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云计算技术专业培训范文

云计算技术专业培训精选(九篇)

云计算技术专业培训

第1篇:云计算技术专业培训范文

厂商推出云计算认证也是其落地的另一佐证。让云计算真正触手可及,自然离不开IT工程师的工作。IT厂商推出的认证体系,一方面帮助厂商推广自己的品牌和产品,一方面也为广大IT工程师提供了学习与能力提升的渠道,从而助推包括云计算在内的新技术顺利落地并应用。

云计算工程师三种能力

近日,H3C了面向云计算时代IT人才培养的“云计算实训室”解决方案及配套的实训教程,这也是H3C网络学院成立以来针对人才需求变化做出的最新举措。H3C网络学院推出的“云计算系统专家”属于H3C的云计算专项认证,将与H3C网络学院的现有课程关联,同时包括了部署云计算存储、服务器、网络,部署云计算虚拟化软件,部署云资源,部署虚拟机,部署高可用性、iMC、EVB,部署云服务等内容。

H3C培训中心云计算专家赵治东介绍,基于H3C的三层云计算产品技术体系H3Cloud,H3C制定了云计算工程师的能力模型。该模型覆盖了一个IT工程师要完成云计算系统的部署和维护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首先是云计算基础设施的部署能力,其中包括云计算网络、存储和服务器的部署能力。第二部分是虚拟化能力。在基础设施硬件资源被配置完毕之后,可以用CVK和CVM进行资源划分、构建虚拟机以及虚拟机迁移、故障恢复等虚拟化的管理。第三部分是业务管理和运行维护。

“云计算的核心目标不是让用户把硬件服务器变成虚拟机,而是为用户提供透明化和定制化的IT资源,用户只需要告诉管理员需要多少资源,管理员结合用户的业务需求,为最终用户提供相应的业务管理和运行维护服务。H3Cloud在这方面提供了具有一定自动化程度的管控能力,即通过CIC和iMC等软件来完成,这也是云计算工程师需要具备的技能。”赵治东说。

认证提升就业率

作为IT工程师的摇篮,各个高校在推广云计算技术以及认证培训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H3C也与诸多高校在认证体系培训方面紧密合作,来自西南大学的朱老师告诉《中国计算机报》记者:“H3C的云计算认证培训是最贴近教学的,它的认证体系非常成熟。我们通过多方比较,最终选择了H3C的培训体系,这不仅是因为H3C提供了先进的云计算设备、技术和培训,更重要的是它拥有一套完整的培训专业体系,教材、幻灯片等都非常齐全。我们在保证日常教学的基础上,将该认证的部分课程(比如H3CNE)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现在,我们学院的网络工程专业就业率排在全校第二位,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2篇:云计算技术专业培训范文

以云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群建设为背景,阐述了课程群建设的思路,给出了课程体系总体建设方案,以及基础课程模块、特色课程群模块、实践创新模块三个课程群模块的课程设置与安排,可以为相关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群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课程群;教学改革

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想是把专业内属于同一个培养能力范畴、内在逻辑性强、内容联系紧密的一系列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建设,以培养目标为目的,打破课程内容的归属性,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分配与实施[1]。云南大学于1984年成立云南省内高校第一个计算机科学系,并于2008年入选部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是云南省唯一的计算机类部级特色专业和重点本科专业。作为地方高校,我们努力把该专业建设成为云南省培养计算机技术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为云南省相关高校的类似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1课程群设立的原则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校长韦恩•克劳福德认为计算机专业“提供更恰当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更多的教育”,它是我们改革的立足点。结合云南大学的特色,发挥计算机学科自身的学科优势,拓展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果,我们提出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理工结合、夯实基础、分类培养、强调实践、重视交叉、突出创新,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培养面向云南省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桥头堡战略的高素质创新型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实现以下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目标。

(1)结合云南大学综合性大学的特点,发挥信息学院群体学科的优势,理工结合,保持基础扎实的传统,建设有自身特点的基础课程模块;

(2)发挥学科优势、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将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围绕数据与知识工程、高性能计算与移动互联网和图形图像处理三个特色学科方向,打造出具有特色的课程群;

(3)利用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优势,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沟通学校和社会为突破口,建设富有活力的实践创新课程模块,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课程群总体建设方案

我们的整个课程体系划分为3个部分:基础课程模块,特色课程群模块,实践创新模块。其中,特色课程群模块又分为3类:数据与知识工程课程群、高性能计算与移动互联网课程群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群。这三个模块见图1所示,基础课程模块是我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奠定了学生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知识,包括21门必修课程和7门选修课程;特色课程群模块包括三个特色学科的课程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今后设想的工作和研究生方向,选择其中一个课程群重点学习。经过系统学习该课程群后,可以对这一个方向更为专业,有利于就业和研究生继续学习;实践创新模块是以前面两个模块作为基础,在学习了前面的课程群后,参加该方向的科研训练、创新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相关的课外科技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的能力。

3课程群设置

3.1基础课程模块

基础课程模块包含21门课程学科和专业基础课和7门专业选修课。课程的设置以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和国际计算机教育的课程体系IEEE/ACM2005为指导,基本覆盖了CS(计算机科学)和IT&IS(信息技术与系统)两个方向的核心课程。作为综合性大学,云南大学在数学、电子技术和物理方面有非常好的教学传统,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专业基础课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利于发挥理工结合的优势,在数学、硬件和软件课程上打下扎实的基础。

3.2特色课程群模块

我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海量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多媒体信息处理和高性能计算、移动互联网方面已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实力和特色的教学与科研队伍。我们发挥本专业的学科优势、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将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进行有机结合,打造出具有特色的课程群。

(1)调整课程内容。结合科研,面向需求,调整课程内容,进行适当地增删,把课程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设,在内容上进行合理组织,以培养目标为驱动,让学生广泛积累专业方向上的知识和技能。

(2)三组灵活的交互强化的课程系列,将帮助学生构建某一计算机领域的独特技能。在课程学习上,允许学生灵活地调整,要求学生完成至少3个特色课程群中的1个。

(3)紧跟学科前沿。聘请国内外的专家和高新技术企业中的技术人才、项目经理等为学生开设新技术方面的讲座,具体讲授案例分析。

3.3实践创新模块

实践创新模块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沟通学校教学和社会需求,确实提高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

(1)以数据与知识工程、高性能计算与移动互联网课程、图形图像处理三个教学团队为依托,打通“创新设计-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三门实践类课程,采用学生-教师双向选择的办法,为每位同学安排专业学习导师,吸引同学参与到导师的科研或开发工作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2)课外科技活动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以参加科技竞赛为导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课外科技活动开展机制。一是规范开展,在本科必修课中开设《数学建模与实验》课程,为课外科技活动打下良好基础,形成固定规范的赛前培训机制,有专门的教师负责;二是注重课外科技活动的覆盖面,推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3)建设实习基地。与云南日报集团、云南南天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昆明金软科技有限公司、中船705所积极合作,建立和完善了4个社会实践基地,并制定学生实践制定计划和指导书。目前,已经和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签署协议,将共同建立校内实训和联合研究实验室。

(4)科研训练。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围绕数据与知识工程、高性能计算与移动互联网课程、图形图像处理三个方向,同时也带动其他相关方向的建设、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例如DSP技术、软件并行处理、信息安全、生物信息处理等。此外,积极引导学生进入导师实验室,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并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及云南大学本科生科研项目,在完成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形成毕业论文,申报科研奖励,参加科技作品竞赛,促进本科生教学和科研的良性发展。

(5)课程资格认证与就业。开展“课程实验—资格认证培训—就业”的改革试点,以“数据库设计及应用”课程为依托开展“IBMJava&XMLRelatedTechnology”课程认证,以“分布式计算”为依托开展Android课程认证。

4结束语

课程群建设的改革是等院校课程改革建设的发展趋势。课程群建设能够加强学科内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优化各门课程的内容,能够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更紧密结合,更好地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云南大学将努力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成为云南省培养计算机技术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为地方经济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第3篇:云计算技术专业培训范文

结合历年来参与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经验,分析了职业技能竞赛对网络技术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出了以职业技能竞赛促进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即以赛促建,不断加强专业化实训室建设;与大赛并进,多途径促进课程改革;以赛促教,加强师资团队建设。

关键词: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网络技术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教育部、天津市政府及其他行业共同举办的、专业覆盖面最广、参赛选手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部级职业院校技能赛事。技能大赛为校企合作、国际交流、院校互学、服务教学提供了一个开放式平台,呈现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教赛互动、校企共赢的技能氛围。

一、赛项背景及分析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了7届,2012年赛项以“绿色、智能网络的升级与改造”为主题,在构建计算机网络核心任务上主要增加了传感网和网络排除内容;2013年赛项以“数据中心网络组建”为主题,主要增加了虚拟化技术、数据中心技术等内容;2014年赛项以“云计算网络组建”为主题,减少了网络服务配置内容,增加了信息安全技术和云计算等内容;2015年新增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桌面云技术与应用方案、FTTx(光接入)场景设计与组网、数字影音后期设计制作、云计算平台搭建与部署、4G全网建设技术能力竞技、物联网技术应用和数据安全与反病毒技能竞赛。

二、职业技能竞赛对网络技术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将竞赛试题引入课程教学,促进专业发展

将竞赛试题引入课程教学,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实施项目化教学,将竞赛的项目案例作为课程教学的真实案例,在教学实验和实训过程中实施,可有效促进专业发展。

(二)引入大赛项目分组方法,促进专业发展

在竞赛中,组长领到比赛赛题后,要统一分配任务,每隔一段时间检查进度,及时调整,每个人要熟练掌握多个项目。将竞赛中的这种训练方法应用到专用周课程实训过程中,实施分组的课程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以职业技能竞赛促进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以赛促建,不断加强专业化实训室建设

为了紧跟行业企业技术发展,学院加快实训设施的升级改造,我院信息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已建成陕西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示范基地,依托学院和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的网络学院,以技能大赛实景及企业实景建设改造现有实训室,为专业提供全真实景的工学环境。网络技术实训室具有H3C全线网络产品,集交换、路由、无线、安全、存储、虚拟化和云计算为一体,已经成为陕西省高职院校信息类专业学生技能切磋、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

(二)与大赛并进,多途径促进课程改革

2010年大赛用的是星网锐捷网络设备,2011年用的是神州数码的设备,2012年大赛设备还未确定时,作为网络技术专业负责的赛项,针对大赛设备是等大赛赛程还是提前准备的问题,教研室教师进行了多次交流,认为目前网络设备主流技术一类是思科,另一类是华为、H3C。所以决定在第三学期局域网组建与管理省级精品课程和H3C网络学院平台上,以真实设备和企业项目进行教学(这样做的原因一是有真实设备,二是H3C命令比思科简单些,利于初学者学习);在第四学期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中,以思科网院和模拟器为平台进行综合项目训练。紧跟近几次技能大赛最新技术进行毕业设计改革,2011年指导校园网络优化设计课题;2012年指导基于IPv6的企业网构建与分析课题,获得学院优秀毕业设计;2013年指导虚拟化技术应用课题;2014年指导云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以校园网扩容和学生公寓楼网络集成工学结合项目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安排参赛学生去华为、H3C和锐捷等公司或商顶岗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以赛促教,加强师资团队建设

技能大赛可有效促进教师全面掌握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岗位技能要求和培养需求,增加与企业人员的交流渠道,网络教研室有多名教师参加了H3C网络讲师和锐捷网络工程师项目培训,促进了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网络教研室的所有专兼职教师都有指导学生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的经历。

四、结语

为了提高我省技能大赛的水平,陕西省已经成立了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集训中心,全面指导各赛项的训练工作。在今后的职业技能竞赛中,我们应该继续以竞赛为切入点,加强课程改革,促进学生技术技能提升。

作者:李文宇 李爱国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VelteAT.云计算实践指南[M].周庆辉,陈宗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百度百科.云计算[EB/OL].[2016-03-10].

第4篇:云计算技术专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软件工程;云计算;实训平台;架构;模块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1-0107-06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1.023

一、引言

软件工程是一门综合应用学科,软件工程专业具有实践性、工程性、实用性等特征。学生不可能靠听讲软件工程的理论学会开发一个实际的软件,而是在“动手做”和“真正练”中体会和掌握软件工程的思想,软件工程专业实训环节尤为重要。近年来,诸多学者提出采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项目教学法,增加实验、实训比例,以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存在资金来源有限、实验设备老化、实验实训资源不足等问题,且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学校与实习基地之间缺乏互动,均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云计算技术建立软件工程实训平台,不但学生可以在“云”中进行真实项目训练,体验企业工作环境,提高实训效果,而且可以降低高校实训基地的投资与运行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二、文献综述

1.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种商业计算模型,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用户能够按需获取计算力、存取空间和信息服务。云计算是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是虚拟化(Virtualization)、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等概念混合演进并跃升的结果。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用户所需的应用程序运行在大规模服务器集群中,数据也保存在互联网的数据中心,其管理与维护由提供云计算服务的公司负责,用户终端的功能被大大简化,而诸多复杂的功能都转移到终端背后的网络上去完成。云计算具有虚拟化、超大规模、高伸缩性、高可靠性、高通用性、按需服务、极其廉价等特征。

Google、Amazon、IBM、Yahoo、Vlware等大公司是云计算的先行者。2006年,Google启动了“Google101”计划,引导大学生进行“云”系统的程序开发。2007年10月,Google与IBM联合宣布,把全球多所大学纳入类似Google“云计算”平台之中。Google是最大的云计算技术使用者,典型的云计算平台还有Amazon的弹性云、微软的云+端、软件+服务的云计算服务、IBM的蓝云(Blue Cloud)计划等等。2008年,IBM先后在无锡和北京建立了云计算中心。2009年,云计算走进了教育界,黎加厚教授正式提出了“云计算辅助教学”(Cloud Computing Assisted Instructions,CCAI)概念,即学校和教师利用“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支持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云计算”可以应用于教学管理、学生交流与管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方面。

2.云计算辅助教学研究

随着云计算技术引入我国,诸多学者对云计算辅助教学相关领域进行了探讨:(1)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可行性与作用研究。Armando Fox(2009)等认为云计算应用到教学中是可行的,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云计算技术和工具:金苗苗、周跃良(2009)、曹大有(2011)等认为云计算的共享性、协作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力,并且最小化终端设备的要求,大大减少学校为维护和升级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费用;张林(2011)等认为应用云计算技术可以搭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林瑜华(2011)认为通过公共云服务平台提供完善的网络教学功能和运行环境,具有更好的易用性和实用性;黎加厚(2010)、杨滨王、文霞(2010)则提出应用“云服务”能实现教育活动低碳化。(2)云计算协作学习与网络学习策略研究。杨滨(2009)以Google sites为例阐述了网络协作平台的使用;何双泉(2010)探讨了云计算辅助教学环境中协作学习的特点与活动策略:张洁、裴芳(2012)等提出了基于世界大学城的云计算辅助教学下的协作学习方案;林瑜华(2011)研究了基于云计算的实验教学环境、改革模式及协作学习模式;于莉(2011)探讨了使用百会在线办公平台辅助课堂教学策略。(3)云计算教学资源平台的构建研究。马强、付艳茹(2011)等讨论了国内典型云平台及Google App Engine“公共云”平台的接入技术;俞建华(2011)、李伟林、陈戍(2012)等设计了基于云计算的在线远程教学平台及运作模式;黄晓玲、赵生慧(2011)设计了通用的实验教学平台:杨曼(2011)以分布式计算框架Hadoop为基础,阐述了在学院网络实验室中搭建云计算平台Hadoop教学环境的过程与方案;张向阳(2012)探讨了建设我国“云计算”教学资源平台的构架与应用功能;张怀南、杨成(2012)则探讨了基于云平台的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与模式;张家贵、罗龙涛(2011)、陈巧、胡新平(2011)等提出基于云服务的教学资源大平台建设思路,认为在大平台支持下,教学单位无需提供硬件设备、教学资源及技术人员,即可快速构建基于海量教学资源的特色教学资源平台,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现有研究多以云计算技术构建远程学习、协作学习等虚拟平台与实验教学资源平台为对象,以降低教学成本、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为目的,以高校教育资源平台的共享共建、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条件的改进等为重点进行了研究。而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具体特征,如何运用云计算技术,校企合作共建真实的企业实训平台与环境,学生不受时空限制接受真实项目训练,现有研究成果较少。

三、软件工程专业云计算实训平台架构的设计

软件工程专业云计算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需要有强大的底层技术支撑,同时需要开发符合本专业要求的功能模块,其技术体系与服务体系构架如图1所示,云计算技术体系由物理资源层、资源池层、管理中间件和面向服务体系(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的构建层组成。物理资源层包括所有的硬件资源,资源池层通过虚拟化技术将底层硬件如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操作系统等集成起来,虚拟为一个大的资源池,管理中间件层负责管理云计算资源,并为SOA构建层提供支持与服务,SOA构建层将云计算能力封装成标准的Web Services服务。

云计算技术体系从根本上决定了服务体系模式,云计算强调各种资源的共享和随需分配,其服务模式划分方法较多,通常分为三个层次:最底层是基础层,由硬件或虚拟机资源构成,是整个服务体系的基础,通过虚拟资源池为学校与合作企业提供计算、存储、带宽等按需的动态云基础设施服务(IaaS):第二层为在线开发平台层(PaaS),构建在基础设施层之上,对资源的抽象层次更进一步,为软件项目开发与教学虚拟资源的建设提供接口与环境,通过分布式计算环境和分布式存贮环境提供海量文件系统、海量数据库系统、大规模消息系统等服务,在线云通过在线开发平台将操作系统、应用开发环境等平台级产品以Web服务的方式提供给高校师生、合作企业开发人员等,方便高校与合作企业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使用;第三层为实训资源应用服务层(SaaS),位于最上层,是用户与云服务体系的接口,直接为合作企业开发人员、高校师生等提供实训应用软件服务,如作品展示、开发文档输出、资源设计、软件检测以及项目管理等等。合作企业开发人员、高校师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PC电脑、3G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设备访问“云”端,接受云计算各层次提供的服务。

云计算供应商提供的服务收费低廉,有的甚至免费。对于单个高校或少数高校联盟建立云计算实训中心,高校不必建设云计算基础设施及其技术体系,只需购买或租用“云服务”供应商提供的云计算服务,按使用付费,按需自助服务,校企合作的重点是建设虚拟教学资源,这样,可以节省实训中心初期投资与维护运行成本。而对于全国高校联盟建设云计算实训中心,可采用主管部门或高校联盟主导,云服务开发企业参与,公有云与私有云相结合方式,共同建立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与虚拟教学资源。

四、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云计算实训平台模块的设计

软件工程专业实训是指学生通过直接参与软件项目开发,提高实践能力与职业素质的训练过程。实训基地的建设应符合真实性、高技术性和通用性原则,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接触新技术、新工艺[2…。实训体系要求做到三个“真实”:“真实的企业项目”、“真实的企业化管理要求”和“真实的企业环境标准”。因此,学生实训平台的建设离不开软件企业的参与,校企深度合作是企业实训的基础与前提,第二,学生能否进行真实的软件企业项目开发与指导是软件工程专业实训的核心,第三,如何通过构建虚拟环境做到三个“真实”是保证云计算实训平台实训效果的必要条件。软件工程专业云计算实训平台功能模块关系如图2所示,黑色虚线框A表示软件开发的全过程,是实训平台的核心模块,绿色虚线框B为实训资源模块,包括实训环境与教学资源开发功能模块,红色虚线框c为实训管理模块,包括校企合作、学生管理、团队管理、项目管理、系统管理模块,蓝色虚线框D为实训评估模块,主要有作品展示、实训报告、成绩生成及所有项目文档模块。

1.软件开发模块

(1)软件开发模块的功能

构建软件工程专业实训平台的目的之一是学生可以不去企业,不受时空限制,在学校的软件工程实验室或其他任何地方,只要有上网的电脑,登陆至学校的云计算实训平台就能进行真实的软件项目开发训练,并且学生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能得到企业老师与学校老师(以下简称“双师”)的适时指导、动态监控。学生可通过以下方式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开发:一是企业直接在云平台上进行项目开发,企业老师担任项目经理,分配任务并指导学生在同一平台上共同完成项目开发,起到“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作用。二是企业老师挑选已开发过的软件项目,在云平台上建立项目库、案例库,通过云计算实训平台指导学生在该平台上进行项目开发,或者学生分组完成软件项目开发全过程。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主要包括项目规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软件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界面设计、模块设计)、代码编写、软件测试等过程,每一个过程应能输出相应的项目文档,并且通过软件开发平台可以实现师生适时互动,提高学生实训效果。

(2)云计算软件开发平台构架

为了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多样性、复杂性软件开发需求,解绍词等(2011)提出了基于MDA(ModelDrivenArchitecture)的云计算软件开发平台模型,这种模型是面向服务、面向软件的开发方式,称之为“软件业务化定制”模式。如图3所示,云计算软件开发平台模型架构主要分布于云计算环境的平台层与应用层,云端平台层提供构件支持、环境支持、开发工具支持,将平台无关模型(Platform Independent Model,PIM)自动转换为一个或多个特定平台模型(Platform Specific Model,PSM),然后再生成代码,最终进行系统测试与。模型交换和变换交换总线是联系整个开发平台的技术纽带,以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方式对外提供统一开放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其他模块通过API进行交互。应用层向用户提供软件业务化定制接口,满足用户个性化软件开发需求。对于传统的个体开发模式更为简单,直接通过云计算系统平台层将软件研发的平台、开发环境作为一种服务向用户提供,应用层为用户提供各种应用软件服务,即用基于云计算的实训资源平台为师生提供各种可靠的、经济的在线应用软件服务。

2.实训资源模块

实训资源模块包括实训教学资源模块与实训环境资源模块。软件工程专业实训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软件开发环境;企业实际软件项目库、案例库;实训教材;软件开发的基础理论资料;软件开发专用技术资料;重点、难点讲解资料及相关文档、模版等,这是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是可教学化实训体系的核心。软件开发环境主要指进行软件开发的各种技术和软件工具,还包括相关的帮助文档、开发文档,软件开发环境应该符合IT业界使用的主流技术和开发工具。软件开发环境是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根据高校及其合作企业的要求,通过云计算在线开发平台层(PaaS)提供。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在“云”端研发实训教材及配套的课件、主流软件、具体实训项目的实际代码、视频等,共同制定《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教学安排与日志》、《实训教学要求及方法》、《实训项目开发计划》等一系列实训教学指导文件并上传至“云”端,以企业为主高校配合的方式建设Java、嵌入式、.NET等在内的实训项目体系,企业将已经完成的软件工程项目进行需求与技术分析,按照软件项目管理的基本要求进行可教学化的项目改造,在应用层建立实际软件项目库,不断补充修订实训项目文档,完善实训内容,在“云”端构建可教学化的实训教学资源。

实训环境模拟即软件企业工作环境模拟,就是让学生通过云计算实训平台亲身体验企业的“真实”环境、工作压力、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对于提高学生实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在“云”端通过交互式的可视化工具将企业真实工作现场、学生实际训练现场、企业工作流程、企业考勤制度等可视化内容与逻辑内容进行有效地集成,再配以声音效果,对实训环境构件进行可视化设计,构建虚拟元件。虚拟元件的构建主要包括外观特性和内部特性的设计,外观特性主要是可视化设计,内部特性主要是进行内部仿真模拟的逻辑运算。如在“云”端构建虚拟元件,设计虚拟打卡机或指纹考勤机,严格管理上下班出勤,设置专门的虚拟会议室供各个小组讨论和评审,并配备虚拟会议桌、投影仪、白板等附属设施,高度仿真企业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新鲜感,提高实训效果。

3.实训管理模块

没有严格的管理,即使技术体系再先进,也难以保证每个开发小组高效地完成开发任务。尽管大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比较渴望,但诸多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心不强,所以,严格管理对提高学生实训效果也不容忽视。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训过程主要是学生开发软件项目的过程。实训管理体系应以软件项目开发过程管理为中心,以系统管理、学生管理、团队管理、校企合作管理等为支撑的一体化管理体系。

(1)项目管理模块

云计算项目管理模块主要对软件项目生命期的五个阶段即启动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控制阶段和收尾阶段进行的控制与管理,涉及项目的整合管理、范围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资源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沟通管理等九大知识领域,其中,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为项目管理的核心领域,成为“双师”监控的重点。在实训中,学生将在项目组内承担的开发和管理任务、项目完成进度及遇到的问题在实训项目管理子平台上,“双师”登陆高校云计算实训项目管理子平台,对学生开发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监控、阶段评价与引导;学生将各阶段的开发文档与软件产品经项目文档输出模块与作品展示平台进行输出与展示,“双师”通过项目管理子平台及时检查每一开发过程的项目文档,通过互动交流平台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

(2)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是对云计算实训平台的运行、维护、应用软件的二次开发、教学资源库的动态更新、系统登录权限设置等的管理。实训平台系统管理员应为高校指定的老师,负责基础信息维护、通讯簿管理、系统用户管理、模板管理、日志管理、数据备份与恢复等管理。使用者涉及高校老师、学生、合作企业老师三方,可分别以其三个身份进行登录使用。实训平台向用户提供统一的接口,任何一个授权用户都可以通过标准的接口来登录云计算实训平台提供的服务。为了方便用户使用,在线云可借助Web2.0技术中的B/S结构,高校师生、合作企业老师只需要使用浏览器便可进行访问。高校老师主要将实训计划与要求到云计算实训平台,企业老师按学校的要求在平台上上传软件开发项目及相关指导文件,高校老师提供学生登录账号,高校与合作企业老师均可对实训学生的信息进行审核并分组管理。

(3)学生管理模块

学生管理是为了实现实训目标,在实训期间以学生为管理对象的各种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活动,是取得实训成功的重要条件。如图4所示,云计算学生管理模块包括学校管理、企业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子模块。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实训指导老师分工协作,通过学校入口登陆云计算学生管理平台对学生进行职能管理。教学管理部门主要检查学生实训计划完成、实训过程的资料存档等情况,学生工作部门主要对学生信息、请假、考勤与学习态度进行检查与考核,实训指导老师主要对学生实训项目的选择、实训效果检查、实训过程的指导、考核与评价。企业指导老师从企业入口登陆云计算学生管理平台,对学生的实训全过程进行指导、监控、评价。学生从学生入口登陆云计算学生管理平台进行自我管理,如学生个人考勤、学生自评、组长申请、小组成员管理、小组评估。

(4)团队管理模块

为了提高软件项目开发效率与实训效果,开发小组采取团队工作方式。开发团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由5-6名学生组成一个开发小组,根据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项目开发的技能、经验与兴趣,学生自行推选出项目经理与任务角色分配,如开发经理、计划经理、测试经理、技术支持经理等角色,还可以自行决定岗位轮换方式。小组成员在登陆至云计算软件开发平台以后,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地开展工作。“双师”通过团队管理模块了解开发小组的分工,监视团队的运行情况,同时,通过团队管理模块,激励团队成员的士气和工作热情,鼓励团队之间开展竞争,提高工作压力。

(5)校企合作管理模块

项目库、案例库、实训教材等实训资源的建设,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模拟,学生实训过程的指导与管理等等均离不开学校与企业的通力合作,因此,校企深度合作是云计算实训平台成功的前提条件。通过建设云计算校企合作交流与管理平台,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明确双方的职责、任务与权限,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提高实训质量。

4.实训评估模块

实训评估既是对学生实训效果、校企双方合作成效的检查,又是对云计算实训平台的考验,是进一步完善与改进的实训体系与教学管理体系的依据,同时,也是一种牵引和导向,促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各阶段努力的方向。评估体系是一个多维考核评价系统,包括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三个维度,其对象包括团队评估和个人评估,其过程包括阶段计划评估和终结绩效评估。实训评估模块由项目文档输出、作品展示、实训报告、成绩生成等模块组成。

项目文档输出模块能展示项目开发全过程的所有文档,是“双师”作为项目过程控制与质量控制的重要控制点,也是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直观表现。作品展示模块为学生提供作品、个人基本信息、院校评价的展示,是实训考核优异者的舞台,也是学生评互,实现协作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如果对学生就业面试单位开放,让用人单位进一步地了解学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验报告是学生对全部实训过程的总结与提高,实训成绩是学生实训的综合表现。各阶段项目文档输出、软件测试报告、学生实验报告及学生自评等构成实训成绩评定的依据。实训评估模块记录学生的日常开发工作与团队表现,给出定量评价并汇总,做到全程实训全程评价。

第5篇:云计算技术专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课程体系;案例教学

1.引言

课程建设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自2000年开始便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验,经过了几届学生的实践,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基于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结构。

2.课程体系研究目标(以计算机系网络工程专业为例)

该校与国内著名高校合作,汇聚和开发优秀的教育资源,通过全面培育、重点突破的举措,至2015年,使该专业必修课中的85%达到重点课程建设标准;继续增设拓展学生能力与素质、以学科发展前沿和新兴交叉学科介绍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选修课程;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形成在同类院校中具有优势和特色的课程体系。

3.课程体系研究内容

3.1 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电信网技术、广播电视网技术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现代网络工程和网络系统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具有较宽的系统专业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外语能力和相关工程技术能力,具有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网络系统基础规划﹑设计﹑及网络设备生产、安装、维护、管理、应用、开发、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实际工作能力的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3.2 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吸收教学改革成果,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双语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社会对网络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需求为线索,根据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变化,调整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内容,实现有机衔接,建成与信息通信领域紧密结合,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专业方向明确,专业素养与人文素质相结合的多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3.3 将前沿技术和实用案例融入教学内容,深入推进课程改革

按照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不同的应用特点,将主要基础课、主干课的改革注重在课程体系、结构整体优化的前提下,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合并、调整,逐步形成一批特色明显的本校优质课程,提高授课质量。

该专业将计算机的前沿技术,如“云计算”,与当前学生所学课程进行了联系。云计算的技术架构及商业模式非常符合三网融合的发展特点,“云计算”平台可以有多种部署方式,对于广电媒体而言,最常见的是“私有云”和“公有云”两种方式,“私有云”即广电媒体自行建设和拥有的“云计算”平台,用户使用台内的局域网即可访问,而“公有云”则是由相关厂商提供的“云计算”服务,通常需要通过广域网访问。不论使用“公有云”还是“私有云”,都需要通过虚拟化技术将应用部署在“云”中,这也是其他行业使用“云计算”技术的通用做法。而该专业同学在整个大学期间所接触到的如下方面的知识(高密度的数据计算应用,如转码、流媒体服务等;高频度信息处理应用,如数据库、应用服务器等;海量数据存储应用,如基于“云架构”的存储)等均可以部署在“云”的应用中。

3.3.1 突出系统观点,开展基于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功能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改革。

一般教材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内容组织是按照ISO/OSI参考模型,从网络的最底层(物理层)一直到最高层(应用层),依次介绍网络系统中每层的功能、使用的协议以及每层实现的关键技术。这样组织教学内容,逻辑性较强,概念与理论性较强,但是学生对网络整体结构和功能实现缺乏了解,不便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该专业教师把计算机网络提升到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高度来组织教学内容,当依次讲授完网络体系结构、各层协议的功能、特性、组成、报文格式、协议工作过程以及实现该层功能的主要技术后,最后以总结的形式将不同层协议串起来,并通过校园网这个典型应用案例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不同层协议之间的交互过程展示出来,使学生不仅只掌握网络某层协议的功能、特性和工作过程,还要能够将计算机网络作为一个完整系统来看待。

3.3.2 任务驱动与讨论式教学改革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将一些基本内容和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如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Internet的发展过程、网络系统拓扑结构设计、计算机网络核心设备等结合起来,安排学生3~5人一组查阅资料、讨论并写出专题报告。然后由学生在课堂上向同学讲述,大家再一起讨论、分析和评价,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兴趣积极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了他们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精神。

3.3.3 案例分析与实物教学的改革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以重庆市教育城域网为例,讲解各种网络互联设备(OH网桥、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的工作原理及配置[3]。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经常将双绞线、光纤、以太网收发器、各种网卡、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搬到课堂上,对照实物现场进行讲解,同时在课堂上现场给学生演示如何配置路由器和交换机,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了解和掌握交换机和路由器配置的原理和技术。

3.3.4 全面推广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方法改革。

教师课堂教学目的明确,以课程教学大纲和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表(教学日历)为依据组织教学,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主干课使用的教材质量有保证,内容处理得当。本专业校内实习基地包括:钓鱼城创意产业基地(含创业企业1家、微型企业3家,创意包装工作室1个、校园广告传媒工作室2个)、创业学院、大学教育培训园、微型企业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园、双体系卓越人才教育基地、素质拓展基地等,这些实习基地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实习内容,满足了实践教学的需要,效果良好。

4.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该校网络工程专业经过几年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建设,现已略有成果:

4.1 “三创”教育凸显成效

本专业全程贯彻实施“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大力推进学生的“三创”意识,逐步建立了“三创”教育体系,把创业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作为任选课,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2010年学院共举办了2次校内创业计划大赛,在“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重庆赛选决赛中取得了一银两铜的优异成绩;学院依托重庆市市级创意产业基地—钓鱼城创意产业基地,孵化学生创业公司3家,其中微型企业2家;选派创业指导老师参加教育部“创业高峰论坛”、“第十四届厦门国际贸易洽谈会”以及吉林大学“挑战杯”终审决赛,提高创业指导能力。在建设期间,达到95%以上的学生能够获得毕业文凭,80%以上的学生能够获得各类计算机中高级技能证书,80%以上的学生专业特长明显、优势突出,另外有15%以上的学生能够考取硕士研究生。使学生在就业应聘中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专业技能与特长。

4.2 校企优秀人力资源互相利用,提高师生实践动手能力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利用学校师资与企业技术人才互补优势,加强对教师与学生的网络工程技术训练与网络项目开发训练。请进来——聘请了全国几大计算机专业实训机构来校承担课程设计的教学工作,共承担了本专业多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教学任务,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走出去——该系派送了教师全脱产到实训机构进行专业技能与项目开发的培训,学习时间从1周到1个学期。

4.3 科学而系统的教学体系设置,保证了该校课程体系的建设

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网络工程专业设置了系统而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教学、开放性实验室、参加老师课题组、校外实习以及毕业论文与设计。实践教学以“强化实践能力”为重点[5],以创新品格的塑造为核心,面向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加强产学研结合,统筹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需要,依托校内外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和科技园区,大力推进学生进实验室、进项目组、进科技园区、进实习基地,进产学研合作基地,真刀真枪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网络工程专业全体师生员工积极探索产、学、研联合培养形式及管理办法,与多个学科相关企业开展科研合作,联合建设技术中心,共同推动学校产学研活动的进行。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全国所有的独立学院来讲,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都还处于摸索与研究阶段,本学院的对于人才的培养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也还需要继续努力,争取在未来的时间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童天慧.独立学院学生特点以及特色管理方法研究[J].教育界,2010(2):135-137.

[2]赵飞.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研究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6):28-30.

[3]葛继科,雷亮.案例教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版),2011(9):150-153.

第6篇:云计算技术专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专升本教育 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深化我省专科教育改革,提高专科教育质量,根据云教[2002]1O号文件的精神,最近几年来,在云南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全省正在开展从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层次和高职院校优秀毕业生中通过考试选拔录取进入本科阶段学习(以下简称专升本)的工作。这是一项构建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重要举措,促进了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云南省教育厅的安排,2007年云南民族大学开始举办专升本教育,具体由职业技术学院负责组织教学、管理等相关工作。从当年开始,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专科毕业生进入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参加两年本科阶段的学习。从历年的招生情况来看,通过专升本考试被录取进入我校该专业学习的学生主要来自于全省两种不同类型的专科院校:一是传统的以学科教育为主的高等专科学校,二是省内的高职高专院校。同时,学生专业来源较为复杂,专业种类较多,大部分学生在专科阶段所学的专业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都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自2007年开始,我校职业技术学院就对相关专业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开展了认真的研究与探索,并且每年都要对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本文结合我校高职“专升本”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际,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与探索,以期能够对我省相关院校同类专业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高职“专升本”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无论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是教育的主体,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认识。从我省的情况来看,由于高职“专升本”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各招生院校对专升本相关专业的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问题仍然处于边实践边探索阶段。

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专业而言,我省每年除了少数几个学校招生人数相对较多外,其余相关院校每年的招生计划数被限制在10人左右。因此,各相关院校对该专业的办学模式有较大的差异。对于招生人数很少的学校,主要是将专升本学生插入到相应的普通本科班三年级学习,由于不能根据这些少数专升本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技能特点和素质状况重新组织教学,很容易造成学生知识、技能培养上的断裂。而对于招生人数相对较多的院校,主要采用单独编班的形式开展“专升本”教育,基本上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灵活组织教学。

从云南民族大学的实际来看,每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招生人数相对较多(表1所示为历年招生情况)。因此,学院对该专业一直都采用单独编班的形式组织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

经过调研发现,该专业学生大都来自于我省各高职高专院校,由于教育类型和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专升本学生升入本科院校高职学院学习后相对比较适应;但是,由于学生来自于许多办学风格各异的专科院校,专科阶段所学的专业又大相径庭,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特点差异较大。因此,在专业建设方面如何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本科两年期间进一步强化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再培养、更好地提高其职业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问题一直是我们研究的课题。其中,专本课程有效衔接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二、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实践

经过几年的研究探索和教学改革实践,我们认为,高职专升本教育理应属于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了充分体现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在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思路,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定位,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学习兴趣分几个不同的专业方向设计开发了较为全面的课程体系,将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相关职业资格(如网络工程师、软件设计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多媒体应用设计师等专业技术资格)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纳入该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不断加强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按照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充分考虑专本课程的衔接,相关课程的设置既要强化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加强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要拓展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比如,专科阶段英语课的教学主要围绕普通高校专科英语应用能力(CET-A或CET-B)的要求组织,因此进入本科阶段后还必须按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要求开设相关课程;在“两课”教学中,进入本科阶段后必须增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程,以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对于专业课程,一方面,通过《项目开发实训》、《计算机网络技术综合实训》等课程的开设,进一步加强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学习兴趣将专业核心课程分方向进行模块化设置,由学生自主选择,重新分班组织教学。

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对于多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我们加大了课内实训教学的力度,让学生多开展一些项目工程实训,以更好地培养其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对于多数专业核心课程,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项目小组学习法,构建了课堂和实训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做”有机融合,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突出了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校期间,对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设计与就业指导等课程,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同时要求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或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能力等级证书。特别是在教学改革方面,配合学分制和免听、免修制度的实施,使专科阶段学有所长的学生更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选课学习,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以学生为本,确保了我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硬件、软件与技术应用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与方法,能熟练地应用多媒体技术、程序设计或网络技术等解决实际问题,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

质的技术开发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特色,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开发、网络系统集成、信息系统开发维护与管理、数码媒体设计开发、网站开发建设、IT营销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选择到国内外相近学科的高等院校或行业继续深造或工作。

(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以数码媒体方向为例,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如下:

1.思想政治素质和基础能力。包括:①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②具有公共道德和法律意识;③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④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⑤具备较强的数学能力和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

2.专门技术能力。包括:①媒体艺术设计能力;②数码多媒体技术应用、开发能力;③网络工程设计、实施及管理能力。

3.关键能力。包括:①学习能力;②工作能力;③创新能力。

4.职业延展能力。包括:①IT营销能力;②教育教学能力;③较强的科学研究水平。

(三)专业方向及主要课程

结合学生实际,我校对该专业设置了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和数码媒体三个专业方向。以数码媒体方向为例,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课程包括:大学英语、线性代数、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系统概论、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综合实训、计算机图形学、艺术设计概论、构成原理、数码摄像技术、MAC OS x技术、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项目开发实训等。

(四)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训、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其中,多数专业课程的课程实训课时占总学时的50%以上;社会调查是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到相关企业进行调查并撰写调查分析报告,还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至少做一次兼职;毕业实习是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综合训练,并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四、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我院相关专业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除了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方面得到了较好的提升之外,还进一步强化了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连续几年来,相关专业毕业生年终平均就业率均超过了95%,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2009年,我校职业技术学院被云南省教育厅批准成为高职本科办学的试点单位之一,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和探索高职专升本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力争成为全省专升本教育的主要实践基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董大奎,陆瑞峰,林冶高职“专升本”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2]李志峰,梁世翔,高职专本衔接学制的类型与课程结构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3]颜宏亮“专升本”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4(2)

第7篇:云计算技术专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学生实训;项目实施;学生不稳定问题规避管理;应用情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基于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模式围绕对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开展研究,使学生具有灵活应用计算机专业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既有团队精神又具备独立工作、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从2000年开始,云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加强与IT公司合作,制定了《学院校企合作实施方案》,与云南省宇同阳光、天龙经纬等公司合作建立了专业实训基地。

通过多年的实践,学生的应用技能、动手能力、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协作和互动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均不断加强,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也不断提高,在校内外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2基于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模式

2.1校企合作项目实施目标

学生专业实训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为实现良好的校企合作,保证学生专业实训顺利、有序、有效、高质量地进行,制定了实施目标。

(1) 企业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每一位专业实训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公司《员工手册》规定,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习惯。

(2) 通过对开发工具的学习和使用,按照项目研发生命周期模型进行,学生以系统功能模块分组,全程参与对应模块的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系统测试等过程。目的是加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技能水平、积累项目研发经验。

(3) 学校指定专业指导教师和班主任全程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管理,规避学生不稳定的因素,提高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校企双赢。

2.2校企合作项目实施方式

(1) 领导小组角色与任务分工

校企合作项目由学校方院级领导、专业指导教师、班主任与公司联合成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生的专业实训项目,领导小组角色与任务分工见表1。

(2) 项目总体实施方法

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项目实训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策略,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觉地学习并高质量地完成项目作业,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式教学的组织基本上是采用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根据项目的大小、项目模块的多少及人员组织情况,在项目负责人负责下,分成各种开发设计小组,包括开发组长、程序员、数据库设计员、软件测试员等角色。

项目式教学实施方式包括以下方面:

(1) 项目分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派适宜的研发项目,研究项目需求、开发意义。

(2) 项目分析:将项目分解成相对独立的子模块,由项目经理初步拟定项目开发内容。

(3) 开发团队:建立项目开发团队,在企业技术指导负责人的指导下,开发团队撰写详细项目开发设计方案,并进行任务分工。

(4) 项目研发:企业技术指导负责人以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集体授课,讲解清楚项目开发背景、实现目标、技术平台、组织方式、考核要求等;另外是分组讨论,按照模块需求,小组成员讨论实施方案;再次是与用户交流,锻炼学生与用户沟通能力、充分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完善设计方案;最后是项目团队进行项目开发。

(5) 项目评价:项目经理、用户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直至用户满意。

(6) 总结考核:对项目式教学进行总结,完善作品说明书、与项目相关的文档资料,撰写学术论文。

学生实训规程如图1所示。

2.3项目实施步骤

基于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模式实施总体分为四个阶段:

(1) 课程实训(基本技能学习)

该阶段以学为主,以用促学,学用结合,通过对基础开发工具的学习和使用。

(2) 项目演练

在课程实训的基础上,以公司原有项目为例,对公司原有项目进行任务分工,让学生对照完成原有系统功能。

按照项目研发生命周期模型进行,学生以系统功能模块分组,全程参与对应模块的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系统测试等过程。这样,学生在比对的环境下,模拟完成已有系统,以此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积累项目研发经验。

(3) 项目执行

该阶段学生直接参与到新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项目经理的任务分工,完成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 项目总结(毕业设计)

在学生实训的基础上,在校方负责人和企业项目经理的指导和监督下,学生对执行项目进行系统总结,总结经验和不足,撰写学术论文,为毕业设计做好充分准备。

2.4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学生管理

学校、公司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对学生管理采用与公司员工同标准、同要求,严格管理、高效培养。

学生在公司工作期间,其管理与员工相同,公司对其考勤、工作日志及工作情况进行考评,并将其在项目组中能否很好地按照计划和公司相关规定开展工作进行度量和考评。

由于学生专业实训涉及公司项目的商业信息,所以要求学生遵守公司保密约定,以保障整个专业实训项目的安全完整。

(1) 学生不得使用未经公司认可的存储介质接入公司相关设备;

(2) 学生在使用公司提供的设备前和完成项目后,与其管理员做好相应的验机确认手续;

(3) 学生未经公司允许,不得擅自把相关资料带出公司。

学生安全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班主任要对学生做好防火用电、行车安全等教育工作,班主任与公司要密切联系,时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保障学生专业实训的顺利进行。

2.5项目执行过程学生不稳定问题规避管理

由于学生从学校管理直接进入企业管理,存在着社会不适应性;另外,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完成企业交给的各项任务,自信心会受到打击。在这种心态落差比较大的情况下,学生有时会临时退出,影响企业项目实施的进度。

风险防范方法:

(1) 学校任课教师、班主任加强有效的管理和引导;

(2) 将学生专业实训成绩纳入到教学学分中;

(3) 企业项目经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配任务,让学生感受到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快乐,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校企双方领导强有力的支持。

3基于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模式创新性

3.1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模式,是针对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所以,要以企业项目式教学与承担企业项目执行相结合,使学生具有灵活应用专业实践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既有团队精神又能独立工作、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项目执行过程中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强化学生的科研初步训练。

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坚持“五原则”:项目经理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的原则、以学生为本的任务设计原则、团队合作学习的原则、任务阶梯型原则、社会实践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原则。

3.2校企教职员工的培养和提高

学生实训项目的执行过程注重学生的应用技能、动手能力、协作和互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组织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培养为既具有较坚实、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又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项目式教学与项目执行的引导下,随着学生素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要求校企教职员工必须加强专业的学习和自身的修养,因此,校企教职员工要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从而对教职员工队伍的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3.3学生教育管理新载体

以基于项目式教学与课外社会实践的学生素质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新载体,有效地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富有实效。

4应用情况

云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派出学生到云南省委组织部、云南省地税局、云南省陇川县人民政府、云南宇同阳光公司、云南金隆伟业公司等单位进行专业实训。已为云南省学校禁毒防艾教育科研示范培训基地、云南省地矿景兰珠宝、云南省交通银行、云南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德宏州委组织部、陇川县人民政府等单位和部门开发了很多应用系统,提高了软件使用部门的工作效率,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基于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模式中,学生的算法设计、编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学生参加计算机水平考试,软件设计师、系统分析员等通过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学生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5结束语

基于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模式在多年的实践中,证明了它的先进性、创新性;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计算机技术骨干和计算机教师;为社会、学校、学院开发了许多优秀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实用软件,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本课题也得到了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科研基金项目、云南师范大学职后教育基金项目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第8篇:云计算技术专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人才培养;课程群;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计算机软件能力认证

0引言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旨在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1-2]云南大学于1984年成立云南省内高校第一个计算机科学系,经过30多年建设,于2008年入选部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16年入选云南省“八大重点产业”引领品牌专业,2017年入选云南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云南省唯一的计算机类部级特色专业和重点本科专业。目标是把该专业建设成为云南省计算机技术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云南省相关高校的类似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近年来,很多院校开始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开展改革实践,主要包括:东华大学黄利利等[3]构建了以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长春工业大学于超等[4]针对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的问题,提出围绕“互联网+”平台建设的计算机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山东理工大学姜桂洪等[5]通过分析卓越计划的特点与主要内容,结合计算机专业近年来的卓越计划试点教学实践,对实施卓越计划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淮阴工学院赵建洋等[6]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对计算机卓越人才需求,探索并实践了拓展内涵融合创业的计算机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山东理工大学赵光远等[7]对计算机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方案、实践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学生个性化培养机制等进行全面探索与实践;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张净等[8]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载体,构建计算机卓越人才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西安邮电大学王春梅等[9]通过优化整合理论知识和课程,利用企业项目研发与管理经验等优势,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重庆理工大学刘小洋等[10]通过重构教学体系、构建STE协同创新团队,深化校企合作、实施个性化定制培养等措施,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但是,这些研究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还不太完善,改革还不够系统,仍然有改进的空间。本文以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个性化、行业化、标准化、创新化人才为目标,通过引入课程群分类培养、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计算机职业资格认证、校内实习基地和创新基地建设为手段,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经过不懈努力,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1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思路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具有3大特点:①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②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③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1]。对照卓越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传统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需要解决的问题:①没有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繁多,毕业学生知识杂而不专,没有给学生足够的选择权,培养的学生缺乏擅长的专业方向;②没有紧密结合企业要求进行人才培养。由于计算机产业发展迅速,需要的知识日新月异,而高校所开课程较为陈旧,毕业学生不能满足企业要求;③没有实现学生的标准化培养。程序设计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最重要的能力,但是培养中缺乏统一标准,部分毕业学生程序设计能力欠缺;④没有更好地实施创新性培养。传统教学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听中学”现象,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极不利于创新性培养。采取以下思路对卓越人才培养进行改革:①通过课程群建设,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分类培养;②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使学生成为行业认可人才;③开展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软件能力认证(CCFCSP)工作,按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完善学生的标准化培养;④通过实习基地和创新基地建设,朝着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动实践为主的“做中学”转变,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2卓越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2.1通过课程群建设,实现学生个性化分类培养

2.1.1课程群设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涵盖的知识体系庞大,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方式:①不同的就业单位和研究生研究方向要求学生精通的知识不一样;②直接就业的学生需要偏应用性课程,考研学生需要偏理论性课程。基于以上两点,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制定基于课程群分类的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模块。该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模块设置,以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和国际计算机教育的课程体系IEEE/ACM2005为指导[11]。在特色课程群设置上,贯彻以科研促教学、科研反哺教学的思想,以学科特色优势研究中的数据工程与智能信息处理、图形图像处理与虚拟现实和高性能计算与移动互联网3个学科方向,打造对应的3个课程群。笔者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数据工程与智能信息处理、高性能计算与移动互联网、图形图像处理与虚拟现实方面已具有一定实力,具有特色教学与科研队伍。发挥学科优势,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将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进行有机结合,打造具有特色的课程群[12]。围绕课程群开展以下工作:(1)课程内容调整。结合科研和工程教育认证,面向需求,调整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把课程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设,在内容上合理组织,以培养目标位驱动,让学生广泛积累专业方向上的知识和技能。(2)3组课程系列灵活交互强化,帮助学生构建某一计算机领域的独特技能。在课程学习上,允许学生灵活调整,要求学生完成至少3个特色课程群中的1个。(3)紧跟学科前沿,聘请国内外专家和高新技术企业中的技术人才、项目经理等为学生开设新技术方面讲座,具体讲授案例分析。该培养方案设置既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又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有一技之长,并设立科研型和应用型两类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个性化分类培养,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2.1.2课程群个性化分类培养成效

经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个性化培养改革,取得以下成效:(1)就业率进一步提高,近3年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毕业后5年对毕业生就业单位回访调查,满意率达到85%以上。(2)报考研究生考研成功率超过70%,且研究生就读学校档次明显提升,90%以上升学学生进入“985”高校就读。

2.2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由于“双师型”师资短缺,大多数高校工科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引入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本专业积极和著名IT企业合作,实施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选派年轻教师到企业参加培训,获得企业师资认证,积极把校外企业师资引入,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使之更好地符合企业要求。

2.2.1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鼓励任课教师开展校企协同育人项目,先后获准开展多项教育部校企协同育人项目和谷歌精品课项目,与华为、Google、Microsoft、Cisco、中兴、达内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展开良好合作,这些项目的开展为专业的协同育人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2.2加入国家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

为获得企业进一步支持,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基础,申请获批成为国家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成员;依托该联盟,参与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申报,有关企业可参与本专业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提供资源和支持,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拓展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

2.2.3培养企业认证师资

近年来,本专业有5名教师获得华为认证师资证书;3名教师获得GoogleAndroid认证师资质证书。这些通过认证的教师开设了华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GoogleAndroid移动开发课程6门。2019年2月底,华为的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路由交换等认证课程已经在本专业开设。经过一周的持续学习,95%以上的学生通过了华为相关课程认证。另外,本专业聘请中国移动云南分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计算机中心的企业兼职教师近20名,为学生开展实习实践、企业前沿技术介绍等讲座40余次,并邀请校外企业师资参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部门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引入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强化培养学生工程能力。

2.3按行业标准培养人才,实现学生的标准化培养

2.3.1计算机软件能力认证(CCFCSP)

中国计算机学会是国内最权威、影响力最大的计算机行业学会,其主办的计算机软件能力认证(CCFCSP)是一种权威的计算机职业资格认证[13]。卓越工程师培养中,要求按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而计算机专业学生最重要的能力是编程,计算机软件能力认证(CCFCSP)能够检验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如果通过该认证,表明该学生达到了本专业培养的标准,有能力成为行业认可的工程师。云南大学与中国计算机学会在云南大学设立计算机软件能力认证考点。经过多次认证考试,认证平均分不断提高,反映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2.3.2把CSP认证嵌入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已经把计算机软件能力认证作为本科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在本专业培养方案的综合实践模块中,增加了“程序设计能力测试”课程。该课程2学分,为实训必修课程,要求学生的计算机软件能力认证成绩达到一定分数,或者通过全国计算机软件水平任意一个级别的考试才能取得该学分。通过该举措,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水准的编程能力,能够胜任软件工程师工作,达到合格工程师标准。

2.3.3计算机软件能力认证实施成效

计算机软件能力认证实施后取得成效如下:(1)激发了学生编程兴趣,各种程序设计竞赛取得较好成绩。认证实施后,本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的期末成绩有明显提高,学生参加各种程序设计竞赛的热情高涨,先后获得各类程序设计竞赛省部级以上奖50余项。(2)促进学生就业。根据学生报名时提交的专业实习和工作意愿,60余名认证高分学生已经收到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滴滴出行等国内著名IT企业的实习邀请,其中20余名学生已经到这些公司参加实习。通过实习双方相互了解,满意后可与这些著名IT企业签约。

2.4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的“听中学”现状[14]。在卓越人才培养背景下,工程教学模式应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实践,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的“做中学”。这就需要学生到企业、行业等部门进行实实在在的实践,包括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形式。

2.4.1实习基地和创新基地建设

学校与省内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建立了7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引进社会资源,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更多的平台。本专业建设了大规模云桌面实验室、创新基地、云计算实训实验室,并采购200余万元的戴尔网络存储、服务器、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图形工作站、三维动作捕捉系统等软硬件设备,极大改进了学生的实验条件。

2.4.2建立实习基地和创新基地成效

(1)云桌面实验室每年接待各种考试和实验人员约8000人次,涉及考试10余种;云桌面实验室占地300余平米,拥有200台云终端。计算机软件能力认证云南大学考点就设在新建的云桌面实验室内。另外,华为ICT大赛、实验室安全知识考试、校纪校规考试、各种程序设计竞赛等都在云桌面实验室完成。(2)创新基地及校内实习基地每年服务学生600余人次。创新基地及校内实习基地占地200余平米,可同时容纳80余人,企业到学校建立实习基地有了很好的条件。本专业50%以上的本科生建立了课题小组,共获得部级、省级、校级科研项目立项20余项,2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得各种科技竞赛奖励40余项。

第9篇:云计算技术专业培训范文

【文章摘要】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发展,审计信息化也变得越来越必要和重要。本文分析了审计信息化的内涵,提出了信息系统审计的层次,介绍了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并指出可以通过加强数据中心建设,深化全员审计信息培训,加强相关设施建设,强化推进OA、AO系统应用,注重考核激励来加强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

审计;信息化;内涵;策略

随着企业信息系统的广泛建立和网络化的普及,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给企业传统的内部审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的同时,也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创造了绝佳的机会,采用信息化手段和专业化工具的信息系统审计应运而生。信息技术如同双刃剑,如何应对不完善的信息系统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是摆在内部审计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1 审计信息化的内涵

今天,信息系统已成为企业业务处理的中枢,信息系统的可靠、安全、效率左右着企业的命运。企业不仅要在内部设立信息系统审计部门,实施内部审计,还必须委托外部信息系统审计师站在第三方的客观立场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与评价。要实施独立的信息系统审计,确立信息系统审计制度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系统审计有四个层面:(1)它的目的是对信息系统控制的有效性发表评估结论或审计意见。有效性包括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执行有效性;(2)它的对象是信息系统环境中的各种控制流程或机制,包括IT 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3)它的内容是搜集和评估审计证据;(4)它的依据是业务控制目标,比如系统是否有效实施控制保证财务软件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程序是否准确。通过执行信息系统审计,可以协助财务审计团队了解和评价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及财务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信息化审计是时展的必然结果,不但提高审计的效率,加强了审计的监督力度,也加大审计的透明度。信息化审计体系的建立的关键就是如何有效实施,高顿财务培训帮助学员抓住信息系统管理的核心,掌握信息审计的关键点,实现科技带给企业运营的巨大进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传统手工条件下的审计技术遇到了来自计算机技术的严竣挑战。审计要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离不开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审计信息化是审计技术创新的最重要方面。

2 审计信息化发展历程

信息化建设是审计工作的技术手段和转型发展的重点突破口,在生产系统都上信息化系统后会产生大量数据,审计部门如果再不上信息化、不开展数字化审计的话,审计部门就会与企业发展脱节,很有可能会出现找不到审计部门。生产部门是数据生产者,审计部门要对数据进行审计,所以说审计部门相对滞后的部门。如今政府单位以及企业基本上各业务部门都上信息化,审计部门再不上信息化,就会比较茫然。

审计信息化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单项应用,即单一的系统应用阶段,涉及单一处室应用或者涉及业务的单一环节应用;第二阶段:整合化应用,即将国家审计的整体业务进行整合,但由于各子系统采用的技术架构不同,会有整合难度大,维护运营成本高,应用效果不佳的风险存在;第三阶段:一体化平台应用,即在统一的技术平台上构建,系统的扩展性、适应变化性较强;第四阶段:“审计云”应用阶段,包括大数据、移动应用及云计算三大特性。这一阶段能够实现实时动态大数据获取、管理和应用;实现移动审计和移动指挥。实现PAAS应用服务云部署,有效利用各种资源。

3 加强审计信息化的策略

3.1加强数据中心心建设

为实施大数据技术,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审计能力,该办切实加大审计数据归集的力度,加快该办数据中心的建设,为充实审计数据资源,提高审计质量,加强审计数据规范化管理工作,防范风险提供了制度保障。

3.2深化全员审计信息化培训

可以分类别、分层次建立了全覆盖的培训模式,统筹运用专家辅导和网络、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计算机中级后续教育、信息化审计方法等专题培训,以及计算机审计方法案例讲解等实战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审计人员开展计算机审计的能力。注重人才培养。通过专业培训、实务研究、技术攻关、经验交流等活动,不断提升审计人员信息化应用技能,带动一批中青年审计人员迅速成长为信息化建设和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业务骨干。注

3.3加强相关设施的建设

要加强相关设施建设,加大大投入力度。一方面硬件设备得以充实,购置适当数量的服务器、电脑和外部设备。另一方面网络平台得以完善,建成并完善了审计专网、外网。同时,系统应用也得以推广。审计公文传输管理系统,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广联达、神机妙算等工程软件在审计工作中广泛应用,大大改进了审计工作方式,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推进数字化特派办建设。启动计算机审计培训教室、数据分析室、数据处理室、计算机审计演示厅、审计指挥调度室等建设,提升数字化特派办建设水平,探索审计项目管理新模式。

3.4强力推进OA、AO广泛应用

凡有条件实施计算机审计的项目可以实现实行计算机审计,被审计单位没有电子数据的,也要利用AO系统提供的各种标准审计文书模板进行审计文书的管理,完整记录审计过程,适时进行OA、AO交互。充分利用AO软件及OA与AO交互功能管理审计项目、控制审计现场,实现了审计过程的无纸化,提高了审计质量,审计业务文书及公文实行网上签发及通过审计管理系统流转,真正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3.5注重考核激励

计算机审计纳入年度业务考核,制定计算机审计考核方案,明确考核时间、内容及要求,确保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发展,审计信息化也变得越来越必要和重要。可以通过加强数据中心建设,深化全员审计信息培训,加强相关设施建设,强化推进OA、AO系统应用,注重考核激励来加强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寿桃,王羚,张文祥 信息化对政府审计的影响与对策研究[A].第十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 2011.

[2]陈留平,彭绍进 现代企业审计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第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上)[C]. 2005.

[3]李云 丽江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06) .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