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梅花的诗范文

关于梅花的诗精选(九篇)

关于梅花的诗

第1篇:关于梅花的诗范文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白话译文: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2、《山园小梅二首·其一》——宋代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白话译文:百花落尽后只有梅花绽放得那么美丽、明艳,成为小园中最美丽的风景梅枝在水面上映照出稀疏的倒影,淡淡的芳香在月下的黄昏中浮动飘散。冬天的鸟要停落在梅枝上先偷偷观看,夏日的蝴蝶如果知道这梅花的美丽应该惭愧得死去。幸好可以吟诗与梅花亲近,既不需要拍檀板歌唱,也不用金樽饮酒助兴。

3、《山园小梅二首·其二》——宋代林逋

剪绡零碎点酥乾,向背稀稠画亦难。

日薄从甘春至晚,霜深应怯夜来寒。

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

忆着江南旧行路,酒旗斜拂堕吟鞍。

第2篇:关于梅花的诗范文

【关键词】宋诗宋词;梅;文人;关系

梅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审美意象,自六朝以来就有不少咏梅之作,到了宋朝,咏梅文学更是极其繁荣,主要以诗和词这两种文学体裁为主。《全宋诗》收诗约25万4千多首,梅花题材之作(含题梅花绘画作品的诗歌)近5千首,约占1.86%,《全宋词》收词2万多首,其中咏物词近3000首,在咏物词中咏花词2208首,其中咏梅词达1041首,咏梅词占咏物词总量的34.73%,占咏花词总量的47.15%。①另外,有学者作过统计,现存宋代咏梅诗词是宋以前咏梅总数的50倍,在同期诗词存量中所占比重也是宋以前的额12倍。②梅花题材在宋朝诗词创作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梅花字字香前集》中提及咏梅文学的发展情况:“《离骚》遍香草,独不及梅。六代及唐,渐有赋咏,而偶然寄意,视之亦与诸花等。自北宋林逋诸人递相吟诵、‘暗香疏影’、‘半树横枝’之句,作者始别立品题。南宋以来,遂以咏梅为诗家一大公案……”宋代以前,对于梅花的审美大多停留在花色、花香、习性等梅的自身特征,咏梅也多以客观描绘为主,只是“偶然寄意”,而自北宋初期林逋的咏梅诗作后,文人们提升了对于梅的审美认识,将自己的主体意识渗透到对于梅的审美中,赋予梅花以品格意趣,道德情操和气节志向,使它具有更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两宋诸多的爱梅文人中,林逋,陆游和姜夔名声不菲,他们创作咏梅诗,赋予梅花鲜明而独特的形象,这些形象往往跟文人自己的品性和追求都有密切的联系,梅花这一客体上,实则承载了他们自己的人格或是对于生活、理想的感知和憧憬。这些诗人词人借助梅花的客观之象,融入主观之情,使得他们笔下的梅花含有丰富的文化意蕴,从他们的咏梅诗词中,我们可以捕捉到梅与古代文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一、林逋:梅与隐士

林逋是北宋初期著名的隐士,他性格恬淡、不趋名利,一生过的都是隐逸生活,没有妻子儿女,只和梅花、仙鹤作伴,后人称其“梅妻鹤子”。林逋喜爱梅花,共创作八首咏梅诗,被称为“孤山八梅”,另有一首咏梅词《霜天晓角》。赏梅,咏梅是他孤寂的隐逸生活里的雅趣,在他的咏梅诗词中,处处体现着他作为处士的审美取向和心性意趣,所以他笔下梅花的神韵,往往有着鲜明的隐士的人格烙印。

林逋咏梅作品中最负盛名的应是《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其中又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最脍炙人口,被认为是咏梅文学中的绝唱,司马光《翁公续诗话》载林逋处士“有诗名,人称其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曲尽梅之体态。”③文人写梅花向来都突出它的幽香和冷艳特质,而林逋是第一个着力描写梅枝的,开创了对于梅的审美认识的新视点,而这对梅的品格的阐释也至关重要,程杰先生对此有过分析:“与一般春花时艳优于花色花容不同,梅之‘疏影横斜’是一种特殊的视觉形象,它以线条造型为主,又以舒爽(状态)、直劲(力度)为特征,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是一种极有意味的形式。正由于‘疏影横斜’的凸显,梅花开始展示出萧疏简淡的幽姿形象,洋溢着疏淡幽雅、清瘦峭劲的意味风神,成了士人娴静雅逸意趣的具体体现。”④此外,林逋还用水和月的柔和、空灵的意象来陪衬梅的“疏影横斜”和“暗香”,又有夜的幽静闲适氛围的烘托,使得整个情境都充满淡雅、静谧和高洁的意味。诗人则言:“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只与梅低吟浅唱,相知相伴,隐居湖山之中,不许世俗之物亵渎。当林逋在赏梅时,眼前的梅已不仅仅是纯粹的审美关照对象,更是其人格理想和精神意趣的寄托,他写梅幽逸之品,是寄托了自己超越俗流的精神追求和闲逸孤傲的人生态度,他歌咏梅花时,总将隐士对于高雅幽独、闲静淡泊的品格的追求通过梅这一意象表现出来,这些品格不是梅形象本身的客观特征,而是林逋这个江南隐士渗透进去的人格情趣。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谈到“物我”的关系:“物我之相未泯,而物我之情已契。相未泯,故物仍在我心外,可对而观赏;情已契,故物如同我衷怀,可与之融会。”⑤我认为林逋与梅之间的关系也正是这种“相未泯,情已契”的关系,是“梅我相融”的关系。诗中梅的形象是诗人作为隐者的眼中梅,心中梅,它深深融入了诗人自我人格追求的期许和信念。

二、陆游:梅与爱国志士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对梅花极其钟爱,创作了大量的咏梅诗词,他笔下的梅被赋予了爱国志士忠贞不渝的品格情操,傲雪斗霜的梅俨然成了他的化身。

在他的咏梅词中,《卜算子》最为突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这首词中,几乎没有对梅的香味体态作任何的描写,而是着重强调梅所处的凄凉、昏暗、风雨交加的环境,梅花的处境实为作者自己的政治遭遇,“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则暗指朝廷中主和派对自己的排挤和打压,最后一句写梅花化尘犹香则是象征自己坚贞不屈的孤高与劲节。整首词看似咏梅,实为借梅写己,所塑造的梅花形象是他自己身世的缩影和高洁品格的化身。在陆游大量的咏梅诗中,也多是借梅言志。如《落梅》:“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写出梅花虽然饱受风雪折磨,但仍然誓不低头,在逆境中保持高坚气节,这与陆游的遭遇十分契合,他一生志在恢复中原却壮志难酬,处境险恶却仍然坚持独立的品格。

陆游咏梅,很少细致描写梅的幽香和“疏影横斜”的体态等特征,往往突出强调梅所处的严寒环境以及梅耐寒,傲雪盛开的特质,陆游因自己的身世遭遇在梅的意象上找到了共鸣,所以他咏梅总是极力歌颂梅的不畏严寒,孤傲自洁,坚贞不屈的精神,他写梅总是遗貌取神,实际上,诗词中的梅的客体早已被“我”的主体所取代。程杰先生分析南宋时期文人对梅的品格美的深化时说:“北宋时期对梅花的审美认识虽然受到了主观意趣和人格意志的作用与渗透,但总体上仍然紧扣梅花的自然形象,所谓品格美也侧重在自然形象独具的风姿神韵。而进入南宋,梅花描写越来越受制于主体情趣的作用,服从于意趣表达的需要,梅花形象越来越被视为精神境界的象征,道德品节意义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和阐发,梅花的许多方面都被明确地理解为气节德性的体现,整个形象几乎构成一个德行纯全、至高无上的人格境界。”④所以,对比林逋梅“我”两相融的关系,陆游虽看似在写梅,实则在写自我,是借梅写“我”的关系。

第3篇:关于梅花的诗范文

关键词:宋朝 梅花诗词 梅花意象

宋代是中国梅花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宋朝人在梅花欣赏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痴迷程度,梅花的一些著名典故、诗篇和绘画,多起源于宋朝。宋朝人对梅花的喜爱甚至影响到元明清时期,以致现在梅花诗词、画已经成为中国文人士大夫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有关梅花美的认识、信念和人格象征意义在宋朝真正成熟、定型,梅花诗词成为最能体现宋代文人文化心态和人生意趣的一类作品。正所谓“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本文从宋代描绘梅花的诗词入手,说说宋朝梅花文化的意蕴及主要象征意义。

梅花雪中独开,清冷淡雅,本身又具美人姿态,自古便有“霜美人”、“冷美人”之类的称号,宋以前的文人爱将梅花比作玉人、美人、仙子等;宋人也继承了这一意义,宋人田为在他的《江神子慢》就写“梅花傅香雪,冰姿洁”。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把梅花比作刚出浴的美人,“香脸半开娇旖旎”。另外,宋代之前有折梅赠远的习俗,宋人继承了这一习俗。王安石曾写有《梅花》:“驿使何时发,凭君寄一枝”,欲寄一枝梅花给远方朋友,表达对朋友的思念。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更是折梅寄远的佳作。

北宋时期,由于崇文抑武的特殊政治环境和时代背景,文人比较推崇理智恬淡、稳健淡泊的人生态度。而梅花清瘦脱俗、淡雅清香、傲雪独开的品质,恰好符合了他们的心态和审美需求,与文人内心期望的优雅、高洁品格,与他们修身治国即便失意也超然的人格追求不谋而合。所以,梅花被赋予了“君子”的人格,“梅妻鹤子”的林逋(和靖)《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誉为咏梅千古绝唱。

北宋中期,梅花的“君子”意象进一步传承发展,苏轼写了42首关于梅花的诗,成为北宋咏梅花第一人,《岐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蕙死兰枯菊亦摧,返魂香入岭头梅。数枝残绿风吹尽,一点芳心雀开”。《梅花》:“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这些诗展现了苏轼内心清逸孤高的性格志趣,更寄寓了他不甘与世委蛇的高洁品质与情怀。王安石著名的小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梅花不屈服于恶劣环境,严寒中独开,借梅花象征坚持操守,为国家强盛而不畏排挤和打击的君子。李少云《梅花落》:“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可怜深似我,零落此山中”。用梅花自比自叹,写出了文人土大夫遭遇挫折时的常有心态。

南宋半壁江山已失,朝廷却偏安一隅,“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姜夔一类爱国文人志士,空有满腔把报国志,但面对国家大势,却无能为力,个人仕途也灰暗一片,又受了佛教、道家思想的影响,很多文人渴望过一种清静闲适、无忧无虑的生活。至此,梅花又发展出了另一个象征意义――隐者高士。南宋杨无咎(1097-1171)《柳梢青》三:“茅舍疏篱,半飘残雪,斜卧低枝。可更相宜,烟笼修竹,月在寒溪。亭亭伫立移时,判瘦损、无妨为伊。谁赋才情,画成幽思,写入新诗”。写梅花幽静淡泊,生在“茅舍疏篱”,与“淡烟寒月”为伴;杨无咎自号“清夷长者”,多次辞谢朝廷征召,终身隐逸,他笔下的梅花正是自己的写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知,有宋一代,梅花意象主要象征有四:一象征美人、仙子;二表情达意,传达对远方朋友、家乡的怀念;三象征君子;四象征隐者、高士,这四个象征意义在很多咏梅作品中是同时存在,相互融通的。欧阳修《对和雪忆梅花》:“穷冬万木立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鲜妍皎如镜里面,绰约对若风中仙”。就描绘了梅花的外在“鲜妍皎”,“若风中仙”,又写了梅花在“穷冬万木立枯死”的恶劣环境下,“玉艳独发凌清寒”的坚毅品格。

综上所述,宋代文人雅士们在欣赏梅花美丽外表之外,植梅、观梅、画梅、咏梅,甚至妻梅,更多是借梅抒发人生情怀,把自己人生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梅花中,借梅花彰显自身高洁品质。因此,宋代开始,梅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象,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土沃壤里,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咏梅佳作。

参考文献

[1]詹弘.从宋代诗词看咏梅之风及其成因[J].兰台世界,2012(6).

第4篇:关于梅花的诗范文

[关键词] 梅文化;影响;梅句

一、梅在日本古典诗文中

苏轼曾写道:“蕙死兰枯菊亦摧,返魂香入岭头梅。数枝残绿风吹尽,一点芳心雀开”意思是说在冬季,百花凋零,即使是傲霜的,也终于抵挡不住严寒的而憔悴枝头,而梅花就在冰天雪地中傲然绽放,向人间预告春的信息。梅传入日本大概在公元700年左右,据池田彦胜考证,梅花是由初期遣唐使连同大陆文化一起带到日本的,梅传到日本后,欣赏和厚爱梅花的文艺思潮也随之在上层贵族官僚中间传播开来,赏梅、咏梅成了当时日本宫廷宴饮、诗文唱和的主题。良岑安世等人于天长四年(827)编定的《经国集》中,就记载了文武天皇所写的三首咏梅诗。《万叶集》四千五百多首和歌中,写梅的和歌有119首左右。万叶时代,咏梅的诗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占有优势,以至达到“梅”几乎成了“花”的代名词的程度,那时的「花不是指赏樱花,而是中国传去的桃花和梅花。及至《古今和歌集》时代,梅花之花坛翘楚地位渐被樱花所替代。尽管如此,在“四季歌”的134 首咏花之作里,咏梅的和歌仍有24首。江户时代的诗人也写了很多有关梅的诗歌,如俳人松尾芭蕉的俳句“莫忘记,梅花开在草丛里”,以在草丛里的梅花比喻自己。“梅枝作牛鞭,村童哟,请莫折尽”写了村野的情趣,“寒梅折枝响,联想老胳膊”这是与谢芜村用寒瘠的梅枝比作自己的老瘦的胳膊,“白梅正初开,破晓只为看花来。”据说这是与谢芜村临终时吟的三句中的最后一句。

二、俳句中的梅句与中国文化

藤正二指出“日本人的文学趣味和文化意识的是伴随梅的发展变化的,可以说梅的发展、进化反映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变化。”自古以来,中日文化息息相关,中国的文化积淀和对梅花的审美意象,深刻地影响着日本诗人的想象力。在他们所写的梅诗歌中,有着我们似曾相识的面影,以下就几首江户时代著名俳人所写的梅句与中国梅文化进行比较。

1、梅一一ほどのあたたかさ。/一朵梅花绽,更添一分暖。(服部雪)

梅在日本的古名叫“春告草”,在中国也被誉为花魁,有“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之美誉,由于梅花开放时并非同时开放,等到花蕾全部开放,历时十到十五天。这首俳句所表达的意思是:春天到了,虽然眼下还是寒气逼人的季节,但每绽开一朵梅花,就令人感到天地间多了一分暖意。这俳句的影响很大,至今仍出现在新年书信以及贺年片上。

2、梅白し昨日ふやを盗れし/白梅开正好,白鹤昨天可被盗?(松尾芭蕉)

这句出自林和靖的典故,这是芭蕉于1685年访谈林派俳人三井秋风的别墅时所写,他见到别墅白梅盛开,清幽雅致,使他联想到有“梅妻鹤子”之称的中国宋朝的大隐士林和靖。三井秋风的别墅虽然没有林和靖喜爱的白鹤,但其风雅之趣甚为相似,芭蕉此俳句也表现了他对林和靖高洁情操的欣赏。

3、青梅に眉あつめたる美人哉/双弯蛾眉颦,美人食青梅。(与谢村)

这首俳句很容易让人想起宋朝梅尧臣的“梅叶未藏禽,梅子青可摘。江南小女子,手弄门前剧。齿软莫胜酸,弃之曾不惜”和李清照《点绛唇》中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诗句。中国诗词常把青梅比作美丽的少女,这是因为青梅是成熟的果实,与少女成熟的春相似,青梅在中国诗歌中的这个意象也被日本俳人吸收,这首俳句中的美人形象极像梅尧臣笔下的江南小女子,使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情趣与甜美。

4、白梅や墨芳しき/白梅绽放,墨香飘满鸿胪馆(与谢村)

“”是日本仿照中国的寺而修建的国宾馆,分别设在京都、九州、大阪,用来接待外国使节与客商,鸿胪馆的客人大都属于汉字文化圈。主人以诗会友,在梅香中飘溢着墨香中与客人欢聚一堂,别有一番情趣。

5、梅けど、けど、一人かな/梅开莺啼,我一人。(小林一茶)

小林一茶的这首俳句,写于自己与家人死别之时,意为梅花开也罢,黄莺唱也罢,诗人茕茕孑立,人世的春天进不了自己的世界。这首俳句我们可以看到杜甫诗句的影子,杜甫有诗吟道“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俳人和杜甫的浓浓的乡愁深深感染着我们。

三、结语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既有与其他民族相通的东西,又有自己的独特点,在中日两国,咏花诗词成了古典诗歌的一大品类,形成富有民族风味的一大特色。在万叶时代和古今集时代,梅是王谢堂前燕,咏梅的诗人主要是达官贵族,到了镰仓时代末,梅飞入了平常百姓家,在江户时代,梅花以及梅的果实成了日本人平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梅已经逐渐本土化,它与日本的风土紧紧相连,但中国梅文化仍影响着日本的诗人们。

参考文献:

[1]刘德润,日本古典文学赏析[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2第1版

[2]彭恩华,日本俳句史[M],学林出版社,2004.04第1版

第5篇:关于梅花的诗范文

关键词:梅花;原型意象;伤春;品格;寄托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梅花是一个备受追捧的意象,咏梅诗数量庞大,精品甚

多,虽内容与形式不尽相同,但诗歌间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发展为一种象

征模式,以至梅花意象所呈现的情意流向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加拿大文学批评

家弗莱看来,这种象征是可交流的单位,"我给它取个名字叫原型:它是一种典

型的或重复出现的意象。我用原型指一种象征,它把一首诗和别的诗联系起来从

而有助于统一和整合我们的文学经验。"???梅花作为古诗词中反复出现的意象,

成为了约定性的文学象征,那么按照弗莱的定义,梅花也是原型意象。

古人对梅花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由于梅花本身花色淡小以及地理分布

等因素,秦汉以前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最初只取其实用之处,晋宋以来才

渐渐得到人们的亲睐,直至宋代,文人士大夫对其甚为推崇,才逐步上升为一种

崇高的文化意象。这可从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记载的看出来:"《书》曰:

‘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诗》曰:‘摽有梅,其实七兮。’又曰:‘终南何有,

有条有梅。’毛氏曰:‘梅,枏也。’陆玑曰:‘似杏而实酸。’盖但取其实与材而

已,未尝及其花也。至六朝时,乃略有咏之者,及唐而吟咏滋多。至本朝,则诗

与歌词,连篇累牍,推为群芳之首,至恨《离骚》集众香草而不应遗梅。"???从

梅花作为审美对象开始,一代代诗人对其不断再现、反复运用,强调、突出和强

化了它所蕴含的各种品质。梅花作为一种原型意象,渐渐形成了一些稳定丰富的

内涵。概括来看,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寄寓伤春之感,表现对时序迁转,年华

易逝的感伤。二是象征高洁离世的情怀和坚贞不屈的品格。三是以梅为思乡怀人

的寄托。

一、 寄寓伤春之感

梅花的花期早,先春而发,待入春后万物复苏,便凋零,其时令特征在诗人

的渲染下演绎成一种伤春感怀,感时伤序的情怀。魏晋时乐府横吹《梅花落》是

最早的以梅花为主题的艺术作品,而早期的咏梅作品大部分是对《梅花落》旧题

的拟作,更多的是由花开花落的表象引出的伤春之感,寄寓诗人对时序变迁及年

华易逝的感伤。南朝梁著名文人何逊的《咏早梅诗》中有"兔园标物序,惊时最

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横枝却月观,花绕凌风台。"这首诗诗抓住梅

花开放的时令特征,感咏时序。梁简文帝萧纲的《梅花赋》里写到"层城之宫,

灵苑之中,奇木万品,庶草千丛。......梅花特早,偏能识春。"北宋秦观的《和

黄法曹忆建溪梅花》中有"月没参横画角哀,暗香消尽令人老",慨叹梅花的凋

零,感慨韶华易逝。南宋刘克庄《落梅》的首联"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

堆墙"则描绘了落梅的凄凉景象,透露了诗人惋惜伤感之情。而北宋周邦彦的《花

犯*梅花》:"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

丽。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同燕喜,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今年对花

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相将见、脆丸荐

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更是以饱含感情的

笔触移情入景,借咏梅抒发了自己在宦迹无常、漂泊不定的际遇中所产生的落寞

情怀,是对传统睹梅惊时、伤春怨逝之抒情意态的发展,但对伤春的指涉意义还

是不变的。即便是到梅品被推之尊弥的南宋,诗人仍不能不为之感怀兴叹"何事

雪霜际,不随松桧长。"(邹浩《次韵文仲落梅》)梅花的开落一直是古代诗人词

客伤春怨逝之情的触媒。

二、 象征高洁坚贞的品格

梅花不争春,其洁白淡雅的孤傲特质,成为了高洁、坚贞的人格象征,常常

被诗人用来自比。唐末陆希声退居故乡时写有《阳羡杂咏十九首*梅花坞》,"冻

蕊凝香色艳新,小山深坞伴幽人。知君有意凌寒色,羞共千花一样春。"这首诗

赋予梅花傲视流俗的品格,表达了自己闲隐绝俗的品质。宋朝人爱梅蔚然成风,

其中最具代表的莫过于林逋,他一生未娶,以"梅妻鹤子"自诩,以隐士之心性、

视野去关照体悟梅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梅花也因此与隐逸之流结下了不解之

缘,被视为志节自守、离世隐逸者的至爱和象征。林逋现存八首咏梅七律,世称

"孤山八梅",另有咏梅词一首。"孤山八梅"中最著名的三联便是"疏影横斜

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雪后园林才半数,水边篱落忽横枝。""湖水倒

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此三联清绝出世,艳冠古今。他将梅花疏雅娴静

的神韵和品格表现的淋漓尽致,从侧面反应出他离世隐逸的生活状态。王安石

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赞赏了

梅花不畏严寒冰清玉洁的高洁品性,表现了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

下,积极改革却得不到支持的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苏轼在《红梅》中以梅花自比,颠沛流离的身世中融入了自己甘于寂寞的傲岸之

气。"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他的

另一首《定风波*红梅》"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

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

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

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

而在南宋,由于中原故国的沦丧,使得南宋文化人对孤傲白洁的梅花有着难

舍难分的宿命般的爱,最具代表的就是陆游,他走在沈园里慨叹"何方可化身千

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陆游一生留下了一百三十七首咏梅诗,

其中著名的当属《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

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鲜明地突出了梅花坚贞不屈的品格,也是陆游一生怀才不遇的经历以及孤傲个性

的写照。他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只有梅花这样

的‘另类’形象才能充分展示超 越流俗的品德意义,也只有梅花这样集松之劲、

竹之峭、兰之幽、菊之贞,而又自具其平淡闲雅之性的典型‘另类’,才能成为

时代精神的最佳载体、道德意志的理想写照。"???

三、 思乡怀人的寄托

古人常以花草相赠以示思念或情谊,梅花也是其中寄托情意的一种载体。"以

梅花作为馈赠之礼可以追溯到先秦","一般民间士女间折梅馈赠的情景大量出现

在梅花始受关注的魏晋时期"。???晋乐府民歌《西周曲》里写道:"忆梅下西周,

折梅寄江北",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子夜四时歌*春歌四首》"兰叶始满地,梅花

已落枝。持此可怜意,摘以寄心知。""折梅待佳人,共迎阳春月。"这里梅花被

用来作为一种爱情信物。《赠范晔诗》中有"折花奉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

所有,聊赠一枝春",虽然该诗作者和年代不明(一般认为是陆凯所作),但却是

后世最常用的典故之一,诗人赠春的妙想让人称道,梅花在此承载的是友情。唐

代杜甫的一首《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表达了思乡之情以及对

友人的挂念,"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

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诗人由睹梅、寄梅、咏梅而生的一系列想象,深刻地表现了其对家乡及友人的深

切想念。 南宋姜夔的一首《暗香》也将咏梅与思人交融在一起,"旧时月色,算

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

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

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

尽也,几时见得。"姜夔的这首词,句句不离梅花,用梅花寄托怀人情思。上片

的月中赏梅与下片的雪中赏梅统一在幽冷的环境和词人感情的范围之中。今昔对

比,以人衬花,人花两见。

梅花作为文学作品中的原型意象,从古至今,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审美情

感,深深根植于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古诗词中大量对梅花这一原型意

象的运用和发展使得其蕴意深入人心。梅花成为长久以来文人雅士的至爱,但不

管诗人词客们在其中注入了多少个人的情感与审美,也不管他们的创作心境和目

的如何不同,凝结在梅花中深层次的稳定意象却一直流转到今天。

参考文献:

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第99页.

罗大经.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丙编卷四.

第6篇:关于梅花的诗范文

雪与花,特别是梅花,像是孪生姐妹,若即若离,有着种种微妙的关系,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交相辉映,尽显丰姿。

人们常以花喻雪,谈到下雪,总说是雪花飘舞。雪还素有“六出梅花”的美名。以雪喻花就更寻常,苏州梅花出名,早春时节,千树皆白,暗香浮动,人称“香雪海”。刘禹锡《杨柳枝》中有这样的句子:“昨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既然互为本体与喻体,雪和花似乎令人难以分辨了。然而,富有哲理的宋诗,还是巧妙的区别出它们。“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王安石的《梅花》诗吧。是的,雪有雪的优点,梅有梅的长处。卢梅坡《雪梅》说:“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话虽如此,雪与花还是互相搀杂了对方的特点。从王禹称《春居杂兴》“荞麦花开白雪香”句中可见,雪香未必不如花香。而周邦彦《浪淘沙慢》中所描绘的“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余满地梨花雪”,告诉我们花白也未必逊于雪白。

落雪与落花,由于季节的因素,却令人产生截然不同意境。落花的时候,是李后主《清平乐》中的“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教人伤怀。落雪的时候,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教人奋进。

还是李煜在《浪淘沙》中悲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黯然销魂者,落花岂非亦有份?可是《咏梅》中的落雪却带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结果。可见和雪关系最恰的,也只有梅花。同样是主席诗,《冬云》中写道:“梅花欢喜漫天雪。”又有韦庄《浣溪纱》:“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在寒冬,幸亏有梅与雪做伴才让大地还有生气,也幸亏有雪衬托才显现得出梅的高洁。卢梅坡另一首《雪梅》诗云:“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第7篇:关于梅花的诗范文

关键词:咏梅诗,萧德藻,以丑为美,咏梅

中图分类号:l.1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一、萧德藻的生平

萧德藻,南宋诗人。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闽清(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初任尤川县丞,后为湖北参议,再调湖州乌程令。因爱当地山水之美,遂移家乌程,住县中屏山,其地有千岩之胜,所以自号“千岩老人”,表示归隐不仕。

萧德藻的诗歌曾经名动一时,在当时有很大影响。萧德藻曾向曾几学诗。杨万里《淳熙荐士录》列他为第13人,说他“文学甚古,气节甚高,其志常欲有为,其进未尝苟合。老而不遇,士者屈之”。杨万里将他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举,称为“四诗翁”、“四诗将”。

萧德藻著有《千岩择稿》七卷,在萧德藻死后由其好友杨万里为其作序并刊行,可惜在元代时,在永州被毁,所以后人无法看到他的诗集了,这不免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遗憾。《全宋诗》也只辑录了他的十二首诗歌和若干残句。由于萧德藻的存诗不多,宋诗的研究者对他也没有给予很多的重视。各种文学史、诗歌史均未对其人其诗予以评价。所以直接导致当时名噪一时的大诗人至今的销声匿迹,人们对他的了解也是少之又少。真的成了他所期盼的“隐士”。

二、宋代的咏梅诗

梅花是中国古老的花卉之一。今天提起梅花我们总是能想到它与松、竹合称“岁寒三友”,又同兰、竹、菊被誉为“园林四君子”。但是任何事物想要被认识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梅花虽然在今天被大众所熟悉喜爱,但是最初它也是不被关注的。咏梅诗最早发源于《诗经》。但是直到宋代才发展到顶峰,宋咏梅诗的诗人没有清代的人多但是由于宋代文人对咏梅的偏爱,所以宋代的咏梅诗数量反而多于清代。宋代的咏梅诗数量比前代的咏梅诗数量加起来都多。足见宋人对咏梅的偏爱程度。宋代的咏梅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宋人用梅来表达思乡之情,用梅来表达对隐士情怀的向往,表达个人感情,通过咏梅来言志。不仅有个人情感的表达也赋予了梅深刻的内涵。可以说宋人的咏梅诗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甚至还出现了记载梅的专著。在宋代几乎每个诗人都写咏梅诗,咏梅成为一种风气。

三、萧德藻的咏梅诗赏析

《全宋诗》中收录的萧诗这些诗每一首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有几首甚至堪称佳作。萧德藻的咏梅诗就是萧德藻七绝诗中最具有独创性的诗歌。

《古梅二首》(其一)

湘妃危立冻蛟脊,海月冷挂珊瑚枝。

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

《古梅二首》(其二)

百千年藓著枯树,一两点春供老枝。

绝壁笛声那得到,直愁斜日冻蜂知。

萧德藻的第一首咏梅诗是这样描写这枝古梅的,他首先把梅花比喻成湘妃这样的美女,可是这位美女却是立在冻僵了的蛟龙的脊背之上。萧德藻还把梅花比喻成像月亮一样的海中贝壳。可是这美丽的贝壳却是挂在珊瑚枝之上。这里的“冻蛟脊”和“珊瑚枝”都是对梅枝进行的比喻。通过这两个比喻我们能形象的感知到这枝古梅的丑陋、奇怪。可是接下来又写到这枝丑怪的古梅也有他惊人的妩媚,只是这惊人的妩媚却不是每个人都能知晓的。只有晓寒能为之极致的妩媚所吸引,再无其它的欣赏者。很有几分孤高、凄凉的意味。也抒发了作者的知音难觅、缺少知己的感叹。作者好似有意的描写古梅的丑陋、奇怪,有几分“以丑为美”的意味。作者的比喻也比较新颖、奇特。我认为作者有以这枝丑陋且奇特的古梅自喻的意味。作者与古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样的孤高、冷傲。同样感叹知音稀少,能理解自己的人不多。

第二首诗描写了一株被千年的苔藓附着着的枯树,它的古老的枝桠上只开出了一两朵花。这枝老树开放在绝壁之上,笛声很难传到这悬崖峭壁之上,可是这株老树根本不担心这个问题,它只是担心在这寒冷冬日的黄昏被冻蜂知道它已悄然开放,要来打扰它生活的宁静。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这株古老的梅树所具备的孤高品格,以及厌烦尘世的纷扰的心情。我们也可以通过这首诗看出作者的归隐之志。

萧德藻所描写的梅都是丑陋的奇怪的,他们有古瘦,冷峭等特点,作者好似故意“以丑为美”,萧德藻所采用的比喻都比较新奇,用典多但是都很精确。将江西诗派的“点铁成金”的理论运用的惟妙惟肖。用字用词全是精心琢磨,精炼而准确。可谓是字斟句酌。萧德藻笔下的古梅个性鲜明,形象突出,精神鲜活,形神兼具。萧德藻的诗句看似简单易懂实则含义深远,韵味悠长。

我们还可以从他对“老梅”、“寒梅”、“瘦梅”的咏叹声中,看出萧德藻的气节情操,超凡脱俗、洁身自好的美好品质。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位封建文人所具有的独立的文人品格意识。封建文人有着高洁的人格意识,萧德藻也不例外。高洁的人格意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品行端方,有正义感;二是贞洁自持,出污泥而不染;三是超凡脱俗,不趋附权势,有独立的人格。萧德藻的高洁品格从他的两首古梅中就可以体现出来。它的梅就像他的人一样。

四、萧德藻的咏梅诗与其他人的咏梅诗的比较

在文学史上写咏梅诗最出名的可谓是“梅妻鹤子”的林逋,林逋的《山园小梅》这首咏梅诗历来受人们推崇。

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料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欲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钾,不需檀板共金尊。

林逋的诗前两句写的是花园中的花已经落尽,只剩下梅花在园中独自开放,占尽风情。颔联是历来为人们称道的神来之笔。描写的是梅花的影子倒映在清浅的水中,淡淡的香气在黄昏的小园中浮动。颈联描写的是蝶儿、霜禽为了梅花而疯狂,写出了梅花所具有的强大的、无法抵挡的魅力。最后两句写了梅花不为霜禽、蝶儿所动,只愿与诗人相钾而不愿与蝶儿、霜禽进行觥筹交错的应酬。林逋的《山园小梅》写出了梅花的清秀淡雅,不愿被世俗污染的一种高洁的品质。

虽然林逋的咏梅诗与萧德藻的咏梅诗都写到了梅花的高洁,不愿被世俗所扰,想要回避世俗的纷扰,想要归隐的品质。但是两个人的手法是明显不同的。萧德藻描写的梅花是丑陋的、奇怪的,没有什么魅力的。大有“以丑为美”的意思。萧德藻笔下的梅花是枯瘦、冷傲,生存环境也是艰苦的远离世俗的。而林逋笔下的梅花是美丽的,清幽的,典雅的。生存的环境也是很好的。而且也是很有魅力的。近代人陈衍评云:“梅花诗之工致,此可叹为观止,非和靖所想到矣。”认为萧德藻的咏梅诗高于林逋的咏梅诗,但是也有人不这么认为。清代的潘德舆却不喜欢这种风格,他认为:“宋人萧德藻梅诗,有‘湘妃危立冻蛟脊,海月冷挂珊瑚枝’看似倔强,实与‘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一太熟,一太生,同是诗家左道。凡学诗者,入手即辟此二种,方有根基可望,勿认萧君二语胜于季迪也。”我认为萧德藻的瘦硬、丑陋,奇特,虽然不一定能胜过林逋的咏梅诗,但是却也绝不是“诗家左道”。只能说是萧德藻在有意另辟蹊径。不愿亦步亦趋,单纯模仿。他能创造出“丑怪惊人能妩媚”的古梅形象也是实属不易的。

综上所述,可以说萧德藻的咏梅诗是在宋代诗人大量写作咏梅诗,咏梅成为一种风气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所作的与一般咏梅诗不同的,采取的“以丑为美”的独特写法所创造出的风格独特的咏梅诗。

参考文献:

[1]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中华书局,2010年8月

第8篇:关于梅花的诗范文

小说中李纨的象征物是梅花,在书中她多次以梅花自喻。元妃省亲之时,李纨一句“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以落梅自比,高洁,境界优雅。“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之时的花名签,隐喻了各人的品格和命运。宝钗牡丹花,艳丽动人但却终身寂寞;黛玉芙蓉花,娇艳淡雅却红颜薄命;探春杏花,预示远嫁不归的命运;袭人桃花,预示后来嫁与蒋玉菡之事。李纨抽到的是梅花签,签上画着一枝老梅,写着“霜晓寒姿”,有句旧诗:竹篱茅舍自甘心。这句旧诗出自宋代王琪的咏梅诗,其全诗是:“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又有北宋诗人林逋,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他的诗以《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最著名。梅花乃高洁品格之花,寒冬腊月百花凋零之际,一枝寒梅傲立雪中。梅花在文人心中为极淡雅、不畏严寒的高洁之花,与后面的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相映成趣。曹雪芹笔下的雪与梅花寄予了作者的心血,在小说中写得极其美丽。小说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中李纨罚宝玉到栊翠庵取红梅后,大家的咏梅花诗精彩纷呈。邢岫烟的“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它冰雪中”,喻指梅花品性高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薛宝琴的“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更有种无形的美丽和惆怅,形成高远深沉的意境。而曹雪芹自号“雪芹”,更是取自苏轼诗意,对雪及雪中景可谓情有独钟。足见曹公对笔下的形象李纨寄予了多么深厚的情谊。《红楼梦》中人物所居环境与人物性格都是相得益彰的。探春所居秋爽斋透着舒朗大气,可以说斋如其人,室内文墨书香四溢,而斋里的大案、大幅山水画都隐隐透出探春的、须眉之风、巾帼才气。黛玉的潇湘馆拥有千杆翠竹,“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象征了黛玉高洁的品格。李纨所居稻香村,那接近自然的格调虽不及黛玉的风雅,但也不失陶渊明的田园气象。在佳疏菜花的掩映下,“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自然古朴,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小说第十七回题大观园诸景对额时大家对此地就很感兴趣,连一向以古板著称的贾政也有了归农之意。宝玉拟的对额是“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虽然宝玉不喜读科举应试之书,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极好的读书之处,日后贾兰正是在这里用功苦读,勤奋上进,而李纨的苦心也得到回报———“戴珠冠,披凤袄”。黛玉在元春省亲时代宝玉题诗就有“杏帘在望”一首,因其天然的意境加上黛玉的才气,受到元春的高度评价,并命人将原定的“浣葛山庄”改为了“稻香村”。此地符合了李纨的性情淡泊、绝世而独立的精神品格。

二、圆融温厚的处事方式

善于平衡协调关系。能平衡好黛玉和宝钗之间的关系,又能照顾到姐妹间的感受。在大观园诗社中,黛玉和宝钗都是写诗高手,除了个性、情感的不同,水平不相上下,李纨很善于平衡宝黛的关系,显示了她很高的修养和能力。海棠诗社,薛宝钗的诗句“珍重芳姿昼掩门”、“淡极始知花更艳”高端大气,而黛玉的“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巧妙别致,二人难分上下,李纨的点评别具眼光,很有水平:“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黛玉),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衡稿。”到了题诗,衡芜、潇湘、枕霞、蕉下客、怡红五位共写十二首参评,李纨虽各有赞语,评黛玉之诗“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点评公正到位,宝钗、黛玉一人一次冠军,又注意平衡二人关系,让人心服口服。注意保护弱者迎春、惜春的感受。在诗社给大家起雅号时她提醒大家别忘记给不善作诗的迎春和惜春也取个号,并提出由迎春、惜春二人出任副社长,并分配了工作,体现出她的细心、体贴,很温暖,也极大地调动了全体的积极性。凤姐生病,她协理探春管家时,虽出任第一把手,并不专制独裁,全力支持探春的改革计划,在探春和宝钗三者间,不争锋要强,是如水一般的黏合剂。在下人眼里她随和宽容,是善德人,温婉动人,公平公正,如贾琏的小厮兴儿所说:“我们家这位寡妇奶奶,她的诨名叫大菩萨,第一个善德人。”本文来自于《安徽文学》杂志。安徽文学杂志简介详见

三、幽默雅趣的诗心慧质

第9篇:关于梅花的诗范文

蜡梅是我国的传统名花,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传说先民在四千年前就已开始种植观赏了,到了西汉,武帝修建上林苑,遍选奇花异草入内,其中就有蜡梅花,但当时韵蜡梅是野生品种,花色淡黄接近白色,花瓣较尖,形似狗牙而被称为“狗牙梅”或“狗荚梅”,武帝认为其名不雅,就命人将其改为九荚梅,盖因其花瓣为9片。“蜡梅”一词至少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杜牧就有“蜡梅还见三年花”的诗句。宋代任渊在《黄庭坚诗序》里说:“香气似梅花,类女工捻蜡而成,京洛人故谓蜡梅。”范成大的《梅谱》也有“此物本非梅类,以其与梅同时,香又近,色酷似蜜蜡,故名蜡梅”的记载。清代刘灏的《广群芳谱》中就曾提到罄口梅、荷花梅、九英等蜡梅品种,并特别指出开花最早,色深黄,香最浓的檀香梅是蜡梅的最佳品种。蜡梅在明代传入朝鲜,后又传八日本,再后由日本传八欧洲。

蜡梅还有一个别名叫“素儿”,根据《宾月宴语》记载:宋代诗人王直方的父亲家中,有许多侍女,其中有一个叫素儿,长得最美。在蜡梅盛开的时候,王直方折了一枝送给他的诗友晁无咎,晁赋诗答谢,其中有“芳菲意浅姿容淡,忆得素儿如此梅”之句。一时被传为美谈,一些文人便把蜡梅称为“素儿”。

蜡梅原产我国中部,河南、湖北、陕西、江苏、四川等地都有分布,人工栽培以河南省鄢陵县的蜡梅矗为著名,有“鄢陵蜡梅冠天下”之美誉。此外,重庆、四川成都以及江苏镇江、扬州等地的蜡梅也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中江苏镇江还把蜡梅选为市花而广泛栽培。

在鄢陵还有一个关于蜡梅的传说:相传有一天,汴京城(今河南开封)突然天昏地暗,狂风骤起,大风所到之处,瓦揭树断,就连皇宫门前的影壁墙也被刮倒了,皇帝想派人马上修复此墙,但又疑暴风摧墙乃天帝发怒所为,恐违天意而有不测,考虑再兰。仍无良策。次日早朝,百官朝拜之后,皇帝请大家商量万全之策。有大臣出班奏到:“宫前影壁损毁,不宣重修,如若将鄢陵蜡梅移来一株,栽于此处,一则可使蜡梅枝成壁,二则可遮阴赏花,三则蜡梅花开正值新年,颜色金黄,更是吉祥之兆,望陛下三思。”皇帝听后,愁眉舒展,即刻准奏。几天后,一株上等的百年素心蜡梅从鄢陵运至宫中,栽于宫门前,正好与原来的影壁大小相同。腊月的一场大雪过后,这株蜡梅便在皑皑的白雪中欣然绽开了金黄色的蓓蕾,吐出了浓郁的芳香。皇帝到此一看,盛开的蜡梅花像一串串吊挂的金钟,在凛冽的寒风中微微晃动,与白雪交相辉映,顿觉心旷神怡,不禁惊叹“真乃国色天香,天下第一花也”这时飞来一只喜鹊,轻落在蜡梅枝顶。弹落了枝头的雪花,皇帝见此雅兴大发,让人取来文房四宝,画了一幅《蜡梅飞鸟图》,鄢陵蜡梅也因此名扬天下。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