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循环利用的含义范文

循环利用的含义精选(九篇)

循环利用的含义

第1篇:循环利用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3R原则;电子废物;循环利用;现状问题

一、电子废物的范畴、分类及特征

我国对电子废物的定义,可参见2007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该《办法》对电子废物做了专门的定义。电子废物是指废弃的电子电器产品、电子电气设备(以下简称产品或设备)及其废弃零部件、元器件,包括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报废产品或设备、报废的半成品和下脚料,产品或设备维修、翻新、再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报废品,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废弃的产品或设备。

电子废物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废弃性”,即被其所有者所废弃或者抛弃。电子废物就是被其所有者抛弃或者放弃的电子电气设备、电子电器产品,无论该设备或产品是否具有使用价值或利用价值。本文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电子废物称之为“工业电子废物”,将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废弃的电子电器或设备定义为“生活电子废物”。电子废物来源于生产生活两大领域,可回收物质包括电路板、金属部件、塑料、玻璃等几大类。具体有来源于家庭的各种废旧家电,如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影音设备、电脑、电话、手机等;来源于办公室的各种废旧电子电器,如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电脑、网络设备、电话等。

在我国,电子废物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目前已成为固体废物的主要来源之一。据测算,我国电视机的社会保有量已达4.5亿台,电冰箱约1.9亿台,洗衣机约2.3亿台,空调约1.5亿台。仅以年报废更新2%计算,每年淘汰的四大家用电器就达2500万台,加上电脑、手机等高科技电子产品和各种新型家电产品,我国家电的实际年更新报废量高达3000万台以上。

电子废物主要由金属、陶瓷、玻璃、树脂纤维、塑料、橡胶、复合材料、半导体等组成,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多氯联苯、铅、汞等有害有毒成分。美国硅谷防止有害物质联盟SVTC的调研指出,一台个人电脑(PC)含有700多种化学原料,几十种金属和有机物:显示器含有铅、镉、汞、六元铬、聚氯乙烯塑料和溴化阻燃剂等有害物质;阴极射线管(CRT)含有27%左右的铅;铁机箱中含有镉;开关及位置传感器中含有汞;印刷电路板上含有镉和溴化阻燃剂;电线和老式包装均含有聚氯乙烯;芯片和磁盘驱动器含有汞和铬。有毒有害物质的存在,使得电子废物的处理处置不同于一般的固体废物,它要求具备一定的环保技术工艺进行无害化处理。否则,释放出的重金属、持久毒性有机物会给生态环境造成复杂而长久的危害。

然而,含有各种化学成分的电子废物又具有很高的再生利用价值。根据丹麦技术大学的研究结果显示,1吨随意收集的电子板卡中含有大约271.8千克塑料、129.6千克铜、0.5千克黄金、40.8千克铁、29.4千克铅、19.9千克锡、18.1千克镍、10.0千克锑。日本横滨金属公司对报废的手机进行分析发现,平均每100克报废的手机机身中含有14克铜,0.19克银,0.03克金和0.09克钯。

电子废物的高增长性、高危害性、高价值性,决定了必须依据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则,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电子废物的循环利用体系,实现我国电子废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二、循环经济及其对电子废物的指导意义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将生态设计、清洁生产及资源综合利用应用于物质产品的生产、消费及其废弃过程中,把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资源消耗型线性经济模式,转变为按生态循环重构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资源闭环流动的经济系统。它要求所有的物质和能量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减少资源的消耗量,并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点。

循环经济要求以“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资源化Recycle,3R”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原则。“减量化Reduce”就是要减少进入社会循环系统的物质流量,属于输入端预防控制原则;“再使用Reuse”就是要求消费主体尽可能多次、多种形式地使用已经购买的产品,最终也是要达到废弃物减量化的目标,属过程性方法;“资源化Recycle”则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弃物转变成再生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置量。

循环经济对于电子废物的指导意义,在于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原则贯穿于电子产品设计、制造、消费、回收、处理、处置的全过程,实现电子废物的循环利用。这种基于循环经济的电子废物循环利用,就是按照3R原则设计建立电子废物的收集、贮运、处理、处置的网络体系,防止并减少上述过程中的潜在环境危害,提高电子废物再生利用水平,尽可能降低最终废物处置量,它包括电子废物的回收、再使用、再生利用及热回收四个方面。回收,是指向地理位置分散的废物排放者收集电子废物,运输汇集至指定集中地的过程;再使用,是指将电子废物作为产品直接使用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以及将其全部或者部分作为零部件或其他产品的一部分予以使用;再生利用,是指将电子废物的全部或部分作为原料进行利用;热回收,是指对全部或部分的电子废物通过利用其可供燃烧或有可能燃烧的物质获取能量。

三、电子废物循环利用的现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长三角地区是全国电子制造业高度发达、电子产品高度普及的地区之一。2006年上海电子产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名列第三,仅次于广东和江苏;浙江台州路桥区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基地,2006年实现行业销售收入150多亿元,人均GDP接近6000美元。2003年,国家发改委确定浙江省为国家废旧家电回收处理试点省份。2005、2007年国家四部委确定浙江、上海为循环经济试点地区,并确定了相关的产业园区、行业、企业为试点单位。长三角地区的电子废物循环利用是全国的一个缩影。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研究了电子废物循环利用的现状。

1 上海市电子废物回收渠道分析。通过对电子废物的相关监管部门、流通市场、电子电器零售商等的实地调研,了解到个体回收户走街串巷,上门收购,随行就市。就地成交,是目前上海市现存的直接面向“废物排放者”的主要回收渠道。

具体来说,上海市电子废物回收渠道主要包括以下5种:

(1)个体回收户上门收购。个体回收户,有称流动小贩,有称“街边游击队”,是目前上海市的回收主力军,个体回收户走街串巷,上门收购,随行就市,就地成交,是目前上海市直接面向“废物排放者”的主要回收形式。

个体回收户收购后,有直接再用价值的,直接转售至旧货市场(又称二手市场、调剂市场)或城乡结合部的各种“贸易市场、小商品市场”。比如:九亭镇小商品市场、七宝镇东方国贸城,虽名称各异,实质都是废旧电子电器集散地。

(2)旧货经营业主坐地回收。旧货经营业主几乎不直接面向家庭收购,而是面向个体回收户或下游旧货经营业主收购。旧货经营业主有上下游之分,下游旧货经营业主多是些资金少、仓库小、收购量小、收购价低、转售价亦低的小业主。上游旧货经营业主则多是些资金大、仓库大、收购量大、收购价高、转售价亦高的大业主。大业主不是面向个体回收户而是下游小业主,一些大业主甚至与大型零售商合作直接参与“以旧换新”活动,有的还与企事业单位签订协议,定期回收其淘汰更新的废旧电子电器。

旧货经营业主收购后将有直接再用价值的整机和经过维修拼装的整机直接出售。其余不具有上述两项属性的电子废物,则经简单拆解后将具有再生价值的部件经上游大业主或直接流向“地下拆解工厂”(即不具环保生产能力的非法违规资源再生企业)。实地调研中发现,电路板、压缩机、电线、金属部件多销往广东、浙江,而CRT玻壳多销往西北,如新疆、青海等地。维修拼装后的整机和能直接使用的整机多销往上海周边的欠发达地区,如安徽、江西、苏北。流程如下图。

(3)零售商“以旧换新”。经调研发现,“以旧换新”活动仅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厂家并不参与回收处理过程。“以旧换新”得来的废旧电子电器,由与商家有协议的旧货经营业主回收。甚至“以旧换新”活动本身就是厂家、商家、旧货经营业主三方合作搞的促销活动。厂家要推新产品,商家要增销量,旧货经营业主可大批量购进旧货。

(4)通过社区废品收购站回收。据调研发现,通过废品收购站回收的电子废物很少,主要原因是旧货经营业主的出价比废品收购站高,个体回收户并不将电子废物卖给废品收购站。只有当旧货经营业主不收时,才将电子废物卖给废品收购站。家庭出于价格、时间和运输成本的考虑,也很少将电子废物卖给废品收购站。

(5)机关、事业单位统一交投。这是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强制将机关事业单位淘汰更新的废旧电子电器统一交投给有资质的资源再生企业,集中处置。

第2篇:循环利用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金针菇;废料;循环利用;生态

金针菇为低温菇,是秋冬与早春栽培的食用菌,以其菌盖滑嫩、柄脆、营养丰富、味美适口而著称于世,营养丰富,清香扑鼻而且味道鲜美,深受大众的喜爱。据测定,金针菇中氨基酸的含量非常丰富,高于一般菇类,尤其是赖氨酸的含量特别高,赖氨酸具有促进儿童智力发育的功能。金针菇既是一种美味食品,又是较好的保健食品,国内外市场日益广阔。

同时,草菇肉质肥嫩,风味鲜美,是宴席上的美味佳肴。鲜草菇营养丰富,特别是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据研究分析,每100g鲜菇含维生素C量高达158mg~206mg,远远超过一般蔬菜的维生素C含量。草菇还含有多糖和异构蛋白,经常食用可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降低胆固醇和高血压,并能预防癌症。因此,草菇作为一种保健食品和高档蔬菜,深受人们的喜爱。如何将金针菇、草菇生产实现无缝联接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金针菇废料循环利用技术推广背景

当湖街道是平湖市食用菌主产区之一,年栽培面积26hm2,产值达1600万元。2012年,投资近200万元建设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以生产金针菇为主,生产能力为100万袋,为解决在生产中产生的大量金针菇菌包废料,减少环境污染,本产区探索并实施了金针菇废料循环利用技术推广,该项目为浙江省农技推广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平湖市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中心地带,毗邻上海、杭州、苏州、宁波等大中城市,交通便利,市场消费潜力巨大,发展食用菌生产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实施金针菇智能化生产技术是进一步提升平湖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层次,增强平湖市食用菌市场竞争力,推进产业更快更好发展,加快实现富民强农的有效保障,符合平湖市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规划。

2 金针菇废料循环利用技术推广必要性

为解决生产中产生的大量金针菇菌包废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开发其资源化利用途径是推进食用菌生产高效生态循环发展的必由之路。金针菇原料营养丰富,含20%麸皮、10%玉米面以及其他纤维素、多糖等,通过试验、考察,金针菇废料完全可以用作草菇的栽培原料,其生物转化率可达到30%以上。据测算,100万袋金针菇将产生250t废料,利用其废料经过发酵处理后可代替草菇的栽培原料,按目前草菇栽培原料市场价800元/t测算,可节省成本20万元,草菇生产结束后再将其废料发酵作为其它作物的肥料,“开发菇-菇-菜(稻)”循环生产新模式,实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既减少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又增加产出。

3 金针菇废料循环利用技术推广内容

按照“安全、高效、节本、增产”标准,抓好三家合作社核心示范户建设,利用金针菇废料栽培草菇2.2hm2,草菇废料再利用作为蔬菜、水稻等作物肥料33.3hm2。总结经验,为带动全市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提供保障,充分实现资源化、循环化利用,实现农业低碳生产。

4 金针菇废料循环利用技术推广要点

4.1 抓好金针菇标准化生产,科学配置培养料

将棉籽壳85%、麸皮12%、石膏1%、玉米2%等培养料加水充分拌匀,然后调节pH值到6左右,含水量以手捏料有水滴渗出但不形成水流为宜。

4.2 严格处理废料

草菇属高温型品种,适宜生长温度为28℃~32℃,最佳栽培时间为6月~9月。选择无霉变金针菇废料脱袋后进行暴晒、打碎,按金针菇废料85%、青糠10%、石灰4%、石膏1%比例进行配比。根据面积按上述配比,加水拌匀,使培养料含水量达到70%~75%,堆积发酵。3d后开始翻堆,隔1d翻1次,连续2次~3次,待原料柔软后,即可趁热进入菇房。封闭门窗,采用锅炉往菇房内通入热蒸气,温度达到70℃并维持10h~12h,自然降温到40℃左右时打开门窗。温度下降到35%左右时,选择菌龄20d左右生长健壮菌丝,且瓶肩处有少量红色厚坦孢子为适龄菌种,均匀撒入培养料中,并轻轻压实,覆膜保湿。当菌丝已吃料,温度、湿度都偏高时,应及时将盖在料面上的薄膜掀开,促使菌丝向下生长。

4.3 加强管理

播种后,将温度严格控制在30℃~32℃。前2d不通风,2d后每天通风1h左右。一般播种6d开始形成子实体原基,子实体形成前盖上1层厚1cm左右的肥沃湿菜园土。子实体形成后,要求每天多次向床架、地面、空间喷水,以提高菇棚的空气湿度,待子实体长到黄豆大小时可适当向菇体喷水,喷水时水温要与环境温度基本相同。出菇到采菇一般4d~5d。第一茬产量占总产量60%左右,第1潮菇采收结束后,用1%的石灰水对培养料重喷1次,使含水量接近第一潮出菇时的含水量,保持温度30℃~32℃;5d~7d即可出第2潮菇,第2潮采菇量占总产量的20%~30%。为提高菇房利用率,一般收二潮菇后,清理菇房为下批栽培准备时间。

5 金针菇废料循环利用技术推广效益分析

通过开展金针菇废料循环利用技术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5.1 经济效益

共3户实施金针菇废料循环利用技术,利用金针菇废料102.3万包,合计250.7t,栽培草菇2.9hm2(三次),产量63.26t,产值93.4万元,节约原料成本25.06万元,实现效益65.62万元。栽培草菇后的废料应用在蔬菜和苗木基地面积达35hm2,毎667㎡节约肥料成本105.8元。

5.2 社会效益明显

通过实施金针菇废料循环利用技术,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产量和效益,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5.3 生态效益显现

开展金针菇废料循环利用技术推广,进一步加快了食用菌废料资源的开发利用步伐,推进了全市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设施和资源的利用率,对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实现蘑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沈兆龙,谢永发.金针菇栽培废料再利用技术[J].农家致富,2009(24):31-32

[2]范可章,张振.金针菇栽培废料栽培平菇试验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1,30(1):26-29

第3篇:循环利用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利益循环经济公益经济公益诉讼

循环经济法视野下的公益

(一)公益利益的含义

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学者们对公共利益有不同的认识。罗尔斯把利益分为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等。言外之意,公共利益即是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总和。庞德则把利益分为个人利益、公共利益与社会利益。由此,公共利益既包含国家利益,也包含有国家以外的世界性利益或人类利益。有的学者则认为应该把利益分为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再把公共利益分为人类利益、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等。还有学者根据法益主体的分类,将法益分为国家法益、社会法益与个人法益,由此再将利益分为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在此,公共利益是上位概念,社会或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同为并列的下位概念。笔者认为,在当代这种划分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社会有两个领域: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特殊的私人利益关系总和构成市民社会,普遍的公共利益总和构成政治国家。公共利益表现为社会利益或国家利益。在不同领域内,在不同情形下,公共利益所指向的范围和本质是不同的,情况相当复杂,但也有共性,即“一定社会中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生存、发展、需要的客观对象和发展条件,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以直接享受的利益”。据此,机场、公共道路交通、公共卫生、公共图书馆、灾害防治、国防、科学及文化教育设施、环境保护等,均属于公共利益。

(二)循环经济法的意义

循环经济模式不仅能满足人类物质上的需求,而且还带给人类极大的环境利益。环境利益属于公共利益的范畴。首先,环境是公共产品。环境资源就其自然属性和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来说是全体国民的“共享资源”,是全体国民的“公共财产”,任何人不能对其任意占有、支配和损害。其次,环境是公共权利。环境权益建立在人们共享环境条件这个基础上,具有公权之性质。环境权在强调人的自由、利益和权利时,同时强调服从和服务公共利益的原则,强调服从和服务全人类的长远利益包括后代人的利益。最后,环境是公共事务。目前任何一个国家的环境问题都是由特定的国家机构或国家机关委托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的。

经济法从其诞生之日起,就立足于社会本位,是一门以社会整体利益为主导的法律。经济法始终为实现“政府适度干预经济”而努力,“政府之手”适度动作促使环境外部不经济内部化,实现环境资源有效利用和清洁的空气、清洁的水等公共物品的“生产”,从而达到社会期望的环境目标,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法主张科学的发展观,它有经济与环境共同可持续发展的理想追求。具有“现代性”的循环经济法更重视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当代人利益和后代人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的协调,它是经济法的一个子体系,其调整对象、调整方法、法的本位、法律责任形式等都与经济法具有同质性,其所调整的利益范围也必然在经济法所调整的利益关系范围内。循环经济法既主张要发展经济,同时也主张物质能源的再利用,消除和减少环境污染,具有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双重要求。立法的实现有赖于司法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循环经济公益需要诉讼制度保障。

循环经济法视野下公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一)对立统一关系

循环经济法中的社会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它们之间的统一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互相依赖、互相转化、互相包含”。在经济活动中,企业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其生产就会最大限度地减少其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地去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和能源,而不会考虑资源和能源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社会公共利益问题。因为对于个人利益来说,目前这种粗放式的经营状态,是其利益最大化的捷径。如果按照循环经济所要求的资源减量化以及再利用和再循环的三原则,无疑会给企业带来生产成本的增加,毕竟现代的生产技术还不成熟,很多的“循环”还只依靠科技的机械“循环”,而非生态的循环。企业如果进行资源减量化使用,就要增加成本的投入(如科研的投入),且会使利益的回收周期增长,这显然不是其想短时间获取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选择。另外,整个社会系统内大部分没有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和再利用,个别企业如果采用循环生产,也只是在其企业内部的循环。然而,循环经济的循环要在三个层面实现:企业内部的循环;企业之间的循环;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循环。只有企业内部的循环是不能实现循环经济理论中所讲的循环要求的。当然,这也就意味着无法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另外,如果整个社会现在仍继续传统的粗放式经营方式来发展经济,将会造成资源的耗尽和环境破坏,此时,个人利益也就丧失了其存在基础。所以,在循环经济中,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

(二)次序问题

当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产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就会遇到孰轻孰重的次序问题。客观地讲,应当首先关注公共利益,在关注公共利益的同时,尽力抵制只顾个人利益膨胀的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的做法;但是,公共利益的实现也必须是在保护个人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并实现的。并且,公共利益并非对个人利益具有绝对的、必然的优先权,那种认为公共利益时时处处都得让个人利益让步的做法是错误的。尤其是在人权日益得到重视的今天,那种盲目蛮干、一味地要个人利益为公共利益让步的做法是要不得的。更不要说有些单位或个人假借公共利益的名义,侵犯个人合法权益的恶劣做法。在循环经济立法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互协调的具体可行的原则。“我们必须以个人对享有某些东西或做某些事情的要求、愿望或需要作为出发点,也可能以不强迫他去做他所不想做的事情的要求、愿望或需要作为出发点”。这种看法可以说准确地反映了以保护个人权利为核心的公共利益的保护与实现的思路。这显然是立法者在认定公共利益必须明确的目标,因为在明确公共利益时是不可以忽略对个人利益的关注的,而上述表述较好地兼顾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两者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循环经济法的实施需要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的保障

(一)循环经济法“可诉性”缺陷及其弥补

循环经济法的可诉性是指为了判断循环经济纠纷的是非而使经济纠纷主体可诉求于法律公设的判断主体的基本属性。实际上是指对于循环经济法主体行为的不满可否向法定机构倾诉(如提愿或),以使法益获得保障的问题。“判断一社会关系是否有可诉性,主要依据其是否存在诉的主体,是否存在诉的裁判机关,是否存在待诉的利益,是否存在待诉的独立价值”。循环经济纠纷正是从内在层面上回应着这四个标准:循环经济公益诉讼以社会公众和国家代表机关为主体,有广泛化的主体需求,法院有关审判庭的设置,为循环经济冲突的司法解决提供了诉讼的裁判机关;与此同时,有关国家代表机关和社会公众,以提起并支持循环经济公益诉讼为基本形式,对侵害循环经济公益的行为进行追诉,使得循环经济公益成为循环经济公益诉讼的待诉利益;而平衡循环经济主体间利益、消除经济纠纷与矛盾、缓解经济冲突、维护循环经济公益进而保障整个社会经济秩序与社会正当关系成为循环经济公益诉讼的价值所在。由此可见,循环经济冲突已具备诉讼的各种基本特点。因此可以在适当时候将其导入司法尤其是诉讼机制,以化解经济矛盾,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循环经济法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践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最终立法价值及其尊崇的精神理念,注重其从社会整体利益角度协调和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保护的是包括广泛不特定的单一市场主体利益在内的整体社会经济利益。因此,循环经济法律的实施及循环经济公益纠纷的解决一旦进入诉讼领域,通常表现出强烈的公益色彩。鉴于适用循环经济法解决经济纠纷的原则和程序专业性、特殊性较强,在我国按案件性质分设审判庭的司法体制背景下,法院设置专门的审判机构致力于此具有低成本与高效益的优势。因此,突破传统诉讼模式观念和制度局限,建构价值与规则独立为一体的经济公益诉讼制度(旨在建立一种人人都可以为了公共利益而提讼的制度),该制度可以有效地弥补循环经济法的可诉性缺陷。

(二)循环经济法对公益诉讼制度的依赖性

司法作为维持政治及社会体系的一个基本支点发挥着正统性的再生产功能。社会中发生的几乎任何一种矛盾、争议,尽管经过各种各样的决定仍不能得到解决并蕴含着给政治、社会体系的正统性带来重大冲击的危险时,最终可以被诉讼、审判所吸收或“中和”。通过诉讼、审判,尽管争议或矛盾本身未必真正得到了解决,但由于司法所具有的诸如把一般问题转化为个别问题、把价值问题转化为技术问题等特殊的性质和手法,因发生争议或矛盾,从而可能给政治及社会体系正统性带来的重大冲击却得以分散或缓解。公共权利、公共利益(循环经济公益)受损害可以诉诸司法救济是法治的应有之义,建立一种恒定的、解决社会矛盾的机制是保障现代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手段。公益诉讼制度既为人们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提供了新途径,也为人们这一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司法保障。应该说,司法救济是一种最根本、最重要的解决循环经济纠纷的途径。

(三)循环经济公共利益的维护应依靠“公众”提起“公益诉讼”

现代法关于公共利益的保护,一般由公务员代表国家履行,但目前许多国家都认识到国家机关无论如何健全和周密,仅依靠公务人员来维护公共利益是不够的。因此,纷纷寻求授权公民和社会组织维护公共利益以补救其不足。“现代法制只能以民主制度为基础,采用一般大众到政府以及从政府到一般大众的不断立法、规范、监督、反馈、和修正的‘良性双向运行’(reciprocity)模式”。我国虽然早已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执法监督的最基本的力量,但由于现代法治意识缺乏,一直没有从司法制度的设置和运作方面保障人民通过行使公诉权利直接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只停留在向有关国家机关或领导人检举、揭发、举报上,实践证明这与依法治国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循环经济公益(至少其中的环境利益)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群众是最直接的见证人。我国要重视人民群众在循环经济执法监督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应当让群众去参与、去行动。而参与的最好方式就是赋予公民和一切组织对循环经济违法行为的公诉权。这样,群众通过经济公益诉讼制度行使了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同时司法机关通过受理审查原告的,对被告的行为作出司法判决,有效地惩治了侵犯循环经济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张乃根.西方法哲学史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第4篇:循环利用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自然资源循环型经济节约型经济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围绕这个思想产生了一些经济模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循环型经济(俗称‘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这个提法,其实并不是中国人的创造,而是一个舶来品,其来源出自1990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W.Pearce和R.K.Turner所著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经济学》一书,这个概念后来在国际间被大量引用,现在在国内已经广泛流传。其意思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来进行经济活动,人们试图通过这种模式的建构,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这个模式虽涣鞔芄悖罹科鹄慈词且桓龃砦蠊勰睢9赜谡飧鑫侍猓收咭丫凇堵劢谠夹途孟低场芬晃模ā吨泄嗣翊笱аПā?/SPAN>2004年第3期)中做过论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笔者感到,在社会层面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存在着相当的误区,因而不能不对一些问题做进一步的说明。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为生命物质,然后植物被草食动物食用,草食动物又被肉食动物食用,肉食动物之间还有食与被食的关系,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后的躯体被微生物分解,最后回到非生命环境,再被植物利用,这样就形成一个循环。人类的经济实质上也是物质的转化过程,即将资源转化为产品供自己消费,在生产活动中有部分资源成为废弃物,而在消费完结后,产品则基本上成为废弃物。于是便造成两个效应:一是资源消耗,二是环境污染。

在人类利用的资源中,有一部分资源是可以再生的,例如植物、水、空气等,它们通过自然界自身的机制,可以实现自我更新,从而被再度利用,但相当部分资源(主要是矿物资源)是不可能再生的。随着资源消耗速度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状况的加剧,不仅不可再生资源出现了危机,就是对可再生资源来说,也出现了再生能力下降的问题。于是,人们开始考虑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将废弃物资源化,再度投入生产,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就是“循环经济”的基本依据。

从废弃物资源化这个角度来看,发展循环性生产是应当大力推崇的,然而要建立一种循环型经济,就大有可以商讨之处了。所谓“经济”,在《辞海》中的相关解释有:经济活动,包括产品的生产、

-------------------------------------------

分配、交换或消费等活动;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或指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显然,这是一个全局

性的概念,而不是局部生产的概念。因此,“循环经济”的意思,应当是在全部经济活动中实行资源的循环利用。在全部经济活动中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是一种愿望、一种理想,其出发点是善良的,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从理论上说,模拟方法属于一种类比方法。就本质而言,包括模拟方法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类比方法,都是一种按照一定逻辑程序进行推理的猜测性方法。在科学发展史和技术发展史上,类比方法的使用曾经导致了不少杰出的发现和发明,特别是向生物界寻求设计思想的功能模拟法,把目的和行为的概念赋予机器,突破了生物与非生物的界限,在技术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类比推理毕竟是一种或然性推理,这是因为:1)事物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是类比的客观基础,同一性提供了类比的根据,差异性则限制了类比的结果;2)类比推理的逻辑基础是不充分的,相似属性和推出属性之间不一定有必然联系。迄今为止,包括电脑在内的所有仿生模拟案例中,还没有那一件的功能是完全超过了原型的。这里有一个基本原因在于,与生命运动相比,其他运动都还属于较低运动形式。同样道理,人工模拟的物质循环机制与天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机制相比,无论如何都会有差距。

从实际来看,根据传统分类,自然资源大体上可以分为原材料和能源。原材料方面有以下问题:

第一,一般来说,原材料废弃后可以再生利用,但再生一定要消耗能源,其中不仅有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而且还有运输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就是说,即使原材料再生利用也要付出代价。在有的情况下,单就回收运输而言,所消耗的能量甚至会超过生产原材料所需的能量。例如,污水的净化就要耗费大量能源。又如,废塑料包装的回收,仅运输一项就是耗能颇巨的工作。

第二,在原材料的利用过程中,由于受物质本身特性的限制,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回收再生,其中总有一部分会散落到自然环境中,无法再生利用。例如,磷这种物质既是生命的重要组分,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但磷的回收就十分困难,一般都会随地表径流汇入海洋,然后只有很少部分磷元素能以水产品和鸟粪为载体返回陆地。还有许多非金属原材料,一旦在自然界中散落,就很难再生利用。

第三,即使是能够再生利用的原材料,由于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也不得不降低层次使用。例如,玻璃、塑料、纤维等,再生以后,使用价值就会显著下降。当然,技术水平并不是不可以提高的,但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这里有一个比较效益的问题。一般说来,不到资源十分紧缺的的地步,人们不会在这方面加大投入,而一旦进入这种地步,资源环境问题恐怕也就积重难返了。

第四,有的物质循环利用,可能产生公害。例如,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如果人工食物链设计不当,将动物尸体和粪便作饲料使用,会造成病毒、病菌和重金属元素的二次污染,从而危害农业生产并最终危害人体。据推测,疯牛病的蔓延可能就与牛尸骨作饲料有关。

能源方面,在整个宇宙水平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即热力学第一定律)是成立的,然而在地球这个系统内,能量的传递还应当遵循单向传递的定律(即热力学第二定律)。所以,至少在地球生态圈范围内,能量的利用是不可循环的。有人认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只是一个经验定律而已,不足以作为否定循环经济的证据。不可否认,不仅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已经得到公认的热力学第一定律以及热力学第三定律(绝对零度不能达到的定律),都是经验定律。尽管目前这些定律并未得到严格的证明,但是同样没有找到能够违背它们的例证。对此,我们只能持一种谨慎的态度。

目前人类利用的能源大体可分为:太阳能(包括直接利用的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化石燃料能等)、地球和其他天体相互作用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地球自身蕴藏的能量(如核能、地热能等)。矿物能源显然是不可再生能源,人们不会怀疑它的不可循环性。还有一部分能源,如直接利用的太阳能以及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等,人们称之为“可再生能源”,在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它们是否属于可循环利用的能源?实际上,这里所说的“可再生”,是指它们被利用以后,在可见的历史时期内在自然界里不至于耗竭,这种情况与“可循环”有根本区别。地球上所有能源被利用以后,最终都会以热的形式向太空释放,至于释放到太空的能量是否会重新凝聚起来,现代天文学已经找到了一些相关的证据,但这并不等于说在可见的历史时期内就可以循环利用。

一般说来,可再生能源都是相对清洁的能源,但如果无度地开发,也会造成新的环境问题,如风轮机的过大规模安装,会破坏自然景观;在河流上大规模筑坝发电,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损毁;潮汐电站的大规模兴建,会破坏鱼类的繁育场所;地热能的大规模开发,会有硫化物污染等等。特别是当能源的开发变得更容易、能源的供给变得更充裕时,人们就会对其他资源进行更大规模的开发。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原材料会加速消耗之外,另有一些环境要素,如土地、生物多样性等,都有遭到毁灭性破坏的可能。这些要素是经济活动、甚至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它们都应当被视为资源。这些资源是大自然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进化的产物,其量具有绝对性,其质具有唯一性,一旦毁灭,就可能在地球上永远消失,它们的利用很难纳入“循环”。

从根本上说,地球生态系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一个产生、成长、消亡的演化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不可逆过程。随着内外因素的作用,特别是外界输入的负熵不足以抵消系统内正熵的增加时,系统将无可挽回地呈衰落趋势,以至逐渐走向崩溃。应该说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只有持这种观点,我们才可能具有清醒的认识,也就不会毫不吝惜地消耗地球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从时间上说是代际平等问题,从空间上说是人际平等问题。这绝不仅仅是一个伦理问题,它已经显露为现实的经济问题、甚至转化为政治问题。人们常说:环境问题的解决最终还要依靠科学技术。这句话到最后往往又被归结为依靠技术,这实际上是把复杂问题进行轻率处理的一种思维方式。

实际上,技术是这样一柄双刃剑:往往是它的进步导致了某些问题的解决,同时又带来了新的更大的问题。尽管如此,人们总是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这样一个古老的格言。这个信念的危险在于:当问题严重到运用当时的技术难以解决时,崩溃性的后果是否会出现?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单纯的技术进步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应当认识到,自然界能满足人的正当需要,但不能填满人的欲壑。事实上,人类对自然界的每一个扰动都有相应的代价付出,如果大规模地扰动自然,就必然遭致大规模的报复。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把扰动尽量控制在一个容许的范围内。

“循环型经济”的问题在于,这种提法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只要大力开展资源回收利用,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消耗资源。而如果社会一旦被这种错觉误导,其后果将难以设想。比较明智的做法是,建立一种节约型经济。它含有生产的集约化即资源的充分利用、再生利用的意义,同时还有适度、明智地消费的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资源循环,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循环。其实“经济”这个词本身,在汉语和欧洲很多语种中,都含有“节约”的意义。

提倡节约型经济并不等于抑制人的正当需要,重新回到过去的贫困型节俭的老路上去。建立节约型经济,必须研究人的需要层次。人的需要大体可分为基本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三个层次。从基本需要上升到享受需要,主要受生理因素支配,所以是自发产生的。但从享受需要上升到发展需要,则受精神因素支配,因而很难自发产生。我们一方面要承认在一定限度内享受需要的合理性和不可逾越性,要大力采用先进的知识密集型技术,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以满足人的正当物质享受需要。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对物质享受超越的必要性,要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引导人们的需要,引导人们追求创造、追求精神满足。这才是真正属于人的行为,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唯其如此,才能摆脱困境,求得全体人民的福祉。

参考文献

1奥德姆EP.生态学基础.孙儒泳,钱国桢,林浩然,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第5篇:循环利用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 毕节;循环经济;畜牧业

毕节试验区大部分地方属北亚热带温凉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水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0.5~15.0℃,无霜期205~297天,有利于牧草的生长及畜禽的生息繁衍。全市畜牧业产值逐年增长,2015年畜牧业产值达到139.30亿元,比2014年增长5.3%,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7.45%,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9.53%,发展畜牧业对当地经济举足轻重,对全市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一、发展循环畜牧业的必要性

目前,毕节市还有92.43万贫困人口尚未脱贫,约占贵州省的1/4,全国的1/50,是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地区。为决战贫困,各县区将畜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以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其中,大方县致力打造10万头优质安格斯肉牛养殖基地县;金沙县全力推进50万头生猪生产基地建设;纳雍县实施“纳雍乌蒙土鸡适度规模生态养殖工程”,规划建成存栏12.5万只的现代化、标准化种鸡场;赫章县致力开发和利用优质特色地方资源――可乐猪;七星关区大力发展林下养殖。

但是,传统的“资源-畜产品-废弃物排放”养殖模式,大多伴随环境污染问题,空中弥漫着刺鼻恶臭、水中流淌着尿污、土地上堆积着大量粪便。因此,有必要探索畜牧养殖新模式,避免或减少污染物产生,循环经济模式的引入无疑是最佳选择。

二、畜禽粪便循环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循环中得以科学的持久利用,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得以尽可能降低。

根据循环经济理论,畜牧养殖产生的污染物只不过是一种“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或者是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的资源。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氮磷钾以及一些微量元素,这些都是农作物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另外还含有75%的挥发性有机物,其中蛋白质含量为15.8%~23.5%,维生素B2为17.6μg/g。所以,畜禽粪便可制作成饲料或肥料。同时,畜禽养殖废水含有高浓度有机物,能够被降解生成沼气,直接作为燃料或用以发电。因此,这些所谓的污染物或者废弃物都是可以被循环利用的,这为发展循环畜牧业提供了先决条件。

三、循环畜牧业的发展模式

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发展畜牧经济时,首先利用先进的饲养技术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然后对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使用。目前循环畜牧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1、采用先进技术减少养殖环节的污染物排放

一是干清粪工艺。将粪便单独清出,不与尿、污水混合排出。采用这种工艺清出的粪便是固态的,含水量低、营养成分损失小,肥料价值高,便于堆肥和其他方式处理。与传统水冲粪工艺、水泡粪工艺相比,节约了大量水,减少了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

二是发酵床。在猪舍、牛栏内铺设由稻壳、锯末、树皮木屑碎片、豆腐渣、酒糟、粉碎秸秆等混合而成的有机物垫料,牲畜排出的粪尿经微生物完全发酵,迅速降解、消化,形成富含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有机肥,从而实现无污染、零排放的目的。

2、粪便再利用

畜禽粪便的再利用主要通过蚯蚓来实现,即“饲料-畜禽-粪便-蚯蚓-有机肥-牧草、蔬菜”“畜禽-粪便-蚯蚓-鱼虾”等畜牧业循环发展模式。蚯蚓一般以畜禽粪便和有机废物垃圾为食,美国、日本等国家多用蚯蚓处理垃圾、净化环境。我国甘肃张掖、陕西渭南等地将畜禽粪便发酵处理后用于养殖蚯蚓,使畜禽粪便得以再利用。蚯蚓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D以及钙磷等矿物质元素,可作为鱼虾、家禽的优质饲料。其粪便亦含有非常高的有机质,是牧草、苗圃、蔬菜、鱼塘极好的有机肥料;还具有疏松的结构特性,可改善土壤结构,解决土壤板结问题。养殖蚯蚓实现畜禽粪便的再利用,不仅能减少污染物排放、净化环境,还能种植牧草、蔬菜或养鸡、养鱼,真正实现农业产业生态循环。

3、以沼气为中心的循环利用

目前,比较常见的循环畜牧业发展模式,是在养殖过程中嵌入沼气池,即“猪-粪-沼-果”“猪-粪-沼-藻-猪”“牧草-畜-粪-沼-牧草”“秸秆-畜-粪-沼-农产品”等模式。利用微生物厌氧发酵原理,在沼气池中添加微生物菌群,通过微生物自身的新陈代谢,逐步将畜禽粪便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有机物分解成为沼气、沼液和沼渣等可以继续利用的资源。产生的沼气可用于照明、做饭、发电等;沼渣、沼液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钠、钙等营养元素,可作为栽种果树、粮食、牧草的肥料;沼液还可用于冲刷圈舍,实现节约用水。通过沼气的利用,延长食物链和生产链,使一种生物的废弃物成为另一种生物的养料或生产原料,实现物质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

四、促进循环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循环畜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选择有效的循环经济模式,从注重数量和规模的粗放式发展向数质并举的集约型发展转变。因此,发展循环畜牧业,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应把发展循环畜牧业作为实现精准脱贫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来抓,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切实加强对循环畜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2、加大宣传力度

群众对于循环畜牧业的认知依然较少,政府需要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的生态效益、经济价值,提高认识,凝心聚力,营造循环畜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3、组织培训学习

发展循环畜牧业的专业人才、技术依然缺乏,政府应组织畜牧、林业、农业相关部门负责人、技术人员、养殖大户到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较好地区进行考察、学习。邀请专家、技术人员上门指导,解决循环畜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4、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为解决贫困户、养殖企业融资难问题,应利用“一市五金多套餐”撬动金融资本,为循环畜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利用专项资金以“以奖代补”形式,对采用新技术、筑建沼气池等发展循环畜牧业的个人、企业予以扶持,促进循环畜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宁宁.畜禽养殖业废弃物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方法[J].环境保护,2000(2).

[2] 张庆东,耿如林,戴晔.规模化猪场清粪工艺比选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2013(40).

[3] 胡海燕,于勇,张玉静,徐晶,孙建光.发酵床养猪废弃垫料的资源化利用评价[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01).

[4] 胡振鹏,胡松涛.“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J].自然Y源学报,2006(21).

第6篇:循环利用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 企业 资源价值流转核算

所谓的循环经济就是依据于“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把低消耗、低排放以及高效率作为其基本特征,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相吻合的。循坏经济的开展不仅需要有政策和经济体系的支持,还需要有资金流动的良好基础,并把物质、能量、时间和空间等要素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资金的角度来看,它是伴随着企业内部物质的循环流动,其最后的结果是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效益业绩带来重大影响的。在当前的企业发展形势下,在对物质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来建立资源价值流转的核算体系,发现循环经济价值和物质流两者之间的互动影响规律,从而达到内部物质和价值信息之间的一致,具有内在的必要性。

一、企业循环经济价值的本质内容及其特征阐述

循环经济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统一为一个整体的绿色经济,它的正常运行需要有价值链来做支撑。那么对于企业来说,循环经济就是产品生产过程中采取清洁化生产、绿色消费以及回收利用废弃物等的方式来创造出投入小、产出大的优良效应,而且这也是一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形式,它的本质是一种价值诉求。

循环经济是利用各种相关的手段和方法,吧传统的线性经济系统资源流动方向组织为一个新型的反馈式流程和复杂的生态经济系统,除了实现经济效益之外,它还重视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简单来说就是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可持续价值,这就是循环经济的价值本质所在。

在循环经济的模式中,它的价值载体是物质,随着物质的不断循环流动,就会相应的产生价值的循环流转,这一流动价值势必会对经济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它的资源流转方式已不再是传统的工业经济的机械式的流转,而是经过理性的分析后确定的最佳的选择。企业的资源流有两种构成形态,即物质和价值形态;有两种的转化,即合格品和废弃物;有两种流向,即正向流和逆向流,这几个量化关系问题是循环经济资源流分析领域的关键性问题,同时这也是其具有的特征所在。

二、循环经济下的资源价值分析

循环经济下的资源定义可以概述为是输入企业的原材料、能源等的构成物质,具有资源的物质特性和价值特征。所谓的“资源价值流转”就是资源在时空流动中所发生的价值转移,它是以资源流动的分析为基础的,按照循环经济的“资源价值”标准,对资源在链、环、网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形态变化进行合理的描述分析,它是属于动态价值的范畴。上述提到的“资源价值”属于是一种“社会――经济――环境”这个大系统的价值概念,它所涉及到的内容较多,不仅仅包括现有会计系统中的价格、成本以及收入等的尺度,而且还包含物质流对环境系统的损害价值,对这种环境损害价值的分析评估,可以对循环经济的实际效益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

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开展要求所进行的成本划分,和现有的会计制度所计算的成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现有的会计学是从产品的定价要求为基础的,它把物质流中的废弃物损失直接的包含在产品的制造成本中,这样很明显是难以满足循环经济对物质循环优化决策以及控制评价的信息需求的。然而,在以循环经济为基础进行划分的成本构成中,会有一部分形成转移价值进入到半成品形成有效价值,一部分进入废弃物形成资源的损失价值,这个损失价值同时还包括企业内部资源的消耗所承担的损害价值,基于此,企业采取循环经济的相关有力措施,不仅可以把废弃物损失的经济价值和环境损害转化为增加合格产品的价值,还可以大大的减少废弃物的损失价值,这样就可以充分的满足循环经济业绩的计算和评价的要求。

三、资源流转价值的变化规律

企业资源的流转过程不单单是资源物质的流转变化过程,更是价值转移和价值创造的过程。通常情况下,物质流转是以主要元素为典型来进行物质流的分析工作,常见的典型元素有钢铁厂的铁元素、铝工业的铝元素等。不同阶段的元素会发生不同的物理化学变化,并且每一阶段的输出端会形成有效的利用价值和废弃物损失的价值。因为不同的生产阶段都会有新的价值投入增加,这样就会直接的导致元素的价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内部含有这种元素的物质经过多次反复的磨损,它的价值会逐渐的减少,从而形成一个较低的价值。

四、企业资源价值流转核算的模型

我们把资源流成本概念作为基础,构建一个资源价值流转核算的公式,即:

RVi=RUVi+WLVi+WEIVi

RVi表示的是第i流程的资源价值;RUVi表示的是第i流程的资源有效价值利用;WLVi表示的是第i流程的废弃物损失价值;WEIVi表示的是第i流程的废弃物外部环境的损害价值,那么把元素流分析作为分配的标准,又可以把后三类的价值作进一步的变化:

上述式中,Cmj是第i流程的原材料输入成本;Cei是第i流程的能源输入成本;Cli是第i流程的人工成本;Cpi是第i流程的折旧等制造的费用;Qpi是第i流程特定元素的含量;Qwi是第i流程废弃物特定元素的含量;WEIij是第i流程第j种物质的环境影响废弃物数量;UEIVij是第i流程第j种废弃物的单位环境损害价值。

五、总结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实行循环经济下的资源价值流转核算的体系对于企业来说是有重要作用的,保证企业现有的成本核算可以满足循环经济的需要,进而推动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7篇:循环利用的含义范文

编者按 我国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并提出了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等具体部署。本文作者对绿色经济概念进行梳理和辨析,并提出了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环境政策。本版将于近期陆续刊登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观点文章,以飨读者。 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等多重危机的重要对策,这一点已经获得了世界各国的认同。我国政府也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并提出了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等具体部署。目前,人们对于发展绿色经济已经发表了大量的论述,这对于我们建立对绿色经济的认识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为了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下一步需要做更加深入的工作,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对绿色经济概念进行梳理和辨析,建立一个比较清晰的绿色经济概念体系;二是从主要阐述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意义,转换到提出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安排。这些工作是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过程,有利于把绿色经济变成现实的成果。 明晰绿色经济概念 ■阅读提示 绿色经济是指那些同时产生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人类活动。绿色经济具有两项外延:一是对原有经济系统进行“绿化”或生态化改造;二是发展对环境影响小或有利于改善环境的产业。 绿色经济就是生态经济,它包含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绿色经济,就是发展循环经济等这些具体的经济运行方式,我国过去出台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等政策措施仍然是有用和有效的。 绿色经济的两种含义 现在,人们在大量使用绿色经济这个概念,并把它看做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如果不作特别解释,这样理解有时会使人感到不易把握。如果绿色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那么相对应的原来老的经济形态是指什么(是黑色经济或褐色经济吗)?绿色经济究竟是指在原来老经济形态之外新出现的经济活动,还是指原来老经济形态换成了一种新的面貌?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实际上,人们在使用绿色经济概念时,都是按各自的理解去使用的,也就是说人们虽然都在使用同一个词,内心里却在指向不同的内容。如果这些问题不澄清,就无法把握绿色经济的外延,也就无法制定针对性政策。 直截了当地看,绿色是环保的代名词,经济是指人类进行的盈利活动,那么绿色经济就是与环保有关的人类盈利活动。从这个性质上引申,我们可以看到绿色经济具有两种含义: 第一种含义是指经济要环保,即要求经济活动不损害环境或有利于保护环境。在这里,绿色是对经济活动的外在限定,它要求经济活动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或不付出过大的环境代价。在这个意义上,绿色经济并非单指某些产业活动,而是对整个经济体系的要求,它实际上是指要把原有经济体系的面貌由非环保型转到环保型,因此,此时绿色经济又可称为环保型经济或环境友好型经济。举例说,钢铁、化工、建材、造纸等产业,在粗放型发展方式下是高排放的因而是非绿色经济的,而在清洁技术、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的生产方式下,就是环保型的,就属于绿色经济。应该注意,这时候绿色经济强调的重点是环保,即为了环保的目的,哪怕放弃一部分经济效益也是必要的,以保证经济是绿色的。 第二种含义是指从环保要经济,即从环境保护活动中获取经济效益。美国耶鲁大学丹尼尔·埃斯蒂教授和安德鲁·温斯顿教授在《从绿到金——聪明企业如何利用环保战略构建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为什么通用电气、索尼、丰田、沃尔玛这些世界最大、最强硬、最追逐利润的企业现在都在谈环境保护?(因为)聪明的企业会通过对环保挑战的战略管理取得竞争优势”。他们认为:“以全新视角观察事物,会带来实际收益。过去40年间,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了灵活管理绿色浪潮带来的压力所能获得的潜在效益。未来的企业将既创造业务利润,又创造一个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我们可以把这个意义上的绿色经济称为“从绿掘金”,也就是说,环境保护可以成为经济利润的一个来源,成为一个经济增长点。举例说,环境污染治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开发、绿色食品研发等,都可以带来新的利润,使这一部分活动改变环保只赔钱不赚钱的形象。可以看到,这个时候绿色经济强调的重点是经济,即通过政策调节和定向开发使环境保护也有利可图

第8篇:循环利用的含义范文

1.建立品牌声誉信任实施机制

现代社会中声誉信任的取得非常重要,品牌声誉靠质量,必须以农产品质量为根基,品牌才有竞争力。应通过优质产品、诚信交易,将维护品牌形象形成自觉意识,并通过质量追溯系统,深化顾客与农业品牌之间的联系,建立起顾客对品牌的持久信任度,提高品牌的美誉度。

建立农民广泛参与的各种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品质量、巩固品牌形象。当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民组织的声誉相关,而声誉又取决于他所提供产品的质量时,农民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参与组织合作,并可通过农民组织形式来约束农民的生产行为,减少农民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提高农产品质量。

2.以农产品特性为基础

任何一个区域的农业产业总是和其过去的历史传统有着必然的联系,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和人文精神等都会作为遗传因子影响到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与活动方式。农业产业可以充分汲取当地的历史文化养分,利用所在这种历史形成的优势,通过文化积淀塑造品牌,形成具有一方特色的个性化品牌产品,从而获得市场和顾客的青睐。 品牌赋予农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内涵,反映农产品的特性或功能,融入着农业文化情感,实现着与消费者的沟通,最终成为消费者最愿意接受、最可信赖的东西。农业产业品牌要根据农产品特性、消费者的心理及各种社会因素如价值观、文化传统等,塑造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

二、循环农业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流动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循环农业经济是循环经济中非常重要的领域,所谓循环农业经济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循环经济理念运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系统中,充分利用高科技成果和手段,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物资的投入量和废物的排放量,形成农业的种养加、农科教、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三、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1.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左右。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干旱性突出,全国约2/3以上的农业生产需要灌溉。因而,农业灌溉用水比例一直保持在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近年来,由于农业灌溉和工业发展对地下水超额开采,导致地下水资源短缺、河流断流、土地沙化、地面下沉、海水倒灌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同时,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浪费却十分严重。据统计,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仅为0.475,约有一半以上的水资源被浪费。因此,推行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节约用水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2.环境污染问题明显。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农产品质量。在种植业中,农民只认识到化肥农药简单、方便的好处,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用作农田肥料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严重分离,畜禽粪便乱堆乱排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对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未经处理的畜禽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而养殖场会产生大量含有氨、硫化物、甲烷等有害物质的恶臭气体,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3.农副产品资源利用率低。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产出效益的新型经营机制,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也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但就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农户参与产业化程度较低,产业化组织整体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的带动、辐射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农业产后的副产品利用率低。

4.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009年中国耕地的总数是18.26亿亩,已经接近18亿亩"红线"警戒。国土资源部2001~2008年耕地面积数据显示,8年间,中国耕地减少1.25亿亩。如果不加以控制,按照每年平均减少的数字,2年就会突破红线。人多地少是我国基本的国情。但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仍停留在粗放式经营模式上,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仍然以人畜力为主;农业科技体系不完善;经营方式仍以家庭为单位,缺乏规模经营;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

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对策

1.出台政策,加强指导。

首先,推进循环农业立法进程,出台有关限制性法规和补偿性政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界定农民、企业和政府在推进循环农业建设中的责任与义务,以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和技术补贴机制为切入点,完善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和公众行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其次,建立乡村物业管理法规体系,构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实施物业化管理不仅有利于发挥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而且有利于转变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式,对推进农村废弃物处理资源化利用、培育和壮大农村环保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技术创新,提升能力。

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技术创新的有力支持。首先,要加强农业技术开发,提高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含量。开辟农业科技园区可以在科技与政府、农户间搭起一座桥梁,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创造有利条件,为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供试验基地和转化基地,为农业科研与生产结合和创新提供切入点,也为整个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生示范作用。其次,要促进农业内部专业化分工。农业专业化分工可以分为农业生产、农业技术支持与开发、农业服务等几大部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其在各自领域内的特长,促进农业整体的专业化分工,改变每户农民"小而全"的耕作方式。

3.积极培育循环农业经济载体。

要像建设工业园区一样搞好循环农业经济示范园区建设。一是科学设计、合理规划,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项目集中到园区中来,形成特色和绿色产业带,实现有害污染物质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合理利用资源,发挥区域优势的原则,加强园区设施与农业技术的组装配套,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高效化生产;三是注重农产品良种、良法配套,完善农产品高效、优质、高产综合生产技术体系。

4.资金投入,完善体系。

第9篇:循环利用的含义范文

1粉末冶金技术应用于钢铁循环经济的意义

1.1提升资源利用率

粉末冶金是制取金属粉末或用含有金属的混合粉末作为原料,通过化学方法、物理方式进行加工,制造金属材料、复合材料以及其他各种类型制品的一种生产、加工技术。在钢铁工业的生产活动中,会产生许多金属粉末和混合粉末,对其进行二次加工可以有效提升铁资源的利用率[1]。

1.2提升经济效益

钢铁循环经济的重要追求之一即是对经济效益的提升,而粉末冶金技术则是钢铁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以通过对金属粉末的二次利用达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2]。

2粉末冶金技术在钢铁循环经济中的应用

2.1含铁粉末产生的环节

一般来说,钢铁企业的含铁粉末主要是来自于两个生产环节,即炼铁原料系统和出铁口系统,以武汉钢铁集团为例,其部分产生含铁二次资源的统计如表1所示。

2.2制取铁粉的方式和要求

2.2.1利用固体碳制取铁粉

固体碳还原法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铁粉制取方法,其具有操作简单、技术成熟、经验丰富的优势,其基本原理是将还原剂、脱硫剂加入含铁粉末中,再进行粉碎筛选,直到所获铁粉达到合格要求,具体流程是,在各生产车间放置收集设备,对含铁粉末进行收集,之后对其进行简单加热,使粉末中的水分蒸发,放入反应容器中,加入固体碳还原剂,初步将铁粉和其他杂质脱离,再加入脱硫剂,去除铁粉中的硫化物,之后通过磁化设备进行精选,得到质量较高的铁粉后,通过专业设备进行检测,如果其质量达标,则属于合格产品,可以用于正常使用,如果质量不达标,则需进行二次制取,重新筛选,直到合格为止,利用固体碳回收的铁粉,其品质较高,利用粉末冶金技术,可以将其加工成复合材料和金属材料,用于相关领域[3]。

2.2.2固体碳回收法对含铁粉末的要求

一般来说,含铁粉末是在加工过程或者出铁时产生,由于加工技术、钢铁用途的差异,含铁粉末往往也不尽相同,比如含硫量、其他杂质含量的不同等。主要标准为粉末的铁含量,铁含量在70%以上的混合粉末回收价值较大,由于我国目前对含铁粉末二次加工的技术并不是特别先进,如果混合粉末中铁含量较低,那么加工所需花费和消耗将大于回收的铁粉的价值,二次利用就没有意义了,通常来说,如果混合粉末中铁粉含量低于20%,就不适合通过固体碳方式进行回收,同时,如果混合粉末中盐酸等不溶物的含量大于1%、硫含量大于0.5%,也要考虑更合适的回收方式,比如磁化装置回收法。

2.2.3磁化装置回收法

磁化装置回收法是最简单的铁粉回收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铁元素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通过对较大型的装置进行磁化,使其将铁粉从混合粉末中分离出来。磁化装置回收法的基本流程是,在车间、出铁口周围安置混合粉末回收装置,大量收集混合粉末,之后提取部分粉末送检,研究其铁含量,如果铁含量较高,则可以通过固体碳等方式回收,如果其铁含量在30%以下,则表明这部分混合粉末适合通过磁化装置回收法进行回收[4]。

2.3铁粉的压制

通过固体碳、磁化装置等方式完成铁粉收集工作后,需要对铁粉进行压制处理,将其加工成具有一定规格和形状的铁坯,压制处理的方式通常为加压式,即通过物理方法向铁粉增加压力,将颗粒之间的空气挤压出去,使其最终成型[5]。

2.4铁坯的烧结

烧结是压制过后的进行粉末冶金的关键技术。压制成型后的铁坯,往往依然含有较多的杂质、碳化物、硫化物等,通过烧结,可以使铁坯在高温中发生变化,最终将杂质去除。通常来说,烧结分为元烧结和多元烧结,一些特殊的领域也会采用熔浸、热压等烧结方法。烧结环节需要重点注意的是温度,其基本流程是,将铁坯输入烧结设备中,如果采取的是固相烧结,需保持烧结温度低于铁坯的熔点,铁坯只发生纯金属的组织变化,同时铁粉颗粒间黏结、致密化,金属组织间的不会出现溶解,也不出现合金等新型金属。烧结过后的铁坯,基本上可以满足各行业所需,其杂质等经过铁粉制取、烧结已经基本被清除,此时可以根据所要加工的工件对铁坯进行热处理、电镀、轧制等,将其制成工件或者使其符合下一步加工的要求[6]。

2.5回收铁粉的应用

调查显示,利用回收的铁粉进行机械加工,材料利用率往往在90%以上,而直接使用金属材料进行加工,利用率只有50%左右,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大部分的回收铁粉都被应用于汽车制造行业,日本80%的回收铁粉应用于汽车零部件制造,其行业利润也远大于我国,如何将回收铁粉应用于汽车制造领域或者其他领域,是目前我国相关行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3总结

对资源进行二次利用,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时展的要求,在钢铁循环经济中应用粉末冶金技术,充分了解铁粉回收、铁坯压制、铁坯烧结等关键环节并对其进行有效把控,有利于粉末冶金技术的发展、进步,也有利于其在钢铁循环经济中的进一步应用。

作者:胡沙 潘友发 单位:商丘阳光铝材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郭志猛,杨薇薇,曹慧钦.粉末冶金技术在新能源材料中的应用[J].粉末冶金工业,2013,(3):10-20.

[2]江涛,吕巧飞,张维娜,等.粉末冶金技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实践中的研究和讨论[J].人力资源管理,2014,(4):182-183.

[3]任朋立.浅析粉末冶金材料及冶金技术的发展[J].新材料产业,2014,(9):17-20.

[4]陈晓华,贾成厂,刘向兵.粉末冶金技术在银基触点材料中的应用[J].粉末冶金工业,2009,(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