利用土地,管理及施工相对平面式更容易,缺点为在换乘距离、时间及交通设施衔接较立体式有些欠缺,部分交通流线会有绕行。结合以上的分析及对宁杭高铁沿线站点平面布局分析,宜兴站布局采用半立体式布局。 

    整体规划中,客运管理及旅游集散中心与公交管理及VIP用房以站房中轴线对称布置。在南面就近布置客运及旅游车车场及公交车场。用地西南及东南角的地下车库入口将出租车及社会车辆导入地下车库与广场行人分离。同时在站房中轴线设置60米宽南北向前广场,以加强对称布局,并有利于加强广场的导向感,将步行人流导入站房。 

    前广场两侧为下沉式景观广场。有效结合了进站流线、商业餐饮等功能。有效导入等候人流,改善站前广场环境。 

    2) 交通组织 

    a. 地上交通组织 

    地上交通以步行、公交、旅游巴士等大型车辆上下客为主,前广场可有效的满足步行人流集散需求,并有利于加强广场的导向感,将步行人流直接导入站房。出站时,旅客可从地面步行出战或乘坐地面广场两侧公交和巴士,也可通过站房西南侧地下通道入口直接下达地下候车区。 

    b. 地下交通组织 

    地下主要是出租车接送客与社会车辆上下客及停车等待。进站的出租车及社会车辆进入地下层,在下沉景观广场上下客。 

    4 结语 

    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让任何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制定都离不开交通规划的前提;而交通规划也不能仅仅着眼与交通系统本身,土地利用规划也深深的影响着交通规划的决策。以上列举两个例子对如何协调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作出一定的注解,期望未来的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能够更完美的结合,让城市更灵动。 

    参考文献: 

    [1] 阎小培、毛蒋兴.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与城市交通模式研究 [J].规划师,2002(8):12 

    过秀成.城市集约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关系模式研究 [D].东南大学,2001 

    Hanssen,Jan.Usterud Transportion acts of office relocation:A case study from Oslo [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1995(4):247-258 

第2篇:规划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城市作为人们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中心,是资源与环境矛盾最突出的空间。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和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据,我国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战略性环境评价,应着眼于环境问题的全局性和根本性,它并不是要取代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而是只解决那些在规划层次上应处理和能处理的与环境有关的问题,对城市总体规划在决策阶段进行补充和完善。

1 城市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1.1 城市规划的内涵

城市规划是城市为实现一定目标而预先安排行动步骤并不断付诸实现的过程,是城市发展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城市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订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它涉及了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发展战略、建设土地、时序与其他环境资源的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环境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开展城市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将环境问题跟规划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1.2 环境影响评价定义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建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

1.3 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

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对城市规划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的基础上,依据有关的环境保护法规,通过对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分析,识别出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分析、预测与评估规划实施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减轻或预防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必要时提出规划调整建议,保证规划方案实施与环境有效保护和区域的协调发展。进而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2 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因素

城市规划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主要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例如山脉、流域走向等;大型的人工构筑物,例如:高速公路、重要的铁路、现行的行政区域等。所以,进行环境评价时应考虑以下的环境因素:(1)城市土地分类和土地利用;(2)规划区的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等;(3)规划区的能源消耗率、利用率与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和其环境容量;(4)规划区的绿化率;(5)规划区域的空气质量,包括NOx、SO2、CO2、CO、O3、颗粒物等;(6)区域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资源量与质量;(7)固体废物;(8)噪声与振动;(9)环境景观与气候等。城市规划产生的环境影响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累积性等特点,一定要从整体的生态系统角度出发,从国家、区域、国际发展的角度考虑对环境问题进行解决。

3 城市规划环评的评价原则

3.1 战略性原则

城市规划进行环境评价时,要注重城市建设进程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还要从战略高度评价城市规划实施时内部各功能布局的合理性,并从总量控制的角度提出规划中的可行项目和限制项目,污染物排放控制总量和削减方案。

3.2 坚持保护和建设并重原则

通过对城市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确保城市空气、水、声环境与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城市基础设施等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实施,让整个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相协调。

3.3 可持续发展原则

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要保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城市规划是时候对环境的影响,城市的经济建设、社会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一致,使城市建设实现环境、经济的同步与协调发展。

3.4 综合性原则

城市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广,涉及的环境要素复杂,加之被规划的开发活动多种多样,因此分析工作必须采用综合的方法,从整体上评价规划实施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 城市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

环境是一个复杂系统,它受人类活动多种途径的影响,从而决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具有多样性、交叉性。城市规划环评的评价因子主要包括;城市布局、城市规模、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方式与产业发展等,而城市功能用地的布局和规模是上述影响因素的核心内容。不合理的用地布局能够明显地造成湿地破坏、水土流失、城市热岛效应、生物多样性破坏、地质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对文物保护、水源涵养能力等产生影响。

与传统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相比,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除了借鉴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之外,包括叠置法、列表法、矩阵法、统计模型法等。一些经过改进的传统方法以及新方法的引入大大加强了环评的可行性。按照评价所处的阶段不同,规划环评方法又可分为: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如系统学中的系统流程图、灰色系统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法;引入资源价值核算的费用效益分析和投入产出分析法;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法、GIS技术的应用等。此外,逼近理想状态法、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物流分析、生态合理性评价、绿色化程度评价等在规划环评中的尝试。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应多样化,宜采用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此满足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需要。

5 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

5.1 城市总体布局和产业结构

城市布局与产业结构的环评包括以下内容:城市居住用地规划的生态适宜性评价;道路交通规划评价;城市居住、工业和交通用地的布局评价;城市公共设施的合理性评价;城市产业布局规划评价。

5.2 城市用地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对城市用地做出以下评价:对规划区域潜在的地质灾害、地下矿藏、地震等做出土地质量综合评价,城市用地的适用性的评价;评价城市总体规划中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交通用地、工业用地、生态敏感区、绿地等划分的合理性;评价城市用地规模,尽量较少的占用可耕种土地;城市用地的综合生态分析与评价。

5.3 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承载力主要是指城市及所在区域的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等对城市发展的支撑能力。重点分析区域资源的开发现状和开发潜力,合理确定城市的发展规模与空间布局。

5.4 绿化程度

城市规划应从较高层次分析规划是否遵循循环经济理念,是否贯彻“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对城市规划中基础设施的绿化程度进行评价,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分析城市总体规划的合理性,以免城市发展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5.5 生态合理性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对规划实施前后城市生态系统的变化进行评价,主要从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土地占用、人口密度、景观等方面分析城市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重点分析土地开发顺序、利用方式与其利用程度的合理性。

6 结语

我国的城市建设步伐正在加快,城市规划已成为指导城市发展的主要手段,而战略环境评价是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运用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对城市规划进行可行性研究,对城市规划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城市。

【参考文献】

第3篇:规划分析范文

关键词:市政道路,规划设计,结构形式,道路交通

城市道路是当前城市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城市居民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科学、合理的市政道路规划,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便利的起居条件,而且还能使城市空间得到美化。但是在实际的市政道路规划中,由于市政道路本身的体系比较复杂,因此在对其进行设计与规划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能够对市政道路进行科学的规划建设,就要求能够结合影响市政道路规划的各方面因素,对其设计进行不断改进以及完善。

1我国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中常见的问题

首先,在一些城市道路中,由于对道路网的等级设计不够合理,因此导致一些城市道路功能出现紊乱,进而在城市道路运营的过程中出现道路交通混乱的现象,对城市秩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部分城市的交通主要集中在部分道路中,且城市道路中间的连贯性不足,从而导致城市的分流系统很难形成,不能将不同类别的道路交通系统功能发挥出来[1]。其次,城市道路网点建设不够完善与顺畅,在部分路段与交叉路口的通行能力存在与实际的交通情况不匹配的现象。因为,我国的传统市政道路规划建设中,缺乏系统、科学的交通工程理论的指导,对市政道路中的交叉口红线、车道数以及对路段的设置都基本保持一致,这就使得城市道路中的交叉口的服务水平不足,且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在一些城市中,受到经济条件、人文因素的影响,进行再次的道路扩宽与改造不够现实。为了能够满足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求,这就要求在进行市政道路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交叉口渠化改造的重要性。再次,就我国目前的市政道路设计中的道路的结构与宽度来看,还不能够从整体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对道路网进行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缺乏对该城市的道路交通流、城市路段、交叉口通行能力以及城市车辆运行速度等相关因素的思考。不能对车道的数量、宽度以及道路的承载力等进行分析,也缺乏对道路规划建设对城市景观影响的相关分析。在市政道路设计施工建设中,只是单纯的对道路进行施工建设,仅仅考虑到了道路的宽度、机动车道数量。虽然从理论与道路布局来看,其条理比较清晰,但是在每年的城市交通中有很多交通事故,这就说明可能在市政道路规划设计中还存在一定的危险因素。最后,对市政道路使用寿命的设计参数不够合理。根据我国目前的相关规定,要求城市的主干道使用年限为20年,次干道的使用年限为15年。但是在实际的市政道路建设与运营中,由于施工质量不合格,从而导致很多城市道路尚未达到使用年限标准,甚至在一些城市出现市政道路结构性损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对市政道路设计施工时,为了实现其经济化目标,往往就容易忽略其施工质量,不能达到使用年限标准。

2市政道路规划设计

2.1对市政道路结构形式进行设计

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城市的发展,就要对市政道路系统的结构形式,即道路系统的平面布局进行合理的设计,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满足城市用地规划以及城市交通的需求。在对市政道路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的城市用地需求,城市的自然条件与建设条件,从而能够设计合理的城市道路系统。在市政道路设计中,有几种比较常见的道路结构形式,包括方格网式、环形放射式以及自由式和混合式。在我国的很多城市中都采取这几种市政道路结构设计,在郑州、太原等市政道路设计中就采用了方格网式的结构形式。就我国目前的一些大城市与特大城市的市政道路结构形式设计来看,大多会采取将市中心作为道路网中心的环形放射式道路网,将市中心作为道路网的中心,并设计能够通往中心的放射性道路干道[2]。

2.2市政道路规划的设计思路

在对市政道路进行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就要对城市的当前道路状况、城市的地形、地貌以及已有建筑的拆除与再建等问题进行考虑与分析。还要对当前的道路交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能针对该问题制定一定的应对措施。还要对该方案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进行检测,结合城市的规划建设方案,对交通组织方案进行探索。还需要考虑到城市居民的交通习惯与一些识别性的要求,合理的应用城市中的原有道路,根据城市车流与交通的需要,设计合理的道路间距,从而满通需要。例如在道路设计中,可以将自行车路网间距控制在100m~150m之间,如果机动车交通为250m就要尽可能的避免错叉的出现,这时就可以采取开辟小路来对整个市政道路交通起到缓解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对城市的旧城区的建筑进行控制,从而可以引导旧城区的人流与车流向外疏散[3]。例如在玉林市的市政道路设计中,综合该城市中的非机动车的总数量等数据信息后,参考一般的非机动车设计的基本宽度,设计其非机动车的车道在1m~2.5m之间,三轮车在2m~2.5m之间,自行车为1m。同时,为了能够在进行市政道路设计的同时,还能使得市政道路满足城市景观整体规划的需求,还要对道路进行路线性设计。一般道路可以选择曲线设计,这样人们在行走的过程中,其视线内的城市景观一直在变化,也能有效的缓解视觉疲劳,从而有效的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

3结语

在市政道路规划建设的过程中,相关的技术工作人员,通过结合当前城市道路建设规划与投入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改进与完善,从而能够设计出符合城市规划发展以及城市空间规划需求的市政道路规划建设方案。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市政道路规划,也能使城市的交通供求保持平衡,更好的满足现代城市建设需求。

作者:吴志睿 单位:广东中天市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林志.市政道路存在的问题与规划改进设计分析[J].民营科技,2011(9):277.

第4篇:规划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问题;方法

Abstract: based on certain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urban planning,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planning proposed his own point of view, and discusses the urban planning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The problem; methods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城市规划是指在不危害后代人和其它城市发展的前提下,以满足当代人的福利需求为目的,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通过规划手段引导城市生态复合系统向更加和谐、平稳、均衡和互补状态的定向动态过程,体现城市系统的一种状态或目标。

一、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1 规范不明确。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所担负的责任,在国外城市发展的法令中都有文明规定,而现行的政策所有的责任变成只由政府承担。

2缺乏真正的财务支持,财务计划是一套很重要的建设发展预算。

3缺乏真正的计划目标,城市规划中还没有一项是与达到目标相关的分类或政策纲要。

二、完善城市规划的策略

1政府部门加强调控。城市规划策略从内容到方法及手段独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规划的政府行为包括立法、预算、行政管理对规划实施的成败起关键作用。以法律的强制性来保障规划的实施,合理的预算,完善的行政管理,扩大财政的收入,为实施城市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城市规划体系的完善与否影响着城市规划的实施质量,将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在空间上强调面向广域,把工作重点转向强调社会、经济、政治意义的结构性规划,以发展战略规划为导向,以总体规划为核心,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基础,将城市设计贯穿在规划的各个阶段。建立动态规划的机制。在规划手法方面,向具有超前性、引导性、弹性以及方便置换功能的方面转变。完善战略规划,对城市发展终极状态进行预测,采用时序发展规划与弹性规划的手法,对规划各期限进行综合部署。

(1)编制具体实施规划。在规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会有临时的经济变动及无法预测的问题产生。在新在问题产生后,就需要采取新的相应的对策。为了切实适应这些形势的变化,应编制具体的实施规划。,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同时也是促进城市国际化的一个手段。

(2)规划的公共参与。促进公众参与规划,在协调各方利益时,公开的决策过程是保证各方利益都得以尊重的办法之一,能在城市决策层和市民中形成共识和协调的行动。跨世纪的规划需要依靠公众和行政机构齐心协力共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公众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加实施并给大力协助。所有的建设项目,都必须从设计阶段开始就要尽可能地反映公众的要求而开展工作。这种决策机制的引入将促进城市规划借助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实现既定的规划目标。

(3)合理运用城市地理编码。城市地理编码相关标准的建立和实施可以进一步实现城市范围的管理,对于城市范围内的信息资源获取、共享、交换、整合具有重要意义。城市规划可以利用城市地理编码技术,获取更为准确、更有意义的城市信息资源并有效整合,通过分析获得可靠的关于城市历史和现状的知识,为形成最终科学、理性的规划成果提供依据。因此,城市地理编码站在信息资源的获取、处理、加工和转换角度,以城市作为规划对象,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是实现规划城市地域范围的各种信息资源的统合。来自不同专业部门、不同信息系统的城市经济、社会、人口统计等数据只有基于统一的时空框架,做到空间定位、属性分类、编码一致,才能在城市规划编制中建立有机联系,实现信息交换和多源信息的整合,为城市规划综合分析提供技术支持。

三、城市规划应该注重的问题

1注重经济的发展。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优化经济结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和功能。为改善城市生态结构,促进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流动,必须改进城市的产业结构。规划设施农业、示范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汇农业,把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和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农林立体结构有机结合起来。生态经济系统就是要形成良好的水陆交换物质循环生态系统, 例如;农、鱼、禽水生生态经济系统,综合利用多功能污水自净生态经济系统;农、副、工联合生态经济系统等。从解决生产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出发,重点规划档次高、辐射面广的专业市场,规划和建设信息网络, 形成信息产业基地,加快以科技服务和社区服务为重点的服务业发展,形成覆盖范围广、渗透到千家万户的综合服务体系。

2城市规划要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除了有效的经济增长外,可持续发展城市谋求的是在不同的利益中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追求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是以人口为主体的立体结构,并与城 市经济、城市环境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包括人口、文化、教育、卫生与健康、艺术、体育、价值观念和社会网络等。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是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做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规划。

首先要有效控制人口数量,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特别重视外来人口的管理,在规划中 合理安排外来人口及流动人口的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其次,从人文生态角度出发,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完善社区物业管理、社区供给与保障、社区教育、社 区服务等多功能社区中心的结构规划。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智力基础,大力发展先进的职业教育,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大学适龄人口接受教育的比例,引进人才,搞 好科技开发、转化与应用。科学、教育、文化事业是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诞生地、推广者和传承者,只有科学、教育得到发展,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目的——人的 全面发展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英]J•B•麦克劳林著,王凤武译:《系统方法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年。

2王建国编著:《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1年。

第5篇:规划分析范文

广东省电力系统包括21个地市电网,现有最高运行电压等级为500kV,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形成500kV环网,并以500kV电压与广西联网,以400kV和110kV电压分别与香港和澳门联网。此外,广东电网还向湖南宜章和临武两县以及江西赣南地区供电。

粤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网是广东电网的核心,也是全省最大的负荷中心,该电网与广西、香港等电网互联,除了向珠江三角洲地区提供电力外,还担负着电力交换任务。在粤中地区建设一个强大的500kV电网,对保证广东电网乃至香港电网以及澳门电网的安全运行有着重大意义。目前广东500kV电网东已延伸至汕头西翼,江门——茂名500kV输变电工程正加紧建设,2000年前可望投入使用。

广东省的电力工业已经步入了大电网、高电压和大机组时代。随着整个电网变得越来越复杂,电网规划中以往那种人为臆断和局部最优的规划方式会给电网运行、发展带来隐患,资金盲目使用的可能性加大。结合目前理论的发展,我们认为电网规划是一个受到多种条件约束的、以电网总效益为最终目标的多目标的系统工程。对于这样一个系统,我们认为适宜以控制论为基础,结合信息论、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等理论来研究。

从控制论角度来看,电网是一个巨维数的典型动态大系统,它具有强非线性、时变且参数不确切可知、含大量未建模动态部分的特征。另外,电力网络地域分布广阔,大部分元件具有延迟、磁滞、饱和等复杂的物理特性,对这样的系统实现有效决策控制是极为困难的。另一方面,由于公众对新建高压线路的不满日益增强,线路造价,特别是走廊使用权的费用日益昂贵,以及电力网的不断增大,使得人们对电力网络的决策控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正是由于电网具有这样的特征,一些先进的控制论思想和技术被不断地引入到电网中来。下面将阐明综合智能控制技术引入电网规划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综合智能控制技术

1.1智能控制的概念

迄今为止,智能控制尚无统一的概念,文献[1]有如下归纳:

a)最早提出智能控制概念当推傅京孙教授,他通过对人-机控制器和机器人方面的研究,将智能控制概括为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的结合。他认为在低层次控制中用常规的基本控制器,而在高层次的智能决策,应具有拟人化功能。

b)Saridis在傅京孙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元结构的智能控制理论体系,他认为仅有二元结合无助于智能控制的有效和成功应用,必须引入运筹学,使其成为三元结合,并提出了其递阶智能控制的理论框架。

c)国内蔡自兴教授在研究了上述理论结构以后,从系统的整体性和目的性出发,于1986年提出了四元结构价格体系,将智能控制概括为控制理论、人工智能、运筹学和系统理论4学科交叉。

总之,智能控制是多学科知识的结合,除了从控制论出发来研究它,还可以从信息论、生物学以及社会科学角度来讨论和研究。

1.2综合智能控制技术

综合智能控制一方面包含了智能控制与传统方法的结合,如模糊变结构控制,自适应模糊控制,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神经网络变结构控制等;另一方面包含了各种智能控制方法之间的交叉综合,如专家模糊控制,模糊神经网络控制,专家神经网络控制等。

2一个国外的电网规划专家系统

目前为止,在电网规划方面较成功的综合智能控制技术系统不是很多,其中比较好的有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公司(Hydro-Quebec)的“直流/交流输电网络设计专家系统”。

在80年代末期,随着人员的退休和长期不用,一些60年代和70年代加拿大电网高速发展时期由工程师们获得的大量有关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专门知识逐渐被人遗忘,这引起了加拿大电力部门的关注,魁北克水电公司将专家系统技术看成是表达和保存某些目前在人类专家头脑中的专门经验和知识的潜在方法。他们认为在电力系统规划设计领域里,专门知识的损失非常明显,尤其是在电力系统增长缓慢的时期。这些专门知识来自于各门学科,在多层次的电力系统设计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些选择决策,如发电类型、发电厂位置、输电类型(交流/直流)、电压等级、输电线路的数量型号和补偿设备的数量型号的选择必须根据一些准则仔细权衡,包括可靠性、稳定性、稳态性能、费用和环境状况的准则等。基于此,魁北克水电公司的专家们开发了一个用于输电网络初步设计的专家系统,该专家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2.1目标和预期效益

主要目的是研究使用专家系统(ES)来模仿人类专家在AC/DC输电网络初步设计中的行为的可能性。系统地确定和表达进行一项合格设计所必须的知识,包括符号和数字数据,以及指导该项设计的原理、规则、准则折衷方法和数学模型。合格的设计基于费用、环境状况、稳定性、可靠性和设计灵敏度或鲁棒性等准则。ES原型还应指导用户通过完成设计所需的各步骤,使用户与知识库交互作用,并提供达到每一中间步骤后相应推理路径的解释。预期的主要效益是:

a)专家知识能够保留和传授给未来的工程师;

b)知识可以用更加具体的形式加以表达,而不是一些不明确的、没有根据的判断;

c)将获得得更一致的结果;

d)与人类专家相比,ES可以检查、比较更多的方案,得到更经济的设计;

e)借助于推理解释功能,ES可以作为未来专家的教学和训练工具;

f)作为一种“咨询”手段或者一个对已有设计进行评价和改进的工具,ES对专家将很有帮助;

g)ES将充当进行各种电力系统设备设计的专家系统家族的先驱,作为一种模型,从中抽取更加一般的设计方法论;

h)ES起到收集常常分散在整个设计机构中的知识的作用。

2.2领域专家和知识工程师的交互作用

知识工程师应当具有电力系统分析和设计领域以及人工智能(AI)领域的经验,已经证明两种知识的混合对于从领域专家处抽取和浓缩专家知识非常有效。专家知识来自于电力系统规划工程师,他们具有多年的规划、设计和调试大型工程项目的经验。

2.3对设计的评价因素一个候选的设计必须满足下述条件:

a)DC系统最小故障恢复特性;

b)容许的无线电和谐波干扰要求;

c)故障后的最小稳定判据;

d)稳定电压和无功电源的极限;

e)甩负荷后的暂态过电压极限;

f)可靠性所要求的最小设备冗余度;

g)必须对输入数据变化不敏感(鲁棒性);

h)必须满足某一最大费用要求;

i)必须适合现有技术。

魁北克水电公司的“直流/交流输电网络网络设计专家系统”已经成功地应用了近十年,并在不断地发展、完善。随着模糊技术和人工神经网络等的迅速发展,综合智能控制技术在电网规划中的应用前景愈来愈广阔。

3电网规划决策系统的分解及协调

电网的建设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工程,线路和设备的经济使用寿命长达数十年之久,所以网络的结构合理与否,对电网的技术性能和经济效益将产生长期的影响。一次规划失误的损失,若干年难以挽回。随着广东省电网的不断发展,如何合理地布局电网已是当前电网乃至整个电力工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电网规划需要确定的决策是大量的,而这些决策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相互影响的。目前,限于各方面条件,无法将其统一在一个模型中考虑。只能将其分解成相对简单的子问题,再通过子问题间的迭代进行协调。按照问题划分,电网规划可分为:负荷预测,网架规划,无功规划,稳定性分析,短路电流分析。

4结束语

电网负担着将电源与用户连接起来的任务。此外为了得到最大的供电可靠性和经济性,它还担负着与邻近地区电力系统联系起来的任务。由于电网设备投资需求大,并且设备寿命长达数十年,从而导致电力系统强烈地受“过去权重”的制约,因此,寻求最佳的电网投资决策以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长期优化发展,是电网规划所要达到的目标。

结合本文的论述可以看出,电网这一巨维数的典型动态大系数,具有强非线性、时变且参数不确切可知、含大量未建模动态部分的特征,而我们所要达到的控制效果是一种多目标、滚动优化的动态非量化指标(电网的工程效益),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表示和处理占了较大的比重。这样就需要利用综合智能控制技术去有效地组织有关电网规划的大量知识,进行选优运算,得到优化的决策。目前广东省电力工业局联合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共同开展了“电网规划专家决策系统”的有关理论研究工作,并有望在2000年开发一个有效的基于综合智能控制技术的电网规划决策系统,它的使用将对广东省电网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苏南,邵惠鹤,张钟俊.智能控制的理论和方法[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4(4)

第6篇:规划分析范文

一、 个人基本情况

(一) 个性特点:我是一个相对外向性格的人,热衷与和他人交谈,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对待他人具有极高的耐心,从未与他们生气或发生争执,组织协调能力较强。自我认知口才好,善于辩论,但写作能力一般。可以高效清楚明白的陈述一件事情,思维敏锐,理解能力强。但有时候做事急于求成,耐性较差。

(二) 职业兴趣:根据自我的长期自我了解和职业能力分析,倾向于长期置身于金融行业,例如券商,银行,基金或者置身于国家公务员队列当中。不愿置身在封闭的环境和机械化的工作当中,比如行政或者文员等相关职业。

1. 人际关系方面:对人热情、健谈,喜欢帮助、指导他人,在社交场合中游刃有余,容易与人交往。

1. 决策能力方面:反映迅速,学习能力强,思维灵活,不拘泥于常规,做事有很强的开放性。关注事物细节,思路独特,能冷静的运用各种方式思考问题。

2. 做事风格方面:不太喜欢对所有事情事先计划和组织,但是每碰到一个问题,均可想到方法将其解决。更倾向于合作完成工作。喜欢接受新事物与新观念,不愿意僵硬遵从强制标准和规则。

3. 性格方面:情绪稳定,从未生气,可以冷静对待事物,能维持团队积极的心理态度和精神。信任他人,从未对他人感到不满或发生争执。心态较好。

(三) 个人职业方向分析:

1. 适合工作类型:交际性,开拓性工作,需要较强的管理、交流、创新和人际关系维护的工作。

2. 优势与不足:有较强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自我认为口才尚可,能够很好的与他们沟通和相处。思维活跃、灵活。但是不太擅长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写作功底一般。

3. 今后发展方向:加强自我的学习能力,了解有关于人际关系维护和金融行业方面的知识。增加对学习工作的热情,维持自己对学习、管理、金融方面的兴趣。

二、 内部环境分析

(一) 优势

1. 有较强的影响力,善于和他们沟通,性格良好,从未与他人发生争执,口才好,人际关系维护能力强。思维敏锐,头脑灵活,理解能力强。

2. 对人热情、健谈,喜欢帮助、指导他人,在社交场合中游刃有余,容易与人交往。

3. 思维敏锐,反映迅速,愿意学习能触摸得到的知识。善于快速合理的分析和解决突发问题。

4. 能够充分利用自我所掌握的各方面资源。

(二) 劣势

1. 做事处理问题可能不够细致。

2. 不太擅长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3. 不愿意僵硬遵从强制标准和规则。但是遵循大局目标。

4. 缺乏实际管理经验。

三、 外部环境分析

(一) 机会

1. 近年来国内金融行业发展迅速,因此对相关专业方面人才需求量增加。

2.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需要管理符合性人才,所以对于掌握多方面知识的人才是个机会。

(二) 威胁

1. 自身行业的相关经验不足,阅历太浅。

2. 企业单位对个人专业能力要求不断提高。

3. 当今优秀人才增多,对于各方面能力的比拼要求更高。

四、 未来目标

(一) 就业目标

1. 主要就业方向从事金融行业或房地产管理型,交际维护开拓型工作。

2. 争取3至5年组建用于10到20人的团队管理。

3. 目前年薪为20万加以上。

(二) 就业目标分析

1.有较强的影响力,善于和他们沟通,性格良好,从未与他人发生争执,口才好,人际关系维护能力强。思维敏锐,头脑灵活,理解能力强。

2.对人热情、健谈,喜欢帮助、指导他人,在社交场合中游刃有余,容易与人交往。

3.思维敏锐,反映迅速,愿意学习能触摸得到的知识。善于快速合理的分析和解决突发问题。

4.能够充分利用自我所掌握的各方面资源。

五、 未来目标规划

1.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深度,开拓自己对于各个行业的了解,强化自己的职业技能。

第7篇:规划分析范文

    1.1 税收征管是一种执行性管理

    税务人员在征管过程中,只能按既定的税法正确执行,在执行过程中不得改变税法,也不得放弃税法要求履行的职责。因此,在税收征管过程中遇到税收法规无法执行时,必须通过信息反馈,最终以修订税收法规的形式来解决,在法规未修订之前,只能正确执行。

    1.2 税收征管应遵循法定程序

    税收征管的一切活动都应有法律依据,遵循法定的程序,不得在征管过程中随意变更。在税收征管过程中若遇到了税收征管程序方面的问题,也只能通过修改税收征管法来解决,而不能在征管过程中相机行事。

    2 对税收筹划认识上的误区

    节税筹划是指纳税人在不违背税法立法精神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税法中固有的起征点、减免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纳税人对筹资活动、投资活动以及经营活动的巧妙安排,达到少缴或不缴税的目的的行为。

    3 税收征管筹划的策略

    3.1 完善税收制度,加强税收法制建设是税收征管筹划的前提

    (1)对税收筹划方案的合法性有明确、统一的认定标准。具体来说,即对逃税、避税筹划以及合法的税收筹划的构成要素和性质明确认定,并明确对合法的税收筹划方案的否定由税务机关负举证责任。

    (2)税收筹划的基本方向的原则。规定纳税人必须利用合法的手段来实现其筹划的最终目标,不得与立法精神相违备。

    (3)明确税收筹划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对税收筹划方案的受益人同时又是纳税人承担方案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并对其违规行为所负的法律责任加以明确。

    3.2 人的筹划是税收征管筹划的关键环节

    (1)建立良性的进入机制。在个人信用方面,美国在招聘、选择和安排公职人员方面有极其严格的规定,在上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就业平等机会委员会、人事管理总署、劳工部和司法部联合提出了“雇员选择程序统一准则”,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申请表、申请条件、绩效测验、审查、书面测验、领导谈话和领导测验等。个人信用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通过对构成个人信用变量的分析可以预测其以后的行为。如果所预测的行为对社会不利,则要把该人排除在选择之外。一般而言,个人信用越好的候选人,对他行为的预测越趋向良性,被录取的概率就越大。

    (2)建立良性的退出机制。只升不降似乎已成为我国公职机构的铁定规律。美国就设立了公绩制委员会,接受雇员的申诉,维护雇员的权利,这样的机制的存在可使退出机制实现了良性循环,否则退出机制可能被扭曲,有可能成为不良动机的手段。因此,为保持机构的活力,应有进有退,能升能降,对于渎职、失职和舞弊人员毫不留情地给予相应的处罚。

    3.3 征管程序的筹划是税收征管筹划的中心环节

    (1)在对税务登记进行管理时,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在对领取税务登记证的经济主体收取规费时,只收工本费,不收手续费及其他费用;其次,明确税务登记证的地位,让其发挥类似身份证的作用,确保每个纳税主体都有税务登记证,实行普通纳税申报制度;再次,使税务登记证做到全面性、准确性、低廉性、遵循许可证原则和惩罚性的原则。

    (2)账证的管理包括账簿和凭证两大类的管理。账簿管理应做到合法、准确、完整和耐久,记账凭证管理应做到以原始凭证为基础,凭证上的项目应齐全。

第8篇:规划分析范文

关键词:住宅小区,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经济体制影响下,我国的住宅产业从无到有,经历了休眠期、复苏期、成长期、变革期和发展期等几个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我国住宅产业被注入了勃勃生机,在恢复中探索,探索中发展,发展中需求改革,在改革中一步步完善,逐渐步入了产业化发展轨道,成就了繁荣复苏期。在有利的政治环境下,随着经济的发展,住宅与房地产业密切联系起来。在住宅与房地产业经历了顶峰、受挫相持之后,逐步进入了平稳发展过程和高速发展时期。随着“要把住宅建设最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政策的提出,围绕住宅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实现住房分配的货币化,构建住宅商品化、社会化的体制,以物业管理作为基本制度,提高住宅消费市场化程度,努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住房要求,实现了住宅变革。

但是,从住宅建设上看,全国范围内,住宅小区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长条形和行列式的形式,形式比较呆板,没有地方特色,更不用说个性和独创性。条形住宅和行列住宅模式的小区内部空间缺少变化,外部轮廓没有任何韵味,更没有合理利用空间。之所以会这样,从科技发展领域来看,我国的住宅建设还没有摆脱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住宅产品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体系,工业化水平还很低并且住宅技术的发展是以推广单项技术为主导,技术上缺乏有效的集成,没有形成完整系类的建筑体系。从体制上面来看,缺乏有力的经济、技术政策的保障和必要的优惠政策和调控手段,很难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自我发展、创新和完善的市场激励机制,并且缺乏统筹兼顾、统一协调的领导决策机制和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工作机制。

2、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为了能够建设出未来世纪的美好家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该坚持以下原则。①住宅建设要时刻体现以人为本。因为住宅使用者主体是人,而且住宅建设要创造出即方便又舒适的生活环境,并且要有自己的个性,而且这些个性和所展示的才华,要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②住宅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地球资源是有限的并且很多都是不可再生资源。一定要大力宣传经济于资源的节能型消费。住宅在建设时,也要本着节能、节地、节材料的原则,建设成能源可持续再利用的住宅体系。③住宅建设要格外注重环境保护并且还要充分反映出科技的进步。环境是保障我们身心健康的重要部分,创造优美的室内和室外环境是我们明智的选择。这个世纪,是高科技的社会,智能化设施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要建立智能化住宅通讯和智能化综合管理系统,使住宅与高科技信息化社会相协调。④住宅建设应站在当今住宅产业化现代化的角度。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住宅性综合评价体系和符合住宅产业化的建筑体系是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技术手段。⑤由于景园空间即环境的设计与营造是城市住宅小区成败的关键,如何在高容积率和场地局促的条件下创造层次丰富的景园空间,使社区内部各种活动各得其所是规划面临的挑战。城市住宅小区应采用多种设计手段,尽量避免高层高密度带来的空间拥挤与视觉压抑。一是以“园中园”为重点进行绿化。在小区内部设置一个“”型的公共绿地,与的“『”型城市防护绿带形成一个“『”的绿化围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的“外园”;在小区内部的组团围合,塑造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部空间,形成多个小的“内园”。二是突出综合节点式的花园布局。每个组团内都设置小型花园,使之独具特色,居民可以在休闲中使用一些健身器材,与自然接触。三是构筑围合而不封闭的组团空间。在内部区域主要是以相对较低的板楼为主。建筑布局尽量通透,形成丰富的体型轮廓,围合而不封闭的组团空间。四是营造以公共活动为主的多层次社区活动场所。沿道路设连续的商业界面,内部主要中心绿化中建筑局部架空,作为社区小型公共场所,形成以公共活动为主的多层次社区活动场所,架空部分不仅丰富视觉景观的层次,且为住户提供风雨无阻的户外活动场所。特别是在有限的场地范围内建筑围合形成集中的、多层次中央花园,集中的绿化、水体、公共绿地、私家庭院、小品等通过场地与步行小径连接,共同演绎可游可居的社区活动场所。五是突出人车分流以形成自然与人工相得益彰的景园环境。为了保证城市住宅小区活动场所的完整性,可采用部分人车分行的交通组织,住户从主要出入口返家的过程,接触到的是丰富多彩、自然与人工相得益彰的景园环境,让住户感受到一种真正的“家”的氛围。植物、水体等自然要素组景,尽量减少硬质景观。

3、住宅规划设计应该注意的方面

要想建设成富有特点和具有新颖性的居住小区环境,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①提高住宅小区的容积率。采用一梯及多梯的板式住宅单元组合,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追求幸福指数的提高,板式户型因为具有卓越的空间效果和人性化设计,成为了市场的首选和提高生活品质的必然选择。合理应用能够注重板式高层注册形象的暖色调设计和合理布局道路和景观,使小区整体空间景观和小区道路相结合,建立景观通道,形成“骨架明亮、结构清晰、环境优美、空间丰富”的居住生活环境。②合理制定日照与建筑间距。日照间距对保障居民的健康和居住环境卫生、提高土地利用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确定合理的日照间距是设计师和科技工作者永恒的追求。一般情况下都是采取按照正午12 时太阳高度角和按照正午前后获得连续的规范日照时数为依据来获得日照间距。增加建筑层数,是加大建筑间距的首选。③科学规划住宅区内空间形态。住宅区内空间形态与城市空间密切关联,对居民生活和城市形态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科学规划住宅区内空间形态是改善居民生活空间和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④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对各种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强,导致了城市用地的紧张。而住宅小区是城市的主要用地者,所以无论是政府还是开发商对城市地下空间的重视越来越强,因为地下空间资源可以缓解用地紧张,地下空间成为了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方向之一。但是,虽然地下空间开发可以大量节约土地资源,增加住宅小区的容纳力,但是对它的开发也不能是盲目无限制的。因为地下建筑物建成之后,要想再对其进行改造或者改建,难度就会变的很大,也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状态,有很强的不可逆性。所以,对地下空间进行开发之前,要利用现在科技手段对地下空间资源和需求状况进行分析,以求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小区地下空间资源。⑤住宅单体的建筑设计。在对住宅单体进行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小区容积率、日照间距、建筑间距、空间形态、地下资源等一系列方面,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和参与各项社会活动。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设住宅小区时,应当注意小区空间形态规划与城市整体形象相关联,保持他们的一致性。遵从自然,尊重原有环境的要素,利用改造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的结合,建立起一种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相处的环境,使满足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不以破坏周围环境为代价。

参考文献

第9篇:规划分析范文

【关键词】村镇规划;矛盾分析;行政区划调整

0.概述

城乡规划中对土地的利用规划所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当地的自然资源、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文化基础等因素,其规划制定的目的是实现一定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和管理,城乡规划是一个统筹和协调各专业部门空间建设和空间发展的空间政策平台。从内涵上看,城乡规划可细分为城乡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等类别。在这些规划类型中,村镇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体的规划体系中占有最大的面积,规划的可塑性也最强。在国内城乡规划中偏向于对重心城市的规划,村镇的规划受到的影响较为被动,加之村镇的发展相对落后,村镇规划的理念也滞后于中心城市的规划,因此在城乡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二者之间出现一定的矛盾就不足为奇。

1.村镇规划中的常见问题

村镇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分别属于不同的层次,都属于规划规划行为,但由于其涉及的范围和所参考的管理体系不同,二者之间的矛盾表现形式也就具有多样性。要理清其中的矛盾,对村镇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基本概念应先与明确。村镇规划的依据是《镇规划标准》中所界定的镇人民政府行政地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中有机联系的镇区和村庄群体,是以行政等级原则来建立的。而城乡规划则是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规划范围。正是这种具有明确行政级别的规划行为导致了村镇规划级别的提升,也不利于不同规划体系之间的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

村镇规划的层次结构一般都是按镇区(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村—基层村这三个基本的层级。尽管这一组按行政级别划分出来的层级较为明确,但却存在着聚集度角度,村庄数量大的问题。在村镇规划中通常都会倾向于以中心村作为规划的重点,将人口集中化,并试图降低村镇分散所带来的问题。在实践中以中心村为重心的村镇规划是存在较多的问题的,因此进行全国范围的推广方面仍然存在争议。这种争议的表现之一是中心村比较难实现村镇规划中的规模效益。从现行的《镇规划标准》中的界定,中心村所承担的任务集中在提供公共服务,而不是提供就业服务。如果以中心村作为规划的重心,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分散的边缘村庄,对农用地的集中使用也有利,有可能形成规模效益。但在我国小农经济依然普遍存在的大背景下,如果推广中心村重点规划的模式,将可能造成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并不利于保持农村的长期稳定。以中心村为重点规划的方式潜在的最大效益是规模经济效益,但从理论上讲要实现经济效益的根本问题是实现稀缺资源的最大效益。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地价高涨和农村耕地日渐减少的背景下,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已经高于劳动力资源。因此如果不改变以中心村为重心的村镇规划模式,将出现以牺牲土地产出效益为代价来提高人均农业产出的情况。加之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类型的村镇存在形式差异巨大,很多地区实际上很难实现以中心村为重点的规模经营模式,在土地较为分散的地区,强行采用这种模式意味着迁村集中,无疑会增加村民的生产成本。

其次,中心村的建设与我国城镇化的目标相违背。城镇化是为了吸引农民向城镇的转移,而中心村建设却把一部分的农民分流到了村庄,不能引导乡村城镇化,也使得小城镇更加难以扩大规模。这种表现形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总体规划与村镇规划的直接矛盾,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也是矛盾的。

第三,在村镇规划中“迁村并点”也是较为常见的形式。提出这种模式的重要原因是经济快速发展造成的土地资源逐步稀缺,中央和地方多个层面上所的相关政策法规也将“迁村并点”作为一种重要的规划方式,并逐渐演变成政府考量政绩的手段,也将中心村纳入到了村镇规划的编制中,从而让这种方式具备了一定的强制性背景。但从实际执行的情况来看,尽管按照规划大量的行政村需要迁徙,但实际上存在大量的行政村和自然村都没有消失,也存在着数量众多的留守村民,由此导致的土地集约效果较差,而且容易导致大量的重复建设。这种规划和实际执行效果之间的差异是规划者需要反思的。

2.出路分析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见,当前村镇规划中的问题的重点在规划体制的一刀切和复杂多变的村镇实际布局之间的矛盾,以及城乡总体规划和村镇局部规划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解决村镇规划在整体规划中的地位以赋予村镇规划更大的自由度。

在制定村镇规划时由于仍然以《镇规划标准》为依据,而且受到城乡总体规划的限制,因此在具体操作时考虑行政区划与村镇体系的调整是必然的出路。采用这种方式后可能产生的问题是调整后某些村会失去原有的职能甚至于衰退,而其他的个别村可能从中受益,并逐步成为新的村镇中心。这就涉及到如何评估经过村镇规划调整后未来的村镇发展状况。从思路上看,存在两种主要的视角,一是以集镇(中心村)的标准来评估,二是以村庄标准来评估。笔者认为宜采用集镇的标准来评估。其理由在于进行村镇规划时的重点是选择一个具备成为未来附近村落核心的村庄,在选择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交通的便利性、未来工(农)业发展的潜力、与周围村庄的交通联络条件、自身具备的市政设施和社会服务条件等。

其次是在进行村镇规划时应突出重点,这和一般意义上的“中心村”的建设模式有所不同。村镇的重点建设应突出村庄局部发展的特殊性,如将某个村庄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村落,而将某个交通市政服务完善的村镇作为镇区的发展对象等,避免在规划时的盲目性和前瞻性缺乏。

第三是调整行政区划和村镇体系,增加二者在规划体系中的协调性。从行政区划调整的角度看,其执行方式主要有调整边界、调整管理层级、调整行政中心和撤销行政区域这几种形式。不论采用哪种调整方式,其根本目的在于避免出现西方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所出现的错误,合理配置城、镇、村,构建高效的城乡一体化体系。从实践效果来看,采用“分散化的集中”是比较有效的方式。具体而言,可有以下两种实现方式,一是划定发展边界,二是开发“棕地”。划定边界的目的在于阻止城镇化的过程中过分的侵占土地,这在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开发“棕地”(即荒废土地)的目的在于尽可能的保护现有耕地和拓展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于此同时也可以避免在规划时进行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但不论是哪种方式,都可能会涉及到行政区划的调整,因此在执行村镇规划之前就从更高层级上完成必要的调整是编制高效、具有可执行性的村镇规划的重要保障。 [科]

【参考文献】

[1]张占录,张正峰.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