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循环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循环农业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循环农业发展趋势

第1篇:循环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循环农业;模式;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1引言

1.1循环农业的起源和发展趋势

“循环经济”一词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主要是指在人、科学技术和自然资源的大系统内,整个企业生产、资源投入、产品利用及其废弃物产生的过程中,把依赖传统型资源消耗的呈线性趋势增长的经济转变成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利用来发展的经济[1]。循环经济强调“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后来循环经济运用到农业中,逐渐开始形成经济、环境相互协调的思想。即农业发展必须尊重自然发展条件,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功能,保持生态平衡。循环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发展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方法,结合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我国提出循环农业、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或是将农业废弃物利用起来,都要遵循生态系统基本规律和循环经济原则,形成物质多级利用的一种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国外早已开始实施循环农业建设,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实现物质的多次利用,减少资源浪费。目前我国开始重视循环农业的发展,以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与潮流。

1.2发展循环农业的目的与意义

目前,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农业发展也越来越优化,发展循环农业,可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既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又可提高生产效率、保护环境。将原来单一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模式转变成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主要是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对资源的消耗。发展循环农业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应对气候变化,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农业产业链条生态化、资源利用节约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走资源节约、产出高效、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的现代化农业道路。循环农业的推动并不是单一的产业发展,而是各个产业的有机结合,可形成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和加工业、销售业的结合,形成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农业的循环经济,就不可能建成整个社会的循环经济,更谈不上建立循环型社会[2]。循环农业的发展无疑会带来经济效益的增长、农产品产量的提升,这也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目前,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举措迫在眉睫,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对传统农业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都可采用循环农业的思想去解决。

1.3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点绝不动摇,循环农业的发展是顺应国家发展趋势,优化农业生态系统。2019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适应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化对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我国以农业为主要国民经济,而农业也是产生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为了保护环境,与环境和谐相处,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积极运用生态环境的自然规律,使用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式。循环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发展模式,是将原来的开环形转变成闭环形的模式,它既提高了社会效益又保护了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保障。

2模式类型划分方法

2.1国外划分方法

国外主要依据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是分别对输入端、过程性和输出端的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模式。减量化模式:美国精准农业采用的就是“减量化模式”,按田间每一个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作为指导,准确地管理各项作物和土壤,通过最大限度地优化农业成本投入(如种子、农药、水、化肥、农药等)来获取最高的经济效益和产量,避免过度使用化学物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美国精准农业的关键技术和内容主要包含有以下方面:一是改进操作方式,实行免耕法。如在冬季农闲时节种植适应寒冷气候的豆科类草,在春季播种前尽可能施用少量的生物除草剂来限制其生长,再直接进行作物的播种,从而实现豆科草与作物间作。这样既能很好地保持土壤的有机结构,达到避免肥料和水土流失的目的,又能很好地抑制病虫害滋生。二是采用现代生物新技术处理动物粪便。如利用苍蝇产卵的方式处理粪便,使它成为一种优质的蛋白饲料,达到资源多级利用的目的。此外,还可对粪便进行集中加工处理,以减轻有害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3]。再利用模式:德国的“绿色能源”农业就是采用“再利用”模式,从科技方面积极探索生物质能的循环及其再利用。德国科学家对油菜、甜菜、玉米、马铃薯等进行定向选育,从中制取乙醇、甲烷,成功研制出绿色能源,从菊芋植物中制取酒精,从羽豆中提取生物碱等。油菜是德国目前最重要的能源作物,油菜籽既可用作化工原料,又可提炼植物柴油,代替矿物柴油作为动力燃料[4]。再循环模式:日本循环农业模式的核心是从终端控制,将农业污染物变成新的资源,即“再循环”模式。如日本菱镇将下水道的污泥、家畜粪便、农业废弃物有机物投入到专门的发酵设备中,通过发酵产生甲烷气体用于发电,剩余的其他残留物进行固液分离。其中,固体成分通过再干燥成为肥料,液态部分通过处理后进行排放,充分体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5]。

2.2国内划分方法

国内对循环农业的分类有多种,尚未统一。根据循环经济的“3R”原则,可将循环农业模式类型划分为物质再利用、减量化、资源化和产业园四种模式。以“3R”基本原则为指导,基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农业产业链循环路径、服务功能等方式再进行细分。

3国内循环农业模式实践

3.1物质再利用模式

所谓物质再利用模式就是在物质的使用过程中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由于对农业废弃物的消除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因此采用这种方式可缓解环境压力,将废弃物污染转化为资源。如湖北省实施的猪—沼—菜、猪—沼—果、猪—沼—茶生态农业模式,就是利用中间产物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猪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可用来发酵,生成的沼气可用于日常生活,同时可将沼液、沼渣当做肥料用于种植蔬菜、水果和茶叶等。

3.2减量化模式

减量化模式是从输入端尽可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增加农用有机化肥,采用有机化肥代替化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和节约资源。浙江省义乌市农业用水短缺,通过推广节水农业,在农业上使用喷灌和滴灌技术,提高了水的有效利用率,防止产生地面径流污染,大大缓解了当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立体养殖模式是对传统养殖模式的高效整合,也是对土地资源和耕地资源的有效节约利用。四川省崇州市采用稻—渔结合种养模式,种植的水稻尽量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甚至不使用农药和化肥,不但提升了稻米的品质,而且鱼苗在田里健康生长,不需要额外投放饲料[6],节约了成本。

3.3资源化模式

资源化就是再循利用环模式,是从输出端减少农业废弃物排放,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这样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达到较高水平,各元素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化,变废为宝,如收集雨水、秸秆还田等。通过增加产业结构和生产环节,做到对物质的充分利用,使各种资源能物尽其用,与环境友好相处,实现高效、高产、低耗。

3.4产业园模式

循环农业模式的实践并不是单一的产业发展,更多的是多个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产业园模式就是将种植业、林业、渔业、养殖业、加工业和销售业等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的产业链,这既是对产业链的延伸,又提高了物质的利用效率,节约了资源。农业发展的本质是经济体系、农业技术和生态系统的融合,具体表现为植物生产、动物转化、配套加工增值、微生物循环。通过科学配置设计生产环节,优化食物链和生产链,借助资源和系统的耦合实现能流和物流的多级分层循环利用,实现农业产出的再生增值[7]。如安徽省茶叶集团利用茶叶原料制做绿茶酥、绿茶饼等或饲料,并充分利用茶园的优美风景开发旅游资源,既增加了经济效益,又形成了一个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园模式。

第2篇:循环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认为,现代农业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可来源于4个方面:一是资源减量投入指标,主要描述的是经济系统输入现状,其作为直观的透视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受重视程度;二是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主要是经济系统输出端的效果状况,主要反映农业经济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资源循环利用评价指标,体现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系统内部资源被运用的程度,观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和科学发展情况;四是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用来反映经济运行对于系统外部即生态环境的影响。相比较而言,我国农业经济指标体系构建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指标体系不够完整。我国农业经济指标基本上属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或是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对资源的投入以及循环利用评价方面,很少有建树。二是偏重于总量。大部分农业经济指标体系只是对农民的收入以及农业经济的总量进行比较,出现了我国许多农产品总量居世界前列而人均反差极大的突出现象,也容易导致评价评价和发展缺陷。三是关注生态不够。在传统农业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对生态指标的关注度不够。近年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数呈逐步提高的趋势说明,很多类似城市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总体呈优化趋势;而各分项评价指数则表现为波动的变化态势说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在生态方面尚不稳定,甚至有局部恶化的情况。这就是长期忽略生态环境的评级所形成的。

二、完善农业经济指标体系的建议

(一)促进农业生态平稳发展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过于重视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指标,对生态、资源消耗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认识存在明显不足。如果持续下去,会对各地地方发展农业经济产生错误导向,不利于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2013年,一项名为“中国农村环境调查报告”显示,对于“如果为了保护环境,宁可放慢经济发展速度,您是否赞同”,内蒙古、黑龙江、山东、山西、广西绝大部分回答是非常不同意,选择非常同意的只有极少数。在这种思想观念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今后农业经济指标体系建设中,要切实强化生态、资源消耗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指标。一是填补空白,提高权重,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二是使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抗干扰能力,不仅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而且遭到破坏后系统能迅速重建。三是促进农业形成动态、积极的稳态可持续发展趋势。

(二)推动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

当前,我国农业以及农村科技创新较为缓慢。2009年,与农业经济发展有关的农、林、牧、渔业科技投入情况如表2所示。由于我国的统计数据中,仅有2009年有上述分行业的数据统计,之前与之后均无相关统计数据,无法进行横向比较。但是,全年农、林、牧、渔业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课题)经费支出仅有9.5亿元,只占2009年第一产业产值的0.2‰,这显然是极其不正常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对于资源减量指标的重视程度不够所带来的不足。对此,必须高度重视资源减量指标,加大农业、农村科技研发投入,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经济的生产效率,减少对资源以及环境的消耗与破坏,从而提升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施区域差异化发展策略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虽然每年都有一定的提升,但速度已呈现出了放缓的趋势,同时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显现出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对此,一是要根据自身的区位、资源禀赋等,积极的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的布局,实行合理的区域分工,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不同的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尤其是要基于农业资源进行分区,真正实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二是加大农业投入和扶持力度,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保障条件,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四)加强土地管理,保障粮食安全

第3篇:循环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农业;牧业;协调发展度;阿勒泰市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7-4294-06

The Evaluation on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of Altay City

YAN Qi,LIU Xin-ping,ZHANG Jie,WU Gui-liang

(Management School,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2, China)

Abstract: By establish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in Altay city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Altay city was on the rise, with a rapid increase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5-2011; during 2002-2011,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nimal husbandry took on an up-down-up trend and an overall upwardness; the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degree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of Altay city took on an up-down-up trend, and the degree was lower than 0.7, belonging to the weak coordination and poor condi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e; animal husbandry;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degree; Altay city

收稿日期:2013-04-10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42107)

作者简介:颜 琦(1987-),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资源利用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电话)13164108904(电子信箱)

;通讯作者,刘新平(1959-),男,教授,博士,(电子信箱)。

当前我国农牧业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牧业发展既面临着一些发展的机遇,也存在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使农牧资源循环利用、协调发展,显得愈为重要。阿勒泰市经济结构中牧业比重很大,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阿勒泰市整体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阿勒泰市的农业与牧业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对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的协调发展状况做了综合评价,以期为构建农牧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模式提供依据。

1 研究区域农牧业概况

阿勒泰市位于新疆北部,地处北纬47°27′40″—48°38′46″,东经86°53′15″—88°37′35″。阿勒泰市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递降,自上而下可分为北部山区、中部盆地丘陵区、南部平原区3个自然地貌单元。阿勒泰市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干热,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冬春多风。年均气温4.5 ℃,年均降水量191.3 mm,年均蒸发量1 682.6 mm,年均无霜期146 d。

阿勒泰市因南北跨度大,地形、地貌、海拔高度、生态环境以及土壤质地、社会生产活动的不同,使其不同地区的农作物有明显的差异。2010年阿勒泰市总播种面积为24 105.34 hm2,耕地面积为39 543.76 hm2,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0.96%。粮食作物以春小麦、玉米、花芸豆为主,经济作物有油葵、食葵、甜菜、打瓜、蔬菜等,饲料作物有苜蓿和青贮玉米,近年来阿山甜瓜等瓜果农作物也有很大程度上的发展。

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4 759.6万元,同比增长8.6%,其中农业产值43 808.2万元,同比增长8.8%;林业产值561.9万元,同比增长32.6%;畜牧业产值37 092.3万元,同比增长5.5%;渔业产值521.1万元,同比增长25.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 413.4万元,同比增长5.0%。

2 农业与牧业循环发展协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阿勒泰市经济发展与环境现状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本研究以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循环发展的协调状况为总体目标层(A),以农业经济系统(X)、牧业经济系统(Y)为系统层,共选择了15个具体指标(Bi)来反映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循环经济的协调状况。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循环经济协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表1)的15个指标分别是农业人口比重、人口密度、人均GDP、牧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比重、种植业占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畜牧业占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林业占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渔业占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草地面积比重、森林覆盖率、水库容量、耕地面积比重、每公顷耕地农药化肥施用量和有效灌溉面积比重[1-3]。

3 农业发展评价与牧业发展评价

3.1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本研究所需数据通过阿勒泰市国土资源局台账报表和统计年鉴查询获得。其中,经济数据和生态指标数据选自《新疆统计年鉴(2003-2012)》,土地总面积、耕地面积、草地面积、林地面积选自阿勒泰市国土局台账报表所得。

为了消除不同指标间量纲不同或数据悬殊过大导致的噪音影响,将原始数据Bij标准化,标准化后的指标值为Cij。由于在构建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循环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中既有正向指标也有负向指标,有些指标对目标层有正向影响,有些指标对目标层有负向影响,所以需要分别处理[4]。这里用极值标准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具体公式如下。

正向指标处理公式:

Cij=■(i=1,2,…,n;j=1,2,…,m) (1)

负向指标处理公式:

Cij=■(i=1,2,…,n;j=1,2,…,m) (2)

其中,Bij表示第i个指标第j年的初始数据,Cij表示第i个指标第j年的标准化值。

3.2 农业发展评价

3.2.1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 通过用上文数据标准化公式对阿勒泰市农业发展综合指标的初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出下列标准化数据(表2)。

3.2.2 农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 根据经过标准化的阿勒泰农业经济发展数据,对农业经济发展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本研究主成分分析的运算过程及结果由统计分析软件SPSS 17.0计算得到。

在对阿勒泰市农业经济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KMO检验及Bartlett球度检验。从软件计算分析结果可以看出,KMO值为0.712,大于0.6,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伴随概率为0.000,小于0.05,因此认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经SPSS 17.0软件计算,得出阿勒泰市农业经济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表3)。

3.2.3 计算特征值、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 通过计算,得出阿勒泰市农业经济指标矩阵的特征值、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表4)。由表4可知,第一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78.212%,第二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9.600%,前面两个主成分累积贡献已经达到了87.812%,超过了85%的一般标准。所以,所有农业经济指标的信息可大部分包含在这样两个主成分中。其中,第一个成分即农业人口比重的特征值为7.039,第二个主成分即人口密度特征值为0.864。

3.2.4 计算主因子负荷矩阵和因子负荷矩阵 由表4可知,前两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了87.812%,超过了一般标准85%,因此可选取前两个主成分作为主因子,计算出主因子负荷矩阵,同时运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求出因子负荷矩阵(表5)。

3.2.5 阿勒泰市农业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利用原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与每一列载荷量fk建立回归方程,经过计算求出系数解,并与相应的方差贡献率Ek组合,经归一化处理,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wi(表6)。

3.2.6 阿勒泰市农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计算 在求出阿勒泰市农业经济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后,结合极值法标准化处理后的矩阵,可计算出阿勒泰市各年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ECj=■wi×Cij (3)

式(3)中的ECj为阿勒泰市第j年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w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Cij为经极值法标准化处理后的第i个指标第j年的数据。通过计算,得出阿勒泰市历年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表7)。

从表7可知,2002-2011年阿勒泰市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持续上升,尤其是2005-2011年间上升幅度较大。

3.3 牧业发展评价

3.3.1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 通过用数据标准化对阿勒泰市牧业发展指标的初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出下列标准化数据(表8)。

3.3.2 阿勒泰市牧业综合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 根据经过标准化的阿勒泰市牧业数据,对牧业发展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本研究主成分分析的运算过程及结果由统计分析软件SPSS 17.0计算得到。

在对阿勒泰市牧业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KMO检验及Bartlett球度检验。从软件计算分析结果可以看出,KMO值为0.609,大于0.6,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伴随概率为0.000,小于0.05,因此认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经SPSS 17.0软件计算,得出阿勒泰市牧业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表9)。

3.3.3 计算特征值、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 通过计算,得出阿勒泰市牧业指标矩阵的特征值、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表10)。从表10可知,第一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63.248%,第二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22.084%,前面两个主成分累积贡献已经达到了85.332%,超过了85%的一般标准。所以,所有牧业发展指标的信息可大部分包含在这样两个主成分中。其中,第一个成分即草地面积比重的特征值为3.795,第二个主成分即森林覆盖率特征值为1.145。

3.3.4 计算主因子负荷矩阵和因子负荷矩阵 从表10可知,前两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了85.332%,超过了一般标准85%,因此可选取前两个主成分作为主因子,计算出主因子负荷矩阵,同时运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求出因子负荷矩阵(表11)。

3.3.5 阿勒泰市牧业发展综合水平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利用原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与每一列载荷量建立回归方程,求出系数解,并与相应的方差贡献率Ek组合,经归一化处理,求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wi(表12)。

3.3.6 阿勒泰市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计算 在求出阿勒泰市牧业发展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后,结合经过极值法标准化处理后的矩阵,可计算出阿勒泰市各年的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EVj=■wi×Cij (4)

式(4)中的EVj为阿勒泰市第j年的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w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Cij为经极值法标准化处理后的第i个指标第j年的数据。通过计算,得出阿勒泰市历年的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表13)。

从表13可以看出,阿勒泰市牧业综合发展水平在2002-2011年间呈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的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2002-2005年阿勒泰市牧业发展水平稳步上升,2005-2007年有所下降,2007-2011年牧业发展水平又逐渐上升。

4 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循环发展协调状况综合评价

4.1 评价方法

为评价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循环发展协调状况,本研究引入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的概念。协调度是农业经济与牧业经济之间保持相互关联度的数量范围,是农业与牧业协调状况的衡量尺度。协调发展度是用来度量协调水平高低的定量指标。

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的计算,本研究选用廖重斌[5]提出的协调度发展模型:

D=■,T=αEC+βEV (5)

式(5)中,D为农业与牧业协调发展度,C为农业与牧业协调度,T为农业与牧业的综合评价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

由于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EC与牧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EV是两个不同系统的量,为避免把两个不同量纲的数据放在一起比较可能会失去意义,在此引入变异系数Cv来反映两者的协调度。变异系数Cv是标准差S与平均数之比,其公式为[6,7]:

Cv=■;Cv为变异系数,X为平均数,即

Cv=■ (6)

式(6)中,X1=EC,X2=EV,则

Cv=■ (7)

EC与EV的变异系数Cv越小越好,因此,EC×EV/((EC+EV)/2)2值越大越好。

为计算的协调度有一定的层次性,本研究选用下面模型计算农业与牧业循环发展的协调度。

C={EC×EV/((EC+EV)/2)2}n (8)

式(8)中,C为协调度,n为调节系数,n≥2。它反映了在农业效益与牧业效益一定的条件下,为使农业与牧业的复合效益最大,农业发展与牧业发展进行组合协调的数量程度,C的取值为[0,1]。

当前,倡导和谐发展,农业与牧业发展同等重要[8],故本研究中α、β均取0.5,该计算模型可用于任何区域间、任意时间段的农业与牧业发展状况的评价和比较。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结合阿勒泰市实际情况,确定本研究的农业与牧业的协调度等级和划分标准。当协调度值C≤0.5时为失调,0.5

4.2 评价结果

经过计算,得出阿勒泰市2002-2011年农业与牧业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表14)。由表14可以看出,协调度在0.5以下的占20%,0.5~0.7的占40%,0.7以上的占40%。10年发展的分析数据中,没有优质协调数据年,良好协调的数据年所占比例不到50%,同时协调度较不稳定,表明期间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的协调状况较差。

杨士弘[6]提出的协调发展度的评价标准为0≤D

5 结论

本研究是对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循环发展之前的协调状况的一个基础性研究。将阿勒泰市农业经济与牧业经济看成一个大系统中的两个互相影响的子系统,构建了农业与牧业协调发展的评价模型,分析了2002-2011年间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的协调发展状况,主要结论如下:

1)2002-2011年阿勒泰市农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保持着持续上升状态,不过2002-2004年间,阿勒泰市农业的经济综合评价值发展较慢,其值比较低,经济综合评价值都低于0.6。2005-2011年间阿勒泰市农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期间的综合评价值从2005年的0.641上升到2011年的0.943,阿勒泰市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2002-2011年阿勒泰市牧业综合发展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的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02-2005年阿勒泰市牧业发展水平稳步上升,2005-2007年有所下降,2007-2011年牧业发展水平又逐渐上升。2002-2011年间牧业综合评价值在0.141~0.354之间,阿勒泰市牧业发展已经落后农业的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已是势在必行。

3)2002-2011年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的协调发展度呈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的态势。2002-2005年,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的协调程度持续提高;而2006-2007年间,协调发展度开始下降;2008-2011年协调发展度又开始持续上升,其中2010年由于自然条件受干旱限制,小幅度下降,但不明显;2009年和2011年这2年的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协调发展度在这10年间属于较高水准,其值维持在0.64以上。但是从整体角度来看,2002-2011年10年间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协调发展度都低于0.7,属于弱协调,协调状况差。可见,近几年来虽然阿勒泰市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阿勒泰市的牧业发展建设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从而使得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的协调发展度差,所以必须积极构建适合阿勒泰市的农牧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经济模式,以便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新平.土地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耦合关系分析——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1(1):173-174.

[2] 林逢春,王华东.环境经济系统分类及协调发展判据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5,15(6):429-432.

[3] 刘艳清.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度研究[J].辽宁经济研究,2000(5):79-83.

[4] 畅建霞,黄 强,王义民,等.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和灰色关联熵的水资源系统演化方向判别模型研究[J].水利学报,2002(11):107-112.

[5]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19(2):171-177.

[6] 杨士弘.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J].地理科学,1994,14(2):136-143.

[7] GILES ATKINSON, KIRK HAMILTON. Accounting for progress: indicator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Environment, 1996, 38(7):16-44.

[8] 吴殿廷.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4篇:循环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互联网;可持续发展;技术支撑

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其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更加令人瞩目。农业涉及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生态农业更是下一阶段重要的农业转型方向。那么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农业将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生态农业

农业涉及国计民生,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国务院在《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中提出,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备受关注,将是下一阶段的研究与探讨的重点。生态农业是人们在现代化农业所引发的资源环境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结合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而提出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发现,农业消耗了大量能源和资源,并且严重污染土壤和水体环境,同时产生温室效应,农产品的安全问题亦受到质疑。因此,人们不得不寻找农业与资源环境相融合匹配,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生态农业是一种积极采用生态友好方法,全面发挥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方式[1]。中国的生态农业是人们自觉地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以及系统工程方式,把现代科学技术同传统农业的精华结合起来,指导和组织农业的生产建设,以建成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经济、生态、社会三效益统一,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2]。生态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的特点在于,不仅关注农业产量,而且重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不仅着力于提高土地产出水平,还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不仅强调农业产业的绿色环保,还注重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3]。生态农业要求农业资源的节约化、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化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农业资源的节约化包括土地、水、能源等的合理使用,以及化肥、农药的科学施用。农产品深加工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对于农业规模化、商品化和高值化生产具有促进作用。废弃物资源化强调农业有机废弃物、禽畜粪便以及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等的综合利用,不仅可以创造经济价值,又可以减少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

2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2.1“互联网+农业”的内涵与实践进展

“互联网+农业”是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的过程、要素以及各部门,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工业装备以及管理理念方法在农业中的应用,实现农业高产、优势、高效、生态、安全等目标。互联网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等问题,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可比较、不受地域限制的选择空间,还为农民销售农产品拓展了销路,解决了优质农产品低价、滞销等问题。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提高先进科技在农业中的转化效率,提升了科技要素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应用互联网技术有利于形成农业产业链条,将产供销、种养加、农工商等环节相连接,缩短生产者与消费者、田间地头到餐桌之间的距离,形成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在实践中,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发展迅速。从1994年起,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相继开通运行,中国农业信息网信息资源丰富、专业面宽、更新速度快、能力强,其联网用户达到了3000多家。一批农业综合数据库和各类应用系统也建立起来,其中以粮棉油为主的信息技术成果约占1/3。全国32个省(区、市)都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多数省份成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农业信息网站发展迅猛,截至2011年,约有4000家农业网站上线运营,其中北京、浙江、江苏、山东、广东五省市的农业网站总和约为全国总数的一半。农业部先后实施了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金农工程、12316及信息进村入户试点等工作,对“互联网+农业”的模式进行探索。

2.2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2.2.1从农业系统内部循环向网络型产业链条循环转变

生态农业强调通过不同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实现物质的再生循环和分层利用,去除一些内源和外源的污染物,达到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的目的[4]。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农业产业内部模块之间的链接更加通畅,而且向上下游延伸,将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销售、消费链接起来,形成网络型的链条,在网络链条中实现资源循环、生态优化。在此基础上,农业产业链网络将进一步扩展,广泛涉及技术服务、工艺设计、营销推广、物流运输、旅游观光等,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

2.2.2从单一功能向复合生态系统转变

生态农业注重不同农业生产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如通过物种多样性组合来增加农产品产量或者降低农作物病虫害。而以桑基鱼塘为代表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也备受关注,既促进了种桑、养蚕及养鱼等农业种养殖,又带动了缫丝等加工工业的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加入,特别是科学运算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进行科学评估,以解决生态补偿及商业合作等问题。同时,在生态农业系统中综合运用各种先进的调控管理技术,对营养物质保持、碳氧控制、水量温度调节等方面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对生态农业模式的运行进行科学指导,使之更好地发挥复合生态系统的作用。

2.2.3从低水平价格竞争向差异化市场格局转变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是解决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的问题。农业是竞争激烈的领域,价格战通常是最主要的竞争手段,而高品质农产品往往不能在价格战中获得优势。在互联网广泛应用背景下,信息变得更加透明,具有高新技术和科学管理体系,能够提供健康、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龙头企业将脱颖而出,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龙头企业一方面可以借助互联网,应用如地理系信息系统、微生物生物技术、系统工程技术、质量检测控制技术等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塑造品牌优势,将良好口碑直接送达消费者,迅速扩大影响,占领市场。此外,龙头企业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对消费者群体进行细分,推广不同层次的产品,实现精准化经营。

2.2.4从小农经济向基地化、产业化转变

传统的小农经济具有生产规模小、分散程度高的特点,很难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进而影响了农业生态化进程。农业生态化本身就要求链接与循环,在这个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并对生态系统产生最小的影响和破坏。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即要求农业系统要向产业化、基地化转变。在农业园区、基地的基础上,产业链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物质和能量能实现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并使整个体系所产生的废弃物最小化。在互联网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基地化的进程将不断加快,互联网信息技术将对生态农业体系的运转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在基地建设管理、环境质量控制、增值延伸加工及链接合作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结论

生态农业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基于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基本理论,由传统农业逐步演变及发展起来的,是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互联网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技术、信息、商业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的有力支撑。互联网信息技术促进了农业向工业、服务业等其他领域的渗透和链接,提升了农业系统的综合服务功能,并促成了差异化市场结构的形成,使得拥有技术、质量、品牌、特色的农业企业和农产品能够脱颖而出,并向产业化、基地化的方向发展。需要进一步思考生态农业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参考文献

[1]骆世明.农业生态转型态势与中国生态农业建设路径[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25(1):1-7.

[2]金鉴明,金冬霞.中国的生态农业[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9(2):10-14.

[3]李文华,刘某承,闫庆文.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J].资源科学,2010,32(6):1015-1021.

第5篇:循环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从上世纪90年代就在世界各国推行,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中,农业循环经济是重要的一部分,使农业生产实现了由传统生产向集约化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长久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都是粗放型的,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要促进农业发展建设,需要使用科学技术手段,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选择。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就是实现资源的高效、再循环利用,减少污染与浪费。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家经济的来源中农业占到很大的比重。当前城市工业化发展迅速,农业生产生活也逐渐发生变化。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经济逐渐被城市化所代替,农业生产逐渐朝向规模化的趋势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用地以及人口数量逐渐增大,科学的农业资源配置与使用是农业发展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人们不断增加资源的投入力度,积极寻求合适的农业发展方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良性循环的集约经济发展[1]。农业循环经济要以国家的实际情况为前提,使用科学的技术手段以及现有的农业生产资源,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对农业经济科学的规划与设计,促进农业生产顺利推进,实现农业经济的稳步提升。循环经济是实现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技术体系,能够对农业生产模式进行有效地协调处理,实现人与资源的科学利用,促进国家经济效益的实现,为农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与希望。

2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策略

2.1积极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理念

要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应努力提高认识,积极转变发展理念,使用多样化的方式宣传循环经济,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作为载体,通过专访、文艺演出、专题片等形式向农村村民进行环境保护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强化农民的环境保护技能培训,对节水、节电、节药等科普知识进行重点教育[2]。逐步强化政府、社会公众的循环经济意识,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相关政策,对耕地进行有效保护,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实现占补平衡,避免城市污染转移到农村中。

2.2建立试点,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可以建立试点,将循环经济实践中有效方法提高到制度和管理上。选择试点时可以挑选一些乡镇和村社作为试点,建立完善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还可以从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作物与禽畜粪便资源化以及无害化处理、农产业清洁生产整合等方面选择示范工程,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有效应用与发展。要阶段性地对试点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做好阶段性的评估,对试点情况进行总结,完善循环经济试点的验收方法。

2.3做好技术创新工作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技术是十分重要的要素,能够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要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开发力度,如产品的无公害技术、再生利用技术、农业用水回收技术等。建立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加强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体系的建设。在农业生产中需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生产体系,使农业生产的效益得到提升。在农业科学技术上,只是依靠政府的投入与帮助是远远不足的,国家应努力使农业实现市场化的发展,让更多人参与到农业生产中。此外,还需要加强农业人才的建设,培养高素质水平的人才队伍,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专业性的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农业循环经济人才,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2.4明确重点领域,探究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对资源进行科学的审视,了解资源循环中的开采、使用、产生废弃物,资源再生等。对于资源的开采需要综合开发,实现回收利用,将水、土地以及生物资源的利用作为重点,积极探索生物以及微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在资源消耗时,需要高效利用资源,实现资源化利用。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方面,要进行清洁生产,将上一环节的废弃物转化为下一环节的资源,使农业产业化的空间得以扩宽,对农业产业循环链的内生延伸与产业联动进行重点关注[3],对农业产业循环链进行有效整合,使农业产业化的经营领域得以扩宽,实现资源的有效回收与利用。

3结束语

在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十分重要的策略与措施。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是以粗放式为主,使得农业以及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实现可持续的、循环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当前农业发展中,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十分重要的方式,需要积极转变观念、建立试点、加强技术创新、实现新的循环经济模式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淑阁,刘金吉,董淑海,李晓.关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推进农业减排的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13(26):89-93.

[2]冯志成,刘国斌.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几点看法[J].经营管理者,2010(04):230.

第6篇:循环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农产品;营销策略

一、引言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随着机械化的逐步推广,全球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是这种成绩主要基于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过度破坏。在生态文明理念日趋深入的当下,这种基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无法满足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战略需求,[1]而且无法满足民众“绿色健康”的微观生活需求。在此背景下,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率先提出了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理论模式。[2]从内容看,循环经济是静脉经济与动脉经济两种类型经济活动发生耦合与互动所形成的具有自我循环机制的经济复合体。[3]作为一种顺应时代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实践明显落后于理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德国、日本、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才开始真正推行循环经济,而我国只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引入循环经济理论。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尚开始在实践层面对循环经济进行局部范围的应用推广,其中生态农业是其实践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生态农业领域,我国生态农产品营销虽然已经开启征程,但营销过程中出现的“宣传重于质量、口号重于实际”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生态农业的良性发展,因此我国生态农产品营销应当以循环经济为理论导向,在各个环节深入贯彻循环经济的指导原则,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

自从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KennethE.Boulding)1966年在《即将到来的地球宇宙飞船经济学》(TheEconomicsoftheComingSpaceshipEarth)一文中提出以来,“循环经济”得到了世界各国众多学者的肯定与推崇,至今已基本形成了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主导思想的理论体系。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这三大原则不是分割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相互影响、和谐共生的整体。首先,作为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减量化既要求从输入端减少资源投入量,也要从输出端减少污染排放量,即以预防而非末端治理的方式来避免废弃物的产生,只有在源头和终端采取减量化措施,才能从根本上减轻生态危害。其次,再利用是对于源头无法消减的污染物和消费者使用过的旧物旧货等,借助技术手段,通过再处理使其回到经济循环中。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进而减少资源消耗。最后,作为循环经济在输出端的表现,资源化原则是指基于各种技术手段对完成使用功能的物品进行无害化和循环利用,以减少最终处理量。资源化既包括把一类物品转化为不同形式同类物品的原级资源化,也包括把一类物品转化为不同类型新物品的次级资源化。[4]

三、我国生态农产品营销发展存在的问题

生态农产品是旨在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和生态、经济与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的新型农业生产体系下的农产品,即在洁净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洁净的农产品。我国营销市场目前涉及的生态农产品主要有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态农产品营销是在生态经济和绿色营销观念的指导下,以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经济发展和个人消费需求和谐统一为目标而展开的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等活动。[5]开展生态农产品营销不仅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和缓解“三农”矛盾的重要举措。在内外双重需求的驱使下,虽然我国生态农产品营销初步形成了品牌营销、订单农业、产品直销、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物联网等多种营销模式,并在国内外市场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整体而言我国生态农产品营销在农产品营销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偏低,特别是与美国、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态农产品营销在处于落后状态,还存在诸多问题。第一,生态农产品营销观念落后。由于生态营销观念在我国形成相对较晚,再加上我国大多数涉农企业的创建者都是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个体户,他们往往为了追求产量采用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即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生长素、动植物激素、保鲜剂等有害化学物质。虽然农产品产量有了显著提升,但是产品的品质却大大下降,关键是对人类生命安全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除了生产环节的非生态化之外,其它环节也有不少问题,比如很多农业企业在运输环节不严格按照规程进行包装运输,甚至故意“以次充好”,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和生态农产品的品牌信誉。第二,生态农产品营销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较多。虽然在国家对生态农产品营销日益重视的背景下,相关部门对生态农产品市场监管信息进行了较为及时的,但在实际层面并没有有效遏制信息不对称现象的频频出现。一方面,由于宽阔高效信息平台的缺失或者信息渠道的不畅,生产者不能及时获取生态农产品的准确市场信息,使得其生产与市场需求产生脱节,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由于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和现代农业知识的贫乏,农业生产者对于鱼龙混杂的信息难以辨别真伪,总是以一种侥幸随意的“冒险”心理进行生产经营,这在注重市场细分和准确定位的当下社会自然容易出现生态农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不利于生态农产品的营销和消费潮流的形成。第三,专业化生态农产品营销人才短缺。作为一种高层次消费,生态农产品营销需要具有大批量既懂生态农业技术又懂市场营销知识的专业人才支撑,在社会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的发展中国家这种专业化人才显得更为重要。我国当前的生态农产品营销人员基本都是农民出身,他们往往集生产销售于一身,很少严格按照现代营销理念对生态农产品经营进行系统化运作。尽管也有部分生态农产品营销企业对人才进行了细化区分,使早期的农产品销售商贩转变为生态农产品营销的经纪人或经理人,但他们依然缺乏专业系统的现代营销知识基础,而这会影响生态农产品营销的长远发展。第四,生态农产品营销的公共支持力度不足。生态农产品营销发展的一个前提是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维护,尤其是需要高度洁净的空气、水分、土壤等,而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等公共机构的干预性支持。虽然国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目前法制体系依然不完善,特别是缺乏一整套专门的生态农产品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从而使得生态农产品营销缺乏有效监管。

四、循环经济视角下我国生态农产品营销的策略思考

在提倡绿色消费的社会环境中,生态农产品营销是消费的主流趋势,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尽管当前生态农产品营销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挡这一趋势,但是我们应当积极融入循环经济的绿色理念,通过策略的规范完善使生态农产品营销成为经济常态化现象。第一,政府等公共机构要在全社会层面发挥引领宣传作用,倡导生态农产品消费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向导,只有在全社会范围形成了绿色生态消费理念,才能保障生态农产品营销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国家要积极利用各种公共媒介平台通过多元化手段进行生态农产品消费知识宣传,既要让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了解接受生态农产品知识,进而从源头提供健康的生态农产品,也要对普通消费者进行健康生态知识教育,使其明白生态农产品与个人健康与环境生态的统一关系,从而乐于接纳生态农产品。第二,国家要完善制度建设,培育健康有序的生态农产品营销环境。生态农产品是一种成本较高的绿色食品,其价格高也经常成为不法商贩投机钻营的“诱饵”,因此国家一定要完善法制建设,尽快出台专门的生态农产品营销法律法规,一方面要通过立法执法杜绝生产者使用有害化学物质,保证生态农产品源头的“绿色化”;另一方面,要通过质量检查制度杜绝或严惩通过乱贴“生态”标签“以次充好”的不法现象。第三,构建多元化的信息渠道,降低生态农产品营销信息的不对称程度。首先,政府部门要利用公共媒体的诸多优势,加强与生态农产品企业合作,及时生态农产品信息,特别是要向公众及时公布生态农产品的绿色标准。其次,生态农产品企业要借助店内展示、店内品尝、销售展示、网络宣传等手段积极开展生态农产品营销活动,增强生态农产品在民众中的影响力。第四,采用立体化的生态农产品营销组合手段。首先,要根据我国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生态农产品价格,比如对资源紧缺的生态农产品制定较高价格,实施适销厚利策略,而对于需要尽快占领市场的生态农产品可以制定相对较低的价格,走薄利多销策略。其次,选择适当的农产品分销渠道。农业企业可以通过创建生态农产品销售中心,建立生态农产品连锁商店,设立一批生态农产品专柜、专营店或直销。另外,生态农产品企业要加大品牌广告投资,塑造绿色品牌形象,通过对品牌的打造,提升绿色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晓红.循环经济下的农产品绿色营销[J]江苏商论,2006(7):69-70.

[2]王淑芹,杨倩,李玉红.循环经济环境下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3(1):42-44.

[3]王国印.论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政策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2(1):26-38.

[4]刘荣章,翁伯琦,曾玉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与模式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5):23-27.

第7篇:循环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303.4;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1-2713-04

如何科学地构建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架和指标进行认真研究,对循环农业技术模式的采用、实施乃至控制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1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1 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的基本内涵,从科学的视角准确地把握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的实质。评价指标体系应体现出事物的主要特征,数据的来源要可靠、处理方法要得当,所设计的指标要能反映循环农业技术体系主要目标的实现程度。同时,指标必须目的明确、定义精准,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许多指标体系中的上一层级的指标值都是通过对大量下一层级的指标值进行加工而来的,因而,如果选取的那些基层指标的含义不够明晰,将直接引致计算公式、运算方法难以统一。并且所用的计算方法、模型也应该科学规范,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客观性。

1.2 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

发展循环农业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全方位地反映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各个方面,具有涵盖面广、层次高、系统性强的特点。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若干个子系统,在不同层次上应采用不同的指标,这样有利于政府在决策时在不同层次上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进行有效地调控,从而有效地配置资源。

1.3 动态性与稳定性原则

在一定的时期内,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内容应当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以便于分析、比较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发展的过程,预测其发展趋势。然而,发展循环农业技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在设计指标体系时需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动态变化,综合反映出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以便于进行更好地预测与管理。循环农业技术的核心是通过自身的技术支撑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所以要求指标之间要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更全面、更科学地评价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构建循环农业技术指标体系不仅是为了评估循环农业技术的现有发展状况,更重要的是为了对循环农业技术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中不但要有能反映循环农业技术现有发展水平的静态指标,还要有能综合反映循环农业技术系统的动态变化特征与发展趋势的指标。

1.4 可测性和可比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量化的可行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要尽可能量化,因为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问题,然而,对于一些不易于量化,但却有着非凡意义、影响重大的指标,亦可用定性的指标来描述。此外,指标的计算方法也应当明确,不能过于复杂,计算所需数据也要较容易获取且可靠。评价指标设定的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并且推动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所以,每项指标都要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从而便于对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进行全面的评价。

1.5 完备性与简明性原则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要求覆盖范围广,能全面、多视角、综合反映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发展的各个方面。指标体系的设计应相对完备,指标体系既然作为一个整体,要能基本反映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从理论上来讲,所设指标越多、越细、越全面,其反映的客观现实也就越准确。然而,指标数量的增加也必将导致数据收集与加工的工作量成倍增加,尤其是过细的指标划分必然会导致指标之间的重叠,甚至对立的情况发生,从而不便于综合分析评价。所以,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在内容上应当简单明了、准确,且具有代表性。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数量亦不宜过多、过细,在相对比较完备的前提条件下,指标的数目应尽量精简,以利于分析操作。

1.6 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一致性原则

评价循环农业技术体系整个系统

的总体发展也就是评价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目标所达到的程度。因而,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的一致性是整个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在评价指标的内容是否反映了目标的真正含义。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的一致性不仅可以相对准确地评价此系统的发展状况,而且还能引导系统朝着正确的、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2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循环农业是追求低投入、低能耗、高效能、高产出的经济。它是一个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因此,循环农业的技术目标是“一高两低”,即资源利用高效率、物能投入低消耗、污染物输出低排放[1]。所以对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进行评价,并不是对循环农业的某项具体技术进行评价,而是对整个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进行评价。技术是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物质载体,循环农业的技术评价实质上就是循环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依据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应充分体现循环农业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这四大技术支撑,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等发展状况构建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的评价指标。

遵循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结合中国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应从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的整体角度进行考量,采用目的树分析方法,从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目标出发来设计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涉及到经济、技术和社会3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经济包括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技术包括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社会包括社会发展、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三者自成体系,又相互作用。因而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 3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与内容

3.1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如表1所示。

3.2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的解释

发展循环农业可以更为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能降低资源和环境成本,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发展循环农业需要技术支撑,而循环农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反映出循环农业技术支撑能力的强弱。因此,从经济、技术、社会3个方面设置了相应的指标。

3.2.1 经济指标

1)经济水平指标。①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元)。指农村居民当年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是衡量农民从事各项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标志,也是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投入的重要因素,反映的是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②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就是农业总产值与gdp之比。③城镇化率(%)。城镇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率用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2], 2011年湖南省城镇化率达45.10%。④粮食单产(kg/hm2)。粮食单产指在粮食作物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上平均每公顷耕地全年生产的粮食数量,即粮食总产量与耕地总面积之比。

2)经济结构指标。①农业科技贡献率(%)。农业科技贡献率是指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3],也是能反映农业经济结构的重要指标。农业科技贡献率=应用农业科技的产值/农业总产值×100%。②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指数(%)。就是指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该指标反映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水平,也是循环农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等于国内总产值减去农林牧渔总产值。

3.2.2 技术指标

1)减量化技术指标。①农业用水强度(m3/hm2)。农业用水强度指农业生产用水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值。②农业土地产出率(万元/hm2)。即农业产值与耕地面积之比。③农村用电量强度(kw·h/万元)。农村用电量强度=农村用电量/农林牧渔总产值。④农用柴油使用强度(t/万元)。农用柴油使用强度=农用柴油使用量/农林牧渔总产值。⑤农膜使用强度(%)。即农用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⑥化肥施用水平(kg/hm2)。就是指农用化肥施用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⑦农药施用水平(kg/hm2)。即农药用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⑧退化

土地恢复率(%)。退化土地恢复率=已恢复的退化土地总面积/退化土地总面积×100%。⑨ 单位耕种面积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kw/hm2)。单位耕种面积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2)再利用技术指标。①农副产品加工率(%)。农副产品加工率=已加工的农副产品总值/农副产品总产值×100%。②耕地复种指数(%)。表示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4]。

3)资源化技术指标。①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畜禽粪便利用量/畜禽粪便总生产量×100%。②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秸秆利用量/秸秆总生产量×100%。③沼气与太阳能灶普及率(%)。沼气与太阳能灶的普及率=(沼气使用户数+太阳能灶使用户数)/总户数×100%。

4)系统化技术指标。①信息化综合指数(%)。体现农民对信息化产品的消费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由信息化、电话和计算机普及率3个指标加权而成。②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100%。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这是一个定性指标,其资料无法通过现行统计渠道获取,需要采取专家打分的方式获取。

3.2.3 社会发展指标

1)社会发展指标。①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gdp比重(%)。②农村饮用安全水人数比重(%)。农村饮用安全水人数比重=农村饮用安全水人数/农村总人口×100%。③农业环保投入占农业gdp比重(%)。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表明有关部门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以及改善环境的力度。④森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100%。森林覆盖率是指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的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5]。森林覆盖率是反映森林资源与生态平衡状况的关键指标。森林在保持水土、净化大气、调节气候、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社会稳定指标。①农业就业比例(%)。反映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比重。该指标表现了农民就业与收入来源渠道的多样化状况,也间接反映农业发展的经营规模。这是一个负向指标,农业劳动力就业越多,对农业资源的压力越大[6]。②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表示食物支出占个人收入的比例,用以衡量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状况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3)社会公平指标。①农村社会公平度(%)。农村社会公平度即农村人均纯收入占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百分比。②农业补贴支持力度(%)。此数据根据专家打分获得。农业补贴的支持力度越大,对循环农业技术的支持力度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

参考文献:

[1] 潘晓峰,那 伟,张明生,等.松辽平原农牧结合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10,35(6):54-57.

[2] 辜胜阻,杨 威.反思当前城镇化发展中的五种偏向[j].中国人口科学,2012(3):2-8.

[3] 孙秋霞,杨妍妍,高齐圣.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j].统计与决策,2010(22):148-149.

[4] 张亚杰.湖北省“两型”农业发展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47-50.

第8篇:循环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大葱;无土育苗;营养液配方

中图分类号:S633.104+.7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2)11-0041-03

大葱是我国广泛栽培的重要蔬菜作物之一,在我国已有3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全国年种植面积667×104 hm2左右,在全国蔬菜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大葱栽培多采取育苗移栽,且一般采用土壤育苗,存在育苗周期长(3~8个月)、苗期草害重、成苗率低等缺点。因此,迫切需要发展大葱集约化无土育苗技术。

无土育苗时,葱苗生长所需要的各种矿质营养均由营养液提供。营养液中各矿质营养元素搭配合理与否,是无土育苗成败的关键。因此,开展营养液配方筛选是大葱无土育苗技术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大葱品种 品种为“章丘大梧桐”,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大葱课题组提供。

112 供试营养液配方 配方一、二、三、四、五分别来自中国农业大学自然与环境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经典配方(霍格兰和阿农通用配方)[1]、循环水生菜营养液配方[2]、自配大葱营养液配方(见表1)。

12 试验方法

为确保试验葱苗大小、密度一致,采取二级育苗法。先统一育小苗,然后将小苗按同一苗龄、同一密度分苗于塑料育苗箱内,进行不同营养液配方筛选试验。2010年11月15日播种育小苗,11月30日分小苗于塑料箱内进行基质无土育苗。塑料箱:长×宽×高=50 cm×30 cm×20 cm,箱底部均匀钻9个直径15 cm的圆孔,统一育苗基质(草炭∶ 菇渣∶ 蛭石=1∶ 1∶ 1,体积比),重复3次。除营养液配方不同外,其他管理措施均相同。

分苗后每隔20天取样一次,每个处理选取10 株,测量植株和假茎鲜重、根重、根数等,用卷尺量根长、株高(假茎底部到叶片最高处为株高)、假茎长(假茎底部到第1片叶片的长度为假茎长)[3]。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葱苗生长量的影响

由图1a可以看出,配方一葱苗的生长量最小,其次是配方三。配方二前、中期生长量较大,但后期生长量锐减。配方四和配方五生长量较大,且增长趋势平稳。

由图1b可以看出,各种配方大葱假茎生长量与植株生长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22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葱苗株高和假茎长度的影响

配方四和配方五的葱苗株高增长趋势较为平稳,而配方一、二、三的葱苗株高低于两者,至试验的最后阶段,配方一的葱苗株高值最小,配方四的株高值最大(图2a)。

配方二、三、五的葱苗假茎随生长天数呈增长趋势,但配方二和配方五的假茎长度整个试验过程中均明显高于配方三(图2b)。而配方四和配方一的假茎长度呈降低趋势。但由于配方四的葱苗前期的假茎长度远高于其它处理且下降趋势较缓,至试验结束时略低于处理五但明显高于其它处理。

23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葱苗根部性状的影响

由图3a可以看出,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配方四的葱苗根重除60 d时有所降低外,各时期均高于其它处理;至试验结束时,配方四的葱苗根重略高于配方一,而明显高于其它处理。

由图3b可以看出,除配方二和五的葱苗根须数量在试验后期有所降低外,整体均呈增长趋势,且配方四的葱苗根须数量各时期均高于其它处理。至试验结束时,配方五的根须数量与配方四无明显差异,但明显高于其它三种配方。3 结论

通过对五种营养液配方的比较,配方四即循环水生菜营养液配方能够使无土栽培葱苗的长势更为旺盛,其鲜重、株高、假茎鲜重、假茎长度及根鲜重和须根数量等经济指标较高。因此本试验中

最适合葱苗无土栽培的营养液配方为循环水生菜营养液配方,其次为根据细香葱矿质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数据配制的配方。

本研究主要是对大葱无土栽培的营养液配方进行筛选,今后将在选定配方的基础上进行适宜营养液浓度的研究。参 考 文 献:

[1]邢禹贤,魏 珉,马 红 农业实用高新技术——蔬菜无土栽培[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91

[2]蒋卫杰,刘 伟,郑光华蔬菜无土栽培新技术[M]北京: 金盾出版社,1998,80-81

第9篇:循环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一)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评价技术路线概述

对农业循环经济评价的方法是以农业现状的分析为基础,开展综合性评价,从而展示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主要的评价路线是:确定评价目标收集汇总资料综合评价建立指标体系、指标量化、确定指标权重、综合评价结果结果定性分析。

(二)农业循环经济主要评价指标介绍

在当前的农业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阈值制约下,要从节约各类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提升经济效益的视角出发,应用循环经济学组织起来的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农业生产体系,运用末端物质能量以及回流,从而形成能够对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闭环型农业生产系统。要切实降低输入端资源物质之投入,提升循环利用之水平,加大农业生产系统所具有的产出量,切实减少废物产生与排放,从而实现社会、经济以及生态效益的相互统一。

(1)类指标结构类指标体系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自上而下分别是目标层、控制层以及指标层。控制层指标依据循环经济"3R"原则可以设置四个类指标,分别是用以体现区域之中农业生产系统投入端状况的资源投入指标、用以展现农业生产中系统内资源循环利用状况的资源利用评价指标、用以体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所要实现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农业产出指标、用以农业生产中对生态环境以及资源安全影响的外部效应评价指标。这一指标体系可从四个方面进行构建:一是在投入环节中应当选取一部分进入农业生产中的物质以及能量指标,从而反映出农业生产系统之现状以及投入状况,其中,农机总动力、耗电量以及化肥施用的强度等代表了农业物能之投入,而沼气池则反映出这一地区循环经济的投入状况;二是在利用环节中应当选取农药与农膜运用水平与化肥有效运用系数以反映出农业生产中对资源加以利用的程度,而复种指数和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则能够分别凸显出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以及废弃物资源化的能力;三是在产出环节中选择农业GDP、耕地产出率等项指标以判断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社会经济效益状况;四是在外部效应环节中可选择森林覆盖率、有效灌溉系数和人均耕地面积等以反映出农业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以及资源安全之影响,其中的投入环节和利用环节选择的指标主要展现的是循环经济应当遵循的"3R"原则,而其他两个环节则注重于评价农业循环经济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2)刻度指标建设。要通过对农业循环经济内涵以及目标之理解,立足于减量化、再利用以及再循环等行动原则,从农业生产中的各个方面,并且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依据有关专家的意见建议,对诸多因子中加以分析挑选,确定十九个参评因子以构建农业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努力涵盖循环农业发展之总体状况以及动态化发展过程。对于指标重要性之评判则是依据层次分析法分别确定分类指标和单项指标之权重。分类指标主要有以下四项:一是投入指标,权重为0.298,各单项指标包括农机总动力权重0.472、化肥使用强度权重0.250、农业劳动力权重0.118、生产中的物质消耗占农业GDP的比例权重0.077、农村用电量权重0.050、沼气池个数权重0.033;二是利用指标,权重为0.523,各单项指标包括农药施用水平权重0.522、农膜使用水平权重0.064、化肥有效利用系数权重0.267、复种指数权重0.107、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权重0.040;三是产出指标,权重为0.122,各单项指标包括农业GDP权重0.467、农民人均纯收入权重0.156、人均粮食产量权重0.293、耕地产出率权重0.030、单位畜禽商品化率权重0.055;四是外部效应,权重为0.057,各单项指标包括森林覆盖率权重0.625、有效灌溉系数权重0.239、人均耕地权重0.163。

2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评价的结果

按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评价的有关公式来实施数据处理与计算,可以得到循环农业发展综合评价结果:一是在评价期间,农业产出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综合分指数变化的不同阶段和发展趋势十分相似,其发展速度极大地超出了农业总体发展的速度,产生了非常明显的拉动性作用。二是对农业资源利用状况来说,其发展水平指标出现了逐年下降之趋势,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之发展具有相当强劲的制约作用。在环境生态效应上,评价期间所出现的变化并不显著。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尽管我国农业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但是循环农业发展效应还是处在比较低的状态下,尤其资源利用指标有下降之趋势,从而可能成为今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一个障碍。就农业生产的四个环节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农业生产社会经济效益比较高,而产出水平的提升幅度是最大的,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拉动性作用;而农业生产投入上也在不断上升;在资源利用环节上,总利用效率不够高,而循环利用的能力比较低,对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产生了阻碍;在生态效应上,其发展的水平低于或者等于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但是依然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3改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评价工作的几点对策

(一)形成长期有效的行为约束与利益激励体系

我国农业资源的减量控制任务相当严峻,要想转变农业资源滥用的状况十分普遍,一旦不加以扭转,必然会深刻地影响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有鉴于此,要对十分宝贵大农业资源落实减量化控制,这当然也是极为重要的。要想切实形成长期有效的行为约束与利益激励体系,这是有效利用我国农业资源的有效途径。要立足于对农业生产开展全面指导,将完善农业补贴机制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相互结合起来。对那些严重滥施与滥用的行为,则应采用停发农业补贴等手段予以惩治,反之,对于那些遵循循环经济准则的公司或农户,则应当实施奖励,从而构建起切实有效的激励体系。

(二)健全以循环经济研究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发展体系

一方面要切实形成保障农业科技有力发展的新观念。更加充分地发展与利用农业科技,这样一来,不仅能更好地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质量,为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而付出努力,而且还要更加重视农业科技活动对于本地环境以及循环经济发展所具有的不利因素,从而以农业科技为基础来减少因为科技活动而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另一方面要推进我国农业科技体系之创新。要更加稳妥地探究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科技之间的无缝对接,持续提升农业领域各类新技术之研发与利用,同时,要积极推进秸秆技术、禽粪利用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广。要继续拓展农业产业链,从而实现产业链朝更加广阔的市场领域进行延伸,努力走出农业产业增产增收新路。

(三)提升农民群体对循环经济的认识

农民群众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人翁,其自身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对于农业循环经济来说显得极为重要。尽管我国从本世纪初起就开始着手进行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广应用工作,但时至今日,我国广大农民群体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还相当肤浅,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中习惯于单纯追求产量,不注重质量和生态环境建设。有鉴于此,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要高度重视对农民群体实施循环经济教育。比如,可运用大众传媒以及网络等新媒体向广大农民群众推广应用农业循环经济知识,从而扎实有效地提高农民群体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

(四)提升农业循环经济的总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