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时候的故事作文范文

小时候的故事作文精选(九篇)

小时候的故事作文

第1篇:小时候的故事作文范文

老师肯定喜欢成绩好的学生。于是,她小小年纪就体会到了冷暖两重天,语文老师总是对她宠爱有加,赞不绝口;而数学老师见了她就皱眉头,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因为每次数学考试,总是她在拉全班的后腿。她当然很想学好数学,但无奈天生对数字感到恐惧。

一次数学测验时,她又不出人意料地考砸了。数学老师很恼火,决定给她一点小小的惩罚,让她牢记教训,知耻后勇。中午放学后,同学们都回家吃饭去了,她被单独留下,并被叫到了老师办公室。数学老师的惩罚很有创意,叫她在办公室门口蹲马步。她只是个小学生,哪敢违抗师命,只好乖乖地照做。

当时正是盛夏酷暑,没多久,她就累得两腿发抖,大汗淋漓。那是全校老师共用的大办公室,门口不断有人进进出出,看见她蹲在那里,都觉得很新鲜:“哎,这么漂亮的小姑娘,怎么在这里蹲马步啊?”她羞得满脸通红,简直无地自容,恨不得脚下裂开一条大缝,好把自己吞进去。可是那条裂缝始终没有出现,小小的她只能咬牙坚持,默默忍受着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煎熬,供来往的人群参观品评……

数学老师的苦心没有白费,她的确牢牢记住了这次教训,而且终生难忘——从此以后,她彻底放弃了数学!孩子特有的逆反心理被激发出来,几乎毁了她的前程,这恐怕是数学老师始料未及的。

这个小女孩长大后做了演员,就是我们熟知的范冰冰。多年以后,当她翻开童年的记忆,再提起这段经历时,脸上始终带着盈盈的笑意。当人站在高处,回望来时的路,即便是绊倒过自己的石头,此刻看来也那么可爱。换成别人,就不见得有如此幸运了。

第2篇:小时候的故事作文范文

妈妈经常说我小时候的故事非常搞笑,做了一些令家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有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和我妈妈两个人在家里。过了一会儿,我妈妈就走到我的面前,温柔地对我说:“女儿,妈妈告诉你小时候搞笑的一件故事。”那时候,你才三四岁的时候,在你的奶奶家里发生了一件关于你小时候搞笑的故事,你爷爷就做了一瓶黄酒,把它装在可乐瓶里。刚好你就走进屋里,不一会儿,你就从客厅的某一个角落里看见了一瓶“可口可乐”你就立刻拿起了“可乐”喝了几口。后来,你喝着喝着,觉得有一些不对劲,就停了下来,你就大叫起来了:“啊!怎么会这样?有苦涩又甜,这到底是什么东西?”你爷爷看见了,就走上前来,和蔼可亲地对你说:“傻孩子,这是黄酒,不是可乐,你不能喝的。”你就笑着对你爷爷说:“爷爷,我刚才还以为这瓶黄酒是可乐呢!所以我喝了几口。”你的话把你的爷爷奶奶当场弄得哈哈大笑起来。

通过我妈妈讲我小时候的这件事,我从中知道了,我小时候确实很搞笑、可爱。

广东佛山禅城区澜石小学五年级:羽丽蓉

第3篇:小时候的故事作文范文

P键词:故事教学;小学语文;语文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于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如何结合小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年龄的限制,单纯地进行知识讲授往往也不能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故事教学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天性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能使学生很好地融入教学过程中,进而打造低年级段语文高效课堂。具体教学过程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仔细研读教材内容,把握课程要求

如果想开展新的教研途径,对于所要教授的内容进行仔细研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只有在掌握内容的精髓之后,才能在教学设计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索与创新。教师通过仔细研读小学语文课程内容,就能对小学语文课堂有整体的把握,在应用故事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针对学生的情况设计合理的课程,这样在开展故事教学的过程中就能更好地把握课堂节奏,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故事教学设计逐步掌握所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二、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

在把握了教学内容的主旨,将教学内容融入故事教学的设计中时,教师需要借助教学方式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下面笔者以实践经验为例,简要说明需要注意的事项:

1.提高对话的能力

在故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故事教学设计中对于知识的应用与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多和学生一起交流,这样通过故事教学就能改变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情况,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例如,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就会注意让学生和我一起互动,在每节课的课堂故事教学设计上都加上对话设计的成分在里面。笔者在讲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四季》的时候,就会首先给学生讲解“春姑娘”等与四季相关的语文故事,然后将故事的主要情节提炼出来,总结对话,然后排练成课堂剧目(应用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将课本所讲授的内容提炼为短对话,这样就使课堂脱离了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情况,而是转向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这样在故事情景中学习知识是非常有效的。

2.故事教学的情景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光靠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以故事设立情景,让学生融入故事教学所设立的情景中来,从而将其作为故事的参与者,也能逐步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

如,笔者在讲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小马过河》这一课程时,在实施故事教学的过程中,就结合故事设立了情景,让学生作为故事的主角参与到故事中来应用语文:

开展这一部分教学的时候给学生讲了《小马过河》的简要情节,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模拟过河”的故事情景,为此针对故事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应该怎样安排等等,事先制订了一个严密的计划。下面是课前预热部分课程实录:

(1)在上课前和学生一起布置教室,创设小马过河的环境,使学生从心理上进入到小马过河模拟的兴奋状态中。

(2)在课程将要开始时给学生分组,让学生分别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故事表演,并针对学生表演预先排练。

(3)在课前开始前两分钟在班上播放适合学生的音乐,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这样学生在课上学习的时候就会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课前预热的效果。

3.给学生及时、合理的评价

在故事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要给予合理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学生的天性,给予他们更多的认可与鼓励,增加其自信心,这样就能让他们感到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可以很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例如,笔者在讲授小学一年级《春天来了》的时候,在课上教授的过程中,还让学生就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故事创作,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因为水平不同,创造出来故事也就不同,这个时候,笔者要对其进行鼓励,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他们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故事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与其主体性的色彩,这样在对其进行指导的时候应该结合教材的主旨,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最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积极合理的评价。这样在故事教学的过程中就能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打造低年级段语文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第4篇:小时候的故事作文范文

像《故事会》、《故事林》,因为是半月期刊,爸爸又几乎得空就有买卖。

所以,在印象中,那时家中的书柜,茶几,床头,都会有数本故事书。

那时的我对电视还是视若无睹的,对书却是情有独钟。

在翻遍了书柜里的作文选后,我就开始对这些故事书发起了进攻。

这一看不打紧,一看便着了魔,毕竟作文选都是我的同龄人写的,而故事书的作者那可大都是些心存故事的男女老少写的,视野,文笔,角度,完完全全的不同。

从此,我的生活里,故事会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放学走路的时候,但凡有平坦的地方,我挨着好朋友走,手中拿着故事书翻上两眼;吃饭的时候,没有配菜没关系,故事书就是我的美味菜肴;上厕所蹲坑的时间我更是不会放过;更何况晚上睡觉的时候呢......我在想,鼻梁上的这副近视眼镜的到来,我的那些宝贵的故事书是脱不了干系的。

因为爱看故事书,所以我在语文考试中,只要是不限体裁的作文题,我写的几乎全是记叙文,而每一回的分数都还算可观。

但碰到其他文体的时候,我的知识面就感觉欠缺了不少。

可我仍捧着我的故事书,虽然有的篇章,我刚看个开头就能大概得想到结尾。

一直有点奇怪,那边喜欢看故事的我,当时为什么不想想自己写写身边的故事呢。

也许还是阅历太少,心没有定性吧。

如今,随着电视剧的大量产出,综艺节目的不断花样更新,好多人,包括我这样还没有定性的青少年,渐渐地在课余时间多花在了那些大大小小的屏幕上,纸质的课外书渐渐地减少,更多人喜欢上了电子版的阅读。

第5篇:小时候的故事作文范文

关键词:故事;幼儿教师;启迪;能力;心智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113-01

在如愿以偿地做了一名幼儿教师之后,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班里的小朋友也都非常喜欢听故事,于是每天吃完晚饭等待接园的这段时间,我就给他们讲故事。讲哪吒闹海、东郭先生、三只小猪等等,每次我讲故事的时候,孩子们都特别安静,听得都是津津有味儿的,甚至我讲完了他们都会给我鼓掌,而且还要我再讲一个。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我发现故事对于启迪孩子们幼小的心田有以下几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高尚的故事培养孩子高尚的品格

每一则故事里面都会有个小世界,这个世界不需要太大,只要符合孩子们的心智特点即可。孩子们幼小的心田不可能认识太多的事物,他们眼中的小红帽可能比我们大人们认知中的谍战英雄余则成的形象都要高大,小白兔的本领也会高于人猿泰山。所以在选择故事的时候,我总会慎之又慎,竭力选择一些适合孩子们年龄心智特点的故事来给他们讲述。比如我在给孩子们讲《白雪公主》的故事时,通过美丽的公主、英俊的王子和善良的小矮人通过不懈的努力战胜了邪恶的王后,恶毒的王后最终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的情节,从而让孩子们记住了“只有善良的人才会得到幸福”这个道理。最后我让孩子们选择他们喜爱的故事人物,女孩子都喜欢自己能成为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男孩子则希望自己能做机智勇敢的王子,还有几个比较淘气的孩子,他们喜欢做自由自在又善良可爱的小矮人。总之,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做恶毒的王后。一则小故事就能让孩子明白了人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懵懂地确立了自己高尚的心理品格,可见故事小而意义大,每一个幼儿教师都应该正是故事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机智幽默的故事激发孩子机敏的心智

孩子的单薄心灵里,因为接触到的事物不多,所以孩子的心智仍处于懵懂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教师就应该注重用一些机智幽默的小故事来启迪和开发孩子们的心智,让他们成为一个机敏聪慧的孩子。这不但是孩子们的家长乐于看到的,对于孩子终身的发展来说,机敏聪慧的思维才智也将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有时候,我爱利用课间的空余时间来给孩子们讲机智勇敢的阿凡提的故事,一面活跃他们紧张的身心,一面有便于激发他们心智的开启。比如有一次我利用课间给孩子们讲了《阿凡提种金子》的故事。当阿凡提是个行侠仗义的传奇式人物。一天,他来到集市上,看到财主巴依正在逼穷苦百姓还债。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惩治财主的办法――种金子。贪婪的财主听说阿凡提的金子都是在沙丘里种出来的,他十分眼红,很想知道阿凡提的金子是怎么种出来的,便跟踪阿凡提到沙丘,偷听阿凡提念咒语。阿凡提则在沙丘里先种进五个银元,再叫别人悄悄埋进五十个。巴依真的相信了阿凡提可以种一得十,便将自.故事讲完时,孩子们意尤未尽,放学回家后有的便央求家长给他们讲其它的阿凡提的故事。还有的在回到幼儿园之后,小鸟依人般地缠着我,让我再给他们讲阿凡提的故事。于是我在后来就相继又给孩子们讲了《偷东西的驴》;《爱唱歌的毛拉》;《兔子送信》;《比智慧》等一系列阿凡提的故事,每逢讲到精彩的地方,孩子们都会开心地大笑起来。从这些故事里面,我看到孩子们都愿意做像阿凡提一样聪明机智的人,而讨厌愚蠢的国王、财主、吝啬鬼。有时候在故事讲完之后,我还会故意问问孩子们如果你是阿凡提,你会如何才能让地主老爷、让吝啬鬼上当,自觉自愿地掏出自己的财宝来分散给穷人们呢?这时候,孩子们也总会踊跃发言,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虽然这些办法天真幼稚,但是我也都会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让孩子们给予这些发言的孩子以热烈的掌声,可以看到,孩子们都学会用心思考了,而他们的聪明机智的心智也都在慢慢地开启。

三、用故事来培养和熏陶孩子们团结协作精神

幼儿园教学中,培养锻炼孩子们的团结协作精神的教材内容、游戏内容很多,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地穿插讲述一些含有这些内容的故事,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我给孩子们讲《动物拉车》的故事,梭子鱼、虾和天鹅三个动物是好朋友,有一天,它们发现路上有一辆车,车上有许多好吃的东西,于是它们就想把车子从路上拖下来,三个小家伙一齐负起沉重的担子,它们铆足了狠劲,可是无论它们怎样拖、拉、推,小车还是在老地方。这是为什么呢?讲到此处我就让孩子们都进行了思考,以孩子们的认知程度,他们是很难想象出原因的,最后我就告诉他们:原来啊,是这三个好朋友拉车的方向不同,天鹅使劲往天上飞,小虾呢?是一步步地向后倒拖着走,梭子鱼却是在把车往池塘里拉。就是因为它们拉车的方向不同,所以车才会停在地上一动不动。这时候我就启发孩子们,同学们要合伙做一件事的时候,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呢?在我的启发下,孩子们也大都能够找到答案了,那就是同学们要齐心协力,才能做好事情。

四、用故事来培养孩子的听说能力

通过讲故事,我渐渐发现,我所教的大四班的孩子们在我讲课的时候,都能够做到快速正确地领会,还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来回答我的一些提问,于是我就想,这是不是我平时给他们讲故事的功效呢?幼教理论中是这样强调过讲故事的意义的。适当地给孩子们讲他们能够听懂并理解的故事是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听说能力的。于是为了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能力,我开始动员孩子们轮流讲故事,从一开始的“小红帽”到后来的“植物大战僵尸”,喜欢表达的小朋友先开始了自己的表演,一开始,小朋友们讲故事的声音都还很小,有点不好意思,不习惯在这么多人面前说话,经过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的鼓励越讲越流畅,张昊轩小朋友就是其中之一,平时上课他都很认真地听讲,但是平时很少说话,他非常喜欢听故事,而且也记得很多故事,第一次我请他上来讲故事的时候,他还有些害羞,双手抓着衣角,慢吞吞的把一个故事讲完了,小朋友们给他热烈的鼓掌,我也表扬了他一番,并且告诉他,讲故事的时候声音有点小,希望下次他能够快一些,然后我又给他讲说故事是要注意哪些。比如讲故事的时候,不能只用一个声调,要学会给故事里的任务配音,最好能够搭配上自己的动作效果就更好了,慢慢的张昊轩掌握了讲故事的要领,胆子也渐渐大了,每次都争着给其他小朋友讲故事,在讲故事的时候声音也很宏亮,配合自己的肢体语言,把故事讲的惟妙惟肖,深受其他小朋友的喜爱。更让我高兴的是张昊轩小朋友在平时的课堂上也常常高举小手回答问题。

第6篇:小时候的故事作文范文

一、童话开路,用想象作翅膀引导学生探究

童话,之所以让学生喜爱,主要是童话采用幻想、夸张、拟人一些表现手法,呈现离奇的故事。毕竟在童话世界里,一切动物、植物都能够像人类一样,可以说话,可以思考、还能够像人类一样生活。在童话里,所有善良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得到良好的结局。而童话中的这些东西,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的想象思维活动。故而,我们在童话教学中,对学生的想象应该给予积极引导,让其在想象中进入童话世界的美妙意境之中。激发小学生在想象中探究知识。例如,我在执教《蒲公英的梦》这篇童话的时候,为了引导小学生的想象,向学生提问:“蒲公英在经历了一段遭遇后,她做了一个梦,如果你是蒲公英,你会做这样的美梦吗?”通过这样一问,学生的想象一下子激活了,就不由自主地随着教师的进一步引导而展开学习。

二、童话开路,用诵读走进童话的情感世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就是对作品的读,只有多读才能够深入到作品的个内容中去,以及深入到作品的情感世界去。在应用童话开路进行创新教学的时候,应该尽最大的可能性让学生去诵读,有感情地诵读,让学生充分体验童话故事中人物的情感。由于童话故事具有很强烈的爱憎分明思想,故事也充满了无数的情趣性,学生对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有极浓的模仿兴趣。故而在语文教学中,多让学生诵读,可以很好地通过这种诵读方式,让他们的心灵走进童话的情感世界。比如教学《四季童话》,这篇文章通过对春夏秋冬四季劲舞的描写,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好。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地让学生多诵读,在优美的文字中,让其走进童话世界的情感中去。当然,诵读的形式尽量多样化,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

三、童话开路,用表演形式积极感受童话的形象之美

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实时的想象引导,以及让他们有感情地对童话故事的诵读后,学生对童话故事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这时候,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强烈地萌生出一种要表现的欲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用童话引路,主要就是借助童话故事的形象性、语言的生动性跟学生的强烈表现欲望充分地结合,进而让他们在表现中感受童话的形象美。当然,这里的表现形式,多以表演形式出现,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之中去。通过表演,让他们更好地领略童话故事的思想情感,让他们学得快乐,受到美好人物形象的熏陶。例如在教学《狼和小羊》这篇课文的时候,在引导学生对童话故事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将童话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让一学生扮演狼,让另一学生扮演羊,教室就是当时的环境。通过绘声绘色的表演,在活泼有趣的故事中,进而不自觉地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其学习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四、童话开路,用品读来感受童话的精彩

童话故事在语言上,有着明快的节奏,有着简洁的特性。故而,童话中人物的语言、性格、思想就很具特色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童话开路,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童话故事的语言进行有效的品味。对童话故事中的语言品味,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语言素养。例如教学《四季童话》的时候,可以对“春姑娘爱笑,笑出一个暖暖的太阳。春姑娘爱哭,一撇嘴就细雨沙沙……”多加品读,品味这里的“笑”“哭”两个字就很好地体现了春天天气的特色,让学生从这些词、这些句子中充分体会春天的美。

五、童话开路,用练习去强化学习效果

第7篇:小时候的故事作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识字教育 趣味 开发智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小学生往往觉得识字课程很没有意思,枯燥乏味,不喜欢学习。长此以往,小学生无法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在往后的语文学习中会受到非常大的阻力。那么,如何增强小学语文识字教育中的趣味性,开发小学生的智力,就成了小学语文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法和教学方法,提升识字教育课堂的趣味性,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自主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小学生智力的目的。

1 识字教学的基本――增加小学生阅读面, 提高小学生的词汇量

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学生只有在具有了一定的词汇量,才能够正确阅读和理解文章,但是新的教学思路打破了传统的束缚,认为学生唯有在拓宽阅读面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进行识字教育。虽然小学生认识的字数有限,但是小学生已经掌握了拼音和字典的使用方法,在识字教学的初期,可以指导小学生阅读带有拼音的童话故事、传奇故事、成语故事、名人名家故事等,让小学生在拼音的帮助下朗读句子,并且大体掌握字音与字形。而且,在有趣的故事背景下进行阅读,能够调动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正如孩子在睡前让爸爸妈妈讲故事一样,为了知道故事的走向,小学生会积极的探寻下文,阅读时也是一样。当小学生对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希望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得到结果,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小学生就会自己通过拼音阅读来理解文字的内容。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小学生能认识的字不断的增多,慢慢的可以用纯文字的书本来取代有拼音的书本,通过大量的阅读,小学生的识字能力也不不断的增强,为小学语文的识字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遵循古法, 在文化气息中领略识字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古老的教学方法已经被时代背离,但是在五千年的文化中还是遗留了不少的精华,这是也是现代教学中所需要的。例如,古代也有许多以识字教育为目的的教科书,如《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等,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儿童读物,但是因为目前的识字教育大部分是遵循以拼音为基础的识字教学系统,而忽略了传统读物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而汉语汉字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要进行系统的识字教育就要掌握一定量的汉字,那么采取古人的做法也不失为一个转换思维的新办法。以《千字文》为例,文章里有一千个字,基本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文字范围。而且,文章不仅仅是字的排列,并且有着含义及韵律,这样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弥补了光识字而不理解字的含义的缺陷,也为将来汉字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思维的线索。所以,古人的教学模式应用到今天,也会对小学语文的识字教育产生启蒙的作用,并且古文中也有着为人处世的方法和知识等,也会开发小学生的智力。

3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趣味性, 开发学生的智力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强、好动,且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转移。要想掌握小学语文识字教育的教学方法,就要熟悉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去教学。通过小学生好奇心旺盛、注意力易转移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要以趣味性为主,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供小学生所感兴趣的课堂话题,这样才能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更好的进行识字教育。

3.1 图像教学

小学生由于识字较少,更容易被漂亮、可爱、有趣的图案所吸引。所以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要贴近小学生的爱好,多多采用图像对字的发音及字形进行讲解,让小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字所代表的的事物和含义。例如,在讲解“ 月”这个字的时候,可以在黑板上或者PPT上画出月亮的形状,让学生在图画中理解“月”这个字的字形的来历,也让他们明白“月”这个字代表的是月亮,加深他们的理解,在往后遇到“月”这个字的时候,他们就明白是跟月亮有关,这样,在学习诗句“床前明月光”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明白,原来这里所说的场景发生在晚上,表达的是月亮的光辉洒在床前的样子,这样也有助于小学生思维的发散。

3.2 动作教育

小学生比较好动,如果让小学生乖乖的坐一节课,会让小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结合这样的特点来做小学语文识字教育的时候,就可以在讲解字音字形的时候结合上动作,让小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坐,在动作的同时也愉快了课堂气氛,让小学生更快的认识字的结构和含义。例如,在讲解看的时候,教师可以比出看的姿势,还可以用具体的实力,比如“老师正在看小明、小丽正在看黑板”等;在讲解“ 飞”的时候,可以使用纸飞机“, 飞”一下纸飞机,让学生明白“纸飞机在飞”;在讲解“ 叫”的时候,可以模仿动物的声音,如找学生发出“喵喵”的声音,模仿猫咪叫的声音,表达“小猫在叫”。这种动作与语言、声音结合的教学,能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与教师互动,并对字产生深刻的印象,加深对字的理解。

3.3 故事教学

第8篇:小时候的故事作文范文

提到徐童,不得不说他的“游民三部曲”《算命》、《麦收》、《老唐头》,三部影片虽讲述了不同的人物与故事,但却同样告诉了我们长在特殊环境、特殊时代人们的生活规则,那就是“顽强地宿命”。而小说《珍宝岛》一改其拍摄影片的思路,将一代人为理想而拼命“奔跑”的生活状态鲜活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这理应激昂的故事情节,均以惨烈的结局收场。正如徐童所说“就像‘每一个人走来的远方都有一个珍宝岛’的比喻,但那只不过是每个人幻想中的理想国。”其实岛上什么“珍宝”都没有,但每个人都想上去走一趟,只有走过才肯甘心,哪怕生死关头,也要拼命去追求。像是戏剧的描写,明明是定局,只不过演给不明白的人看。人们在尝试接触“理想”的时候,也同时在灼伤着自己的躯体。

徐童讲到创作这本小说原因的时候,告诉我是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忧愤之情”,他拿纪录片讲故事,同时也用文字说真相。纪录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真实的虚构,而他的文字却是虚构的真实。书中这些悲惨的人物多数都有原型。像某句名言所讲“历史只是时间、地点、人物是对的,而其他可能都是错的,而小说只有地点、时间、人物是错的,而故事却是真实的”。徐童正是用这种真实的态度,讲述了一个关于时间将故事碾得支离破碎,人们无力拾起却扎伤双脚的故事。故事主线围绕贾国志描述,以他个人的关系网,编织了囊括军人、警察、罪犯、黑社会老大、女、教师、大老板等庞大的人群脉络,此张网庞大而疏密,打捞起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人情世故。用心去体会,可以想象的到作者的纪录片导演技巧与文学写作技巧的合理融合,故事情节紧凑、戏剧化、耐读,且象征性强,将那个时代的人为了理想宁愿挣脱出自身的脊梁的状态描写得绝伦超奇,而终究幻灭的结局,也是人人都在自己与自己“斗争”的过程中惨败的结果,这逃不了干系的主谋,可能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背景。

艺术汇 徐童

艺术汇=IART 徐童=徐

时光的沉木抽出了血肉

IART:什么样的原因让你写了这样一个故事,“珍宝岛”或者“珍宝岛”事件对你个人而言,有什么特殊的情感?

徐:我是生于六十年代,长在七十年代,成人在八十年代的人,“珍宝岛”这个地方对于我们这些经历过的这一代人来说记忆是非常深刻的。记得小时候的街道、学校、橱窗、板报等地方,关于珍宝岛事件的宣传画标语随处可见,所以,这个地方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地名或者一个事件,而是一个时代的标记。就这本书而言,珍宝岛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来讲珍宝岛可以说是书中人物贾国志的人生的一个转折,因为这个地方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而且这也是他一辈子念念不忘的地方;更深层面的来说,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珍宝岛”,这是幻想出来的一块干净的地方,也可以称之为理想王国,而当人走过一生之后也许才会明白,“珍宝岛”上什么珍宝都没有,一切都是幻觉。

IART:创作中的人物,现实中有原型吗?

徐:大部分都有真实的原型。我在写的时候就是想把身边的这些人物、故事用文字记录下来,这些人有的是自己的朋友,有的是朋友的朋友。对于写他们之间的事,对我来说就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那时候,差不多六年前了,心里有种忧愤之情很想说出来。

IART:小说中人物与故事的情节设计巧妙,有因有果,矛盾冲突明显,看似是贾国志与闫永刚的仇恨引起,实则其中囊括了中国极其特殊的三十年里所发生的重要事件。把人物和故事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想表达的是什么?

徐:其实不管写什么人物和故事,作为一个作者,我都会把他们放在一个大的背景里面去考虑,但是从艺术表达上来说,肯定不是简单的朝着那个大的历史事件去的,我希望我的东西可以以小见大,通过对这些人物遭遇的琐碎叙述,让人们可以在直觉上感受到我们刚刚经历过的那个粗陋的年代。如果这样可以算得上是写作,对于我来说一点都不难,就像青年男女谈谈情,跳跳舞一样,只要是真实的就好。

第9篇:小时候的故事作文范文

关键词:《水浒传》;时令气候;地理方位;口头叙事;“聚合式”成书

作者简介:纪德君,男,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从事中国古代小说、区域文化与文学传播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说唱文学文献资料辑释与研究”,项目编号:16AZW006

中图分类号:I20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6)06-0121-08

研究《水浒传》的学者,早就发现它在描写长江以北的时令气候、地理方位时出现了不少错误。例如,它竟然将林冲雪夜上梁山写成了“仲夏夜泛舟”,将河北蓟州的冬天写成了“江南的暖冬”,并且水浒好汉们还经常走错路,绕远路,如史进离开华阴县,去延安寻找师父王进,应当北上,可他竟一路向西走到千里外的甘肃渭州,宋江自山东郓城流放江西江州,已南下走了一日,居然说“我们明日此去,正从梁山泊边过”,实际上梁山泊是在郓城北边。诸如此类的错误不下数十处,以至于有人用“混沌乾坤”来形容《水浒传》所描写的时空状貌。1那么,这种“混沌乾坤”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有人认为,这是由作者不了解北方气候、地理状况导致的,他是南方人,对钱塘江一带的气候物象、地理态势的描写倒是真确的,因此他应该是“钱塘施耐庵”[1]。也有人认为,所谓《水浒传》作者对北方地理情况不熟悉的说法不能成立,因为作者的描述也有许多是正确的,其出错的地方往往是出于情节建构的需要而有意为之。[2]还有人认为,《水浒传》之所以出现地理与气候描写的错误,与《水浒传》成书的特殊性有关。《水浒传》是在民间说书的基础上形成的,基本上出于评书艺人和书会才人之手,“须知评书艺人和‘书会才人’的地理知识和气候物象知识有限,而说书艺人、书会才人,对风、花、雪、月、水、火、寺庙、宫殿建筑等等,都有一套说词,韵文,随时演说出来,而不问它们是否适合于规定情境;他们又要把不同故事编织在一起,因此《水浒》在这些方面出现错误,在所难免”[3]。不过,持此论者较少做具体的论析,因此又有人指出,“这种‘通论’对《水浒传》中许多地理态势描写的方位舛错与气候物象描写的季节颠倒,却并不适用”[4]。由此看来,学术界对如何看待《水浒传》中气候、地理描写错误的问题,尚存在较大的争议。笔者倾向于从民间说书的角度来解析这一问题,毕竟《水浒传》是从书场走向案头的,它在气候、地理描写方面出现的问题应该与说书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对说书人口头创作特点的认识,适当借鉴西方的口头程式理论,来系统地考察、阐析《水浒传》对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的描写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口头叙事与气候描写的失当

20世纪20―60年代,美国学者米尔曼・帕里和艾伯特・洛德师徒二人共同创立了“帕里-洛德理论”,又称“口头程式理论”。该理论指出,口头史诗的创编主要是依赖程式化的套语、话题与故事型式来进行的。[5]该理论对解读基于口头传统而形成的叙事文本具有明显的普适性和较强的阐释力,因而被称为口头诗学的“圣经”。当代阐释这一理论的美国学者约翰・迈尔斯・弗里指出,该理论“已经决定性地改变了理解所有这些传统的方式。通过帮助那些沉浸在书写和文本中的学者,使他们通过对民族和文化的宽阔谱系形成总体性认识,进而领会和欣赏其间诸多非书面样式的结构、原创力和艺术手法,口头理论已经为我们激活了去重新发现那最纵深的也是最持久的人类表达之根”[6](前言,P5)。

《水浒传》是基于民间的口头叙事传统而形成的小说文本,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当我们借鉴“口头程式理论”来观照《水浒传》时,就会发现书中确实存在大量的植根于口头传统的程式化表达方式,它们体现的是“非书面样式的结构、原创力和艺术手法”,因而是不能简单地以“文人书面创作”的思维来阐释的。就《水浒传》中的时令气候描写而言,这些描写就多半是用程式化的套语进行的。1请看它对黄昏的描写:

山影将沉,柳阴渐没。断霞映水散红光,日暮转收生碧雾。溪边渔父归村去,野外樵夫负重回。(第三回)

山影深沉,槐阴渐没。……落日带烟生碧雾,断霞映水散红光。溪边钓叟移舟去,野外村童跨犊归。(第五回)

再看《水浒传》中散说部分对大雪天气的描写: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第十回)

林冲与柴大官人别后,上路行了十数日。时遇暮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紧起,又早纷纷扬扬下着满天大雪。(第十一回)

连日朔风紧起,四下里彤云密布,又早纷纷扬扬飞下一天瑞雪来。(第二十四回)

是日北风大作,冻云低垂,飞飞扬扬,下一天大雪。(第六十五回)

上述这种程式化的韵文、套语的重复使用,在文人个体书面创作的作品中是很罕见的,但它却是口头叙事文学的惯例。在口头文学创编中,艺人往往不是靠死记硬背来驾驭其所说的故事尤其是长篇故事的,他只需要把握其所说故事的情节梗概,积累一定数量的描绘场景、环境(包括气候状况)等方面的韵文、套语,便可以在书场即兴说唱时根据人物、时空的转换灵活地套用。既然如此,《水浒传》中出现的时令气候描写,往往就不是为小说中某个具体情节“量身定做”的,而只是借用说唱领域中流行的韵文程式或陈词套语随口敷演的,因此我们不必视之为实景描绘,否则就会造成误读或曲解。

在研究《水浒传》的诗词韵语时,我们还可以不时发现《水浒传》在韵文套语的使用上与早期其他说部多有类同或重复之处。从后面表1可以看出,《水浒传》与其他说部之间,之所以会出现诗词韵语等使用的类同、重复现象,主要是由于它们都源自民间说唱传统,都经过民间说唱的孕育,都是因说书艺人相互影响,彼此取鉴,在讲说不同故事时,遇到类似的情境,就将程式化的诗词韵语拿来套用导致的。这种套用即使符合其所写情境,也难免笼统含混,有时则词不达意,甚或阴差阳错。

有鉴于此,我们再来审视《水浒传》中气候描写出现错误的主要例子,就不至于拘文牵义,坐实而论。先看《水浒传》第十一回中对雪天梁山水泊的描绘:

林冲看时,见那八百里梁山水泊,果然是个陷人去处。但见:

山排巨浪,水接遥天。乱芦攒万万队刀枪,怪树列千千层剑戟。濠边鹿角,俱将骸骨攒成;寨内碗瓢,尽使骷髅做就。剥下人皮蒙战鼓,截来头发做缰绳。……战船来往,一周回埋伏有芦花;深港停藏,四壁下窝盘多草木。断金亭上愁云起,聚义厅前杀气生。

这一整段韵文,用的就是说书艺术中常见的陈词套语,它描绘的多不是实有之景,譬如“濠边鹿角,俱将骸骨攒成;寨内碗瓢,尽使骷髅做就。剥下人皮蒙战鼓,截来头发做缰绳”,这些岂能是望中所见?因此,我们对它所写的“山排巨浪,水接遥天”,也不必较真。说书人只不过是想渲染梁山水泊的凶险、恐怖气象,所谓“断金亭上愁云起,聚义厅前杀气生”,只是他在搬用描写大江的陈词套语时有点粗枝大叶,导致其描绘不合时令。

再看《水浒传》第四十六回所写的“大闹翠屏山”,当时是冬季,可杨雄眼中的翠屏山却是:

远如蓝靛,近若翠屏。涧边老桧摩云,岩上野花映日。漫漫青草,满目尽是荒坟;袅袅白杨,回首多应乱冢。一望并无闲寺院,崔嵬好似北邙山。

这里用的依然是程式化的韵文套语,如果以为这是人物眼中所见的实景,那么除非乘飞机鸟瞰,才能进行这种全方位的扫描。实际情形,恐怕是说书人讲到了“翠屏山”,于是就在“翠屏”二字上即兴发挥,将其烂熟于胸的写山套语,随口搬用到对翠屏山的描绘上,只是他在搬用时忽视了时令。因此,我们似可不必嘲笑说书人不懂气候常识。

杨雄杀了潘巧云,与石秀赶到祝家庄,约莫是十二月底,又是天寒地冻时节,但时迁偷鸡,与店小二发生争执,结果从店里竟冲出数名“赤条条的”大汉!随后宋江攻打祝家庄,先锋李逵也是脱得“赤条条的”,抡斧冲杀。有论者就讥笑,难道他们就不怕被冻成冰棍?可实际上,“赤条条”在《水浒传》也是被反复使用的套词。请看下列例子:

只见一个胖大和尚,赤条条不着一丝,骑翻大王在床面前打。(第五回)

众人拿着火,一齐照将入来。只见供桌上赤条条地睡着一个大汉。(第十三回)

只见一个胖大和尚,脱的赤条条的,背上刺着花绣……见了杨志,就树根头绰了禅杖,跳将起来,大喝道:“兀那撮鸟,你是那里来的?”(第十七回)

这三个好汉一同花荣并小喽罗,把刘高赤条条的绑了,押回山寨来。(第三十四回)

那梢公睁着眼,道:“老爷和你耍甚鸟!……你若要吃‘馄饨’时,你三个快脱了衣裳,都赤条条地跳下江里自死!”(第三十七回)

李逵忿怒,赤条条地,拿了两截折竹篙,上岸来赶打,行贩都乱纷纷地挑了担走。……李逵回转头来看时,便是那人脱得赤条条地,匾扎起一条水h儿,露出一身雪练也似白肉……(第三十八回)

又见十字路口茶坊楼上一个虎形黑大汉,脱得赤条条的,两只手握两把板斧,大吼一声, 却似半天起个霹雳……(第四十回)

这里李逵当先轮着板斧,赤条条地飞奔砍将入去。(第四十一回)

那贼秃……被石秀都剥了衣裳,赤条条不着一丝。(第四十五回)

只见店里赤条条地走出三五个大汉来,迳奔杨雄、石秀来。(第四十六回)

先锋李逵脱得赤条条的,挥两把夹钢板斧,火剌剌地杀向前来。(第四十七回)

由以上各例可知,当说书人描写杀人放火、打斗厮杀等场景,想要渲染一种狂放不羁、粗蛮凶悍的原始野性时,就很喜欢使用“赤条条”这个词;而这个词也确实容易在听众的脑海中唤起一种画面感,让其觉得刺激、谐谑、痛快淋漓。只是说书人在用“赤条条”这个词进行恣意渲染时,没太在意天寒地冻时其所说人物是否适合脱得“赤条条的”。因此,我们也就不必以之为据来证明《水浒传》作者不了解北方冬天的天气。

《水浒传》第五十三回还写到戴宗与李逵入蓟州二仙山去寻找公孙胜,当时也是冬日,可是他们竟然也看到了这样的景致:

青山削翠,碧岫堆云。两崖分虎踞龙蟠,四面有猿啼鹤唳。朝看云封山顶,暮观日挂林梢。流水潺,涧内声声鸣玉;飞泉瀑布,洞中隐隐奏瑶琴。若非道侣修行,定有仙翁炼药。

毫无疑问,这里的描写用的也是程式化的套语,所谓“虎踞龙蟠”、“猿啼鹤唳”、“朝看”、“暮观”云云,无外乎是为了渲染二仙山的神奇非凡,它们怎么可能是戴宗、李逵当时在山脚下见闻的实景呢?后来,两人来到罗真人的住处,又见:

半空苍翠拥芙蓉,天地风光迥不同。十里青松栖野鹤,一溪流水泛春红。疏烟白鸟长空外,玉殿琼楼罨画中。欲识真仙高隐处,便从林下觅形踪。

这些诗词韵语,显然也不是为特定的故事情节量身定做的,而是随口搬用的陈词套语。因此,对于“流水潺”、“飞泉瀑布”、“一溪流水泛春红”这一类的描绘,我们不必过于较真,更不宜以此嘲笑作者不了解北方冬天的季候特征。

一般说来,上述《水浒传》中这些描写时令气候出现的差错,在文人书面独创的小说中是极少见的。文人书面创作,通常都会考虑环境是否与情节吻合,节令与物象等在细节上是否有出入,这样留心推敲、斟酌,便可以尽量避免情节与气候描写脱节,细节上有舛错等毛病。例如,金圣叹在评改《水浒传》时就将上述描写时令景色的诗词韵语都删除了,并纠正了一些散文叙述时令出错的地方。《水浒传》第二十六回写武松出差归来,“去时新春天气,回来三月初头”。可实际上武松是在去年十二月离开阳谷县的,因此金圣叹将“新春”改成了“残冬”。第三十回写武松被诱进入张都监府,当时是七月初,“荏苒光阴,早过了一月之上。炎威渐退,玉露生凉,金风去暑,已及深秋”。从七月初再加一月之上,应当是八月初,不宜说是“深秋”,所以金圣叹改为“新秋”。书面评改自然可以尽量减少季候描写的舛误,但是在说书场中,说书人在讲到故事发生的季候时,往往都是利用其事先储备的一些陈词套语来顺口套用,虚应故事,是否季候颠倒,他们是不太在意的;他们在意的主要是故事本身是否精彩,能不能扣人心弦,而听众的兴奋点也是集中在听故事上。另外,现场说书又是快速推进、一遍即过的,说书人有时候说到后边,就可能忘了前边是怎么交代季候的了,或者说书人在随口渲染氛围时忽视了气候与物种的对应,从而导致前后不一致,物候描述出现反常等,这都是常有的事情。比如,书中第五十五回说到呼延灼率军讨伐梁山,说书人只是顺代“此时虽是冬天,却喜和暖”,但在说到“大破连环马”时,他似乎忘记这是冬季了,所以也就没考虑地面是否会上冻打滑,适不适合大摆连环马的问题了。又如第四十一回,说书人在说到宋江率众攻打无为军时,随口点出:“此时正是七月尽天气,夜凉风静,月白江清,水影山光,上下一碧。”这些套语都是平时描写月夜时用惯了的,可是他没想到既然“月尽”,夜晚哪里还会“月白江清”?这些错误多半都是程式化描写带来的问题,如果不了解口头说唱文学的创编特点,一味地把它们当作文人书面独立创作的产物来加以阐释,就难免会得出作者是南方人,对北方的气候状况一点都不了解的结论。

二、“聚合式”成书与地理描写的错位

《水浒传》在描写长江以北的地理方位时也出现了不少错误。这些错误也被有的论者拿来作为《水浒传》作者是一个不了解北方地理状况的南方人的证据。实际上,这些错误的产生多半与《水浒传》“聚合式”的成书过程与情节建构的方式等密切相关。

根据史书记载,历史上的宋江起义行踪不定,时而淮南,时而京东、河北,时而齐魏,时而楚州、海州,并转掠十郡,到过太行山、梁山泊等地。这便导致宋江故事的分地域流传,在京东的注意梁山泊,在京西的注意太行山,在两浙的注意平方腊,并且各地还各有其所喜爱的英雄,只是没有统系,存在不少地区差异。1后来有好事者开始以梁山泊分支的宋江故事为核心来拼合其他分支的宋江故事,而在拼合时又较少或难以顾及地理问题,结果便导致地理上的一些差错。例如《宣和遗事》,一面写杨志卖刀杀人,在发配途中的黄河岸边被孙立所救,同往太行山落草;一面又写晁盖等八人劫取生辰纲后,“邀约杨志等十二人,共有二十个,结为兄弟,前往太行山梁山泺去落草为寇”[7](P33)。梁山泊地处山东,太行山位居山西,中间有黄河相隔,该书把两支故事牵合在一起时,不仅没有注意地理上的问题,也没有顾及情理,因为杨志既已在太行山落草,又与晁盖素昧平生,怎么会突然应邀再去梁山落草呢?《水浒传》的叙事者已看出这个破绽,将《宣和遗事》中押送生辰纲的马县尉换成了杨志,再抹掉了太行山之说,改写了杨志的履历,这才把情节大体理顺了。

《水浒传》前七十回依然是以“聚义梁山”为核心来建构故事情节的,因此它在聚合其他分支的好汉故事时,势必要使这些故事与梁山泊的故事发生关联,而这样一来,有时就难免要做地理方位上的腾挪或改变,而不管是否符合实际的地理状况。

例如,第三十六回写宋江自山东郓城刺配江西江州,按地理方位,江州在郓城之南,梁山泊在郓城之北,宋江去江州怎么可能“正从梁山泊边过”呢?可是,小说这样写分明是为了使此事与梁山泊发生关联,否则宋江刺配江州的事,梁山好汉如何得知?后面的故事又如何开展?至于是否合乎地理常识,这就不在叙事者考虑的范围内了。

又如,第三十九回写江州蔡九知府抓住了吟反诗的宋江,立即派戴宗到东京送信,戴宗也急于到东京找门路救宋江。从江州出发到东京,戴宗直接北上即可,根本无须途经在东京东北面的梁山泊。可叙事者为什么非要让戴宗绕路走梁山呢?究其用意,无非是要让宋江身陷囹圄之事被梁山好汉们得知,以便为江州劫法场预作伏笔。

《水浒传》中有不少类似的地理描写错误,细加分析,其实多半出于故事聚合与情节建构的需要。如第三回写史进离开华阴县史家庄,要到延安去找师父王进,本该北上,可他却向西走到千余里的甘肃渭州,这不是错得离谱吗?可是小说这样写,乃是为了把本来在民间流传的相对独立的史进故事与鲁智深故事衔接在一起。如果史进不这样走,那他就遇不到鲁智深,如果遇到不到鲁智深,就难以从史进的故事自然地转换到鲁智深的故事上来。

小说第五回写鲁智深离开山西五台山文殊院,要去河南开封大相国寺,本来一直往南走便可到达,可他却莫名其妙地走到山东青州附近的桃花村,然后再去开封,差不多走了近千里的冤枉路。为何会出现这种错误?原来鲁智深、史进等人的故事,都属于太行山分支,现在要把他们的故事牵合到山东梁山泊分支的宋江故事中来,自然就要把他们的行动路线改挪到山东境内来,由此也就不顾因此而产生的地理方位的错误了。从情节安排的角度说,鲁智深不绕路来到青州的桃花村、赤松林、瓦罐寺,就不可能遇到小霸王周通、打虎将李忠和九纹龙史进,也就不会发生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的故事了。

小说第十六回写杨志押送生辰纲,事先对梁中书说:“今岁途中盗贼又多,甚是不好。此去东京,又无水路,都是旱路,经过的是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冈、白沙坞、野云渡、赤松林,这几处都是强人出没的去处。”据书中所写可知二龙山、桃花山和赤松林都在青州境内,黄泥冈在济州境内,都属于山东地界。而生辰纲是从河北大名府押解到河南开封府,稍有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直接从北向南直下即可,完全没必要绕道山东再去开封。可叙事者却借杨志之口把山东地界的荒山野岭都挪到了大名府去开封的路上。这显然也是因为要把原属太行山分支的杨志故事牵合进山东分支的水浒故事导致的(前文已述)。有意思的是,书中在写黄泥岗景色时竟然又说“须知此是太行山”,无意中留下了将两个不同分支的好汉故事扭合在一起的蛛丝马迹。从艺术角度看,杨志的话无非是要强调此去沿途凶险莫测,这也为此后将要发生的智取生辰纲故事设置了悬念。

小说第二十三回写武松离开河北沧州,去山东清河看望哥哥,可他居然越过清河东边,继续南下二百余里,来到阳谷。其实,这也是为了将景阳冈武松打虎故事嵌入《水浒传》所致。这个故事,元杂剧《折担儿武松打虎》等已经搬演,对塑造武松形象至关重要,所以叙事者将它嵌入了《水浒传》,却不管地理方位上是否会出现误差。

小说第三十九回写萧让、金大坚从济州出发,北上到泰安州岳庙写字、刻碑,本来无须拐向西北,路过梁山,再往东北去泰安的。小说这样写,也是为了让萧让、金大坚加入梁山泊阵营,因为他们是山寨发展急需的特殊人才,因此必须让他们绕弯路经过梁山。

小说第四十四回戴宗从梁山去蓟州,只要一路北上即可,可他在路行了三日,竟然来到了梁山正东面的沂水县界。这当然又弄错了方向。不过,戴宗如果不绕路到沂水,他又如何会遇见杨林以及在饮马川落草的邓飞、孟康和裴宣?看来,戴宗此行也是为了将身在沂水的几位好汉网入梁山泊的队伍,因此让他绕路是必要的。

小说第六十一回,卢俊义要从大名府去泰山岳庙烧香,燕青说:“这一条路去山东泰安州,正打从梁山泊边过。”可实际上泰山在河北大名府正东,梁山泊在大名府东南,泰山在梁山泊东北。按燕青所说,从大名府出发,就要往东南走到梁山泊,然后再转向东北去往泰山,这不是大转弯,绕远路吗?可是如果不让卢俊义绕远路,那么又如何使卢俊义与梁山泊发生关联,并引出卢俊义上梁山的故事呢?

这样看来,以上这些地理描写出错的例子,其实多半都是由于《水浒传》的叙事者以山东梁山泊的水浒故事为核心来聚合其他地区流传的江湖好汉故事,想方设法使它们聚集到梁山泊这个核心而导致的。这样做,从叙事建构上看,就使得本来分散在各地的好汉故事,被“逼上梁山”这根主线牵引、聚拢起来,形成了以“梁山”为情节走向的焦点叙事方式,使作品前七十回呈现出“千岩万壑赴荆门”的结构态势。明乎此,也就不必再用现实的尺度去衡量《水浒传》中的地理描写,讥嘲《水浒传》作者不懂江北的地理态势了。

至于说《水浒传》为何在写平方腊故事时涉及的地理方位描写都比较准确呢?如前文所述,平方腊属于江南分支的宋江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梁山好汉大聚义之后,与江北其他分支的宋江故事不发生关联,不存在像七十回以前北方各分支故事围绕梁山泊聚合而不得不进行“乾坤大挪移”的问题。平方腊是相对独立的叙事单元,南方的说书人如果熟悉杭州一带的地理形势,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演说平方腊的过程,就不会出什么常识性的错误。当平方腊的故事与北方的梁山聚义故事拼接在一起时,就会出现前七十回地理错误较多而平方腊的地理描写基本无误的反差。但是,我们只能说平方腊故事出自于南方说书人之手。至于把南北水浒故事嫁接在一起的,究竟是不是南方人,则不好轻易断定。

总而言之,对于《水浒传》中气候、地理描写存在的错误,我们似不必做胶柱鼓瑟的理解。《水浒传》脱胎于民间说书,受口头文学创作惯例的支配,说书艺人对气候风物的描写通常是程式化的,而非特殊的、个性化的;如果认为其所写的都是实有情景,甚至以现实实况去一一比附,指出其哪些描写不合时令,那么就会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至于其地理描写的错误,也多半与《水浒传》“聚合式”的成书方式密切相关,其集撰者(不管是否为南方人)为了将各地流传的宋江故事聚合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别具匠心地选择了以山东的水浒故事为核心来牵连、聚合其他分支的好汉故事的做法,为此不得不施展“乾坤大挪移”的手段,使一些好汉不约而同地绕路来到山东,经过梁山,先后加入梁山泊阵营。而从《水浒传》是“传奇”并非历史纪实的角度来说,其创作原不必拘泥于历史与现实,完全可以根据情节建构或人物塑造等需要来对其中的地理方位做闪展腾挪的安排。这一点,就连诗文创作有时也不能例外。清代王士祯曾说:“诗家惟论兴会,道里远近,不必尽合。”[8](P10)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坡写《前赤壁赋》,他难道不知所游的并非三国古战场赤壁吗?可是为了抒发思古之幽情与人生之感慨,他便有意张冠李戴,读者无须以此嘲笑他缺乏地理常识。钱锺书也曾说:“诗文风景物色,有得之当时目验者,有出于一时兴到者。出于兴到,故属凭空向壁,未宜缘木求鱼;得之目验,或因世变事迁,亦不可守株待兔。”[9](P90)这对我们如何理解《水浒传》的气候、地理描写错误无疑也是有启迪性的。其实,不仅中国古代传奇小说存在气候、地理描写错误的问题,国外的戏剧与传奇文学等也不例外。如小说理论家伊恩・P.瓦特所指出的:“在悲剧、喜剧和传奇文学中,地点几乎象时间一样,传统地呈现出笼统、含混的状态。……莎士比亚并不注意时间和地点的界限问题。”[10](P20―21)

因此,我们似乎不宜以考证的眼光来审视《水浒传》中出现的气候、地理描写错误,也不宜以此作为实证的材料,来证明《水浒传》的作者是一个不懂江北气候与地理状况的南方人。也许《水浒传》的写定者确为南方人,笔者也无意于否定其为南方人,而只是想指出以书中气候、地理描写的错误作为论据,其说服力显然是有限的。

参 考 文 献

[1] 马成生:《“让〈水浒传〉自己来指认”――关于〈水浒传〉的作者》,载《济宁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2] 刘华亭:《〈水浒传〉中梁山附近的地理描述》,载《济宁师专学报》1998年第5期.

[3] 陈辽:《〈水浒〉作者施耐庵之谜再解》,载《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4] 马成生:《不是“虚假”,也非“仅仅”――读〈水浒〉作者施耐庵之谜再解》,载《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5] 约翰・迈尔斯・弗里:《口头程式理论:口头传统研究概述》,载《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1期.

[6] 约翰・迈尔斯・弗里:《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 无名氏:《宣和遗事等两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8] 赵执信:《谈龙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9] 钱锺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

[10] 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北京:三联书店,1992.