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检察文化范文

检察文化全文(5篇)

检察文化

第1篇:检察文化范文

检察文化是指检察机关在依法独立履行检察职责过程中形成的,以强化法律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以检察人员为本位,以检察规章制度和履职活动为载体的一种法律文化或行业文化。先进的检察文化既传承了中华文化“修身、自律、刚正”的历史性,又体现了“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时代性,是具有鲜明检察特色的精神财富。(一)加强检察文化建设是培育时代精神的需要。检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代检察人员的价值取向,是检察机关主流精神与新形势、新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它能丰富和发展检察事业,营造和谐内外环境,培育文明风尚,提升精神境界,能更好地为检察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有效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二)加强检察文化建设是规范道德准则,提高检察官素质的需要。检察文化是检察官在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道德准则、精神风范、检察礼仪等精神财富。先进的检察文化反映了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积极进取的时代风貌,培育检察人员敬业、勤业、精业精神,反映了检察人员的道德准则和行为标准,对构建一支忠诚、清廉、公正、文明的检察官队伍具有重要作用。(三)加强检察文化建设是促进公正执法、构建法治社会的需要。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党中央做出的战略决策,检察机关肩负着强化法律监督、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通过大力加强检察文化建设,全面提升检察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法能力,增强检察机关凝聚力、向心力,就能确保检察机关正确履行职责,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

二、当前基层院检察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对检察文化及其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部分检察院和检察干警错误地认为检察文化是务虚的东西,认为开展检察文化活动是奢侈、是浪费,是搞花架子、形象工程;或者认为检察文化有与没有,搞得好与差,都是领导的事情,与己无关,更有甚者认为开展检察文化活动是对正常工作秩序的冲击,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二)注重检察文化建设的物质外在表现形式,忽视其精神内涵。有的检察机关狭隘地认为检察文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宣传,无非就是提出几种精神,总结几条经验,因而把着力点放在宣传环节,在宣传上搞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质上却没有多少检察文化的真正内涵,失去了文化建设的初衷和本意。(三)盲目照搬模仿外地经验。不同地域、不同级别的检察机关由于文化、历史、民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检察文化建设的内容、表现形式、侧重点和方法措施肯定会有差异,这种差异即是地方特色,也即检察文化的地域性。基层院只能在学习借鉴其他院先进的检察文化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院实际,在实践中摸索适合自己的检察文化建设思路和措施。

三、基层院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第2篇:检察文化范文

一、新形势下基层检察文化理论建设应与时俱进

自2013以来,检察工作正循序渐进步入新形势下,在系列讲话中,均对检察工作相关的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主动适应新形势,增强工作前瞻性,有效防控各类风险,履行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重大责任”。检察工作作为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在新形势下应进一步围绕推动经济发展,找准社会发展切入点,将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服务大局的首要任务,紧密结合全国发展战略;进一步围绕促进和谐稳定,找准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突出打击严重威胁群众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性犯罪;进一步围绕保障民生民利,找准服务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关注民生的法律问题,切实为群众答疑解困,全面普法促进全民守法的实现;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树立司法公信力,找准服务社会发展的突破点。新形势下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检察任务变得更加深入、更加重要,与此同时就需要检察文化建设的前行性起到引领检察工作的根本作用,对检察工作在政法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服务全社会意识与自我提高的要求,也就是在前期严格要求自身的基础上,完善社会法治体系也成为检察文化建设的重点。基层检察机关作为检察体系中最小的基层单位,它所具有的广泛性和具体性决定了它是承担检察文化建设的基本单元和主要载体。特别是在《人民检察院基层建设纲要》中强调了基层检察院的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基层检察院建设的主要内容要求各级检察院贯彻落实。由此可见,在新形势下中基层检察文化建设依旧是检察体系文化建设的基础点与突破点。基层检察文化建设应该及时把握新时期对检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加强法治思维的建设,在提升自身工作能力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提高综合素能,以将工作效率内发性的达到更高的标准,加强作风建设,增强社会公信力。

二、新形势下基层检察文化建设理论应更加深入

我国有基层检察院3200余,基层检察官11万多名,承担着80%以上的执法办案任务。近年来根据中央加强政法队伍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在检察文化建设工作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层检察机关的检察文化氛围愈发浓重,但随着法治化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发展,同时基层检察机关的文化建设应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引向深层次。政法核心价值观包括“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忠诚———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政法干警的政治本色;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是政法干警的宗旨理念;公正———公正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政法干警的神圣职责;廉洁———清正廉明,无私奉献,这是政法干警的基本操守。”政法核心价值观一直是检察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检察文化理论的根本之处。随着新形式下的检察工作,尤其是经历了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三严三实”专项活动、“增强党性、严守纪律、廉洁从政”专项教育活动,检察文化核心价值观更被提升为对基于政法核心价值观更高的追求,应进一步深化检察文化理论。在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中,检察文化得到了更加深入的洗礼,可以说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是深化检察文化的一项最佳载体,在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中彻底巩固了检察文化的作用力———指引检察干警学习更深层的党政思想、认识自身问题、严于律己。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围绕作风建设,聚焦“四风”问题,使得干警从内由外的进行了洗礼,在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结束之际,基层检察单位应该将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树立的良好检察文化内涵保持热度、常温、有效地持续下去,在意识到自身不足的情况下及时更正,从而不断查缺补漏,保障政法干警自身素能良性发展,并将“自省”模式纳入检察文化理论,应该经常自我进行一定的回望总结。在“三严三实”专项活动过程中,“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同时应该作为检察工作的基础文化内涵。法律赋予了检察工作神圣的法律监督职责,那么对自身政治理想和信念的要求也是尤为重要的。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在办案中,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坚持个人的原则底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将各项专项活动精神融会贯通至检察文化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专项活动是定期对政法干警的督促学习、自我检讨的过程,在洗礼的过程中寻求自我的升华,也是充盈检察文化理论的重要过程。理论的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源泉,而检察文化建设同时是检察工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李进 单位:辽宁省本溪市南芬区人民检察院

第3篇:检察文化范文

关键词:基层;检察机关;检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兴运,文化强民族强。”建设检察文化是促进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代检察工作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同时也对检察文化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更高要求。本文通过探讨当前检察文化建设的生态环境与工作模式,结合司改要求,梳理基层检察院文化建设现存问题,分析构建“五个工程”新型工作模式。

一、检察文化生态系统:概念、特征与功能

(一)检察文化的基本概念

从广义上讲,检察文化是“检察机关在长期法律监督实践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相关的思想观念”、职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方式以及相关载体和物质表现的总和”,这是最高检《关于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对检察文化概念较为宽泛的定义。从狭义上看,《检察文化初论》中提出了“小文化”概念,即检察文化是“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在检察工作中创造、发展和积累的,体现检察职业特征的检察观念、检察伦理和检察形象等精神成果”。本文对检察文化持中义的文化观,认为检察文化是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复合体,将关注重点放在检察价值观念、检察形象、检察伦理、检察物质文化等范畴内的建设途径。

(二)检察文化的特征

1.固有的政治性。检察文化继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与根本遵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面向大众、面向未来,体现了检察机关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内在政治性。2.内容的动态性。检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在检察领域的具体体现,随着时代变迁和检察工作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新媒体时代双向互动的宣传模式提供了更为立体化的平台,促使文化内容更具吐故纳新的动态性。3.传播的渗透性。检察文化集法律工作的严肃性与文化建设的通俗性于一体,贴近生活、时代、需求,以更为直观的方式传播法治理念与法律知识,用感性的方式诠释理性的工作,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基层检察机关文化建设的功能

1.导向功能。检察文化承担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宣传、引领的主阵地作用,运用日常化活动和具象化载体开展教育,更加有效地将检察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工作发展目标上来。2.凝聚功能。检察文化是建设专业化队伍的有力助推器,构建共同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促使检察人员提升文化自觉自信,实现检察事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同步实现。3.自律功能。作为提升检察工作公信力的重要推手,检察文化在规范、约束检察人员的个体价值理念、行为方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激发检察人员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

二、检察文化生态环境:政策、模式与现存问题

(一)政策引导下的检察文化建设与研究

2002年至201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相继出台《人民检察院基层建设纲要》、《2009-2012年基层人民检察院建设规划》、《关于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将检察文化置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范畴内开展讨论,提出加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大力繁荣检察文化的建设意见。2011年6月成立中国检察官艺术联合会,为检察文化理论研究与文艺创作提供导向与指导。在政策支持下,各地检察机关从不同层面对检察文化建设规律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如徐汉明等著《当代中国检察文化研究》、张耕主编《检察文化初论》、《中国检察文化理论研究文库》等理论成果的出现,对当代检察文化建设的概念、形势、任务、实践模式、发展规律、建设路径等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具有较高的文化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二)各地检察机关文化建设典型模式

1.山东汶上模式。济宁市检察院将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与检察工作相结合,确立“融合儒家文化、践行法治理念、突出检察特色、反应和谐需求”的儒苑检魂文化品牌,探索将文化建设向个体、业务、基层、社会不断延伸。2.苏州十大检察文化品牌。苏州检察机关紧扣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和检察特色,培育打造“检察官手记”专栏、“昆山双桥法学社”、“检察文化长廊”、“法律通搜索引擎”等10大文化名片,通过新媒体平台拓展宣传渠道,激发基层文化建设活力。3.广西“山歌检察文化”。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检察院突出当地“三个仫佬文化特色”,唱响“山歌检察文化”。把检察知识用少数民族语言编成一百多首检察山歌,推动检察文化建设的触角向乡镇、农村、社区不断延伸。

(三)当前基层院检察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精神内涵建设不足。存在着对检察文化内涵认识不清、定位不准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将检察文化简单等同于绘画、书法文化、文体活动、仪式文化甚至口号文化,建设趋向肤浅化与娱乐化;实现形式上重物质轻内涵,偏离了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2.创新意识不足。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面貌、民俗积淀程度的不同,检察文化建设应独具特色。部分检察机关文化建设流于模仿、照搬照抄,脱离自身历史渊源、地域环境、文化传统、发展特质等现实因素,建设风格僵硬死板,缺乏原创、首创精神。3.与社会需求对接不足。从实践来看,目前存在为了建设而建设、为了创新而创新的问题。过于追求形式的多样化,以噱头吸引目光,没有充分考虑时代与社会的需求,存在“自说自话”的现象,建设情况也与群众的期待有一定差距。4.职业特色凸显不足。《“十三五”时期检察工作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基层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明确指出了司法专业化、职业化的趋势。目前存在着检察文化建设政治色彩、行政色彩过于浓厚的现象,未能与业务工作有机融合。

三、基层检察院文化建设“五个工程”模式探析

(一)强化理念引领,推进“铸魂工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人,通过主题讲座、主题党课、征文演讲、新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国家观、文化观教育,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与感染力;以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人,以崇高的职业追求鼓舞人,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检察文化建设的连接点与创新发力点;将检察文化建设纳入全院工作整体部署,切实抓好法治信仰、公正信念、人本理念的培育工作。

(二)提升履职能力,推进“素能工程”

深化“学赛训”结合的多维模式,开展岗位练兵、业务竞赛等活动,形成以赛促学、以赛验训的良好态势;开展检校共建,与高校合作共建实践基地为平台,举办法律讲座、理论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提升干警理论修养,激发干警调研兴趣;从“熟、精、新”三个层面活化干警素能培养工程,探索干警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双向同步提升。整合全院学习资源,打造学习型检察院,促使干警学习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关注社会需求,引领“志愿工程”

密切关注社会需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工作,延伸检察职能,注重法律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关爱特殊群体,诠释为民情怀,以关爱未成年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为主要方向开展公益志愿服务活动,为孤残儿童、贫困学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孤寡老人等群体送去关爱与温暖;引领爱心传递,打造品牌效应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果,搭建互动平台,扩大影响力与覆盖面。

(四)鼓励见贤思齐,推进“榜样工程”

积极挖掘、培养、宣传在新时代检察事业发展中,苦练检察本领、砥砺奋进前行的先进典型和事迹,讲好有温度的检察故事,展示新时代新作为。充分发挥道德讲堂“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的宣传方式,让先进典型走进身边,带动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以榜样典型事迹为素材,组织创作文学、歌曲、微电影等作品,通过新闻报道、网络宣传、文艺作品等形式大力宣传。

(五)加强文化实践,打造“品牌工程”

找准自身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创造性地总结、提炼检察文化建设成果,打造文化名片,形成品牌辐射效应。探索“网格化”建设路径,充分结合历史文化传统、地域特色、队伍特点、政策环境等因素,研究社会资源与检察文化之间所形成的互相交叉、全面贯串联结的关系,有效整合资源,打造文化建设亮点工程,提高检察知名度,提高检察执法公信力。

注释:

1.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的意见.2010-12-01.

2.张耕.检察文化初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14年版.第10页.

第4篇:检察文化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检察文化理论;基层检察机关

一、新形势下基层检察文化理论建设应与时俱进

自2013以来,检察工作正循序渐进步入新形势下,在系列讲话中,均对检察工作相关的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主动适应新形势,增强工作前瞻性,有效防控各类风险,履行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重大责任”。检察工作作为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在新形势下应进一步围绕推动经济发展,找准社会发展切入点,将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服务大局的首要任务,紧密结合全国发展战略;进一步围绕促进和谐稳定,找准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突出打击严重威胁群众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性犯罪;进一步围绕保障民生民利,找准服务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关注民生的法律问题,切实为群众答疑解困,全面普法促进全民守法的实现;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树立司法公信力,找准服务社会发展的突破点。新形势下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检察任务变得更加深入、更加重要,与此同时就需要检察文化建设的前行性起到引领检察工作的根本作用,对检察工作在政法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服务全社会意识与自我提高的要求,也就是在前期严格要求自身的基础上,完善社会法治体系也成为检察文化建设的重点。基层检察机关作为检察体系中最小的基层单位,它所具有的广泛性和具体性决定了它是承担检察文化建设的基本单元和主要载体。特别是在《人民检察院基层建设纲要》中强调了基层检察院的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基层检察院建设的主要内容要求各级检察院贯彻落实。由此可见,在新形势下中基层检察文化建设依旧是检察体系文化建设的基础点与突破点。基层检察文化建设应该及时把握新时期对检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加强法治思维的建设,在提升自身工作能力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提高综合素能,以将工作效率内发性的达到更高的标准,加强作风建设,增强社会公信力。

二、新形势下基层检察文化建设理论应更加深入

我国有基层检察院3200余,基层检察官11万多名,承担着80%以上的执法办案任务。近年来根据中央加强政法队伍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在检察文化建设工作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层检察机关的检察文化氛围愈发浓重,但随着法治化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发展,同时基层检察机关的文化建设应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引向深层次。政法核心价值观包括“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忠诚———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政法干警的政治本色;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是政法干警的宗旨理念;公正———公正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政法干警的神圣职责;廉洁———清正廉明,无私奉献,这是政法干警的基本操守。”政法核心价值观一直是检察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检察文化理论的根本之处。随着新形式下的检察工作,尤其是经历了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三严三实”专项活动、“增强党性、严守纪律、廉洁从政”专项教育活动,检察文化核心价值观更被提升为对基于政法核心价值观更高的追求,应进一步深化检察文化理论。在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中,检察文化得到了更加深入的洗礼,可以说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是深化检察文化的一项最佳载体,在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中彻底巩固了检察文化的作用力———指引检察干警学习更深层的党政思想、认识自身问题、严于律己。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围绕作风建设,聚焦“四风”问题,使得干警从内由外的进行了洗礼,在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结束之际,基层检察单位应该将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树立的良好检察文化内涵保持热度、常温、有效地持续下去,在意识到自身不足的情况下及时更正,从而不断查缺补漏,保障政法干警自身素能良性发展,并将“自省”模式纳入检察文化理论,应该经常自我进行一定的回望总结。在“三严三实”专项活动过程中,“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同时应该作为检察工作的基础文化内涵。法律赋予了检察工作神圣的法律监督职责,那么对自身政治理想和信念的要求也是尤为重要的。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在办案中,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坚持个人的原则底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将各项专项活动精神融会贯通至检察文化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专项活动是定期对政法干警的督促学习、自我检讨的过程,在洗礼的过程中寻求自我的升华,也是充盈检察文化理论的重要过程。理论的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源泉,而检察文化建设同时是检察工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第5篇:检察文化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茶话会;社区建设

1茶文化概述

1.1茶文化内涵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从我国远古时期开始饮用的一种饮品,其清香沁人、提神益体、安全性高,因而广受民众喜爱。新时期的背景下人们对于茶叶的喜爱越来越盛行,并在此风气下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茶文化。茶文化的主要精华思想是以茶会友、以茶养性,这符合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思想。茶文化内容丰富,其核心和精神内涵称之为“茶道”,是茶文化的灵魂。在开展茶道活动时融入文化因素,比如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通过茶道活动的开展来达到陶冶情操、培养心性等目的,茶文化不仅仅只茶道活动本身,也代表者以此形成的关于情操、心性、品格等情感的培养,使群众受到人格的锻炼和升华。

1.2茶文化的作用

以茶为题的茶话会、采茶舞等的广泛使用,代表了茶文化的活动得到人们的喜爱和认可,也传达了茶对中国人民的重要影响。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民群众可以通过茶道活动和茶文化的熏陶来调节和培养人们的情操和品质,利用茶文化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情感,同时我国也积极的宣扬和推广我国特色的茶文化,利用茶文化来促进各个国家和民族地区的沟通交流,着力提升全世界人们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

2茶话会的形式特点

饮茶谈话之会称为茶话会,人们用清茶或茶点作为招待,进行聚会谈心、表达情谊、交流感情。目前,茶话会在中国十分盛行,形式多样。广泛使用于庆典、会议、朋友聚会等场景场合,茶话会这种沟通交流形式既简单又高洁,在人们的聚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茶话会的形式多种多样,可因主题、内容、人员的不同有所区别。在布置方面,可根据参与人员数量不同设圆桌与方桌。也可以根据内容与季节的不同,在席间或室内布置一些绿植与鲜花;在氛围营造方面,可结合主题配以轻音乐或小型的文艺节目如小品、相声等曲艺节目。在饮品的种类方面,除必备香茶外可根据条件增加鲜果、糕点及各色糖果等。因而茶话会举办范围广,深受喜爱。

3社区组织建设与文化建设的问题不足

3.1社区组织建设制度化不足的问题

随着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的组织建设日益完善,但是当前的社区组织建设体系不健全的现象明显,社区组织建设的制度尚未完善,普遍存在着被动、形式化、挂牌化等严重问题。有些社区虽逐步推进社区营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完全依赖党员,群众力量表现空白、机制性不足的现象。

3.2居民社区参与认知较低的困境

首先,社区居民主动参与性较差。伴随着我过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多样化,社区居民逐渐意识到要参与到社区建设过程中,但是由于社区居民整体主人翁意思较差,参与社区的建设感不强,在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往往依靠于政府和机构的介入来开展建设。伴随着多项政策的出台,近几年我国社区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各地社区服务中心功能趋于完善、各种社会组织涌现,政府购买服务、成立乡镇街道社工站等举措印证着我国城乡社区建设力量遍地开花。各类回应居民需求、提升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活动纷纷登场。但是,这种单一的依靠社区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外部输送的社区“建设”,在居民心目中已经形成固有思维。社区居民往往依靠与外部组织和机构来参与社区建设,外部组织和机构既包括政府性组织,也包括非政府性组织,这是外部组织和机构的参与使得社区建设的内杯驱动力不足、根基不牢。这种现象在农村社区表现得尤为严峻。其次,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建设的认知不深。通过实地调研发展,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建设的认知较浅,仅仅停留在如漂亮的住房,宽敞的道路,整洁的环境等。尤其是在文化建设方面,较多居民认为社区的文化建设就是“多一些健身器材,多几间活动室就行了”。由此,绝大多数的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解仍仅仅停留最为低端层面。较多居民认为,只要文化娱乐基础设施齐全,能够满足最基本的需要就可以了,而对于相对较高的文化活动则完全没有意识。

4茶文化、茶话会与社区建设的融合分析

4.1茶文化与社区建设工作的融合与助推

茶文化的价值内涵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可以有机结合,因而可以达到互相融合,更能相互助推。首先,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这一内在需求,促进了茶文化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融入。在社会转型与多元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下,在面临复杂多变的局势时,社会大众在多元文化和现象的冲击下易产生思想的动摇和价值观念的偏离。而这些状况将会对个体造成身心的压力,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规范的制度被完善前,以茶道活动、茶话会为代表的茶文化可以积极地反作用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引领社区开展和谐文化活动,可使社会个体提升道德修养、避免价值迷失和促进价值稳定,同时对于整体社会价值观的构建意义重大。其次,茶文化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融合可以丰富社区文化价值来源。精神文化生活是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在建设时必须坚持社区物质生活与社区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的观点,注重社区公共文化的建设的水平和层次。当居民文化生活单一匮乏时,其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精神风貌就会显现出低迷、消沉的状态,也会导致落后思想和文化挤占更多的空间。所以在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社区志愿者要注重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文化的建设需求,明确潜在需求和现实需求,积极地完善社区公共文化供给结构和供给类型。茶文化可作为社区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可作为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社区志愿者可依据茶文化的价值内涵来开展以茶话会为形式的多种多种的活动,推动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呈现出丰富、接地气的形态,进而实现社区文化供给与社区文化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最后,茶文化的融入有利于推动社区和谐、稳定发展的大局。茶文化经过时代的选择和历史的沉淀成为我国优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规范、凝聚等丰富的社会功能,不仅有较大的社会倡导价值,而且也具有广泛的政治稳定价值。在这之中茶文化所代表的价值内涵会对社区居民的情操、品行产生细小入微的导向作用,并且社区居民在一定程度也积极接受茶文化所代表的价值内涵和价值导向,这也彰显了它的凝聚作用。在一定层面上,茶文化能促使社会大众通过茶文化的认同产生归属感并且得到强化。所以在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时注重茶文化对于文化建设的引领和引导,重视茶话会这种形式的活动类型,这样在一个侧面也会有助于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稳定发展。

4.2“茶话会”与社区文化的建构与强化

茶话会比起礼仪规则严格的正规的茶宴来说更轻松灵活,更易于民众接受和参与。当前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离不开民众参与,如何激发民众对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是社区建设的重要问题。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社区服务的参与主体较为单一,政府职责任务过重,社会组织活力疲软,激发民众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能更好地体现“大家得事情大家办”这一服务目标,也才能更好实现社区自治。茶话会有利于社区文化建设的的建构与强化。其作用有三:首先,是民众自由表达需求、自由发声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了解民情民意民愿,发掘社区领袖的重要途径。其次,是民众社区参与的开端。居民可以通过茶话会这一自由轻松的活动对社区建设建言献策,以及参与到社区建设的实际行动中。再次,是催生民众凝聚力的重要阵地。“社区议事堂”等公共场所可以培养居民一定的场所认同。由场所认同上升到社区认同,再逐步催生社区归属感与凝聚力。最后,是素养培育、思想引导的重要场所。茶话会虽然氛围轻松形式多样,但也是社区引导教育的重要场所,可以利用茶话会的形式宣扬传统文化和技艺,可以给每场茶话会设定一个主题,大家围绕主题交流经验与想法,而这也是培养居民素养、进行社区教育的重要方式。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话会对饮茶习惯进行发展,丰富其形式,保留其沟通功能,逐渐成为社区建设中助推居民交流与社区凝聚的有力条件,因此我们应细化对其认知,重视其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明确茶话会不仅是一种参与方式,更是当前我们创新社区组织建设与文化建设工作的关键。形成和完善社区茶话会机制,在整个社区建设过程中有效的利用茶话会形式,优化社区服务活动,助推社区发展。

参考文献:

[1]卢炜.砥砺奋进,多措并举——论运用茶话会活动强化基层党建服务工作[J].福建茶叶,2018(10):235.

[2]沈佐民.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池州师专报,2007(2):18-21

[3]范艳香.茶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J]福建叶,2017(3):356-357

[4]谢新松.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研究[D].云南大学,201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